为什么明朝的16个皇帝都要找张三丰?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1浏览:3收藏

为什么明朝的16个皇帝都要找张三丰?,第1张

张三丰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简直就是活神仙的代名词。上至帝王将相,下到平民百姓,无不对他顶礼膜拜,推崇备至。

那么,历史上的张三丰,究竟是怎样一个人?为什么明朝皇帝都要寻找他呢?

一、张三丰究竟出生在哪里?关于张三丰的出生地,一直是众说纷纭,除了《明史》说他是辽东懿州人外,民间还流传各种说法,有的说他是陕西宝鸡的,有的说他是浙江平阳的。最近又发现了新证据,说张三丰出生在福建邵武市和平镇,那里发现了张三丰的家谱。从家谱上可以看出,张三丰原名张子冲。其祖上是在南宋年间,才迁到此地的。当地的张氏家族后人证实,到现在已历经34代了。除了张氏家谱外,在当地还流传着很多和张三丰有关的传说。

据说张三丰修炼的地方名叫武阳峰,他经常在山顶一处光秃秃的巨石上练功。还因为炼丹,周围数十米都寸草不生。武阳峰上,有一处道观名叫翠云庵,就是当年张三丰的道场,现在依然香火鼎盛。专家们在大殿的石柱基础上,还发现了“至正戊戌季秋月立”。说明这个道场,确实建于元末。武阳峰的半山腰有一片茶场,出产的茶叶和着铜板咀嚼,能轻易软化铜板,并将它碎成几片。传说,这是因为张三丰对这片茶场施用了法术,具有特殊功能。

二、历史上张三丰的真实形象是什么?《明史》中对张三丰的形象有着这样的描述:“身材颀而伟,龟形鹤骨,大耳圆目,须髯如戟。”张三丰常年只穿一件道袍,身披一件蓑衣,头戴一个斗笠。寒来暑往,从未改变。他头发凌乱,胡须硬如钢针,不修边幅,因此人称“张邋遢”。张三丰饭量奇大,一顿能食升斗。也可以数日或数月不进食,仍然和平常没有任何区别。他记忆力惊人,经书都能过目不忘,生性幽默诙谐。

三、为什么明代帝王要苦苦寻觅张三丰?张三丰是太极拳法创始人,也是武当内家拳法的创立者。他从自然界各种动物的打斗中,得到启发,“师法自然”,创造出了武当内家拳。《明史》称张三丰为武当技击家,他曾赤手空拳,单枪匹马地杀贼上百名。张三丰除了武功高强外,还懂得养生之法,在练习内家拳时辅之以吐纳、导引等养生术,能起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目的。同时,张三丰还擅长炼制各种丹药。

在练功的同时服食丹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经过长时间的修炼,张三丰身轻如燕,他登山时如履平地,能从数丈高的地方一跃而下,毫发无损。在寒冷的时节,张三丰仅着一件单衣,就能在雪地中呼呼大睡。道观外有数棵参天古树,张三丰常常半夜在树下休憩,而“猛兽不噬,鸷鸟不搏”。最让人称奇的是,张三丰曾死而复活。

《明史》载,张三丰在宝鸡金台观修炼时,曾“自言辞世,留颂而逝,杨轨山等置棺殓讫,监葬发视之,三丰复生”。也就是说,他先是预言自己将会死去,然后坐在道观大殿上气息全无。等到他的弟子杨轨山准备将他入殓时,张三丰居然又突然苏醒了。正是由于张三丰声名远播,既武功高强,又懂得养生长寿之术,引起了明朝皇帝的浓厚兴趣。都希望找到张三丰,传授长寿之道,让自己的皇权永固,由此掀起了明廷朝野苦寻张三丰的浪潮。

四、明代帝王找到张三丰了吗?朱元璋曾两次下诏寻找张三丰,但都无功而返,根本找不到张三丰的蛛丝马迹。后来朱棣即位后,也对张三丰十分感兴趣,曾数次遣人寻找张三丰,都没能如愿。于是,朱棣派出大臣胡广专职寻找张三丰,并下了死命令,如果找不到张三丰,你就提头来见。这个胡广踏遍了武当的山山水水,还是空手而回。胡广寻思,总得给朱棣一个答复吧。于是只好撒谎说,张三丰羽化成仙,得道飞升了。朱棣便在武当山广建道观,希望能讨好张三丰,传授自己成仙之道。

据说为此耗费巨大,前后共修建了数十座道观和庵堂。从朱元璋开始,到朱棣时期,明朝两代帝王前后苦寻张三丰近30年。从《皇明恩命世录》等史籍中,还能找到两位帝王多条寻找张三丰的诏书和敕令,可见此事不假。此后,明朝后世皇帝对张三丰越发痴迷,明英宗赐张三丰“通微显化真人”,明宪宗封其为“韬光尚志真仙”,明世宗则封他为“清虚元妙真君”。

至于之后的明朝皇帝是否还在继续寻找张三丰,就不得而知了。五、张三丰究竟活了多少岁?张三丰在史书上生卒年不详,据福建邵武市和平镇的家谱记载,他生于1264年,但因在20岁左右就离开了出生地,云游四海,因此,族谱上并没有他去世的确切记载。综合众多史料,张三丰很有可能死于1458年前后,也就是说,张三丰去世时接近200岁。不过,古时候的人,能活到这个年龄,似乎可信度并不高。(

参考资料:

《明史》《皇明恩命世录》)

并没有可靠资料证明朱元璋是回族

明太祖 朱元璋 (1162-1227) 明太祖朱元璋为濠州钟离人,自幼出家於皇觉寺为僧。朱元璋於至正十二年闰三月初一日,投郭子兴部下,子兴见元璋状貌奇伟,异於常人,遂留置为亲信兵,屡次率兵出征,有攻必克。子兴大喜,署为镇抚,复将养女马氏给与元璋为妻,后为高皇后。至正十五年三月,郭子兴病逝,其子郭天叙代领其众,时韩林儿出诏封天叙为都元帅,张天佑为右副元帅,朱元璋为左副元帅。朱元璋慨然曰:「大丈夫宁能受制於人耶!」遂不受。但念林儿势盛力强,可利用以成帝业,乃用其年号以令军中。九月,郭天叙、张天佑二人皆战死,於是郭子兴部将尽归太祖。 至正二十三年(一三六三年)二月,张士诚遣将吕珍围安丰,杀刘福通。韩林儿派人告急於朱元璋,刘基(伯温)谏朱元璋不可往援。太祖曰:「小明王被围甚急,我向奉他龙凤年号,不忍袖手旁观,因此不得不往救。」遂率徐达、常遇春往援,击走吕珍,迎林儿归滁州。此时小明王已成为太祖的傀儡,但朱元璋仍奉他龙凤年号,以借题发挥。 至正二十四年(一三六四年)正月,朱元璋自立称为吴王,建百司官属,所用封拜除授及有司文牒,称云皇帝(小明王)圣旨,吴王(太祖朱元璋)令旨。至正二十六年(一三六六年)十二月,刘基密禀太祖命廖永忠,以迎林儿南来为名,行至瓜步覆林儿舟,沉於水,遂遭溺毙。 韩林儿既死,朱元璋乃成为最高领袖。元顺帝至正二十八年(一三六八年)正月初四日,朱元璋即皇帝位,国号「明」,建元「洪武」,是为明太祖。朱元璋建国号曰:「大明」。朱元璋创建明朝后勤奋治国三十一年,整肃吏治,严惩贪官,创立卫所,巩固边防,重视农业,对社会的稳定,国家的统一和发展,都起了积极作用。他大兴冤狱,诛杀功臣,设立锦衣卫,对官民实行残暴的专制统治,废除丞相制,抑制贤能的辅佐,使权臣和宦官更容易控制政权,导致明末宦官专权,民乱纷起

朱元璋(1328~1398)

即明太祖。明朝开国皇帝(1368~1398年在位),元 末农民起义军首领。著名军事家、政治家。字国瑞。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人。 元天历元年九月十八(1328年10月21日),生于贫苦农民家庭。至正四年(1344),逢大饥疫,父兄相继去世,遂入皇觉寺为僧。后游食庐州(今合肥)、光州(今河南潢川)、汝州、颍州(今安徽阜阳)等地,历三年复返寺。十一年,元末农民战争爆发。次年,参加农民起义军郭子兴部,初为亲兵,后升九夫长。英勇善战,才能出众,被郭招为婿。十三年,升为镇抚,旋与徐达、汤和等南攻定远(今属安徽),计降驴牌寨地方武装3000人。夜袭元将张知院于横涧山,收精壮2万,严加治理。后率兵克滁州,拥众3万余,号令严明,军容整肃,甚得民心 。十五年春 ,率部克和州(今和县),奉命总领诸将。时元军10万来攻,朱元璋守城三月,屡用计败之。郭子兴卒后,统其军,被小明王韩林儿授为左副元帅,奉宋龙凤年号,以令军中。接纳巢湖反元武装首领廖永安、俞通海所率战船千艘归附,遂建立水师,于六月率军渡长江,克太平(今当涂),俘元万户纳哈出。设太平兴国翼元帅府,自掌元帅事。十六年三月,挥军进克集庆(今南京),迫元水军元帅康茂才等降。改集庆路为应天府,以此为中心建立基地,命将士四出,徐达东取镇江(今属江苏),邓愈南克广德(今属安徽)。设江南行中书省,自总省事,被拥为吴国公。随后,乘北方红巾军与元军主力激战之机,采取固守东、西战线,出击东南元朝统治地区的方略,逐次消灭孤立无援的江南元军。十七年,亲至宁国(今属安徽)督战,俘元兵十余万,遂取南陵、泾县、徽州(今歙县)、长兴(今属浙江)等要地,阻止江浙周政权首领张士诚向西扩张。次年,命邓愈率军取建德,俘元兵3万。于应天设立管领民兵万户府,寓兵于农,令农时则耕,闲则习武,有事则战。主张兵不贵多而贵精。又采纳儒士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明史•朱升传》)的建策,加强基地建设,逐步壮大实力。率将士10万克婺州(今金华),俘元将帖木烈思等,设浙东行省,以巩固新占地区。十九年,分兵攻取池州(今安徽贵池)、诸暨(今属浙江)、处州(今丽水)等地,遂西与长江中游汉政权首领陈友谅辖区相邻。二十年,招纳刘基、宋濂等人为谋臣。采纳刘基建议,确定先灭陈、后攻张、统一江南、再北上灭元的方略,置主力于西线。乘陈友谅率舟师10万自江州(今江西九江) 东下占太平 、采石 (今安徽马鞍山西南), 直逼应天,朱元璋采取诱敌深入 、伏兵围歼之策,大败陈友谅军于龙湾(今南京下关一带),俘7000余人,获巨舰百余艘,乘胜复太平,克元安庆(今属安徽)、信州(今江西上饶)等地。次年,亲率舟师西克江州,迫陈友谅遁武昌。又分兵克南康(今星子)、蕲州(今属湖北蕲春西南) 、黄州 ,迫陈友谅所辖之龙兴(今南昌)、吉安等地守将降,遂控制江西大部州县及今湖北东北部。二十三年三月,闻小明王和刘福通在安丰(今安徽寿县)遭张士诚军围攻,率军救小明王和刘福通至滁州。四月,陈友谅乘虚进围朱元璋辖地洪都(今南昌),守将朱文正率部奋力苦守85日。七月,率舟师20万往援,陈友谅撤围,东出鄱阳湖迎战。在与陈军决战中,先用火攻挫其锐气,继扼湖口,水陆伏击,歼灭陈军号60万,并击杀陈友谅,创造中国水战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范例。次年正月,在应天即吴王位,置百官。不久,率军西征武昌,迫汉帝陈理(陈友谅子)降。继分兵克庐州、衡州(今湖南衡阳市)、襄阳(今属湖北襄樊)等地,至二十五年夏,占领长江中游广大地区。此后,按预定方略转兵东向。同年十月,针对张士诚辖区南北狭长、中隔长江、兵力分散等弱点,采取先取淮东,再占浙西,剪除两翼,后攻平江(今江苏苏州)之策,命徐达、常遇春率师出征。交战近两年,大量歼灭张军主力。二十七年九月攻克平江,俘张士诚。不久,迫降割据浙东的方国珍。十月,决定分兵多路,南征北伐,以北攻元军为重点。采纳诸将建策,制定“先取山东,撤其屏蔽;旋师河南,断其羽翼;拔潼关而守之,据其户槛。……然后进兵元都”(《明太祖实录》卷二十六)的方略,遂命徐达、常遇春率军25万北征。洪武元年(1368)正月,即皇帝位,立国号大明,建都应天。设大都督府(1380年改为五军都督府),为全国最高军事机关,由皇帝亲掌兵权。实行卫所制,自京师至郡县要地设卫置所。从是时起,朱元璋运筹帷幄,以攻抚兼施之策,进行了长达22年的明初统一战争。五月,亲至汴梁(今河南开封)督战。八月,明军克大都(今北京),推翻元朝。旋挥师西向,逐步平定西北。又遣师南下,相继平定福建、两广。继而多次发兵征漠北。四年,遣军入川,灭夏国。十五年,发兵取云南。二十年,平辽东。至二十二年,基本统一全国。在此期间,颁行军律,整顿屯田,筑城备倭,并在全国建立都司、卫所制度。三十一年闰五月初十(1398年6月24日)病卒,终年71岁。朱元璋胸怀韬略,深谋远虑,善于驾驭战争,掌握主动权。在群雄对峙中,巧择战机,各个击破。每战持重用兵,力避两面受敌,并适时集中兵力歼灭敌人。注重招贤纳士,广采众议,严格治军,完善军制,练兵育将,强调将领要识、谋、仁、勇兼备。主张寓兵于农,且耕且战,保持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其军事思想对后世有较大影响。

这个应该是明朝的卫所制度,金吾卫的话应该就是明朝的一个卫,所以说的话也就是军事方面的制度,应该是有人在这个金吾卫里面当了官员,或者是在里面成为士兵,总之就是说这个人和金吾卫,应该是有一定关系。

  1、“郑”不是明朝的国姓,明朝的国姓是“朱”。

  明朝(1368-1644年 )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中原王朝。历经十二世、十六位皇帝,国祚二百七十六年。

  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因明朝的皇帝姓朱,故又称朱明。明初定都于应天府,1421年迁都至顺天府 ,而在应天府设立南直隶。明朝前期国力强盛,开创了洪武之治、永乐盛世、仁宣之治和弘治中兴等盛世,国力达到全盛,疆域辽阔。中后期由于政治腐败和天灾 导致国力下降,爆发大规模民变。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朱由检于煤山自缢。明朝宗室在江南建立南明政权,随后满清趁乱入关,击败李自成农民军和南明政权,1662年永历帝朱由榔被杀,南明覆亡。1683年清军攻占台湾,明郑结束。

  2、郑和,原姓马,被明成祖赐郑姓的由来。是因为郑和在“靖难之役”中才华出众,战功显赫,永乐二年(1404)年正月初一,明成祖上朝嘉奖“靖难之役”的有功之臣,朱棣回忆起当年郑和在郑村坝(今北京大兴县)的英勇顽强,表现十分突出,便亲笔书写了一个斗大的“郑”字赐给马和为姓,并封郑和为内官监太监(四品大员)。皇帝亲自赐姓,在当时被视为臣子的最大荣耀,马和由此改姓郑和。

  3、郑成功 ,祖籍中国福建南安人,是一位民族英雄。但出生于日本九州平户,母为日本田川氏,原名郑森,字明俨,号大木。后由南明唐王隆武帝赐国姓朱,名成功,故又称国姓爷。

朱元璋留下20字为后世子孙排族谱最终是用了一半,明朝就亡国了

朱元璋是一个草根皇帝,本来只是一个和尚,但是在元末的环境中因缘巧合参加起义军,并且最后成了起义军的一个领导者,在刘伯温等名将的帮助下成功坐上皇位,成了历史上第一个纯草根出身的皇帝,因为在当上皇帝前,朱元璋往前追三辈、五辈也不是什么达官贵人,朱元璋称帝后还留20字为后世子孙排族谱,但是最后只用了一半,明朝就亡国了,究其原因我觉的主要有两点。

第一点,不顾朱元璋的嘱托,首当其冲就是朱允炆,违反祖训上台就削藩,想要加强自己的中央集权没错误,但是这太急了,后来就是明成祖朱棣起兵反抗,把朱允炆给打跑了,自己坐上了皇帝的位置,而朱允炆跑去哪儿了,现在还是一个没解决的难题,然后就是明朝很多皇帝都是不理朝政的,最典型的案例就是明朝的“木匠皇帝”明熹宗朱由校,天天沉迷于木匠的工作,导致了当时太监干政,虽然后来崇祯帝继位发奋图强,但是还是没法挽救日渐颓废的明朝。

第二个原因就是明朝皇帝寿命很短,更迭快造成明朝根基并不稳,明朝皇帝很多都是二十多岁,三十多岁就去世了,造成明朝改革频繁,社会动荡,就比如前任皇帝的改革还没弄完,新皇帝即位,旧改革直接被取消了,在这种情况下,也是给明朝的灭亡埋下了祸根。

朱元璋虽然留20字来为后世子孙排族谱,但是这些字并没有用完明朝就已经灭亡了,最后只用到了“慈”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崇祯给自己儿子用了这个字,排朱元璋留的字里的第十一个,也只能说用了堪堪过半

为什么明朝的16个皇帝都要找张三丰?

张三丰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简直就是活神仙的代名词。上至帝王将相,下到平民百姓,无不对他顶礼膜拜,推崇备至。那么,历史上的...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