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个姓氏,高手进
是农姓吧。
农(Nóng 农)源出有三:
1、出自神农氏,是炎帝的后裔,以王父字为氏。西周初年,周武王封神农氏后人入朝为农正官,职掌农业生产和祈祷丰年等事务。他的后人就以农为氏。
2、出自以官名为氏。远古负责管理农事的官称为农正官。任此官职的人,其后代有的以官名中的“农”字为姓,称农氏。
3、出自他族改姓和小数民族有农姓:
① 壮族侬姓改为汉姓。北宋时,赵宋明对广西农洞壮族侬部亲属实行灭族,对侬洞百姓则以赐姓的名义副其“从良”,改为汉姓。侬洞壮族为免杀头灭族之灾,一部分更姓赵,一部分则忍痛割爱,将侬字省去人旁,以农为姓,而且还在家谱中说先祖是随狄青自山东来。
② 羌族本有苏农氏,改汉姓为农氏。
得姓始祖:神农氏。即炎帝,又作列山氏、烈山氏、厉山氏、连山氏,赖山氏……《易·系辞》称“庖牺氏没,神农氏作”,神农氏为有天下的王,为炎帝、赤帝、农皇。神农氏本为姜水流域姜姓部落首领,后发明农具以木制耒,教民稼穑饲养、制陶纺织及使用火,以功绩显赫,以火得王,故为炎帝,世号神农,曾建都山东曲阜,并被后世尊为农业之神。神农氏又曾跋山涉水,尝遍百草,找寻治病解毒良药,以救夭伤之命,后因误食“火焰子”肠断而死。《神农本草经》即是依托他的著作。炎帝神农在位120年,传七代世袭神农之号,共计380年。神农有子叫柱,又叫农,即炎居,其后代中有的就以农作为姓氏,称为农氏,世代相传就形成了今天的农姓。故农姓的始祖就是神农氏。
[编辑本段]二、迁徙分布
(缺)农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上古时候,炎帝是著名的氏族部落的首领,他的部落崇拜凤图腾,和崇拜龙图腾的黄帝氏族一起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始祖。炎帝的部落很善于农业生产,种植业很发达,而种植业要比狩猎,采集更有保障,所以他的部落很兴旺昌盛。炎帝的后后代中,有神农氏,相传教导天下人播种种地,很受尊敬,名扬天下。而神农氏的后代中有的就以农作为姓氏,称为农氏,世代相传就形成了今天的农姓。到了周朝时候,农业生产在社会生产中占据了更为重要的位置。朝廷里面也专门设置了一种叫“农正”的官职,专门负责天下的农业生产和祈祷风调雨顺的事宜,是很重要的官职。农正的后代中有的以官职名为姓氏,是今天农姓的又一支起源。另一支农姓源自北宋时广西壮族的侬氏。北宋王朝穷于对付北方辽、西夏的战争,无暇南顾。祥符三年(1010年),交趾李朝建立,交趾李朝趁北宋王朝的南部边疆松弛之机,强占壮族土地,掠夺人口,榨取财物。宋神宗熙宁年间与交趾李朝的战争。不断侵扰广西沿海。 侬智高起兵反抗,在傥犹州(今靖西县东部)建立了“大历国”,交趾王李德政又派兵镇压。侬智高多次要求归附北宋,北宋王朝为了避免南方疆场生事,置之不理。侬智高在安德州(今靖西县境)建立了“南天国”。皇佑四年(1052年),率众攻占邕州城(今南宁市),自称“仁惠皇帝”,改国号为“大南国”,年号启历。接着,挥师沿郁江东下。在10多天之内,连克沿江9个州,进抵广州城下。侬智高的军队也由5000人迅速壮大为50000人。围广州城57日不下。北宋王朝调遣大军围剿,侬智高率师转回广西,为宋大将狄青败于昆仑关归仁铺。封建统治者对壮族先民的反抗斗争进行暴力征服,一方面大肆屠杀,一方面大量掠夺壮族先民为奴婢,使其中的幸存者在皮鞭下逐渐接受汉文化,融合于汉族之中。在打败侬智高后,赵宋明对侬部亲属实行灭族,对侬洞百姓则以赐姓的名义副其“从良”,改为汉姓。侬洞壮族为免杀头灭族之灾,一部分更姓赵,一部分则忍痛割爱,将侬字省去人旁,以农为姓,而且还在家谱中说先祖是随狄青自山东来。据农氏家族的族谱这样说:“……太祖始祖,本属为帝裔孙,迄今二千余年,世系繁衍,散处于各省县者,代有其人。至皇祜年间,农氏一姓,由山东省随狄武襄(青)征南者,以千数百计……各散居于滇、粤、越等处……”农姓为正牌壮族。由于统治者对起义的残酷镇压,后人提该历史事件心有余悸,故不敢理直气壮地承认自己的先祖与侬姓有关联(余略)。
[编辑本段]三、历史名人
农 益:平南人,明永乐年举人,官训导,是明代的一位名儒。
农 猷:明代官淳安县县令,多有惠政。
农志科:沅州人,明宣德年间任靖州学正,亦是明代的一位名儒。
农配天:男,壮族,省优秀教师,株洲市铁路第二中学中教一级教师。1956年7月毕业于江西师范学院数学系,分配到株洲铁路机械学校任教。1978年调株洲铁路第二中学,主要从事仪器室、实验室管理工作。自制和修理教学仪器,电教器材,为学校节约万余元的费用;物理、化学、生物的演示与分组实验开出率100%;在以电教促教学,电教成为德育工作手段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
农大桂:1963年12月生,云南文山人,壮族,中共党员,大学文化,高级工程师,黄石市大冶有色公司设计研究院副主任。1985年8月至今在大冶有色公司设计研究院工作,1999年1月当选为黄石市人大代表。1985年8月至今在大冶有色公司设计研究院从事科研、设计工作,其中8个课题和设计项目获省级以上奖,并多次被该单位评为优秀工作者。
农文义:男,1926年10月生,广西平果县人,壮族。原任中共平果县纪检会专职委员。中共党员。1949年12月参加工作,历任村、区长和文教、教育局长,县委临委秘书、县纪检会专职委员等职。在职38年间,其中搞农村工作5年,文教工作12年,办案工作21年。全国除福建、新疆、西藏、青海未到外,其余省、市、区均多次来往办案。有四次办案时间最长,范围最广,里程最多。如1971年2月23日至9月20日,历时210天,往返乘坐车船28066公里(徒步和租自行车不计在内),到19个省、市、区的71个大、中、小城市和农村办案(按60年代地图)。还到过越南胡志明主席革命根据地和高平省等地。晚年好学诗文,且何诗联刊物投搞。
农劲荪:民国初年天津爱国实业家、富商,霍元甲好友。
农加升:助理研究员。1932年6月出生,广西天等人。壮族。中共党员。曾任广西民族报社编辑部主任。是中国民族语言学会会员,广西民族语文学会会员,广西翻译工作者协会会员,广西壮学学会会员。50年代,党给壮族及一些需要创制文字的民族创造了新文字,他一辈子干着民族语言文字的推广和应用工作。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广西的民族语言文字资源开发事业已经从无到有,从少至多。1986年,他在广西区语委业务处学校组工作时,与他人合编了一整套(小学双语文教材)1~6册,共32本(也称“三位一体”教材,是按汉语拼音、汉字、壮文三大对照编排的)。为了从理论上阐明壮文进学校和建立双语文教学体制的必要性和科学性,他撰写了《试谈壮文进小学与建立双语文教学体系》、《壮族地区的双语文教学应坚持以壮语文为主》、《壮文拼音与〈壮文方案〉在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探讨》3篇论文。分别在《广西民族工作通讯》杂志、《广西民族报》和《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使用和发展问题》一书上公开发表,得到了同行者的赞赏和当时社会舆论的共鸣。第二篇论文还于1993年被《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广西分会》评选为三等优秀论文奖。为了培养少数民族地区小学双语文师资人才,1989年发起集资办学,与他人共同创办了“广西兴桂民族职业高级中学”。该校5年已培养出掌握汉壮双语文教学的师资159人。业绩曾入编《中国优秀人才事略大典》、《二十一世纪人才库》(中英文版)等大型辞书中。
农冠品:1936年生,广西大新人。壮族诗人,民间文艺家。笔名夕明。1960年毕业于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同年入广西文艺界工作。曾任广西民间文艺家协会第三、四届主席;广西民间文艺研究室主任;广西文联第四届副秘书长、党组成员;广西文联第五届专职副主席、党组成员。任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广西编委副主编;《中国歌谣集成·广西卷》副主编;中国社科院《民族文学研究》编委。广西政协第七届委员、法制委委员。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广西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国际民间叙事文学研究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研究员。《泉韵集》、《甜甜的乡情》、《布洛陀经诗译注》、《剪不断的情思》、《中国歌谣集成·广西卷》等作品、译著,曾获广西人民政府振兴文艺创作最高奖铜鼓奖以及全国多项奖。出版《爱,这样开始》、《岛国情》、《晚开的情花》、《醒来的大山》、《相思在梦乡》、《记在绿叶上的情》等诗集。还出版《民族文化论集》、散文集《风雨兰》、《热土草》及《鹦哥王》等文学专集
农秀琛:1935年生,广西龙州人。民间文艺家。1952年毕业于广西省立龙州中学。曾任小学教师、中学校长。1960年调往文化部门,历任县文化馆副馆长、馆长、县文化局副局长。1992年任县文联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南宁地区民间文学协会副主席。50年代起即致力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1958年在《民间文学》发表处女作《勇敢的阿刀》,该文先后编入《中国民间故事选》及《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作高等学校文科教材。1960年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勇敢的阿刀》、《布独和各单》两个故事单行本。其作品在地、市、省及全国级刊物发表数十篇。代表作有《中法战争故事》和《红八军故事》等。一些作品被选入多种选集。曾主编龙州县《民间故事集》、《民间歌谣集》、《民间谚语集》等三大集成,被自治区评为优秀编辑、先进工作者;被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等三单位评为先进工作者。个人成就传略辑入《中国文艺家传集》、《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等。
农(Nóng 农)源出有三:
1、出自神农氏,是炎帝的后裔,以王父字为氏。西周初年,周武王封神农氏后人入朝为农正官,职掌农业生产和祈祷丰年等事务。他的后人就以农为氏。
2、出自以官名为氏。远古负责管理农事的官称为农正官。任此官职的人,其后代有的以官名中的“农”字为姓,称农氏。
3、出自他族改姓和小数民族有农姓:
① 壮族侬姓改为汉姓。北宋时,赵宋明对广西农洞壮族侬部亲属实行灭族,对侬洞百姓则以赐姓的名义副其“从良”,改为汉姓。侬洞壮族为免杀头灭族之灾,一部分更姓赵,一部分则忍痛割爱,将侬字省去人旁,以农为姓,而且还在家谱中说先祖是随狄青自山东来。
② 羌族本有苏农氏,改汉姓为农氏。
得姓始祖:神农氏。即炎帝,又作列山氏、烈山氏、厉山氏、连山氏,赖山氏……《易·系辞》称“庖牺氏没,神农氏作”,神农氏为有天下的王,为炎帝、赤帝、农皇。神农氏本为姜水流域姜姓部落首领,后发明农具以木制耒,教民稼穑饲养、制陶纺织及使用火,以功绩显赫,以火得王,故为炎帝,世号神农,曾建都山东曲阜,并被后世尊为农业之神。神农氏又曾跋山涉水,尝遍百草,找寻治病解毒良药,以救夭伤之命,后因误食“火焰子”肠断而死。《神农本草经》即是依托他的著作。炎帝神农在位120年,传七代世袭神农之号,共计380年。神农有子叫柱,又叫农,即炎居,其后代中有的就以农作为姓氏,称为农氏,世代相传就形成了今天的农姓。故农姓的始祖就是神农氏。
二、迁徙分布
(缺)农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上古时候,炎帝是著名的氏族部落的首领,他的部落崇拜凤图腾,和崇拜龙图腾的黄帝氏族一起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始祖。炎帝的部落很善于农业生产,种植业很发达,而种植业要比狩猎,采集更有保障,所以他的部落很兴旺昌盛。炎帝的后后代中,有神农氏,相传教导天下人播种种地,很受尊敬,名扬天下。而神农氏的后代中有的就以农作为姓氏,称为农氏,世代相传就形成了今天的农姓。到了周朝时候,农业生产在社会生产中占据了更为重要的位置。朝廷里面也专门设置了一种叫“农正”的官职,专门负责天下的农业生产和祈祷风调雨顺的事宜,是很重要的官职。农正的后代中有的以官职名为姓氏,是今天农姓的又一支起源。另一支农姓源自北宋时广西壮族的侬氏。北宋王朝穷于对付北方辽、西夏的战争,无暇南顾。祥符三年(1010年),交趾李朝建立,交趾李朝趁北宋王朝的南部边疆松弛之机,强占壮族土地,掠夺人口,榨取财物。宋神宗熙宁年间与交趾李朝的战争。不断侵扰广西沿海。 侬智高起兵反抗,在傥犹州(今靖西县东部)建立了“大历国”,交趾王李德政又派兵镇压。侬智高多次要求归附北宋,北宋王朝为了避免南方疆场生事,置之不理。侬智高在安德州(今靖西县境)建立了“南天国”。皇佑四年(1052年),率众攻占邕州城(今南宁市),自称“仁惠皇帝”,改国号为“大南国”,年号启历。接着,挥师沿郁江东下。在10多天之内,连克沿江9个州,进抵广州城下。侬智高的军队也由5000人迅速壮大为50000人。围广州城57日不下。北宋王朝调遣大军围剿,侬智高率师转回广西,为宋大将狄青败于昆仑关归仁铺。封建统治者对壮族先民的反抗斗争进行暴力征服,一方面大肆屠杀,一方面大量掠夺壮族先民为奴婢,使其中的幸存者在皮鞭下逐渐接受汉文化,融合于汉族之中。在打败侬智高后,赵宋明对侬部亲属实行灭族,对侬洞百姓则以赐姓的名义副其“从良”,改为汉姓。侬洞壮族为免杀头灭族之灾,一部分更姓赵,一部分则忍痛割爱,将侬字省去人旁,以农为姓,而且还在家谱中说先祖是随狄青自山东来。据农氏家族的族谱这样说:“……太祖始祖,本属为帝裔孙,迄今二千余年,世系繁衍,散处于各省县者,代有其人。至皇祜年间,农氏一姓,由山东省随狄武襄(青)征南者,以千数百计……各散居于滇、粤、越等处……”农姓为正牌壮族。由于统治者对起义的残酷镇压,后人提该历史事件心有余悸,故不敢理直气壮地承认自己的先祖与侬姓有关联(余略)。
三、历史名人
农 益:平南人,明永乐年举人,官训导,是明代的一位名儒。
农 猷:明代官淳安县县令,多有惠政。
农志科:沅州人,明宣德年间任靖州学正,亦是明代的一位名儒。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雁门郡:战国时赵武灵王初置雁门郡,秦、汉因之。雁门郡相当于今山西省代县一带,有雁门关,是长城重镇之一。
2、堂号
稼穑堂:相传农氏是神农氏的后裔,神农氏教民稼穑(种庄稼),该堂号由此而来。
============================================================
农姓宗祠通用对联
〖农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源自农正;
望出雁门。
——佚名撰农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出农姓的郡望和得姓源流(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号介绍)。
淳守慈令;
国学名儒。
——佚名撰农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农猷事典。下联典指明·农益、农志科,二人并称为一代名儒。
-----------------------------------------------------------------
〖农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曲径通幽谷;
辰时沐晓风。
——佚名撰农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以鹤顶格嵌农姓的繁体字“农”字的析字联。
-----------------------------------------------------------------
〖农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雁传喜讯平安久;
门纳吉祥幸福多。
此联以鹤顶格典嵌农姓的望族居住“雁门”(郡)二字的嵌字联。
-----------------------------------------------------------------
〖农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国学名儒,储才有二;
淳安贤令,称奏无双。
上联典指明代名儒农益事典。下联典指明代淳安令农猷事典。
农(Nóng 农)源出有三:
1、出自神农氏,是炎帝的后裔,以王父字为氏。西周初年,周武王封神农氏后人入朝为农正官,职掌农业生产和祈祷丰年等事务。他的后人就以农为氏。
2、出自以官名为氏。远古负责管理农事的官称为农正官。任此官职的人,其后代有的以官名中的“农”字为姓,称农氏。
3、出自他族改姓和小数民族有农姓:
① 壮族侬姓改为汉姓。北宋时,赵宋明对广西农洞壮族侬部亲属实行灭族,对侬洞百姓则以赐姓的名义副其“从良”,改为汉姓。侬洞壮族为免杀头灭族之灾,一部分更姓赵,一部分则忍痛割爱,将侬字省去人旁,以农为姓,而且还在家谱中说先祖是随狄青自山东来。
② 羌族本有苏农氏,改汉姓为农氏。
得姓始祖:神农氏。即炎帝,又作列山氏、烈山氏、厉山氏、连山氏,赖山氏……《易·系辞》称“庖牺氏没,神农氏作”,神农氏为有天下的王,为炎帝、赤帝、农皇。神农氏本为姜水流域姜姓部落首领,后发明农具以木制耒,教民稼穑饲养、制陶纺织及使用火,以功绩显赫,以火得王,故为炎帝,世号神农,曾建都山东曲阜,并被后世尊为农业之神。神农氏又曾跋山涉水,尝遍百草,找寻治病解毒良药,以救夭伤之命,后因误食“火焰子”肠断而死。《神农本草经》即是依托他的著作。炎帝神农在位120年,传七代世袭神农之号,共计380年。神农有子叫柱,又叫农,即炎居,其后代中有的就以农作为姓氏,称为农氏,世代相传就形成了今天的农姓。故农姓的始祖就是神农氏。
二、迁徙分布
(缺)农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上古时候,炎帝是著名的氏族部落的首领,他的部落崇拜凤图腾,和崇拜龙图腾的黄帝氏族一起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始祖。炎帝的部落很善于农业生产,种植业很发达,而种植业要比狩猎,采集更有保障,所以他的部落很兴旺昌盛。炎帝的后后代中,有神农氏,相传教导天下人播种种地,很受尊敬,名扬天下。而神农氏的后代中有的就以农作为姓氏,称为农氏,世代相传就形成了今天的农姓。到了周朝时候,农业生产在社会生产中占据了更为重要的位置。朝廷里面也专门设置了一种叫“农正”的官职,专门负责天下的农业生产和祈祷风调雨顺的事宜,是很重要的官职。农正的后代中有的以官职名为姓氏,是今天农姓的又一支起源。另一支农姓源自北宋时广西壮族的侬氏。北宋王朝穷于对付北方辽、西夏的战争,无暇南顾。祥符三年(1010年),交趾李朝建立,交趾李朝趁北宋王朝的南部边疆松弛之机,强占壮族土地,掠夺人口,榨取财物。宋神宗熙宁年间与交趾李朝的战争。不断侵扰广西沿海。 侬智高起兵反抗,在傥犹州(今靖西县东部)建立了“大历国”,交趾王李德政又派兵镇压。侬智高多次要求归附北宋,北宋王朝为了避免南方疆场生事,置之不理。侬智高在安德州(今靖西县境)建立了“南天国”。皇佑四年(1052年),率众攻占邕州城(今南宁市),自称“仁惠皇帝”,改国号为“大南国”,年号启历。接着,挥师沿郁江东下。在10多天之内,连克沿江9个州,进抵广州城下。侬智高的军队也由5000人迅速壮大为50000人。围广州城57日不下。北宋王朝调遣大军围剿,侬智高率师转回广西,为宋大将狄青败于昆仑关归仁铺。封建统治者对壮族先民的反抗斗争进行暴力征服,一方面大肆屠杀,一方面大量掠夺壮族先民为奴婢,使其中的幸存者在皮鞭下逐渐接受汉文化,融合于汉族之中。在打败侬智高后,赵宋明对侬部亲属实行灭族,对侬洞百姓则以赐姓的名义副其“从良”,改为汉姓。侬洞壮族为免杀头灭族之灾,一部分更姓赵,一部分则忍痛割爱,将侬字省去人旁,以农为姓,而且还在家谱中说先祖是随狄青自山东来。据农氏家族的族谱这样说:“……太祖始祖,本属为帝裔孙,迄今二千余年,世系繁衍,散处于各省县者,代有其人。至皇祜年间,农氏一姓,由山东省随狄武襄(青)征南者,以千数百计……各散居于滇、粤、越等处……”农姓为正牌壮族。由于统治者对起义的残酷镇压,后人提该历史事件心有余悸,故不敢理直气壮地承认自己的先祖与侬姓有关联(余略)。
三、历史名人
农 益:平南人,明永乐年举人,官训导,是明代的一位名儒。
农 猷:明代官淳安县县令,多有惠政。
农志科:沅州人,明宣德年间任靖州学正,亦是明代的一位名儒。
农配天:男,壮族,省优秀教师,株洲市铁路第二中学中教一级教师。1956年7月毕业于江西师范学院数学系,分配到株洲铁路机械学校任教。1978年调株洲铁路第二中学,主要从事仪器室、实验室管理工作。自制和修理教学仪器,电教器材,为学校节约万余元的费用;物理、化学、生物的演示与分组实验开出率100%;在以电教促教学,电教成为德育工作手段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
农大桂:1963年12月生,云南文山人,壮族,中共党员,大学文化,高级工程师,黄石市大冶有色公司设计研究院副主任。1985年8月至今在大冶有色公司设计研究院工作,1999年1月当选为黄石市人大代表。1985年8月至今在大冶有色公司设计研究院从事科研、设计工作,其中8个课题和设计项目获省级以上奖,并多次被该单位评为优秀工作者。
农文义:男,1926年10月生,广西平果县人,壮族。原任中共平果县纪检会专职委员。中共党员。1949年12月参加工作,历任村、区长和文教、教育局长,县委临委秘书、县纪检会专职委员等职。在职38年间,其中搞农村工作5年,文教工作12年,办案工作21年。全国除福建、新疆、西藏、青海未到外,其余省、市、区均多次来往办案。有四次办案时间最长,范围最广,里程最多。如1971年2月23日至9月20日,历时210天,往返乘坐车船28066公里(徒步和租自行车不计在内),到19个省、市、区的71个大、中、小城市和农村办案(按60年代地图)。还到过越南胡志明主席革命根据地和高平省等地。晚年好学诗文,且何诗联刊物投搞。
农劲荪:民国初年天津爱国实业家、富商,霍元甲好友。
农加升:助理研究员。1932年6月出生,广西天等人。壮族。中共党员。曾任广西民族报社编辑部主任。是中国民族语言学会会员,广西民族语文学会会员,广西翻译工作者协会会员,广西壮学学会会员。50年代,党给壮族及一些需要创制文字的民族创造了新文字,他一辈子干着民族语言文字的推广和应用工作。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广西的民族语言文字资源开发事业已经从无到有,从少至多。1986年,他在广西区语委业务处学校组工作时,与他人合编了一整套(小学双语文教材)1~6册,共32本(也称“三位一体”教材,是按汉语拼音、汉字、壮文三大对照编排的)。为了从理论上阐明壮文进学校和建立双语文教学体制的必要性和科学性,他撰写了《试谈壮文进小学与建立双语文教学体系》、《壮族地区的双语文教学应坚持以壮语文为主》、《壮文拼音与〈壮文方案〉在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探讨》3篇论文。分别在《广西民族工作通讯》杂志、《广西民族报》和《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使用和发展问题》一书上公开发表,得到了同行者的赞赏和当时社会舆论的共鸣。第二篇论文还于1993年被《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广西分会》评选为三等优秀论文奖。为了培养少数民族地区小学双语文师资人才,1989年发起集资办学,与他人共同创办了“广西兴桂民族职业高级中学”。该校5年已培养出掌握汉壮双语文教学的师资159人。业绩曾入编《中国优秀人才事略大典》、《二十一世纪人才库》(中英文版)等大型辞书中。
农冠品:1936年生,广西大新人。壮族诗人,民间文艺家。笔名夕明。1960年毕业于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同年入广西文艺界工作。曾任广西民间文艺家协会第三、四届主席;广西民间文艺研究室主任;广西文联第四届副秘书长、党组成员;广西文联第五届专职副主席、党组成员。任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广西编委副主编;《中国歌谣集成·广西卷》副主编;中国社科院《民族文学研究》编委。广西政协第七届委员、法制委委员。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广西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国际民间叙事文学研究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研究员。《泉韵集》、《甜甜的乡情》、《布洛陀经诗译注》、《剪不断的情思》、《中国歌谣集成·广西卷》等作品、译著,曾获广西人民政府振兴文艺创作最高奖铜鼓奖以及全国多项奖。出版《爱,这样开始》、《岛国情》、《晚开的情花》、《醒来的大山》、《相思在梦乡》、《记在绿叶上的情》等诗集。还出版《民族文化论集》、散文集《风雨兰》、《热土草》及《鹦哥王》等文学专集
农秀琛:1935年生,广西龙州人。民间文艺家。1952年毕业于广西省立龙州中学。曾任小学教师、中学校长。1960年调往文化部门,历任县文化馆副馆长、馆长、县文化局副局长。1992年任县文联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南宁地区民间文学协会副主席。50年代起即致力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1958年在《民间文学》发表处女作《勇敢的阿刀》,该文先后编入《中国民间故事选》及《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作高等学校文科教材。1960年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勇敢的阿刀》、《布独和各单》两个故事单行本。其作品在地、市、省及全国级刊物发表数十篇。代表作有《中法战争故事》和《红八军故事》等。一些作品被选入多种选集。曾主编龙州县《民间故事集》、《民间歌谣集》、《民间谚语集》等三大集成,被自治区评为优秀编辑、先进工作者;被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等三单位评为先进工作者。个人成就传略辑入《中国文艺家传集》、《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等。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雁门郡:战国时赵武灵王初置雁门郡,秦、汉因之。雁门郡相当于今山西省代县一带,有雁门关,是长城重镇之一。
2、堂号
稼穑堂:相传农氏是神农氏的后裔,神农氏教民稼穑(种庄稼),该堂号由此而来。
求一个姓氏,高手进
本文2023-10-11 13:04:56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280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