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姓 克氏家谱 克姓起源 克姓名人 克姓的来源 克姓简介
克[克,读音作kè(ㄎㄜˋ)]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西周时期周夷王之臣克,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克氏是一个十分古老的姓氏,三千多年前就已经存在了。西周时期,克接受周夷王姬燮命令,圆满地完成了派他到各地巡察的任务,因而周夷王赐给克氏一套青铜器皿,有“镈”、“鼎”、“盉”、“罍”等,并命名其中的青铜乐器“镈”为“克镈”。
鼎,既是烹煮荤馐的用具,亦用以体现贵族身份,周礼所制:王九鼎,公七鼎,侯五鼎,伯三鼎,君一鼎;盉,用来温酒和调和酒的浓淡;罍,是盛酒的容器,也可用来做盥洗用具。
“克镈”于清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出土于陕西岐山扶风法门寺任村,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由收藏家张翼购于北京琉璃厂。以后,“克鼎”、“克盉”、“克罍”等陆续出现在世人面前。其中的“克镈”是极其重要的历史文物,是研究周王朝政治制度、经济特色和铸冶技术的重要史料,目前被收藏于天津市艺术博物馆。
“克镈”是当今存世最古老的铜镈,其形呈椭圆形,是大型单个打击乐器。西周王朝的贵族在宴飨或祭祀时,常将它同编钟、编磬相配合使用。其特点是环钮、平口、器身为椭圆形或合瓦形。镈顶有钮,两旁的扉棱用镂空的夔纹装饰,下连镈侧。镈身饰头部向下夔形龙纹饰,绊带上间以方形乳钉,镈身下部铭有金文十六行七十九字,记述了克的功绩和这口镈的来源。
克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克氏。
第二个渊源:源于满族,出自古女真族克氏部族,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八旗满洲氏族通谱》记载:满族克音氏、克尔德氏、克叶勒氏、喀尔沁氏、克伊克勒氏、康锡理氏、孔尼喇氏、喀尔库氏、喀克锡理氏、喀喇氏、喀尔拉哈氏、克勒氏、喀尔佳氏、扣恳氏、克尔德氏、克勒德氏、克理特氏、克穆齐特氏、喀尔努克氏、克穆楚特氏、克穆楚氏等氏族部落中,均有取原姓氏首音之谐音汉字“克”为姓氏者,称克氏。
第三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出自古蒙古族克什克腾氏部族,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载蒙古八旗姓》记载,蒙古族克什克腾氏,以地为氏,世居巴岳特(今嫩江流域北部)等地,后满族中亦有引以为姓氏者。
蒙古族、满族克什克腾氏中,后有取原姓氏首音之谐音汉字“克”为姓氏者,称克氏。
二迁徙分布:
河北省阜城县王盘庄,全村有一半人都姓克,有春字辈、庆字辈、俊字辈、亚字辈、新字辈等。王盘庄大部分人都姓克,可在该村之外极少有人姓克,几乎遇不到。因此,王盘庄的克氏人感到很孤独和寂寞。历史不详,据传也是从山西大槐树下迁来的。
甘肃省民乐县有一克家庄,全村王氏居多,但都是由克氏改的。民乐县洪水乡也有几百克氏人家集居。居考证是由克家庄搬迁至此的仅存的克氏人家,据传也是从山西大槐树下迁来。有大小两个家谱,但都是后来修订内容不全。现知的有国字辈(民国时期,克辅国、克国、克定国,这是小家谱里的最早的一辈)、成字辈、禄字辈、延字辈等,汉族。
河南省荥阳市刘河乡分水岭克家台全是克氏,有几十户人家,家谱记载明永乐年间,唐山知县克复礼因政见不和,隐居于此,现发展到十九世,多分布在河南荥阳、宝丰、项城。少数分布在郑州、乃至山东、黑龙江、上海等。其家谱是1993年在文革前老家谱基础上经后人努力修订成的。
三郡望:
荥阳郡:秦朝时期置郡,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原阳市。西汉时期辖地在今河南省荥阳市东北部一带。三国时期曹魏国正始三年壬戌(公元242年)分河南郡置郡,改治所至河南省荥阳县,其时辖地今河南省黄河南部、荥阳县至朱仙镇一带,包括今开封市、郑州市在内的八县。北魏时期移治到今荥阳县。南北朝时期的北齐改为成皋郡。隋、唐两朝均为郑州荥阳郡。
张掖郡:1954年,考古学家安志敏在张掖市山丹县城南六公里发现距今约四千多年的四坝滩遗址,属新石器时代末期的马家窑文化类型;1984年和1987年,在张掖“黑水国”遗址先后发现新石器时代的石斧、彩陶;1987年7月,甘肃省文物工作队在张掖市民乐县六坝乡东北三公里的东灰山遗址,发掘出土大量磨制石器、陶器、炭化粮食籽粒及猪、牛、羊、鹿的齿骨等考古资料,由此证明,距今五千多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张掖先民已在这里从事原始农业生产和畜牧业,能用石球、石纺轮纺织、做衣服,制造彩色陶器,并开始使用青铜器。从《尚书·禹贡》的记载看,中华大地划分为九州时,张掖属雍州。汉朝以前,月氏国称雄于敦煌祁连间,张掖为其属地;西周时期,戎、狄两族在这里居住;春秋战国时,乌孙与月氏共居河西。其后,月氏逐乌孙而独居。秦汉之际,北方的匈奴族强大起来,击败并赶走了月氏人,河西遂为匈奴右贤王的领地。黑河东、西分别由休屠王、浑邪王分领。西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骠骑将军霍去病进军河西,战败匈奴,浑邪、休屠二王率众归汉。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开通。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取“张国臂掖,以通西域”之意,置张掖郡。此后,开始大规模徙民垦殖,戍兵屯田,发展农业生产,促进了中原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通和繁荣。“立屯田于膏腴之野,列邮置于要害之路,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张掖遂为丝绸之路的重镇。西汉末年(公元前206~公元8年),窦融任张掖属国督尉时,注重发展农牧业生产,使人民安居乐业。《后汉书》记载:“窦融据河西时,天下扰乱,唯河西独安。”“政亦宽和,上下相亲,晏然富殖。”“安定北地,上郡流入避饥荒者,归之不绝。”东晋时期(公元317~420年),沮渠蒙逊在张掖建立北凉国,都建康(今高台县骆驼城),他采取发展农业,大兴儒学,扩大同西域各国的文化交流,继承发扬汉文化,推广佛教,翻译佛经,开凿石窟,并以当地音乐、歌舞与龟兹乐相结合,创造新的音乐《秦汉伎》等措施,使张掖文化呈现出空前繁荣的局面,成为北方中国佛教的中心,同时也使张掖成为中国内地与西域通使和商贸的中介。北魏时期(公元386~535年),《秦汉伎》传入中原,称《西凉乐》,成为北朝宫廷的“国伎”;张掖的佛教音乐传入中原,称《西凉州呗》,成为北朝佛寺的法乐。西魏废帝三年(公元554年),因境内之甘泉而改张掖为甘州。隋朝时期(公元581~618年),张掖(甘州)商业发达,商贾云集,张掖郡治所在地的张掖城已成为国际商业大都市。炀帝派西域校尉裴矩掌交市。裴矩著《西域图记》献炀帝。隋大业五年(公元609年),隋炀帝西巡时经大斗拔谷(今扁都口),农历6月至张掖,登焉支山会见二十七国国王及使者,盛况空前。唐朝时期(公元618~907年),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开置屯田,尽水陆之利,稻丰收稔,一缣数十斛,积军粮数十年”。河西的国际贸易地位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张掖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场所。经济的繁荣,促进了文化昌盛。著名高僧玄奘去印度(天竺)取经,途径张掖。诗人陈子昂奉旨视察张掖,写有《上谏武后》。王维、高适、岑参、马云奇等驻足甘州时均留下著名诗篇。甘州音乐《波罗门佛曲》传入宫廷后,唐玄宗改制为《霓裳羽衣舞曲》。甘州边塞曲流入中原后,成为教坊大曲,以《甘州破》、《甘州子》、《八声甘州》、《甘州曲》等命名的词牌、曲牌流传甚广。唐末,张掖与中原、西域关系密切,通互市,发展贸易;僧侣往返,佛教文化得到进一步交流。北宋天圣六年(公元1028年),党项族首领李元昊击败甘州回鹘,建立西夏。继承汉文化传统继续兴修水利,发展农业,兴办教育,推崇佛教、道教,建成了规模宏大的佛教寺院-大佛寺。元朝时期(公元1279~1368年),置甘肃行省,张掖为省会。元世祖忽必烈亲诏郎中董文用垦甘州之土为水田,仿宁夏之法种水稻。城内建甘肃最大的粮仓-扎浑仓,供应各路军粮。甘州成为河西走廊的驿道中枢和茶叶外贸的转口城市,商路四通八达,商品交易频繁。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前往上都途中,曾在甘州停留一年,在《马可波罗游记》中记述了张掖的富庶、城市的规模以及宗教寺庙的宏伟。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张掖为陕西行都司及甘肃镇的治所。明王朝大力发展文化教育,建设了一批学校、书院,使甘州自此进士、举人、秀才辈出。从内地大量移民屯垦,大兴水利,使农业生产得到很大发展。在甘州大兴土木,修筑长城等一大批军事设施以巩固边防,形成了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甘州仍然是西北军事补给基地,河西政治、军事和经济中心。商业持续繁荣,成为西北最大的畜产品集散市场,晋商及陕西、山东、京师商人集团云集甘州,建立会馆。明政府利用山西、陕西商人运粮、茶至甘州,充实边储和开展茶马交易。清朝时期(公元1644~1911年),张掖为甘州府治所,甘肃提督统军驻地,节制凉州、肃州、西宁、宁夏四镇总兵。清王朝在西部的历次军事行动,均以甘州为军事提调中心和后勤补给基地。这一时期,全国各地商人云集张掖(甘州),建立商帮会馆,如山西会馆、陕西会馆、直东(河北、山东)会馆、凉州会馆、镇蕃(民勤)会馆,两湖会馆、河南会馆。各大商团贸易活动辐射新疆、蒙古等西北广大地区,甘州成为河西商业中心和日用杂品的中转批发市场。清朝时期时,文化教育更加兴盛。城乡普设义学、社学、私塾;民间武学林立,百姓习武成风,在一百多年间出现了二十多名武进士和一百多名武举人。清朝末年,张掖人王之佐留学日本时加入了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回乡后宣传革命主张,他的《致马安良书》,公开支持武昌起义、拥护共和、废除帝制,一时之间风靡甘肃全省。
四家乘谱牒:
荥阳克氏族谱,著者待考,清朝末期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河南省荥阳市刘河乡分水岭克家台村。
金郡克氏家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十三册。现被收藏在甘肃省民乐县克家庄。
五字辈排行:
河北阜城克氏字辈:“……春庆俊亚新……”。
甘肃民乐克氏字辈:“……国成禄延……”。
六历史人:
克 莹:(公元1930~今),女,山东平度人。著名戏剧教育家。
1949年毕业于辽宁白山艺术学校。现为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副教授,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老舍研究会会员,曾历任副秘书长、常务理事、北京市老舍研究会理事。
主要论文有《老舍的戏剧创作道路》、《人民艺术家老舍》、《老舍戏剧创作留给我们的启迪》、《老舍话剧的现实主义成就》、《在友朋与孩子们心目中老舍与胡青》等。
重要名人采访录有《老舍在美国曹禺访问》、《阳翰笙谈老舍》、《马彦祥谈老舍》、《防癌抗癌一线的灿烂星光徐光炜、宋琳琳教授》等。
主要著作有《老舍的话剧艺术》、《老舍话剧艺术世界》、《患难情缘老舍和胡青》;长篇《芳草斜阳》;影视文学创作四集电视连续剧《风雨白鸽》、十二集电视连续剧《一二九风云》,**文学剧本《八方风雨》,另有《老舍文学词典》等。
克 勤:(公元1935~今),四川省邛崃市镇渔箭村人。著名根雕艺术家。
从事根雕艺术的研究、创作十余年。现为世界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根艺美术学会会员、根艺美术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四川分会会员;四川省侨光东方文化科技研究院研究员;四川省根雕奇石协会会员;四川省农民诗书画艺协会创作研究员;成才市民间文艺这协会会员。
1995年5月在成都民间艺术“三绝”展演比赛会上,首次对外参展作品,获得“绝艺”奖,其中《卓文君与司马相如》被淬为精品之作,《成者晚报》、《成都商报》、省、市电视台、《四川美术家通讯》、《苡苑求索》和《巴蜀风》等传媒相继报道。部分作品还被“四川音像出版社”选为专题录像,传播到国内外。
1997年7月应邀赴北京参加第六届中国根艺美术作品展,获“刘开渫”根艺铜奖。同年11月在成都举办的第五届中国艺术节获银奖,文化部原副部长王济夫看了展品后,欣然命笔题词“巧夺天工”四个大字赠我,还受到省委副书记杨崇汇的新切接见。他赞扬说“真是个也不起的农民根艺家”。在展期中,成都电视台对其作了人物专访专题报道。
1998年7月,在成都举办的1998年西部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大展,再次获得银奖。
克令诰:(公元1944~今),河南荥阳人。著名现代教育家。
1969年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现在河南财经大学经贸职业学院任职。
克 成:(公元1995~今),浙江杭州人。平凡小学生。
2000年进入杭州市文一街小学,现在正在上小学六年级 班级为六(1)班
家庭现任状况:
父亲于2008年5月13日赶赴四川灾区救灾,负责房屋检查工作
母亲因病去世
1 怎样把手写在本子上的作文改成电子版的发给老师
有两种途径:
1、直接扫描成格式发给老师;
2、将手写内容用软件转换成电子稿。
步骤如下:
1、在手机应用商城里搜“白描”并下载该软件。
2、打开软件,如果已经给手写稿拍照就选择手写稿照片,如果还没有拍照,可以直接在“白描”里拍照。
3、点击“扫描文件”即可获得十分清晰的照片形式的电子稿,效果如图;
4、扫描后也可以进一步转换,点击右下角的”文字转换“,即可获得word版本电子稿;
2 如何将手写作文在网上转变为电子文稿形式这次协助夫人续修她们的家谱过程中,遇到有些人的文稿是手写的,有的文稿是JPG,有的文稿是PDF,这给整个编辑、合成带来很大困难,如何把这些文稿转换成Word电子文稿?我从网上找到了一些比较简单的处理方法,介绍给大家共享。
1 首先你得先把这些手写文稿用扫描仪扫到电脑上去,或是用数码相机翻拍也行,翻拍成JPG文件放到电脑里面去,现成的文件也把它放到统一的目录里。2 用“画图”软件,或是“PS”、“Adobe Reader”软件把文件打开。
3 点击菜单“文件”→“打印”。4 选择打印机为“Microsoft Office Document Image Writer Driver”,这是一个随Microsoft Office 2003一起安装到计算机里的虚拟打印机,5 设定打印机“属性”→选择“高级”→选择输出格式为“MDI”,确定输出的文件夹。
6 点击菜单“文件”→“打印”,将打印成后缀为“mdi”的文件,并自动打开。7 在打开的“mdi”文件里,依次操作菜单“工具”→“使用OCR识别文本”。
和“工具”→“将文本发送到word”, 并在弹出的窗口中勾选“在输出时保持版式。
3 怎样把作文弄成电子稿1、在电脑桌面上创建一个Word文档,然后把作文手稿逐字逐句的通过手打输入到Word里,最后保存Word文档,就可以把作文手稿变成电子稿了。
2、如果不想自己打字输入,你可以带上U盘在家或学校附近找一家打印店,付费请人帮你把作文手稿在电脑上打成Word文档,然后保存到U盘里。 3、如果你很赶时间,自己打字熟读又不快的情况下,你可以可带上U盘在家或学校附近找一家打印店,付费使用打印店里的文字扫描设备,通过电子扫描直接把纸质作文上的文字扫进电脑里,形成一篇电子稿,然后保存到U盘里。
4、如果个人财力充足的情况下,也可以直接购买一台文字扫描设备放家里,随时使用。 。
4 怎样把作文打成电子版1、打开写信,添加收信人地址和信件主题后,点击添加附件\浏览,找到你需要发的文件,然后点添加就可以把存在你电脑上的文件发给收件人了(附件不能过大,看你所使用的邮箱了,我用的是新浪限制不能超过15M),如果你的文件过大,请先将文件压缩一下再发送。
2、电子稿就是放在电脑上看的书稿,通常是PDF格式,可以用ACROBAT软件打开观看。电子稿就是比如说你要投稿,编辑部一般都会要求电子稿,就是你手稿的电子版本,要求是word文档的形式,而且格式当然根据不同编辑部有所不同。电子稿一般正规方式都是通过电子邮件来发送的,那你可以申请邮箱,然后写好邮件正文,添加附件,就可以完成邮件的发送了。
3 你要会打字 不管是五笔也好,拼音也罢,甚至手写都成。
4 电脑里有能正常运行的OFFICE套件中的WORD程序,虽然用记事本也可以打,但不方便排版。
5 最终要想打印出一份漂亮的作文,排版很重要,至于怎么排版请自行百度或请教身边会的亲人朋友。
5 如何写电子版的作文打开手机上的wps这个APP,新建一个文档,输入想要写的电子版作文内容,保存即可完成电子版的作文。
具体操作如下所示:1、首先打开手机的主页面,找到wps这个app,点击打开,没有可以先去下载。2、接着点击右下角的如下图所示圆形加号按钮,点击打开它。
3、这样就会跳出一个选择框,这时候选择新建文档这个选项,点击选择即可。4、接着就进入了新建文档页面,点击如下图所示“新建空白”这个选项。
5、接着在新建的空白里输入你想要写的作文的内容,输入完成之后点击保存按钮。6、接着就跳出一个保存页面,在这里你可以修改你电子作文的名字,然后点击“保存”。
继续聊聊心理咨询都干点啥,心理学这十几年来在咱们中国可以说是空前的繁华。各种流派以各种形式走进心理工作者的圈子。嗯,是的,就像武侠小说以及各种行业里的各大门派。也一样,各流派之间也相互继承、发展、竞争、以及鄙视和倾扎……
近几年一直有一个声音——心理学要融合,要本土化。
本土化很好理解,当代心理学发源于西方,以西方文化为背景,来到咱们颇具东方特色的文明古国,必然有些冲突和不那么适应的地方,所以本土化是必然的。而蓝私下认为以我们中国文化的兼容并包,心理学的本土化是早晚的事情。
融合的工作方式则除了西方心理学与我们文化的融合,咨询师和治疗师还在工作过程中,融合多种治疗流派和治疗方法,这是当代心理学的重要课题。融合到哪里,融合成什么样子,蓝也说不好,但是蓝始终坚信,融合也好,创新也罢,必然要在对原本的东西深刻理解的基础之上,否则只能是“乌托邦”式的自欺欺人。
最近读家庭治疗方面的书籍,恰好看到游戏家谱图的介绍并附案例。这是一个将家庭治疗与游戏治疗(包括沙盘游戏)(更深层还有荣格、弗洛姆……)相结合的工作方法。读下来觉得很有意思,甚至我们在家庭中可以自己进行,当作家庭自我探索、增加亲子互动、提升亲子关系的小游戏。
还可以开发孩子想象力、表达力和思考力,我们期待孩子会思考、爱思考,那么孩子就要学会怎么思考,从哪里思考,这个小游戏显然是非常适合的。
来源
使用游戏家谱图
游戏家谱图(game genogram)由埃莉安娜吉尔博士开发,是对家谱图评估和治疗的改良与拓展。游戏家谱图将家谱图的结构和小玩偶(人物、动物和各种物品)以富有趣味的形式结合到一起。无论成人还是儿童都可以用它来创造想象中的家庭图谱,治疗师可据此对儿童进行评估和干预。
游戏家谱图是一种实用的家庭治疗技术,它使用具有象征意义的人物、动物和其他样式的实物玩具,以游戏的方式将现实生活中的家庭故事呈现出来。
制作游戏家谱图时,让来访者用各种人偶、动物和实物玩具来象征每个家庭成员,并排列他们的位置。这种游戏可以向我们呈现关于每一个当前家庭成员和已过世家庭成员的有价值的信息。针对具有象征意义的小玩偶在家谱图中的排布,治疗师与家庭成员一起探讨各个成员在游戏中表现出的创造力、奇思妙想和幻想,帮助他们理清家庭的经历与故事,深化对家庭关系和家庭冲突的理解。
通常构建游戏家谱图的方法是:首先在一张大纸(34英尺(90120厘米))上绘制个人或家庭的家谱图——向家庭成员询问并在图上画出血缘与法律上的亲属,以及那些对于家庭生活非常重要的人(或物)——包括朋友或宠物等;图形绘制完成后,接下来要求来访者选取各种小玩偶来一一对应地代表每一位家庭成员(包括来访者本人),然后让他将这些物件摆放到家谱图中的代表各个家庭成员的圆形或矩形团之上。在这些过程中,来访者享有完全的自主,可按照自己的想法任意选择玩具、随意摆放;在此之后,治疗师邀请来访者分享他们选择、排布玩偶的想法和原因。
游戏家谱图技术通常可以绕过阻抗,引导来访者暴露他们对自身或他人的感受。
家谱图可以促进治疗师和来访者对家庭系统、家庭历史产生更宏观的认识,进而可以重新组织家庭信息、做出反思,对家庭模式和重要的生活事件生成更深刻的见解,获得新的领悟。游戏的形式可以促使来访者积极地将幻想内容具象化,并且能有效提升治疗的参与度。在游戏化的治疗过程中,来访者可将内心的冲突或问题外化出来,而这一点对于谈话治疗是难上加难的。
404-004孙[sun]代表人物:中国历史军事家孙武。
(1)出自姬姓。据《通志氏族略以字为氏》所载,春秋时,周文王之子卫康叔的八世孙卫武公名和生子惠孙,惠孙生耳,担任卫国上卿,生武仲乙,以王父的字为氏,亦称孙仲乙。(2)出自芈姓。据《世本》及《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楚国令尹孙叔敖,字孙叔。其支孙以王父的字为氏。(3)出自妫姓。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春秋时齐国陈敬仲的四世孙无宇,字孙桓,生子书,为卿士;因“伐莒有功”齐景公赐姓孙氏,食邑于乐安。后来齐国发生内乱,孙书的后人出奔吴国。孙武为吴将,其后人也。(4)为西汉荀氏所改。据《汉书注》云:西汉宣帝刘询继位后,为避皇帝的嫌名,遂将荀氏改为孙氏。刘询于公元前3~前49年在位。去世后,一部分孙氏恢复祖姓荀氏,但有一部分末改回,遂为孙氏。
孙姓在当代中国为第12姓,占154%,在文登2007年底统计31190人,为第5姓。孙姓在文登为珍稀土著旧族,凡聚居村落繁衍生息人丁极其旺盛。唐朝孙姓土著族集居今乳山汤上,元朝初期武略将军孙琪为其后裔,孙琪子孙玉珪,孙琪孙孙斌及其后散居汤东疃、汤 后疃、汤南山等村及文登南桥、北桥等村。
田(陈)完五世孙田无宇有三个儿子:田开、田乞、田书。田开是乐师,一生主要活动在柏寝台,为齐景公及其相卿晏[yan]婴登台抚琴奏乐。田乞是齐国大夫,以大斗放贷、小斗收赋[fu]而深得民心。田书即孙书,齐景公二十五年(前523年)秋,齐王命高发帅师、孙书为主将去伐莒国。莒子庚舆[yu]吓得逃往纪鄣,就使孙书率师到纪鄣伐之。孙书侦察到,莒国有些妇女,其丈夫被莒子杀死而成为寡妇,年纪大了还逼迫她们到纪鄣去纺织布帛[bo],苦度残生。孙书就让这些孤寡妇人作内应,协助拔城。到了夜间,她们把纺织的布帛从城墙上垂放下来,让齐师“夜缒而登”。孙书用此法攻取了纪鄣城。孙书伐莒胜利,齐景公很高兴,就赐他将田氏改为孙氏,并食采于乐安。孙书的儿子孙凭亦为齐卿,他的孙子叫孙武,未仕。先秦制度规定:“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孙书、孙凭、孙武之祖孙三代在齐国乐安生活,聚族而居,成为乐安孙氏的始创宗族。(摘自《广饶县志》)。陈完奔齐119年后,由陈姓改为田姓,又由陈姓改为田姓30年后田姓改为孙姓。
福山孙氏(属乐安孙氏)八兄弟的族谱有这样的记载:三世祖孙广从八甲迁入不夜。而《杏林孙氏族谱》说杏林孙氏与不夜孙氏原系同宗,因此初步论定,杏林孙氏与不夜孙氏都属乐安孙氏的分支,从乐安孙氏始祖孙武开始,孙姓人才层出不穷: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善相马者孙阳(伯乐)、齐国兵家孙膑,东汉末年的长沙太守孙坚,三国孙权,北宋经济学家孙炎,年过百岁的唐朝大医学家孙思邈,书法家孙过庭,画家孙位、诗人孙原湘、近代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当代地质学家孙大中、哲学家孙叔平等。
在《中国孙氏世系源流》一书中记载:公元1224年时,福山孙氏八兄弟有一个先祖叫孙成(红袄军之人),孙成的儿子叫孙山,正好与杏林始祖的名字相吻合,年代也是在红袄军起义之后。他们可能就是同一个人,也可能只是巧合。
始祖孙山避乱来到荣成伟德山南的杏林沟一带(就是现在的俚岛镇杏北台、杏南台、燕泊、杏陈家、杏小桥、小泊、草岛寨等村),这里山清水秀,有一处山泉谓神龙眼(曾是荣成八大景之一,上世纪五十年代因采石炸毁)。此后又逐渐发展到文登市区及高村镇的孙家埠村、汤泊杨村、虎山村、脉田村、邢家村,泽库镇的前岛、尹家等村。蔄山镇的杨家卧龙、裴家埠村,大水泊镇的岭上孙家、陈家埠村,汪疃镇的西黄埠村,文登营镇的张皮村,侯家镇的吴家滩、二马村,荣成的荫子夼村,成山一村及埠柳镇的兰格庄,威海市区鲸园及环翠区草庙子镇打铁村、洪水岚、兴山等村,羊亭镇的埠前、西山口村等近百个村庄。
孙琪(1233~1291),元初著名将领。今冯家镇汤后疃村人。元灭金后,投军从戎。历经40余战,所得功赏尽散于部下。至元六年(1269年)至八年(1271年),率兵攻襄阳。至元九年(1272年),襄阳水战,擒南宋将领。至元十年(1273年),围攻樊城,带伤登城杀退守兵。历任忠显校尉管军把总、昭信校尉管军把总、承信校尉管军把总、武略将军管军千户,并赐以金符。卒后葬于汤后疃村南。
元武略将军孙琪墓 位于冯家镇汤后疃村南。墓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墓葬顶部呈圆形,高于地面4米,墓室四壁及顶部均为整体石板围砌,内有一石匣盛有孙琪尸骨。墓前立有石碑,碑前有一通道直通石门,通道两侧立有4个石人。石门高7米,宽5米,门楣横匾刻有“武略将军孙琪之墓”。墓地四周不均等地布有石马、石牛等。该墓地原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毁。
孙姓1元初时由小云南山东即墨楼上村迁入小观坦埠;(祖籍山东即墨小云南楼子底下孙家庄 )2唐朝时小观北黄当地土著旧族;3宋末迁入汪疃孙家沟;4元中期由乳山汤泉迁入小观庙东;5元初迁入汪疃英武;6明天启时由即墨石臼夼迁入文城关北头;7明中后期由大水泊新立庄孙家茔迁入文城天福孙家卧龙;8明初迁入葛家林家庄井头床;9 明弘治时由文城关北头迁入高村孙家埠;10明中期由荣成斥山迁入大水泊山后孙家;16明嘉靖时由张家产北崖子迁入侯家(北)廒上孙家;11明中期由侯家北廒迁入张家产北崖子;12明中期由岛子前迁入界石新炉;13明中末期由高村孙家埠迁入大水泊新立庄;14明中期由小观迁入葛家松岚后;14明正德前迁入由界石桃花岘;14明正德时由界石桃花岘迁入米山撇惠山北后山后;15明正德时由荣成迁入侯家河杨家茅草地;15明嘉靖时由莱阳蚬子庄迁入高村沙柳村;16明嘉靖时由张家产北崖子迁入侯家(北)廒上孙家;17明初由莱阳县迁入羊亭,明万历时由环翠区羊亭迁入米山横口卧龙铺;19明洪武年间由云南迁入乳山孙家埠,明万历时由乳山孙家埠迁入张家产岚村菠萝岚子;20唐朝孙姓土著族居今乳山冯家汤上,明天启时(1621~1627)由乳山冯家汤上南山迁入泽头南桥牛七步;21明天启时由云南迁入侯家江山泊;21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由大水泊岭上孙家青石岭石岭村迁入蔄山小黄小黄庵;21明末清初由高村孙家埠迁入文城孙家西山西山孙家;21明末由牟平城迁入大水泊岭上孙家青石岭;22明(中)末由高村孙家埠迁入文登营东杜梨孙家疃;24明末由侯家江山泊迁入大水泊崖下;25明末由云南迁入昌阳县城东郊大营寨宋村大寨;27明末清初由小观坦埠迁入小观金花;28明末由牟平棘子园迁入界石旸哩店子,1960年分南、北店子两村;30明末迁入界石鞠家庄孙家庄;31明末由荣成上庄迁入张家产永福孙家;
33清初由乳山孙家埠迁入小观风口集;35清初中期由小观庙东迁入小观东炉;36清初由荣成神龙口迁入文登营中仓;38清初由高村孙家埠迁入文登营沟于家;39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由莱阳迁入泽头大洼; 40清乾隆时由泽头南桥迁入葛家祝家泊子; 42清乾隆时孙又书由小观金花小英迁入小观小芦头;43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由小观东浪暖迁入小观孙家寨;44清乾隆时由大水泊岭上孙家青石岭迁入高村中邢家;45清乾隆时由云南迁入汪疃孙家沟;46清中期由文登营大店迁入文登营刘马庄;47明正德年间孙继发、孙继祖由今莱阳市里迁入建乳山崖子,清道光时由乳山崖头(子)迁入葛家东孙疃;48明万历时由文登坦埠村迁入建乳山砦里、东吉子园,清康熙时迁入建上口村,清道光时由乳山西上口迁入葛家洛格庄;51清末由孙家台迁入文登营于家庵;52清末由乳山夏庄迁入汪疃曹家泊子;53清末由威海来海迁入蔄山中床;54清末由汪疃郝家屯迁入文登县西泊子(大支);55清末由张家产菠萝岚村迁入文登县西泊子(老支);5民国1913年由张家产岚村迁入大水泊南疃; 58由界石旸哩迁入蔄山西黄岚;59由环山孙家西山迁入蔄山西柳;60由界石蒋家疃迁入蔄山山马于;61由高村汤北阳迁入高村虎山;62迁入泽头孙家庵。《文登姓氏》
克姓 克氏家谱 克姓起源 克姓名人 克姓的来源 克姓简介
本文2023-10-11 10:39:39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272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