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岱山访家谱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1浏览:2收藏

2016-10岱山访家谱,第1张

10月13日

联系岱山陈,又联系岱山毛局长,商定星期六上午去东沙访毛氏家谱。和小王商定周五去岱山,上午七点出发。

10月14日

上午六点五十,出门骑电瓶车到车站,很快89路来。与王联系,无人接,也未见其上车。7点50到三江码头,小王随后8点15分到。乘8点30分快艇,9点到岱山。打的前往图书馆。见王馆长,地方文献部沈老师,讨得很多岱山地方文献,岱山中学校庆纪念册等。

在馆里,拍得金维映家族世系谱,邬氏族谱。发现这本邬氏家谱是新谱,里面有彩图古人像,看来应该有旧谱。联系家谱编者邬老师,说有旧家谱在图书馆,但不全。向他讨新家谱,已经送完,有机会找到给我们。谢谢老人家。

问沈老师邬家老家谱,她捧出一本,果然是。下午我们在拍。

先去枫树社区家风馆,於波驾驶员和傅馆长陪我们去。路上谈及秀山厉家,傅老师说起她老公姓童,秀山大人家,他公公是老师,上代作过伪乡长,送几个孩子赴外地读书。以后有机会采访她公公。

在枫树社区参观,一个比较有特色的家风馆,社区张书记,主任也都来了,陪我们参观。民俗馆里有花轿等特色民俗物品。

一楼有姜家,潘家,祝家介绍,但只有姜家有谱,也是手抄本,很简单。与保管者聊了十几分钟。手抄本是他父亲所抄。

下午两点,在图书馆拍家谱,沈老师拿出七大卷的邬氏宗谱,每卷约400也,总共2800页。乖乖,小王原来以为就一本,半小时能够搞定,傻了。我们开工啦,一页一页翻拍,举着相机,又沉又重,对距咔嚓,一个小时才能完成一卷,腰酸背痛,颈椎也累,两个人轮流着拍,到下午五点,只拍得三卷。小王拍的时间挺长,特别累。

晚餐还是由傅馆长陪同在华侨吃自助餐。本来约定下午去她阿公家,没时间去了。与傅馆长聊天,她已经是副高了,文章发在上图杂志。

吃好饭,六点继续开工翻拍,完成两卷。至八点多,门卫阿公要关门,我们准备回酒店拍,带未完成的最后两卷回酒店。

与岱山财政局毛局长联系明天采访毛氏家谱事宜。约定明天上午他父亲回来酒店,然后一起去泥峙。

在酒店,灯光黯淡,且有阴影,不能完成家谱翻拍,只得等明天上午再拍。

10点多便早早入睡。太累。

10月15日

凌晨两点多,醒来发现,小王上厕所,拉肚子了,昨晚吃了螃蟹,不新鲜的三文鱼生鱼片,再加上水果,肠胃不行了。后就聊天。到四点多,昏昏入睡。醒来七点多矣。迅上十三楼自助餐厅就餐。不久,回寝室继续拍家谱。小王下楼买药。

八点多,毛梦飞老师傅和毛文杰来。访谈,毛师傅说起编家谱的起因。他很早对地方文化感兴趣。1973年,在老家泥峙的城墩,有一个砖窑厂,红色黏土质,当地有一条河流,曾经挖出上千年的贝壳碎片,说明以前是海湾。有一次,他发现土层里有石犁,石刀,石斧等磨制石器,约十多件物品,在土层一米左右深,周边还有一些石制碎片,疑似磨制的残存物,可能是新石器时代的一个加工点。当时也没有在意,搞不清楚是什么时候的物品,只觉得是老古董,有收藏价值。

老毛师傅,高小毕业,50年代初四十多名学生在泥峙宫门的盐工子弟小学读书,毕业后从事渔业运输船工作,从水手一直做到船长,跑了四十多年的船。今年七十七岁了。

80年代初,小孩子读初中,中学老师来访,一位汤老师是教历史,他一看这些磨制石器,就认定是新石器时期的产物,建议我交给文物部门保管。于是,他就做了一个红色的木箱,请木匠制作的,外面的油漆他自己涂刷,用绸缎把箱子的内层叠裹起来,里面放上石制器具,到定海捐赠文物部门。

那时候文物部门隶属地区文化局,在定海文化广场一带,收到捐赠的石器居,文化局出具了捐赠书,并且对毛师傅给予奖励。聘请他作为文物保护普查的志愿者。毛师傅对地方文化的兴趣更浓厚了,热心乡村的民俗文化挖掘工作如文昌宫的重建等,毛师傅还专门撰写好几首叙事诗。

退休以后,几位老朋友从事家谱工作的热情感染了他,一位是报社退休的徐老师,还有一位是毛蔚文的后人毛绳祖,他们在宁波,杭州到处寻访,积累了很多资料,并鼓励老毛师傅也能够拿起笔来,把自己家族的家谱编出来。在朋友们的帮助下,老毛师傅走亲访友,收集家族信息,全家总动员,儿子开车送他在双休日做采访调研,女儿把他的手写整理稿打字出来。经过两年的用功,终于把家谱整理出来。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看着陈年的家谱资料,繁体字又没有标点符号,光寻找阅读家族资料就花费了很大精力。

九点多,采访告一段落。毛局长自告奋勇,带我们去泥峙现场考察。在一个叫山前路的弄堂进去,就是城墩。我们观察了石器的发掘地。原先的城墩隆起地已经被削平,现在的泥土呈现黑土状,已经没了黏土的属性。窑厂也已经停止生产了。

弃车步行,来到毛蔚文先生旧居。跨过小墙门,右边就是一块民国石碑,是墓志铭,当年这块石碑是被村妇们用做洗衣板,80年代省里一位专家来考察出土石器现场,一位姓毛的学者说这块石碑也是文物。于是这块石碑被移到毛氏祠堂前。

15日下

碑文是关于毛蔚文的墓志铭,家谱中有文字。由民国文人汤浚撰文。碑文小楷撰写,文字清晰。在祠堂门墙,发现有说明,其中提到一株石榴树,有数百年历史,树就在碑棵旁边,看树梢,枝叶繁茂,树根粗大,总根部有不少分支,直径约至少有40多公分,作为石榴树,非常大了。旁边几位大嫂说,上代传下来,有几百年了。上周看过汪国华老师写的一篇文章,里面有关于国保名树木的认定,涨了不少知识。宫门村的这棵古树木应该保护起来。这棵树仍然在开花结果,我们还看到几个石榴果实,但是数量不多。

沿着山前路,翻过一个小岗墩就是山后路,毛家宗祠就在山脚下,还在翻修中,栋梁能用的,就不拆除了。本来要把地基提升一下,修得高大一些,但是瞎子一算,建议维持原高。乃作罢。

继续前行,这一地带石壁下,因为前方有巨大岩石峭壁,就在路边。站在路口,北侧是一片荒地,原来这力都是盐田,苍茫盐滩已经变成荒田,有几处芦苇丛生,还记载着海滩的历史。对面山山有大庙,当地人称五大神,因为供奉五个神祗,望东北方向,就是新道头。

沿着文昌路,我们到文昌宫参观,宫门的地名就源自文昌宫。供奉孔子,还有孟子,设文笔塔等。

不久,便乘车回高亭,毛师傅的儿子文杰开车全程接送,非常热心。

毛师傅下车,帮我们联系另一本毛氏家谱编者,希望帮我们讨一本纸质版,回家取徐家家谱,约定下午两点再见。

我们回酒店,继续拍摄邬氏宗谱,约12点,拍完一册,剩下最后一本啦,心始坦然。便下楼退房,去吃中饭。我们先到岱山图书馆,星期天上午休息,下午两点开门。我们把两本家谱放在门岗。

前行10多分钟,在一家大食堂吃中饭,小王点了冬瓜,白菜两个素菜,我点大排菜底,总共36元,小王买单。

1点多,回图书馆,在二楼自助阅览室拍邬氏家谱最后一卷,艺文篇,发现汤浚,孙振麟等人文章,皆与邬家有姻亲关系。这本家谱,岱山内容不多,更多的是嵊州郯川的资料,有几幅手绘地图,比较珍贵。

两点左右,毛师傅带徐家家谱到图书馆,毛师傅真是热线,跑来跑去,好几趟,拍完徐家家谱,送毛师傅出门,我们继续拍邬氏宗谱。两点半结束。打车前往码头乘快艇回定海。船上拿着pad完成昨天的日记撰写。

自古以来,“胜者为王,败者为寇”是世间不变的定律。无论双方何者为正义的一方,何者为邪恶的一方,史书都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在三国时期,人们最为喜爱的人便是关羽了,并非是因为他的武艺高强,而是因为此人的义气。

然而,当蜀国灭亡之后,关羽的却被庞德的儿子灭族,十分凄凉。不过,让人奇怪的是,如今却出现了很多自称是关羽后人的人,这是为何呢?

关羽是个很厉害的人,他与刘备、张飞桃园三结义之后,便开始了自己的传奇生活,他曾经于万军之中斩了颜良,还曾经在襄樊之战中擒获了于禁,并斩杀庞德,因此威震华夏。关羽的能力,人们是有目共睹的。但是更难能可贵的是,关羽对于刘备、曹操的义气,即使在乱世之中,面临着生死存亡,他依旧可以保持本心,这是一件十分难得的事情。

然而,关羽立下了这么多的战功,自然也得罪了一些小人,比如庞德的后代。当关羽杀了庞德之后,他的后代们便对关羽怀恨在心,发誓有一天要为自己的父亲报仇徐很。

在《三国志·蜀志·关羽传》中有这样的记载:“庞德子会,随锺、邓伐蜀,蜀破,尽灭关氏家。”这句话的意思便是,蜀国灭亡之后,庞德的儿子为了报私仇,将关羽的后人们都给杀害了。

时至今日,已经两千多年过去了,在中国各地却冒出了很多自称是关羽后人之人,这就让人摸不着头脑了。在2012年之时,有一位姓关的女子拿出自己的《关氏族谱》捐赠给武侯祠博物馆,并告诉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自己是关于第六十八代传人。

在《关氏族谱》中有一个小木盒,上面刻着“关公故里关氏族谱”八个大字,并详细记载了关羽在运城的91个后裔支系的繁衍和主要迁徙情况,内容十分丰富。不过,这本族谱也有个问题,它是现代制品,因此它的真实性,谁也不知道。

无独有偶,在湖北公安县黄山头镇黄山脚下,也有一位名为关忠金的老人,告诉人们他也是关于的后人,并且还拿出了他所在家族的《关氏家谱》,不过了武侯祠博物馆的《关氏族谱》却是毫无关联的。

对于这些人到底是不是关羽后人的问题,谁也不知道真正的答案。不过或许当时有人提前知道消息,并且逃过一劫也是有可能的。

姚与姬、姜、任合称是我国的四大古姓,相传舜帝出生于姚墟(今山东濮县南)而得姓。

春秋时,姚姓就已南迁江南,望族出南安(今福建南安)、吴兴。

上海很早就有姚姓居民,青浦孔宅、嘉定鸡鸣塘都出土过唐代姚姓墓碑;金山枫径姚廷睿,在宋建隆年间舍宅建兴国海寿寺;宋天圣三年(1025),姚、刘两姓从句容迁崇明新沙垦殖;南宋初,殿直将军姚世荣南渡松江横云山,山北栲栳村今多姚姓;姚埙先人自中州经浙江移居南汇周浦,谚称“先有姚家厅,后有周浦镇”;百曲港(今三林塘)姚氏于南宋起即以医学、教授闻世;吴淞姚氏于宋末已为嘉定巨族;姚述尧于宋末元初,由平湖迁居华亭五保(今金山廊下);无名士姚世嘉避乱奉贤陶宅,姚仁荣从海盐居华亭。明代以后迁居的就更多了,据有关《姚氏家谱》,明初安徽桐城姚氏迁居真如,明嘉靖十六年(1537)安徽休宁姚仰云避倭迁上海周浦。

1994年底,全市有姚姓1085万人,居第25位。

上海姚姓,见有文献记录的,如吴淞姚舜元,宋末任平江府(今苏州)东南副将,守卫吴淞,抗元阵亡。明金山姚体信,嘉靖初为刑部主事,严拒万金巨贿,处宦官魏大经死刑。清初,金山廊下姚宏绪,搜集松郡文士诗作传略,编成《松风余韵》;姚培谦著有《松桂读书堂集》、《经史臆见》、《通鉴提要》、《明史揽要》,还广采民风,辑集《茸城蹋歌》,为研究古代上海社会风情和民俗文化留下了宝贵的资料。姚油所纂清道光《金山县志稿》,是清光绪《金山县志》的蓝本。金山张堰姚石子,继柳亚子主掌南社,他是江南著名藏书家,建国后其子将藏书5万册捐赠给国家,其中颇多珍本,有明崇祯版《松江府志》、朴学家张啸山《日记》、算学家顾观光手稿以及名家批校的《汉书》、《后汉书》,当时的上海市长陈毅在浏览了这部分图书后,特地为姚氏家属亲笔书写“金山姚石子先生同甲遐庆致语”。奉贤四团巧匠姚凤楼研制的犁,特别适宜滨海地区耕作,人称“姚家犁”,以致方园百里农民竞相争购。嘉定江桥姚楠,以根治桑树病害为著。主纂民国《上海县志》的姚文 ,曾主正风文学院的姚明晖叔侄,都是上海史志专家。姚明辉父姚文栋,曾任驻日公使黎庶昌的随员,主掌使馆所办的东文学堂,是我国近代留日活动的最早组织者。清光绪八年(1882),他获悉日本谋袭朝鲜的情报,即电告朝廷。使我抢占先机,屯兵要津,致使日本未敢蠢动。姚文栋久驻日本,深知日本侵华野心,即多方次集资料,著有《日本地理兵要》一书,呈朝廷以供决策参考。甲午战败后,文栋哀叹“一生之忠未尽,终天之恨不捐”,饮恨忧死。

寓沪姚姓有,为我国司法独立长期斗争的姚公鹤;有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姚水娟;有“八·一三”抗日中,率部血战宝山英勇殉国的姚子青营长;有资深经济学家姚耐、姚锡棠,姚锡棠系上海社科院常务副院长、国家有贡献的中青年学者;有与他人合作经营沪上著名绸布店老介福的徽商姚氏;有1924年创设于引翔港,以双线牌棉花胎驰名的姚顺兴花老店(今福建中路群联花店前身)店主姚氏。

从“一·二八”侵华日军炮火

中抢出来的一部姚氏家谱

以姚姓冠的地名,仅金山县,即有21个自然村,廊下乡本名姚家廊下。其它较知名的有崇明姚刘沙,奉贤姚泾、姚堂,南汇姚桥,青浦金姚、邱姚,普陀新老姚家角。现西郊宾馆4号楼,旧为上海水泥厂厂主姚有志住宅,该楼由石块砌成,设计奇特,室内标高不一,为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的一种型式,是市级保护特色建筑。

国家图书馆 接受捐赠的具体详情在国图首页最下边---“支持我们”这是其中一个

国家图书馆文献捐赠办法

国家图书馆作为国家总书库,全面入藏中外文图书、期刊、报纸、音像资料、电子出版物等各类文献。在本馆百年历史中,各界捐让是本馆获取文献资料的重要途径。本馆一贯鼓励社会各界向图书馆慷慨捐赠文献资料,为继续做好文献捐赠工作,兹将本馆文献捐赠办法公布如下,敬请赐览:

一、收藏范围:

中外珍稀古籍、舆图、金石拓片、名家批校本、名家手稿、革命历史文献等,此类具有较高保存和研究价值的文献,本馆全面接受捐赠;凡本馆未藏的其他文献资料品种或复本量较少的文献资料,本馆将重点考虑入藏。

二、捐赠品收藏办法:

1.捐赠文献凡符合本馆入藏标准而本馆还未有收藏的,将被补充作正式馆藏,永久保存。

2.捐赠文献虽然符合本馆入藏标准,但本馆已有收藏,只是入藏复本数量不足的,将按馆定入藏复本数量和文献使用年限要求,补充作正式馆藏或临时馆藏。临时馆藏供读者短期借阅达到本馆规定年限后下架剔除或调拨其他文献使用单位。

3.凡本馆已入藏足够复本或不属于本馆入藏范围的捐赠文献,本馆将退回捐赠者或在捐赠者的允许或视同允许下调拨其他文献使用单位。

4.对于出版信息存疑的图书(与新闻出版总署中国版本图书馆公布的CIP号不符的、套用其他图书ISBN号的、台港书号大陆出版印刷的等)原则上谢绝接受。

三、相关权益:

捐赠文献一经接受并办妥有关手续,其所有权和处理权等所有相关权益即归国家图书馆所有。

四、证书和感谢函:

1.凡本馆接受入藏的捐赠文献,无论永久保存还是临时借阅,本馆均将向捐赠者颁发“捐赠证书”或“感谢函”(用于接受非正式出版物捐赠)。

2.凡选择后未被本馆入藏、允许国家图书馆调拨其他文献使用单位的捐赠文献,本馆将向捐赠者发放“感谢函”(用于谢绝接受正式、非正式出版物捐赠)。

3.捐赠文献未被收藏、捐赠者又不愿意本馆自行处理其赠品,则请捐赠者在接到“感谢函”60日内(以邮戳日期为准)自行或委托他人将赠品领回(领回时请将“感谢函”交回)。逾期未领回或未作答复者,本馆将视同允许国家图书馆调拨其他文献使用单位。

五、捐赠品联系办法:

1.中外古籍、舆图、金石拓片、名家批校本、名家代表作手稿、革命历史文献等文献。寄赠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33号。收件人:国家图书馆善本组(收)。邮编100081;咨询部门:本馆善本组联系,电话010-88545182。

2.方志、家谱。寄赠地址:北京市文津街7号。国家图书馆地方文献组(收),邮编100034;咨询部门:本馆地方文献组联系,电话010-66174367。

3.中文图书[中国大陆正式出版(含民族语文)],寄赠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33号。收件人:国家图书馆中文图书采访组(收),邮编100081;咨询部门:本馆中文图书采访组联系,电话010-88545157。

4.中文图书(台湾、香港、澳门及海外出版中文图书)。寄赠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33号。收件人:国家图书馆台港澳文献采编组 (收),邮编100081;咨询部门:本馆台港澳文献采编组联系,电话010-88545618。

5.西文图书(英、法、德、意、西班牙、葡萄牙等)。寄赠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33号。收件人:国家图书馆西文图书采访组(收),邮编100081;咨询部门:本馆西文图书采访组联系,电话010-88545657。

6.东方语出版物(日、朝鲜、阿拉伯、蒙古、越南、缅甸、印第)。寄赠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33号。收件人:国家图书馆东文图书采编组(收),邮编100081;咨询部门:本馆东文图书采编组联系,电话010-88544250。

7.俄文图书。寄赠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33号。收件人:国家图书馆俄文图书采编组(收),邮编100081;咨询部门:本馆俄文图书采编组联系,电话010-88545623。

8.中文期刊。寄赠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33号。收件人:国家图书馆中文报刊采编组 (收),邮编100081;咨询部门:本馆中文报刊采编组联系,电话010-88545134。

9.外文期刊。寄赠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33号。收件人:国家图书馆外文报刊采编组(收),邮编100081;咨询部门:本馆外文报刊采编组联系,电话010-88545481。

10.中文报纸。寄赠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33号。收件人:国家图书馆中文报刊采编组(收),邮编100081;咨询部门:本馆中文报刊采编组联系,电话010-88545282。

11.外文报纸。寄赠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33号。收件人:国家图书馆外文报刊采编组(收),邮编100081;咨询部门:本馆外文报刊采编组联系,电话010-88545481。

12.音像资料、电子出版物。寄赠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33号。收件人:国家图书馆数字资源采集组(收),邮编100081;咨询部门:本馆数字资源采集组联系,电话010-88545639。

13.中文非正式出版物。寄赠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33号。收件人:国家图书馆中文资料组(收),邮编100081;咨询部门:本馆中文资料组,联系电话:010-88545059。

2016-10岱山访家谱

10月13日 联系岱山陈,又联系岱山毛局长,商定星期六上午去东沙访毛氏家谱。和小王商定周五去岱山,上午七点出发。 10月14日 上午六点五...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