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0个姓氏!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后裔家谱公布!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1浏览:4收藏

450个姓氏!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后裔家谱公布!,第1张

(来源网络:王拽)

据史、志、族谱等文献记载和众多的专家学者调查考证,洪洞大槐树移民多为有组织的官方移民,始于金初天辅年间(公元1117~1123),延至清代乾隆时期(公元1736~1795),历经金、元明、清四个朝代,时间跨度达六百余年。移民次数在20次以上,有确凿文献记载的即有18次。其中以明朝洪武年间移民次数最多(10次),规模最大,移民量达80万以上。移民姓氏,几乎涵括了北方常见的一百多个姓氏。

古槐后裔姓氏表

在山西洪洞大槐树祭祖园,有一张收纳了450个姓氏的 “古槐后裔姓氏表”,如同洒向四野的种子,迁徙外地的移民们在异地他乡开始重新生根发芽。一份资料中,今天,自称知道祖辈是来自山西洪桐的人有2亿中国人,包括500多个姓氏, 500多个县市。

洪洞大槐树移民研究所《洪洞大槐树移民后裔家谱》有:李氏家谱、王氏家谱、张氏家谱、刘、陈、杨、赵、黄、周、吴、徐、孙、胡、朱、高、林、何、郭、马、罗、梁、宋、郑、谢、韩、唐、冯、于、董、萧、程、曹、袁、邓、许、傅、沈、曾、彭、吕、苏、蒋、贾、丁、魏、薛、叶、阎、余、潘、杜、戴、夏、钟、汪、田、任、姜、范、方、石、姚、谭、廖、邹、熊、金、陆、郝、孔、白、崔、康、毛、邱、秦、江、史、顾、侯、邵、孟、龙、万、段、雷、钱、汤、尹、黎、易、常、武、乔、贺、赖、龚、文、庞、樊、殷、施、陶、洪、翟、安、颜、倪、严、牛、温、芦、季、俞、章、鲁、葛、韦等多个姓氏家谱。

洪洞大槐村移民,多来自太原、平阳、泽、潞、辽、沁及汾州、代州等府州各县。移民流向主要是山东、河南、河北、北京、安徽、江苏、陕西、甘肃、宁夏、内蒙古等地,而后辗转迁徙,播向神州大地。使洪洞大槐树成为中国历史上移民次数最阳为眷恋的寻根问祖的朝宗圣地。

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的812个姓氏,具体如下

1、山西洪同 厉史尤长 炎黄子孙 万代荣昌 尧都平阳 虞由英皇 羊解士师 禹夏商汤 周朝文武 攻成姜尚 巫霸亓熊 林栗好强 燕韩赵魏 齐楚秦庞 相茹纪信 汉高刘邦 晋隋唐宋 辽金祁连 蒙时末年 战斗弋常 肖葛钤励 颉俎贝浦

2、天宰水寒 北国田干 甄主元章 明君建江 徐礼郁新 纳皋奏爨 贾村古槐 济中官迁 伯仲叔季 拜祭祖先 过桥行路 辈井吏乡 京经鲁于 苏折涂杭 冀安东省 宁淮陕甘 湘桂隆庆 旭惠泽桓 社刁弓张 智慧和畅 束利扶暨 蓟鄂广弘

3、富饶欣慰 芮雪降祥 辛勤劳作 霍岳丰唱 麦苗青绿 玉锋峦岚 知足能乐 硕果森满 温柔遆贴 幸福快苑 宫廷繁华 俞院梅兰 景泰晨花 贠阵宣童 康喜郏靖 崇振綦苌 吾顼邢海 吕律陶颜 宗族修普 寻根记念 茅蓬酆郦 贲麹麋斜

4、范黎朱公 暴财施善 陆游包程 孔丘屈原 典韦蔡伦 堤玄於钱 来嵇冯申 孟柯鹿班 彦博毕升 乔扆许郇 萧何窦仪 邵甬倪赞 裴巨卢值 晏隐薛旋 粟宇阮籍 邓攸龚贤 彭悦樊邰 聂耳释邝 少帅肇司 崔浩褚员 越堵敖融 阙夔殳红

5、曹操宓佴 袁枚随渊 晁盖李逵 衡闻邴添 郑杰南仝 应怀复初 守仁续邹 石蒲段让 郜丁光陈 马牧左权 绒甲卫营 郭种王轩 薄后淳义 寿骈墨香 董蔺贺荀 保运孤藏 伏席吴回 蒯缑开鞍 盍逯伍胥 佼较眭严 空厍咸诸 胜豆刀德

6、巴焦句滕 柴胡米莲 麻娄云凌 艾叶伸展 摸药杜钟 飞深秋烟 闸谢党生 菜霞娇鄢 松柏竹荷 桃穆柳杨 尖负忠任 弥侯采桑 黑牛充冬 支钞顾全 那苟言笑 达鞠勇刚 牟闽神尹 百亿希望 庄居滑稽 交谊宜臧 贯六佀奉 农沃宦雍

7、毛裘刑衣 蒋才郇练 钮扣侬纽 介绍萎婉 秘密革职 伟戴羡漫 霭门竺扈 妙碧岂谈 姚鹏祝傅 莫及鞭婵 白日落露 渠窄需宽 卜从揭蒂 布依曲弯 别俱易格 蹇贵巢双 管舒乌丌 符合鱼养 计瓮会骆 欧乐余闪 慎终须仰 曷鉴化位

8、睦佩斐翠 亲毋诚方 钦校慈母 共益泥谭 覃郄邱戎 瞧戚配旁 千尉车龙 筛沙狄房 恭敬校尉 卓酒补凡 更进奕步 关察风向 敦迪克寇 独皮恒当 耿庚翟奚 洛伊部汪 贡税狐弭 郝赫轷单 彻查费靳 池荫赤蓝 濮多净荔 梨远野勾

9、仵曳仇赛 继可枫潘 抄习简问 芦沈储延 哈腰巩息 已梯浑染 盛恩边菅 冷血容阎 寄拓宿志 呼奇邸狼 索殷付印 锁穗紫檀 曾加浮屠 致禚亢项 姬吉阴危 韶所郎坊 尼乜慕幕 昝隗赔詹 禄罗为胃 鲍谷凤曼 楼蔄次令

10、缴伪岑莘 缪斯侣栾 各郅徂汲 封候卞梁 家喻户晓 这只廖湛 直廉佘仉 莒赖库阚 要么嫪雒 润卡翁罡 咎油訾璩 闵境审匡 坡箕雷瞿 迟啜其宛 逢戈丛荆 灵郗佟鲜 倘邬蔚幺 隗股脱撖 银铜铁木 解椎覃盘 买舟宓冉 (诸葛)(令狐)(皇甫)(欧阳)(司马)(夏侯)(上官)(呼延)

应姓的分布:

“应”姓原主要集中分布在河南省平顶山市及项城市北50里、浙江省东阳市巍山镇、永康市芝英镇及台州市仙居县下各镇贞东部及山东省蓬莱市鸭湾,其中历代又有流迁在外者,遍布国内各省。

  1,辽宁普兰店:辽宁省普兰店市城子坦镇金山村应屯有应氏家族聚居。

2,吉林东丰:吉林省东丰县黄河镇丰源村、东丰镇有应氏家族散居。

3,河南郾城:河南省郾城县黑龙潭镇老应等村应氏家族聚居,古称颖川,距应国墓地甚近,应氏嫡传,有商山四皓,不如淮阳一老!之传说 。

4,河南南阳:南阳市新野县上庄乡樊湾村有应氏家族聚居,族谱或已丢失。

应姓历史资料发掘地址:

1,滍阳应氏。滍阳,应国故城,在今河南省平顶山市。有西周应国贵族墓,发掘出大量文物。  2,南顿应氏。汉代有南顿应氏。南顿,在今河南省项城县北50里。  3,大田里应氏。东晋时,应詹随晋元帝渡江而南,占籍于婺永。应詹有两个儿子,应诞留居江西宜黄,应玄随父至婺,留居永康大田里,即今浙江省永康市芝英镇一带。尔后,析居江南各地。  4,仙居应氏。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下各镇东部(原下各乡)、双庙乡及田市镇有大量应姓。特别是原下各乡中心镇区基本上是应姓的。其都是明朝刑部尚书应大猷(字静庵)及其兄弟的后代。另外浙江省的永康市及浦江县也是应姓的聚居地。  5,关东应氏。祖籍山东省蓬莱市鸭湾。清朝初年,一迁至辽宁瓦房店市长兴岛;二迁至辽宁省普兰店市城子坦镇应家村;三迁至吉林省东丰县黄河镇丰源村。  6, 峡阳应氏 。唐僖宗光启元年(885年),峡阳应氏始祖应世哲从河南光州固始县随王审知入闽,定居福建省南平市峡阳镇,是为峡阳应氏开基之始。岁月沧桑,峡阳应氏繁衍相传,迄今已至三十二代,子孙人口众多,其中历代又有流迁往外,遍布国内各省、市和台湾、香港,及美国、日本、新加坡、加拿大、马来西亚等国。  7,台州及温州应氏。在浙江的台州和温州两地也有不少应氏居住,其中温州的苍南,平阳,洞头,三县都有应氏宗族,洞头应氏于清朝从台州的泽国迁入,至今已经居住八代。

8,福建省建宁县应氏。自北宋正郎公迁入繁衍相传,迄今已至39代。建宁应氏主要聚居在建宁县里心镇应家坊,柏树坑等地。子孙人口众多,其中历代又有流迁往外,遍布福建三明,南平等地以及湖南,江西南昌市,新余,萍乡,抚州,吉安,赣州,上饶和浙江衢州等地。字辈是:昌明益盛道学传家先绪克绍兆代英华。

9,江西鄱阳应氏。鄱阳县“九应”指老场、槐树下、芦田应家村、店上、中庄、西岸、东岸、石门楼、横江九个较大的应氏家族聚居村落,鄱阳九应始祖应韬,河南汝南南顿人,西晋黄门侍郎应绍之子。早在东晋就已在鄱阳广石(今鄱阳芦田乡老场村附近)居住,距今近1700年,可以说应姓也是鄱阳比较古老的姓氏。繁衍至今,已至58代。鄱阳九应保存的《汝南应氏宗谱》,1-30代祖先资料只有世系,29世应克中制定子孙字辈排行(约1214),从南宋31世祖宁一公叔进(1241-1301)按其所创字辈载起,到现在的58世,记载的尤为详细,整部家谱记载时间跨度770年的历史,在整个鄱阳乃至江西省都实属罕见。其中芦田应家村保存的《汝南应氏家谱》最为完整。

应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四十七位,人口约五十万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26%左右。

历史上应姓的分布与迁徙

宋朝时期,应姓大约有5万8干人,其时浙江为应姓第一大省,约占全国应姓总人口的一半以上,其次分布于江西、河南、福建等地。明朝时期,应姓大约有11万8干人,浙江仍为应姓第一大省,其次分布于江苏、福建、河南、安徽、湖北等地。

当代应姓的分布与图谱

当代应姓的人口大约有60万,为第二百四十七位大姓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024%。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应姓人口增加率是呈八形的态势。如今应姓的第一大省仍为浙江,大约占全国应姓人口的一半,其次分布于安徽、江西、上海、江苏、福建等地。应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浙沪、皖赣闽大部、台湾北部、湖北东端、云南中部,应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大约在008%以上,中心地区可以达到05%以上,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68%,居住了大约67%的应姓人群。在台湾大部、福建南端、粤湘鄂大部、江西西部、皖苏北段、河南东部、山东大部、广西东端和西段、云贵川渝大部、黑吉东部、辽宁大部,应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大约在002%一o08%之间,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09%,居住了大约27%的应姓人群。目前根据鄱阳应根生和浙江应卫强统计数字显示,应氏聚居村落已900余个,其中浙江省500余个,浙江已外省份400余个。

早在母系社会就有了跟母亲的『姓』,所以『姓』字是『女』『生』,而男生的就叫『氏』,比较省事。

  夏商周三朝,男生翻身进入父系社会,改了游戏规则,无论男女都随父『姓』,而用『氏』来区别身份贵贱,规定贵者才有氏,男生们也依然习惯称氏不称姓。

秦汉时期,干脆把『姓』『氏』合二为一,从此统称『姓氏』或『姓』。

让我们来看看都有哪些有趣的姓氏

一、表示时令的姓氏

春、夏、秋、冬、阴、阳、日、月、秒、分、时、旬、季、年、岁等。比如《家有儿女》里的夏东海,女革命家秋瑾等。

二、表示方向方位的姓氏

东、西、南、北、上、下、左、右、前、后、高、低等。比如西施,还有《天龙八部》里的左冷禅,清朝的左宗棠姓左,后羿射日的后羿,写《红楼梦》后四十回的高鹗等。

三、表示天干地支的姓氏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等。比如黄海海战里面的丁汝昌,《天龙八部》里的丁春秋,宋代词人辛弃疾等。

四、示各行各业的姓氏

工、农、商、学、兵、艺、师、陶、医、铁、干等。比如田园诗人陶渊明,商鞅变法的商鞅,《霍元甲》里的农劲荪等。

五、表示各种颜色的姓氏

赤、橙、黄、绿、青、蓝、紫、红、黑、白、灰、乌等。黄巢起义的黄巢、《三国演义》里苦肉计的黄盖、《射雕英雄传》里的黄蓉、佛山无影脚的黄飞鸿,《寻秦记》里的乌廷芳,唐代诗人白居易等。

六、以五行为姓

金、木、水、火、土等。比如清代文坛巨子金圣叹,韩国的明星金喜善等。

七、以六畜为姓

牛、马、羊、鸡、狗、猪等。比如相声演员牛群、马季,三国名将马超,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西游记的猪八戒等。

八、以七候为姓

风、云、雷、电、雨、雪、冰等。比如刚才所说的大侠风清扬,助人为乐的雷锋,演员雪村,作家冰心等。

九、以岁寒三友为姓

松、竹、梅等。比如《射雕英雄传》里的梅超风,现在热播的梅兰芳,香港明星梅艳芳等。

十、以四瑞兽为姓

龙、凤、鹤、励等。清代驻广州将军凤山,驻西藏大臣凤全等。

十一、以中国朝代为姓

夏、商、周、秦、汉、晋、隋、唐、宋、元、明、清等。比如开国总理周恩来,文学家周树人,害死岳飞的秦桧,被陈世美抛弃的秦香莲,唐伯虎点秋香的唐寅等。

十二、以柴米油盐酱醋茶为姓

比如水浒传里的柴进,书法家米芾,香港明星米雪等。

十三、表示数字的姓氏

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零、百、千、万、亿等。比如我们所熟知的伍子胥就姓伍,姓陆,其实就是6的音,当然历史上的陆游、陆羽、陆贾等。

节[节,读音作jié(ㄐㄧㄝˊ)]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风姓,出自古帝伏羲氏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中国民间传说,自伏羲之后,大庭氏王才有天下。

伏羲之后,分衍有柏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连氏、赫胥氏、尊节氏、祝融氏、混沌氏、昊英氏、有巢氏、葛天氏、阴康氏、朱襄氏、无怀氏、燧人氏,皆袭谥庖牺氏(即伏羲)之号。

其尊节氏之后有节氏后裔,是为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第二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古炎帝神农氏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在史籍《帝王世纪》中,较详细地记述了炎帝的诞生神话:“炎帝,神农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娇氏之女,名女登,为少典妃。游于华阳,有神龙,首感女登于常羊,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因以姓焉。有圣德。以火德王,故号炎帝。初都陈(今河南淮阳),又徙鲁(今山东曲阜)。又曰魁隗氏,又曰连山氏,又曰列山氏。”

炎帝号为神农,“教民耕稼、蜡祭、医药、交易之事,开万世衣食相生相养之原。”后人称颂神农,“其功如天”,“盛德不孤,万世同仁”。商周之际的大贤人伯夷、叔齐兄弟曾经哀歌:“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兮?”东汉张衡作《东京赋》慨称:“仰不睹炎帝、帝魁之美”。晋陶渊明在《饮酒》诗中有“羲、农去我久,举世叹复真”的惋惜;他在《感士不遇赋》中更有“士之不遇,已不在炎帝、帝魁之世”的怨慨。可知炎帝时代曾令众多士人向往。《尸子》解释神农之神为:“神农氏治天下,欲雨则雨。五日为行雨,旬为谷雨,旬五日为时雨。正四时之制,万物咸利,故为之神。”

周武王灭殷纣之后,“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今安徽亳州市)”,代表当时人们对炎帝功业的纪念和褒扬。

炎帝的世系,据《礼记·祭法》疏引《春秋命历序》曰:“炎帝传八世,合五百二十岁。”八世所传,《易·系辞》疏引《帝王世系》载:“神农氏在位一百二十年而崩。纳奔水氏女曰听泼,生帝临魁;次帝承,次帝明,次帝直,次帝厘,次帝哀,次帝榆罔。凡八代,及轩辕氏。”

据史籍《万姓统谱》记载:“炎帝神农氏,姜姓,生于厉山,长于姜水,因以为姓氏。继无怀氏位,承太昊木德,以火德王,故曰炎帝。都鲁。在位一百四十年。”

在史籍《吕氏春秋·慎势览》中称,“神农氏十七世有天下”,可能比较接近史实。如此,则上述所传八世,可能只是其中较著名而有影响者。

《万姓统谱》所载世系与《帝王世系》相同,但注明“已上七代,袭神农氏之号,三百六年,至榆罔失政,诸侯相伐,黄帝征之,天下咸归焉。”

据史籍《汉书·律历志》记载:神农氏“号炎帝”,“又曰魁隗氏,又曰连山氏,又曰烈山氏”。

神农氏:部族首领称炎帝,姜姓,羊图腾。是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其著名后裔有蚩尤氏、烈(厉)山氏、共工氏、四岳氏等。

蚩尤氏:炎帝之后(一日先仕于炎帝),出自羊水,仕于黄帝。为主金之官,默观神农世衰,潜铸金类,以为利器,举兵逐榆罔(炎帝裔),自号炎帝。后作兵伐黄帝,并曾请风伯雨师助战,终为黄帝击败于涿鹿之野,被杀。他是战神和兵器之神,而兵器的发明乃源自农具和其他生产工具。

共工氏:亦名共攻氏,炎帝后裔。性格暴戾,易于为非。相传因与颛顼争强为帝,曾与东夷族大战,不胜,而怒触不周之山,致使天倾地陷,造成人间大灾难。

烈山氏:又叫厉山氏,其首领为烈山或柱。

史籍《国语·鲁语上》中记载:“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植百谷百蔬。”在史籍《左传·昭公二十九年》中记载:“有烈山氏之子曰柱,为稷”。而在史籍《礼记·祭法》中则称:“厉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农,能植百谷。”一般认为烈山氏为炎帝后裔,仍为农神、谷神。烈山,本是烧山垦田之意。

炎帝神农氏,名石年,传说在位一百四十年(公元前3216~前3077年),一说在位一百二十年,逝世后葬湖南茶陵(今酃县塘田乡鹿原陂,又名炎陵山、皇山)。

第二世,临魁,炎帝长子,在位八十年(公元前3076~前2997年)。

第三世,帝承,在位六十年(公元前2996~前2937年)。

第四世,帝明,在位四十九年(公元前2936一前2888年)。

第五世,帝直,在位四十五年(公元前2887一前2843年)。

第六世,帝来(厘),在位四十八年(公元前2842~前2795年)。

第七世,帝哀(裹),在位四十二年(公元前2794一前2753年)。

帝哀之后为节茎,节茎不愿为帝。节茎有三子,为节氏、戏氏、克氏。节氏和戏氏也不愿为帝,由克,即榆罔即位。

第八世,榆罔,名克,居长,在位五十五年;因德不及其弟轩辕,故让位。

轩辕即黄帝,姬姓有熊氏,从此帝系转入姬姓。

神农氏后裔繁衍发展,支族甚多。在商、周时期,分建很多国家(方国)。传说神农姓姜名轨,一名石年。神农之子,有神氏、农氏、列氏、厉氏和柱等。厉氏分衍出丽氏和赖氏。

节茎之后,有节氏、戏氏、克氏三支。克传帝榆罔(参卢),其后衍生榆氏、露、赤狄和白狄;戏传器和小帝。

器的后裔为钜、伯陵、祝庸三支。

钜之后有封氏、钜氏、封父、富父氏。

伯陵生蜂氏和逢氏,逢生殳氏、延氏和鼓氏,鼓生灵契氏,灵契生氐氏。

祝庸氏胄胤更加发达:祝庸生术嚣,术嚣生条、勾龙(即后土);勾龙平水土有功,后人纪念,尊为社神;勾龙之后有勾氏、勾龙氏、共工氏、信氏、垂氏;共工氏衍生共氏、龚氏;信生夸父;垂生噎鸣(即伯夷)。

伯夷之后为太岳氏、骀氏、怡氏;太岳即四岳,其后裔于商、周时期受分封,于是有了吕氏、申氏、隋氏、淳氏、向氏、薄氏、甘氏、州氏、文叔氏、岳氏、先龙氏等。

节茎的后裔节氏,就是今节氏的始祖,世居北海。在西周至战国时期,其活动范围主要在今山东省潍坊、博山、烟台地区。

二分布:

今山东省的潍坊市安丘县,河北省的故城县,河北任县大宋村等地,均有节氏族人分布。

三郡望:

北海郡:汉朝时期景帝中元二年(公元前148年)分齐郡置郡,治所在北海(一说营陵,今山东昌乐),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潍坊、烟台一带地区。隋、唐两朝的北海郡即青州,治益都,其时辖地在今潍坊等一带地区。

八历史名人:

节振国:(公元1910~1940年),山东武城柳塘村人(今河北故城)。著名抗日英烈。

节振国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年幼时,家乡闹灾荒,民不聊生,节振国随父亲逃到河北唐山赵各庄。长大后,他十四岁起在开滦煤矿赵各庄煤矿当了井下工人。

节振国在井下干了十年。他和其他矿工,受尽英帝国主义资本家的残酷剥削。井下不断发生事故,工人的生命没有保障。当时英资本家规定,井下工作死一条骡子赔偿六十元,而死一个工人只给二十元。

工人们无法忍受非人的待遇,1938年3月,开滦煤矿爆发了声势浩大的 运动,节振国也参加了 运动,由于他精通武术,被推举为赵各庄矿工人纠察队队长。不久,日寇侵占了开滦煤矿,井下工人夏连凤被捕叛变,密告日寇节振国与 有来往。日寇宪兵和伪警察直奔赵各庄来抓节振国。

1938年5月6日,大批日伪宪兵包围节家,搜捕节振德等工人领袖。当节振国闻讯赶回家时,他家大门外有许多日寇宪兵和伪警察,节振国怒火上窜。一个日寇宪兵刚要阻拦他进院子,节振国拍拍胸膛大喊一声:“我就是节振国!”

日寇宪兵一愣,节振国已大步冲了进去。

房内的日寇宪兵、警察看见突然闯进来一个身材不高却很壮实的年轻人,有些迷惑。日寇宪兵队长恶狠狠的对节振国说:“你的什么的干活? 的,大日本皇军要你死了死了的!”

旁边两个日寇拿起绳子就要过来绑节振国,节振国看见屋里被折腾得乱七八糟,哥哥被绑着。他不由怒从心起,一步跨过去打开橱门,抄起一把菜刀,对准日寇宪兵队长的头一刀劈下,这家伙连哼哼一声都没来得及就丧了命。旁边的日寇宪兵和伪警察还没反应过来,节振国已抄起日寇宪兵队长的军刀,砍杀起来,很快就砍倒三个日寇。他又用刀挑断绑哥哥的绳子,对大哥节振德说:“哥,快跑!”

节振国冲出后门,翻过一丈多高的石墙,脱险跑远了。节振德没能跳过高墙,被日寇打死在后门内,英勇牺牲。

节振国刀劈日寇宪兵的消息震动了冀东,振奋了人民群众的抗日情绪,就连远在陕北的 中央也知道了这件事, 亲口称赞节振国是“民族英雄”。矿工们更是奔走相告:“节振国是好样的!”

节振国逃出赵各庄后,他在韩家梢、榛子镇一带,组织了一支以煤矿工人为主的抗日游击队,共有一百多人,节振国任队长。不久,节振国率队投奔冀东抗日联军,在双鹤岭找到了 员李运昌,遂将游击队改编为工人特务大队,节振国仍任大队长。

不到一年,工人特务大队配合八路军正规部队多次袭击日伪敌人,节振国威震冀东。

有一次,节振国听说赵各庄伪警察所运来许多枪支弹药,决定去攻打伪警察所。他率领部分队员赶到赵各庄警察所,一枪打倒了岗警,就冲进了院子里,他用双枪指着十几个手足无措的伪军,威严地命令:“缴枪!我是节振国!”

伪警察乖乖地缴了枪,队员们从屋里押出一个姓耿的巡官。之后工人特务大队迅速运走了这批枪枝弹药。

节振国向 起来的伪警升胃话:“你们当汉奸帮助日本鬼子欺压老百姓,按理都该杀头!今天先饶你们不死。你们以后如果再敢为非作歹,可要小心你们的脑袋。”

他又指着浑身发抖的耿巡官对伪警们说:“他是鬼子的一条忠实走狗,不但欺压咱赵各庄的老百姓,而且还帮助鬼子做特务工作,死罪难饶。现在我代表抗日 宣判这个汉奸的死刑!”说罢“当!当”两枪击毙了耿巡官。

还有一次,节振国得知赵各庄商会会长遵从日寇旨意,准备筹建一支汉奸部队,便在一天晚上带了十几个队员冲进赵各庄,架走了商会会长。节振国严厉地盯着商会会长说:“你跟日本鬼子勾结在一起,要组织伪军是不是?”

商会会长头上的汗珠滚落下来。

“我们正式警告你,你要再敢跟鬼子勾结,甘心当汉奸,我们随时都能杀掉你!”

“是!不敢了,不敢了。”

“听说你们为了筹建伪军,正向老百姓摊款是吗?”

商会会长点了点头。

“不许你这样做!从今往后,你悔悟了就没事,仍当你的商会会长,我们不管;要是还跟着鬼子干坏事,我们决不饶你!”

商会会长放回去了,鬼子的计划泡汤了。他们十分气恼,派汉奸特务到赵各庄侦察节振国的活动。汉奸特务们找不到节振国的踪迹,就胡乱抓一些工人拷打审问,还四处勒索。

一天夜里,几个汉奸特务正在赵各庄的一家戏院里看戏,忽然节振国和战士们出现在他们面前,几个汉奸特务吓呆了,只能束手就擒。

节振国跳上戏台,对台下观众大声说:“老乡们!请安静!大家坐下!我们是来抓汉奸的。这几个家伙在咱们赵各庄为非作歹,今天该跟他们算算帐了。”

1938年冬天,节振国加入了中国 。

1939年,丰润县双庙的伪警察所按照日寇指令,要召集伪乡保长开会,向老百姓派款。开会的那天早上,伪警察所长正在屋里擦着一把手枪,忽然进来一个人,面带笑容地问:“这枪好使吗?”

伪所长以为问话的是哪个乡来开会的乡长,便随声附和:“好使!”

“我看好不好使!”那人一箭步冲过来拿枪在手,很快对准了警察所长的脑袋,说:“我是节振国!”

伪警察所长一下子瘫在地上,脸吓得苍白。

“别怕,中国人不打中国人。我们今天来了不少人,为了避免大家误会,请你先命令你的部下缴枪!”节振国威严地说。

伪警察所长只能照办,伪警们全都缴了枪。

节振国又命令他给伪乡保长每人打一张收款的收条。节振国对伪乡保长们说:“今天免了你们的派款,是为老百姓解除负担。你们回去后不准提起今天的事,更不准再敲诈老百姓。如果不听,我们知道了决不会饶你们!”

节振国又对伪警察所长说:“你派人报告日本鬼子,就说八路军端了警察所,枪缴了,各区乡保长缴来的款子也抢了,让鬼子找我来要。”

节振国故意在门口放了几枪,然后离开了伪警察所。

1939年秋末,节振国到平西 晋察冀分局党校学习。翌年6月,他从平西回到冀东。节振国率领的工人特务大队越战越强,后改编为八路军第十二团一连,为开辟冀东抗日新局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1940年7月的一天,节振国奉命在金庄截击日寇。烈日高照,战士们埋伏在青纱帐内,汗如雨滴,不久,南面、东面同时出现了敌人,经过一阵激战,南面的敌人被击溃,东面的敌人在阵地左侧抢占了一块机枪阵地,战士们一时不能前进。

节振国看见冲在前边的战士被机枪打倒,心如刀割,他发现敌人机枪阵地西边是一块高粱地,还有棵大槐树。他快速冲进高粱地,绕出槐树,一排子弹打死了敌机枪手,日寇逃窜了。

五十多具日寇的尸首倒在阵地上,节振国正和战士们打扫战场,收缴武器。槐树旁边青纱帐里一个受伤的鬼子小官手拿短枪瞄准了节振国,节振国忽然觉得左胸像扎了钉子一样酸麻,他支撑了一下,然后扑倒在地,壮烈牺牲了。那一年,他只有三十岁。

1940年8月,延安出刊的《中国工人》杂志,向根据地广大抗日军民介绍了节振国从刀劈日本宪兵开始的英勇抗日业绩。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节振国的英雄事迹被编成小说和现代京剧、拍摄成**在全国放映。他那崇高的民族气节和英勇无畏的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

低[低、氐、邸、砥、厎,读音作dǐ(ㄉㄧˇ),亦可读作zhǐ(ㄓˇ),不可读作dī(ㄉㄧ)]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上古神农氏十五世孙氐,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在史籍《山海经·海内经》中有记载道:“伯夷父生西岳,西岳生先龙,先龙是始生氐羌,氐羌乞姓”。与姜姓同奉伯夷、四岳为祖神而异姓,表明了四岳苗裔的分化。氐族人与羌人一样,是炎帝的苗裔。

传说,少典氏为祝融氏支派的少典国君,于黄帝纪年前557年(丁亥,公元前3274年)诞生在厉山的少典国,称为少典,娶妻有娇氏之女安登,生炎帝、黄帝,衍传炎、黄世胄满人间。

神农氏姓姜名轨,一名石年。神农之子有神氏、农氏、列氏、厉氏和柱。厉氏后来分衍出丽氏和赖氏。自柱开始称炎帝,其后的世系分衍为:柱生庆甲;庆甲生甲和临;临传承;承传魁;魁传明;明传直;直传厘;厘传居(哀);居传节茎。节茎之后有节、戏、克三支。克传榆罔(参卢),其后衍生榆、露、赤狄;戏传器和小帝。器的后裔为钜、伯陵、祝庸三支。钜之后有封、钜、封父、富父;伯陵生蜂和逄,逄生殳、延和鼓,鼓生灵恝,灵恝生氐。

这样,氐氏族人的源流世系便为:少典→神农(轨)→临魁→姜柱→承→明→宜→来→里→节茎→克→戏→器→伯陵→逄→鼓→灵恝→氐(互)。

氐之后裔一直以“盍稚”为自称,而“氐”、“互”则是其他民族对氐氏族人的称呼。魏、晋两朝以后,渐为自称,此为正宗氐氏。

氐氏后裔繁衍为庞大的氐族,分衍有逄氏、蠭氏、逢氏、殳氏、延氏、氐氏、元氏、乞氏、夸氏、勾氏、勾龙氏、吕氏、申氏、许氏、由余氏、余氏、羌戎氏、杨氏、蒲氏、齐氏、符氏……等等诸氏。

氐族人主要生活在中国西、北地区,在历史上曾建立过各种政权,例如:东汉末期乞氏后裔杨氏建立的前仇池国(公元296~371年)、后仇池国(公元385~443年)、武都国(公元447~477年)、武兴国(公元478~553年)及阴平国(公元477~580年);东晋朝时期关中扶风元氏后裔齐氏所建立的流民齐氏政权(公元294~299年);五胡十六国时期的蒲氏后裔符氏建立的前秦国(公元351~944年)、吕氏建立的后凉国(公元396~403年);乞氏后裔杨氏建立的隋朝(公元581~618年)等。

到十六国时期的前秦国政权期间,氐族人发展强盛至颠峰状态,总人口接近百万。随着历史的演进,氐族人最终逐渐被融合于黄帝世系之中,成为汉族或其他少数民族中的砥氏、氐氏、邸氏、低氏、狄氏、翟氏等,读音作dǐ(ㄉㄧˇ)。

第二个渊源:源于姒姓,出自夏朝时期少康帝给幼曲烈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该支低氏的祖先,是上古圣君夏禹王的后裔。

治水有功的夏禹是“五帝”之一的颛顼高阳氏的裔孙,而颛顼高阳氏,则是黄帝轩辕氏的嫡孙。当夏禹的第五世孙少康中兴了夏室以后,曾经把自己最小的儿子曲烈封于一个叫作“邸”的地方,这就是古代著名的“邸国”(今山东临沂兰山区南坊镇邸古城),少康的这一房子孙世代在邸国相袭繁衍了将近两千年。

到春秋时期,邸国被莒国所并灭,怀着亡国之痛的邸国太子巫,就出奔到邻近的鲁国,并且在鲁国作了官。他以故国的国名“邸”字“去邑当氐”,令后裔以“氐”为姓氏,称氐氏,后有加“亻”偏旁称作低氏者,亦有取“邸”的通假字“砥”称砥氏者,砥氏读音作dǐ(ㄉㄧˇ)。

第三个渊源:源于妘姓,出自西周武王分封的邸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据顾东高《大事年表》记载,“邸国,妘姓,子爵,在今山东临沂县北十五里”(今山东临沂兰山区南坊镇邸古城)。

史籍《春秋·左传注》中记载:“鲁昭公十八年(公元前524年)六月,邾人入邸。”邸国后来在春秋时期被并入鲁国。

到战国时期,鲁国被楚国所灭,其地被并入楚国,称邸县。史籍《姓苑》中也记载,邸为县名,邸氏当以县名为氏。

在春秋、战国时期,“砥”、“邸”二字同义通假,因此亦称砥氏,也有简笔为氐氏者,改笔为低氏者等,读音作dǐ(ㄉㄧˇ)。

第四个渊源:源于西域大月氏,出自大月氏贵霜翎侯邸就郤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姓氏考略》记载,邸氏出自西汉时期西域大月氏贵霜翎侯邸就郤之后,其后裔入居中原,取祖上原名首音的谐音汉字“邸”为姓氏,汉化称邸氏,后有去“邑”简笔为氐氏者,也有改“亻”称低氏者,读音作dǐ(ㄉㄧˇ)。

第五个渊源:源于职业,出自古代研磨工具砥砺,属于以职业称谓为氏。

砥砺,是古代对磨刀石的称谓,俗称砥石。在典籍《书·禹贡》中记载:“荆州砺砥砮丹。砥细于砺。”在史籍《山海经》中也记载:“崦嵫之山,其中多砥砺。”

有专职制作和贩卖砥砺的工匠、商贾,其后裔子孙中有以职业或物品为姓氏者,称砥氏。在春秋、战国时期,“砥”、“邸”二字同义通假,后有去“石”改“邑”为邸氏者,亦有改“亻”偏旁称低氏者,还有简笔为氐氏者,但读音皆作zhǐ(ㄓˇ)。

另外,自古以来就有对专职磨刀、剪的工匠称作砥工、砥匠、游砥师傅等,该称谓一直延续到今天,亦或有引为姓氏者。有待进一步考证。

第六个渊源:源于职业,出自黄河激流中的砥柱山,属于以神话传说为氏。

砥柱,亦称厎柱、砥柱山,是矗立在汹涌奔腾的河水之中巍然不动的山状岩体,例如 尼洋河上的砥柱山,黄河中的砥柱山等。在典籍《书·禹贡》中记载:“厎柱析城。厎柱,山名,在河水中。”

在黄河的河南三门峡段中央,就有一座著名的“砥柱山”,文人墨客称之为“峡东砥柱”,政治家称之为“中流砥柱”,黄河上的艄公则千百年来称它为“朝我来”。这座“中流砥柱”矗立在那里已经有数万年,神话相传它是大禹治水时留下的镇河石柱,而在黄河两岸百姓们的心目中,它是一位黄河老艄公的化身。

传说在很久以前,一位老艄公率领几条船驶往黄河下游,船行到神门河口,突然天气骤变,狂风不止,大雨倾盆。刹那间,峡谷里白浪滔天,雾气腾腾,看不清水势,辨不明方向。老艄公驾船穿越神门,眼看船只就要被风浪推得撞向岩石。老艄公对其他船工大喝一声:“掌好舵,朝我来!”之后就纵身跳进了波涛汹涌的黄河之中。船工们还未弄清是怎么回事,就听到前面的黄河中有人高呼“朝我来,朝我来!”原来是老艄公站在激流当中为船只导航。船工们驶到跟前正要拉他上船,一个旋浪将船只推向下游,离开了险地。当船工们在下游将船拴好,返回去找老艄公时,只见他已经变成了一座高大的石岛,昂头挺立在浪涛滚滚的黄河激流中。从此以后,它就一直矗立在那里为过往的船只指引航向,艄公们都含着热泪把这座“中流砥柱”称为“朝我来!”它成了峡谷中的永久性航标,所有的船只驶过三门以后,只要朝砥柱直冲过去,在眼看船头就要与砥柱相撞时,砥柱前面波涛的回水正好把船只推向旁边的航道,并避开航道中的明岛暗礁,顺利驶出三门峡峡谷。

人们自古以来,就用“中流砥柱”来形容那些勇敢无畏、坚强不屈、或起决定性作用的人或集体,就像屹立在黄河激流中的“砥柱山”一样。在典籍《晏子春秋·谏下》中就有:“吾尝从君济于河,鼋衔左骖以入砥柱之中流。”这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不朽的精神。

在黄河上的艄公中,自古就有以“砥柱山”为姓氏者,称砥氏、厎氏,后有去“石”简笔为氐氏者,亦有改“亻”称低氏者,读音作dǐ(ㄉㄧˇ)。

得姓始祖:邸就郤。

汉时大月氏国王侯。月氏,也作月支,祖居甘肃敦煌和青海祁连之间,后迁新疆伊犁河流域,西汉时期为匈奴所灭,遂远迁于大夏国(今阿富汗北部),分其国为休密、双靡、贵霜、都密等五部翎侯。贵霜翎侯治护澡城,建立了强大一时的贵霜政权,所居区域大致在今阿富汗东北部和巴基斯坦北部一带。邸就郤的后裔后入居中原内地,以王父名为氏,称邸氏,并尊邸就郤为其得姓始祖。

注:

本书总体上倾向于低、氐、邸、砥诸姓氏源出氐族人之说。

二郡望堂号:

1郡望:

河西郡:最早的河西郡是战国末期魏国所设,其境约在今山西省、陕西省一带。汉朝时期所说河西郡是指河西四郡,即今甘肃省的酒泉、张掖、敦煌、武威,是西汉武帝拓边后于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秋所设置的。北魏时期设置的河西郡故治在今山西省临汾地区。唐朝时期设置的河西郡,其时辖地在今云南省蒙自县、山西省汾阳县一带地区。

中山郡:中国古代称“中山”者有四:①战国时期原为顾国的都城(今河北定县),一度为魏所灭,复国后迁灵寿(今河北平山),周郝王十九年乙丑(公元前296年)为赵国所灭;秦朝时期归属于巨鹿郡。②西汉汉高祖刘邦初年(公元前206年)设置中山郡(今河南登封),汉景帝执政时期改回为中山国,治所在卢奴(今河北定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登封市西南部与河北省正定县之间一带,包括今河北定州、安国、唐县、新乐、无极、满城、完县、望都和保定一带;南北朝时期后燕以为都城;隋朝开皇初年(公元581年)废国置郡。③宋朝时期以定州为中山府,治所为安喜(今河北定县)。④宋朝时期的香山县;民国十四年乙丑(公元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民国 将其改为中山县,今为广东中山市,孙中山故里在中山市南部的翠亨村。

2堂号:

河西堂:以望立堂。

中山堂:以望立堂。

洪洞大槐树移民姓氏有:李氏家谱、王氏家谱、张氏家谱、刘、陈、杨、赵、黄、周、吴、徐、孙、胡、朱、高、林、何、郭、马、罗、梁、宋、郑、谢、韩、唐、冯、于、董、萧、程、曹、袁、邓、许、傅、沈、曾、彭、吕、苏、蒋、贾、丁、魏、薛、叶、阎、余、潘、杜、戴、夏、

钟、汪、田、任、姜、范、方、石、姚、谭、廖、邹、熊、金、陆、郝、孔、白、崔、康、毛、邱、秦、江、史、顾、侯、邵、孟、龙、万、段、雷、钱、汤、尹、黎、易、常、武、乔、贺、赖、龚、文、庞、樊、殷、施、陶、洪、翟、安、颜、倪、严、牛、温、芦、季、俞、章、鲁、葛、韦等多个姓氏家谱。

另有研究记载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的812个姓氏,具体如下:

山西洪同 厉史尤长 炎黄子孙 万代荣昌 尧都平阳 虞由英皇 羊解士师 禹夏商汤 周朝文武 攻成姜尚 巫霸亓熊 林栗好强 燕韩赵魏 齐楚秦庞 相茹纪信 汉高刘邦 晋隋唐宋 辽金祁连 蒙时末年 战斗弋常 肖葛钤励 颉俎贝浦

天宰水寒 北国田干 甄主元章 明君建江 徐礼郁新 纳皋奏爨 贾村古槐 济中官迁 伯仲叔季 拜祭祖先 过桥行路 辈井吏乡 京经鲁于 苏折涂杭 冀安东省 宁淮陕甘 湘桂隆庆 旭惠泽桓 社刁弓张 智慧和畅 束利扶暨 蓟鄂广弘

富饶欣慰 芮雪降祥 辛勤劳作 霍岳丰唱 麦苗青绿 玉锋峦岚 知足能乐 硕果森满 温柔遆贴 幸福快苑 宫廷繁华 俞院梅兰 景泰晨花 贠阵宣童 康喜郏靖 崇振綦苌 吾顼邢海 吕律陶颜 宗族修普 寻根记念 茅蓬酆郦 贲麹麋斜

范黎朱公 暴财施善 陆游包程 孔丘屈原 典韦蔡伦 堤玄於钱 来嵇冯申 孟柯鹿班 彦博毕升 乔扆许郇 萧何窦仪 邵甬倪赞 裴巨卢值 晏隐薛旋 粟宇阮籍 邓攸龚贤 彭悦樊邰 聂耳释邝 少帅肇司 崔浩褚员 越堵敖融 阙夔殳红

曹操宓佴 袁枚随渊 晁盖李逵 衡闻邴添 郑杰南仝 应怀复初 守仁续邹 石蒲段让 郜丁光陈 马牧左权 绒甲卫营 郭种王轩 薄后淳义 寿骈墨香 董蔺贺荀 保运孤藏 伏席吴回 蒯缑开鞍 盍逯伍胥 佼较眭严 空厍咸诸 胜豆刀德

巴焦句滕 柴胡米莲 麻娄云凌 艾叶伸展 摸药杜钟 飞深秋烟 闸谢党生 菜霞娇鄢 松柏竹荷 桃穆柳杨 尖负忠任 弥侯采桑 黑牛充冬 支钞顾全 那苟言笑 达鞠勇刚 牟闽神尹 百亿希望 庄居滑稽 交谊宜臧 贯六佀奉 农沃宦雍

毛裘刑衣 蒋才郇练 钮扣侬纽 介绍萎婉 秘密革职 伟戴羡漫 霭门竺扈 妙碧岂谈 姚鹏祝傅 莫及鞭婵 白日落露 渠窄需宽 卜从揭蒂 布依曲弯 别俱易格 蹇贵巢双 管舒乌丌 符合鱼养 计瓮会骆 欧乐余闪 慎终须仰 曷鉴化位

睦佩斐翠 亲毋诚方 钦校慈母 共益泥谭 覃郄邱戎 瞧戚配旁 千尉车龙 筛沙狄房 恭敬校尉 卓酒补凡 更进奕步 关察风向 敦迪克寇 独皮恒当 耿庚翟奚 洛伊部汪 贡税狐弭 郝赫轷单 彻查费靳 池荫赤蓝 濮多净荔 梨远野勾

仵曳仇赛 继可枫潘 抄习简问 芦沈储延 哈腰巩息 已梯浑染 盛恩边菅 冷血容阎 寄拓宿志 呼奇邸狼 索殷付印 锁穗紫檀 曾加浮屠 致禚亢项 姬吉阴危 韶所郎坊 尼乜慕幕 昝隗赔詹 禄罗为胃 鲍谷凤曼 楼蔄次令

缴伪岑莘 缪斯侣栾 各郅徂汲 封候卞梁 家喻户晓 这只廖湛 直廉佘仉 莒赖库阚 要么嫪雒 润卡翁罡 咎油訾璩 闵境审匡 坡箕雷瞿 迟啜其宛 逢戈丛荆 灵郗佟鲜 倘邬蔚幺 隗股脱撖 银铜铁木 解椎覃盘 买舟宓冉 (诸葛)(令狐)(皇甫)(欧阳)(司马)(夏侯)(上官)(呼延)

根据《明史》、《明实录》、《日知录之余》等正史及笔记史料的记载,洪洞大槐树移民分布在30个省市,2217个县市。

其中河南123个县市,北京、天津、河北142个县市,山东109个县市,山西104个县市,江苏、安徽、湖北、湖南316个县市,陕西、甘肃、宁夏182个县市,黑龙江、吉林、辽宁171个县市,浙江、福建、江西227个县市,广东、广西、贵州248个县市,四川、内蒙古、青海274个县市,云南、 、新疆210个县市,海南、台湾111个县市。

另外,海外移民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欧洲、美洲、大洋洲的100多个国家。

扩展资料:

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旅游景区位于山西省洪洞县,是全国以“寻根”和“祭祖”为主题的唯一民祭圣地,国家AAAA级景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大槐树祭祖习俗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景区分为“移民古迹区”、“祭祖活动区”、“民俗体验区”和“汾河生态区”四大主题区域,有碑亭、二、三代大槐树、千年槐根、祭祖堂、广济寺、石经幢、移民浮雕图、中华姓氏苑等60余处风景文化景点。

从明洪武2年至永乐15年,近50年的时间里大槐树下就发生大规模官方移民18次,主要迁往京、冀、豫、鲁、皖、苏等18个省,500多个县市。

经过六百年的辗转迁徙,繁衍生息,而今全球凡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大槐树移民的后裔。

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早已在炎黄子孙心中深深扎下了认祖归宗之根,被当作“家”,被称为“祖”,被看作“根”。

参考链接:洪洞大槐树

STJP000076 绍兴下方桥陈氏宗谱076 山阴

STJP000077  山阴下方桥陈氏宗谱077  山阴

STJP000101  重修乍浦东陈氏族谱101  平湖

STJP000102  重修乍浦陈氏族谱102  平湖

STJP000103  乍浦东陈宗支记略103  平湖

STJP000107  永康陈氏总祠主谱107  永康

STJP000120  陈氏宗谱120  休宁等

STJP000131  江阴大桥陈氏宗谱131  江苏 江阴

STJP000136  文堂陈氏宗谱136  祁门

STJP000164  松山陈氏宗谱164  浙江 东阳

STJP000849 黄氏续修大成宗谱849 大冶

STJP000850  黄氏雪谷公支谱850  上海

STJP000851  重辑黄氏雪谷公支谱851  上海

STJP000852  上虞西门黄氏新修宗谱852  上虞

STJP000854  陡亹黄氏宗谱854  山阴

STJP000855  石城北关黄氏十修族谱855  石城

STJP000856  石城北关黄氏十一修族谱856  石城

STJP000857  平江黄氏大同世谱857  平江

STJP000858  永安黄氏族谱858  福建 永安

STJP000859  永安黄氏族谱859  福建永安

STJP000860  黄氏宗谱860  永康

STJP000862  东阳黄氏宗谱862  永康

STJP000863  陬山黄东衢公家谱863  永康

STJP000864  陬山黄东衢公家谱864  永康

STJP000865  麟峰黄氏家谱865  永福

STJP000866  黄氏宗谱866  永兴

STJP000867  龙山黄氏宗谱867  江西永丰

STJP000870  居安黄氏族谱870  休宁

STJP000871  居仁黄氏家谱871  休宁

STJP000875  秀峰黄氏统宗世谱875  江山

STJP000877  省会黄祠主谱877  江西

STJP000878  省会黄祠四修主谱878  江西

STJP000879  江西黄氏宗祠五修主谱879  江西

STJP000881  茂墅黄氏大统宗谱881  江阴

STJP000885  黄氏续修支谱885  [出版地不详]

STJP000887  楚邵墨溪黄氏族谱887  邵阳

STJP000888  楚邵墨溪黄氏族谱888  邵阳

STJP000893  新安左田黄氏正宗谱893  祁门

STJP000896  吴宁东溪黄氏宗谱896  吴宁

STJP000899  仁厚里黄氏宗谱899  武进

STJP000900  兰陵仁厚里黄氏宗谱900  武进

STJP000901  粤西武缘起凤黄氏家乘901  武缘

STJP000902  青狮桥黄氏五修族谱902  [出版地不详]

STJP000903  青峰黄氏四修族谱903  [出版地不详]

STJP000904  东岑黄氏家谱904  东阳

STJP000905  东岑黄氏家谱905  东阳

STJP000910  东溪大宗祠祭文910  [出版地不详]

STJP000911  汀龙黄氏四修族谱911  长沙

STJP000913  汀龙黄氏族谱913  长沙

STJP000914  黄氏族谱914  长沙

STJP000915  金山黄氏族谱915  金山

STJP000916  金华东池黄氏宗谱916  金华

STJP000917  金华东池黄氏家谱917  金华

STJP000922  翁州紫薇庄墩头黄氏宗谱922  定海

STJP000923  蓝溪黄氏续修房谱923  宜黄

STJP000927  南海学正黄氏家谱节本927  南海

STJP000942  剡西杜墓黄氏宗谱942  剡县

STJP000943  桃溪黄氏宗谱943  浙江 浦江

STJP000944  桃溪黄氏宗谱944  浦江

STJP000956  浦阳黄氏宗谱956  浦阳

STJP000968  海陵黄氏纂修统宗世谱八卷(江蘇省泰州市)968  海陵

STJP000969  黄氏续修家谱969  益阳

STJP000972  黄氏宗谱972  萍乡

STJP000978  黄氏创修族谱978  湖南常德

STJP000990  戴村石山黄氏族谱990  旌德

STJP000992  黄氏世谱992  江西樟树

STJP000994  枫林黄氏家乘994  贵阳

STJP000995  黄氏族谱995  顺德

STJP001003  善邑榨冲黄氏支谱003  善化

STJP001014  湖南黄氏世谱014  湖南

STJP001015  湖南黄氏祠馆纪略015  湖南

STJP001017  湖塘黄氏续修宗谱017  [出版地不详]

STJP001021  乌塘黄氏族谱021  湘阴

STJP001022  湘阴罗江黄氏谱022  湘阴

STJP001034  湘潭锦鼇峰黄氏四修族谱034  湘潭

STJP001036  中湘乐郊黄氏四修族谱036  湘潭

STJP001038  中湘黄氏八修族谱038  湘潭

STJP001043  遂阳广川黄氏宗谱043  遂安

STJP001048  瑞金水西黄氏初修族谱048  瑞金

STJP001049  瑞金水西黄氏重修族谱049  瑞金

STJP001054  黄氏宗谱054  嵊县

STJP001055  汤浦岭下黄氏宗谱055  会稽

STJP001057  会稽官扬江夏黄氏分谱057  会稽

STJP001063  梅渚黄氏宗谱063  新昌

STJP001064  梅渚黄氏宗谱064  新昌

STJP001072  练西黄氏宗谱072  嘉定

STJP001078  宁乡黄氏七修族谱078  宁乡

STJP001079  经铿黄氏支谱079  宁乡

STJP001080  箭楼黄氏族谱080  宁乡

STJP001085  宁乡田心黄氏四修支谱085  宁乡

STJP001086  宁乡竹园黄氏四修支谱086  宁乡

STJP001088  沩宁黄氏续修支谱088  宁乡

STJP001089  暨阳石亭黄氏宗谱089  暨阳

STJP001090  暨阳石亭黄氏宗谱090  暨阳

STJP001098  黄氏家录098  馀姚

STJP001107  黄氏世德传赞107  馀姚

STJP001109  黄氏庆系册109  馀姚

STJP001110  姚江黄氏宗谱110  馀姚

STJP001112  姚江孝义西黄氏宗谱112  馀姚

STJP001119  黄氏宗谱119  诸暨

STJP001122  黄氏家谱122  诸暨

STJP001123  黄氏家谱123  诸暨

STJP001125  黄氏家谱125  诸暨

STJP001127  潭渡孝里黄氏族谱127  歙县

STJP001130  黄氏宗谱130  临湘

STJP001132  黄氏族谱132  临湘

STJP001133  黄氏世谱133  临湘

STJP001134  黄氏世谱134  临湘

STJP001136  蛟川黄氏本派草谱136  镇海

STJP001137  黄氏族谱137  浏阳

STJP000199  桑源陈氏宗谱199  东阳

STJP000200  桑源陈氏宗谱200  东阳

STJP000201  桑源陈氏宗谱201  东阳

STJP000202  东阳黄沙陈氏宗谱202  东阳

STJP000204  东阳黄沙陈氏宗谱204  东阳

STJP000222  安文陈氏宗谱222  浙江 东阳

STJP000223  安文陈氏宗谱223  东阳

STJP000224  安文陈氏宗谱224  东阳

STJP000226  安文陈氏宗谱226  东阳

STJP000231  三排陈氏族谱231  岳阳

STJP000232  义门陈氏族谱232  岳阳

STJP000233  陈氏族谱233  岳阳

STJP000237  陈氏族谱237  岳阳

STJP000243  陈氏宗谱243  宜兴

STJP000244  陈氏宗谱244  宜兴

STJP000245  叶塘陈氏宗谱245  宜兴

STJP000246  荆溪叶塘陈氏月溪分谱246  宜兴

STJP000257  毗陵陈氏续修宗谱257  常州

STJP000270  义门陈氏宗谱270  桐城

STJP000271  陈氏宗谱271  桐城

STJP000272  陈氏宗谱272  桐城

STJP000275  剡北德政乡陈氏家谱275  浙江 嵊县 剡县

STJP000288  沙城陈氏宗谱288  浦江

STJP000289  沙城陈氏宗谱289  浦江

STJP000317  浦阳龙山陈氏宗谱317  浙江 浦江 浦阳

STJP000349  陈氏重修族谱349  常山

STJP000361  陈氏宗谱361  崇明

STJP000362  颍川西洲陈氏重修宗谱362  崇明

STJP000363  陈氏宗谱363  崇明

STJP000364  陈氏宗谱364  崇明

STJP000371  陈氏宗谱371  江苏 无锡

STJP000417  中湘白盄陈氏七修族谱417  湘潭

STJP000421  中湘陈氏四修族谱421  湘潭

STJP000422  中湘栗塘陈氏七修族谱422  湘潭

STJP000426  中湘东雾山陈氏支谱426  湘潭

STJP000448  严陵陈氏宗谱:[浙江淳安]448  遂安

STJP000457  白溪陈氏重修族谱457  瑞金

STJP000458  白溪陈氏八修族谱458  瑞金

STJP000459  白溪陈氏九修族谱459  瑞金

STJP000460  白溪陈氏十修族谱460  瑞金

STJP000461  白溪陈氏十一修族谱461  瑞金

STJP000463  四明仓基陈氏家谱463  鄞县

STJP000465  武陵桥陈氏宗谱465  鄞县

STJP000480  义乌石门陈氏宗谱480  浙江 义乌

STJP000493  义乌倍磊陈氏宗谱493  义乌

STJP000494  义乌倍磊陈氏宗谱494  义乌

STJP000495  义乌倍磊陈氏宗谱495  义乌

STJP000496  义乌倍磊陈氏宗谱496  义乌

STJP000497  义乌倍磊陈氏宗谱497  义乌

STJP000498  义乌倍磊陈氏宗谱498  义乌

STJP000499  义乌倍磊陈氏宗谱前集499  义乌

STJP000500  义乌倍磊陈氏宗谱前集500  义乌

STJP000501  义乌倍磊陈氏宗谱後集501  义乌

STJP000502  义乌倍磊陈氏宗谱後集502  义乌

STJP000504  义乌倍磊陈氏宗谱後集504  义乌

STJP000505  义乌倍磊陈氏宗谱505  义乌

STJP000506  义乌倍磊陈氏宗谱506  义乌

STJP000532  南翔陈氏宗谱532  嘉定

STJP000566  暨阳陈氏宗谱566  暨阳

STJP000567  勾亭陈氏宗谱567  既阳

STJP000570  暨阳孝义陈氏宗谱570  暨阳

STJP000571  暨阳孝义陈氏宗谱571  暨阳

STJP000572  暨阳同山陈氏宗谱572  暨阳

STJP000574  暨阳同山陈氏宗谱574  暨阳

STJP000576  暨阳四井陈氏宗谱576  暨阳

STJP000577  暨阳四井陈氏宗谱577  暨阳

STJP000578  暨阳陈氏宗谱578  暨阳

STJP001140 黄氏族谱140 浏阳

STJP001144  黄氏三修族谱144  醴陵

STJP001145  醴陵丁家坊黄氏三修族谱145  醴陵

STJP001146  黄氏谱146  [出版地不详]

STJP001147  黄氏族谱147  [出版地不详]

STJP001151  梅氏宗谱151  江苏 江阴

STJP001153  毗陵横山梅氏宗谱153  常州

STJP001154  宛陵宦林梅氏宗谱154  安徽宣州

STJP001156  云阳姜堰梅氏重修宗谱156  云阳

STJP001157  梅氏族谱157  临湘

STJP001158  梅氏族谱158  临湘

STJP001159  梅氏宗谱159  丽水

STJP001161  曹氏族谱161  上海

STJP001162  上海曹氏族谱162  上海

STJP001163  上海曹氏族谱163  上海

STJP001166  曹氏宗谱166  上海

STJP001167  虞西板桥曹氏大全宗谱167  上虞

STJP001168  曹氏宗谱168  上虞

STJP001173  吴宁校墙曹氏宗谱173  吴宁

STJP001174  吴宁校墙曹氏宗谱174  吴宁

STJP001176  校墙曹氏宗谱176  吴宁

STJP001178  校墙曹氏宗谱178  吴宁

STJP001182  湖南三峰曹氏通谱182  长沙

STJP001183  曹氏族谱183  长沙

STJP001188  金华协和曹氏宗谱188  金华

STJP001189  曹氏宗谱189  宜兴

STJP001197  曹氏六修宗谱197  湖南常德

STJP001201  无锡盛巷曹氏家谱201  无锡

STJP001203  曹氏续修支谱203  湖南

STJP001216  暨阳长浦曹氏宗谱216  暨阳

STJP001217  暨阳长浦曹氏宗谱217  暨阳

STJP001218  暨阳长浦曹氏宗谱218  暨阳

STJP001219  馀姚道塘曹氏宗谱219  馀姚

STJP001225  曹氏统宗世谱225  徽州

STJP001227  曹氏族谱227  徽州

STJP001229  京口城南曹氏宗谱229  镇江

STJP001234  虞东戚氏宗谱234  上虞

STJP001235  包山戚氏宗谱235  吴县

STJP001236  东海戚氏宗谱236  婺州

STJP001238  鄞东梅江戚氏宗谱238  鄞县

STJP001239  鄞东梅江戚氏宗谱239  鄞县

STJP001246  馀姚戚氏宗谱246  馀姚

STJP001250  平江盛氏家乘初稿250  吴江

STJP001251  龙溪盛氏宗谱251  武进

STJP001252  龙溪盛氏宗谱252  江苏 武进

STJP001253  碑塘盛氏宗谱253  金华

STJP001256  南汇县一团盛氏支谱256  南汇

STJP001257  毗陵盛氏族谱257  常州

STJP001267  勾吴盛氏宗谱267  无锡

STJP001268  汤溪青盛氏宗谱268  汤溪

STJP001270  华溪中心盛氏续修宗谱270  义乌

STJP001276  戴垟娄氏宗谱276  仙居

STJP001277  天乐娄氏宗谱277  绍兴

STJP001280  湖南浏沩娄氏合修族谱280  湖南 浏阳 宁乡

STJP001281  仙源崔敦五堂支谱281  太平

STJP001282  仙源崔氏惇叙堂支谱282  太平

STJP001283  宜兴兰右崔氏宗谱283  宜兴

STJP001287  濡须崔氏宗谱287  无为

STJP001288  湖南宁乡崔氏七修族谱288  湖南 宁乡

STJP001292  锡山过氏浒塘派迁常支谱292  江苏 常州

STJP001294  锡山过氏宗谱294  无锡

STJP001296  符氏族谱296  湖南 沅陵

STJP001297  符氏族谱297  益阳

STJP001301  馀姚符氏续修族谱301  馀姚

STJP001302  许氏统宗世谱302  [出版地不详]

STJP001304  许氏宗谱304  江苏 丹徒

STJP001305  许氏宗谱305  巴陵

STJP001306  荷塘许氏谱306  巴陵

STJP001307  许氏族谱307  平远

STJP001308  许氏宗谱308  句容

STJP001309  许氏宗谱309  江阴

STJP001313  许氏族谱313  吴县

STJP001316  横林许氏宗谱316  武进

STJP001317  武义许氏宗谱317  武义

STJP001318  高阳许氏家谱318  杭州

STJP001320  东阳许氏宗谱320  东阳

STJP001321  东阳许氏家乘321  东阳

STJP001322  东阳许氏宗谱322  东阳

STJP001323  东阳许氏宗谱323  东阳

STJP001324  东阳许氏宗谱324  东阳

STJP001325  东阳许氏宗谱325  东阳

STJP001326  东阳许氏宗谱326  东阳

STJP001327  东阳许氏宗谱327  东阳

STJP001328  东阳许氏宗谱328  东阳

STJP001329  仰高许氏宗谱329  东阳

STJP001331  仰高许氏宗谱331  东阳

STJP001340  鼎让许氏续修宗谱340  许氏

STJP001342  许氏族谱342  桃源

STJP001343  桃柿塘许氏宗谱343  [出版地不详]

STJP001344  剡东许氏宗谱344  剡县

STJP001346  浦阳瞛南许氏宗谱346  浦阳

STJP001347  浦阳瞛南许氏宗谱347  浦阳

STJP001348  海陵许氏重修族谱348  海陵

STJP001351  灵泉许氏重纂家谱351  海宁

STJP001352  益邑许氏五修族谱352  湖南益阳

STJP001353  石观前高阳许氏族谱353  萍乡

STJP001357  阳羡白茫潭许氏第十修族谱357  阳羡

STJP001358  阳羡白茫潭许氏九修族谱358  阳羡

STJP001363  许氏族谱363  湘阴

STJP001364  许氏族谱364  湘阴

STJP001365 许氏族谱365 湘阴

STJP001366  许氏族谱366  湘阴

STJP001368  中湘许氏六修族谱368  湘潭

STJP001373  圭塘许氏族谱373  善化

STJP001378  宁乡长许氏绅公四修支谱378  宁乡

STJP001380  润州开沙许氏重修宗谱380  润州

STJP001381  润州开沙许氏六修宗谱381  润州

STJP001387  暨阳琴山许氏宗谱387  暨阳

STJP001388  暨阳琴山许氏宗谱388  暨阳

STJP001389  暨阳琴山许氏宗谱389  暨阳

STJP001390  暨阳琴山许氏宗谱390  暨阳

STJP001391  暨阳琴山许氏宗谱391  暨阳

STJP001392  暨阳琴山许氏宗谱392  暨阳

STJP001393  暨阳陶朱许氏宗谱393  暨阳

STJP001396  姚江云柯许氏宗谱396  馀姚

STJP001403  许氏族谱403  浏阳

STJP001408  许氏宗谱408  [出版地不详]

STJP001409  许氏大全族谱409  [出版地不详]

STJP001410  许氏大全族谱410  [出版地不详]

STJP001413  许氏家乘413  [出版地不详]

STJP001414  许氏家谱414  [出版地不详]

STJP001415  许氏族谱415  [出版地不详]

STJP001417  麻氏族谱417  山西 浑源

STJP001421  吴宁康氏宗谱421  浙江 东阳 吴宁

STJP001422  衡康氏十修族谱422  衡山

STJP001423  定兴鹿氏二续谱423  定兴

STJP001424  章氏会谱424  [出版地不详]

STJP001425  上虞雁埠章氏宗谱425  浙江 上虞

STJP001426  章氏宗谱426  永康

STJP001428  章氏宗谱428  永康

STJP001429  章氏宗谱429  永康

STJP001430  章氏宗谱430  永康

STJP001433  全城章氏宗谱433  章氏

STJP001434  浦城章氏重修宗谱434  安徽

STJP001437  东安章氏宗谱437  东安

STJP001438  东安章氏宗谱438  东安

STJP001439  章氏族谱439  长沙

STJP001441  金华章氏宗谱441  浙江金华

STJP001442  金华章氏世谱442  金华

STJP001443  金华章氏世谱443  金华

STJP001451  黄田章氏支谱451  湘乡

STJP001454  貂山章氏宗谱454  遂安

STJP001459  富阳长春章氏宗谱459  富阳

STJP001461  鄞县班竹系章氏宗谱461  鄞县

STJP001475  暨阳青山章氏宗谱475  暨阳

STJP001487  暨阳姜山章氏宗谱487  暨阳

STJP001493  萧山章氏家谱493  萧山

STJP001497  绩溪西关章氏族谱497  绩溪

STJP001498  章氏族谱498  福建龙岩

STJP001499  问心堂章氏本支录499  苏州

STJP001502  六甲梁氏四修族谱502  [出版地不详]

STJP001505  南海西樵梁氏家谱505  广东 南海

STJP001507  萍乡南源梁氏族谱507  萍乡

STJP001511  上瞺乡梁氏族谱511  顺德

STJP001517  南阳梁氏房谱517  嘉兴

STJP001521  梁氏宗谱521  [出版地不详]

STJP001523  梁氏宗谱523  [出版地不详]

STJP001524  屠氏族谱524 

STJP001531  甬上屠氏宗谱531  宁波

STJP001532  屠氏宗谱532  宁国

STJP001533  张氏统宗世谱533 

STJP00

450个姓氏!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后裔家谱公布!

(来源网络:王拽) 据史、志、族谱等文献记载和众多的专家学者调查考证,洪洞大槐树移民多为有组织的官方移民,始于金初天辅年间(公元11...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