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家谱有什么讲究?
仔细翻阅家谱时能发现,家谱中的内容都是一些正向的事情,家族中的违法乱纪以及道德底线的事情一般情况下是不会记入谱中的,这也是与家谱所含的“教化原则”有关。
不会被列进家谱,分别是:弃祖。不孝不悌,不尊重祖先的都视为弃祖;叛党。
忌盲目合异致宗脉混乱像是在元代的家谱中,可能会出现和母亲、妻族异姓为一谱的问题,而这合异的结果和形式即为通谱,“通”就容易出现追远冒祖。
1不能重复使用已用过的字:不论字辈有多少字,都不能使用已用过的字,这是写字辈必须遵守的规则,否则就会混乱。
2不能使用与已用字的同音字:虽然同音字是不同含义的字,但因其读音相同也不能使用,否则在口语称呼时会造成混淆。
3不能使用含义不好的字:用含义不好的字取名意思不好,会影响别人对自己的尊重,也会影响自己工作和生活的心情。
4用字不能与意思不好的字谐音:有些字本身的含义是好的,但由于与意思不好的字谐音,就会让人当成不好的意思来理解。
5不能与前人字辈有重复或同音:前人字辈已成历史,后代必须尊重,凡发现与前人字辈有重复或同音的字都必须更换。
6 不能使用音调低沉而不响亮的字:用音调低沉的字取名往往不够响亮,给人的印象是平庸无能而难成大器,缺乏信任度。
7不能使用生僻字和异体字:生僻字和异体字在生活中很少使用,大多数人不认识,容易使人读错、写错和理解错。
8 不能用笔画太多难写难认的字:由于笔画太多的字难写难认,让人不认识或写不出就会用别人代替,容易曲解意思。
中国古代与家谱相关的制度是宗法制。
家谱:是记载某个姓氏家族子孙世系传承之书,具有区分家族成员血缘关系亲疏远近的作用,是中国封建宗法制度的产物。
联系:家谱是宗法制度的表现形式之一,和宗祠、族规等都是中国古代宗法制的表现形式。家谱,是使后代知晓统系来处的方法,又可以使家族不散不失传。然而修家谱的目的是治国,将古代宗法尊祖、敬宗、收族的原则,变成了修宗谱、建宗祠、置族田、立族长、订族规为特征的体现封建族权的宗族制度。
宗法制:宗法制度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王族贵族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其特点是宗族组织和国家组织合二为一,宗法等级和政治等级完全一致。
文 | 鹤湖风光
古今载籍,浩如烟海。其中有一部独树一帜的鸿篇巨著,牵动了无数炎黄子孙的情怀。这部书,通古达今,谱写人生,编纂了几百上千年,依然续集长新。这部书的作者,即有古代的文人雅士,还有当代的乡彦族秀,家族精英。他们跨越了历史的距离,心怀虔诚,互相对话;笔著班美,共同传承。
这会是怎样的一部书籍呢?
这部典籍的名称,就叫家谱。
承上启下,家谱总是代代纂修。其中书写规则,就是家谱体例的一项重要内容。包括家谱中的用词规范,所涉之面非常广泛,一代代族人,敬畏有加,续谱临文,相循相守,使家谱成为一种独特的历史典籍。
比如对人物的称呼等,就有大量的专用词语。尤其对男子的嫡庶、继嗣之分和妇女的家庭地位与婚姻状况,家谱的用词有着严格规定。
如旧时家谱中书写子嗣,原配所生为嫡出,侧室所生为庶出,绝对不能混淆。再如书“嗣子”表示以本宗之子为嗣,书“抚子”者表示所立之嗣为异姓之子,书“寄子”者表示为母氏带来的异姓子而未立嗣,各有各的含义。
宗谱中的“配”是男子结婚的专用词。当族谱中配和娶并用一谱时,“配”即元配,即对方为未婚,书“配某地某姓女”。“娶”则指对方为再婚女子,也称醮妇。书“娶某地某姓某公女”。在配和娶两字并用于一宗谱时,配和娶用词含义是有区别的,一字之差,意义不一样,所以不要随便把旧谱的配改为娶。少数宗谱只写娶或者只写配,这种情况另当别论,泛指男子婚况。个别家谱中配与娶还具有其他的引申含义,比如“配”为妻子过世,“娶”则妻子在世,这种现象一般会在凡例中注明。“继配”指前任妻子已死亡,与后任妻子结婚。“改配”指与前任妻子离异后,与后任妻子结婚。“聘”指男子定亲,双方夫妻关系已经确立,但未完婚。旧社会对定亲非常重视,一旦定亲,女方即为夫家人。故有“未婚卒,葬某地”之记载。现在修谱,一般不写聘,而以结婚为准,年近五十未结婚者,可写“未娶”。
书写族中女子也有一组专用词语,已嫁书“适”,许配书“字”,未许配书“待字”,而妻氏又有“配”、“续”、“侧室”等身份高低之别。
在墓葬和生死的表述上,同样也是如此。例如子孙从祖、父葬书“祔”,妻从夫葬书“合”,弟与兄同葬书“并”或“同”。族人中普通人去世书“卒”,忤逆不孝、寇乱盗贼、**兽行者,则书“死”以示惩戒。这些带有区别尊卑和寓意褒贬的专用词语,都有它的特定对象,书写时不能错用。
也有一些书法只是单纯地对同类情况加以区别。如对迁居在外的族人,在同省的书“迁”,异省的则书“徙”,以此区分远近。
与专用词语相应的是,家谱在表达人物的地位、辈分以及某种状况,则有特定的书写形式。
比如有些宗族规定“妇人改嫁不书”,即在其丈夫名下不书其人,以暗示不能“守节”。如生有子嗣,则在其子嗣下用小字注明“某氏出”,以示“子不可无母”。这种在子嗣下小字注“某氏出”的格式,仅限于有子嗣的改嫁妇人,是一种针对“妇人改嫁不书”的变通处理方法。这些表述,形式简单明了,易于掌握,便于遵行。
此外,纂修家谱还有一个重要的书写规则,就是记录内容的顺序有一定章法。如人物的名字,一般规定“名则首书,次书行,次书字”。清代学者纪昀纂修本族家谱时划分更细,书名书字的顺序,在不同的类目中有先后之别,世系图录中皆先书名,“佚名则字,佚字则次第(排行)”,但在述之文如序、传记等中,则“皆书字,佚字则名”。
传统家谱中,各种各样的书写规则,体现了宗法制约和道德伦理规范,需要我们认真阅读凡例,才能全面理解家谱内容,了解自己的家族历史。
家谱字辈一般由开基祖(始迁祖)制定,并被写入家谱,具有宗族的权威性,后裔子孙按照字辈谱取名,一辈一字,世次分明地传承下去。即使家族分迁,散居各方,或年代久远,支派浩繁,世系庞杂,只要按字辈谱取名,就可保证同宗血脉的一气贯通,世系井然而不致紊乱,可以分为类诗体和对联。
1、四言类诗体
四言类诗体属于比较常见的,其广泛被各大家族使用。
2、五言类诗体
五言类诗体应用比四言要更广一些。通常情况下五言的读起来更通畅,记起来更容易。
3、对联
除了类诗体以外,还有以对联形式出现的字辈。但是这种形式的不是太常见。最早的就是赵匡胤为其后代拟定的字辈加上自己的匡字组成一副对联“匡德惟从世令子,伯师希与孟由宜”。
扩展资料:
相关意义
字辈是一部完整家谱不可或缺的部分,是一个家族的印记。其实字辈也算是一种比较随意的文学形式,它的随意性在于,虽然有一定的格式但是不像律诗那样讲究严格的押韵,不像词曲那样必须套用现有的牌名。
通过字辈可以把两个不认识的人团结到一块儿,可以使陌生人之间产生突如其来的亲切感。更能够增强各群体间的凝聚力,字辈作为姓氏文化的一部分,我们应该将它很好地继承和发扬下去。
家谱排辈份是从朱元璋开始的,以后大家争相效仿,遂成定规。排辈方式一般是由修谱者写一首诗(这种诗的主题一般都是修身齐家),然后从诗的第一字一直到最后一字依次排下去。
家谱辈数取决于诗的字数,具体多少就不尽相同了。比如我家第一次修谱修了二十代,最近一次修谱修63代。
我们都知道我们的国家刚开始的时候是一个非常封建的国家,所以非常讲究一个家庭的传承,如果一个家庭没有传承,也就是没有了后代,那么一个家族也就灭亡了,没有存在下去的意义了,所以说一个家族有家谱是非常重要的。首先我们要注重的一点就是我国的家庭是非常重要的家庭,是每一个人出生的地方,所以家谱的传承也非常重要,家谱里会写我们的家族,曾经的祖先是谁是怎么传承下来的,这样也可以为后代留下一定的怀念,也为后代去追寻自己的家族,追寻自己的根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我们都知道,如果一个人有了家庭,有了自己的祖先传承,这样我们会觉得自己的身上有着无比重要的责任和义务,对自己的家族也有着一定的感情。如果说没有了这种感情,我觉得家谱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正是因为家谱可以书写上人的名字,可以一代一代的传承,所以说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对一个中国的家庭,中国的家庭非常讲究传承这种东西,如果自己没有后代也就没有了传承,自己再怎么荣华富贵也是没有用的,没有后人可以传承自己家族的姓氏,传承自己家族的文化。
所以说我国古代人都是非常喜欢传承这种东西的,有了传承甚至有了家谱的传承,就可以象征着一个家族世世代代的发展和发扬,就是因为有了这种发扬,我们才有了自己现在上的血脉,自己现在身上的血脉也是非常重要的,可以体现着我们美好而又幸福的生活,我觉得有家谱就有家庭,有家庭就有家族。因为有着这样的家族传承,也有着我们现在美好生活的基点,我觉得是非常不错的,如果一个家族有着自己的家谱可以实实在在的传下去,这样对自己的家庭也有一个交代,可以让自己的后代牢记自己家族的使命。
修家谱有什么讲究?
本文2023-10-11 19:43:26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302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