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姓的各地多氏介绍
关于多氏在甘肃灵台、陕西渭南的情况。从家谱上可知,陕西渭南多氏是从甘肃省灵台县迁过去的。关于灵台多氏来由,据此间老辈人口传,是因时任元朝大臣的祖上获罪,有俩兄弟被好心仆人从元大都(现北京)救出去后定居在灵台的。因灵台家谱被毁于1970年代“文化大革命”期间,此说无从考据。在家谱上,多家可以追溯的始祖为多艺(字彦礼)及妻姚氏,其以下有十人名讳,分别是多才兴、当伯道,蛮达达、天仲名、毛彦才、多道明、虎得林、多远、都文秀、多复礼。其中有一半的人不再姓多,改姓他姓,原因不详,但蛮达达、都文秀等人,可推断是在元朝期间,与当权的蒙人关系密切,或被赐姓蒙姓,或为了提高自己的地位改姓蒙姓,就像中国人到了外国取个外国名字一样。另家谱记载,贵祖(就是现在阜城多氏第一世祖多贵,多彦礼后人,生活在元末明初)以下有六人名讳不知详情,其中一人名多七,按当时军队的花名册,他在明洪武四年,因为四丁抽一的政策,被抽充为城都府右卫军,后来(家谱记为正德九年,应为误记,因正德九年距洪武四年143年,多七不可能有这么大年龄,更不可能以这么大的年龄仍在服兵役,推测为洪武九年),改调到顺天府武功右卫巾帽局。另有三十二人,只存名讳,不知世系,只知其中一人叫高经,住在西安三桥镇,现在这个地方仍然存在,在西安市西北,西宝高速公路入口处。在灵台家谱(传说多氏从大都迁灵台时原有一家谱,称为老谱,在灵台又重新续谱,称灵台谱)上,勉强可以考查出世系一到十三世的人中,第一世为丛善(从家谱及现在灵台后人所存资料推断,丛善祖为现在灵台县多氏后人第一世祖,妻子为冯氏,生活年代与多贵基本相同或稍早,同为多艺祖后人,因多艺祖以下世系不清,只好自丛善排起),曾当过寿官;二世宣,是个生员;五世多岩、六世多荣,任寿官;六世多玉,任城都教授;七世多学,字识,妻王氏(在家名慈君),明朝嘉靖年间人,《华亭县志-民国版》载:多学为明洪武年(应为误记)进士,并注明为文举,没说其当御史。《甘肃省志》介绍多学为华亭县人(古人重原籍,推测灵台多氏可能源自华亭,两县相距不远,也可能是误记,待考),是明进士(属误记,查《明清进士录》,无多学记录),先后任四川成都经历、监察御史、山东省巡案;七世多孚,是个庠生,八世多允中,任新乐知县,八世多建中,任兰州教授;九世多名臣,任崞县县丞;九世多宗臣、多盖臣,是庠生,多侨臣,是武生;十世多大受,号敬修,任洛州教授(在1646年,即顺治三年秋天,曾与阜城七世祖多嘉祯会面,两人就家族的事情进行了长谈,因明朝时灵台属陕西,所以多嘉祯将多大受称之为陕西宗人,也可以看出在明末清初,灵台、阜城两地的多氏族人间还有来往,灵台的家谱在当时记载得也比较完善,曾附录于阜城多氏家谱一续谱后面,但现在一续谱早已丢失,当时的灵台谱也随之亡佚);十世多大任,号元贵,顺治六年任三原县教谕,后任占化县知县(升知府衔);十世多大祚,号永锡,顺治九年为贡生,后任南宫县县丞;十世多大观,康熙十七年岁贡,廪生;十一世多士桢(多大任之子,士桢子多煦),号克生,是个廪生;十一世多秉枢,是个拔贡生。十一世多士武,《泾阳县志》载:贡生,雍正五年,任泾阳训导。另据现灵台后人多春海、多传科、多清彦、多明玉、多凌洲等人在2003年后考证:在灵台十一世“士”字辈后,分别排列有(煦)、全、锡、泽、立、应、万、金、玉、培、积、士、建,现传至第26世。其中第十一世多士朴,1685年(乙丑科)贡生,任兴平县教谕,多士栻为康熙39年贡生,任泾阳训导(与泾阳县志载多士武是否为一人,待考),1700年任德化县知县,十三世多全美,雍正九年岁贡,后任榆林府怀远县训导;十四世多锡庆,嘉庆四年岁贡。现灵台多姓主要分布于中台镇,西屯乡,独店多家庄,什字镇等地。
在甘肃省庆阳市环县,现共有五支多姓家族。据庆阳环县多氏宗人多辉考证:十八世丕祖昆仲、十九世仲祖昆仲、十九世祖妣均自灵台县迁入;十九世存福祖、二十世仕善祖先后自泾川县玉都镇迁入。离开灵台均在清朝光绪年间。迁徙原因基本都是天灾人祸。
在甘肃省民勤县还有大量多姓存在,据民勤家谱记载:民勤多姓始祖多宁,在清朝雍正年间从山西曲沃经商至此,娶祖夫人生儿育女后返回原籍,无下落,曲沃之前传承待考。宗谱自乾隆庚辰年(公元1760年)首创,嘉庆、道光、光绪、民国三十三(公元1944)年、1989年,前后共修六次。在近代历经战争、六十年代的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和七十年代的改革开放后,许多民勤族人远走新疆,或定居内蒙阿盟左旗、右旗、额济纳旗、河套等多处。其中内蒙阿盟人数比较多。 河南省淅川县多氏来历。在淅川县大石桥乡磨峪湾村多氏人数也比较多,现发展至近2000人,后人遍布全国十八个省(市、自治区)。乾隆年间,因洪水影响,磨峪湾村四兄弟迁居15里外菊花岭,现也繁衍至300余人。据淅川宗人介绍,老辈人传说,淅川多氏起源于明朝中前期,始祖通公生于洪熙年(1425年),其出身于官宦之家,书香门第,因在京城犯事,通公被高管家从家宅水道口背出,一路南下至淅川磨峪湾村。又传通公兄弟三人,在明朝永乐初年大移民中,长兄多贵一家迁居河间府阜城县建桥镇,老二多安一家迁居黄河北某地,老三即多通迁居河南淅川县。淅川多氏自通公至今,已繁衍至二十二世。从淅川家谱宗族来源传说分析,如为第一种情况,通公生于洪熙年(洪熙这个年号只有1425年使用,使用者明仁宗朱高炽是明代第四位皇帝,为明成祖朱棣长子。永乐二十二年,即1424年八月登基,次年改元“洪熙”。他身体较弱,在位仅十月,于洪熙元年,即1425年五月暴死,终年47岁),现传至第二十二世,比阜城少三世,年代基本吻合(在1425年,阜城应已传至第三世);如为第二种情况,通公生于洪熙年应为误记,实际可能是卒于1425年。因淅川族人在历史上苦难较多,世系传承稍慢,现传至第二十二世,也在情理之中。淅川多氏600年来,人才辈出,第六世族人多成璠富甲淅川,老县城的城墙及多所建筑赖其捐资修缮。明末李自成起义四过淅川,多氏族人为保国保家,响应明廷,惨遭祸害,第六世族人兄弟四十二个,遇难三十六人,故老谱称之为“闯贼”“闯王之乱”,仅余六支自清代传至今天,实在可惜。清末民初,第十五世族人多佐智居危济世,出任县丞,兴办义学,资助贤才,名扬豫鄂陕三省之地。十六世族人多仁声,毕业于黄埔军校第十六期,1938年参加抗战,于1947年赴台,国军将领,至中将衔。抗日英雄多宝三,以百姓之躯与日军对抗,记入当代《淅川县志》。
另:在明代江西庐陵(现江西吉安市),也曾有多氏存在。王阳明传记中载:王阳明(1510年,升江西吉安府庐陵县知县)在处理一个案件时,有两名当事人为多家兄弟。 四川泸州、宜宾江安多氏情况。在泸州和江安,有部分多氏后人存在,据传,他们是在清朝初年,从甘肃迁到湖北,又从湖北迁到四川的,具体情况待考。现这一支人数也比较多。
另北京市、天津市等地也有大量多姓存在,多为建国后各地多氏聚居区宗人因工作、生活等原因,迁移到此,也有民国甚至以前就迁到京津,留传至今,如北京立水桥等地多氏。
至今,多氏族人已遍布全国甚至世界各地,他们以各自的方式在各地落地、生根、发芽、壮大。 傣族:即云南多姓,系剁姓所改。剁姓,原来是少数民族不满朝廷的统治,拉起队伍造反,后被镇压,为了教训起义的这些人,当地和官员就强令这些人改姓剁,即“让刀剁”之意,让他们以此为鉴,不再反抗朝廷,但这些人的后代大多改到了别的姓,其中就有部分人改姓多,这部分人与其它多姓人没有什么联系。但傣族多姓在历史上是比较有名气的,明代陇川土司多思顺、多歪孟,当代抗日英雄多永安、多英培。
达斡尔族:系“德贡”氏改,盖取其首音谐“多”而为单姓,系出敖拉“哈拉”,这一支在齐齐哈尔市梅里斯区,人数较多。
满族:一是多尔衮氏后代,二是多罗宏氏,世居那木都鲁(俄罗斯滨海地区),后有人取姓氏首音谐音汉字“多”为姓氏,称多氏。三是满族多罗氏后代,世居叶赫。四是满族多秦氏后代,世居黑龙江。五是满族多兴氏后代,世居讷殷(今吉林抚松)。
蒙古族:斡罗纳尔氏、多尔塔喇氏后代,世居黑龙江,汉化姓氏为多氏。多罗科氏后代,世居义州,汉化姓氏为多氏。名人有民国时期革命先烈多松年。
鄂温克族:多尔托尔氏,有学者疑为是“多拉尔”音转,后有人取姓氏首音谐音汉字“多”为姓氏,称多氏。
夜郞古国:汉代,夜郞王先后有多同、多兴,都被汉朝消灭,一般认为夜郞是现代彝、苗、仡佬、布依等少数民族祖先,有历史姓氏资料猜测多姓源自夜郞王多同,可能性很小,从现在资料看他们与汉族多姓关联不大。 关于多氏的记载还见于中国大陆向日本的移民中。日本历史上有过4次移民高潮,其中大举迁入日本的汉族移民,最著名的是秦人集团和汉人集团。汉人集团的首领史称阿知使主(又做阿智使主),阿知使主是汉灵帝后裔,《续日本纪》说是曾孙。西晋太康十年(公元289年),刘阿知见当时天下混乱之像已生,便于农历五月初一决定率其家族东渡,前往日本避难。据9世纪中叶的《阪上系图》,阿知使主带来的汉人共分7姓,即段姓、李姓、郭姓、朱姓、多姓、皂姓、高姓。作为汉人集团的多氏家族,后来在音乐方面成就较高,成为日本雅乐世家,在宫廷担任掌握雅乐的朝臣,从唐朝延续至近代。当代雅乐演奏名家仍以多氏家族为主(如多忠辉、多忠完等,有一说掌握雅乐的多氏家族是在唐代迁移到日本的,相关资料待考),且仍沿用“多”作为自己的姓氏,这在日本汉移民中是绝无仅有的(其他姓氏,如最大的刘姓,都不再用汉姓,而是分化为现代的高桥、大藏、原田、坂上等数十个姓氏,日本有秦、刘、关、张、段、郭、王等单姓,基本都是近、现代到日本的移民或其后代,在日本单姓资料中,只有“多”姓注明为古汉姓)。
姚姓是中国第六十二个最常见的姓氏,尤其是在四川、江苏和浙江省。现在瑶族约占全国人口的033%,总人口410多万。
姚的名字和图腾
它由姚的女性一面组成,赵是它的本义。在古代占卜中,用火焚烧龟甲,观察龟甲裂缝的形状来说明吉凶,成为一种预兆或征兆。是引申的预兆,意思是先预测未知。顺很擅长这个
占卜要以姚为姓。舜出生的地方叫尧遗址,他的宗族叫尧人。瑶族人的圣树,即社会树,自然是桃树,瑶族人以桃树为原始图腾。因此,桃树制成的物件自然成为后来巫师、道士等职业的工具;在门口放上桃枝,手持扫帚引路,可以辟邪。据说鬼怕桃树。
在古代,尧与道、道、逸联系在一起。顺部落的瑶族在迁徙过程中,留在平原和山区的地名常被称为陶子,近水之地载陶子,在居住地土地上建造的城堡成为市署的标志。这四个字在湖南长沙、广西泉州等地多次出土的西汉古图、石印中出现并相互替换。现在中原、华北、华东、陕甘宁、湖广地区很多带有桃、陶字的地名,都与古代舜部落的历史迁徙有关。
姚姓的起源与演变
姚的血统主要来自桂氏。舜的部落因居住在山西永济妫水之旁而得名妫,舜因出生在而得名尧。姚市场位于河南濮阳以西的濮城,靠近山东鄄城。瑶市盛产桃子,瑶族以桃树为图腾。姚姓是从桂姓中分离出来的舜族的一个分支。所以姚姓至少有4000年的历史。
公元前1046年,商朝灭亡于周,丰顺的后裔桂蛮成了陈。公元前672年,之子陈万,又名陈,因陈国内乱而出齐国,改姓田。到西汉末年,田湾后裔孙天凤被王莽封为代牧侯,延续舜帝香火。田丰之子田惠,为避王莽之乱,渡江定居吴军,即今江苏苏州,改姓桂。的第五子孙贵,南迁至武康,即浙江德清西部的镇,改姓姚。这个姚姓兴盛于江南,成为中国东部姚姓集团的支柱。
外源基因的整合
第二,支出来源于外国人改姓。中国的姚姓和其他姓氏一样,保持着和其他民族的交流。姚姓也融合了南北民族的血脉,有相互流动的基因。姚姓融入异族血缘的事件主要发生在西汉以后,其中最重要的有:东晋南安赤亭姚氏,其第一代后裔为舜,由甘肃洮河迁入和羌。到了金代,尧的羌人变成了羌族,天下是羌族的土司。姚苌于384年在陕西长安建立后秦,历时三帝34年。后秦亡后,部分后裔南下江南。北宋女真人中也有姚姓。清代氏、那拉氏等部分氏族集体改姓为瑶,大部分氏族后来成为东北地区的姚姓汉族。
历史上姚姓的分布与迁徙
先秦时期,姚的主要活动地区是河南和山东。秦、汉、晋时期,姚姓已遍及北方各地和江南各省。西北羌族姚姓的兴起和进入中原,极大地扩大了姚姓人口的数量。与此同时,
明代姚姓约有55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59%,是明代第33大姓氏。在中国的分布主要集中在浙江和江苏,其中姚姓约占总人口的45%,其次是广东、江西、安徽和山西四省。浙江是姚姓第一大省,约占姚姓总人口的32%。宋元时期,姚姓人口主要向东南迁徙。姚姓人口重心由北向东南漂移,浙江、江苏、江西、安徽为姚姓人口密集区。
当代瑶族姓氏分布及图谱
姚姓目前人口已达410多万,是中国第62个姓氏,约占全国人口的033%。自宋代以来的1000年间,南方姚姓人口不断增加,呈形趋势。目前,在我国的分布主要集中在安徽、广东、江苏等省,约占瑶族总人口的25%,其次是浙江、河南、四川、河北、湖北、湖南等省,集中了瑶族人口的33%。安徽是姚姓第一大省,占姚姓总人口的86%。全国形成了以安徽、江苏、浙江、广东、湖南为中心的两个瑶族高姓地区。自明朝以来的600年间,瑶族人口从东南向华中、华北、华西的迁移十分强烈,大于从北向南的迁移。
姚姓在人群中分布广泛,但并不均衡。在安徽、江苏、浙江、上海、江西北部、湖北东部和西北部、湖南西部和东北部、广东大部、贵州、云南东部、四川西南部、重庆南部、福建南部、陕西中部、河南西部、宁夏南部、甘肃东部、山西南部、黑龙江东部和西部,姚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044%以上,其中中部地区可达08%以上。在云南横断山脉以东的青海湖等地区,姚姓占当地人口的022%-044%。上述覆盖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453%,约有49%的姚姓人在此居住。
姚姓的传统文化
王和的县是、南安等地。尧姓出自舜帝,有、南安、仁生等姓。舜是古代的圣人,也是仁政贤明的皇帝。
姚姓有五副重要对联:
弘志;陆氏家传。
爵郭亮;排桐城。
学洪汉;写梁晨。
建德长绵石泽;虾在家里发出声音。
寨主最后的谐和夫人;有刺伤史的女人是情人。
家族格言
姚儒的《家教要略》是明代很有影响的一部书。姚儒认为,人的一生最大的幸福是读书,最大的责任是教育孩子。教育孩子的原则:富人要教育孩子忠诚,穷人要教育孩子忠诚。重要的是做一个圣人,富于道德,穷于无道,不要脸。他还认为积富不如疏,强调君子之命贵而利物,而不是大言不惭。他要求自己的子孙诚实节俭,认为这不仅是经济上的需要,也是道德上的需要,有着鲜明的道德内涵。只有节俭有助于诚实,只有宽恕才是美德。家训以“护终”结尾,提醒孩子慎始慎终,尤其是后期节日。
系谱图
目前,上海图书馆收藏了68本姚姓家谱,全国其他单位和美国也收藏了172本姚姓家谱。
名人频率和家族圣贤
从755到79000,有216位姚姓名人付费,占名人总数的048%,在名人姓氏中排名第48位;姚的著名文学家占全国文学家总数的07%,排名第30位。姚名医占全国所有医学博士的063%,排名第32位。
历史上主要的瑶族名人有:春秋时期郑国的姚菊儿大夫;东车骑将军姚格忠;姚苌,秦的创始人
族谱前言
南通姚氏,传承舜志!
家族来源
姚姓的迁移流转在舜的时侯即已开始,如前述舜的晚年即在南方度过,舜的儿子义均原居于虞(今河南省虞城县)又名虞均,舜帝大约八十三岁时将帝位禅让给禹之后,禹将虞均封于商(今陕西商县),这便是舜帝后人迁徙的开始,这也是社会的发展私有财产出现之后,尧己不如舜那样大公无私,而是为了一己或本氏族的利益而排挤舜的氏族,将其从土地肥沃雨水充足林茂草封的中原排挤到土地脊薄人口稀少的秦巴山地,夏朝建立后,为了巩固其统治权,对舜的后裔更是排斥,迫使他们离乡背井至边疆等偏远地带,现有迹可寻者,一是北迁幽燕抵达黑龙江朝鲜乃至西伯利亚等地;一是追随义均西迁至陕西甘肃一带和当地羌族生活在一起,一是跟随舜迁往湖南入永州一带者继续南下迁至广东中东部定居,或经广西直到越南北部一带,自此以后,姚姓后裔分散遍布中华大地
商朝末年,舜的三十三代孙阏父在周任陶正,技艺精湛,得到周文王赏识,将自己的长女嫁给阏父的长子妫满为妻,武王灭商后,封妫满为陈地候爵,建都宛丘(今河南省准阳县),是为陈胡公,此后这支姚姓的后裔以封地为姓便改姓陈了,自妫满始是为宛丘派;
第四十五世完,完为陈大夫,因故逃到齐国,任齐国工正,改姓田,
居今山东临淄地区,是为临淄派;
第六十七世渊,因父延年坐罪自刎而死,渊逃至吴兴改姓妫,卜居云溪之崖,是为吴兴派入始祖;
第六十九世平,汉冀州刺史,复姓姚,为吴兴姚姓起家之祖;
第七十四世敷,东汉时武骑常侍,居吴兴武康,是为吴兴武康分派
第七十六世逢,字得仁,官获羌校尉,为赤亭羌人之祖,是为南安郡之祖;
第八十五世纲仕北魏,徙家河南陕州,是为武康派分陕州派之祖
第八十六世僧坦,官隋仪同三司,进爵北绛郡公,为武康派;
第八十六世宣业,纲之子,南朝梁之征东大将军,封吴兴郡公,为武康派;
第九十一世孝孙,官关壶令,为宣业公五世孙,其子孙皆为陕州派,彝异奕安冯算等皆为陕州派;
第九十一世昌洹昌沛昌源昌润昌齐等皆属武康派;
第九十一世竹表,是为僧坦武康派之光州分派;
第九十四世伸,原名仲,因雷同而异为伸,官博士,因避乱而家会稽藐桥,子孙皆为会稽分派;
第九十五代登助昂为会稽分派;
山东文登姚山村姚氏家谱字辈臧格庄、姚山头、姚家庄、紫金山、港南、辛里庄、北崮头、小高坎、南廒、河南、毕家疃、河北、西程格、小埠等14村庄姚姓字辈:二,忠坚宝玑。财旗,。思栋品文,世赞德刑。孔士延从,学中大有。毓秀锺其,殷英泽远。才华配成,福寿宗昌。
这位的网友您好!
由于姚姓有很多分支 姚姓出自五帝之一的虞舜,舜(有虞氏,名:重华)生于姚墟(今河南濮阳范县),他的后裔子孙便以地为氏,称为姚氏,南宋郑樵的《通志·氏族略》记载:“姚姓,虞之姓也,虞帝生于姚墟,故因生以为姓”。至于姚墟的确切位置,目前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位于今河南省濮阳范县南,唐朝张守节的《史记正义》中引用《括地志》的记载:“姚墟在濮州雷泽县东十三里。” 舜后代胡公妫满封于陈,至陈敬仲(陈完)仕齐,又改为田氏。王莽封田丰为代眭侯,后丰子田恢为避王莽之乱,过江徙居吴郡,又改为妫姓,其五代孙妫敷,又改回为姚氏。 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彰明德。因舜帝生于姚地而姓姚,其子商均生于妫汭而姓妫,《尧典》记,舜“厘降二女于妫汭,嫔于虞。”舜的后裔姚姓亦因祖德受到尊重,姚姓后裔分妫、舜、虞、陈、胡、王、孙、田、袁,车、陆等60姓,先后有60 世受封诸侯国君,计享位达1974年之久,著名的如夏禹时封为虞侯的虞思和周武王时封为陈侯的胡公满。传到汉代,姚姓已繁衍为中原大姓族之一。 不知道你家有没有族谱,有的话可以到中国家谱网去对照,那里有很多姓姚的族谱信息
多姓的各地多氏介绍
本文2023-10-11 22:04:51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310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