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后怎么与朝鲜确立了两国的宗藩关系?
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后,当时的高丽内部李成桂就暗中投靠朱元璋,随后朱元璋就给他册封成为朝鲜国王,这个就是李氏的开始,从此确立了两国的宗藩关系。
李氏朝鲜建立之后长期与明朝维持一个事大主义的关系,也就是侍奉明朝,但是明朝衰败之后的话,出现了一个问题,在明朝末年发动的战争当中,明朝逐渐衰落了,但是朝鲜需要维持和明朝的关系,这与之前高丽和蒙古的关系是一样的,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朝鲜需要和明朝维持关系,所以继续使用明朝的制度和年号,而这时清朝的敌人也不只有一个,所以在初期的时候,他打败了朝鲜并形成了后来宗主附属的结果,但朝鲜的内部仍然和明朝有很强的关系。
然而当时清朝急于南下并没有处理这层关系,随着时间的发展,之所以朝鲜内部使用明朝的年号还仍然能够存在,原因就是对于清朝来说朝鲜半岛属于一个非常偏远的地区,与其劳师远征去打他,不如继续维持关系。所以这就是一个非常尴尬的关系,朝鲜内部仍然沿用的是明朝的年号,但是和清朝已经维持了新的关系,在明朝破灭,清朝兴起的过程当中,由于这种关系的存在导致朝鲜王朝没有从明朝的灭亡中被淘汰。之后随着近代化,日本人的势力逐渐增强,最终造成朝廷的衰落,朝鲜被分裂成为现在的朝鲜和韩国。
从总体看来,不管是明朝还是清朝,他们对于朝鲜的态度是一样的,只要是宗主和附属国的关系就可以了,对于朝鲜来说也是如此。附属国是有很多的好处的,首先朝贡贸易实际上是一种垄断贸易,所以对于朝鲜国王来说就可以通过垄断贸易来获得自己的有利点;另外朝鲜李氏之所以连绵不绝,就是因为有大国的支持,所以当大国不停的册封和维持他们的时候,李氏势力就可以一直延续。而其他势力只能争夺势力或者强大自己,却不能威胁到李氏的地位,所以最终李氏可以长期依靠这种关系维持下来。
2007开年大戏《大明王朝》在全国热播,该剧塑造了明嘉靖帝这一充满矛盾、争论不休的人物形象,有人评论他是“最懂得做皇帝”的人,那么历史上对嘉靖帝的记载与评价又是怎样的呢?中国明朝第十一代皇帝——世宗嘉靖皇帝即朱厚熄,1521——1566年在位,于正德二年(公元1507)9月16日出生于湖广安陆州长寿县(今湖北钟祥市)的兴王藩府,1519年承袭其父朱祐杬(1476——1519)的兴国之封,武宗正德十六年(1521)四月,以太祖“兄终弟及”之义即位,改年号为嘉靖。站稳脚跟、掌稳政权在嘉靖皇帝即位之初,就革除先朝蠢政,使朝政为之一新。嘉靖的资质被认为是非凡的。他爱学习,好动脑,博览群书,联对敏捷。稍懂事时,就参加王府的一切例行仪式和典礼,还被带到北京的皇宫和朝廷去,熟悉了宫廷仪式和典礼的规矩。他是过早成熟的。生活环境和教育熏陶,使他逐渐养成了自我感觉良好、旁若无人、自命不凡的习性。他的父亲1519年7月去世后,年仅13岁的他,就接手管理王府,表现出了极高的管理才能。他15岁进京登皇帝位时,其思想体系和世界观已初具雏形。他的治国方略就是在这种思想体系的指导下,得到几个所信赖的大臣的帮助而逐渐形成的。嘉靖皇帝的治国方略,可以从他一生的作为中梳理出以下几条:用老臣,明孝纲,除旧弊,振朝堂等。他的治国方略,是采纳解一贯条陈“十事”的结果,嘉靖本人也是身体力行的。正是这一治国方略才使得他年纪轻轻就站稳脚跟、掌稳政权。迷信方士,尊尚道教1507年嘉靖出生时,恰巧他父亲的挚友玄妙道人陈纯一羽化,他便被说成是玄妙道人投胎转世。明朝学者记载了与他诞生相伴随的奇异的吉祥瑞兆,如黄河水清五日、紫色祥云布满天空,因而他对道家怀有特殊的感情。嘉靖帝宠任一大批向他献方药方术的道士,其中最典型的两个人即邵元节和陶仲文。邵元节不仅本人被授予很高的官衔,连他的父母和孙子、曾孙都受到很高的封赏。嘉靖十五年(1536年),整个冬春久旱不雪,邵元节抓住这个机会,马上在大内设醮为“天下”祈雪。这种祈祷,既然没有固定的时间限制,总会有碰巧“灵验”的时候。果然,时间没过多久,便大雪降临,朱厚熄对此十分敬服。于是,在嘉靖十五年(1536年)三月初七日,就封邵元节为“致一真人”,班序二品并给金、银、玉印记各一方。除此之外,还在西城为他建真人府。府第落成,还特别谕令礼部尚书夏言,为之作颂立碑。继邵元节之后,最受宠的道士就是陶仲文了。他除了被授予礼部尚书外还先后陆续加封少保、少师、太史等职。后来,又授特进光禄大夫等职。嘉靖帝因为极度崇道,便大力毁佛。总而言之,朱厚熄一生溺信道教,尤其在他中年以后,千方百计妄想长寿“成仙”。这种崇尚虚无的做法,不仅白白耗费了数以亿万计的财力和物力,给天下百姓增加了巨大灾难,而且也耽误了自己。从这一点我们说嘉靖帝是何等的愚钝啊!睿智改革树英主形象嘉靖皇帝好标新立异,较少保守思想,为强化君权、树立“英主”形象,嘉靖九年(1530)开始进行以清理封建祭祀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改正祀典活动。改天地合祀粼天地分祀,去掉孔子王号,恢复“至圣先师”称号等一系列清理和改定的举措陆续实施。虽然这些与政治、经济改革关系极小,但却是嘉靖皇帝敢于变更祖制的结果。嘉靖皇帝在改正祀典中,将朱元璋制定的关于天地合祀,孔子祀典等多项规定改动了。这无疑动摇了祖制不得变动的陈腐观念,一定程度上为改革活动的开始清除了思想障碍。同时,面对严重的财政危机,嘉靖皇帝也对社会弊端采取一些清理措施,以挽救王朝日渐明显的颓势。从这点出发,他对主要由地方官员发起的改革赋役的活动予以支持,准许在一定的地区内实施,这就为诸如“一条鞭法”等新的赋役征收制度的出台和在局部地区的推行铺平了道路。嘉靖皇帝为解决长期困扰明王朝的宗藩问题而颁布实施的《宗藩条例》更是嘉靖朝改革的重要成果。明朝的宗藩制度始于建国初期,在这个制度下,宗室家族世代承袭,只享受优厚的待遇,但却无所事事,成为由朝廷供养的一群寄生阶层。随着时间的推移,宗室生齿日繁,人数不断扩大,朝廷的负担也就日益加重。洪武时,山西惟封晋王一人,到世宗时剧增为两万余人;朝廷所支付的禄米也由每年1万石,增至872万余石。明王朝背上了沉重的负担,越来越无法忍受。面对严重的“宗藩”问题,嘉靖皇帝采取一系列措施,企图予以解决。其中收效较为显著的是嘉靖四十四年(1565)颁布实行的《宗藩条例》。它一方面限制诸王宗藩的请封活动,另一方面减少亲王的禄米,规定了数十条具体条款。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宗室贵族势力的膨胀,略为减轻了朝廷的财政负担。嘉靖皇帝实施的改革措施,为万历初期张居正全面推行改革进行了准备。十二宫女刺嘉靖嘉靖帝迷信丹药方术,信用邵元节、陶仲文还有唐珠珊等方士、道流,用摧残宫女身心甚至残害其生命的方法,不顾一切采取炼丹药的原料——少女的经血,以炼制长生壮阳丹。宫女们再也忍受不住长期的非人待遇,起而造反。嘉靖二十一年(任寅,1542年)十月二十一日夜里,朱厚熄睡在他的宠妃——端妃曹氏宫里。宫婢杨金英、苏川茶、杨玉香、邢翠莲、姚淑翠、杨翠英、关梅秀、刘妙莲、陈菊花、王秀兰、张金莲等十几人,事前用多根细料仪仗花绳,总搓一条,待朱厚熜睡熟以后拟将他勒死。但在行动时,因思想紧张,一时慌乱,绳子被结成死扣不能收紧,结果只造成昏厥,未能毙命。同时,又因张金莲见事不就,中途思想发生了动摇,转而又去报告皇后,致使“谋逆”未成。结果,杨金英等十几个宫婢均被一一拿获。这时朱厚熄脖颈上的绳索虽然被左右侍从立即解下,但已经昏厥不醒,气息微弱。太医院使许绅,冒死下奇药进行抢救。他用桃仁、红花、大黄等下血诸药,辰时(七八点钟)灌下,未时(下午二三点钟)朱厚熄便忽然作声,随后吐紫血数升,申时(四五点钟)才能说话,又连下三四剂平气活血佬药,“圣躬遂女”。嘉靖又被救活了。谋杀皇帝的宫女都被杀了,嘉靖也被吓坏了。后来每次睡觉,他都在卧室里摆上27张床,以防止别人的谋杀。嘉靖又借口受惊吓,从此不回宫也不上朝了。专横暴虐,喜听谀言嘉靖皇帝采用了以猛治国的方针,对大臣动辄予以廷杖,罚俸、罢官、下狱等方式的惩治。同时他又极喜听阿谀奉承之言,凡善于拍马的小人,往往得以升官晋级。这就使为国分忧的正直臣子时常遭受打击,而势利小人和奸佞官吏则飞黄腾达,鸡犬升天,社会风气愈加败坏。为了牢牢控制朝廷大权,嘉靖皇帝还经常有意制造和利用朝臣之间的矛盾,使之相互争斗,他好居中操纵,掌握大权。这种恶劣作法,使朝臣的门户之争愈趋发展,开明代后期党争的先河。嘉靖四十五年正月,朱厚熄病情加重,而这一年也是他生命的最后一站。别了,居住二十四年的西苑,嘉靖帝已不能再看它一眼了,他极不情愿地被抬到充满恐怖和肃杀之气的乾清官。上帝赐予他皇位,却又仅赐予他一个普通人的体魄和智慧。当他对繁冗的朝政不堪担荷时,他开始了逃遁,这是与其堂兄明武宗在实质上差别无几的精神逃遁。他用斋醮焚修筑起一道网,希冀把自己同整个社会隔离开来,在体会颂圣的道情乐声中获得灵感和欢娱,也获得长生。但最后,他获得的却是孤独。1567年,嘉靖帝去世,享年60岁,死后葬北京十三陵之“永陵”,谥“钦天履命英毅圣神宣文广武洪仁大孝素皇帝”。总括其生命历程,他从不足十六岁便入继大统、伴随他的是近半个世纪的朝廷大政,是蒙骑蹄下的烟尘,是凶险环生的宫廷,是争强无尽的内阁,是边卒的叛乱,饥民的造反。可以说嘉靖皇帝既不是“英主”,也不是“昏君”,如果用“中材之主”来评价还比较合适。
特点:藩王享受优厚俸禄而无实权;藩王活动受到严格限制。
弊端:藩王宗室的俸禄加重政府的财政负担;禁止藩王宗室从事经营活动,导致其成为寄生阶层;对藩王宗室的约束过于繁杂。
明朝建立以后,明太祖朱元璋在与其谋士们总结历史上治乱兴衰的经验时,一致认为,宋朝和元朝之所以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主弱臣强」,朝廷得不到宗室藩屏,於是以前朝为鉴,决定建藩,於公元1370年(洪武三年)开始,分封诸皇子为亲王,并规定一套严格的封藩制度。这一制度被明朝历代皇帝奉为万世不变的祖训,一直延续至明末。
明朝重建了比较规范的分封制,明太祖在全国各地封了包括自己二十五儿子 (第二十六子朱楠幼殇,未封王), 与侄孙朱守谦,在内的二十六个王,在边疆的藩王可以主持地方军务。但靖难之役燕王朱棣夺位后,强化中央集权,藩王不得干涉地方政治军事事务,不得擅自离开封地,结交地方官员,导致“有明诸籓,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
永乐帝即位后,鉴于前朝之失,对控制藩王极为重视,或以谋反等罪名,分别削去他们的封爵、属官、护卫,取消统领驻军的权力,如借故削去代王、岷王的护卫、官属,齐、谷王先后被废为庶人;或者将要塞地区的藩王迁入内地,如宁王朱权迁往南昌。
永乐时,前车之鉴,规定宗亲不得为官。
文武百官对于亲王,只具官称名而不称臣。
亲王封国后到了一定年龄,必须出到封国,以后非奉诏不得进京。(永乐时由于笼络人心,准许亲王入朝觐见)
藩王在封地也有许多限制: 二王不得相见;不得擅离封地;即使出城省墓,也要申请,得到允许后才能成行;如无故出城游玩,地方官要及时上奏,有关官员全部从重杖罪,文官直至罢官,武官降级调边疆;藩王除了生辰外,不得会有司饮酒;王府发放一应事务,地方官要立即奏闻,必待钦准,方许奉行,否则治以重罪。
王府官亦改用高年不第举人、落职知县等担任,成了位置闲散之地。
对宗室的约束还有:
不得预四民之业,仕宦永绝,农商莫通。
不得到京师,如有出城越关到京师的,即奏请先革为庶人,然后发往凤阳高墙圈禁,同行之人,发往极边的卫所永远充军。
宗室不得擅离境外,有居住乡村者,虽百里之外,十日必三次到府画卯,如果一期不到,即拘墩锁,下审理所,定罪议罚。
从郡王至仪宾以下,不得与文武官员往来交结及岁时宴会。
请名、请婚也很严格,未经请准,只能呼乳名,不得婚嫁,以致走京游棍以请名、请婚为由乘机勒索宗室钱财,导致许多宗室壮年以后都未能请到名字、成婚。
正统十四年(1449),韩藩襄陵王欲入京师,后又愿率子婿从征入侵的蒙古人,但没有得到批准。
甚至明末清兵进逼京师,唐王倡议勤王,竟被废为庶人。
明末,由于宗藩的厚禄给朝廷带来的严重负担,相当多的中下层宗室已沦为贫困户,于是强烈要求弛松藩禁、请田联自给、试官自效的呼声越来越高。
万历中,更定的《宗藩事例》,准无爵的宗室自便生计,准奉国中尉以下宗室参加科举考试,选授京师以外地区的官职,但实行时又加以限制,如对于县令等“亲民官”的职位,朝廷不能放心授于宗室,而只授于中书舍人等一些较为闲散的职位。
由于宗藩条例多,宗室动辄得咎,被废为庶人的不少。
藩王势力经过多次、多方面的削夺之后,已绝对不能与皇权对抗,皇族内部武力夺位的可能性在正德以后已经消失。
那些好饮醇酒、近妇人的藩王,因其对朝廷没有威胁而被称为“贤王”,受到奖励。
宗室成了不农不仕、啖民脂膏、被软禁于封地内的典型寄生阶层。
与朝鲜藩属关系
公元300年至7世纪的朝鲜,史称“三国时代”,三国间战乱频繁。新罗得到中国唐朝的帮助先后灭了高句丽等国,于676年统一朝鲜半岛。此后,新罗与唐朝建立了友好关系,双方经济文化交流十分频繁。1592年,日本大肆入侵朝鲜,应朝鲜的请求,中国明朝政府派兵援朝抗日,取得“壬辰卫国战争”的伟大胜利。从此,在明清时期,朝鲜便一直成为中国的藩属。
在清兴起以前,朝鲜与明朝保持着传统的亲密关系(明洪武二十五年.朱元璋遣使至朝鲜赐玺书,从而确立起两国间的宗藩关系)。1636年,皇太极率兵新征朝鲜,攻占朝鲜京都汉城,朝鲜国王李棩在国家存亡之际,迫于无奈,接受了清军的条件投降,停用明朝年号,断绝与明朝的一切交往,并奉清朝为宗主。清朝定都北京以后,双方使节每年往来不断。朝鲜方面,每年除有贺冬至、贺正朔、贺圣节、纳岁币的四次固定朝贡使节外,还有多种不定期使节来华。日本明治维新之后,把侵略予头指向朝鲜。1876年1月,日本一方面派远征从对朝鲜进行侵略,胁迫朝鲜订约通商。另一方面派人来华交涉。当时总理衙门答称:中国向来不干预朝鲜的内政外交。日本趁此借题发挥说,中国既不过问朝鲜事务,所谓“属国”只是空名,日本决心以“自主之邦”对待朝鲜,遂于1876年2月26日迫使朝鲜签订了朝日“江华条约”。“江华条约”明显暴露了日本排斥中国在朝鲜“宗主权”的野心。此后,日本加快了侵略朝鲜的步伐,先后酿造了1882年“壬午兵变”和 1884年的“甲申政变”。“虽然由于清军的迅速行动平息了这两次事变,但日本还是趁此迫使朝鲜签订了1882年的《仁川条约》和1885年《汉城条约》,扩大了日本在朝鲜的侵略权益。由于日本并不满足于这些利益。在其准备就绪之后;就发动了侵略朝鲜继而侵华的甲午战争。清军战败,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确认朝鲜“独立”,清朝与朝鲜的宗藩关系结束。 琉球是今天日本的冲绳。自明初以来,琉球与中国的关系就很密切。清朝建立以后,琉球使节于1646年来华,受到顺治帝的接见。从此,琉球使节与清廷往来不断。1662年,清廷派遣兵科副礼官张学礼为正使出使琉球。此后,每逢琉球新王继位,都有清朝使节前往册封与庆贺、1663年(康熙二年)和1756年(乾隆二十一年),清帝两次赐印给琉球国王,乾隆所赐之印写有“琉球国王之印”字样。直至19世纪60年代,琉球始终承认自己是清朝的藩属。1872年,日本明治天皇登极,讽示流球朝贺。琉球国王遣其子赴东京贡献方物。日本天皇下诏,以琉球为藩属,1873年又列琉球为府县。1875年5月.日本强令琉球国王停止对中国的“朝贡”,并派军队驻扎琉球;为了消失中流之间“宗藩关系”的痕迹,6月又强令琉球改用日本年号。1876年,日本在琉球设立司法机构,事实上将琉球置于其统治之下。琉球国王不堪日本的侵略压迫,于1877年4月密遣紫巾官向德宏等人来华,呈递国正密信,恳求阻止日本的吞并行径。
清廷派何如璋到日本进行交涉,但未取得成果。1879年3月,日本政府派兵占领琉球,3月30日正式宣布琉球为冲绳县。1879年7月3日和23日,琉球国王又密令紫巾官向德宏两次赴天津拜谒李鸿章,请求清政府问罪于日本。10月24日,琉球耳目官毛精长等人到北京总理衙门“长跪哀号,泣血吁请”,希望清政府能在“俯怜二百年效顺属藩”的份上援救琉球。虽然清政府与日本再次进行交涉,但由于日本的蛮横和清政府的软弱,琉球终为日本所吞并。清朝与疏球的宗藩关系也就遂告结束。 这种宗藩关系的形成,主要是由于中国与两国山水相连,唇齿相依,而且有着长时间密切的历史交往。
越南古称交趾、安南,自汉朝以后的1000余年间,一直属于中国封建王朝的管辖地。公元679年唐朝在南越设安南都护府,“安南”名称由此而来。公元968年了部领建立了丁朝,国号为“大瞿越国”,973年了部领被宋太祖册封为安南郡王,与中国封建王朝建立“藩属关系”。以后又经历了前黎、李、陈、黎等朝代。1802年阮福映建立了阮朝,取国号为“南越”,第二年清朝政府(嘉庆八年)将安南国改为越南国,封阮福映为国王,越南由此而得名。
明建文帝时安南处在黎氏王朝的统治之下。16世纪初分裂为两个对立的封建集团.北方郑松集团控制了黎氏王朝的朝政,南方则为阮潢集团所控制。为了对付南方的阮氏集团,郑氏集团急欲结好清廷。1660年(顺治十七年),黎朝派遣使节到清朝朝贡,清朝随即同意册封黎维棋为安南国王。原来割据于安南南方的阮氏集团到17世纪末完全吞并了南方的占城国。1802车,阮福映派遣使节来中国,请求清廷册封,遭到清政府的拒绝,于是自立为王。1803 年,阮福映改安南为越南国,清政府命广西按察使齐布森出使越南、册封阮福映为越南国王。19世纪40~50年代.法国开始武装侵略越南,1862年6月强迫越南签订了第一个《西贡条约》,把越南南部六省变为法国殖民地。1874年3月,法国迫使越南签订第二次《西贡条约》,在条约中法国“承认”越南“独?立自主”,但须由法国主持越南的外交,借以否认中国的“宗主权”和确立法国在越南的特权地位。1875年5月,法国将这个条约通知清政府,并要求中国约束黑旗军。清政府一再强调中国对越南的“宗主”保护责任,并指出在越军队是应越王之请去“剿匪”的。1877年,越南照例遣使来中国朝贡,法国也未加阻止。 1883年,法国全面侵略越南,迫使越南签订了越法《顺化条约》,越南承认并接受法国的保护权。1884年6月,法国强迫越南签订了第二次越法《顺化条约》,确立了法国对越南的殖民统治。中法战争结束后,1885年6月,中法正式签订《中法会订越南条约》(《中法新约》),清政府承认了法国与越南订立的条约,放弃了对越南的宗主权
这个就得从明朝宗室制度说起了。这可能和朱元璋小时候的遭遇有关,为了保证自己子孙后代的生活,他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宗室爵位制度,并建立了相对应的俸禄体系。这种制度虽然极大保证了宗室的基本生活,却也给朝廷造成了极大的负担。
明朝宗室制度明朝宗室的分封制度极为完善,分为皇子、皇女两类:
1、皇子:自上而下一共八级,分别是:亲王、郡王、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镇国中尉、辅国中尉、奉国中尉。根据明制,皇子封亲王,亲王嫡长子袭爵,其余儿子降一等封郡王;郡王嫡长子袭爵,其余儿子再降一等封镇国将军;镇国将军嫡长子袭爵,其余儿子降一等封辅国将军……除嫡长子袭爵外,其余儿子逐代降一等,一直到最低等的奉国中尉不再递降,奉国中尉的世代子孙均为奉国中尉。
2、皇女:自上而下同样为八级,分别是:大长公主、长公主、公主、郡主、县主、郡君、县君、乡君。明制,皇姑称大长公主,皇帝姐妹称长公主,皇女称公主,女婿均为驸马都尉。亲王女称郡主,郡王女称县主、孙女称郡君、曾孙女称县君、玄孙女称乡君,女婿则均称仪宾。
由此可见,朱元璋的子孙后代不论男女均有爵位。
明朝宗室待遇有了爵位还不行,明朝宗室还有一个特点,即: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且不可参合四民之业(即士农工商)。也就是说,这些宗室是不用干活的,完全是由国家养活的,根据爵位的不同,他们都有相应的俸禄。
明初,明朝宗室的待遇那是相当高的,不过随着子孙的开枝散叶,朱元璋可能也意识到这么大一家子养活起来实在有点费钱,于是对宗室的待遇进行了调整。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朱元璋对宗室俸禄进行了调整,后世以此为标准予以执行。具体标准如下图:
而宗室即使因犯罪被削爵废为庶人,朝廷仍然负责拨给其粮食用以生活。嘉靖时期,规定每月供给米六石,万历时期则削减至两石或一石。
宗室人口增长带来的沉重负担朱元璋或许只是出自于对后代的关爱,但是他没有考虑到人口增长问题,宗室之人不用劳作,无事可做就只剩下生孩子了,因此人口的增长是极为可怕的。
根据史料记载,明朝二百余年,仅是先后分封的亲王就有65位,追封的亲王又有22位,各王府又先后分封郡王924位。这还仅是亲王、郡王一个级别,不难想象,爵位每降一级,人口必然是十余倍乃至数十倍的增加。(如下图)根据推算,到明朝末年,明宗室的人口已达20余万,要养活这么大一群人,朝廷每年的支出是极为可怕的。
而且,根据祖制,宗室是“不可参合四民之业”的,这便成了很多宗室不从事生产的借口,毕竟“祖制不可违”嘛。明末,由于朝廷已经无力负担宗室支出,于是便很自然的“遗忘”了很大一部分宗室,即使如此,相当一部分人宁愿去要饭,也不愿自力更生。
不要小看了朱元璋,他虽出自乞丐、和尚,但却是个有文化的人。所谓大俗大雅,你看看朱元璋写的诗就知道了,平常话中亦有天子之气象。 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农民皇帝,他的出身,甚至不如刘邦、李自成。刘邦还当过亭长,李自成还当过驿站的公务员,而朱元璋当过乞丐、和尚,不只他的父祖没有名字,就连他自己在成年前连个名字也没有,只能以数字相称。因为这个屈辱,朱元璋很在意为子孙起名,而且,朱氏子孙起的名字,竟然与近代的「 ”元素周期表”很多化学元素巧合,有人戏称朱元璋为中国的「 ”元素周期表之父”。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的先祖及自己皆没有名字 朱元璋的先祖都生活在元朝,元朝实行「 ”等级分治”制度,将全体国民分为四等,第一等为蒙古人,这是统治阶级,第二等为色目人,主要包括西域被征服的少数民族,第三等为 ,这个 并不是包括所有中国人,而是指中国北方被征服的女真人、契丹人、高丽人以及四川人、云南人;第四等为南人,就是南宋辖区的 。普通的南人百姓社会地位最低,就是连名字也不许取,只能按照兄弟排行或父母的年龄合计来起名。 朝会 朱元璋的名字,是他成年之后才起的,刚出生的朱元璋的名字叫朱八八,也叫朱重八。因为他是八月初八出生的。故名。朱元璋的五世祖叫朱仲八,三个儿子分别叫朱六二、朱十二、朱百六,老三朱百六是朱元璋四世祖。朱百六有两个儿子,朱四五、朱四九。朱四九是朱元璋的曾祖。朱四九生了四个儿子,名叫朱初一、朱初二、朱初五、朱初十,朱初一是朱元璋的祖父。朱初一生了两个儿子,名叫朱五一、朱五四。朱五四就是朱元璋的父亲。 朱元璋叫朱重八或朱八八这个名字很多年,长大以后改名朱兴宗。振兴朱氏宗族的意思。为什么这时候有了名字呢,因为这是元朝末期了,各地纷纷起义,没人听朝廷的话了,所以 纷纷给自己取名。朱重八改名朱兴宗时,考虑的还是自己的宗族小家庭,等他参加农民起义,就改朱兴宗为朱德裕,这名字比较文雅,裕是富饶、丰富、宽绰的意思,更加注重的是个人的修为,德行高的意思。朱重八娶了义军主帅郭子兴的养女马秀英后,军中皆称他朱公子,于是再改名字朱元璋,字国瑞。璋是古玉器名,形状象半个圭,朱和「 ”诛”谐音,元就是元朝,朱元璋这个名字的含义,就是「 ”诛元璋”,诛灭元朝的利器也。 所以不要小看了朱元璋,他虽出自乞丐、和尚,但却是个有文化的人。所谓大俗大雅,你看看朱元璋写的诗就知道了,平常话中亦有天子之气象。 朱元璋给子孙起名定规矩 朱元璋称自己是「 ”诛灭元朝的利器”,果如其言,他推翻了元朝,剿灭了其他义军,建立了大明王朝。朱元璋生了很多儿女,现在事业兴旺,总不能象先祖一样叫数字符号了,于是如何改子孙起名便提上议事日程,斟酌半天,朱元璋终于想出好办法。按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形成的,又叫五行。五行相生相克,生生不息,千秋万代。于是朱元璋果断决定,自己的儿孙皆按五行起名。 明太祖朱元璋 如何起名呢?第一个字朱是姓,这个不能动。第二个字,朱元璋为他所有的儿子都修定取名顺序,如太子朱标的后代为「 ”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燕王朱棣的后代为「 ”高瞻祁见佑,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第十二子朱柏的后代为「 ”久镇开方岳,扬威谨礼仪,刚毅循超卓,权衡素自持”,第十八子岷王朱楩的后代为「 ”徽音膺彦誉,定干企禋雍,崇礼原咨访,宽镕喜贲从”。如此等等。 第三个字呢,按五行取名,以火、土、金、水、木为序,各取其字。朱元璋的第二代,都是两个字,太子朱标以下,有朱樉、朱、朱棣、朱橚、朱桢、朱榑、朱梓、朱杞、朱檀、朱椿、朱柏、朱桂、朱柍、朱植、朱栴、朱权、朱楩、朱橞、朱松、朱模、朱楹、朱桱、朱栋、朱㰘、朱楠等二十六个儿子,属木;第三代属火,如朱标的儿子叫朱允炆,朱棣的儿子叫朱高炽。第四代属土,如朱高炽的儿子名叫朱瞻基,基属土;第五代属金,如朱瞻基的儿子名叫朱祈镇、朱祈钰,第六代属水,如朱祈镇的儿子名叫朱见深;第七代又属木,如朱见深的儿子名叫朱佑樘,这样循环往复,千秋万代。 朱元璋后代庞大无奈造字取名 朱元璋为儿子起名设计的很好,第一个字好说,第二个字循环往复,第三个字就不好说了,为什么呢,因为一开始人少时,可以起名,但如果人多时,皇家姓名,又不能重复,就难起名了。明朝建国二百年时,明朝宗藩在籍人数达到了四万人,而《康熙字典》收录的汉字,仅仅47035个。而到了公元1604年,明室宗藩竟然增至八万多人,到了明朝灭亡之时,明室人数至少达到二、三十万人。这样强大的数字,取名字便成了最大的难题。 朝会 于是在起第三个字时,朱姓后人们只好搜肠刮肚,将中国汉字的所有生僻字都用上了。实在找不到了,就自己造字。 反正只要符合偏旁是金木水火土这个规定就可以了。到了金字偏旁时,我们看到了许多史书上都不常见的字,比如:朱公锡、朱慎镭、朱同铬、朱同铌、朱安汞、朱在钠、朱均铁、朱成钴、朱成钯、朱恩钠、朱恩铜、朱恩铈、朱恩钾、朱帅锌、朱寘镧、朱征钋……,被现代人戏称「 ”金属藩王”,还有朱勤烷、朱孟烷、朱悦烯、朱定烷、朱琼烃、朱颙炔、朱厚烷、朱厚烃……,被戏称「 ”有机藩王”,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明的「 ”元素周期表”,从朱元璋的后人名字中,竟能找到相应的代号。这是巧合,其实也不全是。清代化学家徐寿确定元素周期表的汉字时,或许从朱元璋后人名字中,得到了启示呢。(陆弃)
大明洪武三年(1370年),明太祖在天下初定之后,决定效仿历代王朝,分封诸子建藩就国,以护佑大明皇室。他总结了宋元两朝兴衰治乱的情况后,得出自己的经验,提出“宋元败亡、在于主弱臣强,宗室无力;我朝当引以为鉴,广建宗藩,以卫社稷”。以此作为自己大封亲藩的理由和依据。
太祖建藩前,考虑到汉晋王朝宗室裂土建国、自立于外、诸藩王在封国内权势滔天、专制一方,最终导致威胁朝廷中枢、乃至野心膨胀后举兵作乱的教训,所以制定了一套有别于汉唐宋元诸代的宗藩制度,并亲自编写了《皇明祖训》一书,作为宗藩亲王们的行为准则,明发诏令,让自己的后世子孙都要以其中的祖训作为自己平日里的言行规范,不得有违。
明朝宗藩制度,主要是“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世袭罔替、禁绝四民之业”。即各藩王就封而不授实际疆土,有国而不领民政大权,地位尊崇,百官敬服,但不得无故结交地方官员。藩王爵位世袭,其余支派子孙按代降袭,所有宗室人等,终生不得从事士农工商之业。
有明一代,自洪武三年(1370年)太祖第一次建藩、将自己的十个儿子册立为亲王开始,至崇祯十五年(1642年)思宗册立第四子朱慈炤为永王结束,经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正统、景泰、天顺、成化、弘治、正德、嘉靖、隆庆、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十七朝,大明合计册立亲王八十五位(指首封亲王、不包括承袭王爵者),其中实封六十四位、追封二十一位。另有靖江王一位(太祖长兄后裔)。润怀王朱文圭(懿文太子次子)、陈闵王朱聿觨(隆武帝之弟)的亲王爵位追封在南明弘光、隆武时,不计入追封亲王位数。
在实封的六十四位亲王中,燕王朱棣、郕王朱祁钰、沂王朱见濬(见深)、兴王(世子)朱厚熜、裕王朱载坖、信王朱由检六人继位为帝,成为帝系,自亲藩中移除。
余下的五十八位亲王,因为早夭、无子、不屈自尽、因事犯法被废、举兵造反被废、袭封后裔造反或犯法被废等原因,至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大明朝廷覆灭于李自成起义军、崇祯帝自缢殉国时,已经先后有二十七位亲藩除封、另有两位亲王未就藩(思宗第三子定王、第四子永王)。实际在位亲王二十九位,另靖江王一位。
此外,各亲藩位下,经过或长或短的繁衍生息、瓜绵椒衍,又先后分封郡王九百二十四位,其中也有无子除封或者犯法被废、以及承袭亲藩升为亲王的。至明末,尚存郡王约六百位,广义上,这六百位郡王也能被称为大明藩王。这些郡王连同三十位亲王(含靖江王),就是大明亲藩的绝大多数成员。
大明历代首封皇子亲王中,最高寿前三位是:
一、太祖第十三子代简王朱桂,生于洪武七年(1374年),薨于正统十一年(1446年),年七十三。
二、仁宗第五子襄宪王朱瞻墡,生于永乐四年(1406年),薨于成化十四年(1478年),年七十三。(比叔祖代简王朱桂在世时间少六个月)。
三、英宗第七子吉简王朱见浚,生于景泰七年(1456年),薨于嘉靖六年(1527年),年七十二。
而袭封诸亲王中,最高寿前三位是:
一、太祖第二十一子渖简王朱模之孙、渖藩第三代亲王——渖庄王朱幼㙾,生于宣德七年(1432年),薨于正德十一年(1516年),年八十五。
二、太祖第十四子肃庄王朱楧曾孙、肃藩第四代亲王——肃恭王朱贡錝,生于景泰七年(1456年),薨于嘉靖十五年(1536年),年八十一。
三、宪宗第六子益端王朱祐槟次子、益藩第三代亲王——益恭王朱厚炫,生于弘治十三年(1500年),薨于万历五年(1577年),年七十八。
另有太祖第十子鲁荒王朱檀之子、鲁藩第二代亲王——鲁靖王朱肇煇,生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薨于成化二年(1466年),年七十七(按月份算,只比益恭王朱厚炫少在世不到半年而已。)
各府郡王,因为数量繁多、查询不易,所以不再区分首封和承袭者,一并列出,其中最高寿者分别为:
一、太祖第十三子代简王朱桂曾孙、代藩第四代襄垣王朱成鍨,生于成化十三年(1477年),薨于隆庆二年(1568),年九十二。这是有明一代,所有藩王中最长寿者。
二、太祖第五子周定王朱橚第四子周简王朱有爝玄孙、周藩第四代鄢陵王(鄢陵恭昭王)朱睦枸,生于成化四年(1468),薨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年九十。
此外,思宗第四子永王朱慈炤,生于崇祯五年(1632年),幼年时遭遇国破家亡,一生历经风霜、漂泊于四方。明亡后,十三岁的朱慈炤化名王士元,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却奇迹般地躲过了诸多危难艰险,总算平安的活到了康熙年间,还娶妻生子,并纳一妾,先后生了六子三女,还有了一个孙子,大致算是子孙满堂了。但是就在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隐姓埋名了五十多年的朱慈炤还是被清朝官服寻迹而至,最终被捕。康熙帝得知朱慈炤被抓后,下诏:“其虽无谋反事,但朱家父子不可有。”这样,前明皇子、永王朱慈炤和他成为平民后所生的子孙都被清朝处死。这一年,朱慈炤七十七岁,从血缘上来说,他也是明朝首封皇子亲王中,最为长寿者,但是这已经没有意义了。
近些日子,一则“明朝时期有哪些外藩被纳入了朝贡体系?”的问题,成为了一个热门的话题,我来说下我的看法。明朝时期有哪些外藩被纳入了朝贡体系呢?第一个是朝鲜,朝鲜早在西汉开始,就已经是中国的外藩国了,明朝的时候也依然是。第二个是琉球,琉球就是日本的冲绳地区,琉球成为中国的外藩已经有500年之久了。第三个是苏禄,苏禄是现在的菲律宾那边的苏禄群岛的地区,当时也是成为了中国的外藩。那么具体的情况是什么呢?我来给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看法。
一朝鲜第一个是朝鲜,朝鲜早在西汉开始,就已经是中国的外藩国了,明朝的时候也依然是。但是呢,在后面,清军是攻占了朝鲜的京都,迫使朝鲜把综主国改为了清朝。
二琉球第二个是琉球,琉球就是日本的冲绳地区,琉球成为中国的外藩已经有500年之久了。两国一直以来都是友好往来的一个关系,主要还是琉球怕挨揍,所以必须得保持这样的友好关系,才能够得到存活。
三苏禄第三个是苏禄,苏禄是现在的菲律宾那边的苏禄群岛的地区,当时也是成为了中国的外藩。两国的关系也是比较不错的,来到大明的时候,历代的国王都受到了很好的待遇。
以上就是我对于这个问题所发表的看法,纯属个人观点,仅供参考。大家有什么不同的看法都可以在评论区留言,大家一起讨论一下。大家看完,记得点赞,加关注哦。
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后怎么与朝鲜确立了两国的宗藩关系?
本文2023-09-22 03:39:03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30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