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族历史简介 土族的政治变革是怎样的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5收藏

土族历史简介 土族的政治变革是怎样的,第1张

土族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据史载,1227年,成吉思汗将领格日乐图在灭西夏时,率三千蒙古军驻于互助威远镇,因为这里是祁连山麓的军事重地,所以后来格日乐图部属(包括家眷)世居于此。到13世纪中后期,吐谷浑人后裔们的蒙古化倾向更加明显,其民族特征也基本构成。据明清史志记载,明代土族已经成为一个稳定的人们共同体,已有了本民族的聚居区。元、明之际的土族经济,也已由畜牧业为主开始转向以农业为主、兼营牧业和手工业状态。

元朝时,土族地区归元廷封授的土官管辖。明朝统治者继承元朝“封土司民”的政策,对他们“待之以礼、授之以官”,命其 “各统其部落,以听征调、守卫、朝贡、保塞之令”(《明史·职官志》)。

清灭明后,土族地区的各土司先后率部归附于清朝,清承明制,发给其号纸印敕,准其照旧承袭,是为土司。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又授予东李土司李化龙之弟李化鳌世袭百户之职,是为小李土司。据清代部分史志记载,清代甘、青土族地区的土司共有十八家之多,其中青海土族地区十六家,即:东祁土司、西祁土司、东李土司、西李土司、吉土司、纳土司、陈土司、赵土司、辛土司、阿土司、冶土司、甘土司、朱土司、喇土司、汪土司、小李土司(李南哥后代)。甘肃卓尼勺哇土族原共有三大部落,藏文史籍中称为勺哇三族。明、清至解放前夕,勺哇土族属杨土司管辖,为上治三旗的勺哇旗,由力吾、拉代、的力、汇十那、萨迪、拉叭等七族组成。

清代自雍正、乾隆以后,土司权威有所削弱。到了清末,土司已处在名存实亡的境地。明、清时期,藏传佛教格鲁派传入土族地区后,青海互助土族地区出现了一种与封建土司制度并存的土官制度,这是 地方政教合一制度在青海互助土族地区的延续和发展。

明、清时期,土族的经济、生产有了较快的发展。土族已从一个主要从事畜牧经济的民族,发展成了一个以农业经济为主,兼营畜牧业、手工业的民族。由于河湟一带原有的农业基础较好,加之中原先进耕作技术的不断传入,促进了该地区土族农业经济及与之相伴随的手工业(如酿酒、纺织等)的发展。明、清时期是土族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为以后土族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辛亥革命以后,随着甘、青地区马家军阀势力的不断扩大和发展,除一少部分土族仍归封建土司统治外,大部分土族则由马家军阀所控制。1929年元月,青海建省。1930年,青海土族聚居的民和、互助、门源等地相继设县,该地区的土族始归由县府管理。1931年8月,南京国民 下令废除土司制度(互助土族地区政教合一的土官制度已于1930年废除)。这样,延续300余年的土官制度被彻底废除。

1938年,土族各村编组实行保甲制度。当时充任区长、保长、甲长者,仍以旧时的土司、土官或具有权势的上层分子占绝大多数。这一时期,由于马家军阀实行民族压迫和歧视政策,迫使土族人民或隐瞒自己的民族身份,或流落他乡,土族人口因此锐减。此外,自明、清以来,藏传佛教格鲁派在土族地区的广泛传播和发展,土族群众笃信佛教,多送子弟入寺为僧,这也影响了土族人口的正常增长。据有关调查显示,1930年以前,青海土族地区各土司所辖人口仅38,000余人。1933年,青海土族仅有30,000余人,其中互助县约1,000余户、近7,000人,民和县约2,000余户、10,000余人,乐都县312户、6,300人,大通县约5,000余人,共和县24户、89人(丘向鲁《青海各民族移入的溯源及其分布之现状》,载《新亚细亚》1933年5卷3期)。到1949年,互助、民和、天祝、大通等地的土族共有4万人左右。

为摆脱马家军阀统治,土族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1945年,一些土族士兵参加了反抗马步芳统治的乐家湾兵变。

1949年9月5日,中国人民 解放西宁市,统治青海各族人民近40年的马家军阀政权彻底覆灭。

1954年2月17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成立了土族地区第一个自治政权——互助土族自治区。1955年,改为互助土族自治县。1985年11月6日,根据青海土族人民的居住特点,经国务院批准,撤销了青海省民和县建制,设立了民和 土族自治县;撤销了青海省大通县建制,设立了大通 土族自治县。至此,实现区域自治的土族人民约占总人口的71%左右。另外,在一些土族居住比较集中,但人口少的地区也设立了土族乡。

元朝时,土族地区归元廷封授的土官管辖。明朝统治者继承元朝“封土司民”的政策,对他们“待之以礼、授之以官”,命其 “各统其部落,以听征调、守卫、朝贡、保塞之令”(《明史·职官志》)。

清灭明后,土族地区的各土司先后率部归附于清朝,清承明制,发给其号纸印敕,准其照旧承袭,是为土司。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又授予东李土司李化龙之弟李化鳌世袭百户之职,是为小李土司。据清代部分史志记载,清代甘、青土族地区的土司共有十八家之多,其中青海土族地区十六家,即:东祁土司、西祁土司、东李土司、西李土司、吉土司、纳土司、陈土司、赵土司、辛土司、阿土司、冶土司、甘土司、朱土司、喇土司、汪土司、小李土司(李南哥后代)。甘肃卓尼勺哇土族原共有三大部落,藏文史籍中称为勺哇三族。明、清至解放前夕,勺哇土族属杨土司管辖,为上治三旗的勺哇旗,由力吾、拉代、的力、汇十那、萨迪、拉叭等七族组成。

清代自雍正、乾隆以后,土司权威有所削弱。到了清末,土司已处在名存实亡的境地。明、清时期,藏传佛教格鲁派传入土族地区后,青海互助土族地区出现了一种与封建土司制度并存的土官制度,这是 地方政教合一制度在青海互助土族地区的延续和发展。

明、清时期,土族的经济、生产有了较快的发展。土族已从一个主要从事畜牧经济的民族,发展成了一个以农业经济为主,兼营畜牧业、手工业的民族。由于河湟一带原有的农业基础较好,加之中原先进耕作技术的不断传入,促进了该地区土族农业经济及与之相伴随的手工业(如酿酒、纺织等)的发展。明、清时期是土族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为以后土族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辛亥革命以后,随着甘、青地区马家军阀势力的不断扩大和发展,除一少部分土族仍归封建土司统治外,大部分土族则由马家军阀所控制。

1929年元月,青海建省。1930年,青海土族聚居的民和、互助、门源等地相继设县,该地区的土族始归由县府管理。1931年8月,南京国民 下令废除土司制度(互助土族地区政教合一的土官制度已于1930年废除)。这样,延续300余年的土官制度被彻底废除。

1938年,土族各村编组实行保甲制度。当时充任区长、保长、甲长者,仍以旧时的土司、土官或具有权势的上层分子占绝大多数。这一时期,由于马家军阀实行民族压迫和歧视政策,迫使土族人民或隐瞒自己的民族身份,或流落他乡,土族人口因此锐减。此外,自明、清以来,藏传佛教格鲁派在土族地区的广泛传播和发展,土族群众笃信佛教,多送子弟入寺为僧,这也影响了土族人口的正常增长。据有关调查显示,1930年以前,青海土族地区各土司所辖人口仅38,000余人。1933年,青海土族仅有30,000余人,其中互助县约1,000余户、近7,000人,民和县约2,000余户、10,000余人,乐都县312户、6,300人,大通县约5,000余人,共和县24户、89人(丘向鲁《青海各民族移入的溯源及其分布之现状》,载《新亚细亚》1933年5卷3期)。到1949年,互助、民和、天祝、大通等地的土族共有4万人左右。

为摆脱马家军阀统治,土族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1945年,一些土族士兵参加了反抗马步芳统治的乐家湾兵变。

1949年9月5日,中国人民 解放了西宁市,统治青海各族人民近40年的马家军阀政权彻底覆灭。

1954年2月17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成立了土族地区第一个自治政权——互助土族自治区。1955年,改为互助土族自治县。1985年11月6日,根据青海土族人民的居住特点,经国务院批准,撤销了青海省民和县建制,设立了民和 土族自治县;撤销了青海省大通县建制,设立了大通 土族自治县。至此,实现区域自治的土族人民约占总人口的71%左右。另外,在一些土族居住比较集中,但人口少的地区也设立了土族乡

这是我第二次去汤郎。

汤郎好远,从县城出发也得两个小时。

山路弯弯,又赶时间,因坐在后排的朋友开始晕车,于是决定在“马脖子”这个地方停车小憩,抽一根烟,看看远方的景致。

站在那崖壁之上,金沙江如同一湾幽湖,蜿蜒西去,江北群山一层层铺将开来,直到天际,“巴蜀皆平川”,那天蓝的让你心醉!就这会儿,静静伫立这山巅,远处的山水引导着你的视线不断延展,不断延展,渐渐变得模糊,而你似已与所在的大山融为一体,有了大山的情怀、眼光和胸怀。

金洪照金土司也许就是这样的人。

自上一次来汤郎以后,一直在想:到底是什么东西,促使一个掌握生杀予夺大权的土司,毅然决然抛弃荣华富贵、果断挥刀诀别过往规则,从此走上了寻找光明的道路?

那金氏土司,旧时辖汤郎界,最早始于“金有仪”,其于清康熙年间授世袭土职,到咸丰年“金本粹”时已升至五品,虽然在滇中北一带名望不及同时期的慕连那氏土司和环州李氏土司,但在金沙江南隅仍具有举足轻重地位,辖境东至半果马七十里,壤接金沙江界,南至汤乍拉梁子四十里,接拈桂典文界,西至金沙江三十里,接慕连界,北至金沙江三十里,接四川界。

查阅资料可知,这末代土司“金洪照”,生于民国六年,是七代土巡检“金璋”之子,于民国二十四年袭土司职,为第八代世袭汤郎马巡检司土巡检。早先毕业于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五分校第十八期,后在滇军19师、18师任职,1945年随军赴越南受降。滇军被调往东北后,“金洪照”率旧部亲信回到汤郎,组建私人武装,1949年5月,全军参加革命,编为“滇桂黔边纵队第三支队二十五团游击大队”,以“金洪照”为大队长,民众称之为“金大队”。1950年初,金大队编入为滇桂黔边区纵队独立第二团,“金洪照”调武定军分区工作。1951年,其被选派到西南高级步兵学校学习,故得“红色土司”之名。

历史 的记载总难详实,只有任凭后来者根据自己的人生觉悟去推测。想那金土司,出生贵重之家,中央军校毕业,正牌黄埔嫡系,又随军出国受降,一步步都是别人所孜孜追求而不得,他却如同高人指点,在人生巅峰时候绝然转身,走上另外道路,再未回头。

此时正是腊月时节,没有寒风刺骨、冬雷震震,只有暖阳高照、碧水蓝天、彩云悠悠,目光所及处,一览无余,无遮无挡,直到天边。前人说,“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青年时代的金土司,是不是也常常站在万丈崖头,看灿烂彩霞,看逶迤大山,看大河之水东去,看人生未来之路?

斯人已去,留下幽幽古道,茫茫金沙,留下无数传说。

土族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据史料记载,1227年成吉思汗的将军杰勒德灭西夏时,曾率领3000名蒙古军队来到互助县威远镇。因为这是祁连山脚下的军事要塞,杰拉德的部下后来就住在这里。到13世纪中后期,吐谷浑后裔的蒙古化倾向更加明显,民族特色基本形成。根据明清两代的记载,明代的土族已经成为一个稳定的群体,有自己的居住区。元明时期,土耳其的经济也由畜牧业向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转变。

元朝时期,土耳其归元朝政府授予的地方官管辖。明朝统治者继承了元朝的“封官”和“礼尚往来”的政策,命令他们这样做。“每个部落都有自己的部落要听从征兵、镇守、纳贡、守塞的命令”。

清朝和明朝灭亡后,土耳其所有的酋长都相继加入了清朝。清朝继承了明朝的制度,给他们发了很多纸印,允许他们继承,像以前一样成为土司。清顺治十二年,土司的弟弟李华敖被封为李土司。据清代一些史料记载,甘肃、青海共有18个土司,其中青海有16个,分别是:土司、西齐土司、东丽土司、西丽土司、季土司、那土司、陈土司、赵土司、辛土司、阿土司、叶土司、甘土司、朱土司、腊土司。甘肃卓尼有三个原始的少瓦部落,在藏族史书中称为少瓦部落。从明清到解放前夕,少瓦图人一直处于土司阳的管辖之下。它们是商朝三旗中的华少旗。他们由七个民族组成:李悟、泰拉、莉莉、谢轩、萨迪和帕拉。

自清朝雍正、甘龙以来,土司的权威被削弱。清朝末年,土司名存实亡。明清时期,藏传佛教格鲁派传入土耳其后,青海互助土族地区的地方官制度与封建土司制度并存,是西藏地方神权政治制度的延续和发展。

明清时期,土耳其的经济和生产发展迅速。土族从一个以畜牧业经济为主的民族发展成为一个以农业经济为主,从事畜牧业和手工业的民族。由于河湟地区良好的农业基础和中原先进农业技术的不断传入,促进了该地区土耳其农业经济及其伴随的手工业的发展。明清时期是土耳其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为以后土耳其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辛亥革命后,随着马家军集团在甘青地区的不断扩张和发展,除少数突厥人仍受封建首领统治外,大部分突厥人被马家军集团所控制。1929年1月,青海省成立。1930年,青海土族聚居的人民互助社、门源社等地相继建县。这个地区的土族社区开始由县政府管理。1931年8月,南京国民政府下令废除土司制度。就这样,延续了300多年的地方官制度被彻底废除。

1938年,土耳其村庄组织成组,实行保甲制度。在当时,他们担任总督、保护人和高级士兵,仍然被旧***、地方官员或强大的精英所控制。在此期间,由于马家军门实施的种族压迫和歧视政策,土耳其人被迫要么隐藏自己的种族身份,要么移居国外,导致土耳其人口急剧减少。此外,明清以来,藏传佛教格鲁派在土耳其得到广泛传播和发展。土耳其人信佛,把孩子送到寺庙出家,也影响了土耳其人口的正常增长。据调查,1930年以前,青海土司人口只有38万人。1933年青海突厥人仅3万余人,其中互助县约1000户近7000人,民和县2000户1万人,乐都县312户6300人,大通县约5000人,共和县89人(祝丘《青海民族移民源流考》,新亚5号

为了摆脱马家军阀的统治,土耳其人民进行了不懈的斗争。1945年,部分土耳其士兵参加了勒加湾反马步芳的叛乱。

1949年9月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了西宁,统治青海各族人民近40年的马家军政权被彻底摧毁。

1954年2月17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土耳其第一个自治区——互助土族自治区成立。1955年改为互助土族自治县。1985年11月6日,根据青海土族的生活特点,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青海省民和县,建立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撤销青海省大通县,成立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到目前为止,获得区域自治的土耳其人约占总人口的71%。此外,在土耳其一些人口相对集中但较少的地区建立了土耳其城镇。

东祁土司。东祁土司是明清时期湟水流域势力最大的四家土司之一(其他三家为西祁土司,东李土司,西李土司),蒙古族,是青海土司中最大的官。青海土司是清代至民国初年推行于青海的一种统治制度。由明代土官制度演变而来。

东祁土司。青海最大的土司是东祁土司。东祁土司是明清时期湟水流域势力最大的四家土司之一(其他三家为西祁土司,东李土司,西李土司),蒙古族,始祖朵尔只失结,清时居住于甘肃碾伯县胜番沟(今青海省乐都县寿乐镇引胜沟),明时被赐姓为祁姓,因世居湟水东部且区别于西祁土司而称东祁土司。

土族历史简介 土族的政治变革是怎样的

土族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据史载,1227年,成吉思汗将领格日乐图在灭西夏时,率三千蒙古军驻于互助威远镇,因为这里是祁连...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