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氏宗祠对联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1浏览:5收藏

蒙氏宗祠对联,第1张

蒙氏宗祠对联大全

 “蒙氏”人口主要分布在山东蒙山、广西平南、重庆等地,然而此省份中也会有设立蒙氏宗祠,以下是一篇关于蒙氏宗祠对联大全,供大家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蒙氏宗祠四言联

 望出安定;

 姓启蒙山。

 ——佚名撰蒙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蒙姓的源流和郡望。(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号》介绍)

 功高秦国;

 威震匈奴。

 ——李文郑撰蒙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战国时齐国人蒙骜,入秦国,秦昭王时为上卿。后为将领,多次攻伐韩、赵、魏各国,立有大功。下联典指蒙骜的'孙子蒙恬,秦代名将。秦统一六国后,曾率兵三十万击退匈奴贵族,收复河套一带地区,并修筑长城,守卫数年,匈奴不敢进犯。传说又曾改良过毛笔。

 隆基西渭;

 肇祀东蒙。

 ——佚名撰蒙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秦·蒙毅事典。下联典指战国齐·蒙鳌事典。

 五言联

 典五官治楚;

 筑长城防胡。

 ——佚名撰蒙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秦代·楚觳楚大夫典五官有则,楚国大治。下联典指秦·蒙恬筑长城,胡马不敢南下。

 蒙氏宗祠六言联

 金代赫赫元帅;

 秦时炳炳将军。

 ——佚名撰蒙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金代右副元帅蒙古纲,咸平府猛安人。下联典指秦朝名将蒙恬,其祖先为齐国人。秦统一六国之后,奉令率兵三十万大败匈奴贵族,收河南地,并修筑长城。守卫数年,匈奴不敢进攻。他是毛笔的发明者。以枯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毫为被。这种笔,又名“苍毫”。

 蒙氏宗祠七言联

 文作苍毫光万世;

 武将友师震群狄。

 ——佚名撰蒙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秦朝名将蒙恬事典。

 蒙氏宗祠十言联

 上国掌谋,无愧名卿显职;

 中山得颖,永为文士宝珍。

 ——佚名撰蒙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秦代上卿蒙觳事典。蒙觳,出则参乘入则御前。常为内谋,诸将相莫与之抗。下联典指秦朝名将蒙恬发明毛笔事典。

;

蒙 觳:(生卒年待考),楚郭人。著名春秋时期楚国大夫。

春秋时期,楚国复国以后,楚昭王决定重新治理国家,壮大楚国的势力,但他马上就发现,楚国以前的一切典章制度都在战乱中毁没了。

这时,大夫蒙觳又制定了一整套新的典章制度,献给为楚昭王,使楚国的治理重新有了标准。

蒙 骜:(公元?~前240年待考),齐国人。著名战国末期秦国将领、军事家。

秦昭襄王时自齐入秦。

秦庄襄王元年(公元前249年),蒙骜为秦将,率师伐韩,夺取中原要地成皋、荥阳,置三川郡。

秦庄襄王二年(公元前248年),攻赵榆次、新城狼孟等地,取三十七城。

秦庄襄王三年(公元前247年),攻魏国取高都汲邑又攻占赵重镇晋阳,合置太原郡。

秦王政三年(公元前244年),领兵攻韩,取十二城。蒙骜率军东向攻魏。屡败魏兵,被魏公子信陵君率联军击败,取有诡等两邑。

秦王政五年(公元前242年),秦闻魏公子死,使蒙骜攻魏,取长平等三十城,置东郡,使秦国土与齐相接,对韩、魏形成三面包围之势。因屡立战功,官至上卿。

秦王政七年(赵悼襄王六年,公元前240年),秦长安君及大将军蒙骜率军十万攻赵,赵将庞锾领军十万御之,斩杀秦军大半,射杀蒙骜。赵国顿时国威大震。

蒙 武:(生卒年待考),蒙骜之子;祖居齐国,秦国人。著名战国末期秦国将领。

蒙武出身于名将世家,其家族原本齐国人,其父蒙骜在秦昭襄王时来到秦国,成为秦国的著名将领。相对而言,蒙武的名声较小,记载不多,但也是秦国当时的重要将领之一,曾北上远击匈奴和修筑长城,在秦始皇中后期成为秦朝当时最重要的将领。为秦朝的建章立下赫赫战功。

秦王政二十三年(公元前224年),蒙武作为裨将军和王翦带兵六十万进攻楚国,击破楚军主力于蕲,楚国大将项燕于此役战死。

秦王政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蒙武又和王翦带兵进击楚国,再次击破楚军,虏末代楚王负刍,灭亡了楚国。原属楚国的土地被划堆为三个郡。

蒙 恬:(公元前?~前210年),蒙骜之孙;祖居齐国,秦国人。著名秦朝将领。

父亲蒙武,为秦国名将。蒙恬是毛笔的发明者,他用枯木作为笔管,鹿毛为柱,兔毛作为被,研制出了流传千古的毛笔,这种毛笔又叫做“苍毫”。

蒙恬小时候就很喜欢学习法律,曾担任过审理案件的文书官。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他被秦始皇封为将军,后来因为破齐立功升任内史(京城最高行政长官),弟弟蒙毅也做到了上卿。兄弟二人很受秦始皇的器重。

秦国统一了六国之后,匈奴乘机南下,占据了河南一带地区(今内蒙古伊克昭盟一带的河套地区)。秦始皇遂命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匈奴,击退匈奴七百余里,屯兵上郡(今陕西榆林),收复了河南地(今内蒙古河套地区),并且因河为塞,临河筑四十四县城,迁谪戍居住。

蒙恬吸取战国时期据险防御的经验,从榆中(今甘肃榆中)沿黄河至阴山构筑城塞,连接起原燕、赵、秦等国的五千余里旧长城,并修筑北起九原(今内蒙古包头)、南至云阳(今陕西淳化)的直道,构成了秦朝北方漫长的防御线。长城西起临洮,东迄辽东,逶迤万余里。直道自九原抵云阳,全长一千八百里,后因修筑难修,未完工。但这些措施对防止匈奴的侵扰发挥了重大的作用。蒙恬驻兵上郡十余年,威震匈奴。匈奴慑于蒙恬兵威,不敢进犯。其弟蒙毅也位至上卿,常居宫中参与谋议。在将相大臣中,蒙氏兄弟与秦始皇关系最为亲近。

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始皇帝长子扶苏因谏说坑儒一事,被贬至上郡,监蒙恬军。

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出巡途中病死,赵高和李斯联合制造假诏书,命扶苏和蒙恬自尽。扶苏不辩真假,自杀身亡。而蒙恬不愿自尽,请求向胡亥申诉。赵高派的使者则将他囚禁起来。

蒙恬被囚禁之后,赵高曾经想放了他,但又担心蒙恬兄弟卷土重来,在胡亥面前他无法专权,所以就在胡亥面前诬陷蒙恬弟弟蒙毅曾经在秦始皇面前说胡亥的坏话。胡亥听信了赵高的谗言,将蒙毅杀死,然后又派人去杀蒙恬。蒙恬再次请求使者给他申诉的机会,但使者没有答应,蒙恬只好含恨服毒自尽。

蒙 毅:(公元前?~前210年待考),蒙恬之弟。著名秦朝上卿。

蒙恬先世为齐国人。其祖父蒙骜自齐入秦,历仕秦昭王、秦庄襄王、秦嬴政三朝,南伐东讨,屡立战功,于秦王嬴政七年(公元前240年)去世。其父蒙武亦为大将,在秦统一战争中建立了功勋。蒙武有子蒙恬、蒙毅。

蒙毅在朝廷中势力很大,经常作为皇帝的参谋,其他将臣都不能和他相比。典故“上国掌谋,无愧名卿显职;中山得颖,永为文士宝珍”中的“上国掌谋,无愧名卿显职”指的是蒙毅。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蒙恬被封为大将军,率军攻伐齐国,因破齐有功,被拜为内史(秦朝京城咸阳的最高行政长官),其弟蒙毅也位至上卿。蒙氏兄弟深得秦始皇的尊宠,蒙恬担任外事,蒙毅常为内谋,当时号称“忠信”,其他诸将都不敢与他们争宠。

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冬,秦始皇游会稽途中患病,派身边的蒙毅去祭祀山川祈福,不久秦始皇在沙丘病死,死讯被封锁。中车府令赵高这时得宠于公子胡亥,他想立公子胡亥,于是就同丞相李斯、胡亥暗中谋划政变,立胡亥为太子。

因早先赵高犯法,蒙毅曾受命公正执法,处置过赵高,后虽然因秦始皇恩宠,对赵高从轻发落了,但此事引起赵高对蒙氏兄弟的怨恨。

胡亥即位,便遣使者以捏造的罪名赐公子扶苏、蒙恬死。扶苏自杀,蒙恬内心疑虑,请求复诉。使者把蒙恬交给了官吏,派李斯舍人来代替蒙恬掌兵,囚禁蒙恬于阳周(今陕西正宁永正乡)。

胡亥杀死扶苏后,便想释放蒙恬。但赵高深恐蒙氏再次贵宠用事,对己不利,执意要消灭蒙氏。便散布在立太子问题上,蒙毅曾在始皇面前毁谤胡亥,胡亥于是又囚禁了蒙毅。子婴力谏,认为不可杀蒙氏兄弟。胡亥不听,先诛杀了蒙毅,之后又派人前往阳周去杀蒙恬。

蒙古纲:(公元?~1216年待考),女真族,本名和罗噶,原作胡里纲;咸平府猛安人(今辽宁开原)。著名金朝右副元帅。

进士,金承安五年(公元1200年)进士。累官东平府事、拜右副元帅、权参知政事、行尚书省。

金贞佑四年(公元1216年),益都张林侵东平,蒙古纲派遣行枢密院事王廷玉讨擒之。后改靖难军节度使,行省邳州。纲为人御下严信,赏罚必当。

后来发生兵变,蒙古纲为经略使禄格所杀。

蒙得恩:(公元1806~1861年),本名蒙上升,因上犯上帝讳,改名蒙得天,复因天字崇隆无比,又改名蒙得恩;广西平南大朋花王水马铃村人。著名太平天国将领、重臣。

蒙得恩祖父有三担稻种的田地(本书按:一百六十亩左右),近十头耕牛,所收稻谷达六万余斤,是个很富裕的农家。到他父亲辈兄弟三人分了家以后,吸鸦片成瘾,到死时家产基本上都败光了。

蒙得恩同胞兄弟四人,他最大,因为人口多,农闲时只得兼做一些小本生意,挑货郎担过村串户,以帮补生活。

清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农历2月,蒙得恩加入拜上帝会,后来跟随洪秀全参加了著名的金田起义,曾任御林侍卫、殿右二指挥。

清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今江苏南京)以后,蒙得恩又任春官又任正丞相,总理女营事务。后来升职为正掌率,得到洪秀全的宠信。

在太平天国历史上,蒙得恩算不上什么大角色。但有一点与众不同,那就是他与教主洪秀全的亲密关系。金田起事之初,蒙得恩即为洪秀全身边的御林侍卫,相类于现今的贴身警卫员。从广西一路打到金陵,他几无战功可言,但天朝甫立,他就成为洪秀全的大管家。而且,洪秀全在金龙殿大内深居简出,不轻易召见群臣,可蒙得恩却是极少数能入内面见天王、出外又联络文武的人之一。

在洪杨内讧、石达开出走之后的清咸丰七年(公元1857年)农历10月,蒙得恩被洪秀全委以重任,升官至正掌率,总理朝政,做了太平天国的第二把手。

蒙得恩升官,当上天朝的二把手,就是他对天王洪秀全最贴心、最忠心、最听话的丰厚回报。也正是他在洪杨内讧中的出色表演,既充当洪秀全的智囊和参谋,上传下达、秘密串联,剪除了杨党势力,稳固了天王的龙椅,使自己在内讧之后迅速跃升为重臣。

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初期,洪秀全曾下令不许属下夫妻团聚合居,实行了男女隔离的男营、女营管理制度。如有违反,即“犯天条”,以“奸*”罪处斩,即使是高级将领也一样治罪。如与蒙得恩官阶一样,但功劳大得多的陈宗扬,就因夫妻同宿而双双被砍头。镇国侯卢贤拔与妻子团聚两天,被人揭发,虽有杨秀清力保,仍被革爵治罪。然而,蒙得恩这个女营主管,却近水楼台先得月,犯下“多起奸*”的杀头之罪,可洪秀全却法外施恩,不但不予追究,反而因此而中止了男女隔离政策,还让蒙得恩等几个近宠高官在女营中大肆选娶美女多人为妻妾。蒙得恩得洪秀全之大恩,在太平天国无有出其右者。

清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农历5月,蒙得恩在天京病逝,大约就是纵欲过度所至,终年五十五岁。

后世的著名学者梁启超评论蒙得恩其人其事时说:“吾民族数千年生息于专制空气之下,苟欲进取,必以诈伪;苟欲自全,必以卑屈。最富于此两种性质之人,即在社会上占最优胜之位置也。”

蒙文通:(公元1894~1968年),四川盐亭人。著名历史学家、上古史专家。

蒙文通在中国思想史研究上也有专长,师承欧阳竟无,在佛学上也有精深的见地。

他有别于徐中舒自学成材,蒙文通的教育是在国学大师的精心指教下进行的。蒙文通五岁入私塾,1906年又随其伯父入四川高等学堂分设中学,五年后被选人当时国学最高学府四川存古学堂。

四川存古学堂是赵启霖仿张之洞在湖北创办国家机构而设,对人选学生要求极高,大多要求为举人,贡生及新式学堂中顶尖人才,而其旨在“保存国学,尊重蜀贤”。蒙文通进入学堂后,仍“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只读经史书”,时刻钻研于国学之中,且不拘于大师们平时所言,课余自行购置大量书籍,广涉经、史、子、集,对四库全书也开始涉及,早年广博的知识使蒙文通在后来治经、史、佛中都能显示出深厚的根基。

蒙文通治佛学,参与了发源于中国二十年代初期的今古文的大论战。

1918年蒙文通从四川存古学堂毕业后,返回家乡盐亭以办私塾为生,继续在破庙里从事经史研究,长达三年之久。五四运动以后,中国掀起一场新兴的文化革命。以鲁迅、陈独秀等为代表的新文化干将与吴宓、章士钊等学衡派发生激烈论战。在这场莫衷一是的争论中蒙文通难以取舍,便辞去重庆府联中和重庆省立二女子师范学校的职务,“游学于吴越之间,访学于各大经史家门下,与章太炎论古今之流变,与欧阳竟无论佛典之影响”。在长期的游学过程中,蒙文通仍难以在二者之间取舍却悟及佛学在中国思想中的深层的潜意识影响,蒙文通便停留在欧阳竟无所办的“支那内学院”内,潜心研究佛学,从1923年到1927年,长达四年之久。此期,蒙文通与汤用彤、能十力、吕澄等朝夕相处,互相争论,虽各论不一,相异甚大,甚至针锋相对者亦有之,但这对蒙文通佛学研究益发登堂入室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在长期的“闲话”与“争辩”中,蒙文通得以旁及各学派立论的根基及其论证的过程,从而使自己的体系益发精密、严整,以致在佛学研究上当时少有人能及。欧阳竟无由此而寄希望于蒙文通,希望他继承衣钵专研佛学。“改好刻竣(《中庸传》),先寄此。此惟我弟能知,个中人谈其事,欲其速达也……全恃观行,一丝九鼎;继续大难,德孤邻寡,亦可悲矣!”“孔学,聊发其端,大事无量,甚望我弟继志述事。”蒙文通离开“支那内学院”后,欧阳竟无己又常致函问讯,希望“共剪西窗烛、共作刻入谈”,“奈何经年不遗我一字!”

不负欧阳竟无重望,蒙文通在佛学研究上相继取得重大突破。欧阳竟无看完他所撰的《中国禅学考》、《唯识新觉罗》后,大喜过望,竟又重阅一遍,时而愤笔于原稿之间,时而挥墨于稿纸之上。之后,蒙文通所撰两篇皆被刊于院刊《内学》创刊号上,紧接于欧阳竟无的《佛法》、《心学》二文之后。

在经史文学上,蒙文通早在四川存古学堂便显示出深厚的根基。蒙文通于1914年所著的《孔氏古文说》,笔触深入旧史与六经的根基,由此辨其差别进而解开以后学者在二者上争论的症结。蒙文通独特的见地深得其师廖平的赞誉:‘文通文如桶底脱。佩服!佩服!后来必成大家。”之后,蒙文通又相继撰述《近二十年汉学之平议》、《经学抉源》、《天问本身》、《周秦民族史》、《中国史学史》、《考古甄微》、《儒家政治思想之发展》、《墨学之流变及其原理》等专论。

有别于阳翰笙写历史剧《天国春秋》借古以讽今,蒙文通治学专务学问本身。他常笔触探幽,从其本源寻找立论的根基进而撰述历代的变迁过程,逐条分源各派进行深人剖析,辨其前后承接及延续,从而使时分不经意的思想、词条都归人相应的渊源。由此廖平称其为“如桶底脱”。对于经史,蒙文通一向视之为历史的经纬,二者与文学互相交叠共同组成历史的洪流。他的著述论证也常以经治史,以史注经二者相互叠交,相互出人而辉映成趣。1968年蒙文通所著的《越史丛考》一书即详细引用一百三十余种古文献资料,有经有史,经史互证。文章从十二个角度探究越南的起源、发展、扩张、削弱的过程,论证谨严,资料详实,极具说服力。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越南当局授意其国内学者著《越南古代史》,以期为侵略我国寻找舆论借口。1984年,中华书局即将蒙文通所著《越史丛考》资料整理出版,《越南古代史》一书产生的舆论效果由此而消失。

蒙文通所著、所讲魏晋南北朝及隋唐断代史为当时国内权威。汤用彤先生曾在1957年的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会上发言提及蒙文通的专长:“现在很多人知道蒙文通是个史学家,并且是个上古史学家,但很少有人知道蒙文通在中国思想史方面也有特长,因为研究中国思想史特别离不开经学和佛学。此外,他对唐宋思想史的发展也极有研究,特别注意了过去向未被人注意的那些思想家。”因此,当胡适不再延聘蒙文通时,钱穆曾言:“文通所任,乃魏晋南北朝及隋唐两代之断代史。余敢言以余所知,果文通离职,至少三年内,当物色不到一继任人选。”后来蒙文通离职北大,隋唐史一门先由陈寅恪先生担任。还未教一个月,其夫人就威胁说:“若不辞职北大,即不再过问其三餐。”隋唐史只得由各学者分授,学生甚为不满,胡适为此也大伤脑汁,却也拉下下学者的脸面到天津去延聘蒙文通,授课一事也只好敷衍了事。

文如其人,蒙文通生性刚直而不轻易苟同于人。他先后执教于重庆府联中、重庆第二女子师范学校、成都大学、中央大学、河南大学、北京大学、天津第一女子师范学校、四川大学、华西大学等校。任教期间,蒙文通不仅学术迥异于人,而且脾性也有刚气。1931年四川军阀为节省教育经费以挪至他用,强行将成都大学。成都师范大学、公立四川大学合并为国立四川大学。蒙文通愤而辞去职务以示抗议,后执教于河南开封;在河北女子师范校期间,日伪政府多次强“邀”其撰写类似《越史丛考》之类的政治学术文章,并以重金相诱。蒙文通虽一家七口,经济拮据,加之抗日战争爆发,家计日益困顿,仍对来者严辞相拒。后来举家迁往四川,执教于川大。而他对胡适的态度则近乎有几分“牛”气。在北大期间他竟一次也没有前往胡适家拜访,钱穆先生亦称“此亦稀有之事也”。这事弄得胡适十分难堪,胡适以至置北大隋唐史无人授课一事于不顾也不再续聘蒙文通,蒙文通也处之泰然,仍我行我素,后转至天津一女师,与徐锡予及其他人交往依然如故。

从河北女子师范大学转至四川大学后,蒙文通应郭有守之邀,出任四川省图书馆馆长。新中国成立伊始,蒙文通又兼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员和学部委员。此期蒙文通犹喜撰述从未被人注意的思想家,辨其本源,考其流变,进而论其在历史中的影响,同期而地域、传说的注重较前期大为提高。在巴蜀史的研究中,蒙文通的研究也贯穿了他由经人史、经史兼治的学风。

1968年,蒙文通撰完《越史丛考》的初稿后便与世长逝享年七十四岁。

蒙继龙:(生卒年待考),著名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家

华南理工大学机械学院研究生导师。

蒙桂珍:(公元1950~今),女;广西柳州人。著名戒瘾医学专家。

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军医系,从事临床医疗工作二十四年,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广州疗养院院长,主任医师。

从事戒毒工作已多年,2000年撰写的《阿片类依赖的中医戒断述评》获北京第四届中国新世纪精华文集代表作研讨会一等奖;前后共发表医学论文二十余篇;获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先后承担军队科研课题两项。

蒙 默:(公元1926~今),蒙文通之子;四川盐亭人。著名民族史学家。

曾任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历史系教授,以西南民族史见长,现退休。

蒙 铎:(生卒年待考),壮族;广西横县人。著名法律工作者。

1952年加入中国***。

历任青年团横县县委书记,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检察院副处长,中共柳江县委副书记,柳州地委宣传部副部长。

现任柳州地区中级人民法院院长,广西壮族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院长。

蒙子军:(公元1939~今),陕西泾阳人。著名当代书画家。

蒙子军擅长中国画。西安美术学院附中毕业。

1958年参军,曾任兰州军区政治部文艺创作室副主任、甘肃文联委员。

作品油画《小河涨水》,中国画《采风图》等。作品多次获军区一等奖,曾被毛泽东纪念馆、周恩来纪念馆、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等收藏,出版有《蒙子军书画》。专题片《蒙子军与鸡毫书法》。

蒙庆琨:(公元1940~今),笔名蒙叔;广西来宾人。著名当代作家。

1958年参加工作,1961年广西农垦干校学习,在国营农场先后任过会计、事务长、统计、生产队长,执会计职称,退休前在广西红河实业总公司工作。

自1993年始以推出短篇诗歌、小说为主,其中《雄鹰》、《脸黑》收藏于中国当代作家代表作陈列馆,获收藏、获奖两证书;《思想上的长城》、《新人倍出》、《老翁又重阳》展藏于中华当代文学艺术作品展藏馆,获展藏、获奖两证书;《崖石》在“今日中国当代文化艺术创作大联展”中获“佳作奖”;《游子之心》在“新作家杯全国文学大奖赛”中获“新作家奖”;《“双休日”的谢阿姨》、《家乡的那条小路》提交给人民日报培训中心等单位在北京联合召开的会议上,先后获评“二等奖”,《家乡的那条小路》后被陈列馆收藏;《家乡的那条小河》在陈列馆等单位举办的“99赤壁文字笔会”上获评“二等奖”。其他作品还有十数篇首获其他奖和数十篇首在报刊发表外分别收入《97中国诗文选萃》、《星光灿烂》等多部诗历、专集和丛书。

2000年3月被《世纪风》丛书编委会评定为“百名文字世纪之星”。

名录已收入《中国当代文学艺术人才传略》、《中国文字艺术家与文房四宝专家传集》、《科学中国人·中国专家人才库》、《中国文艺家辞典》、《世界优秀人才大典》、《世界华人文学艺术界名人录》、《世界华人风云人物传记》并获发“世界华人风云人物荣誉证书”等多部辞书。近年,数十次被邀参加各种文学会议,个人整理“专集”,但因经济困难而无力自费出版。

曾先后受聘中国当代作家代表作陈列馆等多家单位、报刊创作员、特约创作员、作家、记者、特约记者、编辑、特约编辑。

蒙 耀:(公元1953~今),壮族,广西百色那被人。著名地方电力工作者。

那被县水电局局长兼县电业公司经理工程师。他在超负荷工作情况下能勤勤恳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勇于开拓进取,带领广大干部职工努力拼搏,使县电业公司由原来的五类企业晋升为四类企业,成为全县唯一的电力骨干企业。该企业现拥有固定资产四千三百万元,效益也不断提高,供电量逐年增加,1997率达3595万kwh比1996年同期增加645%;回收电费四百七十八万元,比1996年增收1614%;上交税金七十七万两千元,比1996年增加三百二十五万元,利润为一百零二万元,线报率从1996年的123%下降到1997的1104%。单位的第三产业也形成了。

1997年电业公司党支部被评为县先进单位、支持环卫工作先进单位、广西实施“纲要”先进单位,被国家体委授予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被自治区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列为全区“文明窗口”示范点先进单位;他本人也被评为地方电力生产管理先进工作者、百色地区优秀***员、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先进工作者、“百名优秀***员”和积极支持工会工作的党政领导。

蒙汉民:(公元1955~今),著名热动力工程师

1974~1985年从事热动力技术工作;1986~1988年参加北京自修大学进修工经学毕业;1988年毕业后继续从事热工技术工作至今;1997年研制出972266720专利项目,1999年2月被国家授予专利。

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反复实践,终于研制出一种双向免冲洗高清晰度锅炉水位计,填补了国内空白,其发明已于1999年2月获国家专利,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双向免冲洗高清晰度锅炉水位计,它是由法兰、套头、中间连接套以及连接管组成,中间连接套与上下套头号、中间连接管、法兰、套头号固定连接构成一整体,其特征是中间连接套纵向开设的观察通槽孔,在上下套头号与中间连接套的中心孔内安装有透视液流管,透视液流管由磁头号内的空心内芯挤压密封环紧固,使其形成循环结构,具有双向可以反装,长期连续清晰度高的特点。

该技术产品可广泛用于05T-1000/h55℃的蒸发量的蒸汽锅炉,它正确地监视锅炉运行中的水位,显示确保锅炉安全地运行,这实现民族科技产业化作出更大的贡献。

蒙美刚:(公元1957~今),壮族;广西靖西人。著名地方公安干警。

西林县公安局政工科科长三级警督。他1979年参加工作,先后在广西靖西县联合师范任教师,在西林县文化局文化馆任副馆长、馆长等职。1991年调入公安局工作后,历任西林县公安局八达派出所民警、局办公室副主任、政工科副科长、科长等职。其绘画作品曾在全国画展大赛中获过大奖。两次被评为西林县公安局先进工作者;1998年5月5日为表彰他在1997年度政工工作中的突出贡献,百色地区公安局为其荣记三等功一次。

  蒙恬有后代。

  从《蒙氏家谱源流》及诸多蒙氏族谱看,都有“蒙得姓于周先王封后裔以东蒙主,祀遂因以为氏,至秦有蒙骜、蒙恬。晋时有其昌者由关西安定徒金陵”的记载。《史记》有“蒙骜自齐事秦昭王,官至上卿”之记。按《史记·蒙恬列传》关于蒙恬与蒙毅之说,蒙氏蒙恬一门早在秦时,已经在关西“定定”这块风水宝地安居乐业了。据史料记载,族谱记录,近人研究,一致认为,中国蒙氏应是得姓于山东,族发于安定。

  那么,“安定”这个地方到底在哪里呢?

  从《秦代关中地图》标注的关西“定安”看,尽管此地是指今日的甘陕交界处,然归秦所辖。西汉宁夏泾川县泾河北岸的“安定郡”的地理位置,按汉制,也属秦辖陕管。从历史源头看,蒙氏一族今全国各地近60万人之多,均分别因当时情势所逼,从陕西迁徙他地的。

  蒙氏蒙恬一族家谱上有“居上林”一说。据考,全国“上林”之地颇多,陕西就有多处。如长安“上林”,泛指长安到咸阳这块地方。淳化县甘泉山“上林”,史载在甘泉山南侧(今淳化县铁王乡凉武帝村一带)。此地有先秦君王所建的甘泉宫,秦始皇、汉武帝时修葺扩建,秦二世在旁曾建林光宫。

  甘泉宫隶属秦汉离宫。臣不离君,作为秦军统帅的蒙恬以及蒙府,必然居住于甘泉山“上林”凉武帝村周围之地。据蒙姓相关家谱记载,蒙恬和蒙毅遇难后,“蒙家军”的后代逃离安定(郡),流落于中原诸地。蒙恬之妻原配胡氏,携长子蒙崇德,次子蒙宜德,长孙蒙淡云及其家人,也随之从“上林”蒙府逃出,一路向西而去,只是未曾逃远。

  在今淳化县十里塬西北2公里处,有一个叫蒙家村的地方。该村现有人口3000余人,蒙姓人口占到90%以上。经过多次访贤(和年长者座谈)得知,百年来,这儿夏季多发暴雨,村里的耕地经常会被突降的暴雨冲刷成渠。雨后,村民总会在被冲刷的田地里捡到大量的古钱币,经辨认,其多半为秦时的秦半两。且曾挖出秦陶罐和大量的秦砖。

  上述记载与文物(出土实物)表明,秦时,这个村落就已经存在,且居住的是蒙姓先民。从蒙家村位置看,距甘泉山“上林”古云阳城址(凉武帝村)约10公里。其间仅有南北走向的沟豁两道。蒙恬死后,居住在“上林”蒙府的妻儿老小,逃难“向西”自然应该是越沟翻豁,落脚在十里塬这儿的蒙家村。

  在今咸阳市境内,以“蒙家”命名的村子,除淳化县十里塬蒙家村外,还有旬邑县原底蒙家村,三原县马额镇蒙家村,泾阳县蒋路乡蒙家沟村,泾阳县白王镇下蒙村,泾阳县泾干镇蒙家村(今吉原村)共五个。但据《咸阳市志》记载,并考证相关蒙氏家谱,上述蒙姓村落,均于明中叶之后成村,且均是从淳化县十里塬蒙家村移民而来。

  至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这十里塬的蒙家村,就是2200年前蒙恬家人逃难落脚之地;这里的蒙姓村民,就是在这片土地上坚守了2200多年、历经艰难困苦而不离不弃的蒙恬后裔。

博白冯氏祖根

广西博白冯氏后裔的祖先,从十六国时期说起,北燕冯氏王朝,其中一分支往南迁(岭南冯氏),分支到博白支系后裔至今约15万。

一世冯和(约生卒330-400年)生冯安。

二世冯安(约生卒350-420年)生冯跋,素弗,冯丕,冯弘。

三世冯跋(约生卒370-430年,北燕王位409-430)生冯永和冯翼等一百多个子孙。

三世冯弘(约生卒378-438年,大哥冯跋去世后,弟冯弘接过王位430-436年)生冯崇(投北魏),冯朗(投北魏),冯邈(投北魏),冯业(迁岭南广东古新会,今番禺开基)。

岭南一世冯业公(约生于418年)冯弘第四子,冯弘乱世中投高句丽(今朝鲜),公元437年命其子冯业率300多人浮海南投归刘宋王朝,从新会越塘(今鹤山市,沙坪镇)登陆入粤(从南雄入口)留居新会(今番禺),官职化侯新会大守,配妣容氏,墓葬番禺龙城北山,坐北向南,夫妻合冢,遗迹犹存,生冯谊(瑄)和冯书,之后连续七代统治岭南天下,军中大权在手,保护岭南二百几年太平。

二世冯谊公(瑄)(约生于450年)冯业之子,配妣唐氏,生冯融,官职罗洲刺史,墓葬高凉特恩山上(今吴川县境内),夫妻合冢。

三世冯融公(约生于478年)冯谊公之子,配妣氏,生冯宝和冯贝,官职罗川刺史,墓葬新会飞鹅岭,墓前有石人,石马,石狮,石箭,石柱,石龟尚存。

四世冯宝公(生卒507-558年),妣配冼氏,生冯仆和冯阶。官职高凉大守,定居高凉开基祖,与大族冼氏联婚,随开皇十一年,追赠宝公为广洲总管谯国公。陈永定二年,戊寅十二月宝公卒,墓葬高凉怀徳乡十五里凤凰山,墓坐巽向乾兼已亥。配妣冼夫人,号称岭南圣母,寿享84岁,疑似古墓葬于电白或阳春潭水马鞍山。

据明隆和咸丰年间博白《冯氏族谱》记载:南海始祖冯业公到博白元淑公,又名冯圣(胜)支世系,是从北燕皇族乱世中从北迁移到南,从东沿海而来,南海登陆,在广东新会(番禺)定居开基创业并生子,岭南开族始祖冯业公,为一世祖。

一世祖冯业公(约生于418年),冯弘第四子,南海番禺开基创业,岭南始祖,罗州刺史,妣氏生二子,长冯谊(瑄),次冯书

二世祖冯谊(瑄)公(约生于458年),罗州刺史,冯业公长子,定居新会,妣氏生冯融

二世叔祖冯书公,冯业次子,吴川刺史,定居新会,妣氏生二子,长子冯球,次子冯伟(北山刺史)

三世祖冯融公(约生于478年)又名园深字渊园号知圃,冯谊公之子,罗州刺史,妣氏生二子,长冯宝,次冯贝

四世祖冯宝公(生卒507-558年),冯融公之子,授封高凉大守,役化岭南,妣冼氏夫人生二子,长冯仆,次冯价

四世叔祖冯贝公,后面没内容记载

五世祖冯仆公(约生于550年)字惟乙号广伦,冯宝公长子,阳州郡守,加封涯州总管,妣氏生三子,长冯暄(嗣兴),次冯盎,三冯魂

五世叔祖冯价公,后面没内容记载。

六世祖冯暄(嗣兴)公(约生于568年),冯仆公长子,妣氏生子冯乐又名灵绍

六世叔祖冯盎公,字明达(生卒约571-646年),冯仆公次子,高州凉徳,继承祖业,袭作越人本部大头领,隋仁寿年间先后出任宋康令,汉阳大守,武徳三年(620年)率军攻破由高法澄等所占据的番禺,苍梧等地,后自称总管,622年举地降唐,后被授上柱国高州总管,位至越国公,盎公有子30名

六世叔祖冯魂公(约生于573),冯仆公三子,平定岭表,以功仕韶州总管,后面没内容记载。

七世祖冯乐公又名灵绍,字慈明(约生于586年),冯暄公之子,徽州刺史,妣氏生二子,长子琮,次子球

八世祖子琮公(生卒约605-673年)冯乐公长子,移居福建长乐,居住汀州府朱褚街瓦子巷,妣氏生二子,长冯源又名慈让和玄英,次玄雄。

八世叔祖子球公,冯乐公次子,后面没内容记载。

九世祖冯源公又名慈让和玄英(约生于624年),子琮公长子,妣氏生子冯捷号边月

九世叔祖玄雄公,子琮公次子,后面没内容记载

十世祖冯捷公号边月(约生于643年),冯源公之子,唐代文举,妣氏一配和二配,共生五子元常(约生于663),元淑,元明,元政,元斌

十一世祖元淑(约生于670年),冯捷公次子,妣氏生三子,长始平,次始兴,三始盛(元淑授封始任通判,迁往南洪官功与大兄元常同劳名记列傅)

十二世祖始平公(约生于699),元淑公长子,妣氏生二子,长朝恺,次朝元

十三世祖朝恺公(约生于731年),始平公长子,南唐大将军,生三子,长任君,次任国,三任臣

十四世祖任君公(约生于763年),朝恺公长子,妣氏生锦文

十五世祖锦文公(约生于796年),任君公之子,妣氏生二子,长世英,次世茂。

十六世祖世英公(约生于828),锦文公之长子,妣氏生二子,长冯清,次冯宋

十七世祖冯清公(约生于859年),世英公长子,妣氏生三子,长时行,次时政,三时明。

十八世祖时行公(约生于891年),冯清公长子,妣氏生如海

十九世祖如海公(约生于922年),时行公之子,妣氏生二子,长冯奇,次冯己

二十世祖冯己公(约生于954年),如海公次子,移居到广西贵县,冯已坟在贵县雷脚岭,妣氏生二子,长冯檀,次冯享。

二十一世祖冯檀公(约生于986年)冯已长子,妣氏生二子,长冯赖,次冯周

二十二世祖冯赖公(约生于1018年),冯檀公长子,妣氏生三子,长博武,次博松,三博庭

二十三世祖傅庭公(约生于1052年),冯赖公三子,妣氏生二子,长孔博,次孔乾。

二十四世祖孔博公(约生于1085年)傅庭公长子,妣氏生二子,长冯诚,次元淑公又名冯圣(胜)

二十五世祖元淑公又名冯圣(胜)(约生于1112年),孔博公长子,妣蒙氏生博白二子,长法食,次法宋,有说四子,三法琰,四法君(三子和四子后裔不在博白),元淑公为博白冯氏一世祖

一世始祖:元淑公又名冯圣(胜)(约生于1112年),孔博公次子,葬于博白城外人民公园登高岭,坭坟。配妣蒙氏,葬于博白县城东郊(今博白人民医院门诊西北边)坭坟,生博白二男:长法食,次法宋

二世伯祖:法食公(约生于1152年)元淑公长子,大约1192年移居白州(现博白),在现在的新兴街冯氏宗祠居住,任白州都吏兼千总,任上卒故。葬柯木乡寨城坡(今柯木中江村寨城坡)。立庚山甲向,砖面坭坟。配妣林氏,生三男:长德明,次德盛,三徳显。葬于柯木镇中江村龙胆窝根岭,立甲山庚向,面前有深潭

二世祖:法宋公(约生于1157年),元淑公次子,随兄和父母约1192年移居广西博白,葬柯木乡寨城坡上今柯木镇中江村寨城坡,立癸丁向。配妣刘氏,生二男:长德通,次德达。葬于柯木镇铁罩岭,砖面恢砂头

三世祖:德通公(约生于1205年),法宋公长子,任三谨堡官员,葬于三谨堡木头山。配妣甘氏,生三男:长兰芳,次芝芳,三茂芳。葬于三谨堡灯心塘

三世叔祖:德达公(约生于1211年),法宋公次子,葬柯木乡高山,穴名狮子滚球。配妣庞氏,生三男:长桂芳,次林芳,三芥芳。葬于柯木乡下坡。其后裔分居禄珠上沙村等地

四世祖:兰芳公(约生于1248年),德通公长子,原葬于木头山灯草堂,后迁葬狗瑞岭,后土恢砂头夹火砖碑,配妣王氏(另说陈氏),生二男:长满朝,次满庭。原葬于木头山灯草堂,后迁葬狗瑞岭。

四世叔祖:芝芳公(约生于1252年),德通公次子,元末明初任广东南海军务总督以身旬国,迁回葬沙岗岭落路头泥坟,配妣梁氏,生二男:长满春,次满圆。葬于草干岭,坐北向南。后裔分居柯木,江宁,永安凤冲,江正,屯谷大塘部分,大塘狮子头冯子材祖藉地,官垌部分等处

四世叔祖:茂芳公(约生于1254年),德通公三子,葬于柯木圩尾岭砖坟,配妣罗氏,生三子:长满怀,次满容,三满胎,葬西香塘岭鼻上。后裔分居柯木部分,陆川部分等处。

五世祖:满朝公(约生于1296年)兰芳公长子,葬于柯木乡狗瑞岭狗肚窝。配妣庞氏,生三男:长丽峰,次丽山,三丽宏。葬于牛路头路背,立子山午向兼癸丁,灰沙坟

五世叔祖:满庭公(约生于1300年),兰芳公次子,与父兰芳公创业三谨堡,葬于三战圹牛头岭。配妣张氏,生三男:长丽荣,次丽华,三丽庄。葬于三谨堡坡木头岭上。其后裔今分居外地贵县,平南,兴业,玉林,官垌,屯谷,堂利等处。

六世祖:丽峰公(约生于1334年)满朝公长子,柯木牛路头迁移水鸣镇新和香里弼社屋塘居住。配妣罗氏,生二男:长维甲,次维乙。罗祖婆从老鸦坡迁回与夫仝墓,葬于水鸣镇新和村委大科圹附近尖峯岗上(国师留题地:射赖对射寥,羊角对羊腰,春天牛不到,冬天火冇烧,谁人葬得中,子孙坐王朝,本留题地正落在丽峰公穴,近代最出名后裔有抗法英雄冯子材。后裔分居,水鸣,亚山,凤山,英桥,永安部分,那林部分,浦北部分,合浦,沙河,贵港,平南,兴业,陆川部分,灵山部分,钦州部分,共约现在后裔60000多人

六世叔祖:丽山公(约生1338年),满朝公次子,住柯木乡祖地,葬于柯木乡狗瑞科岭狗头上。配妣包氏,生一男:维荣,葬不详。其后裔分居屯谷,柯木,那林,北流等地

六世叔祖:丽宏公(约生于1340年),满朝公三子,住柯木乡下街坡,葬于圩背岭上,配妣庞氏,生一男:维赋,葬不详。后裔分居那林和永安等地

七世祖:维甲公(约生于1383年 )丽峰公长子,葬水鸣镇新和村委社屋圹附近的高车岗岭头,坐北向南(三岭鼻回合最高处),即宗鸾公白坟左上角处。配妣梁氏,生二男:长宗唐,次宗臣。葬摇平岭坭坟

七世叔祖:维乙公(约生1387年),丽峰公次子,葬于新圩岭,妣黄氏,生二男:宗鸾,宗凤。葬于社屋圹后背岭中段。其后裔分居水鸣镇,小江镇,福旺,寨圩等地

八世祖:宗唐公(约生于1420年),维甲公长子,葬于新和村二级公路旁石桥岭脚上去约150米处,夫妇仝墓,灰沙头坟,坐北向南。生三男:长曰伦,次曰荣,三曰所(过继宗凤叔养),后裔分居水鸣,柯木,屯谷,那林,凤山,英桥,陆川,亚山,永安,官垌,张黄,合浦,沙河,灵山,钦洲等地

八世叔祖:宗臣公(约生于1426年),维甲公次子,葬水鸣高车头岭,坐北向南。配妣陈氏,生五男:长曰驱,次曰迎,三曰谈,四曰崇,五曰丙。葬于频斯岭,坐东向西。其后裔分居水鸣,浪平,双凤等地

九世伯祖:曰伦公(约生于1854年),宗唐公长子,墓葬不详。配妣氏,生四男:万球,万璋,万垂,万惠。葬不详。后裔分居水鸣黎旺,自信圹,亚扶,英桥,那林,利山督,长者地,官垌牛窝背等地

九世祖:曰荣公(约生于1458年)宗唐公次子,葬水鸣新和村委长地坡,穴名大船出海(传说顶级富豪风水地),灰砂坟头,坐北向南。配妣庞氏,生一男:万仲。葬长地坡,穴名,大船出海(传说顶级富豪风水地),灰砂头坟,坐南向北

九世叔祖:曰所公(约生于1462年),宗唐公三子,过继甲岭宗凤叔公养

十世祖:万仲公(约生于1505年),曰荣公之子,葬于水鸣新和村委东心坡附近,长地坡,穴名,大船出海(传说顶级富豪风水地),坐东向西,灰砂头砖碑,配妣林氏,生三男:长雁斌,次以斌,三锡斌。葬于水井径背上约18米处。坐北向南,灰砂头坟

十一世佰祖:雁斌公(约生于1528年),最初移居塘裸,字秉成,万仲公长子,葬于水鸣镇新和村委塘鼻屋背岭距厅屋约200米处,坭坟。其三弟锡斌在前,相距约15米。其二弟以斌公在同一岭脉后面。坟坐北向南178度,立寅申兼丑庚。配妣罗氏,生五男:长子海波(塘裸,大科塘,白坟坡,大屋村,张黄圩尾,合浦闸口,六丰水,新屋村等地),次子海渍(分居亚山镇流耶大坡顶,石岭背等处),三子海深(分居亚山镇流耶今称田旺村金田岗,新屋,长田村等地),四子海池(分居浦北,张黄,灵山等地),五子海浪(分居亚山镇流耶石鹤嘴尔后迁移浦北县张黄镇大平村委冯屋村,陆川冯村,官垌等处),葬于黄泥岗

十一世佰祖:以斌公(约生于1530年),最初移居长地灵青肚后移居甲岭,后来再移居浪马开族,葬于新和村委塘鼻村后岭脉后六合麓上。配妣庞氏,生四男:长海宵,次海宾,三海容,四海宝。葬于浪马油麻地飞鼠岭,后裔分居水鸣浪马,凤山镇等地

十一世祖:锡斌公(锡斌约生于1558年),万仲公三子,守居长地灵青土,葬于新和村委塘鼻村屋后背岭,与其大哥雁斌公相距前面15米左很,泥坟。配妣罗氏,生二男:简称留守长地坡的二东房,大房维裔(守居长地),二房维吾(移居东心坡),葬于长地坡,穴名,大船出海,泥坟,坐北向南,与曰荣公坟墓前面距离30米左右。后裔分居水鸣镇长地,东心坡,龙凤坡,永安镇贞平,新祥(沙河,合浦,灵山,钦州,陆川失联)等地

十二世祖:维裔公(约生于1607年)修职郎,锡斌公长子,葬于水鸣新和村委东心坡附近,水井径背上距离万仲祖婆上面几米,坐北向南,青砖坟头,配妣汤氏,生三男:长子懦琰(守居长地)次子懦瑄(移居黄沙水),三子懦阶(移居龙凤坡)。葬于二电径白灰坟

十二世叔祖:维吾公(约生于1611年),锡斌公次子,葬于佛子岭,辰山向戍兼乾分针,配妣罗氏,生二男:长世茂,次世盛,葬于东心坡屋背岭,坐北他南。后裔居住水鸣东心坡,石梯水(今官垌)石南,英桥,陆川,灵山等地

十三世佰祖:懦琰公(约生于1655),维裔公长子,葬于长地屋头坡,配妣杨氏,生二男:长君庭,次君召,葬水井径对面岭鼻,后裔守居长地灵青土。

十三世祖:懦瑄公(懦瑄约生于1659年),维裔公次子,葬于桞埇对面圆岭头,坐东北向西南泥坟青砖面,配妣宾氏,生三男:长君迎,次君聘,三君用。葬于桞埇岭鼻,泥坟石头碑。生三男:长君迎,次君聘,三君用。懦瑄公约于1682年与老弟懦阶叔祖,一个锅头打烂各一边,离开长地到黄沙水底圆化,半边锅头起家(现在永安新祥开基始祖)

十三世叔祖:懦阶公(约生于1563年)维裔公三子,葬于屋背岭,配妣庞氏,生二男:长子廷相,次子廷斌,葬于屋背岭白灰坟,懦阶于1682年和二哥一个锅头打开各一半离开长地,经几地居住后,最终定居龙凤坡开基始祖

十四世佰祖:君迎公(约生于1694年),懦瑄公长子,葬于南进朋逢茶山鼻坭坟,配妣彭氏,生一男:仔明,葬于南进牛皮屋地垌坝筒背坭坟,后裔移居合浦和英桥及陆川等处(失联)

十四世祖:君聘公字翰章,修职郎,碑文记载生于康熙庚辰年九月二十三日辰时(1700年9月23日辰时),懦瓀公次子,寿享七十有三秋葬于桞埇门口圆岭,之阳巽龙入首乙山辛向兼卯酉白灰坟,配妣李氏,生三男:长仔阳,次仔振,三仔芳。生于康熙庚辰(1700年)年六月十三日卯时,寿享七十有六秋,葬于东合浦县进二啚十黎木坪新屋地岭,之阳辛龙入首寅山申向兼艮坤分针,白灰坟。后裔康熙六十年(约1721年)从底圆化移居桞埇建村

十四世叔祖:君用公(约1704年),懦瑄公三子,旺堂景看牛跟路人口角,被火箭打死,葬于杉木鼻屋地背坭坟

十五世佰祖:仔阳公(约生于1730年),君聘公长子,葬于南进足坡山坭坟,配妣黄氏,生一男:文贤,葬于马峰岗泥坟,后裔移居沙河和陆川(失联)

十五世祖:仔振公字遂云(兴岳),号宏声(作霖)(约生于1734年),君聘公次子,郡乡大宾例赠国学生,濂洲当官:修职郎,寿享六十有四秋葬于东合浦樟黄水洪埇壬龙入首癸山丁向兼子午分针,地形猛虎擒猪,风水影响人物:孙冯锦芯(八角耳),增孙冯子材,武馆宗师,民族英雄,大配妣潘氏(有说庞氏)生一子,长文隆,葬于南进江和麓石磥形,坐西北向东南,白灰坟变泥坟,二配妣陈氏生三子,次文超、三文阶字广运、四文奇。生于乾隆戊午年(1738年)十二月初三日亥时,终于嘉庆壬戌年十一月十八日戌时,寿享六十有五秋,迁葬于东合浦兴忠三冬石埇新塘岭,午龙入首酉山卯向兼辛乙分针

十五世叔祖:仔芳公(约生于1736年),君聘公三子,葬于南进塘蛇鼻泥坟,配妣黎氏,生二男:长文青,次文云。葬于南进牛皮屋地垌岭鼻泥坟,后裔移居合浦和陆川(失联)

十六世佰祖:文隆公(约生于1754年),官职:登仕郎,宏声公长子,葬于桞埇麓草竹岭坐西向南泥坟,大配妣罗氏,葬于针山坭坟,二妣庞氏,生三男:长锦朝字卅三,次锦廷字章浦,三锦邦又名锦伟。葬黎旺黄瓜岭白灰坟,坐南向北。后裔嘉庆五年后从桞埇移居茶子麓,部分后裔移居祥和堂,髙垌麓,杉木鼻,秋风堂等处

十六世佰祖:文超公(约生于1758年),宏声公次子,葬于桞埇麓坟地岭,坐北向南泥坟,配妣罗氏,生二男:长子锦国又名锦辉,次锦明。葬于磨刀水岭竹子头泥坟,坐北向南。后裔嘉庆十年后从桞埇移居茶子麓,之后移居大埇肚等处

十六世祖:文阶公字广运(锡九),号伯延。(约生于1760年),钦廉(合浦)官:修职郎,宏声公三子,葬于秋风堂屋地背圆岭泥坟,坐北向南,配妣黎氏有说庞氏,生三男:长锦秀号文涛,次锦芯字文贵号八角耳。三锦贤号文球,葬于钦州浦北石梯水大斗肚坭坟,坐西南向东北。后裔清嘉庆十三年后从桞埇移居回底圆化,道光十三年从底圆化移居大车坪。

十六世叔祖:文奇公(约生于1762年),国学生,宏声公四子,葬于历山黑水塘庚酉龙入首坐癸丁兼子午分针砖坟,配妣赵氏,生六男:长锦瑶排七公,次锦璜字学璜,三锦璋字学璋,四子锦兴字玉堂,五子锦英字轮甫,六子锦隆。迁葬于官垌深水田头屋背岭,坐西北向东南泥坟。后裔清嘉庆二十三年后从桞埇移居祥和堂,林垌,大埇口

十七世祖:如秀又名锦雨和锦陆,字远昌,号文涛,考中举人(约生于1783年)。文阶公长子,葬于社背麓合水岭鼻泥坟,坐北向南。配妣宾氏,生五男:长云川,次云普,三云平,四云天,五云武。葬于母猪岗头,泥坟石头碑,后裔清宣宗道光十三年从底圆化移居大车坪

十七世叔祖:锦芯公又名锦清(生卒1786-1848年),字文贵(质菴),号八角耳,族长宗师,文阶公次子(老二,又得名:冯二公)开始葬于桞埇园岭头,后迁葬钦州,配妣黄氏有说庞氏(生卒1788-1850年),生收养一男:流浪儿子材。祖婆开始葬于屋地坡坭坟,后迁葬大貌头,穴名金鸡对面啼,葬在鸡嘴上,又名望君石根里面(国师留题地:大貌高,小貌底,两只金鸡对面嘀,谁人葬中凤凰地,养得广东共广西)。后裔道光十三年从底圆化移居大车坪,之后道光二十八年从大车坪移居钦州。

十七世叔祖:锦贤又名锦球公(约生于1788年),号文通。文阶公三子,葬于母猪岗头泥坟一穴,配妣庞氏,生一男:云广字际琳。葬于白坟麓岭岗坐北向南,后裔道光十三年从底圆化移居大车坪,之后从大车坪移居屋地坡和蛇窿垌

清朝前后字辈

黄沙水字辈

文锦云成光世徳

诗书日月远科明

长塘角迁大车坪迁钦州字辈

自宣文明育富贵

子相承树徳保国

同治四年重抄

附:族谱内容根据咸丰年间老族谱和新族谱并综合老人口术的内容编写而成,来自最近两年,如有不足之处,望读者包涵

搜索

输入姓名查字辈

博白县沙河镇冯氏

姓氏家谱查询免费版

玉林十大祖坟

姓名查询家谱

博白十大名坟

肯定不是蒙古族的,蒙姓的确很少,但分布很广,全国又以山东,江苏,广西较多蒙姓,广西蒙姓又分为少数民族,和汉族,但我想两者没有一点关系,另外其它各省一样有分布,想想蒙姓的祖先多伟大啊,秦朝有,蒙毅,蒙恬,蒙武,等我想我们应该是同一个祖先的,我也是来自广西的汉族蒙姓,老家山东,蒙阴县前些天我还认识了两个来自辽宁和甘肃蒙姓朋友呢希望我说的这些能帮上你

流传在蒙姓族中的传说 (一)有一天,一个落难的人睡在厨房,他头枕柴薪,脚伸入灶膛内;衣衫破烂,形同乞儿。在外面,有两个书生正观天象聊天,其中一个说:“天子落难,头枕柴薪当枕睡,脚入灶膛来取暖。”这两个书生是蒙氏先人,那个落难的人是秦始皇。秦始皇一听,心想:书生观天象就知我落难的情形,要是传扬出去,那还了得?于是,秦始皇回去后大肆杀读书人,蒙姓族人也被诛杀,或背井离乡,或隐姓埋名。 (二)蒙恬被秦二世胡亥假传遗诏赐死时,被诛连九族。蒙姓族人或改姓,或逃,散落各地。 以上两个传说,只在蒙姓族中口耳相传,历代史书未有记载。 1、秦始皇(公元前259——210年)13岁即位,39岁时统一六国称帝(公元前221年),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见《史记秦始皇本纪》)。试想,堂堂一国之君,“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几时落难到“衣衫破烂”、“形同乞儿”?而且要“头枕柴薪,脚入灶膛来取暖”?有此可能吗?纯属无稽之谈,不值一驳。 2、先秦时期,蒙氏家族显赫。蒙骜自齐西来事秦昭王,官至上卿。秦庄襄王元年(公元前249年),蒙骜为秦将,伐韩,取成皋、荥阳,建三川郡。二年,蒙骜攻赵,取三十七城。秦王政三年(公元前244年)蒙骜攻韩,取十三城。五年攻魏,取二十城,建东郡。秦王政七年(公元前240年),蒙骜卒。骜子武,武子恬。恬曾为狱官,管典籍。恬弟毅。秦王政二十三年(公元前224年),蒙武以裨将随王翦攻楚,大败楚军,追至蕲南(今湖北蕲春西北),杀楚将项燕。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蒙武复出兵攻楚,俘楚王负刍,平定楚地。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武南征百越(今浙、闽、粤一带),越君降,秦遂置会稽郡(治吴县,今江苏苏州市)。 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蒙恬攻齐,大破之,拜为内史。秦灭六国后,恬率三十万秦军北逐匈奴(公元前215年春),收复河套一带地区,并筑长城修直道。蒙恬守边十余年,驻师上郡,威震匈奴,其弟毅也官至上卿。秦始皇外出时,毅同乘一车,在朝则侍从左右。——“始皇甚尊宠蒙氏,信任贤之。而亲近蒙毅,位至上卿,出则参乘,入则御前。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名为忠信,故虽诸将相莫敢与之争焉”(见《史记》)。因此,说秦始皇诛杀蒙姓读书人于史无据。 3、据《广阳杂记》卷一记载:“(诛)九始于隋炀帝”。 又据《唐六典注》记载:“(炀帝)末年严刻,生杀任情,不复依例。杨玄感反,诛九族,复行辕裂枭首,磔而射之”。 这是史书记载我国历史上第一个被诛九族的案例。 也就是说,诛九族在隋朝末年才有此律法(隋朝<公元618年>到秦朝<公元前221年>相隔839年)。秦时实行酷法,有“连坐”、“诛族”等;处死方式有“坑首”(活埋)、“投首”(斩首)、“车裂”(五马分尸。秦孝公死后,丞相商鞅失势,从秦都咸阳逃走,结果被秦军捉住,处以“车裂”之刑)、“腰斩”(秦二世时丞相李斯被诬陷,以“纵其子李山与盗通”罪名,被处“腰斩”之刑,并“夷三族”,见《史记李斯列传》)、“磔”(分裂肢体)、“枭首”等。 《史记》记载,秦时律法只有“夷三族”(即诛三族,指父族、母族、妻族),没有诛九族。况且蒙恬被秦二世胡亥假传遗诏赐死时,并未牵连到家属: 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冬,秦始皇游会稽途中病重,派身边的蒙毅去祭祀山川祈福,不久秦始皇在沙丘平台病死,死讯被封锁。中车府令赵高当时得宠于少子胡亥,于是就同丞相李斯、胡亥暗中谋划,假传遗诏,立胡亥为太子(史称“沙丘之变”)。因早先赵高犯法,蒙毅受命公正执法,引起赵高对蒙氏的怨恨。胡亥即位后,便遣使者以捏造的罪名赐公子扶苏、蒙恬死。扶苏自杀,蒙恬内心疑虑,请求复诉。使者把蒙恬交给官吏,派李斯舍人来代替蒙恬掌兵,囚蒙恬于阳周。胡亥杀死扶苏后,便想释放蒙恬。但赵高深恐蒙氏再次被重用,于己不利,执意要诛杀蒙氏。便散布在立太子的问题上,蒙毅曾在秦始皇面前毁谤胡亥。 于是胡亥囚蒙毅于代郡。子婴力谏,认为不可诛杀蒙氏兄弟。胡亥不听,杀蒙毅。又派使者前往阳周杀蒙恬。 蒙恬对使者说:“自我先人到子孙,为秦国出生入死已三代。我统领着三十万大军,虽身遭囚禁,可我的势力足以背叛。但我知道,我应守义而死。我之所以这样做是不敢辱没先人的教诲,不敢忘记先主的恩情。昔周成王初立年幼,周公旦背负成王上朝,曾断指起誓忠心为主,终于平定天下。及成王长大,却听信谣言,周公旦被诬逃往楚国。后成王终反悟,杀进谗言的人,请回周公旦。所以《周书》上说:‘君王办事要反复考虑,’我忠心无二却反遭斩杀,这一定是有邪臣作逆谋乱,内部倾轧的缘故。周成王犯了错而能改过自新,终于使周室昌盛;夏桀诛杀关龙逢,商纣诛杀王子比干而不后悔,最终身死国亡。所以我认为犯了过错可以改正,听从劝谏可以觉醒,反复考虑圣君治国的法则。我的这些话,并不是求得免罪,而是准备为忠谏而死,希望陛下为天下万民着想,考虑遵从正确的治道。”使者说:“我只是受诏来处死你,不敢把将军的话传报皇上。”蒙恬喟然长叹:“我怎么得罪了上天竟无罪而被处死”沉默良久又说:“我的罪过本该受死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筑长城,挖沟渠一万余里,其间不可能不挖断地脉,这便是我的罪过啊!”于是吞药自杀(见《史记蒙恬列传》)。 蒙恬无过却被秦二世胡亥赐死,朝野悲愤,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大秦帝国的迅速崩溃。因为当时蒙恬统领着三十万精锐秦军,是秦国的支柱。只要蒙恬在,“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见《过秦论》)。秦国失去了蒙恬,在“巨鹿之战”中,这三十万曾令骁勇善战的匈奴也闻风丧胆的虎狼之师,最终在巨鹿被西楚霸王项羽“破釜沉舟”,彻底击败,秦帝国便迅速走向了灭亡。 蒙恬墓在今陕西榆林绥德县一中校园内(秦时阳周,属上郡)。墓冢成馒头形,封土为黄土堆积,高45米,占地3200平方米。1984年,有关部门进行考古钻探,清理出秦代夯土层。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历代文人骚客凭吊抒怀,众乡四邻焚香籍魂之地。墓前有一石碑,高142米,是清乾隆年间知州张元林书立,上刻“秦将军蒙恬墓”。古上郡民谣:“二水绕城流,石头土盖头,富贵只三代,忠良不到头”。相传秦军得知蒙恬无过枉死,都深感其忠勇仁慈,悲愤莫名。三十余万将士在大理河畔用头盔、战袍包泥一点一点为其起冢,以寄托对主帅的哀思,遂形成现在的小山丘。朝霜暮尘,“春草离离墓道浸,千年塞下此冤沉。生前造就笔千枝,难写忠臣一片心。” 秦太子扶苏墓在今绥德县城疏属山顶,与蒙恬墓隔着大理河遥相呼应(扶苏是蒙恬的监军)。在今绥德县城南一公里处,有“杀子谷”、“呜咽泉”,相传是扶苏赐死处:“举国贤良尽泪垂,扶苏屈死戍边时。至今谷口泉呜咽,犹似秦人恨李斯。” 七、蒙氏的祖训 蒙氏祖训:百代不入朝。 公元前210年,蒙恬兄弟无过却被秦二世胡亥枉死(见《史记蒙恬列传》)。恬、毅二公受难时愤而言于其子(见贵州省大方县《蒙氏族谱》):“戒之子孙,当以耕读为本,百代不入朝!”自此之后,蒙氏子孙遵循祖训,以耕读为本份,不仕于朝。故自秦后,公门宦海,朝中官史摩肩接踵,但几乎没有一个蒙氏后人入朝做官。 蒙姓得姓历史悠久,距今已有五千多年,不但是伏羲氏(起源于山东东蒙山)、黄帝轩辕氏(起源于河南)的直系后裔,在先秦时期更是显赫家族。筑长城、修直道、逐匈奴,特别是为秦国攻城略地,建立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因此,奉劝蒙姓族人在谈及自己先祖时,不要相信那些所谓“传说”,以讹传讹;要以史为据,以免辱没先祖。  八、历史名人   蒙觳:春秋时期楚国大夫。春秋时期,楚国复国以后,楚昭王决定重新治理国家,壮大楚国的势力。但发现楚国以前的一切典章制度都没有了,这时楚国大夫蒙谷又为楚王制定了一整套新的典章制度献给楚王,使楚国的治理有了新的标准。   蒙恬:秦朝著名将领。他的祖先为齐国人,自从他的祖父开始,他的家庭就世代为秦朝的名将。他的主要功绩是抗击匈奴。秦国统一六国以后,他率兵30万人击退了匈奴,收复了河南地区,并且奉命修筑长城,长达万余里。在他守卫边疆的数余年,匈奴都不敢进犯。他同时还是毛笔的发明者,他用枯木作为笔管,鹿毛为柱,羊毛作为被。这种笔又叫做“苍毫”。   蒙毅:秦朝上卿,在朝廷中势力很大,经常作为皇帝的参谋,其他将臣都不能和他相比。典故“上国掌谋,无愧名卿显职;中山得颖,永为文士宝珍”中的“上国掌谋,无愧名卿显职”指的是蒙毅。   蒙古纲:女真进士,金代右副元帅,咸平府猛安人。本名和罗噶,原作胡里纲,金咸平(开原)路人。承安五年进士。累官东平府事、拜右副元帅、权参知政事、行尚书省。贞祜四年,益都张林侵东平,蒙古纲派遣行枢密院事王廷玉讨擒之。后改靖难军节度使,行省邳州。纲为人御下严信,赏罚必当。后来发生兵变,其为经

蒙氏宗祠对联

蒙氏宗祠对联大全  “蒙氏”人口主要分布在山东蒙山、广西平南、重庆等地,然而此省份中也会有设...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