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家的全部作品有哪些?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1浏览:1收藏

麦家的全部作品有哪些?,第1张

麦家的全部作品有长篇小说《解密》《暗算》《风声》《风语》《刀尖》《人生海海》,电视剧《解密》《暗算》《风语》《刀尖上行走》(编剧),**《风声》《听风者》等。

小说《暗算》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被译成30多种语言 ,《解密》被翻译成33种语言,是世界图书馆收藏量第一中文作品 ,被《经济学人》评为“2014年度全球十大小说”,英文版被收进英国“企鹅经典”文库。

作品特点:

麦家的小说具有奇异的想象力和独创性,人物内心幽暗神秘,故事传奇曲折,充满悬念,多被改为影视作品。由他编剧的电视剧《暗算》和根据他小说改编的**《风声》是掀起中国当代谍战影视狂潮的开山之作。

类 型作 品出版时间备 注长篇小说《解密》

(英文《DECODED》) 2002年

(英文版2014年) 被收进“企鹅经典”文库,是继鲁迅、钱钟书、张爱玲作品后,唯一入选“企鹅经典”的中国当代小说;并以近700家收藏图书馆量成为2014影响力最大中文译著。《暗算》2003年改编成电视剧《暗算》 第一章改编成**,命名为《听风者》《风声》2007年**《风声》

电视剧,命名为《风声传奇》 话剧《风声》《风语》两卷2010年改编成电视剧《风语》《刀尖》两卷2011年改编成电视剧,命名为《刀尖上行走》中短篇小说集《紫密黑密》1994年-《地下的天空》2002年改编成电视剧《地下的天空》《让蒙面人说话》2004年-《充满爱情和凄楚的故事》2005年-《军事》2005年-《麦家作品集》四卷2007年-《麦家文集》五卷2008年-《天外之音》2007年-《黑记》2009年-《陈华南笔记本》2013年-随笔集《捕风者说》2008年-《人生中途》2009年-《八大时间》2013年-《非虚构的我》2013年-另发表《两位富阳姑娘》、《胡琴哭似的唱》等中短篇小说30余部

 第九期朗读者观后感1

 如果你在视频网站翻开朗读者的内页,标题内容基本被“明星”的朗读占满了。就拿第3期来说,麦家讲述的故事明显比徐静蕾更走心、更诚恳,可为了流量,封面和主打宣传仍然是“话题女王”徐静蕾。

 第7期,董卿开头片花里就说,这一期最喜欢曹文轩的一句“所有的故事都是生死离别”,可宣传的时候,用的还是姚晨。

 《朗读者》更相信“名气”,这是粉丝市场,还是董卿的不自信

 要想了解真相,我们不妨先从节目的定位说起。

 朗读者的宣传语:一个人、一段文。你没看错,就是“人”在“文”前面。就连节目的名字,也暴露了董卿的野心:突出的是“者”,而不是朗读本身。

 董卿,知性和智慧的代表,央视一姐,当红炸子鸡,她的人脉和资源绝对一流。于是,利用这些人脉和名人效应,来号召大家读书,不是顺理成章、两全其美的事吗

 可事情就是这样,重点太多,往往容易喧宾夺主,有道是此消彼长,看重了明星的人,就看轻朗读的文。

 看节目时,我很喜欢看起来有点偏执的程何,她翻译的《我,堂吉诃德》音乐剧中的歌曲《不会成真的梦》,那些语句多美啊!然鹅,我到网上搜歌词,却几乎搜不到。我搜出来的都是程何、刘阳和罗颖珊的故事,最后,我好不容易才在一个门庭冷落的博客里找到所需要的内容。

 面对这赤裸裸的“人”比“文”红,只有一声叹息吧。

 不过我仍然相信,董卿的初衷是好的,她希望利用明星或是自己制造的明星的号召力,让大家把他们当作偶像,来推广阅读。但殊不知,真正热爱阅读的人,不是为了谁读,而是热爱文字本身,热爱去书本里体验自己没有体验过的感受。

 第九期朗读者观后感2

 这一期的《朗读者》主题词是“家”。“家” ,是个会意字。上面的宝盖头表示与房室有关,最早的房子是用于祭祀祖先或家族聚会。下面是“豕”即野猪,这是非常难得的祭品,所以最隆重的祭祀是用野猪祭祀。这应该是“家”的本义。由此引申出人们常说的“家庭”、“家居”、“家属”、“家谱”等词语。

 人们常说,家是温暖的岸,人是漂泊的船。家,是温暖的地方,是可以供人遮风挡雨的地方。因为那里,有自己最爱的——亲人。每年春运,远在外地的游子、异客,都要千里跋涉,返回故里,回家。可见,家的凝聚力,家的血脉情。

 六组朗读者,分别从自己的角度,讲述了他们心中的“家”,他们与家的故事。

 作家毕宇飞说,他是“漂泊”者。在那特殊的年代,造成他的父亲不知道自己的父亲,家庭的传承缺失。没有了家,没有了“根”,他的父亲是绝望的,就像断了线的风筝一样,残破地挂在树梢枝头,孤独无助地,任凭狂风暴雨摧残。当他朗读自己的小说《推拿》时,我流泪了。一群盲眼的人,一群无助的人,隐喻自己漂泊的人生,以及对“根”的期盼。

 台湾演员王耀庆讲述他爷爷的故事。政治的藩篱,时空的阻隔,他的爷爷未见到自己的亲人,那种痛失亲人的伤感,那种刻骨铭心的经历溢于言表。他朗读的是扬·马特尔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结尾部分。他的动情朗读,传递了对家依依眷恋的真挚感情。作家梁晓声朗读自己的佳作《慈母情深》,母亲的艰辛,母亲的慈爱,让人唏嘘。家,有亲人的眷恋,有亲人的付出,家是一盏长明的灯,让人魂牵梦绕,让人叶落归根。

 拳王邹市明一家的朗读,是绘本《猜猜我有多爱你》。那亲情充盈的现场,那可爱的一双孩子,那奶声奶气的朗读。当冉莹颖回忆现场,为丈夫呐喊助威的画面,那满含泪水的双眸,让人感到家就是幸福的港湾,亲情之所在。

 台湾演员赵文瑄眼中的亲情是默契,是天衣无缝的默契,是心之交融的默契。他朗读季羡林先生的《老猫》。他与季老的乐趣相同,宠物成了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咪的陪伴与相守,是赵文瑄的家之所在!

 中国科学院院士、焊接专家潘际銮的成长与祖国母亲命运紧紧连在一起。在“烽火连三月”的岁月,辗转奔波,终于在昆明以优异成绩进入西南联大,以后又参与清华的恢复重建。现场,他和众多清华老教授朗读体现家国情怀的《告全国民众书》,让人潸然泪下。

 第九期朗读者观后感3

 著名诗人、学者,中国古典诗词研究专家叶嘉莹先生在京参与录制了《朗读者》,笔者有幸随叶先生及我的导师张静老师一同到录制现场,观看了节目的录制。当晚录制开始就比原定时间晚了一些,叶先生录制结束时已近深夜二点。93岁高龄的`叶先生现已鲜少外出参加活动,这次能接受《朗读者》的邀请,不辞劳苦地到北京录制节目,我想是有她的“私心”的。

 说是叶先生的“私心”,其实她所关心的正是与我们的文化尤其是古典诗词休戚相关的事儿。叶先生执教一生且笔耕不辍,对诗词的研究早已卓然成家,在诗词的讲授、传播与普及方面更是并世无两。近来先生常说自己一生之中最为致力的有两件事情:

 其一,对词这种文学体式之美感特质的探寻与说明,词与诗不同,可以引起读者非常丰富的联想,为什么会引起这些联想这些联想又是何所指向呢叶先生引用西方的文学理论如女性主义、诠释学、符号学、接受美学等对词之美感特质的原由、作用、理论加以说明,解决了词学史上一大困惑。

 其二,也就是我说的叶先生接受《朗读者》节目邀请的“私心”,便是对吟诵传统的提倡与推广,先生说:“中国古典诗歌之生命,是伴随着吟诵之传统而成长起来的。古典诗歌中的兴发感动之特质,也是与吟诵之传统密切结合在一起的。”清代的曾国藩在教导子侄学习诗文时也谈到吟诵的重要性,“非高声朗诵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趣”(《家训·字谕纪泽》)。

 叶先生大力提倡诗歌吟诵,因为先生以为“唯有熟读吟诵才是学习深入了解旧诗语言的唯一方法,还因为熟读吟诵是养成对于古典诗词微妙的感发和辨析的能力最直接有效的一种方法”。除了在理论上说明吟诵的重要性,叶先生还就实际教学提出了建议和期望:首先,“吟诵之训练应自童幼之年龄开始”;其次,“不可以使诗歌之吟诵流为乐曲之歌唱”,“诗歌之吟诵也不应成为一种表演”,先生希望“透过诗歌的吟诵,使国民能自青少年时代就养成一种富于联想与直感的心灵的品质和能力”。叶先生说“读诗和写诗是人的本能”,每个人的心都会感动,将自己内心的感动用语言表达出来就是诗。吟诵可以在古典诗歌的创作中产生一种妙用,古人总是说“吟诗”或“咏诗”,因为诗往往是伴随着吟咏而出的。杜甫“陶冶性灵存底物,新诗改罢自长吟”(《解闷十二首》),表明不但作诗伴随着吟咏,改诗也伴随着吟咏。叶先生也常常以自己亲身的体验说“声音是诗歌生命的一部分,诗句是伴随着声音跑出来的”,当我们展卷阅读叶先生长达一千八百余字的《祖国行长歌》时,可以想见,它绝不是诗人坐在书桌前一个字一个字拼凑出来的,而是真正随着吟咏流淌出来的。

1、《风声》

该小说讲述了中共地下工作者“老鬼”的故事。小说以日伪追查打入其内部的“老鬼”为切口,将特情、侦破等故事要素与小说艺术、人性的发掘和谐地熔铸一炉,故事发展扑朔迷离、险象环生,充满理性与情感的高强度较量。

2、《解密》

新中国建国初期,X国派出代号“觉醒者”为首的特务组织潜入我国,启用代号为“紫密”的高级密码进行联络,对我国国防建设造成重大破坏。

特别单位701郑当等人奉命在全国搜罗各类天才,为破译“紫密”乃至代表最高智力水平的“黑密”补充新鲜力量,有特殊数学天赋的“傻瓜天才”容金珍等人被发掘进入了701,一段隐秘而伟大的传奇故事徐徐展开。

3、《暗算》

《暗算》分为《听风者》《看风者》《捕风者》三部分,每部分含有若干故事章节,有七个叙述者,都以第一人称分别叙述了自己的故事,而以叙述者之一的记者“麦家”巧妙地将其串联起来。小说通过这种诡异迷离的叙事方式和幻疑莫测的悬念情节,展示了一个有别于人们固有印象的特工世界,重新诠释了特工的悲剧宿命。

小说改编成影视剧:

从《解密》、《暗算》到《风声》等经典作品的影视化改编,麦家成为国内谍战题材首屈一指的作家,在文学市场上打开了谍战作品的新格局,同时也为影视市场注入新的血液,掀起国内谍战荧幕浪潮。

作为中国大陆首部谍战大片,《风声》打开了**市场谍战题材的新大门;2016年《解密》进行影视化改编,同年底第12届中美**节《解密》获得优秀电视剧金天使奖。2017年2月电视剧《解密》获得第十一届电视制片业“电视剧优秀作品”奖。

写得当然很棒啦,中国当代最好的小说家之一,上个月底,麦家还和莫言、铁凝一起代表中国作家访问了拉美国家。去年翻看麦家《解密》,看到结尾时硬是哭成了狗,非常悲壮的故事。也很喜欢麦家的《风声》,是另一个风格,故事情节环环相扣让我一口气从头看到第,这种高智商小说中国没几个作家能写出来的。

麦家是个讲故事的好手。

相信我楼主,你会喜欢上他的。

再说详细点?

给楼主看麦家资料:

  麦家,当代著名小说家。1964年出生于中国南方沿海山村。1981年考入军校,先后就读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技术学院无线电系和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创作系。

1986年开始写小说,16年寂寂无名,过着颠簸流离又离奇诗意的生活:戎马17年,浪迹6个省市,却只打过6发子弹;为了写密码小说,他钻研数学,自行研制密码,发明数学棋;为了采撷创作灵感,他奔赴世界屋脊西藏生活了三年,其间只读了一个作家(博尔赫斯)的一本书。

2002年推出首部长篇小说《解密》,一战成名。该小说创作历时11年,斩获中国国家图书奖等8项文学奖。2014年被收入“企鹅经典文库”,由企鹅兰登出版集团和美国FSG出版公司联袂出版,获得《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经济学人周刊》《金融时报》BBC等40多家世界主流媒体关注和好评。《华尔街时报》评价它是“一部可读性和文学色彩兼容并包的佳作”,《经济学人周刊》盛赞它是 “一部伟大的中文小说”,并被评为该周刊“2014年十佳小说”。同年其西语版由西语第一大出版社PLANETA隆重推出,三万册的首印数和125%的版税,在中文西语译作中史无前例。

  2003年推出长篇小说《暗算》,获得中国文学最高奖项——茅盾文学奖。之后,麦家接连推出《风声》《风语》《刀尖》等长篇小说,获得包括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等多项大奖。

  截至2015年,麦家作品已被译成英语、法语、德语、意语、西语、葡萄牙语、土耳其语、匈牙利语、韩语、阿拉伯语、捷克语、波兰语、丹麦语等31种文字。

  同时,其作品多被改编为**电视剧,掀起中国谍战影视狂潮,是观众公认的“中国谍战之父”。

《人生海海》是麦家和父亲的和解书

麦家本人说过《人生海海》这本书,对自己有着不一样的意义。这是他用自己悔恨,花了八年时间铸就的作品。这本书不仅是对父亲的和解,更是对自己、对故乡、对童年的和解。让他放下了与父亲的过去,放下了自己脑海里的执念。

童年的痛苦,是麦家一辈子魂牵梦萦的执念

麦家小时候过得并不好,和父亲的关系也很紧张。以前,父亲的身份是“右派”,爷爷是地主,家庭成分不好,在那个年代时常遭人唾骂,为此不知受过多少冷眼。不仅父亲遭人嫌弃,麦家自己在学校也受到同学和老师的欺负。这让年幼的麦家深深地感觉到这个世界的不友好。

而父亲也像那时候大多数父母一样,二话不说,就把儿子打一顿。有一次,麦家因为父亲身份的问题,和同学大打出手。可是当父亲赶到现场的时候,什么都没问,就打了麦家两巴掌。这件事情在麦家心里一直过意不去。明明自己是为了维护父亲的名誉,父亲怎么就不懂呢?

于是麦家长大了,决定逃离这一切。他背上背包,离开了故乡,成了飞行客。他单方面和父亲断了关系,写信也从来不问父亲。在年轻的麦家心中,故乡的一切都是不值得留恋的。

父亲的去世,让他明白要和解童年一切

麦家的父亲的患有老年痴呆症,当麦家回来看他的时候,他已经不认得自己的这个儿子了。麦家此时的心情是悲痛不已的。他觉得此时的父亲已经不是当年的施暴者了,他变得是如此弱小、如此无力。

后面父亲病情的加重,永远地离开了人世。麦家似乎意识到了什么。他觉得他无处可逃,只能握手言和。他决定和父亲和解,和自己、故乡、童年的种种一切和解。他决定放下过去的一切,放下自己曾经的执念。

就像那首诗写的一样“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麦家的全部作品有哪些?

麦家的全部作品有长篇小说《解密》《暗算》《风声》《风语》《刀尖》《人生海海》,电视剧《解密》《暗算》《风语》《刀尖上行走》(编剧)...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