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氏家谱字辈大全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1浏览:2收藏

朱氏家谱字辈大全,第1张

江苏南京: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   

北京市:高瞻祁见,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促,简靖迪先猷    

江西婺源:一代鸿儒宗名哲万世贤声定显扬诗书礼邦永继长德泽乃可菏天祥百忍敦厚遵古训千秋懿行秉格言家盛宏烈振坤乾奇英献景福绵延    

江西赣州:明登承国选,才高应世传,文邦贤学士,圣殿荣封联   

四川达县:文志仕良德学尚贵元有光明方正思应礼义仁兴天开庭惠    

四川资中:登台兴朋世琪宗曾文正光远开志万派原能和联为付寿康    

江苏维扬:以之其瑞,立本荣传,汝学纯万,克绍兴邦    

扩展资料:

人口分布:

宋朝时期,朱姓大约有11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14%,排在第十位。朱姓第一大省是江西,约占全国朱姓总人口的158%。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河南、江苏、浙江,这四省朱姓大约占全国朱姓总人口的50%。其次分布于四川、安徽、湖北等。当时的赣苏浙皖豫、川鄂为朱姓的两大聚集地区。

明朝时期,朱姓大约有186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2%,列为第十一位。浙江为朱姓第一大省,约占全国朱姓总人口的194%。在全国分布集中于浙江、江苏、江西三省,大约占全国朱姓总人口的51%。

其次分布于甘肃、山东、福建三省。宋元明600余年,朱姓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南方迁移,同时也向西北和西南运动。全国重新形成了苏浙赣鲁、福建、甘肃三块朱姓人口聚集地区。

朱温:最早跟随黄巢起义反唐,回来叛变唐朝,再后来杀死唐朝皇帝自己来坐

·朱姓起源: 一 :出自「曹」姓。以国为氏。据《元和姓纂》和《通志。氏族略》云 。周武王封曹挟於邾国 (金山东邹县 )。后被楚宣王所灭,其遗族以原国名去邑为「朱」氏。 二 :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北魏有鲜卑姓「渴烛浑」氏,「朱可浑」氏,於北魏孝文帝时南迁洛阳,改为汉字单姓「朱」氏。 三:朱姓原作邾姓,《元和姓纂》记载,颛顼帝之后代曹挟于周武王时被封于“邾”,建立邾国,最初附庸于鲁,春秋时渐强,进为子爵之国,称“邾娄”,后又改为“邹”,建都于邾(今山东曲阜东南南陬村)。后来,邾国为楚宣王所灭,曹挟之后代就“去邑为氏”,姓了朱。 四:史书记载,朱氏有源于少数民族的一系,南北朝时期,有鲜卑族渴烛浑氏、可朱浑氏改为朱姓,《通志·氏族略》、《魏书·官氏志》对此有记载。 ·朱氏名人: [一] 皇帝谱 -- [五代-后梁皇帝谱] 太祖朱温,907年灭唐称帝,在位6年; [朱温,877年参加黄巢起义,后出卖起义军,成为唐朝封疆大吏,后杀唐昭帝,废唐哀帝自立,建立后梁。] 郢王朱友珪,912年即位 在位8个月 [郢王,朱温的儿子。912年,杀朱温自立,后被朱友贞杀死,时年30岁。] 末帝朱友贞,913年即位 在位10年 [朱友贞,朱温第三子,913年杀郢王自立,923年,被后唐所灭,死时他36岁。] -- [明朝皇帝谱] 太祖朱元璋,年号“洪武”1368年称帝,在位31年 惠帝朱允炆,皇太子朱标的次子,年号“建文”1398年即位,在位5年 成祖朱棣,年号“永乐”1402年即位,在位23年,期间编纂了《永乐大典》 仁宗朱高炽,在位一年 宣宗朱瞻基,仁宗长子,与其父仁宗并称“仁宣之治” 英宗朱祁镇,宦官王振专权,其间瓦喇南侵,英宗被俘,史称“土木之变” 景帝朱祁钰,英宗被俘后被拥立为帝,时于谦为兵部尚书 宪宗朱见深,宪宗好方术,溺于女色,致使宦官“奸欺国政”。在位24年 孝宗朱佑樘,年号“弘治”1487年即位,在位19年 武宗朱厚照,好逸乐,贪女色,有名的荒唐皇帝,因荒*过度,死于31岁 世宗朱厚璁,年号“嘉靖”1521年即位,在位46年 穆宗朱载垢,世宗第三子。在位7年,死于1572年,时年36岁 神宗朱翊钧,即万历皇帝,穆宗第三子。期间首创皇贵妃制 光宗朱常洛,年号“泰昌”,1620年即位,在位1月 熹宗朱由校,年号“天启”,1620年即位,任用宦官魏忠贤,致使政治腐败 思宗朱由检,年号“崇祯”,1627年即位,在位17年 [二] 名人 -- 朱亥:战国时期魏国侠士,勇猛过人,曾用大铁椎击杀魏将,助信陵君夺兵符大败秦军,解赵国之围。 -- 朱家:秦汉之际游侠,鲁国人,以任侠闻名,专好济人之急,解人之厄。 -- 朱买臣:西汉吴县(今属江苏)人,是一位以高风亮节而著称之臣,后因被陷害而死。 -- 朱邑:西汉庐江舒县(今安徽庐江西南)人,曾历任大司农丞、太守等,被时人称为治行第一。 -- 朱穆:东汉南阳宛县(今河南南阳)人,以正直而著称,被后人谥之为“文忠先生”。 -- 朱士行:颖州(今河南禹州)人,三国时第一个去西域(今新疆一带)求法的僧人,中国僧人讲经便由他开始。 -- 朱熹: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南宋哲学家,集北宋以来理学之大成,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均有贡献,影响极大。著有《四书章句集注》、《伊洛渊源录》、《资治通鉴纲目》等。 -- 朱思本:今江西临川人,地理学家。所绘成的《舆地图》,其精确度远过前人,在我国绘图史上是一个杰出的创造。 -- 朱彝尊:浙江秀水(今嘉兴)人,著名文学家,在康熙年间被称为“海内三布衣”之一,他精通经史,擅长诗词古文,为浙江词派创始人。 -- 朱耷:江西南昌人,清初画家,工绘事,擅水墨花鸟木石,生动尽致,其书法兼工行楷,自成一格。 -- 朱自清:江苏扬州人,著名文学家,曾历任几大名校教授,参与编辑《文学季刊》、《太白》等杂志。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 -- 朱德:四川仪陇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始人之一,早年参加革命,历任国家重要职务。 -- 朱总理

二程对朱熹的影响:

从二程洛学到朱熹闽学、从二程理学到朱熹理学,有一个传承发展过程在程门弟子中,福建人杨时、罗从彦是闽学的开创者,也是二程洛学和理学思想的传承者,他们全面继承二程的理学思想,但无大发展到了李侗,除了继承师说之外,又有新的发展他把程颐的理本论和周敦颐的太极论糅合起来,用理深化了太极朱熹是闽学的集大成者,又是二程洛学的发扬光大者他系统化了程颐的理本论,完善了理在气先论,发展了格物致知论,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程朱理学理论体系

朱熹从小就受到二程洛学的熏陶。他的父亲朱松是洛学的崇拜者,师从二程再传弟子罗从彦。朱熹也遵父命师事受洛学影响的刘勉之、刘子翚、胡宪等人,后又受业于二程的三传弟子李侗。李侗是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对经学、史学、文学、音韵学、自然科学等都有研究。因此,朱熹就有条件在他所师承的二程洛学的基础上,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完成集理学之大成的历史使命。朱熹所创立的闽学即朱子学成为南宋末至元、明、清三代的官方哲学,影响至巨。

 从哲学理论上看,二程所建立的以理为本的思想体系,对朱熹闽学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概而言之,一是朱熹闽学以二程洛学的“理”、“天理”作为自己哲学的最高范畴,通过对理气先后、理气动静、理一分殊的详尽分析,建构了较为完备的理气论;二是朱熹闽学承续二程洛学对格物致知的解释,并通过对格物与致知、格物与穷理、知行问题的阐释,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格物致知论(即认识论);三是朱熹闽学承接二程洛学对心性的论述,就心、性、情与理及其关系作了全面的阐发,建立了精致、完整的心性学说;四是朱熹闽学继续昌明二程洛学的“天理人欲”之辨,肯认二程的居敬、集义、克己复礼的修养方法,成就了较为完善的人生修养论。

  除上述哲学方面的影响外,二程对朱熹的影响还有以下三端:其一,朱熹像二程一样以继承道统并以道统而自居。二程有明确的道统意识,如程颐说:“周公没,圣人之道不行;孟轲死,圣人之学不传。道不行百世无善治;学不传,千载无真儒。无善治,士犹得以明夫善治之道,以淑诸人,以传诸后;无真儒,天下贸贸焉莫知所之,人欲肆而天理灭矣。先生生千四百年之后得不传之学于遗经,志将以斯道觉斯民。”朱熹对于重建道统也颇为重视,而且极为推崇二程,认为“二先生昌明道学于孔孟既没,千载不传之后”,“实得孔孟以来不传之学”,表示“平生愿学程夫子”。他说:“宋德隆胜,治教休明,于是河南程夫子两人出,而有接乎孟子之传,然后古者大学教人之法,圣经贤传之旨灿然复明于世。虽以熹之不敏,亦幸私淑而与有闻焉。”朱熹编《伊洛渊源录》,追溯道学或理学的渊源和传承,该书分卷述说北宋理学创始人周敦颐、程颢、程颐、邵雍、张载等,并对洛学的门人弟子如谢良佐、游酢、杨时、尹和靖等作了专述,构建了以周敦颐为开端、以二程为正宗、以张载为补充的正统的理学谱系,从而使闽学也像洛学一样居于正统的地位。

  其二,朱熹创立闽学也有如二程创立洛学一样,是在一种相对自由的学术氛围中实现的。二程以嵩阳书院、伊皋书院(即伊川书院)为基地,接纳慕名前来求学的生徒,著书讲学,答疑解惑,求道寻理,为二程洛学的创立和传扬提供了一个平台。朱熹所在的南宋时代,可谓是书院林立,据统计,当时有史可查的书院,仅江西、湖南、浙江、福建就有二百五十多处。朱熹继承洛学的传统,由他创建、修复,题诗、题词以及读书、讲学过的书院达数十所之多。通过书院,朱熹求学读书,传道授业,与其志同道合的友人及门人弟子研精谭思,探赜索隐,祖述伊洛之学,融贯诸家之学,创立闽学,为中华文化的薪火相传作出了重大贡献。

  其三,朱熹跟二程一样,有一种严肃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体现了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崇高的“四为”精神,而且还有一种“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而成一家之言”的自信。昌明圣人之道是程朱治学、讲学的宗旨和理想。二程主张“学以至圣人之道”。朱熹盛赞二程“昭明道学于孔孟既没千载不传之后,可谓盛矣”。朱熹心仪二程,既思想开放,兼容并包,又自信、自是、自得、自立。正因为如此,才有了二程奠基于前、朱熹集大成于后的理学成为主导两宋以来中国学术思想达七百年之久的哲学形态。

参考文章 :朱子四书集注;程朱的格君心之非思想;宋学泰斗 程颢程颐;

二程之桃李芬菲:

程颢、程颐的一生,都是坎坷不平的。他们有时得志,有时落难;有时为官,有时为民;有时飞黄腾达,有时穷困潦倒。但他们从青年时代开始,直到逝去,一生从没有停止过昌明教化、培育人才的活动。二成学识渊博,诲人不倦,热爱教育事业,平生以讲学传道为乐。他们在家讲学时,常常是学者纷至,旦夕盈门。学生听他们讲学,又如沐春风之感,故传有“酒务春风”“程门立雪”的佳话。他们在长期的教学实践活动中,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经验,在我国历史上,对于教育事业和教育思想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程颢一生从事的教育活动,大致可以划分为两个时期。前期(26岁至40岁),是程颢进士及第后的从政时期,他当官不忘兴学,每到一处任职,都奉行“为政以教化为本”的原则,大力提倡兴办教育,并且检查督促,有时还亲临授课。在任晋城令时,他设学校于诸乡,“择子弟之优秀者,聚而教之”,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晋城原属于文化比较落后的地区,风俗朴陋,老百姓不知学为何,几百年间,没有一个登科者。程颢任晋城县令后,使这里一改旧习,学风日盛,仅熙宁、元丰年间,一举登科者就达十余人。在知扶沟县时,程颢也是大力“兴设学校,聚邑人子弟教之”,深得当地人民的称颂。后期(40岁—54岁),是程颢政治上失意后,被贬回洛阳老家,专门聚徒讲学的时期。政治上的失意,并没有使他放弃讲学活动。在此期间,他和弟弟程颐在洛阳宣讲《论语》、《孟子》和《礼记》中的《大学》、《中庸》等篇。并根据心得创建了独立的学派“洛学”。当时一些在职的官员,仰慕他的学识,常常求教于他。据朱熹《伊洛渊源录》卷二载:程颢“既不用于朝廷,……居洛几十年……,在仕着皆慕化之,从之质疑解惑;闾里大夫皆高仰之,乐从之游;学士皆宗师之,讲道劝义。……于是先生身益退,位益卑,而名益高于天下。”

程颐的教育实践活动,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前期(29岁—52岁),即开始致力于教育事业时期。程颐少有才名,18岁时曾上书宋仁宗有崇王道,黜世俗之论,常以诸葛自比,包袱不凡。他考进士不第受挫后,就决心办学育人,把实现自己政治抱负的希望寄托在学生身上。他的父亲程响曾多次得“任子恩”(可以庇荫子孙做官),程颐都没有接受,而把机会让给了同族人,仍孜孜于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即使到了家无疏食之继的境地,他也没有止徒辍学。由于程颐学问精湛,治学严谨,“士之从学者不绝于馆,有不远千里而至者”。中期(53岁—61岁),即程颐任崇正殿说书时期。哲宗初年,司马光、吕公著共同上书举荐程颐,说他“力学好古,安贫守节,言必忠信,动遵礼义,年逾五十,不求仕进,真儒者之高蹈,圣世之逸民”。程颐初被招为汝州团练推官、京西国子监教授,但他力辞不就。后被提拔为崇正殿说书,任务是教哲宗皇帝赵煦读书。程颐提出,为了使皇帝有一个“涵养气质,熏陶德性”的良好环境,必须选老成厚重的人做内侍官人;为了使皇帝养成尊儒重道、尊师重教之心,他改原来讲官讲论经史时站着讲为坐着讲,这成了程颐一生从事教育所遵循的原则。当时很多士人学者都归到他的门下,他也常以天下为己任,即使在皇帝面前讲学,也往往对朝政无所顾忌的加以褒贬,对自己的学生要求也很严格,因此引起皇上和一些大臣的反感。后来在著名的“元佑之争”之中,洛党失势,程颐被贬回洛阳。不久,又被贬往四川涪州,从而结束了崇正殿讲学活动。后期(62岁—75岁),即流放直到辍教时期。程颐在涪州并没有因处逆境而消沉,而是边注意养身修性,便撰写并最终完成了他的重要著作《周易传》。直到元符三年(1100年),徽宗继位后,程颐的政治生涯才出现了转机。但为时不久,又被免职,著作被查禁,学生被遣散,所著《周易传》也不敢公诸于世。经过这次打击后,程颐只好隐居龙门之南,并不再接受学生,以避在野结党的嫌疑,直至大观元年(1107年)九月逝世。

朱氏家谱字辈大全

江苏南京: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   北京市:高瞻祁见,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促,简靖迪先猷    江西婺源...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