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氏族谱的介绍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1浏览:2收藏

林氏族谱的介绍,第1张

僖公公字克柔生於唐武德三年公元六二零年娶李氏生子一墓长乐城东外巉川林氏属于唐九牧纁公号雁宾 南宋明经及第 授秀水令 子森公号宗瓯 南宋工部员外郎芙蓉林氏辈行:文与光世大,玄一明良泰,时兴秉国成,定天景佳昌,英贤维帝佐始迁祖讳瑞,号习之,行壬六,乃南宋吏部侍郎林莲屿六世孙。上世居闽,后避五代乱,迁浙江温州乐清玉环乡,元末再从玉环迁芙蓉镇后洋村。

关于揭西县河婆蔡氏渊源论证

作者:福粤公第二十八世裔孙——蔡创明

2006年9月6日

揭西县河婆蔡氏宗亲联谊会高皿副会长提供资料如下:

“八世喜公生→九世诗公生→十世寿公号伯礼祖妣刘太、刁太生→十一世绵基生→十二世程源公(贵良)。此是高皿宗长提供的资料。”

以南口车陂蔡氏族谱记,车陂蔡氏祖祠神主牌位上的世系(是老主牌),重庆市平都蔡氏族谱(光绪二年丙子岁1876年编石印本):十世伯礼号祖寿祖妣邹氏生一子→十一世文宝祖妣李氏生一子→十二世纯笃祖妣郭氏生(住曾井)→十三世刚介号万一郎祖妣张、彭、徐氏生一子→十四世竹轩公。

实录伯礼公即寿公也,乃诗公四男程邑庠生,善体父志勤读经传,未遂天朝题名之愿,早赴地下修文之选,配妣邹孺人,仅生一子文宝公尚在襁褓,诣外祖陈公抚养,上苍不负吾族之后,文宝公,一木撑天,奕叶流芳矣。

下面是以大埔赤水老谱记(明万历辛亥岁仲春十六世裔孙普聪谨跋)

十世祖→伯信公又伯全名法铭字十五郎、诗公五子、生于元至正庚寅年(1350年)九月十五日午时,卒未详。殁葬丰顺锡滩吕姓屋顶形名阙角蜈蚣,娶李氏,生六子金、禄、玉、荣、富、贵、妣葬长乐七都河龙冈燕头角朝大江,癸山丁向,穴结翠子登潭,裔孙分徙长乐小都、梓皋、揭阳、河婆、黄岐山、汤坑田心、东莞官仓、惠州、博罗、埔前、兴宁黄村、江西兴国宝石、福建省汀州上方、下方、赣州。

十世祖→伯礼公又伯寿、字十四郎,诗公四子娶邹氏生三子宗勋、宗恒、克玉、公生于元至正乙酉年(1345年)七月初三日申时,卒未详。葬于本州岛南口堡车坡饶姓屋后酉山卯向妣葬于大沙灰坟石碑裔孙分住车坡、大坪及岸州藤桥圩、江西、四川、惠州。

根据以上资料和五华族谱,松源蔡氏谱,丰顺族谱,梅林前族谱,揭西老谱,大埔赤水老谱,南口车陂族谱,车陂蔡氏祖祠神主牌位上世系,重庆市平都蔡氏族谱,五华安流蔡氏老谱,丰顺田心法铭公祠《蔡氏宗祠》(是1933年揭西蔡氏与丰顺蔡氏共同出资建成的),1988年3月18日蔡氏祖妣李氏祖坟座落五华河口翠仔登潭《关于蔡氏祖坟争执协议书》上签名揭西代表:蔡高苟、蔡明侃,都有依据可查和考证揭西河婆蔡氏是伯信公(法铭公)脉系。还有五华小都君金公、贵兴公、偏脑公风水墓碑见证。

至于广西贺县砂田蔡氏谱记,十世寿公号伯礼祖妣刘太、刁太生十一世绵基公是笔误或错接,依据事实不符,第一伯礼公神主牌没有刁氏,所有族谱都没有记载刁氏。按现揭西世系绵基公是福粤公第十五世裔孙,相对之下十世伯礼———十五世绵基公,中间少了四世四代人。

按历史资料和各地族谱合参后经考证

我个人认为如下是揭西蔡氏脉系才正确可考的世系

一世祖福粤公→二世祖星兴公→三世祖寿传公→ 四世祖若霖公→五世祖定天公→六世祖蒙吉公→七世祖喜公→八世祖显益公→九世祖诗公→十世祖伯信(性)公→十一世祖君金公→十二世祖贵兴公→十三世祖偏脑公→十四世祖潮海公→十五世祖绵基公→十六世祖程源公→十七世祖朴叟公→十八世祖神泉公。(十五世祖绵基公于明洪武十三年甲子岁公元1381-11-13日生于程乡石窟都一阁徐溪村、于明永乐廿二年甲辰公元1424年生二世祖程源公,程源公因雅好山水历观名胜,在明成化十三年丁酉岁公元1477年与弟贵龄公从程乡来下居尖田尾开基创业享寿63岁,蔡姓移居河婆已有五百年历史了。)

伯信公是打铁的五华小都打铁地方至今还在,而伯礼公是读书人、早世,程源公(贵良)、同源公(贵龄)兄弟两人都是打铁的。

以上如考证有误,请各位宗亲及时告知,须提供更多资料共同研究和论证。

46世洪德公珠系(九妻十八子)讳用格,字必元,行任郎, 尚崇公次子。生宋嘉定乙亥(公元1215年)五月初十日午时景定壬戌科擢进士第,仕咸宁县令,升抚州太守,清正廉明。47世大三公:字君兰,居福建宁化,在南宋末年,因避战乱,迁居福建汀州上杭县胜运里,生二子:安公、宁公。48世宁公:字伯镛, 大三次子。于明洪武年间与兄安由福建上杭县胜运里移居广东长乐县七都榕树前居焉。妣赵氏,夫妇生殁塟失考

子二 承宗 承祖承祖公后裔珠系58世焕元、三元、达元三兄弟迁广西贺州桂岭三水口立籍。长元、智元公在迁桂岭东坪籍。49世承宗公:号法通 宁公长子,行千三郎。与弟承担移居嘉应州长乐县七株榕树前,后又移居锅口古洞尾凹背茜坑。殁塟于本地寒虎咬尾形,坐南向北。与张氏,塟共龙冲天凤形,坐西向东 。子一 万贵。另谱:迁居兴宁刁坊黎岭下,生三子; 季通、千四郎(弘公)、 念三郎。长子季通仍留居刁坊黎岭下,二子千四郎迁居叶塘青榕树下;三子念三郎迁居南鼓子石。念三郎长子千一郎,千一郎生七子,二子文瑛迁居英德。文瑛生一子:钦;钦公生三子;其二子仕禄,仕禄生一子:介;介公字景惠,自英德故居迁翁源长安乡马洞村;介公生四子,其二子兰、三子首、四子芸,兄弟三人俱迁居乐昌九峰油草塘。50世万贵公:行万一郎,承宗公子。生于明洪武丙寅(公元1386年)。居棉洋约李洞社梁公岭。卒葬于本约罗经坝对面山脚吊狗社右边钳口穴,寅山申向。配赖氏 十一娘 。子三 仕安 仕保 仕得51世仕得公:行念三郎, 万贵三子。配叶氏五娘,夫妇生殁失考,合塟雷子坑牛窝岗猛虎抬头子三 瑾 瑄 珪52世瑄公:行百三郎; 仕得公次子。生于明正统元年丙辰(公元1436年)。卒于正德辛未年九月初一丑时,享寿七十六岁,葬罗公岭屋场后左,土名粪箕窝,天凤形,坐东向西 配陈氏四娘,殁葬松树角瓜园里,猛虎下山形,坐东向子七 绿 广 清 纬 厚 纲 纪53世清公:行千三郎,瑄公三子。生于明天顺戊寅(公元1458年)八月十六日亥时。殁于正德丙子年十一月十四未时。康熙乙丑岁十二月二十未时复葬于荒埔里蛏地形,艮山坤向配吕氏,副配卢氏,二妣合葬大都砂田里竹头塘。子六 日龙 日鼎 日玉 日鸾 日凤(均吕氏出)日衍(卢氏出)日鼎公后裔珠系63世叔章公迁往台湾新竹县关西新埔始祖;58世师尧、师爵后裔居钟山县英家大同龙福立籍。日凤公后裔珠系61世延凤兄弟;62世显达迁昭平县九龙、马江、白石村、金牛坪、木格、大木、贺州莲塘大拱桥、北陀、富罗、黄姚等地居住。大约有一万多人。54世日衍公:行万九郎, 清公六子。生于明弘治庚申(公元1500年)十月初一日,居长乐县伏溪都伏一图。卒于万历辛卯年正月初五子时,葬伏溪半田罗经坝塘上,亥山巳向配刘氏,生于弘治甲子年六月十一申时。卒于万国庚辰年九月二十九日辰时,葬李洞社虾公塘小塘面,坐东向西。子三 尚威 尚仪 尚权尚仪配张氏,生二子:万章、万奇。

尚权后裔珠系62世遴山公道光24年由广东锅口村迁广西贺州公会新新村;63世赐发、清发、新发三兄弟道光4年迁广西贺州公会镇新新村;生发迁黄金龙眼;63世昌发、永发两人迁广东下府新宁县深井圩;55世尚威 公 日 衍公长子。生于嘉靖辛卯(公元1531年)七月初九午时。卒于万历丙申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午时。葬于甲塘。配陈氏妙英,生于嘉靖辛卯十一月十三寅时。卒于万甲午年时,葬清塘山下崩洪马迹,庚山甲向兼酉分金子五 万衮 万裘 万裳 万戾 万彩56世万裳公 尚威公三子。生于明嘉请甲寅(公元1554年)八月初三寅时。卒于万国癸卯年正月十二未时,葬横岗排里岭埔。配陈氏,生于嘉靖乙卯年八月初六亥时。卒于嘉靖乙丑五月十九戍时;副配刁氏,殁葬横岗朱盆岭角 子五 文宝 文金 文玉 文圭 文璧文圭公后裔珠系63世公俊元公、俊康公迁贺州公会清泉村,现有500多人丁。57世文玉 万裳 三子,号郁南。生于明万丙戊(公元1586年)十月十七戊时。卒于清顺治丙申又五月初九寅时,葬岩前窝尾辛山乙向。配杨氏,生于万历戍子年二月初十午时,卒于清康熙乙巳年六月初六未时 子五 联翠 联茂 联升 联发 联云58世联茂 文玉 公次子,字时和,号东山。配廖氏联荗公,葬于在广西昭平大平乡罗屋背土名水源冲。葬银牌,是纪念联荗公上广西昭平大平乡白泥寨买田土。后返回广东,卒于广东,没能迁上来。现每年农历八月十六为扫墓日。现后代有700多人。 子四 杨 秀 燔 裴(达史)达史公:迁往台湾59世杨公 字标史,联茂长子。妣宋氏 子五 高英 洪英 淑英 伟英 大英60世大英 杨公五子。殁塟何婆岗黄竹峰衮龙黄龙入穴形,申山。妣何氏;副妣邹氏,殁塟嶂背牛角隆坐东向西。英公系康熙戊子乙丑年间在梁公岭移居横岗居住横岗上寨后立大埔楼屋场。子五 云程、云兰 云辉 云凤 云茂61世云辉 大英三子,妣谢氏。生于康熙五十八年庚子岁十月初十午时,卒于嘉庆十二年丁卯岁二月二十日申时。享年88岁。葬于七輋径顶龙舡肚贵入嶂耒龙丑山未向于嘉庆十七年壬申年二月初十日丑时安葬。谢氏生于康熙五十六年戊戍年六月初七日未时卒于嘉庆十二年丙寅年四月初五日酉时享年89岁。葬于赤筶杨梅坪大道人形辛山乙向坐西向东。辉公生于长乐梁公岭石下寨年方七岁父母携带横岗居住至兄弟各买排厘屋场右边一片后建立下铺仔万兴楼。云程、云茂两房在排厘居住。云兰、云凤在万兴楼居住,云辉分在大铺厘居住。生五子:登兴(登发)、登凤、 登龙、登阁、登兴|、登龙、登阁、登榜四兄弟从广东长乐揭阳横岗,迁到广西昭平大平乡白泥寨,再迁往各地:登兴(登发)|:迁往广西贺州平桂区公会镇新新村领下。现有一百三十多人丁。 登榜,迁广西贺县莲塘岌冲开基 现有一百多人丁登龙:迁广西贺县公会镇大姚观音坐莲 现在三百六十多人丁登阁:迁广西昭平县大平乡水源冲 现有二百多人丁62世登龙、云辉三子,配陈冯两氏,生于乾隆甲戍年七月初九戍时,卒于道光十五年乙未年十二月十六日子时;享年82岁。陈祖妣氏生于乾隆丁丑年十二月初二日酉时,卒年道光十九年已亥年九月初四日申时享年84岁。葬于大姚村大田石板河,狮子头形,坐西向东。陈冯两氏葬于大姚水库面,榕树坪路面上坐东向西。原居广东长乐县揭阳横岗大铺裹,后迁广西昭平白泥寨(大平乡)其后再迁到广西贺州平桂区公会镇观音坐莲始祖。现有三百多人丁,分布于大姚观音坐莲,解元村冲口、马路排。生四子 应谨、应开、应合、应酉63世应谨公妣李氏生四子 应谨公葬于民国九年,观音坐莲竹头坪与李氏祖妣共龙各穴。

学元 学连 学田 学顺 (学元公早故与李氏附葬 ,学顺公过继)

64世学田公妣邹梁两氏生二子 学田公1961年4月28日葬于公会镇大姚村马头山顶西面下约200米。坐东向西。邹梁两氏葬于解元村白石牙左边平边约200米,坐北向南

仁明 仁通

65世仁明公白氏生一子 葬于公会解元村背田螺山。坐东向西。

义财

66世义财公吴氏生两子 葬于解元村上马寨金鸡进笼上约50米。坐北向南。妣吴氏葬于公会东冲顶坐西北向东南。

礼进 礼九 (礼进杨氏生一子,智镜邹氏生信楚,信准)信楚谢氏生二子积边、武生、信准公叶氏

67世礼九公谢莫两氏生四子

智深 智钜 智绍 智南

九公生于民国元年1911十二月十四日丑时卒于1988年8月23日享年76岁。1992年7月10日安葬于解元村顶,坐东南向西北。前面是田螺山为案,莫氏生于1915年4月15日卒于1994年9月7日晚上9点享寿年79岁。2006年5月初三莫氏安葬于广西昭平白泥寨(大平乡)水源冲罗屋背联茂公墓左边. 68世

智深公彭氏生三子三女:信恭信录,信锡,秋花;燕林,碧玉

智钜公李氏生四子一女:信柱、信粟、信春、信栋、秋姜

智绍公萧氏生二子二女:信疆、信密、秋心、淑珍、秋香

智南公邹氏生二子二女:信东、信仰、金玲、菲莉 69世

信恭吴氏生三子一女 女小娜、积道、 积颖、积部,

信录公叶氏 积灿 、积恒

信锡公现有一女 雅慧。

信柱公胡氏生二女一子 雨夫; 女婷、旋

信粟公生一子一女 积松、蓝妹

信春公彭氏生两子 宏图 、积钱

信疆公生一子 积昊

68世智南邹氏生二子南公生于农历1954年11月16日;邹氏生于1954年10月20日。

信东 信仰

信东公吴氏

信仰公黄氏现有一女 罗柠

博白冯氏祖根

广西博白冯氏后裔的祖先,从十六国时期说起,北燕冯氏王朝,其中一分支往南迁(岭南冯氏),分支到博白支系后裔至今约15万。

一世冯和(约生卒330-400年)生冯安。

二世冯安(约生卒350-420年)生冯跋,素弗,冯丕,冯弘。

三世冯跋(约生卒370-430年,北燕王位409-430)生冯永和冯翼等一百多个子孙。

三世冯弘(约生卒378-438年,大哥冯跋去世后,弟冯弘接过王位430-436年)生冯崇(投北魏),冯朗(投北魏),冯邈(投北魏),冯业(迁岭南广东古新会,今番禺开基)。

岭南一世冯业公(约生于418年)冯弘第四子,冯弘乱世中投高句丽(今朝鲜),公元437年命其子冯业率300多人浮海南投归刘宋王朝,从新会越塘(今鹤山市,沙坪镇)登陆入粤(从南雄入口)留居新会(今番禺),官职化侯新会大守,配妣容氏,墓葬番禺龙城北山,坐北向南,夫妻合冢,遗迹犹存,生冯谊(瑄)和冯书,之后连续七代统治岭南天下,军中大权在手,保护岭南二百几年太平。

二世冯谊公(瑄)(约生于450年)冯业之子,配妣唐氏,生冯融,官职罗洲刺史,墓葬高凉特恩山上(今吴川县境内),夫妻合冢。

三世冯融公(约生于478年)冯谊公之子,配妣氏,生冯宝和冯贝,官职罗川刺史,墓葬新会飞鹅岭,墓前有石人,石马,石狮,石箭,石柱,石龟尚存。

四世冯宝公(生卒507-558年),妣配冼氏,生冯仆和冯阶。官职高凉大守,定居高凉开基祖,与大族冼氏联婚,随开皇十一年,追赠宝公为广洲总管谯国公。陈永定二年,戊寅十二月宝公卒,墓葬高凉怀徳乡十五里凤凰山,墓坐巽向乾兼已亥。配妣冼夫人,号称岭南圣母,寿享84岁,疑似古墓葬于电白或阳春潭水马鞍山。

据明隆和咸丰年间博白《冯氏族谱》记载:南海始祖冯业公到博白元淑公,又名冯圣(胜)支世系,是从北燕皇族乱世中从北迁移到南,从东沿海而来,南海登陆,在广东新会(番禺)定居开基创业并生子,岭南开族始祖冯业公,为一世祖。

一世祖冯业公(约生于418年),冯弘第四子,南海番禺开基创业,岭南始祖,罗州刺史,妣氏生二子,长冯谊(瑄),次冯书

二世祖冯谊(瑄)公(约生于458年),罗州刺史,冯业公长子,定居新会,妣氏生冯融

二世叔祖冯书公,冯业次子,吴川刺史,定居新会,妣氏生二子,长子冯球,次子冯伟(北山刺史)

三世祖冯融公(约生于478年)又名园深字渊园号知圃,冯谊公之子,罗州刺史,妣氏生二子,长冯宝,次冯贝

四世祖冯宝公(生卒507-558年),冯融公之子,授封高凉大守,役化岭南,妣冼氏夫人生二子,长冯仆,次冯价

四世叔祖冯贝公,后面没内容记载

五世祖冯仆公(约生于550年)字惟乙号广伦,冯宝公长子,阳州郡守,加封涯州总管,妣氏生三子,长冯暄(嗣兴),次冯盎,三冯魂

五世叔祖冯价公,后面没内容记载。

六世祖冯暄(嗣兴)公(约生于568年),冯仆公长子,妣氏生子冯乐又名灵绍

六世叔祖冯盎公,字明达(生卒约571-646年),冯仆公次子,高州凉徳,继承祖业,袭作越人本部大头领,隋仁寿年间先后出任宋康令,汉阳大守,武徳三年(620年)率军攻破由高法澄等所占据的番禺,苍梧等地,后自称总管,622年举地降唐,后被授上柱国高州总管,位至越国公,盎公有子30名

六世叔祖冯魂公(约生于573),冯仆公三子,平定岭表,以功仕韶州总管,后面没内容记载。

七世祖冯乐公又名灵绍,字慈明(约生于586年),冯暄公之子,徽州刺史,妣氏生二子,长子琮,次子球

八世祖子琮公(生卒约605-673年)冯乐公长子,移居福建长乐,居住汀州府朱褚街瓦子巷,妣氏生二子,长冯源又名慈让和玄英,次玄雄。

八世叔祖子球公,冯乐公次子,后面没内容记载。

九世祖冯源公又名慈让和玄英(约生于624年),子琮公长子,妣氏生子冯捷号边月

九世叔祖玄雄公,子琮公次子,后面没内容记载

十世祖冯捷公号边月(约生于643年),冯源公之子,唐代文举,妣氏一配和二配,共生五子元常(约生于663),元淑,元明,元政,元斌

十一世祖元淑(约生于670年),冯捷公次子,妣氏生三子,长始平,次始兴,三始盛(元淑授封始任通判,迁往南洪官功与大兄元常同劳名记列傅)

十二世祖始平公(约生于699),元淑公长子,妣氏生二子,长朝恺,次朝元

十三世祖朝恺公(约生于731年),始平公长子,南唐大将军,生三子,长任君,次任国,三任臣

十四世祖任君公(约生于763年),朝恺公长子,妣氏生锦文

十五世祖锦文公(约生于796年),任君公之子,妣氏生二子,长世英,次世茂。

十六世祖世英公(约生于828),锦文公之长子,妣氏生二子,长冯清,次冯宋

十七世祖冯清公(约生于859年),世英公长子,妣氏生三子,长时行,次时政,三时明。

十八世祖时行公(约生于891年),冯清公长子,妣氏生如海

十九世祖如海公(约生于922年),时行公之子,妣氏生二子,长冯奇,次冯己

二十世祖冯己公(约生于954年),如海公次子,移居到广西贵县,冯已坟在贵县雷脚岭,妣氏生二子,长冯檀,次冯享。

二十一世祖冯檀公(约生于986年)冯已长子,妣氏生二子,长冯赖,次冯周

二十二世祖冯赖公(约生于1018年),冯檀公长子,妣氏生三子,长博武,次博松,三博庭

二十三世祖傅庭公(约生于1052年),冯赖公三子,妣氏生二子,长孔博,次孔乾。

二十四世祖孔博公(约生于1085年)傅庭公长子,妣氏生二子,长冯诚,次元淑公又名冯圣(胜)

二十五世祖元淑公又名冯圣(胜)(约生于1112年),孔博公长子,妣蒙氏生博白二子,长法食,次法宋,有说四子,三法琰,四法君(三子和四子后裔不在博白),元淑公为博白冯氏一世祖

一世始祖:元淑公又名冯圣(胜)(约生于1112年),孔博公次子,葬于博白城外人民公园登高岭,坭坟。配妣蒙氏,葬于博白县城东郊(今博白人民医院门诊西北边)坭坟,生博白二男:长法食,次法宋

二世伯祖:法食公(约生于1152年)元淑公长子,大约1192年移居白州(现博白),在现在的新兴街冯氏宗祠居住,任白州都吏兼千总,任上卒故。葬柯木乡寨城坡(今柯木中江村寨城坡)。立庚山甲向,砖面坭坟。配妣林氏,生三男:长德明,次德盛,三徳显。葬于柯木镇中江村龙胆窝根岭,立甲山庚向,面前有深潭

二世祖:法宋公(约生于1157年),元淑公次子,随兄和父母约1192年移居广西博白,葬柯木乡寨城坡上今柯木镇中江村寨城坡,立癸丁向。配妣刘氏,生二男:长德通,次德达。葬于柯木镇铁罩岭,砖面恢砂头

三世祖:德通公(约生于1205年),法宋公长子,任三谨堡官员,葬于三谨堡木头山。配妣甘氏,生三男:长兰芳,次芝芳,三茂芳。葬于三谨堡灯心塘

三世叔祖:德达公(约生于1211年),法宋公次子,葬柯木乡高山,穴名狮子滚球。配妣庞氏,生三男:长桂芳,次林芳,三芥芳。葬于柯木乡下坡。其后裔分居禄珠上沙村等地

四世祖:兰芳公(约生于1248年),德通公长子,原葬于木头山灯草堂,后迁葬狗瑞岭,后土恢砂头夹火砖碑,配妣王氏(另说陈氏),生二男:长满朝,次满庭。原葬于木头山灯草堂,后迁葬狗瑞岭。

四世叔祖:芝芳公(约生于1252年),德通公次子,元末明初任广东南海军务总督以身旬国,迁回葬沙岗岭落路头泥坟,配妣梁氏,生二男:长满春,次满圆。葬于草干岭,坐北向南。后裔分居柯木,江宁,永安凤冲,江正,屯谷大塘部分,大塘狮子头冯子材祖藉地,官垌部分等处

四世叔祖:茂芳公(约生于1254年),德通公三子,葬于柯木圩尾岭砖坟,配妣罗氏,生三子:长满怀,次满容,三满胎,葬西香塘岭鼻上。后裔分居柯木部分,陆川部分等处。

五世祖:满朝公(约生于1296年)兰芳公长子,葬于柯木乡狗瑞岭狗肚窝。配妣庞氏,生三男:长丽峰,次丽山,三丽宏。葬于牛路头路背,立子山午向兼癸丁,灰沙坟

五世叔祖:满庭公(约生于1300年),兰芳公次子,与父兰芳公创业三谨堡,葬于三战圹牛头岭。配妣张氏,生三男:长丽荣,次丽华,三丽庄。葬于三谨堡坡木头岭上。其后裔今分居外地贵县,平南,兴业,玉林,官垌,屯谷,堂利等处。

六世祖:丽峰公(约生于1334年)满朝公长子,柯木牛路头迁移水鸣镇新和香里弼社屋塘居住。配妣罗氏,生二男:长维甲,次维乙。罗祖婆从老鸦坡迁回与夫仝墓,葬于水鸣镇新和村委大科圹附近尖峯岗上(国师留题地:射赖对射寥,羊角对羊腰,春天牛不到,冬天火冇烧,谁人葬得中,子孙坐王朝,本留题地正落在丽峰公穴,近代最出名后裔有抗法英雄冯子材。后裔分居,水鸣,亚山,凤山,英桥,永安部分,那林部分,浦北部分,合浦,沙河,贵港,平南,兴业,陆川部分,灵山部分,钦州部分,共约现在后裔60000多人

六世叔祖:丽山公(约生1338年),满朝公次子,住柯木乡祖地,葬于柯木乡狗瑞科岭狗头上。配妣包氏,生一男:维荣,葬不详。其后裔分居屯谷,柯木,那林,北流等地

六世叔祖:丽宏公(约生于1340年),满朝公三子,住柯木乡下街坡,葬于圩背岭上,配妣庞氏,生一男:维赋,葬不详。后裔分居那林和永安等地

七世祖:维甲公(约生于1383年 )丽峰公长子,葬水鸣镇新和村委社屋圹附近的高车岗岭头,坐北向南(三岭鼻回合最高处),即宗鸾公白坟左上角处。配妣梁氏,生二男:长宗唐,次宗臣。葬摇平岭坭坟

七世叔祖:维乙公(约生1387年),丽峰公次子,葬于新圩岭,妣黄氏,生二男:宗鸾,宗凤。葬于社屋圹后背岭中段。其后裔分居水鸣镇,小江镇,福旺,寨圩等地

八世祖:宗唐公(约生于1420年),维甲公长子,葬于新和村二级公路旁石桥岭脚上去约150米处,夫妇仝墓,灰沙头坟,坐北向南。生三男:长曰伦,次曰荣,三曰所(过继宗凤叔养),后裔分居水鸣,柯木,屯谷,那林,凤山,英桥,陆川,亚山,永安,官垌,张黄,合浦,沙河,灵山,钦洲等地

八世叔祖:宗臣公(约生于1426年),维甲公次子,葬水鸣高车头岭,坐北向南。配妣陈氏,生五男:长曰驱,次曰迎,三曰谈,四曰崇,五曰丙。葬于频斯岭,坐东向西。其后裔分居水鸣,浪平,双凤等地

九世伯祖:曰伦公(约生于1854年),宗唐公长子,墓葬不详。配妣氏,生四男:万球,万璋,万垂,万惠。葬不详。后裔分居水鸣黎旺,自信圹,亚扶,英桥,那林,利山督,长者地,官垌牛窝背等地

九世祖:曰荣公(约生于1458年)宗唐公次子,葬水鸣新和村委长地坡,穴名大船出海(传说顶级富豪风水地),灰砂坟头,坐北向南。配妣庞氏,生一男:万仲。葬长地坡,穴名,大船出海(传说顶级富豪风水地),灰砂头坟,坐南向北

九世叔祖:曰所公(约生于1462年),宗唐公三子,过继甲岭宗凤叔公养

十世祖:万仲公(约生于1505年),曰荣公之子,葬于水鸣新和村委东心坡附近,长地坡,穴名,大船出海(传说顶级富豪风水地),坐东向西,灰砂头砖碑,配妣林氏,生三男:长雁斌,次以斌,三锡斌。葬于水井径背上约18米处。坐北向南,灰砂头坟

十一世佰祖:雁斌公(约生于1528年),最初移居塘裸,字秉成,万仲公长子,葬于水鸣镇新和村委塘鼻屋背岭距厅屋约200米处,坭坟。其三弟锡斌在前,相距约15米。其二弟以斌公在同一岭脉后面。坟坐北向南178度,立寅申兼丑庚。配妣罗氏,生五男:长子海波(塘裸,大科塘,白坟坡,大屋村,张黄圩尾,合浦闸口,六丰水,新屋村等地),次子海渍(分居亚山镇流耶大坡顶,石岭背等处),三子海深(分居亚山镇流耶今称田旺村金田岗,新屋,长田村等地),四子海池(分居浦北,张黄,灵山等地),五子海浪(分居亚山镇流耶石鹤嘴尔后迁移浦北县张黄镇大平村委冯屋村,陆川冯村,官垌等处),葬于黄泥岗

十一世佰祖:以斌公(约生于1530年),最初移居长地灵青肚后移居甲岭,后来再移居浪马开族,葬于新和村委塘鼻村后岭脉后六合麓上。配妣庞氏,生四男:长海宵,次海宾,三海容,四海宝。葬于浪马油麻地飞鼠岭,后裔分居水鸣浪马,凤山镇等地

十一世祖:锡斌公(锡斌约生于1558年),万仲公三子,守居长地灵青土,葬于新和村委塘鼻村屋后背岭,与其大哥雁斌公相距前面15米左很,泥坟。配妣罗氏,生二男:简称留守长地坡的二东房,大房维裔(守居长地),二房维吾(移居东心坡),葬于长地坡,穴名,大船出海,泥坟,坐北向南,与曰荣公坟墓前面距离30米左右。后裔分居水鸣镇长地,东心坡,龙凤坡,永安镇贞平,新祥(沙河,合浦,灵山,钦州,陆川失联)等地

十二世祖:维裔公(约生于1607年)修职郎,锡斌公长子,葬于水鸣新和村委东心坡附近,水井径背上距离万仲祖婆上面几米,坐北向南,青砖坟头,配妣汤氏,生三男:长子懦琰(守居长地)次子懦瑄(移居黄沙水),三子懦阶(移居龙凤坡)。葬于二电径白灰坟

十二世叔祖:维吾公(约生于1611年),锡斌公次子,葬于佛子岭,辰山向戍兼乾分针,配妣罗氏,生二男:长世茂,次世盛,葬于东心坡屋背岭,坐北他南。后裔居住水鸣东心坡,石梯水(今官垌)石南,英桥,陆川,灵山等地

十三世佰祖:懦琰公(约生于1655),维裔公长子,葬于长地屋头坡,配妣杨氏,生二男:长君庭,次君召,葬水井径对面岭鼻,后裔守居长地灵青土。

十三世祖:懦瑄公(懦瑄约生于1659年),维裔公次子,葬于桞埇对面圆岭头,坐东北向西南泥坟青砖面,配妣宾氏,生三男:长君迎,次君聘,三君用。葬于桞埇岭鼻,泥坟石头碑。生三男:长君迎,次君聘,三君用。懦瑄公约于1682年与老弟懦阶叔祖,一个锅头打烂各一边,离开长地到黄沙水底圆化,半边锅头起家(现在永安新祥开基始祖)

十三世叔祖:懦阶公(约生于1563年)维裔公三子,葬于屋背岭,配妣庞氏,生二男:长子廷相,次子廷斌,葬于屋背岭白灰坟,懦阶于1682年和二哥一个锅头打开各一半离开长地,经几地居住后,最终定居龙凤坡开基始祖

十四世佰祖:君迎公(约生于1694年),懦瑄公长子,葬于南进朋逢茶山鼻坭坟,配妣彭氏,生一男:仔明,葬于南进牛皮屋地垌坝筒背坭坟,后裔移居合浦和英桥及陆川等处(失联)

十四世祖:君聘公字翰章,修职郎,碑文记载生于康熙庚辰年九月二十三日辰时(1700年9月23日辰时),懦瓀公次子,寿享七十有三秋葬于桞埇门口圆岭,之阳巽龙入首乙山辛向兼卯酉白灰坟,配妣李氏,生三男:长仔阳,次仔振,三仔芳。生于康熙庚辰(1700年)年六月十三日卯时,寿享七十有六秋,葬于东合浦县进二啚十黎木坪新屋地岭,之阳辛龙入首寅山申向兼艮坤分针,白灰坟。后裔康熙六十年(约1721年)从底圆化移居桞埇建村

十四世叔祖:君用公(约1704年),懦瑄公三子,旺堂景看牛跟路人口角,被火箭打死,葬于杉木鼻屋地背坭坟

十五世佰祖:仔阳公(约生于1730年),君聘公长子,葬于南进足坡山坭坟,配妣黄氏,生一男:文贤,葬于马峰岗泥坟,后裔移居沙河和陆川(失联)

十五世祖:仔振公字遂云(兴岳),号宏声(作霖)(约生于1734年),君聘公次子,郡乡大宾例赠国学生,濂洲当官:修职郎,寿享六十有四秋葬于东合浦樟黄水洪埇壬龙入首癸山丁向兼子午分针,地形猛虎擒猪,风水影响人物:孙冯锦芯(八角耳),增孙冯子材,武馆宗师,民族英雄,大配妣潘氏(有说庞氏)生一子,长文隆,葬于南进江和麓石磥形,坐西北向东南,白灰坟变泥坟,二配妣陈氏生三子,次文超、三文阶字广运、四文奇。生于乾隆戊午年(1738年)十二月初三日亥时,终于嘉庆壬戌年十一月十八日戌时,寿享六十有五秋,迁葬于东合浦兴忠三冬石埇新塘岭,午龙入首酉山卯向兼辛乙分针

十五世叔祖:仔芳公(约生于1736年),君聘公三子,葬于南进塘蛇鼻泥坟,配妣黎氏,生二男:长文青,次文云。葬于南进牛皮屋地垌岭鼻泥坟,后裔移居合浦和陆川(失联)

十六世佰祖:文隆公(约生于1754年),官职:登仕郎,宏声公长子,葬于桞埇麓草竹岭坐西向南泥坟,大配妣罗氏,葬于针山坭坟,二妣庞氏,生三男:长锦朝字卅三,次锦廷字章浦,三锦邦又名锦伟。葬黎旺黄瓜岭白灰坟,坐南向北。后裔嘉庆五年后从桞埇移居茶子麓,部分后裔移居祥和堂,髙垌麓,杉木鼻,秋风堂等处

十六世佰祖:文超公(约生于1758年),宏声公次子,葬于桞埇麓坟地岭,坐北向南泥坟,配妣罗氏,生二男:长子锦国又名锦辉,次锦明。葬于磨刀水岭竹子头泥坟,坐北向南。后裔嘉庆十年后从桞埇移居茶子麓,之后移居大埇肚等处

十六世祖:文阶公字广运(锡九),号伯延。(约生于1760年),钦廉(合浦)官:修职郎,宏声公三子,葬于秋风堂屋地背圆岭泥坟,坐北向南,配妣黎氏有说庞氏,生三男:长锦秀号文涛,次锦芯字文贵号八角耳。三锦贤号文球,葬于钦州浦北石梯水大斗肚坭坟,坐西南向东北。后裔清嘉庆十三年后从桞埇移居回底圆化,道光十三年从底圆化移居大车坪。

十六世叔祖:文奇公(约生于1762年),国学生,宏声公四子,葬于历山黑水塘庚酉龙入首坐癸丁兼子午分针砖坟,配妣赵氏,生六男:长锦瑶排七公,次锦璜字学璜,三锦璋字学璋,四子锦兴字玉堂,五子锦英字轮甫,六子锦隆。迁葬于官垌深水田头屋背岭,坐西北向东南泥坟。后裔清嘉庆二十三年后从桞埇移居祥和堂,林垌,大埇口

十七世祖:如秀又名锦雨和锦陆,字远昌,号文涛,考中举人(约生于1783年)。文阶公长子,葬于社背麓合水岭鼻泥坟,坐北向南。配妣宾氏,生五男:长云川,次云普,三云平,四云天,五云武。葬于母猪岗头,泥坟石头碑,后裔清宣宗道光十三年从底圆化移居大车坪

十七世叔祖:锦芯公又名锦清(生卒1786-1848年),字文贵(质菴),号八角耳,族长宗师,文阶公次子(老二,又得名:冯二公)开始葬于桞埇园岭头,后迁葬钦州,配妣黄氏有说庞氏(生卒1788-1850年),生收养一男:流浪儿子材。祖婆开始葬于屋地坡坭坟,后迁葬大貌头,穴名金鸡对面啼,葬在鸡嘴上,又名望君石根里面(国师留题地:大貌高,小貌底,两只金鸡对面嘀,谁人葬中凤凰地,养得广东共广西)。后裔道光十三年从底圆化移居大车坪,之后道光二十八年从大车坪移居钦州。

十七世叔祖:锦贤又名锦球公(约生于1788年),号文通。文阶公三子,葬于母猪岗头泥坟一穴,配妣庞氏,生一男:云广字际琳。葬于白坟麓岭岗坐北向南,后裔道光十三年从底圆化移居大车坪,之后从大车坪移居屋地坡和蛇窿垌

清朝前后字辈

黄沙水字辈

文锦云成光世徳

诗书日月远科明

长塘角迁大车坪迁钦州字辈

自宣文明育富贵

子相承树徳保国

同治四年重抄

附:族谱内容根据咸丰年间老族谱和新族谱并综合老人口术的内容编写而成,来自最近两年,如有不足之处,望读者包涵

搜索

输入姓名查字辈

博白县沙河镇冯氏

姓氏家谱查询免费版

玉林十大祖坟

姓名查询家谱

博白十大名坟

一、姓氏源流

元(Yuán)姓源出有五:

1、出自殷商元铣之后,世代相传姓元。元姓之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姓氏,最具体的证明,就是殷商名臣元铣。关于元铣,清代学者张澍在其所著的《姓氏五书》上曾有介绍说:“帝乙废弃立受辛,太史元铣据法力争,是商代即有元氏。”由此,元姓的具有3000年以上的历史。以识之明而反对帝乙把帝位传给纣王(受辛其名)的殷朝太史元铣,自然是后世元氏最早的始祖。不过,他并不是元氏的唯一始祖,因为,到了周代的春秋战国时期,魏国和卫国又分别出现了两支元姓;南北朝之际,改姓为元的外族更至少有3支以上,使得元姓的来源多端,血缘方面也不甚单纯。

2、出自姬姓,为春秋时魏国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的后代毕万之后,以地名为氏。据《风俗通》记载:“魏武侯公子元之邑,其后为元氏。”这一支元氏,出现于距今大约2200年以前,春秋时的魏国,是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的后代毕万所建,则这一支元氏,自然也是姬姓的黄帝子孙了。当时的元氏邑,据考证就是现在河北省的元氏县,换言之,该地即为此支元氏的最初发源之地。又据《韵会》:“左传有卫大夫元喧。”这一支元姓,也是周文王的后裔,其发源之地亦为河北、河南一带。

3、出自拓跋姓,为鲜卑族的后代,至北魏孝文帝时下诏改姓为元氏。据《魏书·高祖纪》记载:“后魏本姓拓跋,至孝文帝更为元氏。”这一支元氏,是鲜卑族的后代,在汉末的魏晋之后,我国南北分立,鲜卑族的拓跋氏曾经雄峙北方,建立了北魏王朝。传到孝文帝拓跋宏之时,崇尚汉族文化,于公元496年下诏改姓为元,并且迁都于洛阳。因此,后来这一支源自鲜卑族的元氏,就活跃于河南省一带,并且世代汇为当地的望族,能人名士辈出。

4、出自复姓纥骨氏、是云氏所改。据《魏书官氏志》记载:“纥骨氏,是云氏,均改为元氏。”这两支外族的元氏,后来繁衍的人数较少,主要亦活动于我国北方。

5、出自玄姓,为北宋时为避开国皇帝太祖赵匡胤的父亲圣祖赵玄朗名讳,改姓元氏。北宋时,因为赵匡胤的父亲叫玄朗,就下令天下凡姓玄的都改成元姓,不能与他父亲同姓。

得姓始祖①:元铣。此支元氏元氏出自商末贤人元铣,根据《姓氏五书》上的记载,商朝的帝乙废太子弃要立受辛即纣王为帝位的继承人,太史元铣据法极力反对,因此商代就已经有了元氏。元氏具有3000年以上的历史。由以上的分析看来,我国的元氏,虽然头绪众多,但仍可归划为两大主流:一支为汉族的周文王之后,一支则为后来被汉族所同化的鲜卑族拓跋氏之后,他们的最初活动地区,都是在黄河流域的河南和河北一带。这一点,从历史上许多元姓名人的籍贯,也可以猜得佐证,譬如,唐代的大诗人元稹与名臣元结,就全是河南人。此支元氏奉元铣为元姓的得姓始祖。

得姓始祖②:拓跋珪(北魏道武帝)。据《魏书·官氏志》记载:“黄帝子昌意少子悃,受封北土,黄帝以土得王,北俗谓土为拓,谓后为跋,故以拓跋氏。后孝文帝改为元氏。自是拓跋降为庶姓。”另据《北史·魏本纪》、《通志·氏族略》上也有同样的记载。由此可知,北魏的拓跋氏的得姓历史至今已有1600多年。鲜卑族的拓跋部在今西北部的内蒙古等地建立代国,后为前秦苻坚所灭。淝水之战后,拓跋珪(字涉珪)于公元386年重建代国称王,同年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先建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后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统治区域北至蒙古高原,西至新疆东部,东至辽西,南至淮河、秦岭为界。共历17帝,171年。故此支元氏奉拓跋珪为元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缺)元姓在大陆与台湾均未进入前一百大姓。根据清代学者张澍著《姓氏五书》上说:“帝乙废弃立受辛,太史元铣据法力争,是商代即有元氏。”到周代的春秋战国时期,魏国和卫国又分别出现两支元姓;南北朝之际,改姓为元的外族更至少有三支以上。我国的元氏可归划为两大主流:一支为汉族的周文王后,一支为后来被汉族所同化的鲜卑族拓跋氏之后,他们最初都是在黄河流域的河南和河北一带活动。根据《风俗通》上说,起源于春秋时期,元本来是一地名,是魏武侯的公子元的邑,他的后代称为元氏。这支元氏出现于距今2000年以前春秋的魏国,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的后代毕万所建。当时的元氏邑,据考证就是今河北省的元氏县。该地即是这支元氏的最初发源之地。还有一支元氏是少数民族的后裔,根据《魏书·高祖纪》的记载,这支元氏是鲜卑族的后代,在汉末的魏晋之后,我国南北分立,拓跋氏雄峙北方,建立了北魏王朝,传到孝文帝时,崇尚汉族文化,于公元496年下诏改姓元氏,并且迁都到洛阳。元氏的最初发祥地,是在黄河域的河南、河北两省一带。望族居于河南郡,就是现在的河南洛阳市。

三、历史名人

元 宏:即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公元386年,拓跋珪在北方建立北魏政权(386-556年)日益强大,尽占长江以北地区,成南北朝对峙之势。传至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将皇族拓跋姓改成了元姓,自己也改名为元宏,其他庶族仍为拓跋氏。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元 勰:字彦和,献文帝第六子,孝文帝之弟。太和九年(485年),封始平王,转中书令,改封彭城王。宣武永平元年(508年)被杀,追赠使持节、侍中、假黄钺,都督中外诸军事太师领司徒公,谥曰武宣王。其年十一月六日葬于长陵北山。

元 结:字次山。唐朝时河南(今洛阳市)人。天宝进士。他继承陈子昂反对六朝骄俪文风,致力于古文写作,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先驱者之一。著有《浪说》7篇、《漫记》7篇等。

元 稹:字微之。唐朝时河南(今洛阳市)人。元和元年,对策举制科第一。任左拾遗。早期反对权贵宦官,但后转而依附宦官。元稹是白居易的好友,共同提倡新乐府,两人齐名,世称元白;诗称元和体。著有《元氏长庆集》100卷,今存60卷。所作传奇《会真记》,记张生与崔莺莺之事,为后来《西厢记》所本。终年52岁。

元 载:字公辅,岐山人。唐代天下元帅行军司马。嗜学好属文,以明庄、老、文、列四子之学,策入高科。初授新平尉,历度支郎中。肃宗嘉其奏对,委以国计。充使江淮,都领漕挽。俄迁户部侍郎度支使,并诸道转运使。以附李辅国,迁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排去忠良,引用贪猥。大历中,以贿败,伏诛。集十卷,今存诗一首。

元 绛:字厚之(1008-1083),祖籍南城县东兴乡苏源村(今黎川县荷源乡苏源村),祖父元德昭为五代吴越丞相,遂为钱塘(今浙江省杭州)人。北宋大臣、文学家。元绛从小聪颖好学,5岁时便能作诗,9岁时拜见荆南(今湖北省江陵)太守,太守试以三题,并将其文章呈进于朝。天圣八年(1030年)进士及第。初授江宁推官,摄上元令(现均属江苏江宁)。当地有一豪强王豹子,欺男霸女横行乡里。元绛不惧豪绅,依法将其捕获,予以斩首。元绛善于断案,有一妇人状告邻居与其夫嗜酒争吵,乘黑入室砍断其夫脚。元绛见该妇哭而不哀,言其夜与夫同眠却衣裙无血污、该妇回去后与一僧私语谈笑。即令捕回妇、僧,审出实为 杀夫。百姓无不称颂。安抚使范仲淹将其调任永新知县,后改任通州海门县(今江苏省启东东北)。该地民众多以贩盐为生,按律盐为官办,百姓贩盐犯法,制置使欲治盐贩罪。元绛认为该地产盐,并以此为生,超过规定存盐数,情有可原,宜略施惩戒放之。后升江西转运判官、知台州(今属浙江省),转为度支判官。皇佑四年(1053年)为广东转运使,迁工部郎中,历两浙、河北转运使,召拜盐铁副使,擢天章阁待制、知福州,进龙图阁直学士,调广、越、荆南,为翰林学士,知开封府。熙宁八年(1075年)十二月,自翰林学士兼侍读学士、判太常寺兼群牧使、工部侍郎拜参知政事。元丰二年(1079年)五月,受耆宁(神宗子)事牵连,贬知亳州,改颖州。三年,加资政殿学士、知青州。四年,以太子少保致仕。元绛在官期间,操持有当,支持王安石变法。工于诗文,“景灵宫”作神御11殿,令其作《上梁文》,一夜之间完成。朝廷颁给少数民族首领及外国诏书亦多出自其手。著有《玉堂集》,《全宋词》存其词2首,《宋诗纪事》存其诗6首。卒后,赠太子少师,谥号“章简”。

元景皓:公元550年,高洋废掉了东魏的孝静帝,自己做了皇帝,建立了齐朝,历史上称为北齐。在原来的东魏政权中,元氏贵族势力庞大。高洋夺权后,为了巩固他的统治,就尽力削减和限制元氏贵族的势力,这样一来,与元氏贵族的矛盾就非常尖锐了。有一次,高洋要到晋阳巡行,担心元氏贵族趁机谋反,就对元氏贵族大加杀害。当时的定襄县令叫元景安,他为了逃避被杀的厄运,想改成高姓。他的堂兄元景皓听说后,怒斥元景安:“为了保全自己,竟抛弃祖宗,换成别人的姓,太可耻了!大丈夫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意思是说,大丈夫宁可为玉器而被打碎,怎么能求做完整的瓦片,苟且偷生?贪生怕死、一心保命保官的元景安竟把堂兄的话告诉了高洋。高洋对元氏贵族本来就怀有戒心,听到这事,更是火冒三丈,立刻下令杀了元景皓。后来常用“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比喻宁愿为正义而死,不愿苟且偷生。

元德昭:本姓危,字明远,五代时江西省南城县东兴乡苏源村(今黎川县荷源乡苏源村)人。吴越王重其才,忌“危”字刀下有“厄”,改姓元,后由于战功卓著,拜为丞相。

元奉宗:字知礼(961-1038),北宋余杭(治今浙江省杭州)人。景德二年(1005年)进士,释褐知歙州绩溪县,徙常州武进令;为漳州从事,除忠正军节度掌书记,俄改淮南幕、擢太子中允,领庐州榷酤,又知蜀州晋原县。仁宗时,迁太常丞,赐五品服,知通州海门县,又迁太常博士。入拜尚书屯田员外郎,有监郡之行,请余杭一闲局,求分务南都,旋即告老归姑苏,终官都官员外郎。子绛。仲淹“以公年德,尝修乡丈之礼”;又因其“孝友之风”、“抱道于身”而加敬,为撰墓志。

元好问:字裕之(1190-1257),号遗山,金代秀容(今山西省忻县)人。系出元魏,七岁能诗,兴定三年进士,官至尚书省左司员外郎,金亡不仕。古文继承韩柳,结构严密。诗主风骨,反对浮艳。其论诗绝句三十首在文学批评史上颇有地位。编有中州集。著有遗山集﹑续夷坚志。金庸小说中的“问世间,情是何物”正是出自他的词《摸鱼儿》。

此外,还有元浩、元跬、元康、元崇,均为唐代高僧,对推动佛教文化起了巨大作用……等元氏名人。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湖南郡:汉置河南郡,即秦三川郡地,治雒阳(现在河南省洛阳市)。隋有豫州河南郡,唐为洛州河南府,辖境都远小于汉河南郡。元为路,明为府。

2、堂号(缺)

============================================================

元姓宗祠通用对联

〖元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源自商代;

望出河南。

——佚名撰元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典出元姓的源流和郡望。

宫中才子;

樊上酒徒。

——佚名撰元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诗人元稹,字微之,河南郡人,早年家贫,贞元年间举明经科,历官左拾遗、监察御史、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其诗以平易取胜,与白居易齐名,时称“元白”,宫中称他为“元才子”。著有《元氏长庆集》。下联说唐代文学家元结,字次山,号漫郎,河南郡人,天宝年间进士,曾参与抗击史思明叛军,立有战功,历官道州刺史、容管经略使、水部员外郎。其诗能反映社会现实,散文也多涉及时政,有《元次山文集》。代宗时以亲老退居樊上,著书自娱,自称“酒徒”。

紫芝眉宇;

露竹霜条。

——佚名撰元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元德秀,字紫芝,元结族兄。少年丧父,事母至孝,考进士时,背着母亲入京城。母亲去世,他在墓侧筑室而居,食不加盐,睡不铺席。任鲁山县令,一年后辞去,住在山水俱佳的陆浑,弹琴自娱。宰相房琯曾叹息曰:“见紫芝眉宇,使人名利之心都尽。”下联典指北魏皇族元志,从小博览书传,颇有文才。任洛阳令时,不畏 凶悍;任荆州刺史,威名享誉荆楚;后任雍州刺史、西征都督。尚书邢峦曾称他“露竹霜条,故多劲节。”

金钗沽酒;

翠腕成阑。

——佚名撰元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出唐·元稹悼亡诗:“泥他沽酒拔金钗。”陶宗仪《元氏掖庭记》:“元静懿皇后诞日,南朝宫人献柳金翠腕阑,似手镯类,但扁而用于臂境。”

河南世泽;

元和家声。

——佚名撰元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唐·元稹,河南人,诗以平易胜,与白居易齐名,时称“元白”,号元和体。

-----------------------------------------------------------------

〖元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宝岳行军元帅;

长寿光禄大夫。

——佚名撰元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隋初名将元景山,字宝岳,洛阳人。勇猛善战,仕周,击败吐谷浑;平齐,斩宇文亮,官拜大将军。文帝即位,拜上柱国。伐陈,为行军元帅,威名显赫一时。下联典指隋代右光禄大夫元寿,字长寿,洛阳人。性仁孝。炀帝立,为杨素行军长史,又从帝西讨吐谷浑,以功累官右光禄大无。从征辽东,道卒,谥景。

邕内神明之誉;

宫中才子之呼。

——佚名撰元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元绛。下联典指唐·元稹。

-----------------------------------------------------------------

〖元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邕州使威名驰誉;

烈女传学士增修。

——佚名撰元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南城人元绛,字厚之,天圣年间进士,任广东转运使时,侬智高(广源州壮族首领)反宋攻邕州,建大南国,元绛驻军邕州,享有威名。后历官翰林学士、参知政事。下联典指唐代元万顷,拓跋氏后裔,敏于文词、性情放达。曾跟从李勋征伐高丽,管书记,后任著作郎、凤阁侍郎。著有《烈女传》等。

才子诗宫嫔喜咏;

列女传学士增修。

——佚名撰元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元稹,宫中妃嫔多诵其诗,号“元才子”。下联典指唐·元万顷,号“北门学士”,增修《烈女传》等。

四面常时对屏障;

一家终日在楼台。

——唐·元稹撰元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诗人元稹《以州宅夸于乐天》诗句联。元稹(779-831),字微之,河南(今河南洛阳)人。此联为元稹《以州宅夸于乐天》诗句联。

摇笔尚堪凌浩荡;

题诗端为发幽妍。

——唐·元稹撰元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诗人元稹诗句联。

白雪任教春事晚;

贞松惟有岁知寒。

——宋·元好问撰元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金末文学家元好问诗句联。元好问(1190-1257),字裕之,秀容(今山西省忻县)人。号遗山。七岁能诗,二十岁成学,名闻京师。兴定进士,任内乡令。正大中,为南阳令。天兴初,转行尚书省左司员外郎。金亡不仕。有《遗山集》。

百年人物存公论;

四海虚名只汗颜。

——宋·元好问撰元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元好问自题联。

-----------------------------------------------------------------

〖元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七岁神童,诗文名世;

一时才子,元白流芳。

——佚名撰元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金末文学家元好问。下联典指唐代诗人元稹。元稹与白居易常相唱和,世称“元白”,号“元和体”。

============================================================

附录:元姓典故、趣事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出处:语出《北齐书·元景安传》:“初永(元景安父)兄祚袭爵陈留王;祚卒,子景皓嗣。天保(齐文宣帝高洋年号)时,诸元帝室亲近者多被诛戮。疏宗如景安之徒,议欲请姓高氏。景皓曰:‘岂得弃本宗,逐他姓?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景安遂以此言白显祖(指高洋),乃收景皓诛之,家属徙彭城。由是景安独赐姓高氏。”

寓义:宁可做玉器被打碎,也不做泥瓦而保全自己。

典故:南北朝时的东魏,孝静帝是名义上的皇帝,朝廷大权掌握在丞相高洋手中。武定八年(公元550年),高洋代魏自立,建立了北齐王朝,年号天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高洋杀害了孝静帝和他的三个儿子。就这样,高洋还不放心,担心自己篡夺来的皇位得而复失。

公元559年6月20日,天空出现日食。掌管天文的太史对高洋说:“今年应当除旧布新。”高洋听后十分疑虑,他把彭城公元韶召来问道:“西汉末年王莽夺取了刘家的天下,为什么很快就让刘秀夺了回去?”元韶说:“因为当初王莽没把刘氏宗室全部杀光。”一句话,勾起了高洋的杀心。他下令把原皇室的宗室近亲44家逮捕下狱,押到东市处死,前后共杀掉700多人,连婴儿也无一幸免。

高洋的凶暴残忍,使原魏帝的远房宗族非常恐慌,他们聚在一起,商量对策。定襄令元景安提出,脱离元氏,请求高洋赐姓高。元景安的堂兄元景皓坚决反对。他说:大丈夫宁愿玉碎,不为瓦全,怎么能抛弃自己的宗族,改从别人的姓氏呢?谁知元景安胆小怕死,他卑鄙 地把元景皓的这些话都报告了高洋。结果,景皓被处死,元景安得以苟且偷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即宁做玉器被打碎,不做泥瓦得保全。人们常用这句成语比喻宁愿保持高尚的气节死去,不愿屈辱地活着。

后来,这一典故被抽象出来,含义也得到升华,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的节操,用以比喻宁愿为了正义高尚的事业而献身,不愿屈从失节而苟全。

-----------------------------------------------------------------

〖元勰之死〗

关于彭城王勰的死因,《资治通鉴》上是这么记载的:北魏立高皇后之时,彭城武宣王元勰再三劝谏不可,宣武帝不听。高肇由此而怨恨元勰,数次在宣武帝面前进谗言诋毁元勰,宣武帝不听信。元勰崐推荐自己的舅舅潘僧固为长乐太守,京兆王元愉反叛,胁迫潘僧固与他同伙,高肇因此而诬告元勰北与元愉勾结相通,南招蛮贼。彭城武宣王元勰手下的郎中令魏偃、原先的防阁高祖珍希望高肇提拔他们,就与高肇勾结一起陷害元勰。高肇命令侍中元晖上报宣武帝,元晖不从,又命令左卫元珍去报告了。宣武帝就此事询问元晖,元晖说明元勰不会如此;宣武帝又以此事问高肇,高肇叫来魏偃和高祖珍作证,宣武帝就相信了高肇的诬陷。

戊戌(十八日),宣武帝召元勰以及高阳王元雍、广阳王元嘉、清河王元怿、广平王元怀、高肇一起入宴。元勰的妃子李氏正在生产,因此他再三推辞不去赴宴。中使相继而来宣召,元勰万不得已,只好与李氏诀别,然后登车而去,进入东掖门,过小桥,拉车的牛不肯向前,打了它很久还是不向前迈进,又有使者责备元勰来的迟了,于是只好去掉牛,由人把车拉进去。

宴会在宫中举行,到了夜间,全都喝醉了,宣武帝令他们各就方便之处休息。不一会儿,元珍带着武士送毒酒来了,元勰说:“我没有罪,希望能一见圣上,死而元恨!”元珍说:“圣上怎么可以复见呢?”元勰说:“皇上对明,不应该没有事就把我杀掉,乞求与诬告我的人当面对质!”武士用刀环向元勰的脸上打去,元勰大声呼喊道:“冤枉啊!老天爷!我如此忠心反而被杀!”武士又打,元勰只好饮喝毒酒,武士上前杀了元勰,天亮之后,用褥子裹了尸体装在车上送回他的府第,声称大王因酒醉而死去。李妃放声大哭,高声喊道:“高肇冤枉杀人,伤天害理,老天爷有灵,你怎么能得到好死呢?”宣武帝在东堂为元勰举哀,赠官和葬礼莫不优厚加倍。朝廷之内的大小官员,无不丧气叹息,行路男女都流着眼泪说:“高令公冤枉地杀害了贤德的彭城王。”从此朝廷内外对高肇更加憎恨得更厉害了。

四川陈氏家谱字辈

春先思龙来 明道西光富

四川省永川县陈氏家谱字辈

天星经纶,人利茂知,文章报国,私书传家,永远绍树,世代光华。

四川达州市陈氏家谱字辈

先维加大启,正应于朝学,其昌永曰继,思尚信义卓,家长宗可传,荣锡用安乐,富贵万年兴,甲弟连登科

四川广安岳池玉皇庙陈氏家谱字辈

一启思良上,尧舜禹汤周,文武忠天世,万代显鸿 猷

四川营山县陈氏家谱字辈

崇贞宗千祖,国子名文胜,朝邦万代永,其昌兴隆善,嘉志立刚常,仁义得富贵

四川大竹陈氏家谱字辈

真天存得玉,大金嘉时祚曰应楚之才,华国文章绪

朝廷用贤良,立学明庠序诗礼传家珍,世代受恩遇

四川省平昌县陈氏家谱字辈

九、位(卫)、运、奉、云、文、明、光、大、正、贤、仕、登、朝、庭(廷)、焕、直、兆(朝)、灯

四川省遂宁陈氏家谱字辈

胖土入陕之巩昌府阶州陈家山公妣讳氏皆无考有墓有碑惟字刑剥蚀莫辨公生子五长绍纲

四川巴中恩阳义阳山陈氏湖广填川陈氏家谱字辈: 鸿,绍,启,中,永,定,顺,安

四川省荥经县。族人所用字辈:

朝应尔恩,俸仕文仁;

席尚光大,家秉昌荣;

先祖来居,荥河经江;

聿修厥德,启迪胤臧;

前创后守,作为有方;

义门之业,迨见再举;

四川大竹县,在清代乾隆年间祖上有湖南郴州(郴之东门)来川东之梁竹(梁平,大竹),辈分有"华国文章绪,朝廷用贤良,"

四川省仪陇县马鞍镇辈份大至是:

奉尚梁必仕,朝庭四代兴。

永远林中贵,吉地寿年长,登科正名扬。

四川金堂 原祖籍福建长乐县陈氏家谱字辈,近几辈的辈序是:自多福积善

|

林氏族谱的介绍

僖公公字克柔生於唐武德三年公元六二零年娶李氏生子一墓长乐城东外巉川林氏属于唐九牧纁公号雁宾 南宋明经及第 授秀水令 子森公号宗瓯 ...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