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姓族谱 各地"陆姓" 看看有没有联系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1浏览:3收藏

陆姓以“河南”、“平原”、“河内”、“吴郡”为堂号。

发源于今山东境内的陆氏和由鲜卑复姓步陆孤氏改姓的陆氏,发展成为陆姓的两支主流。

两支陆姓主要分布在今山东、河、江苏、浙江、江西、湖北等省。这些地方的陆姓族人大多为陆通的后代。 战国时,宣王有个儿子名叫通,字季达,受封于平原县陆乡(今山东平原县陆乡),是陆终的故地,所以以陆为姓,称陆氏。

陆氏的源自虞舜,《唐书》的“宰相世系表”中记载得清清楚楚:“出妫姓,田完裔孙齐宣王少子通,封于平原般县陆乡,因以为氏。”

  提起陆氏最早的这段渊源,可真是说来话长。原来4000多年前虞舜把帝位禅让给夏禹之后,他的儿子商均,就被夏禹封于虞城(妫水),也就是现在山西省永济县南部的地方,并且以“妫”作为整个家族的姓氏。换句话说,现在山西永济县的南部,正是陆姓人的最早发祥之地。

  不过,陆氏也跟其他著名姓氏一样,并非单纯的“一脉相传”,而是由好几支不同的分子共同组成。依照《风俗通》的考证,便可以知道原本源自虞舜的陆氏,很早就已有新血加入,该书是这样说的:“春秋时陆浑国之后”。

  春秋时期所谓的陆浑国,本来是伊川(今河南省境内)之地,由于有一支名为陆浑之戎居于此而得名。这支陆浑戎,是允姓戎的别部,住在伊川,不久就于周景王20年被晋国所灭,并且也仿照汉人的习惯,在国亡后以国为氏而姓了陆,使得陆姓的阵容,很快地庞大起来。

  除了以上两种被普遍采认的考据之外,另外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上古时期祝融氏的儿子陆终的后裔,也有以陆为姓的,像《广韵》一书就指出:“古天子陆终之后”。

  陆姓的组织情形,的确相当复杂。到了南北朝的五胡乱华时期,又有一批新的人马加入陆氏的阵容,那就是《魏书官氏志》所记载的:“步陆孤氏改陆氏”。这样一来,现在遍布于世界每一角落的陆姓人家,如果有心要探寻自己的真正出处,恐怕十分的费事了。

  陆氏很早便称盛于江、浙一带,具体的例子不胜枚举,就以汉末三国鼎立时期位于江左的东吴来说,陆氏便是人材辈出。自孙权麾下那位大将陆逊开始,他的儿子陆抗,两个孙子陆机和陆云,就无一不是历史上响当当的名字。

  到了宋氏,说到忠义凛然,陆氏更是当之无愧。宋朝末年保卫宋室,元兵攻破崖山时仗剑驱妻子入海,自己则背负卫王赴海而死的陆秀夫,更是千秋共敬,万世共仰的大忠臣 。

陆广作品1.江苏地区(江阴) 《陆氏世谱》 ,卷数不详,现存17册,陆炜纂修,清道光十四年(公元1834年)世德堂木活字本。(无锡)《陆氏世谱》,卷数不详,编修者不详,秀野堂木活字本,此外有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783年)本,8卷,首1卷,陆熊祥纂修;民国11年(公元1922年)仰贤堂铅印本,正编90卷首l卷,后编5卷,陆绍云等修;民国37年(公元1948年)仰贤堂铅印本,126卷,首1卷,陆瑞星等修。(无锡)《陆氏宗谱》,卷数不详,l册,陆耀明纂修,民国18年(公元1929年)崇本堂木活字本。(无锡)《陆氏世谱》,90卷,首1卷,92册,陆大镌修,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木刻本。(河北大学)(无锡)《陆氏世谱摘录》不分卷,5册,陆熊祥录,民国20年(公元1931年)抄本。(历史所)(太仓)《平原宗谱》,卷数不详,编修者不详,清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刻本。(吴江)《汾湖陆氏族谱》,不分卷,2册,编修者不详,近代传抄本。(吴江)《汾湖陆氏世系》不分卷,l册,陆焯辑,清咸丰间抄写本。(吴江)《陆氏先德录》l卷,陆乃普纂修,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羲经堂刻本。(吴江)《先德录续刻》,1卷,陆鼎奎辑,民国8年(公元1919年)刻本。(吴江)《平原松陵陆氏宗谱》12卷,首l卷,陆乃普纂修,民国13年(公元1924年)刻本。(历史所)、(吉林大学)(吴江)《松陵陆氏宗谱》12卷,首1卷,末l卷,4册,陆维钰纂修,清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抄本。陆游作品(吴江)《陆氏世略》l卷,民国8年(公元1919年)柳弃疾钞本。(武进)《陆氏宗谱》,18卷,陆华玉纂修,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永言堂木活字本。(武进)《陆庄陆氏世谱》,29卷,末l卷,编修者不详,民国8年(公元1919年)怀忠堂活字本(武进)《晋陵茅庄陆氏宗谱》8卷,8册,陆南昌纂修,清同治国十一年(公元1872年)怀忠堂活字本。(历史所)(武进)《樟村陆氏宗谱》16卷,陆德秉等修,清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继述堂木活字本。(辽宁图);此外有民国9年(公元1920年)继述堂木活字本,18卷,陆兰亭等修。(江苏常州市图)2浙江地区(平湖)《陆氏家史》,5卷,陆鸣銮纂修,清抄本。(上虞)《上虞雁埠陆氏宗谱》,6卷,陆荣泰纂修,民国15年(公元1926年)兄弟印刷所铅印本。(吴兴)《陆氏支谱》,6卷,陆积昌纂修,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木活字本。(吴兴)《陆氏支谱》,不分卷,2册,陆维纂修,清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刻本。(历史所)(吴兴)《月河陆氏支谱》,不分卷,陆树堂等修,民国25年(公元1936年)铅印本。(人民大学)、(辽宁图)、(南京图)(金华) 《东阳陆氏宗谱》 ,卷数不详,编修者不详,明木活字本;此外有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木活字本,18卷,首1卷,陆应记等纂修;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木活字本,卷数不详,陆兆台等修;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木活字本,卷数不详,陆文焕等修;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木活字本,卷数不详,陆中华等修: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木活字本,卷数不详,陆庆培纂修。(金华)《东阳陆氏宗谱续编》,卷数不详,光绪二十四年至三十二年(公元1898—1906年)木活字本。(金华)《东阳陆氏宗谱前编》,卷数不详,民国王8年(公元1929年)木活字本。(海宁)《海昌鹏坡陆氏宗谱》30卷,首2卷,20册,陆振之纂修,清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刻本。(海宁)《海昌鹏坡陆氏宗谱》30卷,24册,陆鹤翔等修,民国3年(公元1914年)希贤祠刻本。、(浙江嘉兴市图)(绍兴)《陆氏族谱》,不分卷,陆曾纂修,清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4年)世德堂刻本。(绍兴)《两溪陆氏家乘》,4卷,4册,陆岳阳纂修,清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刻本。(人民大学)陆蠡(绍兴)《山阴梅湖陆氏宗谱》,6卷,陆遵修纂修,民国6年(公元1917年)中正堂活字本。(吉林大学)(嘉兴)《吴郡陆氏窦巷支世系图表》,不分卷,陆祖谷纂修,民国22年(公元1933年)石印本、(江苏苏州市图)、(浙江嘉兴市图)3上海地区(上海)《陆氏宗谱》,不分卷,陆位纂修,清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写本。(上海)《云间陆氏家乘》4卷,首1卷,陆昌耀纂修,清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刊本。(松江抄家物资办公室)(上海)《云间珠溪陆氏谱牒》不分卷,4册,陆修先等修,民国13年(公元1924年)石印本。(人大),此外有民国15年(公元1926年)石印本。(上海)《陆氏世系表》不分卷,陆咏荃修,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稿本。(嘉定县博)(崇明)《陆氏世谱》不分卷,陆坤元等修,清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行素堂刻本,此外有嘉庆十四年(公元1809年)行素堂本,不分卷,陆坤元等修;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务本堂刻本,不分卷,陆志铨等修。;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刻本,不分卷,陆菊亭纂修,40册。(崇明)《陆氏大宗世谱》,不分卷,陆运涛等修,清木活字本。此外有民国4年(公元1915年)务本堂刻本,卷数不详,陆志铨等修。(崇明)《陆氏世谱》,清刻本,纂修者不详,一册,残本,书名据版心题,记事至清道光间。4.安徽地区(太湖) 《太湖陆氏宗谱》 ,卷数不详,陆钰山等修,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怀橘堂木活字本,此外有民国7年(公元1918年)怀橘堂木活字本,卷数不详,陆邦彦等修。(历阳)《陆氏宗谱》,2卷,2册,陆天锡等修,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双璧堂木活字本。(潜山)《陆叶氏宗谱》,19卷,首1卷,24册,陆济川修,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崇本堂活字本。(人民大学)(歙县)《陆氏家谱》,卷数不详,民国26年(公元1937年)许承尧校抄本。(安徽博)陆小曼5.南方其他地区(湘阴)《罗湘陆氏支谱》,陆传薪等修,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河南堂木活字本。(广东)《陆氏世德记》,陆师彦等修,清光绪元年(公元1895年)木活字本。(广西邕宁)《陆氏族谱》,1卷,陆仰阶纂,1949年抄本。(广西档)、(广西邕宁县档)6.北方地区(通城)《陆氏宗谱》,6卷,首1卷,陆彝典等修,清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以文堂木活字本。

陆氏是由 战国 时期 齐宣王 少子田通受封于平原陆乡(今山东平原县境内)因以得姓。 陆姓当今分布极为广泛,以江苏、广西、广东、浙江、上海较多。

陆姓在 宋版 《 百家姓 》中排第198位。 陆姓在2006年中国姓氏人口排名第70位 [1] ,总人口大约近420万。 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31% [2] 中文名 陆姓 郡 望 河南郡 平原郡 吴郡 堂 号 新语堂 怀橘堂 仰贤堂 三听堂 姓氏名望 陆游 、 陆九渊 、 陆定一 、 陆毅 得姓地 山东 平原

目录1 主要源流 2 迁徙传播 

3 传统文化 郡望堂号 宗祠对联 姓氏图腾 家谱文献 

4 人口分布 空间分布 民族分布 

5 姓氏名望 名人频率 古代名人 近现代名人 主要源流 播报 始祖陆通公像

陆氏清甫公字辈派序

陆氏始祖一世陆通公(今山东省德州市陵城区糜镇),传至四十世陆希声公(唐代苏州府吴县),次子陆祟公,祟长子德迁、次子德晟、三子德达,五季之乱末,从江左(今江苏一带)松江府华亭县(今上海市松江区)徙居于江右(今江西)抚州府金溪县延福乡青田里(今金溪县陆坊乡陆坊村)居住。(见陆象山全集卷二十七)。德晟公传儒富公于宋元丰8年(即1085年)徙居湖广宝庆府新化县石马三圳上干江村,南宋绍兴十九年(即1149年)迁至白溪山下陆家。儒富公生兴正,兴正公生魁一,魁一公生纪公,纪公生四子,镇甫迁今新化县孟公镇吉隆山村、信甫仍守白溪(今白溪镇回龙村)、良甫公迁邵阳梅子岭。清甫公于宋嘉定九年(即1216年)携妻陈氏三子如宝、如贝、如道从新邵迁徙靖州府绥宁县上二里(今通道县溪口镇)。而后,长子如宝迁徙安化县定居,次子如贝定居绥宁县上二里,三子如道定居绥宁县上一里(今绥宁县乐安铺乡)。三兄弟字辈派序如下:

1、安化县柘溪镇唐溪村(原红桃村)、椒园村、蜡溪村如宝字辈派序为:: 希崇德富兴,魁纪甫(清甫)如可,大廷世少,时纲级思,文仁义传,流国楚。六修与镇甫信甫清甫(如宝后裔)合谱字辈派序为:希崇德富兴,魁纪甫(清甫)如鼓,文益添孙友,志永祖广思,应大龙维楚,宗嗣承先远,家声继序长,诗书培厚泽,景运际明良,忠孝乾坤振,礼智耀祥光。

2、靖州绥宁县上二里如贝字辈派序为:清仲昂元,希孟道志,全成万庆,昌晟进再,通光定秀,朝仁向德,大有安居,奇明奉正,应林斗首。2015年新增字辈派序十七字:修章厚泽显宗家,文登武侯著,世嗣景运春。后裔分布湖南省通道县、靖县、绥宁县、新宁、城步县,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县、融水县、融安县、龙胜县,贵州省黎平县、天柱县,四川省安岳县等地。

3、靖州绥宁县上一里如道字辈派序为:清(迁)士(仕、思、诗)道志(奇、治),全成(成传)万庆,进再昌盛,通光定(安)汝(秀)。后裔分布湖南省绥宁县、通道县、靖县,贵州省黎平县、锦平,四川省安岳县、三台县等地。

4、原谱记载绥宁县上二里、上一里陆氏同属一脉。如贝、如道后裔商议,自”汝”字辈止,从”朝”字起,转为“朝仁向德,大有安居,奇明奉正,应林斗首”。其后裔迁徙地点有:马头(今地会村)、地弗(今地会村)、芙蓉(今芙蓉村)、金殿(今金殿村)、銮塘(今里勇村)、李涌(今里勇村)、老黄脚(今老王脚村)、青湖州(今菁芜洲镇)。靖州、三眼桥、贯六里、贯五里、鹅颈项等地,同时迁徙西蜀各府州县。无容二派,阖族同枝而吾子子孙孙务必恪遵,鱼贯接续,厘然不紊。世世代代永不错乱。陆氏清甫公一支字辈派序即将续完时,另取字辈派序,永不转宗。

"陆"姓族谱 各地"陆姓" 看看有没有联系

陆姓以“河南”、“平原”、“河内”、“吴郡”为堂号。 发源于今山东境内的陆氏和由鲜卑复姓步陆孤氏改姓的陆氏,发展成为陆姓的两支主流...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