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姓 元氏家谱 元姓起源 元姓名人 元姓的来源 元姓简介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1浏览:2收藏

元姓 元氏家谱 元姓起源 元姓名人 元姓的来源 元姓简介,第1张

一、姓氏源流

元(Yuán)姓源出有五:

1、出自殷商元铣之后,世代相传姓元。元姓之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姓氏,最具体的证明,就是殷商名臣元铣。关于元铣,清代学者张澍在其所著的《姓氏五书》上曾有介绍说:“帝乙废弃立受辛,太史元铣据法力争,是商代即有元氏。”由此,元姓的具有3000年以上的历史。以识之明而反对帝乙把帝位传给纣王(受辛其名)的殷朝太史元铣,自然是后世元氏最早的始祖。不过,他并不是元氏的唯一始祖,因为,到了周代的春秋战国时期,魏国和卫国又分别出现了两支元姓;南北朝之际,改姓为元的外族更至少有3支以上,使得元姓的来源多端,血缘方面也不甚单纯。

2、出自姬姓,为春秋时魏国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的后代毕万之后,以地名为氏。据《风俗通》记载:“魏武侯公子元之邑,其后为元氏。”这一支元氏,出现于距今大约2200年以前,春秋时的魏国,是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的后代毕万所建,则这一支元氏,自然也是姬姓的黄帝子孙了。当时的元氏邑,据考证就是现在河北省的元氏县,换言之,该地即为此支元氏的最初发源之地。又据《韵会》:“左传有卫大夫元喧。”这一支元姓,也是周文王的后裔,其发源之地亦为河北、河南一带。

3、出自拓跋姓,为鲜卑族的后代,至北魏孝文帝时下诏改姓为元氏。据《魏书·高祖纪》记载:“后魏本姓拓跋,至孝文帝更为元氏。”这一支元氏,是鲜卑族的后代,在汉末的魏晋之后,我国南北分立,鲜卑族的拓跋氏曾经雄峙北方,建立了北魏王朝。传到孝文帝拓跋宏之时,崇尚汉族文化,于公元496年下诏改姓为元,并且迁都于洛阳。因此,后来这一支源自鲜卑族的元氏,就活跃于河南省一带,并且世代汇为当地的望族,能人名士辈出。

4、出自复姓纥骨氏、是云氏所改。据《魏书官氏志》记载:“纥骨氏,是云氏,均改为元氏。”这两支外族的元氏,后来繁衍的人数较少,主要亦活动于我国北方。

5、出自玄姓,为北宋时为避开国皇帝太祖赵匡胤的父亲圣祖赵玄朗名讳,改姓元氏。北宋时,因为赵匡胤的父亲叫玄朗,就下令天下凡姓玄的都改成元姓,不能与他父亲同姓。

得姓始祖①:元铣。此支元氏元氏出自商末贤人元铣,根据《姓氏五书》上的记载,商朝的帝乙废太子弃要立受辛即纣王为帝位的继承人,太史元铣据法极力反对,因此商代就已经有了元氏。元氏具有3000年以上的历史。由以上的分析看来,我国的元氏,虽然头绪众多,但仍可归划为两大主流:一支为汉族的周文王之后,一支则为后来被汉族所同化的鲜卑族拓跋氏之后,他们的最初活动地区,都是在黄河流域的河南和河北一带。这一点,从历史上许多元姓名人的籍贯,也可以猜得佐证,譬如,唐代的大诗人元稹与名臣元结,就全是河南人。此支元氏奉元铣为元姓的得姓始祖。

得姓始祖②:拓跋珪(北魏道武帝)。据《魏书·官氏志》记载:“黄帝子昌意少子悃,受封北土,黄帝以土得王,北俗谓土为拓,谓后为跋,故以拓跋氏。后孝文帝改为元氏。自是拓跋降为庶姓。”另据《北史·魏本纪》、《通志·氏族略》上也有同样的记载。由此可知,北魏的拓跋氏的得姓历史至今已有1600多年。鲜卑族的拓跋部在今西北部的内蒙古等地建立代国,后为前秦苻坚所灭。淝水之战后,拓跋珪(字涉珪)于公元386年重建代国称王,同年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先建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后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统治区域北至蒙古高原,西至新疆东部,东至辽西,南至淮河、秦岭为界。共历17帝,171年。故此支元氏奉拓跋珪为元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缺)元姓在大陆与台湾均未进入前一百大姓。根据清代学者张澍著《姓氏五书》上说:“帝乙废弃立受辛,太史元铣据法力争,是商代即有元氏。”到周代的春秋战国时期,魏国和卫国又分别出现两支元姓;南北朝之际,改姓为元的外族更至少有三支以上。我国的元氏可归划为两大主流:一支为汉族的周文王后,一支为后来被汉族所同化的鲜卑族拓跋氏之后,他们最初都是在黄河流域的河南和河北一带活动。根据《风俗通》上说,起源于春秋时期,元本来是一地名,是魏武侯的公子元的邑,他的后代称为元氏。这支元氏出现于距今2000年以前春秋的魏国,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的后代毕万所建。当时的元氏邑,据考证就是今河北省的元氏县。该地即是这支元氏的最初发源之地。还有一支元氏是少数民族的后裔,根据《魏书·高祖纪》的记载,这支元氏是鲜卑族的后代,在汉末的魏晋之后,我国南北分立,拓跋氏雄峙北方,建立了北魏王朝,传到孝文帝时,崇尚汉族文化,于公元496年下诏改姓元氏,并且迁都到洛阳。元氏的最初发祥地,是在黄河域的河南、河北两省一带。望族居于河南郡,就是现在的河南洛阳市。

三、历史名人

元 宏:即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公元386年,拓跋珪在北方建立北魏政权(386-556年)日益强大,尽占长江以北地区,成南北朝对峙之势。传至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将皇族拓跋姓改成了元姓,自己也改名为元宏,其他庶族仍为拓跋氏。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元 勰:字彦和,献文帝第六子,孝文帝之弟。太和九年(485年),封始平王,转中书令,改封彭城王。宣武永平元年(508年)被杀,追赠使持节、侍中、假黄钺,都督中外诸军事太师领司徒公,谥曰武宣王。其年十一月六日葬于长陵北山。

元 结:字次山。唐朝时河南(今洛阳市)人。天宝进士。他继承陈子昂反对六朝骄俪文风,致力于古文写作,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先驱者之一。著有《浪说》7篇、《漫记》7篇等。

元 稹:字微之。唐朝时河南(今洛阳市)人。元和元年,对策举制科第一。任左拾遗。早期反对权贵宦官,但后转而依附宦官。元稹是白居易的好友,共同提倡新乐府,两人齐名,世称元白;诗称元和体。著有《元氏长庆集》100卷,今存60卷。所作传奇《会真记》,记张生与崔莺莺之事,为后来《西厢记》所本。终年52岁。

元 载:字公辅,岐山人。唐代天下元帅行军司马。嗜学好属文,以明庄、老、文、列四子之学,策入高科。初授新平尉,历度支郎中。肃宗嘉其奏对,委以国计。充使江淮,都领漕挽。俄迁户部侍郎度支使,并诸道转运使。以附李辅国,迁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排去忠良,引用贪猥。大历中,以贿败,伏诛。集十卷,今存诗一首。

元 绛:字厚之(1008-1083),祖籍南城县东兴乡苏源村(今黎川县荷源乡苏源村),祖父元德昭为五代吴越丞相,遂为钱塘(今浙江省杭州)人。北宋大臣、文学家。元绛从小聪颖好学,5岁时便能作诗,9岁时拜见荆南(今湖北省江陵)太守,太守试以三题,并将其文章呈进于朝。天圣八年(1030年)进士及第。初授江宁推官,摄上元令(现均属江苏江宁)。当地有一豪强王豹子,欺男霸女横行乡里。元绛不惧豪绅,依法将其捕获,予以斩首。元绛善于断案,有一妇人状告邻居与其夫嗜酒争吵,乘黑入室砍断其夫脚。元绛见该妇哭而不哀,言其夜与夫同眠却衣裙无血污、该妇回去后与一僧私语谈笑。即令捕回妇、僧,审出实为 杀夫。百姓无不称颂。安抚使范仲淹将其调任永新知县,后改任通州海门县(今江苏省启东东北)。该地民众多以贩盐为生,按律盐为官办,百姓贩盐犯法,制置使欲治盐贩罪。元绛认为该地产盐,并以此为生,超过规定存盐数,情有可原,宜略施惩戒放之。后升江西转运判官、知台州(今属浙江省),转为度支判官。皇佑四年(1053年)为广东转运使,迁工部郎中,历两浙、河北转运使,召拜盐铁副使,擢天章阁待制、知福州,进龙图阁直学士,调广、越、荆南,为翰林学士,知开封府。熙宁八年(1075年)十二月,自翰林学士兼侍读学士、判太常寺兼群牧使、工部侍郎拜参知政事。元丰二年(1079年)五月,受耆宁(神宗子)事牵连,贬知亳州,改颖州。三年,加资政殿学士、知青州。四年,以太子少保致仕。元绛在官期间,操持有当,支持王安石变法。工于诗文,“景灵宫”作神御11殿,令其作《上梁文》,一夜之间完成。朝廷颁给少数民族首领及外国诏书亦多出自其手。著有《玉堂集》,《全宋词》存其词2首,《宋诗纪事》存其诗6首。卒后,赠太子少师,谥号“章简”。

元景皓:公元550年,高洋废掉了东魏的孝静帝,自己做了皇帝,建立了齐朝,历史上称为北齐。在原来的东魏政权中,元氏贵族势力庞大。高洋夺权后,为了巩固他的统治,就尽力削减和限制元氏贵族的势力,这样一来,与元氏贵族的矛盾就非常尖锐了。有一次,高洋要到晋阳巡行,担心元氏贵族趁机谋反,就对元氏贵族大加杀害。当时的定襄县令叫元景安,他为了逃避被杀的厄运,想改成高姓。他的堂兄元景皓听说后,怒斥元景安:“为了保全自己,竟抛弃祖宗,换成别人的姓,太可耻了!大丈夫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意思是说,大丈夫宁可为玉器而被打碎,怎么能求做完整的瓦片,苟且偷生?贪生怕死、一心保命保官的元景安竟把堂兄的话告诉了高洋。高洋对元氏贵族本来就怀有戒心,听到这事,更是火冒三丈,立刻下令杀了元景皓。后来常用“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比喻宁愿为正义而死,不愿苟且偷生。

元德昭:本姓危,字明远,五代时江西省南城县东兴乡苏源村(今黎川县荷源乡苏源村)人。吴越王重其才,忌“危”字刀下有“厄”,改姓元,后由于战功卓著,拜为丞相。

元奉宗:字知礼(961-1038),北宋余杭(治今浙江省杭州)人。景德二年(1005年)进士,释褐知歙州绩溪县,徙常州武进令;为漳州从事,除忠正军节度掌书记,俄改淮南幕、擢太子中允,领庐州榷酤,又知蜀州晋原县。仁宗时,迁太常丞,赐五品服,知通州海门县,又迁太常博士。入拜尚书屯田员外郎,有监郡之行,请余杭一闲局,求分务南都,旋即告老归姑苏,终官都官员外郎。子绛。仲淹“以公年德,尝修乡丈之礼”;又因其“孝友之风”、“抱道于身”而加敬,为撰墓志。

元好问:字裕之(1190-1257),号遗山,金代秀容(今山西省忻县)人。系出元魏,七岁能诗,兴定三年进士,官至尚书省左司员外郎,金亡不仕。古文继承韩柳,结构严密。诗主风骨,反对浮艳。其论诗绝句三十首在文学批评史上颇有地位。编有中州集。著有遗山集﹑续夷坚志。金庸小说中的“问世间,情是何物”正是出自他的词《摸鱼儿》。

此外,还有元浩、元跬、元康、元崇,均为唐代高僧,对推动佛教文化起了巨大作用……等元氏名人。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湖南郡:汉置河南郡,即秦三川郡地,治雒阳(现在河南省洛阳市)。隋有豫州河南郡,唐为洛州河南府,辖境都远小于汉河南郡。元为路,明为府。

2、堂号(缺)

============================================================

元姓宗祠通用对联

〖元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源自商代;

望出河南。

——佚名撰元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典出元姓的源流和郡望。

宫中才子;

樊上酒徒。

——佚名撰元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诗人元稹,字微之,河南郡人,早年家贫,贞元年间举明经科,历官左拾遗、监察御史、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其诗以平易取胜,与白居易齐名,时称“元白”,宫中称他为“元才子”。著有《元氏长庆集》。下联说唐代文学家元结,字次山,号漫郎,河南郡人,天宝年间进士,曾参与抗击史思明叛军,立有战功,历官道州刺史、容管经略使、水部员外郎。其诗能反映社会现实,散文也多涉及时政,有《元次山文集》。代宗时以亲老退居樊上,著书自娱,自称“酒徒”。

紫芝眉宇;

露竹霜条。

——佚名撰元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元德秀,字紫芝,元结族兄。少年丧父,事母至孝,考进士时,背着母亲入京城。母亲去世,他在墓侧筑室而居,食不加盐,睡不铺席。任鲁山县令,一年后辞去,住在山水俱佳的陆浑,弹琴自娱。宰相房琯曾叹息曰:“见紫芝眉宇,使人名利之心都尽。”下联典指北魏皇族元志,从小博览书传,颇有文才。任洛阳令时,不畏 凶悍;任荆州刺史,威名享誉荆楚;后任雍州刺史、西征都督。尚书邢峦曾称他“露竹霜条,故多劲节。”

金钗沽酒;

翠腕成阑。

——佚名撰元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出唐·元稹悼亡诗:“泥他沽酒拔金钗。”陶宗仪《元氏掖庭记》:“元静懿皇后诞日,南朝宫人献柳金翠腕阑,似手镯类,但扁而用于臂境。”

河南世泽;

元和家声。

——佚名撰元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唐·元稹,河南人,诗以平易胜,与白居易齐名,时称“元白”,号元和体。

-----------------------------------------------------------------

〖元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宝岳行军元帅;

长寿光禄大夫。

——佚名撰元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隋初名将元景山,字宝岳,洛阳人。勇猛善战,仕周,击败吐谷浑;平齐,斩宇文亮,官拜大将军。文帝即位,拜上柱国。伐陈,为行军元帅,威名显赫一时。下联典指隋代右光禄大夫元寿,字长寿,洛阳人。性仁孝。炀帝立,为杨素行军长史,又从帝西讨吐谷浑,以功累官右光禄大无。从征辽东,道卒,谥景。

邕内神明之誉;

宫中才子之呼。

——佚名撰元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元绛。下联典指唐·元稹。

-----------------------------------------------------------------

〖元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邕州使威名驰誉;

烈女传学士增修。

——佚名撰元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南城人元绛,字厚之,天圣年间进士,任广东转运使时,侬智高(广源州壮族首领)反宋攻邕州,建大南国,元绛驻军邕州,享有威名。后历官翰林学士、参知政事。下联典指唐代元万顷,拓跋氏后裔,敏于文词、性情放达。曾跟从李勋征伐高丽,管书记,后任著作郎、凤阁侍郎。著有《烈女传》等。

才子诗宫嫔喜咏;

列女传学士增修。

——佚名撰元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元稹,宫中妃嫔多诵其诗,号“元才子”。下联典指唐·元万顷,号“北门学士”,增修《烈女传》等。

四面常时对屏障;

一家终日在楼台。

——唐·元稹撰元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诗人元稹《以州宅夸于乐天》诗句联。元稹(779-831),字微之,河南(今河南洛阳)人。此联为元稹《以州宅夸于乐天》诗句联。

摇笔尚堪凌浩荡;

题诗端为发幽妍。

——唐·元稹撰元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诗人元稹诗句联。

白雪任教春事晚;

贞松惟有岁知寒。

——宋·元好问撰元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金末文学家元好问诗句联。元好问(1190-1257),字裕之,秀容(今山西省忻县)人。号遗山。七岁能诗,二十岁成学,名闻京师。兴定进士,任内乡令。正大中,为南阳令。天兴初,转行尚书省左司员外郎。金亡不仕。有《遗山集》。

百年人物存公论;

四海虚名只汗颜。

——宋·元好问撰元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元好问自题联。

-----------------------------------------------------------------

〖元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七岁神童,诗文名世;

一时才子,元白流芳。

——佚名撰元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金末文学家元好问。下联典指唐代诗人元稹。元稹与白居易常相唱和,世称“元白”,号“元和体”。

============================================================

附录:元姓典故、趣事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出处:语出《北齐书·元景安传》:“初永(元景安父)兄祚袭爵陈留王;祚卒,子景皓嗣。天保(齐文宣帝高洋年号)时,诸元帝室亲近者多被诛戮。疏宗如景安之徒,议欲请姓高氏。景皓曰:‘岂得弃本宗,逐他姓?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景安遂以此言白显祖(指高洋),乃收景皓诛之,家属徙彭城。由是景安独赐姓高氏。”

寓义:宁可做玉器被打碎,也不做泥瓦而保全自己。

典故:南北朝时的东魏,孝静帝是名义上的皇帝,朝廷大权掌握在丞相高洋手中。武定八年(公元550年),高洋代魏自立,建立了北齐王朝,年号天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高洋杀害了孝静帝和他的三个儿子。就这样,高洋还不放心,担心自己篡夺来的皇位得而复失。

公元559年6月20日,天空出现日食。掌管天文的太史对高洋说:“今年应当除旧布新。”高洋听后十分疑虑,他把彭城公元韶召来问道:“西汉末年王莽夺取了刘家的天下,为什么很快就让刘秀夺了回去?”元韶说:“因为当初王莽没把刘氏宗室全部杀光。”一句话,勾起了高洋的杀心。他下令把原皇室的宗室近亲44家逮捕下狱,押到东市处死,前后共杀掉700多人,连婴儿也无一幸免。

高洋的凶暴残忍,使原魏帝的远房宗族非常恐慌,他们聚在一起,商量对策。定襄令元景安提出,脱离元氏,请求高洋赐姓高。元景安的堂兄元景皓坚决反对。他说:大丈夫宁愿玉碎,不为瓦全,怎么能抛弃自己的宗族,改从别人的姓氏呢?谁知元景安胆小怕死,他卑鄙 地把元景皓的这些话都报告了高洋。结果,景皓被处死,元景安得以苟且偷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即宁做玉器被打碎,不做泥瓦得保全。人们常用这句成语比喻宁愿保持高尚的气节死去,不愿屈辱地活着。

后来,这一典故被抽象出来,含义也得到升华,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的节操,用以比喻宁愿为了正义高尚的事业而献身,不愿屈从失节而苟全。

-----------------------------------------------------------------

〖元勰之死〗

关于彭城王勰的死因,《资治通鉴》上是这么记载的:北魏立高皇后之时,彭城武宣王元勰再三劝谏不可,宣武帝不听。高肇由此而怨恨元勰,数次在宣武帝面前进谗言诋毁元勰,宣武帝不听信。元勰崐推荐自己的舅舅潘僧固为长乐太守,京兆王元愉反叛,胁迫潘僧固与他同伙,高肇因此而诬告元勰北与元愉勾结相通,南招蛮贼。彭城武宣王元勰手下的郎中令魏偃、原先的防阁高祖珍希望高肇提拔他们,就与高肇勾结一起陷害元勰。高肇命令侍中元晖上报宣武帝,元晖不从,又命令左卫元珍去报告了。宣武帝就此事询问元晖,元晖说明元勰不会如此;宣武帝又以此事问高肇,高肇叫来魏偃和高祖珍作证,宣武帝就相信了高肇的诬陷。

戊戌(十八日),宣武帝召元勰以及高阳王元雍、广阳王元嘉、清河王元怿、广平王元怀、高肇一起入宴。元勰的妃子李氏正在生产,因此他再三推辞不去赴宴。中使相继而来宣召,元勰万不得已,只好与李氏诀别,然后登车而去,进入东掖门,过小桥,拉车的牛不肯向前,打了它很久还是不向前迈进,又有使者责备元勰来的迟了,于是只好去掉牛,由人把车拉进去。

宴会在宫中举行,到了夜间,全都喝醉了,宣武帝令他们各就方便之处休息。不一会儿,元珍带着武士送毒酒来了,元勰说:“我没有罪,希望能一见圣上,死而元恨!”元珍说:“圣上怎么可以复见呢?”元勰说:“皇上对明,不应该没有事就把我杀掉,乞求与诬告我的人当面对质!”武士用刀环向元勰的脸上打去,元勰大声呼喊道:“冤枉啊!老天爷!我如此忠心反而被杀!”武士又打,元勰只好饮喝毒酒,武士上前杀了元勰,天亮之后,用褥子裹了尸体装在车上送回他的府第,声称大王因酒醉而死去。李妃放声大哭,高声喊道:“高肇冤枉杀人,伤天害理,老天爷有灵,你怎么能得到好死呢?”宣武帝在东堂为元勰举哀,赠官和葬礼莫不优厚加倍。朝廷之内的大小官员,无不丧气叹息,行路男女都流着眼泪说:“高令公冤枉地杀害了贤德的彭城王。”从此朝廷内外对高肇更加憎恨得更厉害了。

施肩吾是唐代的。

个人简介:

施肩吾(公元780年-861年),唐宪宗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进士,唐杭州府新城县招贤贤德乡(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洞桥镇贤德村)人。他是杭州地区第一位状元,是集诗人、道学家、台湾澎湖的第一位民间开拓者于一身的历史传奇人物。施肩吾幼年家贫,好学的他不畏劳苦,每日上山识字习文,并在唐元和十年殿试中被钦赐状元及第。唐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天下大乱,施肩吾率领族人乘木船,经过多日漂泊,到达了澎湖并最终在此定居。他把大陆的先进生产方式和农业生产技术也带到了那里,与当地人一起参加生产劳动,开发宝岛。被后人誉为“开发澎湖的先驱者”。

作品:

施肩吾一生与诗歌同行,他的诗歌及道教著作极为丰富,有诗集《西山集》十卷传世,《万首唐人绝句》诗集中收入其诗一百五十一首,后人评论他的诗作"新奇瑰丽,格高似陶,韵胜似谢,其品格当不在李杜下"。另有道教著作《西山群仙会真记》、《太白经》、《黄帝阴符经解》、《钟吕传道集》等。

历代皇帝年号

秦朝历代皇帝年号

始皇帝赢政

(前259-前210年)

秦二世胡亥

(前230-前207)

6 汉历代皇帝年号

61 西汉历代皇帝年号

汉高帝 刘邦

汉惠帝 刘盈

汉高后 吕稚(太后称制)

汉少帝 刘恭

汉少帝 刘弘

汉文帝 刘恒

汉景帝 刘启

汉武帝 刘彻

汉昭帝 刘弗陵

昌邑王 刘贺

汉宣帝 刘询

汉元帝 刘奭

汉成帝 刘骜

汉哀帝 刘欣

汉平帝 刘衍

孺子 刘婴

更始帝 刘玄

62 新朝

新朝 王莽

63 东汉历代皇帝年号

汉光武帝 刘秀

汉明帝 刘庄

汉章帝 刘炟

汉和帝 刘肇

汉殇帝 刘隆

汉安帝 刘祜

汉少帝 刘懿

汉顺帝 刘保

汉冲帝 刘炳

汉质帝 刘缵

汉桓帝 刘志

汉灵帝 刘宏

汉后少帝 刘辩

汉献帝 刘协

7 三国

71 魏

魏武帝 曹操 (为追谥,生前未即位)

魏文帝 曹丕

魏明帝 曹睿

魏少帝 曹芳 (邵陵厉公)

高贵乡公 曹髦

魏元帝 曹奂

72 蜀汉

汉昭烈帝 刘备

汉后主 刘禅

73 吴

长沙桓王 孙策

吴大帝 孙权

吴废帝 孙亮

吴景帝 孙休

吴末帝 孙皓

8 晋朝

81 西晋

宣帝 司马懿

景帝 司马师

文帝 司马昭(以上三帝为追谥,生前未即位)

武帝 司马炎

惠帝 司马衷

怀帝 司马炽

愍帝 司马邺

82 东晋历代皇帝年号

元帝 司马睿

明帝 司马绍

成帝 司马衍

康帝 司马岳

穆帝 司马聃

哀帝 司马丕

海西公 司马奕

简文帝 司马昱

孝武帝 司马曜

安帝 司马德宗

恭帝 司马德文

821 十六国

8211 成汉

(成)景帝 李特

(成)武帝 李雄

(成)哀帝 李班

(成)幽公 李期

(汉)昭文帝 李寿

(汉)末主 李势

8212 汉(前赵)

(汉)光文帝 刘渊

(汉)昭武帝 刘聪

(汉)隐帝 刘粲

(前赵)刘曜

8213 后赵

明帝 石勒

海阳王 石弘

武帝 石虎

义阳王 石世

新兴王 石尊

石鉴

石祗

8214 前凉

武公(明王) 张轨

元公 张实

成王 张茂

忠成公(文王) 张骏

敬烈公(桓王) 张重华

哀公 张耀灵

威王 张祚

敬悼公(冲王) 张玄靓

悼公 张天锡

8215 后凉

懿武帝 吕光

隐王 吕绍

灵帝 吕纂

建康公 吕隆

8216 西凉

武昭王 李暠

李歆

李恂

8217 南凉

武王 秃发乌孤

康王 秃发利鹿孤

景王 秃发傉檀

8218 北凉

建康公 段业

武宣王 沮渠蒙逊

哀王 沮渠牧犍

8219 前燕

襄公 慕容廆

文明帝 慕容皝

景昭帝 慕容儁

幽帝 慕容暐

82110 后燕

成武帝 慕容垂

惠愍帝 慕容宝

昭武帝 慕容盛

惠文帝 慕容熙

82111 西燕

慕容泓

威帝 慕容冲

段随

慕容觊

慕容望

慕容忠

慕容永

82112 北燕

惠懿帝 高云

文成帝 冯跋

昭成帝 冯弘

82113 南燕

献武帝 慕容德

末主 慕容超

82114 夏

武烈帝 赫连勃勃

平原王 赫连昌

昌定王 赫连定

82115 前秦

苻洪

景明帝 苻健

厉王 苻生

宣昭帝 苻坚

苻宏

哀平帝 苻丕

高帝 苻登

末主 苻崇

82116 后秦

武昭帝 姚苌

文桓帝 姚兴

末主 姚泓

82117 西秦

宣烈王 乞伏国仁

武元王 乞伏乾归

文昭王 乞伏炽盘

末主 乞伏慕末

82118 冉魏

武悼天王 冉闵

82119 代国

拓跋猗卢

拓跋普根

拓跋始生

平文帝 拓跋郁律

惠帝 拓跋贺傉

炀帝 拓跋纥那

烈帝 拓跋翳槐

昭成帝 拓跋什翼犍

82120 吐谷浑

参见吐谷浑首领列表

9 南北朝

91 南朝

911 宋

武帝 刘裕

少帝 刘义符

文帝 刘义隆

太子 刘劭

孝武帝 刘骏

前废帝 刘子业

明帝 刘彧

后废帝 刘昱

顺帝 刘淮

912 齐

高帝 萧道成

武帝 萧赜

郁林王 萧昭业

海陵王 萧昭文

明帝 萧鸾

东昏侯 萧宝卷

和帝 萧宝融

913 梁历代皇帝年号

武帝 萧衍

临贺王 萧正德

简文帝 萧纲

豫章王 萧栋

武陵王 萧纪

元帝 萧绎

闵帝 萧渊明

敬帝 萧方智

宣帝 萧言

明帝 萧岿

后主 萧琮

914 陈

武帝 陈霸先

文帝 陈蒨

废帝 陈伯宗

宣帝 陈顼

后主 陈叔宝

92 北朝

921 北魏

道武帝 拓跋珪

明元帝 拓跋嗣

太武帝 拓跋焘

南安王 拓跋余

文成帝 拓跋浚

献文帝 拓跋弘

孝文帝 元宏

宣武帝 元恪

孝明帝 元诩

幼主 元钊

孝庄帝 元子攸

长广王 元晔

节闵帝 元恭

安定王 元朗

孝武帝 元攸

922 东魏

孝静帝 元善见

923 西魏

文帝 元宝炬

废帝 元钦

恭帝 拓跋廓

924 北齐

文宣帝 高洋

废帝 高殷

孝昭帝 高演

武成帝 高湛

后主 高纬

安德王 高延宗

幼主 高恒

范阳王 高绍义

925 北周

文帝 宇文泰

孝闵帝 宇文觉

明帝 宇文毓

武帝 宇文邕

宣帝 宇文赟

静帝 宇文衍

10 隋历代皇帝年号

隋文帝 杨坚

隋炀帝 杨广

隋恭帝 杨侑

隋秦王 杨浩

隋越王 杨侗

11唐朝历代皇帝年号

公元618年——公元907年

高 祖 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 李 渊 公元618年—公元626年 武德

太 宗 文武大圣大光孝皇帝 李世民 公元626年—公元649年 贞观

高 宗 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 李 治 公元649年—公元683年 永徽、显庆、龙朔、

麟德、乾封、总章、

咸亨、上元、仪凤、

调露、永隆、开耀、

永淳、弘道

中 宗 大和圣昭孝皇帝 李 显 公元683年—公元684年 嗣圣

睿 宗 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 李 旦 公元684年—公元690年 文明

大 周 圣神皇帝 武 曌 公元690年—公元705年 光宅、垂拱、永昌、

载初、天授、如意、

长寿、延载、证圣、

天册万岁、万岁登封、

万岁通天、神功、

圣历、久视大足、长安

中 宗 大和圣昭孝皇帝 李 显 公元705年—公元710年 神龙、景龙

殇 宗 李重茂 公元710年—公元710年 唐龙

睿 宗 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 李 旦 公元710年—公元712年 景云、太极、延和

玄 宗 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 李隆基 公元712年—公元756年 先天、开元、天宝

肃 宗 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 李 亨 公元756年—公元762年 至德、乾元、上元

代 宗 睿文孝武皇帝 李 豫 公元762年—公元779年 宝应、广德、永泰、

大历

德 宗 神武孝文皇帝 李 适 公元779年—公元805年 建中、兴元、贞元

顺 宗 至德大圣大安孝皇帝 李 诵 公元805年—公元805年 永贞

宪 宗 圣神章武孝皇帝 李 纯 公元805年—公元820年 元和

穆 宗 睿圣文惠孝皇帝 李 恒 公元820年—公元824年 长庆

敬 宗 睿武昭愍孝皇帝 李 湛 公元824年—公元826年 宝历

文 宗 元圣昭献孝皇帝 李 昂 公元826年—公元840年 宝历、太和、开成

武 宗 至道昭肃孝皇帝 李 炎 公元840年—公元846年 会昌

宣 宗 圣武献文孝皇帝 李 忱 公元846年—公元859年 大中

懿 宗 昭圣恭惠孝皇帝 李 漼 公元859年—公元873年 大中、咸通

僖 宗 惠圣恭定孝皇帝 李 儇 公元873年—公元888年 咸通、乾符、广明

昭 宗 圣穆景文孝皇帝 李 晔 公元888年—公元904年 龙纪、大顺、景福、

乾宁、光化、天复、

天佑

哀皇帝 李 柷 公元904年—公元907年 天佑

111 南诏

南诏

112 渤海国

渤海高王 大祚荣

渤海武王 大武艺

渤海文王 大钦茂

大元义

渤海成王 大华兴

渤海康王 大嵩璘

渤海定王 大元瑜

渤海僖王 大言义

渤海简王 大明忠

渤海宣王 大仁秀

大彝震

大虔晃

大玄锡

大玮瑎

大諲撰

12 五代十国

121 五代

1211 后梁

太祖 朱温

末帝 朱瑱

1212 后唐

庄宗 李存勖

明宗 李亶

闵帝 李从厚

末帝 李从珂

1213 后晋

高祖 石敬瑭

少帝 石重贵

1214 后汉

高祖 刘知远

隐皇帝 刘承佑

1215 后周

太祖 郭威

世宗 柴荣

恭帝 柴宗训

122 十国

1221 吴越

(904年-978年)

太祖 钱鏐

世宗 钱元瓘

成宗 钱弘佐

忠逊王 钱弘倧

忠懿王 钱弘俶

1222 闽国

(909年-945年,当中包含殷943年-945年)

太祖 王审知

嗣王 王延翰

惠宗 王延钧

康宗 王昶

景宗 王曦

殷帝 王延政

1223 荆南

荆南(南平)

(906年-963年)

武信王 高季兴

文献王 高从诲

贞懿王 高宝融

荆南侍中 高保勖

荆南侍中 高继冲

1224 楚国

楚国(907年-951年,创立者马殷实际自897年开始地方割据)

武穆王 马殷

衡阳王 马希声

文昭王 马希范

废王 马希广

恭孝王 马希萼

马希崇

1225 吴国

(904年-937年)

太祖 杨行密

烈宗 杨渥

高祖 杨渭

睿帝 杨溥

1226 南唐

(937年-975年)

烈祖 李升

元宗 李璟

后主 李煜

1227 南汉

(917年-971年)

高祖 刘岩

殇帝 刘玢

中宗 刘晟

后主 刘鋹

1228 北汉

(951年-979年)

世祖 刘旻

睿宗 刘钧

少主 刘继恩

英武帝 刘继元

1229 前蜀

(907年-925年)

高祖 王建

后主 王衍

12210 后蜀

(934年-965年)

高祖 孟知祥

后主 孟昶

13 宋

北宋 960年—1127年 庙号 谥号 姓名 统治时间 年号

太祖 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 赵匡胤 960年—976年 建隆 960年—963年

乾德 963年—968年

开宝 968年—976年

太宗 神功圣德文武皇帝 赵匡义,

赵光义,

赵炅 976年—997年 太平兴国 976年—984年

雍熙 984年—987年

端拱 988年—989年

淳化 990年—994年

至道 995年—997年

真宗 应符稽古神功让德文明武定章圣元孝皇帝 赵德昌,

赵元休,

赵元侃,

赵恒 997年—1022年 咸平 998年—1003年

景德 1004年—1007年

大中祥符 1008年—1016年

天禧 1017年—1021年

乾兴 1022年

仁宗 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 赵受益,

赵祯 1022年—1063年 天圣 1023年—1032年

明道 1032年—1033年

景佑 1034年—1038年

宝元 1038年—1040年

康定 1040年—1041年

庆历 1041年—1048年

皇佑 1049年—1054年

至和 1054年—1056年

嘉佑 1056年—1063年

英宗 体乾应历隆功盛德宪文肃武睿圣宣孝皇帝 赵宗实,赵曙

1063年—1067年 治平 1064年—1067年

神宗 绍天法古运德建功英文烈武钦仁圣孝皇帝 赵仲针,

赵顼 1067年—1085年 熙宁 1068年—1077年

元丰 1078年—1085年

哲宗 宪元继道显德定功钦文睿武齐圣昭孝皇帝 赵佣,

赵煦 1085年—1100年 元佑 1086年—1094年

绍圣 1094年—1098年

元符 1098年—1100年

徽宗 体神合道骏烈逊功圣文仁德宪慈显孝皇帝 赵佶 1100年—1125年 建中靖国 1101年

崇宁 1102年—1106年

大观 1107年—1110年

政和 1111年—1118年

重和 1118年—1119年

宣和 1119年—1125年

钦宗 恭文顺德仁孝皇帝 赵亶,

赵烜,

赵桓 1125年—1127年 靖康 1126年—1127年

南宋 1127年—1279年 庙号 谥号 姓名 统治时间 年号

高宗 受命中兴全功至德圣神武文昭仁宪孝皇帝 赵构 1127年—1162年 建炎 1127年—1130年

绍兴 1131年—1162年

孝宗 绍统同道冠德昭功哲文神武明圣成孝皇帝 赵伯琮,

赵瑗,

赵玮,

赵昚 1162年—1189年 隆兴 1163年—1164年

乾道 1165年—1173年

淳熙 1174年—1189年

光宗 循道宪仁明功茂德温文顺武圣哲慈孝皇帝 赵敦 1189年—1194年 绍熙 1190年—1194年

宁宗 法天备道纯德茂功仁文哲武圣睿恭孝皇帝 赵扩 1194年—1224年 庆元 1195年—1200年

嘉泰 1201年—1204年

开禧 1205年—1207年

嘉定 1208年—1224年

理宗 建道备德大功复兴烈文仁武圣明安孝皇帝 赵与莒,

赵贵诚,赵昀 1224年—1264年 宝庆 1225年—1227年

绍定 1228年—1233年

端平 1234年—1236年

嘉熙 1237年—1240年

淳佑 1241年—1252年

宝佑 1253年—1258年

开庆 1259年

景定 1260年—1264年

度宗 端文明武景孝皇帝 赵孟启,

赵孜

赵禥 1264年—1274年 咸淳 1265年—1274年

恭宗 孝恭懿圣皇帝 赵显 1274年—1276年 德佑 1275年—1276年

端宗 裕文昭武愍孝皇帝 赵昰 1276年—1278年 景炎 1276年—1278年

幼主 赵昺 1278年—1279年 祥兴 1278年—1279年

14 辽代

辽太祖 耶律阿保机

辽应天后 述律平(太后称制)

辽东丹王 耶律倍

辽太宗 耶律德光

辽世宗 耶律阮

辽穆宗 耶律璟

辽景宗 耶律贤

辽萧太后 萧绰(萧撒葛只)

辽圣宗 耶律隆绪

辽兴宗 耶律宗真

辽道宗 耶律洪基

天祚帝 耶律延禧

15 西夏

太祖 李继迁

太宗 李德明

景宗 李元昊

毅宗 李谅祚

惠宗 李秉常

崇宗 李乾顺

仁宗 李仁孝

桓宗 李纯佑

襄宗 李安全

神宗 李遵顼

献宗 李德旺

末帝 李睍

16 金

金太祖 完颜阿骨打

金太宗 完颜晟

金熙宗 完颜亶

海陵王 完颜亮

金世宗 完颜雍

金章宗 完颜璟

卫绍王 完颜永济

金宣宗 完颜珣

金哀宗 宛颜守绪

金末帝 完颜承麟

17 元历代皇帝年号

元太祖 铁木真 (成吉思汗)

元睿宗 拖雷 (监国)

元太宗 窝阔台

马乃真后 (称制)

元定宗 贵由

海迷失后 (称制)

元宪宗 蒙哥

元世祖 忽必烈 (薛禅汗)

元成宗 铁穆耳 (完泽笃汗)

元武宗 海山 (曲律汗)

元仁宗 爱育黎拔力八达 (普颜笃汗)

元英宗 硕德八剌 (格坚汗)

泰定帝 也孙铁木儿

天顺帝 阿速吉八

元文宗 图帖睦尔 (札牙笃汗)

元明宗 和世剌

元宁宗 懿璘质班

元顺帝 妥懽帖睦尔 (元惠宗)(乌哈图汗)

18 明朝历代皇帝年号

明太祖 朱元璋,年号洪武

明惠帝 朱允炆,年号建文

明成祖 朱棣,年号永乐 (庙号初为明太宗)

明仁宗 朱高炽,年号洪熙

明宣宗 朱瞻基,年号宣德

明英宗 朱祁镇,年号正统/天顺

明代宗 朱祁钰,年号景泰

明宪宗 朱见深,年号成化

明孝宗 朱佑樘,年号弘治

明武宗 朱厚照,年号正德

明世宗 朱厚熜,年号嘉靖

明穆宗 朱载垕,年号隆庆

明神宗 朱翊钧,年号万历

明光宗 朱常洛,年号泰昌

明熹宗 朱由校,年号天启

明思宗 朱由检,年号崇祯

181 顺

李自成,年号永昌

182 大西

张献忠,年号大顺

183 南明

福王 朱由崧,年号弘光

唐王 朱聿键,年号隆武

桂王 朱由榔,年号永历

19 清代历代皇帝年号

清太祖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清太宗 爱新觉罗皇太极,

清世祖 爱新觉罗福临,年号顺治,通称顺治皇帝

清圣祖 爱新觉罗玄烨,年号康熙,通称康熙皇帝

清世宗 爱新觉罗胤禛,年号雍正,通称雍正皇帝

清高宗 爱新觉罗弘历,年号乾隆,通称乾隆皇帝

清仁宗 爱新觉罗颙琰,年号嘉庆,通称嘉庆皇帝

清宣宗 爱新觉罗旻宁,年号道光,通称道光皇帝

清文宗 爱新觉罗奕詝,年号咸丰,通称咸丰皇帝

清穆宗 爱新觉罗载淳,年号同治,通称同治皇帝

清德宗 爱新觉罗载湉,年号光绪,通称光绪皇帝

清逊帝 爱新觉罗溥仪,年号宣统,通称宣统皇帝

天命: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 庙号太祖

天聪: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 庙号太宗 (崇德)

顺治:体天隆运英睿钦文大德宏功至仁纯孝章皇帝 庙号世祖

康熙: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 庙号圣祖

雍正: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 庙号世宗

乾隆: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 庙号高宗

嘉庆:受天兴运敷化绥猷崇文经武孝光勤俭端敏英哲睿皇帝 庙号仁宗

道光:效天符运立中体正至文圣武智勇仁慈俭勤孝敏宽定成皇帝 庙号宣宗

咸丰:协天翊运执中垂谟懋德振圣孝渊恭端仁宽敏庄俭显皇帝 庙号文宗

同治:继天开运受中居正保大定功圣智诚孝信敏恭宽明肃毅皇帝 庙号穆宗

光绪: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经文纬武仁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 庙号德宗

明朝:

太祖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 朱元璋

孝慈贞化哲顺仁徽成天育圣至德高皇后 马氏

兴宗孝康皇帝 朱 标(追封)

孝康皇后 常氏

皇太后 吕氏

惠宗嗣天章道诚懿渊功观文扬武克仁笃孝让皇帝 朱允炆

孝愍温贞哲睿肃烈襄天弼圣让皇后 马氏

成祖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 朱 棣

仁孝慈懿诚明庄献配天齐圣文皇后 徐氏

仁宗敬天体道纯诚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昭皇帝 朱高炽

诚孝恭肃明德弘仁顺天启圣昭皇后 张氏

宣宗宪天崇道英明神圣钦文昭武宽仁纯孝章皇帝 朱瞻基

恭让诚顺康穆静慈章皇后 胡氏

孝恭懿宪慈仁庄烈齐天配圣章皇后 孙氏

孝翼温惠淑慎慈仁匡锡天圣皇太后 吴氏

英宗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皇帝 朱祁镇

孝庄献穆弘惠显仁恭天钦圣睿皇后 钱氏

孝肃贞顺康懿光烈辅天承圣睿皇后 周氏

代宗符天建道恭仁康定隆文布武显德崇孝景皇帝 朱祁钰

孝渊肃懿贞惠安和辅天恭圣景皇后 汪氏

宪宗继天凝道诚明仁敬崇文肃武宏德圣孝纯皇帝 朱见深

皇后 吴氏

孝贞庄懿恭靖仁慈钦天辅圣纯皇后 王氏

孝穆慈慧恭恪庄僖崇天承圣纯皇后 纪氏

孝惠康肃温仁懿顺协天佑圣皇后 邵氏

孝宗达天明道纯诚中正圣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 朱佑樘

孝成靖肃庄慈哲懿扶天赞圣敬皇后 张氏

武宗承天达道英肃睿哲昭德显功弘文思孝毅皇帝 朱厚照

孝静庄惠安肃温诚顺天偕圣毅皇后 夏氏

睿宗知天守道洪德渊仁宽穆纯圣恭检敬文献皇帝 朱佑杬(追封)

慈孝贞顺仁敬诚一安天诞圣献皇后 蒋氏

世宗钦天履道英毅神圣宣文广武洪仁大孝肃皇帝 朱厚熜

孝洁恭懿慈睿安庄相天翊圣肃皇后 陈氏

皇后 张氏

孝烈端顺敏惠恭诚祗天卫圣皇后 方氏

孝恪渊纯慈懿恭顺赞天开圣皇太后 杜氏

穆宗契天隆道渊懿宽仁显文光武纯德弘孝庄皇帝 朱载垕

孝懿贞惠顺哲恭仁俪天襄圣庄皇后 李氏

孝安贞懿恭纯温惠佐天弘圣皇后 陈氏

孝定贞纯钦仁端肃弼天祚圣皇太后 李氏

神宗范天合道哲肃敦简光文章武安仁止孝显皇帝 朱翊钧

孝端贞恪庄惠仁明媲天毓圣显皇后 王氏

孝靖温懿敬让贞慈参天胤圣皇太后 王氏

孝宁温穆庄惠慈懿宪天裕圣太皇太后 郑氏

孝敬恭顺荣庄瑞靖敬天光圣太皇太后 李氏

光宗崇天契道英睿恭纯宪文景武渊仁懿孝贞皇帝 朱常洛

孝元昭懿哲惠庄仁合天弼圣贞皇后 郭氏

孝和恭献温穆徽慈谐天鞠圣皇太后 王氏

孝纯恭懿淑穆庄静毘天毓圣皇太后 刘氏

熹宗达天阐道敦孝笃友章文襄武靖穆庄勤悊皇帝 朱由校

孝哀慈靖恭惠温贞偕天协圣悊皇后 张氏

毅宗绍天绎道刚明恪俭揆文奋武敦仁懋孝烈皇帝 朱由检

孝节贞肃渊恭庄毅奉天靖圣烈皇后 周氏

恭宗慕天敷道贞纯肃哲修文显武圣敬仁毅孝皇帝 朱常洵(追封)

孝诚端惠慈顺贞穆辅天昌圣皇太后 姚氏

皇太后 邹氏

安宗处天承道诚敬英哲缵文备武宣仁度孝简皇帝 朱由崧

孝哲懿庄温正仁靖仪天昭圣皇后 黄氏

孝义端仁肃明贞洁熙天诒圣皇后 李氏

绍宗配天至道弘毅肃穆思文烈武敏仁广孝襄皇帝 朱聿键

孝毅贞烈慈肃贤明承天昌圣襄皇后 曾氏

礼宗体天昌道庄毅温弘兴文宣武仁智诚孝端皇帝 朱常瀛(追封)

孝钦静淑慈敬天昭豫保康圣端皇后 吕氏

孝正庄翼敦仁端惠天圣皇太后 王氏

皇太后 马氏

昭宗应天推道敏毅恭检经文纬武礼仁克孝匡皇帝 朱由榔

孝刚敏肃哲慎正和应天顺圣匡皇后 王氏

元朝:

太 祖 法天启运圣武皇帝 孛儿只斤铁木真 公元1206年—公元1227年

睿 宗 景襄皇帝 孛儿只斤拖 雷 公元1227年—公元1229年

太 宗 英文皇帝 孛儿只斤窝阔台 公元1229年—公元1241年

昭慈皇后 乃马真 公元1241年—公元1246年

定 宗 简平皇帝 孛儿只斤贵由 公元1246年—公元1248年

海迷失皇后 海迷失 公元1248年—公元1251年

宪 宗 桓肃皇帝 孛儿只斤蒙 哥 公元1251年—公元1259年

世 祖 圣德神功文武皇帝 孛儿只斤忽必烈 公元1259年—公元1294年 中统、至元

成 宗 钦明广孝皇帝 孛儿只斤铁木耳 公元1294年—公元1307年 元贞、大德

武 宗 仁惠宣孝皇帝 孛儿只斤海 山 公元1307年—公元1311年 至大

仁 宗 圣文钦孝皇帝 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 公元1311年—公元1320年 皇庆、延佑

英 宗 睿圣文孝皇帝 孛儿只斤硕德八刺 公元1320年—公元1323年 至治

泰定皇帝 孛儿只斤也孙铁木耳 公元1323年—公元1328年 泰定、致和

天顺皇帝 孛儿只斤阿速吉八 公元1328年—公元1328年 天顺

文 宗 圣明元孝皇帝 孛儿只斤图贴睦耳 公元1328年—公元1328年 天历

明 宗 翼献景孝皇帝 孛儿只斤和世瓎 公元1328年—公元1329年 至顺

文 宗 圣明元孝皇帝 孛儿只斤图贴睦耳 公元1329年—公元1332年 至顺

宁 宗 冲圣嗣孝皇帝 孛儿只斤懿璘质班 公元1332年—公元1333年 至顺

惠 宗 顺皇帝 孛儿只斤妥懽帖睦尔 公元1333年—公元1368年 至顺

宋朝:太祖 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 赵匡胤 960年—976年 建隆 960年—963年

乾德 963年—968年

开宝 968年—976年

太宗 神功圣德文武皇帝 赵匡义,

赵光义,

赵炅 976年—997年 太平兴国 976年—984年

雍熙 984年—987年

端拱 988年—989年

淳化 990年—994年

至道 995年—997年

真宗 应符稽古神功让德文明武定章圣元孝皇帝 赵德昌,

赵元休,

赵元侃,

赵恒 997年—1022年 咸平 998年—1003年

景德 1004年—1007年

大中祥符 1008年—1016年

天禧 1017年—1021年

乾兴 1022年

仁宗 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 赵受益,

赵祯 1022年—1063年 天圣 1023年—1032年

明道 1032年—1033年

景佑 1034年—1038年

宝元 1038年—1040年

康定 1040年—1041年

庆历 1041年—1048年

皇佑 1049年—1054年

至和 1054年—1056年

嘉佑 1056年—1063年

英宗 体乾应历隆功盛德宪文肃武睿圣宣孝皇帝 赵宗实,赵曙

1063年—1067年 治平 1064年—1067年

神宗 绍天法古运德建功英文烈武钦仁圣孝皇帝 赵仲针,

赵顼 1067年—1085年 熙宁 1068年—1077年

元丰 1078年—1085年

哲宗 宪元继道显德定功钦文睿武齐圣昭孝皇帝 赵佣,

赵煦 1085年—1100年 元佑 1086年—1094年

绍圣 1094年—1098年

元符 1098年—1100年

徽宗 体神合道骏烈逊功圣文仁德宪慈显孝皇帝 赵佶 1100年—1125年 建中靖国 1101年

崇宁 1102年—1106年

大观 1107年—1110年

政和 1111年—1118年

重和 1118年—1119年

宣和 1119年—1125年

钦宗 恭文顺德仁孝皇帝 赵亶,

赵烜,

赵桓 1125年—1127年 靖康 1126年—1127年

南宋 1127年—1279年 庙号 谥号 姓名 统治时间 年号

高宗 受命中兴全功至德圣神武文昭仁宪孝皇帝 赵构 1127年—1162年 建炎 1127年—1130年

绍兴 1131年—1162年

孝宗 绍统同道冠德昭功哲文神武明圣成孝皇帝 赵伯琮,

赵瑗,

赵玮,

赵昚 1162年—1189年 隆兴 1163年—1164年

乾道 1165年—1173年

淳熙 1174年—1189年

光宗 循道宪仁明功茂德温文顺武圣哲慈孝皇帝 赵敦 1189年—1194年 绍熙 1190年—1194年

宁宗 法天备道纯德茂功仁文哲武圣睿恭孝皇帝 赵扩 1194年—1224年 庆元 1195年—1200年

嘉泰 1201年—1204年

开禧 1205年—1207年

嘉定 1208年—1224年

理宗 建道备德大功复兴烈文仁武圣明安孝皇帝 赵与莒,

赵贵诚,赵昀 1224年—1264年 宝庆 1225年—1227年

绍定 1228年—1233年

端平 1234年—1236年

嘉熙 1237年—1240年

淳佑 1241年—1252年

宝佑 1253年—1258年

开庆 1259年

景定 1260年—1264年

度宗 端文明武景孝皇帝 赵孟启,

赵孜

赵禥 1264年—1274年 咸淳 1265年—1274年

恭宗 孝恭懿圣皇帝 赵显 1274年—1276年 德佑 1275年—1276年

端宗 裕文昭武愍孝皇帝 赵昰 1276年—1278年 景炎 1276年—1278年

幼主 赵昺 1278年—1279年 祥兴 1278年—1279年

唐朝: 庙号 谥号 姓名 统治时间 年号

高祖 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 李渊 618年-626年 武德 618年-626年

太宗 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 李世民 627年-649年 贞观 627年-649年

高宗 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 李治 650年-683年 永徽 650年-655年

显庆 656年-661年

龙朔 661年-663年

麟德 664年-665年

干封 666年-668年

总章 668年-670年

咸亨 670年-674年

上元 674年-676年

仪凤 676年-679年

调露 679年-680年

永隆 680年-681年

开耀 681年-682年

永淳 682年-683年

弘道 683年

中宗 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 李显 684年 嗣圣 684年

(为武后所废) (以及705年-710年)

睿宗 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 李旦 684年 文明 684年

(为武后所废) (以及710年-712年)

则天顺圣皇后 武曌 684年-705年 光宅 684年

垂拱 685年-688年

永昌 689年

载初 690年

则天大圣皇帝 武曌 684年-705年 天授 690年-692年

如意 692年

长寿 692年-694年

延载 694年

证圣 695年

天册万岁 695年-696年

万岁登封 696年

万岁通天 696年-697年

神功 697年

圣历 698年-700年

久视 700年

大足 701年

长安 701年-704年

作者: 流云不留影 2005-10-17 12:27 回复此发言

--------------------------------------------------------------------------------

2 回复:唐朝历代皇帝谥号

中宗(重祚) 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 李显 (见684年,)

705年-710年 神龙 705年-707年

景龙 707年-710年

少帝 李重茂 710年 唐隆 710年

睿宗(重祚) 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 李旦 (见684年,)

710年-712年 景云 710年-711年

太极 712年

延和 712年

玄宗 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 李隆基 712年-756年 先天 712年-713年

开元 713年-741年

天宝 742年-756年

肃宗 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 李亨 756年-762年 至德 756年-758年

干元 758年-760年

上元 760年-761年

代宗 睿文孝武皇帝 李豫 762年-779年 宝应 762年-763年

广德 763年-764年

永泰 765年-766年

大历 766年-779年

德宗 神武孝文皇帝 李适 780年-805年 建中 780年-783年

兴元 784年

贞元 785年-805年

顺宗 至德大圣大安孝皇帝 李诵 805年 永贞 805年

宪宗 昭文章武大圣至神孝皇帝 李纯 806年-820年 元和 806年-820年

穆宗 睿圣文惠孝皇帝 李恒 821年-824年 长庆 821年-824年

敬宗 睿武昭愍孝皇帝 李湛 824年-826年 宝历 824年-826年

文宗 元圣昭献孝皇帝 李昂 826年-840年 宝历 826年

大和 827年-835年

开成 836年-840年

武宗 至道昭肃孝皇帝 李炎 840年-846年 会昌 841年-846年

宣宗 圣武献文孝皇帝 李忱 846年-859年 大中 847年-859年

懿宗 昭圣恭惠孝皇帝 李漼 859年-873年 大中 859年

咸通 860年-873年

僖宗 惠圣恭定孝皇帝 李儇 873年-888年 咸通 873年-874年

干符 874年-879年

广明 880年-881年

中和 881年-885年

光启 885年-888年

文德 888年

昭宗 圣穆景文孝皇帝 李晔 888年-904年 龙纪 889年

大顺 890年-891年

景福 892年-893年

干宁 894年-898年

光化 898年-901年

天复 901年-904年

天佑 904年

哀帝 昭宣光烈哀孝皇帝 李柷 904年-907年 天佑 904年-907年

李柷原谥曰哀皇帝,后唐明宗李嗣源改谥曰昭宣光烈哀孝皇帝。

1 关于社稷的诗句

关于社稷的诗句 1李白的关于关怀江山社稷的诗歌

南陵别儿童入京

作者:李白

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 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

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 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

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西上莲花山(《古风》其十七)

作者:李白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 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 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

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 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 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

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

乐府·塞下曲六首

(一)

作者: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二)

天兵下北荒,胡马欲南饮。

横戈从百战,直为衔恩甚。

握雪海上餐,拂沙陇头寝。

何当破月氏,然后方高枕。

(三)

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

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

阵解星芒尽,营空海雾消。

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

(四)

白马黄金塞,云砂绕梦思。

那堪愁苦节,远忆边城儿。

萤飞秋窗满,月度霜闺迟。

摧残梧桐叶,萧飒沙棠枝。

无时独不见,流泪空自知。

(五)

塞虏乘秋下,天兵出汉家。

将军分虎竹,战士卧龙沙。

边月随弓影,胡霜拂剑花。

玉关殊未入,**莫长嗟。

(六)

烽火动沙漠,连照甘泉云。

汉皇按剑起,还召李将军。

兵气天上合,鼓声陇底闻。

横行负勇气,一战净妖氛

《关山月》 作者: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1、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

2、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3、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北风行》

4、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乐府·将进酒》

5、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乐府·将进酒》

6、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乐府·将进酒》

7、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

8、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9、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庐山瀑布》

10、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登金陵凤凰台》

11、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南陵别儿童入京》

12、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蜀道难》

13、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登金陵凤凰台》

14、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送友人》

15、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渡荆门送别》

16、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菩萨蛮》

17、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8、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

19、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秋浦歌》

20、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子夜吴歌》

21、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下独酌》

22、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早发白帝城》

23、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越中览古》

2有关于江山社稷的诗 快点急需

1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2李清照《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3范成大《州桥》:“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忍泪失声问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

4林升《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5陆游《示儿》:“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6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人海,五千仍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7文天祥《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8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

元姓 元氏家谱 元姓起源 元姓名人 元姓的来源 元姓简介

一、姓氏源流 元(Yuán)姓源出有五: 1、出自殷商元铣之后,世代相传姓元。元姓之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姓氏,最具体的证明...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