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的历史简介有关的名人分别是谁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1浏览:1收藏

绍兴的历史简介有关的名人分别是谁,第1张

“悠悠鉴湖水,浓浓古越情”。

绍兴以其人文景观丰富、水乡风光秀丽、风土人情诱人而著称于世,自古即为游客向往的游览胜地。

绍兴历史悠久,名人辈出,景色秀丽,物产丰富,素称“文物之邦、鱼米之乡”,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相传4000多年前的夏朝,大禹为治水曾两次躬临绍兴,治平了水土,故至今尚存禹陵胜迹。

春秋战国时,越王勾践建都绍兴,卧薪尝胆时,“越池”一度成为我国东部政治文化中心。

汉代置都稽州,隋朝改称吴州,唐朝又改称越州,南宋时改为绍兴府,沿袭至今。

绍兴人杰地灵,历史上涌现出许多著名的政治家、革命家、文学家,如秋瑾、鲁迅、蔡元培、周恩来等。

一代文学巨擘鲁迅的许多作品中都反映了绍兴文化浓郁的地方性色彩,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孔乙己的茴香豆到故乡的社戏,随处可见鲁迅文化中的故乡情结。

游览绍兴,也许就是一次鲁迅文化的怀旧之旅,站在河边,你可以看到戴着小毡帽的船夫以及戴着银项圈的玩童;迈进咸亨酒店,你可以尝尝正宗的茴香豆;回到乡间,去看一场传统的社戏……

绍兴就是这样一座地方色彩很浓的著名水城。

悠悠古纤道上,绿水晶莹,石桥飞架,轻舟穿梭,有大小河流1900公里,桥梁4000余座,构成典型的江南水乡景色。

东湖洞桥相映,水碧于天;五泄溪泉飞成瀑,五折方下;柯岩石景,鬼斧神工;兰亭以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而被称为书法胜地;沈园则因陆游、唐琬的爱情悲剧使后来者嗟叹不已;此外还有唐代纤道,南宋六陵,明清石拱桥以及与此相关联的绍兴风土人情,以乌蓬船、乌毡帽、乌干菜为代表,在数千年的历史演变中,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并呈现独特的地方风采,令人仰慕神往。

建置:

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以故吴越地置会稽郡,郡治吴(今苏州)。

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东巡至会稽,更名大越曰山阴,山阴县名始此。

吴黄龙元年(22山阴隶属会稽郡。

此后郡时有分置,山阴县为会稽郡治未变。

陈后主时(583~589)析山阴县,置会稽县,山、会两县并设,同城而治始此(一说在永定年间)。

隋开皇九年(58废山阴、上虞、永兴、始宁4县,入会稽县。

唐武德七年(62析会稽县,复置山阴县。

翌年又废山阴,入会稽县,垂拱二年(68复置山阴县。

大历二年(76因刺史薛兼训之奏,撤山阴县并入会稽县。

七年,因刺史陈少游之奏,复置山阴县。

元和六年(81撤山阴县并入会稽县。

十年复置山阴县。

自南朝后期250余年间,山阴县七度置废。

元和十年再置,山、会两县并设,始长期稳定,隶属越州。

南宋建炎三至四年(1129~113高宗避金兵暂驻越州,州治山阴为临时首都。

次年,改元“绍兴”升越州为绍兴府,“绍兴”名始此。

山阴、会稽两县属之。

元至元十三年(12建两浙都督府,后废绍兴府为绍兴路,山、会仍其属县。

朱元璋丙午年(13改绍兴路为绍兴府,隶属依旧。

清因明制。

清咸丰十一年(18太平军攻占绍兴府,山阴、会稽两县属太平天国。

同治二年(18清军收复绍兴,山、会两县隶属复旧。

宣统三年(19月,裁山、会两县,嗣以展缓至八月裁并,两县将印信档案缴府。

民国元年(19月,废绍兴府,原山阴、会稽两县,改为绍兴县,隶属浙江军 。

三年,设会稽道于省县间,绍兴县隶属之。

十六年,废道,绍兴县区属省。

二十四年,设绍兴行政督察区于省县间,绍兴县隶属之。

翌年,以数名区,绍兴县隶属第三行政督察区。

三十年四月,日军陷绍兴,县 先后迁至王坛,蒋村、裘村,政令仅及龙会、稽东两乡。

6月,绍兴城区设伪乡镇联合会,次年6月,设汪伪绍兴县 ,属伪第五专署。

三十四年8月,伪政权垮台。

三十七年,第三行政督察区改编为第二行政督察区,绍兴县隶属之。

1949年5月7日,绍兴解放,6月6日,绍兴县人民 成立。

属浙江省第十专署。

10月,析绍兴县,置会稽县。

城区设绍兴市(县级),11月,改第十专置为绍兴专员公署,两县一市俱隶属之。

1950年5月,撤绍兴市、会稽县,合并为绍兴县。

9月,析城区,复置绍兴市(县级),隶属依旧。

1952年1月,绍兴县直属省府。

1953年2月,改属宁波地区专员公署。

1958年2月,绍兴县、市合并,称绍兴县。

1962年1月,析城区,复置绍兴市。

1964年9月,复绍兴地区专员公署,绍兴县为其辖区。

1981年3月,绍兴县改建绍兴市(县级)。

1年7月,撤绍兴地区,建立省辖绍兴市(地级),恢复绍兴县。

(《绍兴县志》第一编建置)

自然环境

:

绍兴地处杭州湾南,会稽山北麓,北纬29°42′02〃~30°19′15〃,东经120°16′55〃~120°46′39〃,东西宽466公里,南北长685公里,周边长356公里,总面积149平方公里。

西南部低山丘陵河谷区会稽山脉尾闾分成二支,成西南—东北方向伸入县境南部和西部,构成一片崎岖低山、丘陵、河谷地,面积757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5076%。

区内群山连绵,山势险要,山体抬升强烈,地形深切、破碎,水系源短流急。

一般海拔在300~400米之间,最高骆家尖747米,延伸到萧甬铁路南侧约5~10公里地带,高度即降至海拔20米左右,与无数冲积扇和中北部冲积平原相连,坡度以15°~25°和大于25°为主。

地貌类型复杂,还可分成丘间谷地、低丘、高丘和低山四类,主要有夏履、型塘、漓渚、兰亭、平水、石泄及小舜江河谷,王坛、平水盆地。

此类河谷与盆地面积较小,山垅较狭,水流湍急,砂砾含量较高,土壤冲积明显。

与水网平原交界处均有大片坡地、阶地,尤以漓渚、兰亭、南池、坡塘、九里、上蒋一带面积较大。

坡度皆在10°以下,土层深厚,适宜农耕。

新石器时代已有频繁农垦活动,现大部辟为茶、桑、果等经济作物种植地和旱粮地,在绍兴农业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中北部水网平原区面积572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3833%。

除零星火成岩残丘外,皆为冲积、淤积、海积而成。

地势平坦,平均海拔6~7米。

偶有孤丘残丘高度一般亦不超过200米。

中部,河流纵横,湖泊星散,农田被切割成大小渡田,有“水乡泽国”之称。

靠近古海溏北部狭长地带,地势低平,平均海拔45米,河流较少,水面狭窄,为向滨海滩涂过渡地带。

历史上称山会平原,原为一片浅海沼泽,潮汐出没。

全球性冰后期为海水所淹。

距今6000年前,漓渚、平水均为海水直拍之山丘和海岸交界处。

公元前21世纪左右开始海退,海岸北移。

海退结束,海岸线轮廓已与近代相似。

因泥沙来源丰富,溺谷淤浅不畅,浅海逐渐垫高而变成咸潮出没之沮洳沼泽,《管子·水地》称“越之水重浊而洎,故其民愚疾而垢”。

距今3000年前后,越族居民从会稽山内部北移,开始垦殖咸潮所不及之山麓冲积扇和平原中一些较大孤丘及附近坡地,从而形成中部冲积平原。

公元前5世纪初,越国把都城从会稽山南部迁到沼泽平原,经过与近世围垦滩涂相似之围堤、筑塘、拒咸、蓄淡,造就会稽山北麓冲积扇以下大批耕地。

秦汉时代,北人南迁,湖沼地加快开发。

至公元2世纪中叶,鉴湖建成,湖以下开辟良田9000顷。

海塘建设和河湖网也加速整治。

唐垂拱二年(686)山阴与萧山50里界塘筑成;开元十年(72会稽县令李俊之主持增修山会海塘。

后经大历十年(77大和六年(83次增修,才形成东起上虞,西至山阴,全长百余里之防海塘,山会平原全面形成。

至今,中北部水网平原610个自然村中,以溇、湖、埭、桥、江、墅、葑、塘、渎、堰、岸、港、浦等命名者计226个,占34%,展现水乡特定景观。

东北部滨海平原区淤涨型滩涂,地势平坦,人工水系纵横交错,海拔5米左右。

区域总面积162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1091%,已围垦674平方公里,潮上带或潮间带尚待开发。

受钱塘江和曹娥江涌潮顶托,北岸不断被侵蚀,南岸逐渐淤涨。

明永乐至万历(1403~1620)间,钱塘江主槽北移,山会两县海涂外涨,已有人自发垦殖,种植棉、瓜、豆和水稻。

清咸丰年间(1851~186度成为三江口西部乾、坤两号沙地,面积超过4万亩。

清末民初,滩涂曾向杭州湾伸展20多里,有磨盘丘、豆腐畈等垦区。

此后,由于钱塘江南股槽游移,滩涂大片坍方,至建国前夕,丧失殆尽。

1969年开始有组织地大规模人工围涂造地,至1991年,围涂10次,获土地663平方公里(1993年10月至1994年4月“九三丘”第一期围涂获土地87平方公里,未计入内),才有滨海平原,并奠定境内自南而北山脉—平原—海岸梯阶式地貌。

矿产:

金属矿产

铁矿分布在西南部漓渚一带,有磁铁矿5处,铁硫矿1处、铁锌矿1处。

按1986年资料,探明储量为876万吨,占全省探明储量726%。

矽卡岩型矿床矿体有脉状、透镜状、层状、扁豆状。

矿石矿物以磁铁矿为主,次为闪锌矿、褐铁矿、磁黄铁矿、赤铁矿、黄铁矿、方铅矿、毒砂等,伴有黄铜矿、镜铁矿;脉石矿物有粒硅镁石、透辉石、透闪石、石榴石等。

如花街磁铁矿、新桥铁硫矿和谢坞铁锌矿。

中低温热液型矿床矿体呈脉状或受交错之裂隙控制,无一定形状,矿石矿物以磁铁矿为主,次为赤铁矿,脉石矿物为石英。

如平水园里岙、上杨滩磁铁矿。

层控矽卡岩型矿床。

矿体呈似层状、层状、脉状产出。

矿石矿物有磁铁矿、赤铁矿、假象赤铁矿、褐铁矿、黄铁矿、黄铜矿、闪锌矿、辉铜矿。

脉石矿物有石榴石、透辉石、金云母、蛇纹石、绿泥石、绿帘石等。

如漓渚磁铁矿。

中温裂隙充填型矿床矿体呈不规则细脉状。

矿石矿物以磁铁矿为主,偶见镜铁矿及赤铁矿。

脉石矿物有石英、绢云母及绿泥石等。

如夏履马家地磁铁矿。

钼矿仅见于漓渚枫塘坞一带,系沉积改造型,矿体层状、透镜状、脉状产出。

矿石由辉钼矿、辉砷镍矿、金云母、绢云母、绿泥石、蛇纹石、绿帘石、方解石、石英组成。

铜矿有8个,五种类型。

按1986年资料探明储量为3909万吨,占全省探明储量699%。

中低温热液型矿床,多呈细脉状、细脉浸染状,矿石矿物以黄铜矿、辉铜矿、斑铜矿为主,伴生元素有钇、钛、镍。

矿石含cu022~238%。

有兰亭黄岘、平水江白鹤殿和桃红等铜矿。

火山喷发沉积型矿床,呈层状或透镜状,矿石矿物以黄铜矿、闪锌矿、黄铁矿为主,伴生磁铁矿、方铅矿等。

含cu035~474%。

如平水西裘和六里岙铜矿。

矽卡岩型矿床,呈似层状、透镜状,以辉铜矿、孔雀石为主,次为黄铜矿、兰铜矿等。

含cu03~059%。

如兰亭皇游荡铜矿。

中温热液型矿床,矿石矿物主要为含铜黄铁矿,矿体呈脉状,含cu05~12%。

如南池马园里铜矿。

中温热液型铜钼矿,矿体为平行脉状,细脉浸染状,矿石矿物由辉钼矿、黄铜矿、黄铁矿、磁铁矿等组成。

如夏履马家地铜矿。

铅锌矿两处,矿体以透镜状为主,次为不规则脉状。

矿石矿物多为方铅矿、闪锌矿,矿石品位pb076~2037%。

多金属矿两处,储量26万吨。

矽卡岩型多金属矿,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以闪锌矿、黄铜矿、方铅矿为主。

兰亭镇灰灶头多金属矿床属此。

多金属矿,矿体呈不规则脉状为主,单个矿脉由若干个断续相连之透镜状组成。

矿石矿物以闪锌矿为主,次为方铅矿及黄铜矿,伴有黄铁矿;矿石品位pb017~1080%、zn016~1750%、cu016~15%、ag32~65×10—6。

南池大焦岭矿床属此。

贵金属矿有19处,几乎均产于江—绍断裂两侧之老地层中,多数受断裂构造和破碎带控制,与火山热液有关,总储量314吨。

平水江乡何山中温热液型金矿,呈脉状、透镜状,黄金呈微粒状赋存于石英、黄铁矿、云母片之间。

含au724×10—6。

变质热液型金矿赋存于含金石英脉或蚀变岩中,呈透镜状、脉状、似层状产出。

以金为主,含au01~1978×10—6。

平水镇天衣寺、石其、铸铺岙、中岙、官山、孔坞岙、野猪窝、平水江沙滩,南池胡家塔、茅秦等处金矿属此。

中低温热液型金矿,有上灶大烟帽,南池马园里两处。

矿体赋存于含金石英脉之中。

中低温热液裂隙型金矿,矿体赋存于石英脉中及北西向硅化破碎带中。

含au004~183×10—6。

型塘矿化点属此。

含金石英脉或含金硅化破碎带金矿,有平水镇大桥头西北侧、上灶乡金岙、鉴湖镇百家、秦望山北侧、马园里水库等处。

稀有金属有铌铁矿两处和含铌锐钛矿一处,在碱性—酸性侵入岩中,均属矿化点。

岩浆型铌铁矿,矿化花岗岩体呈北东向延伸或略呈透镜状,矿石矿物为铌铁矿,脉石矿物石英、钾长石、钠长石、更长石、绢云母为主。

富盛镇义峰山、万户山两处属此。

含铌锐钛矿,矿点产于燕山期霏细斑岩岩脉中成群分布,矿石矿物为铌锐钛矿、磷钇矿;含铌锐钛矿155克/吨。

富盛镇庙前山矿点属此。

非金属矿

有萤石、磷矿、钾矿、高岭土、瓷石、叶蜡石、钾长石、云母、石墨等16种。

萤石矿有富盛镇龙潭岗和王化下祝两处,均为低温热液裂隙充填型,脉状。

龙潭岗萤石呈桃红、紫和白色,少量灰—黑灰色及绿色;下祝萤石呈绿色、白色,少量紫色。

伴有石英、粘土和方解石。

储量39万吨。

磷矿位于谢家桥—奕村背斜东南翼,属沉积型,矿体似层状、透镜状。

地表可见磷结核。

钾矿位于佳山—墨城背斜东北端,属沉积型,层状,矿石矿物以水云母、白云母为主。

储量924万吨。

高岭土有兰亭镇皇游荡、上灰灶、谢家桥、花街4处,均为低温热液交代型。

系石英斑岩岩脉或霏细斑岩岩脉风化而成,脉状,矿石矿物以高岭土为主,属酸性型粘土,灰白色粉土状、砂状结构。

风化强烈者呈乳白色土状,粘结,可塑性及燃烧性能好。

风化程度差者碾磨后用。

瓷石矿有富盛镇义峰山、方岙、鲶鱼山、花街4处,风化型,呈脉状或似层状。

矿石矿物由粉土质、隐晶长英质或由碱性长石和石英组成。

由霏细斑岩风化或蚀变而成。

叶蜡石矿在平江乡秦望山东坡,中低温热液充填型矿床,透镜状块状构造,灰白色。

钾长石矿在兰亭镇松坑村,属花岗斑岩型,团块状及不规则状,矿石矿物主要为钾长石、斜长石,脉石矿物为石英、黑云母、角闪石。

云母矿有富盛镇北山、两溪长岭、上蒋山皇3处。

前两处为伟晶岩型,产于变质岩之伟晶岩脉中。

后者为沉积变质型,夹于浅色片理化石英砂岩中,呈层状。

储量141吨。

石墨矿在红山瓜林,属裂隙充填型矿床,多为细脉或团块状,破碎带中部亦有呈透镜状分布。

石墨呈细鳞片状或隐晶质。

脉石矿物有石英。

石英矿分脉石英和石英砾岩两类。

储量200万吨。

富盛镇方岙石英矿,属低温热液裂隙充填型,脉状,伴少量长石和粘土。

鉴湖镇下濮山、福全镇两处沉积型石英矿为石英砾岩。

岩性为灰**之含砾粗砂岩间夹白色泥质页岩,大量石英砂砾岩。

矿体呈层状。

矿物主要有石英、长石、云母及少量胶结物。

白云岩矿在兰亭镇谢坞,属沉积型,层状,以白云石为主,少量方解石。

石灰岩矿有兰亭镇谢坞、上灰灶、皇游荡、棠棣曹家4处,属沉积型。

层状,灰—深灰色,性脆,坚硬,主要成份为方解石。

黑曜斑岩矿在稽江乡傅家岙,属火山喷溢型。

透镜状,层状产出。

矿物成份以雏晶玻璃为主,大于95%,尚有微量磷灰石,珍珠构造。

珍珠岩矿在稽江乡车头,属火山喷溢型,透镜状,黑色珍珠岩,玻璃光泽,具贝壳状断口,斑晶为中性斜长石、辉石;基质以隐晶—霏细状长英质为主。

石料节理不发育之角砾凝灰岩,为较好建筑材料,有开采场150余家。

花岗石矿有型塘九岭下、陶堰义峰山和大和山花岗石矿3处。

花岗闪长岩、正长岩或辉石闪长岩呈小岩株状产出。

灰白、略带浅绿色、墨绿色或黑色,微粒到细柱粒或中细柱结构,块状构造。

荒料率30~40%。

燃料矿产

石煤有漓渚、坡塘、坡塘岭下3处,沉积型,层状,延伸500~2000米,厚1~4米,高炭质硅质页岩。

赋存荷塘组之中。

发热量902~1700卡/克,储量473万吨。

泥炭有容山、孟家葑、陶堰、藕塘头、湖5处,全新统湖沼相沉积型,层状、透镜状,可见1~2层。

厚05~1米,亦有15~3米。

棕红色,氧化后变黑色。

以草木根为主。

发热量1047~4128卡/克。

储量1142万吨。

天然气山(阴)会(稽)古海塘以南,现萧山市党山乡夹灶村,于1986年发现天然气资源。

1987年起,居民利用探矿钻孔取气作炊,天然气压力3公斤/平方公分。

该钻孔是浙江省石油勘探处、地质研究所为开发浅层天然气而设置之夹灶—马鞍(绍兴)试区之一,位于东经120°33′22〃,北纬30°9′17〃,离县境230米~370米,地质条件相同,故县域内可能有浅层生物成因之甲烷型天然气。

灾异

:

洪涝1961至1990年,全县发生三日过程两量≥100~300毫米,日最大雨量50~150毫米之洪涝34次,年均1次以上。

其中全县性洪涝12次,占35%,不到三年发生1次,且有11次在梅雨季季节,占917%,其余均为局部性洪涝。

干旱1961~1990年,境内发生干旱33次,其中30天以上者各级干旱27次占82%。

平均一年发生一次。

18次是全县性干旱,占67%。

1967年伏秋冬连旱,三江闸一带干旱长达133天,245万亩晚稻受灾。

台风1961~1990年,受过程降雨≥30毫米之台风影响102次,年均34次。

最多195年分别有7次。

1956年8月12号台风,过程降水1761~1964毫米,风力12级以上,最大风速40米每秒。

冰雹据1950至1980年观测,31年中发生冰雹30次,年均近1次。

人口

:

分布清前无人口分布资料可稽,及至宣统年间,方分别统计城坊、乡镇户口,断续不全。

因自然环境、经济条件和居住习惯等因素,分布不匀:仅占地域总面积06%之城厢、坊里,密集总人口10%以上;平原乡镇占总面积40%,亦占总人口60%;低山丘陵区占地面积约59%,却仅占总人口30%左右。

密度绍兴一向人多地少,人口密度较高,并呈上升趋势。

南北两地差别明显:北部水乡平原,经济比较发达,人口稠密;南部低山丘陵,经济发展较为滞缓,人口相对稀疏。

清前史疏分县记载人口密度。

民国元年(19山阴、会稽合并为绍兴县,始有人口密度统计,每平方公里为593人。

十七年为608人。

二十一年为640人。

二十四年为568人。

三十年为611人。

三十四年,因战乱下降至430人。

三十六年446人。

建国后,才有全县性完整记载。

流动绍兴历史上,有几次人口大变动:句践二十九年(周贞定王元年,前468)越国灭吴后迁都琅琊,带去越地居民3万户。

秦始皇二十七至三十七年(前220至前210),徙大越民到浙西、皖南一带。

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迁中原居民到会稽等地。

西晋末年(永嘉年间)北方发生战乱,晋室南迁,中原人士避居会稽、山阴。

安史之乱,居民离散,越州各县人口有显著上升。

靖康之乱,宋室南迁,山阴、会稽人口大量增加。

至清乾隆五十六年(17山阴县人口100会稽县人口266合计126人,数量剧增。

沦陷期间,居民逃离,由民国二十四年(19户,108人,降到三十六年197户,853人,下降2155%。

1949年中国人民 南下,随军地方工作干部定居近千人。

水利

:

水库境内水库,始于越王句践之时。

南池、吴塘、苦竹塘,均属国内早期小型水库。

东汉在若耶溪口筑成之回涌湖,属中型规模,系均质土坝构筑,利用天然山岙泄洪。

明代建芝塘湖,缓解夏履江、西小江水患。

建国后,农业生产发展,集体经济壮大,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山区、半山区掀起兴修水利热潮,共建中、小型水库59座,塘坝410座、灌溉塘945座,可正常蓄水564万立方米。

海塘海塘修筑始于于越。

而较为系统,初具规模之海塘建筑首见于《新唐书·地理志》,守李俊之、皇甫温、李左次等均有“增修”会稽海塘之举,可见唐以前境内确已有海塘工程。

山阴海塘始载于《嘉泰会稽志》所记“界塘”,比李俊之增修会稽防海塘早36年。

县境海塘,历经自南而北扩展和零星分散逐步联成一体之漫长演变过程。

明嘉靖汤绍恩建成三江闸,海塘遂成一线,无多变动,直至60年代后期,随治江围涂工程大规模兴起,海塘堤线急速北移。

现境内海塘总长88公里,由萧绍海塘(境内段)18公里和围垦大堤69公里组成。

海塘结构与施工技术也不断发展,初筑土塘、柴塘,宋兴石塘,清筑鱼鳞石塘、丁由石塘。

民国期间出现浆砌块石斜坡塘。

建国后又由人力筑塘改为机械筑塘。

抗御潮洪能力大增。

今之一线海塘,浆砌块石护坡塘已达50~100年一遇防洪标准,抛石土塘已达20年以上一遇之防洪标准。

闸堰南宋鉴湖湮废,浦阳江又借道钱清江出三江口入海,平原水利形势明显恶化,水旱剧增。

明初戴琥、彭谊、张焕等先后修建扁拖诸闸,并筑坝修塘,整治河湖,稍有缓和。

但因无据要津、杀水势、蓄众水之大型排涝枢纽工程,水旱频仍,海塘决筑不绝,劳民耗资。

明嘉靖年间太守汤绍恩顺应民心,创筑我国古代著名滨海大闸—三江闸根治水害。

《闸务全书》称,自此“旱御有备。

旱则闭以蓄之,田足以灌溉;涝则启以泄之,稼不至浸*。

三邑之民,安居乐业”。

钱塘江下游出水主道自南而北变迁,三江闸外自清康熙起出现涨沙之患,三江闸遂由130多年之全盛期,转入效能衰减期。

平原抗旱除涝又显艰困。

建国后,相继建成马山闸、新三江闸等大中型排涝骨干工程,绍兴平原水利局面一新,旱涝灾害得到较好防御。

河湖整治建国前夕,境内河湖多岸塌堪倾,湖淤河塞,涝不能畅泄,旱无力久抗。

建国后围绕发挥河湖蓄泄效能,以“上蓄、中疏、下泄”为整治原则,上游兴修蓄水滞洪之塘库;中下游全面整理闸江,疏拓河道;沿海兴建大中小水闸等工程。

共疏挖河道8263公里,拆建阻水桥梁580座,河道砌石护岸125公里。

行政区划一览

区划资料截至2006年9月;面积、人口根据《简册(2006)》,人口截至2004年底。

绍兴市 面积8256平方千米,人口433万人。

辖1个市辖区、2个县,代管3个县级市。

越城区 面积 338平方千米,人口 64万人。

邮编312000。

区人民 驻塔山街道延安路。

诸暨市 面积2311平方千米,人口106万人。

邮编311800。

市人民 驻暨阳街道红旗路26号。

上虞市 面积1427平方千米,人口 77万人。

邮编312300。

市人民 驻百官街道市府路5号。

嵊州市 面积1771平方千米,人口 73万人。

邮编312400。

市人民 驻北直路37号。

绍兴县 面积1196平方千米,人口 70万人。

邮编312030。

县人民 驻柯桥街道群贤路1661号。

新昌县 面积1213平方千米,人口 43万人。

邮编312500。

县人民 驻人民路190号。

绍兴概况

长话区号:0575

邮政编码:312000

位置:位于宁绍平原西部,南屏会稽山,北濒钱塘江,西连杭州,东接宁波,总面积7950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101平方公里。

区划:现辖越城区及绍兴县、新昌县、诸暨市、上虞市、嵊州市。

人口:426万,其中市区人口31万。

绍兴名人榜:

1:鲁迅,原名周树人

2:秋瑾,就义于绍兴市区古轩亭口

3:蔡元培,原北大校长

4:徐文长,即徐渭。

5:周恩来

6:西施

7:越王勾践

绍兴名胜古迹:

1、鲁迅故里

2、鉴湖

3、兰亭国家森林公园

4、西施故里

5、柯岩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6、五泄风景区

  金属矿产 资源

  铁矿分布在西南部漓渚一带,有磁铁矿5处,铁硫矿1处、铁锌矿1处。按1986年资料,探明储量为876万吨,占全省探明储量726%。 矽卡岩型矿床矿体有脉状、透镜状、层状、扁豆状。矿石矿物以磁铁矿为主,次为闪锌矿、褐铁矿、磁黄铁矿、赤铁矿、黄铁矿、方铅矿、毒砂等,伴有黄铜矿、镜铁矿;脉石矿物有粒硅镁石、透辉石、透闪石、石榴石等。如花街磁铁矿、新桥铁硫矿和谢坞铁锌矿。 中低温热液型矿床矿体呈脉状或受交错之裂隙控制,无一定形状,矿石矿物以磁铁矿为主,次为赤铁矿,脉石矿物为石英。如平水园里岙、上杨滩磁铁矿。 层控矽卡岩型矿床。矿体呈似层状、层状、脉状产出。矿石矿物有磁铁矿、赤铁矿、假象赤铁矿、褐铁矿、黄铁矿、黄铜矿、闪锌矿、辉铜矿。脉石矿物有石榴石、透辉石、金云母、蛇纹石、绿泥石、绿帘石等。如漓渚磁铁矿。 中温裂隙充填型矿床矿体呈不规则细脉状。矿石矿物以磁铁矿为主,偶见镜铁矿及赤铁矿。脉石矿物有石英、绢云母及绿泥石等。如夏履马家地磁铁矿。 钼矿仅见于漓渚枫塘坞一带,系沉积改造型,矿体层状、透镜状、脉状产出。矿石由辉钼矿、辉砷镍矿、金云母、绢云母、绿泥石、蛇纹石、绿帘石、方解石、石英组成。 铜矿有8个,五种类型。按1986年资料探明储量为3909万吨,占全省探明储量699%。 中低温热液型矿床,多呈细脉状、细脉浸染状,矿石矿物以黄铜矿、辉铜矿、斑铜矿为主,伴生元素有钇、钛、镍。矿石含cu022~238%。有兰亭黄岘、平水江白鹤殿和桃红等铜矿。火山喷发沉积型矿床,呈层状或透镜状,矿石矿物以黄铜矿、闪锌矿、黄铁矿为主,伴生磁铁矿、方铅矿等。含cu035~474%。如平水西裘和六里岙铜矿。 矽卡岩型矿床,呈似层状、透镜状,以辉铜矿、孔雀石为主,次为黄铜矿、兰铜矿等。含cu03~059%。如兰亭皇游荡铜矿。 中温热液型矿床,矿石矿物主要为含铜黄铁矿,矿体呈脉状,含cu05~12%。如南池马园里铜矿。 中温热液型铜钼矿,矿体为平行脉状,细脉浸染状,矿石矿物由辉钼矿、黄铜矿、黄铁矿、磁铁矿等组成。如夏履马家地铜矿。 铅锌矿两处,矿体以透镜状为主,次为不规则脉状。矿石矿物多为方铅矿、闪锌矿,矿石品位pb076~2037%。 多金属矿两处,储量26万吨。 矽卡岩型多金属矿,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以闪锌矿、黄铜矿、方铅矿为主。兰亭镇灰灶头多金属矿床属此。 多金属矿,矿体呈不规则脉状为主,单个矿脉由若干个断续相连之透镜状组成。矿石矿物以闪锌矿为主,次为方铅矿及黄铜矿,伴有黄铁矿;矿石品位pb017~1080%、zn016~1750%、cu016~15%、ag32~65×10—6。南池大焦岭矿床属此。 贵金属矿有19处,几乎均产于江—绍断裂两侧之老地层中,多数受断裂构造和破碎带控制,与火山热液有关,总储量314吨。 平水江乡何山中温热液型金矿,呈脉状、透镜状,黄金呈微粒状赋存于石英、黄铁矿、云母片之间。含au724×10—6。 变质热液型金矿赋存于含金石英脉或蚀变岩中,呈透镜状、脉状、似层状产出。以金为主,含au01~1978×10—6。平水镇天衣寺、石其、铸铺岙、中岙、官山、孔坞岙、野猪窝、平水江沙滩,南池胡家塔、茅秦等处金矿属此。 中低温热液型金矿,有上灶大烟帽,南池马园里两处。矿体赋存于含金石英脉之中。 中低温热液裂隙型金矿,矿体赋存于石英脉中及北西向硅化破碎带中。含au004~183×10—6。型塘矿化点属此。 含金石英脉或含金硅化破碎带金矿,有平水镇大桥头西北侧、上灶乡金岙、鉴湖镇百家、秦望山北侧、马园里水库等处。 稀有金属有铌铁矿两处和含铌锐钛矿一处,在碱性—酸性侵入岩中,均属矿化点。岩浆型铌铁矿,矿化花岗岩体呈北东向延伸或略呈透镜状,矿石矿物为铌铁矿,脉石矿物石英、钾长石、钠长石、更长石、绢云母为主。富盛镇义峰山、万户山两处属此。 含铌锐钛矿,矿点产于燕山期霏细斑岩岩脉中成群分布,矿石矿物为铌锐钛矿、磷钇矿;含铌锐钛矿155克/吨。富盛镇庙前山矿点属此。

  旅游资源

  风景名胜

  1、鲁迅故里

  鲁迅故里已经成为一条独具江南风情的历史街区,成为一个原汁原味解读鲁迅作品,品味鲁迅笔下风 鲁迅故里

  物,感受鲁迅当年生活情境的真实场所。 一条窄窄的青石板路两边,一溜粉墙黛瓦,竹丝台门,鲁迅祖居,鲁迅故居,百草园,三味书屋,咸亨酒店穿插其间,一条小河从鲁迅故居门前流过,乌篷船在河上晃晃悠悠,此情此景不能不让人想起鲁迅作品中的一些场景。精心保护和恢复后的鲁迅故里已成为立体解读中国近代大文豪鲁迅的场所,成为浙江绍兴的“镇城之宝”。

  2、鉴湖

  位于绍兴城西15公里处。东汉永和年间,会稽太守马臻总纳山阴、会稽两县三十六源之水为湖,东至 鉴湖

  曹娥江,西至浦阳江,长127里,面积约206平方公里,可灌溉农田9000余顷,两县百姓大得其利。唐中叶以后,湖面逐渐淤积。湖上堤桥随设,渔舟时见,远山四围,水清如镜,堪称江南水乡的典型。

  3、兰亭国家森林公园

  崇山岭岭,茂林修竹(公园内崇山峻岭、峰峦叠翠)。书法圣地,中外驰名(在中国艺术史上传为佳话的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写《兰亭集序》的故事,就发生在兰亭)。名人古墓,流芳百世(景区内发掘的距今2500多年的江南第一大墓--印山越国王陵,是浙江继余姚河姆渡、良渚文化遗址后又一重大考古发现,1998年被列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4、西施故里

  西施故里旅游区是绍兴地区唯一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浣江五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目标以西施文化为主题,充分展示古越文化和故里风情,将本区域建设成为一处自然风光优美、文化内涵丰富、游览设施健全、经济效益良好、具有时代活力的风景游览胜地。

  5、柯岩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国家AAAA级旅游区柯岩风景区位于绍兴城西八公里、杭州东郊十二公里处,是以古越文化为内涵,融 柯岩风景区

  绍兴水乡风情、古采石遗景、山林生态于一体的风景名胜区,始于汉代,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历史,至清代,有著名“柯岩八景”之称,为越中名胜。 经过现代别具匠心的园林营造,目前已修复并形成了柯岩、鉴湖、鲁镇、香林等四大景区,游览面积四平方公里,是近年来绍兴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风景旅游区。2003年经国家旅游局核准,被中国旅游报社等单位评为“中国旅游知名品牌”。

  6、五泄风景区

  浣江——五泄风景名胜区面积72平方公里,由南北两片三个景观相对集中的景区组成,杭金公路作为一条纽带联系三个景区。北部五泄景区主要在火山碎屑岩基础上发育而成,拥有五级飞瀑、唐代古刹——佛教曹洞祖庭五泄禅寺等,景区内林木覆盖率达90%以上。南部斗岩景区、汤江岩景区为典型的丹霞地貌,其自然景观以奇峰险岩、怪石幽洞、斗岩狮峰等16个景点组成;汤江岩景区面积14平方公里。

  7、曹娥景区

  一舜耕公园 为曹娥景区主景之一,位于上虞市区西南侧,舜耕公园以舜耕群雕、大舜庙及舜桥、舜井为主要景点,反映舜帝出生上虞,后因避丹朱于此,故以其名的历史。渲染舜帝以孝为先,勤政为民的辉煌一生。园内舜耕群雕由中国艺术大师韩美林创作,以花岗岩为主材料的象队群雕长68米,高27米,总重约800余吨,气势恢弘,体量之大,堪称亚洲之最。 二曹娥庙 位于曹娥江西岸孝女庙村,距市区3公里。是为纪念东汉时孝女曹娥投江寻父而建。曹娥庙至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几经兴废,屡经重建,现建筑为民国二十三年重建。曹娥庙文化积淀厚重,艺术品位高雅,尤以庙内雕刻、壁画、楹联和书法“四绝”而饮誉海内外,被誉为“江南第一庙”。 庙内现存一“曹娥碑”为“中国最早的字谜”。

  8、“英台故里”—祝家庄

  “英台故里”祝家庄是经典爱情故事“梁祝”传说中祝英台的故乡,位于上虞市东南,距市区73公里。祝家庄地处半山区,南、西、北三面环山,庄前有“玉水河”,河呈南北长条形,与开凿于西晋的四十里河贯通。现尚存有祝氏祖堂、玉水河、井空泉、药师寺等与英台文化相关古迹。

  9、凤鸣山风景区

  凤鸣山坐落于上虞市丰惠镇东南4公里,距上虞市区17公里,为国家2A级景区,景区面积24平方公里,以山陡谷深、急流叠瀑、苍山翠绿、小桥流水的自然美而闻名,其中“悬石飞瀑”、“千年古藤”二景区点堪称奇观。凤鸣山文化历史积淀丰厚是道教“第九小洞天”的所在地,有东汉炼丹术家道教祖师魏伯阳炼丹遗址。魏伯阳一生在凤鸣山炼丹修性并留下《周易参同契》一书,后被尊为“万古丹经王”。

  10、白马湖、春晖名人园

  “白马湖、春晖名人园”位于距市区4公里的省级文保单位——春晖中学内,那里三面环山,湖泊众多、幽静恬雅、自然风光十分怡人。夏丏尊、朱自清、丰子恺、刘薰宇、刘淑琴等前来执教,何香凝、蔡元培、叶圣道、李叔同、胡愈之等前来讲学,吸引了大批莘莘学子前来求学,一时名扬四海,赢得了北有“南开”,南有“春晖”的美誉。“春晖名人园”就是当初一批名人的居家办公之处,其中有夏丏尊的“平屋”,丰子恺的“小杨柳屋”,李叔同(弘一法师)的晚晴山房,经享颐的“长松山房”等名人故居,历年吸引了无数的名流前来参观瞻仰。

  11、东山景区

  东山,又名谢安山。原不怎么出名。自从东晋名士谢安隐居此山后,引出了许多令人神往的故事,便渐渐成了我国东南的一座名山。李白、贺知章、刘长卿、方平、苏东坡、陆游等,都曾盘桓其间,留下了不少著名的诗篇。

  12、称山风景区

  称山风景区位于上虞市西北部,离上虞市区7公里相传春秋末期,越王勾践为复国雪耻,卧薪尝胆,奋发图强曾在此山称炭铸剑,大炼兵器,称山由此而得名景区集旅游;休闲娱乐,餐饮,德教,礼佛为一体,是理想的游览胜地

  13、桃花源景区

  上虞桃花源生态旅游区地处上虞市西南,位于长塘镇桃园村,距离百官城区约13公里,距离绍兴市区约25公里,景区面积为26平方公里。目前景区建成了以桃源湖为核心,龙潭为精华,具有水上健身游乐、沙滩浴场、龙潭休闲垂钓、野炊烧烤等多种休闲娱乐功能的综合旅游景区,并从2005年伊始就开始积极申报国家AA级景区。

  14、东湖

  东湖是绍兴的著名胜迹,号称“天下第一盆景” 东湖,原是青石山。从汉代开始,这里就成为采石场,到隋朝,开采的规模更大。随着时间的推移,采石场内,岩中泉水涌出来,河水从外溢进来,由场而成湖,湖内碧波荡漾,这就是今天的东湖。清朝末年会稽人陶睿宣宣见到此地风景奇秀,便筑了湖堤,将湖水与河一分为二。堤外是贯通浙江东部的浙东运河;堤内便是东湖了。

  15 吕府

  明嘉靖年间吏部尚书吕夲故宅,俗称“吕府十三厅”。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浙江省内二处明代有价值建筑群之一。建筑群内交通便利,大厅后有一条石板铺就的通道,东西贯通,俗称“马弄”。相邻两轴线之间有一南北贯通的长弄,俗称“水弄”。又西有西小河,南有新河,沿河设有埠头,用于水上交通。江南罕见的明代大型住宅建筑群,是研究明代江南官宅建筑的重要实物例证。越城区新河弄169号。吕氏后裔仍部分居住于吕府。

  16、绍兴会稽秦望山佛教文化旅游区

  王献之舍宅为寺,有“越山千万云门绝”美誉,王献之、智永在此苦练书法,兰亭集序在此珍藏几百年,浙东唐诗之路重要组成部分,寺前有若耶诗溪,寺后有中国佛教三论宗祖庭嘉祥寺与秦望山,山上有会稽刻石(李斯碑),大诗人陆游的“陆游草堂”遗址。云门寺名扬天下,历代帝皇、名人、诗人及留下赞美诗词文章多不胜数,

  编辑本段物产资源

  绍兴的水资源十分丰富。绍兴境内河湖密布,主要河流有曹娥江、浦阳江、杭甬运河,主要湖泊有鉴湖等。水资源总量为588亿立方米,可供养殖的淡水水面17万公顷。鉴湖水为绍兴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了优质水源。 绍兴的矿产资源以非金属矿产为主。具有开发潜力和开采价值的矿产资源有铁、铜、金、银、锌、硅藻土、高岭土、叶腊石、石灰石、花岗岩、石英砂等60多种,其中铁和铜的储量占浙江省70%以上,硅藻土储量为全国第一。 绍兴的人力资源厚实。绍兴历来把发展教育、科技作为市策,并已结硕果。当代绍兴籍中科院、工程师院士就有38名,正教授级科技人员近千名。全市现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23万人,受良好教育的从业人员2667万人,可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各类专业人才。 绍兴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绍兴以悠久的历史文化、秀丽的山水风光和独特的民俗风情闻名于世。全市现有对外开放的旅游景点近200处,著名的有鲁迅故居、古纤道、大禹陵、兰亭、沈园、蔡元培故居、周恩来祖居、诸暨西施殿、新昌大佛寺、上虞曹娥庙等,现辟有酒文化、石文化、书法、佛教、水乡等多条旅游专线。全市有旅游涉外饭店42家。

  还有好多的,你还可以从绍兴发展的产业、自然资源等去搜搜资料啊!

一、寻根溯祖

一、出自少昊金天氏。相传少昊是上古五帝之一,是黄帝的己姓子孙,少昊死后被尊为西方大帝;按照古人的五行学说,西方属金,所以少昊又有金天氏的称号。他的后裔就有以金为姓的,称金氏。

二、出自匈奴休屠王太子金日磾之后。汉代,匈奴休屠王的儿子叫日磾,在汉武帝时,归顺于汉室。由于休屠部曾铸铜人像(又称金人)以祭天,遂被赐姓"金"氏,称金日磾,从此他的子孙就统统姓了金。

三、为刘姓改姓为金氏。唐末五代时,吴越国(十国之一)开国之王钱鏐的"鏐"与"刘"为同音字,为了避嫌,便将吴越国中的刘氏改为金氏。

四、除上述三支外,还有六个来源:

⒈是南北朝时羌族中有金姓;

⒉是唐时新罗国有金姓。新罗国(今朝鲜半岛)王姓金;

⒊是明永乐年间,成祖伐漠北,蒙古王子也先土干,率妻子部署来降,赐姓金氏;

⒋是元时有金覆祥,其先本为刘氏,后改为金氏;

⒌是清代文学评论家金圣叹,本姓张,后改姓金氏;

⒍是清代爱新觉罗子孙中多有姓金的。

四、出自匈奴休屠王太子金日磾之后。汉代,匈奴休屠王的儿子叫日磾,在汉武帝时,归顺于汉室。由于休屠部曾铸铜人像(又称金人)以祭天,遂被赐姓"金"氏,称金日磾,从此他的子孙就统统姓了金2、出自匈奴休屠王太子金日磾之后。汉代,匈奴休屠王的儿子叫日磾,在汉武帝时,归顺于汉室。由于休屠部曾铸铜人像(又称金人)以祭天,遂被赐姓"金"氏,称金日磾,从此他的子孙就统统姓了金。

二、迁徙分布

金姓姓源较多,最早的一支源于上古时的少昊。少昊自穷桑登帝,后徙曲阜。穷桑在今山东曲阜市北。新罗,朝鲜古国名,与高丽、百济并立,其国王姓金。金日磾家族居住在长安,累世官宦。南北朝时,金氏有迁至今甘肃境者,如北齐大都督金祚,就是安定人。唐朝贞观年间所定益州蜀都三姓之一有金氏,汾州河西郡四姓之一有金氏。宋明时期,南方的金氏除在今浙江、江苏一带发展外,还分布于今江西、安徽、湖南、湖北、福建、广东等省;北方的河南、河北、辽宁等省也都有金氏的聚居点。从清朝嘉庆年间开始,闽、粤金氏陆续有人迁至台湾,此后,有的在迁海外,侨居于新加坡等国家。5、夜郎家族(金氏家族)自汉始祖夜郎王至今,完整的族谱还保存着。除前几年住镇宁的金氏家族为写延续的族谱取去一本外,现广顺还有金氏族谱。夜郎家族姓金是因夜郎侯曾指竹为姓,所以金竹夜郎后裔大都姓金。

三、郡望堂号

堂号

"丽泽堂":宋朝的时候金履祥最长濂洛之学,皇帝召他任国史馆编修,没到任就死了。他曾在丽泽书院讲学,所以称"丽泽堂"。 金姓又有以"彭城"、"京兆",为其堂号名的。

郡望

彭城郡:西汉地节元年改楚国为彭城郡。东汉章和二年改为彭城国,治所在彭城。南朝宋改为郡。 京兆郡:汉太初元年改右内史置京兆尹,为三辅之一,治所在长安。三国辖区改为京兆郡。

五、历史名人

金圣叹:明末清初文学评论家。为文怪诞,性情狂傲,不求功名,以著述为务,评天下才子书有六,一《离骚》、二《庄子》、三《史记》、四《杜诗》、五《水浒》、六《西厢》,其评语流传甚广。 金 农:清代书画家兼诗人。善诗文,精于鉴别金石、书画。工隶书。尤以楷书自创一格,号称"漆书"。为"扬州八怪"之一。 金日磾:西汉时大臣。本匈奴休屠王的太子,汉武帝时从昆邪王归汉,任马监,迁侍中。其后世代官宦,且多为侍中。历7世皇帝为内侍,与西汉大臣张汤后世并称"金张",成为功臣世族的代称。他可以说是金姓历代名人中地位最显赫的人物。 金刚智:唐朝佛教密宗僧徒,南天竺人。来中国传教,来中国传教,曾译《金刚顶经》,与善无畏、不空唐玄宗时并称"开元三大士" 。 金幼孜:明朝官吏。多次随从明成祖北征。撰有《北征前录》、《北征后录》,又与胡广、杨荣共撰《五经四书。性理大全》。宣宗时命修两朝实录,充总裁官。 金彦,邵阳(今属湖南人)奉诏举孝廉,为天下第一,郡人号"义门金氏" 金圣叹,清初文学批评家,曾对《水浒》与《西厢》进行批点。 金仲华, 新闻工作者国际问题专家,建国后历任中国新闻社社长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上海市副市长 金世遗:民国时革命军军长,现代又出了个名人,叫金志伟,是个黑客!

[参考资料汇编]:将查阅的资料置于此,以备大修之用。

资料一、

金氏

关于江苏扬中县一支金姓介绍。

本支金姓,郡望为彭城郡,堂号《敦本堂》。本支金姓,原籍泗州,为“淮西望族”。南宋初,因泗水涨流,金氏族人四迁,有至金陵者,有至维扬者,有至闽省者,我先祖福一公应坤,迁至润东(相当于今镇江市)扬中,为播迁始祖。迁居扬中至今已近900年。明成化年间开始正式修谱,至民国14年(1925年)约五百年间共修谱11次。至1925年,谱上已记录28代。这一支排辈到三十二代。最近12代的排辈是:广、启、学、士、富、贵、永、昌、长、发、其、祥。

民国14年金氏家谱共6卷,可惜的是,已遗失四卷,尚存第一、二两卷。万幸,这两卷十分重要,保留了本支金氏族人的最重要的信息:如历次修谱序言,赞序,世系图,一至15世年表。遗失的部分是16至28 世年表(年表类似于简历,记载谱上各人的生卒年,妻氏,子息及葬所等)。

扬中为大江之中一沙洲,时有坍塌及洪灾,几百年间,族人多有迁徙者:有至常州,有至苏州,有至靖江,但大多在今镇江不远的地方。

根据谱上关于本支金氏源流考,本支金氏为少昊后代。

历史来源

历史来源「金」源出:

一为匈奴王后裔。据《前秦录》及《广韵》所载,汉朝时匈奴休屠王太子磾事定人。唐朝贞观年间所定益州蜀都三姓之一有金氏,汾州河西郡四姓之一有金氏。宋明时期,南方的金氏除在今浙江、江苏一带发展外,还分布于今江西、安徽、湖南、湖北、福建、广东等省;北方的河南、河北、辽宁等省也都有金氏的聚居点。从清朝嘉庆年间开始,闽、粤金氏陆续有人迁至台湾,此后,有的在迁海外,侨居于新加坡等国家。

二夜郎家族(金氏家族)自汉始祖夜郎王至今,完整的族谱还保存着。除前几年住镇宁的金氏家族为写延续的族谱取去一本外,现广顺还有金氏族谱。夜郎家族姓金是因夜郎侯曾指竹为姓,所以金竹夜郎后裔大都姓金。

三、郡望堂号

堂号

"丽泽堂":宋朝的时候金履祥最长濂洛之学,皇帝召他任国史馆编修,没到任就死了。他曾在丽泽书院讲学,所以称"丽泽堂"。 金姓又有以"彭城"、"京兆",为其堂号名的。

郡望

彭城郡:西汉地节元年改楚国为彭城郡。东汉章和二年改为彭城国,治所在彭城。南朝宋改为郡。 京兆郡:汉太初元年改右内史置京兆尹,为三辅之一,治所在长安。三国辖区改为京兆郡。 四、家乘谱牒 上海:罗溪金氏谱略一卷、嘉定金氏家谱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江苏:金氏新族谱二卷、金氏重修族谱不分卷、金陵金氏族谱二卷、古润金氏宗谱六卷、毗陵金氏宗谱八卷、毗陵金氏重修宗谱二十一卷 浙江:金氏家谱不分卷、富春玉洲金氏宗谱三卷、休宁迁浙金氏谱略一卷、金氏如心堂谱不分卷、黄岩大田金氏宗谱十二卷 安徽:京兆金氏统谱十卷、金氏统谱六卷、休宁南城金氏族谱、瓯山金氏眉公支谱四卷、金氏宗谱二十五卷 湖南:金氏四修族谱十六卷首三卷、宁乡金氏陆续修族谱、金氏三修族谱四卷首一卷、湘乡金氏三修族谱四卷首二卷 湖北:于2000年重修家谱 江西:乐平市金氏宗谱卷首二卷;2004年重修族谱。 五、历史名人 金圣叹:明末清初文学评论家。为文怪诞,性情狂傲,不求功名,以著述为务,评天下才子书有六,一《离骚》、二《庄子》、三《史记》、四《杜诗》、五《水浒》、六《西厢》,其评语流传甚广。 金 农:清代书画家兼诗人。善诗文,精于鉴别金石、书画。工隶书。尤以楷书自创一格,号称"漆书"。为"扬州八怪"之一。 金日磾:西汉时大臣。本匈奴休屠王的太子,汉武帝时从昆邪王归汉,任马监,迁侍中。其后世代官宦,且多为侍中。历7世皇帝为内侍,与西汉大臣张汤后世并称"金张",成为功臣世族的代称。他可以说是金姓历代名人中地位最显赫的人物。 金刚智:唐朝佛教密宗僧徒,南天竺人。来中国传教,来中国传教,曾译《金刚顶经》,与善无畏、不空唐玄宗时并称"开元三大士" 。 金幼孜:明朝官吏。多次随从明成祖北征。撰有《北征前录》、《北征后录》,又与胡广、杨荣共撰《五经四书。性理大全》。宣宗时命修两朝实录,充总裁官。 金彦,邵阳(今属湖南人)奉诏举孝廉,为天下第一,郡人号"义门金氏" 金圣叹,清初文学批评家,曾对《水浒》与《西厢》进行批点。 金仲华, 新闻工作者国际问题专家,建国后历任中国新闻社社长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上海市副市长 金世遗:民国时革命军军长,现代又出了个名人,叫金志伟,是个黑客!

[参考资料汇编]:将查阅的资料置于此,以备大修之用。

资料一、 <初,因泗水涨流,金氏族人四迁,有至金陵者,有至维扬者,有至闽省者,我先祖福一公应坤,迁至润东(相当于今镇江市)扬中,为播迁始祖。迁居扬中至今已近900年。明成化年间开始正式修谱,至民国14年(1925年)约五百年间共修谱11次。至1925年,谱上已记录28代。这一支排辈到三十二代。最近12代的排辈是:广、启、学、士、富、贵、永、昌、长、发、其、祥。

民国14年金氏家谱共6卷,可惜的是,已遗失四卷,尚存第一、二两卷。万幸,这两卷十分重要,保留了本支金氏族人的最重要的信息:如历次修谱序言,赞序,世系图,一至15世年表。遗失的部分是16至28 世年表(年表类似于简历,记载谱上各人的生卒年,妻氏,子息及葬所等)。

扬中为大江之中一沙洲,时有坍塌及洪灾,几百年间,族人多有迁徙者:有至常州,有至苏州,有至靖江,但大多在今镇江不远的地方。

根据谱上关于本支金氏源流考,本支金氏为少昊后代。

历史来源

历史来源「金」源出:

一 ; 为匈奴王后裔。据《前秦录》及《广韵》所载,汉朝时匈奴休屠王太子磾事西汉人。本匈奴休屠王太子,武帝时为马监,以功拜车骑将军。武帝崩,与霍光同受遗诏辅政,卒谥敬。相传金日磾为马夫、车夫及骡马商的行神。

地望分布

江苏彭城郡。

江西省乐平市福建彭城金氏天二十九府君于道乾间因洪灾迁至永嘉谢治巷,其后裔云鸿公的后裔一支迁至浙江青田仁庄岙垟、岭头、西天坑,堂号:“树德堂”,乾隆四十一年在岙垟建有一所《金氏宗祠》,公元二00四年重修宗谱,谱名为《金氏宗谱》,修编者名王林,金耀庭为本次修谱是最大的资助者和支持者。岭头金氏属仁庄岙垟《金氏宗祠》的第三支世系,西天坑金氏属岭头金氏的分支世系,西天坑金氏后裔金贵法,物行,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西安基地气象处处长,是新中国开辟西安至西藏航线的第一个试航人。

回答者:wnc7188 - 大学士 十六级 9-21 11:24

提问者对于答案的评价:

谢谢啊~~~终于弄清楚了~

您觉得最佳答案好不好? 目前有 2 个人评价

50% (1)

50% (1)

其他回答共 4 条

汉又叫前汉时期,西域匈奴、乌孙等少数民族为患,汉武帝时大将李广、卫青、霍去病等讨伐匈奴,杀死匈奴休屠王,掳回匈奴王儿子日惮,同时还抢回了该族的一个供奉物——一个金人,后人证明那金人实际是佛像金身,当时佛教已经在印度诞生,但尚未传入中国,所以无人认识,只知应是重要的圣物。休屠王王子日惮被带回中原,安排在皇宫御马,当时他年纪很小,大概只有十五六岁的样子,偶然被汉武帝看见,很喜欢他,就提升为身边的近臣,因当时从西域抢回的金人,因此赐姓为金,名字叫金日惮。这可能是“金”姓的来历。

后来,金日惮忠心耿耿,深受汉武帝的信任,还曾经救过汉武帝的命,成为和霍光一起被任命的托孤重臣。其实他比霍光更受信任,只不过他原是胡人,不能服众,所以才以霍光为首。

金日惮及其后代代代忠良,为汉家江山始终忠心耿耿。

《汉书》中有记载,《前汉演义》也有记载,我是读《前汉演义》看的,或许这是金姓的来历。

补充:中华纪念 关于金氏的姓氏来源说法为下:

出自少昊金天氏。相传少昊是上古五帝之一,是黄帝的己姓子孙,少昊死后被尊为西方大帝;按照古人的五行学说,西方属金,所以少昊又有金天氏的称号。他的后裔就有以金为姓的,称金氏。

出自匈奴休屠王太子金日磾之后。汉代,匈奴休屠王的儿子叫日磾,在汉武帝时,归顺于汉室。由于他曾铸铜人像(又称金人)以祭天,遂被赐姓"金"氏,称金日磾,从此他的子孙就统统姓了金。

为刘姓改姓为金氏。唐末五代时,吴越国(十国之一)开国之王钱鏐的"鏐"与"刘"为同音字,为了避嫌,便将吴越国中的刘氏改为金氏。

除上述三支外,还有六个来源:一是南北朝时羌族中有金姓;二是唐时新罗国有金姓。新罗国(今朝鲜半岛)王姓金;三是明永乐年间,成祖伐漠北,蒙古王子也先土干,率妻子部署来降,赐姓金氏;四是元时有金覆祥,其先本为刘氏,后改为金氏;五是清代文学评论家金圣叹,本姓张,后改姓金氏;六是清代爱新觉罗子孙中多有姓金的

  “悠悠鉴湖水,浓浓古越情”。绍兴以其人文景观丰富、水乡风光秀丽、风土人情诱人而著称于世,自古即为游客向往的游览胜地。

  绍兴历史悠久,名人辈出,景色秀丽,物产丰富,素称“文物之邦、鱼米之乡”,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相传4000多年前的夏朝,大禹为治水曾两次躬临绍兴,治平了水土,故至今尚存禹陵胜迹。春秋战国时,越王勾践建都绍兴,卧薪尝胆时,“越池”一度成为我国东部政治文化中心。汉代置都稽州,隋朝改称吴州,唐朝又改称越州,南宋时改为绍兴府,沿袭至今。绍兴人杰地灵,历史上涌现出许多著名的政治家、革命家、文学家,如秋瑾、鲁迅、蔡元培、周恩来等。

  一代文学巨擘鲁迅的许多作品中都反映了绍兴文化浓郁的地方性色彩,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孔乙己的茴香豆到故乡的社戏,随处可见鲁迅文化中的故乡情结。游览绍兴,也许就是一次鲁迅文化的怀旧之旅,站在河边,你可以看到戴着小毡帽的船夫以及戴着银项圈的玩童;迈进咸亨酒店,你可以尝尝正宗的茴香豆;回到乡间,去看一场传统的社戏……

  绍兴就是这样一座地方色彩很浓的著名水城。悠悠古纤道上,绿水晶莹,石桥飞架,轻舟穿梭,有大小河流1900公里,桥梁4000余座,构成典型的江南水乡景色。东湖洞桥相映,水碧于天;五泄溪泉飞成瀑,五折方下;柯岩石景,鬼斧神工;兰亭以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而被称为书法胜地;沈园则因陆游、唐琬的爱情悲剧使后来者嗟叹不已;此外还有唐代纤道,南宋六陵,明清石拱桥以及与此相关联的绍兴风土人情,以乌蓬船、乌毡帽、乌干菜为代表,在数千年的历史演变中,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并呈现独特的地方风采,令人仰慕神往。

  建置:

  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以故吴越地置会稽郡,郡治吴(今苏州)。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东巡至会稽,更名大越曰山阴,山阴县名始此。吴黄龙元年(22山阴隶属会稽郡。此后郡时有分置,山阴县为会稽郡治未变。陈后主时(583~589)析山阴县,置会稽县,山、会两县并设,同城而治始此(一说在永定年间)。隋开皇九年(58废山阴、上虞、永兴、始宁4县,入会稽县。唐武德七年(62析会稽县,复置山阴县。翌年又废山阴,入会稽县,垂拱二年(68复置山阴县。大历二年(76因刺史薛兼训之奏,撤山阴县并入会稽县。七年,因刺史陈少游之奏,复置山阴县。元和六年(81撤山阴县并入会稽县。十年复置山阴县。自南朝后期250余年间,山阴县七度置废。元和十年再置,山、会两县并设,始长期稳定,隶属越州。南宋建炎三至四年(1129~113高宗避金兵暂驻越州,州治山阴为临时首都。次年,改元“绍兴”升越州为绍兴府,“绍兴”名始此。山阴、会稽两县属之。元至元十三年(12建两浙都督府,后废绍兴府为绍兴路,山、会仍其属县。朱元璋丙午年(13改绍兴路为绍兴府,隶属依旧。清因明制。清咸丰十一年(18太平军攻占绍兴府,山阴、会稽两县属太平天国。同治二年(18清军收复绍兴,山、会两县隶属复旧。宣统三年(19月,裁山、会两县,嗣以展缓至八月裁并,两县将印信档案缴府。民国元年(19月,废绍兴府,原山阴、会稽两县,改为绍兴县,隶属浙江军政府。三年,设会稽道于省县间,绍兴县隶属之。十六年,废道,绍兴县区属省。二十四年,设绍兴行政督察区于省县间,绍兴县隶属之。翌年,以数名区,绍兴县隶属第三行政督察区。三十年四月,日军陷绍兴,县政府先后迁至王坛,蒋村、裘村,政令仅及龙会、稽东两乡。6月,绍兴城区设伪乡镇联合会,次年6月,设汪伪绍兴县政府,属伪第五专署。三十四年8月,伪政权垮台。三十七年,第三行政督察区改编为第二行政督察区,绍兴县隶属之。

  1949年5月7日,绍兴解放,6月6日,绍兴县人民政府成立。属浙江省第十专署。10月,析绍兴县,置会稽县。城区设绍兴市(县级),11月,改第十专置为绍兴专员公署,两县一市俱隶属之。1950年5月,撤绍兴市、会稽县,合并为绍兴县。9月,析城区,复置绍兴市(县级),隶属依旧。1952年1月,绍兴县直属省府。1953年2月,改属宁波地区专员公署。1958年2月,绍兴县、市合并,称绍兴县。1962年1月,析城区,复置绍兴市。1964年9月,复绍兴地区专员公署,绍兴县为其辖区。1981年3月,绍兴县改建绍兴市(县级)。1年7月,撤绍兴地区,建立省辖绍兴市(地级),恢复绍兴县。(《绍兴县志》第一编建置)

  自然环境

  :

  绍兴地处杭州湾南,会稽山北麓,北纬29°42′02〃~30°19′15〃,东经120°16′55〃~120°46′39〃,东西宽466公里,南北长685公里,周边长356公里,总面积149平方公里。

  西南部低山丘陵河谷区会稽山脉尾闾分成二支,成西南—东北方向伸入县境南部和西部,构成一片崎岖低山、丘陵、河谷地,面积757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5076%。区内群山连绵,山势险要,山体抬升强烈,地形深切、破碎,水系源短流急。一般海拔在300~400米之间,最高骆家尖747米,延伸到萧甬铁路南侧约5~10公里地带,高度即降至海拔20米左右,与无数冲积扇和中北部冲积平原相连,坡度以15°~25°和大于25°为主。地貌类型复杂,还可分成丘间谷地、低丘、高丘和低山四类,主要有夏履、型塘、漓渚、兰亭、平水、石泄及小舜江河谷,王坛、平水盆地。此类河谷与盆地面积较小,山垅较狭,水流湍急,砂砾含量较高,土壤冲积明显。与水网平原交界处均有大片坡地、阶地,尤以漓渚、兰亭、南池、坡塘、九里、上蒋一带面积较大。坡度皆在10°以下,土层深厚,适宜农耕。新石器时代已有频繁农垦活动,现大部辟为茶、桑、果等经济作物种植地和旱粮地,在绍兴农业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中北部水网平原区面积572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3833%。除零星火成岩残丘外,皆为冲积、淤积、海积而成。地势平

绍兴的历史简介有关的名人分别是谁

“悠悠鉴湖水,浓浓古越情”。 绍兴以其人文景观丰富、水乡风光秀丽、风土人情诱人而著称于世,自古即为游客向往的游览胜地。 绍兴历史悠...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