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冯氏,咸丰年间记载广西博白支系族谱(看有没有与你同支)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1浏览:2收藏

岭南冯氏,咸丰年间记载广西博白支系族谱(看有没有与你同支),第1张

博白冯氏祖根

广西博白冯氏后裔的祖先,从十六国时期说起,北燕冯氏王朝,其中一分支往南迁(岭南冯氏),分支到博白支系后裔至今约15万。

一世冯和(约生卒330-400年)生冯安。

二世冯安(约生卒350-420年)生冯跋,素弗,冯丕,冯弘。

三世冯跋(约生卒370-430年,北燕王位409-430)生冯永和冯翼等一百多个子孙。

三世冯弘(约生卒378-438年,大哥冯跋去世后,弟冯弘接过王位430-436年)生冯崇(投北魏),冯朗(投北魏),冯邈(投北魏),冯业(迁岭南广东古新会,今番禺开基)。

岭南一世冯业公(约生于418年)冯弘第四子,冯弘乱世中投高句丽(今朝鲜),公元437年命其子冯业率300多人浮海南投归刘宋王朝,从新会越塘(今鹤山市,沙坪镇)登陆入粤(从南雄入口)留居新会(今番禺),官职化侯新会大守,配妣容氏,墓葬番禺龙城北山,坐北向南,夫妻合冢,遗迹犹存,生冯谊(瑄)和冯书,之后连续七代统治岭南天下,军中大权在手,保护岭南二百几年太平。

二世冯谊公(瑄)(约生于450年)冯业之子,配妣唐氏,生冯融,官职罗洲刺史,墓葬高凉特恩山上(今吴川县境内),夫妻合冢。

三世冯融公(约生于478年)冯谊公之子,配妣氏,生冯宝和冯贝,官职罗川刺史,墓葬新会飞鹅岭,墓前有石人,石马,石狮,石箭,石柱,石龟尚存。

四世冯宝公(生卒507-558年),妣配冼氏,生冯仆和冯阶。官职高凉大守,定居高凉开基祖,与大族冼氏联婚,随开皇十一年,追赠宝公为广洲总管谯国公。陈永定二年,戊寅十二月宝公卒,墓葬高凉怀徳乡十五里凤凰山,墓坐巽向乾兼已亥。配妣冼夫人,号称岭南圣母,寿享84岁,疑似古墓葬于电白或阳春潭水马鞍山。

据明隆和咸丰年间博白《冯氏族谱》记载:南海始祖冯业公到博白元淑公,又名冯圣(胜)支世系,是从北燕皇族乱世中从北迁移到南,从东沿海而来,南海登陆,在广东新会(番禺)定居开基创业并生子,岭南开族始祖冯业公,为一世祖。

一世祖冯业公(约生于418年),冯弘第四子,南海番禺开基创业,岭南始祖,罗州刺史,妣氏生二子,长冯谊(瑄),次冯书

二世祖冯谊(瑄)公(约生于458年),罗州刺史,冯业公长子,定居新会,妣氏生冯融

二世叔祖冯书公,冯业次子,吴川刺史,定居新会,妣氏生二子,长子冯球,次子冯伟(北山刺史)

三世祖冯融公(约生于478年)又名园深字渊园号知圃,冯谊公之子,罗州刺史,妣氏生二子,长冯宝,次冯贝

四世祖冯宝公(生卒507-558年),冯融公之子,授封高凉大守,役化岭南,妣冼氏夫人生二子,长冯仆,次冯价

四世叔祖冯贝公,后面没内容记载

五世祖冯仆公(约生于550年)字惟乙号广伦,冯宝公长子,阳州郡守,加封涯州总管,妣氏生三子,长冯暄(嗣兴),次冯盎,三冯魂

五世叔祖冯价公,后面没内容记载。

六世祖冯暄(嗣兴)公(约生于568年),冯仆公长子,妣氏生子冯乐又名灵绍

六世叔祖冯盎公,字明达(生卒约571-646年),冯仆公次子,高州凉徳,继承祖业,袭作越人本部大头领,隋仁寿年间先后出任宋康令,汉阳大守,武徳三年(620年)率军攻破由高法澄等所占据的番禺,苍梧等地,后自称总管,622年举地降唐,后被授上柱国高州总管,位至越国公,盎公有子30名

六世叔祖冯魂公(约生于573),冯仆公三子,平定岭表,以功仕韶州总管,后面没内容记载。

七世祖冯乐公又名灵绍,字慈明(约生于586年),冯暄公之子,徽州刺史,妣氏生二子,长子琮,次子球

八世祖子琮公(生卒约605-673年)冯乐公长子,移居福建长乐,居住汀州府朱褚街瓦子巷,妣氏生二子,长冯源又名慈让和玄英,次玄雄。

八世叔祖子球公,冯乐公次子,后面没内容记载。

九世祖冯源公又名慈让和玄英(约生于624年),子琮公长子,妣氏生子冯捷号边月

九世叔祖玄雄公,子琮公次子,后面没内容记载

十世祖冯捷公号边月(约生于643年),冯源公之子,唐代文举,妣氏一配和二配,共生五子元常(约生于663),元淑,元明,元政,元斌

十一世祖元淑(约生于670年),冯捷公次子,妣氏生三子,长始平,次始兴,三始盛(元淑授封始任通判,迁往南洪官功与大兄元常同劳名记列傅)

十二世祖始平公(约生于699),元淑公长子,妣氏生二子,长朝恺,次朝元

十三世祖朝恺公(约生于731年),始平公长子,南唐大将军,生三子,长任君,次任国,三任臣

十四世祖任君公(约生于763年),朝恺公长子,妣氏生锦文

十五世祖锦文公(约生于796年),任君公之子,妣氏生二子,长世英,次世茂。

十六世祖世英公(约生于828),锦文公之长子,妣氏生二子,长冯清,次冯宋

十七世祖冯清公(约生于859年),世英公长子,妣氏生三子,长时行,次时政,三时明。

十八世祖时行公(约生于891年),冯清公长子,妣氏生如海

十九世祖如海公(约生于922年),时行公之子,妣氏生二子,长冯奇,次冯己

二十世祖冯己公(约生于954年),如海公次子,移居到广西贵县,冯已坟在贵县雷脚岭,妣氏生二子,长冯檀,次冯享。

二十一世祖冯檀公(约生于986年)冯已长子,妣氏生二子,长冯赖,次冯周

二十二世祖冯赖公(约生于1018年),冯檀公长子,妣氏生三子,长博武,次博松,三博庭

二十三世祖傅庭公(约生于1052年),冯赖公三子,妣氏生二子,长孔博,次孔乾。

二十四世祖孔博公(约生于1085年)傅庭公长子,妣氏生二子,长冯诚,次元淑公又名冯圣(胜)

二十五世祖元淑公又名冯圣(胜)(约生于1112年),孔博公长子,妣蒙氏生博白二子,长法食,次法宋,有说四子,三法琰,四法君(三子和四子后裔不在博白),元淑公为博白冯氏一世祖

一世始祖:元淑公又名冯圣(胜)(约生于1112年),孔博公次子,葬于博白城外人民公园登高岭,坭坟。配妣蒙氏,葬于博白县城东郊(今博白人民医院门诊西北边)坭坟,生博白二男:长法食,次法宋

二世伯祖:法食公(约生于1152年)元淑公长子,大约1192年移居白州(现博白),在现在的新兴街冯氏宗祠居住,任白州都吏兼千总,任上卒故。葬柯木乡寨城坡(今柯木中江村寨城坡)。立庚山甲向,砖面坭坟。配妣林氏,生三男:长德明,次德盛,三徳显。葬于柯木镇中江村龙胆窝根岭,立甲山庚向,面前有深潭

二世祖:法宋公(约生于1157年),元淑公次子,随兄和父母约1192年移居广西博白,葬柯木乡寨城坡上今柯木镇中江村寨城坡,立癸丁向。配妣刘氏,生二男:长德通,次德达。葬于柯木镇铁罩岭,砖面恢砂头

三世祖:德通公(约生于1205年),法宋公长子,任三谨堡官员,葬于三谨堡木头山。配妣甘氏,生三男:长兰芳,次芝芳,三茂芳。葬于三谨堡灯心塘

三世叔祖:德达公(约生于1211年),法宋公次子,葬柯木乡高山,穴名狮子滚球。配妣庞氏,生三男:长桂芳,次林芳,三芥芳。葬于柯木乡下坡。其后裔分居禄珠上沙村等地

四世祖:兰芳公(约生于1248年),德通公长子,原葬于木头山灯草堂,后迁葬狗瑞岭,后土恢砂头夹火砖碑,配妣王氏(另说陈氏),生二男:长满朝,次满庭。原葬于木头山灯草堂,后迁葬狗瑞岭。

四世叔祖:芝芳公(约生于1252年),德通公次子,元末明初任广东南海军务总督以身旬国,迁回葬沙岗岭落路头泥坟,配妣梁氏,生二男:长满春,次满圆。葬于草干岭,坐北向南。后裔分居柯木,江宁,永安凤冲,江正,屯谷大塘部分,大塘狮子头冯子材祖藉地,官垌部分等处

四世叔祖:茂芳公(约生于1254年),德通公三子,葬于柯木圩尾岭砖坟,配妣罗氏,生三子:长满怀,次满容,三满胎,葬西香塘岭鼻上。后裔分居柯木部分,陆川部分等处。

五世祖:满朝公(约生于1296年)兰芳公长子,葬于柯木乡狗瑞岭狗肚窝。配妣庞氏,生三男:长丽峰,次丽山,三丽宏。葬于牛路头路背,立子山午向兼癸丁,灰沙坟

五世叔祖:满庭公(约生于1300年),兰芳公次子,与父兰芳公创业三谨堡,葬于三战圹牛头岭。配妣张氏,生三男:长丽荣,次丽华,三丽庄。葬于三谨堡坡木头岭上。其后裔今分居外地贵县,平南,兴业,玉林,官垌,屯谷,堂利等处。

六世祖:丽峰公(约生于1334年)满朝公长子,柯木牛路头迁移水鸣镇新和香里弼社屋塘居住。配妣罗氏,生二男:长维甲,次维乙。罗祖婆从老鸦坡迁回与夫仝墓,葬于水鸣镇新和村委大科圹附近尖峯岗上(国师留题地:射赖对射寥,羊角对羊腰,春天牛不到,冬天火冇烧,谁人葬得中,子孙坐王朝,本留题地正落在丽峰公穴,近代最出名后裔有抗法英雄冯子材。后裔分居,水鸣,亚山,凤山,英桥,永安部分,那林部分,浦北部分,合浦,沙河,贵港,平南,兴业,陆川部分,灵山部分,钦州部分,共约现在后裔60000多人

六世叔祖:丽山公(约生1338年),满朝公次子,住柯木乡祖地,葬于柯木乡狗瑞科岭狗头上。配妣包氏,生一男:维荣,葬不详。其后裔分居屯谷,柯木,那林,北流等地

六世叔祖:丽宏公(约生于1340年),满朝公三子,住柯木乡下街坡,葬于圩背岭上,配妣庞氏,生一男:维赋,葬不详。后裔分居那林和永安等地

七世祖:维甲公(约生于1383年 )丽峰公长子,葬水鸣镇新和村委社屋圹附近的高车岗岭头,坐北向南(三岭鼻回合最高处),即宗鸾公白坟左上角处。配妣梁氏,生二男:长宗唐,次宗臣。葬摇平岭坭坟

七世叔祖:维乙公(约生1387年),丽峰公次子,葬于新圩岭,妣黄氏,生二男:宗鸾,宗凤。葬于社屋圹后背岭中段。其后裔分居水鸣镇,小江镇,福旺,寨圩等地

八世祖:宗唐公(约生于1420年),维甲公长子,葬于新和村二级公路旁石桥岭脚上去约150米处,夫妇仝墓,灰沙头坟,坐北向南。生三男:长曰伦,次曰荣,三曰所(过继宗凤叔养),后裔分居水鸣,柯木,屯谷,那林,凤山,英桥,陆川,亚山,永安,官垌,张黄,合浦,沙河,灵山,钦洲等地

八世叔祖:宗臣公(约生于1426年),维甲公次子,葬水鸣高车头岭,坐北向南。配妣陈氏,生五男:长曰驱,次曰迎,三曰谈,四曰崇,五曰丙。葬于频斯岭,坐东向西。其后裔分居水鸣,浪平,双凤等地

九世伯祖:曰伦公(约生于1854年),宗唐公长子,墓葬不详。配妣氏,生四男:万球,万璋,万垂,万惠。葬不详。后裔分居水鸣黎旺,自信圹,亚扶,英桥,那林,利山督,长者地,官垌牛窝背等地

九世祖:曰荣公(约生于1458年)宗唐公次子,葬水鸣新和村委长地坡,穴名大船出海(传说顶级富豪风水地),灰砂坟头,坐北向南。配妣庞氏,生一男:万仲。葬长地坡,穴名,大船出海(传说顶级富豪风水地),灰砂头坟,坐南向北

九世叔祖:曰所公(约生于1462年),宗唐公三子,过继甲岭宗凤叔公养

十世祖:万仲公(约生于1505年),曰荣公之子,葬于水鸣新和村委东心坡附近,长地坡,穴名,大船出海(传说顶级富豪风水地),坐东向西,灰砂头砖碑,配妣林氏,生三男:长雁斌,次以斌,三锡斌。葬于水井径背上约18米处。坐北向南,灰砂头坟

十一世佰祖:雁斌公(约生于1528年),最初移居塘裸,字秉成,万仲公长子,葬于水鸣镇新和村委塘鼻屋背岭距厅屋约200米处,坭坟。其三弟锡斌在前,相距约15米。其二弟以斌公在同一岭脉后面。坟坐北向南178度,立寅申兼丑庚。配妣罗氏,生五男:长子海波(塘裸,大科塘,白坟坡,大屋村,张黄圩尾,合浦闸口,六丰水,新屋村等地),次子海渍(分居亚山镇流耶大坡顶,石岭背等处),三子海深(分居亚山镇流耶今称田旺村金田岗,新屋,长田村等地),四子海池(分居浦北,张黄,灵山等地),五子海浪(分居亚山镇流耶石鹤嘴尔后迁移浦北县张黄镇大平村委冯屋村,陆川冯村,官垌等处),葬于黄泥岗

十一世佰祖:以斌公(约生于1530年),最初移居长地灵青肚后移居甲岭,后来再移居浪马开族,葬于新和村委塘鼻村后岭脉后六合麓上。配妣庞氏,生四男:长海宵,次海宾,三海容,四海宝。葬于浪马油麻地飞鼠岭,后裔分居水鸣浪马,凤山镇等地

十一世祖:锡斌公(锡斌约生于1558年),万仲公三子,守居长地灵青土,葬于新和村委塘鼻村屋后背岭,与其大哥雁斌公相距前面15米左很,泥坟。配妣罗氏,生二男:简称留守长地坡的二东房,大房维裔(守居长地),二房维吾(移居东心坡),葬于长地坡,穴名,大船出海,泥坟,坐北向南,与曰荣公坟墓前面距离30米左右。后裔分居水鸣镇长地,东心坡,龙凤坡,永安镇贞平,新祥(沙河,合浦,灵山,钦州,陆川失联)等地

十二世祖:维裔公(约生于1607年)修职郎,锡斌公长子,葬于水鸣新和村委东心坡附近,水井径背上距离万仲祖婆上面几米,坐北向南,青砖坟头,配妣汤氏,生三男:长子懦琰(守居长地)次子懦瑄(移居黄沙水),三子懦阶(移居龙凤坡)。葬于二电径白灰坟

十二世叔祖:维吾公(约生于1611年),锡斌公次子,葬于佛子岭,辰山向戍兼乾分针,配妣罗氏,生二男:长世茂,次世盛,葬于东心坡屋背岭,坐北他南。后裔居住水鸣东心坡,石梯水(今官垌)石南,英桥,陆川,灵山等地

十三世佰祖:懦琰公(约生于1655),维裔公长子,葬于长地屋头坡,配妣杨氏,生二男:长君庭,次君召,葬水井径对面岭鼻,后裔守居长地灵青土。

十三世祖:懦瑄公(懦瑄约生于1659年),维裔公次子,葬于桞埇对面圆岭头,坐东北向西南泥坟青砖面,配妣宾氏,生三男:长君迎,次君聘,三君用。葬于桞埇岭鼻,泥坟石头碑。生三男:长君迎,次君聘,三君用。懦瑄公约于1682年与老弟懦阶叔祖,一个锅头打烂各一边,离开长地到黄沙水底圆化,半边锅头起家(现在永安新祥开基始祖)

十三世叔祖:懦阶公(约生于1563年)维裔公三子,葬于屋背岭,配妣庞氏,生二男:长子廷相,次子廷斌,葬于屋背岭白灰坟,懦阶于1682年和二哥一个锅头打开各一半离开长地,经几地居住后,最终定居龙凤坡开基始祖

十四世佰祖:君迎公(约生于1694年),懦瑄公长子,葬于南进朋逢茶山鼻坭坟,配妣彭氏,生一男:仔明,葬于南进牛皮屋地垌坝筒背坭坟,后裔移居合浦和英桥及陆川等处(失联)

十四世祖:君聘公字翰章,修职郎,碑文记载生于康熙庚辰年九月二十三日辰时(1700年9月23日辰时),懦瓀公次子,寿享七十有三秋葬于桞埇门口圆岭,之阳巽龙入首乙山辛向兼卯酉白灰坟,配妣李氏,生三男:长仔阳,次仔振,三仔芳。生于康熙庚辰(1700年)年六月十三日卯时,寿享七十有六秋,葬于东合浦县进二啚十黎木坪新屋地岭,之阳辛龙入首寅山申向兼艮坤分针,白灰坟。后裔康熙六十年(约1721年)从底圆化移居桞埇建村

十四世叔祖:君用公(约1704年),懦瑄公三子,旺堂景看牛跟路人口角,被火箭打死,葬于杉木鼻屋地背坭坟

十五世佰祖:仔阳公(约生于1730年),君聘公长子,葬于南进足坡山坭坟,配妣黄氏,生一男:文贤,葬于马峰岗泥坟,后裔移居沙河和陆川(失联)

十五世祖:仔振公字遂云(兴岳),号宏声(作霖)(约生于1734年),君聘公次子,郡乡大宾例赠国学生,濂洲当官:修职郎,寿享六十有四秋葬于东合浦樟黄水洪埇壬龙入首癸山丁向兼子午分针,地形猛虎擒猪,风水影响人物:孙冯锦芯(八角耳),增孙冯子材,武馆宗师,民族英雄,大配妣潘氏(有说庞氏)生一子,长文隆,葬于南进江和麓石磥形,坐西北向东南,白灰坟变泥坟,二配妣陈氏生三子,次文超、三文阶字广运、四文奇。生于乾隆戊午年(1738年)十二月初三日亥时,终于嘉庆壬戌年十一月十八日戌时,寿享六十有五秋,迁葬于东合浦兴忠三冬石埇新塘岭,午龙入首酉山卯向兼辛乙分针

十五世叔祖:仔芳公(约生于1736年),君聘公三子,葬于南进塘蛇鼻泥坟,配妣黎氏,生二男:长文青,次文云。葬于南进牛皮屋地垌岭鼻泥坟,后裔移居合浦和陆川(失联)

十六世佰祖:文隆公(约生于1754年),官职:登仕郎,宏声公长子,葬于桞埇麓草竹岭坐西向南泥坟,大配妣罗氏,葬于针山坭坟,二妣庞氏,生三男:长锦朝字卅三,次锦廷字章浦,三锦邦又名锦伟。葬黎旺黄瓜岭白灰坟,坐南向北。后裔嘉庆五年后从桞埇移居茶子麓,部分后裔移居祥和堂,髙垌麓,杉木鼻,秋风堂等处

十六世佰祖:文超公(约生于1758年),宏声公次子,葬于桞埇麓坟地岭,坐北向南泥坟,配妣罗氏,生二男:长子锦国又名锦辉,次锦明。葬于磨刀水岭竹子头泥坟,坐北向南。后裔嘉庆十年后从桞埇移居茶子麓,之后移居大埇肚等处

十六世祖:文阶公字广运(锡九),号伯延。(约生于1760年),钦廉(合浦)官:修职郎,宏声公三子,葬于秋风堂屋地背圆岭泥坟,坐北向南,配妣黎氏有说庞氏,生三男:长锦秀号文涛,次锦芯字文贵号八角耳。三锦贤号文球,葬于钦州浦北石梯水大斗肚坭坟,坐西南向东北。后裔清嘉庆十三年后从桞埇移居回底圆化,道光十三年从底圆化移居大车坪。

十六世叔祖:文奇公(约生于1762年),国学生,宏声公四子,葬于历山黑水塘庚酉龙入首坐癸丁兼子午分针砖坟,配妣赵氏,生六男:长锦瑶排七公,次锦璜字学璜,三锦璋字学璋,四子锦兴字玉堂,五子锦英字轮甫,六子锦隆。迁葬于官垌深水田头屋背岭,坐西北向东南泥坟。后裔清嘉庆二十三年后从桞埇移居祥和堂,林垌,大埇口

十七世祖:如秀又名锦雨和锦陆,字远昌,号文涛,考中举人(约生于1783年)。文阶公长子,葬于社背麓合水岭鼻泥坟,坐北向南。配妣宾氏,生五男:长云川,次云普,三云平,四云天,五云武。葬于母猪岗头,泥坟石头碑,后裔清宣宗道光十三年从底圆化移居大车坪

十七世叔祖:锦芯公又名锦清(生卒1786-1848年),字文贵(质菴),号八角耳,族长宗师,文阶公次子(老二,又得名:冯二公)开始葬于桞埇园岭头,后迁葬钦州,配妣黄氏有说庞氏(生卒1788-1850年),生收养一男:流浪儿子材。祖婆开始葬于屋地坡坭坟,后迁葬大貌头,穴名金鸡对面啼,葬在鸡嘴上,又名望君石根里面(国师留题地:大貌高,小貌底,两只金鸡对面嘀,谁人葬中凤凰地,养得广东共广西)。后裔道光十三年从底圆化移居大车坪,之后道光二十八年从大车坪移居钦州。

十七世叔祖:锦贤又名锦球公(约生于1788年),号文通。文阶公三子,葬于母猪岗头泥坟一穴,配妣庞氏,生一男:云广字际琳。葬于白坟麓岭岗坐北向南,后裔道光十三年从底圆化移居大车坪,之后从大车坪移居屋地坡和蛇窿垌

清朝前后字辈

黄沙水字辈

文锦云成光世徳

诗书日月远科明

长塘角迁大车坪迁钦州字辈

自宣文明育富贵

子相承树徳保国

同治四年重抄

附:族谱内容根据咸丰年间老族谱和新族谱并综合老人口术的内容编写而成,来自最近两年,如有不足之处,望读者包涵

搜索

输入姓名查字辈

博白县沙河镇冯氏

姓氏家谱查询免费版

玉林十大祖坟

姓名查询家谱

博白十大名坟

山西沁源:百子朝登,世有恩清,正生元光,若能治家,常怀兴宪,木果月恒。  

山西运城:传玄学,伯阳志广继,世民开唐基,太宗三晋起,长安登宝殿,科选百才智,笃印宋鸿峰,华夏法典正。  

山西李氏:广运永孝常。  

山西李氏:桂林永庭士,春景金东生;光贵兰远逢,万事庆大清。  

山西孝义:贵仲成盛现,增启清开学。  洪桐祖籍:继厚传家广,兆德炎思昌。  

山西李氏:金世学井,洪宪文成。  

山西运城:景耀慎克。  

山西平遥:可山秉世光清国。   

山西大同:连文元锦肇。  

山西交城:软登文大永秀,玉长尊廷立士广。  

山西平定:日英山明水秀。  

山西五台:唐如进广国春。  

山西介休:天应芳敷殿,国元如春(树)生;正显奇明贵,玉宝廷承登。  

山西平定:万恒华千德。  耕读堂李:翊庆定永嘉。(山西永济)   

山西喜鹊:玉春守俊。  

山西洪桐:玉亭茂树,尚传守成;克计广侯,昭燕培凡。  

山西李氏:源聚泰华,明阁昭霞;兴仁俭让,万世吾家。  山西洪桐:月成兴相道。  

山西洪桐:自树延传,继增明世,永汇清泉。

扩展资料:

祖训 

明明我祖,汉史流芳,训子及孙,悉本义方,仰绎斯旨,更加推详。 

曰诸裔孙,听我训章:读书为重,次即农桑,取之有道,工贾何妨; 

克勤克俭,毋怠毋荒; 孝友睦姻,六行皆臧; 礼义廉耻,四维毕张; 

处于家也,可表可坊; 仕于朝也,为忠为良,神则佑汝,汝福绵长。 

倘背祖训,暴弃疏狂,轻违礼法,乖舛伦常,贻羞宗祖,得罪彼苍, 

神则殃汝,汝必不昌。最可憎者,分类相戕,不念同忾,偏伦异乡,

手足干戈,我民忧伤。愿我族姓,怡怡雁行,通以血脉,泯厥界疆; 

汝归和睦,神亦安康,引而亲之,岁岁登堂,同底于善,勉哉勿忘。

参考资料:

李氏家谱_

江华瑶族自治县大石桥乡的井头湾村,湖南省第二届最美少数民族特色村镇,是一个极具瑶文化特色和江南水乡徽式建筑的清代古村落,目前又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怀化电视台、永州市电视台、湖南卫视等20多家媒体先后对井头湾古民居建筑群作了相应的报道。

井头湾村,隶属于瑶族分支平地瑶聚居区,是瑶汉民族的和谐融合,汉瑶归瑶族,皆是族群归属的一种思绪意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百闻不如一见,走进井头湾,您才会感觉到不枉此行。

井头湾,不愧是神州瑶都江华的古民居瑰宝,它特定的背景是瑶族文化。它是远近闻名的瑶锦传承基地,被誉为湘南瑶族织锦第一村。

独特的井头湾村与广西接壤,距离江华县城42公里,有着江华平地瑶的特色民居。整个井头湾村,由老屋地、井头湾古建筑群、现代民居、井头泉井等组成,规模庞大,气势恢宏。现存完好古民居建筑有50多座,占地面积40多亩。因村南面山脚石岩天然之井头泉井而名。这口大井分三股清泉奔流成溪,溪水绕村穿行而流,村庄因溪而布局,井溪时而穿建筑而过,时而伴建筑而下,是该村饮用、洗涮、灌溉的主要水源。村里的古民居群巷道设计成了纵横两道呈“井”字形状的独特格局,取名为井头湾。这个名字的来由,十分的朴素实在,当然,也透出那么一点儿的浪漫。井头湾村族人都姓蒋,所以又叫蒋家大院。

顺着溪流,沿着泛着青光的石板路漫漫行走,很快找到井头湾的井泉所在。这是一口深20多米、宽8米的古井。原来只是箩筐一样大小的水井,传说由于一条黄龙在里面翻滚,一夜之间就变成了数丈深潭。井水冬暖夏凉,清甜可口。三股清泉由井口潺潺而出,泉水四季长流,即使是大旱之年也不干涸。井水美容养颜,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瑶民。这里流行一个传奇故事:民国年间,一伙强悍的土匪打起了这个偏远村落的主意,但又碍于村民过于集中无法强攻。匪首心生一计,在村外断其水源数日,围而不攻。正在村民焦虑之时,井口被被黄龙拓宽了数倍,古井的出水量却比平时猛增了几十倍,井水四处溢流,极大地满足了村民日常生活用水,土匪无可奈何,只好惺惺离去。

据该村蒋氏家谱记载,生于康熙元年(1662)的道州商人蒋汝新带领儿子蒋宗文、蒋宗易(生于康熙35年即公元1696年)举家迁徙来到此地,因他们带走的一头水牛在一口井里洗澡纳凉,不管人怎么驱赶,这头牛就是赖着不走。于是,蒋汝新就在井边落户,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远眺而看,井头湾古村横卧在青山绿水之间,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犹如一幅冲淡韵致飘逸空灵的山水画轴。

站在村外半山腰,我们可以鸟瞰到,井头湾村古民居建筑群总的布局是“枕山、环水、面屏”的理想风水格调,主体结构分为两个部分,即蒋宗文族和蒋宗易族。蒋宗文族,由上下座民居及门楼组成。蒋宗易族,由三座大屋民居和八字门文昌楼组成。两座门楼处于两条主巷道的入口,两条巷道依坡而上,都用青石板铺成,一级一级地向坡顶延伸,并有横巷贯通。三座大屋创建于道光年间1830至1832年,由蒋宗易后代蒋光椿、蒋士俊、蒋士耀、蒋士禄组织共建,分上、中、下三座,有9个天井,130多个门口。上下屋民居由蒋宗文后代蒋士明、蒋士洸、蒋士爵组织创建,于1843年建成,分为上、下两座。两大宅院比邻而建,门庭严谨,高墙耸立,青瓦盖顶,青石铺地,天井相间。宅院的门梁、窗户、屏门大多采用精湛的传统木石雕刻工艺装饰,经历百年的风雨,依旧保存完好。梅兰竹菊、鲤跃龙门的姿态,栩栩如生,令人叹为观止。关于三座大屋的创建还有一个传奇的故事呢。当年,蒋氏后人蒋光椿的妻子是10多公里外的白芒营镇黄泥江村人,由于当时贫穷到无米下锅的地步,蒋光椿叫儿子到黄泥江舅舅家里要点钱米。舅舅没好气地对外甥说:“你那里没有黑土,黄土总会有吧。我也没有米了,只有泥巴。”于是,蒋光椿的儿子空手而归,并将原话告诉了父亲。蒋光椿立下狠心,带着儿子到与广西交界的地方开荒挖地,结果意外挖出了两窑银子,他们就用这些钱建成了三座大屋。后来,其它民居也相继筑建。

井头湾古民居具有典型“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的徽式建筑风格,多以四合院格局为主。走进井头湾,满目是古意:青砖瓦屋起,料石砌到窗。水从拱门过,路巷石板勷。砖墙青瓦,整体色彩效果是黑白相间,朴素典雅。马头墙与封火墙错落有致,院内石墩青光可鉴,石柱上刻有龙凤花鸟。每座房屋都分正房、厢房、下房。房的左右建有用青石板铺成的走廊。正房与厢房、厢房与下房之间靠一个呈“回”字型的天井隔开。天井与厅堂相通,采光效果很好。大的天井有的还设有养鱼缸或盆景、假山。天井主要是用来采光,但民俗认为这是“四水归堂、肥水不外流”。大厅两边各有两间卧室,卧室的窗棂上刻有木雕,雕饰的内容多为吉利的民间故事、戏剧画等。刻牡丹,花开富贵 ;刻葫芦,福禄绵长;门户、窗棂木雕活色生香,饶有风趣。

朋友,走到这里,请大家触摸一下这些门墩上的麒麟,石柱上的凤凰,门槛上的蝙蝠,我想,这些浸润着古悠神性的石雕会给我们带来灵气和福气,更会让我们触摸到久远的乡愁。

井头湾的古屋用条石作基础,屋基用三层或四层打磨精细的长条石砌成,坚固牢靠,风雨不摧。所有工程中的主楼、厢房、天井、照墙等,古色古香,做工精致。石礅、石础、石条等均饰有动物花草等精美浮雕,让人不敢想象那些石料从何而来,能工巧匠技艺如此高超。

徜徉在井头湾古民居,在历史的幽暗时光里穿行,融进瑶族村寨的记忆中,我领略了古建筑群的精髓与惬意。井头湾是流动的诗,是立体的画。它没有江南水乡的典雅工丽,却充盈了瑶乡的纯实与天然。

井头湾古民居中最有特色的八字门文昌楼,门楼上面的牌匾书写“九侯第”三字,这个“九侯第”的来历还挺有意思的。据说,蒋姓系周朝时周文王所赐,蒋氏家族在周朝沿袭以来就是名门望族,官宦世家。东汉建武年间,蒋横被刘秀治罪,9个儿子避难四方,待帝省悟后,9子皆随地封侯,即:公华侯颖,会稽(今属浙江 )侯郑,临江(今四川忠县)侯川、临湖侯曜、临苏侯浙、浦亭侯巡、九江(今属江西)侯稔、云阳(今陕西淳化西北)侯默、函亭(今属江苏)侯澄。从此蒋家被称为九侯世家。因九子蒋澄的五个儿子皆成为州牧,也称九侯五牧。后到清朝,按照族谱所记载,这里的家门应该是蒋元公长兄靖公的后裔。蒋氏转辗井头湾,后生勤奋耕读,人才辈出。当时,这个只有12户人家的小村庄就出了13个秀才。后人蒋伯龄生了9个儿子,其中8个儿子在朝廷做官,而且官居高位,清正廉明,朝野内外一时传为佳话。第9个儿子在家务农,勤劳简朴,善于经营,富甲一方,且积极办学、扶贫济困、回馈乡里,在当地德高望重。道光年间,皇帝获悉这一情况,对蒋氏族门家风严明、德才兼备大为赞赏,又知蒋氏家族祖系九候世家,就赐予蒋氏第九子的大宅子居所为“九侯第”。据说,蒋氏后人在民国时期有人在长沙警备司令部当过团长,湖南和平解放后还回来省亲过几次。

井头湾村古建筑群主体建造规整、严谨、考究,石礅、石础、石条等均饰有动物花草等精美浮雕。三进大屋三厅依次为前厅、中厅、后厅,宽绰的堂屋,族人间的婚嫁娶丧红白喜事等重大活动皆可在此进行。所有厅堂采用穿斗式木构架承重,檩、枋、梁、柱用料考究,工艺超绝。厅堂地面三合泥铺就,平整干燥。井头湾,每一座建筑都在诉说着昔日发生的故事,每一扇宅门和窗棂都有着世纪沧桑的历史印痕,每一块石雕都赓续了瑶乡人的心灵、智慧和创造力。

会唱瑶歌的村民蒋盛富从小就听着老人们讲着这些古老建筑的故事,他常常手抚着每一座建筑的精刻细纹,直到这些细纹也爬到了他的脸上。据他介绍,凤凰是这里常见的石刻纹饰,家里有女孩子的多会在门楣上刻上凤凰,这是瑶族社会男女平等思想的一个写照。梅花鹿、鱼尾龙头等颇有意蕴的纹饰也会出现在石雕和木雕上。这些纹饰生动地反映了井头湾村先祖们的精神面貌和对美好生活的祈愿。

蒋盛富把自己喜欢的瑶歌抄在一本小本子上,天天兜在口袋里。一有空,他就翻出来唱。他唱昔日井头湾的艰辛:“有女莫嫁井头湾,出门就是山。半田又半地,长年吃杂粮。”如今,辛酸的故事已经成为传说。10月1日,在这里我亲历了一场瑶族传统婚礼盛宴,婚礼场上,嫁过来的是一位漂亮的湖北女子。早前,还有苗族女子嫁给井头湾的瑶族男子。情酣深处,蒋盛富唱道:“不到村子不知情,人来实地亲眼见。吃了井水存丹田,一见钟情找说亲。”他所唱的瑶歌是“嘞嘞嘿”的调子,单纯朴实,粗犷隽永。

井头湾古民居,徽派特色的浮雕、透雕、圆雕等工艺装饰出的图案都蕴含有极深刻的寓意。梁檐、窗棂、石柱之上,雕刻精美,象征吉祥,形神兼具,惟妙惟肖。宁静古老的瑶寨村落,孕育了浓郁淳朴的瑶族风格;悠久厚重的耕读传家,渲染了古村民居的文化气息;山环水抱的生态自然,灵动了井头湾的散淡与朴野;人文气息和自然风光相得益彰,构筑了瑶乡一处天籁的世外桃源。

井头湾,以一种稀缺的美存在。古民居远离了喧嚣城镇的华灯市声,真正的古意盎然,真切的轻松与踏实。在这样的古村里行走,雨天你的鞋不会沾一点泥土,晴天你的头上不会染一丝灰尘。

井头湾原本是蒋家人避难祛灾、寻求安然的理想王国,它的灵魂终归不可遗忘的还是对这块土地上子民们的呵护与关切。

当地瑶歌唱道:“井头湾是好地方,大井绿水又青山。井水出来绿悠悠,一年四季景如春。”的确,古村与小溪相伴,溪水穿村而过,人影绰绰,水声哗哗,与江南枕水小镇相似。从古民居走出来的人,多了一份悠闲,多了一份慢生活,让我们领悟到时光的善待与厚爱。

来吧,远方的朋友,走进井头湾,触及瑶乡的心灵,意想不到的别样风景一定有你心目中祈盼的颜值。

处于静谧瑶乡,井头湾古民居依然散发出隽永的生气。在文昌楼大门口墙上镶有一块同治六年(1867)的碑刻,记载了蒋氏族人捐赠银两维修大屋的数目,凝结着蒋氏家族的合力与团结。村里祠堂正中挂着一块“庆衍瓜瓞”的横匾,是同治甲戌年(1874)庚月所立的。清朝光绪年间,蒋氏族人出过文职正九品登仕郎官员,从“九候第”大门进去那一块字迹开始模糊的“登仕郎”竖匾可以为证。

井头湾古民居,高低有序,房屋相连,巷道是青石板路铺就,四通八达,曲折回旋,有如迷宫,加上小桥流水,不是江南胜似江南。朋友,让您的心尖紧贴井头湾的肌肤吧。这个神韵独具的瑶族古村,伴随您的是山岚水雾,绿树繁花,不失生态的和谐与本色。

质朴的墙,素面的瓦,一轮金月慰苍生。在井头湾漫步,您以坚实自信的神情,不仅流连在清新隽永的瑶乡中,还可以与这些古民居进行无言的交流。

看罢井头湾古民居建筑群,我想,细雨蒙蒙中来此别有一番风味,远离了喧哗与浮躁,古韵十足的村寨就会湿润成一部清韵丰沛的中国山水诗章。

井头湾不仅散发出古朴的山野气息,而且蕴含着厚重的民俗文化。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便有了民间祁剧班、彩调班和武艺班,白天田间劳动,晚上娱乐唱戏,曾辗转流唱江华瑶族自治县各个村落。现在,戏班不复存在,但村里宽敞明亮的戏院还在。盛大节日时,瑶族同胞传统的瑶歌不断,蝴蝶歌、梧州歌、山歌长唱不衰。村里每逢婚嫁喜事,人声鼎沸,歌堂连连。

井头湾,走过了历史的风雨沧桑,最终走进富庶与幸福。

该村除了历史悠久的瑶锦手工艺外,还有婚嫁民俗坐歌堂、对歌、伴新娘、哭嫁、皮篮舞等独具特色的瑶族民俗文化。

瑶族具有独特的饮食文化,最惹人注目的就是瑶家十八酿,瑶家腊肉风味同样闻名遐迩,瑶家荷叶粉蒸肉和梅菜虎皮扣肉都是佳绝的菜肴。过年时的圈圈馃,清明节的艾叶粑粑,平时节庆日瑶家人爱做水煮粑粑,油炸粑粑等。这里的土特产还有山笋、茶叶、腐竹、野生天鹅菌、野生茶树菇等。

湖南卫视《爸爸去哪儿》栏目如果不是因为争议而停播的话,据说2016年第一站就会抵达井头湾古民居瑶寨。

井头湾,是瑶族文化支系平地瑶文化的承载地。沉醉于瑶乡的山美水美,更能感叹清新自然的瑶家姑娘天然去雕饰的貌美。走进井头湾,你大可以欣赏一道道醉美的人文风景。

作为中国传统古村落,井头湾村对古民居建筑群、独特的瑶文化保护和传承意识日益增强。修缮古民居,传承瑶歌、织锦艺术,拓展生态自然探险和观光旅游是未来发展的重点。井头湾村正在打造一座文化广场,让村民们的手工艺品有个展示和销售的平台。井头湾村即将成为集唯美山水画卷和新农村建设图景为一体的原生态瑶族文化传承基地。

井头湾村积极进行旅游开发,向外界展示它内在的美。近两年来,有关部门投入3000多万元,已经对该村古民居进行了修缮,做到“修旧如故,整修如故”,力求真实地还原旧貌。要全面推进对该村的旅游公路、停车场、游客接待中心、集中建房新村等公共服务项目,也将大力改善环境卫生、村容村貌,不断培育玫瑰香柑、瑶山雪梨等旅游观光农副产品。

远方的客人,请您留下来!走进神州瑶都,徜徉魅力江华,体验瑶家火塘!走进井头湾,您将会遇到想不到的惊喜与收获!

徐姓起源参考之一

徐源出于嬴姓。夏朝时,嬴姓祖先伯益的儿子若木被封在徐(今江苏泗洪县及安徽泗县一带)。徐国历经夏、商、周,传至西周穆王时,有国君叫偃。徐君偃以仁义著称,深得百姓拥戴。有一次在疏导河道时徐君偃挖出了一副红色的弓箭,他认为这是天赐的祥瑞,就起了代周为天子的野心。周围的一些诸侯听说此事后,也纷纷赶来归附徐君偃。徐君偃于是改称徐偃王,率领拥护他的三十六国诸侯,起兵反周。此时周穆王正在昆仑山西王母那儿做客,得到消息后,立即让造父驾车返回镐京(参见赵姓),发兵讨伐徐偃王。眼看一场血战就要发生,徐偃王不忍让生灵涂炭,于是立即收兵,弃国出走,躲进彭城(今江苏徐州市)一带的深山之中,结果徐国军队被打败。后来周穆王了解到徐偃王在当地很得人心,就又封他的儿子宗为徐子,由徐子继续管理徐国。宗传位至十一世孙章禹时,徐国被吴国灭掉,徐国国君的子孙称为徐氏。徐福,也作徐市,秦朝著名方士,琅琊(今山东胶南南)人。他为迎合秦始皇迷信长生的心理,向秦始皇上书说大海之中有三座神山,名叫蓬莱、方丈、瀛洲,有仙人居住在那里,希望能带领童男童女前往求仙。秦始皇答应了。徐福便挑选童男童女几千人,乘船入海,结果一去不返。相传徐福后来成为日本的神武天皇。

徐姓起源参考之二

在浙江省兰溪市生活着很多徐姓后人,仅在兰溪市章林村一个村就有1200多人姓徐。这个村的徐姓人家还保存着自己的家谱。

在兰溪市的姓氏研究专家胡汝明先生的带领下,我们《天涯共此时》摄制组来到章林村,在村民徐寿泉家看到了他们世代保存下来的徐氏宗谱。兰溪当地的姓氏研究专家胡汝明先生对这些家谱进行过深入的研究。

浙江省兰溪市姓氏研究专家胡汝明说:“徐姓呢,它是春秋时有一个徐国。这个徐国的一个国王叫徐偃王。他的子孙呢,根据郭沫若先生的考证,浙江应该是徐土,就是徐国的土地。这里呢都是徐偃王的后代。那么徐偃王是怎么能够到了这里呢?因为那个时候,另一个国家(楚国)要消灭它。徐偃王他心里不愿让老百姓牺牲,所以把许多人首先迁移到龙游,然后繁衍到这里的。那么作为整个浙江来说呢,在之江旁边,就是我们钱塘江,徐偃王的庙有30多个,来纪念他们的先祖。”

徐国被楚国灭亡之后,原来的徐国百姓便以徐为姓,这就是徐姓的开始。以后徐姓子孙四处迁移,逐渐遍及海内外。历史上的徐姓名人很多。如秦朝时的徐福,据说他向秦始皇上书,说海中有神仙,请得数千童男童女,乘船入海,但一去不返。三国时的徐庶,他因向刘备举荐诸葛亮及孝顺母亲而著称。明朝开国大将徐达。明朝地理学家徐霞客。在台湾,有1895年率领台湾义军抗日的徐骧。徐姓的现代名人有徐向前、徐志摩、徐悲鸿等等。在兰溪章林村保存的徐氏家谱中,还记载着一位与台湾有着密切关系的人物,他的名字叫徐林。

浙江省兰溪市姓氏研究专家胡汝明说:“徐林呢,他是当初台湾府,属于福建省管辖的,他是在台湾府当同知。同知就是府太爷的助手,是第二把手,跟第二把手一样的。那么他管的工作呢就是管海防,管捕盗。雍正十三年,因为他的工作对台湾人民有很多贡献,(朝廷)给他一个表彰,奖励中间有几句话很关键的。躬恪慎,莅事精勤。分双旌五马之荣,襄六典九条之治。就是既按法制,又为人民服务。所以这样呢为台湾的人民作出贡献。”

除了徐林之外,清朝还有不少徐姓人家从福建、广东一带迁入台湾。因此,徐姓也成了台湾的大姓之一。

胡汝明说:“根据家谱来看呢,徐林到那里以后就再没回来,没有回来。从这一点上看呢,他的后人现在还在台湾。”

胡汝明还介绍说:“徐姓应该说在台湾也是个大姓。我认为恐怕总数在20万以内。徐氏也有徐氏大宗祠在台湾。徐寿泉家保存家谱,是因为他们家一直是这支徐姓的长子长孙。这些徐姓家谱虽然已经有些破损,但是根据习俗,这些家谱是不能随便拿出家门的。章林村人说,他们希望台湾的徐氏后人与他们联系,共续家谱。”

徐姓起源参考之三

徐姓是当今中国第十一大姓,在台湾排名第二十。徐姓出自嬴姓,于黄姓同源,都是东夷部落首领伯益的后代。伯益因为帮助禹治水有功,被舜赐为嬴姓。伯益的儿子若木,在夏朝时被封在一个叫徐的地方,建立了徐国。徐国经历了夏朝,商朝和周朝,传了三十二代,到西周穆王的时候,徐国君主徐偃王,以仁义著称。有一次,徐偃王在疏导河道的时候,挖出了一副红色的弓箭,并以为是上天给他的暗示,要他取代周穆王成为天子,于是就率领周围的三十六个诸侯,一起起兵,进攻周朝。战争开始后,生灵涂碳。徐偃王因为不忍心让老百姓受苦,就收兵弃国,跑到彭城一带隐居了。周穆王因为知道徐偃王在当地很得民心,就又封他的子孙为徐子,继续管理徐国。直到公元前五一二年,被吴国所灭。亡国后,原来徐国的百姓就以徐为姓,这也就是徐姓的由来。徐姓早期主要分布在江苏,浙江和江西一带。到三国和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徐姓又向四周迁徙,分布到河南,山西,河北,湖北等地,到唐朝,徐姓开始进入福建,元代时,又有徐姓迁居广东,并在明代时,进入台湾。徐姓的主要聚居地有:泗洪,徐州,琅邪,河东,由拳,陇西,东阳,高平,长城,濮阳,于潜,新丰,柳城,范阳,南昌,龙丘,会稽,绍兴,东莞等。

1、

春,正月十日,蜀郡岷山山崩,阻塞长江水流达三天之久,下游江水枯竭。刘向对此大为厌恶心惊,说:“当年岐山山崩,泾水、渭水、洛水三条江都断流,而后周幽王被犬戎所杀。岐山是周朝兴起的地方。而汉家本起于蜀、汉,如今本朝兴起之处,山崩川竭,孛星又扫过摄提、大角两星,从参星一直到辰星,国家要亡了!”

2、

二月二十日,封淳于长为定陵侯。

3、

三月,皇上行幸雍县,祭祀五色帝。

4、

皇上为了向胡人炫耀中国有很多禽兽,这年秋天,命令右扶风征发百姓入南山,西自褒谷、斜谷,东到弘农,南到汉中,张设捕兽大网,捕捉熊罴禽兽,用槛车装载,运到长杨宫射熊馆,再用网围成一个围栏,把禽兽放进去,命胡人勇士赤手空拳跟猛兽搏斗,擒获就归他所有。皇上亲临观赏。

四年(前9年)

1、

春,正月,皇上行幸甘泉,祭祀天神。

2、

中山王刘兴(刘骜幼弟)、定陶王刘欣(刘骜大弟刘康之子)都来京师入朝。刘兴只带了太傅来,刘欣则把太傅、国相、中尉都带来了。皇上觉得奇怪,问刘欣。刘欣回答说:“依据法令:诸侯王入朝,可以带上国中二千石以上官员,傅、相、中尉都是二千石,所以都带来了。”皇上让刘欣朗诵《诗经》,刘欣不仅能背诵,而且能解析。

另一天,皇上问刘兴:“你只带了太傅来,是根据什么法令呢?”刘兴答不上来。让他背诵《尚书》,刘兴又背不下去。等到御前赐宴,皇上吃完了,他还在吃,最后一个吃饱。吃完起身走下台阶,袜带松了也不知道。

皇上由此觉得刘兴无能,而认为刘欣很有贤德,数次称赞他的人材。当时诸侯王中,唯有这两位和皇上血缘关系最亲。刘欣的祖母傅太后也跟着入朝,私下贿赂赵皇后、赵昭仪和骠骑将军王根。那三人见皇上没有儿子,也都在给自己找后路,为长久之计,也跟着称赞刘欣,劝皇上以刘欣为后嗣。皇上自己也觉得刘欣一表人才,为他加元服,亲自主持加冠成人礼,然后送他回去。这一年,刘欣十七岁。

3、

三月,皇上行幸河东,祭祀后土。

4、

关东坠下两颗陨石。(《汉书 五行志》记载坠落地点为都关。)

5、

王根举荐谷永,征召入朝,任命为大司农。谷永前后上书四十余次,内容大致相同,专攻皇上及后宫之事而已,与王氏一党,皇上也明白他怎么回事,不怎么亲信他。就职大司农一年多,生病,病假三个月期满,皇上不再批准延长请假,即时免职,又过了数月,卒。

绥和元年(前8年)

1、

春,正月,大赦天下。

2、

皇上召宰相翟方进、御史大夫孔光、右将军廉褒、后将军朱博入禁中,商议“中山王、定陶王谁宜为嗣?”翟方进、王根、廉褒、朱博都认为:“定陶王刘欣,是皇上弟弟的儿子,《礼》上面说:‘兄弟的儿子,就如同自己的儿子,以他为继承人,就是自己的儿子了。’定陶王应该立为后嗣。”孔光唯独认为:“根据《礼》,立后嗣要看血缘关系亲疏,以《尚书盘庚》所记载殷朝的先例,都是兄终弟及,中山王刘兴,是先帝之子,皇上的亲弟弟,应该立为后嗣。”皇上认为:“中山王不成材,而且根据礼制,兄弟不得相继入祀祖庙。”不听孔光的意见。

二月初九,皇上下诏立定陶王刘欣为皇太子,封中山王刘兴的舅舅、谏大夫冯参为宜乡侯,又给中山国增加三万户封地,以安抚刘兴。派执金吾任宏代理大鸿胪(掌管诸侯及藩属国事务),持节前往定陶征召刘欣。刘欣推辞说:“臣材质不足以假充太子之宫,臣愿意就住在定陶国宾馆,每日能早晚请安,侍奉皇上起居。等到皇上有了后嗣,我在回到定陶,镇守藩国。”奏书递上去,皇上批复说:“知道了。”(不批准他的申请。)

二月十四日,孔光因为在立嗣问题上意见不合皇上心意,调任廷尉。何武为御史大夫。

3、

当初,皇上下诏求殷商王室后代,已经分散为十几个姓氏(宋、孔、华、戴、桓、向、乐等等),要想在其中分辨出谁是嫡系,已不可能。匡衡、梅福都认为应该封孔子的世系为商汤之后,皇上听从,封孔吉为殷绍嘉侯。三月,与继承周朝的周承休侯一起进爵为公爵,封地各有一百里。

4、

皇上行幸雍县,祭祀五色帝。

5、

当初,何武做廷尉的时候,曾建言:“世道衰微,习俗弊坏,政事繁多,而宰相之材,又赶不上古人,而独揽三公事务,所以政事废坏,不能治理,应该再恢复三公体制。”皇上听从。夏,四月,赐给曲阳侯王根大司马印绶,设置官属,撤销骠骑将军职务;以御史大夫何武为大司空,封汜乡侯;两人都增加俸禄,和丞相一样。如此三公齐备了。

6、

秋,八月初九,中山孝王刘兴薨。

延伸阅读:

华氏先祖那些事儿

2010-04-11

讲述从商汤微子到华与华,3000年来咱老华家自己的故事。

一、创姓始祖华督——和孔子家族的恩怨

华姓的创姓始祖叫华督,华督是春秋时宋国的太宰(宰相),因封地在华邑(今陕西华阴县境内),以华为姓。华督是第一个姓华的人。

当时宋国国君是宋殇公,他十分好战,在位十年,共打了十一次仗,特别是和郑国战事不断。宋国公子冯在郑国为质,华督和公子冯是哥们,十分不愿意和郑国交兵,危及公子冯的安全。

支持并执行宋殇公政策的,是司马孔父嘉。所以宋殇公和孔父嘉都成了华督的政敌。

也是合当有事,孔父嘉的妻子,美艳非常,一日上街,正被华督撞见,惊为天人,日思夜想,更促动他发动大事。

华督利用国人对战事频繁的不满,煽动国人说这都是司马孔父嘉的错,于是耸动国人攻灭了孔氏。《史记》上说:“十年,华督攻孔父,取其妻。”因为先君宋穆公临死时把宋殇公托付给了孔父嘉,所以孔父嘉算是宋殇公的保护人。华督擅杀司马孔父嘉自然引起了宋殇公的震怒,华督一不做二不休,就把宋殇公也给杀了,然后从郑国接回了公子冯,立为宋庄公。华氏由此世代为宋国大夫。

孔氏一门无法在宋国立足,逃得性命者四散奔逃,其中一人名孔防叔逃到鲁国,孔子就是他的后代。**《孔子》中说他的先世是宋国公卿,就是指这段历史。

二、从宋微子到华督

华督的先祖是谁呢?是微子。微子是宋姓的始祖,所以这姓宋的和姓华的本是一家。

微子是纣王一母所生的亲哥哥,也是著名暴君纣王的三贤臣之一——比干、微子和箕子,但他们都没能阻挡纣王的暴行和灭亡。比干被纣王剖了心。周灭商之后,箕子被封在了朝鲜,微子就率领商朝遗民封在宋国。微子成为宋国第一任国君,传了十几代传到宋戴公,华督就是宋戴公的孙子。

三、无锡华姓的始祖孝子华宝——公元481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我家这一支华姓东晋时南迁到无锡,华姓今天在无锡还是大姓,我们的先祖,是历史上有名的孝子华宝,他身历三朝 :出生于五胡乱华十六国时期的晋朝,生长于南北朝,逝世于齐朝。

华宝8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华豪跟随刘裕北伐后秦,去打长安,临走时对华宝说:等爸爸打完仗回来,为你冠婚,就是加冠,梳成人的头,行成人礼,娶妻。

刘裕最初取得了胜利,义熙十三年(417)七月抵长安,八月间大破后秦皇帝姚泓的部队,并擒住姚泓,于九月间斩于建康。刘裕留他11岁的儿子刘义真为大将镇守长安,自己先回来了。第二年的十月,华豪跟随右将军朱龄石出征,在陕西的雍州和大夏的赫连勃勃遭遇,不幸大败而死。赫连勃勃后来攻破长安,晋军全军覆没,死亡二十万人。

噩耗传到无锡,等待戴冠的华宝恸哭不已。他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因为父亲说了回来为他冠婚。父亲不回来,他就不冠不婚。华宝终身都梳着小孩的发型,一辈子没有结婚。每当别人问他,你怎么梳个孩子头呐?他就仰天大哭,不发一言。

华宝70岁时,已经南齐朝了。(418年刘裕篡晋,建立刘宋王朝,479年,萧道成篡宋,建立南齐王朝)华宝的弟弟华宽见哥哥垂老,膝下无人,将自己的次子华悫过继给华宝为子。华宝的故事全国闻名,成了“481年感动中国人物”,南齐高帝于建元三年(481)嘉奖华宝,并赐“孝子”匾额,华姓由此显贵。

唐伯虎点秋香里的太师华察,和二泉印月的瞎子阿炳,都是无锡的华姓。

四、华宝的后代——无锡纳税大户“华半州”

华悫生华映,映生瑞,瑞生祥,祥生庆,庆生福,福生元,元生端,端生永,永生寿,寿生崇,崇生圣,圣生富,富生贵,贵生荣。这华荣“聪慧异常,八岁能文,十岁明春秋,十六岁中进士。”这时候已是宋朝,华荣做官做到主爵都尉,把家搬到了京城汴梁。

华荣生华梁,梁生则,则生兴,兴生良,良生原泉,都给宋朝做官。

华原泉是孝子宝的21世孙,靖康之难,华原泉时年27岁,“扈驾南渡,复居无锡”,华氏家族又回到了无锡。

在南宋这一段中国最繁华富裕的时代,华家也累积了巨大的财富。

原泉生晔,晔生天锡,锡生智,智生诠,“皆业耕于田,由亩至顷,由顷至百,百至千万,日渐以广”。华诠做官做到“授将四郎,主无锡州薄”。华诠生五子,有十五个孙,广置产业,整个家族“积田二千余顷,租税岁收四十八万余石。国赋所贡,饶于州之半数,当时故有‘华半州’之名”。所以当时无锡税收的一半都是华氏家族贡献的,故曰“华,无锡大宗也”。四十八万石的收入是什么概念呢,日本德川家康统一日本,就凭借岁入三百万石的经济实力。如果说军事,每一万石岁入可以供养250名士兵。

华诠的五个儿子,分别名叫华友谅、华友直、华友闻、华霆震和华京。我们家是华京的后人。

五、一世祖华京(尊称京一郎公),迁至福建

我们家谱中以南宋的华京为一世祖,从他开始,每一代具体姓名,生卒年月,娶妻何人,都有确切记录,华京家住常州府无锡县武陵街,不过这是宋朝的门牌号了。南宋年间,华京到福建做官,做的是延平府沙县县令,就是大家现在在街头到处可以看到“沙县小吃”的那个沙县,从华京开始,我们家就成了福建人。

京一郎公的儿子华九郎做了更大的官,相当于福广军区司令,我们家谱上记载他“宋南渡时为上将军,至宋德佑丙子岁钦命镇抚闽粤”。所以现在我们老家华家祠的对联是“武陵祖泽公闽海,荣国孙枝蔚蜀郡”,这是子孙们觉得骄傲的事。

六、勤耕俭积——二十四世,入川始祖华有端

从宋到元、明、清四朝,我们家一直住在福建。明朝末年,张献忠进入四川,对四川人进行了种族灭绝式的大屠杀,劫难之后,天府之国,仅余8万人口。锦绣成都,只剩几十户人家。到康熙二十四年人口统计,全四川还只有 9万余人。

清朝建立后,四川实在残破不堪,在当地官员建议下,康熙皇帝下了《康熙三十三年招民填川诏》的诏书,下令从湖南、湖北、江西、广东等地大举向四川移民,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湖广填四川。我们家族,也是在这之后迁往四川。迁去的,是华有君(康熙五十五年迁入)和华有端(雍正四年迁入),有君和有端是兄弟俩,他们是华京的第二十四世孙。

华有端到了四川,先是做货郎,然后给别人做佃农,“心劳力瘁,勤耕俭积”,逐渐“家裕财丰”,有了些积蓄之后,乾隆六年,他和大哥华有君、姐丈廖观光一起出资,买高家坝老鹰窝一块地,就是今天的中坝安家立业,三人并给这新家园命名为“华廖兴”,期待两姓三家兴旺发达。

谁知刚刚安顿下来,便大祸临头。一场洪水,令有端家破人亡。

那是乾隆九年阴历六月二十一日,沱江突发洪水,水涨宅淹。当时华廖兴三户人家,上屋的船已经开了,有端家在下屋,没有船。这时中屋廖家船开过来,外甥廖尚莱对华有端说:“我等生则同生,死则同死,一舟共济。”可叹船一开出去就倾覆了,有端开始时把两个女儿一边一个夹在腋下,哪里夹得住!合家老小尽葬身鱼腹,只得华有端和廖尚莱舅甥二人,抓到漂来的一根木头,一人抓住一头,漂到阳邑大佛沱,得渔舟相救,活出生天。

家破人亡,从头再来,有端又是勤耕俭积,再买了龙王扁卜宅而居。

有端的妻子张氏殁于此次洪灾,得年二十九岁。所幸水退后觅得她的遗体,有端将她隆重安葬于资阳县临江寺下手红花滩王家扁庙子山观音寺后,右边土腹藏金罗汉体形肚脐穴,立壬山丙向。

张孺人所生二女皆亡,她没有留下后人,但华氏子孙对她寄以深切的感恩,一者她“佐我高祖创业,诚起家之贤助也”,二者子孙们深信,有端得以大难不死,皆“孺人精灵卫护之力”也。

有端之后再娶妻魏氏,这位魏孺人知书达理,家谱中记载她能背诵《四书》全部,遍读诗书,且晓其义。孩子们自然受教于她,亲戚妯娌们也以她为中心,围着要她讲书上的故事,最爱听的呢,就是《今古奇观》。

自有端来川,勤耕俭积,买田置宅。至魏孺人,不光男耕女织,更有男耕女读,我们家终于又成了中国传统社会最幸福的“耕读人家”。

七、乡村绅士——二十五世,华兆蕙

有端和魏孺人生有二子:兆蕙、兆芳,还有一个女儿,嫁给了杨洲。

有端42岁时才和魏孺人(24岁)结婚,所以兆蕙比父亲年纪小很多,父亲去世的时候,兆蕙只有28岁,就承担了家族的重任。但兆蕙生财有道,买了不少土地。兆蕙深感父亲和自己的创业艰难,作了华氏家训,流传至今。

家谱中记载了兆蕙的一些事迹,挑一件说说:当时简州州长姓孙,绰号牯牛,犟得很,那时候大家喜欢种甘蔗熬糖,他严令不准,必须种水稻,可能是有个粮户必须种多少粮上交的政策。华兆蕙就带着周围的一些农场主去找他,解释我们这个地方是坝地,只适合种甘蔗、花生、烟叶、芋麦、红花、芸苔等,不是乡沟平原方便垦田蓄水栽秧,州长的禁令就不了了之了。

华兆蕙是乡村绅士,也是严厉的家长。是他,承继父亲的基础,壮大了华家的家业。子孙都在他的荫庇下成长了。从家谱中,可以看到中国人对祖先真挚的感情,是啊,每一分田地、财富,都是祖先勤耕俭积传下来,叫人如何不拜祖先呢?

家谱中还留下一些诗文,下面这两首,是一位叫陈云龙的先生来兆蕙家做客时写的:

《题华老蕙山庄》

客向龙王沱口回,老君山下墅堂开。

清溪不近仙源洞,那得渔舟傍晚来。

读书声里两三家,橘柚乡中溪路斜。

桂酿已开留客醉,可能更就东篱花。

八、增基续产——二十六世,华成均

兆蕙生四子:成伟、成纲、成苑、成均,女儿也有四个,分别嫁给了陈先生、赖文光、江启淮、刘光宗。

成均是我们的先祖。家谱上说他“素性谦谨,俭约持家,履厚席丰,无矜骄之气,增基续产,有先祖之风。”他自幼体弱多病,父亲不忍心他苦读劳心,但他天资聪慧,一览周知,修身养性,亦得七十九高寿。

九、资阳三大才子之一——二十八世,华光瑶

成均生绍桢,绍桢在家谱中没有太多记载,只有生卒年月。绍桢生三子:光琼、光瑶、光璠,还有四个女儿,分别嫁给张桂均、赖世文、蒋光斗、吴其德。

光瑶是我们的先祖,生于同治六年。光瑶的故事,就是有才,据说到县里考试,考官都高兴的煎鸡蛋给他吃。当时资阳有三大才子,三个人名字里都有一个“光”字,所以称为“资阳三光”,风头一时无四。家谱中写到他,内容都是考试,哪一场考了什么题目,考了第几名,考官有何评语等等。

九、三十二世,华与华

光瑶生克镇,克镇生启霖,就是我爷爷。我爷爷兄弟四人,在祖辈积下的田产上迎来了新中国成立,其实不断分家已没有多少田了,但还是地主。打土豪,分田地,他就跑了,隐瞒身份,跑到贵州,当了铁路工人。我父亲也跑到贵州跟他。在贵州“此间乐,不思蜀”,但思念留在家乡的亲人,便去信回家叫我奶奶和叔叔、姑妈都躲到贵州去,他不知道此时已没有私人通信可言,家书暴露了行踪,家乡来人,将他做为“流亡地主”抓回批斗。

但经此一劫,我父亲还是留在了贵州,我们家就成了贵州人。

1974年8月,华楠出生,华与华兄弟就在贵州省遵义地区道真苗族仡佬族自治县上坝土家族自治乡胜利会师

岭南冯氏,咸丰年间记载广西博白支系族谱(看有没有与你同支)

博白冯氏祖根 广西博白冯氏后裔的祖先,从十六国时期说起,北燕冯氏王朝,其中一分支往南迁(岭南冯氏),分支到博白支系后裔至今约15万。...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