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介绍自己?姓高的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1浏览:1收藏

如何介绍自己?姓高的,第1张

高姓研究的现状与任务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宗亲:

今天,各省宗亲齐聚一堂,共庆高姓历史上里程碑似的重要事件:高姓历史文化研究会诞生了。我十年的梦想终于成为现实。我向到会的所有宗亲表示衷心的感谢和敬意!我尤其感谢无私奉献的温州宗亲和自始至终给予鼓励和支持的厦门宗亲。

我也想给大家泼一盆冷水,提醒各位高度认识到:任重道远啊!

一、高姓研究的现状

我于1993年开始致力于高姓历史的资料收集、实地调查和写作,当时首次提出成立高姓历史文化研究会;今年,在热心寻根的网上年轻宗亲的感染和呼吁下,我重新出山,致力于高姓历史的研究,并再次倡议建立研究会。

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得到全国各地以及海外许多老中青宗亲的热烈响应和积极支持;另一方面,我感到这个支持面还不是很广泛,我两次联系的许多高姓知名人士包括学者缺乏反应。这次真正采取实际行动,千里赴会,出资出力的,应该说不算十分踊跃,和其他许多姓氏相比,我们高氏群体的宗族感情和凝聚力不能算很强。这不是偶然的。

我当年亲往全国各地,查阅地方文献档案,深入乡村调查民间族谱和传说,抱着一个希望,就是找到一部和其他某些姓氏那样的历史上遗留的全国性总谱。然而,正如广东客家族谱里所说,我高氏向无总谱,而是一家一族各自修谱。这就反映了历史上即比较松散,各支缺乏联系。其次,我发现全国各地图书馆收藏的各姓族谱中,高氏族谱往往是比较少且不完善的。这一方面可能反映了修谱传统的不足,另一方面也可能就是高姓宗族意识欠缺的表现。

正因为这样,我感到通过广泛的调查,把高姓从古至今如何起源,如何发展,如何迁徙,如何分布,有何人物,有何贡献,有何传统,一一理出个头绪,构建起一个体系,具有很大的意义。也正因为缺乏任何现成蓝本,决定了研究难度极大。虽然我于1997年出版了第一部高姓系统研究专著《高姓群体的历史与传统》,然而,我深感靠个人之力,绝无可能真正做到全面调查,因此,我的著作里关于高姓在全国各省的分布的描述,只能是各选少数有代表性的点。为了抢救在大规模焚烧族谱之后幸存的残余族谱,趁老人健在时赶紧调查记录珍贵的记忆,开展全国性高氏族谱和传说的普查,必须组织起一支高氏精英队伍。而高氏家谱网,就发挥了汇聚各路高氏中青年精英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我才有勇气,有可能重新提出成立研究会的倡议。因此,研究会得以成立,网上年轻宗亲功不可没,这一页将永远铭记在高氏研究史册。

二、高氏家谱网的成果

现在,高氏家谱网上已积累了大量家族资料和寻根线索,这是一个重大成果,其中包含极其珍贵的发现。例如:

历史上民间广为传诵的北宋开国元勋、渤海郡王高怀德,据史书记载,后裔广泛分布在东南一带。据我本人查阅图书馆族谱和调查,以及网上披露的材料,初步表明,高怀德后裔于北宋灭亡后,逐步南迁,确实在河南淮阳、项城,江苏淮阴、扬州、镇江丹徒、无锡宜兴,浙江湖州长兴、德兴,安徽黄山(古徽州)、贵池,广东汕头澄海等地发现高怀德后裔的线索。尤其是贵池宗亲介绍,他们的族谱封面有龙纹,称为“龙编谱”,还有50代字辈。最后一代是现在的年轻人。第一代刚好是北齐王朝奠基人高欢时代。而史书明确记载的高氏族谱,最早的就是北齐谱。我1997年制定《高氏世系》的主要依据《新唐书�6�1宰相世系》和《萧山高氏家谱》都是沿用北齐谱的记载。还有,长兴高湾里现存高氏古墓遗迹,其中有刻有龙纹的石牌坊,反映出墓主有很高的地位。

紧随高怀德之后出现在史册上的高氏又一位名将就是武烈王高琼。通过这次筹备研究会成立大会,浙江各地如温州、萧山、杭州、海宁以及江西、安徽的高琼后裔也联系起来,《萧山谱》、《海宁谱》、《盘谷谱》所说“南渡三公”高世则、高世英、高世定的后裔也得以重新聚首。

清代三位高姓宰相之一、满洲镶黄旗高斌的家族出自辽宁本溪,现在,此家族成员已出现在网上。辽宁汉军八旗后裔更是网上活跃成员之一。

我在书里介绍的各省许多重要高姓支系,也都有成员出现。例如:山东胶州、河南淮阳、项城、陕西米脂、湖南浏阳、福建长乐、大坪、漳蒲、广东南海、潮阳、台湾、粤东客家、云南白族等。海外高氏宗亲也不例外。

各支系成员争先恐后地把家谱资料发上网,互相讨论,掀起了一股高氏寻根热。从网上的消息看出,“文革”对我国民间家谱来说是毁灭性的。但也为我们提供了许多珍贵的线索。网络带来的天下高氏大汇聚,是推动全国性高氏组织诞生的主要原因。

三、高姓研究会的任务

我认为,我们研究会成立后的首要任务,就是立即行动起来,推选一批带头人,分省分地区分家族开展全国族谱和传说的普查,这是当务之急,刻不容缓。

在普查的基础上,各省各地区各家族带头人负责对我的著作中关于相关省份高氏的介绍加以补充,弥补许多家族未能在书中予以介绍的不足,争取三年后把我的书增补修订成《高姓全书》,公开出版。

研究会的终极目标是填补高姓史上的空白:编纂《高氏通谱》,并规定研究会永远存在,以后每三十年续修一次。

其次,研究会要定期举办研讨会,还要组织力量,编写高氏历史、文化、人物的学术著作和小说、剧本,拍摄电视片。

研究会的另一方面任务,是承担起高氏宗亲会的职能,不定期组织宗亲参观、联谊、寻根活动。

研究会的宣传联络,主要依靠高氏家谱网,以及QQ群、电子邮箱,同时以电话、信函为补充,还要编辑发行会刊。

为了顺利开展研究会的管理、联络、宣传、调查、研究、出版、开会、寻根、联谊等活动,必须建立基金会,希望各位踊跃发言,讨论基金会的结构和经费管理使用办法。

我希望,在座各位高氏研究积极分子回去广为宣传、发动,带动更多的宗亲投身我们共同的事业,研究好我们的族史,弘扬高氏先祖的优良传统,增强高氏凝聚力,开创高氏历史辉煌的新篇章。

高姓研究的现状与任务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宗亲:

今天,各省宗亲齐聚一堂,共庆高姓历史上里程碑似的重要事件:高姓历史文化研究会诞生了。我十年的梦想终于成为现实。我向到会的所有宗亲表示衷心的感谢和敬意!我尤其感谢无私奉献的温州宗亲和自始至终给予鼓励和支持的厦门宗亲。

我也想给大家泼一盆冷水,提醒各位高度认识到:任重道远啊!

一、高姓研究的现状

我于1993年开始致力于高姓历史的资料收集、实地调查和写作,当时首次提出成立高姓历史文化研究会;今年,在热心寻根的网上年轻宗亲的感染和呼吁下,我重新出山,致力于高姓历史的研究,并再次倡议建立研究会。

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得到全国各地以及海外许多老中青宗亲的热烈响应和积极支持;另一方面,我感到这个支持面还不是很广泛,我两次联系的许多高姓知名人士包括学者缺乏反应。这次真正采取实际行动,千里赴会,出资出力的,应该说不算十分踊跃,和其他许多姓氏相比,我们高氏群体的宗族感情和凝聚力不能算很强。这不是偶然的。

我当年亲往全国各地,查阅地方文献档案,深入乡村调查民间族谱和传说,抱着一个希望,就是找到一部和其他某些姓氏那样的历史上遗留的全国性总谱。然而,正如广东客家族谱里所说,我高氏向无总谱,而是一家一族各自修谱。这就反映了历史上即比较松散,各支缺乏联系。其次,我发现全国各地图书馆收藏的各姓族谱中,高氏族谱往往是比较少且不完善的。这一方面可能反映了修谱传统的不足,另一方面也可能就是高姓宗族意识欠缺的表现。

正因为这样,我感到通过广泛的调查,把高姓从古至今如何起源,如何发展,如何迁徙,如何分布,有何人物,有何贡献,有何传统,一一理出个头绪,构建起一个体系,具有很大的意义。也正因为缺乏任何现成蓝本,决定了研究难度极大。虽然我于1997年出版了第一部高姓系统研究专著《高姓群体的历史与传统》,然而,我深感靠个人之力,绝无可能真正做到全面调查,因此,我的著作里关于高姓在全国各省的分布的描述,只能是各选少数有代表性的点。为了抢救在大规模焚烧族谱之后幸存的残余族谱,趁老人健在时赶紧调查记录珍贵的记忆,开展全国性高氏族谱和传说的普查,必须组织起一支高氏精英队伍。而高氏家谱网,就发挥了汇聚各路高氏中青年精英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我才有勇气,有可能重新提出成立研究会的倡议。因此,研究会得以成立,网上年轻宗亲功不可没,这一页将永远铭记在高氏研究史册。

二、高氏家谱网的成果

现在,高氏家谱网上已积累了大量家族资料和寻根线索,这是一个重大成果,其中包含极其珍贵的发现。例如:

历史上民间广为传诵的北宋开国元勋、渤海郡王高怀德,据史书记载,后裔广泛分布在东南一带。据我本人查阅图书馆族谱和调查,以及网上披露的材料,初步表明,高怀德后裔于北宋灭亡后,逐步南迁,确实在河南淮阳、项城,江苏淮阴、扬州、镇江丹徒、无锡宜兴,浙江湖州长兴、德兴,安徽黄山(古徽州)、贵池,广东汕头澄海等地发现高怀德后裔的线索。尤其是贵池宗亲介绍,他们的族谱封面有龙纹,称为“龙编谱”,还有50代字辈。最后一代是现在的年轻人。第一代刚好是北齐王朝奠基人高欢时代。而史书明确记载的高氏族谱,最早的就是北齐谱。我1997年制定《高氏世系》的主要依据《新唐书�6�1宰相世系》和《萧山高氏家谱》都是沿用北齐谱的记载。还有,长兴高湾里现存高氏古墓遗迹,其中有刻有龙纹的石牌坊,反映出墓主有很高的地位。

紧随高怀德之后出现在史册上的高氏又一位名将就是武烈王高琼。通过这次筹备研究会成立大会,浙江各地如温州、萧山、杭州、海宁以及江西、安徽的高琼后裔也联系起来,《萧山谱》、《海宁谱》、《盘谷谱》所说“南渡三公”高世则、高世英、高世定的后裔也得以重新聚首。

清代三位高姓宰相之一、满洲镶黄旗高斌的家族出自辽宁本溪,现在,此家族成员已出现在网上。辽宁汉军八旗后裔更是网上活跃成员之一。

我在书里介绍的各省许多重要高姓支系,也都有成员出现。例如:山东胶州、河南淮阳、项城、陕西米脂、湖南浏阳、福建长乐、大坪、漳蒲、广东南海、潮阳、台湾、粤东客家、云南白族等。海外高氏宗亲也不例外。

各支系成员争先恐后地把家谱资料发上网,互相讨论,掀起了一股高氏寻根热。从网上的消息看出,“文革”对我国民间家谱来说是毁灭性的。但也为我们提供了许多珍贵的线索。网络带来的天下高氏大汇聚,是推动全国性高氏组织诞生的主要原因。

三、高姓研究会的任务

我认为,我们研究会成立后的首要任务,就是立即行动起来,推选一批带头人,分省分地区分家族开展全国族谱和传说的普查,这是当务之急,刻不容缓。

在普查的基础上,各省各地区各家族带头人负责对我的著作中关于相关省份高氏的介绍加以补充,弥补许多家族未能在书中予以介绍的不足,争取三年后把我的书增补修订成《高姓全书》,公开出版。

研究会的终极目标是填补高姓史上的空白:编纂《高氏通谱》,并规定研究会永远存在,以后每三十年续修一次。

其次,研究会要定期举办研讨会,还要组织力量,编写高氏历史、文化、人物的学术著作和小说、剧本,拍摄电视片。

研究会的另一方面任务,是承担起高氏宗亲会的职能,不定期组织宗亲参观、联谊、寻根活动。

研究会的宣传联络,主要依靠高氏家谱网,以及QQ群、电子邮箱,同时以电话、信函为补充,还要编辑发行会刊。

为了顺利开展研究会的管理、联络、宣传、调查、研究、出版、开会、寻根、联谊等活动,必须建立基金会,希望各位踊跃发言,讨论基金会的结构和经费管理使用办法。

我希望,在座各位高氏研究积极分子回去广为宣传、发动,带动更多的宗亲投身我们共同的事业,研究好我们的族史,弘扬高氏先祖的优良传统,增强高氏凝聚力,开创高氏历史辉煌的新篇章。

一、张姓来源

来源有三: 1、出自黄帝之后挥。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黄帝少昊青阳氏弟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氏。"由此可知,曾经是重要武器弓的发明者挥,其后有以张为姓氏的。是为河北张氏。 2、出自黄帝姬姓的后代,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晋国有大夫解张,字张侯,其子孙以字命氏,也称张氏。又载,张氏世仕晋,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后,除部分留在原地外,大部分随着三国迁都而迁移。是为山西、河北、河南之张氏。 3、出自赐姓或他姓、他族改姓。世居云南的南蛮酋长龙佑那,于三国时被蜀相诸葛亮赐姓张,以后其子孙便以张为氏。魏国大将张辽本姓聂,后改为张氏。还有一些少数民族改姓张氏的。

二、迁徙分布

分布在各地的张氏,大体上都有分支始祖及迁徙原因。 河东张氏,出自晋司空张华裔孙吒子,自范阳徙居河东张氏;始兴(今广东韶关市东南莲花岭下)张氏,亦出自晋司空张华之后,随晋南迁,至君政,因官居于韶州曲江;冯翊(今陕西大荔县)张氏,出自东汉司空张皓少子纲,东汉时任广陵太守;吴郡(今江苏苏州市)张氏,出自张嵩第四子睦,东汉时任蜀郡太守,始居吴郡;清河东武城(今河北清河县东北)张氏,出自汉留侯张良裔孙司徒张歆,歆第协,生魏太山太守岱,自河内徙清河,传自彝,为后魏侍中,隋末徙魏州昌乐;河间(今属河北)张氏,为汉北平文侯张仓之后,世居中山义丰;魏郡(今河南安阳市)张氏,世居平原。 晋代有中原张氏迁至福建;唐高宗总章年间,陈政、陈元光父子奉命入闽,有中原张姓军校随从;唐僖宗中和年间,王潮、王审知入闽,又有河南固始人张睦随同前往,后被封为梁国公,福建张氏,大致以居住地分为鉴湖、金坡、板桥等派,此后有的又迁往广东,均称其始祖来自河南光州固始。从清初开始,闽、粤张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进而又有不少人到海外谋生。移居海外的张氏,现主要分布在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泰国、菲律宾、美、英、法、澳大利亚、巴拿马等国家和香港地区。

三、郡望堂号

堂号"百忍堂": 唐朝的时候,张公艺九世同居,这对当时的世风影响很大。唐高宗亲到他家请他介绍和睦相处不分家的经验。张公拿起笔来写了100个"忍"字呈给高宗。高宗很佩服,奖励了张公100尺绸缎。 张姓堂号还有"清河"、"金鉴""孝友"、"亲睦"、"冠英"、"燕贻"、"敦睦"、"宗岳"、"敬谊"、"源流"等。 郡望清河郡:汉时置郡。此支张氏,世居武城,其开基始祖为汉留侯张良裔孙张歆。 范阳郡:三国魏黄初七年(公元226年)改涿郡置郡。此支张氏,其开基始祖为东汉司空张皓之子张宇。 太原郡:战国时置郡。此支张氏,其开基始祖为北魏平东将军、营州刺史张伟。 京兆郡:汉时置郡。此支张氏,其开基始祖为西汉御史大夫张汤。

四、家乘谱牒

河北:南皮张氏东门家谱不分卷、南皮张氏族谱、南皮张氏西门家谱、张氏族谱不分卷、南皮张氏四门弟十八支家谱。 山西:张氏家谱不分卷、张氏家谱一卷、宗阳张氏家谱四卷、定阳张氏家谱四卷。 辽宁:广宁张氏家谱不分卷、顺天张氏家谱不分卷、张氏家谱一卷。 上海:申浦张氏宗谱六卷、奉贤张氏家谱六卷首一卷、云间张氏家谱一卷、云间张氏家谱续卷一卷、南塘张氏族谱八卷。 江苏:张氏宗谱十卷、铜山张氏家传、张氏族谱二卷、张氏家谱六卷、淮阴张氏宗谱九卷。 浙江:清河张氏支谱不分卷、张氏家谱一卷、甬上张氏宗谱、清河张氏宗谱二十二卷。

五、主要张姓人物

中国历史上的张姓六十三宰相

张仪(?-前310),战国时期魏国人,纵横家,秦惠文王时任秦相,封武信君。他用合纵的策略游说各国服从秦国,瓦解了苏秦倡导的连横抗秦策略。后入魏为相。

张苍(?-前152),西汉阳武(今河南原阳东南)人。帮助刘邦建立西汉政权有功,封为北平侯。文帝四年(前176)代替灌婴担任丞相十五年。

张禹(?-前5),西汉河内轵(今河南济源)人。成帝河平四年(前25年)拜为丞相,封为昌侯。在位六年,以老病归。

张邯(?-23),籍贯不详。因为推行井田制,得到王莽的称赞,地皇四年(24)拜为新朝宰相,任大司徒。

张湛 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西)人。西汉时官至二千石。王莽新朝历任太守、都尉。东汉初历任光禄大夫、太子太傅、太中大夫等。建武二十年(44)拜相,任大司徒。

张纯(?-56),平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东汉建武二十三年(47)拜相,在位十年。

张酺(?-104),东汉汝志细阳(今安徽阜阳北)人,东汉和帝永元五年(93)拜相,任太尉,十二年罢相,十六年再次拜相,任司徒。为政刚正不阿,抑制豪强。卒于相位。

张奋(?-102)。张纯之子。东汉和帝永元六年(94)代刘方任司空,十三年任太常,以病免。卒于家。

张禹(?-113)。东汉襄国(今河北邢台)人,和帝永元六年(94)由大司农拜为宰相,为政节俭,重农垦水利。

张敏(?-112),东汉河涧馍(今河北雄县东南)人。建初二年(77)举孝廉,任司空六年。在位奉法守纪,用刑公正平允。以病重免相。

张皓(49-132),东汉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东)人。顺帝永建元年(126)拜相,任司空,在位四年。

张歆,东汉河内人。桓帝建和三年(149)拜相。

张颢,东汉常山(今河北元氏)人。灵帝光和元年(178)拜相。

偶/B>,东汉汝南细阳人,灵帝光和二年(178)拜相。

张温(?-191),东汉南阳穰(今河南邓县)人。灵帝中平元年(184)拜相,献帝初平二年(191)被董卓杀死。

张延(?-186),东汉河内人,汉桓帝相张歆之子。灵帝中平二年(185)拜相,后被宦官下狱至死。

张喜,东汉汝南细阳人,献帝初平四年(193)拜相,在位四年。

张悌(?-286),三国东吴襄阳(今湖北襄樊)人。末帝天三年(279)以军师兼任丞相,翌年,率三万大军抗击晋军,力战而死。

张华(232-300)西晋范阳方城(今河北固安)人。武帝泰始七年(271)拜相,任中书令,力排众议,制订灭吴计划。咸宁五年(279)免相,改任度支尚书。元康元年(291)再次拜相,任中书监加侍中光禄大夫,在位六年,“尽忠匡辅,海内晏然”,封为壮武郡公。

张行成(587-653),定州义丰(今河北安国)人。唐太宗贞观十九年(646)拜相,以刑部侍郞兼太子少詹事掌典机务。高宗即位,以顾命大臣辅政,封北平县公。历任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太子少傅,监修国史。

张文,(605-678),唐贝州武城(今属山东)人。乾封二年(667)任东西台舍人参知政事,拜为宰相。在位十二年,为政勤俭,办案公正,执法平恕,受到高宗倚重。

张大安,唐魏州繁水(今河南南乐)人。仪凤二年(667)拜相,同中书门下三品,受到章怀太子倚重。永隆元年(680)罢相,贬为普州刺史,终于横州司马任上。

张光辅(?-689)唐京兆(今陕西长安县)人。武则天垂拱三年(687),以讨平越王李贞之功拜相,永昌元年(689)改任讷言,迁内史令。同年,以不满武则天专权,坐心怀两端之罪被诛杀。

张锡,唐贝州武城(今属山东)人,高宗宰相张文的侄子。武则天久视元年(700)任宰相。次年以泄露宫中机密流放循州。唐隆元年(710)韦后杀中宗立少帝,命为宰相,仅十余天,韦后被杀,他亦被贬。

张柬之,唐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武则天长安四年(704),拜为宰相,次年发动政变,入宫杀张昌宗,张易之,迫武则天退位,拥立唐中宗复辟,以功升天宫尚书、中书令等职,仍居相位。

张仁愿(?-714)华州下圭(今山西富平东)人,唐中宗景龙二年(708)拜为宰相 ,封韩国公。是整个唐代少有的文武双全的宰相。

张嘉福(?-710),籍贯不详。唐睿宗景云元年(710)拜为宰相。同年被诛杀。

张说(667-730),洛阳(今属河南)人。唐睿宗景云二年(711),拜为宰相,监修国史。同年免相,改任尚书左丞。玄宗开元元年(713),第二次拜相,封为燕国公。不久免相,贬为相州刺史,唐玄宗开元九年第三次拜相,在位五年。开元十四年,为奸臣李林甫弹劾免相。

张嘉贞(666-729),蒲州猗氏(今山西临猗南)人。开元八年(720)拜相。开元十一年免相,封河东候。子延赏、孙弘靖分任德宗、宪宗朝宰相,史称“三相张家”。

张九龄(673-740)。唐韶州曲江(今广东)人。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拜相。三年后受李林甫排挤,罢相。

张镐(?-764?),唐博州(今山东平西)人。肃宗至德二年(757)拜相,主持平定安史之乱。

张镒,苏州人。唐德宗建中二年(781)拜相,次年罢相,谪凤翔右节度使,后为叛将所杀。

张延赏(727-787)德宗贞元元年(785)拜相,旋罢。三年,再次拜相,同年卒于相位。

张弘靖(760-824),唐德宗宰相张延赏之子。肃宗元和九年(814)拜相,在位三年。

张浚(?-902),河间(今属河北)人。唐僖宗光启三年(887)拜相,在位五年。昭宗大顺二年(891)免相,贬为武昌军节度使。后被朱温杀害。

张文蔚(?-908),河间(今属河北)人,唐昭宗天复四年(904)初拜相。天佑四年(907),朱全忠灭唐,任后梁宰相。

张策(?-912),敦煌人。后梁开平二年(908)拜相,兼刑部侍郞。同年以病辞相。

张延朗(?-936),开封人。后梁清泰元年(934)拜相。后被石敬塘杀害。

张孝杰,辽永霸(今辽宁朝阳)人。咸雍八年(1072),封陈国公、北府宰相,赐国姓耶律氏。

张琳(?-1122),沈州(今沈阳)人。辽乾同四年(1104)为南府宰相。

张齐贤(943-1014),北宋曹州人。淳化二年(991)拜相,四年罢。咸平元年(998)再拜相,三年罢相。

张知白(?-1028),北宋沧州清池(今河北沧州东南)人,仁宗天圣三年(1025),以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拜相。三年后卒于相位。

张士逊(964-1049),北宋阴城(今湖北光化)人。天圣六年(1028)拜相,次年罢相;明道元年(1032),再次拜相,次年罢相,宝元元年(1038)三拜相,朝廷机务悉由裁夺。

张商英(1043-1121),北宋蜀州新津(今属四川)人。大观四年(1110)拜相,大革蔡京弊 政。

张邦昌(1081-1127),宋东光(今属河北)人,靖康元年(1126)拜相。金兵入侵力主议和。次年金灭北宋立他为楚帝。南宋初被处死于潭洲。

张浚(1097-1164),宋汉州绵竹(今属四川)人。绍兴五年(1135)拜相,督师抗金。忧郁而死。

张浩(?-1163)。金代辽阳(今属辽宁)人。本姓高,改姓张。大定二年(1102)拜相。

张璁(1475-1539),明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嘉靖八年,为内阁首辅。在位六年,从政刚明果敢,痛惩贪官。

张璧(?-1545)明石首(今属湖北)人。嘉靖二十五年(1544)拜相,不久病逝。

张治(?-1550),明茶陵州(今湖南茶陵)人。嘉靖二十八年(1549)拜相,不久病逝。

张居正(1525-1582),明政治家。江陵(今属湖北)人。隆庆元年(1567)入阁。穆宗死后他代为首辅,主持国政十年,大力改革弊政。

张四维(1526-1585),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人。万历十年张居正逝世,遂代为内阁首辅,力反居正改革措施,次年,以父丧离职。

张位,明新建(今属江西)人。隆庆十九年(1591)入阁,参预机务,为相果敢善断。

张瑞图(1576-1641),明晋江(今属福建)人,天启六年(1626)入阁,累升中极殿大学士、吏部尚书等职。崇祯元年(1628)被罢相。

张至发(?-1642)明淄川(今山东淄博)人。天启十年(1631)代温体仁为内阁首辅大学士。无大作为。次年,罢相归家。

张四知,明费县(今山东费县)人。崇祯十二年(1639)入阁,参预机务,累加太子太保、吏部尚书,后降清。

张瑞,山东掖县人。顺治十年(1653)拜相,任国史院大学士。次年卒于相位。

张玉书(1642-1711),清江南丹徒(今江苏镇江)人。康熙二十年(1681)累官刑、户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等职,颇得康熙信任

张英(1637-1708),清江南桐城(今属安徽)人。康熙三十八年(1699)拜相,颇受康熙器重。四十年以疾辞职,七年后逝世。

张鹏翮(1649-1725),清四川遂宁人。雍正元年(1723)拜相,三年卒于相位。

张廷玉(1672-1755),清江南桐城(今属安徽)人。雍正八年(1730),首任军机大臣,备受雍正、乾隆帝倚重。

张之万(1811-1897),清直隶南皮(今属河北)人。光绪十年(1884)任军机大臣,十五年加体仁阁大学士,转东阁大学士。为相十年。

张之洞(1837-1909),清末洋务派首领。直隶南皮(今属河北)人。历任内阁学士、两广总督、军机大臣等职。

--- ---

张 良:西汉谋臣。(?—前186),汉初大臣,城父(今安徽亳县)人,刘邦的重要谋士。和萧何、韩信等人辅佐刘邦创建了西汉王朝,封留侯。 刘邦称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张 骞:西汉外交家,陕西城固人。两次出使西域,建立起了我国与中亚各国的友好往来。

张 衡:东汉科学家、文学家,河南南阳人。他在天文上一改"盖天说",提出"浑天说",绘制星象图,发明"浑天仪"、"地震仪"等。

张道陵:江苏丰县人,东汉末年,在四川灌县创立了"五斗米"(道)教,人称张天师。

张仲景:东汉医学家,河南镇平人。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著《伤寒杂病论》,造福人民,为后人尊为医圣。

张 飞:字冀德,燕人,三国时名将。为蜀国五虎上将,战长坂名震于时。传与刘备、关羽结义于桃园,世称桃园三结义,被后世所传诵。

张 遂:唐朝天文学家,河南南乐人。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测出子午线的人。 张 旭:唐代大书法家,江苏苏州人。他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而后乃下笔,逸势奇绝,连绵回绕,人称"草圣"。

张择端 北宋画家,东武(今山东诸城)人。传世作品有《清明上河图》。

张景岳:明朝中医理论家,浙江绍兴人。他阐发了医易相通的中医理论,对中医理论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张居正:明末著名政治家。1525—1582)字叔大,号太岳,湖广江陵(今属湖北)人

张德成:清末,中国人民抗击八国联军的义和团首领。

张秀眉:清末,贵州台拱人士,清末苗民抗清领袖。

张天师:道家重要人物。

张大千:著名画家。

张自忠:著名爱国将领。(1890-1940)字荩忱,山东省临清市唐元村人

张学良,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国民党军陆军一级上将。西安事变的组织者。字汉卿,号毅庵,生于1901年农历4月17日凌晨(清光绪二十七年四月十七日),奉天(今辽宁)海城人。

张澜,爱国民主人士。(1872-1955),四川南充人。他是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创始人和***,著名爱国人士和教育家。1949年9月,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1954年,先后担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和全国政协副主席。

张爱玲,著名作家。(1920-1995)原名张瑛,上海人。著有《传奇》《金锁记》《倾城之恋》 等。中国近代四大才女之一。

姓氏源流

高(Gāo)姓源出有四:

1、出自姜姓。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元和姓纂》、《广韵》等资料所载,姜太公八世孙奚因拥立齐桓公有功,被赐予祖父公子高的名为姓。相传炎帝神农氏因居住在姜水,所以以姜为姓。炎帝16世孙姜伯夷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受封吕侯,子孙因此亦以吕为氏。姜伯夷第37代孙姜尚,即姜太公,又称吕尚、吕望,辅佐周文王、武王灭商立周,受封于齐国。齐国传至太公7世孙文公吕赤,赤有爱子受封于高邑,称公子高。依照周朝贵族礼仪,其孙傒取祖名为氏,为高傒。高傒在齐国为上卿时,迎立公子小白为君,就是齐桓公。高傒成为著名的渤海高氏的始祖。高傒六世孙高止在齐国遭到公孙灶、公孙蛋排挤,出齐奔燕。高止十世子孙高洪为东汉渤海郡守。渤海高氏由此发轫,繁衍不息,成为当今高姓族群中最庞大的一支。

2、出自以王父字为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齐惠公之子叫公子祁,字子高,其后裔取其字为姓氏。为山东高氏。齐惠公为齐桓公之子。

3、由“高”字开头复姓简化而来。如高车氏、高堂氏、高阳氏、高陵氏等简化而为“高”姓。

4、出自他姓。据《北齐书》所载,十六国时,后燕皇帝慕容云自称为高阳氏后裔,遂改姓高,称高云,其后裔有改复姓为单姓,称高氏;北齐文宣帝高洋赐鲜卑族元景安、元文遥本鲜卑族,随汉姓元,因有功于北齐,高洋赐他们“高”姓;鲜卑慕容氏、高丽羽真氏,后改高氏;魏时,鲜卑族有楼氏,后改高氏;女真族石烈氏、纳羊氏,满族高佳氏、佟佳氏和北宋时入居开封的犹太人等改姓高姓;又北齐时重臣,高隆之,本姓徐,因其父与高欢交厚,遂改为高氏。

得姓始祖

高奚。春秋时期,姜太公六世孙文公吕赤的儿子受封于高邑(今河南省禹州市西南),称为公子高。公子高之孙奚和齐襄公的弟弟公子小白是好朋友。当时,公孙无知发动内乱,杀了齐襄公。奚联合诸大臣一齐平定内乱,诛杀了公孙无知,迎立公子小白为君,就是后来的齐桓公。奚因为平乱迎君有功,被封为上卿,并赐他以祖父公子高的名为姓,称为高氏。高姓就这样诞生了。高奚作为高姓的始祖,受到世代子孙的尊敬和爱戴。

迁徙分布

高姓虽然发源于今河南省境内,但春秋以后却以齐鲁之地高氏居多。据史料所载,战国到秦汉时期,高姓已可能迁入河北、辽宁境内。秦汉三国时期,随着政局的几度分合,人口迁徙频繁,高姓人氏渐活动于海河流域,黄河上、下游,淮河流域,长江上、下游地区。两晋南北朝时,战乱频繁,高姓人氏大举南迁,“广陵”郡望便是在这一时期所形成的。隋唐时,有书记载,河南有陈氏父子率军开辟漳郡,其中有高氏参加,另河南高姓族人高钢入迁闽地(今福建省)。此时,德州蓨(今河北省景县)仍是继东汉以来高姓主要的聚居地。五代时期,有陕州硖石(今河南省三门峡市)人在江陵府(今湖北省荆州市)建南平国。有太原(今山西省太原)人高彦俦到四川后蜀政权为官。在此期间,江南江北都有高姓人活动。两宋时期,高姓人为避战乱由中原向江南迁徙。如开封高琼后裔定居于海宁、临安、温州、山阴,合肥人高彻定居于晋陵。元明清时期,高姓人多集聚于东南地区,尤以江苏、浙江地区最为集中。今日高姓主要分布在江苏、福建、广东、江西、云南等地。中国历史上,高姓称帝王者14人,曾建立北齐、燕、荆南等政权。高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十五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一点二一。

历史名人

高 柴:今山东省人,春秋时齐国人。孔子品学兼优的七十二弟子之一。

高 洋:今河北景县人,执掌东魏政权多年的高欢之子,代东魏建北齐。北齐共历六帝,执政二十八年。

高 适:唐朝诗人,与岑参齐名,并称为“高岑”。其“边塞诗”以描写边塞风光、士兵生活、人民疾苦为内容。代表作有《燕歌行》。

高 琼:宋代亳州蒙城人,通晓军政,勇猛仗义,其后人许多成为军事将领,高琼一族被一度赞为“高家将”。

高 兴:元蔡州(今河南省汝南)人。出身农家,元武宗时官至河南行省左丞相。

高 启:元末明初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学识渊博,擅长诗赋,与杨基、张羽、徐贲并称“吴中四士”,其著作被后人汇编为《高太史全集》。

高 武:明嘉靖年间人,所传针炙之术在我国医学上占重要地位。

高 翔:今江苏扬州人,清代“扬州八怪”之一。擅长山水,画梅风格疏秀,亦能画像。

高 鹗:清代文学家,汉军镶黄旗人,《红楼梦》后四十回的续写者。

高渐离:战国末年时燕人,擅长击筑,燕太子丹派荆轲谋刺秦王政(即秦始皇),到易水送行,他击筑,荆轲和歌。后因在筑内暗藏铅块扑击秦始皇,不中被杀。

高仙芝:唐代高丽族人,精于骑射,官至鸿胪卿、假御史中丞、右御林大将军等职。

高怀德:今河北正定西南人,宋初将领。以忠厚倜傥、威武勇敢著称。

高皇后:今安徽蒙城人,宋英宗之皇后。哲宗时她起用司马光,废止王安石变法措施,共执政九年。

高汝砺:金右丞相,封寿国公。现山西省应县人。曾对纸钞的推行和发展起到一定作用。对金国的政治和经济的发展也起到一定的作用。为人正直。

高克恭:元代画家,字彦敬,号房山,其先回鹘(维吾尔族),籍贯大同(今属山西省),居于燕京(今北京市),晚年寓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官至刑部尚书。 善书画,《云横秀岭》、《墨竹石坡》为其代表作。与赵孟頫齐名,时人有“南有赵魏北有高”之称。

高则诚:今浙江省永嘉人。元代著名戏曲家,所著南戏剧本《琵琶记》流传甚广。

高文秀:今山东省人,元代戏曲作家。有“小汉卿”的美称。

高攀龙:江苏省无锡人,明代东林党首领之一。当朝大儒,曾与顾宪成在东林书院讲学,时称“高顾”。

高一功:明末米脂(今属陕西)人,农民军将领,随李自成起兵反明。

高斗魁:清代鄞县(今浙江宁波)人,以医术精湛名噪一时,著有《医学心法》、《四明医案》、《吹毛篇》等医学著作。

高凤翰:清代胶州(今属山东)人,著名书画家。著有《湖海集》、《南阜集》、《归云集》等作品。

高剑父:广东省番禺人,岭南画派的创立者,早年间加入同盟会,参加过黄花岗起义。

高士其:福建省福州人,现代科学文艺作家。曾任中央文化部科学普及顾问、中国科普创作协会名誉会长等职。

郡望堂号

1、郡望

渤海郡:西汉时置郡,治所在浮阳(今河北省沧州)。此支高氏,其开基始祖为东汉太守渤海太守高洪。

渔阳郡:战国燕将秦开击退东胡后置郡,治所在今北京市密云县西南。以渔水之阳得名。

广陵国:汉时置,治所在今江苏省扬州市。此支高氏,为吴丹阳太守高瑞之后。

河南郡:汉时改秦三川郡置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市东北)。此支高氏,为鲜卑族高氏之后开基。

辽东郡:战国燕将秦开击退东胡所建郡,治所在襄平(今辽宁省辽阳市)。

2、堂号

厚余堂:孔子弟子高柴,做费城宰(今之县长)。孔子评他:“柴也愚”。朱熹注“愚是知不足而后知有余”。《词海》:愚,纯朴也。由是,高姓后代以“厚余”作为高姓的堂号。

渤海堂:唐朝时高固、高崇文都被封为渤海郡王;北齐高欢被封为渤海王。

此外,高姓的主要堂号还有:“渔阳堂”、“辽东堂”、“广陵堂”、“河南堂”、“有继堂”、“供侯堂”、“双玉堂”、“后余堂”、“报本堂”、“守愚堂”等。

高姓宗祠通用对联

〖高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三年泣血;

八战铭功。

——佚名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时卫国人高柴,字子羔,孔子的弟子,性情仁爱,对父母孝敬,为双亲执丧礼,泣血(哀痛至极,哭泣无声,如血出)三年。下联说唐代幽州人高崇文,字崇文,贞元年间随韩全义镇守长武城,治军有名。吐蕃兵侵犯宁州,他率军前去,大获全胜,封渤海郡王。剑南西川节度使刘阀反乱,他由宰相杜黄裳推荐,以左神策行营节度使率兵讨伐,在鹿头山八战八胜,活捉刘癖,晋封为南平郡王。后官邻宁节度使、京西诸军都统。

技工翦马;

兆应射雕。

——佚名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北朝时东魏渤海蓨人高欢,字贺六浑,先后参加破六韩拔陵、杜洛周、葛荣等起义军,后随葛荣投奔尔朱荣。一次,尔朱荣让他去剪一匹恶马(把马腿交叉绑起来),他不用羁绊就完成了,那马竟也不踢不咬,他说:“对付恶人也应该这样!”得到尔朱荣的信任,官晋州刺史。尔朱荣死后,他依靠鲜卑武力,联络山东士族,掌东魏兵权,称大丞相。后逼孝武帝西奔长安,另立孝静帝,执掌朝政达十六年。死后,他儿子高洋代东魏建北齐,追尊他为神武帝。下联典指唐末幽州人高骈,字千里,高崇文的孙子。初任朱叔明的司马,一天,有两只大雕从天上飞过,他说:“我如果能富贵,就应该射中。”果然一箭射落二雕,当时号称“落雕御史”。僖宗时,历任天平、剑南、镇海、淮南节度使,诸道行营都统等职,镇压黄巾起义军。他慑于起义军声威,又因朝中互相倾轧,坐守扬州,企图保存实力,割据一方。封渤海郡王。后因相信仙术,重用方士吕用之,将士离心,被部将所杀。

供侯世德;

渤海家声。

——佚名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广东省梅州市高氏宗祠“供侯堂”堂联。

户部世泽;

渤海家声。

——佚名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金·高德基,大定中,官户部尚书。下联典出高姓望族渤海郡。

女中尧舜;

学本程朱。

——佚名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英宗高皇后,临政九年,朝政清明,人称为“女中尧舜”。下联典指明·高攀龙,志于程朱之学,后与顾宪成修复东林书院讲学其中。

豹变隐雾;

鸿渐表仪。

——佚名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高凤,少耽学,昼夜读书不息,遂成名儒,元和间教授西唐山中,不应征辟,隐身渔钓。下联典指东汉·高彪,群举孝廉第一,校书东观,数奏赋颂奇文,因事讽谏,灵帝诏东观画彪像,以劝学者。

-----------------------------------------------------------------

〖高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渤海家声远;

洪溪世泽长。

——佚名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安徽省旌德县高甲村高氏宗祠联。上联典出高氏郡望;下联嵌“洪溪”为祠西水名。

渤海家声远,

龙门世泽长。

——佚名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长乐市龙门村高氏宗祠联。龙门高氏宗祠是一座经清代重修过的明代古建筑,祠堂前有宽阔的石埕。祠堂依山而进,共有三进院落,逐层升高,气势宏敞。大门两侧镌有这副对联。主祠厅上悬挂有高鲁敬献的匾额:“本固枝荣”。祠堂上还有许多科举功名的牌匾。据族谱及方志等文献,可知在宋代的淳化、绍兴、淳熙等年代,高氏子孙数人高中进士,明、清则更辉煌。祠堂背扆的山就叫翁山,传说居此山的老人多享高寿,因而此山被命名为“翁山”。翁山之巅原有东社大王庙,年代久远已毁圯,现已改建为龙源寺。登上山巅,四面风景尽收眼底。东面可见绿树茂盛的三台案山,东北及北面可眺望长乐市现代化的高楼广厦,西北依稀可辨通往闽江的下洞江,这就是明初郑和下西洋时的太平港遗迹,当年的太平港,水面宽广,郑和的船队:帆樯如云,舸连舰接,声势浩大,气象万千。震惊世界的七下西洋,就是从这儿起锚的。东南可见过洋山。南面及西南,近可俯看龙门村鳞次栉比的民居房舍,远可了望绿野田畴及银光闪烁的河渠池沼。龙门村口有古渡头,登船,经过上洞江,入闽江,可直航福州台江。

渤海家声远;

禹州世泽长。

——佚名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武平县高氏宗祠联。

隐钓变之雾;

表鸿渐之仪。

——佚名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隐士高凤,字文通,叶人。少耽学,家以农为业,昼夜读书不息,遂成名儒。元和间教授西堂山中,不征辟,隐身渔钓。下联典指东汉内黄令高彪,字义方,无锡人。诸生,游太学,有雅而纳于言,郡举孝廉第一。除郎中,校书东观,迁内黄令,有德政。诏东观画彪像,以对学者。

才女称学士;

夫妇捐忠躯。

——佚名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唐高越妻,美而慧,有文才,称“女学士”。下联典指唐高睿与妻秦氏,同陷虏中,虏以官爵饵之,睿顾其妻曰:“报国酬恩,正在今日。”遂同为虏害。

子孝双亲乐;

家和万事成。

——明·高则诚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元末明初戏曲作家高则诚《琵琶记》中联语句。

人间丞相府;

天上蕊珠宫。

——明·高则诚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元末明初戏曲作家高则诚《琵琶记》中联语句。

一门五举子;

三步两道台。

——赵鹤清撰云南省姚安县光禄镇土官衙门高氏故里(1)

此联已经不是一般的荣耀了,如此的口气,如此的气势,在滇中地区的名门望族中,只有高氏才配享有。蒙元大军的进入,元王朝的建立,使高氏家族蒙受了一场劫难。动荡之后,受到重创的高氏家族,由于最高统治者对西南边疆采取了特殊的优抚政策,逐渐恢复了生气。高泰祥高泰祥肩负使命,抗拒元军,为元军所诛,但蒙元统治者仍未视其为死敌,待忽必烈统一大业完成后,其子高琼仍受封于领地姚安,为世袭土官。这一职务,是元王朝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所特设的。根据各地土酋不同的实力,他们所受的职务分别为土知府、土知州、土知县等。这些土官,就这样长期沿袭下来。明王朝实行“改土设流”的政策后,他们同朝廷所委派的官员一起,共同治理地方。(下“七言联·(2)”同)

-----------------------------------------------------------------

〖高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燕歌行中咏边塞;

兰墅集外续红楼。

——佚名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诗人高适(702-765),字达夫,渤海蓨(今河北省景县)人。初仕封丘(今河南省封丘)县尉,不久投河西节度使哥舒翰任掌书记。后官至淮南、西川节度使,终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其诗以描写边塞风光及兵士生活状况之“边塞诗”为著,《燕歌行》即其代表作。有《高常侍集》。下联典指清代文学家高鹗(约1738-约1815),字兰墅,兰史,别吨红缕外史,汉军镶旗人。乾隆进士,曾任侍读学士,刑科给事中。一般认为,曹雪芹作八十回本《石头记》,由他续成一百二十回本《红楼梦》,让宝、黛爱情故事终以悲剧结局,使曹书成为首尾完整的文学巨著。另有《兰墅诗钞》。

莫道名高与爵贵;

须知子孝和妻贤。

——明·高则诚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元末明初戏曲作家高则诚《琵琶记》中联语句。

人爵不如天爵贵;

功名争似孝名高。

——明·高则诚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元末明初戏曲作家高则诚《琵琶记》中联语句。

人居东晋风流后;

家在西湖山水间。

——清·高螺舟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代书法家高螺舟书赠联。高螺舟,字人鉴,仁和人。道光进士。

达夫诗派吟边塞;

剑父画风创岭南。

——佚名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诗人高适事典。下联典指近代画家高仑,字剑父,开创“岭南画派”。

池上诗系春草梦;

水心人坐藕花风。

——明·高允恭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明代画家高允恭,撰贵阳中山公园池心亭联。高允恭,字彦敬,号房山,畏兀儿族。居大都房山(今北京市房山)。官至刑部尚书、大名路总管。著有《云横秀岭》、《墨竹石英钟坡》等。

软红不到藤萝外;

嫩绿新添几案前。

——清·高其佩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代画家高其佩(1660-1734)自题联。高其佩,字韦之,号见园,铁岭人。以指画称一时。官至刑部右侍郎。

九爽七公八宰相;

三王一帝五封侯。

横额:高让公故里

——赵鹤清撰云南省姚安县光禄镇土官衙门高氏故里(2)

-----------------------------------------------------------------

〖高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前辈典型,秀才风味;

华嵩品格,江海文章。

——清·文治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代乾隆进士文治(梦楼)赠老儒高心余联。

雅号吟哦,传诗窖令昔;

博通典故,致梁国多咨。

——佚名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诗人高仁义誉的事典。下联典指唐代相王府文学高仲舒的事典。高仲舒,通训诂学,擢明经。开元初,宁景、苏颋当国,多向他咨访。终太子右庶子。

一息尚存,此志不容少懈;

十手所指,吾身安可自欺。

——高二适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当代诗人、书法家高二适(1903-1977)撰书联。高二适,江苏东台人。毕生治学,厥功甚伟。对书法有深入研究,能融章今草狂于一炉,章士钊有诗赞云:“客来倘临池兴,惟望书家噪一高。”极表推崇。

从安海、溯渤海,海阔渊源远;

由凤山、迁平山,山秀人文多。

——佚名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安溪县大坪乡高氏宗祠联。全联典出本支高姓族人的迁徙历史。

高姓研究的现状与任务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宗亲:

今天,各省宗亲齐聚一堂,共庆高姓历史上里程碑似的重要事件:高姓历史文化研究会诞生了。我十年的梦想终于成为现实。我向到会的所有宗亲表示衷心的感谢和敬意!我尤其感谢无私奉献的温州宗亲和自始至终给予鼓励和支持的厦门宗亲。

我也想给大家泼一盆冷水,提醒各位高度认识到:任重道远啊!

一、高姓研究的现状

我于1993年开始致力于高姓历史的资料收集、实地调查和写作,当时首次提出成立高姓历史文化研究会;今年,在热心寻根的网上年轻宗亲的感染和呼吁下,我重新出山,致力于高姓历史的研究,并再次倡议建立研究会。

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得到全国各地以及海外许多老中青宗亲的热烈响应和积极支持;另一方面,我感到这个支持面还不是很广泛,我两次联系的许多高姓知名人士包括学者缺乏反应。这次真正采取实际行动,千里赴会,出资出力的,应该说不算十分踊跃,和其他许多姓氏相比,我们高氏群体的宗族感情和凝聚力不能算很强。这不是偶然的。

我当年亲往全国各地,查阅地方文献档案,深入乡村调查民间族谱和传说,抱着一个希望,就是找到一部和其他某些姓氏那样的历史上遗留的全国性总谱。然而,正如广东客家族谱里所说,我高氏向无总谱,而是一家一族各自修谱。这就反映了历史上即比较松散,各支缺乏联系。其次,我发现全国各地图书馆收藏的各姓族谱中,高氏族谱往往是比较少且不完善的。这一方面可能反映了修谱传统的不足,另一方面也可能就是高姓宗族意识欠缺的表现。

正因为这样,我感到通过广泛的调查,把高姓从古至今如何起源,如何发展,如何迁徙,如何分布,有何人物,有何贡献,有何传统,一一理出个头绪,构建起一个体系,具有很大的意义。也正因为缺乏任何现成蓝本,决定了研究难度极大。虽然我于1997年出版了第一部高姓系统研究专著《高姓群体的历史与传统》,然而,我深感靠个人之力,绝无可能真正做到全面调查,因此,我的著作里关于高姓在全国各省的分布的描述,只能是各选少数有代表性的点。为了抢救在大规模焚烧族谱之后幸存的残余族谱,趁老人健在时赶紧调查记录珍贵的记忆,开展全国性高氏族谱和传说的普查,必须组织起一支高氏精英队伍。而高氏家谱网,就发挥了汇聚各路高氏中青年精英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我才有勇气,有可能重新提出成立研究会的倡议。因此,研究会得以成立,网上年轻宗亲功不可没,这一页将永远铭记在高氏研究史册。

二、高氏家谱网的成果

现在,高氏家谱网上已积累了大量家族资料和寻根线索,这是一个重大成果,其中包含极其珍贵的发现。例如:

历史上民间广为传诵的北宋开国元勋、渤海郡王高怀德,据史书记载,后裔广泛分布在东南一带。据我本人查阅图书馆族谱和调查,以及网上披露的材料,初步表明,高怀德后裔于北宋灭亡后,逐步南迁,确实在河南淮阳、项城,江苏淮阴、扬州、镇江丹徒、无锡宜兴,浙江湖州长兴、德兴,安徽黄山(古徽州)、贵池,广东汕头澄海等地发现高怀德后裔的线索。尤其是贵池宗亲介绍,他们的族谱封面有龙纹,称为“龙编谱”,还有50代字辈。最后一代是现在的年轻人。第一代刚好是北齐王朝奠基人高欢时代。而史书明确记载的高氏族谱,最早的就是北齐谱。我1997年制定《高氏世系》的主要依据《新唐书�6�1宰相世系》和《萧山高氏家谱》都是沿用北齐谱的记载。还有,长兴高湾里现存高氏古墓遗迹,其中有刻有龙纹的石牌坊,反映出墓主有很高的地位。

紧随高怀德之后出现在史册上的高氏又一位名将就是武烈王高琼。通过这次筹备研究会成立大会,浙江各地如温州、萧山、杭州、海宁以及江西、安徽的高琼后裔也联系起来,《萧山谱》、《海宁谱》、《盘谷谱》所说“南渡三公”高世则、高世英、高世定的后裔也得以重新聚首。

清代三位高姓宰相之一、满洲镶黄旗高斌的家族出自辽宁本溪,现在,此家族成员已出现在网上。辽宁汉军八旗后裔更是网上活跃成员之一。

我在书里介绍的各省许多重要高姓支系,也都有成员出现。例如:山东胶州、河南淮阳、项城、陕西米脂、湖南浏阳、福建长乐、大坪、漳蒲、广东南海、潮阳、台湾、粤东客家、云南白族等。海外高氏宗亲也不例外。

各支系成员争先恐后地把家谱资料发上网,互相讨论,掀起了一股高氏寻根热。从网上的消息看出,“文革”对我国民间家谱来说是毁灭性的。但也为我们提供了许多珍贵的线索。网络带来的天下高氏大汇聚,是推动全国性高氏组织诞生的主要原因。

三、高姓研究会的任务

我认为,我们研究会成立后的首要任务,就是立即行动起来,推选一批带头人,分省分地区分家族开展全国族谱和传说的普查,这是当务之急,刻不容缓。

在普查的基础上,各省各地区各家族带头人负责对我的著作中关于相关省份高氏的介绍加以补充,弥补许多家族未能在书中予以介绍的不足,争取三年后把我的书增补修订成《高姓全书》,公开出版。

研究会的终极目标是填补高姓史上的空白:编纂《高氏通谱》,并规定研究会永远存在,以后每三十年续修一次。

其次,研究会要定期举办研讨会,还要组织力量,编写高氏历史、文化、人物的学术著作和小说、剧本,拍摄电视片。

研究会的另一方面任务,是承担起高氏宗亲会的职能,不定期组织宗亲参观、联谊、寻根活动。

研究会的宣传联络,主要依靠高氏家谱网,以及QQ群、电子邮箱,同时以电话、信函为补充,还要编辑发行会刊。

为了顺利开展研究会的管理、联络、宣传、调查、研究、出版、开会、寻根、联谊等活动,必须建立基金会,希望各位踊跃发言,讨论基金会的结构和经费管理使用办法。

我希望,在座各位高氏研究积极分子回去广为宣传、发动,带动更多的宗亲投身我们共同的事业,研究好我们的族史,弘扬高氏先祖的优良传统,增强高氏凝聚力,开创高氏历史辉煌的新篇章。

高姓研究的现状与任务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宗亲:

今天,各省宗亲齐聚一堂,共庆高姓历史上里程碑似的重要事件:高姓历史文化研究会诞生了。我十年的梦想终于成为现实。我向到会的所有宗亲表示衷心的感谢和敬意!我尤其感谢无私奉献的温州宗亲和自始至终给予鼓励和支持的厦门宗亲。

我也想给大家泼一盆冷水,提醒各位高度认识到:任重道远啊!

一、高姓研究的现状

我于1993年开始致力于高姓历史的资料收集、实地调查和写作,当时首次提出成立高姓历史文化研究会;今年,在热心寻根的网上年轻宗亲的感染和呼吁下,我重新出山,致力于高姓历史的研究,并再次倡议建立研究会。

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得到全国各地以及海外许多老中青宗亲的热烈响应和积极支持;另一方面,我感到这个支持面还不是很广泛,我两次联系的许多高姓知名人士包括学者缺乏反应。这次真正采取实际行动,千里赴会,出资出力的,应该说不算十分踊跃,和其他许多姓氏相比,我们高氏群体的宗族感情和凝聚力不能算很强。这不是偶然的。

我当年亲往全国各地,查阅地方文献档案,深入乡村调查民间族谱和传说,抱着一个希望,就是找到一部和其他某些姓氏那样的历史上遗留的全国性总谱。然而,正如广东客家族谱里所说,我高氏向无总谱,而是一家一族各自修谱。这就反映了历史上即比较松散,各支缺乏联系。其次,我发现全国各地图书馆收藏的各姓族谱中,高氏族谱往往是比较少且不完善的。这一方面可能反映了修谱传统的不足,另一方面也可能就是高姓宗族意识欠缺的表现。

正因为这样,我感到通过广泛的调查,把高姓从古至今如何起源,如何发展,如何迁徙,如何分布,有何人物,有何贡献,有何传统,一一理出个头绪,构建起一个体系,具有很大的意义。也正因为缺乏任何现成蓝本,决定了研究难度极大。虽然我于1997年出版了第一部高姓系统研究专著《高姓群体的历史与传统》,然而,我深感靠个人之力,绝无可能真正做到全面调查,因此,我的著作里关于高姓在全国各省的分布的描述,只能是各选少数有代表性的点。为了抢救在大规模焚烧族谱之后幸存的残余族谱,趁老人健在时赶紧调查记录珍贵的记忆,开展全国性高氏族谱和传说的普查,必须组织起一支高氏精英队伍。而高氏家谱网,就发挥了汇聚各路高氏中青年精英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我才有勇气,有可能重新提出成立研究会的倡议。因此,研究会得以成立,网上年轻宗亲功不可没,这一页将永远铭记在高氏研究史册。

二、高氏家谱网的成果

现在,高氏家谱网上已积累了大量家族资料和寻根线索,这是一个重大成果,其中包含极其珍贵的发现。例如:

历史上民间广为传诵的北宋开国元勋、渤海郡王高怀德,据史书记载,后裔广泛分布在东南一带。据我本人查阅图书馆族谱和调查,以及网上披露的材料,初步表明,高怀德后裔于北宋灭亡后,逐步南迁,确实在河南淮阳、项城,江苏淮阴、扬州、镇江丹徒、无锡宜兴,浙江湖州长兴、德兴,安徽黄山(古徽州)、贵池,广东汕头澄海等地发现高怀德后裔的线索。尤其是贵池宗亲介绍,他们的族谱封面有龙纹,称为“龙编谱”,还有50代字辈。最后一代是现在的年轻人。第一代刚好是北齐王朝奠基人高欢时代。而史书明确记载的高氏族谱,最早的就是北齐谱。我1997年制定《高氏世系》的主要依据《新唐书�6�1宰相世系》和《萧山高氏家谱》都是沿用北齐谱的记载。还有,长兴高湾里现存高氏古墓遗迹,其中有刻有龙纹的石牌坊,反映出墓主有很高的地位。

紧随高怀德之后出现在史册上的高氏又一位名将就是武烈王高琼。通过这次筹备研究会成立大会,浙江各地如温州、萧山、杭州、海宁以及江西、安徽的高琼后裔也联系起来,《萧山谱》、《海宁谱》、《盘谷谱》所说“南渡三公”高世则、高世英、高世定的后裔也得以重新聚首。

清代三位高姓宰相之一、满洲镶黄旗高斌的家族出自辽宁本溪,现在,此家族成员已出现在网上。辽宁汉军八旗后裔更是网上活跃成员之一。

我在书里介绍的各省许多重要高姓支系,也都有成员出现。例如:山东胶州、河南淮阳、项城、陕西米脂、湖南浏阳、福建长乐、大坪、漳蒲、广东南海、潮阳、台湾、粤东客家、云南白族等。海外高氏宗亲也不例外。

各支系成员争先恐后地把家谱资料发上网,互相讨论,掀起了一股高氏寻根热。从网上的消息看出,“文革”对我国民间家谱来说是毁灭性的。但也为我们提供了许多珍贵的线索。网络带来的天下高氏大汇聚,是推动全国性高氏组织诞生的主要原因。

三、高姓研究会的任务

我认为,我们研究会成立后的首要任务,就是立即行动起来,推选一批带头人,分省分地区分家族开展全国族谱和传说的普查,这是当务之急,刻不容缓。

在普查的基础上,各省各地区各家族带头人负责对我的著作中关于相关省份高氏的介绍加以补充,弥补许多家族未能在书中予以介绍的不足,争取三年后把我的书增补修订成《高姓全书》,公开出版。

研究会的终极目标是填补高姓史上的空白:编纂《高氏通谱》,并规定研究会永远存在,以后每三十年续修一次。

其次,研究会要定期举办研讨会,还要组织力量,编写高氏历史、文化、人物的学术著作和小说、剧本,拍摄电视片。

研究会的另一方面任务,是承担起高氏宗亲会的职能,不定期组织宗亲参观、

如何介绍自己?姓高的

高姓研究的现状与任务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宗亲: 今天,各省宗亲齐聚一堂,共庆高姓历史上里程碑似的重要事件:高姓历史文化...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