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姓l顾的人的祖宗是谁?
顾姓得姓始祖:顾摇。
为越王勾践七代孙。上古时代,大禹死后葬在会稽(今浙江绍兴),夏帝少康后来把庶子无余封在会稽主持禹的祭祀,并在该地建立了越国。春秋末年时,越国常与吴国发生战争,公元前494年,吴王夫差灭掉越国,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刻苦图强,最终战胜吴国并成为霸主。经秦至汉,下传勾践七世孙摇,摇曾担任过分布在今福建北部和浙江南部地区的闽越首领,因助汉灭项羽有功,于汉惠帝三年受封为东海王。后来摇封自己的儿子为顾余侯,子孙留居会稽,其支庶子孙以封爵为氏,称顾姓。他们尊顾摇为顾姓的得姓始祖。
顾姓姓氏渊源:
1、出自己姓,为夏朝时昆吾氏之后,以国名为氏。
据史籍《元和姓纂》和《唐书·宰相世系表》等记载,相传帝颛顼有曾孙子叫吴回,在帝喾时为火正祝融黎之弟,也为祝融。吴回的儿子陆终娶鬼方氏的女儿女嬇为妻,生有六个儿子,其中大儿子名樊,赐己姓,封在昆吾国(在今河南许昌东),后代便是昆吾氏。夏朝时昆吾氏有子孙被封于顾国(今河南范县),世称顾伯,是夏的重要同盟国之一。
夏朝末年,由于顾国支持夏,曾经遭受过商汤的沉重打击,史籍《诗经商颂长发》中说:“韦、顾既伐,昆吾夏桀”。夏末顾国被商汤攻灭,散居各地的顾伯子孙便以国为氏,称顾氏。
商代的东方诸侯国中有顾国,可能是夏代顾国的后代,也有可能是商朝重新册封,其子孙以国名为氏,成为最早的顾姓。殷墟甲骨卜辞在记载商代后期征伐强敌“人(夷)方”时曾经多次提及顾(写作雇)国(也可能是地名),其中一片说“王征人方,在雇(顾)”。由于人方在今天山东和苏北的沿海地区,顾国显然应该位于今天河南商文化核心地区到东部沿海地区之间。唐朝《元和郡县志》、宋代《太平寰宇记》和某些早期顾氏家谱都记载这个顾国,地望在今天山东范县东近三十里的顾城,考虑到著名的东周历史文献《左传,哀公二十一年)记载鲁哀公与齐侯、邾子在顾地会盟,齐、鲁、邾三国都位于今天山东地区。
2、出自姒姓,为越王勾践的后裔顾余侯之后代,以祖上封号为氏。
据史籍《名贤氏族言行类稿》、《顾氏谱》等记载,相传,大禹死后葬于会稽,他的儿子启在山上建立宗庙祭祀他。夏帝少康后来又把庶子无余封在会稽主持禹的祭祀,并建立越国,建都会稽(今浙江绍兴)。其后人以国名命氏,称为越氏。春秋末年,越国常与吴国交战,公元前494年被吴国打败。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发奋图强,后终于公元前473年攻灭吴国,并向北扩展,成为霸主。战国时公元前306年为楚所灭。经秦至汉,传至勾践的七世孙摇,曾担任过分布在今福建省北部和浙江省南部地区的闽越族首领,因助刘邦灭项羽有功,受封为东海王,因都城在东瓯,俗号东瓯王。后来封自己的儿子为顾余侯,子孙留居会稽,其支庶子孙以其封号的第一字为姓,称为顾氏。史称顾姓正宗。
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在我国的东南长江三角洲地区曾经出现过极为灿烂的原始文化,被考古学家称作“良渚文化”的族群曾经是这里的主宰,今天在博物馆里还可以看到他们留下的历史痕迹——精美绘纹陶器、灵巧的工具,尤其是著名的玉器。据信他们还是我国最早的水稻种植者、丝织工艺师、漆匠和杰出的航海家,并且开始已经步人文明的门槛。
大约四千年前,可能由于自然灾变,这支文明随其主人神秘消失了;加上地缘劣势——中原居于各大文明区的十字路口,各种先进文化在这里竞争、交汇,而长江中下游当时的气候相当于今天的珠江三角洲,炎热潮湿,丛林河沼密布,不利开发,所以在以后的数百年里,这一地区逐渐落后于中原。
春秋战国,这一带相继兴起了强大的诸侯国吴、越、楚,尽管国力强盛,尤其是其剽悍善战的军队和精良的金属冶炼技术屡屡令中原各国丧胆,但惨烈的争霸战争过后,成为华夏族群以外文明进程较晚的越人诸部的家园。战国时期,在越王无疆时,楚国的力量非常强盛,成为中国最强大的诸侯国,于是就消灭了勾践后代的越国。越王无疆之子无壬在劫余之后被迫率部众南迁到楚国力不能及的今天福建一带,自立为东瓯国王,其君统一直维系到秦始皇时代。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在帝国境内以郡县替代分封。由于受到强大的秦王朝的压力,东越的首领安朱被迫臣服秦,东瓯国变为秦的闽中郡,安朱也就成为秦帝国的闽中郡守。秦末大乱,这支越人在首领驺摇领导下加入楚汉战争。据史籍《史记孝惠本纪》记载,驺摇和另一位叫无诸的闽越王举族投奔了原秦鄱阳令吴芮,参与打击项羽的军事活动,为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立下汗马功劳。因其战功,汉惠帝三年(公元前192年)册封安朱之子摇为东海王,都城在东瓯,所以又叫东瓯王。父亲称王,儿孙们封侯自然也就顺理成章了。东海王摇的一位庶子(非正妻所生)由于受封于顾邑,号为“顾余侯”,其后代世以顾为氏,因此顾余侯就被认为是顾姓的得姓之祖。顾余侯就是(南方)顾姓的始祖。
3、出自少数民族改姓。
满族:据《清通志氏族略》记载,清礼部尚书顾八代,“本姓伊尔根觉罗氏,自顾八代始,子孙以顾为氏”。
锡伯族:郭尔佳氏(亦作顾尔佳氏),改汉姓为顾。
裕固族:出于本姓顾勒都斯、顾令氏,都是取第一个字谐音而改宗顾姓。
今蒙古、壮、回等民族均有顾姓。
《世说新语》中华书局影印版,下册有很详细的琅琊王氏的族谱,书中还有谢氏,陆氏,羊氏,孙氏等族谱
三联书店出的“中华文库”丛书中的《簪缨世家——两晋南朝琅琊王氏传奇》一书中也有
王氏出自姬姓。周灵王太子晋以直谏废为庶人,其子宗敬为司徒。时人号曰:王家,因以为氏,这是太原、琅琊、江左、咸阳、固始、三槐、余姚等王氏后裔一致公认的。至八世孙王错,自宗敬之后,琅琊、临沂的王氏家谱按次序分别列为:王森--王斌-王升-王昱-王硕-王错,而笔者所见的某太原王氏家谱分别列为:王仕蠲--王智-王恙--王亢-王颖-王荣--王错。该谱的主修者曾致信庐陵欧阳修,连这位文学大师也答复“山城无史籍资料”。所以也难以考证和确定。在欧阳修和宋祁编修的《唐书》中,欧阳文忠只能从八世孙王错述起,由此可见,欧阳修对文字是十分严谨的,不知道就不写,而不能滥写而延误后人
山东省莘县政协副主席杨巨源先生,浩然大作《三槐王氏源流初探》,他列举了《琅琊王氏家谱》,是这样记载的:第九世:王渝(谕),王错之长子,仕秦,为上将军。而某地的《王氏家谱》记载:错,生绩(左足、下同),字子明,封大夫,拜待中,娶陆氏。十一世:绩,生愦;十二世:愦,生息;十三世:息,生恢。以下王翦、王贲、王离在《史记》中均有文字记载,这一点相信也是准确无误的。但是以上存疑的地方是以国史为准呢?还是以某一家谱为准,这有待于热心于研究的学者、专家、同宗同仁在今后的王氏家谱研究中进一步探讨和商榷
关于谢姓传说中祖先的名字和世系,不少家谱都有记载,其间虽存在一些差别但大同小异。
八世祖考榆罔公,在位55年。蚩尤作乱,禅位黄帝,降为侯。妣伊耆氏,子帝柱。
九世祖考帝柱公,因父降为列侯,分封丁洛,世袭其职。妣伊耆氏,子庆甲。
十世祖考庆甲公,妣陈张氏,一作陈绛氏,子戏。
十一世祖考戏公,妣有邰氏,子器。
十二世祖考器公,妣风氏,子祝融。
十三世祖考祝融公,相黄帝而治天下,辩乎南方。妣挚氏,子垂。
十四世祖考垂公,妣蜀山氏,子伯益、伯夷。
十五世祖考伯益公,舜命为虞,佐禹治水有功,禹崩以天下授之,公不受,乃避居箕山之阳。妣虞氏,一作有娥氏,子若木。
十六世祖考若木公,妣石费氏,子费昌。
十七世祖考费昌公,妣祝绛氏,子房。
十八世祖考房公,妣视山氏,一作蜀山氏,子仁昌。
十九世祖考仁昌公,一作仁公。妣有娥氏,一作娥氏,子天英。
二十世祖考天英公,妣蜀山氏,子硅。
二十一世祖考硅公,妣扈氏,一作有扈氏,子敏。
二十二世祖考敏公,妣嫩訾氏,一作(女取)紫氏,子豹。
二十三世祖考豹公,妣鬼方氏,子谦。
二十四世祖考谦公,妣有扈氏,一作扈氏,子澄。
二十五世祖考澄公,妣挚氏,子晔。
二十六世祖考晔公,妣风氏,子宇。
二十七世祖考宇公,妣己氏,子清。
二十八世祖考清公,妣伊耆氏,子宝。
二十九世祖考宝公,妣鬼方氏,子宽。
三十世祖考宽公,妣有娥氏,一作娥氏,子典。
三十一世祖考典公,一作兴公。妣有娇氏,一作蟜子明。
三十二世祖考明公,妣有娇氏,一作蟜氏,子车。
三十三世祖考车公,妣宝惠氏、一作实费氏,子能。
三十四世祖考能公,妣蜀山氏,子宏。
三十五世祖考宏公,妣宝惠氏,一作实费氏,子瑞。
三十六世祖考瑞公,妣风氏,子倚。
三十七世祖考倚公,妣宝惠氏,一作实费氏,子拜。
三十八世祖考拜公,妣有娥氏,一作娥氏,子世长。
三十九世祖考世长公,妣景仆氏,子恭。
四十世祖考恭公,妣鬼方氏,子祥若。
四十一世祖考祥若公,妣有邰氏,一作邵氏,子范。
四十二世祖考范公,妣陈绛氏,子箨。
四十三世祖考箨公,妣有娇氏,一作娇氏,子安世。
四十四世祖考安世公,妣伊耆氏,子忠贞。
四十五世祖考忠贞公,妣挚氏,子绍良。
四十六世祖考绍良公,妣风氏,子庵年。
四十七世祖考庵年公,妣蜀山氏,子卿。
四十八世祖考卿公,妣景仆氏,子(讠合艹)。
四十九世祖考(讠合艹)公,妣风氏,子彦。五十世祖考彦公,妣姬氏、鬼方氏,子绥章、筠生绥章,一作绂章。
五十一世祖考筠生公,一作虺筠公。妣姬氏,子吕尚。
五十二世祖考吕尚公,字子牙,号飞熊,一称姜太公。年八十遇周文王,相武王而治天下,周尊为师尚父,封齐侯,子孙世袭。妣马氏,子丁、王、年、彦、柯、绍、骆、铎、青、易、尚、其、佐。
五十三世祖考佐公,封于申。妣景仆氏,子汲。
五十四世祖考汲公,妣有扈氏,一作扈氏,子陵高。
五十五世祖考陵高公,妣姬氏,子嵩。
五十六世祖考嵩公,妣温氏,子谋。
五十七世祖考谋公,一作某公。妣顾氏,子成。
五十八世祖考成公,妣马氏,子胡。
五十九世祖考胡公,妣温氏,子献。
六十世祖考献公,妣有施氏,子宁。
六十一世祖考宁公,妣顾氏,子恩。
六十二世祖考恩公,字宏道,妣孟氏女适周厉王。子诚、申甫。
六十三世祖诚公,号申伯。辅宣王中兴,宣王赐封于谢,子孙因以为氏,遂为谢氏受姓始祖。妣王、高、张氏,子弘、猛。
我国古代谱牒姓氏之学发达,相关书籍相当多。唐林宝撰《元和姓纂》。宋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南宋著名史学家郑樵的《通志·氏族略》。还有《世本》、《族姓记》,《三辅决录》以及《百家谱》、《英贤传》、《姓源韵谱》、《姓苑》等等。宋末元初的硕儒王应麟 ,撰写了 《姓氏急就篇》
我国古代谱牒姓氏之学发达,("谱牒学"是一门专门研究家谱、族谱的学科。"家谱"是以表谱的形式记载家族世系繁衍和本族人员事迹的图书体裁。)相关书籍相当多。关于中国谱牒的产生过程,根据目前能见到的材料和研究状况,我们大致可以把它分成两个小的阶段,即商代(公元前1500-1000年)的萌芽阶段与西周(公元前1000-800年)的形成阶段。商代已有一些简单的世系表,是家谱的雏型。较为完备、成熟的谱牒形成于西周。司马迁说的《谱牒》、《牒记》都是周以后的东西。到春秋时,谱牒相当盛行了,不过由于这种东西并非专门著作,小能强大雅之堂,传到今天的连一种也没有。
南宋著名史学家莆田人郑樵撰,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成书。《通志》为通史性的志书,共200卷,其中第一略《氏族略》为考辨、论述姓氏的专著,共收录姓氏2255个。
此外,郑樵还著有《氏族志》、《氏族源》及《氏族韵》等相关的姓氏学专著,是我国姓氏学研究中承前启后的著名学者。
《古今姓氏书辩正》40卷,邓名世撰,其子椿裒次之。此书搜集宋及宋以前历代姓氏文献,对当时所能见到的姓氏的起源、郡望、名人、流布作了或详或略的考证,为后人研究姓氏留下了宝贵的文献资料,堪称宋代姓氏学研究集大成之作,是我国古代姓氏谱牒学方面的一部重要著作。邓名世因不满前人以及当时姓氏研究大多停留在记录姓氏的现状,而是以考证姓氏文献的真伪为己任,希望能清理以往姓氏研究的成果,在学术上有所创新。他从考辨以往姓氏书之误入手,以修撰一部古今姓氏全书为撰著宗旨,因此"长于辩论"成为此书的一大特点。《辩证》问世以后,颇为同时代学者所重,也对后世的姓氏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朱熹《朱子语类》称赞邓名世"世学甚博,姓氏一部,考证甚详,盖不虚也",王应麟《姓氏急就篇》、《困学纪闻》等多引据邓著。清乾隆年间纂修《续通志》,其《氏族略》一篇更是多据《辩证》以补充之。在现存的姓氏谱牒文献中,邓名世的《古今姓氏书辩证》与《元和姓纂》、《通志·氏族略》鼎足而立,有着重要的地位。
《元和姓纂》是中国唐代谱牒姓氏之学的专著。原本10卷,今有10卷本、18卷本两种。唐宪宗时宰相-李吉甫命林宝修撰,元和七年(812)成书。
谱牒在历史上曾经兴旺过一阵子,后来随着宗法式家族制度的瓦解而消亡了。东汉末年到魏晋之际(公元200-300年)世家大族式家族制度形成后,谱牒又再次盛行起来,不过从内容到形式都与西周春秋时的谱牒不同了。这时称之为“谱牒”的文献,主要有三种形式:
一是“家传”,这是最初级的形式。一个家族之所以在一个地方兴旺发达起来,必有几个人对家族的发展作出过杰出的贡献,或者做过朝廷要员,或者做过封疆大吏,他们的子孙就为他们立传,表彰他们的功绩,显示自己家族的身份。如:《荀氏家传》、《袁氏家传》(汝南)、《裴氏家传》(河东)、《褚氏家传》(阳翟)、《谢车骑家传》(陈郡)等。
谱牒的第二种形式是“家谱”,或叫单姓族谱,每姓每族一本。家传是传而不是谱,只能记载家族名人事迹,不能把所有族人都记上去,光有家传还是无法搞清家族所有人的血缘关系的,于是有人以家传为基础,以家族的世系为脉络,把包括名人和非名人的所有族众贯串起来,注明他们之间的血缘关系,这就是家谱了。如:裴松之《三国志》注中引到的:《崔氏谱》(博陵)、《郭氏谱》(太原)、《陈氏谱》(颁川)、《稽氏谱》(谯郡)、《阮氏谱》(陈留)、《王氏谱》(太原);《世说新语》注中引到的:《王氏世家》(琅琊)、《袁氏世纪》(汝南)、《王氏家谱》(东海)、《荀氏谱》(颍川)、《谢氏谱》(陈郡)、《羊氏谱》(泰山)、《顾氏谱》(吴郡)、《陆氏谱》(吴郡)等等,都是这样的家谱。
谱牒的第三种形式,也是最高最典型的形式是“簿状谱牒”,后来又叫作《百家谱》、《东南谱》、《十八州谱》、《天下望族谱》、某郡望族谱等等。家传、家谱都是私家撰述,不具法律效力,必须有一种得到朝廷认可的官撰的谱牒,才能据以确定谁是士族,谁是庶族.才能据以选官、论人和通婚。官修的谱牒不是某一姓的家谱,而是全国或某一郡所有士族家谱的汇编或选编,所以叫作“百家谱”(百指约数)等等。在这种官撰的谱牒中,把天下所有士族的姓氏、郡望都列进去,每姓士族又都详细列其成员的名字、官位及血缘关系,这就是簿状谱牒。所谓“考之簿世然后授任”(《太平御览》卷二一四引《晋阳秋》),“有司选举必稽谱籍”(郑樵《通志》卷二五《氏族略序》一《氏族序》),就是指这种官修的谱牒。官修谱牒不仅同士族的仕途性命攸关,而且是一项十分繁杂的工作,要对所有自认为是士族,并将其家谱上之于官的家族进行甄别、认定,还要根据情况的变化不断修订与重撰,所以朝廷设立专门的常设机构图谱局主持撰修工作,置郎和令史等官来执掌(《南史》卷五九《王僧孺传》载沈约语),并汲收对谱牒有研究的学者参与其事。
东晋南北朝时门阀士族制度充分发展,士族、非士族要根据谱牒来确认,人们入仕做官要根据谱牒来认定门阀的高卑,所以谱牒之学就成了一种专门学问,有专门的人从事研究。天下那么大,士族那么多,它们之间的关系又那么复杂,每个家族的历史,近的兴起于魏晋之际,远的则要追溯到东汉中叶,少说也有几百年,要搞清楚他们内部和他们之间的各种关系(如:血缘关系、名讳、官位、姻亲等等),确非易事。再加上许多新起的士族要求列名谱牒,而许多庶姓大族还采取冒名顶替、伪造家世等手段企图挤进谱牒,这就进一步增加了谱牒修撰的艰巨性。东晋初年苏峻之乱,把原来的谱牒焚毁了,后来重修,称为“晋籍”,其分量之大竞有东西两库(《南史》卷五九《王僧孺传》)。这样繁杂的工作,没有专门学问,不作专门研究,的确是不行的。所以从西晋以后,到南北朝时,毕生研究谱牒的不乏其人,有的祖孙几代从事谱牒研究,从而出现许多著名的谱学家。
西晋(公元250-300年)的著名谱学家是挚虞。挚氏为京兆大族,虞父模曾任曹魏太仆卿。挚虞才学通博,著述不倦,认为汉末以来天下丧乱,许多世家大族,虽子孙已不能明其祖先的事迹,辨其家族的由来,于是撰《族姓昭穆》十卷,进于朝廷(《晋书》卷五一挚虞传)。此书早巳遗佚,我们不能确知其内容了。所谓“族姓”即指世家大族式家族,所谓“昭穆”即父子祖孙的血缘关系,这是现在所知道的当时第一部记载天下士族血缘关系的正式谱牒。因为它“定品违法”,大概是触动了一些显赫的大族,为人们弹劾。它有没有成为官书,我们也不得而知,从晋武奇特诏原谅其“违法”的过失来看,大约是被钦定为官修谱牒了。
东晋南朝(公元400-500年)的著名谱学家有贾弼之、贾匪之、贾渊祖孙三人和王僧孺。贾氏为南渡的平阳大族。贾弼之在东晋太元年间由朝廷委任撰修谱牒,于是“广集众家,大搜群族”(《南齐书》卷五二贾渊传),撰成《十八州士族谱》百帙,共七百余卷,缮写抄定,藏在秘阁,另抄别本藏于左户。其子匪之,匪之子渊,世传其业。齐永明中,贾渊与王俭共同参撰《百家谱》,又撰《氏族要状》、《人名书》等谱牒,并行于世。谱牒研究成了贾氏世传的家学。王僧孺出身于东海王氏。他在梁代继续贾氏的研究,接成《十八州谱》七百一十卷(当是修订贾弼之之书)、《百家谱集抄》十五卷、《东南谱集抄》十卷(《南史》卷五九《王僧孺传》)。此时的谱牒之学,到了王僧孺手中,算是集大成了。
北朝(公元350-550年)官修谱牒,大抵均属集体撰述,故不见研究谱牒之名家,如魏太和中,诏各郡中正,“各列本土姓族”作为选士的依据,似乎还没有把全国士族的谱牒统到一起来。北齐的《类例》以甲门为士族,北周的《建德氏族》以四海通望为士族,似乎是他们那个小国的统一的谱牒,除《类例》知道是浮屠昙刚所撰外,《建德氏族》也是集体撰修的,故未留下撰人姓氏。
唐代在太宗、高宗两次修谱。高士廉等修<氏族志>。高宗时修《姓氏录》。
唐初的著名谱学家中首先要介绍的是路敬淳。他是高宗、武后时人,勤学不倦,对于历代谱学素有研究,对于各个士族的门第姓望,能究其根源枝派,曾撰《著姓略记》十卷行于世。史称“唐初姓谱学唯敬淳名家”,其他各家“皆本之路氏”(《旧唐书》卷一八九路敬淳传)。另一名家是柳冲,他曾主持修撰《姓族系录》,“好学多研”,是路敬淳以后的第一人。唐代谱学为柳氏家学,后其族人柳芳著《氏族论》,是对魏晋以来的谱学进行理论上的总结的第一篇论文,为后世研究谱牒的人所必读(《新唐书》卷一九九柳冲传)。比柳冲稍后的有韦述,亦是唐代谱学名家。他雅好谱学,在秘阁见到柳冲等撰《姓族系录》,非常喜爱,乃于工作之余,亲手抄录,另撰成《开元谱》二十卷(大约是《姓录》的节本)(《旧唐书》卷一○二韦述传)。柳芳《氏族论》“唐兴,言谱者以敬淳为宗,柳冲、韦述次之”(《新唐书》卷一九九柳冲传),应是不假的。
唐初谱牒的形式也同魏晋南朝一样,分为私修的单姓族谱和官修的天下望族谱两种,前面说到的几次重修谱牒,即是指后一种。隋唐的单姓族谱,如《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和《通志·艺文略》中提到的许许多多某氏某姓家谱,我们至今只发现了两件原件的残片(见《吐鲁番出土文书》第三册,第64,180-184页),都是用方框、线条、箭头表示的世系图表,详细注明每人的血缘关系、名讳、官职及配偶的姓氏名字等,图画清晰,抄字工整,人们看去,一目了然。官修的望族谱,却在敦煌石室中发现了几种残卷,其中以题为《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谱》的最为完整和典型。它的内容是按照唐代的政治区划,依道、州、郡的次序排列,每一郡列出该郡的望族姓氏,少者三姓(如凉州西平郡),多者四十姓(如雍州京兆郡)(参见王仲荦:《唐贞观八年条举氏族事件考释》、《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谱考释》、《敦煌石室出残姓氏书五种考释》(均载《蜡华山馆丛稿》):多贺秋五郞:《中国宗谱的研究》上卷第一章。)。据我们看,这大约是官修谱牒的一种提纲,而不是修成的谱牒。因为光列每郡的几个望族姓氏,而不列出某一个人是不是属于这个望族,是起不到谱牒的作用的。
黔北名人辈出,黔北差不多就包括遵义和铜仁两个地区吧!~
出自遵义的有:
郑珍、莫友芝并称西南儒宗,名重晚清儒林;
郑珍(1806—1864),字子尹,晚号柴翁,遵义沙滩人(今遵义县境),有《巢经巢诗集》、《仪礼私笺》等著作。当代国学大师钱仲联《论近代诗四十家》中写道:“清诗三百年,王气在夜郎,经训一菑畲,破此南天荒。”意在称誉郑珍诗才和经学。郑珍和夜郎确有情结。首者,郑珍与是县著名诗人赵旭深交。郑延赵为《遵义府志》之“采访”。尔后,清咸丰庚申(1860)古二月二十七日,郑为避兵祸,举家迁到桐梓魁岩站杨家河畔,租刘氏宅居住,与赵旭家毗邻四月之久。其间,郑、赵及刘希向(字照书,疑为宅主)临水登山,访胜吊古,唱和遗响。尤有,郑著《巢经巢》中载咏及桐梓达40余首。
二月十七度娄山关
山势西来万马奔,大楼一勒九旗屯。天随路入藤萝峡,人共云争虎豹门。旧日刘兵此飞过,六年黔国任翻倾。黄心无复将军树,空逐流移泫石根。
清史稿 列传二百六十九 儒林三
郑珍,字子尹,遵义人。道光五年拔贡生。十七年举人,以大挑二等选荔波县训导。咸丰五年,叛苗犯荔波,知县蒋嘉谷病,珍率兵拒战,卒完其城。苗退,告归。同治二年,大学士祁俊藻荐於朝,特旨以知县分发江苏补用,卒不出。三年,卒,年五十九。
珍初受知於歙县程恩泽,乃益进求诸声音文字之原,与古宫室冠服之制。方是时,海内之士。崇尚考据,珍师承其说,实事求是,不立异,不苟同。复从莫与俦游,益得与闻国朝六七钜儒宗旨。於经最深三礼,谓:“小学有三:曰形,曰声,曰义。形则三代文体之正,具在说文。若历代钟鼎款识及汗简、古文四声韵所收奇字,既不尽可识,亦多伪造,不合六书,不可以为常也。声则昆山顾氏音学五书, 推证古音,信而有徵,昭若发蒙,诚百世不祧之祖。义则凡字书、韵书、训诂之书,浩如烟海,而欲通经训,莫详於段玉裁说文注,邵晋涵、郝懿行尔雅疏及王念孙广雅疏证。贯串博衍,超越前古,是皆小学全体大用。”
其读礼经,恒苦乾、嘉以还积渐生弊,号宗高密,又多出新义,未见有胜,说愈繁而事愈芜。故言三礼,墨守司农,不敢苟有出入。至於诸经,率依古注为多。 又以馀力旁通子史,类能提要钩玄。仪礼十七篇皆有发明,半未脱稿,所成仪礼私 笺,仅有士昏、公食、大夫丧服、士丧四篇,凡八卷;而丧服一篇,反覆寻绎,用 力尤深。又以周礼考工记轮舆,郑注精微,自贾疏以来,不得正解,说者日益支蔓, 成轮舆私笺三卷。尤长说文之学,所著说文逸字二卷、附录一卷,说文新附考六卷,皆见称於时。他著有凫氏图说、深衣考、汗简笺正、说隶等书。又有巢经巢经说、诗钞、文钞,明鹿忠节公无欲斋诗注。
莫友芝
莫友芝 (1811—1871)字子偲,自号郘亭,晚又称*[双‘耳’]臾,贵州独山人。 父庶吉士与俦,官遵义府学教授,日倡导朴学。先生为人默然湛深,笃治许、郑之学。当其时,郑珍亦从教授游,同志相友善,历五六年,业益进,黔中士林官师举交口推郑、莫,而两人遂名冠西南。 家贫嗜古,喜聚珍本书。积既久,读之恒彻旦暮不息,寝食并废。爰通苍雅故训,六经名物制度,旁及金石目录家言,率究及其奥颐。疏导源流,辨析正伪,鲜铢寸差失。复工诗善书,求者沓至。居常好游览,喜谈论,遇人无贵贱贤惠,一接以和。暇日相与商较古今,评骘术业高下,娓娓忘倦。顾外虽乐易,而中实介然有以自守。 自道光辛卯举于乡,其后连岁走京师,朝贵争欲罗致,必慎择其可,否即婉谢之。会试报罢,签取知县,且选官,意不所乐,辄弃去。往从胡文忠于太湖,为校刻《读史兵略》。既又从曾文正安庆、金陵。凡客文正所者逾十年,江南底定,寓妻子于白下,通走江淮吴越间,尽识其魁儒硕彦。同治四年,苏抚李鸿章请州县吏于朝,有诏征用,卒不出。十年以往,求文宗、文汇两阁书,赴扬州,抵兴化,病卒,年六十一。 先生生平志存文献,思为《黔志》一书,润色边裔。道光中,偕郑珍同撰《遵义府志》,博采汉唐以来图书地志,荒经野史,援证精确,体例谨核,成书四十八卷。时论以配《水经注》《华阳国志》。又辑明代黔人诗歌,因事存人,因人考事,为《黔诗纪略》三十二卷。贵州文献始烂然可述。 居金陵,得唐写本《说文》木部残卷,自谓“此吾西州漆书也”。以举正段、严二家校注,撰《筹异》一卷。至句容山中,搜讨《梁碑》,躬自监拓,惟恐一字见遗,撰《梁石记》一卷。 其余有《声韵考略》四卷,《过庭碎录》十二卷,《宋元旧本书经眼录》三卷,《附录》一卷,《樗萌谱注》一卷,《郘亭诗抄》六卷,《郘亭遗文》八卷,遗诗人卷。编订未竟者,则《郘亭经说》、《书典经眼录》、《旧本未见书经眼录》、《影山词》各若干卷。
莫友芝著述甚多,丰富了祖国的历史文化宝库。他的《宋元旧本书经眼录》及附录、《知见传本书目》、《恃静斋藏纪要》,为目录版本学者所重视;《韵学源流》、《唐写本说文木部笺异》一卷等,为声韵、训诂研究作出了贡献;他的文学作品格调高,产量多,反映了当时社会各方面的现实生活。他的《郘亭遗诗》八卷,收集诗作546首,《郘亭诗抄》六卷,收401首,《影山词》二卷,外集一卷,收集词作百馀阕,另有《素阴杂记》一卷,《樗茧谱注》一卷(按:《樗茧谱》一卷,郑珍著。),《资治通鉴索隐》等。此外,他还收集了贵州266家诗人的诗2290馀首,编成《黔诗纪略》三十三卷。这些著作,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史料价值。
莫友芝的书法四体皆工,小篆和隶完全脱出了古人窠臼,骨气朴茂,自成一格。他旅居京都有期间,公卿贵族,学士大夫,武弁小吏,上下九流请他书屏题画之人络绎不绝,他都一应如愿。据说,唯有权臣□顺托人向他求字,遭到婉言谢绝。
黎庶昌两度出使日本,至今饮誉扶桑;
黎庶昌
黎庶昌(1837—1896),男,字莼斋,贵州遵义人,是我国晚清时著名的外交家和散文家。
黎庶昌六岁丧父,家贫多疾,但却刻苦攻读,寒署不懈。十四、五岁时赋诗作文,犁然成诵,在府、县考试屡获第一。二十一岁即成为府学廪贡生。一八六一年,黎庶昌离遵义赴北京参加顺天府乡试,两试不中。一八六二年,因应诏上万言书论说时事,受到朝廷重视,被赏为知县,派往安庆听候曾国藩调遣。于是,黎庶昌便与张裕钊、吴汝纶、薛福成同为“曾门四弟子”,踏上了仕途。曾署理江苏吴江、青浦知县。一八七六至一八八○年,黎庶昌以参赞身份先后随郭嵩焘、陈兰彬出使英、法、西班牙等国,开始其一生的外交活动。一八八一至一八八四年和一八八七至一八八九年,黎庶昌两次以道员身份出任中国驻日本国大臣,为促进中日友好往来做出了卓越贡献。离任时,日本送行的人塞巷盈途,饯行至数百里外。西方各国使臣啧啧称赞,说这是使臣返国从来没有过的现象。
黎庶昌在文化方面的贡献,主要是编印了《古逸丛书》。这部书共二十六种计二百卷,系黎庶昌在日本利用外交事务之余,将我国早已散佚而流存日本的唐、宋、元、明珍贵古籍,以高级纸张影印编辑而成。其中包含了唐本《玉篇》零本三卷半、《文馆词林》十三卷半、宋本《史略》六卷、《太平寰宇记补阙》五卷半等。这对我国古汉语、历史地理等方面的研究,都是极为有用的。
另外,黎庶昌的著作还有《拙尊园丛稿》六卷、《续古文辞类纂》二十八卷、《入都纪程》二卷、《西洋杂志》八卷、《曾文正公年谱》十二卷、《曾太傅毅勇侯传略》一卷、以及《黎氏家谱》、《全黔国故考》、《牂牁故事》、《使东文牍》、《拙尊园画存录》、《孔诗》、《莼斋笔记》等。
一八九六年八月,黎庶昌因病由川东道任上返遵义。十二月二十日卒。
早期从郑珍学习,讲求经世之学。同治元年(1862),上书论时政,以廪贡生得授知县,入曾国藩幕,深得信任,名列“曾门四弟子”。曾署理吴江、青浦等县知县。光绪二年(1876),随郭嵩焘出使欧洲,任驻英、法、德、西班牙四国参赞,游历了比、瑞、葡、奥等国,写成《西洋杂志》一书,晋升为道员。光绪七年,任出使日本大臣;十年,丁忧返国;十三年服阕,复职使日。光绪十六年,任满归国后,曾任川东兵备道等职。黎庶昌志在用世,自称“雅不欲以文士自期”(《青萍轩遗稿序》)。所以他论学为文,力主“因文见道”(《答赵仲莹书》)。他的文章多经世之言,其出使外国纪游之作,尤寄深意。罗文彬说“其言多经世意,主实用”(《拙尊园丛稿》跋)。黎庶昌为文长于叙事,宗法桐城派,尝编《续古文辞类纂》,阐发桐城义法,推演《经史百家杂钞》的宗旨。但他晚年所作纪游之文,自由抒写,明洁动人,并不全受桐城义法束缚。除《西洋杂志》外,《卜来敦记》、《巴黎赛会纪略》、《游日光山记》、《游盐原记》、《访徐福墓记》等,都有一定成就。罗文彬评其文:“特有奇气。虽大旨远祖桐城,近宗湘乡,而不规规一格。”颇为中肯。黎庶昌使日期间,曾搜罗典籍,刻《古逸丛书》26种共200卷;为家乡购南藏本佛经全帙6771卷;又与日本友人以诗文唱和,刻《日东文讌集》3编,于保存典籍和中日文化交流颇有贡献。著作主要有《拙尊园丛稿》6卷,《丁亥入都记程》2卷,《西洋杂志》8卷,《黎氏文集》12种36卷(附4种6卷)等。
殿试探花杨兆麟,可惜未展英才而卒;活跃于30年代文坛的才女卢葆华,虽英年早逝,却才华横溢;
杨兆麟
(1878-1919),字次典,清贵州遵义人。与康熙年间武状元曹维城、光绪年间文状元青岩人赵以炯、麻江人夏同和称为清代贵州“三状元一探花”。早年就读于黎氏,为黎怀汝女婿,受沙滩文化熏陶,是黎氏姻亲中的后起之秀。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举人,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赴北京会试,参加了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公车上书”。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以一甲第三名赐进士及第,人称“杨探花”。授翰林院编修,浙江嘉兴府知府等。1906年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毕业时获法学博士学位。归国后参加辛亥革命。后归故里,倡议篡修《续遵义府志》,并主持初篡工作。继又到广州,任国民政府参议员,1919年病逝于广州,年仅41岁。著有《守拙斋诗集》、《守拙斋文稿》。
国内近代文坛前辈,著名文学家蹇先艾等都是出自遵义。
蹇先艾(1906-1994),遵义老城人。出生清末名门,自曾祖父始,累代皆有功名。祖父官至道员,清同治八年 (1869年)奉办“遵义教案”有功,加赏布政使衔。父蹇念恒,举人,曾任今越西等县知县。
光绪三十二年〔1906 年)9月12日,蹇先艾出生于县署,辛亥革命时随父母返回遵义。蹇先艾敏捷好学,童年喜爱观赏鸟语花香的故乡景色,亦好听家中老仆人讲《三国演义》故事。稍长,入私塾,且于其父指导下读古文,联句作诗,十来岁能作古体诗。以后发表旧体诗,多用笔名萧然。 民国8年(1919年)冬,蹇先艾至北京读书,先后就读北京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北京师范大学附中。
民国20年毕业于北平大学法学院经济系,获法学学士学位。时值五四运动之后,《新青年》、《每周评论》等新文化刊物相继发行。蹇先艾于孤寂生活之中,以读书写作为乐,逐渐走上文学创作道路。民国11年,于师大附中与朱大南、李健吾创办 “曦社”文学团体,办《爝火》文学刊物。次年,发表新诗《二闸舟中》和小说处女作《人力车夫》。
民国15年加入文学研究会,常与朱自清、王统照、徐志摩、沈从文等名家交往。此后,在《晨报副刊》、《小说月报》和《文学》等多家报刊上发表作品。任北平松坡图书馆编纂主任时,兼授弘文学院《文学概念》和女子中学《国文》课。赛先艾自感所写作品题材狭窄,描写琐碎,于是利用学术交流机会至山东农村考察民情。民国25 年,于鲁迅发起的《中国文学工作者宣言》上签字。由于连续发表反映贵州民间疾苦的小说《水葬》、《到家》等,被鲁迅誉为乡土文学家。蹇先艾还翻译出版《美国短篇小说集》。抗日战争爆发后,蹇先艾由北平携眷返黔。
民国27年(1938年)春,因不满贵阳文坛沉闷的气氛,与谢六逸等发起成立中华文艺界抗敌协会,当选为理事,于《贵州晨报》编《每周文艺》副刊,以杂文、诗歌、短评等形式唤醒民众,鼓舞抗日救亡斗志。次年2月,日本飞机轰炸贵阳,《贵州晨报》社被毁,《每周文艺》停刊。民国31年起,历任贵阳省立高中教员,遵义师范学校校长,贵州大学和贵阳师范学院副教授、教授等职。民国34年3月,主编《贵州日报》《新垒》副刊,团结省内外作家,继续以文学艺术作品,鼓舞民众。蹇先艾为人清廉、正直。任遵师校长时,月薪难以维持家计。当时,师范学生享受公费待遇,一般校长吃学生空缺多达十数人(其中要以一部分到贵阳送礼),会计劝其吃空缺,蹇先艾坚持不肯。为维持生计,只得将北平运回的《鲁迅全集》出售,补助家庭生活。抗战胜利后,目睹当局鼓吹“一个政党,一个领袖,一个主义”,实行独裁统治的现状,蹇先艾加入“教授会”,任干事,支持学生“争和平、争民主,反内战、反独裁”和“反饥饿、反迫害”等政治斗争,并以《新垒》为阵地,巧妙地发表揭露国统区黑暗、争取民主权利内容的作品,公开为革命作家茅盾撰写50寿辰祝贺文章,推荐英国作家约翰·雷特描写十月革命的著作。当局予以注意,不是令其更换标题,就是强令抹去作家署名。蹇先艾抗议无效,于民国37年辞职,停办《新垒》。 解放后,贵州省成立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筹备委员会,蹇先艾任副主席,主持《贵州文艺》出版。
1953年蹇先艾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83年加入中国***,历任贵州省文化局局长、民盟中央委员、民盟贵州省委副主任委员、中国文联委员、贵州省文联主席、政协贵州省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顾问和贵州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副主任等职。1983年、 1986年曾率中国作家代表团访问加拿大和印度。写作之余,常对青年作者的作品进行评阅,为之作序,鼓励上进;对贵州地方志的编纂工作亦予热情关注。 蹇先艾的短篇小说集有《朝雾》、《一位英雄》、《酒家》、《还乡集》、一《踌躇集》、《乡间的悲剧》、《盐的故事》、《幸福》、《倔强的女人》,散文集有《城下集》、《离散集》、《乡谈集》、《新芽集》、《苗岭集》,约350万字,新诗近70首。文风简朴,乡土气息浓郁,被称为我国五四运动以来于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卓越的短篇小说家、散文家和诗人。 1994年 10月26日病逝贵阳,时年88岁。
梁宗鲁
梁宗鲁,字诚一,娄里瓮生台人(现遵义市桐梓县狮溪镇境)道光辛巳(1821)举人,延至道光己酉(1849)截至知县,忿不赴任,终老84岁。乡间称“诚一先生”。咸丰己未(1859)应知县江炳琳唆请招降鼻孔山农军梁三同等,“与之盟誓,绝不加害,诚一亦与贼盟乃出,江宦解省百余人尽歼。”惜哉“诚一”之誉。梁著有《淡淡歌》、《恬退斋诗文集》、《腊梅诗钞》二卷。民国《县志》载10首评曰“大抵抚时感事,自抒胸臆,真朴处取法少陵,可称诗史”。《耆旧诗》收入30首。《诗集成》于《谈谈歌》302首中选录165首,《诗钞》30首,加档案馆杂录,共载238首。《诗选》选评《乐捐》等5首。
望 云
望雨云翻白,望晴云堆墨;
似此岂无心,不妨用反测;
为问云中君,胡为空作色。
这是一首借咏物,寓讽刺的古体诗。引农谚反其意而用之,直刺其“当道”“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以痛斥江炳琳杀降冒功,“乐捐”中饱等丑恶行径。其《谈谈歌》白话入诗可取,可有的似直成“劝世文”了。
申佑
申佑(1425~1449年),字天锡,遵义市务川县火炭垭人。申佑天资聪颖,有胆识。少时随父至田间,一只猛虎突然从林中窜出来,向其父扑去,欲衔走,申佑机智勇敢,持棒猛击其虎,虎被击痛而放口惊逃,其父幸免一死。申佑勤奋好学,前往思南府城参加童试,补郡弟子员。明正统七年(1442年),申佑去昆明参加乡试,中庚申举人。遂进京入太学肄业。在就读期间,祭酒李时勉,因谏政事遭奸臣王振谗言陷害入狱,带枷示众于国子监门。申佑义愤填膺,倡议六馆诸生,上疏以拯师难。六馆诸生虽认为是冤,但畏惧王振势大,怕遭株连,惟申佑与石大用槌鼓称冤,伏阙不起,愿以身代师死。明英宗深受感动,特赦李时勉,让其官还在职。申佑拯救师难的义举,蜚声于京师。正统九年,申佑参加京试中甲子科进士,官拜四川道监察御史,时年19岁。在任期间,刚正不阿,胆识才略为群僚敬佩。申佑学识渊博,重视培养人才,每次出巡州府,都要召集当地诸生,讲授经史,答疑解惑,提高地方人才素质。
正统十四年(1449年),瓦剌军大举入侵,边关吃紧,告急文书纷纷来到北京,朝廷一片慌乱。英宗在权宦王振挟持下“御驾亲征”。申佑以名御史身份,奉诏从征。明军在土木堡(今河北怀来县境)被瓦剌军围击,溃亡过半,走投无路。在这危急关头,申佑从大局出发,为保皇上安全,穿龙衣,乘舆出阵诱敌。瓦剌军认为是英宗出逃,紧追不舍,申佑遇害殉难,年仅24岁,史称“土木堡之变”。代宗景泰元年(1450年),表彰忠烈,为申佑殉国褒显,谥忠节敕曰:“人孰无死,惟死于国事者为至荣也。特追赠其为文林郎。”并下敕命五道,推恩及其父、母、妻、子。明嘉靖十年(1531年),贵州巡按使郭弘化令思南府及务川县立祠祭祀。
申佑一生的事迹,在《明史》、嘉靖《思南府志》、道光《思南府续志》均有记载,近代出版的《中国名人大辞典》列有专条。
罗忠福,男,现年49岁,贵州遵义人。出生于经商世家,其祖父罗俊才曾是贵州最成功的商人,父亲罗民生曾担任遵义商会会长,不过,到罗忠福这一代时,已家道破落。 罗忠福曾下乡插队,那时就曾因倒腾小买卖受到责难。以后从做沙发起家,以做沙发所赚10万元完成自己的原始积累。1979年,国家落实政策,罗忠福父辈、祖父辈留下的几十万财产连同罗家的“天府别墅”被一起归还。罗家收回财产,退还别墅。1983年,罗忠福被贵阳市一家公司招聘为总经理,仅半年,就为这家公司赚进90万元,这使他进一步认识了自己在商业上的才华。罗忠福离开这家公司,办起了一家家俱厂,一家服装店。为支持丈夫的经营,其妻杨秀荣丢掉自己的“金饭碗”,辞去在银行的工作,成为罗忠福最好的搭档。 1986年,珠海成为经济特区,罗忠福再一次感觉到机会在向自己招手,于是毅然卖掉在遵义的工厂、店铺,举家迁往珠海。罗忠福到珠海后,倒卖家用电器,获利数十万。但他认为此非长久之计,便招旧部,重操旧业,在珠海办起制衣厂、工艺家私厂和综合电器公司。罗忠福将自己的公司注册为黔海工贸实业公司。黔是贵州,海是珠海,以此表示自己的不忘本。 罗忠福事业真正的飞跃发生在1988年。1988年初,珠海公开拍卖国有土地使用权催发了罗忠福的地产意识,他用自己全部的资金,包括从已迁居美国的妹妹那里借来的资金,一口气吃进规划中的拱北海关边上、拱北边防检查站边上、吉大珠海宾馆边上、香州百货商店边上的四块地皮,这些地皮后来为他带来了逾千万元计的利润。 1988年9月,罗忠福秉承自己“借天下之财发天下之财”的思想,注册了自己的黔海典当商行,这也是新中国第一家公开挂牌的当铺。黔海典当商行为他解决了购买地皮后建楼启动资金的问题。 1989年夏,罗忠福抓住外商大批撤资,珠海地价降到最低的时机,用每平米百元左右的价格买下珠海西区白藤湖的一块地皮,到1992年5月,这块地皮大幅升值,为他带来了几亿元的收益。 1991年9月,经珠海市体改委批准,罗忠福的黔海公司更名为福海集团公司。1994至1996年,罗忠福连续3年被选入美国《福布斯》杂志中国大陆富豪排行榜,其中,1994和1995年,更被列为中国首富。 1996年,罗忠福以500万美元购进美国“蒂芬尼”仿真大理石技术,随后,又与意大利排名第二的家俱大王摩尔斯·尼克斯建立合作关系,联手开拓中国家俱市场。 作为亚洲最大的养老院,罗忠福的福海颐乐园原是准备搞房地产的。罗说,“在接触老人院这个项目以前,已经卖了90多栋,大部分本钱已经收回来了。当时我面临着两种选择:一是把余下房产卖出去回笼资金;二是搞老人社区。但是按照国外老人社区的标准,我们还需要再修两万多平方米的房子以及配套设施,还要再投入几千万元。此外,已经卖掉的别墅如何处理也非常棘手。在确定搞颐乐园项目后,因为缺资金,那是一个非常困难的时期。1999年我所承受的压力,是我经商20多年里最大的。为了来保颐乐园这个项目,在澳门的土地都低价转让了。” 2000年,罗忠福再次入选《福布斯》中国大陆50富豪排行榜,名列第28位,名下资产约7000万美元。
铜仁地区的有:
革命家周逸群先生 周逸群(1896~1931) 中国湘鄂西红军和苏区创建人。原名周立凤。1896 年6月25 日生于贵州铜仁。 1919 年赴日本留学。曾参加反对帝国主义、北洋军阀的爱国活动。1923 年回国,在上海参加创办《贵州青年》旬刊,宣传反帝反封建思想。1924年10月在广州入黄埔军校第二期学习,积极从事青年军人运动的宣传和组织工作,同年11月加入中国***。1926年北伐战争中,率宣传队到国民革命军贺龙部 ,先后任师、军政治部主任,建立政治工作制度,发展中共组织。1927年8月参加南昌起义,南下后任起义军第20军第3师师长,率部参加瑞金、会昌等战斗。1928年1月,任中共湘西北特委书记 ,参与领导荆江两岸年关暴动。3 月上旬组织工农革命军, 发动湘鄂边武装起义,占领桑植县城 。后转往石首 , 重建中共鄂西特委 ,任书记,统一鄂西地区党的领导和军事指挥,深入农村发动群众,组织游击队、赤卫队,在洪湖、白露湖和华容东山一带开辟了若干小块游击根据地。1929年春,把江陵、监利等县游击武装编成鄂西游击大队 ,后扩 编 为鄂西游击总队 ,兼总队长。领导鄂西地区军民,运用“敌来我飞,敌去我归,人多则跑,人少则搞 ” 等游击战术 ,挫 败国民党军和地方武装的多次“清剿”。1930 年 2月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兼政治委员,与军长旷继勋率部连克潜江、郝穴和调 弦口等城镇,4月主持召开鄂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成立鄂西苏维埃联县政府,创建洪湖苏区。同年7月,第六军与第四军组成第二军团,他任军团政治委员、中共前委书记,与贺龙领导创建湘鄂西革命根据地。9月,调任中共湘鄂西特委代理书记兼湘鄂西苏维埃联县政府主席。 1930年9月,任中共湘鄂西特委代理书记兼湘鄂西苏维埃联县政府主席。在二军团主力南下、国民党军重兵“围剿”的极端困难情况下,组建江左、江右军和独立团,与段德昌指挥部队相继取得第一、第二次反“围剿”斗争的胜利,保卫了洪湖革命根据地,壮大了红军和地方武装力量。1931年5月在湖南省岳阳县贾家凉亭附近遭国民党军伏击,英勇牺牲,时年35岁 现代音乐演唱家: 野马先生 野马:原名许艺舟,贵州思南县许家坝镇人。巍峨的大山,清淳的山泉、孕育了他得天独厚的音乐天赋。他的主要作品有:《梵净山》、《山妹子》、《土家汉子》、《贵州人》、《夜郎花》、《花灯姑娘》、《请到土家来》等。这些作品在贵州、广东、湖南、湖北演唱后,震惊中国歌坛。被誉为“中国土家族歌王”。 2002年野马先生率自己组建的牧马人乐队应中共铜仁地委邀请,参加了梵净山首届国际旅游节开幕式 ,被中共铜仁地委受于:"梵净山旅游形象大史"2003年野马先生在深圳举办了“情系罗湖,梦回梵净”个人演唱会主打歌《山妹子》,深得观众好评 2004年野马先生签约于湖南长沙“红太阳”演艺中心,同年与歌后韩红在深圳宝安举办了天王星大型演唱会 2005年野马先生回贵州参加了“黄果树杯”多彩贵州,直接进入复赛,同年7月回家乡自己出资拍摄原创MTV作品《山妹子》、《请到土家来》、《梵净山》 2006年参加了中央三台星光大道3月份月冠军擂台赛,5月3日代表家乡思南参加多彩贵州铜仁地区决赛 获"最佳创作奖" 同年原创歌曲--山妹子--入围2006原创中国十大新人原创候选名单10月受央视邀请参加2006世纪网络推广会,现签约于现签约于“北京世纪经典国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原创中国)”
谁知道姓l顾的人的祖宗是谁?
本文2023-10-11 10:53:17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272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