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姓陶的家谱?
7805山西新绛古绛陶氏家谱五卷 (清)陶起盛等重修 清道光七年(1827)木活字本 五册 日本 美国 7806江苏江宁西阳陶氏宗谱十卷 (清)陶汝先等重修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燕翼堂木活字本 十册 日本 美国 7807江苏溧水陶氏宗谱不分卷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五柳堂木活字本 十册 江苏溧水县云台乡下桥头村西垫里 注:此谱初修於清雍正。 7808江苏镇江润东顺江洲陶氏族谱四卷 (清)陶秀资等修 清道光元年(1820)木活字本 四册 北图 7809江苏镇江润东顺江洲陶氏重修族六卷 (清)陶荣等修 清同治六年(1867)木活字本 六册 北图 7810江苏镇江陶氏族谱六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陶凤编辑 民国十九年(1930)五柳堂铅印本 六册 历史所 江苏镇江市博 注:民国二年陶恒等始修。 7811江苏句容陶氏宗谱不分卷 (清)熊飞纂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木活字本 二十册 江苏句容县档 注:谱始纂於清康熙三十七年。 7812江苏常州陶氏宗谱□□卷 (清)陶士谣纂修 清光绪八年(1882)常州陶氏五柳堂木活字本 江苏常州市图(存卷2、卷末) 7813江苏常州溧阿陶氏迁常支谱四卷首一卷 (清)陶湘等修 清光绪三十年(1904)铅印本 北图 科图 人民大学 中央民院 辽宁图 日本 美国 7814江苏无锡陶氏宗谱四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文苑阁排印本 一册 河北大学 7815江苏无锡金匮陶氏支谱四卷 (清)陶光济编辑 清宣统元年(1909)锦初堂木刻本 江苏档(存卷2) 7816江苏无锡陶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附录一卷 (民国)陶世凤修 民国二十一年(1932)活字本 吉林大学 江苏苏州市图 7817江苏苏州陶氏家谱六卷 (清)陶惟纶等修辑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刻本 北图 历史所 中央民院 南京大学 江苏苏州市图 苏州大学 日本 美国 注:清康熙三十二年陶超宗始修。 7818江苏苏州陶氏宗谱六卷 (民国)陶怀照 陶谋嘉等续修 民国九年(1920)刻本 北图(二部) 历史所 人民大学 辽宁图 吉林大学(二部) 江苏苏州市博 日本 美国 注:陶超宗首修於清康熙三十二年。 7819江苏常熟浔阳陶氏家谱四卷 (民国)陶文炯重修 民国二十二年(1933)铅印本 四册 北图 北京大学 吉林大学 江苏常熟市图 美国 注:陶贞一首修於清乾隆时。 7820浙江泰顺池村陶氏族谱一卷 (清)林鄂等撰 清道光间重修刊本 浙江泰顺县文博馆 7821浙江嘉兴陶氏家谱不分卷 忠孝堂 待修草稿本 一册 浙江嘉兴市图 注:内有陶葆廉修改批注。 7822浙江绍兴会稽陶氏族谱三十卷 (清)陶元藻重修 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刻本 北图 吉林大学 上海图 日本 美国 7823浙江绍兴会稽陶氏族谱不分卷 (清)陶元藻纂修 清乾隆四年(1639)序留井草堂拙苍氏钞本 二册 浙江图 7824浙江韶兴会稽陶氏族谱三十二卷 (清)陶际尧增修 清道光十年(1830)刻本 北图(二部) 历史所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央民院 美国 注:明万历三十六年克斋翁始修。 7825浙江绍兴会稽陶氏族谱三十二卷 (清)陶柳溪纂修 清光绪五年(1879)修钞本 八册 河北大学 7826浙江绍兴会稽陶氏族谱三十二卷 (清)陶在铭修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木刻本 二十四册 南开大学 河北大学 吉林大学 哈尔 滨师大 日本 美国 注:明万历间克斋翁怿长始修。 7827浙江绍兴会稽陶氏东长房分谱不分卷 清人纂钞本 四册 浙江图 7828浙江浦江浦阳陶氏宗谱□□卷 (清)陶成福等纂修 清嘉庆十二年(1807)活字本 十册 北图 7829浙江浦江浦阳陶氏宗谱 民国三十五年(1946)木刻本 十二册 浙江兰溪县白沙乡陶宅(七部) 7830浙江临海陶氏宗谱□□卷 清同治八年(1869)木活字本 浙江临海县博(存卷3) 7831浙江缙云五云陶氏宗谱十一卷 (民国)陶汉龙总理 陶树子等协理 民国二十四年(1935)木活字本 浙江缙云县档 7832浙江松阳浔阳郡陶氏宗谱二卷 民国二十九年(1940)木刻本 浙江松阳县联溪乡徐山村 7833安徽南陵陶氏宗谱二卷 清光绪十一年(1885)纂修本 安徽南陵县档 7834安徽巢湖陶氏族谱四卷 (清)陶国良纂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刻本 安徽巢湖市图 7835江西南昌昌邑陶氏族谱一卷 清活字本光绪三十三年钞补 一册 江西档 7836湖北陶氏宗谱四十四卷 (民国)陶守珩 陶守照等编纂 民国三十六年(1947)陶氏五柳堂刻本 四十四册 武汉图 注:此书包括湖北各地陶氏宗派。首修於明万 历十一年。 7837湖北新洲六甲支谱陶氏八卷 (清)陶早棋 陶早茂续修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7)木刻本 湖北新洲县桃花乡桃花寨村 7838湖北新洲陶氏宗谱三十卷 (民国)陶旭斋 陶凤笙合修 民国十八年(1929)木刻本 湖北新洲县桃花乡桃花寨村 7839湖南宁乡陶氏支谱不分卷 (清)陶汝鼎等纂 清乾隆十五年(1889)刻本 一册 湖南图 7840湖南宁乡陶氏四修家谱九卷首三卷末一卷 (清)陶藻洲等纂修 清光绪十八年(1892)活字本 十六册 北图 日本 美国 7841湖南宁乡陶氏六修家谱十二卷 (民国)陶昭荃 陶文森等修 陶昭萼 陶瑞 班纂 民国三十六年(1947)活宇本 湖南图(存卷1) 7842湖南宁乡靳水双江陶氏五修家族谱二十二卷 (民国)陶美清 陶铸尧等修 陶美济 陶懋熙纂 民国十六年(1927)印本 湖南图(存卷15-22) 7843湖南湘潭陶氏四修支谱四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陶世慈 陶成学纂修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田紫荆堂木刻本 十册 河北大学 7844湖南湘阴陶氏七修族谱□□卷 (清)陶达烈总修 清道光八年(1828)刻本 湖南图(存卷1、首) 7845湖南安化资江陶氏族谱□□卷 清同治八年(1869)刻本 辽宁大连市图(存卷首之二、卷一之七) 7846湖南去化资江陶氏七修族谱提本九卷 (民国)陶叔惠修 陶东佛纂 民国二十八年(1939)活字本 九册 湖南图 7847湖南安化资江陶氏七修族谱□□卷 民国间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3、7) 7848广东新会松友祖家谱不分卷 (清)陶杰杨等辑 影清光绪九年(1883)序钞本 二册 美国 7849四川简阳陶氏族谱不分卷 (清)陶厚魁等修 清光绪七年(1881)刻本 二册 南京大学 7850四川陶氏族谱五卷 (民国)陶启金 陶宗钧等纂修 民国二十一年(1932)排印本 一册 四川图 7851 浔阳陶氏支谱十六卷 (清)陶宣炡辑 清咸丰七年(1857)录成钞本 五册 北图 注:道光二十二年初稿,二十七年再辑,咸丰六 年重定。
陶姓起源参考之一
历史来源:
一 ; 以地名为氏。据《姓苑》所载,上古有陶唐氏 ( 尧帝 ),居於陶邑 ( 山东定陶县 ) ,其后有陶氏。
二 ; 以官为氏,据《左传》所载,周初,武王弟康叔受封为卫侯,分到「殷民七族」,其中有「陶」氏,即掌管制作陶器的工匠。又据《元和姓纂》所载,周朝初年,虞阏之父虞思为陶正,即掌管陶器制作的官职。其后有陶氏。
家族名人
陶侃 (259~334)晋代名臣,浔阳(今湖北省黄梅县北)人,字士行,明帝时拜征西大将军,都督荆襄军事,平定苏峻之乱,初为广州刺史,每日搬运砖块以锻链体力,为人忠顺勤劳,时人比之诸葛亮。
陶弘景 (452~536)南朝秣陵人,字通明。工草隶,好道术;齐高帝时,为诸王侍读,梁时隐於句曲山,自号华阳隐居;武帝时,礼聘不出,然朝廷大事,无不谘询,时称为「山中宰相」;卒赠大中大夫,諡贞白先生。著述甚多,其本草集注一书,是将本草经依药性与种属重新整理而成。
陶潜 (365~427)东晋浔阳柴桑人,陶侃的曾孙,一名渊明,字元亮,安贫乐道,尝作五柳先生传以自比,世称靖节先生,诗名尤高,堪称古今隐逸诗人的宗师。
地望分布:河南济阳郡,安徽丹阳郡,江西浔阳郡。
陶姓起源参考之二:帝尧封陶、子孙为姓
陶姓的起源已有4300多年的历史了。说起陶姓的始祖,就要说到我国历史上远古时期的帝尧陶唐氏。
陶唐氏是帝尧的封号,也正是因为这个缘故,按当时的习惯,尧的后人有的就以陶为姓,有的就以唐作为自己的姓氏。
而80年代在山西省临汾市郊区发现的陶寺遗址。也和另一支源自舜帝的陶姓有着直接的联系。
中国谱牒研究会副会长张海瀛:“咱们现在站的这个遗址,叫陶寺遗址,这个遗址在咱们国家的考古历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这个遗址与陶姓的起源关系也非常大。传说帝尧开始被封于陶地(山东定陶),后来又改封到唐地(河北唐县),所以,帝尧的号就叫陶唐氏,帝尧的后代当中,有一支就是以他最初的封号以陶为姓的,这就是咱们中国陶姓的起源。另据记载:帝舜的后人当中,有一支是负责制造陶器的,给了他个官衔,叫做陶正,是以制陶为职业的,这支后代以职业为氏,也姓陶。”
也就是说,陶姓有一支是源自帝尧的后代,有一支是源自帝舜的后代,但不管是源自尧还是源自舜的陶姓,他们实际上是一脉相传的一家人。因为尧把娥皇和女英两个女儿嫁给了舜,所以,舜帝后裔的体内也流着尧帝的血液。
有一句关于娥皇和女英的对联是这样说的:、父帝王夫帝王父夫帝王,姐皇后妹皇后姐妹皇后,由此,我们更可以看出这两支陶姓的血缘关系。
我国历史上的陶姓名人可谓数不胜数,晋代时期,陶姓人氏曾一连出现过好几位了不起的人物,如以珍惜光阴而著称的陶侃,他的格言是,人要珍惜每一分光阴,由于他办事认真、勤奋,曾先后出任晋朝八个州的都督,并统率军队四十年之久。而陶侃的曾孙陶渊明,更以不朽的诗歌作品而千古留名,一篇《桃花源记》已被历代学子视为必读之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也被人们传诵了千百年而不衰,而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更为后世志趣高洁的读书人奉为座右铭。陶渊明四十一岁时曾任江西彭泽县令,仅八十多天就弃官归隐,从他的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诗句中,我们仍可看出他归隐后经常和邻居们一起争论并分析历史上的往事。
据《姓氏考略》记载,陶姓人氏很早就由最初的发祥地山东定陶、河北唐县及山西临汾等地向各地迁徙,陶姓繁衍到后来,就在江苏镇江及丹阳一带形成望族大户、而早在东汉时期,陶姓就已在江西九江县成为名门望族。
从隋唐时期开始至后来的历朝历代,陶姓族人就从中原陆续迁徙到福建安家落户。
台湾的陶氏族人,大部分是明清时期从福建迁移过去的。
台湾陶氏出版社董事长陶宗翰:“这次回来能够到我们陶氏的发源地来寻根,是一件令人很开心的事情,陶姓在台湾的分布还算是平均,根据现在的统计,大概有一万多人在台湾。”
如今,台湾的陶姓人氏,大部分都居住在台北、新竹和彰化等地。
陶姓起源参考之三
陶姓在台湾和大陆均未进入前一百大姓。陶姓最早的起源是,上古时代的帝王陶唐氏(即唐尧)在今天的山东定陶一带制陶,尧帝的后代子孙就有以“ 陶”为姓的。 发展和演变:有一支陶姓起源于子姓,是商朝后裔。左传上说,周文王第九子康叔受封为卫侯,负责管理商朝遗民,其中就有“陶”姓,据说是制造陶器的工匠。另外一支陶姓也起源于在周代,虞思担任周朝的陶正(管理制造陶器的官职),其子孙也以陶为姓。陶姓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丹阳,济阴,洵阳三大郡望,在当地发展成为望族,因此,陶姓世称丹阳望,济阴望,洵阳望。
具体参见中国家谱网http://wwwchina-stemmatacom/dir_searchphpxing=%CC%D5&location=&pu_name=&writer=&house=&tang=&imagex=37&imagey=6
汝氏出自以地名为氏,周朝时,中原有河名汝水(在今河南省南部,现称之为汝河),住在汝水之滨的居民中,就有以这条河流为姓的,可能是出于对此河的感激之意,他们就是汝姓的始祖。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汝姓的起源与家谱,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分布地区
今河南省的信阳市固始县、汝南县,安徽省的利辛县、淮北市,甘肃省的`天水市、平凉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乌鲁木齐市,陕西省的富平县,北京市,黑龙江省的七台河市、大兴安岭地区,江苏省的苏州市、吴江市,浙江省的杭州市、嘉兴市,山东省的济南市平阴县、聊城市东阿县,湖北省的武汉市,云南省的普洱市(思茅市)宁洱县(普洱县)、陆良县,非洲尼日利亚等地,均有汝氏族人分布。
历史来源
汝(Rǔ)姓源出
源于姬姓,出自东周平王幼子之封邑,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据史籍唐代名相张九龄的《姓源韵谱》:“周平王少子封于汝州,其后有汝氏。”2源于姒姓,出自商代汝鸠、汝方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3源于地名,出自东周时期王畿汝邑,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得姓始祖
汝鸠。汝氏出自以地名为氏,周朝时,中原有河名汝水(在今河南省南部,现称之为汝河),住在汝水之滨的居民中,就有以这条河流为姓的,可能是出于对此河的感激之意,他们就是汝姓的始祖。相传周朝迁都洛阳后,周平王把最小的儿子封在汝川(今河南省南部),官为侯爵,人称汝侯。汝侯的后代就以封邑的地名为姓氏,称为汝氏。另外,在商朝时,有贤士汝鸠、汝方,曾位居高官,后来子孙就随之为汝氏,世代相传。据《姓氏考源》载,周平王少子封于汝川,其后有汝氏。又《元和姓纂》载,殷贤人尚书汝鸠之后。汝氏后人奉汝鸠为汝姓的始祖。
迁徙分布
汝氏或是古老的汉族姓氏,但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四百六十二位门阀,望族出天水郡、渤海郡。汝姓在大陆和台湾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汝河是我国汝姓的发源地。河南省境内,有一条汝河,自古以来就有名气,在《汉书》的“地理志”就有记述。周平王继承王位以后,把自己的独生子们分封于各地,自立门户为诸侯。当时他最小的一个独生子被封于汝川,即现在的汝河。后来汝侯的子孙,就“以国为氏”而姓了汝,并且从此绵延不断地繁衍流传下来。关于汝氏的源流,《元和姓纂》一书指出,是周平王的少子封于汝川,他的后代有汝氏。也有些学者认为汝姓的出现更早,在殷商时期就已经有了的。在《尚书》上就有一位当时著名贤人汝鸠。根据《元和姓纂》上记载,尚书有汝鸠,汝方。汝姓望居天水郡(西汉置郡。相当于今天甘肃省天水、陇西以东地区)、渤海郡(西汉置郡。在今天河北省、辽宁省的渤海海湾沿岸一带)。
堂号
天水堂:以望立堂。
渤海堂:以望立堂。
字辈排行
江苏苏州汝氏字辈:“钦承先祖德佑启后人贤孝友家声著书诗教泽绵”。注:该支字辈循环使用。
甘肃平凉汝氏字辈:
大房支派:“自应宝恒登文养”;
小房支派:“森顺(自)廷宗新文”。
山东济南、东阿、安徽利辛汝氏字辈:“文兴振传永绍承继绪常怀发崇善泽培毓庆景广”。
姓氏世系
河南睢阳汝氏世系
汝梓材:汝洲之子。后裔未续。注:传至六世汝延秀,自曲江徙居下湾。后裔未详待考。
汝僓世系
汝寿:汝秉口之长子。新建亮山支。后裔未续。注:汝寿分迁双领支祖。
汝福:汝秉口之次子。新建亮山支。后裔未续。注:汝寿分迁双领支祖。
汝瑞:汝秉章之长子。新建议头支。后裔未详待考。
汝玉:汝秉章之次子。新建议头支。后裔未详待考。
汝尔:汝秉章之三子。新建议头支。后裔未详待考。注:汝尔生汝文炳,迁居南昌桑林支祖。
汝珍:汝秉章之四子。新建议头支。后裔未详待考。
汝琅:汝秉章之五子。新建头议支。后裔未详待考。
汝口:汝秉章之五子。新建议头支。后裔未详待考。
汝秽:汝秉辙之子。三江口观下支。后裔未详待考。横江谱:汝秽迁塘头之基祖。
汝演:汝秉海之子。三江口观下支。后裔未详待考。横江谱:汝演迁东岸之基祖。
汝富:汝秉淋之子。新建莲横支。后裔未详待考。横江谱:汝富莲塘之基祖。
汝国:汝秉富之子。新建三横支。生子一:汝文澜。徙弋阳泰王镇。
汝魁:汝秉元之长子。更楼大房支。后裔未详待考。
汝华:汝秉元之次子。更楼大房支。后裔未详待考。
汝唱:汝秉元之三子。更楼大房支。字近塘。娶皮氏。生子三:长汝文翰缺、次汝文富缺、汝文信。
汝郁:汝秉元之四子。更楼大房支。徙安徽。后裔未详待考。
汝灿:汝秉正之之子。更楼大房支。字辉光。娶熊氏。生子三:长汝文显徙四川、次汝文济徙四川、三汝文达。
汝口:汝秉口之之子。子玉公之孙。更楼大房支。生子一:汝文富居罗山。
汝明海:汝德鼎之子。南菜坊支。娶陈氏。生子三:长汝清桃、次汝清柳、三汝清李。
汝大郎:坤名,汝十三郎长子。明洪武丁丑1397年。汝大郎与赖八郎、袭六郎同治社妖,卫民功绩昭著。妣刘氏,粤谱加沈氏。公葬赖坊村石岩头背塘坑山窝,癸山丁向,曰“寒婆夹伞”形。生子四:长汝小四郎、次汝小五郎、三汝小六郎、四汝小匕郎。
汝小大郎:坤名,汝十三郎次子。妣张十娘。后裔未详待考。
汝贵世系
汝谟:汝蒿长子。汝谟生于致和戊辰1328年七月二十六日戌时,殁洪武已巳1389年二月三十日申时,葬西边坐北向南。娶万氏,生致和丙寅1326年五月初五卯时,殁洪武乙丑年十一月二十三日酉时。合葬夫坟。生子二:长汝震、次汝坤。
汝谏:汝岳长子。后裔未详待考。
汝论:汝岳次子。生至顺壬申1332年二月十八日,殁洪武戊午1378年十一月二十三日酉时。娶陈氏,生元统癸酉1333年二月三十日申时。殁洪武巳未1379年五月初五日卯时。生子一:汝云翔。
汝则铭:汝正长子。行寿六,字曰新,元至顺壬申1332年生,明建文已卯1399年殁,葬黄墓坑西岸山向楼前,娶林氏,葬刁林冈。生子六:长汝思宇、次汝思诚、三汝思敬、四汝思俊、五汝思齐、六汝思显。
汝则仁:汝正次子。行二,葬秧坑口席陂山,娶黄氏,继娶饶氏,俱葬铁炉樟山上。后裔未详待考。
汝则埠:汝正三子。行三,字则华,葬秧坑进思台。娶蔡氏,葬攸陂竹山上。后裔未详待考。
汝则诚:汝正四子。行四,号诚,字君宝。元至正已亥1359年生,明永乐甲辰1424年殁,娶黄氏,生子一:汝松。居涂家脑。则汝诚传四世汝天尧,居黄皂冈。
汝晃世系
汝文简:汝自诏长子。讳辉,号默齐。新建牛阑三横支范出。娶高氏。继娶徐氏。生子三:长汝维栋、次汝维梁、三汝维贰,徐出徙居湖广荆蛮。
汝文炳:汝自诏次子。讳篪。新建牛阑三横支。娶廖氏。生子三:长汝贤、次汝先、三汝崇。
汝文泮:汝自诏三子。讳泮。新建牛阑三横支。汝杨出。行十五。生子一:汝维演。
汝文玉:汝自让长子。讳玉。新建牛阑三横支。汝继黄出,兄弟徙居辽海。后裔未详待考。
汝文素:汝自让次子。讳浒。新建牛阑三横支万出。娶黄氏。生子二:长汝维昌、次汝维玉。注:汝文素同子而五徒湖广石牌。
汝文起:汝自让三子。讳勇。号圣万。新建牛阑三横支。汝万出。娶杨氏。生子二:长汝维颖、次汝维锦。
汝文大:汝自让四子。讳泗,号质庵,别号荆湖。娶胡氏。生子二:长汝维善、汝次维新,陈出。
汝文黄:汝自让五子。讳黄。新建牛阑三横支。与兄汝文玉徙居辽海。
汝仲才:汝顺财之子。号棠士,字秀亭,明洪武庚戌1370年。平五月初一日子时生,由西宾入赘黄氏,冈前支祖。生洪武丁已。八月十六日未时。生子四:长思敬、次孟敬、三以敬、四彦敬
汝侃如:汝顺长子。新建城东支。后裔未详待考。
汝言如:汝顺次子。新建城东支。后裔未详待考。
汝恂如:汝资长子。新建城东支。后裔未详待考。
汝翊如:汝资次子。新建城东支。后裔未详待考。
汝纯如:汝资三子。新建城东支。后裔未详待考。
汝怡如:汝论长子。新建城东支。后裔未详待考。
汝应如:汝论次子。新建城东支。后裔未详待考。
汝谦如:汝论三子。新建城东支。后裔未详待考。
汝皋如:汝论四子。新建城东支。后裔未详待考。
汝泰如:汝渊长子。新建城东支。后裔未详待考。
汝复如:汝渊次子。新建城东支。后裔未详待考。
汝恒如:汝渊三子。新建城东支。后裔未详待考。
汝观如:汝渊四子。新建城东支。后裔未详待考。
汝豫如:汝沛之子。新建城东支。后裔未详待考。
汝安寿:汝维洵长子。新城菜元港支。后裔未详待考。
汝安行:汝维洵次子。新城菜元港支。后裔未详待考。
汝安泰:汝维洵三子。新城菜元港支。后裔未详待考。
汝安仁:汝维洵四子。新城菜元港支。后裔未详待考。
汝安通:汝维洵五子。新城菜元港支。后裔未详待考。
汝安履:汝澄长子。新城菜元港支。后裔未详待考。
汝安益:汝澄次子。新城菜元港支。后裔未详待考。
汝安书:汝澄三子。新城菜元港支。后裔未详待考。
汝安恭:汝维洌长子。新城菜元港支。后裔未详待考。
汝安康:汝维洌次子。新城菜元港支。后裔未详待考。
汝安达:汝维洌三子。新城菜元港支。后裔未详待考。
汝安恒:汝维直长子。新城菜元港支。后裔未详待考。
汝安和:汝维直次子。新城菜元港支。后裔未详待考。
汝安敬:汝维杰长子。新城菜元港支。后裔未详待考。
汝安信:汝维杰次子。新城菜元港支。后裔未详待考。
汝安显:汝维杰三子。新城菜元港支。后裔未详待考。
汝安荣:汝维杰四子。新城菜元港支。后裔未详待考。
汝安忠:汝维润长子。新城菜元港支。后裔未详待考。
汝安富:汝维润次子。新城菜元港支。后裔未详待考。
汝安华:汝维润三子。新城菜元港支。后裔未详待考。
汝安彰:汝维湛之子。新城菜元港支。后裔未详待考。
汝朗世系
汝秉铉:汝文裕长子。丰城流溪支。后裔未详待考。
汝秉锃:汝文裕次子。丰城流溪支。后裔未详待考。
汝秉钫:汝文彬长子。丰城流溪支。幼子汝国原迁。其他子未详。
汝秉鹿:汝文彬次子。丰城流溪支。
汝秉锡:汝文彬三子。丰城流溪支。幼子汝国卿迁。其他子未详。
汝伟福:汝守恭之子。丰城流溪支。后裔未详待考。迁居港边。
汝伟岳:汝守楠之子。丰城流溪支。生子一:汝怀全。
汝光世系
汝维岳:汝士沂长子。居冯川上巷支祖。娶徐氏。夫妇殁葬小坑里,寅申向。生子二:长汝希安、次汝希邦。
汝维岚:汝士沂次子。居冯川下巷支祖。娶吴氏。夫妇殁葬小里冈。生子二:长汝希明、次汝希均。
汝维崧:汝士沂三子。居洪田中巷支祖。号如山。娶萧氏。夫妇殁葬小里冈,寅申向。生子三:长汝希圣、次汝希贤、三汝希仁。
汝大麟:汝资深之子。奉新扫墩支。生子一:汝煌。
汝八世系
汝居敬:汝意之子。生子一:汝近环。
汝居仁:汝忠之子。生子一:汝近正。注:汝忠受业于西涧先生,屯田员外郎,宋崇宁二年癸末科(公元1103年)进士。授奉正大夫,开封府少尹,升都转运使。
汝洪朔世系
汝立宝:汝文茂长子。奉新甘棠支。后裔未详待考。
汝立安:汝文茂次子。奉新甘棠支。后裔未详待考。
汝邦缙:汝元祥长子。后裔未详待考。
汝邦兴:汝元祥次子。后裔未详待考。
汝荣璋:汝必通之子。后裔未详待考。
汝守采:汝志遂之子。后裔未详待考。
覃,tán
深广:覃思。
延长,延及:覃恩。
覃,Qín,姓氏,覃氏人口经过几千年的迁徙、创业,有了很大发展,分布到五湖四海。
参考资料
覃[引用时间2018-3-7]
山西新绛古绛陶氏家谱五卷 (清)陶起盛等重修 清道光七年(1827)木活字本 五册 日本 美国 7806江苏江宁西阳陶氏宗谱十卷 (清)陶汝先等重修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燕翼堂木活字本 十册 日本 美国 7807江苏溧水陶氏宗谱不分卷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五柳堂木活字本 十册 江苏溧水县云台乡下桥头村西垫里 注:此谱初修於清雍正。 7808江苏镇江润东顺江洲陶氏族谱四卷 (清)陶秀资等修 清道光元年(1820)木活字本 四册 北图 7809江苏镇江润东顺江洲陶氏重修族六卷 (清)陶荣等修 清同治六年(1867)木活字本 六册 北图 7810江苏镇江陶氏族谱六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陶凤编辑 民国十九年(1930)五柳堂铅印本 六册 历史所 江苏镇江市博 注:民国二年陶恒等始修。 7811江苏句容陶氏宗谱不分卷 (清)熊飞纂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木活字本 二十册 江苏句容县档 注:谱始纂於清康熙三十七年。 7812江苏常州陶氏宗谱□□卷 (清)陶士谣纂修 清光绪八年(1882)常州陶氏五柳堂木活字本 江苏常州市图(存卷2、卷末) 7813江苏常州溧阿陶氏迁常支谱四卷首一卷 (清)陶湘等修 清光绪三十年(1904)铅印本 北图 科图 人民大学 中央民院 辽宁图 日本 美国 7814江苏无锡陶氏宗谱四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文苑阁排印本 一册 河北大学 7815江苏无锡金匮陶氏支谱四卷 (清)陶光济编辑 清宣统元年(1909)锦初堂木刻本 江苏档(存卷2) 7816江苏无锡陶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附录一卷 (民国)陶世凤修 民国二十一年(1932)活字本 吉林大学 江苏苏州市图 7817江苏苏州陶氏家谱六卷 (清)陶惟纶等修辑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刻本 北图 历史所 中央民院 南京大学 江苏苏州市图 苏州大学 日本 美国 注:清康熙三十二年陶超宗始修。 7818江苏苏州陶氏宗谱六卷 (民国)陶怀照 陶谋嘉等续修 民国九年(1920)刻本 北图(二部) 历史所 人民大学 辽宁图 吉林大学(二部) 江苏苏州市博 日本 美国 注:陶超宗首修於清康熙三十二年。 7819江苏常熟浔阳陶氏家谱四卷 (民国)陶文炯重修 民国二十二年(1933)铅印本 四册 北图 北京大学 吉林大学 江苏常熟市图 美国 注:陶贞一首修於清乾隆时。 7820浙江泰顺池村陶氏族谱一卷 (清)林鄂等撰 清道光间重修刊本 浙江泰顺县文博馆 7821浙江嘉兴陶氏家谱不分卷 忠孝堂 待修草稿本 一册 浙江嘉兴市图 注:内有陶葆廉修改批注。 7822浙江绍兴会稽陶氏族谱三十卷 (清)陶元藻重修 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刻本 北图 吉林大学 上海图 日本 美国 7823浙江绍兴会稽陶氏族谱不分卷 (清)陶元藻纂修 清乾隆四年(1639)序留井草堂拙苍氏钞本 二册 浙江图 7824浙江韶兴会稽陶氏族谱三十二卷 (清)陶际尧增修 清道光十年(1830)刻本 北图(二部) 历史所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央民院 美国 注:明万历三十六年克斋翁始修。 7825浙江绍兴会稽陶氏族谱三十二卷 (清)陶柳溪纂修 清光绪五年(1879)修钞本 八册 河北大学 7826浙江绍兴会稽陶氏族谱三十二卷 (清)陶在铭修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木刻本 二十四册 南开大学 河北大学 吉林大学 哈尔 滨师大 日本 美国 注:明万历间克斋翁怿长始修。 7827浙江绍兴会稽陶氏东长房分谱不分卷 清人纂钞本 四册 浙江图 7828浙江浦江浦阳陶氏宗谱□□卷 (清)陶成福等纂修 清嘉庆十二年(1807)活字本 十册 北图 7829浙江浦江浦阳陶氏宗谱 民国三十五年(1946)木刻本 十二册 浙江兰溪县白沙乡陶宅(七部) 7830浙江临海陶氏宗谱□□卷 清同治八年(1869)木活字本 浙江临海县博(存卷3) 7831浙江缙云五云陶氏宗谱十一卷 (民国)陶汉龙总理 陶树子等协理 民国二十四年(1935)木活字本 浙江缙云县档 7832浙江松阳浔阳郡陶氏宗谱二卷 民国二十九年(1940)木刻本 浙江松阳县联溪乡徐山村 7833安徽南陵陶氏宗谱二卷 清光绪十一年(1885)纂修本 安徽南陵县档 7834安徽巢湖陶氏族谱四卷 (清)陶国良纂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刻本 安徽巢湖市图 7835江西南昌昌邑陶氏族谱一卷 清活字本光绪三十三年钞补 一册 江西档 7836湖北陶氏宗谱四十四卷 (民国)陶守珩 陶守照等编纂 民国三十六年(1947)陶氏五柳堂刻本 四十四册 武汉图 注:此书包括湖北各地陶氏宗派。首修於明万 历十一年。 7837湖北新洲六甲支谱陶氏八卷 (清)陶早棋 陶早茂续修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7)木刻本 湖北新洲县桃花乡桃花寨村 7838湖北新洲陶氏宗谱三十卷 (民国)陶旭斋 陶凤笙合修 民国十八年(1929)木刻本 湖北新洲县桃花乡桃花寨村 7839湖南宁乡陶氏支谱不分卷 (清)陶汝鼎等纂 清乾隆十五年(1889)刻本 一册 湖南图 7840湖南宁乡陶氏四修家谱九卷首三卷末一卷 (清)陶藻洲等纂修 清光绪十八年(1892)活字本 十六册 北图 日本 美国 7841湖南宁乡陶氏六修家谱十二卷 (民国)陶昭荃 陶文森等修 陶昭萼 陶瑞 班纂 民国三十六年(1947)活宇本 湖南图(存卷1) 7842湖南宁乡靳水双江陶氏五修家族谱二十二卷 (民国)陶美清 陶铸尧等修 陶美济 陶懋熙纂 民国十六年(1927)印本 湖南图(存卷15-22) 7843湖南湘潭陶氏四修支谱四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陶世慈 陶成学纂修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田紫荆堂木刻本 十册 河北大学 7844湖南湘阴陶氏七修族谱□□卷 (清)陶达烈总修 清道光八年(1828)刻本 湖南图(存卷1、首) 7845湖南安化资江陶氏族谱□□卷 清同治八年(1869)刻本 辽宁大连市图(存卷首之二、卷一之七) 7846湖南去化资江陶氏七修族谱提本九卷 (民国)陶叔惠修 陶东佛纂 民国二十八年(1939)活字本 九册 湖南图 7847湖南安化资江陶氏七修族谱□□卷 民国间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3、7) 7848广东新会松友祖家谱不分卷 (清)陶杰杨等辑 影清光绪九年(1883)序钞本 二册 美国 7849四川简阳陶氏族谱不分卷 (清)陶厚魁等修 清光绪七年(1881)刻本 二册 南京大学 7850四川陶氏族谱五卷 (民国)陶启金 陶宗钧等纂修 民国二十一年(1932)排印本 一册 四川图 7851 浔阳陶氏支谱十六卷 (清)陶宣炡辑 清咸丰七年(1857)录成钞本 五册 北图 注:道光二十二年初稿,二十七年再辑,咸丰六 年重定。
陶姓起源参考之一
历史来源:
一 ; 以地名为氏。据《姓苑》所载,上古有陶唐氏 ( 尧帝 ),居於陶邑 ( 山东定陶县 ) ,其后有陶氏。
二 ; 以官为氏,据《左传》所载,周初,武王弟康叔受封为卫侯,分到「殷民七族」,其中有「陶」氏,即掌管制作陶器的工匠。又据《元和姓纂》所载,周朝初年,虞阏之父虞思为陶正,即掌管陶器制作的官职。其后有陶氏。
家族名人
陶侃 (259~334)晋代名臣,浔阳(今湖北省黄梅县北)人,字士行,明帝时拜征西大将军,都督荆襄军事,平定苏峻之乱,初为广州刺史,每日搬运砖块以锻链体力,为人忠顺勤劳,时人比之诸葛亮。
陶弘景 (452~536)南朝秣陵人,字通明。工草隶,好道术;齐高帝时,为诸王侍读,梁时隐於句曲山,自号华阳隐居;武帝时,礼聘不出,然朝廷大事,无不谘询,时称为「山中宰相」;卒赠大中大夫,諡贞白先生。著述甚多,其本草集注一书,是将本草经依药性与种属重新整理而成。
陶潜 (365~427)东晋浔阳柴桑人,陶侃的曾孙,一名渊明,字元亮,安贫乐道,尝作五柳先生传以自比,世称靖节先生,诗名尤高,堪称古今隐逸诗人的宗师。
地望分布:河南济阳郡,安徽丹阳郡,江西浔阳郡。
陶姓起源参考之二:帝尧封陶、子孙为姓
陶姓的起源已有4300多年的历史了。说起陶姓的始祖,就要说到我国历史上远古时期的帝尧陶唐氏。
陶唐氏是帝尧的封号,也正是因为这个缘故,按当时的习惯,尧的后人有的就以陶为姓,有的就以唐作为自己的姓氏。
而80年代在山西省临汾市郊区发现的陶寺遗址。也和另一支源自舜帝的陶姓有着直接的联系。
中国谱牒研究会副会长张海瀛:“咱们现在站的这个遗址,叫陶寺遗址,这个遗址在咱们国家的考古历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这个遗址与陶姓的起源关系也非常大。传说帝尧开始被封于陶地(山东定陶),后来又改封到唐地(河北唐县),所以,帝尧的号就叫陶唐氏,帝尧的后代当中,有一支就是以他最初的封号以陶为姓的,这就是咱们中国陶姓的起源。另据记载:帝舜的后人当中,有一支是负责制造陶器的,给了他个官衔,叫做陶正,是以制陶为职业的,这支后代以职业为氏,也姓陶。”
也就是说,陶姓有一支是源自帝尧的后代,有一支是源自帝舜的后代,但不管是源自尧还是源自舜的陶姓,他们实际上是一脉相传的一家人。因为尧把娥皇和女英两个女儿嫁给了舜,所以,舜帝后裔的体内也流着尧帝的血液。
有一句关于娥皇和女英的对联是这样说的:、父帝王夫帝王父夫帝王,姐皇后妹皇后姐妹皇后,由此,我们更可以看出这两支陶姓的血缘关系。
我国历史上的陶姓名人可谓数不胜数,晋代时期,陶姓人氏曾一连出现过好几位了不起的人物,如以珍惜光阴而著称的陶侃,他的格言是,人要珍惜每一分光阴,由于他办事认真、勤奋,曾先后出任晋朝八个州的都督,并统率军队四十年之久。而陶侃的曾孙陶渊明,更以不朽的诗歌作品而千古留名,一篇《桃花源记》已被历代学子视为必读之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也被人们传诵了千百年而不衰,而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更为后世志趣高洁的读书人奉为座右铭。陶渊明四十一岁时曾任江西彭泽县令,仅八十多天就弃官归隐,从他的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诗句中,我们仍可看出他归隐后经常和邻居们一起争论并分析历史上的往事。
据《姓氏考略》记载,陶姓人氏很早就由最初的发祥地山东定陶、河北唐县及山西临汾等地向各地迁徙,陶姓繁衍到后来,就在江苏镇江及丹阳一带形成望族大户、而早在东汉时期,陶姓就已在江西九江县成为名门望族。
从隋唐时期开始至后来的历朝历代,陶姓族人就从中原陆续迁徙到福建安家落户。
台湾的陶氏族人,大部分是明清时期从福建迁移过去的。
台湾陶氏出版社董事长陶宗翰:“这次回来能够到我们陶氏的发源地来寻根,是一件令人很开心的事情,陶姓在台湾的分布还算是平均,根据现在的统计,大概有一万多人在台湾。”
如今,台湾的陶姓人氏,大部分都居住在台北、新竹和彰化等地。
陶姓起源参考之三
陶姓在台湾和大陆均未进入前一百大姓。陶姓最早的起源是,上古时代的帝王陶唐氏(即唐尧)在今天的山东定陶一带制陶,尧帝的后代子孙就有以“ 陶”为姓的。 发展和演变:有一支陶姓起源于子姓,是商朝后裔。左传上说,周文王第九子康叔受封为卫侯,负责管理商朝遗民,其中就有“陶”姓,据说是制造陶器的工匠。另外一支陶姓也起源于在周代,虞思担任周朝的陶正(管理制造陶器的官职),其子孙也以陶为姓。陶姓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丹阳,济阴,洵阳三大郡望,在当地发展成为望族,因此,陶姓世称丹阳望,济阴望,洵阳望。
阁下是哪里人啊,不同的分支是不一样的
可以在这里查一下http://wwwgsjpnet/News/Defaultaspcataid=A00020002
湖南高氏部分分支辈分排行
1、益阳澄泉湾高氏
派语:仁义礼知信,良崇友大贤,立学安邦国,光明耀祖先,文章宏盛世,德业广新田,忠孝伦惟振,修齐道克宣,佐朝敷教泽,守典绍家传,元恺储遴选,芳声纪万年。
2、新化高氏
派语:祖光书香第,宗德耀名邦,乐利永悠远,贤亲世泽昌。
续修派语:祖光书香第,宗德正家声,敦伦恒裕后,建业续前辉,承先尚孔孟,育子重培根,自强天行健,平实定成金。
3、宁乡高氏
派语:可以能邦立,光名耀汝先,诗书开甲弟,忠孝启英贤,继绍材储懋,昭垂泽裕延,广文新景运,济美纪修年。
4、华容三岔河高氏
派语:可以能邦立,光明耀汝先,诗书开甲第,忠孝启英贤。
5、华容砂山高氏
原派:正大承宗继,任从彝以行,克守一元志,其家兆世昌,光培铭泰相,恢芳锡沛荣。
续派:烈著鉴清本,熙先钟泽新。
6、汉寿高氏
派语:光前在道德,绍绪以文章,忠厚家声远,诗书世泽长。
7、桃源盘塘桥高氏
原派:兴正友再应,志仲荣迁继,尚世维明登。定派:大邦振宗德,先绪永宏施;仁以延安祚,嘉祥佑远枝。
续派:立国本孝友,传家礼与诗。新派:贤才宗科教,真诚导行思。
8、麻阳麻伊高氏
老派:子胜廷仲朝上登,尚必宗兴万代明,忠贤传周世,祥开自远扬,德厚钟俊彦,功伟定佳邦。
续派:仁孝昌景运,光前裕后昆,诗书绵世泽,礼乐振家声,谦让增福寿,千秋播芳名。
谁知道姓陶的家谱?
本文2023-09-22 03:35:43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27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