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为何说匈奴是夏朝的遗民?匈奴的祖先到底是谁?
上古把尊礼的国家称为诸夏,尊礼的人称为夏人。意思就是你愿意尊重华夏文明你就是华夏人。再说楚人为什么是荆蛮,楚人其实也是黄帝后裔,本身不是蛮夷,但是楚王就是破坏礼仪,自封为王爵,楚王只是子爵。这就是古人说的礼崩乐坏,所以被其他诸夏称为荆蛮的由来,华夏文明里是不怎么讲血缘的。尊不尊礼才是硬指标。
中国现在大多数少数民族和汉人其实都是同宗同源的。因为身处的位置不一样,所以分化成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就像好多农耕的汉人到了沿海,不再是农人而成为渔民是一个道理。分子人类学最新研究成果告诉我们:他们同属父系单倍群Q系后代,从叶尼塞河流城到黄土高原,还有一支散失到北美!而Q系正是苏美尔人的特征!
匈奴王族是夏朝王族的后代!而整个匈奴却是由多个游牧民族结盟而来的!当中杂合了众多不同的民族!有夏后血统,也只有那么一点人,不能代表匈奴主体是炎黄之后。尤其是匈奴甚至后来的五胡、蒙古、满人都不使用汉字的,说是炎黄夏商之后很不靠谱。
匈奴,一词即有“联盟”的意思,可认为是“修盟”的记音或音译。夏桀后代败北後是一只不可小视的族众和武装力量…经过休养生息强大起来作北方各游牧部落联盟的首领部族而与中原争夺土地、财物、生活必备品,完全是可以常见的事件。
99%以上有可能,咱们最原始的传说可都是从甘肃那边儿起的头儿吧,从那儿沿着黄河走可就到了现在的内蒙和山西一带,黄河百害唯富河套,那帮上古的人类恐怕比咱们知道的还早,所以早期这些人定居于此也是顺理成章。那时候的农业基本属于有一搭没一搭,想吃荤腥了还得去打猎,因此没功夫建城市也是正常。大家都忙着到处追野兽摘果子,没闲心发明文字也能说得通。估计是第一次的社会大分工造成了这帮人的分裂,不喜欢出门夜跑的就干了农业,没肉吃就活不下去的就成了后来的牧民,心灵手巧的就成了工匠,善于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就成了裁缝。这时候炎帝跟黄帝大概才开始粉墨登场,帝出昆仑说谁呢,不就是说这俩帝是从山区来的意思么?也可能有一拨儿人叫戎帝的,意思是羊皮袄的毛都冲外翻着,离远了瞧就是一团一团毛茸茸的东西,戎狄就此诞生。我说的这些跟河南地界可是一点儿关系都没有,所以到今天在河南你也根本就找不到任何关于夏朝的蛛丝马迹。
夏人是游牧民族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大家都知道夏朝的开创者是大禹的儿子启,而大禹是治水成功当上炎黄盟主的,会治水的民族会是游牧民族吗?而大禹的父亲却是一个懂筑墙的高手,种种说明夏是炎黄同盟内专门负责大工程的包工头,炎黄同盟内部(猜测)分工:黄帝部负责军事(狩腊),炎帝部负责后勤(农业),蛮尤部负责工程(手工),夏是融合三部工程方面部族而成,大禹成为盟主自然要通过狩腊练习军事,夏与匈奴的关系或许只是同盟联姻关系,匈奴后来也自称是汉王室后裔。
说蒙古人是中国人是为了说明元帝国是元朝。这样中国就有了连续性。从而证明中国是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所以中国很伟大。中国实际上是经常做亡国奴的。蒙古人不只灭了宋国,还灭了世界上那么多国,只有中国把元帝国称为中国的一个朝代。这就是中国长期被奴化的结果。
匈奴不是一个国家,更不是一个民族,而是多个游牧民族的联盟,里面有黄种人,也有白种人,司马迁所说的“夏之苗裔”指的是里面的黄种人。匈奴是商朝武丁时期全球气候变冷,欧亚人大量南迁,就演变为后来的匈奴,甲骨文上记录了,派妇好去讨伐鬼方,鬼方就是现在的新彊。
在夏部落联盟中,沦为匈奴的直系(姒姓)方国是淳维,还有夏后氏己姓、妘姓、姞姓宗亲部落,如:昆吾、豕韦、豢龙、鬷夷氏,及其与这些部族有亲缘关系的顾姓、董姓、苏姓夏遗民。另外,同宗的大彭国遗民入藏,做了吐蕃先民。
从夏到汉,你算算这已经有多少年,人口繁衍速度与数量是超出想象的。如果真的有一批夏朝人跑到北边,这中间的时间段里,是足足够繁衍无数后代,又分化诸多部众,再与其他北方族群融合,通过战争,通过各种联盟,等等。也许司马迁指的就是这批人。虽有偏颇,但不至于像你说的那样认为那纯属扯淡。小编,要把各种因素都考虑进去的态度分析历史。
匈奴后裔赫连勃勃为什么自称大禹后代,还写文章歌颂,夏代到五胡乱华己经二千多年,完全可认汤武为祖先,周比夏还有气势。为什么偏偏认禹为祖先?一般品格伟大的普通人都不会去乱认祖宗,赫连是一国之君,为何认禹为宗。那就是千真万确禹是他的祖先!
这也说明白了北方少数民族是从哪里冒出来的!毕竟原始部落文化只发现了哪么几个地方!别的民族要么从其他很远的地方迁移来!但北方苦寒之地迁移不会在这些地方,哪么就只有历代从南方战乱或者各种原因分离出来的!!!在史马迁时代,匈奴人是存在的。相信史马迁是见到过匈奴人,并且对匈奴人是有一定了解的。至少同时代的人是对匈奴人了解的。否则2000年以来为什么没有人提出质疑?甚至同时代的人也没有质疑?你觉得我们应该相信一个见过匈奴人的人说的话,还是2000年后从来没有见过匈奴人是何模样的人说的话?谁更可信一点?
民族活动疆域受制于汉之后的划分,商之前的上古时期华夏族广泛活动于漠南即今内蒙古地区,当时华夏游牧、农耕并存。而西来的白种(大月氏先祖)、北来的通古斯黄种与华夏在这一地区混血,至周朝时这一地区才被通古斯黄种所主导,那么司马迁说匈奴是夏朝遗民也不是一点根据都没有,是符合历史民族演进的。
这些说法都很难确定每个氏族的确定性,那时的北方氏族群落肯定很多,都没有留下名称和图腾,最多也只是知言片语,能有个大概脉络以是万信了,能在黄河一带留下名号能有几个氏名?如果不是交战多年怕是连匈奴二字都难听到,所谓匈奴肯定混入其他氏族,说不定也有羌族可羌族也是古老游牧民族也是古汉人,只要长久根据黄河氏族都是一华夏氏族。三皇五帝8个古老部族首领,他们要留下多少个氏族变迁?无法考究,如果不是大洪水情况也许就不同了,说不定没有甲骨文的出现,为必就是汉得天下。
司马迁时前代的史料多被焚毁遗失,可参考的书籍很少。比如编汉高祖有关章节时就是到刘邦老家走访遗老获取信息,至于远古时代的资料在没有古籍的情况下,只能是道听途说。大家知道曾参杀人的典故吧?三个人传言就能歪曲事实,何况年深日久、数十代口口相传,可信度能有多大?
匈奴的视线不会从欧洲移过来,也不会从北冰洋里爬出来,也不可能从日本飞过来,只能是从中原被驱赶过去的。但中原上古时代有四派:黄帝、炎帝、蚩尤、三苗,但他们都是黄种人,不可能快速转化为白种人。在往前,有矮黑人,被驱赶到日本、西藏、苗寨,莫非在他们之前,还有一波人被矮黑人驱赶到蒙古高原可能性极小。因此,中原内部人战败远走北方可能性极大。所以史马迁是可信的。
匈奴的视线不会从欧洲移过来,也不会从北冰洋里爬出来,也不可能从日本飞过来,只能是从中原被驱赶过去的。但中原上古时代有四派:黄帝、炎帝、蚩尤、三苗,但他们都是黄种人,不可能快速转化为白种人。在往前,有矮黑人,被驱赶到日本、西藏、苗寨,莫非在他们之前,还有一波人被矮黑人驱赶到蒙古高原可能性极小。因此,中原内部人战败远走北方可能性极大。所以史马迁是可信的。
因为在司马迁身边就在不断发生汉人跑到匈奴去谋生避祸,时至今下,每年奔西北何止万千。虞夏以来,南方流迁到幽代以变北狄的络绎不绝,司马迁只要指出谁在匈奴崛起中发挥造始作用,即催化剂或领导引导的作用,吴泰伯之类也。
今天的匈牙利人主体人种来源不是匈奴人,也不是欧洲的匈人,而是马扎尔人
像《世界境域志》的作者和迦尔迪齐(1084年)这样的阿拉伯地理学家们似乎区别了(或者说是混淆了)两个马扎尔集团:其中的一群仍留在乌拉尔山区,今天,窝古尔人仍生活在那里,而另一群马扎尔人先迁到亚速海北面的列维底亚,后来又迁到阿特尔库祖,阿特尔库祖是处在第聂伯河下游、喀尔巴阡山脉、谢列特河、多瑙河三角洲和黑海之间的平原。在这一时期,上述的阿拉伯地理学家们(也像君士坦丁·波菲罗吉里特斯一样)把“majghari”作为突厥人谈起,无疑是因为芬兰-乌戈尔种的这两支已经被保加尔人组织起来:在乌拉尔山的马扎尔人由在卡马的保加尔人组织起来,在阿特尔库祖的马扎尔人由乌基杜尔人(或乌基尔人)组织起来,在9世纪时乌基杜尔人占领了喀尔巴阡山脉的东南地区。匈牙利人一名(指马扎尔人)可能源于9世纪下半期与他们杂居的这些乌基尔人。另一些史书把这些芬兰-乌戈尔族的马扎尔人与另一支突厥部落、卡巴尔人联系起来,卡巴尔人与可萨人有关,人们认为马扎尔人的王室,即阿尔帕德家族是卡巴尔人派来的。在马扎尔人中存在着乌基尔或卡巴尔的一支突厥贵族可以解释拜占庭的备忘录,根据这些备忘录,在君士坦丁·波菲罗吉里特斯统治下在交换使者的时候,马扎尔首领们总是被称为“突厥王公们”。
大约833年,马扎尔人生活在顿河和第聂伯河之间的列维底亚,属突厥可萨大帝国的保护之列。近850年,或860年时,被佩切涅格突厥人赶出列维底亚,进入阿特尔库祖。大约在880年到达多瑙河三角洲。在多瑙河的新驻地内,匈牙利人继续是可萨突厥国的臣民(看下面),人们认为,有一位可萨可汗,以匈牙利人的宗主身份,任命卡巴尔部名叫阿尔帕德的年轻贵族作匈牙利人的大公。此后不久,拜占庭皇帝尼禄六世,由于当时正在与保加利亚大公西蒙打仗,要求匈牙利援助。于是,匈牙利人在阿尔帕德的率领下渡过多瑙河,使保加利亚处于火与剑之中。但是,保加利亚人当时向南俄草原的主人佩切涅格人求援,佩切涅格人从后方进攻匈牙利人,迫使阿尔帕德及其人民逃到特兰西瓦亚山区避难。当时,日耳曼尼亚的国王阿尔努尔弗在与大摩拉维亚国(捷克斯洛伐克、奥地利、匈牙利西部)的斯拉夫王斯维雅托波尔克打仗,他决定像拜占庭一样向匈牙利人求援。阿尔帕德匆忙赶来打败了斯维雅托波尔克,后者在战争中消失(895年),大摩拉维亚国崩溃,匈牙利人占领和一直居住在以后以他们的名字命名的这一国家里(899年)。
他们的部民们由此出发去劫掠欧洲。他们入侵意大利,兵锋远至帕维亚(900年)。在德国,他们打败了最后一位加洛林王朝的国王、幼童路易斯(910年)。他们对洛林(919年)发起攻击,放火烧了帕维亚,越过阿尔卑斯山到达法兰克王国的勃艮第和普罗旺斯(924年)。紧接着是对香巴尼地区的阿蒂尼(926年)的攻击,掠夺了兰斯、桑斯、贝利(93年),洗劫洛林、香巴尼、勃艮第(954年)。阿提拉时代又来到了。而且似乎没有尽头。
最后,日耳曼王奥托一世于955年8月10日在奥格斯堡战役中打败他们,这次胜利结束了他们的入侵,这一次日耳曼社会拯救了欧洲。
匈牙利王瓦伊克皈依了基督教,被命名为斯提芬,这将改变匈牙利人的命运。
在圣斯提芬的统治下(997-1038年在位,他先称大公,后称国王),匈牙利人开始了新的事业。直到当时一直威胁着欧洲的匈牙利民族将成为它的可靠的保卫者,即“基督教之盾”,使欧洲免遭亚洲蛮族的攻击;从13世纪的蒙古人入侵到17世纪的
奥斯曼人的扩张,匈牙利人的生涯是坚持不懈的英勇和光荣的十字军军人的生涯。
阿瓦尔人和马扎尔人前后在匈牙利平原上呆过,但最后坚持下来的是马扎尔人,可以这么说,阿瓦尔人和马扎人都是现代匈牙利人的先辈,而历史学家一般都认为马扎尔人是匈牙利人比较直接的祖先了。
匈奴人的来历到底是什么,恐怕没有人能说的很清楚,《史记》有记载匈奴是夏朝人的后裔,然而毕竟司马迁的年代距离夏朝已经很遥远了,有一千多年的时间,他又是从哪里得知,匈奴人就是夏朝后羿这件事情的呢况且夏朝时期的历史本身就比较,模糊,很难找到一些确切的历史资料,那司马迁为何又这样肯定匈奴和夏朝的关系呢
司马迁在《史记·匈奴列传》中开篇就写道:“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唐虞以上有山戎、猃狁、荤粥,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
就是说,匈奴是夏朝王室的后代子孙。夏朝之前,是山戎、猃狁、荤粥这些少数民族居住在那个北部蛮荒之地。夏朝的时候,这里被夏朝王室的后代取代,也就是淳维,后来就发展成了匈奴。
司马迁说匈奴是夏朝的后裔,但是并没有说为什么匈奴是夏朝后裔,也没有说夏朝后裔是怎么取代山戎、猃狁、荤粥这些民族,住到北疆的。其间经历过哪些事情北疆原来的居民山戎、猃狁、荤粥到哪里去了是被同化了,还是举族搬迁了
司马迁只做出这个结论,并没有提供相关的证据。司马迁不提供证据,有两种可能:一是找不到证据,二是不需要证据。
找不到证据,原因很简单,因为从夏朝灭亡,到司马迁生活的时代,少说也有1500年的历史。如果是当下资讯发达的时代,就算有1500年的历史,历史记录也是能找到的。但是那时候资料却十分有限,有可能文字都还没有成型(虽然传说仓颉在黄帝时期就已经造字,但我们现在能找到的最早的文字资料,还只是出现了商朝的甲骨文。因此,究竟文字是从什么时候出现的,并不清楚),司马迁不太可能得到文字资料,他能得到的,只是民间传说。就算得到的是文字资料,那些文字资料也未必可靠。
因为找不到证据,因此司马迁干脆不去证明。
为什么又说司马迁不需要证明呢因此在司马迁看来,如果要去找证据证明,那么他所讲的,别人反而会怀疑。不去证明,别人反而无话可说。说了就说了,说了就是结论,司马迁想要达到的是这样的效果。
那么,司马迁说匈奴是夏朝皇室的后裔,这个话说得对不对呢
司马迁找不到结论,我们当然也找不到结论。不过,我们可以来考虑另一个问题,假如司马迁本人对事情的真相也不确定的话,他为什么却言之凿凿地说匈奴是夏朝的后裔呢
我认为司马迁之所以这样说,更多的是一种“微言大义”的表达。
司马迁是一个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知识分子。司马迁在《史记》中,对好几段历史进行了特别的强调:一是尧舜禹的禅让,二是武王伐纣,三是周公辅政,四是孔子以匹夫担责天下。
司马迁强调的这几点,所要表明的是“德政”的重要性。君王应该以“德”安天下,天下应该“有德者居之”。因为舜有“德”,所以尧自觉地把帝位让给他。周武王因为“有德”,所以他能够取代商纣,获得“天下之主”的位置,受到天下拥戴。周公虽然独掌朝政,但是他“有德”,因而获得天下人认可。孔子虽然只是一个知识分子,但是积极地向诸侯们推荐“仁政”,也就是“德政”,这就是担责天下的表现。
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司马迁写历史书,他想表达的也就是对于当下问题的看法。他写匈奴,所要表达的,也就是他对匈奴的看法。
司马迁怎么看匈奴呢我们可以从他对待李陵的态度就可以看出来。
不错,司马迁和李陵确实是好友。司马迁为李陵辩护,掺杂着个人情感。但是,这其实也是司马迁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呈现。司马迁认为,四海是一统的,就算是匈奴,和中原人都是从一个老根上发芽产生的,两个民族属于同宗同源。对于匈奴,作为上邦大国的汉朝,应该满怀德政。并不是说不能打匈奴,打是必要的。但是打不是目的,目的是和平,是老百姓的安康幸福。
为了追求这个安康幸福,就应该想办法实施“德政”,以德服人。李陵虽然投降了,但是李陵在匈奴,是可以用“德政”感化匈奴单于,实现汉匈两国的和平安宁的。杀李陵全家,是没有道理的。
所以,虽然司马迁其实并不肯定匈奴是不是夏朝的后裔,但他却能那么确定地把这件事写出来。
分类: 社会/文化 >> 民族
问题描述:
请高手就中国历代北方各民族的发展融合给清晰的讲解一下。
解析:
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的下落与民族血统
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共有五十六个民族,其中以汉族人数最多,其他民族人数相对较少,习惯上称之为「少数民族」。根据史籍记载,中国古代民族至少有一百六十多个,其中著名的有匈奴、鲜卑、羌、铁勒、柔然、回纥、突厥、沙陀、党项、契丹、女真等族,极大多数不在现存的五十六族之中。这些古代著名的少数民族,或建立朝代,或统一漠北,都曾叱吒风云,而今安在?他们是消失在历史中,还是到那里去了呢?让我们来探究一下他们的下落。
首先说匈奴,匈奴崛起于河套阴山一带,从战国以来便是漠北的大族,控弦三十万,威胁秦汉帝国的北边,著名的万里长城就是为防御匈奴的侵扰而修筑的。秦汉帝国倾全国之力,软硬兼施,或和亲通好,或通西域断其右臂,或采主动攻击,深入大漠;终于大大削弱匈奴势力。东汉初年,匈奴分裂为南北匈奴;南匈奴归降汉朝 ,二十多万众被安置于今内蒙古、山西与陕西北部及甘肃东部一带,为汉帝国守边。东汉后期,他们更进一步内徙到山西中部汾水流域一带,与 杂居曹魏时代,匈奴部众被编入郡县户籍,与 一样同为编户齐民,而融入汉族之中。五胡乱华时,首先起事的就是匈奴族的领袖刘渊,从他用 的姓姓「刘」、命国号「汉」,可见他已以汉族自居北匈奴则在汉帝国军队的攻击下,一部分由北单于带领,西迁至伊犁一带,再向西迁至东欧,就是四世纪在欧洲出现的匈人(Huns)的祖先,他们在多瑙河中游建立匈奴王国,其王阿提拉(Attila)号称「上帝之鞭」,曾挥军进攻罗马。这一支匈奴人后来融入匈牙利一带的土著之中。而留在漠北的匈奴人,据估计约占全部匈奴人口的百分之四十,则加入新兴的鲜卑,成为鲜卑族的成员。
总之,匈奴族,南迁的与 杂居,加入汉族,留在漠北的加入鲜卑,西迁的成为东欧民族的一份子,从此退出历史舞台。代匈奴而起的漠北民族是鲜卑,鲜卑族兴起于今大兴安岭的鲜卑山区,后来南迁至呼伦贝尔草原。他们接受汉帝国的招抚,合力攻击北匈奴;北匈奴瓦解西迁,鲜卑代之而起,吸纳匈奴余众,主宰北方大草原,进而入居辽西,并进入关中,于淝水之战后,建立政权,成为五胡十六国的主要成员。进而以今山西大同一带为基地,统一华北,建立北魏王朝。在孝文帝的汉化政策下,禁胡服,断北语,在朝廷上限用汉语,改姓氏,如拓拔氏改姓元氏、独孤改姓刘、步六孤改姓陆、丘穆陵改姓穆;于是内迁中原的鲜卑族,逐渐融入汉族。隋唐以后,鲜卑族遂消失在汉族之中,不再是一个民族实体了。
柔然是继匈奴、鲜卑之后统治北方草原的民族,在西元402年建立柔然汗国,吸纳在大漠南北残存的匈奴、鲜卑等族,成为长城以南的北魏政权之主要威胁,经常南下攻掠。到了西元555年,柔然为新兴的突厥族所败,汗国覆亡,迁入中原的族人同化于汉族,残存于漠北的则融入突厥。
柔然灭亡后,北方大草原先后为属于突厥语族的突厥、铁勒、回纥所控制。突厥原住于阿尔泰山南麓,是匈奴的后裔,传说其始祖与狼交合,生十子,以狼为崇拜的图腾。突厥原臣服于柔然,西元六世纪中叶,击败柔然,占领漠北草原与准噶尔盆地。势力最盛时,其疆域,东起辽东,西至中亚咸海,北抵贝加尔湖,威胁隋唐帝国。西元583年分裂为东西突厥,东突厥控制漠北草原,西元630年为唐帝国所灭。
突厥控制阿尔泰山以西,于西元659年也被唐所灭。东突厥族众降唐,被安置在今鄂尔多斯草原。虽曾一度再兴,在漠北重建汗庭,但不久为回纥所灭,族众纷纷降唐,定居于内地。安史之乱时, 军与叛军中,均有不少突厥人,他们后来都融入汉族之中,他们分别改姓浑、张、薛与 无异。西突厥也有降唐迁入中原的,
其中一支沙陀部被安置在今□北的盐州,与散处在关中的沙陀人结合,迁到山西太原一带,为唐朝征伐方镇,屡立战功。沙陀人在五代十国时期,先后建立后唐、后晋、后汉三个王朝与北汉国,盛极一时。传说中的「十三太保」就是沙陀人。突厥亡后,族众除融入汉族外,一部分归附回纥,成为回纥族;一部分西迁至今阿富汗,在中亚建立塞尔柱突厥王朝及奥斯曼突厥王朝。
回纥原是漠北铁勒族的一个部落,受突厥的统治,后来乘突厥衰败之际兴起,于西元745年灭突厥,建立东起大兴安岭、西至阿尔泰山的回纥汗国。过去其他北方民族如匈奴、柔然、突厥均与中原王朝对立,相互攻战,回纥则与唐帝国保持友好关系,唐朝三次将公主嫁给回纥的可汗,并且在唐朝「联回(纥)抗吐(蕃)」的政策下,回纥出兵助唐朝平安史之乱,共同 吐蕃的扩张。回纥汗国后期,内乱不断,汗庭于西元840年为黠戛斯攻破,族众主要部分南迁至山西北部,融入汉族之中。其他一部分在草原中,融入室韦部落中,后来成为蒙古族的一部分,另一部分则西迁入今新疆与甘肃河西。在河西的回纥为西夏所败,但余众仍留居河西,明代称为撒里畏 ,今日称为裕固族;留在新疆的回纥在五代之际建立喀喇汗王朝,势力及于准噶尔盆地以西,伊犁河流域及南疆,其族众后技成为今日 儿族的主要成员。
契丹起于今内蒙古东边的老哈河流域,唐朝在此设松漠都督府。他们乘回纥衰败而起,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于西元916年称帝,东灭渤海国,西服回纥,北臣室韦,南入长城,建立辽朝,就是「杨家将」与小说《天龙八部》故事中的契丹王朝。西元1125年,辽为女真所灭,契丹人成为女真金朝子民;一部分称大贺氏的契丹人徙居呼伦贝尔,又称为达呼尔,后来也有不少徙居中原,改用汉姓,老国代胡格金台即达呼尔遗族。另一部分契丹人则投靠蒙古或西夏,西夏为蒙古灭亡之后,这一支契丹人也融入蒙古族。有一部分契丹人随蒙古大军南征云南大理国,后来落籍于大理施甸、保山、腾冲、永德、龙陵、西双版纳等地,现有十五万人,以姓阿、莽、蒋为多,有些人家至今仍供奉耶律氏牌位,甚至还有一部分从云南搬迁到台湾的。元朝灭金之后,金统治下的契丹人,被元朝列为「 」与汉族杂居,融入汉族。来台的契丹后代可考的,以吴、张、何、陶、白、黄、贺、胡、金为显族。
女真族分布于今西伯利亚东部,库页岛、伯力、黑龙江一带,南到今东北松花江、牡丹江。唐朝在此设黑水都督府。辽朝成立时,臣服于契丹。辽人灭渤海国,将渤海人迁走,渤海人或逃至高丽,或逃入中原,成为高丽人或 。女真人遂迁至渤海故地,其分布遂扩至今辽宁南部。女真后来联宋灭辽,然后入侵中原,攻入开封,俘虏徽、钦二帝,中原尽入女真金朝版图;女真乃移徙大批女真人、契丹人、奚人于中原。这些移入中原的族众,在金亡于蒙古的元朝之后,均被视为「 」,与 杂居,迅速汉化而成为 。据估计,当时居住在中原的女真人约有二百万。至于留在东北约也有二百万的女真人,元亡之后,明朝设卫所羁糜统治,满清建国之后,改称满人。而居于内蒙的四十万女真人则归附蒙古,成为蒙古族的一部分。明朝建立后,有不少女真部族归附,明 将其领袖留住首都,而将其部众充军,连同家小散处于全国各地的卫所,与汉族杂居,甚至改用汉姓,融入汉族。闽南的粘氏宗族即为女真人,根据他们的家谱记载,他们是女真名将俘虏徽、钦二帝的粘罕(完颜宗翰)之后,其第六世曾协助元丞相耶律楚材,在元朝任官。第八世迁居泉州晋江,清代中期族人有移居台湾的,今日多住在南投、彰化一带,彰化福兴乡滨海地区旧称粘厝庄的地方,是粘姓居民最多的聚落。满清入关之后,满人逐渐汉化,
且因八旗驻防全国各地的制度,使满人分散在全国各地,久而久之遂融入当地,成为当地人。民国成立之后,满人多隐蔽身分,改用汉姓,或姓金,或姓罗,甚至自称是汉族。其实他们大多早已不会说满语,不识满文,而使用汉语、汉文,与 无异。只有少数在东北偏远的满族自治县乡村,与迁到新疆驻防的锡伯族人,还说满语,保持满人的生活习惯。
至于古老的羌族,原活动于陕西西部、甘肃南部与青海河湟流域一带。东汉时,西羌经常与朝廷发生冲突,是东汉头痛的边患,董卓就是在凉州以平羌乱而兴起的。东汉每次打败羌人,便将他们迁入关中。三国时代,关中羌人已有四、五十万人。五胡十六国时期,羌人还建立后秦政权。他们长期与 杂居,遂融入汉族。但有一部分羌人则与鲜卑人合成吐谷浑人,住居于甘肃、青海一带,信仰佛教。唐代后期,吐谷浑一部分迁至山西北部,融入汉族。其住居于青海的,则融入藏族。另外一支党项羌则受吐蕃的压迫,迁至今甘肃、宁夏与陕北一带,逐渐吸收汉族文化,而形成西夏人,建立西夏政权(1032-1227)。敦煌石窟中就有许多西夏的碑刻壁画。西元1227年,西夏亡于蒙古之后,族人大部分同化于汉族之中。一部分留居西夏河西故地,今河西走廊一带不少居民是西夏遗民。另一部分西夏人则被安置在河南南部,今南阳、泌阳、信阳、方城一带。还有一部分被迁到河北居庸关与保定一带。居于原地党项羌人则迁到今四川西北甘孜藏族自治州木雅地区,明朝在此设长河西鱼通宁远军民宣慰使司,他们融入吐蕃,成为藏族的一部分。如今羌人已不再见于华北、中原,只有在四川西北岷江上游,即九寨沟与成都之间的山区,仍有羌人的聚落。
总之,中国古代著名的少数民族,多已在历史中消失,如匈奴、鲜卑、柔然、回纥、突厥、沙陀、契丹、渤海、女真、羌、西夏等族,他们除了极少部分迁徙到境外,如北匈奴迁到中亚、东欧,西突厥迁到中亚之外,主要的部分则因迁入中原,与 杂居,而融入汉族;另一部分则彼此融合,如匈奴融于鲜卑,匈奴、鲜卑融入柔然,柔然又融入突厥,突厥又融入回纥,契丹则融入蒙古,渤海则融入高丽,女真也融入蒙古,羌人则融入吐蕃;甚至还进一步抟成新民族,如回纥演变成今日 尔族,女真族演变成今日的满族,室韦、突厥、契丹、女真甚至加上 演变成今日的蒙古族。如此看来,古代著名的少数民族,虽已消失,但由于互相融合互相吸纳的结果,你中有我,是融合了所有的少数民族的大熔炉。
司马迁为何说匈奴是夏朝的遗民?匈奴的祖先到底是谁?
本文2023-10-11 09:19:59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267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