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若没有家谱,那么要怎样才能找到自己真正的祖籍?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1浏览:3收藏

如若没有家谱,那么要怎样才能找到自己真正的祖籍?,第1张

祖籍是指家族祖先们曾经发迹并长期生活的地方,如果我们没有家谱,该怎么找到祖籍呢?这个要找到家族祖先所在的祠堂地,而后就可以找到祖籍以及家谱,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确定的是家族的郡望、堂号以及字辈,而这些如何的去确定呢?

郡望是我们祖先的封地,在唐朝之前的朝代,中华的人口相对比较少,人们在记录某一个人的籍贯时大多都是用郡望、出生地以及居住地,还有当时的职务来作为一个人的身份标识。比如东汉时期的文学家孔融,他被世人称为孔北海,这是因为孔融在东汉时期的封地是北海,而且当时他还是东汉末年的丞相,所以人们为了表示对他的崇敬,于是就称为了孔北海,这其实也是籍贯的一种定义。

堂号是家族祠堂匾额的一种名称,而祠堂是在宋朝起源的宋程朱理学而兴盛的一种家族文化。宋朝时期,中国的人口已经很多了,当时人们为了细化自己所在的家族以及旁支的关系,家族旁支每迁移到其他地方都会建立一个分支的祠堂,并且还用堂号来分辨家族祠堂的亲疏远近关系,这种文化在明朝、清朝都有流传了下来。

字辈是家族中的辈分排列,也常常被称为派,在我国上千年的取名文化中都会有一种特别的礼制,这种礼制就是名字的辈分谱,也就是排到了哪个辈分,那个辈分的名字就要有相应的字。

当郡望、堂号、字辈等确定了之后就可以到各个省市的图书馆去查阅,一般图书馆都有各个家族的家谱,通过我们已知的信息就可以查阅到相对应的家谱并找到祖籍。虽然这个过程看上去非常的简单,但是要确定相对应的信息还是非常繁琐的,这个过程大家务必要有耐心。

男孩取名不按家谱可不可以?看法一:应该遵照族谱起名字

对于家庭而言,族谱相当于一家人凝聚力的物化表现,很多家庭以前也是有族谱的,但是最后都丢散了。这也是家族文化的传承,一代代的传承下来的,到这一代丢了太可惜了,要想一家人拧成一股劲,最好还是遵照族谱起名字。名字就是一个代号,叫什么没那么重要。

看法二:要懂得变通,没必要非要按照族谱取名字

虽然族谱是家族文化的传承,但是对于新时代的我们遇到事情要懂得变通,既然太太不喜欢这个名字,也没有必要非要按族谱取名字,而且一个名字就能象征家族的凝聚力吗?主要的还是要看家庭的教育,所以适当变通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两个看法都很有道理,不过我也有我的看法。族谱当然很重要,但是如果双方各退一步,是不是就很好解决了呢?若是因为女孩不好取名字,那就男孩按照族谱起名字,女孩就另取名字。或者是头胎按照族谱取名字,二胎就不按族谱取名字。这都是解决办法,不至于非要执拗的坚持按族谱取名字或是不按族谱取名字。

其实对于父母而言,都想给孩子起一个好听而响亮的名字,希望别人听到孩子名字的时候能够感觉到与众不同,但是碍于族谱,可能起名字的时候就受到了约束,觉得很难取到一个好名字。

但事实上,只要父母多花点心思,多翻翻新华字典、诗经或者楚辞,我相信是可以找到一个很好听的名字。

不是不流行,而是仍在进行中。我们农村每个家族都是有字辈的,这些字辈像诗歌一样排列,读起来朗朗上口,连起来像诗歌一样有特别的含义。这些字辈,只有家族的男孩才起,女孩是没有的,原来是这样,现在仍然是这样。

男孩儿出生起名字,有的直接按家族辈分里的字派起名,同一字派的男孩儿,中间的那个字都是一样,只是最后一个字不同,这叫大名。有的不按字派起名,但是结婚的时候一定会起大名,就是按家族的字派起名,而且会用大名的两个字作为首字写结婚对联,贴在堂屋,这叫号对,近现代这种情况比较多,我们大多是这样,包括我。

这个大名一般在生活中用不到,因为所有证件都是以身份证上的名字为准,身份证肯定是成年以后就要办的。结婚时候起的大名,成为一种形式上的存在,只在结婚时用一下,所以时间一长,有些人连自己的大名都会忘记。

但是也有一些家族或家庭,把家族观念看得比较重,孩子出生直接起大名,使用一生。如果这个家族大,那么族里男孩的名字就很相近,第一个是姓,肯定是一样的,第二个是字派,也是一样的,只有最后一个字是不同的。比如我们孝感名人、康熙帝师熊赐履,他上一辈的字派是祚,他父亲叫熊祚延。他是赐字派,叫熊赐履,他弟弟叫熊赐瓒,他堂弟叫熊赐屿,都是赐字辈的。而且,看得出来,他们的名字是从小就按字派起的,使用了一辈子。现在这种情况比以前少一些,但也有不时可以见到。

曾经在农村里的“按辈分取名”,现在再不流行了,这主要是因为现代人取名的含意与古代人取名字的含意大不相同了。

一、什么是按辈分取名

辈分是某一姓氏,为了本族人员长幼有序,辈分分明,避免混乱,就从某宗祖开始,以下每一代用一个字来表示。

例如,在司姓中一支,已知鼻祖宋朝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生,其后裔在清朝康熙四十二(公元1703)年第一次修宗谱时,从十八世时起,每代一字,称为派:

尚国大迋,以应熙朝,立绍世业,开继光昭,礼全德裕,治良文超,乾坤保合,祥发泰交

第十八代为尚字,十九代为国字……,至目前已是到三十二代,为光字,三十三代为昭字 。

在一九九0年修谱时又增加16字:

温恭俭让,兰桂登高,谨遵宗训,信启英豪

问某某人是什么派,就是这人的辈份相对的某一字。越往上,辈分越大,派越大。越往下,辈分越小,派就越小。

以平均25岁一代一字,下面还有32字可用,也就是能用32代,可用800年左右,可以用到公元2800年以后。到那时又可以续增字派。

按辈分起名,就是自己的辈分是那一个字,就以这字再选一字,就是名字了。如上例中三十二代是光字,那名字就可以叫光耀、光辉、光明等等等等之类,其他亦然。

过去农村人文化不高,对名字的内涵没有什么讲究,依着派字起个名字,很简单,同姓人一叫名字就知是祖辈、父辈、平辈、子辈、孙辈了。

即使父母起的名字不是按辈分起的,族内续修宗谱时,也都会将每人取个派名的,一派人为一代,根据长幼顺序从长房往末房进行有序排列。

这样,同族人无论相处多远,是否认识,年龄多大,碰在一起了,称呼就不乱套了。

二、为什么现代不流行了

现在年轻的父母们,都是有文化的人,希望把自己孩子起一个好名字,既响亮,又有内涵,又不跟别人相同。

在字音上读听起来响亮好听,字义有丰富的含义,深刻;字形好看,笔画适中;新奇独持,与众不同。

现在的名字,基本上都是大人对孩子的希望,把对孩子未来的期望寓意于名字中。

如果以辈分取名,许多派字是不大好起名组字的,族内难免同名。更难以表达年轻的父母们对孩子充满的期望,难以表达年轻的父母们对孩子的未来充满的梦想。

正如古语所说:“赐子千金,不如教子一艺;教子一艺,不如赐子好名”。所以,现在的父母给孩子起名字,大都是凝聚着对孩子的殷切期望,寄托着对孩子的远大抱负和理想,从小为孩子树立远大的目标和志向,激发孩子奋发向上,努力进取,从而影响孩子的一生。当然,那种按辈分取名字就不流行了。

在以前农村,可以通过一些人的名字,就能得知他是哪一辈的人。这是因当时农村同一家族的人取名,是有讲究的。往往某一辈的人会选一个相同的字,作为同一辈的人使用。不过随着乡村传统制度的崩溃,那时按辈分取名的讲究,慢慢就消失了。

是哪些原因,造成曾经按辈取名不再流行了呢?

以我家族为例,我爷爷那辈的人都带有个元字辈,到了我父亲那一代人,他们是开字辈,然后在我这一代是福字辈,我儿子这一代人是建字辈。

我们那边农村,之所以还能保留以辈分取名,主要还是我们那还建有宗祠,也有族谱,也就保留了这个传统,不过这个传统也不像当初那样讲究了。

比如:我父亲有五兄弟,他们辈分取名,除了第二个字是以开字,后面的字也是连贯一起的,这五个字分别是:荣、华、富、兴、贵,组合起来就是姓氏+开+最后一个字。

这种取名方式,不但在辈分在能区分是哪一辈人,从全名来看也能知道谁是老大,谁是老小了。

而我这一代的人除了福字是相同,后面的字是连不起来的,我儿子那一代人也是这样,造成这个现象的出现,其实也就是农村为何不再以辈分取名的原因了。

1、在我父亲那一代的人及其我爷爷那一代的人,当时的农村普遍是多儿多女,一个家庭当中有4~5个小孩是很正常的。这样取名就会比较连贯。

2、但到了我这一代时,那时农村陆续执行计划生育,家中的小孩也就不能像以前那样,你想生几个都行。这时家中的子女就会少,各家取名都是以自己家庭为主。

3、以前农村取名,是需要通过家中的族长、德高望重的老人、读书人(以前农村识字的并不是太多)他们来取大名。

而现在情况不一样了,农村有文化的人变多了,自己就可以给自己孩子取名,不需要通过老一辈的人去取名。这也造成了每个家庭孩子取名,都有自己的偏爱。

综上所述,以前农村按辈分取名,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当时农村文盲比较多,大家都很尊重那些读书人、德高望全的老人;二是那时农村家庭儿女也生的多;三是以前农村家族观念比较强。 而现在农村情况就不一样了,某些地方连祠堂都没有,更别说族谱了。并且以前在农村有话语权的老一辈人,说的话也没有那么好使了。 毕竟现在农村很多高学历的人,也有很多见多识广的年轻人。他们完全可以自己给自己小孩取名,如果他们这些人,没有家族观念,也就不会再给后代按辈分取名了。

2009年,耗资上千万元、历时10年,《孔子世家谱》第五次大修工作结束,并在曲阜孔庙举行了续修颁谱大典。

新版《孔子世家谱》全谱共80册,43万页,2000余万字,录入孔氏族人总数约200万人。

翻开这本已被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世界上最长的家谱,你可以看到上至孔子、下至第83代孙的孔氏后裔,他们遍布世界各地,还能看到一大堆极其相似的名字。

孔氏后裔是如何取名的?为什么会大量出现类似名字?

这就得从中国“ 按辈分取名 ”的传统说起——祖宗以诗体或对联的形式确定长幼顺序,后代名字的第一个字即对应着家族辈分。

比如北宋文学巨匠范仲淹,他的家族字辈是“仲纯正直公,良士宗文伯,叔子希昌彦,友善可弥安”。

范仲淹的四个儿子之所以分别叫范纯祐、范纯仁、范纯礼和范纯粹,正是因为他的儿子对应着“纯”字辈。以此类推,再往下孙子就是“正”字辈,所以范仲淹的孙子叫范正思。

而说回孔子家族,在第56代之前的字辈不太严格,同代人最多以同一偏旁或同一字取名。从第56代开始,除个别情况外,孔氏后人每一代都有一个固定的文字表示辈份。

明朝建文帝赐孔姓8个辈字:“ 公彦承弘,闻贞尚胤 ”,供起名用。

后因第56代孔希学、第57代孔讷(字言伯)先后袭封衍圣公,就把“希”和“言”旁加上去,变成10个字:“ 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胤 。”(到了清朝,为避开皇帝忌讳,“弘、胤”被改为“宏、衍”)。

到明朝末期,孔家10个“辈字”已用完,第65代衍圣公孔胤植,便奏请崇祯皇帝恩准,以“ 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 ”字辈赐给第66至第 75 代后人使用。

再到1863年,第75代衍圣公孔祥珂,奏请同治皇帝恩准,新赐第76至第85代的字辈:“ 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 。”

后来在1918年,第76代衍圣公孔令贻,又草拟第86至105代字辈:“ 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报请北洋政府内务部备案,次年核准颁布在全国实行。

这就是孔氏后人在家谱中辈分排序的来龙去脉,所以在2009年续修的《孔子世家谱》中,你可以看到最小的孔氏后裔,第83代为什么会是“念”字辈。

纵观中国 历史 ,从文人志士到寻常百姓家,按照家族辈分取名的传统已延续上千年,一直到上世纪70年代都非常流行。

但现如今,会按照家族字辈给小孩取名的人,还有多少?“按辈分取名”为什么不再流行?我认为 根本原因是西方外来文化的影响 ,主要表现有三种:

1、姓名不再重要,改名成了儿戏。

中国古人信奉“行不改名,坐不改姓”,为人处事讲究光明磊落。而现在年轻人受自由主义的影响,对于父母长辈给的名字,想改就改。

比如前不久,台湾掀起一轮“改名潮”,居然有两百多人把名字改成带有“鲑鱼”字样的。起因是台湾一家日本寿司连锁店推出促销活动,只要1人名字中有“鲑鱼”(即三文鱼)两字,全桌6人即可全部免费;“鲑鱼”同音字者,则可享受五折起的优惠。

为了免费吃寿司,这些人真是把自己的名字当儿戏。而据说有的人因超过3次改名次数,不能再改回原来的名字。

2、宁愿有个性,不能同名字。

当代年轻人谁不追求个性化,“按辈分取名”不仅毫无新意,而且非常容易同名同姓,这就非常容易引发尴尬。

所以在给小孩取名这件事上,现在的父母更愿意按照标新立异、独一无二的标准。

3、宗族弱化,乡土传统逐渐消亡。

随着经济 社会 发展,“父母在,不远游”的乡土文化被抛弃,越来越多人离开家乡,进入到大城市工作。

以前同姓家族居住在同一个地方,现在则变成各自分散到五湖四海。彼此间沟通少了,不仅逐渐遗忘族规族训,甚至连祖先留下的字辈都没几个人记得。

时代在发展,人们的思想越来越开放,追求自由个性本没有错。只是不应该以“封建残余”的眼光,看待按辈分取名的传统文化。

因为中华文明能延续五千多年至今, 靠的不仅仅是史官所记录历朝历代的正史,还有包含每家每户兴衰变迁的家谱 。正如司马迁曾说过:

“谱乃家之史,史乃国之谱也。谱不立,则昭穆混、渊源慒。人不知祖,何异禽兽。”

一本家谱翻开,就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 字辈有序,戒训善扬。它记录着家族的来源、迁徙的轨迹,以及生息、繁衍、婚姻、族规、家训等 历史 文化的全过程。

放眼纵观 历史 长河,朝代会更替、家庭会离散、个人会消亡,但唯有家族历久长存,生生不息。 而正是有一个个家族存在和延续,才有了整个民族的存在和延续

树高百尺,叶落归根。在我看来,那些还会以家族辈分取名的人都应该感到庆幸,因为 透过名字就能知道“自己是谁,从哪里而来,要到哪里而去”。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 社会 ,在明清之前,只有士大夫家族才有家谱,普通人是修不了家谱的。

中国近代的家族字辈取名,一般是在明朝开始的,朱元璋要求天下家族拟定字辈排行,按字辈排行取名,以利于用宗法统治天下百姓。

在二十年前的农村,大部分还是按字辈取名的,在近几年,用字辈取名的越来越少。但是,农村的很多家族还是有族谱的,有族谱就有字辈,虽然身份证上面不一定是字辈取名,但是族谱上面还是用的谱名。

现在的父母,给小孩取名只是为了好听,或者自己喜欢的寓意,随便乱取名了。个人觉得,你可以不按照字辈取名,但是一定要知道自己是什么辈分。人类 社会 的纲常还是不能乱,要区分长幼有序,血缘远近!古人强调的同姓不能通婚也是为了区分血缘,为了后代的基因能够 健康 发展!

还有就是字辈,一般是代表吉祥的寓意。像曾姓的班辈是全国统一的,以前的皇帝御赐的。以下是曾姓班辈排行寓意解析:

曾氏字谱字辈寓意:

宏:宏伟广大

闻:消息新闻

贞:坚定不变

尚:崇敬高尚

衍:长延发展

兴:家族兴旺

毓:养育继承

传:递交传送

纪:规则制度

广:众多广阔

昭:光亮显著

宪:母法根本

庆:祝贺庆典

繁:昌盛繁荣

祥:吉利祥瑞

令:尊令指示

德:品质高尚

维:思维护卫

垂:名垂千古

佑:保佑帮助

钦:敬重佩服

绍:联系介绍

念:永不忘记

显:盛大显露

扬:升举高扬

鼎:名气极大

新:吐故纳新

开:扩展开发

国:各族共家

运:输送运行

克:克己奉公

服:佩服相信

振:震动声烈

家:住居家园

声:誉名美声

建:建设塑造

道:道义凛然

敦:诚实厚道

安:稳固平安

定:规定固定

懋:勤勉努力

修:兴造修建

肇:开头起始

懿:嘉言懿行

常:频素经常

裕:宽裕富裕

文:人文文明

焕:鲜明光亮

锦:色彩美丽

瑞:美的预兆

永:长久永久

锡:传统延续

世:世世代代

绪:有头绪端

昌:兴旺发达

80年代之前,全国大部分地区还普遍按照辈分、族谱取名,尤其是北方地区,家族堂兄弟二三十口子,名字特别有规律。而80年代往后,根据辈分、族谱取名的现象就减少了很多,到了2000年往后,除了像孔姓等比较有代表性的姓氏以外,其他大部分姓氏基本都不再按照辈分取名,不再流行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个是族谱传承断档,另一个是家族观念转变,最后一个是居住地点改变。

首先说族谱传承断档,族谱作为华夏五千年的特殊文献,极其讲究传承色彩,一旦传承遗失或者断代,那族谱就与“古书”无异,失去了内容价值。在唐朝、宋朝、明朝、清朝时期,官府对于修缮族谱都是持赞成鼓励态度,所以那一时期族谱盛行。到了清朝末年,以及民国往后,由于常年战乱,很多族谱出现遗失,再加上建国后还经历了10年文化动荡,族谱又有一部分遗失,所以很多家族已经找不到传承,取名自然失去了辈分依据。

再说家族观念转变,封建时期格外讲究家族直系观念,讲究人必有家,家必有训,每个家族基本都会有专属的行为准则,当在定夺某件事情时,往往需要家族议事,甚至当家族中有人犯下不可饶恕的错误时,甚至还会被逐出家族,这种事情不是小说,而是真实存在的。在古代,只要一个人被逐出家族,就会变成“无根无源”之人,生活、交友处处受限,这足以看出古代人对家族观念的重视。而现如今,根本没有人再会关心你是某某家族的某一辈,名字只是代号而已,所以按辈分取名的现象逐步消失。

最后一个居住地点改变,古代交通不发达,人们普遍不远行,婚姻组合往往也只是邻村之间,传统上一个村落往往就是由一个、两个家族组成,村里人之间的称呼严格按照辈分,比如像张家庄、李家庄、宋家庄等。而现如今,教育方式改变,经济方式改变,很多人成年后便离开了村庄,定居在不同的城市,或许离开村庄时,还带着“辈分”赋予的名字,但下一代就完全不会再循规蹈矩,辈分传承完全消失。

如果一个大村落一个姓全都统一排班,会造成很多人同名,应该每隔五代分支的可另续排班,这样既可以避免太多重名,又方便寻根。

什么样的事情都存在,现在的年轻父母有的不是不知道自己的辈份,而是觉得按辈份起名不高大尚,都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给孩子起名子,一来二去就背离了族谱。

传统的辈分许多字辈害死了一辈子的人,引起的事情是不忠,不孝,不孕不育,叔伯兄弟姐妹们不团结,所以有文化的人都知道了,传统的精神只能取其精华!

自从韩剧"入侵",给孩子起名,就不再按"字辈"起名了。再者,现在生活节奏快,基本上每家都是一个孩(男或女),顶多俩孩儿,所以都想取个有个性的名字,大部分人都去"专业"的起名馆起名字,相对"字辈"来说,更显得"洋气"和"大气"。

我小儿子2014年出生的,我老家农村现一直在城市生活。还是给儿子按辈分取的名字。我是山东人菏泽人,对祖宗的观念还非常深,每每回老家都会去祖宗的陵地去看看,不为别的只为心里踏实些。陵地里睡着我的祖宗,我的爷爷奶奶,我的伯父,我的宗族人。本人85年的,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对老家的情怀那么重。儿子的名字继嘉,继为字辈,嘉谐音家,我想让他成人后不管走到哪里都记住自己的家。村里基本上都是一个家族王姓,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我是书字辈,而我的身份证不是这个辈分取的,我的带辈分的名字只有在宗族的石碑上有,在我结婚的时候用过。我是真切的希望辈分流传下去,现在的世风、 社会 真的缺少了浓厚的辈分概念啊!

我们家族今年续修族谱,族人议定:①,字辈按“再正通光昌胜秀”,七字轮流八字转来。取单名的,在上谱上碑时自动地加上些辈序,不得有异议。 ②重修族谱,每30年一次;家族挂众/大亲(清明扫墓)每5年举办一次; ③家族晒谱(增补记录近5年来族人的进/逝的情况及各项信息数据)。

家族,传统观念淡泊了是一部分,还有就是现在的年轻见识广了,时髦了,给孩子起名字偏向年轻化,顺时代,小巧,可爱,什么,轩,梓,逸,含等等,我认为给孩子起名,应该大气点,成熟点最好,毕竟孩子大半生都是成熟期,都五六十岁的人了。还子轩,逸轩。

许多地方按照家谱取名,按照辈分有一定的好处,即使到了很远的地方,只要是一个姓,再问是什么辈。如果遇到辈分相近时,倍感亲切!亲人啊。通常这类姓氏的人家都有一个年长的而且有威望的老人,号召本家族每户一个代表,开会讨论本姓氏重续家谱,通过后打印成册,本家族人遵照执行。即使远在他乡,通过各种通讯方式,都会知道本族有续家谱之事。这也是中华民族的伟大文化传承!

关于题主所说的情况,在老一辈的人当中是比较盛行的。

其实,取名也是一种文化,各家族间按辈分取名,古已有之。它的好处是:延续了家族传统,辈分之间,只要说出了名字,也就一目了然了。

比如在我们的丽江农村,家乡总共有数个大姓:段、王、高、谭、何姓等等,其中这几个姓氏的人口,几乎占了家乡总人口数的80%。

我是家乡“段氏家族”的一员,我的爷爷辈,都叫“段 先”;父辈则是两个字,叫“段 ”;到了我这一辈,全都叫“段绍 ”;我的下一辈,则叫“段金 ”。段氏四代人,四个辈分,一切一目了然。

随着老一辈的纷纷去世,再加上当今 社会 的各种影响,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注重这些了。

不知从何时起,“豪”、“轩”、“怡”、“萱”满天飞,同名化越来越严重,千篇一律的,更有甚者,强改“复姓”,真乃胡编乱造矣。

这样乱取名字,有个性吗?好听吗?我只是觉得俗,简直是“俗不可耐”。

随着农村 社会 的发展,一切都不是原来的样子了。不仅仅是取名的问题,农村有很多事情都随着 社会 的“进步”而“销声匿迹”了。

我并不是一个守旧的人,我只是在叹息,农村的有些传统还是有必要保留和延续的。

这个话题比较有趣了,在我们村里,除了曾姓外,确实其它姓氏最近10年开始都没有严格按照辈分取名字了。现在就更随意了,按照辈分的不多。

我姓王,在我们村是第一大姓。原来我们的传统是两字、三字按辈分交替,同辈分的三字名,第二个字相同。比如说我爷爷那辈是王+字,我爸爸那辈就是王+洪+字,到了我们这辈又是王+字。第一个出现不执行这个规定的就是从我们这辈开始,至于原因,我觉得是两方面。

第一:确实没办法起名字了。因为我们这一辈和爷爷辈,以及祖宗辈都是王+字,前面已经有了过百个字被用过了,实在想不出来新鲜又有好意头的名字了啊。我印象特别深,第一个破律的堂叔憋了两个月也没给他出生的儿子起好名字。实在没办法了,来我家和我爸禀告请求给孩子起四个字的名字(我爸是他们这辈的老大,按照传统也就是家族的话事人之首)。我爸也没办法,只好答应他可以自由取名,从他以后,大家就随意了,基本上都是取四个字名字。

第二:家族观念淡泊了,也没有原来那种有大威望的族老约束。时代在发展, 社会 在进步。宗族观念逐渐淡泊了许多,大家都是更加自我的追求过好日子。也没有了几十年前那种传统的家族族老,要管理家族很多事务的约束。自然就大家放松了对起名字的严格执行了。

比如我也是这个辈分的老大,为了方便别人起名字,我给儿女起的是王+梓+字,应该说王梓+字比较容易起名字才对。但是现在我们下一辈应该有十个左右的孩子,大概5个随着我们起,剩下一半自由发挥。最 搞笑 的是还有人起王+子+字呢。人家喜欢就可以了,我虽然是这辈的老大,可不敢约束人家起名字。

其实无论是原来的按照辈分起名字,还是现在的自由发挥,都是特定时期内的产物,符合当时的流行传统,没必要过于在意。 把日子过好才是最重要的!

问:曾经农村里的"按辈分取名″,为什么现在却不流行了?

按辈分取名现在怎么不流行?现在在农村更盛行,因为年年或三两年都有清明大会,族里人每到清明常聚会,为了族人凝聚,农村还是按老规矩的辈份取名的,只是有的离了农村,在外面成了孤姓,少了族中的凝聚力,无拘无束的乱取起来,但那些不忘祖先的离乡人,为了后代认祖归宗有个凭据,还是按辈份取名的。

在一个村里聚居的宗族都按辈分取名,我们村的杨姓,自永乐十八年始祖从山西大槐树迁来立村,到现在族人发展到两千多人,辈份从来没乱过,到十八世时老族谱字用完,于民国二十一年卖香火地百亩聚大洋万余,建起方圆数十里之内最大的祠堂,在清明会上为家族兴旺为十九世以后新排了族谱十六辈,族谱是:

宏培令德,昭明谦克,

万代增光,华宗典册。

我在第二十一世令字辈上,全族人全部按辈份取名,上世纪二十年代分布在各地的族人也都是按这个族谱取的名,基本上没有乱,零四年清明大会上,很多人回乡祭祖,有些离乡在外成孤姓的人还按族谱给后辈人把名字排了下去。

这样,就是族人在他乡相遇即使谁都不认识谁,族谱辈份没乱就是一家人。十几年前我在天津一饭馆吃饭时就遇上了一个离乡四代侄辈的族人,这个侄子还给我的酒饭买了单。

族谱辈份不乱,世世代代都有凝聚力,族谱辈份一乱,见面就是路人了。

404-004孙[sun]代表人物:中国历史军事家孙武。

(1)出自姬姓。据《通志氏族略以字为氏》所载,春秋时,周文王之子卫康叔的八世孙卫武公名和生子惠孙,惠孙生耳,担任卫国上卿,生武仲乙,以王父的字为氏,亦称孙仲乙。(2)出自芈姓。据《世本》及《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楚国令尹孙叔敖,字孙叔。其支孙以王父的字为氏。(3)出自妫姓。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春秋时齐国陈敬仲的四世孙无宇,字孙桓,生子书,为卿士;因“伐莒有功”齐景公赐姓孙氏,食邑于乐安。后来齐国发生内乱,孙书的后人出奔吴国。孙武为吴将,其后人也。(4)为西汉荀氏所改。据《汉书注》云:西汉宣帝刘询继位后,为避皇帝的嫌名,遂将荀氏改为孙氏。刘询于公元前3~前49年在位。去世后,一部分孙氏恢复祖姓荀氏,但有一部分末改回,遂为孙氏。

孙姓在当代中国为第12姓,占154%,在文登2007年底统计31190人,为第5姓。孙姓在文登为珍稀土著旧族,凡聚居村落繁衍生息人丁极其旺盛。唐朝孙姓土著族集居今乳山汤上,元朝初期武略将军孙琪为其后裔,孙琪子孙玉珪,孙琪孙孙斌及其后散居汤东疃、汤 后疃、汤南山等村及文登南桥、北桥等村。

田(陈)完五世孙田无宇有三个儿子:田开、田乞、田书。田开是乐师,一生主要活动在柏寝台,为齐景公及其相卿晏[yan]婴登台抚琴奏乐。田乞是齐国大夫,以大斗放贷、小斗收赋[fu]而深得民心。田书即孙书,齐景公二十五年(前523年)秋,齐王命高发帅师、孙书为主将去伐莒国。莒子庚舆[yu]吓得逃往纪鄣,就使孙书率师到纪鄣伐之。孙书侦察到,莒国有些妇女,其丈夫被莒子杀死而成为寡妇,年纪大了还逼迫她们到纪鄣去纺织布帛[bo],苦度残生。孙书就让这些孤寡妇人作内应,协助拔城。到了夜间,她们把纺织的布帛从城墙上垂放下来,让齐师“夜缒而登”。孙书用此法攻取了纪鄣城。孙书伐莒胜利,齐景公很高兴,就赐他将田氏改为孙氏,并食采于乐安。孙书的儿子孙凭亦为齐卿,他的孙子叫孙武,未仕。先秦制度规定:“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孙书、孙凭、孙武之祖孙三代在齐国乐安生活,聚族而居,成为乐安孙氏的始创宗族。(摘自《广饶县志》)。陈完奔齐119年后,由陈姓改为田姓,又由陈姓改为田姓30年后田姓改为孙姓。

福山孙氏(属乐安孙氏)八兄弟的族谱有这样的记载:三世祖孙广从八甲迁入不夜。而《杏林孙氏族谱》说杏林孙氏与不夜孙氏原系同宗,因此初步论定,杏林孙氏与不夜孙氏都属乐安孙氏的分支,从乐安孙氏始祖孙武开始,孙姓人才层出不穷: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善相马者孙阳(伯乐)、齐国兵家孙膑,东汉末年的长沙太守孙坚,三国孙权,北宋经济学家孙炎,年过百岁的唐朝大医学家孙思邈,书法家孙过庭,画家孙位、诗人孙原湘、近代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当代地质学家孙大中、哲学家孙叔平等。

在《中国孙氏世系源流》一书中记载:公元1224年时,福山孙氏八兄弟有一个先祖叫孙成(红袄军之人),孙成的儿子叫孙山,正好与杏林始祖的名字相吻合,年代也是在红袄军起义之后。他们可能就是同一个人,也可能只是巧合。

始祖孙山避乱来到荣成伟德山南的杏林沟一带(就是现在的俚岛镇杏北台、杏南台、燕泊、杏陈家、杏小桥、小泊、草岛寨等村),这里山清水秀,有一处山泉谓神龙眼(曾是荣成八大景之一,上世纪五十年代因采石炸毁)。此后又逐渐发展到文登市区及高村镇的孙家埠村、汤泊杨村、虎山村、脉田村、邢家村,泽库镇的前岛、尹家等村。蔄山镇的杨家卧龙、裴家埠村,大水泊镇的岭上孙家、陈家埠村,汪疃镇的西黄埠村,文登营镇的张皮村,侯家镇的吴家滩、二马村,荣成的荫子夼村,成山一村及埠柳镇的兰格庄,威海市区鲸园及环翠区草庙子镇打铁村、洪水岚、兴山等村,羊亭镇的埠前、西山口村等近百个村庄。

孙琪(1233~1291),元初著名将领。今冯家镇汤后疃村人。元灭金后,投军从戎。历经40余战,所得功赏尽散于部下。至元六年(1269年)至八年(1271年),率兵攻襄阳。至元九年(1272年),襄阳水战,擒南宋将领。至元十年(1273年),围攻樊城,带伤登城杀退守兵。历任忠显校尉管军把总、昭信校尉管军把总、承信校尉管军把总、武略将军管军千户,并赐以金符。卒后葬于汤后疃村南。

元武略将军孙琪墓 位于冯家镇汤后疃村南。墓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墓葬顶部呈圆形,高于地面4米,墓室四壁及顶部均为整体石板围砌,内有一石匣盛有孙琪尸骨。墓前立有石碑,碑前有一通道直通石门,通道两侧立有4个石人。石门高7米,宽5米,门楣横匾刻有“武略将军孙琪之墓”。墓地四周不均等地布有石马、石牛等。该墓地原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毁。

孙姓1元初时由小云南山东即墨楼上村迁入小观坦埠;(祖籍山东即墨小云南楼子底下孙家庄 )2唐朝时小观北黄当地土著旧族;3宋末迁入汪疃孙家沟;4元中期由乳山汤泉迁入小观庙东;5元初迁入汪疃英武;6明天启时由即墨石臼夼迁入文城关北头;7明中后期由大水泊新立庄孙家茔迁入文城天福孙家卧龙;8明初迁入葛家林家庄井头床;9 明弘治时由文城关北头迁入高村孙家埠;10明中期由荣成斥山迁入大水泊山后孙家;16明嘉靖时由张家产北崖子迁入侯家(北)廒上孙家;11明中期由侯家北廒迁入张家产北崖子;12明中期由岛子前迁入界石新炉;13明中末期由高村孙家埠迁入大水泊新立庄;14明中期由小观迁入葛家松岚后;14明正德前迁入由界石桃花岘;14明正德时由界石桃花岘迁入米山撇惠山北后山后;15明正德时由荣成迁入侯家河杨家茅草地;15明嘉靖时由莱阳蚬子庄迁入高村沙柳村;16明嘉靖时由张家产北崖子迁入侯家(北)廒上孙家;17明初由莱阳县迁入羊亭,明万历时由环翠区羊亭迁入米山横口卧龙铺;19明洪武年间由云南迁入乳山孙家埠,明万历时由乳山孙家埠迁入张家产岚村菠萝岚子;20唐朝孙姓土著族居今乳山冯家汤上,明天启时(1621~1627)由乳山冯家汤上南山迁入泽头南桥牛七步;21明天启时由云南迁入侯家江山泊;21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由大水泊岭上孙家青石岭石岭村迁入蔄山小黄小黄庵;21明末清初由高村孙家埠迁入文城孙家西山西山孙家;21明末由牟平城迁入大水泊岭上孙家青石岭;22明(中)末由高村孙家埠迁入文登营东杜梨孙家疃;24明末由侯家江山泊迁入大水泊崖下;25明末由云南迁入昌阳县城东郊大营寨宋村大寨;27明末清初由小观坦埠迁入小观金花;28明末由牟平棘子园迁入界石旸哩店子,1960年分南、北店子两村;30明末迁入界石鞠家庄孙家庄;31明末由荣成上庄迁入张家产永福孙家;

33清初由乳山孙家埠迁入小观风口集;35清初中期由小观庙东迁入小观东炉;36清初由荣成神龙口迁入文登营中仓;38清初由高村孙家埠迁入文登营沟于家;39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由莱阳迁入泽头大洼; 40清乾隆时由泽头南桥迁入葛家祝家泊子; 42清乾隆时孙又书由小观金花小英迁入小观小芦头;43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由小观东浪暖迁入小观孙家寨;44清乾隆时由大水泊岭上孙家青石岭迁入高村中邢家;45清乾隆时由云南迁入汪疃孙家沟;46清中期由文登营大店迁入文登营刘马庄;47明正德年间孙继发、孙继祖由今莱阳市里迁入建乳山崖子,清道光时由乳山崖头(子)迁入葛家东孙疃;48明万历时由文登坦埠村迁入建乳山砦里、东吉子园,清康熙时迁入建上口村,清道光时由乳山西上口迁入葛家洛格庄;51清末由孙家台迁入文登营于家庵;52清末由乳山夏庄迁入汪疃曹家泊子;53清末由威海来海迁入蔄山中床;54清末由汪疃郝家屯迁入文登县西泊子(大支);55清末由张家产菠萝岚村迁入文登县西泊子(老支);5民国1913年由张家产岚村迁入大水泊南疃; 58由界石旸哩迁入蔄山西黄岚;59由环山孙家西山迁入蔄山西柳;60由界石蒋家疃迁入蔄山山马于;61由高村汤北阳迁入高村虎山;62迁入泽头孙家庵。《文登姓氏》

答案其实比你想象的要更残酷!因为这里面都是辛酸泪!

我一直在农村生活,对这个问题最有发言权。

1,先说一个事实:

我村地处冀中平原,典型的农耕村落。

村里85%以上的人为张姓,同一个祖先。

据传,明朝洪武年间,祖先弟兄二人,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移民而来,另一个祖先落户在十里外的正公村。

经过六百多年的辛苦耕耘,繁衍生息,至今家族人口有三千多人。

虽然人口多,但是辈分清楚,长幼有序。

以前村里有“家谱堂”,老辈人的取名,也大多遵循家谱字辈取名。

当然也有个别人不安规矩的另类。

几十年前,在破四旧运动中,我村家谱堂被拆,家谱据说被烧毁了。

没有家谱的依据,后来孩子的取名就随心而欲,很混乱。

有的人家,重孙子的名字,竟然和自己老爷爷某个字重合。

幸亏被街坊老人指出,才不至于闹笑话。

2,按辈分取名,是中国的传统风俗。为什么不流行了?

是我们不想了吗?

不是!

是我们没有能力去实现这个办法!

因为我们已经无法找到按辈分取名的参考依据了!

3,我们的祖先为什么发明了按辈分取名的办法?

就是怕随着家族的开枝散叶,多年后,自家人天各一方,相见不相识,相识不相亲!

中国 历史 上多次的朝代更换,战争瘟疫,虽然都给按辈分取名这个风俗造成冲击,但他还是顽强保留下来,最终消失在破四旧运动。

4,长幼有序,辈分清晰,才能让人和人交往时,礼节有依可循。

有礼节才会令熟悉或者陌生的人们交往起来更加从容得体。

如果你在异乡,遇一个陌生的同姓人,攀谈起来,发现从彼此的名字就能知道,你和他有共同的一个祖先,无论谁是长辈,都会感到亲近。

这难道不是一件令人感动的事情吗?

因为最后一批在意辈分的八零后已经老了,在单位或城里的,后代基本上都不回老家了。在老家的,除了八零后这代人,下代人已经没有宗亲这个概念了。最主要的是城市化过程中,宗亲观念单薄了。

按辈分取名挺好的,把辈分那些字串起来,你会发现,祖辈对后世子嗣那种期望。我父亲没有按辈分给我取名,名字就两个字,姓加单字,后来我自己有了儿子后,果断用辈分取名,我觉得挺好的,无论走到哪里,日后见到同一个辈分的同姓,肯定会多问一句老家哪里的。

不存在流行不流行,辈分排名也不是红级一时,都是一辈辈传承下来的,只是现在人很多向西方学习,数典忘祖,觉得祖宗无用,亲情冷漠了。多年后,当孩子问级爷爷奶奶的兄弟姐妹是谁时?恐怕他爸爸都不知道了,不知道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我90后玉字辈,我身边的堂哥堂姐,玉顺,玉剑,玉章,玉芬,玉珍,玉丽,玉香。听名字,就知道是兄弟姐妹。哈哈。

以前的人很重视家族,起名字都是按辈分叫的,姓是固定的,哪一辈用哪个字是排好的,大多数情况下,你只要自己添一个字就成你名字了,别人一听名字就知道这个人是哪一族哪一辈,明明白白。但是这样起名三个字中有两个字有很多人相同,选择面较窄,人的名字也很难组成理想的含义,大多都生拉硬套,名字别扭,重名重音更多。

但是现在很多人都不给孩子按辈分取名了,不再拘泥于过去的老规矩,再说父母们都有较高的文化水平了,大多都会根据自己的爱好和愿望给孩子起名字,这样可以按自己的爱好选择喜欢的字或音,不受辈分安排的约束,也有更宽的选择面,让孩子的名字有较完整的含义,更能发挥姓名文化的功能。

改革开放以来, 社会 发生了很大变化,大量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人口的定居再也不是一族一村,家族式的村落逐渐消失,根植于农耕 社会 的辈分起名的传统,也就慢慢的不受重视了。人们都不甘心让伴随孩子一生的名字寄托于别人的按排,按照自己的心意取名,更能体现自己的愿望,也能让名字避开一些不喜欢的字音,避免同名同音的误会,这也是 社会 发展的进步吧。

看你是否在乎而已,我家就一直坚持辈分起名字,女儿不用,科甲连登,经诗大学,现在已经排到我儿子经字辈,孙子辈我还能管得着,我负责把字传给儿子,至于后面排不排我也管不着了

按辈分起名也可理解为尊重传承族谱、家谱,这是一种中国传统的宗族观念。宗族信仰、祖先崇拜和宗教信仰具有非常高的相似性。不按辈分起名恰恰说明其信仰的缺失。

这个原因有很多,主要由以下几点造成:

1、原来是家族式关系,一家子都在一起,不到万不得已不分家。分长房二房三房,人口也多。现在结婚就是单独生活,不存在家族一说了。

2、以前是金字塔模式,一个祖父生三个儿子,三个儿子每人又生三个,到第三代就是九个了!

3、现代人,越来越不重视亲情,家族式亲情正在逐渐地淡化。

4、四五十年前,破四旧,族谱遗失,后人不知道了。

最重要的是,现在计划生育了,形成了倒三角 ,兄弟三人,两个女孩一个男孩。这个男孩再生个女孩,用古话说:三兄弟这一支就绝了,也就没必要排了。

这样就没法排了!

不是不流行了,这就是经济增长速度过快的弊端之一,人口流动太大,城市化,被上楼以后,亲情观念越来越淡薄,有点能力的都在外面扎根了,脱离了家族族群了,辈分排名也就自然淡了。

如若没有家谱,那么要怎样才能找到自己真正的祖籍?

祖籍是指家族祖先们曾经发迹并长期生活的地方,如果我们没有家谱,该怎么找到祖籍呢?这个要找到家族祖先所在的祠堂地,而后就可以找到祖籍...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