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的故乡在哪
仲由(前542年―前480年),字子路,又字季路,孔子得意门生,春秋末鲁国卞(今平邑县仲村镇)人,其后胤因避战事迁往微山县鲁桥镇仲浅村。为《二十四孝》中为亲负米的主角。孔门十哲之一,小孔子九岁,也是弟子中侍奉孔子最久者。
分类: 社会/文化 >> 社会话题
问题描述:
马国涛
解析:
历史人物
少康:
夏代大禹重孙帝相之子,其母仍国人(今微山县鲁桥镇仲浅村)。少康在仍国长大还都后,夏朝中兴,诸侯来朝,方夷来宾。又传11代至夏桀被周武所灭。
微子:
微子名启,是殷帝乙的长子,殷纣王的同母庶兄。纣王执政昏庸无道,微子数谏不听,愤而出走,阴于微地。周武王伐纣后,把微子封于殷地,以代殷后,爵为宋公,微子为宋国始族。死后葬于微山岛上。
目夷:
字子鱼,是春秋时人,殷微子的17世孙,宋襄公的庶兄,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张俭:
(公元115—198年)字元节,东汉末年山阳郡高平县人(今微山县两城)。为官清廉,得罪朝中要人,遭到株杀。建安初,汉献帝下昭征为卫尉,不得已而赴任,年卒84岁卒于许昌。
刘表:
字景升,山阳高平人(今微山县两城),是西汉景帝之子恭王刘余之后,三国时名噪一时的儒将。东汉献帝(公元190年),诏刘表为荆州刺使。
王粲:
字仲宣,山阳郡高平县人(今微山县两城),是汉末著名文学家、“建安七子”之冠冕。
仲长统:
(公元179—220年)字公里,山阳高平县人(今微山县两城),官至尚书郎,是东汉末年唯物主义的哲学家和进步思想家。
王叔和:
名熙,山阳高平人(今微山县两城)。约生于公元2世纪,是东汉著名的医学家。在医学上最突出的贡献,是对脉学的研究和《脉经》的著成。他是张仲景《伤寒论》流传于世的功臣。
王弼:
(公元226—249年)字辅嗣,魏晋时玄学的奠基人,山阳郡高平县人(今微山县两城),他仅在世界上生活了23个春秋,但他对这个世界的贡献却不在孔孟之下。他的著作有,《周易注》、《周易略例》、《老子指略》、等数种。
仲永檀:
被乡人戏称为“窝窝进士”。赴京赶考会试,途中染病误了考期,流落北京街头,被乾隆发现,破格金榜提名。为一代清官。
潘馥:
(公元1883—1936)字馨航,微山县马坡潘庄人。清末举人出身,官至北京军 国务院总理。
一、仲由(前542年―前480年),字子路,又字季路。
孔子得意门生,春秋末鲁国卞(今平邑县仲村镇)人,其后胤因避战事迁往微山县鲁桥镇仲浅村。为《二十四孝》中为亲负米的主角。孔门十哲之一,小孔子九岁,也是弟子中侍奉孔子最久者。
仲由以政事见称,为人伉直鲁莽,好勇力,事亲至孝。除学诗、礼外,还为孔子赶车,做侍卫,跟随孔子周游列国,深得器重,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
周敬王四十年(鲁哀公十五年,前480年),卫乱,父子争位,为救其主孔悝,被孔悝之父杀死,砍成肉泥。三月初三结缨遇难,葬于澶渊(今河南濮阳)。
二、曾皙:或称曾点,是宗圣曾子的父亲,字子皙,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今属山东平邑)人。
曾参之父,孔子早期弟子,笃信孔子学说。《先进》记载,他在谈志向时,希望“莫(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感叹道:“吾与蒧也。”
三、冉求:(前522-?),字子有,通称“冉有”,尊称“冉子”,鲁国陶(今山东定陶)人。
周文王第十子冉季载的嫡裔。中国春秋末年著名学者、孔子门徒。孔门七十二贤之一。以政事见称。多才多艺,尤擅长理财,曾担任季氏宰臣。
前484年率左师抵抗入侵齐军,并身先士卒,以步兵执长矛的突击战术取得胜利,又趁机说服季康子迎回了在外流亡14年的孔子。帮助季氏进行田赋改革,聚敛财富,受到孔子的严厉批评。冉求是孔子的最好的得意门生之一,在孔子的教导下逐渐向仁德靠拢,其性情也因此而逐渐完善。
四、公西赤:(前509年-,一说前519年出生),汉族,字子华,山东省菏泽市东明县人。
东周时期鲁国学者、孔门弟子。 唐玄宗尊之为「邵伯」,宋真宗加封为「巨野侯」。明嘉靖九年改称「先贤公西子」。公西赤有非常优秀的外交才能。
扩展资料:
自汉代起,颜渊因为较易查考的关系,除了被列为七十二贤之首外,有时祭孔时独以颜渊配享。此后历代统治者不断追加谥号:唐太宗尊之为“先师”,唐高宗追封太子少保,唐玄宗尊之为“兖公”,宋真宗加封为“兖国公”,元文宗又尊为“兖国复圣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复圣”。山东曲阜还有“复圣庙”。
冉有曾一度因为为季氏征税而被孔子责备,论语记载:“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季氏比周公的嫡裔鲁国还富有,而冉求却为他征更多税。孔子于是向弟子们说:冉求不是我的学生,你们击鼓声讨他的罪状,是可以的。
——孔门七十二贤
“泗水滔滔流青铜,鲁桥突兀跨长虹。惊波荡滴石斗怒,石门空洞如施弓。风霜剥蚀势欲压,乱石齿齿填深洪。南连淮楚九地厚,东导齐鲁群流通……” 这是元人咏鲁桥的诗句。
鲁桥镇北部,有一座古老的石桥,建于何时无考。传说建桥时,有一位长者路过这里,他先是站着看,后坐下来敲打一块石头,过后就走了。待石桥合龙,横竖摆弄不好。有人提议,把老者丢下的石块搬来试试。结果正合适,石桥遂成。石匠们恍然大悟,长者原来是鲁班。乡亲为了表达对鲁班的感谢之情,给石桥取名鲁桥。镇因桥得名。
鲁桥镇是运河畔的一座古镇。史书记载,唐时已为重镇。咸通年间(860~873年),官兵平定庞勋之乱,曾有四千人驻扎这里。元代大运河通航后,设有都漕运司。明代设有巡检司。到了清代,鲁桥镇作为繁华兴盛的水运码头,已成为绿水环绕,芳草幽香,环境优美的名镇。当时就有八景之说,即:横跨运河东岸的“杰阁跨河”,池水深碧的“砚墨古池”,木桥三孔的“长桥卧波”,巍巍峨峨的“奎楼焕彩”,泗水尽头的“沙洲春泛”,飞金耀彩的“仲子古祠”,圣泉汩汩的“东山浮翠”和芦荷掩映的“西湖绕堤”。
抗倭名将戚继光、名士仲襄溪就出生在鲁桥。明嘉靖七年(1528年)戚继光的父亲戚景通被提拔为都指挥、江南运粮把总,在赴任途经鲁桥时,夫人生下了戚继光。鲁桥的仲浅村,为古仍(任)国国都。秦在此置任城县,延至北朝魏神龟元年(518年),迁治于今济宁市中区。这里还曾建有“一堂”(观音堂)、“两阁”(火神阁、文昌阁)、“六庙”(奶奶庙、玄帝庙、关帝庙、佛爷庙、三王庙、龙王庙),四季香客云集。“八景”今大多无存。“一堂”“两阁”“六庙”亦毁于“文化大革命”中。
是个穷苦人家出生吧,《二十四孝》中为亲负米的主角,是太平,但是死于宫廷政变仲由(前542年―前480年),字子路,又字季路,孔子得意门生,春秋末鲁国卞(今泗水县泉林镇卞桥村)人,其后胤因避战事迁往微山县鲁桥镇仲浅村。为《二十四孝》中为亲负米的主角。孔门十哲之一,小孔子九岁,也是弟子中侍奉孔子最久者。 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就可以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
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由于社会内部不可调合的矛盾引起的深重危机摇撼了传统文化的性,对传统文化的怀疑与批判精神与日俱增,就连“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的孔子也不能不把当时所处的时代精神注入到自己的思想体系中,并对传统文化加以适当的改造,以便在社会实践中建立一种新的和谐秩序和心理平衡,这种情况到了大变革的战国时代显得尤为突出,因为人们在崩塌的旧世界废墟上已经依稀看到了冲破旧尊卑等级束缚的新时代的曙光。
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夏邑,出生于鲁国陬邑。东周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自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学一直被历代统治者视作正统学科,以至作为任贤用能的标准,影响延绵数千年至今。
孔子曾带领部分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了六经(分别为:《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他有三千,贤七十二人。孔子去世后,其及其再传把孔子及其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了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文宣皇帝、文宣王。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曾子
曾子,(前505-前435),名曾参(zēngshēn)字子舆,春秋末期鲁国南武城(山东平邑)人。十六岁拜孔子为师,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积极推行儒家主张,传播儒家思想。他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省身、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影响中国两千多年,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是当今建立和谐社会的丰富的思想道德修养。
编《论语》、著《大学》、写《孝经》、著《曾子十篇》,后世尊奉为“宗圣”,是配享孔庙的四配之一。
曾子是儒家正统思想的正宗传人,他把孔子的思想和学问授给,又将孔子的言行整理成《论语》,上承孔子之道,下开思孟学派,对孔子的思想一以贯之。曾子在儒学发展史乃至中华文化均占有重要的地位。
鲁悼公三十二年(前435年),曾子辞世,终年70岁,葬于山东平邑魏庄乡南武城孝子山脚下。平邑魏庄建有曾子庙、曾林(曾子墓)。曾姓后裔均把曾参作为自己的开派祖。
仲由[zhòngyóu]
子路一般指仲由
仲由(前542年―前480年),字子路,又字季路,孔子得意门生,春秋末鲁国卞(今平邑县仲村镇)人,其后胤因避战事迁往微山县鲁桥镇仲浅村。为《二十四孝》中为亲负米的主角。孔门十哲之一,小孔子九岁,也是中侍奉孔子最久者。
仲由以政事见称,为人伉直鲁莽,好勇力,事亲至孝。除学诗、礼外,还为孔子赶车,做侍卫,跟随孔子周游列国,深得器重,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
周敬王四十年(鲁哀公十五年,前480年),卫乱,父子争位,为救其主孔悝,被叛臣杀死,砍成肉泥。三月初三结缨遇难,葬于澶渊(今河南濮阳)。
仲由一生追随孔子,保护孔子,积极捍卫或努力实践孔子的思想学说,对儒家的贡献、对后代的影响也是很大,为子至孝,善政为民,诚实守信,忠义仁勇,闻过则喜,闻善则行,见义必为,见危必拯,其德其行如日月在天、江河行地。光照人间润泽华夏,位列十哲,世称先贤。
子路的伉直好勇在师从孔子之前即已形成,子路性伉直,表现在言语上就是从不掺假欺瞒,对此孔子评价说:“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子路无宿诺。”意谓子路答应今天兑现的事情,决不拖延到明天。孔子对子路忠心不二、讲信义的品性深有了解,曾断言:“孔子说:“如果我的主张行不通,我就乘上木筏子到海外去。能跟从我的大概只有仲由吧!”他坚信当穷途末路、逸往海外时,随从自己的只有子路一人。
孟子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鲁国邹人(今山东邹县东南部人),距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是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而他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被称为“亚圣”。
荀子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位于今山东兰陵县)令。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论’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
董仲舒
董仲舒(前179年~前104年),汉族,汉广川郡(今衡水景县广川镇大董古庄)人,汉代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汉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儒生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的主张。
董仲舒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自然、人事都受制于天命,因此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和政治思想都应该是统一的。董仲舒的儒家思想维护了汉武帝的集权统治,为当时社会政治和经济的稳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任江都易王刘非国相10年,元朔四年(前125年),任胶西王刘端国相,4年后辞职回家。此后,在家著书,朝廷每逢大事,就会让使者及廷尉到他家,问他的意见,仍然受到汉武帝的重视。
韩愈
韩愈(公元768年~公元824年)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后人尊称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曾积极参加讨伐淮西叛藩吴元济的战争,任裴度的行军司马。思想上,韩愈崇奉儒学,力排佛老。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等。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
二程
二程即程颢和程颐,河南洛阳人,他们的学说也称为“洛学”,与同时代的张载所创的“关学”颇有渊源,二者理学思想对后世有较大影响,南宋朱熹正是继承和发展了他们的学说。
程颢
程颢(公元1032年—1085年),生于宋仁宗明道元年,卒于宋神宗元丰八年。字伯淳。学者称明道先生。中国北宋思想家,理学奠基者。官至监察御史里行。嘉祐年间举进士后,任鄠县及上元县主簿、晋城令。
有治绩,官至太子中允、监察御史里行。曾参与王安石变法,后因反对新法,被贬至洛阳任京西路提点刑狱。与先后被贬至洛阳的文彦博、吕公著、司马光等相互联系,继续反对新法。哲宗即位,司马光执政,荐程颢为宗正寺丞,未及行即病逝。
嘉定十三年(1220),赐谥纯公。淳祐元年(1241)封河南伯,从祀孔子庙庭。程颢早年受父程珦之命,与弟程颐和周敦颐问学,由此立志于孔孟之道,又泛览诸家。由于他和程颐长期在洛阳讲学,故他们的学说亦被称为洛学。
程颐
程颐,(公元1033年—1107年),生于宋仁宗明道二年,卒于宋徽宗大观元年。字正叔。学者称伊川先生。中国北宋思想家,理学创立者之一。曾任国子监教授和崇政殿说书等职。十四五岁时,与兄程颢同学于周敦颐。
在游太学时,作《颜子所好何学论》,主管太学的胡瑗惊异其才。王安石当政时,未被起用,与兄程颢在洛阳讲学。司马光执政时,被荐为崇政殿说书,与修国子监条规。在为哲宗侍讲期间,敢以天下为己任,议论褒贬,无所顾忌,声名日高,从游者日众。
其后,程颐因反对司马光的新党执政而被贬,任西京国子监守。不久削职,被遣送至四川涪州,交地方管制。程颐在被贬期间,完成著作《周易程氏传》。徽宗即位,得以赦免,但不久又受排斥,遂隐居龙门,遣散门徒,不久病死于家。至南宋,追谥正公。
朱熹
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
宋朝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朱熹是非孔子亲传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1]朱熹是程颢、程颐的三传李侗的学生,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皇帝讲学。朱熹著述甚多,有《四书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词集注》,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语象》等。其中《四书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
陆九渊
陆九渊(1139-1193),号象山,字子静,汉族,书斋名“存”,世人称存斋先生,江西抚州市金溪县陆坊青田村人。南宋的理学家和教育家,与理学家朱熹齐名,史称“朱陆”。是宋明两代“心学”的开山祖。他的学说,经明代大儒王守仁继承与发扬成为宋明理学的一个重要派别,对后世影响极大。
王守仁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
明代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军功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赠新建侯。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和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其学术思想传至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立德、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绝有明一代。谥文成,故后人又称王文成公。
儒家思想的精华包括先秦儒家思想、孔子的仁与礼、从前孔子时代的礼乐制度到孔子的仁礼思想、孔子的仁、孔子的礼、孔子的孝道、《论语》中的孝、《孝经》论孝、孔子的命观、孔子命观形成的背景、孔子命观的特征与内涵、“修身俟命论”的人生指导意义、孔子的人生问题论、乐——孔子的人生态度和人生境界、孔子与论志向、立身行事中的言与默、孟子的性善论与孟子的使命、孟子的仁政学说以及荀子的性恶论与礼治说、儒家思想的流变、贯通天人——董仲舒的儒学思想、“性即理”——周、张、程、朱的理学思想、“心即理”——象山、阳明的心学思想、新儒家——西学东渐的文化回应、儒文化圈的崛起——儒学促进现代经济发展的可能等内容。
孔子门下三千,因而总结出很多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比如“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怠”等。孔子更被后世尊称为“万世师表”,某些地区更将“孔圣诞”定为“教师节”。
儒家思想属于全人类的文化遗产宝库。保存和解释儒家思想文献,增进人们对它的理解是我们作为对儒家感兴趣的学者的一个重要任务。不管你对儒家思想的评价如何,了解这个极其丰富多彩的传统一定会使得你的生活更加丰富。
微山仲庙,始建于唐开元七年(公元719年)。据《仲里志》记载:当时贺知章为任城(今山东济宁市中区)令①。见到仲子的第三十六代主鬯孙仲文,询其家世,知其为先贤后裔,然流落乡野,下同编氓,深表慨叹,于是在当时的横坊村(今仲家浅)为之建庙,并拨给一定数量的祭田,令仲文主祀事,此即为微山仲庙之始。
该庙坐落于今微山县鲁桥镇仲浅村,京杭运河西岸,占地20亩,座西向东,前后五进院落。有牌坊、大门、御碑亭、泗渊井、中兴祠、闻喜堂、神厨、斋宿房、穿堂、两庑、卫圣殿、寝殿等建筑,主体建筑以卫圣殿为中心,分布于东西中轴线上,左右建筑作对称式配列。是国内宋元至明清以来的古建筑代表作,1992年6月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当年仲庙建制为:前有大门三间,悬山式,绿琉璃瓦覆顶,红色木柱,前后擎檐俱彩绘。大门两旁木柱悬挂董朱桂书写的“环疏柳以映宫墙,对孔里千松之色;取清漕而洁俎豆,生禹川一水之香”木质对联。大门右路墙垣之下,有一古井,该井口横卧一石,墙垣由井口中跨过,墙内镶一石碑,一米见高,上书“泗源井”三个大字。古有“墙里有井,井里有碑”之说,成旧时一景。该井不知掘于何年,亦不知碑文为何人所书。
大门前有石柱木牌坊一幢:中题“先贤仲子庙”,右题“气凌今古”,左题“志隘乾坤”。大门后有三间穿堂,又曰“升堂门”,升堂门右有“明决门”,左有“忠信门”,升堂门宽115米,深6米,高约6米,悬山式,四梁八柱,五 檀方椽,灰色筒瓦,龙纹瓦档。室内墙壁上镶有真草隶篆各类石碑8块。两旁木柱上悬有陈于逵书写“溯春秋几千年矣,树大道干城赫如前日;距洙泗仅百里焉,依圣人剑佩常若同堂”木联。 在微山湖北部东岸鲁桥镇,绿树掩映的仲浅村中矗立着一座古朴的庙宇,这就是为孔子的得意门生仲子路修建的仲子庙。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康熙帝沿运河南巡,登岸拜谒仲庙,御书“圣门之哲”“克绍家声”石匾,石匾分别嵌于北庑和南庑的墙壁上。雍正三年(1725年)颁赐“圣道乾城”匾额。乾隆三十年(1765年)乾隆帝下江南途中,登岸拜谒仲庙,钦赐“三德达身修勇故不怠,四科从政事果则无难”木联及“贤诣升堂”匾额,并赐大铁香炉一个。南北庑四壁上镶嵌着明、清碑刻,皆是官员名士拜谒仲庙时留下的手迹、题词、诗文。最精致的一块碑刻是南宋高宗皇帝赞仲子的一首四言诗,文字篆书,文曰:“宋高宗皇帝御制赞:升堂惟先,千乘惟权,陵鼎知非,委质可贤,折狱言简,结缨礼全,恶言不耳,仲尼赖焉”。诗文下部阴刻仲子像,衣着朝服,双手持笏。此碑为明嘉靖年间刻制。
清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仲里志》仲家浅仲庙图
升堂门后即为金碧辉煌的卫圣大殿。和卫圣殿平行的两侧,左建“闻喜堂”,右建“中兴祠”,殿前两侧建南北庑各五间。卫圣殿为五间,进深三间,宽18米,深125米,高约15米;单层歇山式,单华拱,六铺座,内有通天木柱8根,直径056米;大殿正脊之上书有大清嘉庆十七年(公元1812年),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仲贻熙修立字样。前墙有六棱石柱四根,方石柱础;重梁起架,双层木椽;飞檐兽头,绿色琉璃瓦,龙纹瓦档;房顶鸱吻对望,煞是威武。殿内设神龛一座,神龛之上悬挂着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南巡时御书“圣门之哲”雕龙巨匾。神龛内塑有端庄威严的仲子坐像,其服饰,亦采用宋徽宗崇宁五年(公元1106年)礼制,着九旒九章,绘有山龙、华虫、藻火、宗彝、粉米等图案。神龛之前放置供桌一张,配有铜鼎香炉祭器,殿外正上方悬有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亲笔书写的雕龙巨匾“圣道干城”,两旁木柱上挂有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木匾御制对联:“三德达身修,勇故不怠;四科从政事,果则无难。”并落有“乾隆宝翰、陶冶性灵”印章两方。殿内正对仲子塑像,悬挂着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的御书匾额“贤诣升堂”。
两庑是供奉对仲庙建筑有功的显要闻达之士的地方,其中贺知章、刘天和、顾彩、施鸾坡、阮元等名宦位居首要。庑内墙壁上镶有石碑16块,北庑内有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题写的“圣门之哲”石匾一方,中有“康熙御笔之宝”印章一方,南庑有七皇子题写的“克绍家声”。北庑内明工部郎中汪邦柱142韵“三字经”式的题咏尤具特色,实可谓韵险字奇、才华横溢。卫圣大殿后便是三间寝殿,又名鼎烟堂,祀有仲子以上仲氏四代先祖的木牌位;殿为直山式,宽102米,深67米,高约8米。殿内有仲子六十七代孙仲贻熙立石、阮元撰文的石碑一方,另有仲子石刻肖像一方,碑上篆有宋高宗御制仲夫子赞四言诗一首:“升堂惟先,千乘惟权。陵暴知非,委质可贤。折狱言简,结缨礼全。恶言不耳,仲尼赖焉。”殿两则建有“斋宿房”和“神厨”,是每次仲庙丁祭时主祭官沐浴戒斋和筹备祭品之所。庙院内各代各类石碑180余块。历代帝王将相、达官显宦、文人墨客、俊彦贤达,沿漕而至,进庙瞻拜,兴来感发,或诗或言,必有题咏,这些碑刻,就记录了他们各自的感慨和悼念之情。其中尤以明司业马一龙的狂草碑刻独具天赋。此碑为七言律诗一首,从起笔到落笔,一气呵成,中间没有断笔,广为世人传颂。其诗曰:“仲子祠前秋舸新,相逢俱是客中身。古来此地多君子,今在他乡少故人。红日有天三引领,白云无处一伤神。虚舟任自乘流去,莫遣迷途再问津。”庙内苍松翠柏,幽竹修篁,石碑参差,花草斑烂,杂以青砖绿瓦,玉砌雕栏,愈显得肃穆庄严。 此庙自建成后,历经五代十国的战乱,亦因傍运河而建,时受水患之侵,故毁圯较众,但因此处为水路要冲,历代帝王将相,文人显要,达官雅士皆沿漕路过拜谒,故能时圯时兴。金元之间,代有修葺。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追封仲子“河内公”时,敕令重建仲庙,由仲子四十一代孙仲扶九监修。元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济宁路同知刘用以公务南行,至仲家浅,见仲庙栋宇顷颓,风雨不蔽而重修,并有记。至正九年(公元1349年),济宁路总管吕鲁同仲子五十代主鬯孙仲炫捐资修建,廉访使胡祖广记。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仲子五十四代主鬯孙仲义报官请修。明嘉靖十二年(公元1533年),都御史刘天和来济治水,以仲庙湫隘毁颓,拨治河公银重修,历半年工峻,大学士夏言作记。嘉靖四十三年(公元1564年),工部主事叶以蕃组织修葺,有总河待郎陈尧作记。明万历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由济宁刑科陈伯友捐俸金重修,崇祯年间,济宁知州王孙蕃报部请修。逮自清朝鼎立,仲庙修建之役更繁,其工程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仲子六十一代孙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仲于陛上书运河同知王有容,继而又联络御史顾如华,督府潘臬,督河司马朱云门,共趋厥事,于康熙甲辰(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动工修建。此次修复,扩大庙址,重建门坊,至康熙乙已仲冬(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竣工。有翰林学士张士甄和御史顾如华分别作记。庙规遂臻于顶制。据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载入《大清会典》的资料核实:当时仲庙宅基为68亩,坟地950亩,无粮祭田6358亩,庙户46户。此后又先后于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重建,户部尚书戴明说作记。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重建,御史顾如华捐千金共趋厥事,历时一年零十月,用工共三万三千有奇,而鼎新之,运河同知王有容作记。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重修,礼部尚书张伯行作记。乾隆年间重修,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被黄水冲圯,二年(公元1797年),仲子六十七代孙、五经博士仲贻熙移请济宁知州王彬转详情饬委曲阜知县吴钟岳勘估,九年(公元1804年),巡抚铁保于治运河道库银中拨款九百九十余两重修,历时二年竣工。清嘉庆十二年(公元1807年),御史施鸾坡讲学济宁,捐俸金2000金,创建寝殿三间,后又整修中兴祠。光绪年间重修。民国曾有小型的募捐修葺。
仲庙经数次重修,成为规模有加、香火鼎盛、名扬四海之仲子息灵之所。后因沧桑巨变,这座优美的典雅的古建筑,后经“文革”洗劫,几乎荡然一空,只有卫圣大殿的外壳尚存,人们无不扼腕叹息。令人欣慰的是,经1985年、1998年两次国库拨款修复,中轴线上的建筑,除牌坊外基本恢复了原貌。2002年春,仲氏后裔捐资20万元修复了前大门,院以松柏饰之,其中大门、穿堂、两庑、大殿、寝殿轮奂之美,丹雘有加。有识之士认为,一俟仲庙修复工程工峻事藏,它可以东牵孔孟旅游胜地,西映微山湖万亩荷花,北连济宁“小北湖”的游船画舫,南接微山岛“三贤墓②”的青山秀水和南阳古镇的湖光波澜,中括伏羲庙③的岚光琴泉,把它辟为旅游之地,将蔚为壮观。
简注
①另一说为贺知止为任城县令。
②三贤墓:殷微子启墓、春秋目夷墓、汉张良墓。殷微子:名启,因封于微,子爵,世称微子,有贤声,死后葬微山县微山岛,微山县因此得名。目夷:公子目夷,字子鱼,宋桓公庶长子。因两次让君位于宋襄公,得贤称。公子目夷生前景仰殷微子启,死后葬微山湖中微山岛微子墓旁。汉张良:字子房,一生辅佐汉高祖刘邦。谋刺秦始皇失败,逃到下邳(今江苏邳县)。辞封三万户侯,因初识刘邦于留地(今微山湖中),请封于留,世称留侯,死后葬微山湖中微山岛。
③伏羲庙:伏羲,又名伏戏、疱牺、牺皇,史称太昊。死后一说葬于河南,一说山阳高平(今微山县两城乡附近),该庙坐落于微山县两城乡,仲子庙东南四十里处。此庙宋朝框架,金、元、明多次修复。庙院内有伏羲殿、女娲殿、关帝殿、魁星阁、三圣阁、圣母泉池等建筑物。是全国现存三处伏羲庙最早的建筑。(其他两处一处在甘肃天水,一处在河南淮阳)。
曹彰,字子文,操子,少善射御,膂力过人,越骑将军,任城威王。 221年。曹彰受曹丕册封为任城王! 国都任城县(在今山东微山县驻地夏镇西北61公里,南阳湖东岸,泗水入湖处南,鲁桥镇仲浅村。)
长子是曹昂,在宛城之战时战死
曹操的儿子太多了,就目前有记载的如下:
曹昂,字子修,操长子,丰愍王,张绣叛乱时战死。
曹铄,操子,相殇王。
曹冲,字仓舒,操子,邓哀王。
曹据,操子,彭城王。
曹宇,操子,大将军,燕王。
曹林,操子,沛穆王。
曹衮,操子,少好学,中山恭王。
曹玹,操子,怀王。
曹矩,操子,范阳闵王。
曹干,操子,赵王。
曹上,操子,临邑殇公子。
曹勤,操子,刚殇公子。
曹乘,操子,谷城殇公子。
曹整,操子,叔父绍继子,郿戴公子。
曹京,操子,灵殇公子。
曹均,操子,叔父彬继子,樊安公。
曹棘,操子,广宗殇公子。
曹徽,操子,叔父玉继子,东平灵王。
曹茂,操子,乐陵王。
曹彰,字子文,操子,少善射御,膂力过人,越骑将军,任城威王。 221年。曹彰受曹丕册封为任城王! 国都任城县(在今山东微山县驻地夏镇西北61公里,南阳湖东岸,泗水入湖处南,鲁桥镇仲浅村。)
曹植,操子,陈思王。
曹熊,字子建,操子,萧怀王。
曹丕,字子桓,曹操太子,文皇帝。
子路的故乡在哪
本文2023-10-11 15:52:50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289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