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姓有多少人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1浏览:1收藏

冯姓有多少人,第1张

2015年中国冯氏有多少人口 冯姓是我国常见姓氏,分布很广,约有832万人,约占汉族人口的064%,居第二十七位。尤以陕西杜城郡,福建长乐郡,陕西始平郡,河南颖川郡,山西上党郡,西京兆郡,河南弘农郡,河北河间。

冯姓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当今中国大陆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十七位,在宋版《百家姓》中列第九位,在以人口为序的中国姓氏中排名第27位,在台湾省名列第七十二位,人口约八百六十一万五千余,占全国人口的064%左右。主要分布于中国的广东、河南、河北、江苏、山东和云南等地。

汉唐时期,冯氏繁衍很快,从原来的发源地陕西,发展到了现今河南、河北、山西及福建等地。冯姓的宗族较多,唐代的《元和姓纂》说,冯氏出颍川(郡治今河南许昌)者,是东汉征西大将军冯异的后代;出上党(今山西长治)者,是西汉左将军冯奉世的后代;出长乐信都者,是汉代宜都侯冯参的后代;出京兆(今陕西西安)者,是北燕昭成帝冯弘的后代;出弘农(今河南灵宝)者,是冯弘之孙冯宁的后代;出河间(今河北献县东南)者,是唐监察御史冯师古的后代。出岭南者,是唐越国公冯盎的后裔。

冯姓的人口数量 5分 冯姓是我国常见姓氏,分布很广,约有832万人,约占汉族人口的064%,居第二十七位。尤以陕西杜城郡,福建长乐郡,陕西始平郡,河南颖川郡,山西上党郡,西京兆郡,河南弘农郡,河北河间。

姓冯的有多少人 冯姓 1、冯姓来源: 冯姓在中国也是一个大姓。 在百家姓中列第九位。冯姓在以人口多少为序的中国百家姓氏中排名第27位。 冯姓早在东周时期就已经出现,据《元和姓纂》和《广韵》记载,冯姓是周文王之后,他们的祖先,可追溯到周文王的第15个儿子毕高公,他的后代封在魏地,其子孙采食于冯城,于是,这一支子孙就以邑为氏,就是冯氏。而记载姓氏的最早典籍《世本・氏姓篇》说冯姓是“郑大夫冯简子之后”。冯简子是春秋后期郑简公时人,据说他博学多才,能断大事,当时郑国凡事要跟诸侯打交道,许多大事都先同他商议,再做决定。因郑国建都于今河南新郑,故此支冯氏出自新郑。 2、冯姓变迁: 战国末期的大将冯亭,任韩国上党守,入赵国,拒秦战死,其宗族分散,有的留在上党潞县(今山西潞城东北),有的留在赵(今河北境),并发展繁衍下去。其后裔有许多为将相,如秦丞相冯去疾、御史大夫冯劫等。 此外,先秦时期,冯氏已有徙居今山东者;而三国以前,冯氏还有迁至今四川及湖北者,河南冯氏则分布于今内黄、宝丰、焦作、南阳、安阳等地,其中潮阳为当时的大族;到了东晋末,长乐信都(今河北冀县)的冯氏又有徙居和龙(今辽宁朝阳)者。 到了汉唐时期,冯氏繁衍的很快,从原来的发源地陕西,发展到了现今河南、河北、山西及福建等地。冯姓的宗族较多,唐代的《元和姓纂》说,冯氏出颖川(郡治今河南许昌)者,是东汉征西大将军冯异的后代;出上党(今山西长治)者,是西汉左将军冯奉世的后代;出长乐信都者,是汉代宜都侯冯参的后代;出京兆(今陕西西安)者,是燕王冯弘的后代;出弘农(今河南灵宝)者,是冯弘之孙冯宁的后代;出河间(今河北献县东南)者,是唐监察御史冯师古的后代。 唐末黄巢起义时,中原冯氏有一支避乱南迁至福建宁化石壁,到宋代分成上杭、漳州、武平等支脉,至宋末元初,上杭冯氏有的又南迁至广东。清康熙至乾隆年间,广东、福建的冯氏有数支移居台湾,此后,有的又远迁到海外。 3、 冯氏英才: 战国时的冯O,为齐国孟尝君田文门下食客,曾替田文到封邑收取债息,把不能还息的债券烧掉,替田文收买民心。 西汉有冯奉世,上党潞县人,宣帝时曾率兵击破莎车,后为左将军,封关内侯。 东 冯异,被刘秀封为阳夏侯,任征西大将军;京兆杜陵人冯衍,为辞赋家; 十六国时,长乐信都人冯跋,乘后燕内乱,推翻慕容熙的统治,建立地方政权,国号燕,史称北燕,历时27年,于436年被北魏所灭。 五代时的冯道,后唐、后晋时历任宰相;契丹灭后晋,又附契丹任太傅;后汉时任太师;后周时又任太师、中书令,成为历史上少有的历事五姓的人物。 南唐著名词人冯延巳,任中主(李Z)时的宰相。北宋有大臣冯京,仁宗时是知开封府,神宗时进参知政事。 元代有散曲家冯子振。 明代有散曲家冯惟敏,文学家、戏曲家冯梦龙。 清代有诗人冯班,清末有爱国名将冯子材,于70岁高龄时,大败法军于镇南关,为当时受外国列强欺压的中国人扬眉吐气了一番。 太平天国***之一的冯云山, 民国时期的著名将领冯玉祥、民族女英雄冯婉贞等,也产生了不少影响。

世界上姓冯的人有多少? 冯姓家谱

江苏:冯氏族谱八卷、京口冯氏族谱一卷、锡山冯氏宗谱二十四卷、澄江冯氏宗谱十卷、冯氏家谱一卷

浙江:赫山冯氏家谱二十二卷、大易冯氏谱不分卷、慈溪冯氏支谱不分卷、桐乡冯氏族谱不分卷、冯氏宗谱一卷

安徽:冯川冯氏宗谱八卷

湖北:冯氏宗谱一卷、冯氏宗谱、冯氏续修支谱八卷、冯氏宗谱二十一卷首一卷、冯氏四修族谱十四卷首一卷

广东:冯氏家谱不分卷、冯氏本房世谱不分卷、冯氏族谱不分卷、南埠冯氏族谱一卷

湖南:长沙冯氏四山家谱二十九卷首一卷末一卷、湘潭冯氏三修族谱、中湘石潭冯氏五修族谱三十三卷首一卷末一卷、山田冯氏族谱十卷首一卷

历史名人

冯梦龙:明末小说家,通经学,善诗文,尤以小说词曲见长,辑有时代话本集《喻世名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称三言。

冯 道:五代时历任四朝宰相,在相位20余年。他在后唐任宰相期间,倡议由田敏等人在国子监校定《九经》文字,并组织刻工雕印,至后周完成,后世称五代监本。官府大规模刻书自此始。

冯子材:清末著名的老将军。他曾在年近70岁时,在广西镇南关、谅山等地大败法国军,取得镇南关大捷,其名威震边关。

冯 缭:中国第一位女政治家、女外交家。公元前101年,随汉解忧公主远嫁和亲到了乌孙国。由于她多才多智,成为解忧公主的得力助手。后嫁给乌孙右大将。她在协助公主加强汉朝同西域诸国之间的友好关系,作出了很大贡献,深得西域各国的敬服。尊称她为冯夫人。

冯玉祥:近代爱国将领。1993年任抗日同盟军总司令,多次击败日寇,收复许多失地。建国前夕,因乘船失火,受伤身死。

冯姓的来历,历史上有哪些有名的人 冯姓早在东周时期就已经出现,据《元和姓纂》和《广韵》记载,冯姓是周文王之后,他们的祖先,可追溯到周文王的第15个儿子毕公高,他的后代封在魏地,其子孙采食于冯城,于是,这一支子孙就以邑为氏,就是冯氏。而记载姓氏的最早典籍《世本・氏姓篇》说冯姓是“郑大夫冯简子之后”。冯简子是春秋后期郑简公时人,据说他博学多才,能断大事,当时郑国凡事要跟诸侯打交道,许多大事都先同他商议,再做决定。因郑国建都于今河南新郑,故此支冯氏出自新郑 战国时的冯O,为齐国孟尝君薛文门下食客,曾替薛文到封邑收取债息,把不能还息的债券烧掉,替薛文收买民心。 西汉有冯奉世,上党潞县人,宣帝时曾率兵击破莎车,后为左将军,封关内侯。 东 冯异,被刘秀封为阳夏侯,任征西大将军;京兆杜陵人冯衍,为辞赋家; 十六国时,长乐信都人冯跋,乘后燕内乱,推翻慕容熙的统治,建立地方政权,国号燕,史称北燕,历时27年,于436年被北魏所灭。 五代时的冯道,后唐、后晋时历任宰相;契丹灭后晋,又附契丹任太傅;后汉时任太师;后周时又任太师、中书令,成为历史上少有的历事五姓的人物。 南唐著名词人冯延巳,任中主(李Z)时的宰相。北宋有大臣冯京,仁宗时是知开封府,神宗时进参知政事。 元代有散曲家冯子振。 明代有散曲家冯惟敏,文学家、戏曲家冯梦龙。 清代有诗人冯班,清末有爱国名将冯子材,于70岁高龄时,大败法军于镇南关,为当时受外国列强欺压的中国人扬眉吐气了一番。 太平天国***之一的冯云山。

冯姓在中国哪个省份人口最多 百家姓里有

冯姓人口数量,在哪个省分布最多呢 大概有832万,我也是其中一人哦,呵呵,至于那个省最多呢,我也不知道,我广东这边挺多人姓冯的

冯姓的名人 历史名人

冯梦龙 冯梦龙:〖FengMenglong〗(1574―1646)明末小说家。长州(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字犹龙,又字耳犹,号翔甫、姑苏词奴、顾曲散人、墨憨斋主人等。为崇祯间贡生,官寿宁(今福建省寿宁县)知县。他通经学,善诗文,尤工小说、词曲。辑有《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世称“三言”。另有《桂枝儿》、《山歌》、《平妖传》、《新列国志》等;还有修改汤显祖、李玉等传奇剧本多种,汇编《墨憨斋定本传奇》。本人创作有《双雄记》传奇小说;著论有《智囊》、《古今谭概》等多种。 冯道 冯 道:五代时历任四朝宰相,在相位20余年。他在后唐任宰相期间,倡议由田敏等人在国子监监校定《九经》文字,并组织刻工雕印,至后周完成,后世称“五代监本”。官府大规模刻书至此始。 冯异 冯 异:东汉开国名将。字公孙。颍川父城(今河南省宝丰东)人。初属王莽,更始元年(23年)归刘秀。随刘秀巡抚河北,提出广施恩德、笼络人心的建议。攻破王郎后,封应侯。同年,破铁胫农民军于北平(今河北省满城北),收降匈奴于林S顿王。冬,拜孟津将军,统魏郡、河内郡兵驻黄河北岸,与河内太守寇恂合力防备洛阳更始军。二年夏,乘洛阳守将李轶不与争锋之机,率兵北攻天井关(今山西省晋城南),得二城;南夺成皋(今河南省荥阳西北)以东13县,收降10余万人。复渡河击斩更始所署河内太守武勃,歼5000人。东汉王朝建立,封阳夏侯。建武二年(26年)冬,替代邓禹西征。三年,经崤底之战,大破赤眉军。又击破延岑等割据武装,平定关中。四年,击败公孙述所遣数万兵于陈仓(今陕西省宝鸡东),屡次挫败公孙述进窥关中的企图。六年,汉军陇西之战受挫后,冯异受命进军找兀今旬邑北)。此时,隗嚣部将行巡率兵亦欲乘胜攻取驰邑。冯异力排众议,率兵抢先占领找兀然后偃旗息鼓,待行巡军至,突然出击而获胜,北地豪强武装势力闻风归降。先后领北地太守、安定太守事,平定上郡(治肤施,今榆林东南)、北地(郡治马领,今甘肃省庆阳西北)、安定(郡治今镇原东南)等地。九年行天水(郡治平襄,今通渭西)太守事。十年夏,与诸将共攻落门(今武山洛门),病卒军中。 冯异长于谋略,号令严整,用兵进止有序;为人谦让,诸将会聚论功之时,冯异常独自避于树下,故军中称为“大树将军”。 冯 冯 唬褐泄第一位女政治家、女外交家。公元前101年,随汉解优公主远和禾亲到了乌孙国。由于她多才多智,成为解优公主的得力助手。后嫁给乌孙右大将。她在协助公主加加汉朝同西域诸国之间的友好关系,作出了很大贡献,深得西域各国的敬服。尊称她为“冯夫人”。 冯 如 冯 如:广东省恩平人。又名自如,号鼎三。我国第一个飞行家和飞机设计师。早年在美国三藩市(旧金山)当杂工谋生,后转往纽约工厂工作,业余钻研机械学,数年后自行制造抽水机、无线电报机。在日俄战争中,深感飞机之厉害,自此决心献身于航空事业,以报祖国。在三藩市集资创办飞机制造公司。1909年自制收音机试飞成功。广州光复时,被任为陆军飞机长。后在举行飞行表演时,不幸失事遇难。1985年在恩平县牛江本乡建冯如纪念亭、冯如中学以纪念。 冯承辉 冯承辉:清江苏省娄县人,字少眉,一字伯承,号梅花画隐。贡生。工篆隶,精刻印,兼善画,尤喜画梅。著述甚富。有《印学管见》、《历朝印识》、《石鼓文音训考证》、《古铁斋印谱》、《古铁斋词钞》等。 冯子材 冯子材:清末著名的老将军。他曾在年近70岁时,在广西镇南关。谅山等地大败法国军,取得镇南关大捷,其名威震边关。 冯云山 冯云山:广东省花县人。一名云>>

黄帝24子,有12人以封地为姓。其中任姓又分出十姓。夏邳国国君奚仲即任姓后代。奚仲迁邳之后,他的子孙有孽氏、薛氏、且氏、祖氏、奚氏、仲氏、挚氏、畴氏、亻丕氏、女丕氏、李氏。这是奚仲之后,邳地滋生出的最早姓氏。  周穆王六年赐徐子诞姬姓,于邳建立徐国。徐子诞本皋陶后,皋陶封于偃。舜又封其子若木为嬴姓,夏启又封若木为徐伯。因此徐子诞之后,又有偃氏、赢氏、徐氏。  古代取姓设氏,多以封地、祖父之名和官爵为氏。自奚仲以后子孙分封,邳地姓氏繁多起来。在贵族有姓有氏,平民无姓无氏的封建时代,史籍所载的尽是贵族著姓。邳地在汉代著姓有翼氏、严氏、周氏、龚氏、李氏、徐氏、皮氏、陈氏、到氏等。据《百家姓》记载,唐宋以来,邳地著姓有余氏、皮氏、叶氏、国氏、阙氏;据《太平寰宇记》载宋时尚有著姓陈氏、祁氏、谷氏。明嘉靖《邳州志》载,邳地著姓有:严氏、于氏、翼氏、赵氏、周氏、徐氏、吴氏、陈氏、刘氏、王氏、袁氏、索氏、杨氏、沈氏、闫氏、岑氏、朱氏、唐氏、魏氏、盛氏、何氏、鹿氏、胡氏、李氏、老氏、潘氏、马氏、宋氏、史氏、尹氏、车氏、户氏、荀氏、汪氏、许氏、高氏、孙氏等。 明洪武二年(1369),大移民,邳地基本很少入迁者,因此邳地古姓居多,明以后的土著姓氏基本奠定了大姓基础。今邳地人口百数十万,究竟有多少姓氏初步调查,当前邳地土著姓约288个,除了艾、神、者、郎、贤、法、飞、乐、訾、强、经、羿、泽、盖、闻、荣、靖、籍、俞、宫等稀姓外,其余260多个为常用姓,约占全国常用姓的 88%。1987年5月30日《人民日报》报道,全国人口最多的大姓有李、王、张三姓,分别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9%、74%、71%。邳 州人口最多的大姓是:张、王、刘、李、陈五姓。他们与邳州稀姓相比,若以27个稀姓为1,则张姓为1:838,王姓为l:764,刘姓为 1:725,李姓为1:696,陈姓为1:359。  邳州姓氏特点 古姓居多。不像苏南、安徽、河南各县,多是洪武二年从山西迁入,邳地这次迁入的很少。初步查邳州姓氏家谱,只发现港上乡冯姓家谱记载:“明洪武二年从山西洪洞县喜鹊窝奉命东迁来邳。”当时官府在山西洪洞县广济寺设立移民局,将西方人口大批迁往苏、鲁、豫、皖一带,时值深秋,广济寺内有一株大槐树,树上宿着许多喜鹊,百姓在这里集结起程,只听喜鹊呜叫,故迁徒之民,都说自喜鹊窝迁来。 邳地这次没有入迁多少居民,其原因是:朱元璋起兵,首先于1366年(元至正二十六年)四月,命徐达率兵略邳州,然后发兵北取山东,与元兵大战,灭了元朝。邳地成为明朝奠基之地,最早在此建立军事政权,邳地未发生强烈大战,居民没有大批死亡、流徒现象,所以入迁不多。  邳州土著姓氏从时间上看,最早的有奚仲的任姓族,最晚的是元代迁来的刘墉的刘姓族。刘姓迁来虽晚,但发展很快,成为今天邳地五大姓之一。清末民初一度成为邳地望族。刘姓在邳地有两个体系:一是以邳北邹庄乡刘沟刘姓为主体的刘邦直系,奉守“建国堂”,多分布于刘沟、邹庄、铁富一带,二是以官湖镇东西场上刘姓为主体的刘墉直系,多分布于官湖、邳城、红旗和邳南一带。  陈姓在邳有四个支系,一是陈楼地区的李陈,二是泇口地区的邱陈,三是白埠一带的王陈,四是岠山陈。陈楼、白埠、泇口之陈,皆康熙七年水沉旧州时北迁,其陈姓男方分别赘入李、王、邱三姓女方而繁衍的支系。  王姓源有四出,而迁来邳地的王姓,分别奉守晋代王羲之的“三槐堂”和唐代王维的“辋川堂”,实际都是太原王的分支。王维是王羲之的二十四世孙,邳地王姓大抵同出一源。  张姓,虽都奉守“百忍堂”,但支系来源复杂,仅邹庄乡盂庄张姓,就有老沟张、重妨张,邳城有山西洪洞张,滩上有亻儿王宗亲合姓张等。  李姓,也很复杂,大都奉守“陇西堂”,但来源不一。这是因为唐代皇帝特别赐姓;受赐人的后代不愿卖祖,虽姓了李仍按原宗亲入谱,这就使李姓复杂起来。  姓氏的形成,是中国风俗不可否认的史实。研究姓氏这个人伦符号,关系着历史学、社会学、民族学和民俗学等众多学科。姓氏本身有着一定的历史发展过程。姓氏史是我国政治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研究一个地区的姓氏源流,就是为了了解某一时代或某一地区的历史面貌,对认识社会发展史或地区发展史有一定帮助。读者且莫单纯用宗族观念看待姓氏史,否则就失去了研究姓氏史的意义。

冯姓为中文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第9位。

冯姓起源

出自姬姓。周文王第十五子姬高,封地于毕国,叫毕国公,又称毕公高。四百年后,毕国被西戎所灭,毕高后裔毕万投奔到晋国,晋献公封他为大夫。毕万多次随晋献公出征,屡立战功。晋献公把魏地封给他,任魏大夫,并封给毕万奉禄食邑地于冯城(冯城一说位于陕西省大荔县的冯翊城,一说位于河南省荥阳县西)。毕万子孙以邑为氏名,此乃冯氏之所出。而魏地的子孙则氏魏,故冯、魏两姓实为同一脉族。

   冯姓在中国也是一个大姓。 在百家姓中列第九位。冯姓在以人口多少为序的中国百家姓氏中排名第27位。

冯姓渊源

  冯姓早在东周时期就已经出现,据《元和姓纂》和《广韵》记载,冯姓是周文王之后,他们的祖先,可追溯到周文王的第15个儿子毕公高,他的后代封在魏地,其子孙采食于冯城,于是,这一支子孙就以邑为氏,就是冯氏。而记载姓氏的最早典籍《世本·氏姓篇》说冯姓是“郑大夫冯简子之后”。冯简子是春秋后期郑简公时人,据说他博学多才,能断大事,当时郑国凡事要跟诸侯打交道,许多大事都先同他商议,再做决定。因郑国建都于今河南新郑,故此支冯氏出自新郑。

  一、出自姬姓,为周文王姬昌之后,系承毕公高,始祖冯文孙。

  据《元和姓纂》、《后汉书》等所载,周文王第15子毕公高后裔毕万,西周时,在晋为大夫,当时晋献公陆续功灭了许多小国,其中包括毕万的一支孙被封于冯城,其后子孙以邑为姓氏,称冯姓。史称冯氏正宗。是为河南冯氏。

  周王室的远祖名叫弃,据说他的母亲是有邰氏的女儿,又称姜螈。

  传说一次姜螈外出游玩,在荒野中看见一个巨大的脚印。出于好奇,姜螈下意识地把自己的脚放在大脚印中踩踏了一下,想不到因此“身动如孕”,不久竟真的生下了一个男孩。姜螈又羞又忿,惟恐这个孩子会带来不祥,于是就偷偷地把他抛弃于路口。但奇怪的是,在路上往来奔走的牛、马等牲畜看见这个孩子后,竟敬畏地全部跑开了,不敢践踏。姜螈又把孩子放到山林之中想让野兽吃掉,可偏偏一向寂静无人的荒郊却人来人往。无奈之际,姜螈又把孩子丢弃在河中的浮冰上,不料天上的飞鸟竟都纷纷降落,展开羽翼为他遮寒挡水。姜螈认为这是上天的意志,就又把他抱回来抚养。因为这个孩子曾经被遗弃过,所以为他取名弃。弃就是有史记载的最早周代祖先,他在帝尧时期因为善于种植庄稼、发展农耕而名闻天下,百姓都向他学习耕作技术。作为对他的褒奖,帝舜在位期间,就分封弃在邰地,大家都尊称他为后稷,弃及其后代遂都拥有了姬姓。

  后稷的继承人是姬不(穴+出)(qu),他后因国家衰败而辞官隐居到边疆地区,其后代传到古公宣父时,古公宣父先后生有三子,长子太伯,次子虞仲,小儿子季历。季历生子姬昌,便是后来的周文王。

  据传姬昌出生的时候有祥瑞呈现,古公很高兴地说:“我姬氏将来定当发达,大概希望就在这个姬昌身上吧。”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太伯、虞仲二兄弟猜测古公有让季历及其子姬昌来继承家业之意。为不使父亲为难,二人便一同离家出走,逃到远方.以便成全季历。

  古公去世后,季历以惟一继承人的身份袭沿家世;季历逝后,其子姬昌得立,即西伯侯。 冯姓的由来

  西伯姬昌继承了后稷、古公、季历的仁政,为人厚道,礼贤下士,伯夷、叔齐、散宜生等一些有识之士纷纷前来投奔、归附,使得西伯的势力、影响日渐扩大。

  西伯势力的增长,引起了商纣的警惕,在崇侯虎的挑拨下,商纣把姬昌诱至国都,囚禁起来。据传,在此期间,他推演“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即后人所说的“周易”。

  西伯被囚后,他的部下、谋士很着急。为拯救他,他们四处寻找美女、骏马、珍玩等晋献于纣王,并买通其宠臣费仲四处活动,游说纣王。殷纣王本是酒色之徒,见送来这么多可心之物,早把往日的警惕、猜忌抛到九霄云外。他得意忘形地说:“单凭这些礼物中的任何一件,都足以抵销西伯的过失,何况竟有这么多呢!”于是下令赦免了姬昌,并授予他“代王征伐”的特权及信物,把军国大事全盘托付西伯,自顾享乐去了。趁此机会,姬昌率兵东征西讨,先后击败犬戎、密须、耆邗,彻底消灭了崇侯虎,并把崇侯虎的封地改称丰邑,将自己的统治中心由岐迁至丰地。姬昌病逝后,其太子姬发即位,便是后来的周武王。

  公元前11世纪中叶,武王起兵伐纣,克商,纣王众叛亲离,不得不自焚于鹿台。 冯姓的由来

  《周本纪》记载武王胜利后凯旋的情形时说,随同武王同乘一辆车的有三人:“弟叔振铎奉陈常车,周公旦把大钺,毕公把小钺,以夹武王。”这里所说的毕公,是文王的第十五子——姬高,他因追随武王克商受封于“毕”地,亦称“毕公高”。毕地的位置在今陕西省长安县西北部。

  周王朝建立后,毕公高及其后裔便以毕地为中心繁衍生息,逐渐因地为氏,号毕氏。作为姬姓贵族的一支,他们与周宗室关系密切,但伴随着分封制引起的不断分化,毕氏逐渐与周宗室疏远而成为独立的一支。

  毕氏封地中有一处地名曰冯邑,所以不排除毕氏中有部分成员“支邑为姓”而改姓冯,但这只是一种揣测。事实上,此时冯姓并不明确,更不占主体,毕氏仍是这一支姬姓后裔的主姓。

  毕公高的后代毕万是晋献公的荣臣,当时晋宫廷内部正围绕继承权展开激烈斗争。献公为转移矛盾,积极对外征伐。全国军队被分作两部,献公亲率上军,太子申生统下军。毕万受封右将军,随献公征战。 冯姓的由来

  晋军所向披靡,接连吞并了霍国、魏地、耿国。论功行赏,毕万受封于魏地。当时有一位叫作卜偃的算命人曾品评毕万说:毕氏的后代一定会兴旺发达的。万,是个满数;魏,也是大名。故一定前途无量。

  毕万受封11年后,晋献公死,久已存在的宫廷矛盾终于爆发。四位公子为争夺王位而混战,致使国力损耗,元气大伤。而毕万一族却日益繁荣,并以新地为氏,成为声名显赫的魏氏。毕万的儿子名武,号魏武子,他一直忠心于亡命公子——重耳。重耳避祸逃亡,魏武子义无反顾地一直跟随在他身边。后来重耳终于在秦国等诸侯的支持下归国继承大位,便是晋文公。魏武子因功再封于魏地,位列大夫,显赫一时。

  到魏武子之玄孙魏献子的时候,魏氏:已与当时晋国的智、赵、韩、中行、范氏并称“六卿”,把持了晋国大权。魏献子之孙魏桓子与赵、韩两家完成了“三家分晋”。公元前 403年周威烈王正式册封三家为诸侯,这便是战国七雄中的魏、赵、韩三家。

  魏氏立国,毕氏家族自然受益最大,毕万家族的长卿一支受封于冯城,居地即今河南省荥阳县东部。于是长卿及其后代因城为氏,逐步放弃了毕、魏之姓而改姓冯,史称这支冯氏为冯氏正宗,即河南冯氏。

冯姓的由来

  二、出自归姓,为冯简子之后。

  据《世本》记载,春秋时郑国有大夫冯简子,因封邑在冯而得氏,其后子孙以冯为氏。春秋时期除毕公高一脉冯姓外,郑国也是冯姓的一个重要发祥地。据《世本》所载,郑国著名大夫筒子,以善断而名闻诸侯。他在任期间,郑国与周边诸侯的纵横往来、攻战联盟等大事,郑国君主都要向他咨询。筒子广纳贤士,集思广益,其判惭、决策无一不精当,深得郑君赏识。为褒奖筒子的政绩与贡献,郑国君以冯邑封筒子,筒子入居冯邑后,遂号冯筒子。而他的封地冯邑,正是后来并入魏国的冯城。因此,长卿受封冯城之前,冯筒子的后代便早巳在此生活多年,只因筒子的名位远不及毕万及其后裔,所以被忽略或有意淡化了。

  因此,源于河南的冯氏应由两部分组成,即先期的冯筒子及其后裔和后来居上的毕魏世家。他们都可以称为冯姓之源或冯氏正宗。而且从冯姓产生的过程来看,姬、毕、魏、冯在一定程度上讲“三千年前是一家”。

冯姓的由来

迁徙分布

  

冯姓变迁

  战国末期的大将冯亭,任韩国上党守,入赵国,拒秦战死,其宗族分散,有的留在上党潞县(今山西潞城东北),有的留在赵(今河北境),并发展繁衍下去。其后裔有许多为将相,如秦丞相冯去疾、御史大夫冯劫等。

  此外,先秦时期,冯氏已有徙居今山东者;而三国以前,冯氏还有迁至今四川及湖北者,河南冯氏则分布于今内黄、宝丰、焦作、南阳、安阳等地,其中潮阳为当时的大族;到了东晋末,长乐信都(今河北冀县)的冯氏又有徙居和龙(今辽宁朝阳)者。

  到了汉唐时期,冯氏繁衍的很快,从原来的发源地陕西,发展到了现今河南、河北、山西及福建等地。冯姓的宗族较多,唐代的《元和姓纂》说,冯氏出颍川(郡治今河南许昌)者,是东汉征西大将军冯异的后代;出上党(今山西长治)者,是西汉左将军冯奉世的后代;出长乐信都者,是汉代宜都侯冯参的后代;出京兆(今陕西西安)者,是燕王冯弘的后代;出弘农(今河南灵宝)者,是冯弘之孙冯宁的后代;出河间(今河北献县东南)者,是唐监察御史冯师古的后代。

  唐末黄巢起义时,中原冯氏有一支避乱南迁至福建宁化石壁,到宋代分成上杭、漳州、武平等支脉,至宋末元初,上杭冯氏有的又南迁至广东。清康熙至乾隆年间,广东、福建的冯氏有数支移居台湾,此后,有的又远迁到海外。

  

冯姓迁徙史

  春秋战国时期

  向南,先进入了楚地(今湖南、湖北)。楚怀王时期(战国后期)冯氏子弟中有一名叫冯郝的,官至楚大夫,是楚国的重臣。一次,宋国内乱,其相惠施投奔了楚王,楚王打算庇护他,冯郝坚决反对。楚王为不伤害双方而采取了两面手法,一方面表示同意冯郝的意见,另一方面却暗自给惠施以封地。冯郝知详情后,愤而离去。抛开冯郝的命运不论,冯郝当是楚地冯姓留史第二人。

  向西,进入了陕西关中等地。神话传说中有一名冯长的人,居于骊山,善观天文之变,精于历算。遗憾的是,冯姓在南方及西部早期开发的业绩缺乏系统记载,只能透过重重迷雾而觅得一鳞半爪。

  向北,冯氏进入了山西等地。战国中后期,韩国的上党郡(今山西长治西)郡守姓冯名亭,为人果敢而有谋。秦昭王四十五年,秦名将白起率大军伐魏,两军对战于野王,野王守备不敌而降。由于上党地区与韩国的联系全系于野王一线,因此,野王的失败就使上党虚悬于外。

  冯亭与部下及百姓商议后,决意背秦而举地归赵。赵、韩本是唇齿相依、地缘亲近的邻国,赵国一旦接受上党,便自然卷进秦、魏之间的争斗,以赵、魏合力,秦军必不敢轻举妄动,从而保护上党百姓免遭茶炭。果然不出冯亭所料,赵国在平原君赵胜的大力支持下慨然接受上党,并封冯亭为华阳君,上党军民同仇敌忾以抗秦军,上党终于得以保全。但三年后,秦再派左庶长(秦第十等爵,掌兵权)王龅(h6)进攻上党,上党终被攻克。此间上党冯氏中有两支分别迁往秦与魏,并在秦汉之际大有作为,此为后话。

  向东,冯氏进入了齐鲁大地,这一支冯氏即来自上文中所说的魏地。他们很快为当地浓厚的文化氛围所习染,“冯谨客孟尝君”的千古佳话,就是发生在这一时期。

  秦王朝统一前后,冯姓在上党地区的一支最为活跃。前文已提及武安君白起伐魏,上党郡守冯亭纳地入赵受封华阳君,从而挫败了白起的东进企图。冯亭的大智大勇,拯救了上党,从此,家族日隆,许多乡里亦归附之,从而形成了冯姓望族。

  尽管冯亭有勇有谋,但关东六国已是夕阳残照,根本不可能持久抵御强秦的大统一趋势。结果,就在上党献地后不久的“长平之战”中,华阳君冯亭与“纸上谈兵”的主将赵括均战死疆场,而其部赵卒40万除200人被“留报赵”外,统统被屠杀。从此,关东六国对秦再也组织不起有力的抵抗了。

  冯亭战死后,其宗族亦分崩离析,大部分北上进入赵国腹地以避战祸,少部分仍留居上党。这一部分留居上党的冯姓人审时度势,看清了六国必然灭亡的趋势,转而”投奔了秦国,并为秦的统一立下了汗马功劳。其中著名者有官至右丞相的冯去疾,以及军事将领冯毋择、冯劫等。

  秦汉时期

  冯去疾是秦始皇的丞相。冯氏一门是秦王朝后期的重要柱石。

  秦始皇好巡幸各地,经常奔波在外,秦左相李斯平素多跟从始皇出外,留守咸阳都城的却总是右相冯去疾,始皇对去疾的信任与赏识由此可见一斑。而冯毋择、冯劫亦得益于这种信任,都在秦军中担任高级将领。

  始皇三十七年,嬴政皇帝生平最后一次出巡。像往常一样,李斯、胡亥、赵高从行,去疾留守。不料始皇于沙丘暴卒,宦者赵高胁迫左相李斯发动“沙丘之变”,他们合谋篡改了始皇的传位诏书,废太子扶苏,改立胡亥为新帝。

  冯去疾等得知真相后,他们冒死向秦二世上书,揭露赵高等奸臣的罪行。结果因进谏失败双双被下狱。在狱中,冯去疾、冯劫拒绝向赵高一伙奸佞屈服,为保持清白的名节,二人先后在狱中自杀。一代贤相、骁将就这样为自己的生命历程写完最后浓重而悲壮的一笔。与这二人所不同的是,同时被下狱的左相李斯则暴露了其软弱、自私的本性,他被赵高等人百般戏弄、凌辱后腰斩于市井。

  冯去疾、冯劫被下狱不久,冯毋择率其他子孙隐姓埋名,潜逃他乡,下落不明,关中冯氏亦随之逃散殆尽。

  伴随此起彼伏的秦末战争的大规模爆发,不可一世的秦帝国顷刻间土崩瓦解,而上党冯氏入关的一脉,也随之销声匿迹。

  汉承秦制,天下甫定。冯姓经此番劫难,可谓元气大伤。在秦末战争、楚汉战争乃至汉初“无为而治”的一系列大变动中,史册中寻找不到冯姓的任何丰功伟绩。也许,这一段历史的沉默正孕育着冯姓的再度辉煌。

  汉代,冯姓姓氏的基本材料才得到最初步的整理,现今人们所接触的有关冯姓早期发展的资料,基本上是在这一时期成文、定性,并载入史册的。另一方面,这一历史时期冯姓“代有才俊”的良好族运也为这种整理提供了生动、翔实的素材。可以说,汉代是冯姓发展过程中的第一次阶段性总结。

  汉代冯姓发展的显著标志是冯姓郡望的逐步形成。两汉时期冯姓的分布基本上覆盖了当时华夏大地的所有重要区域,并且在一些地区,由于冯姓豪杰名士的大量涌现,形成了以冯姓为主体的聚族性居地。

  汉代冯姓辉煌之发端者为安陵冯氏,其代表人物首推冯唐。

  汉兴置国,出于安全及施政考虑,实行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政策:一方面为了充实关中人口,另一方面为了防止六国宗室及大族豪门坐霸一方。汉廷访得代北冯氏为豪杰之后,于是特迁其大部再入关中,定居安陵。冯唐,正是生长于代北而后迁入安陵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

  冯姓早期主要繁衍于今河南、陕西、河北、山西等地,晋末“永嘉之乱”时开始大举南迁,先后迁入江苏、安徽、江西、浙江等地。

  北周至隋统一前后,仍是国家由混乱走向统一的过渡阶段,同时也是人口迁移-频繁,各姓族活动区域扩大的时期。以冯氏:著名郡望之一——弘农而言,西魏之宁州刺史冯宁被认为是弘农郡的开山之祖。早在西汉时代,冯扬便以“万石君”而名噪弘农,冯扬家人丁兴旺,有子八人,至冯勤一脉尤为荣宠。因此,在冯宁之前,弘农冯氏已有人活跃在此地,可以认为魏地冯氏是弘农早期冯姓的直接起源。当西魏的冯宁刺史兴起之时,弘农冯氏已经完成其郡望的形成。

  隋唐以来

  至隋唐,已有南迁至福建省境的。在这一不断繁衍过程中,形成了许多支派,大致有:出自山西上党冯氏,为战国赵华阳君冯亭后裔;出自河南颍川的冯氏,为东汉大将军冯异的后裔;杜陵冯氏系西汉左将军冯奉世后裔;长乐冯氏为宜都侯冯参后裔;京兆冯氏为燕王冯宏的后裔;弘农冯氏为西魏宁州刺史冯宁后裔;河间冯氏为唐监察史冯师古的后裔。

  唐宋时期,冯氏先后又有两次大举南迁,使冯氏分居于我国江南广大地区,明、清之际遍及全国各地。另据有关史料记载,山西代州冯氏始迁祖为明初冯有才第五代孙隆奄,今河南西平县冯氏,是明朝开国功臣,郢国公冯国用的后代,系明初迁入,至今已传二十四代,五百八十余年。

冯姓英才

  战国时的冯驩,为齐国孟尝君田文门下食客,曾替田文到封邑收取债息,把不能还息的债券烧掉,替田文收买民心。

  西汉有冯奉世,上党潞县人,宣帝时曾率兵击破莎车,后为左将军,封关内侯。

  东汉人冯异,被刘秀封为阳夏侯,任征西大将军;京兆杜陵人冯衍,为辞赋家;

  十六国时,长乐信都人冯跋,乘后燕内乱,推翻慕容熙的统治,建立地方政权,国号燕,史称北燕,历时27年,于436年被北魏所灭。

  五代时的冯道,后唐、后晋时历任宰相;契丹灭后晋,又附契丹任太傅;后汉时任太师;后周时又任太师、中书令,成为历史上少有的历事五姓的人物。

  南唐著名词人冯延巳,任中主(李璟)时的宰相。北宋有大臣冯京,仁宗时是知开封府,神宗时进参知政事。

  元代有散曲家冯子振。

  明代有散曲家冯惟敏,文学家、戏曲家冯梦龙。

  清代有诗人冯班,清末有爱国名将冯子材,于70岁高龄时,大败法军于镇南关,为当时受外国列强欺压的中国人扬眉吐气了一番。

  太平天国***之一的冯云山,

  民国时期的著名将领冯玉祥、民族女英雄冯婉贞等,也产生了不少影响。

  冯铿,又名岭梅,广东潮州人。出身于贫穷的教师家庭。1926年毕业于汕头左联中学,在乡间小学任教。1929年春到上海,同年5月加入中国***,走上职业革命者的道路。1930年加入“左联”,并于同年5月与柔石等代表“左联”参加全国苏维埃区域代表大会。1931年初与柔石、胡也频、李求实、白莽等人同时被捕,2月7日牺牲于龙华狱中。

  冯至(1905-1993),原名冯承植,字君培。现代诗人,翻译家,教授。直隶涿州(今河北涿州)人。

  冯骥才,浙江宁波人, 祖籍浙江慈溪,1942年生于天津。著名当代作家,文学家,艺术家,民间艺术抢救工作者。著名民间文艺家。现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执行副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小说学会会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文学自由谈》杂志和《艺术家》杂志主编,并任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等职。

  冯巩,出生于1957年11月26日,天津市人,冯国璋曾孙,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并获文艺学硕士学位。自幼喜爱文学艺术,现为中国广播艺术团副团长兼艺术总监。国家一级演员,文艺一级,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民革中央委员、全国青联常委。

  冯如:广东省恩平人。又名自如,号鼎三。我国第一个飞行家和飞机设计师。早年在美国三藩市(旧金山)当杂工谋生,后转往纽约工厂工作,业余钻研机械学,数年后自行制造抽水机、无线电报机。在日俄战争中,深感飞机之厉害,自此决心献身于航空事业,以报祖国。在三藩市集资创办飞机制造公司。1909年自制收音机试飞成功。广州光复时,被任为陆军飞机长。后在举行飞行表演时,不幸失事遇难。1985年在恩平县牛江本乡建冯如纪念亭、冯如中学以纪念。

冯氏家谱

  江苏:

  冯氏族谱八卷、京口冯氏族谱一卷、锡山冯氏宗谱二十四卷、澄江冯氏宗谱十卷、冯氏家谱一卷

  浙江:

  赫山冯氏家谱二十二卷、大易冯氏谱不分卷、慈溪冯氏支谱不分卷、桐乡冯氏族谱不分卷、冯氏宗谱一卷

  安徽:

  冯川冯氏宗谱八卷

  湖北:

  冯氏宗谱一卷、冯氏宗谱、冯氏续修支谱八卷、冯氏宗谱二十一卷首一卷、冯氏四修族谱十四卷首一卷

  广东:

  冯氏家谱不分卷、冯氏本房世谱不分卷、冯氏族谱不分卷、南埠冯氏族谱一卷

  湖南:

  长沙冯氏四山家谱二十九卷首一卷末一卷、湘潭冯氏三修族谱、中湘石潭冯氏五修族谱三十三卷首一卷末一卷、山田冯氏族谱十卷首一卷

冯姓有多少人

2015年中国冯氏有多少人口 冯姓是我国常见姓氏,分布很广,约有832万人,约占汉族人口的064%,居第二十七位。尤以陕西杜城郡,福建长乐...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