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涂的是少数民族吗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1浏览:1收藏

姓涂的是少数民族吗,第1张

满意答案 远古时,尧、舜时,颛顼后裔皋陶氏的一支在山东一带繁衍,他们叫涂山氏,是涂氏的根源所在。涂,又写作“涂”,是从古“余”字变来的。古代的“余”字,就是“帐篷”的象形字。“余”有“舒息”的意思,即舒展一下身子休息一下。人坐到帐篷里可以舒息一下,古人就把用来舒息的“余”(即帐篷)表示“舒息”这个意思。“余”字又可以写作“余阝”和“徐”。“徐”字今天仍然有“舒缓”这个意思。这些善于构筑帷帐棚屋的人,是颛顼之后、皋陶氏族的一支。在古代,涂、余、余阝等字是相通的,《说文》说:“余阝,邾下邑地。从邑余声。鲁东有余阝城。读若涂。”涂山氏最初就生活在山东。《说文》说“涂”水名,“出益州牧靡南山,西北入渑。”牧靡是汉代县名,在今云南省寻甸县,渑当作“绳”,绳水今天叫金沙江。这个涂水流城不是涂氏的发祥地。涂水在古代又指今天的滁水,在安徽,是山东涂山氏南迁后生活繁衍的地方。鲁东涂氏聚居的地方有一些小山,这些山是蒙山的余脉,是涂族人的封地,所以叫涂山。涂氏最初称涂山氏。因取名时山字显得多余,后来省去山字而成涂氏。中华文明,渊远流长。盘古开天之后,遂有伏羲(天皇)、神农(炎帝,地皇)、黄帝(轩辕,人皇)“三皇”和少昊、颛顼、喾、尧、舜“五帝”。舜帝时,有禹和皋陶两位贤能的大臣,禹做司空,司“平水土”之职,皋陶为“士”,执掌刑狱。两人辅佐舜帝,彼此相得。涂山氏本皋陶氏族的一支,禹就娶了涂山氏之女,两族联姻。这件事在《尚书·皋陶漠》中有记载,云:“禹娶于涂山”。其时,“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江淮通流,四海溟涬,民皆上丘陵,赴树木。”(《淮南子·本经训》)“舜乃使禹疏三江五湖,平通沟陆。”(《淮南子·地经训》)禹于是专心治水,以至于三过家门而不入。因治水有功,舜把君主之位让给了禹。禹建夏,中华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出现了。禹治水期间,涂山氏在家专心抚养儿子启,后来启继承了禹的君位。汉代刘向在评价这段历史时说:“夏之兴也以涂山。” 涂山氏之女进入禹的家庭成为夏代兴盛的起点和标志,涂山氏族因而受到重赏。皋陶被禹封于英、六(今安徽六安一带),英、六于是成了华夏国家最早的封国。涂山氏(皋陶氏族的一支)随即迁到了江淮一带,其居住的中心地区在今安徽怀远的禹墟一带(今怀远尚有涂山氏遗迹)。更后,则向南迁至浙江绍兴一带。族迁名随,遂有安徽怀远的涂山、浙江绍兴的会稽山。《说文》认为:涂山,“会稽山也。”两个名字指同一座山。《越绝书·外传记地》云:“禹始也,忧民救水,到大越,上茅山大会计,爵有德、封有功,更名茅山曰会稽。”由此可知,“会稽”之名乃因禹会诸侯而议治水大计而来。“大越”在古代最初指山东一些地方,正是涂山氏所在地。禹“会诸侯而议治水大计”的山专指茅山,后来其他地方出现的会稽山,则是与禹有关的一些山。“禹东巡守,至于会稽而崩。”(《史记·夏本记》)禹死后,“葬于会稽之山”(《墨子·节葬下》)。禹“崩”而“葬”的“会稽山”,人们认为是绍兴会稽山。另外,扬州也有会稽山。至于涂山,除了上述几处,还有河南伊洛、陆浑的三涂山、安徽寿阳涂山、安徽当涂山、重庆涂山和四川川北涂山等多处,它们的名字均属随涂山氏迁居当地而得。关于涂氏的源头,也有其他说法。胡尧《中国姓氏寻根》称:涂源出于荀氏。春秋时期,晋国执政荀林父的弟弟荀首任中军副将,得到智(今山西永济县北)为封邑。他的儿子莹就以封邑为姓,称为智莹。智莹的曾孙智徐吾任涂水县(今山西榆次西南)大夫,他的子孙就称为涂氏。所以,一些关于姓氏的书有时会把“涂”“智”(或“知”)写在一起,盖因其同宗也。“春秋时,晋国新吴侯涂钦南迁,渡江南,主豫州,其后繁衍。涂钦遂成中国东南部涂姓之祖。”(《姓氏族谱笺释》)综上所述,涂姓发源,一曰夏代皋陶分支之涂山氏族,一曰春秋时的晋国涂水县大夫智徐吾。两说所指地域有东西之异,年代有先后之分,孰真孰假,殊难确证。或涂山氏为源、智徐吾为流,或二者同为源头,双源同存,均于我涂氏源远流长之历史无伤。如把涂山氏看作涂氏主流正源,智徐吾之后看作支流近源,似乎更容易解释此后涂氏迁徙繁衍的流程。如上所述,不论是随皋陶氏族迁往封地,还是新吴侯涂钦主镇豫州,涂氏的迁徙路线都是自北而南、而达江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称涂氏乃“洪州人,因水为姓”,《通志·氏族略》亦称“南昌洪州有涂氏,因水为姓”,均以滁水流域为涂氏源头。滁河,古称涂水,发源于安徽肥东,与长江平行经全椒,入江浦,从六合入长江。其大支流亦称滁河,上有滁州城。这里正是“禹封皋陶”之所、涂氏繁衍之地。从前述两源流程所及观之,滁河流域应是涂氏之流而非源头。姓氏随历史演进而变化很大。有少数民族融入中华民族而改姓者,有为避讳而改姓者、有马避难而改姓者,有帝王赐姓者,不一而足。涂姓在历史上殊少上述因素影响,故涂姓人口未见骤增骤减,而是以血缘为依据稳固地从久远的源头繁衍至今。涂钦渡江南,主豫州,其后繁衍,使南昌成为涂氏望族所在。今涂姓后代以安徽江西等地为中心,散居于全国及世界各地。台湾涂姓在岛上排名第83位。

凃,读音:tú,古同“涂”字。

“凃”,作为姓氏的出现比“涂”的历史更加悠久,在百家姓排名第99位,凃姓最早可追溯到宋朝。相传在明朝期间,“凃”氏一房的祖先,因对朝廷有功,而被明朝皇帝赐封姓“涂”,多一点是以朱砂红点,代表是有功之后。

关于凃氏的源头,胡尧《中国姓氏寻根》称:凃源出于荀氏。春秋时期,晋国执政荀林父的弟弟荀首任中军副将,得到智(今山西永济县北)为封邑。他的儿子莹就以封邑为姓,称为智莹。智莹的曾孙智徐吾任凃水县(今山西榆次西南)大夫,他的子孙就称为凃氏。所以,一些关于姓氏的书有时会把“凃”“智”(或“知”)写在一起,盖因其同宗也。“春秋时,晋国新吴侯凃钦南迁,渡江南,主豫州,其后繁衍。凃钦遂成中国东南部凃姓之祖。”(《姓氏族谱笺释》)

涂姓,中文姓氏之一,是一个很古老的姓氏,可以追溯到大禹时期淮河流域的涂山氏国。晋新吴侯涂钦渡江南至豫章郡(今江西北部),为东南涂氏之祖。1990年,涂姓汉族人口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085%,即约110万人,涂姓居当年国姓氏排行第155位;2015年,全国涂姓有115万,约占总人口的0075%,居姓氏排行榜143位。

凃,古同“涂”,姓氏。

涂姓,中文姓氏之一,是一个很古老的姓氏,可以追溯到大禹时期淮河流域的涂山氏国。晋新吴侯涂钦渡江南至豫章郡(今江西北部),为东南涂氏之祖。1990年,涂姓汉族人口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85%,即约110万人,涂姓居当年国姓氏排行第155位;2015年,全国涂姓有115万,约占总人口的0075%,居姓氏排行榜143位。

凃的拼音是tú。

涂姓,中文姓氏之一,是一个很古老的姓氏,可以追溯到大禹时期淮河流域的涂山氏国。晋新吴侯涂钦渡江南至豫章郡(今江西北部),为东南涂氏之祖。

1990年,涂姓汉族人口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085%,即约110万人,涂姓居当年国姓氏排行第155位;2015年,全国涂姓有115万,约占总人口的0075%,居姓氏排行榜143位。

涂姓名人有汉经学家涂恽;晋大臣涂钦;五代后唐大臣涂廙;元将领涂谦,学者涂几;明官吏涂杰、涂文辅、涂顺、涂升、涂谦,学者涂荣台;清官员涂官俊,将领涂廓,制茶名家涂乾吾,诗人涂元仪,画家涂岫,名士涂居仁等。

姓氏起源

源于涂山氏,出自夏朝大禹之妻涂山氏,属于复姓省文简化为氏。据史籍《姓氏族谱笺释》、《风俗通》等记载,夏王朝时期有复姓涂山氏,其族人后省文去山字,称涂氏。

涂姓依靠涂水流域的肥沃之地,很快成为当地的盛族。涂氏一族传至晋朝时期,有一著名的东晋王朝开国重臣、大司马、新吴侯涂钦。

于以地名汉化改姓为氏。回族涂氏,源出宋、元时期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来华经商的西域穆斯林商人,其实是阿拉伯地区的商人,在福建泉州港登陆后,喜欢中华风俗,留居不去,以泉州“涂关”之名为汉化姓氏,省称涂氏,之后在涂关外法石沿海一带定居,世代相传至今。

姓氏涂读音:tú。后有土字底的涂姓和两点水的凃姓,均从涂姓分化而来。三者同源,所以说“天下涂氏一家亲”。

源于涂山氏,出自夏朝大禹之妻涂山氏,属于复姓省文简化为氏。据史籍《姓氏族谱笺释》、《风俗通》等记载,夏王朝时期有复姓涂山氏,其族人后省文去山字,称涂氏。

涂姓依靠涂水流域的肥沃之地,很快成为当地的盛族。涂氏一族传至晋朝时期,有一著名的东晋王朝开国重臣、大司马、新吴侯涂钦。

扩展资料

涂姓主要分布在安徽、河南、湖北、湖南、江西、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四川、重庆、贵州、云南、山西、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宁夏、新疆、西藏、台湾等31个省市、自治区,其中,尤以江西省(原豫章郡)最为集中。

新建县有涂姓集居的乡、镇11个,自然村23个;主要是允公和廙公后裔。涂姓人口聚居在一地的最大行政村当属江西省新建县联圩乡的“横江涂家”。这个由四个自然村组成,除迁徙各地的一万四千余人以外,仍有六千余人在当地以农渔为生。横江涂家是明代从江西宜黄县分支而来,是允公的后裔。

进贤县涂姓在进贤定居的时间,有的宗谱记载:在晋代即有道光公居住在进贤,但无具体记述。有的宗谱记载,进贤涂姓宗族是宋朝中期由南昌县迁入,但也无具体记述。11000人聚居在进贤县境内。

丰城市有涂姓聚居的乡、镇15个,自然村39个,多为允公后裔。

-涂姓

姓涂的是少数民族吗

满意答案 远古时,尧、舜时,颛顼后裔皋陶氏的一支在山东一带繁衍,他们叫涂山氏,是涂氏的根源所在。涂,又写作“涂”,是从古“余”字变...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