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究竟有没有后代?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1浏览:2收藏

包拯究竟有没有后代?,第1张

在包拯30岁的时候,他的妻子就去世了,也没有给保证留下个一儿半女。后来包拯又娶了董氏,为包拯生了个儿子,名为包繶,长大成人和名门之后崔氏结婚后没留下一儿半女竟染病身亡。包拯到了花甲之年,也没有后人,以为包家要断了香火,就在这时,事情出现了转机。

原来包拯还有一位妻子,名为孙氏。当初孙氏说她怀了包拯的孩子,包拯并没承认这个孩子,并且把孙氏及孩子送回娘家,不知道是因为孙氏是陪嫁婢女,还是包拯不认为孩子是他的。孙氏感觉很是委屈,这个时候包拯的大儿媳妇暗中派人给她送钱送东西让她把孩子生下来,没想到还是个男孩。

因为后继无人,并不开心。这个时候大儿媳妇抱回来一个活蹦乱跳的孩子,说是当初孙氏生下的包拯的孩子。包拯看到孩子跟他简直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肯定是自己的孩子,这才认下了当初被自己抛弃的孩子。

引言

包青天的名字可谓是人人皆知,在那个年代的包青天被人们称赞秉公无私,清白的好官员,并且他清廉断案的故事一直都流传到我们现在,并且在小学和初中的课文中甚至还介绍了包青天。

现如今已经到了现代,仍然会在各个地方见到小有名气的各大历史名人的子孙后代,例如孔夫子的后代,以及刘备的后代等等。包玉刚在回家探亲的时候,无意之间发现了自己是包青天包拯的第29代嫡孙。得知自己的祖辈是赫赫有名的历史人物,立马拿出了自己的钱财捐款。

人生经历

包玉刚1918年出生在浙江宁波,我们对他最大的称号估计就是“船运大王”。包玉刚早年经过学习进入吴淞商船专科学校,但是在1937年,也就是他19岁的时候就辍学了。后来来到中国银行进行工作,在那里做一个银行的小职员。1938年,他来到了上海的中央信托局保险部,并凭借着以前的经验,仅用了7年的时间,他就变成了衡阳银行的经理、重庆分行的经理,一直走到上海市银行副总经理的地位,而且可以说是前途无量。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他来到了香港,看到没有和平归国的香港,在那个地方和人开启了华人行,主要的内容就是进口贸易,为大陆运送紧缺的物资等等。1955年的时候,他开始经营印度和日本之间的煤炭贸易,并且开设了一家环球公司。在此之后不断发展壮大,1970年改名为环球航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1972年创立环球国际金融有限公司,并且担任董事会主席。而且他所进行航运的区域已经蔓延到了全球五个大洲。

鼎盛时期

在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他的海上贸易一度到达了巅峰的时刻,而且在当时,他的财富可以占到香港财团的一席之地。1981年的时候,他的船只数量达到了巅峰的时刻,拥有了210艘运送货物的船只。

并且在当时国外的不少媒体都把他称作“海上的统治者”、“海上之王”,等称号,而且正在70年代的中期,英国女王授予包玉刚爵士的称号,日本也为他定做和颁发了勋章。而且在那个时候,包玉刚已经成为了华人的首富。

回家探亲意外惊喜

1984年10月,已经做到功成名就的包玉刚回到了自己的家乡,来到了浙江。就在他探亲的时候,他突然在自己的老家中看到了一本《包氏家谱》,经过了长时间的翻阅和核对,他发现自己竟然是包青天包拯的第29代嫡孙。得知了这个消息的包玉刚心情也是十分的激动,无论是谁得到这样一个消息都会为自己感到自豪,因为自己的祖辈是曾经举世闻名的官员。

在得知了这个消息以后的包玉刚,经常的回到自己的家乡来居住,并且还积极地为当地做出自己的贡献,不仅在全国各地举办了公益性的活动,而且还自己出资为家乡修建了基础设施,得到了当地百姓的厚爱以及全国人民的敬仰。在1984年12月,包玉刚还捐赠了相当于5000万元人民币的外汇筹建宁波大学。

包玉刚在当时的时候已经把自己的事业做得相当完美,而且他作为包青天包拯的后代,自然对自己的要求不断地的的提高。包青天在那个时期就被人们称为一代清廉的官员,而且当时的包青天也没有办法了解到自己的后代也会和自己一样出名。

总结

包玉刚是一个十分节俭的人,并且他明白自己的钱来之不易,所以他从来不允许自己的孩子们过度的奢侈生活,而且对自己的孩子也是严格的要求。就这样一个勤俭节约的人,也能够为了自己国家的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捐出自己来之不易的钱财,我们应当为他称赞。而且他的孩子们也一直铭记着包玉刚勤俭节约的教诲,并且踏踏实实的做事情。

一直到了1991年的9月23日。包玉刚因病离开了人世,而他的离开惊动了一整个世界,因为开通世界交流经商航线的人逝去了。

参考资料:

《包拯千年之谜》、《包青天》

对于正直清廉、大公无私的包拯,我们耳熟能详。他是古代清官的楷模,其廉洁奉公的精神历久弥新。哪怕是现代社会,“历览古今多少官,成由清廉败由贪”的口号也时时刻刻在人耳边敲着警钟,提醒人不能行差踏错一步。

包拯早已故去,虽说其精神永留存,可像追寻孔庙一般,人们对于包拯总有种朝圣的心理。包公祠堂何在?其后人又在哪里?

“不打工”的“包青天”第35代后人

包拯故去于1062年,至今已经接近一千年。从相关资料中可以查到,当年包拯共有过两子两女。经千年传承,如今包拯已有十余万的后人。他们遵守着祖先教诲,在不同领域发光发热。可其第35代后人包先良,却二十几年如一日地留在家中看门,不肯出外谋取生计,看似有些“不上进”,实则背后有着发人深省的故事。

包氏宗祠始建于宋代,是供奉包拯及其后人的家族祠堂。由于至今已经近千年,包氏宗祠曾历经数次整修。清朝光绪年间,包氏宗祠再次重修,距今也已有上百年。久历风雨,它显得破败不堪。1993年,包氏宗祠破败的顶部塌掉,只余几堵墙,甚至还有村民在里面养牛。

这一年,包先良曾因生计所迫,到外打工,可妻子一个电话将他喊了回来。身为包家后人,宗祠却如此破败,这让他们很不是滋味。包先良结束短暂的打工生涯,和其妻子一起努力,并于次年筹得捐款开始重修包氏宗祠,将其修整为如今的模样。

此后,夫妇二人为了方便守候这个祠堂,再也没有外出打过工,他们在村里一个乡镇企业担任清洁工,收入微薄,可甘之如饴,只因这项工作能够保证他们及时为前来拜谒包拯的游客做义务讲解。

子子孙孙,永不朝南

包先良夫妇二人情愿忍受清贫的生活,也要守护包氏宗祠。包先良曾说过,身为包氏后人,他为有包拯这位祖先而骄傲,有义务将包拯廉洁奉公、不畏权贵的精神一直宣扬下去。只因包公精神在什么时代都是人们最渴望的,在什么时代都有着生命力。

安徽合肥包氏宗祠距离包拯出生地小李蛮村只有两公里,处于群山环抱中。包氏宗祠与一般宗祠不同,大门不朝南而朝北。当年宋朝权贵向皇帝进谗言污蔑包拯所怀不轨,包拯为剖白自己的忠心,特将家族祠堂大门朝北。“子子孙孙,永不朝南。”

包氏宗祠是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虽几经翻修,其所承载的包拯精神历经千年而不朽,也吸引着众多有识之士前来拜谒缅怀。包先良夫妇每日来到包氏宗祠里,打开门窗让阳光普照进来,为祠堂做义务洒扫工作,还为花木浇水……每当有游客前来,夫妇二人便将包拯的故事和当年历史讲解给他们听,还会给他们指认附近有关包拯的传说遗迹。

心甘情愿戴上紧箍咒

包氏宗祠内陈列有《包氏宗谱》及包拯画像,还时有包家后人过来翻阅族谱,认祖归宗。有关于包氏宗谱,还有一件轶闻。上世纪八十年代,包玉刚为“世界八大船王”之一。1964年,包玉刚偶然参观了江南最古老的藏书楼,查阅了其珍藏多年的线装古本《包氏家谱》。顺着包氏绵延脉络一直查下去,他意外得知自己便是包拯的29代嫡孙,当即高兴得热泪盈眶,为有包拯这样的祖先而骄傲。

不过,包玉刚是包家后人中鲜少从商的人之一。包拯曾留下家训“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脏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包拯一生清正廉洁,恪守律己,哪怕亡故后,也严格要求子孙后代,绝不可做出有损社稷百姓之事。

古代,逐出家族和死后不入族地是极其严厉的惩罚,尽管包拯已去,后人却一直严格恪守家训,心甘情愿地主动戴上这个紧箍咒。包先良道,因着世人“无商不奸,无官不贪”的死板印象,恪守家训的包氏后人鲜少有踏足商界政界的。虽然自己只是一个乡下普通人,可他也不会忘记祖宗家训,一直将包拯的教诲融入自己的日常行为之中,纵不为家族增光,也绝不会抹黑辱没了先人。

包先良只是包拯的一个普通后人,却耗费精力和财力,二十几年如一日地守护着包氏宗祠,将包公精神传承给游客,希望包拯廉洁公正、不畏权贵的精神能一直流传下去,并发扬光大。他的行为守护着先祖,也守护着世人,守护着人们一直呼唤的,世间最清廉的一缕魂。

断阳,夜断阴

在中国古代特有的官场模式下,平头百姓们像渴望着青天白日一般呼唤像包拯一样铁面无私的父母官。在封建社会的人治重压下,民众的生活苦不堪言,他们更多地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寄托在贤臣清官身上。纵然包拯已经故去,可人们却一直希望,有官员能传承他的衣钵,为民请命。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一直流传着各种关于包拯的传说和文学作品。

《龙图公案》是记载包拯审案断狱故事的小说,小说里的包拯有着大公无私、为民除害的清官形象,甚至被塑造成了神仙下凡,天庭地府都对包拯有求必应。包拯日断阳夜断阴,被丰富和理想化,体现了民众反腐倡廉,呼唤司法公正的期盼。

哪怕是在依法治国的今天,清廉无私、行事高效的官员队伍也是我们殷殷呼唤的。包拯到端州任职,破除“端州砚”惯例,直至离任也没有一块当地砚台的事在现代社会也有着映照。“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正是包拯清官精神的传承和发扬。

斯人已逝去千年,包氏宗祠亦几经修缮,可包拯的精神却被其后人一代代守护下来,人们呼唤清廉的声音从未停止,与贪腐作斗争的行为也从未断绝。而今包先良老人已近八十高龄,守护包氏宗祠和包拯精神的任务最终还是要靠大众共同完成。包氏家训也不该只是包拯对其后人的谆谆教诲,更应成为世人,尤其是官员队伍自愿戴在顶上的金箍。

1包满族老姓包括:乌雅氏、扎库塔氏、瑚图氏、伊尔根觉罗氏、萨克达氏,以及加入满族的博尔济吉特氏(蒙古姓)、博尔吉锦氏(蒙古族)、博罗特氏(蒙古姓)、克罗特氏(蒙古族)、包多机根(蒙古族)、巴岳特氏(蒙古族)等。该姓知名人物有:

包翠艳(1952- )女,辽宁人。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党委副书记,历任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团委副书记、工会主席、办公室主任、所长助理等职务。

包天仁(1953- )吉林通化人。教授,通化师范学院院长,国际英语外语教师协会中国分会(IATEFL CHINA)会长,通化市政协副主席。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外语教育研究中心秘书长,全国高等院校大学外语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全国高等师范院校外语教学研究协作组组长。

2瓜尔佳

拼音---Guaerjia

名人---瓜尔佳费英东, 瓜尔佳鳌拜

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族八大姓氏之一,一作瓜尔嘉,后改汉姓为关、白、石、(包)鲍、汪等

也就是说也可能是瓜尔佳演化来的。

清官化身“包青天”的包拯,在《铡包勉》和《包公赔情》等戏曲里,被说成面如锅底的包黑子,且从小被父母遗弃,由包拯大嫂抚养成人,从而产生“嫂娘”一词,这不符合历史事实。其实包拯并非面目漆黑,只不过比常人要黑一些,也并非洲人种,仍属黄种人,说其面如黑炭可能亦是由他铁面无私所引申,铁当然是黑的咯。再者,包拯自幼聪颖,深得父母宠爱,而且父母在他自39岁时才去世,又何来由长嫂养大一说? 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汉族。出身于官僚家庭。生于北宋咸平二年(公元999年)。天圣朝进士。累迁监察御史,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奉使契丹还,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改知谏院,多次论劾权幸大臣。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再召入朝,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嘉裕六年(公元1061年),任枢密副使(相当于副宰相,官阶为从二品)。公元1062年卒于位,谥号“孝肃”,追认为礼部尚书。包拯做官以断狱英明刚直而著称于世。知庐州时,执法不避亲党。在开封时,开官府正门,使讼者得以直至堂前自诉曲直,杜绝奸吏。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为此,后人把他当作清官的化身而流传百世。关于误传“嫂娘”养大的原因实是文人们移花接木,将其次子包绶由长嫂崔氏养大的事实嫁接到了老头子上,才流传开包拯由长嫂养大的故事。小说《七侠五义》,戏曲《赤桑镇》、《铡包勉》,便是记录这个故事的非常有名的代表作品。 但是,在正规的史料中,从未发现吴妙贞和包勉这两个人物,更没有包拯为“嫂娘”所抚养的记载,实属杜撰或是民间误传。在包拯的家乡合肥市南郊出土的包公同时代的吴奎所撰《宋枢密副使赠礼部尚书孝肃包公墓铭》,对包公一生事迹记载甚详。 包公一开始就以纯孝闻名。天圣五年(1027),包拯28岁考中进士甲科,初命大理寺评事,再任建昌县知县。当时包拯的父母年事已高,都希望留在家中,不愿意跟儿子远去他乡赴任。为了照顾双亲,包拯竟恳请上司辞去知县一职。上司顾念他的一片孝心,就改调包拯到离合肥较近的和州。但两位老人连和州也不愿意去,还是叫包拯独自一人前去赴任。见父母心意这样坚决,包拯便决然辞官留乡,侍奉双亲,直到父母俱丧,包拯“庐墓终制”,直至39岁时才去外地任职。这段记载一方面说明包公至孝,加之他为官时的清正廉明,去世后便得到了一个“孝肃”的谥号;另一方面,也证实包公在38岁之前是父母双全的。 那么,这个包公为“嫂娘”所抚养的传说又是从何而来的呢? 在合肥与包公墓志同时出土的,还有他的夫人董氏的墓志铭(《宋故永康郡夫人董氏墓志铭》)和他的儿媳崔氏的墓志铭(《宋节妇永嘉郡君崔氏墓志铭》)。这些珍贵的文物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真实的包公,也把包公及其族氏一些鲜为人知的内幕告诉了世人。 包公原配夫人张氏,无有子女,续妻董氏生了一子二女。长子包繶,很小就受到特殊的“荫补”,获得了“太常寺太祝”的官衔,但在包拯生前就夭折了;两个女儿,一个远嫁陕州硖石县主簿王向,一个许配给了国子监主簿文效。 为包拯生下唯一延续香火的次子包綖(后更名“绶”)的母亲是媵孙氏。“媵”,可以理解为“陪嫁的女子”,也可以理解为“身边的女佣”或“侍女”,应是董夫人的陪嫁丫环。就是这位出身低贱的媵女孙氏,使包氏家族传宗接代、繁衍至今。关于她和儿子包綖的事,记录在包公长媳崔氏的墓志,这是一个美丽而感人的故事。 崔氏,荆州(今湖北省江陵市)人,她的母亲吕氏,是当时三朝宰相吕蒙正的女儿。由于门当户对,她十九岁便嫁给了包拯的长子包繶。不想在婚后第二年,包繶便因病故去,崔氏悲痛欲绝,立志守节抚孤(崔氏生遗腹子包文辅)。谁知祸不单行,她的儿子文辅刚刚5岁又不幸夭折。 包拯(55岁)和董氏夫人失去了唯一的儿子,又失去了唯一孙子,内心十分悲痛,但见崔氏年少寡居,又失爱子,不忍其一辈子守寡,愿将她“还宗”,劝其另结良缘。崔氏却从一而终,对包拯发誓:“翁,天下名公也。妇得齿贱获,执浣涤之事幸矣,况敢污家乎!生为包妇,死为包鬼,誓无它也”(见《崔氏墓志铭》)。她认为公婆失去了独子已够不幸,她不忍再给二老增添痛苦,便说:“公爹是天下敬慕之人,我能够代替丈夫奉养公婆,就已经心满意足了。” 其实,崔氏是个有心之人。她已发现公公身边的媵女孙氏原来很受公爹喜爱,后来突然有一天,被公公打发回了娘家。她还注意到孙氏似乎已经怀有身孕。饱尝丧子之痛的崔氏,背着公婆暗地里不断派人去孙氏的娘家问寒问暖,并送去钱财和衣食之物。后来,孙氏果然生下了一个男孩子,崔氏便偷偷把男孩子抱养在自己房中。 一年之后,正值包公60大寿,百官来贺,宋仁宗也派人送来了寿礼。但此时年届花甲的包公却膝下无子,难免有孤独凄凉之感,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就在这时,崔氏从内堂出来,怀里抱了一个活蹦乱跳的男孩子。她郑重地禀告公爹:“这就是您的小儿子啊!”包公大为惊异,继而问明了实情,得知自己确有儿子,从来少见笑脸的包公不禁满面含笑,一旁的董氏也喜形于色。包公当即将男孩认为己子,并取名叫包綖。 包公63岁因病去世后,崔氏陪着婆婆,抱着5岁的包綖,护送包拯的灵柩从开封返回合肥安葬。崔氏上侍奉婆婆董氏,下抚养包綖。不料其母吕氏见包拯病故,知包家权势已去,便要为她另择夫婿,要接她回去。她对母亲说:“母不谅乎!倘欲嫁者,不俟今世!”母反驳道:“夫死守子,子死何待?”崔氏回答:“舅(包拯)丧姑(董氏)老,有小郎(包绶)如儿子,其门户待我而立。”就这样,崔氏继续肩负着抚养小叔子的重任,名为长嫂,实为养母。 当时庐州知府张田为崔氏守节不嫁、亲抚幼弟的事所感动,撰写了一篇《节妇传》,上报了朝廷。朝廷大为惊异,传旨特封崔氏为寿安县君。 包綖渐长,崔氏又为其延师启蒙,并给他取学名叫包绶。后董氏夫人病逝,崔氏亲操后事,从此一手撑持起了包氏的门户。崔氏将包绶抚养成人后,由她做主,为其娶妻张氏,即庐州知府张田之女。张氏不幸早逝,崔氏再次主婚,为包绶娶了文彦博的小女儿文氏为妻。之后,崔氏又派人到开封找到了包绶的生母孙氏,将其接到合肥,让包绶母子得以团聚。 崔氏在包氏家中和社会上,都享有极高的声誉,在庐州一带流传极广的“长嫂当母”的俗谚,即由此而来。后来宋哲宗又下诏加封崔氏为永嘉郡君,嘉奖诏书便是当时大文豪苏轼所撰(见《东坡全集·故枢副包拯男繶妻崔氏封永嘉郡君制》)。 崔氏于绍圣元年(1094)去世,享年62岁。生前,包绶像对待亲生母亲一样孝顺她,她去世时,包绶正在开封最高学府国子监任职,闻讯之后,悲痛欲绝,连夜赶回合肥奔丧,用对亲生母亲一样的礼节,披麻戴孝,为崔氏办了丧事。 崔氏在抚育包绶的同时,还把从小失去父母、无依无靠的族亲侄子包永年收养下来,作为死去的丈夫包繶和自己的继子,一直把他培养成人。包永年作为崔氏的螟蛉之子,成为包公的庶长孙。 包绶和包永年都出身举业,品学兼优,后来为官数任,清正廉明之誉颇似包公,真正继承发扬了包氏一门家风。 在现存的包氏家谱中,包綖(绶)却被误排为包拯之孙,包繶之子,这也许正是由于他是从小由崔氏养大而造成的讹误。同时,由于包公后代为官者,如包绶、包永年等,都像包公一样刚正清廉,他们的事迹与包公的故事一起代代流传了下来,久而久之,渐渐集中于一个最有代表性的典型人物身上,而这个典型人物当然非包拯莫属。于是,就连从小为长嫂所抚养、以嫂为母的故事也被集中到了包拯的身上,便有了流传至今的包公与“嫂娘”的故事。殊不知,古代对已死去的某些人为了表示尊敬,都加一个“公”字。包家的墓碑,无论是包拯、包繶、包绶,姓后名前都有一个“公”字,包绶与其夫人文氏的墓碑全称是:“宋朝奉郎潭州通判包公绶蓬莱县君文氏之墓”。这样以来,包拯祖孙皆可称“包公”,但在后人心目中,包公就是包拯,包绶的事以讹传讹,误传为包拯的事,也就不难理解了。包拯的子孙死后和包拯一样,都被人们尊称为“公”由于包拯知名度大,故而将老包公、小包公的故事就串在一起了。民间百姓大多只知道历史上的包拯称包公,却不知道包拯的儿子包绶也称包公,再加上民间传说,戏剧虚构夸张等,这样,就误传了下来。

在民间很多人的认知中,包公就是一个铁面无私的形象,大义灭亲对他来说虽然面临着自己亲人的不解,但一定是他要做出的选择,他不能包庇任何一个犯人,哪怕是自己的亲人。民间有一个故事,他杀掉了自己嫂子的儿子,也就是自己的亲侄子,这是为何?在真正的历史上,真的有这件事情吗?历史上的包拯杀了自己侄子吗?

根据宋史记载,包拯并非是由长嫂养大的,正史上包拯也没有兄长之说,包氏家谱中记载过包拯有两个哥哥,皆早年去世亦无长嫂。包拯出身富贵人家。二十九岁中进士,在家乡泸州做官,因孝心辞官回家照顾二老十余年,二老离世又守孝三年,后赋闲两年才重新入仕。

据此推算,包拯重新步入仕途时已经四十多岁,后来包拯一直做到了枢密副使的职位,也就是副宰相,但是包拯仕途中任开封府尹不足两年,而官方记载的包拯断案仅限于牛舌案,所以包拯的仕途名声并非断案而起,而是铁面无私刚正不阿弹劾赃官庸官,还有经济方面颇有建树。

包拯奉养嫂娘,以及斩侄的故事,多存在于野史和各种演义,没有任何史料可以证明,包拯一生有三位妻子,生有三子,长子包繶,次子包授,还有两个女儿,长子包繶19岁结婚,20岁死亡,留下妻子崔氏和儿子包文辅,但是这个包拯的小孙子5岁就夭折了,崔氏一直守寡。次子包授是包拯媵妾(陪嫁的侍女)孙氏在包拯59岁时所怀,离开包府到本来的主人家后生下的,崔氏听说后,将这个弟弟带回包家抚养,以长嫂身份抚养,直到包拯64岁去世时,这个孩子已经5岁了,算是给包家续下了香火。这便是后世包拯有嫂娘的由来。

包拯是宋朝著名清官,以其政绩和品行为深受百姓爱戴,包拯去世的噩耗传出时,朝野震惊,全城尽悼,京师吏民,莫不感伤;叹息之声,闻于衢路。

包拯在社会享有盛誉,因而人们广泛传诵他的事迹,并加以理想化和艺术化,衍生出许多轶闻传说,至于为什么会有包拯斩侄的故事,也是为了突出其正直,不徇私枉法的一面,后世多有艺术加工的缘故吧。

民间故事中,包拯杀了自己的侄子,嫂子骂他禽兽不如,他跪下大喊两字被原谅包拯大家都非常熟悉,他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大清官,虽没有一副清秀的面貌。但是依然能够名垂千古,外貌永远是时间最不能留住的东西,人最重要的并不是容貌,而是自身价值,包拯能够在尔虞我诈的官场生存下来,自然是他的为国为民,清正廉明,进入官场几十载,依然能够保持自己的初心,坚持自己的正义,才会被后人所铭记。包拯杀了自己的侄子,嫂子骂他禽兽不如,他跪下大喊两字被原谅。

包拯又称包青天,不论你有多大的冤屈,他都会秉公办理,这样一位包青天,曾经也做了一件大义灭亲的事情,虽包拯为人正直,伸张正义,可他的亲侄子包勉却与他恰恰相反。当时有一位大娘来报案,说包勉打死他的儿子,摔死他的孙子,强奸他的儿媳妇,这么两条人命和一条强奸罪着实令人心痛,更何况包勉的母亲对包拯还有养育之恩,包拯整日被道德与律法所折磨。

回到家的包拯看到妻子拿着一个拨浪鼓问他要不要扔,这个拨浪鼓承载了他童年的记忆,在包拯两岁时,包拯的哥哥买了一个拨浪鼓给包勉玩,但是包拯在与包勉抢夺玩具时,因没有抢到就号啕大哭,大师嫂嫂立刻从包勉手中拿过来给包拯玩,拨浪鼓还划伤了包勉的手,这件事让童年的包拯印象深刻。

妻子这个举动是想让包拯能够网开一面,但是国法难容,于是包勉被判处死刑,他的嫂嫂深受打击,虽她知道其中的道理,身为父母官的包拯必须大义灭亲,但是依然不能够消除她心中的痛,长嫂如母,包勉的母亲在包拯心里就是母亲般的存在,无论他怎么求嫂嫂原谅,他的嫂子依旧不理,于是他跪在地上,喊了一生嫂娘,这让他的嫂嫂心情更加复杂,最终还是原谅了他。

有啊!墓志就此写得十分清楚,包公一生有过四个孩子:长子“子繶,太常寺太祝,先公卒”,过早地夭折了;两个女儿,一个远嫁“陕州硖石县主簿王向”,一个许配给了“国子监主簿文效”。包氏家族繁衍至今靠的全是包公的这个次子包綖!

包玉刚(1918—1991),上世纪80年代“世界八大船王”之一,原来竟是北宋仁宗皇帝时的龙图阁大学士、开封府尹包拯的29代嫡孙。包玉刚1964年意外得知自己原是包拯的后代。1964年10月,已离开故乡多年的包玉刚怀着对故乡的深厚感情,回到宁波访问,这次回乡之旅,他参观了江南最古老的藏书楼“天一阁”。这一天,“天一阁”的古籍管理工作人员听说来访者是香港船王包玉刚先生,就特意将“天一阁”珍藏的一套《包氏家谱》捧出给包先生看。这套线装古本的《包氏家谱》记录了包家绵延繁衍的根系。包玉刚当即查看了《包氏家谱》,并顺着包氏绵延脉络查下去,意外发现自己是包拯的29代嫡孙,高兴得呼喊起来:“我是包青天的子孙!”

包拯去世后,灵柩由他的女婿护送老家合肥,墓地在公城乡。后来,金兵入侵,攻陷合肥,包公墓被破坏,当时的随葬器物也大多被盗。包公后裔将原棺和墓志迁葬于墓西三十多米处,原墓地被废为耕地。后来,当地官员误将包夫人墓当作包公墓,修葺一新,并盖有享堂。 一九七三年,合肥文物部门对包公及其家族墓地进行清理,从包公墓葬中出土了包公遗骨及其墓志,同时还出土了包夫人董氏及他们的两个儿子、儿媳及长孙的遗骨。一九八五年,开始动工修建包公墓园,历时三年竣工。墓园共有包氏家族的六个墓冢,按宋制修建。

包拯究竟有没有后代?

在包拯30岁的时候,他的妻子就去世了,也没有给保证留下个一儿半女。后来包拯又娶了董氏,为包拯生了个儿子,名为包繶,长大成人和名门之后...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