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州杨氏:割据一方700多年,历经四朝,绵延29世不倒的最牛家族
一个家族,割据中国西南700多年,传承29世不衰,直至朝廷倾全国之力征讨,发兵32万,费事数年,方才灰飞烟灭。播州杨氏,一个传奇的家族,一段久远的故事。
播州,于唐朝贞观十三年,以隋朝牂柯郡的北部地置郎州,又领恭水、高山、贡山、柯盈、邪施、释燕六县,建制而成。改原牂柯县为遵义县(今遵义市),作为播州州治。
此后,由于唐朝不断衰落,播州曾几度易手南诏。唐僖宗干符三年,开创杨氏辉煌基业的杨端,隆重登场,(原籍山西太原府阳曲县)率军击败占据播州的南诏,朝廷下诏封杨端为播州侯,成为统治播州的土皇帝,也开启了杨氏历29代725年统治播州的时代。
关于杨端家族的渊源,据他们的《杨氏家传》称,先祖为太原曲阳县人,甚至自杨端后七世杨贵迁时代,还和大名鼎鼎的忠臣世家“杨家将”扯上了关系:
“先祖杨信,高祖杨业 ,曾祖杨延昭 ,祖父杨宗,父亲杨充广 。杨充广南征
与播州杨昭通谱,因杨昭无嗣,遂将子贵迁过继于杨昭,由此,守播境者皆杨业之后裔。”
而宋代官方则记载杨氏为“播州夷人”,后世不少人也认为杨端一系,是唐末从泸州(今泸州市)、叙州(今宜宾市)一带,迁到播州的少数民族,其后裔慢慢汉化,为了让自家家族看上去更风光,就攀附中原忠臣名将杨业一族,并写进了家谱。
不管何者为真,何者为假,播州历720年之久,均在杨氏治下,却是不争的事实。
杨氏一族,所以历久不衰,和他们灵敏的政治嗅觉,以及战力强大的播州军,都有着及其重要的关系。
唐朝亡,宋代之,太祖乾德三年,播州杨氏当时的话事人杨实,机警的归附宋朝,宋朝知道山高路险的播州之地,对于他们的实质统治意味着什么。朝廷知道要要面子就可以了,播州还是杨家的天下。
及至宋末元初,播州军一度是抗元主力,战力超群,能打能杀,彪悍的元军都颇为忌惮。后来,元军不想硬打,杨氏也不想硬撑。至元朝世祖至元十二年,下诏招抚播州。元十四年,杨氏首领杨邦宪降元,和杨氏降宋一样,元朝廷还是就地设置播州安抚司,仍然让杨邦宪做安抚使。
铁打的杨家,流水的朝廷,熟悉的味道,熟悉的配方。后来杨氏又采用同样的套路,归附了明朝,此后被视为苗疆土司。到明朝隆庆六年,杨氏政权首领杨应龙继承宣慰司。正是在杨应龙手中,杨氏历经4个朝代,绵延700多年的基业,正式灰飞烟灭。
杨氏政权传至杨应龙时,已将播州经营的既富又强。尤其在偏僻穷苦的西南地区,云贵很多地方还要朝廷年年拨款救济的时候,杨家的播州已经年年为国库捐税捐物了。再加上播州军英勇善战,没少跟朝廷东征西杀,屡立战功。杨应龙还被朝廷封为骠骑将军。人在这种情况下,难免会飘起来的。而且杨应龙本身就乖张狂傲,不光经常藐视朝廷,对其治下的其他部族也多不友善,经常惹得天怒人怨。
万历十八年,贵州巡抚弹劾杨应龙为非作歹,要求朝廷治罪。但此时四川巡抚李化龙正要借助播州兵应敌,于是求情朝廷允许杨应龙将功赎罪。
到万历二十年,杨应龙又接受朝廷堪问,并认定他按律当斩。杨应龙愿以两万金赎罪。加上此时又恰逢大明抗倭援朝,杨应龙愿率5000千播州兵入朝抗倭。朝廷斟酌后准许了。但抗倭局势变化迅速,杨应龙还未入朝,倭军已败退朝鲜。没了可以折罪的军功,杨应龙继续被追责。杨应龙在返回播州过程中,竟然“杀害押回官军,以还巢”。至此,杨应龙和朝廷的矛盾日趋台面化和白热化。后加上杨应龙留在重庆的次子突然病逝,不仅死因蹊跷,当地官府还要求杨应龙付重金才能拿回尸首。这事彻底激怒了他,杨应龙正式走上了明刀明枪对抗朝廷的道路。
万历二十一年,朝廷大军兵分三路挺近播州,行至娄山关,杨应龙诈降,令来攻的朝廷军队,猝不及防之间,几近覆灭。此后几年,杨应龙又是诈降,又是硬战,和朝廷周旋,比没让官方捡到半点便宜。
直至万历二十七年,朝廷派李化龙前去讨伐,在固若金汤的播州城,在受尽苦头后,想到背后奇袭的计策,才打败杨应龙。杨应龙知道大势已去,祭拜列祖列宗后,上吊自缢。
至此统治播州700多年的杨氏一族,正式土崩瓦解,成为历史中的一段往事前尘。作为“万历三大征”的最后一大征伐,播州之战,也让朝廷死伤数万,国库进一步亏空,影响深远。
杨氏家谱字辈如下:
重庆:永秉必朝廷兴仁可以德世代有贤良忠正刚常泽源本至圭锡涵良佑成均汉校宣台伯海堂照笔明,永正传朝国家和万事兴忠厚成名远诗书裕后昆祖德根基长丕振百年春世代起流芳文运才学亨堂前攀丹桂林中玉树荫。
志道世荣怀锡德永发祥敬守国庭献登崇孝友良进修全大美敏学焕文章立念思先泽继承正启芳,再政通光国恩卿中良相传登大顺 。
湖北沔阳:元伯光天日月星辰宗之源远世代克成 。
湖南:廷进再政通光昌盛道宏元才仁上大朝国定常公枝开荣芳友万世永兴宗尧政应洪日名士百代昌容让传国美忠良永远彰。
四川:楚其士本正文天如可用才长宜从新知时成先以安全多加仁文元朝显达人承先绪善述绍嘉声曾荣昭督庆百代著芳明林朝怀秀贤体忠大友维正其时长发祥世永昌修德泽征宗帮卫祖宗显民洋。
源自姬姓:出自黄帝之后西周王族,有三种说法其源均为周朝王室。源于周武王孙,叔虞次子,晋侯燮父之弟。晋武公时,封次子于杨称杨侯是为杨姓人的受姓始祖。源于周宣王子长父。宣王时期,周宣王姬静将子长父封到杨国,为杨侯,春秋时杨为晋所灭,其后裔以杨为姓。
源于晋武公子伯侨。晋灭杨后封杨地为大夫羊舌肸的食邑。羊舌氏出于姬姓因晋武公次子伯侨之孙突当时食邑于羊舌故以羊舌为姓。至晋顷公十二年晋灭羊舌氏食我的儿子杨道逃到华山,居住在弘农华阴,以祖宗封地杨为姓,其后代开基各地,成为杨氏繁衍发展的主流,史称杨氏正宗。
扩展资料:
杨氏典故〖歧路亡羊〗
“歧路亡羊”源于《列子·说符》。相传,有一次杨子(即杨朱,是战国时一位学者)的邻居丢失了一只羊,于是他派全家会去寻找,同时也请杨子的仆人帮着去找,杨子对此大为不解,感叹着问,失掉一只羊为什么要那么多人去找呢?失羊者说,因为歧路太多了。
可是他们找了一整天回来,杨子问找到没有,他们都叹息说没找到。杨子又感到不解,询问其中的原因,他们回答说:“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返也。“意思是说,歧路之中又有歧路,岔路太多,我们不知道羊往哪一条岔路上去,所以就回来了。
杨子听后感触颇深,家里的人感到非常奇怪,便问杨子:“羊是不值钱的畜牲,何况走失的羊又不是你的,为什么要这样心事重重的?”杨子听后并没有回答。可是这些话被站在一旁的杨子的学生听到了,他感慨地说:“道路因为岔路多,所以容易使羊丢失。
学者因为经常替别人打主意而往往为此丧失了性命,杨子的不快乐难道还不明白吗?”后来,人们用"歧路亡羊”比喻事理复杂多变,如果没有正确的方向,就找不到真理,就会犯错误。
-杨氏
-杨氏家谱
如果说按真实的历史来说的话,并没有记载他是否有后代,但是我认为杨五郎是有后代的,因为古代的时候崇尚百善孝为先无后为大,没有后代就是不孝的,大家都不会愿意做不孝子孙,所以说杨五郎肯定是有后代的。而且在各种影视剧当中,有的也描述到杨五郎也是有后代的,名叫杨宗槐,是杨五郎的唯一一个儿子。
杨家将在战场上英勇无畏,战功累累,但是在一次和辽军对战时,杨五郎他爹生的7个儿子除了杨五郎之外都战死沙场了。当时杨家将与辽军对战,辽军人数压制,杨家将伤亡惨重,幸好杨五郎死里逃生,不然杨家将的几位将军就都死了。不过也有记载杨五郎最后去当了和尚,是因为为了保命才这样的,而且还教会了很多习武的僧人杨家功夫,也能防止杨家功夫失传。
这杨宗槐就成为了能够为杨五郎传宗接代的唯一一人。不过杨五郎的孩子杨宗槐后来在什么地方生活,又生了几个孩子就无从得知了。所以说我们也不能明确的说出杨五郎的后代在哪里。不过根据新闻报道,有个吉林的市民在家中找到了一本杨氏的家谱,里面记载了杨家将的后人是怎么迁移的,何时去到了何地。而且值得令人高兴的是,经过吉林的文物管理局的鉴定,证明了这本家谱是真的杨家将的家谱。那里面的内容也就可信了。
里面记载到现在的杨五郎的后代分布到了很多地方。其中雁门关小山村鹿蹄涧这个地方生活着500多名杨家后人,很可能就有杨五郎的后代。他们那里有一个修建了千年的忠武祠堂,目的就是纪念自己的祖先。除此以外,还有的分布在山西忻州,山东云梯关等地。
楼主的要求太高了。其实,有没有杨家将的族谱还是一个疑问。宋史里面提供的不过是三代人的世系而已,他们是:杨业、杨延昭和杨文广。其中,文广是延昭的儿子,并非孙子。民间传说中的杨宗保没有出现在正史里面。其实,按照一般人的寿命可知,杨业卒于986年,其时他可能是花甲之年,杨延昭卒于1014年,杨业和延昭之间不过是近30年;而文广卒于1074年,在延昭和文广之间有60年的差距,是否存在一代人呢?看官自己猜猜吧。
门关下滹沱河畔的代州地区,由于历史上危岩险峻的独特地理条件,历来是中原中华民族先祖与北方游牧民族交汇之地,成为历朝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也正因为如此,成就了一代又一代的英雄豪杰,而威震华夏、名扬中外的北宋名将杨延德(杨五郎)随父杨业在此金戈铁马,浴血沙场,留下了千古传颂的美名。
(杨五郎)杨延浦(后更名杨延德),雍熙三年,(公元983年)随父杨业出征雁门关,由于,宋军战事不利,随父退守代州。杨业潘美王冼等议事后,杨业在帐中闷闷不乐只是叹息,于是招杨延玉杨延昭杨延浦等杨家弟 子到帐中议事。杨业曰:“我等本是北汉降将,应谢我主不杀之恩,潘主帅不依我计行事,看来明日必有一场恶战,儿等当全力杀敌。一谢皇恩。”于是他发布军令;延昭延训为左路,延玉延浦为右路,杨业与七郎攻中路。于次日出代州抗击契丹军。
杨家子弟率军出代州在城外与辽军相遇,杨家将分左中右三路杀进,奋力抗敌。从已时战到巳时,突然辽军剧增,将杨家将三路人马分而围之,使其左右前后不得相顾,这时杨业发现敌情有变,于是发令左右两路向外突围,同时派七郎冲出重围,前去陈家谷找主帅潘美,搬救兵求援。杨业且战且退,战至午时,当退至陈家谷时,余部只剩下百十人,仍不见援兵,于是,杨业一死相抗最终全军复没,杨业被虏绝食三日而亡。
延昭延训从左路杀出重围,所剩无几。延玉延浦突右路杀出重围,见父帅未突出重围,于是,复又杀入敌阵,到陈家谷口,延玉不幸中箭身亡,四郎被绊马索绊倒被俘,五郎延浦身受重伤逃至树林侥幸逃脱。辽兵退去后五郎与延昭延训相见,弟兄三人痛哭一场,遂将延玉的遗体掩埋。回营途 中他们看到杨七郎被绑在花椒树下乱箭穿心而死。五郎延浦心灰意冷仰天长叹:我杨家将虽是北汉“降将”也不该遇此不公。说罢策马而走,直奔五台山而去。
延昭回到天波俯,在家中“诈死”假设灵堂,自己住在幕中由家人每天送饭,后被天官寇准发现请回家中。后人为杨家鸣不平,就将这一故事编成寇准背靴的戏剧在民间广为流传至今。
杨五郎并非到五台山真的当和尚,而是在五台山养好伤后就回家,与畲太君商议,将杨家后代全部带上五台山以辟奸臣的残害,当时上山的有
十六位之多。因六郎在家中“诈死”,文广等六郎之后要“守灵”不得走。被
寇准发现后也不能走。这也就是山西代县杨家家谱中只有杨六郎(杨延昭)有后代的原因。其实这个家谱不是真实的家谱,是经过修改过的家谱流传至今。因为,朝中的奸臣在不断的加害杨家人,尤其是杨业一死余太君害怕那些奸臣会变本加利的惨害杨家后代。所以,畲太君决定修改家谱,让五郎将杨家第子带上五台山。
杨五郎带领杨家子第上五台山后,将自己的名字改为杨延德。然后,将杨家棍杨家刀杨家三十六路梨花枪(畲家)等杨家传统武术传于杨家子弟。在此基础上杨五郎还发展了其他的僧人也加入,也为五台山培养了一批护院武僧。虽然史书对杨五郎的事迹介绍很少,但是,杨五郎对杨家的贡献是最大的。杨五郎是一位最神秘的人物,也是最具有争义的人物,有人说:他怕死当和尚。这是没有根据的,在幽州为救宋太宗他冒着了军雨点般的疾箭,拼死把宋太宗救了出来,并一气背了二十里。他难到说怕死吗?宋真宗生性爱游玩打猎,到雁门关外打猎时被萧太后包围,差点掉性命,是杨五郎带几百僧兵拼死相救,才得以保住性命返回汴梁。宋真宗为此感激不尽,几次犒赏都被五郎以出家人的身份回绝,宋真宗为答谢救命之恩颇费了一番心事。无奈,在杨五郎归天后,朔了一尊镏金铜像以
正是因为杨五郎在史书的记载很少,才使的五郎的传说越传越神,家谱里也说五郎“削发为僧成仙”。杨五郎的确在出家后很少活动,因为,他肩负着保护杨家后代的重任。在山东的云梯关守将杨茂就是杨五郎的后代。当地的地方志就有记载。
《杨金豹下山》上接《杨士瀚扫北》,讲述的是杨家将第八代英
雄杨金豹的故事。
宋哲宗时,杨士瀚战死疆场。其妻陆云娘和儿子
杨金豹也失踪多年,只有其女杨彩凤还在府中。时逢佘
太君一百五十岁大寿,皇子赵佶到天波府贺寿,于后花
园调戏杨彩凤,被王兰英打跑。赵佶恶人先告状,皇上要
杀王兰英,家将杨开胜劫法场救走王兰英。余太君辞
朝,全家要回故土西宁。途中多次遇险,终化险为夷。
出家为道姑的陆云娘与杨彩凤母女重逢。红梅童子杨金
豹下山,原来他在辽东铁砂山八宝灵云洞拜李长庚为
师,学会一身武艺,此番在凤翔府力杀四门,认祖归
宗。杨门女将回到西宁。本书下接《杨满堂除奸》。
杨志是五侯杨令公之孙,即杨业的孙子,按照通俗小说里的说法,杨志应该和杨宗保是一辈的人
看辈分杨志(如果真实存在的话)他应该是杨金豹的祖爷爷辈的!!!汗!!!
杨家将的时代距今已经1000年,中间传了三四十代,史料记载极少,后人何在已经极难考证,只能靠一些杨氏族谱来寻找踪迹。
真实的北宋杨家将
《杨家将演义》中,杨家将至少有7代,枝繁叶茂,繁衍甚广,但真实的历史上,有记载有影响力的杨家将只有三代,分别是第一代杨业、第二代杨延昭、第三代杨文广,而且这三代杨家将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是渐次变小的。
正史上的杨业确实有7个儿子,但只有杨延昭成名,其他6个终生只是低微武职,而在杨文广之后,杨家将在整个北宋再也没出现过知名人物,到北宋灭亡后,杨家将后人更是不知所踪。
杨家将后人的踪迹
在一些演义小说和民间故事中,《水浒传》里的“青面首”杨志、“岳家军”中岳飞帐下大将杨再兴都是杨家将后裔,但杨志是虚构人物,杨再兴倒是真实人物,史料中却并未说他是杨家将后人,至于《射雕英雄传》中的杨铁心、杨康、杨过,更是小说虚构了。
有人认为杨业生活和战斗的山西代县一带,是他后人居住的主要地方,如今雁门关下一个叫鹿蹄涧村建有纪念杨业的杨忠武祠堂,村里1000多口人,据称大多都是杨家将后代。
但真实情况并非如此。北宋初年,大将守边征战,家属大多留在京城开封,一来家眷可以得到更好的照顾,让大将免除后顾之忧,二来是一种变相约束,让边将不敢叛变投敌。
杨业作为北汉降宋的将领,既得到宋太宗器重,又被宋太宗提防,赵光义不可能让杨业的儿子儿媳们跟他一起在代县生活,而根据明朝史料记载,演义中的天波杨府虽然夸张,但杨业的府邸却真实存在,而且就在开封城内,因此他的家眷都生活在开封。
古代受经济、交通条件限制,人口流动缓慢,而整个北宋期间内乱较少,环境比较稳定,历史上的杨家将后人也并未遭到迫害,应该不会迁徙到外地。
按照这个判断,杨业的后人在整个北宋期间应该都生活在开封。
不过北宋末年发生靖康之变,开封被金人攻灭,南宋初年,宋金战争频仍,北方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大批百姓南迁,杨家将后人离开开封迁徙也在情理之中。
电视剧中杨家将 剩下四郎(被辽国招为驸马),五郎(五台山出家),六郎(只有他回,镇守边关)但是历史上的杨业本名叫杨重贵其父杨信是麟州的土豪趁五代混乱的时候占据麟州自称刺史由于时局的动荡先后归附过后汉后周大约是在杨信归附后汉的时候为了结交当时任河东节度使的刘崇派少年的杨重贵到太原后杨信投靠了后周杨重贵留在了太原杨信死以其子杨崇勋(杨业的弟弟)继任刺史又以麟州归附了北汉刘崇其后杨崇勋又归附了后周虽然有这样的反复但是由于处于五代那个混乱特殊的年代杨重贵在太原的生活并没有受到什么影响年少英武的杨重贵很受刘崇的看重他以杨重贵为养孙改名为刘继业刘继业先担任保卫指挥使以骁勇著称以功升迁到建雄军节度使由于刘继业战功卓著所向无敌国人号称无敌其实历史上杨家将没有佘太君没有杨宗保也没有穆桂英 害死杨业的应该是王冼而非潘美王洗是个小人以诬陷主帅而起家详见(<刘娥>第五章西夏之乱)可能是由于王洗官职太小不足以突出杨家所以潘美很倒霉地摊上了这亻事 杨延昭为什么称为杨六郎 历代杨家将传说中以为杨延昭是杨业第六子故称杨六郎但是据史所载杨延昭应为长子 辽人迷信相信天上北斗七星中第六颗星是专克辽国的因为杨延昭对于辽人很有威慑力辽人以为他是那第六颗星转世因此称他为杨六郎据史料记载,宋代名将杨业(现文学作品中称为杨继业)有一子——杨延昭,因其在边关驻防时共有七人结义,延昭为六,故称“六郎”。后人传杨业有七子,后又传其收一义子,有“七郎八虎”之说,其实为文学作品夸张和杜撰之词。
播州杨氏:割据一方700多年,历经四朝,绵延29世不倒的最牛家族
本文2023-10-11 11:02:12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273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