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也有战国时代,在此期间各个势力分布是怎样的?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1浏览:3收藏

日本也有战国时代,在此期间各个势力分布是怎样的?,第1张

当时六十多国分别分布於五畿七道(ごきしちどう)(Go-ki-Shichi-Dou)内  

五畿(ごき)(Goki),即天皇京畿一带之五国,又称「畿内」(きない)(Kinai):  

山城、大和、河内、和泉、摄津  

七道(しちどう)(Shichi-Dou)分为东山道、东海道、北陆道、南海道、西海道、山阳道及山阴道;依照日本地理及地势命名。  

北海道(ほっかいどう)(Hok-kai-dou)共一国(十区):  

虾夷(北海道)  

东山道(とうさんどう)(Tou-san-dou)共六国:  

美浓、上野、下野、飞驒、近江、信浓  

东海道(とうかいどう)(Tou-kai-dou)共十五国:  

伊贺、伊势、志摩、尾张、三河、远江、骏河、甲斐、伊豆、相模、武藏、安房、上总、下总、常陆  

北陆道(ほくりくどう)(Hoku-riku-dou)共七国:  

越后、越中、越前、佐渡、能登、加贺、若狭  

山阳道(さんょうどう)(Sann-you-dou)共七国:  

播磨、备前、备中、备后、安芸、周防、长门  

山阴道(さんいんどう)(Sann-in-dou)共八国:  

丹波、丹后、但马、因幡、伯耆、出云、石见、隐岐  

南海道(なんかいどう)(Nann-kai-dou)共六国:  

纪伊、淡路、阿波、赞岐、伊予、土佐  

西海道(さいかいどう)(Sai-kai-dou)共十一国:  

丰前、丰后、筑前、筑后、肥前、肥后、日向、大隅、萨摩、对马、壹岐  

虾夷(えぞ) (Ezo):属北海道。现在之北海道地区。大和政权统治以外之地,以中国「化外之地」之概念起名,土著爱奴人之居地。镰仓时代向北缩少,后来退至渡岛半岛及津轻半岛一带。明治二年(1869)及明治十五年(1882)前后分为渡岛(おしま)(Oshima)、后志(しりへし)(Shiriheshi)、胆振(いふり)(Ifuri)、石狩(いしかり)(Ishikari)、天盬(てしほ)(Teshiho)、北见(きたみ)(Kitami)、日高(ひたか)(Hitaka)、十胜(とかち)(Tokachi)、钏路(くしろ)(Kushiro)、根室(ねもろ)(Nemoro)及千岛(ちしま)(Chishima)十一国/区。  

陆奥国(むつ)(Mutsu):属东山道。俗称奥州。现在之福岛、宫城、岩手、青森、秋田诸县,总石高大约167万石(根据庆长年间之检地)。九世纪时与虾夷半分,大化革新后以后白河以北之地称「道奥」(道之奥),意即「道路远奥之地」。律令制时代改称陆奥;元明天皇和铜五年(712)分为陆奥、出羽两国。明治四年的废藩置县后,分为陆奥、陆中、岩代、磐城。  

出羽国(でわ)(Dewa):属东山道。俗称羽州。石高约32万石(庆长时),现在之山形、秋田县。远征虾夷族阿倍比罗夫后开拓而成,分属道奥、越国,和铜元年(708)脱离越后国,和铜五年(712)自成一国,外加最上、置赐两郡。室町时代属关东管领管辖。明治元年改分羽前、羽后二国。最后演化为山形、秋田县。  

越中国(えっちゅう)(Etsu-chuu):属北陆道。石高约20万石(庆长时)。现在之富山县。古代越国(こし, Koshi))之一,天武天皇时代将其三分国(越前、中、后),大宝二年(702),拥越后国颈城、古志、鱼沼、蒲原四郡为国。明治四年的废藩置县后,与新川县合并为石川县,明治16年再独立为富山县。  

越前国(えちぜん)(Echi-zen):属北陆道。石高约50万石(庆长时)。现在福井县东北部。古代越国之一,天武天皇时代将其三分国(越前、中、后);七世纪后期,除福井郡半部外,加入敦贺郡、丹生郡、足羽郡、大野郡、坂井郡、江沼郡、加贺郡、 羽咋郡、能登郡、凤至郡、珠洲郡十一郡构成越前国。明治四年的废藩置县后,敦贺、足羽、福井县分置。  

越后国(えちご)(Echi-go):属北陆道。石高约39万石(庆长时)。现在之新潟县。古代越国之一,天武天皇时代将其三分国(越前、中、后);大宝二年(702),颈城、古志、鱼沼、蒲原四郡划为越中国;和铜元年(708)分为越后、出羽两国。明治四年的废藩置县后,改名新潟县。  

2006-8-8 19:40 回复

 

明智光复

2楼

佐渡国(さど)(Sado):属北陆道。石高约1万7000石庆长时)。现在之佐渡全境。初见载於文武天皇四年(700),古代越国一部,天平十五年(743)后属越后国,天平胜宝四年(752)再分。废藩置县后,曾改称佐渡、相川县,最后编入新潟县。  

加贺国(かが)(Kaga):属北陆道。现在之石川县南部。俗称加州、贺州。石高约35万石(庆长时)。古属越国。大化改新时编入越前国。弘仁十四年(823)拥加贺郡及江沼郡为加贺国。室町时代一向一揆之热门地。废藩置县后,明治十六年,与能登国合为石川县。  

能登国(のと)(Noto):属北陆道。俗称能州。石高约21万石(庆长时)。现在之石川县北部半岛。古代之能登羽咋二国,属越前国。养老二年(718),从越前国拥羽咋郡、能登郡、凤至郡、珠洲郡四郡自分。圣武天皇天平十三年(741)再与越中国合一,淳仁天皇天平宝字元年(757)再为一国。明治四年废藩置县后与七尾县,於同五年为石川县之一部。  

若狭国(わかさ)(Wakasa):属北陆道。俗称若州。石高约8万5千石。现在福井县西南部。古属越国,为交通要道。  

常陆国(ひたち)(Hitachi):属东海道。俗称常州。石高约53万石(庆长时)。现在之茨城县全境。大化改新后自道奥国独立,并合高、久自、仲、新治、筑波、茨城六国统合为一国。废藩置县后茨城与新治分离。明治八年合并,占茨城县北、东部。  

上总国(かずさ)(Kazu-sa):属东海道。俗称上总。石高约38万石。现在之千叶县南部。古称总国之一,曾称上狭。大化改新,养老二年(718),与下总国、安房国分立。天平十三年(741)再与安房国并合。天平宝字元年(757)再分。明治年间,与下总、安房再次合为千叶县。  

下总国(しもうさ)(Shimou-sa):属东海道。俗称下总。石高约40万石。现在之千叶县北部。大化改新后,与上总国、安房国分立。明治年间,与上总、安房再次合为千叶县。  

安房国(あわ)(A-wa):属东海道。俗称房州。石高约43万石。现在之千叶县最南部。大化改新,养老二年(718),与上总国分立,拥平群郡、安房郡、朝夷郡、长狭郡。天平十三年(741)再与上总国并合。天平宝字元年(757)再分。明治年间,与上总、下总再次合为千叶县。为捕鲸业主要地。  

上野国(こうずけ)(Kou-zuke):属东山道。俗称上州。石高约50万石(庆长时)。现在之群马县。古代与下野国、那须国合称为「毛野国」。四世纪时毛野国分为上毛野国成立。大化改新后,毛野国分为上、下两国—上野国与下野国。古代东国经营之重点;古代牧马名产地。废藩置县后分为七个县,明治9年合为群马县。  

下野国(しもつけ)(Shimo-tsuke):属东山道。俗称下州。石高约37万石(庆长时)。现在之栃木县。古代与上野国、那须国合称为「毛野国」。四世纪时毛野国分为下毛野国成立。大化改新后,毛野国分为上、下两国—上野国与下野国。明治四年,废藩置县后分置栃木、宇都宫两县,同九年统合为栃木县。  

武藏国(むさし)(Musashi):属东海道,俗称武州。石高约67万石(庆长时)。现在之东京、崎玉县全境、神奈川县横滨市、川崎市全境。古代无邪志国、胸刺国、知夫国之国。大化改新后合为一国。初属东山道,宝龟二年(771),入属东海道。镰仓时代,成为关东八国之一。废藩置县后,分置八县,最后合归为崎玉县、东京府、神奈川县。  

相模国(さがみ)(Sagami):属东海道,俗称相州。石高约20万石(庆长时)。现在之神奈川县大部分地区。古代相武、师长两国与镰仓别之地,大化改新后合为一国。废藩置县后,小田原、足柄县并入神奈川县。  

伊豆国(いず)(I-zu):属东海道,俗称豆州。石高约7万石(庆长时)。现在之静冈县东及东京都伊豆诸岛。古代温泉胜地及重犯流放地。天武九年(680),与骏河国分离,拥三郡(后增至四郡)。废藩置县后,於明治九年伊豆半岛并入静冈县,伊豆七岛编入东京府。  

骏河国(するが)(Suruga):属东海道,俗称骏州、骏河。石高约15万石(庆长时)。现在之静冈县中东部。古称珠流河;大化改新时成立,天武十年(681)与伊豆国分离。平安时代属上国格,伊势神宫之庄园属地。明治四年,废藩置县后编入静冈县。  

2006-8-8 19:40 回复

 

明智光复

3楼

甲斐国(かい)(Kai):属东海道,俗称甲州。石高约23万石(庆长时)。现在之山梨县。古来之山国。七世纪前后成立。废藩置县后,改名甲府县,再成为山梨县。  

远江国(とおとうみ)(Too-toumi):属东海道,俗称远州。石高约26万石(庆长时)。现在之静冈县西部。因境内之滨名湖俗称「远之淡海」而得名「远海(江)之国」。大化改新(645)后,由素贺、久努等诸国统合为一国。明治四年废藩置县后改称堀江县、滨松县,同9年与静冈县合并。  

三河国(みかわ)(Mikawa):属东海道,俗称三州。石高约29万石(庆长时)。现在之爱知县东部。大化改新时与穗国合为一国。明治四年废藩置县后改称额田县,同五年改称爱知县。  

信浓国(しなの)(Shinano):属东山道,俗称信州、科野。石高约37万石(庆长时)。现在之长野县。养老五年(721)与南部之诹访国分置,天平三年 (731)再次合并。平安时代之庄园重地、牧马区之一。明治四年废藩置县后分置长野、筑摩两县,同九年独立为长野县。  

尾张国(おわり)(Owari):属东海道,俗称尾州。石高约57万石(庆长时)。现在之爱知县西部。以木曾川与美浓国分置。明治五年废藩置县后并入爱知县。  

美浓国(みの)(Mino):属东山道,俗称浓州。古称三野、御野。石高约54万石(庆长时)。现在之岐阜县南部。大化改新时立为一国。后加信浓之木曾地方而正式成形。废藩置县后为岐阜县南部。  

飞驒国(ひだ)(Hida):属东山道,俗称飞州。古称斐太、斐陀。石高约4万石(庆长时)。现在之岐阜县北部。大化改新时立为一国。废藩置县后初为筑摩县,明治九年与美浓合为岐阜县。  

近江国(おうみ)(Ou-mi):属东山道,俗称江州。石高约78万石(庆长时)。现在之滋贺县。古称淡海,因境内之琵琶湖俗称「近之淡海」而得名「近海(江)之国」。大化改新时设置,废藩置县后为滋贺县。  

伊势国(いせ)(Ise):属东海道,俗称势州。石高约57万石(庆长时)。现在之三重县东南部。古代神国、皇大神宫之镇座地,大化改新后自成一国。於七世纪,孝德天皇时代与志摩国、伊贺国合为一国。天武九年(680)伊贺国分置;八世纪时志摩国分立。废藩置县后分为安浓津、度会县,明治九年合并为三重县。  

伊贺国(いが)(Iga):属东海道,俗称伊州、贺州。石高约10万石(庆长时)。现在之三重县西北部。大化改新后与伊势国合并;天武九年(680)独立为伊贺国,拥阿拜、山田、伊贺、名张四郡。废藩置县后为安浓津县,明治五年编入三重县。  

志摩国(しま)(Shima):属东海道,俗称志州。石高约1万8000石(庆长时)。现在之三重县南端。因志摩半岛而得名;於七世纪,孝德天皇时代与伊势国、伊贺国合为一国。八世纪时自立。本只有志摩郡,后分为英虞郡、答志郡。明治九年合并为三重县。  

大和国(やまと)(Yamato):属畿内,俗称和州。石高约45万石(庆长时)。现在之奈良县。大化改新时自立为一国。古称倭、大倭、大养德;淳仁天皇天平宝字元年(757)始以「大和」名之。因古代大和皇朝之发祥地而得名。奈良时代之都。废藩置县后改名奈良県、堺県、大阪府。明治二十年正式改名奈良县。  

纪伊国(きい)(Kii):属南海道,俗称纪州。石高约24万石(庆长时)。现在之三重县西部及和歌山县。古称「木之国」,因「木之国」之音变长,和铜六年(713)正式名为纪伊。大化改新自立一国。废藩置县后分为三重县一部及和歌山县。  

和泉国(いずみ)(Izumi):属畿内,俗称泉州。石高约14万石(庆长时)。现在之大阪府南部。大和朝廷之御料地,由於该地有地下水泉涌出,故名和泉。灵龟二年(716),以河内国大鸟、和泉、日根三郡划为和泉监管地。天平十二年(740)并入河内国,入天平宝字元年(757)再次成立和泉国。废藩置县后称堺县,明治十四年(1881)编入大阪府。  

河内国(かわち)(Kawachi):属畿内,俗称河州。石高约24万石(庆长时)。现在之大阪府南部。明治十四年编入大阪府。现为东大阪市内一部分。  

2006-8-8 19:40 回复

 

明智光复

4楼

山城国(やましろ)(Yamashiro):属畿内,俗称山州、城州。石高约23万石(庆长时)。现在之京都府南部。大化改新后自立一国。古称山背、山代,延暦十三年(794),桓武天皇改置平安京,以「从山河襟帯而自然作城之名胜」而改名山城。废藩置县后分置京都府及淀县;后合并为京都府。  

摄津国(せっつ)(Settsu):属畿内(或山阳道),俗称摄州。石高约16万石(庆长时)。现在之兵库县东部。古代通称津国,和铜六年(713年)改称摄津国。天武天皇置摄津职,拥务古(武库)水门之良港,因与大陆(中国、朝鲜)交易而繁荣。明治四年废藩置县后,置尼崎、三田两藩为兵库县东部,其他部分编入大阪府北部。  

丹波国(たんば)(Tan-ba):属山阴道,俗称丹州、丹南、南丹。石高约26万石(庆长时)。现在之兵库县东北部及京都府中部。古称旦波。七世纪成立,和铜六年(713),北部五郡划为丹后国。明治四年废藩置县后分入兵库县及京都府。  

丹后国(たんご)(Tan-go):属山阴道,俗称丹北、北丹。石高约11万石(庆长时)。现在之京都府北部。和铜六年(713),丹波国北部五郡(加佐、与谢、丹波(后之中郡)、竹野、熊野)划为国。明治四年废藩置县后划入京都府。  

淡路国(あわじ)(Awaji):属南海道,俗称淡州。石高约6万石(庆长时)。现在之兵库县南部之淡路岛。七世纪成立,古称淡道;后与阿波国合称栗国,本身称「阿波路」,由津名郡、三原郡组成。明治四年废藩置县后划入兵库县。  

阿波国(あわ)(Awa):属南海道,俗称阿州。石高约18万石(庆长时)。现在之德岛县。古代与淡路国合称栗国;和铜六年(713)正称阿波。后因江户德岛藩而於废藩置县后分置德岛县、名东县,后来统称德岛县。  

赞崎国(さぬき)(Sanuki):属南海道,俗称赞州。石高约12万6000石(庆长时)。现在之香川县。大化改新后自立一国,外加盬饱、小豆、直岛诸岛,江户时代时,小豆、直岛诸岛划为备前国领。废藩置县后曾改称香川、名东、爱媛,后正称香川县。  

伊予国(いよ)(Iyo):属南海道,俗称予州。石高约36万6000石(庆长时)。现在之爱媛县。大化改新后自立一国,废藩置县后成为爱媛县。  

土佐国(とさ)(Tosa):属南海道,俗称土州。石高约10万石(庆长时)。现在之高知县。古名土左;古代都佐、波多两国在大化改新后合并为一国。废藩置县后成为高知县。  

播磨国(はりま)(Harima):属山阳道,俗称播州。石高约36万石(庆长时)。现在之兵库县西南部。大化改新后,合并针间、鸭、明石三国为一。明治四年废藩置县后称为姫路县,后来改名饰磨县,同九年合并入兵库県。  

但马国(たじま)(Tajima):属山阴道,俗称但州。石高约11万石(庆长时)。现在之兵库县北部。大化改新后立为一国。明治四年废藩置县后分置豊冈、出石、村冈三县,后来曾统合为豊冈县,最后编入兵库县。  

美作国(みまさか)(Mimasaka):属山阳道,俗称作州。石高约19万石(庆长时)。现在之冈山县北部。古代备中国之一地,和铜六年(713)后拥备前国英多、胜田、苫田、久米、真嶋及大庭六郡为一国。平安时代庄园之地;废藩置县后分置津山、胜山、鹤田三县,后统称北条县,最后於明治九年编入冈山县。  

备前国(びぜん)(Bizen):属山阳道,俗称备前。石高约34万石(庆长时)。现在之冈山县东部。本属古吉备国之一部,大化革新后分为三国(备前、中、后),和铜六年(713)后划北部六郡予美作。江户时代时,小豆、直岛诸岛划为国领。废藩置县后并入冈山县。  

备中国(びっちゅう)(Bicchuu):属山阳道,俗称备中。石高约18万石(庆长时)。现在之冈山县西部。古吉备国之一部,古名「吉备道中国」,大化革新后分为三国(备前、中、后)。废藩置县后改名深津、小田县,明治五年正式并入冈山县西部。  

备后国(びんご)(Bin-go):属山阳道,俗称备后。石高约19万石(庆长时)。现在之广岛县东部。古吉备国之一部。大化革新后分为三国(备前、中、后)。废藩置县后本并入冈山县,明治九年改编入广岛县东部。  

2006-8-8 19:40 回复

 

明智光复

5楼

安芸国(あき)(Aki):属山阳道,俗称芸州。石高约19万石(庆长时)。现在之广岛县西部。古名阿岐;因为古代交通之要地之繁荣。大化改新后立为一国,改名安芸,乃源平时代,平氏庄园之地。废藩置县后并入广岛县。  

因蟠国(いなば)(Itaba):属山阴道,俗称因州。石高约9万石(庆长时)。现在之鸟取县东部。古称稻叶,为古稻叶国,大化改新后改名因幡。废藩置县后本并入鸟取县。  

伯耆国(ほうき)(Houki):属山阴道,俗称伯州。石高约21万石(庆长时)。现在之鸟取县西部。为古伯耆国,大化改新后立为一国,名称不变。废藩置县曾改名鸟取县、岛根县,明治十四年合为鸟取县西部。  

出云国(いずも)(Izumo):属山阴道,俗称云州。石高约19万石(庆长时)。现在之鸟根县东部。古出云皇朝之地,大化改新后立为一国,名称不变。明治四年废藩置县,编入岛根县。  

石见国(いわみ)(Iwami):属山阴道,俗称石州。石高约11万石(庆长时)。现在之鸟根县西部。以石见银山而得名。明治四年废藩置县,编入岛根县。  

周防国(すおう)(Suwou):属山阳道,俗称防州。石高约16万石(庆长时)。现在之山口县南部。古名周芳;七世纪末改名周防。大化改新后,并大岛、熊毛、玖珂、都浓、佐波、吉敷六郡为一国。明治四年废藩置县后与长门国合为山口县。  

长门国(ながと)(Nagato):属山阳道,俗称长州。石高约27万石(庆长时)。现在之山口县北部。古称穴门、穴户;古代穴门、阿武国之地,七世纪时合并为穴门国,七世纪末改名为长门国。明治四年废藩置县后分为山口、丰浦、清末三县,与岩国县编入为山口县。  

隐岐国(おき)(Woki):属山阴道,俗称隐州。石高约5万石(庆长时)。现在鸟根县之外岛。大化改新自为一国。明治四年废藩置县后编入鸟根县。  

对马国(つしま)(Tsushima):属西海道,俗称对州。石高约16万石(庆长时)。现在长崎县之外岛。古代对大陆交通、军事上之要地,古称津岛;天智天皇三年(664)置设军事机地。明治四年废藩置县后改称严原县,同年与九州佐贺县合并为伊万里县。同5年编入长崎县,自为严原町,内有四町二村。  

丰前国(ぶぜん)(Buzen):属西海道,俗称丰前、丰州。石高约14万石(庆长时)。现在福冈县及大分县之一部。古代与丰后国合称丰国,文武天皇分为豊前、豊后两国,自成一国。明治四年废藩置县后编三藩为小仓、中津、新田三县;最后统合为小仓县。同九年分别编入东部之大分县及西部之福冈県。  

丰后国(ぶんご)(Bungo):属西海道,俗称丰后、丰州。石高约42万石(庆长时)。现在大分县之大部分。古代与丰后国合称丰国,文武天皇分为豊前、豊后两国,自成一国。明治四年废藩置县后分置为臼杵、杵筑等七县;同九年统合为大分县。  

筑前国(ちくぜん)(Chikuzen):属西海道,俗称筑前,古称筑紫前。石高约33万石(庆长时)。现在福冈县西北部。古代筑紫国(つくし,Tsukushi)之一部,古代大陆文化流入、国防上之要地。文武天皇二年(698)把筑紫国两分后,自成一国;同时乃管辖西海道诸国之大宰府设置之地。明治四年废藩置县后黒田、秋月两县,同年合并为福冈县。  

筑后国(ちくご)(Chikugo):属西海道,俗称筑后,古称筑紫后。石高约27万石(庆长时)。现在福冈县南部。古代筑紫国之一部,文武天皇二年(698)把筑紫国两分后,自成一国。明治四年废藩置县后分置久留米、柳川、三池三县,曾改名三潴县,同九年编入福冈县之一部。  

肥后国(ひご)(Higo):属西海道,俗称肥后,石高约34万石(庆长时)。现在之熊本县全境,古代火(肥)国之一部。大化改新后(有说持统天皇十年(696)),分为肥前国、肥后国两国后自成一国。明治四年废藩置县后分置熊本、人吉两县,明治九年合为熊本县。  

肥前国(ひぜん)(Hizen):属西海道,俗称肥前,石高约22万石(庆长时)。现在之佐贺县及长崎县全境,古代火(肥)国之一部。大化改新后(有说持统天皇十年(696)),分为肥前国、肥后国两国后自成一国。明治四年废藩置县后分置佐贺、长崎两县。  

日向国(ひゅうが)(Hyuuga):属西海道,俗称日州、向州,石高约17万石(庆长时)。现在之宫崎县全境。古代袭国之一部分,占九州东南部大部分地区。和铜六年(713)分设大隅国后立一国。明治四年废藩置县后分置美津、都城两县,明治六年合为宫崎县。  

大隅国(おおすみ)(Oosumi):属西海道,俗称隅州,石高约18万石(庆长时)。现在之鹿儿岛县东部。和铜六年(713)拥日向国肝杯、赠於、大隈、姶罗四郡为一国。天长元年(824)并合多褹国,明治四年废藩置县后并入鹿儿岛县。  

萨摩国(さつま)(Satsuma):属西海道,俗称萨州,石高约28万石(庆长时)。现在之鹿儿岛县西部。  

九州南部、鹿儿岛县西半部之旧国名,九州隼人族之居地。大宝二年(702),从日向分出唱更国(唱更意即「守边境」之意),数字后唱更国改名为萨麻国,八世纪末正名为萨摩国。明治四年废藩置县后并入鹿儿岛县。  

壹岐国(いき)(Iki):属西海道,俗称壹州,石高不明。现在长崎县之外岛。中国史书称一支国或一大国;日本方称伊伎、伊吉、伊岐、由纪、由吉,七世纪时正名壹岐。明治四年废藩置县后并入长崎县。

赖时死后,姊小路氏以居城区分,分为三支:小岛姊小路氏,小鹰利姊小路氏,古河(又称古川)姊小路氏。三家虽然各自有一定独立性,但并无武装冲突,不过对谁当飞驒国司的问题倒是经常扯皮,室町幕府不管,姊小路氏的直接上级京极氏也不管,所以整个15世纪中后期,经常同一时期有两人自称国司,史书称之“飞驒两国司”。

飞驒姊小路氏与伊势北畠氏,土佐一条氏并称“三国司”,都是从公卿直接演化成战国大名的,因此对于文学这种公卿喜欢的东西相当擅长。姊小路师言(属小岛分家)之侄基纲(属古河分家,后从师言之子持言处继承飞驒国司,飞驒国司自此转入古河分家世袭)与基纲之子济继(又名秀纲)都是很优秀的文人,并擅长和歌。

16世纪初,飞驒另外两家国人江马氏和三木氏也在壮大自己的力量(后来被雪崩灭了全族的内岛氏经济力也不弱,还和一向宗关系密切,但他们始终只控制着北飞驒的一小部份,且和姊小路氏关系不错,此处不提)。三木氏本来是因为在对姊小路赖时的作战中有功,而被京极家封到飞驒中南部的益田郡竹原乡的;江马氏则传为伊势氏后人,两家与姊小路氏一直冲突不断。最终在弘治二年(1556),江马氏攻灭古河姊小路氏,同时威胁着小岛姊小路氏和小鹰利姊小路氏。三木氏的三木良赖倒是比较会算计,他一面支持江马氏,一面秘密拉拢另外两支姊小路氏,先是于永禄二年(1559)让儿子自赖(又名光赖,后改名自纲)当上了飞驒国司,而后到了永禄五年(1562)干脆自己继承了古河姊小路氏,改名姊小路良纲(又名嗣赖),史称三木姊小路氏。

从天文末年到天正初年,飞驒成为了上杉和武田争夺的地区之一。姊小路良纲先是与上杉结盟,对抗依附武田的江马氏,然后当山县昌景进攻飞驒时他又立刻投降了武田,此后十来年一直在明里效忠法性院老爷,但是暗里一直跟织田有来往,还让儿子自纲娶了斋藤道三的女儿。随着信玄和谦信相继去世,三木姊小路氏终于等到了抬头的一天,天正七年(1579),姊小路自纲修筑了新城松仓城作为居城,继续积蓄力量。终于,当本能寺的动乱到来时,姊小路氏与江马氏的决战也开始了,双方近百年的恩怨终于有了了结,江马氏当主江马辉盛战死,江马氏灭亡,姊小路氏在被委任为飞驒国司250年后,终于第一次统一了飞驒。

两年后,姊小路自纲与佐佐成政结盟,对抗羽柴秀吉,然而随着秀吉在小牧长久手之战中获胜,面对金森长近的四千讨伐军,自纲选择了投降,两年后病逝于京都;自纲之子秀纲死守松仓城,败死。另据《宽政重修诸家谱》记载,秀纲之弟近纲后来效命于水野忠清,大坂之战后被封为五百石的旗本,称为旗本三木氏。但是无论如何,作为大名的姊小路氏不复存在了。

家纹略说 ●龙胆纹 龙胆纹是源家的代表性家纹。 说起来,龙胆原是中国传来的讹名,把草根煎了当药喝,苦而有效。 ●葵纹ο最初的葵纹 葵纹本来是京都贺茂神社的神纹。每年五月中旬,加茂神社都要举行“加茂祭”,祭祀者将葵装饰于冠上,是以这一神事别名为“葵祭”。 信仰加茂明神的豪族把葵纹用到了自己的家纹上,《见闻诸家纹》中,丹波国船井郡豪族西田家使用“二叶立葵”。三河地方的土豪如松平、本多、伊奈、岛田等很多家族在战国前期就已使用葵纹,但具体图案不明。庆长八年,德川家康就任征夷大将军,葵纹的时代自此开始。庆长十六年以后,成为德川(松平)家的专用纹章。 准确地说,德川将军家的家纹是“三ツ叶葵”,有时也称为“三ツ葵”。《德川实纪》里把“御纹”叫作“葵鞆绘”。 ●三星纹 毛利家的一文字三星是战国最出名的家纹之一,三星指大将军星、左右将军星,代表对三武神的信仰;一文字发音为“カツ”,读起来据说有种凛然武威。《见闻诸家纹》载,本乡氏、渡边氏、飨庭氏——“三つ星”,长井、毛利、竹藤、萩、绮氏——“一文字三つ星”,毛利——“三つ星に吉の字”,渡边、曾祢崎氏——“三星に一文字”。吉文字、一文字是石见、备后等地广泛流行的家纹。 ●六连钱 六连钱的意义与佛教有关。 本来,信州滋野氏流的武将家如海野、望月、祢津、真田家都使用雁纹,与信州的豪族井上、赤井、上林、山口氏同纹。真田家最初的家纹是“结び雁金”。 海野幸隆改姓真田,此后臣从武田家,数立军功,受信玄赐以“六文钱”旗印,沿用数十年。关原决战,真田昌幸、幸村父子参加西军,但昌幸长子信幸加入东军。西军战败,信幸一系受封松代,改名信之,家纹也因而改成了“一つ洲滨纹”。庆长末年两度大阪之阵后,真田六连钱彻底销声匿迹。 使用与钱有关的家纹的,还有户次川大败后被没收领地的仙石秀久,用的是一个方孔圆形的制钱,铭文是战国时大量流入日本的“永乐通宝”——独特得出奇了。 ●桔梗纹 “土岐的桔梗一揆”并不是一向宗的一揆,而是指以桔梗为家纹的土岐一族协力团结,重振了美浓威势。《见闻诸家纹》中记载了土岐氏的存在: “桔梗。但幕者无纹水色。土岐。赖光四世孙国房之末。国房者赖政之叔父也,童名文珠丸。正四位下、摄津守,镇守府将军。土岐氏,本出于源姓,故其为纹者,一变白色,乃以为水色,昔时唯用焉。是又所以贵其先也。后也,有野战时,取桔梗花插于其胄以大得利窝矣,因为之例。遂置之水色之中,以为之定纹也。然不记其年月,又其不知何人始为之也。源赖光为纹,末裔用之。故不得坚取其说,暂依其所闻,以书写而已。” 出自多田一族的相模太田家使用桔梗纹,这一家中有名的人物是太田道灌。其末裔重正出仕家康,领有远江挂川五万二千石。 ●梅钵纹 以前田家的纹章出名,之前是六曜星纹与天神纹,利家晚年时才画成大和菅原氏发祥地天满宫的纹章梅钵纹。三代利常时,为了分别本支旁系弄出了剑梅钵、丁字梅钵等等花样。大和筒井、井户、今井、辰市氏因信仰天神、自称为菅原氏后裔等各种原因也使用梅钵纹。 ●鳞纹 镰仓幕府执权北条家的家纹。镰仓中期,《蒙古袭来绘词》中有鳞纹出现。前北条家灭亡后,伊势新九郎占据小田原,其子氏纲冒姓北条,顺理成章借用了北条家的三阶鳞,称后北条家或小田原北条家,以后一直袭用之。 ●引两纹 “二つ引两”是足利家的代表性家纹。引两纹本来用于幔幕,其后被画到旗帜上。《见闻诸家纹》中,足利一族及阁僚如吉良、涩川、石桥、斯波、细川、畠山、上野、一色、山名、新田、大馆、仁木、今川、桃井、吉见等都以引两为家纹。把引两与其它纹样组合的有三浦介、赤松、远山、富永、长野、庄、吉川、波多野、神保、三渊、蜷川、川原、中泽、饭川、安木、大和、绮(Kawata)、黑坂、平尾、金山、物部、矶谷、三木、西面家等武将。 战国武将要是碰上我这样的家臣合该倒楣,因为我曾经把桔梗和木瓜混淆……引两、大中黑、井桁、直违之类的家纹,实在是没有任何艺术性,但在战场上却一目了然,易于辨识,因此也广为流传。 ●藤纹 一般是藤原家庶流武将的家纹,有“下り藤”等变化,如加藤、佐藤、斋藤、近藤、首藤、进藤、武藤、尾藤、后藤…… 据《见闻诸家纹》,赞岐大野氏、摄津伊丹氏、河内由佐氏、美浓伊贺氏、播磨小寺氏、近江箕浦氏也使用藤纹。《永仓追罚记》记有越中神保氏、三河铃木氏。 ●巴纹 古代自海之彼方传来的纹样。《见闻诸家纹》记载的家纹中有:宗我氏——“云に左三つ巴”,赤松兵部少辅——“二つ引两に左三つ巴”,宇都宫氏——“右巴”,小山氏——“左巴”,杉原氏——“角巴”,香河五郎次郎和景、越后长尾氏——“九曜巴”,山田道祖千代丸——鳞巴,丸丰前七郎朝达——三つ盛巴,芝山三河守持嗣——“三つ积み巴”,山下左京亮——“桝形に右三つ巴”,金山氏——“一つ引两に并び巴”等等。其他如严岛、大野、温科家,用的是右三つ巴家纹。 巴纹原本是祭拜武神的八幡宫神纹,而后流行于武家社会。山阳道赤松家家纹为“二つ引两三つ巴”,势力最盛时曾经东及摄津、西至美作、备前,所以赤松氏灭亡后,中国地方仍然有许多氏族使用“二つ引两巴”家纹。 联盟马羽大藏的家纹是右三つ巴,据说自藤原秀乡和蒲生氏乡而来。 ●酢浆草(方食)纹 《见闻诸家纹》所载小田又次郎知宪、肥田助太郎政秀、中泽、多贺、赤田、平尾、长宗我部氏家纹。战国时期,武家常喜欢以其三叶装饰在剑间,称之为“剑酢浆草”。与德川家有关的战国大名如酒井、森川家也有使用。 ●柏纹 《见闻诸家纹》所载热田大宫司千秋氏、宗像大宫司氏乡、神谷、雀部、尾林、竹内、山内、水原、朝日氏家纹。山内一丰之父盛丰从织田家参加丹波合战,以柏枝作旗指物奋战,胜利后,柏枝上仅剩三枚残叶。在下使用的三枚并柏家纹就来源于此。 一丰后来封于土佐,《土佐山内系图》载其家纹为“三つ叶柏”。事实上,山内一门使用柏纹的历史甚长,别本山内系图载其远祖山内猪右卫门与足利义满交战时,旗指就是柏纹。此外,奥羽葛西一族也使用三つ叶柏纹。 ●竹、竹雀纹 伊达家的家纹是“竹に二羽飞雀”。 《见闻诸家纹》记载,朝仓下野守——“竹の丸龟に甲”,粟饭原氏——“三本竹”,上杉氏——“竹の丸に雀”,河村氏——“箸尾藤德丸、违い竹”,明石越前守、上神氏、大鸟氏——“竹の丸に桐”。 使用竹雀纹的大名有上杉(长尾)家、伊达家。此外,伊达家曾允许与之联姻的最上家使用此家纹。 ●橘纹 山中鹿之介的家纹。 《见闻诸家纹》著于应仁末年(1468)到文明二年(1470)间,当时有不少武家使用橘纹,记载中有药师寺扫部助元隆——“三つ橘纹”,小寺藤兵卫尉——“三つ橘に藤巴”。战国末期出现的井伊家也用过橘纹。 ●鹤纹 《见闻诸家纹》载,楢叶左京亮——“对い立鹤”,佐胁五郎明房——“云月に舞鹤”,波波伯部彦次郎贤丰——“松食い鹤”,大和氏、远江蒲生氏——“二つ引两に对い立鹤”,石川氏——“飞び鹤”。 《永仓追罚记》载,高井左卫门尉——“松に鹤”,南部氏——“菱鹤”,近江御门的后裔葛山备中——“庵の内对い鹤”。 战国末期,诹访家与森家使用“鹤の丸”。 ●目结纹 近江佐佐木一族有名的代表家纹。《见闻诸家纹》记佐佐木大膳大夫入道生观的家纹为“四つ目结”。各家所使用的家纹中,二松、饭田——“三つ目结”,本庄氏——“九つ目结”,武藤左京亮信用——“寄挂り目结”,椎屋氏——“四つ目结”,本间氏——“十六目结”,能势氏——“丸に十二目结纹”。 此外,佐佐木氏流的宇多源氏武将如京极、建部、龟井家使用“四つ目结”。出自近江的尼子家为“七つ割り平四つ目结”。越中佐佐氏用“滋目结”为家纹。 ●军配团扇纹 《见闻诸家纹》载粟生田次郎左卫门尉经行、矢岛、真下、富田家使用军配团扇纹。 军配团扇纹主要为以武藏国为中心的儿玉党武将家所用。三河奥平家属于儿玉党一族,同样用的是军配团扇纹。

正一位:摄政关白 从一位:太政大臣

正二位:左大臣 右大臣 从二位:内大臣 藏人所别当

正三位:大纳言4人 从三位:中纳言4人、弹正尹、左近卫大将、右近卫大将、太宰帅

正四位上:中务卿

正四位下:参议4人、七省卿(式部卿、治部卿、民部卿、兵部卿、刑部卿、大藏卿、宫内卿)

从四位上:左京大夫、右京大夫、春宫大夫、中宫大夫、左近卫中将2人、右近卫中将人2、勘解由长官、检非违别当

从四位下:左大弁、右大弁、修理大夫、弹正大弼、左卫门督、右卫门督、左兵卫督、右兵卫督 藏人头、太宰大贰

正五位上:左中弁、右中弁、中务大辅、大膳大夫、太宰少贰

正五位下:左少弁、右少弁、七省大辅(式部大辅、治部大辅、民部大辅、兵部大辅、刑部大辅 大藏大辅、宫内大辅)、弹正少弼、左近卫少将2人、右近卫少将2人

从五位上:少纳言3人

大国守(大和守、河内守、伊势守、武藏守、下总介、上总介、近江守 陆奥守、越前守、播磨守、肥后守、常陆介、上野守由于古河公方位于关东,故上总、下总、常陆三国长官称“介”而不是“守”)、中务少辅

寮头(大学头、主计头 主税头、雅乐头、玄蕃头、木工头、左马头、右马头、兵库头、图书头、典药头)、左卫门佐、右卫门佐、左兵卫佐、右兵卫佐

从五位下:侍从4人、大监物2人

七省少辅(式部少辅、治部少辅、民部少辅、兵部少辅、刑部少辅、大藏少辅、宫内少辅)、左京亮、右京亮、修理亮、大膳亮、春宫亮、中宫亮

寮头(内匠头、内藏头、大炊头、主殿头、扫部头、缝殿头)勘解由次官、检非违使上国守(山城守、摄津守、尾张守、三河守、远江守、骏河守、甲斐守、相模守、美浓守、信浓守、下野守、出羽守、加贺守、越中守、越后守、丹波守、但马守、因幡守、伯耆守、出云守、美作守、备前守、备中守、备后守、安艺守、周防守、纪伊守、阿波守、赞岐守、伊予守、筑前守、筑后守、肥前守、丰前守、丰后守)

正六位上:左大史2人、右大史2人、大内记2人、中务大丞、春宫大进、中宫大进、内膳正、东市正、西市正、弹正大忠、左近江监2人、右近将监2人、太宰大监2人

正六位下:七省大丞(式部大丞、治部大丞、民部大丞、兵部大丞、刑部大丞、大藏大丞、宫内大丞)、春宫大进、中宫大进、寮助(图书助、雅乐助、玄蕃助、主计助、木工助、左马助、右马助、兵库助、大学助、主税助、典药助)、隼人正、织部正、采女正、弹正少忠2人、中国守(安房守、若狭守、能登守、佐渡守、丹后守、石见守、长门守、土佐守、日向守、大隅守、萨摩守)、秋田城介

从六位上:中务少丞2人、中监务2人、春宫少进2人、中宫少进2人、左京大进、右京大进、修理大进、大膳大进、寮助(内匠助、内藏助、大炊助、主殿助、扫部助、缝殿助)、主膳正、主水正、太宰少监2人

日本也有战国时代,在此期间各个势力分布是怎样的?

当时六十多国分别分布於五畿七道(ごきしちどう)(Go-ki-Shichi-Dou)内  五畿(ごき)(Goki),即天皇京畿一带之五国,又称「畿内」(きない)(K...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