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北宋的名将世家,哪两家贯穿了整个北宋?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1浏览:3收藏

五大北宋的名将世家,哪两家贯穿了整个北宋?,第1张

由于北宋高级武官均享有荫补和优先迁转子弟的特权,因而极容易诞生武将世家,例如石守信长子保兴“年十四,以荫补供奉官”,其中最著名的便是“杨家将”。不过,杨家将虽然著名,但其实家族为将者并不多,北宋其实另有五大武将世家,不论传承时间,还是为将人数,都要远胜杨家将。

曹家将:历代皆有为将者,家族传承贯穿北宋

曹家将的第一代,便是有着“北宋第一良将”之称的曹彬,曹彬在北宋统一战争中可谓立下汗马功劳,参与攻灭后蜀后,又先后参与灭南唐、伐北汉、攻辽国,可谓立下赫赫战功,可惜最终在雍熙三年(986年)的北伐中惨遭战败。

第二代:曹彬共有七子,分别是曹璨、曹珝、曹玹、曹玮、曹玘、曹珣、曹琮,均有将帅之才,其中以曹璨、曹玮较为知名,而又以曹玮最为出色。曹玮19岁便开始为将,三十多岁时便已经赢得了极高的评价,“驭军严明有部分,赏罚立决,犯令者无所贷。善用间,周知虏动静,举措如老将”,后率军在西门川伏击李继迁,声名鹊起。而曹玮最为辉煌的一战,便是对吐蕃的“三都谷之战”,毙敌一万余人,《宋史》评价曹玮用兵“平居甚闲暇,及师出,多奇计,出入神速不可测”。

第三代:曹璨之子曹仪,曹玮四子曹僖、曹倚、曹偀、曹倩,曹琮之子曹佺、曹修,曹玘之子曹佾、曹傅等人。其中曹仪官至步军都虞侯,曹僖曾为仪州守将,曹偀最终战死于对西夏的战争中,曹修则曾在南疆带兵。外,曹佾、傅昆仲乃宋仁宗曹皇后同胞兄弟。其中曹佾历殿前都虞候、知澶州等,授节钺;曹傅则官至荣州刺史。其余同辈官高者为皇城使、防御使,低者为大小使臣。

第四代:曹佾之子曹评在宋徽宗时曾任马军副都指挥使,曹诱则官至安德军节度使。

第五代及以后:曹诱之孙曹湜尚公主,继为武职。曹璨、曹玮及曹琮的后裔,也有统军为将者,其中曹诵在宋哲宗、宋徽宗时,历任马、步军司主官;曹琮之孙曹诗为驸马,担任武职。

而直到北宋灭亡之际,曹氏后人曹曚仍为禁军大将。曹氏为将者,一直延续至南宋高宗时期,可以说是与北宋王朝相始终了。

种家将:三代弃笔从戎,皆由文职成为名将

钟家是两宋唯一的文臣出身而成名将世家的奇特家族,三代皆为进士出身,以文职起家,却最终均成名将。

第一代:种世衡。据史料记载,种世衡重气节,有才略,入仕之后曾任将作监主簿、邛州惠民监主薄、武功知县。后因西夏经常侵扰边境,种世衡便挑选精壮数千人,训练骑射本领,以致西夏人闻风不敢进犯。同时,朝廷应种世衡之请修筑青涧城,以固延州之势,护河东、河西粮道,作为进图银、夏州基地。后来,种世衡开始戍边,庆历四年(1044年),为防御边患,带病修筑细腰城,次年,城破而亡。在西北边疆,种世衡招抚羌人,筑城安边,并巧施离间计,除去西夏李元昊的心腹大将野利旺荣、遇乞兄弟,为宋王朝立下了赫赫战功。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对种世衡评价极高,“平夏之功,世衡计谋居多,当时人未甚知之。世衡卒,乃录其功,赠观察使。”

第二代:种古、种谔。种古,官至泾原路兵马都监,历知原、宁、鄜、隰诸州。种谔,即老种经略相公,官至鄜延经略安抚副使,曾以计迫降西夏将领嵬名山,得其军万人,归途击溃敌军围袭,进筑绥州城。后攻克米脂城,又败西夏援军八万于无定川,旋进军银、石、夏等州,以士兵溃变回师。

第三代:种谔之子种师道。种师道,即小种经略相公,初以荫补官,历熙州推官、原州通判、提举秦凤常平,后因元祐党案而被废黜近十年,重新复起后历任忠州刺史、泾原都钤辖、知怀德军,后升任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知渭州。宣和元年(1119年)初,奉命修筑苇平城,城未成而西夏军至,种师道率军大败夏军,六月又破西夏于藏底城,因功升任侍卫亲军马军副都指挥使。北宋末年,金兵南下,因反对割地议和而被罢为中太一宫使,后因金军大举南下攻宋,才被朝廷召回,但76岁的种师道最终于靖康元年(1126年)十月病逝。

折家将:八代为将,同样贯穿北宋始末

折德扆家族是北宋将门的著名代表,也是旧藩镇和蕃将中的特殊世家。折氏出身党项族,五代时割据一方。宋初,折德扆听命,遂留用。折家在折德扆父亲折从阮始受到宋太祖“许以世袭”,折家父子兄弟相继世袭府州,为宋朝镇守西北边陲,并世出名将。

第一代:折从阮。本为鲜卑族拓跋氏后裔(另说党项或羌族),乃是云中大族,武将世家。自后晋、后汉、后周以来,一直以府州为根据,为中原镇守西北。周世宗时,折从阮为汾宁节度使,其子折德扆为永安军节度使,父子俱为边关主将,一时传为美谈。

第二代:折德扆、折德愿。折德扆为长子,少年从军,以勇猛善战知名,北宋初年时,兄弟二人镇守府州对抗契丹人,屡次破军杀将。折德扆年轻时便已经担任永安军节度使,负责府州军务。传说折德扆有一女,嫁给了名将杨业,此女便是大名鼎鼎的折(佘)太君。

第三代:折德扆之子折御勋、折御卿。父亲折德扆去世之后,折御勋领汾州团练使、权知府州事,后改任泰宁军节度使,太平兴国二年卒。折御卿则协助其兄统领部众,屡有战功,先后升任府州观察使、永安军节度使,大败契丹大将韩德威,斩首五千余级,韩德威“仅以身免”。后来,韩德威趁折御卿病重之际复仇,折御卿抱病出战,结果死于军中。

第四代:折惟信、折惟昌、折惟忠等。根据《宋史》记载,折惟信作战勇猛,折惟忠善治军,折惟昌智勇双全,射术精湛,屡建奇功。折惟信、折惟昌皆战死沙场,折惟忠亦死于永安军节度使任上。

第五代:折继世、折继闵、折继祖等。兄弟几人皆为抗击西夏名将,其中折继世为延州东路巡检,西夏左厢监军嵬名山降宋,折继世数败前来阻降的西夏军,后同嵬名山同守绥州,以功领忠州刺史。折继闵身材长大,熟读兵书,多谋善断,22岁时袭知州事,先后多次与西夏交战,多有战功,并奉命筑宁府、安丰、西安、靖化、永宁五寨,又筑河滨堡,扼制西夏出入道路。折继祖在兄长折继闵去世后知州事,曾率部开道,深入夏境,招降部落800帐,得以加解州防御使。

第六代:折克行等。折克行曾随名将种谔抵御西夏军队,“与西人战大小百七十遇,未尝丧败,掳获钜万万”(《折克行神道碑》),“每出必胜,夏人畏之,益左厢兵,专以当折氏”(《宋史》)。

第七代:折可大、折可存、折可适、折可求等。 折可存“为人刚直不挠,倜傥有大节,尝慨然起功名之念,耻骄矜而羞富贵,笃学喜士,敏于为政,名重缙绅间”(《折可存墓志铭》),曾随童贯率军镇压方腊起义和宋江起义。折可适曾随种谔征战,勇武多智,曾大破羌夏联军十万之众,是北宋西北边境少有的大胜仗。

第八代:折彦质、折彦野、折彦文等。两宋之交,天下大乱,折彦质率军十二万大战金军,后随宋高宗南渡,居官三十余年。折彦文则在战败后降金,金人仍命其镇守府州,仍与西夏军对峙。后为改善与西夏的关系,又将其调往青州任职。

由此可见,折家历代皆有名将,正如《宋史·折德扆传》所说,“自(后)晋、(后)汉以来,独据府州,控阨西北,中国赖之。”

李家将:四代为将,尤以李继隆最为出色

李处耘是宋初的枢密副使,为禁军主要将领之一,排位仅次于石守信,曾多次参与用兵。其次女为宋太宗皇后,诸子皆继世为将,其中尤以李继隆、李继和兄弟最为出众。

第二代:李继隆、李继和、李继恂。李继隆是李处耘长子,善骑射,晓音律,好读《春秋左氏传》,以礼待儒士,多智谋,谦虚谨慎。弱冠之时便从军参与平定后蜀、江南战役,皆有功,以勇猛知名。宋太宗对北汉的战争开始后李继隆一如既往“奋以先登,勇常冠军”,后曾于太平兴国七年(982年)率军抵御辽景宗南下,大破敌军二十五寨,斩首三千余级,俘获万人;又于雍熙二年(985年)攻打党项,斩首近万。雍熙北伐失败,但李继龙部却“军成列,虏不敢击”,后又在澶渊之盟时负责坚守澶州。

李继隆之弟李继和长期镇守边陲,在宋真宗朝出任殿前都虞侯,领端州防御使。李继隆另一弟李继恂,官至洛苑使、顺州刺史。

第三代:李昭亮、李昭逊等。李昭亮是李继龙之子,“四岁,补东头供奉官”,历北方前线守将,迁步军及殿前副都指挥使等要职,成为又一代禁军大帅。李昭逊则官至供备库使。

第四代:李惟贤等。李惟贤是李昭亮之子,历知冀州等,领遥郡团练使。

姚家将:四代为将,代代都是名将

姚家在北宋赫赫有名,在当时名声和地位并不低于杨家将,特别是第二代以后,姚家将的战绩更胜过杨延昭、杨文广。姚家将共传四代,代代都是名将。

第一代:姚宝。战死于定川。

第二代:姚兕、姚麟。姚兕曾被拜为右班殿直,授环庆巡检,在与西夏军队交战中,曾一箭射杀其先锋官,以致敌军大败。宋神宗得知后,召见并试探其箭法,见其箭法果然出色,特赐银枪袍带,并升迁姚兕为路都监,到富延、泾原等地任职。姚麟为将沈毅持重,不少纵舍,有赫赫威名,在关中与其兄姚兕并称“二姚”。

第三代:姚雄、姚古。两人皆为姚兕之子,姚雄曾先后参加了安南、泸川战役,官至检校司空,奉宁军节度使。姚古以战功升任熙河经略使,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南下,姚古和秦凤经略使种师中及折彦质,折可求等率兵勤王。

第四代:姚平仲。十八岁时便率军与西夏战于灭底河,斩获甚众。后参与平定睦州叛乱,但因童贯忌恨而不得赏赐。宋钦宗时,金兵南下,恰在京城的姚平仲率敢死队攻入金军大营,接连攻破敌人两座营寨,但是敌人夜里已经撤走了。

由于艺术作品的原因,北宋名将世家之中无疑以杨家将最为出名。然而,事实上,杨家将中除第一代杨业战功赫赫之外,第二代中除了次子杨延玉和杨业一起战死之外,只有长子杨延昭子承父业,一直在北方边关征战,其余诸子均无率兵征战记载,第三代中则以杨文广最为著名,而自杨文广之后,正史中便再也没有关于杨家将第四代以后的资料了。

如上所述,北宋名将世家之中,杨家将虽然声名更胜,但无论是名将人数、传承时间,还是战功,与以上几大武将世家相比均略有不足。

佘太君,名赛花,太君是她的封号,今山西大同人,是宋代名将杨继业的妻子。

佘姓是折姓演化而来的,佘赛花其实应该叫做折赛花。折氏家族原是党项部落,属于古老羌族的一支,汉代之后逐渐内迁。折氏和羌族另一支拓跋氏、即后来的西夏王朝,世代为死敌。

佘赛花的祖上和兄弟及后人都是名将,立功无数。人们熟悉的宋江和方腊起义,就是佘家军镇压下去的。所以佘太君年过百岁还能骁勇善战,和党项族妇女历来强悍英勇不无关系。

佘太君出生在一个爱国名将的家庭,自幼耳濡目染父亲和兄弟武功谋略,对军事兵法很是热衷。她年少时便和普通的大家闺秀不同,女工家务一点也不喜欢,整日迷恋研习兵法将略,把抗击外敌、保家卫国当为己任。

青年的佘太君就已经成为一名性格机敏、擅长骑射,文武双全的女将,协助父兄练兵布阵,戍卫边疆。

佘赛花和杨继业是在一次比武相会中彼此倾心的。相传在这次比武中,杨继业用看家本领“回马枪”挑下了佘赛花的战袍,佘赛花不甘示弱,使出绝技“走线铜锤”将杨继业拉下马。二人都折服于对方的气度和武功,便在比武旁边的七星庙内私定终身。

嫁给杨继业后,佘太君随夫君移居太原杨府,后又举家牵至开封府。杨继业在边关打仗,佘太君就在府内组织丫鬟伙计习武。在她的训练下,杨府的仆人的武技和气势个个都不亚于边关的士兵。其中最出名的是烧火丫头杨排风,骁勇善战、力大无比,最后成了杨家军一位猛将。

公元986年,监军王侁违制争功,主将潘美没有尽力阻止这个错误的行动,导致杨继业在与契丹军的交战中孤军奋战,兵败后杨继业被俘虏,绝食殉国。潘美和王侁怕皇帝知道实情后问罪,便想方设法掩盖事实,将兵败归在杨继业身上。

佘太君收到消息后,愤然上书为夫伸冤,将丈夫战死的原因罗列清楚上书给皇帝宋太宗。皇帝看了之后,将潘美官降三级,王侁和刘文裕被削职为民。

佘太君性格坚毅、忠君为国,她内心的坚强连许多号称“顶天立地”的男儿都自叹不如。在丈夫杨继业死后,佘太君独自抚养孩子,掌管杨家军内部事物。

孩子长大后,佘太君又一个个将他们送上战场,为国效命。哪怕是等到一个个孩子变成一座座坟墓,佘太君依旧没有悲痛倒下。在外敌入侵的时候,佘太君毅然带着自己的媳妇孙媳妇,十二个寡妇亲自上战场,保家卫国。

宋仁宗年间,西夏大军侵犯边境,杨家最后一名男将杨宗保中箭身亡,杨家众女将悲痛万分,杨家军群龙无首。

国难时刻,百岁高龄的佘太君激励众军士以国仇家恨为重,亲自挂帅,率杨家剩下的十二寡妇出征西夏。杨家十二寡妇各为守城将领,率军坚守边关十二连城。

最终,杨家军在佘太君的带领下,将西夏大军打得落花流水,胜利班师回朝。

后世对佘太君的深明大义、忠心护国、坚忍不拔精神称赞不已。清康基田《晋乘搜略卷二十》载:“乡里世传,折太君善骑,婢仆技勇过于所部,用兵克敌如蕲王夫人之亲援桴鼓然。”

人们不但把佘太君比作击鼓退金兵的巾帼英雄梁红玉,推崇备至,还编制了许多以佘太君为原型的故事话本、小说、戏剧等。

北宋立国后,以“重文轻武”为国策,将中晚唐以来跋扈的武将权力逐渐收归中央。但北宋并没有完全罢黜所有的武将,依然有一批武将家族活跃于世,这些家族被称作“将家”,比如大家熟知的“杨家将”,其实在宋代比“杨家将”影响更大的是“折家将”。折家,世居府州城,在北宋抗击辽国和西夏的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民间戏剧小说中的“佘太君”,其实就来自府州折家。“佘太君”为什么会是“折家”人呢?这个“佘”与“折”有什么关系呢?在《通志·姓氏略》中说“折,常列翻”,“折”字的读音和“蛇”或“佘”相同,都读作“she”,由于“折”作为姓氏特别少见,因此在辗转流传的过程中,“折太君”就变成了“佘太君”。

影视剧中的佘太君

一、党项内迁与府州折家

折家并非传统的汉族大家,他们的族源可以追溯到北魏时期的鲜卑人,后来与党项族融合,成为党项部落的一支。折家与建立西夏的李氏同出一族,但却与李氏有着不共戴天之仇。在隋唐时期,党项人最初依附于西北的吐谷浑,经常与吐谷浑一起扰乱唐朝的边境地区,贞观九年(636年),唐朝击败吐谷浑后,党项人因此失去了可以联合抗衡唐朝的盟友,崛起于青藏高原的吐蕃代替吐谷浑成为唐朝最大的对手,党项从此处在唐朝和吐蕃的夹缝之间。

唐朝和吐蕃之间的战争在形塑西北地区政局的同时,也造成了西北地区民族的大迁徙,党项族徘徊于唐朝和吐蕃之间,一部分党项人坚持留在故地,最终被同化成吐蕃人,另一部分党项人东迁到陇右,内附唐朝。

安史之乱后,内附的党项人成为唐朝的祸患,唐朝继续组织这部分党项人东迁。这部分东迁的党项人分为两支,以拓跋氏(李氏)为主的党项人迁居到了夏州地区,以折氏为主的党项人迁居到了陕西和内蒙古的交界地,这块区域沿着黄河形成五座军镇,被称为“缘河五镇”,晋王李克用将“缘河五镇”改为“府谷镇”,李克用的儿子李存勖则将府谷镇升为府州。折家一直生活在这里,他们以府州为中心经营着自己家族的事业,因此被称为“府州折家”。

府州古城

在唐末的乱世中,府州折家发展成为一支强大的区域势力,当时折家的首领折宗本被任命为振武军绿河五镇都知兵马使,虽然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军事力量,但此时的折家并没有强大到可以与李克用、朱温等势力去逐鹿天下,他们就近依附于晋王李克用,折家的任务是防御北方的契丹人,在与契丹人的战争中逐渐和契丹结了仇。

后晋石敬瑭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进一步激化了折家对契丹的仇恨。按照当时的协议,府州也在割让之列,契丹为了完全掌控府州,计划将折家强行迁移至辽东地区,当时折家的领袖是折从阮,他坚决拒绝契丹人的要求,这时候恰好赶上晋出帝石重贵和契丹交恶,折从阮奉命攻击契丹,并且一度还占领了胜州,这标志着折家和契丹从此完全进入了敌对状态,再也不可能有回旋余地了,甚至改变了折家过去徘徊在周围强大势力之间以求自保的策略。

二、折家与中原政权的交往

郭威建立后周后,刘崇在太原建立了北汉政权,为了与后周相抗衡,北汉投靠了契丹。在这种局势下,折家不得不做出选择,按照利益最大化原则,折家夹在契丹和北汉之间,与北周相隔很远,投靠北汉是最安全的选择,但出于对契丹的仇恨,折家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归附北周,这种选择将自身放在了非常凶险的境地,往后余生,它不得不依靠自身的实力生存,在长时间的战斗中,折家涌现出了很多优秀的将领,并且成功地保住了自己家族的根据地。

显德元年(954年),契丹和北汉趁着周世宗柴荣刚继位,联合发兵进攻北周的潞州,周世宗亲自带兵反攻,在高平重创北汉军队,北周军队趁势对太原展开了进攻,府州折家在折德扆[yǐ]的带领下配合北周军队的攻势,攻占了河市镇,并且在太原城外见到了周世宗,世宗深感府州位置的重要,决定重新设置永安军,以折德扆为节度使。

影视剧中的周世宗

这个任命引起了迁徙到夏州地区的党项人首领李彝兴的不满,李彝兴当时是定难军节度使,他控制着夏州、银州、绥州等地,而北汉的太原隔绝了府州通往中原的交通路线,因此定难军控制的地盘就成为府州前往中原的唯一路线。显德二年(955年)开始,李彝兴禁止府州折家的使者通过这里前往中原。

定难军和永安军之间的矛盾,引起了北周朝廷的争议,一部分朝臣认为,相比于边防重镇夏州而言,府州偏小,应该放弃府州,安抚李彝兴,而周世宗却认为府州折家一贯忠诚,且与北周联合起来可以对北汉形成夹攻之势,因此下诏谴责李彝兴。当时李彝兴羽翼尚未丰满,迫于北周的压力,只好允许府州的使者通过夏州前往中原,但折家与李氏之间的矛盾并未从根本上解决。

三、宋辽、宋夏战争中的折家

北宋建立后,折家随即归附宋朝,他们积极鼓动赵匡胤攻击北汉,希望早日打通从太原前往中原的道路,等到宋太宗继位后,折家终于等到了机会。太平兴国四年(979年),赵光义亲征北汉,折御卿率领折家军攻击岚州,配合宋军的攻势,四月十八日,折御卿占领岚州,切断了太原城的交通路线,五月五日,孤立无援的北汉投降北宋。

宋辽战争期间,折家军经常从侧翼出发攻击辽国,为宋军分担压力,景德元年(1004年),辽军大举南下,折惟昌从火山军出发攻击辽国的朔州,占领了大狼水寨,切断了围攻苛岚军的辽兵归路,迫使辽兵连夜撤军,当年的十二月,宋辽两国议和罢兵。

折家和夏州李氏的矛盾在李元昊称帝建立西夏后进入了顶峰,他们积极参加宋军与西夏之间的战争,经常给被围攻的宋军运送补给,并且出动军队偷袭西夏后方牵制夏兵,极大地帮助了宋夏边境线上的宋军。同时,折家还密切监视辽国和西夏的联系,保证河东地区不受到两面围攻的威胁,实在是当时北宋边界上的“守夜人”。

文史君说

府州折家作为一个从党项人发展而来的地方集团,从唐末开始,积极参与到中原事务中来。由于同契丹之间的仇恨,因此在北周和宋初积极参与对契丹的战争,对宋朝最后消灭北汉发挥了重要作用。宋辽罢兵后,府州折家积极投身宋夏战争,从侧翼给予夏军压力,帮助宋军避免两面受敌的威胁。

因为佘太君身上坚持着杨家一直秉承的忠君爱国的思想。虽然杨家有很多男儿战死沙场,但是这并不关宋真宗的事儿,他们是为国家,为天下百姓而捐躯,这一切都是他们内心的渴望,所以也就不存在着宋真宗害死杨家众多男儿,虽然很多杨家将为国捐躯,但是杨家将的气节始终没有改变。

佘太君也是如此,她身上坚持着惩恶扬善、保家卫国传统大义。杨家将的故事一直广为传唱,因为杨家将的故事,寄托着中国人传统的保家卫国除恶扬善的观念,是中国人的信仰寄托。在小说《杨家将演义》中,生动形象的表现了当时杨家将的风姿,在抗击大辽的战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他们身上的爱国主义情怀至今仍然令人崇拜。

但是,杨家将的故事并不是真实的故事,故事中一个个令人敬仰的角色,比如佘太君,杨宗保,穆桂英也都不是真实存在的。《杨家将传说》不仅是当时传统百姓的信仰,到现在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如今《杨家将传说》的方言说唱已经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有人发现在历史轨迹中,或许有杨家将故事中佘太君原型,她就是府谷折氏。

她是一位在宋代历史长河中有着鲜明形象的女性,“折”是多音字,在作为姓氏的时候与“佘”同音,经过后世的流传,称为“佘太君”也不是没有可能。但是这里的府折氏并没有嫁给杨业,她嫁给的是丰州刺史王承美。她也曾多次进入战场,为国抗战,她的个人人生轨迹和佘太君都有很大的相同之处。最后,虽然折家军比不上杨家军的名气,但是折家军所立下的战功也是令人惊叹。

民间百姓中,名气最大的是“杨家将”,其实是演义夸大的结果,当时真正算得上“家军”的,只有折(she)家军和种(chong)家军。这两只家军,是中原政权对抗北方少数民族的最伟大的家族,留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事迹。

历时二百年的中国第一家军折家军

杨家将里有个大名鼎鼎的佘太君,与演义虚构的七郎八虎不同,佘太君确有其人,不过她不姓“佘”,而是姓“折”,折氏正是折家军第四代传人折德扆的女儿。

折家军早在唐末就以藩军身份,世居府谷,有姓名可考的折家军第一代折宗本,其实并非折家第一代。折家军自唐末至南宋初年消亡,历时两百多年。

折家军作为中原政权的守护神,他们常年与西夏、契丹交战。折家军驻守黄河西岸,成为横亘在西夏和契丹人南侵的拦路虎,战事频繁的时候,一年交战一百多场。

宋太宗至道元年,辽国联合西夏十六部入侵,折御卿抱病指挥,大破联军,辽军两万人全军覆没,而折御卿则病逝军中,年仅37岁。

折家最璀璨的双星当属折克行、折可适叔侄,折克行被西夏人畏称为“折家父”,被折老爹搞得七晕八素的西夏人,被迫单独建立了一支左厢兵,专门对付他。折可适更牛,曾经在绍圣三年的一次战斗中,差点活捉了西夏国母小梁太后。

西夏人百年间跨不过黄河,折家军居功至伟。比较可惜的是,北宋灭亡后,折家军最后一代折可求投降了金国,绍兴九年被金国人毒杀。他死后,西夏人袭取府州,卑鄙地将折氏祖坟尽毁,甚至开馆戮尸,以泄其恨。

五代忠良泣血沙场的种家军

种家军的历史远没有折家军那么长,他们从成军到消亡,约一百二十年,历时五代人。

种家军的第一代传人叫种世衡,种世衡戍边期间,一边对羌人恩威并施,一边对西夏实施反间计,剪除了李元昊的心腹大将野利刚浪棱、野利遇乞兄弟。青涧城的修筑,是种世衡最具战略眼光的一件事,欧阳修曾经评价:

“自西事以来,擢用边将,能立功效者殊少。惟范仲淹筑大顺城,种世衡筑青涧城,刘沪筑水路城;沪尤为艰勤,功不在二人下。臣伏见兵兴以来,所得边将,惟狄青、种世衡二人,其忠勇材武,不可与张亢、滕宗谅一例待之。”

种世衡有八个儿子,都在军中效力,尤以种谔、种谊战绩最辉煌。元丰四年,“老经略相公”种谔,在米脂城大破西夏八万大军,缔造了震惊全国的米脂大捷。西夏入侵延州时,种谊奉命出征,部队还没到,西夏人就吓得不战而溃,喜得老百姓直夸:一个种谊抵过二十万精兵!

种家军第三代种师道、种师中、种师朴不让先祖,被世人誉为“小三种”。

种师道一改北宋被动防守的策略,主动进攻,绍圣五年,种师道突袭西夏境内,俘虏三千人,十万头牲畜。

让西夏人闻风丧胆的种家军,最终在靖康元年,随着北宋的灭亡,也走向了末路。面对金国人的铁蹄,宋钦宗左右摇摆,他不顾种师道的反对,昏招迭出,导致种师中殉国,又几次罢免种师道。

靖康元年十月,七十六岁的种师道在风寒与悲痛中染病去世,一个月后,北宋灭亡!

折家军与种家军的战力对比

折家军与种家军,同为抵抗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的武装力量,同样是累计数代人活跃在沙场,为国家领土完整血洒山河,要论他们的战斗力和战功,还真不大好武断下结论,只能说有差别。

折家军自唐末到北宋,效力的朝廷更多,五代时期,无论谁坐江山,折家军都是中原王朝的看门人。种家军成于北宋,也消亡于北宋。所以,要论功劳的持续性,当然折家军贡献更大。

折家军不光时间长,他们参加的战斗数量,也远远多余种家军。光折克行最繁忙的一年,就大小一百七十战!

要论战斗的规模和影响力来看,种家军无疑更闪耀。折家军的战斗,大多是中小规模,双方伤亡人数多则几千人。而种家军经历数次十万人以上规模的战斗,常常伤亡人数数万人。从这个角度来看,种家军当仁不让。

五大北宋的名将世家,哪两家贯穿了整个北宋?

由于北宋高级武官均享有荫补和优先迁转子弟的特权,因而极容易诞生武将世家,例如石守信长子保兴“年十四,以荫补供奉官”,其中最著名的便...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