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将中的杨五郎有后代吗?
门关下滹沱河畔的代州地区,由于历史上危岩险峻的独特地理条件,历来是中原中华民族先祖与北方游牧民族交汇之地,成为历朝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也正因为如此,成就了一代又一代的英雄豪杰,而威震华夏、名扬中外的北宋名将杨延德(杨五郎)随父杨业在此金戈铁马,浴血沙场,留下了千古传颂的美名。
(杨五郎)杨延浦(后更名杨延德),雍熙三年,(公元983年)随父杨业出征雁门关,由于,宋军战事不利,随父退守代州。杨业潘美王冼等议事后,杨业在帐中闷闷不乐只是叹息,于是招杨延玉杨延昭杨延浦等杨家弟 子到帐中议事。杨业曰:“我等本是北汉降将,应谢我主不杀之恩,潘主帅不依我计行事,看来明日必有一场恶战,儿等当全力杀敌。一谢皇恩。”于是他发布军令;延昭延训为左路,延玉延浦为右路,杨业与七郎攻中路。于次日出代州抗击契丹军。
杨家子弟率军出代州在城外与辽军相遇,杨家将分左中右三路杀进,奋力抗敌。从已时战到巳时,突然辽军剧增,将杨家将三路人马分而围之,使其左右前后不得相顾,这时杨业发现敌情有变,于是发令左右两路向外突围,同时派七郎冲出重围,前去陈家谷找主帅潘美,搬救兵求援。杨业且战且退,战至午时,当退至陈家谷时,余部只剩下百十人,仍不见援兵,于是,杨业一死相抗最终全军复没,杨业被虏绝食三日而亡。
延昭延训从左路杀出重围,所剩无几。延玉延浦突右路杀出重围,见父帅未突出重围,于是,复又杀入敌阵,到陈家谷口,延玉不幸中箭身亡,四郎被绊马索绊倒被俘,五郎延浦身受重伤逃至树林侥幸逃脱。辽兵退去后五郎与延昭延训相见,弟兄三人痛哭一场,遂将延玉的遗体掩埋。回营途 中他们看到杨七郎被绑在花椒树下乱箭穿心而死。五郎延浦心灰意冷仰天长叹:我杨家将虽是北汉“降将”也不该遇此不公。说罢策马而走,直奔五台山而去。
延昭回到天波俯,在家中“诈死”假设灵堂,自己住在幕中由家人每天送饭,后被天官寇准发现请回家中。后人为杨家鸣不平,就将这一故事编成寇准背靴的戏剧在民间广为流传至今。
杨五郎并非到五台山真的当和尚,而是在五台山养好伤后就回家,与畲太君商议,将杨家后代全部带上五台山以辟奸臣的残害,当时上山的有
十六位之多。因六郎在家中“诈死”,文广等六郎之后要“守灵”不得走。被
寇准发现后也不能走。这也就是山西代县杨家家谱中只有杨六郎(杨延昭)有后代的原因。其实这个家谱不是真实的家谱,是经过修改过的家谱流传至今。因为,朝中的奸臣在不断的加害杨家人,尤其是杨业一死余太君害怕那些奸臣会变本加利的惨害杨家后代。所以,畲太君决定修改家谱,让五郎将杨家第子带上五台山。
杨五郎带领杨家子第上五台山后,将自己的名字改为杨延德。然后,将杨家棍杨家刀杨家三十六路梨花枪(畲家)等杨家传统武术传于杨家子弟。在此基础上杨五郎还发展了其他的僧人也加入,也为五台山培养了一批护院武僧。虽然史书对杨五郎的事迹介绍很少,但是,杨五郎对杨家的贡献是最大的。杨五郎是一位最神秘的人物,也是最具有争义的人物,有人说:他怕死当和尚。这是没有根据的,在幽州为救宋太宗他冒着了军雨点般的疾箭,拼死把宋太宗救了出来,并一气背了二十里。他难到说怕死吗?宋真宗生性爱游玩打猎,到雁门关外打猎时被萧太后包围,差点掉性命,是杨五郎带几百僧兵拼死相救,才得以保住性命返回汴梁。宋真宗为此感激不尽,几次犒赏都被五郎以出家人的身份回绝,宋真宗为答谢救命之恩颇费了一番心事。无奈,在杨五郎归天后,朔了一尊镏金铜像以
正是因为杨五郎在史书的记载很少,才使的五郎的传说越传越神,家谱里也说五郎“削发为僧成仙”。杨五郎的确在出家后很少活动,因为,他肩负着保护杨家后代的重任。在山东的云梯关守将杨茂就是杨五郎的后代。当地的地方志就有记载。
很多人所了解的杨家将都是从演绎当中而来,真实历史当中的杨家将并非如此。
虽然演绎的版本很多,但是杨家将确实存在。第一代名叫杨继业,曾经先后投靠过后汉、后周,归顺北宋之后成抗辽大将。可惜被潘仁美陷害,惨死在阵前。
生前留下七个儿子,最出名的是大儿子杨六郎杨延昭。之所以取名为六郎,是因为北宋把第六颗星认为是战星。为了表彰他的抗辽战绩,给他的一种尊称,实际上是大儿子。
其他六个儿子的记载不详细,杨家第三代代表人物是杨延昭之子杨文广。当时前方战事比较缓和,北宋已经与辽国签订停战协议。杨文广是因为祖父辈的庇护出名,实际上的战功并不多。
从杨文广之后,杨家基本上就算是没落了。不过由于演绎的版本太多,杨家似乎又在演绎当中逐渐扩大。比如说七郎八虎,以及杨家二十二位女将,这些人物都不存在。
不过佘太君确实存在,他是杨继业的老婆。不过演义当中的百岁高龄挂帅,现实当中并没有。不过杨家的后人却很多,只给大家介绍几个找到的。
杨家后人:
吉林市的市民杨永玖从家中翻出了来了一本《杨氏族谱》,虽然只有简单的300多页,但是根据上面记载的内容看,如:
溯查杨姓始祖原籍系贵州人,自康德年间携眷属移居永吉州……康德元年岁次甲戌夏四月”、“追远堂记”等字样。似乎是杨家后人迁移过来,而且里面还记载了很多杨家后人立功的故事。比如在清朝的时候,就有5位杨家后人被清政府封为将军,超过30多人都在军中担任过职位。
后来经过查找发现,他们这一脉来自于杨继业的28世孙,名字叫做杨荣。家中除了他之外,还有一个哥哥。当时父亲已经在山西的鹿蹄涧居住,是杨荣在后来迁到了贵州。
后来又由于战乱,杨荣带着全家老小从贵州来到了吉林。再后来他的孙子和侄孙生了8个孩子,然后形成了8个分支。他的八世孙是黑龙江副都督杨凤翔,曾经是非常出名的抗沙俄大将。
后来根据吉林省文物管理部门考证,此地的杨家将后人确实是杨家将一脉。
九世同村的杨家后人
在高淳淳溪镇往西10多公里的地方,有两个紧挨着的村子——杨家村与新杨村,两个村子当中的人基本上都是杨姓,共同供奉着同一个宗祠,乃是杨家将的后人。
两个村子当中辈分最高的是102世的杨广木,如今已经是90多岁的高龄。辈分最小的是还在上二年级的杨麟间,中间整整差了8倍,正好是九世同堂。
虽然他们自称是杨继业的直系后人,但是并没有把杨继业当成第一祖辈,而是一直尊称第七十八世的杨千一为世祖。因为他们本来也并不居住在高淳淳溪县,而是在杨千一的时候搬迁过来。
整个村子还恪守着很多的传统,比如说不听不唱《双龙会》。孩子入学之前,每个人都必须先到祠堂前面跪着,聆听家族当中的长辈讲述杨家将的故事。
湖南凤凰阿拉阳寨杨家将后裔
一处位于湖南凤凰县的偏远小山寨,居住着200多户杨姓人家,他们自称是杨家将的后人。现年36岁的杨秀河,自称是杨家将的第37代传人,甚至还拿出了了一本扫描版的《杨氏族谱》。
族谱当中记载他们这一脉的来历,是由于当年苗民叛乱。杨六郎的第3子杨再思,奉命南下平乱。由于此地地势险要,杨再思就决定留在这里。后来朝代更替不断,他们也没从这里走出过。
整个村子依山而建,除了没有西门之外,村子还有着上中下三个部分。整个村子家家户户的设计方式,似乎形成了一种迷宫的形式。可能是由于早年匪盗为患,特意打造的一种防范模式。
虽然是杨家将的后人,但是都是靠种地为生。整个村子几千口人,但是只出来了几个大学生。他们希望最好致富的途径,就是通过旅游来让村民的生活过得好起来。
因此这些年来,整个村子都在积极申请旅游文化的相关事宜,只是一直未能成功。他们这一脉到底是否是杨家后人?仍然要留有疑问。
不过他们的书家堂确实是一座古城,如今已经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实他们是否是杨家将后人已经不重要了,保护好自己所在地的文化才更为关键。
熟练杨家枪法的杨开华老人
既然提到了杨家将,就不得不提到大名鼎鼎的杨家枪。然而过去千年时间,杨家还有后人会使吗?让我们来看一下杨继业的第37代传人杨开华老人。
当年为了躲避元朝大军,杨开华老人的祖辈带着家人来到了四川。由于四川本来就是一座天险,所以当时杨开华的祖辈就决定定居在这里,也就一直到了现在。
杨开华告诉记者,如今后辈当中会使用杨家枪的人已经不多了。大多数人都出去打工,家族里面只留下来了一些老人和妇女。自己年轻的时候,曾经还用过这套枪法救过人。
他还告诉了记者,当时家族也留下过传统。每个到一定年龄的男子,都必须学会一点绝学,以此来缅怀祖辈的光辉岁月。可是随着太平盛世的不断变长,很多人就把吃饭的家伙都忘了。
因此杨开华心里也充满了担心,因为自己年龄都比较大了,但是孩子和孙子辈都没有人表现出对枪法的上心。他担心他们这一脉所学会的绝技,很有可能断送在他的手上。
雁门关下的鹿蹄涧村杨家后人
一直以杨家祠堂著名的鹿蹄涧村,虽然整个村子不过1000多口人,但是一半以上都是杨姓,而且都自称是杨家将后人。在村子的正中央,还有着一座建造辉煌的杨家祠堂。
这座祠堂始建于元,是当前中国存在最大的杨家祠堂。里面是供奉的太尉杨继业,祠堂也被称为杨忠武祠。祠堂前面有着一块非常大的鹿蹄石,背后还有着一段传说。
杨家将的14代孙杨友,打猎的时候曾经打中一只梅花鹿,但是被他带着箭逃跑了。于是一路追了上去,便来到了如今鹿蹄涧村。他眼看着梅花鹿钻入地底不见,等到挖开的时候,发现了一块石头。
上面有着一只鹿,身上还带着一支箭,而且下面还有着一排鹿蹄印。于是他把这块石头搬走,带到了如今的杨忠武祠,整个村子也根据这块石头改名。
村子每年都会举行祭祀,而且全村人聚集在一起,高唱杨家将的戏曲,可谓是好不热闹。而在此地的鹿蹄涧村,也被很多流散在祖国各地的杨家将后人,共同认为是最大的祖地之一。
到底真的有这么多的杨家将后人吗?
通过我之前的讲述,大家也可以看得出来。很多自称是杨家将后人的宗族,他们的辈分动辄都是几百世。但是要知道杨家将距离现在也只不过是1000多年,几百世人意味着什么?
虽然古代人一般都是早婚早育,但是大多数结婚也都是到了18岁左右,生了孩子就得20多了。但是总不见得每一个人头胎都是男孩子吧,再加上古代由于医疗条件问题,就算真的是男孩子,也不一定可以留得下来。
所以综合下来,预估差不多30多年可以有一代人。而且越是靠近杨家将故事发生的时候,这个间隔的时间越长。比如说我家族的族谱,最远的记载是600多年,到现在还不过20世不到。
再拿孔子的后代说事情,由于孔子被尊为儒家之首。所以基本上每朝每代,都会册封孔子的后人,他们这一脉的族谱基本上从来没有断掉过。
距今2500多年的孔子,他们家族现在也只不过是80多世。那么距今不过是1000多年的杨家将,为何能够出现100多世的人。
其实可以给出一种猜测,因为现在很多的族谱都是明清时期编纂。而就在这一过程当中,明清之前有很多攀龙附凤的嫌疑,所以如果能够找到明清以前的族谱,可信性才是足够的大。
五郎上了五台山后,智聪禅师和他大谈佛经,并说杨家虽有功于社稷,但在战场上杀戮太重,以至遭受灭顶之灾。
劝五郎全心修佛,减轻罪孽。于是五郎从此出家,潜心修佛,为免一 身武艺失传,便将杨家棍、杨家刀、杨家三十六路梨花枪等杨家传统武术传于杨家子弟。在此基础上杨五郎还发展了其他的僧人也加入,也为五台山培养了一批护院武僧。
活至85病故。
扩展资料:
生平经历
北宋雍熙三年(公元983年),宋太宗亲征辽国,下令三大主力军——杨家军(主帅杨 业)、潘家军(主帅潘仁美)、呼家军(主帅呼延赞)随驾出征。杨家军为前部先锋,潘家军为中军保驾,呼家军在后接应、供应粮草。
到了五台山,杨业率七子上山拜佛,以求平安。方丈智聪禅师得道高深,见杨业以天下为已任,极为感动,不忍杨家遭受灭顶之灾,却又不敢道破天机,便劝杨业解甲归田。老令公叹道:“杨业并非贪功好战之人,只因辽兵屡犯边疆,不单我大宋子民,就是辽国百姓也是深受其害。
杨业唯有以战止战,逼迫辽国退兵,为天下百姓谋福祉。若宋辽两国平息干戈,友好往来,我杨业定解甲归隐,不问功名利禄。”
智聪禅师道:“我有一言,留给将军——金沙滩双龙会;七子去六子回,” 老令公以为会有个儿子回不来,便请智聪禅师解说,禅师摇头不答,老令公也不勉强,逐率七子下山出征。
杨家军作为主力先锋,所向披靡,辽兵节节败退。辽国萧太后为鼓励士气,亲临幽州前线,与宋军对峙。萧太后见杨家军作战勇猛,辽兵屡次攻打北宋都为其所败,杨家众将更是各个武艺高强,辽国上将萧天佐、萧天佑、韩延寿、耶律休哥、耶律斜珍等都不是杨业的对手。
于是萧太后想出“以退为进”的计策,借口谈判,请宋帝赴金沙滩商议,想诱出宋帝与杨家军,布下天罗地网,准备一举擒下宋帝与杨家将。
杨业识破诡计,因长子杨延平长得与皇帝相象,便向太宗建议由延平穿上皇袍,假装皇帝与辽国萧太后谈判。奸臣潘仁美却极力劝阻,说有损国体。最后在杨业的力谏下,太宗同意由杨延平代替自己,率军远赴金沙滩。而萧太后也命天庆王代替自己,率领辽国精兵赴金沙滩,积极备战。
金沙滩上,宋辽两军对峙,杀机四伏。谈判过程中,天庆王看出皇帝是杨延平假扮的,计策已被天庆王识破,逐下令开战。杨业沉着应战,命杨家军分成三路杀进。左路由大郎延平、二郎延定、三郎延辉率领;中路由杨业、六郎延昭、七郎延嗣率领;右路由四郎延朗、五郎延德率领。
杨家军奋力抗敌,从已时战到巳时,突然辽军剧增,将杨家将三路人马分而围之,使其左右前后不得相顾。杨业发现敌情有变,于是发令左右两路向外突围,同时派七郎延嗣冲出重围,找主帅潘仁美,搬救兵求援。
中路军在激战中被辽兵冲散,杨业且战且退,战至午时。当退至陈家谷时,余部只 剩下百十人,仍不见援兵。杨业以死相抗,最终全军覆没,老令公不想被捕受辱,一头撞死在李陵墓前。
--杨五郎
如果说按真实的历史来说的话,并没有记载他是否有后代,但是我认为杨五郎是有后代的,因为古代的时候崇尚百善孝为先无后为大,没有后代就是不孝的,大家都不会愿意做不孝子孙,所以说杨五郎肯定是有后代的。而且在各种影视剧当中,有的也描述到杨五郎也是有后代的,名叫杨宗槐,是杨五郎的唯一一个儿子。
杨家将在战场上英勇无畏,战功累累,但是在一次和辽军对战时,杨五郎他爹生的7个儿子除了杨五郎之外都战死沙场了。当时杨家将与辽军对战,辽军人数压制,杨家将伤亡惨重,幸好杨五郎死里逃生,不然杨家将的几位将军就都死了。不过也有记载杨五郎最后去当了和尚,是因为为了保命才这样的,而且还教会了很多习武的僧人杨家功夫,也能防止杨家功夫失传。
这杨宗槐就成为了能够为杨五郎传宗接代的唯一一人。不过杨五郎的孩子杨宗槐后来在什么地方生活,又生了几个孩子就无从得知了。所以说我们也不能明确的说出杨五郎的后代在哪里。不过根据新闻报道,有个吉林的市民在家中找到了一本杨氏的家谱,里面记载了杨家将的后人是怎么迁移的,何时去到了何地。而且值得令人高兴的是,经过吉林的文物管理局的鉴定,证明了这本家谱是真的杨家将的家谱。那里面的内容也就可信了。
里面记载到现在的杨五郎的后代分布到了很多地方。其中雁门关小山村鹿蹄涧这个地方生活着500多名杨家后人,很可能就有杨五郎的后代。他们那里有一个修建了千年的忠武祠堂,目的就是纪念自己的祖先。除此以外,还有的分布在山西忻州,山东云梯关等地。
杨家将的时代距今已经1000年,中间传了三四十代,史料记载极少,后人何在已经极难考证,只能靠一些杨氏族谱来寻找踪迹。
真实的北宋杨家将
《杨家将演义》中,杨家将至少有7代,枝繁叶茂,繁衍甚广,但真实的历史上,有记载有影响力的杨家将只有三代,分别是第一代杨业、第二代杨延昭、第三代杨文广,而且这三代杨家将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是渐次变小的。
正史上的杨业确实有7个儿子,但只有杨延昭成名,其他6个终生只是低微武职,而在杨文广之后,杨家将在整个北宋再也没出现过知名人物,到北宋灭亡后,杨家将后人更是不知所踪。
杨家将后人的踪迹
在一些演义小说和民间故事中,《水浒传》里的“青面首”杨志、“岳家军”中岳飞帐下大将杨再兴都是杨家将后裔,但杨志是虚构人物,杨再兴倒是真实人物,史料中却并未说他是杨家将后人,至于《射雕英雄传》中的杨铁心、杨康、杨过,更是小说虚构了。
有人认为杨业生活和战斗的山西代县一带,是他后人居住的主要地方,如今雁门关下一个叫鹿蹄涧村建有纪念杨业的杨忠武祠堂,村里1000多口人,据称大多都是杨家将后代。
但真实情况并非如此。北宋初年,大将守边征战,家属大多留在京城开封,一来家眷可以得到更好的照顾,让大将免除后顾之忧,二来是一种变相约束,让边将不敢叛变投敌。
杨业作为北汉降宋的将领,既得到宋太宗器重,又被宋太宗提防,赵光义不可能让杨业的儿子儿媳们跟他一起在代县生活,而根据明朝史料记载,演义中的天波杨府虽然夸张,但杨业的府邸却真实存在,而且就在开封城内,因此他的家眷都生活在开封。
古代受经济、交通条件限制,人口流动缓慢,而整个北宋期间内乱较少,环境比较稳定,历史上的杨家将后人也并未遭到迫害,应该不会迁徙到外地。
按照这个判断,杨业的后人在整个北宋期间应该都生活在开封。
不过北宋末年发生靖康之变,开封被金人攻灭,南宋初年,宋金战争频仍,北方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大批百姓南迁,杨家将后人离开开封迁徙也在情理之中。
杨家将的故事读起来不免有些催人泪下,至今仍然被广为流传,代代传诵而不衰。这其中最有影响力的应数那部白话小说《杨家将演义》,其描述了杨业、佘太君、杨六郎、杨宗保、穆桂英等人的非凡事迹,令人是钦佩不已。
北宋时期的欧阳修在为杨继业族氏作墓志铭时说:"继业…延昭,父子皆乃名将,其智勇号无敌,至今天下之土至于里儿野竖,皆能道之。"杨业,又名杨继业,他是杨家将当中的代表性人物。一般的说法是杨业有七个儿子和两个女儿。但是史书记载的却也并不是很一致。《宋史》中的《杨业传》记载曰:"业既其子延玉亦殁焉。朝廷录其子供奉官延昭为崇仪副使,次子殿直延浦、延训并为供奉官,延环、延贵、延彬并为殿直。"
宋朝末年有位文人徐大焯在其《尽余录》载曰:"杨业,太原人氏,世称为杨令公;(业有七子)长子延平随殉,次子延浦、三子延训官供奉;四子延环初名延朗,长子延贵并官殿直,六子延昭,从征朔州有功,并且在宋真宗时期与七子延彬又屡建战功,授予团练使。杨延昭子宗保官同州观察。"
根据史书记载,杨延昭并不是第六子,实际上是长子,其儿子也并非是杨宗保,而是杨文广。杨延昭在诸兄弟中的排次及名字,历来也都是说法不一的。杨家将第三代以杨广文的名气最大,也是杨家将最后的辉煌。历史上的杨文广是杨延昭的儿子,内讨贼寇,对外防御西夏。
因为此时北宋已经与辽国议和,他主要负责防御西夏,因此并没有建立能与他祖辈父辈相提并论的功绩。在这之后,杨家彻底走向了没落,基本消失在宋朝的政治、军事舞台上了。
杨家将的众多人物当中也有一位非常出色的女中豪杰,她就是佘太君,佘太君原名佘赛花,是杨业的结发之妻。在戏曲之中,这位传奇式女子虽然已经是百岁高龄,但在国家面临辽兵的侵犯之际,尽管其夫杨业已纪亡故,杨家将已经失去主心骨,她却仍然能够挂帅而领兵出征,驱逐契丹戎狄。
但是这么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在《宋史》之中却并未作过列传,人们也对此产生了诸多的疑惑,在历史上究竟有没有佘太君这个人呢
经过历史方面的一些相关学者考察证实,在历史上其实是确有其人。只是佘太君却并非姓佘,而其本姓乃是折。从《毕沉关中金石记》以及《续资治通鉴》等史料之中可以看出,杨业年轻之时曾在离石、临县一带的七星庙驻防,因此迎娶了府州折氏的女儿。
那么佘太君的太君称谓又是如何来的呢?
按照宋制,凡是有功臣的妻子、及其母亲都会进行赐封。宋太祖赵匡胤在建制之初就下诏:"定文武群臣母妻封号:庶子、少卿、刺史……母封县太君、妻县君。"而折氏的儿子杨延昭等都位居刺史之上,他的母亲极有可能受封为某县的太君,因此后来有着许多的史书都称她为佘太君。
杨门女将之中除了佘老太君以外最有名的就是穆桂英了。不过,这在正史之中却同样没有明确的记载。当然也有人认为,这也并不能说明没有穆桂英这个人。或许还是能够在杨氏的眷属当中找到她的初型的。在湖北黄梅发现的《杨氏宗谱》之中曾记有"宗保妻穆氏,生文广、同信二子"。可见,家谱当中还是有她和杨宗保的。欧阳修写的《杨琪墓志》中有:"杨琪初娶慕容氏,又娶李氏"的记载。杨文广有位堂兄叫杨琪。
两家关系也是十分得密切,杨文广也可能与慕容氏联姻,而穆桂英的姓也许是"慕容"氏的谐音。慕容氏是当时鲜卑族中的一个大姓,并且世代习武,与杨家通婚,嫁给世代投戎的杨家,也还是有可能的。
尽管这种说法也只是后人的凭空推断。与此相反,也同样还有一些学者对此持有否定的态度,他们都认为穆桂英其实只是个虚构的人物。根据宋人《隆平集》和一些相关的史料来看,杨延昭的儿子并非是杨宗保而是杨文广,小说中所说杨宗保"兵征西夏"、"平定西夏"等一系列的功绩事实上都是杨文广的一生作为。由于杨宗保是后人虚构出来的对于穆桂英这个人物的真实性也就自然多出了一些怀疑。
而对于杨五郎,他也是一直是后人争议不断的人物。他在元代杂剧中被唤作杨延郎,而在小说《杨家将》之中又被叫作杨延玉,明、清时期的戏剧之中又被叫为杨延德。不过大多数的观点是杨五郎在两狼山大战之后,看破红尘,到五台山出家当了一位和尚。而杨五郎削发为僧的说法却在正史之中也同样是没有任何记述的。
杨家将的故事是从杨业开始的。宋史记载为“杨业,并州太原人。父信,为汉麟州刺史”。他有七个儿子,分别是杨延朗,杨延浦,杨延训,杨延环,杨延贵,杨延彬,杨延玉。我们常见的杨家将演义中最为著名的杨六郎延昭,并不杨业的第六子,而是长子杨延朗,后改名为杨延昭。杨文广确有其人,是杨业的孙子,杨延昭的儿子。其后,正史已无杨业后嗣的记载。杨业的妻子并非演义中的佘氏,正史记载为折氏。
总的来说就是:杨业确为宋代名将,但我们耳熟能详的杨家将故事,是民间传奇演义而成的。后世诸多自称的杨氏后人,恐怕大多是穿凿附会,恐非历史真相——当然,常理来讲,杨业是有后人的,但已经默默无名,无其祖先的赫赫功绩了。
杨姓源自姬姓,为西周皇室后裔。出自弘农华阴,以封地为姓。所以杨姓都自称为弘农杨氏。汉人是一个祖先崇拜的民族,又重视历史传统,几乎每个姓氏都有族谱,而这些族谱上,都会上溯历史源流,基本上都会写到其姓氏是怎样得来的。这为姓氏研究留下了可信的资料,但其中有些并无足够的历史资料支撑,恐不可全信。我们现在见到的杨氏族谱中的一些关于自称是杨家将后人的记载,亦属此类。
作为杨姓后裔,我们族谱中对家族迁徙史是这样记载的:弘农杨氏,祖居陇右(今甘肃省),后移江西吉安泰和县清湖村,再迁四川。在族谱中,家族的名人中就有杨业,尊为先祖。但这不足以为信,我仔细看了全文,其中并无清晰的脉络,从杨业记起,其后的子、孙、重孙、曾孙……,直至能查到的近代祖先。
国人素有攀附之风,历史上的名人,只要同姓,都会认为是自己同宗,以光耀门楣。这在各姓氏族谱中并不少见。演义怎么讲都可以,毕竟是艺术创作;但如果作为真实的历史,恐怕还得有可以考证的真实材料支撑,才足以可信。
因此,杨家将的后代在哪里,现在怎么样,恐怕已无可考了。
如果说按真实的历史来说的话,并没有记载他是否有后代,但是我认为杨五郎是有后代的,因为古代的时候崇尚百善孝为先无后为大,没有后代就是不孝的,大家都不会愿意做不孝子孙,所以说杨五郎肯定是有后代的。而且在各种影视剧当中,有的也描述到杨五郎也是有后代的,名叫杨宗槐,是杨五郎的唯一一个儿子。
杨家将在战场上英勇无畏,战功累累,但是在一次和辽军对战时,杨五郎他爹生的7个儿子除了杨五郎之外都战死沙场了。当时杨家将与辽军对战,辽军人数压制,杨家将伤亡惨重,幸好杨五郎死里逃生,不然杨家将的几位将军就都死了。不过也有记载杨五郎最后去当了和尚,是因为为了保命才这样的,而且还教会了很多习武的僧人杨家功夫,也能防止杨家功夫失传。
这杨宗槐就成为了能够为杨五郎传宗接代的唯一一人。不过杨五郎的孩子杨宗槐后来在什么地方生活,又生了几个孩子就无从得知了。所以说我们也不能明确的说出杨五郎的后代在哪里。不过根据新闻报道,有个吉林的市民在家中找到了一本杨氏的家谱,里面记载了杨家将的后人是怎么迁移的,何时去到了何地。而且值得令人高兴的是,经过吉林的文物管理局的鉴定,证明了这本家谱是真的杨家将的家谱。那里面的内容也就可信了。
里面记载到现在的杨五郎的后代分布到了很多地方。其中雁门关小山村鹿蹄涧这个地方生活着500多名杨家后人,很可能就有杨五郎的后代。他们那里有一个修建了千年的忠武祠堂,目的就是纪念自己的祖先。除此以外,还有的分布在山西忻州,山东云梯关等地。
杨家将中的杨五郎有后代吗?
本文2023-10-11 10:41:51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272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