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氏家谱,中华民族总始祖13世世系图,黄姓世系图表
中华民族总始祖13世世系图
第1世祖
少 典——有熊国君;配有蟜氏之女;子二(炎帝、黄帝)
第2世祖
炎帝——少典长子;与黄帝同为华夏族祖先。
黄帝——少典次子;生于轩辕之丘,故曰“轩辕氏”,因奠定了传男制度,又号公孙,国于有熊,受禅于神农氏而有天下,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长而墩敏,成而聪明”,开物成务,文明渐启,黄帝是中国古代野蛮时期华夏部落联盟的大首领,后世之“炎黄子孙”由此出也,娶四妃生25子,得其姓者14人,其中各有两人同姓
12姓为:姬(两人同姓)、酉、祁(祈)、己(妃)(两人同姓)、滕、箴、任、荀、僖、姞(吉)、儇(嬛、环)、
依(衣);配西陵氏之女螺祖为正妃,配女节,配彤鱼氏,配嫫母;史载子四(昌意、玄嚣、青阳、苗龙)黄氏宗亲点击加入
黄氏总群
第3世祖
昌 意——黄帝次子(本宗);受封姬姓;配蜀山氏之女昌仆;子二(高阳、日安)
第4世祖
桥 极——玄嚣之子;子一(高辛)
高 阳——昌意长子;即颛顼帝,是中国远古时代社会秩序的建立者,自幼敏睿,10岁时成为氏族酋长,12岁时率领本族东迁少昊(即嬴挚)东夷部落所在地穷桑地区(今山东曲阜一带),得信任而辅佐少昊帝,少昊去世后,20岁的颛顼即帝位,不久又内迁中原,承继中原华夏部落联盟的大首领,初国于高阳,后都于帝丘,在位78年;配邹屠氏,腾皇氏;子十六(姒鲧、骆明、穷禅、季番、欢头、瘦约、伯服、梼杌、苍舒、聩凯、梼盛、大监、宠降、中容、仲达、称)
日 安——昌意次子;居于西方,后入中原,子孙以安为姓。
第5世祖
高 辛——桥极之子;即喾帝;配陈峰氏之女庆都,配娵訾氏之女;子二(娵訾氏生挚,庆都生放勋)
穷 禅——高阳三子;子一(敬康)
称 公——高阳十六子;(本宗)子一(卷章)
第6世祖
卷 章——称公之子;即老童;(本宗)子二(重黎、吴回)
第7世祖
吴 回—卷章次子;其兄重黎被诛后,继兄位为祝融火神,后人在天水关,筑火神苗宇来纪念之;子一(陆终)
第8世祖
陆 终——吴回之子;(本宗)配鬼方氏;子六(樊、惠莲、篯铿、会人、曹安、季连)
第9世祖
季 连——陆终六子;受封芈姓,封地在今河南省东北、山东省西南之地,其后裔有季氏、熊氏、英氏、嵇氏、嬴氏等;子一(女修)
第10世祖
女 修——季连之子(本宗);子一(皋陶)
第11世祖
皋 陶——女修之子;即大业(本宗),名繇,字庭坚,是历史上著名的传说人物。据《帝王世纪》的说法,他出生于曲阜少昊之墟。曲阜,偃地,故舜帝赐其为偃姓。
据《世本》和刘向《说苑·君道》,皋陶当上了大理之官,作五刑,即负责氏族政权的刑罚、监狱、法治。史书上说当时天下无虐刑,无冤狱,小人畏惧,天下太平。
舜帝对他的成绩极为赞赏,便把他封于皋,所以,又叫“皋繇”。因为上古“陶”、“繇”读音相同,所以又写作“皋陶”、“咎陶”、“咎繇”。
皋陶帮助夏禹当上了中原华夏部落政权的领袖,夏禹很感激,便指定他为自己的接班人,正准备让位,但皋陶却于这时去世了。死后,葬在六地,即今安徽六安县。古时,这里有皋陶墓,世人又称为“公琴”;配少典氏之女女华;
子一(伯益)
第12世祖
伯益——皋陶之子;原姓伊氏,字赜凯,又字虞余,是传说中的一位大英雄。年轻时的伯益,就很聪明,有才智,最早发明打井取水。
由于伯益富有才华,夏禹就向当时中原氏族联盟政权首领帝舜推荐他,帝舜派他辅佐夏禹治水。
帝舜命大禹、伯益、后稷共同治水13年。伯益制出第一张水利地图。治水成功后,被帝舜赐封为嬴姓,舜帝的赐姓给他的女婿伯益姓为嬴,把自己的姚姓的女儿嫁给他,成为嬴姓14氏之血缘始祖,时间约为公元前2100年左右。
14氏为:黄氏、徐氏、赵氏、秦氏、江氏、莒氏、郯氏、终黎氏、运奄氏、莬(wèn)裘氏、将梁氏、修鱼氏、白冥氏、蜚廉氏。
伯益来自东夷少昊鸟氏族,所以传说他能知禽兽之言,能与飞鸟通话,《汉书》云:“伯益知禽兽”。
《后汉书》云:“伯益综声于鸟语”。夏启即天子位以后,便开始消灭伯益的势力,在夏启六年,将伯益杀害。伯益死后,夏启以隆重之礼厚葬伯益,又“岁善牺牲以祠之”,即每年都以牺牲来祭祀他的亡灵。
伯益虽然被害,但他的家族后裔却十分繁荣昌盛,所分衍出黄、赵、江、秦等十多个姓氏,都尊他为始祖。伯益娶涂山氏之女;子三(大廉、若木、恩成)
第13世祖
大 廉——伯益长子;号东方,夏帝启在杀害伯益之后,为笼络、安抚伯益部落及其后人,遂加封伯益的两个儿子大廉和若木。
封长子大廉于有黄之地的光州(即今河南潢川)一带,建立古黄国。从此,古老的黄国一直生存延续到公元前648年,后被楚国所灭,子孙遂以国为氏,称黄氏;公娶三苗之女;子三(文仲、怀文、隐)
若 木——伯益次子;夏帝启封若木于徐(今淮河流域),建立徐国,其后人乃以徐为姓。
恩 成——伯益三子;余情不详。
之子(13)世祖(1)之女(1)
A 安氏 阿氏 艾氏 爱氏 奥氏 敖氏 嗄氏
B 世界白氏联谊会 柏氏 班氏 包氏 暴氏 鲍氏 百里氏 布氏
薄氏 炎黄卜氏宗亲网 步氏 秘氏 别氏同姓会 巴氏 宝氏 补氏
贝氏家网 贝氏家族 贲氏家族 毕氏族谱 毕氏 边氏家族 卞氏 邴氏
卜氏文化 卜氏家园 卜商联谊会 宾氏家族
C 程氏网 程氏家谱网 程氏家谱 淳氏 从氏 中华崔氏网 崔氏家园 崔氏宗亲网
仓氏 天下一蔡 蔡氏宗亲联谊会 蔡氏宗祠 蔡氏寻根之旅 新加坡蔡氏公会 巢氏 广西岑氏宗亲网
岑氏寻根 单氏 台山陈氏宗亲网 义门陈氏宗亲网 中华陈氏宗亲网 陈氏宗亲网 陈氏大宗祠 陈氏利川家族会
下坑陈氏续修谱志 陈氏家园网 曹氏网 曹氏家谱查询网 中国曹氏网 中国成氏宗谱 新马成氏宗亲会 成氏宗亲信息驿站
苍氏 晁氏宗亲网 柴氏网上家园 柴姓网 车氏 池氏宗亲 储氏 中华褚氏家族网
常氏家族官方博客 昌氏 畅氏
D 邓氏宗亲联谊总会 华夏邓氏 戴氏宗亲网 狄氏 刁氏 丁姓人家 东氏 东方
董氏 窦氏 都氏 堵氏 杜氏宗亲网 中华杜氏宗亲 澹台 达氏
笪氏 丹氏 钭氏 段氏宗亲网 顿氏 多氏 第五 东门
东郭 端木世家 段干 党氏 段氏宗亲网
E 阿氏 鄂氏 恩氏文化
F 中华房氏 中华费氏宗亲会 封氏 世界冯氏宗亲会 中华冯氏网 凤氏 伏氏 富氏
符氏 扶氏 中华傅姓文化网 贲氏 法氏 方氏谱牒学 风氏 逢氏
酆氏 樊氏 范氏 丰氏
G 郭氏之源 干氏 甘氏 盖氏 郜氏 戈氏 葛氏 龚氏
弓氏 贡氏 巩氏 公氏 公羊氏 公冶氏 公孙氏 谷氏
顾氏 谷梁氏 公良氏 公西氏 归氏 广氏 缑氏 勾氏
宫氏 耿氏 国氏 高氏 桂氏 妫氏 昝氏 关氏
管氏 顾氏 辜氏家园
H 贺氏 韩氏 杭氏 郝氏中华 何氏英才网 和氏 洪氏 弘氏
中华侯氏家族 侯氏家族 胡氏宗亲网 汉川胡氏 花氏 黄氏 宦氏 滑氏
桓氏 皇甫氏 惠氏 霍氏 哈氏 海氏 衡氏 后氏
扈氏 怀氏 赫连氏 呼延氏 红氏 华氏
J 姬氏 计氏 纪氏 季氏 暨氏 冀氏 中华贾氏网 简氏
江氏 姜氏宗亲网 蒋氏 焦氏 揭氏 解氏 金氏 靳氏
井氏 景氏 琚氏 鞠氏 具氏 吉氏
K 卡氏 阚氏 柯氏公会 孔氏宗亲网 寇氏 匡氏 邝氏 阔氏
康氏
L 兰氏详解 兰姓名人 蓝氏 郎氏名人 劳氏 雷氏 冷氏 黎氏
李氏公会 李氏族谱 李氏族谱网 练氏 梁氏 廖氏 蔺氏 林氏宗亲网
凌氏 刘氏家园 汉家刘氏网 隆氏 娄氏 楼氏 卢氏 芦氏
鲁氏 陆氏 鹿氏 路氏 吕氏 栾氏 罗氏通谱网 骆氏
联氏 连氏 赖氏 廉氏 龙氏
M 麻氏 马氏家族网 买氏 满氏 毛氏网 枚氏 梅氏 美氏
中国孟子 米氏 苗氏 闵氏 缪氏 莫氏 牟氏 母氏
牧氏 睦氏 慕氏 穆氏
N 中华牛氏家族 乃氏 南氏 倪氏 聂氏 宁氏 农氏 努氏
O 欧氏 区氏 欧阳氏
P 潘氏宗亲网 盘氏 裴氏 彭家网络 濮氏 朴氏 浦氏
Q 秦氏文化网 戚氏 漆氏 祁氏 齐氏 强氏 乔氏宗亲网 钱氏
青氏 邱氏 秋氏 裘氏 曲氏 屈氏 中华渠氏 全氏
权氏 瞿氏 邱氏宗亲网 乔氏宗亲网
R 任氏宗亲网 冉氏网 饶氏 戎氏 荣氏 茹氏 阮氏 芮氏
瑞氏 闰氏
S 商氏 赛氏 桑氏 沙氏 山氏 尚氏 烧氏 邵氏
申氏 沈氏 中华余氏网 孙氏宗亲论坛
盛氏 师氏 施氏 时氏 石氏 束氏 史氏 舒氏
司氏 斯氏 苏氏 宿氏 宋氏 索氏 生氏 隋氏
栗氏
T 唐氏 邰氏 谈氏 覃氏 谭氏 汤氏 唐氏 涛氏
桃氏 通氏 陶氏 滕氏 天氏 华夏田氏网 田氏宗亲网 田氏论坛
佟氏 量氏 中华涂氏 屠氏 托氏 脱氏 铁氏
W 魏氏魏网 韦氏 王氏源谭 王氏家谱网 王氏中华 汪氏 危氏 威氏
卫氏 温氏宗亲网 闻氏 文氏 翁氏 乌氏 邬氏 巫氏网
毋氏 吴氏 吾氏 伍氏 武氏 宛氏 万氏 邬氏宗亲网
X 夏氏 奚氏 锡氏 席氏 夏氏 鲜氏 洗氏 向氏
项氏 漳州萧氏网 霄氏 小氏 肖氏宗亲网 肖氏家族网 辛氏 欣氏
邢氏 幸氏 熊氏 胥氏 须氏 徐氏 许氏文化网 序氏
宣氏 中华薛氏家族 寻氏 中华谢氏网
Y 叶氏 焉氏 鄢氏 延氏 闫氏 严氏 言氏 阎氏
颜氏 晏氏 燕氏 羊氏 阳氏 杨氏 姚氏 野氏
衣氏 依氏 易氏 栾氏 殷氏 尹氏译站 应氏 雍氏
尤氏 由氏 游氏 右氏 于氏 余网 俞氏 虞氏
禹氏 玉氏 郁氏 喻氏 无氏 原氏 袁氏 岳飞网
云氏 运氏 云氏宗亲网 于姓的天空
Z 新加坡张氏总会 中华张氏网 张姓论坛 泽氏 曾氏宗亲网 扎氏 翟氏 詹氏
占氏 湛氏 章氏文化研究网 赵氏宗亲 针氏 甄氏宗亲网 甄氏集团 郑氏
支氏 中华郅氏网站 自贡钟氏 中华周氏网 朱氏家族 诸氏 竹氏 竺氏
祖氏 邹氏宗亲网 中华邹氏族谱网 自氏 潮汕卓氏宗亲会 壮氏 庄氏宗亲会 祝氏宗谱
中华左氏 宗氏 正氏 昝氏 臧氏家谱
问题一:族谱是什么意思 族谱又叫宗谱、家传、房谱、家乘、谱牒、谱系等。是一种记录氏族迁徙、发展的事迹和宗族人物的世系、传记的记录。一部完整的族谱,一般分为:谱名、谱序、凡例、姓氏源流、世系考、世系表、人物传记、宗族祠堂、坟茔、族规族训、恩荣录、像赞、艺文、纂修人名、领谱字号等。从族谱中,可以全面了解一个宗族的迁徙、发展过程,了解宗族人物的事迹,掌握整个宗族发展的历史,确定当时的社会、历史、文化、民族、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内容。
族谱,又称家乘、宗谱、公谱、祖谱、谱书、家牒、族牒。它是记录家族组织活动的档案材料。福建的族谱兴于宋代,盛于明清之后。修谱的动机是“溯渊源,分疏戚,序尊卑。”(安溪《谢氏总谱》卷首《联谱序》)族谱的形式有装订成册的(古为线装,今与一般印刷物相同),也有图表式的。许多家族把编纂族谱作为后代子孙的一项义务写进族规,重修族谱年限不等。闽北浦城的季氏和李氏家族,均规定族谱30年一修。房氏则规定“宗谱有贤子孙或十年、三十年一修,则存没葬地,时日不爽。先儒云,一世不修谱为不孝,宜知之。”(清・光绪《闽浦房氏族谱》)类似的族规,使修谱用家族法的形式永久化了。
族谱所载内容详略不一,通常除记载全族的户口、婚配和血缘关系外,还有全族的坟墓、族田族产、祠庙等的方位、数量及管理使用办法、家族的规约训诫、修谱凡例义则、各类合同契约文书等。一些较详的族谱,还记载有家族历代的重大事件、与外界的纠纷、可嘉奖的人物传记、科举出仕、名人传记以及义行节烈等。
族谱的核心内容是记载家族的世系源流、血缘系统。以防血缘关系紊乱而导致家族瓦解。连城《新泉张氏族谱》卷首说得明白:“亲疏派别得谱则溯其源,上下分支得谱则穷其本,即荡析代变,而皆有所考焉。”为达到显示血统的目的,各地族谱均有认中国先朝名人为远祖的习俗,这种附会的谱风,虽能使其家系倍增光彩,但往往导致家史失真和对后代误导。安溪湖头的李氏宗谱,认先祖为道教创始人李耳,直系则“出陇西,为唐高祖李渊公之苗裔。”南靖庙兜郭姓,认始祖为周文王之弟“虢叔”(“虢”与“郭”音近),并由虢叔是黄帝的二十七世裔孙,郭子仪是虢叔的第六十世孙、黄帝的八十七世裔孙,而推论自己的宗族嫡出于中唐名将郭子仪。(《南靖文史资料》第二期89页《庙兜郭姓的历史渊源》何柳枝)这些记载,易使族人深信不疑。其他的如刘姓必溯祖为刘邦,肖姓多探源为萧何,都是这种攀强名流、附会望族的修谱心态之反映。
族谱中,家族迁居(开基)始祖之下的代系排列严格分明,不容混淆。这往往是族谱中最具史实价值的部分。福建的许多家族,都实行名字排行制(古称“昭穆”),俗称“排辈分”。即在同一辈分的族人中名或字须用某个统一规定的单字起头,再与其他单字结合成名或字,以示区别。如某一父辈生三子,儿辈名按“永”字排列,分别称“永志”、“永仁”、“永贵”。如此,在族谱中一看“永”字排行便可知其为兄弟或堂兄弟辈分。已去世者,则在其名上写上谥称并加上“公”字,以示区别,沙县一带习俗,收养子若无族长和六亲认可,不可上谱排字辈,否则会被骂为“出透的人”而遭岐视。排辈分除少数由祖、父辈临时决定外,大多是按先祖早已选定的排行用字。南靖县双峰村《丘氏族谱》载:从其二十一世始,标定的昭穆用字是:“文章 ,诗礼传家。创垂显奕,继述藏嘉。光前荣耀,世德作裘。仁亲义祖,燕翼贻谋。桂芳兰茂,日新月盛。思皇多佑,福禄来成。庆余善积,谱泽绵延。宗风丕振,亿万斯年。”(《南靖文史资料》第二期86页《双峰丘氏的历史渊源》林明波)目前已传至“垂”、“显”字辈,即第三十至三十一世。这种按族谱排辈分的方法,使农>>
问题二:家谱的谱是什么意思? 家谱,亦称族谱、宗谱、家乘、通谱、统谱、世谱、支谱、房谱等等,名称各异,其内涵是同一的,只是外延有所区别而已,现在一般统称家谱或族谱。家谱是系统记述某一同宗共祖的血缘集团世系人物或兼及其他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而姓氏是某一同宗共祖血缘集团的标识符号,家谱、族谱就是记录某一姓氏家族成员间的血缘关系的图册。 宗法式家族是一种血缘组织,内部的血缘关系必须十分清楚,这种组织才能维持和发展。即使旧的家族裂变成许多新家族后,以及新家族再裂变之后,各家族之间的血缘关系也必须十分清楚。一个家族的始祖及始祖母是谁?始祖如有几个妻子的话,谁是嫡?谁是庶?他们各有几个儿子,名叫什么?他们的妻又是谁,又各有几个儿子?家族的各支各房是怎样一代一代传下来的?现在众多族人的父、祖、曾祖、高祖等等是谁?谁和谁是什么血缘关系?新家族始祖是从旧家族的哪一代分裂出来的?它又是怎样一代一代地传到现在?总之,家族成员之间的各种复杂的血统关系必须清楚。在没有文字的时候,血缘关系靠一代一代的口耳传授,储存在人们的记忆中。时间长了,记忆难免有差错。当文字产生以后,人们就用文字把这种血缘记录下来,这就是谱牒,是家谱、族谱的雏形。 谱牒源于何时?大概可以上溯到先秦时代。司马迁说的《谱牒》、《牒记》,都是周以后的东西,周代的《世本》,曾对司马迁创作纪传体通史有过参考作用,学术界公认为为中国家谱的开山之祖。战国时代的《春秋公子血脉谱》,启我国家族史籍以谱为名之先河。周代的《世本》,在于奠系世,辨昭穆,它所奠的系世,是周宗室的帝王世系;所辨的昭穆,是尊卑贵贱的亲疏。完全是为推行宗法分封,巩固周王朝统治服务的。周代的宗法分封制度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已经礼崩乐坏,趋于瓦解。到了汉高祖刘邦徒步有天下,宗族组织由兴到衰,由破坏到重建,至东汉时已由世族宗族代替了,君统与宗统开始分离。两汉的家谱功能是为恢复、重建宗族和形成、巩固世族的统治服务。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门阀势力极度膨胀,选用官吏实行九品中正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家,官之任用,不考人才行业,空辨姓氏高下,有司选举,必稽谱牒,家之婚姻,必由谱系,此时的家谱,成了 选举、士族出仕、门第婚姻的依据。与之适应的是修家谱之风极为盛行,国家设谱局,置谱官,人尚谱系之学,家藏谱系之书。同时,伪造世系门第的造假现象应运而生,由尚官尚姓至于尚诈。唐朝初年,修谱继续为官府垄断。为了打击旧有的门阀势力,抬高李氏皇族社会地位,唐太宗李世民组织力量编纂《氏族志》,以今日官爵为等级高下,旧有门阀势力受到重大打击。五代以后,取士不问家世,庶族知识分子可以通过科举出仕;婚姻不问门阀,新兴的庶族地主、商人在社会上获得了应有的地位。以至宋代,家谱编纂方式由过去主要是官府修谱发展成私家修谱。家谱功能上也由过去主要是出仕、联姻的政治功能转变为尊祖、敬宗、收族的社会伦理道德的教化功能。明清以降,私修家谱之风盛行不衰,目前存世家谱、族谱绝大多数是清代以后撰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家谱被认为是封建宗族制度的产物,作为一种特有的封建文化>>
问题三:请问,家谱中有''行传"二字,是什么意思 4
问题四:国家叫百姓做家谱是什么意思 在信息爆炸和虚拟社会的时代里,人们很容易迷失,变得焦虑、空虚、忧郁、孤独。普通百姓家的家风家训、家谱传记中隐藏了先辈许多美德和正能量,后代从中可以学到很多,获得精神上的鼓舞。
请参考:
家谱传记在互联网时代的创新
tiebabaidu/p/4881346196
望采纳
问题五:家谱的主要内容 姓氏源流就是同一族得姓的来源与变迁,中国人的姓氏渊源大多很为古老,假若没有古书或旧谱的记载,后人就很难考究得清楚。从一姓到一国一家,不能不知晓自己根源来自何处,认清自己的姓氏来源,每套《家谱》都详细介绍了自己姓氏源流,这样才能世世代代承继,也能将族系根缘流传千百年。中国姓氏在经过历史不断演变,如:战乱,迁移,改朝换代,以及避讳改姓、避难改姓、复姓改为单姓等,姓氏变得更为复杂,其真正的出处、源头就更需要详细考证了,《家谱》中有详细记载。封建时代,许多姓氏为了抬高自己的门第和郡望,习惯于与名人扯上关系,或硬追溯到某皇帝作自己的祖先。却不知道,这影响了血缘的纯正性和确实性,后人不可不慎。据家族网・国家家谱研究中心的报告资料推测,《家谱》中有“叙本系、述始封”的传统,它的目的也在于“明世次、别亲疏”以及考订姓氏源流。《家谱》均有记载姓氏的一章,以叙述家族得姓的来源,或是家族因某种原因改姓的历史。所以《家谱》中的姓氏源流就变得很重要,它是明辨您家族血统的证明文献 ,堂号是一个姓氏的特殊标识,它能显示姓氏发源的地缘关系。在家谱中,堂号具有联系姓氏与宗族关系的意义,也是后代寻根问祖的重要线索之一。 如果发现一本关于您身世的家谱,您最想看的是什么哪?是不是想知道自家的祖先是谁?家族中曾有过哪些名人、功绩?家族中人如今哪里?等等,所有的答案就在家谱的世系表中。作为家谱中最重要的内容,“世系表”,简而言之,就是说明一个家族成员,如:父子、兄弟间的相互关系,写清楚祖先后代每一个家族成员名字的图表。它有四种基本的记述格式:欧式、苏式、宝塔式和牒记式。欧式:又称横行体,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立的。欧式的特点是:世代分格,由右向左横行,五世一表,用起来很方便。欧式中,每个世代人名左侧都有一段生平记述,介绍该人的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配偶、葬地、功绩等。苏式:又称垂珠体,是北宋文学家苏洵创立的。苏式世系表的特点是:世代直行下垂,世代间无横线连接,全部用竖线串连,图表格式也是由右向左排列的,主要是强调宗法关系。宝塔式:顾名思义,就是将世代人名象宝塔一样,由上向下排列。宝塔式采用横竖线连接法,竖线永远处在横线的中间,这对人多的大家族来说,因人名不可能排在同一页纸上,兄弟之间长幼关系不清,会为写谱、看谱带来很多不便。牒记式:不用横竖线连接世代人名间的关系,而是纯用文字来表述这种关系。每个人名下都有一个相关的简介,如: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葬地、功绩等。牒记式的世系形式固定,次序分明,比较节约纸张。以上四种世系表形式都各有特色,这是一般族谱中比较常见的世系表,但也有其它的变化,我们在记述家族世系表时,可根据掌握材料的多少、家族成员的多少等灵活采用,总之,世系表要易看易懂、内容真实、层序分明,这才是最为重要的。 中国的家谱一般都有家规族训,对于规范人生和教育子弟有着积极的意义。古代颜氏家训、柳氏家训、朱伯庐治家格言等都是德育很好的教材。司马迁、班固、陈寿等史学家在其史学著作《史记》、《汉书》、《三国志》中分别使用谱牒内容,使得史书更加准确与完备。家谱,亦称族谱、宗谱、家乘、通谱、统谱、世谱、支谱、房谱等等,名称各异,其内涵是同一的,只是外延有所区别而已,如今一般统称家谱或族谱。家谱是系统记述某一同宗共祖的血缘集团世系人物或兼及其他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而姓氏是“某一同宗共祖血缘集团”的标识符号,家谱、族谱就是记录某一姓氏家族成员间的血缘关系的图册。谱牒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明的特有现象。为了保护族谱文化承传,专家学者正在呼吁“中华家谱”申报非>>
问题六:家谱中的人物传记怎么写 我感觉你说的就是“行述”或“行状”。
1谓生平概略、履历。《封氏闻见记・石志》:“素族无名策,故以纪行述耳,遂相祖习。” 2即行状。 清 刘大 《渔溪巴君墓志铭》:“我死,慎勿丐名流作传及妄为行述,以贻有识之非笑。”《儿女英雄传》第三二回:“他的子孙,往往的求那班名公老先生们,把他平日的好处,怎长怎短的,给他写那么一大篇子,也有说行述的,行略的,行状的,我也不知他准叫作什么。” 巴金 《家》三七:“〔 觉慧 〕把附印在后面的三叔起稿、四叔手写的祖父的‘行述’,翻了两下。”
3行状,汉朝称“状”,元代以后称之“行状”或“行述”。叙述死者世系、生平、生卒年月、籍贯、事迹的文章,常由死者门生故吏或亲友撰述,留作撰写墓志或史官提供立传的依据。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书记》:“体貌本原,取其事实,先贤表谥,并有珐状,状之大者也。”唐代李翱曾为韩愈写过行状,但他在〈百官行状奏〉写道:“由是事失其本,文害于理,而行状不足以取信。”
著名的行状有〈大唐故三藏玄奘法师行状〉、〈赴英州乞舟行状〉、〈袁中郎行状〉、〈司马温公行状〉等,另有“逸事状”只
问题七:族谱是怎样写的 家谱的七大主要内容。
一 姓氏源流
姓氏源流就是同一族得姓的来源与变迁,中国人的姓氏渊源大多很为古老,假若没有古书或旧谱 的记载,后人就很难考究得清楚。从一姓到一国一家,不能不知晓自己根源来自何处,认清自己 的姓氏来源,每套《家谱》都详细介绍了自己姓氏源流,这样才能世世代代承继,也能将族系根缘流传千百年。
中国姓氏在经过历史不断演变,如:战乱,迁移,改朝换代,以及避讳改姓、避难改姓、复姓改为单姓等,姓氏变得更为复杂,其真正的出处、源头就更需要详细考证了,《家谱》中有详细记载。
封建时代,许多姓氏为了抬高自己的门第和郡望,习惯于与名人扯上关系,或硬追溯到某皇帝作自己的祖先。却不知道,这影响了血缘的纯正和确实性,后人不可不慎。
《家谱》中有“叙本系、述始封”的传统,它的目的也在于“明世次、别亲疏”以及考订姓氏源流。 《家谱》均有记载姓氏的一章,以叙述家族得姓的来源,或是家族因某种原因改姓的历史。所以《家谱》中的姓氏源流就变得很重要,它是明辨您家族血统的证明文献。
二 堂号
堂号是一个姓氏的特殊标识,它能显示姓氏发源的地缘关系。在家谱中,堂号具有联系姓氏与宗族关系 的意义,也是后代寻根问祖的重要线索之一。
堂号名称一般取自于郡号名或为纪念家族史祖或名人而自创。
一般来说,堂号多取自于郡号名,郡是秦、汉时期对行政区域的建置, 郡号名又取自于郡名,或诸侯国名, 地方府、州、县名。随着姓氏家族的发展壮大,就出现了以各姓氏名门望族发祥地的郡名作为郡号的由来。
大家族日久人众,或是遇至天灾连年之时,族人就会因迁徙流离,而散布各地。于是就有了在“总堂号”之下, 再加入“分堂号”名称的方法。 “总堂号”代表家族(姓氏)的发祥地,寓后人以不忘本源,“分堂号”则是族人迁徙至新地,成为当地有名望家族后,以该地的郡号作为堂号,“总堂号”和“分堂号”统称为“郡望”。
因为各族姓基本上都是以郡名作为自己家族的郡号,所以就有了若干姓氏同为一个堂号的现象。例如:王,胡 这两个姓的郡望都是“清河堂”。
堂号名称的另一出处:自创堂号,乃家族中人自立的堂号,该堂号名称一为有别于各姓氏的分支别派,二为铭记祖先或名人的公德事迹或教诲。例如:杨氏的“四知堂”寓意“天知、地知、我知、子知”的为人风范。
三 世系表
如果发现一本关于您身世的家谱,您最想看的是什么哪?是不是想知道自家的祖先是谁?家族中曾有过哪 些名人、功绩?家族中人现在哪里?等等,所有的答案就在家谱的世系表中。
作为家谱中最重要的内容,“世系表”,简而言之,就是说明一个家族成员, 如:父子、兄弟间的相互关 系,写清楚祖先后代每一个家族成员名字的图表。它有四种基本的记述格式:欧式、苏式、宝塔式和牒记式。
欧式:又称横行体,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立的。欧式的特点是:世代分格,由右向左横行,五世一表, 用起来很方便。欧式中,每个世代人名左侧都有一段生平记述,介绍该人的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 配偶、藏地、功绩等。
苏式:又称垂珠体,是北宋文学家苏洵创立的。苏式世系表的特点是:世代直行下垂,世代间无横线连接,全 部用竖线串连,图表格式也是由右向左排列的,主要是强调宗法关系。
宝塔式:顾名思义,就是将世代人名象宝塔一样,由上向下排列。宝塔式采用横竖线连接法,竖线永远处在横线 的中间,这对人多的大家族来说,因人名不可能排在同一页纸上,兄弟之间长幼关系不清,会为写谱、看谱带来 很多不便。
牒记式:不用横竖线连接世代人名间的关系,而是纯用文字来表述这>>
问题八:族谱上写着继男是什么意思 族谱又叫宗谱、家传、房谱、家乘、谱牒、谱系等。是一种记录氏族迁徙、发展的事迹和宗族人物的世系、传记的记录。一部完整的族谱,一般分为:谱名、谱序、凡例、姓氏源流、世系考、世系表、人物传记、宗族祠堂、坟茔、族规族训、恩荣录、像赞
潘氏正宗始祖潘崇
据《通志氏族略》所载,颛顼后裔陆终生有六子,第六子名季连,赐姓芈。周成王时,封其后裔熊绎在荆山建立荆国,公元前740年,荆君熊通自封为武王,他的儿子于公元前689年改国号为楚,称楚文王。
据《姓氏寻源》和《潘氏家谱》及《史记楚世家》所载,公族子弟潘崇助楚穆王继位有功,受封为太师,其后代子孙以祖名为姓,称为潘氏。
季氏正宗始祖季札
季札,春秋时吴国公族。为吴王寿梦四子,诸樊(后袭王位)之弟。受封于延陵(今江苏常州)、州来(今安徽凤台),史称延陵季子或延州来季子。
因他远见卓识,贤明仁德,后世子孙以其排行次第为姓,以别他族,称季姓。他们尊季札为季姓的得姓始祖。
马姓正宗始祖赵奢
战国时赵国大将赵奢于公元前270年率军在秦、赵瘀氏之战中大败秦军,赵惠文王因此把马服一地分封给赵奢,并赐其号为马服君,与廉颇、蔺相如职位相等。赵奢的子孙后代便以马服为姓,后又改为单姓马。
此后,马家后代又在西汉武帝时期从马服迁到了当时的右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定居下来,所以《姓谱》一书中记载说,马姓的发源地是扶风。
步姓正宗始祖步扬
春秋时期,晋国公族大夫谷豹有个三子:称,芮,义。义之子孙子名扬,他的封邑在一个叫步的地方(今山东省临汾县),因此又被称为步扬,后代就改为步氏,故步氏后人奉占扬为步姓的得姓始祖。
1哀而不伤
解释:忧愁而不悲伤,形容感情有节制;此外也形容诗歌、音乐优美雅致,感情适度。常用来比喻做事情没有过头也无不及。
出处:《论语·八佾》:“《关雎》乐而不*,哀而不伤。”
2饱食终日,无所用心
解释:终日:整天。
整天吃饱饭,什么事也不关心。
出处:《论语·阳货》:“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3北辰星拱
解释:北辰:北极星;拱:环绕。
北极星高悬不动,群星四面环绕。旧时比喻治理国家施行德政,天下便会归附。后也比喻受众人拥戴的人。
出处:《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共,同“拱”。)
4比而不周
解释:搞帮派,但是不团结。指坏人为谋求私利勾结在一起,做事没有原则、背弃忠信。
出处:《论语·为政》:“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
5屏气凝神
解释:屏气:暂时抑止呼吸;凝神:聚精会神。
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
出处:《论语·乡党》:“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
6博施济众
解释:给予群众以恩惠和接济。
出处:《论语·雍也》:“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
7博文约礼
解释:约:约束。
广求学问,恪守礼法。
出处:《论语·雍也》:“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8不耻下问
解释:不把向学问、地位等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当成可耻的事。形容谦虚、好学。
出处:《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9不得其死
解释:指人不得好死。也表示对恶人的诅咒。
出处:《论语·先进》:“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10不舍昼夜
解释:舍:停止,停留。
无论白天黑夜都不止息。
出处:《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1不亦乐乎
解释:原意是“不也是很快乐的吗”现用来表示程度极深,达到极致。
出处:《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12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解释:不担任某职务,就不去过问某职务范围内的事。
出处:《论语·泰伯》:“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13察言观色
解释:察:详审。
留意别人的言语、脸色来揣摸别人的心意。
出处:《论语·颜渊》:“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14志士仁人
解释:指有远大志向和高尚道德的人。
出处:《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15成人之美
解释:成:成全,帮助人使他成功。
成全别人的好事。
出处:《论语·颜渊》:“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16从心所欲
解释:按照自己的意思,想怎样便怎样。也代指七十岁
出处:《论语·为政》:“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7大动干戈
解释:干戈:古代的两种武器。合用作武器的通称,代指武力、战争。
大规模地动用武力进行战争。也比喻大张声势地行事。
出处:《论语·季氏》:“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18待价而沽
解释:沽:卖。
等有了好价钱才卖。比喻有才能的人等待机会才肯出仕效力。
出处:《论语·子罕》:“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19箪食瓢饮
解释:一箪食,一瓢饮。形容安于贫穷的清高生活。
出处:《论语·雍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20当仁不让
解释:原指以仁为任,无所谦让。后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让。
出处:《论语·卫灵公》:“当仁不让于师。”
21道不同,不相为谋
解释:走着不同道路的人,就不能在一起谋划。比喻意见或志趣不同的人就无法共事。
出处:《论语·卫灵公》:“道不同,不相为谋。”
22道听途说
解释:道、途:路。
路上听来的,又在路上传说的话。泛指没有根据的传闻。
出处:《论语·阳货》:“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23 恶衣恶食
解释:恶:粗劣的。
指粗劣的衣服和食物。形容生活俭朴。
出处:《论语·里仁》:“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24耳顺之年
解释:六十岁时听别人言语便可判断是非。指六十岁的代称。
出处:《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25发愤忘食
解释:努力学习或工作,连吃饭都忘了。形容十分勤奋。
出处:《论语·述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26犯上作乱
解释:犯:干犯。
封建统治者指人民的反抗、起义。
出处:《论语·学而》:“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27肥马轻裘
解释:裘:皮衣。
骑肥壮的马,穿轻暖的皮衣。形容阔绰。
出处:《论语·雍也》:“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
28斐然成章
解释:斐、章:文采。
形容文章富有文采,很值得看。
出处:《论语·公冶长》:“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载之。”
29分崩离析
解释:崩:倒塌;析:分开。
崩塌解体,四分五裂。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
出处:《论语·季氏》:“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30父母之邦
解释:指祖国。
出处:《论语·微子》:“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31刚毅木讷
解释:刚:坚强;毅:果决;木:质朴;讷:说话迟钝,此处指言语谨慎。
孔子称颂人的四种品质。
出处:《论语·子路》:“刚、毅、木、讷,近仁。”
32割鸡焉用牛刀
解释:杀只鸡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办小事情用不着花大气力。
出处:《论语·阳货》:“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33各不相谋
解释:谋:商量,计义。
各自按照自己的意思办事,不互相商量。
出处:《论语·卫灵公》:“道不同,不相为谋。”
34恭而有礼
解释:恭:恭敬;礼:礼节。
恭敬又有礼节。
出处:《论语·颜渊》:“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
3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解释:器:工具。
要做好工作,先要使工具锋利。比喻要做好一件事,准备工作非常重要。
出处:《论语·卫灵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36攻乎异端
解释:指钻研和实行儒家以外的主张,也指斥责异端。
出处:《论语·为政》:“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37过犹不及
解释:过:过分;犹:象;不及:达不到。
事情做得过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合适的。
出处:《论语·先进》:“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38怪力乱神
解释:指关于怪异、勇力、叛乱、鬼神之事。
出处:《论语·述而》:“子不语怪、力、乱、神。”
39后生可畏
解释:后生:年轻人,后辈;畏:敬畏。
年轻人是可敬畏的。形容青年人能超过前辈。
出处:《论语·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40患得患失
解释:患:忧患,担心。
担心得不到,得到了又担心失掉。形容对个人得失看得很重。
出处:《论语·阳货》:“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41诲人不倦
解释:诲:教导。
教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倦。
出处:《论语·述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42不念旧恶
解释:念:记在心上。
不计较过去的怨仇。
出处:《论语·公冶长》:“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43见义勇为
解释:义:应该。
见到应该做的事情就去做。
出处:《论语·为政》:“见义不为,无勇也。”
4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解释:欲:希望;勿:不要;施:施加。
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出处:《论语·颜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5既往不咎
解释:咎:责怪。
原指已经做完或做过的事,就不必再责怪了。现指对以往的过错不再责备。
出处:《论语·八佾》:“成事不说,逐事不谏,既往不咎。”
46见贤思齐
解释:贤:德才兼备的人;齐:相等。
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赶上他。
出处:《论语·里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47尽善尽美
解释:极其完善,极其美好。指完美到没有一点缺点。
出处:《论语·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48敬而远之
解释:表面上表示尊敬,实际上不愿接近。也用作不愿接近某人的讽刺话。
出处:《论语·雍也》:“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
49举一反三
解释:反:类推。
比喻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事情。
出处:《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50侃侃訚訚
解释:形容和悦而从容不迫地谈话。
出处:《论语·乡党》:“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
51空空如也
解释:空空:诚恳,虚心。
原形容诚恳、虚心的样子。现形容一无所有。
出处:《论语·子罕》:“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52巧言令色
解释:巧言:花言巧语;令色:讨好的表情。
形容花言巧语,虚伪讨好。
出处:《论语·学而》:“巧言令色,鲜矣仁。”
53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解释:乐:喜爱,爱好。
有人喜爱山,有人喜爱水。比喻各人的爱好不同。
出处:《论语·雍也》:“知者乐山,仁者乐水。”
54乐以忘忧
解释:由于快乐而忘记了忧愁。形容非常快乐。
出处:《论语·述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55乐在其中
解释:喜欢做某事,并在其中获得乐趣。
出处:《论语·述而》:“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56良师益友
解释:良,好;益,有帮助。
使人得到教益和帮助的好老师和好朋友。
出处:《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季氏》“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57苗而不秀
解释:苗:指庄稼出苗;秀:庄稼吐穗开花。
指庄稼出了苗而没有抽穗。比喻人有好的资质,却没有成就。
出处:《论语·子罕》:“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58敏而好学
解释:敏:聪明;好:喜好。
天资聪明而又好学。
出处:《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59敏于事,慎于言
解释:敏:奋勉,慎:小心。
办事勤勉,说话谨慎。
出处:《论语·学而》:“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60鸣鼓而攻之
解释:比喻宣布罪状,遣责或声讨。
出处:《论语·先进》:“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61名正言顺
解释:名:名分,名义;顺:合理、顺当。
原指名分正当,说话合理。后多指做某事名义正当,道理也说得通。
出处:《论语·子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62内省不疚
解释:指自我反省,内心并不感到惭愧不安,即没有做有愧于心的事。
出处:《论语·颜渊》:“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63能近取譬
解释:能就自身打比方。比喻能推己及人,替别人着想。
出处:《论语·雍也》:“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64以文会友
解释:指通过文字来结交朋友。
出处:《论语·颜渊》:“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人。”
65匹夫不可夺志
解释:比喻即使对一个普通的人,也不能随意改变他的志向,也指意志坚定,不可动摇。
出处:《论语·子罕》:“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66披发左衽
解释:左衽:衣襟向左掩。
披头散发,衣襟左开,借指异族入侵为主。
出处:《论语·宪问》:“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67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解释:虑:考虑;忧:忧愁。
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出现眼前的忧患。表示看事做事应该有远大的眼光,周密的考虑。
出处:《论语·卫灵公》:“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68任重道远
解释:任:负担;道:路途。
担子很重,路很远,形容责任重大。
出处:《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69非礼勿视
解释:不合乎礼的事不看。
出处:《论语·颜渊》:“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70三十而立
解释:指人在三十岁前后有所成就。
出处:《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71三月不知肉味
解释:很长时间感受不到肉味的鲜美。比喻集中注意力于某一事物而忘记了其它事情。也借用来形容几个月不吃肉。
出处:《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72杀身成仁
解释:成:成全;仁:仁爱,儒家道德的最高标准。
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后泛指为了维护正义事业而舍弃自己的生命。
出处:《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73色厉内荏
解释:色:神色,样子;厉:凶猛;荏:软弱。
外表强硬,内心虚弱。
出处:《论语·阳货》:“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穿窬之盗也与。”
74三思而后行
解释:三:再三,表示多次。
指经过反复考虑,然后再去做。
出处:《论语·公冶长》:“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75生荣死哀
解释:活着受人尊敬,死了使人哀痛。用以赞誉受人崇敬的死者。
出处:《论语·子张》:“其生也荣,其死也哀。”
76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解释:旧时指人的生死等一切遭际皆由天命决定。常用作事势所至,人力不可挽回之意。
出处:《论语·颜渊》:“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77升堂入室
解释:古代宫室,前为堂,后为室。比喻学识或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达到很高的成就。
出处:《论语·先进》:“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78手足无措
解释:措:安放。
手脚不知放到哪儿好。形容举动慌张,或无法应付。
出处:《论语·子路》:“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79是可忍,孰不可忍
解释:是:这个;孰:那个。
原意是这样的事儿他都忍心干得出来,还有什么事儿干不出来呢。现指绝不能容忍。
出处:《论语·八佾》:“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80食无求饱
解释:饮食不要求饱。指饮食要节制。
出处:《论语·学而》:“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81逝者如斯
解释:用以形容光阴如流水一去不返。
出处:《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82述而不作
解释:述:阐述前人学说;作:创作。
指只叙述和阐明前人的学说,自己不创作。
出处:《论语·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83死而后已
解释:已:停止。死了以后才罢手。形容为完成一种责任而奋斗终身。
出处:《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84驷不及舌
解释:驷:古时由四匹马拉的车;舌:指说的话。
一句话说出口,四匹马拉的车也追不回。比喻一句话说出来,再也无法收回。
出处:《论语·颜渊》:“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
85四海之内皆兄弟
解释:世界各国的人民都象兄弟一样。
出处:《论语·颜渊》:“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86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解释:四体:指人的两手两足;五谷:通常指稻、黍、稷、麦、菽。
指不参加劳动,不能辨别五谷。形容脱离生产劳动,缺乏实用的生活知识。
出处:《论语·微子》:“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87中庸之道
解释: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
出处:《论语·庸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88温故知新
解释:温:温习;故:旧的。
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的经验,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出处:《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89文质彬彬
解释:文:文采;质:实质;彬彬:形容配合适当。
原形容人既有文采又朴实,后形容人文雅有礼貌。
出处:《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90无为而治
解释:无为:无所作为;治:治理。
自己无所作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原指舜当政的时候,沿袭尧的主张,不做丝毫改变。后泛指以德化民。
出处:《论语·卫灵公》:“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91小德出入
解释:小德:小节;出入:偏离标准。
指不必严格要求的一些小节。
出处:《论语·子张》:“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92血气方刚
解释:血气:精力;方:正;刚:强劲。
形容(年轻)人精力正旺盛。
出处:《论语·季氏》:“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
93学而优则仕
解释:优:有余力。
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后指学习成绩优秀然后提拔当官。
出处:《论语·子张》:“子夏日:‘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94朽木不可雕
解释:腐烂的木头无法雕刻。比喻人不可造就或局势败坏无法逆转。
出处:《论语·公冶长》:“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95循循善诱
解释:循循:有次序的样子;善:善于;诱:引导。
指善于一步一步地引导别人进行学习。
出处:《论语·子罕》:“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96言必信,行必果
解释:信:守信用;果:果断,坚决。
说了就一定守信用,做事一定办到。
出处:《论语·子路》:“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
97言必有中
解释:中:正对上。
指一说话就能说到点子上。
出处:《论语·先进》:“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98言不及义
解释:及:涉及;义:正经的道理。
指净说些无聊的话,没有一句正经的。
出处:《论语·卫灵公》:“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99言而有信
解释:说话靠得住,有信用。
出处:《论语·学而》:“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100一言以蔽之
解释:蔽:遮,引伸为概括。
用一句话来概括。
出处:《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101一以贯之
解释:贯:贯穿。
用一个根本性的事理贯通事情的始末或全部的道理。
出处:《论语·里仁》:“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10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解释:为:是。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是聪明的。指做学问态度要端正,也指做人要诚实。
出处:《论语·为政》:“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103以直报怨
解释:直:公正、正直。
以公道对待自己怨恨的人。
出处:《论语·宪问》:“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104因人废言
解释:因为那个人不好或地位低下,就把他正确的言论也否定了。
出处:《论语·卫灵公》:“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105用行舍藏
解释:任用就出来做事,不得任用就退隐。这是早时世大夫的处世态度。
出处:《论语·述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
106有教无类
解释:类:类别。
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
出处:《论语·卫灵公》:“有教无类。”
107欲罢不能
解释:欲:想;罢:停,歇。
要停止也不能停止。
出处:《论语·子罕》:“夫子循循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108愚不可及
解释:愚:傻,笨;及:比得上。
原意为装傻,别人比不上。现形容极其愚笨。
出处:《论语·公冶长》:“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109怨天尤人
解释:天:天命,命运;尤:怨恨,归咎。
指遇到挫折或出了问题,一味报怨天,责怪别人。
出处:《论语·宪问》:“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110择善而从
解释:从:追随,引伸为学习。
指选择好的学,按照好的做。
出处:《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因为冉有和季路知道他们老师孔子会反对这件事,得知这个消息应该会有所行动,所以急于告诉他,看他怎么处理。具体细节如下:
一、原文:
季氏将伐颛臾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二、译文:
季孙氏将要讨伐颛臾。冉有、季路拜见孔子说:“季孙氏要对颛臾用兵。”
孔子说:“冉有!恐怕应该责备你们吧。那颛臾,先王曾把颛臾的国君当作主管东蒙山祭祀的人,而且它地处鲁国境内,是鲁国的藩属国,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冉有说:“季孙要这么干,我们两个做臣下的都不愿意。”
孔子说:“冉有!周任有句话说:‘能施展才能就担任那职位,不能胜任就该辞去。’如果盲人摇晃着要倒下却不去扶持,颤颤巍巍将要跌倒却不去搀扶,那么何必要用那个搀扶的人呢?况且你的话错了,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跑出,(占卜用的)龟甲和(祭祀用的)玉器在匣子里被毁坏,这是谁的过错呢?”
冉有说:“如今颛臾城墙坚固而且靠近季孙氏的封地,现在不夺取,后世一定会成为子孙们的忧虑。”
孔子说:“冉有!君子厌恶那些不肯说(自己)想要那样而偏要找借口的人。我听说拥有邦国封邑的诸侯和拥有家族封邑的大夫,他们不担忧贫困而担忧分配不均匀,不担忧人少而担忧不安定。财物分配公平合理,就没有贫穷;上下和睦,就不必担心人少;社会安定,国家就没有倾覆的危险。像这样,远方的人仍然不归服,就修治文教德政来使他归服;已经使他们归服后,就要使他安定下来。如今由与求两人辅佐季孙氏,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使他们来归顺;国家四分五裂却不能保持它的稳定统一;反而策划在境内兴起干戈。我恐怕季孙氏的忧虑,不在颛臾,而是在鲁国内部。”
三、注释:
1、季氏:季康子,春秋鲁国大夫,把持朝政,名肥。颛臾(zhuān yú),小国,是鲁国的属国,故城在今山东费县西北。旧说季氏贪颛臾土地而攻之。依文意乃季氏与鲁君矛盾极深,历代鲁君欲除季氏,季氏恐颛臾再为患,这就助了鲁君,故欲攻之。本文批评了季氏兼并颛臾的企图,并阐发了孔子以礼治国为政以德的主张。
2、冉有和季路当时都是季康子的家臣。冉有,名求,字子有。季路,姓仲,名由,字子路。两人都为孔子弟子。见:谒见。
3、有事:这里指军事行动。古代把祭祀和战争称为国家大事。当时季氏专制国政,与鲁哀公的矛盾很大。他担忧颛臾会帮助鲁哀公削弱自己的实力,所以抢先攻打颛臾。
4、无乃尔是过与:恐怕该责备你吧?“无乃……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恐怕……吧”。尔是过,责备你,这里的意思是批评对方没尽到责任。是:结构助词,提宾标志。(在苏教版中,“是”复指“尔”,用作代词)过:责备。
5、先王:指周之先王。
6、东蒙主:指受封于东蒙。东蒙,山名,及蒙山,在今山东蒙阴南。主:主管祭祀的人。
7、是社稷之臣也:是:代词,这,指颛臾。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社稷是祭祀谷神和土神的祭坛。有国者必立社稷。国亡,社稷被覆盖起来废掉,故社稷为国家的象征,这里指鲁国。社稷之臣意译为附属于大国的小国。
8、何以伐为:为什么要攻打它呢?何以,以何,凭什么。为:表反问语气。
9、夫子:季康子。春秋时,对长者,老师以及贵族卿大夫等都可以尊称为夫子
10、周任:上古时期的史官。
11、陈力就列,不能者止:能施展自己才能,就接受职位;如若不能,就应辞去职务。陈:施展。就:担任。列:职位。止:不去。
12、危:名词作动词,遇到危险(摇晃着要倒下)。持:护持。
13、颠:跌倒。扶:搀扶。
14、相(xiàng):搀扶盲人走路的人(辅助者)。
15、兕(sì):独角犀牛。柙(xiá):关猛兽的笼子。
16、龟玉都是宝物。龟:龟版,用来占卜。玉,在:指玉瑞和玉器。玉瑞用来表示爵位,玉器用于祭祀。椟(dú):匣子。
17、固:指城郭坚固。近:靠近。费(古读bì):季氏的私邑,及今山东费县。一说读fèi,当地人称费(fèi)县。
18、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君子厌恶那些不肯说(自己)想要那样而偏要找借口的人。疾:痛恨。夫:代词,那种。舍:舍弃,撇开。辞:托辞,借口。
19、有国有家者:有国土的诸侯和有封地的大夫。国:诸侯统治的政治区域。家:卿大夫统治的政治区域。
20、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意思是“不担忧贫困而担忧分配不均,不担忧人(东西)少而担忧社会不安定”。患,忧虑
黄氏家谱,中华民族总始祖13世世系图,黄姓世系图表
本文2023-10-11 15:55:48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289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