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一个人的姓、氏、名、字、小字等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1浏览:1收藏

细说一个人的姓、氏、名、字、小字等,第1张

从历史上的出现顺序,基本是先有姓后有氏,然后 名、字 等。

姓的由来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度时期,所以中国许多早期的姓都是女字旁或底,如 姬、姜、姒、嬴、妘、妫、姚、姞、妊等。姓是作为区分氏族的特定标志符号,如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称(可能是世袭的)。“氏以明贵贱,姓以别婚姻。”姓的作用主要是便于辨别部落中不同氏族的后代,便于不同氏族之间的通婚。因此姓氏的产生,标志着从群婚制到避免近亲婚配的文明转变。

传说中国最早的姓是上古八大姓,分别有姬、姜、姒、嬴、妘、妫、姚、姞(或 妊)。传说伏羲氏(人名或部落名)姓风,黄帝的下属风后即姓风名后。

祝融氏(人名或部落名)的后裔,分为己、董、彭、秃、妘、曹、斟、芈等八姓,史称祝融八姓。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母系氏族制度过渡到父系氏族制度,同姓的群体越来越大,氏族制度逐渐被阶级社会制度所替代,急需将大姓分而治之,赐土以命氏的治理国家的方法、手段便产生了。

“氏以明贵贱”,氏的出现说明是人类历史的脚步在迈进阶级社会。姓的分支为氏,意思相当于分家或分族。姓和氏是人类进步的两个阶段,是文明的产物。

姓产生后,世代相传,一般不会更改,比较稳定,而氏则来源众多,可能随着封邑、官职等的改变而改变,因此会有一个人的后代有几个氏或父子两代不同氏;发展到后来,不可避免的,还有不同姓却同氏。“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秦汉以来,姓氏合为一体。姓氏与人名一起构成一个人的姓名。今人追溯姓,即使借助族谱,也是一件麻烦事。而且古姓传到今天,后裔群体太庞大了,甚至不如“姓氏”更有辨识意义。

中国姓氏文化源远流长,特别是汉族姓氏,每一种姓都包含其独特的、丰富的文化内涵,都有其代表人物。时至今日,不同姓氏已没有高、低、富、贵、贫、贱之分。

中国人姓氏在历史上传递是延续的和稳定的,基本是与父亲一致。现代我们中国人的姓,其实就是合一后的“姓氏”,大部分是从几千年前代代相传下来的。

氏的多种由来

在上古时代,姓和氏不是一码事。氏是从姓那儿分家分出来的。考其由来,大致可归纳为以下类别:

1、以封国、封地为氏。这是氏的肇始,也是最初 氏的主要来源。造父被周武王封到赵城,他的后代氏赵;周昭王的庶子被封于翁地,因而氏翁;周公旦的儿子被封到邢国为邢侯,其后代氏邢。汉文帝追封葛婴的子孙为县侯,食邑是琅琊诸县,葛婴的后人于是以诸葛为氏。

据统计,以封地为氏的有近200个。一些复氏由于漫长的历史演变,已消失。

特别要指出的是,若因此改氏,往往是从后辈开始改,而且往往是后辈的旁支改氏,嫡系不改。最初氏是身份的象征,平民(地位高于奴隶)有姓无氏,甚至姓都没有(杜撰的有)。不改氏是宗家的特权,更是身份的象征。试想一下,在一个大名鼎鼎的望族中,渐渐发展得人太多了,是被迫改氏的人更尊贵,还是不必改氏、继续享有望族红利的人更尊贵?

大家都是有身份的人,谁家祖先没阔过(真没阔过?不会攀一个阔的祖先啊?),于是乎各种氏都来了。

2、以出生地或居住地为氏。传说上古时代黄帝(应是部落首领的世袭称号,类似炎帝)居于轩辕之丘,其部分后人以轩辕为氏。春秋时代齐国公族分别住在东郭、南郭、西郭、北郭,便以东郭、南郭等为氏。(你说当时姜姓吕氏和姜姓东郭氏谁更尊贵,尊贵能住外城?)郑大夫住在西门,便以西门为氏。这类氏中,复氏较多,一般都带邱、门、乡、闾、里、野、官等字,表示不同环境的居住地点。

3、以部落名或部落图腾为氏。传说黄帝来自有熊氏部落,部落图腾是熊,得氏“有熊”。黄帝的母亲有蟜氏(注:蟜,音jiǎo,古书上提到的一种虫)。上古部落有扈氏、有穷氏等。有穷氏后羿,氏有穷,后(“王”之意)是爵位,名羿。帝尧之时,十日凌空,羿射落其九。射日的羿是帝尧的臣子,不能冠称“后”,“后羿射日”的说法是极其荒谬的。至于说『先有射日之羿,故称夏朝窃国的羿为后羿』同样贻笑大方,夏朝宗室后裔还以“夏后”为氏呢!不能用今之“后”强解古之“后”。上古时这种复氏很多,夏朝宗室后裔 氏“夏后”而不是“夏”。

4、以古国名为氏。虞、夏、商朝都有个汪芒国,其后裔以汪为氏;商朝有个在泾渭之间的阮国,其后裔氏阮。

5、以国名为氏。如我们所熟悉的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齐、鲁、晋、宋、郑、吴、越、秦、楚、卫、韩、赵、魏、燕、陈、蔡、曹、胡、许等,皆成为今天常见姓。

6、先秦典籍称各诸侯国宗室后裔为“公子”、“公孙”,其后裔以之为氏。二者显然“公子”更尊贵,可能有继承权。类似的有“王子”、“王孙”,这是对周王室后裔的称呼,如王孙满;还有僭越的“楚王室”等,如申包胥又称王孙包胥。

7、以官职、爵位或部分为氏。古代有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五官,即:司徒(户部)、司马(兵部)、司空(工部)、司士(吏部)、司寇(刑部),他们的后代都以这些官职为姓。祝融也是上古的官职,同火正。一些以官职为姓的姓氏,单从字义上看,也可以分辨出来,如籍、谏、库、仓、军、厨等。

《礼记·王制》中记载:“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以官位爵号为氏,有皇氏、王氏、公氏、霸氏、侯氏、庶长氏、不更氏、公乘氏、公士氏等九氏,有爵位的后裔皆可获得氏,因此其后又分衍出了王叔氏、王子氏、王孙氏、公子氏、公孙氏、士孙氏、贾孙氏、古孙氏这八氏。

8、天子赐氏,或以谥号为氏。如周穆王死了一个宠姬,为了表示哀痛,赐她的后代氏痛;周惠王死后追为惠王,他的后代氏惠。明成祖朱棣赐太监马三保氏“郑”,后来他改名为郑和。

9、以祖辈英杰的名、字或部分为氏。如郑国公子偃,字子游,其孙 氏游。此类的氏 据统计有五六百个,其中复氏近200个。如周平王的庶子字林开,其后代氏林。宋戴公之子公子充石,字皇父,其孙以祖父字为氏,汉代时改皇父为皇甫。

10、因神话传说得氏。传说舜时有个纳言是天上龙的后代,其子孙便以龙为氏;传说神仙中有个青鸟公,后人便也有 氏青鸟的。

11、因避讳、避祸或某种原因改氏。比如智宣子立智瑶为继承人,智果劝阻无效后,智果改氏辅,远离智氏(后来智氏几乎被灭族)。战国时代田齐襄王法章的后代本来氏田,齐国被秦国灭了,其子孙改氏法。汉明帝讳“庄”字,凡 氏庄的都改氏严。

12、以宗族分家排行为氏。一家一族,按兄弟顺序排行取姓,如老大曰伯(嫡长子曰伯,庶长子曰孟),老二曰仲,老三到次末曰叔,最末曰季等。后代相沿为氏,表示在大宗族中的长房、二房等。鲁庄公之弟庆父、排行老二,本为仲氏、仲孙氏,因他有弑君之罪,后代便改氏孟(孙)。

汉高祖刘邦将田齐王族分为八支迁离原籍,其后裔以第次(“第一”至“第八”)为氏。第五氏今尚存。

13、以职业、技艺为氏。如巫、卜、陶、匠、屠等。

14、复氏截取其部分。如王孙氏析出王氏和孙氏;第五氏(田齐的后裔,妫姓)析出第氏、五氏、伍氏;端木氏析出端氏、木氏;方雷氏析出方氏、雷氏,等等。

15、随着历史的发展,民族融合,有些氏则是民族语言的译音或部分。如匈奴首领单于的子孙就有不少氏单于。还有慕容、完颜、耶律等。

可见,姓、氏就是一种符号,并不像封建宗法制的维护者所宣传的那样神秘和神圣。

先秦时,男子称氏不称姓,对男子的标准称呼顺序为 氏+字+名,典型如 百里孟明视。(估计当时你问一个男子姓什么就像现在“查户口”一样讨厌了。)女子称姓,冠 名 或 丈夫的一个字(名字或谥号)或娘家姐妹排行 以示区别,典型如宣姜(初嫁卫宣公)、孟姜(春秋时齐国宗室姓姜,故称 齐君之长女为孟姜。女子是不分嫡出、庶出的,参考《红楼梦》)。妲己 姓己名妲,虽然来自有苏氏,不称苏妲己。

据说孔子删定《春秋》时,经常把复名改成单名。公羊高为《春秋》作传,解释说复名“非礼”。王莽篡汉,建立“新朝”后,重提复名“非礼”,强制罪犯改为复名。此后长时间贵族用单名+复字,寒门则不讲究。

中国古代的一些少数民族的姓氏有鲜卑族慕容氏,吐谷浑部吐谷浑氏,拓跋部拓跋氏和元氏,乌桓族郝氏,鲜卑族独孤氏等,介绍如下:

1、慕容姓《三国志·鲜卑传》中提到,汉桓帝时,鲜卑分为中、东、西三部,中部大夫柯最阙,居慕容寺。

2、吐谷(yù)浑,亦称吐浑,中国古代西北民族及其所建国名。本为辽东鲜卑慕容部的一支,藏族人民称之为阿柴。是西晋至唐朝时期位于祁连山脉和黄河上游谷地的一个古代国家。

3、拓跋姓出自鲜卑族拓跋部,为黄帝后裔有拓跋氏。相传黄帝娶妻嫘祖,生子昌意。拓跋氏望出颍川郡,雁门郡。拓跋氏复姓或是古老的姓氏,但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

4、郝氏出自子姓,其始祖为商朝天子帝乙。相传契(又称阏伯)为商的始祖,其母因吞玄鸟(燕)卵而生下他,故被赐姓子。他曾助禹治水有功,被舜任为火正和司徒,掌管火事和教化,居于商。

5、独孤姓出自刘姓,起源于北魏时代北鲜卑部落,是汉光武帝刘秀的后代以独孤为氏。刘秀之子刘辅的裔孙刘进伯官度辽将军,在攻打匈奴时失败被俘,囚禁于独山之下,他的后代有尸利单于,为谷蠡王,号独孤部。

-拓跋姓

-慕容姓

-吐谷浑

-独孤氏

-郝姓

第[第,读音作dì(ㄉㄧˋ)]

一姓氏渊源:

单一渊源:据史籍《姓氏考略》记载:“齐田氏后,汉时齐诸田徙至京兆房陵,以次第为氏,有第一至第八。”史籍《后汉书·第五伦传》中也记载:“后或改氏。”

汉高祖刘邦建立大汉王朝后,为了增强关中地区的经济实力,削弱各地豪强的残余势力,遍把战国时期的齐、楚、燕、韩、赵、魏六国国君的王族后裔和豪族名门共十多万人,都强行迁徙到关中房陵一带(今湖北房县)定居。在迁徙原齐国田氏贵族时,因其族大人众,督迁官烦于编籍,便以其门第按顺序分为第一至第八氏,例如大族田广之弟田英为第八氏,其孙田登为第二氏,元孙田癸为第三氏……等等,由此产生了第一~第八的复氏。

在复氏第一~第八中,第五一支后来出了不少名人,得以普遍流传,所以在宋朝时期,“第五”氏被作为显姓收录到《续百家姓》中,而其他的第一~第八等复氏,后来大都改为单姓“第”氏,现在保留其复姓的人极少能见到,可能绝无仅有了。

第氏,就是田氏。

得姓始祖:田完。

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他追封前代圣王后人——舜的后裔妫满为陈侯,史称胡公满。传到胡公满十世孙妫完时,陈国宜公杀太子御寇,妫完与御寇私交相厚,妫完恐祸及己,便逃于齐国。妫完为人谦逊有礼,一向很有贤名,齐桓公很赏识他,就任命其为公正(管理工匠的官),并封他于田地。其后子孙就以采地为氏,称为田氏。后碎被汉高祖强行编为第序姓氏,但仍尊田完为第氏的得姓始祖。

二郡望:

陇西郡: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79年)置郡,因在陇山之西而得名,治所在狄道(今甘肃临洮),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东乡县以东的洮河中游、武山以西的渭河上游、礼县以北的西汉水上游及天山市东部,包括今甘肃省兰州市、临洮县、巩昌县、秦州市一带。

北平郡:战国时期燕国始置。

雁门郡:战国时期赵国赵武灵王置郡,秦朝、汉朝沿用, 治所在善无(今山西右玉),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河曲、五京 兆:京兆原本为京兆尹,“尹”为太守。西汉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改右内史置京兆尹,为三辅之一,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三国时期曹魏文帝黄初元年(公元220年)改京兆尹为京兆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至华县一带。寨、宁武、代县一带。

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

平凉郡:公元前272年,秦昭王灭义渠戎,置陇西、北地、上郡,平凉入秦国的版图,属北地郡。

太原府:亦称太原郡。

天水郡:西汉元鼎三年(公元前441年)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通渭),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通渭县、秦安县、定西县、清水县、庄浪县、甘谷县、张家川县及天水市西北部、陇西东部、榆中东北部地一带地区。东汉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改为汉阳郡。三国时期曹魏仍改为天水郡。西晋时期移治到上邽(今甘肃天水),北魏时期仍改回为天水郡,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甘谷县等市县一带地区。

  李姓字辈

  湖北省

  石首华容“百官堂”五世祖李永思首撰族谱时编了二十派:金水木火土,谦良本性同,中和承祖德,豫顺必兴隆。在一九四八年,第八届续谱时又增编了二十派:有美循先绪,绍闻广太昌,贻谋裕久远,兰桂定腾芳。

  湖北宜昌夷陵区李氏字辈:士大三单光,宗国传发祥,华堂开泰运,世代启远昌。

  湖北利川团堡李氏派语:珍惜洪昌国,永远乾坤定。

  湖北仙桃李氏派语:尧锡永楷烈再明

  湖北襄阳李氏:银显富贵洪万春,君向明亮德久承。

  湖北房县李氏:秦世克国正诚修,齐至身兴定安静,大学治道载明春,本德余大有可进!

  湖北红安李氏:李氏——辉宗承大业,作述绍其堂。——红安七里坪圣人湖、红安城关门前李家、张家堰、李太、李安、松林洼一带

  湖北孝感:方正端凝,启延宗庆;统承宏绪,基贤继盛;显扬先业,邦家之光;文章炳耀,永世其昌;

  河南省

  河南台前清水河李氏字辈:金保怀秀清,永春富常明。(续)

  河南省汝州市寄料镇李氏字辈:绍在永文继。三元金江长。

  河南省汝阳县小店镇李家村陇西李姓:忠孝性生,灵明学成。(续)

  湖南省

  湖南张家界桑植县派语:金明左国进[2]

  湖南宁乡李氏派语:鞠公口占原派:崇志奉正宗,祖方应兆龙,荣华发达茂,永远曜先公。一修原派:文光恢世绪,良泽启廷封,长振家声大,祯祥国祚雍。三修新派:忠孝功名显,诗书道业隆。派次:宏开景象,家世克昌,承宜祖德,永锡贤良。

  湖南沅江李氏派语:景继修凤玉应,春世时之成,大学文名显,鸿勋泰运新,克勤功益懋,遵道治常隆,守训承先志,敦行尚本真,有恒斯建业,能立定增荣。

  湖南茶陵(衡山)李氏字辈:排行原诗:天全基李祚,华胄经商传,福国护宗祖,元长世德亨。排行新诗:光宗在立本,萃植待春来,万甲和孙懋,群英象子开,向阳真泰遇,守正乃良材,有道芳声大,逢年可作梅。

  甘肃省

  陇西堂李氏派语:国正添必茂,高腾秀起彰,宗荣征瑞庆,祖泽远光昌,德盛繁家祉,修悠发久祥,于时增振耀,弈稷衍其行。

  甘肃陇西李氏初定派语:经纶道节展奇才,辅佐天家登相台,宪章祖训扬先泽,洪起心传庆方来。重定:经纶承祖泽,光裕振家声,肇建洪模永,宗支裔代荣。

  陕西省

  陕西安康李氏派语:治定来全,忠孝贤良,承前育后,兴宗耀祖,先彰正义,永显文武,春,德,大,聪明睿智,玉彩金颜,本支百世,用从先进,翰章忠政,克广德新,高雅俊秀,仁义谦真,文武双全,安邦定国,增光耀祖,福寿添升,千年富贵,万代荣昌。

  安徽省

  安徽潜山道德堂李氏派语:宗仁道春初 光长世高尚 立显承宏先 德广扬昌远 支蕃启吉良 根本植伦常 祖志培经学 家声积善芳 材华传国代 恩义达邦乡 兰桂阶庭茂 筠松节序彰 同林时旈秀 绍述庆钟祥。

  安徽庐州(关门)李氏字辈:孟宗春林、自如、本传万源、延年永庆、德泽绵长、仁义咸进、修身齐家、世安国定。

  安徽繁昌东柳李氏:祖德庆长、宗功克懋、培植斯昌、益征启佑、泽荫渊源、书林育秀、贤孝廉洁、家邦远传。

  安徽庐江江李:自正天之道 其中世必昌 贤才光国士 德厚永传芳。

  安徽枞阳李家塝李氏:吕贤大用 为善必昌 齐全克政 燕翼贻谋 来家智庆 余万恩年。

  安徽定远关门李氏:宗邦弘祖德、延世承天泽、大国永亨嘉、公辅懋伟绩。

  安徽庐江庙头李氏:百代承(光)先业、千年永继昌、声宏原实大、积厚定荣芳。

  安徽阜阳李氏:文春风龙启祥云,德仲财广福禄升,永庆高寿恩惠长!

  安徽合肥市长丰县下塘庵子李氏:源启运昌,怀述承忝,星联纪盛,炳泰庆乾,儒(如)修广毓(玉),法宪兆传,忠信为本,后祠乃贤。

  安徽望江伦要堂李氏派语:贵胜庆道妙,敏永文仕万,大木一志良,思正广学光,德继先时序,材传亿世英,自能宾上国,可以锡嘉名。

  安徽阜阳阜南县李氏: 邵梦世春 永玉明元 同兴家道 纪应一文

  安徽阜阳市阜南县苗集镇李老村李氏一支族谱字派(部分)老五门

  1门:金充宗大丙玉景贤群楚林深运文泽书潭墨

  2门:国峰昌学守传家宝景贤佐郡城永彦崇潭绍

  3门:怀治德红成少丙栋玉景贤群佳仁享应鸿善端尚襄弘

  4门:红少振栋玉景贤群云雨连城海肇倚启潭传

  5门:红振南园春景正相宜君属春顺远传祥潭承

  福建省

  东山李氏派语:世开国运,文士宏兴,正心诚意,盛德日新,英才应遇,克建功勋,荣华继美,光宗显

  山东省

  高密李氏字辈:元宪诒敦迪,嗣符亶毓;衍祚最隆翼,永传赞厚

  高密南乡李氏:进伦新桂宗,宝克国功升,连建金照月

  考城(民权)李氏字辈:若德昌盛,道在正钦,万世永庆,福禄长林,…………和杞县枣园村李氏同祖

  山东省巨野县城西五十里白塔寺李庄(今巨野县太平镇白李村)自三世起字辈为:孔自春化国淑君,世士克建兆如心,继云兴明传志远,玉民蓝光瑞,广原庆起祥,子福道德常,永存正焕昌,增金茂未强!该支与济宁市任城区二十里铺镇千户村李氏是同祖。

  四川省

  四川遂宁安居李氏字辈:登春程之国,国正天兴顺,文光定绍勋;万世家大泽,福禄寿长青。

  四川三台李氏字辈:明永李朝天,文中绍丕先,兴广长成德,定向嘉法全。

  四川广安武胜李氏字辈:国政乾坤定,英雄世代昌。

  四川通江县回林乡李氏字辈:寿(qi)国文朝树,万尚德含新,学仕登大本,怀春映光明。

  四川通江县铁佛镇李氏:朝尚登州吉,清俄玉秀芳。

  四川南充、德阳中江李氏派语:斯氏本忠,万世兴隆;洪兆先德,永佑后聪。(续字辈)家国天廷,中华少雄。

  四川广元苍溪一带:恩荣光昌国,洪财焕大唐。

  四川青川县茶坝乡派语:龙斗林思从,春正开荣昌,忠和光天德,万世自留芳。

  四川南充西充李氏字辈:朝庭延长,君国忠政,天子万年。

  川中江李氏派语:德玉纯熙积,余庆照家祥。

  成都金堂水竹林陇西郡李氏字辈(一世祖李辉春/贝氏,二世祖李世爱/莫氏,三世祖李生玉/许氏,原籍湖南新宁高桥,班辈“思文仁大,应一世有(或泰思文宗 应绍世国)天元年永时值宏昌”):天 元 年 永, 时 值 宏 昌, 家 道 隆 庆,福祈延长,笃生英俊,特起贤良,安邦定国,族大庭光

  四川广汉:上二十辈为:国正天兴顺 官清民自安 坤贤乾得助 子孝亲常宽 到家父“宽”字辈结束 ;下二十辈从我“仁”字辈开始为:仁义治世宝 清洁传家珍 忠信福禄本 和平畅茂因。

  重庆潼南县塘坝(高垭口)李氏字派:益元文常凤,明 (民)德祖宗兴,仁义安邦国(顺),世界发祥祯。

  该资料不全,李氏一族谱,在德阳中江广福石龙,尝有一支名:少 大 唐 运 复这一支基本上是李氏家族武功和医学传承的一支,但是武学和医学传承己失。这一支即有可能是李唐皇室后人。

  四川宜宾珙县巡场李氏:李氏家族,迁徙繁衍,同一族也,牌行多有不一,如四川南溪之派,则以金木水火土取义,言其生生不息,如五行之运而不已,至吾族人众氏烦,依此难以为列,敬将二堂伯祖交台先生所著十六字和修谱增著三十二字按序取之,一体尧舜之心传也,其后人谅之,慎无母紊焉矣。

  字辈(方衡选范,元德永昌,孝友承宗,延作奕世;肇启良模,频辉锐志,福泽维新,贤明远继;文才英秀,华丰鸿光,国强家富,仁和科先。)

  贵州省

  贵州(鲁屯) 李氏字辈:廷明章汝枝,荣华乃如斯,龙门传道德,燕翼继修为,忠孝持身本,诗书治国基,嘉祥由和顺,良善实吾师

  广东省

  广东兴宁李氏仁本堂:志应国朝泰,祚同运会长,荣宗复显祖,奕世衍书香。

  江苏省

  江苏连云港赣榆县李氏:泰安宗裕庆,传家大启祥,显文荣盛世,永锡萃群芳,元臣祝厚泽,为善济时康,诗书从汝景,道德守奕香,中和润化育,勋业名振扬,云仍怀至宝,万代炳余光。

  江苏盐城滨海县李氏:学富德功章,利民裹国光[2] 。

  吉林省

  吉林松原扶余县李氏:振洪纯银久,居正守光明,诚心繁志茂,永世拓平城。

  吉林舒兰白旗李氏:1781年从山东莱州府掖县沙河子北小城子来到吉林舒兰白旗,逐代命名二十字谱字:光明万世永,荣远兴裕祥,兆庭显鸿庆,传继绍德常。家训:忠孝仁爱。

  吉林永吉县关东八支下李氏:忠兴建煜,绍德长继,华春明义,平安久绪。

  其它

  高桥李氏派语:世德相承远,扬泽锡恒光,文明昭裕启,家声庆福长。

  善邑曲江李氏派语:本曰守承先世逢,绍廷政学安邦国,书田基业振家声,景运文明光祖泽。

  云湖李氏原派语:义根思远,荣秉丹良,应开永世,枝芳助茂。新派语:瑞集星垣,祥徵齐宇,德绍前徽,光昭祖绪。

  锦潇堂李氏派语:子民享盛世,国祚自长春,祖德周贤士,宗功汉彦臣,贻谋宏远大,文允启开新。

  南郭李氏派语:居均元景,丕基式廓,文献日存,英明代作,世泽光昭,家范严恪,节义忠贞,诗书礼乐,规启来哲,道裕先觉,美继西昆,盛传东洛,奕叶香腾,新枝秀擢,甘雨和风,增辉花萼。

  腾冲叠水河李氏派语:自立根肇守,诚振本性生,天其钟有庆,端显永炳文。

  衍庆堂李氏偶公股前派:万荣道兴恺,明常崇德彰,春应贞元泰,雍熙乐允祥。贤公股前派:才文寿妙广,永玉万森崇,应一启振家,声川长必祥。偶贤两支合汀后派:忠义开鸿绪,龙族著烈光,经纶昭实学,廉敬历官方,根本培深厚,芝兰奕世香。

  三桥李氏字辈:远世思明德,昌时衍令谟,彦奇蕃克绍,昭朗盛宏敷。

 

家谱字辈的制定方式有多种,以下列举几种常见的制定方式:

1 名人主编入族谱。在宋元明清时期,家族字辈通常由名人为主编入族谱。这些名人通常是家族中的优秀学者、官员或有影响力的人物,他们为家族制定了庄重、正式、规整的字辈。这些字辈通常以祖宗的名讳为基础,以示对祖宗的敬仰和纪念。

2 家族中征集后集体议定。近代以来,家族字辈更多是由家族中征集后集体议定的。这种方式更加注重家族成员的参与和共识,使字辈更加灵活、多样、个性。

3 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或对联形式。一些家族在确定字辈时,采用了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或对联等形式,以增加字辈的美感和可传唤性。例如,江苏无锡胡氏家族、湖南衡阳李氏家族、湖北武汉王氏家族等,都有采用这种形式来制定字辈。

总的来说,家谱字辈的制定方式体现了家族对祖先的敬仰和纪念、对后代的期望和祝愿,同时也受到社会变迁和时代特点的影响。不同的家族传统和规定也会影响字辈的确定。

传统辈分排序见下面:

在中国,汉族传统的辈分观念长期存在,以本身为中心,上有四代长辈,下有四代晚辈,形成了“高祖、曾祖、祖、父、本人、子、孙、曾孙、玄孙”的“九族”血亲关系,这就是九个层次。如果把旁系的血亲关系和姻亲关系联系起来,便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亲属系统。

细说一个人的姓、氏、名、字、小字等

从历史上的出现顺序,基本是先有姓后有氏,然后 名、字 等。姓的由来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度时期,所以中国许多早期的姓都...
点击下载
上一篇:余氏的来源下一篇:刘姓族谱在哪里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