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郑氏的由来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1浏览:2收藏

中国郑氏的由来,第1张

郑姓原出自姬姓,发祥地为郑国,为华夏祖先黄帝的后裔。在中国的早期历史上,郑姓曾经创造过辉煌的业绩。5000多年前,轩辕皇帝以姬水为姓,建都有熊,后来春秋时期的郑武公、郑文公也在有熊建立国都。黄帝的第五世孙后稷是郑姓的血缘始祖。黄帝的第19代孙姬昌是商朝的西伯,姬昌的儿子姬发灭掉了商朝,建立了周朝,成为周武王。因此郑氏即是周朝王室的后裔。

公元前807年,周宣王姬静封他的异母兄弟姬友(周厉王少子)于郑(今陕西华县东),定国号为“郑”,建立西周的最后一个诸侯国,郑国由此诞生。姬友死后谥号为桓公,所以史称郑桓公。到周幽王时,郑桓公任周朝司徒,掌管教化,他眼见周幽王昏庸无道,宠幸褒姒,重用奸臣,使王室矛盾激化,内忧外患交织,预感到将要发生变乱,便向太史伯请教躲避战祸的办法。太史伯分析了当时的形势,说:位于洛水以东、黄河以南的虢(河南荥阳东北)、郐(今河南密

县东南)两国之间,土地富饶,交通方便,是个既比较安全、又可图日后发展的地方,可以把妻子儿女先安排到那里。郑桓公采纳了太史伯的建议,于公元前772年把家属和重要财产安置在虢、郐之间一个叫“京”的地方(今荥阳京襄城村),史称“虢郐寄孥”。次年,西周王室发生了“犬戎之乱”,桓公为国捐躯,其子掘袭位,是为郑武公。后来,郑武公乘护送周平王东迁洛阳之机,先后攻灭郐、虢,建立新的郑国,定都新郑(今属河南)。郑国在春秋初年为强国,后渐衰弱,共经历了23君,计431年,于公元前375年为韩国所灭,子孙播迁于陈(今河南淮阳)、宋(今河南商丘)之间,以原国名为姓氏,就是郑氏。

对于上述情况,《新唐书"宰相世系》曾有过简要叙述:“郑氏出自姬姓,周厉王少子友封于郑,是为桓公,其地华州郑县是也。生武公,与晋文佛夹辅平王,东迁于洛、徒溱、洧之间,谓之新郑,其地河南新郑是也。十三世孙幽公为韩所灭,子孙播迁陈、宋之间,以国为民。”按《史记"郑世家》,幽公被韩武子所杀,幽公弟骀立,是为儒公;儒公被弑,幽公弟乙立,是为郑君;郑君乙“二十一年,韩哀侯灭郑,并其国”。

郑姓始祖世系如下:黄帝→玄嚣→峤极→高辛→后稷→不窟→鞠陶→公刘→庆节→皇仆→差弗→毁俞→公非→高圉→亚圉→公叔祖类→古公父→公季→西伯昌(周文王)→武王发→成王诵→康王钊→昭王瑕→穆王满→共王医扈→懿王燮→夷王燮→厉王胡→共和行政→宣王静→封姬友(郑桓公)于郑。公元前375年,郑国被韩国所灭。郑国灭亡后,散居于京(今河南荥阳京襄城)、制(今荥阳西)、祭(今河南郑州东)和陈(今河南淮阳)、宋(今河南商丘)之间,为纪念故国,相继改姓为郑,自此,郑姓诞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目前尚无官方认定之国花!

所谓国花“蕙芷”纯粹是某些人YY的产物,能找得到的消息都是出自同一篇帖子。

确实比较有可能当选国花的(或者说竞争比较激烈的)是梅花和牡丹。

参考来源:

http://wwwchinacomcn/culture/weekend/2009-03/05/content_17384056htm

http://newsenorthcomcn/system/2008/05/31/003339861shtml

欢迎参考 维基百科之 国花 条目

  中国传统文化的分类介绍: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全面系统地展示了民族起源、语言文字、政治经济、宗教法律、国学思想、科学文化、民风民俗等内容。

  第1盘 中华民族

  血缘,决定了一个民族的形成;文化,使一个民族拥有了延续发展的内在精神源泉;相同的精神又使无数不同的民族融会在一起,相互渗透着、展现着各自的精彩,和谐相处——无论是伏羲的东夷部族,还是神农的南蛮部族,或者是黄帝的西戎部族,这就是今天伟大的中华民族的形成。

  主要栏目:民族概述、古代民族、现代民族、民族图腾

  第2盘 中国历史名人

  《中国历史名人》以年代为序,为您讲述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800位名人的故事,当他们再次粉墨登场时,您或许会感到那些早已逝去的古人其实一直在呼吸,并深刻地影响着今天的我们。

  主要栏目:上古、夏朝、商朝、西周、春秋、战国、秦朝、西汉、东汉、三国、西晋、东晋、南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十国、北宋、南宋、辽夏金、元朝、明朝、清朝

  第3盘 中国语言文字文化

  汉字是人类的历史上最古老最神奇的文字之一,汉语是世界主要语言之一,中国语言文字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世界第五大发明,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奇迹!

  《中国语言文字文化》全方位地展示了汉语言文字的发展,让您了解中国语言文字知识,带您全面解密汉字,品味汉语言文字的艺术以及中华语言文字文化底蕴,探索中华语言文字辉煌历程。

  主要栏目:概述、古代汉字、文字例话、熟语点拨、对联、语林趣话

  第4盘 中国古代文学经典名篇

  《山海经》里的奇文传说,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魏晋时期的文人风骨;回荡千载、扬名海内外的唐诗、宋词、元曲;在这支滚滚东去的中国文学浪涛之中,沉淀出了无数篇美妙醉人的诗词文赋;遗落出了一篇篇沁人心脾的哲理铭文、寓言典故……

  《中国古代文学经典名篇》让我们走进古代的诗情画意里,去读唐诗,品宋词,赏元曲,去感受那沁人心脾的墨香,去体会那作品中的优美韵律和深邃意境。

  主要栏目:古文百篇、唐诗百首、宋词百首、元曲百首、寓言故事、神话故事

  第5盘 中国文史典籍

  古人云:春读诸集;夏读史;秋读诸子,冬读经。

  经,万学之源,铸成华夏文明基本肌骨,博大精深;史,钩沉上下三千年文明线索,一以贯之;子,海纳百川,融哲人智慧,百家争鸣;集,汇聚宇宙灵秀,孕育蓬勃昂扬生机,汪洋恣肆。

  《中国文史典籍》对卷帙浩繁,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的文史典籍进行了一次全面梳理。为您打开了中国历史文库的大门,读经,论史,观子,品集,让我们在这里吮吸祖先留给我们的雨露琼浆。

  主要栏目:概述、经部、史部、子部、集部、小说、戏曲

  第6盘 中国宗教文化

  佛教文化、道教文化、伊斯兰教文化、基督教文化以及少数民族的原始宗教文化,林林总总,构成了中国多姿多彩宗教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精神元素之一。

  主要栏目:概述、中国佛教文化、中国道教文化、中国伊斯兰教文化、中国基督教文化、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宗教文化

  二、中国宗法礼俗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古代宗法制度源于原始社会父家长制家庭公社成员之间牢固的亲族血缘关系,是这种血缘联系与社会政治等级关系密切交融、渗透、团结的产物。春秋时期的孔子把“礼”推向了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汉武帝时期“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后,礼仪成为社会道德、行为标准和精神支柱。

  主要栏目:概述、祭祀、宗亲、家谱、婚育、丧葬、服饰、饮食、起居、交往、避讳

  第7盘 中国姓氏文化

  姓氏是姓和氏的合称,在遥远的古代,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古代姓氏起源于人类早期生存的原始部落之中,在距今约五千年三皇五帝之前,就有了姓。据传,姓的最早起源与原始民族的图腾崇拜有关。氏族部落不但对图腾奉若神明,禁止食、杀、冒犯,而且把它作为本氏族统一的族号。在原始部落中,图腾、族名和祖先名常常是一致的,久而久之,图腾的名称就演变成同一氏族全体成员共有的标记——姓。

  你是谁?你来自哪里?你祖先的起源地又在哪里?在你的家族里又有那些名人光宗耀祖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环山之水,必有其源”。走进《姓氏文化》寻根问祖、追根溯源,追寻自己的姓氏谱系,一同寻觅我们的姓氏之根,聆听先哲的教诲,感受先祖的呼吸。探究中华姓氏文化及姓氏发展,让我们“看到”自己的“根本”。

  主要栏目:姓氏概况、姓氏起源、姓氏始祖、姓氏图腾、迁徙分布、姓氏称谓、避讳制度、姓氏趣谈、胜迹寻根、姓氏大全、百家大姓

  第8盘 中国国学思想

  浩大中华,圣贤血脉,所思所历,化为国学。国学,乃一国的学术;国学思想,则是国学之灵魂!

  老子创造了全人类的思想巅峰;《道德经》是继《圣经》之后被译成外国文字发行量最多的世界文化名著;根据老子的阴阳学说提出的二进制思想,是现代数理逻辑的雏形。

  儒学对十八世纪的法国启蒙运动产生了的深刻的影响,孔子被尊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孔子学院已风靡全球。

  先秦诸子学说思想,为中国哲学思想的源泉,经过孔孟老庄、韩非吕尚,以及董仲舒、王夫之等这些历代哲学巨擘的创新和发展,其超时代的价值已充分展现。中国的国学、中国的国学思想,已为世界所瞩目。

  《中国国学思想》从九大方面,高角度、大视野、深入浅出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国学思想的形成、发展、演变和影响,并把国学思想中的先哲宗师和经典著作一一进行介绍,精选出国学思想的名言进行赏析,以给所有国学爱好者一次精神的洗礼。成为本专题的点睛之处。这是我们今天所要认识并抽象继承、积极弘扬的。

  主要栏目:概说、诸子思想、儒家思想、道家思想、释家思想、传播影响、先哲宗师、经典著作、名言赏析

  第9盘 中国传统道德

  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基础,而古往今来所有中国思想家“究天人之际”的根本目的是求善。“彰善痒恶”是中国传统道德的基本使命。

  “善”是中国传统道德的价值目标和伦理基础。孔子说:“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见”。因此,在一定意义上,中国传统道德思想就是求善的学问,中国传统道德教育思想,则是培养“善人”的学说。

  中国传统道德理论,内容宏富,博大精深。让我们一起分享古人的智慧,聆听先人关于人伦、品德、修身、养性的种种见解,发扬传统道德的光芒,去粗取精,传承博大精深的华夏传统文化。

  主要栏目:历史发展、基本内容、人性论、义利论、仁爱论、公私论、家庭伦理观、交往道德观、修身论、人生论、传统道德故事、传统道德典籍

  第10盘 中国世界遗产

  故宫、长城、殷墟、秦始皇陵、莫高窟,或象征着中华民族的血脉相承和民族精神,或标志着中国古代文明的典范,或开创了以都城建制规划陵园布局的肇端,或代表了中国佛教艺术最辉煌的时代,无一不是人类文明史上辉煌壮美、璀璨绚丽的篇章。

  庐山的雄奇险秀,刚柔并济,黄山的千峰万壑,比比皆松,“江水并流而不交汇”的三江,九寨山水,天然原始,四季景色变幻无穷,这些天工的杰作,鬼斧的神功,将锦绣中华装点的更加神奇瑰丽……

  主要栏目:走进世界遗产、中国文化遗产、中国文化景观遗产、中国自然遗产、中国自然与文化遗产、中国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11盘 中国古建筑文化

  从雄伟壮丽的皇宫金殿,到造型奇特的客家土楼;从金碧辉煌的亭台楼阁,到奇巧别致的宝塔古桥。五千年来,中国人用勤劳和智慧,创造着一个又一个奇迹。

  中国的古建筑,是灿烂的中华传统文化中最具独特魅力的部分,是中国古文化、古文明的标志和象征。它凝聚着中国古代各阶层人民的智慧和才能,无论个体建筑还是群体建筑,都是一个民族不同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科技诸条件的综合产物,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完美结合。

  主要栏目:古建筑概述、宫殿陵寝、祠祀建筑、宗教建筑、古塔石窟、民居建筑、园林建筑、名楼名亭、军事建筑、桥梁建筑、公共建筑

  第12盘 中国园林文化

  东晋曲水流觞的兰亭,宋时诗画入园的沈园,明中叶谐趣精雅的拙政园……不论是在各朝代中声名远扬,却已踪迹无处的皇家名园,还是在古今千年风华百代、恒久如斯的私家秀筑,在历史的沧海桑田,它们深深浸润着中国文化的内蕴,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史造就的艺术珍品,是一个民族内在精神品格的生动写照。

  中国的造园艺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目的,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旨趣。富丽堂皇的北方园林,咫尺乾坤的苏州园林,或者迤逦如画的岭南庭院——中国古典园林,以其灵秀的美,为中国的传统文化书写了小院春雨打芭蕉的清新与沉思;以其堂皇的美,为世界的园林艺术镌刻了浓墨重彩色绚烂的华丽与经典。

  《中国园林文化》带您畅游在似诗如画的中国园林文化之中,让中国古典园林醇厚的韵味款款扑面,于有限中见到无限,又于无限中回归自然。

  主要栏目:园林文化概述、北京皇家园林、河北皇家园林、江苏古典园林、浙江古典园林、广东岭南园林、其他特色园林

  第13盘 中国的古桥

  中国的古桥,是一道道美不胜收的风景线,有“小桥通巷水依依,落日闲行到市西”的水乡小榭,有“折柳送别”的灞桥,有“卢沟晓月”的卢沟桥,有“奇巧固护,甲于天下”的赵州桥……它们有的奇巧玲珑、姿态万千,有的青龙入潭、古朴典雅,有的长虹卧波、气魄宏伟。

  古桥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灞桥是伤心送别的代名词;断桥相会是爱情的美好赞歌;汀泗桥、贺胜桥是民族英雄的象征。古桥充满着诗情画意,古桥凝聚着悲欢离合……

  《中国古桥文化》带你看小桥流水,赏卢沟晓月,念折柳送别,通过古桥史话、古桥诗词、古桥传说等文化现象,我们一睹中国古桥文化的独特魅力。

  主要栏目:文化概览、古桥名胜、古桥史话、古桥诗词、古桥传说、古桥风俗、古桥名篇、古桥名画

  第14盘 中国名山文化

  中国名山,誉满天下,雄、奇、灵、秀,各具特色。

  泰山之雄伟、华山之险峻、衡山之烟云、恒山之奇崛、嵩山之萃秀,百态千姿,各怀绝景。而黄山更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闻名中外。。。。。。

  “山有大美境界,游山恋山,贵在悟山。”山,在中国历来就是佛家、道家崇敬之地,因而也成就了以佛、道名扬天下的多座名山;山也是中国神话传说最多的地方,从三皇五帝、君王大臣到民间的凡夫俗子,都留下了或喜、或悲、或怒、或怨的美丽传说,山也因此而充满了灵性;山,更是中国古往今来诗文辞赋、碑文篆刻里经常为文人骚客歌咏的对象,而历代名人留下的诗词题赋则更增加了这些名山的文化底蕴,留给我们的是无尽的遐想。

  “仁者乐山”,中国的山是人文景观、风土人情、丰厚的文化积淀、浩荡的历史进程紧密相连的精神载体。绵延千年的中国名山已经延伸成一种独特的中华名山文化。赏华夏之美景,寻千古之胜境,觅峰峦之奇绝,探溪谷之幽秘,此乃山之盛宴!

  《中国名山文化》以中华五岳、佛教名山、道教名山、旅游名山为纲目,以名山历史、景区介绍、名寺名庵、文物瑰宝、诗词书画为指引,让人于峰峦迭峰,含烟凝翠,飞瀑流泉,鸟语花香间,细赏名山风景,探寻千年山水中的人文脉络。

  主要栏目:概述、东北名山、华北名山、华东名山、华中名山、华南名山、西北名山、西南名山

  第15盘 中国文化名城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众多的历史文化名城,便是中国这块古老文明大地上的一面面色彩斑斓的旗帜,一段段沉淀的历史。

  《中国文化名城》从地理、文化、历史三者兼顾的角度,带你走进那自然的杰作、感受宫殿的威严、大山的雄奇、古城的纯朴,这一刻,城市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符号……

  主要栏目:京津沪渝、晋冀名城、内蒙古黑吉辽、山东名城、江苏名城、浙江名城、皖赣名城、福建名城、河南名城、湘鄂名城、粤桂琼名城、陕宁名城、新甘青名城、蜀藏名城、滇黔名城

  第16盘 中国文化名镇

  “吴根越角”的浙江古镇西塘,小桥、流水的“中国第一水乡”周庄,“桃花源里”西递,徽州古镇婺源, 还有“晋商”的发源地平遥……

  《中国文化名镇》带着我们似乎了走进了一幅幅淡彩的宣纸画,在布满皱纹的老人们的脸上,阅读它们曾经的荣耀与沧桑。

  主要栏目:走进古镇、浙江古镇、江苏古镇、安徽古镇、四川古镇、重庆古镇、江西古镇、山西古镇、广西古镇、福建古镇、其它省古镇

  第17盘 中国茶文化

  茶之道,在心,在艺,在魂;茶之理,由境,由人,由品。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世界上最早种茶、制茶和饮茶的国家,是茶文化的发祥地。陆羽在《茶经》中谈到“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这是称颂茶是美木之最,一部种茶、制茶、饮茶的历史洋溢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璀璨光辉。

  主要栏目:概述、茶史渊源、茗茶档案、茶具、茶道、茶与礼俗、茶与健康、茶的鉴定、茶的品饮、名人与茶、茶经书院、茶之传说、书画篆刻、茶事散文

  第18盘 中国酒文化

  “吴带当风”的画圣吴道子,醉后为画,挥毫立就。“元四家”中的黄公望也是“酒不醉,不能画”。“书圣”王羲之醉时挥毫而作《兰亭序》,“遒媚劲健,绝代所无”。李白写醉僧怀素:“吾师醉后依胡床,须臾扫尽数千张。飘飞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怀素酒醉泼墨,方留其神鬼皆惊的《自叙帖》。草圣张旭“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笔”,于是有其“挥毫落纸如云烟”的《古诗四帖》。

  了解酒的历史,品鉴酒的诗文,走进酒的世界,品味酒与人生。

  主要栏目:酒的起源、酿酒历史、酒的类别、酒礼酒俗、酒政酒制、酒的器具、酒的品评、酒之最、酒之典故、酒与诗文、酒与艺术、酒与名人、养生保健、饮酒禁忌

  第19盘 中国陶瓷文化

  “CHINA”英文的意思是“中国”,“CHINA”英文的意思也是“陶瓷”。

  陶瓷是中国伟大的发明之一,也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在欧洲,拥有中国的陶瓷被认为是财富与身份的象征。陶瓷是一张古老中国的名片。

  主要栏目:陶瓷历史、陶瓷分类、陶瓷工艺、陶瓷常识、陶瓷赏析、收藏鉴别、陶瓷名城、陶瓷名窑、历史人物、陶瓷诗词、陶瓷习俗、传说故事、陶瓷与文化、陶瓷在世界

  第20盘 中国钱币文化

  中国的古人相信天圆地方,秦代的方孔圆钱似乎是个佐证。透过钱孔看历史。钱币便是一个时代的文化载体,它们全面反映了当时的经济、政治、军事、科技、文化、宗教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主要栏目:中国钱币概况、中国古代钱币、中国近代钱币、中华人民共和国钱币、古代钱币单位、古代货币释名、中国钱币之最、中国钱币史话、古代钱币收藏、古币真伪鉴定、钱币博物馆、古代钱币欣赏

  第21盘 中国丝绸文化

  两千多年前,随着中国西部沙漠深处一声清脆的驼铃声响,华夏文明也开始缓缓起程。沿着那无边无际的沙漠,中国的丝绸、蚕种、栽桑养蚕技术、丝织工艺及火药、造纸、印刷术纵伸到彼岸之邦,这就是为我们所熟知的“丝绸之路”。

  “西域敞襟怀,冰山雪莲开;天涯醉佳酿,道是故人来。” 丝绸之路像一条连接泱泱大国和西域疆国的黄金通道,将辉煌的华夏文明传播到世界的各个角落。

  丝绸的文化渊源在中国源远流长。衣袂飘飘、慢捻轻纱的丝绸制品在古代曾是王公贵胄的专用的奢侈品,到如今它已放下身段飞入寻常百姓家。在这光辉而漫长的岁月里,苏绣、湘绣、蜀绣、粤绣这些美仑美奂的丝绸制品已成为中华文化的精粹闻名海内外。

  主要栏目:丝绸概述、蚕桑丝绸、丝绸史话、四大名绣、丝绸之都、丝绸之路、丝绸欣赏、其他绣种、丝与文化、丝绸知识;

  二、中国服饰文化

  中国素有“衣冠王国”之称。从洪荒时代,我们的祖先披着兽皮与树叶,艰难地跨进了文明时代的门槛,到贵者衣帛,贱者衣布,贵贱之别,望而知之的封建时期,再到民国时期旗袍高跟鞋相杂糅的装扮,几千前中国服饰文化发展史犹如堂皇的中国思想文化史一样,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这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栏目:服饰概述、原始服饰、商周服饰、春秋战国服饰、秦汉服饰、魏晋南北朝服饰、隋唐五代服饰、宋辽夏金元服饰、明代服饰、清朝服饰、近代服饰、民族服饰、服饰趣谈

  第22盘 中国书法文化

  “点”如含苞之寒梅,凝神屏思,清冽暗香……

  “竖”如苍遒之老树,筋骨瘦矍,精气峥嵘……

  “撇”如月下之竹叶,虚心飒飒,临空飞翘……

  “捺”更如大漠长刀,朔气弥散,寒光铁骨……

  “无形而具图画之灿烂,无声而具音乐之和谐”。作为四大国粹之一的书法艺术,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艺术语言再现了中国五千年璀璨的文明。在水墨一提一按间,展现刚柔精神,在笔尖一转一折中、勾画万千气象。中国书法以意境美为最高境界,诠释着中国文化,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博雅而细腻,蕴涵着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

  《中国书法文化》包含了书法历史、书法特点、篆书书法、隶书书法、楷书书法等各大书法派系板块、历代书法名家,以及笔墨纸砚和有关书法鉴定、收藏的知识,并介绍了书法名家和他们的近千幅传世名作,详尽精彩,献天下志趣书法之友人共享。

  主要栏目:书法历史、书法特点、篆书书法、隶书书法、楷书书法、行书书法、草书书法、书法名家、笔墨纸砚、赏析指南、书法鉴定、书法收藏、书法欣赏

  第23盘 中国绘画文化

  名山大川、佳风胜野、田野村居、城市园林、楼观舟桥、奇花异草、珍禽灵兽、历史名迹”无不入画;荆关董巨,风格各异。“黄家富贵”“徐家野逸” 格调不一,春蚕吐丝,铁线兰叶,惟妙惟肖。塞林平远,败荷凫雁,洛神水畔,皆尽其妙。

  《中国绘画文化》详尽叙述各个时期中国绘画的成就和特点,精心搜罗挑选历代绘画名家名作,真实地再现了中华数千年的绘画史。力求使读者多角度领略中国绘画的民族风格和美学价值,提高奖赏能力,体验文化时尚。百幅传世经典赏析,千幅历代名画欣赏,一览万古风流,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体验绘画博大精深!

  主要栏目:中国绘画的概说、先秦时期的绘画、秦汉时期的绘画、魏晋南北朝绘画、隋唐时期的绘画、五代时期的绘画、两宋时期的绘画、辽金西夏元绘画、明代时期的绘画、清代时期的绘画、近代时期的绘画、中国绘画之术语、中国绘画的鉴藏、古代的名画赏析、古代绘画的欣赏

  第24盘 中国民俗文化

  中华民俗文化特色鲜明,斑斓多姿。

  上元火树银花,七夕牛郎会织女,中秋放天灯、走月亮,重阳赏菊插茱萸……

  奇特的民居和祭坟俗,壮观的和尚顶灯舞,热闹欢快的赛龙舟,别出心裁的骂社火,“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汉子齐吼秦腔”……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浓郁的民俗风情给这块中华古老的大地涂上了如诗如画的色彩。

  走进《中国民俗文化》,一同感受中华民族历经世世代代所锤炼和传承的民风民俗,也许,在您的生肖中、在您所过的节日里,还有许多你不曾知道的故事。

  主要栏目:民俗文化概述、中国传统节日、中国地方民俗、二十四节气、民俗与生肖、民间财神信仰、民俗故事传说

  第25盘 中国民乐文化

  箫和古琴,带着避世者独特的洒脱与不羁;鼓和唢呐,高亢振奋,展示着那份直爽和敞亮;笛和扬琴,如高山流水,张扬着亮丽和清新;二胡和琵琶,拨动心弦,且歌且泣……

  高山流水遇知音,音韵传情谱心曲。《中国民乐文化》从民乐之器、史、韵、曲、旅等方面讲述中国民乐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民乐悠悠,历久弥新,遍览古代乐器,叹仰先人智慧。更有助于提高您的民乐的知识素养和艺术鉴赏力。

  主要栏目:民乐概述、器乐百科、民间乐器、地方乐种、国乐名家、民族乐团、民歌专题、乐府专题、民乐佳话、经典乐曲

  第26盘 中国曲艺文化

  中国曲艺文化源远流长,起源于坊间,兴盛于民间;从市井、巷陌中走来,在瓦舍、勾栏中洗练。经过数百年的艺术实践,在中华传统文化的润泽下,在中华民间艺人数百年的艺术实践中,终成中国曲艺这一魅力无限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精彩的说唱,悠扬的曲调;丰富的曲目,众多的流派;中国曲艺种类众多,活跃在民间的曲艺品种有400个左右,分布于大江南北,长城内外。

  曲艺的主要艺术手段是说和唱。它运用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生动形象的说唱化了的语言来讲述故事,描绘人物,状物写景,抒发感情。唱要有伴奏或击节乐器,乐器则弦多于管,同时辅以做功,有动作,有表情。演员口吐莲花,字字珠玑,听众拍案叫绝,啧啧称奇。

  主要栏目:曲艺概述、大鼓曲艺、弹词曲艺、琴书曲艺、评书曲艺、快板曲艺、弦类曲艺、相声曲艺、其他曲艺、名家风采、曲艺逸事、曲艺欣赏;

  二、中国戏曲文化

  主要栏目:戏曲概述、京剧、昆曲、秦腔、豫剧、越剧、黄梅戏、评剧、河北梆子、蒲剧、湘剧、淮剧、川剧、其他戏曲、戏曲

  第27盘 中国民间艺术

  惟妙惟肖的泥塑、面塑、雕刻,巧夺天工的编织、刺绣、剪纸、蜡染,流光溢彩的翡翠、琉璃、宫灯,精妙绝伦的皮影、布艺、木偶艺术……

  中国民间艺术主要栏目:概述、纹饰艺术、泥塑艺术、面塑艺术、雕刻艺术、编织艺术、刺绣艺术、剪纸艺术、风筝艺术、民间扇艺、民间灯彩、年画艺术、皮影艺术、民间布艺、木偶艺术、民间绢人、烙画艺术、纸扎艺术、盆景艺术、蜡染艺术

  第28盘 中国武术与传统体育

  主要栏目:武术概说、武术历史、武术文化、武术流派、武术精粹、武术名人、武术谚语、传说典故、趣闻轶事、蹴鞠、马球、捶丸、中国象棋、围棋、抖空竹、赛龙舟、其他传统体育运动

  第29盘 中国养生文化

  主要:养生文化概述、道家养生、彭祖养生、中医养生、二十四节气与养生、四季养生、古人与养生、养生诗词、养生故事、养生杂谈、中华养生药膳食谱

  第30盘 中国饮食文化

  中国的饮食,在世界上是享有盛誉的。华侨和华裔外籍人在海外谋取生,经营最为普遍的产业就是餐饮业。有华人的地方就有中国餐馆,中国的饮食可以说是“食”被天下。

  主要栏目:概述、八大菜系、其它菜系、中华老字号、饮食器具、饮食礼仪、古代名厨、饮食典故、名人与饮食、饮食杂谈、吃出健康

  第31盘 中国中医药文化

  中医药,它不仅为中华民族的生存繁衍和保证人类健康做出了伟大贡献,而且在此基础上衍生的中医药文化,也无不在各个领域闪烁着灿烂光辉。

  主要栏目:中医理论、诊治方法、发展影响、古代名医、中医之最、中医典故、中药典故、医药漫话、医药诗文、医药对联、传世医书

  第32盘 中国性文化

  从母系社会到父系社会,从群婚,到单婚,从性开放到性保守、性封闭,统治阶级的骄奢*逸,性科学的火炬在神州大地上过早地燃起但不久又濒于熄灭,形形色色的性观念的冲突,令人刻骨铭心的两情缱绻,令人发指的罪与恶……这一切,勾勒成一幅复杂纷纭、多彩多姿的历史画卷。。

  主要栏目:性概说、性历史、性生理、性心理、性疾病、性杂谈、房中术、性美学、性名著、性图谱

  第33盘 中国神秘文化

  主要栏目:概述、周易、阴阳五行、天人感应、风水堪舆、太乙神数、奇门遁甲、六壬神课、四柱八字、紫微斗数、梅花易数、手相面相、星相术、姓名学、占梦术、测字术、巫术、养生术、著名典籍

  第34盘 中国图腾文化

  主要栏目:图腾概述、图腾崇拜、图腾禁忌、图腾神话、民族图腾、姓氏图腾、图腾崇拜与原始岩画、图腾舞蹈、图腾标志与中国文字的起源、图腾文化与地名官名、图腾文化与民族服饰、图腾的传承与派衍、华夏四大图腾、图腾与面具文化群落、图腾生殖崇拜、生肖与图腾崇拜、《山海经》中的图腾文化

  中国龙文化

  龙作为华夏先民的图腾,起初不过是刚刚采自荒山的一块毛石,粗犷而简陋。在历史老人的手中,它被不断裁切、琢磨。商周予它威武,汉唐给它大度;龙在魏晋如竹林七贤,仙风道骨;在辽金则如草原野马,恣肆奔腾,帝王贵胄使它至贵至尊,民间百姓让它入乡随俗。

  对现代中国人来说,龙的形象更是一种符号、一种意绪、一种血肉相联的情感,“龙的子孙”、“龙的传人”这些称谓,常令人们激动、奋发、自豪。因而,“龙的传人”、“龙的国度”也获得了世界的认同。龙是中国人的独特文化创造、观念创造、符号创造。“龙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中国五千年伟大历史的象征,是崛起的伟大中国人们勤劳、勇敢、不屈不挠、大胆创造、诚信和谐的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

  主要栏目:龙的起源、龙的发展、龙的本质、龙的种类、龙与吉凶、龙的形式、龙的传说、龙的艺术、龙的影响

  本盘包括:《中国色彩文化》《中国数字文化》《中国龙文化》

  第35盘 中国科技与发明

  指南针、火药、印刷术、造纸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中国之所以成为文明古国的标志之一,在人类科学文化史上留下了灿烂的一页。古代,我国的科学技术在许多方面居于世界的前列。

  包括:《中国科技与发明》《中国天文历法》《中国度量衡器》

  第36盘 中国皇室文化

  包括“中国皇室文化”“中国古代官职”“中国科举教育”“中国法律刑罚”“中国宫室车马”“中国衣食什物”“中国古代军事兵器”“中国古代商贾贸易”,你可以试下

  天下一家,重建中国人的信仰

  浅析中国传统和文化

  前言:

  近年来,传统文化成为国人关注的话题,国学在大家的争论中不断升温,这一方面因为传统文化在现实中一天天衰微,几至断绝,导致道德堕落,信仰迷失,人们因此而急切呼唤复兴传统文化以重建道德和秩序,但另一方面,传统文化中一些阴暗面,如潜规则,腐败等,又在借经济建设取得的成果而死灰复燃,甚至越烧越旺,不可遏制,人们因为对腐败等的深恶痛绝而痛恨传统文化,批判传统文化,这就使得传统文化处于一种十分尴尬的局面。这其中儒家文化首当其冲,处在风口浪尖。既有骂声,也有呼声,可谓莫衷一是,众说纷纭,难解难分。笔者经过对儒家的长期思考,在痛苦的批判和否定中,结合个人的人生经历,忽然灵光闪现,从“家”着眼解析传统和文化,找到了破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密码,笔者从家这个被忽视的思考视角,对传统文化的是与非,利与弊,传统文化的出路等做了一些深刻省思,相信能够给国人一些重要的启迪。

  一,家[伦理]是传统文化的灵魂

  家是人类社会中最稳定最基本的细胞。是人类道德生产的源泉,人类所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无不与家庭有着不可分割的千丝万女的联系,爱、理解、尊重、尊敬、忠诚、善良、美、安全、包容、宽容、奉献、谅解、秩序、等等,无不是在家庭中播种孕育生长,在社会中被发展发扬光大的。家是一个放心的地方,家是一种温馨的文化,家是中国人的信仰,家在中国人心中具有无与伦比的重要地位,在民间俚语中“到家”表示达到一种完美的圆满的和谐状态,没有任何事物可以替代到家的那种喜悦解脱安逸的感觉,中国的节日,多与家联系在一起,“春节[过年]”除了辞旧迎新之外,差不多就是回家的同意词,年文化就是一种祥和喜悦普天同乐天下一家的文化,“中秋节”是一家团圆的节日,表达中国人对美好圆满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清明节”是中国人的感恩节,在对逝去的先祖的祭扫中,何尝不是表达着对逝去的先祖的谢意呢。中国的民间文化也与家紧密相连,“家谱”曾经是中国人的圣经,中国人取姓名按照严格的辈分和顺序进行,“祠堂”“族会”是家族团聚集会的场所,“牌坊”“文庙”是家文化在社会的拓展。“立德,立功,立言”是中国人的人生观行为观。家是中国人心中的上帝,家是中国人的灵魂,家是中国人的责任,家是中国人的人生动力。家在中国人心中具有神圣的不可动摇的地位。家重在其道,家道侠义的理解,是孝道,“孝,礼之始也”[《左传》],是仁爱,“孝悌也,其为仁之本也”[孔子],家道广义的理解,为人类一切美好之道德。家在社会的延伸和拓展,就是不分彼此没有隔阂仁慈博爱的“大家”,就是“国家”,从“国家”这个词的意义,可见中国人对自己的祖国所寄寓的深深情感和博大的爱-----以国为家,爱国如家,天下一家,大家。翻开中国历史的书页,可总结出一个规律,国如家,则国兴,天下合,天下和;无家可归,无家可依,天下衰,天下乱,天下分。家道兴则国兴,家道衰则国衰。不理顺家----自家、小家、大家、国家的关系,认识不到家的重要,和谐难求。

  二,儒家文化是中国人的信仰

  信仰无非是要解决和回答人们关注的亘古不变的话题:我[们]从哪儿来生活的意义是什么我[们]将到哪儿去那么我们来看看我们的祖先是怎样来回答这些问题的吧。

  我们从哪儿来的?我们当然来于我们伟大的先祖,我们是炎黄子孙,我们的先祖中有很多伟大的代表人物,有尧舜,有屈原,有孔孟,有墨子,有老庄等等。中国人十分敬祖,中国的重大节日里都有一项十分隆重的活动---祭祖,祠堂里供奉的是先祖的灵位,家谱里记载着列祖列宗的功德。事实上在祭祖敬祖中,我们知道了从哪儿来的答案,虽然这个答案不究竟不透彻,但它无疑也是一个正确答案。

  生活的意义是什么?修身、治国、齐家、平天下。怎样去生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之所欲,施之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我们到哪儿去?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生活要有意义有价值,上无愧于先祖,下不疚于子孙后代,幸福快乐,这是人生的意义,也是回答我们将要到哪儿去的最佳答案。死并不是生活的对立,也不是人生的结束,有好生才有好死,死是生的答案,生是死的答案。人生首先是一种继承和传递的责任,责任已,则死无憾。

  很多外国人批评中国人没有忏悔精神,实际情况并不完全是这样,中国世俗文化中修家谱,建祠堂,立牌坊,进文庙,开族会等,就是在灌输一种责任意识,在中国人的意识里,建立功德首先是光宗耀祖的荣耀,而一个人做了坏事,就有可能上不了家谱,这在中国人眼里是一极其严重的惩罚。

  也有很多外国人批评中国没有宗教,没有信仰,实际情况也并不是这样,儒家文化就是中国人的信仰,只不过儒家文化比较世俗化,比较实际,也比较浅,不究竟不透彻不圆满罢了,然而儒家文化事实上的确塑造了中国人的心灵,也能勉强地回答宗教所要回答的三个基本问题。

  当弟子问孔子对鬼神的看法时,孔子的回答是,“敬神如神在,祀鬼如鬼在”,虽然孔夫子回避了对生死问题在理论上的明确答案,然而孔子对鬼神并不是排斥的,而是尊重的,接纳的。这是后来佛教能在中国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原因,也是诸如妈祖、土地神、关公等各路神仙都在中国有一席生存之地的原因,更是中国有各种宗教,而不同宗教能和谐相处,没有发生世界上别的地方都曾发生过的宗教冲突的原因。

  儒家文化继承了夏商周以来传统文化“礼乐”思想,同时借鉴和发扬了老子道德思想中人的部分,社会的部分,也即实用的部分。儒家文化是一种介于宗教[严格的]与世俗,唯物和唯心之间的,左右逢源的文化思想,儒家文化其实就是中国人的信仰,儒家文化信仰是一种实用的世俗信仰,泛信仰。但这种信仰由于“掐断”了生前与死后的联系,使它不得不接纳本土宗教道教的存在,以及外来宗教佛教的存在,并借佛道二教做为补充和支撑,儒道文化是中国人心灵的净土,佛教是在中国人心灵净土中开出的奇葩。

  三,法家思想是一种较极端的的思想,仁爱和平孝悌中庸是中国人的人格特征

  中国的先祖早就洞察和认识到家[伦理]对于社会和国家的重要意义,他们把朴素的纯洁的家庭伦理扩充于整个社会,形成绵延八百年、天下一家的和谐的大同中国周王朝。以及之前的人皆尧舜的夏王朝,商王朝。

  礼崩乐坏后,中国陷入长期分裂和战乱的春秋战国时代,也是中国的思想家最大规模地对早期中国思想文化做反思挖掘梳理的时代,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在诸子百家的思想中,道,儒,墨等站在不同角度对中国已有思想做了继承和拓展,而叛逆的韩非的法家思想----主张人性恶,主张建立严酷的刑罚使民畏惧而服从,然后主张以纯粹的利益来调动人的积极性,进而调整人与人的关系----却没有给自己带来安全和利益,韩非最终被自己的老同学李斯所害,实际也是自己的思想害死了自己,李斯某种程度上说也是迫不得已,因为李斯知道,在一个人与人间没有信任和仁爱加以包容和护佑的世界,唯有选择弱肉强食先下手为强的原则。秦始皇采用法家思想治国同样没有给自己带来好运,非但没有圆他江山世代姓秦永不凋落的梦想,秦朝15年的短命应该是历史开出的一个黑色的玩笑。法家思想的另一个极端的追随者是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彰,但遗憾的是,法家同样没有给大明朝带来好运,严酷的刑罚没有杜绝腐败,民心却越来越远离朝廷,最后李自成的起义势如破竹进攻北京,崇贞皇帝在四面楚歌中砍杀自己的妻儿,自缢。这恐怕只能用佛家的因果报应来解释了。

  让人惊讶的是,中国的兵家奇书《孙子兵法》中,核心思想竟然不是行兵布阵,而是高超的谋略思想:不战而屈人之兵;以势取胜;全为上,破为下;和为上,战为下。

  可以看出,仁爱,和平,孝悌,中庸,和谐,是渗透到了中国人血液中的,是中国人的民族性格,中国的传统文化都是打着这种烙印的。从历史来看,凡顺应人民的意愿,国无有不兴,无有不盛;违逆了人民的意愿,国无有不衰,无有不亡。而法家思想却是严重地违逆了中国人性格的思想,其失败是注定的,是不足为奇的了。

  西汉思想家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客观说,董仲舒除了想讨好汉武帝,汉武帝也有这样的需要之外,起决定性的,我们也要承认,儒家思想最大程度地继承并接近于夏商周的礼乐思想,这是它能脱颖而出得以复兴的原因。

  不过,董仲舒不是一个高明的烹调师,他以儒家思想的名义烹调出的是一锅专为帝王统治服务的串了味的的儒家思想,为中国的后来埋下了无穷的隐患和祸根。

  四,儒家文化的异化,中国历史周期循环震荡的原因

  天地君亲师

  这是中国人要敬拜的对象,按先后顺序,自夏商周就基本有了雏形,汉董仲舒再次将其定为基调。天地意味上下[阴阳],意味自始至终,意味一切的一切,即神也。君排在天地之后,乃天地之所生,负天地之命,行天地之事,天之轿子也,事实上就是人间的神了,具有不容置疑的权威。

  可怕就可怕在把君放在了本应该属于彼岸完美世界才能有的神的位置了,使中国人在现实中疏远了对彼岸世界的真正的神的崇拜和热情,对此岸现实世界的无限拔高无比威仪的神---君的无比敬畏和狂热崇拜,混淆和淡化了中国人的宗教信仰热情,这是中国有神宗教不能占据主导地位的原因,也是儒家文化受到历朝历代的开国皇帝的推崇的原因所在。

  在孔子的思想中,克己复礼是针对每一个人的,每一个人克己复礼的才可能“恢复”一个和谐的大同社会,孔子还特别提到君王要有仁爱思想,要以德治国,“夫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所以载舟,亦能覆舟”[《孔子家语五仪》]。孟子进一步发扬孔子思想,要求国家实行仁政,“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之视臣民如手足,则臣视君为腹心,君之视臣民如犬马,则臣视君为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为盗寇”,已经认识和把握了国家的本质。

  然而,自汉以后,历朝历代的帝王虽然高举儒家思想的大旗,但在他们骨子里的儒家,已经少了孔子的仁爱,更抛弃了孟子的民本思想,他们实行的是内法外儒的政策。

  对封建帝王而言,他们是非常喜欢天子这一神圣的称谓的,一方面他们需要籍此来树立自己的威望,另一方面,他们籍此而为所欲为,摆脱任何人任何形式的监督的制约。然而福之祸倚,帝王们得其利,也受其害,正是这个美丽诱人作茧自缚的人为自设的圈套,阻隔了帝王们与外界尤其是与人民的真实的沟通和互动,导致历代帝王们从清醒到平庸到昏庸到堕落,是每一个封建王朝从兴盛走向衰亡的重要原因。

  更加糟糕的,是把君推向神坛的同时,连接君民之间的纽带----吏,也放在了凌驾在民众头上的错误位置,放在了当人民的家做人民的主让人民绝对顺从的位置[而不是听人民的话的仆人],中国人被要求称吏为父母[官],可见一斑。这样,吏的监督制约只来自上层,来自君,帝王的发奋图强清正廉明是督促和保证官吏清廉的唯一有效途径,由于与民众隔着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帝王稍有松懈,官吏就会变质,甚至发生癌变,腐败堕落,疯狂吞噬社会肌体的有益组织,架空社会肌体的大脑组织,阻隔、切断和瘫痪上层与外界尤其是与民众之间的联系,使社会所有成员都生活在他们制造的烟雾之中,他们则成为帝国体制中最大的获益者但通常也是帝国的掘墓者,中国封建王朝的衰亡无一没有吏制的原因和民众的“父母官”的腐败堕落玩忽职守的原因,中国人性格中的阴暗面----虚伪、狡诈、势利、自私、贪婪、无耻、冷漠、残酷、欺上瞒下、见风使舵、巴结奉承等无一不是被民众称呼为“父母”的官吏发生癌变后所表现出来的症状,并由他们把这些症状传递给社会传染给人民的。

  这样看来,我们通常意义上称呼的儒家,汉代董仲舒以后的所谓儒家,封建帝王们独尊的儒家,是曲解的异化的儒家,是背离了孔子的仁爱孟子的民本的儒家,是背了为封建统治服务的黑锅的儒家。儒家原本不是这样的,也可以不是这样的。

  五,中国传统道德与文化迷失的原因及代来的后果

  原因:

  1,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被西方列强长期瓜分,欺侮,中国学人出于救国存亡急切愿望,在“五四”时期,彻底地批判和否定传统文化,寄希望于引进西学,全面西化而振兴中华,但是一个恶劣的开端、一个遗憾的结果是,国民从此淡化甚至断绝了与传统文化的联系,西学[科学]虽有所引进,西化[制度、民主、宪政]却坎坎坷坷并不明朗。

  2, 49年后,引进西方马恩社会思想[认为传统文化与之不兼容],并成为一元思想和意识形态,传统文化在“破四旧”“反右”“阶级斗争”等轰轰烈烈的运动中被搁置一边沦落到孤立无援无人理睬的边缘。

  3,十年文革,极大地摧残了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面,夫妻反目,父子对立,师生水火,一个家庭不同阵营,惊天地,泣鬼神,在人类历史上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文革”对家庭伦理的损害极其严重,国人道德迷失与堕落也极其严重。

  4,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建设中,对文化道德的重视和投入不足,滞后于经济建设取得的成果,其结果是,虽然人民的物质生活有所改善和提高,但腐败,贫富差距等成为威胁和谐社会建设的社会隐患,成为社会持续关注的焦点和热点。

  5,性开放,性游戏,离婚潮,一夜情,包二奶等借腐败的力量,借网络等先进通讯工具之方便,借人们温饱思*的原始欲望,以不可阻挡之势,摧毁着人们心中仅存的伦理与道德的底线。

  后果:

  离开了厚重的传统文化的滋养,中国人的心灵已经呈现出普遍的病态:浮躁,肤浅、冷漠急功近利等已经严重影响到我们的生活,也制约着经济的持续的健康的发展。

  断绝了与传统文化的联系,一个民族的信仰无从建立,而一个没有信仰的民族就像水中无根的浮萍一样,在金钱和物欲中随波逐流,其何去何从的未来命运令人担忧,无法把握。

  六,儒家文化复兴,传统文化可以救中国

  传统文化是历史留下来的最厚重的积淀,是一个民族的智慧的结晶,是民族之魂,心灵之根。传统文化是渗透到一个民族血液中的把一个国家国民凝聚在一起并与别的国家国民区别开来的最本质的东西,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祖先代代相传留下来的最宝贵的精神遗产。一个民族的道德与信仰必然扎根于肥沃厚重的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充分吸收其精华和养分,才能不断升华。一个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必然要建立在牢固稳定的道德信仰的沃土之中,才能持久,才有动力,才能可靠,才有保障。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缔造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人皆尧舜的和谐的夏商周大同世界的礼乐思想,是春秋时期诸子百家中以儒道墨为代表的仁爱思想和谐思想和民本思想,是行善积德的佛家思想。

  正如西方的宗教有黑暗的中世纪一样,中国的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也有被歪曲的漫长历史,但也正如西方的宗教改良以后重新成为西方人的精神支柱,重新为他们从物质到精神的各领域服务一样,中国的传统文化同样可以重新成为中国的精神支柱,重塑中国人的灵魂。惟有传统的,才是自己的。

  西方人并没有因为教会迫害布鲁挪,不承认日心说,排斥科学等“罪恶”而放弃自己的文化和信仰。中国的儒文化,虽然它也有这样那样的局限,虽然它也有被异化后“吃人”的历史,但这绝不是我们放弃和背离自己的文化和信仰的理由。

  我们需要的,也许就是西方宗教15世纪的改革一样,我们呼唤中国的马丁路德。我们需要对我们的传统儒家文化做一定的调整修复和改良,我们的传统文化一定要复兴,但复兴不是一成不变的去还原儒家文化,尤其是还原那种中国人心有余悸的异化的“吃人”的儒家文化。

  我们现在需要的儒文化,是牢牢地扎根在道家墨家释家的思想中的,包容的儒家文化,是理顺了人与人间基本关系的儒家文化----君是人民的儿子,吏是人民的仆人,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是去除了卫道士们捆绑在儒家身上的森严等级制度的儒家文化,是以国家为重以大家[人民]为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的天下一家的和谐的儒家文化,是扬弃了纯粹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排他的家族文化和帝王狭隘的家天下的儒家文化[博爱,平等],是一种百川归海为我所用大气磅礴的儒家文化。俗话说,从哪儿跌倒的从哪儿爬起来,我们中国人,因为抛弃和背离了我们的传统文化而迷失而堕落,我们也会因为重新继承我们的传统文化而找回我们的自信,获得新生!

  我们期待,我们相信,中国传统文化全面复苏的春天,必将来临。

你好!你找的是不是这篇文章?

《中国人,为什么必须有家谱?》

清明,中国人最重要的祭祀先人和祖宗的节日,我们在这一天进行庄重祭祀,以表达我们的追思、怀念、感恩和不忘本。而这一切的前提,是知道自己的先人和祖宗是谁。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却正在淡漠甚至忘记。中国人血脉传承那个最重要的载体正在消亡,这便是家谱。

家谱被中国人丢了

中国家谱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夫家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在中国,家谱有约3000年历史,素来与国史、方志并称为三大历史文献。

古语云:三世不修谱为不孝。家法坏,谱谍尚有遗风;谱谍坏,人家不知来处。故谱不可不修。

古人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中国人重孝道,最根本的是讲求慎终追远,饮水思源,不忘血脉传承,不忘祖宗先人。寻根问祖,是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国人自古重视家的根系源流。家谱,延续着家族的血脉,更传承着祖上的遗训和期望,一代代的接续,或绵延家风,或与时俱进,而为人孝悌,始终是治家的根本。

如今,一本本家谱已成陈迹,流入废品收购站、古玩店,或被图书馆收藏,很难再与家族的后人重逢。现在还讲究这些的人不多了,于是起名字不按字辈,各地亲戚回乡过年,叔叔侄子相互分不清,长幼全都乱了套。

只在一些乡村,还保留了这一文化习俗,修谱人也大多是老人。他们走了,谁再来接续呢?

家无家谱,就如国无国史

国有史,方有志,家有谱。自古以来,家谱承载着伦理规范,塑造着人格精神,维系着社会秩序。

纵观历史,国家可灭,朝代可替,家庭可散,个人可亡,惟有家族历久长存,生生不息。只有一个个家族存在和延续,才有整个民族的存在和延续;只有一个个家族团结,才能构成整个民族的团结,保证一个国家的团结;只有一个个家族兴旺和稳定,才能维系民族与国家的兴旺和稳定。

而家谱就是一个家族得以延续的唯一存在证明。因此自唐代以来,历代都对撰修、研究家谱大力提倡和支持。“凡国必有史,有家必有谱。”家谱就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一个家族的百科全书,一个家族、家庭的历史文化汇总和历史档案。后人可由此了解家族的历史沿革、世系繁衍、人口变迁、居地变迁、每个人的生卒年月与婚姻状况,以及本家族成员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事迹。

同时家谱也为地方志和正史的可信度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佐证,对历史学、人口学、民俗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等方面的研究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因此,续修、新修家谱既是一个家族的头等大事,也关系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家谱,流淌着中国人的血脉

家谱到底有什么用?那种价值,是根本性的。

明辨世系,尊宗敬祖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这是每一个人在人生过程中都要遇到的问题。孩童时代,疑问我是从哪里生出来的。而成人懂事之后,关心的是我的祖先是谁,为何生活在这里?而能准确、清楚回答这个问题的,只有家谱。

通过家谱,可以查证自己的血统,知道同一家族中家庭之间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亲我者,我亲之。”知道祖宗,才能尊敬祖宗;心系血缘,才能孝敬父母、尊敬长辈。

春节、清明、端午、中秋、冬至等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长久存在和不断复兴,就是要告诉人们不忘根本,使尊宗敬祖、尊老爱幼的中华传统美德得到发扬光大。

寻根留本,承前启后

古人曰:“谱谍身之本也。”意思是说谱能告诉你,你是谁?你从哪里来?有了谱书你就能够追根溯源。

人从娘腹中十月怀胎,呱呱落地,在世几十年总归要悄悄地离开人世。“雁过留声,人过留名”,名就是人之本,人生一世连一个名字都没留在世上,若干年后自己的子孙连先祖是谁都不知道,岂不是天大的憾事。

换言之,你的孩子也就此失去了根本。树高千丈,落叶归根,你的根在那里?万里江水源起何处?一个人连自己的根源都不了解,岂不负先人养你?由于诸多因素,有相当一部分人就连自己祖父母的名字都已经忘记了,更何况自己是哪支哪房了。

古人曰:“子孙不知姓氏所从来,以昧昭穆之序者,禽兽不如也。”意思说姓氏是一种血缘关系的标志,人兽之别就在于他们对于血缘关系的本族人,有一种生生相息的寻根意识,使这个家族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

一个人,无论他漂泊有多远,总是忘不了他的家乡,因为那里有曾经养育他的亲人,那里埋葬有他的祖先。因此,家谱就是“根”的代名词,是中国人尊宗敬祖的一种信仰,是一种证明自己家族归属的身份证明,是一个人根本意义上的“身份证”。

敦亲睦族,凝聚血亲

一个家族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形成凝聚力,但是修谱建谱是最有凝聚力的途径。古人认为,家谱有“聚其骨肉以系其身心”的教化作用。通过修撰家谱过程中的反复登门拜访,不断了解情况,追根溯源,寻祖问宗,加强了家族内部人员和家庭之间的交流沟通,增进了家族内部的彼此了解和信任,凝聚了人心,使得族人受到深刻的族系传承亲情教育,激发起对祖辈的敬意与怀念。

因为修撰家谱和逢年过节中缅怀先祖的各种仪式,使得子孙后代能更加自觉地做到尊老敬长,怜惜孤寡幼小,在族中崇尚亲热之气,倡导和睦之风,有利于家庭的团结和幸福,有利于家族以及社会的和睦与和谐。

“亲不亲,故乡情”,今天,人们纷纷走出家门甚至走出国门,遍及天涯海角,这也是今后我们子孙们的必行之路,难免有时一家人不认识一家人。有了族谱联宗,本族同一血脉的同胞就能更进一步加深了解。人在他乡,路人不如乡人,乡人不如亲人,有了家谱哪怕你走到天涯海角,也可能联接到那份血肉亲情,并且更温暖、更深厚。

治家齐国,教化子孙

家谱中包含的许多祖训家规,都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如敬父母、尊长者、睦族人、和友邻、恤贫孤、尙节俭、戒赌博、戒奢侈、戒懒惰、戒酒色、戒*逸等内容。有的家谱中记载有先辈族人们孝敬老人、忠君爱国、造福乡梓、刻苦学习、奋发拼搏的典型事迹,都是对族人和后代进行人生教育的生动教材。

治国先治家,治家先育人,正人先正己。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家族,一个家庭,要想自立于世界,自立于社会,最根本的还是要培养教育出众多品德高尚、能力出众的人才,好的祖训家规就能弥补现代教育只重知识才能却忽视品德的不足,用心良苦、精心修撰的家谱正有着这样的功能。

传承历史,问祖凭证

家谱都有姓氏渊源、始祖源流、支派迁徙、世系繁衍、人口变迁等诸多内容。家族的历史,反映的就是民族的历史、国家的历史。了解、熟知自己家族的历史,也就是了解熟知中华民族的历史、国家的历史、人类的历史。

改革开放以来,许多海外华人热心回国寻根问祖,造福乡梓,他们寻根问祖最信得过的就是查阅家谱。对于因各种原因迁居他乡的普通人,家谱就是他们与祖籍、族人沟通的桥梁,是他们思乡念祖的精神象征。因此,家谱不但是家族历史的记录,也是天涯游子落叶归根的精神寄托和寻根依据。

查阅中国历史,但凡国势强盛、社会安定的朝代,从皇家贵族到普通平民,均以修撰家谱或族谱为一件大事。现今国运昌盛,经济迅猛发展,人民安居乐业,正是修撰家谱的恰当时机。

在这个清明佳节,愿中国每个家庭、每个家族,都能拥有一本自己的家谱,使自己的根得以延续,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得以继承和发扬光大。

1丶唐朝·杜甫《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2丶唐朝·白居易《青石》

青石出自蓝田山,兼车运载来长安。工人磨琢欲何用?石不能言我代言。不愿作人家墓前神道碣,坟土未干名已灭。不愿作官家道旁德政碑,不镌实录镌虚辞。愿为颜氏段氏碑,

雕镂太尉与太师。刻此两片坚贞质,状彼二人忠烈姿。义心若石屹不转,死节名流确不移。如观奋击朱泚日,似见叱呵希烈时。各于其上题名谥,一置高山一沉水。陵谷虽迁碑独存,骨化为尘名不死。长使不忠不烈臣,观碑改节慕为人。慕为人,劝事君。

3、唐朝·张九龄《荆州作》

先达志其大,求息不约文。士伸在知己,已况仕于君。微诚夙所尚,细故不足云。时来忽易失,事往良难分。顾念凡近姿,焉欲殊常勋。亦以行则是,岂必素有闻。千虑且犹失,万绪何其纷。进士苟非党,免相安得群。众口金可铄,孤心丝共棼。意忠仗朋信,语勇同败军。古剑徒有气,幽兰只自薰。高秩向所忝,于义如浮云。千载一遭遇,往贤所至难。问余奚为者,无阶忽上抟。

4、唐朝·李白《酬裴侍御对雨感时见赠》

雨色秋来寒,风严清江爽。孤高绣衣人,潇洒青霞赏。平生多感激,忠义非外奖。祸连积怨生,事及徂川往。楚邦有壮士,鄢郢翻扫荡。申包哭秦庭,泣血将安仰。鞭尸辱已及,堂上罗宿莽。颇似今之人,蟊贼陷忠谠。渺然一水隔,何由税归鞅。日夕听猿怨,怀贤盈楚想。

5、宋朝·辛弃疾《永遇乐戏赋辛字,送茂嘉十二弟赴调》

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得姓何年,细参辛字,一笑君听取。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辛酸辛苦。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捣残堪吐。世间应有,芳甘浓美,不到吾家门户。比著儿曹,累累却有,金印光垂组。付君此事,从今直上,休忆对床风雨。但赢得,靴纹绉面,记余戏语。

古人为何很少写关于中华文化

中国郑氏的由来

郑姓原出自姬姓,发祥地为郑国,为华夏祖先黄帝的后裔。在中国的早期历史上,郑姓曾经创造过辉煌的业绩。5000多年前,轩辕皇帝以姬水为姓,...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