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氏家谱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1浏览:1收藏

侯氏家谱,第1张

侯 氏 族 谱

侯 姓

5348天津侯氏族谱不分卷(清)侯洵等修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钞本 四册 美国;

5349河北南皮侯氏族谱不分卷 侯光藜编辑 民国七年(1918)重修石印本 五册 北图 南开大学 吉林大学 注:始修於明崇桢八年,此为三修。

5350江苏侯氏宗谱三十一卷首一卷(清)侯应洹重修 清宣统二年(1910)清忠堂活字本 三十九册

吉林大学;

5351江苏无锡锡山东里侯氏宗谱十二卷(清)侯守廉等六修 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活字本 八册

日本 美国;

5352江苏无锡锡山东里侯氏八修宗谱二十卷(民国)侯学愈纂修 民国八年(1919)铅印本 十八册

历史所 美国(附二卷、二十一册)注: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侯先春始修。

5353浙江鄞县侯氏支谱不分卷 民国间木活字本 一册 天一阁;

5354浙江临海夏馆侯氏宗谱□□卷(清)洪枰序 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序刻本;浙江临海县博(存卷3);

5355浙江临海夏馆侯氏宗谱□□卷(清)周来宾序 清这光二十九年(1849)序刻本 浙江临海县博(存卷1、2);

5356浙江临海夏馆侯氏宗谱(清)陈甫序 清同治十一年(1872)刻本 浙江临海悬博(存卷1-7);

5357浙江临海夏馆侯氏宗谱十二卷(民国)李定纂 民国三十六年(1947)木活字本 浙江临海县博(存卷1、3、6-10)浙江临海县邵东乡山下坦村朱家岙;

5358福建南安太溪侯氏宗谱不分卷(清)胡朝翰 王世昌修纂 清嘉庆十年(1806)木活字本 一册

浙江图;

5359福建南安太溪侯氏宗谱不分卷(清)侯宝九 侯允晚修纂 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木活字本 二册

浙江图;注:书口镌《昆阳上谷侯氏宗谱》。

5360福建南安太溪侯氏宗谱不分卷 (清)侯千扶 侯千瓜修纂 清同治十三年(1874)木活字本 三册

浙江图 注:书口镌《上谷郡侯氏宗谱》。

5361福建南安太溪侯氏宗谱不分卷(清)夏增荣辑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木活字本 三册 浙江图

书馆 注:书口镌《上谷郡侯氏宗谱》。

5362福建南安太溪侯氏宗谱不分卷(民国)侯载元 侯载绘修纂民国十一年(1922)木活字本 四册

浙江图书馆;

5363湖南大庸永定侯氏初谱不分卷(清)侯昌铭 侯鸣珂等修 清光绪十一年(1885)木刻本河南图 日本 美国;

5364湖南湘乡湘西侯氏三修谱□□卷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13-l6);

5365湖南衡山若驿侯氏三修谱十六卷(民国)侯业绍 侯声洋等修 侯家麟纂 民国十一年(1922)活字本 十二册 湖南图;

5366广东侯善行堂族本不分卷 民国七年(1918)钞本 一册 美国 注:该族散居香港新界、广东宝安等地。

5367广东番禺金钱村侯氏族谱不分卷 (清)侯子城志 清道光十二年(1832)写本 一册 美国;

5368广东南海亨田乡侯氏族谱不分卷(民国)候恒钟修 民国二十二年(1933)钞本 一册 广东中山图

注:明嘉靖三十六年侯继禄首撰。

5369四川简阳侯氏族谱八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严正相编辑 民国三十年(1941)石印本 二册;北图 四川图;

5370四川高县上启侯氏族谱一卷(民国)侯泽金纂民国十六年(1927)钞本 四川高县落润乡红星村晒坝生产队 注:谱始修於清乾隆四十八年。

5371云南洱源邓川侯氏族谱不分卷(清)侯钧瑞撰 民国钞本 一册 云南图;

5372 香港新界丙冈侯氏族谱不分卷 民国二十四年(1935)写本 一册 美国;

5373 侯氏家乘 《清》侯鹏著 清嘉庆十五年(1810)刻本 五册 北图 。

5374 侯氏族谱 水西侯氏宗亲理事会编 1999年印 一册 20多万字 贵州黔西

据文献记载,侯姓在中国历史长河的近万个姓氏中,是一个古老而多源的姓,也是一个分布较广的大姓,在《百家姓》中列在第73位。侯姓人物在《二十四史》中,单独立传者有57人,被收入《中国人名大辞典》者有121人。著名人物有:魏国名将侯嬴,汉代大司徒侯霸,北朝大将侯景,隋代艺术家侯白,唐朝首任宰相侯君集,北宋大臣侯蒙、水利专家侯叔献,清朝文学家侯方域、侯涵,当代化学家侯德榜、医学家侯宝璋、著名相声艺术家侯宝林、全国政协副主席侯镜如等。

据我多年的考证,现居桂林市县(自治县、区)的侯氏家族约一万人,占桂林市总人口的五百分之一,其分布情况如下:兴安县的侯姓现约5000人,祖先是北宋大臣侯蒙,他因与当朝宰相不和,怕遭诛连九族的灭顶之灾,于公元1120年巧妙地南逃到兴安董田隐居。八百多年来,其后裔先后分居在兴安镇的粉洞,高尚镇的灵龙、东源,华江瑶族乡的六洞河等近30个村寨,垦荒耕田,繁衍生息;临桂县的侯姓是明代朱元璋的驸马、镇蛮大将军侯德天,他在临桂茶洞定居,其后裔分居在两江镇的妙田和永福县罗锦的谷岭、高田的葡萄,共约1000人;灵川县的侯姓约1100人,是宋代山东侯姓人迁到灵川大圩定居,其后代有一支迁至兴安高尚庙脚居住;荔浦县的侯姓约300人,是广东侯姓人迁到花簪定居;资源的侯姓约1100人,是江西侯姓分别迁到黄龙、坪水底定居,资源车田小地的侯姓,却是从兴安华江瑶族乡六洞河迁入;全州县侯姓有600多人,从资源县坪水底分居到大西江镇定居;恭城栗木镇大营村侯姓100多人,是太平天国时从兴安迁入;灌阳侯姓700多人,是从兴安高尚兰田和临桂妙田迁入,另一支是由少数民族改为侯姓;龙胜的侯姓约1000人,是从灌阳、资源、湖南城步等地迁到平等、马堤等地定居;桂林市区、雁山龙潭的侯姓约200人,平乐、阳朔两县的侯姓约100人,均从本地侯姓迁入。

近千年来,侯姓人绝大部分分居在桂北湘漓两水的发源之地和山区,吃苦耐劳,为开垦山区荒原,发展山区生产,保护山区资源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侯姓人勤耕勤读,据兴安董田侯蒙家族家谱记载,在明清时代,有侯蒙的六代到十一代孙共10人到北京、山东、山西、浙江、广东、湖南、四川、重庆等省市赴任未归,在那里繁衍后代。

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不少侯姓青年读大学、研究生,或出国留学,如兴安镇的侯波,从上海大学毕业后,就东渡日本留学深造;资源县梅溪坪水底农民侯光南的4个子女和侯光献的3个子女,都大学毕业,成为有较高文化的侯姓家庭。

后魏时有中山人侯洛齐,本为侯姓,后为仇氏养子,故改仇姓。太武帝时,他以平凉州功高,拜为内都大官,其后渐成望族,成为中原仇姓一支。

陈氏家谱

明成化间,我宪赞府君在祁阳首创陈氏用宾公家乘。明嘉靖间,用宾公第六世嗣孙、永宁县主簿斗在祁阳第一次续修用宾公家乘。清乾隆丁亥,用宾公第十五世嗣孙 大亮在祁阳第二次续修用宾公家乘。同时,拟定并颁行用宾公为迁祁始祖,用宾公第十一世嗣孙为"我"字派的班行,其字派为:我伟国宏大(文)正,科开彰祖德,有道应时昌,家学宗铭载,世遵永发祥。清康乾时期,用宾公的后裔奉《清圣祖仁皇帝招民徙蜀诏》,由湖广永州府祁阳徙蜀,乾隆乙未,用宾公其后裔从《祁谱》中增补了入蜀32州县的嗣孙,定名为《西蜀续修陈氏宗谱》,简称《蜀谱》,此为第三次续修用宾公家乘。重庆市铜梁县人事局陈彰模历经十年以《蜀谱》为基础,辑录了该谱大部分史料,还从典籍、口碑选录了有关史料予以充实,内容涉及陈氏家族文化的各个领域,对清康乾时期由祁阳徙蜀的用宾公后裔的世系进行了续记,1999年 主编了《陈氏家乘记》 。《陈氏家乘记》为大32开、700多页,铅印出版, 精 装本。

2002年清明,陈彰模率渝蜀陈氏宗亲7人到湖南省祁东县寻根祭祖,并带来《陈氏家乘记》。2002年4月6日祁东会议,经湖南、广西、四川、重庆4个省市 中30余个县市的子良、子政、子铭、子文、子贵5个分派代表组成的《陈氏家乘记(续)》编纂委员会成员190余人,以及广大族众的共同讨论、修改、完善,历时8个月,三易其稿,正式颁行了陈氏用宾公裔孙统一续拟字派(见迁祁始祖陈用宾公源流一文)。

陈彰模在当今市场经济大潮中,不图名、不图利;收集资料,查阅典籍,潜心考研,引用大量的古今历史资料,分析了唐朝以来在陈氏源流中出现的各种分歧,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主编的《陈氏家乘记(续)》还选刊了古今历史名人对陈氏源流的考证文章。由于从陈氏支分出的中华姓氏达40多个,故这些材料不但对陈氏源流研究有参考价值,而且对这40多个其它姓氏源流亦有参考价值;还着重记录近现代名人的详细情况,涉及重庆、四川、湖南、台湾等省市中30余个县市的县处级职务以上人员60余人(其中台湾国民党军级职务1人,团级职务1人),还有著名专业技术人员、离休干部、百岁老人、企业家、革命烈士等人的详细情况。

《陈氏家乘记》、《陈氏家乘记(续)》只记载了湖南、广西、四川、重庆四个省市的用宾公派下大部分后裔世系图。还未包括在清康乾时期,用宾公第十一嗣孙向陕西、云南、贵州、安徽、江苏、湖北等地迁徙的后裔。他们的子孙有的迁往其它省市县(包括台湾)、有的还到国外居住。

《陈氏家乘记(续)》为大32开、一千多页、铅印、精装本。2003年11月出版。

今天给陈彰模(按辈份他是我曾祖)通过电话,他说最近居住四川省三台地区的子良派下一千多人要求续谱。《陈氏家乘记》、《陈氏家乘记(续)》中,初步统记,用宾公派下第二十二世嗣孙名字叫"有刚"的达80多人;叫"有钢"的超过8人;叫"有纲"的超过7人。

太丘德望1;颖水渊源2。

注释:1东汉太丘长陈实,他“修德清静,百姓以安”,年八十四卒,海内赴者三万余人。谥号文范先生。

2指陈姓望出颖川。

笔新墨奇避乱草3;光远正大铺山中4。

注释:3明代国子监生、著名画家陈洪缓的事典。陈洪缓,诸暨人,字章侯,号老莲。书法遒逸,善画老莲、山水、尤工人物,与北平崔子忠齐名,有“南陈北崔”之誉。

4近代民主革命家陈少白(1869-1943)的事典。陈少白,又名闻绍,字夔石,广东新会人。与孙中山同学,共创兴中会香港总会。1921年孙中山任非常大总统时,曾任总统府顾问。有《兴中会革命史要》。

张楚开纪元5;文佳第一人6。

注释:5秦末阳城农民起义领袖陈胜(?-208),字涉。秦二世元年(前210),他被征屯戌渔阳(今北京密云西南),行至蕲县大泽乡(今安徽宿州东南),为大雨所阻,依秦法,失期当斩。遂与吴广发动同行戌卒九百余人揭竿起义,为我国历史上首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起义军连战连捷,至陈县(今河南淮阳),已有车六七百乘,绮千余,卒数万人。攻下陈县后,他被推为王,国号张楚(张大楚国之意)。

6唐高宗时浙江农民起义女首领陈硕真(?-653),睦州(今浙江建德)人。永徽四年(653)与妹夫章叔胤在睦州组织农民起义,参加者数以万计,她称文佳皇帝,以叔胤为仆射。

风雷驱大地;浩气贯长虹7。

注释:7集陈毅元帅句联

楼主说的可能是《玉牒》,即皇帝的家谱,清代玉牒的内容很难见到,清朝皇室玉牒重达115公斤,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保存着2600多册玉牒,详细记录了清朝历代所修的皇族人口及宗法谱系,堪称无价之宝。

现将玉牒的介绍附上。

清 代 玉 牒

皇族的族谱称作玉牒。清代玉牒,即清代皇族的族谱。

中国历代王朝,均修玉牒。可惜清代以前各王朝玉牒,均未流传于世。清代玉牒是唯一完整系统保存至今的皇族族谱。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现存清代各类玉牒二千六百余册,辽宁省档案馆也保存大体相同的一份。这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它对于清代的典章制度、宫廷历史、皇族户籍,以及人口学,谱牒学方面的研究,都具有重要价值。

纂修族谱,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修族谱,始终是豪门望族维护其族权统治的一种重要手段,用以正名分、别远近,并作为承袭爵产的依据。而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更将纂修玉牒视为关系王朝政权统治的一件要事。每逢修玉牒之年分,即设立专门机构—— “玉牒馆”,并由皇帝钦派大员充任总裁,专司其事。

清代玉牒的纂修及其规则

顺治十二年议准,玉牒每十年纂修一次。但实际情况是,顺治、康熙、雍正三朝因计算方法不同,将上届纂修之年计算在内,所以每次纂修递减一年,实际只隔九年,乾隆朝才改为不计算上届纂修年分。还有两次例外情况:一是乾隆七年重修后,应十七年再修,但事隔五年,即乾隆十二年又提前重修一次。再一次是清朝被推翻后,溥仪小朝廷于一九二一年最后修了一次玉牒。从顺治十八年初次纂修玉牒开始,有清一代,共修玉牒二十八次。

每次修玉牒,要用红笔在上次玉牒末尾添加上新生者,在修上次玉牒后死亡者,要用墨笔将红名改为黑色,即史书上所言 “存者朱书,殁者墨书。”从现存玉牒内容分析,后期所修玉牒较比前期内容要多些;两次玉牒纂修时间相距愈近,其内容差别就愈小。例如以光绪、宣统年间所修各次玉牒相对照,除每次在末尾增加几个新名和个别红名改黑外,内容基本一致。

玉牒修成后,要举行隆重的恭贮仪式。顺治十三年题准,将玉牒缮写三部,皇史窚、宗人府、礼部各藏一份。乾隆二十五年改为缮写西部,分别存于皇史窚和盛京。送贮之前,先由钦天监选择吉日,于宗人府搭设彩亭,用黄盖龙旗仪仗,乐部奏乐;玉牒馆总裁率纂修官员,俱穿朝服,恭奉玉牒,行三跪九叩礼,满汉文武官员于午门外跪迎;皇帝阅毕,内监捧出,再由王公于太和门外金水桥跪送,彩亭由东华门出,护送至皇史窚。玉牒送贮盛京,除了送行时仍用隆重礼节外,还要求所经地方,设彩棚奉安;出山海关后,盛京将军派官员率满洲兵丁护送,地方文武官员,俱穿朝服出郭跪迎跪送,至崇政殿陈设后,再送往敬典阁恭贮。

清代玉牒的纂修体现了严格的等级尊卑观念,并充分反映了封建的纲常伦理,它表现在皇族命名、排列顺序及编修方法等多方面。

顺治九年规定:宗室觉罗所生子女,由各旗首领、族长亲加查询之后,于每年正月初十日前造册报送宗人府,分别载入宗室黄册和觉罗红册。后因皇族人口剧增,乾隆二十九年又改定:宗室觉罗所生子女,每三月一次,一年共分四次,查明造册报府,再由府详查注册。凡生子不报,以有作无;或本无子嗣,捏名抱养,以无作有,不但本家要被治罪,连负责官员和族长也要承担罪责。

在封建社会,皇帝享有至高无上的尊严。在宗室玉牒中,以带系为统;按照辈分为序,每一辈首列皇帝,自近支推及远支。皇帝之名,必须避讳,玉牒中凡出现皇帝名字之处,必用小块黄绫盖住,以表敬重。多数情况只写皇帝年号或庙号,而不直书皇帝名字。

清初满族刚入关时,尚保留其固有淳俗,命名不排字辈。康熙朝开始,排字辈命名,皇子第一字皆用“胤”字,第二字皆用“示”旁;皇孙第一字皆用“弘”字,第二字皆用“日”旁。以后乾隆又在弘字辈下,亲选“永、绵、奕、载”四字,依次命名。道光又在载字辈分下,亲选“溥、毓、恒、启”四字,咸丰又在启字辈分下,亲选“焘、闿、增、祺”四字。所以,清代从雍正始,其辈分用字顺序为:胤、弘、永、绵、奕、载、溥、毓、恒、启、焘、闿、增、祺。但这些字,“只有近支宗室,才能依此命名,其支派稍远者,命名即不得依此行辈。”1 所谓近支远支,是依与皇帝关系之亲疏而定。近支指皇帝的直系本支,当朝皇帝兄弟之子女,即皇侄,也算近支;其余宗室,皆为远支。当然,觉罗更在远支宗室以外,只能算做皇族中的沾亲带故者。嘉庆初年,因绵亿违反近支宗室命名规定,私用“金“字偏旁为长子取名“奕铭”,次子取名“奕镰”,遭嘉庆谴责:“自同疏远,是何居心?伊既以疏远自待,朕亦不以亲侄待伊,亲近差事,不便交伊管领。”除将“奕铭”、“奕镰”分别改名为“奕绘”、“奕演”外,还命绵亿退出乾清门;革去领侍卫内大臣、管围大臣职务,处分可谓相当严厉。为了避免近支宗室自行起名的混乱现象,嘉庆七年又特降谕:“朕之亲兄弟,其子孙俱朕命名。”2 这样,不仅诸皇子,连诸皇侄也都要恭候钦定赐名了。

近支宗室名字在满文的书写上,也要特殊。满文系拼音文字,不像汉文可用同音字区别尊卑,而只能从拼写方式上加以区别。近支宗室人名,满文可以单拼,远支宗室、觉罗直至普通满族人名,满文必须连拼。乾隆二十五年特为此事通谕八旗:“嗣后满洲字名字,俱行连写,如有复行单写者治罪,至宗室等名字,单写者多,然近派宗室名字,尚可单写,远派宗室,亦不可如此单写,此亦是分别尊卑之一道,著通行传谕。”3

还应指出,清统治者为了防止满族汉化,还在满族人命名上作了严格规定。满族人用汉字命名,不准用汉姓,名字只准用二字。乾隆三十二年,乾隆帝接见满保之子满吉善,当即训斥:“满保之子,竟以满为姓,照依汉人起名,是何道理。”并亲将满吉善之名,改为吉善。嘉庆帝有一次发现题本内有满族人名清永泰,和坤保,当即将和坤保之名改为和保,清永泰之名改为永泰。因此,查阅玉牒上人名,汉文名字均为二字。当然,满文名字译成汉字对音,则不受此限制,如明安达礼、托莫尔欢、多伦泰。不过满族人起汉名,只准用二字,而满族人命名又偏爱用“安、泰,福、永、全、保,和、富、贵,崇、厚、裕、禄、常,荣、龄、桂、祥”等表示吉祥之意的汉字,结果造成同名者甚多。康熙三十二年规定:“王以下闲散宗室以上,一有同名者,令卑者、幼者更改。”乾隆也曾感叹“今官员兵丁内与王公大臣同名者甚多,此皆该管大臣平素并不留心,一任属员兵丁等率意命名所致。”为此谕令各部、八旗、内务府查明,宗室觉罗旗员兵丁内,有与王公大臣同名者,俱著更改。尽管如此三令五申,但同名者仍时有所闻。嘉庆十一年,又发现昌吉县知县景安与湖南巡抚景安同名,立即谕令前者按满文语气改名。清末民初,满族语言习俗多已改变,相率改满姓为汉姓,如“瓜尔佳”氏改姓“关”,“富察,氏改姓“富”,“那拉”氏改姓“那”或“纳”,“扎思胡里”氏改姓“扎”。清王朝被推翻后,大部分清皇族也改了姓,一部分改姓“赵”,取百家姓第一姓;一部分改姓“金”,取“爱新觉罗”本义(“爱新”,满语意为“金”);“觉罗”,满语意为“国族”)。

清代玉牒的种类及其特点

从编修方法上看,清代玉牒分为直格玉牒和横格玉牒两大类,直格表示辈分、横格表示支系,记叙方法虽大不相同,但各有所长,互为补充。

直格玉牒每页画十六行竖格,一般一至二格记载一个人名项,反映同一辈宗室觉罗男女的详细情况,原则上每一辈修订一册,但也有几代合订的特厚玉牒。直格玉牒包括有宗室子孙直格玉牒(亦称列祖子孙直格玉牒)、觉罗子孙直格玉牒、宗室女孙直格玉牒(亦称列祖女孙直格玉牒)、觉罗女孙直格玉牒四种,其格式大同小异。前西种记载了太祖、太宗、世祖,圣祖、世宗(胤字辈)、高宗(弘字辈)、仁宗(永字辈)、宜宗(绵字辈)、文宗(奕字辈)各代皇帝及同辈宗室觉罗子孙情况。穆宗与德宗是同辈人,所以都收在载字辈玉牒中,再加上溥字辈、毓字辈、恒字辈玉牒,共体现十三辈人名。记载内容包括姓名、封爵、授职、生卒年月日时、享年、生母姓氏、妻妾姓氏及岳父姓名职衔等。皇子还记有封谥等情况。而有关皇帝的记载尤为详细,通常要占去二、三页,除上述各项外,还包括被立为皇太子年月、即位年月日,谥号庙号、生母姓氏及其徽号,以及后妃的晋封情况。但是,并非所有后妃都能载入玉牒内皇帝一栏中。道光十七年以前,后妃生有子女,才准载入玉牒;道光十七年改定,皇后无论有无子女,俱著载入玉牒,皇贵妃以下生有子女者载入,无子女者概不载入。这样,既体现尊卑有别,也符合“母以子贵”的传统观念。

男女不同册,宗室觉罗女子,单修宗室女孙直格玉牒和觉罗女孙直格玉牒,其内容记载也比子孙玉牒简略,只包括封号、生卒年月日时、享年、生母姓氏、外祖父姓名职衔、成婚年月及夫婿姓名职衔。女子名字不准书于玉牒。玉牒中只能写某某第几女,以示区别;有封号者可将封号署于下面。

横格玉牒,其形式为每页画有十三行横格,每横格代表一个辈分,辈分最高者写于卷首第一横格,其子孙后裔依辈分递降。内容记载极为简略,只有姓名,职衔,封号。横格玉牒同样也包括宗室和觉罗两种,帝系和星源集庆可算做宗室横格玉牒的附类。

宗室横格玉牒记载了从显祖到文宗各代皇子的后裔情况(文宗以后的几代皇帝均无后嗣)。每一皇子为一支系,显祖、太祖每一皇子支系单修一册,太宗第十至第四子合修一册,第五至第十一子合修一册,世祖以下,便是每代皇帝所有皇子合修一册,但仍按长幼顺序,各成支系,不相混淆。宗室横格玉牒不记载皇帝本人情况,皇帝直系,单独编成帝系玉牒,自肇祖原皇帝起,至当朝皇帝,按照辈分为序,每代皇帝及其皇子为一页。 “星源集庆”实质上也是一种汉文宗室横格玉牒,但只记高宗以后各代皇帝的子女后裔情况,实际上只有四代,所以范围很窄,其装帧为经折式,也与一般玉牒装帧不同。

觉罗横格玉牒则记载了兴祖、景祖各子的后裔情况(不包括兴祖第四子景祖觉昌安和景祖第四子显祖塔克世),也是一子一册,单成支系,其版本格式均与宗室相同,只是封面及包装均为红色。

皇族女子不载入横格玉牒,只能载入按辈分编修的直格玉牒。

清代玉牒具有两大特点,在内容上,有宗室觉罗之分;在文字上,有满汉文之分。

清代皇族,奉太祖努尔哈赤的父亲显祖塔克世为大宗,称其直系子孙为“宗室”,对其伯叔兄弟的旁支子孙,则称为“觉罗”。换言之,对兴祖、景祖的后代,称为“觉罗”。据玉牒序言内称:“兴祖、太祖、太宗时,未论世代远近。顺治时,以兴祖长子德世库,次子刘阐,三子索长阿、五子包朗阿、六子宝实,景祖长子礼敦巴图鲁、五子塔察篇古等子孙,因其世代相远,出宗室为觉罗。”4可知清代皇族,由顺治年间起,根据与开国皇帝清太祖关系之远近,而分为宗室和觉罗两大支系。宗室腰束金**带为标记,又称黄带子;觉罗腰束红带,又称红带子。而清代玉牒,同样也分为宗室玉牒和觉罗玉牒两大类,前者封面为**,后者封面为红色,以示区别远近。

清王朝本满洲贵族所创建。满族为我国东北地区少数民族,人口虽少,但统治疆域辽阔。清初局势复杂动荡,统治未稳,清廷对于汉官,不敢轻信,其前期重要文书,俱用满文书写,不准汉官参与。修玉牒也是如此,故顺治、康熙两朝所修玉牒,仅有满文。雍正元年,才批准增设汉主事二人,于进士内遴选,经皇帝引见后,补授职官。以后每年宗室觉罗子女开列送府时,即以满汉两种文字造入册籍。因此,清代玉牒,除少数前期者外,基本上都以满汉两种文字写成,其格式内容完全一致。

宁国府:

贾演(宁国公)--焦大(奴,老仆)--来(赖)升(宁国府总管,来升媳妇)

乌进孝(黑山村)--俞禄(小总管,张财家的,丫环--万儿,兴儿)

贾代化(贾演子,神威将军)

贾敷(贾代化长子)(无情节)

贾敬(贾代化次子,进士)

贾珍(贾敬子,威烈将军)(妾--佩凤,携鸾)

(妻--尤氏,尤氏继母--尤老娘,丫环--茄官--优伶之一)

(丫环--银蝶、文花、炒豆儿,小厮--喜儿、寿儿)

(尤二姐--贾链私房妾--吞金自尽)

(仆--鲍二、鲍二家的,丫环--善姐)

(尤三姐--未婚自杀)--柳湘莲(仕子,小厮--杏奴)

贾蓉(贾珍庶子,五品龙禁尉)(后续弦)

(妻--秦可卿,丫环--瑞珠,宝珠)--(秦业--养父--营膳郎)

秦钟(秦业养子,秦可卿之弟)

(智能儿--水月庵小尼姑,智能儿师父--水月庵净虚)

(净虚徒弟--智善、智通)

贾蔷(贾珍养子)--龄官(贾府十二优伶之一)

贾惜春(贾敬女,出家)(丫环--入画、彩屏、彩儿--彩儿的娘)

史家:

史侯(保龄侯尚书令)

史侯女--贾母(荣国公子妻,丈夫--贾代善)

史侯子(三子中有二子为侯,保龄侯史鼐,忠靖侯史鼎)

史湘云(父非侯,丫环--翠缕--缕儿,葵官--优伶之一--韦大英)

(奶妈--周奶奶,丈夫--卫若兰)

王家:

王公(都太尉统制县伯)

子(王公连宗宗侄--王成父)

(王成,子--王狗儿,子妻--刘氏--刘氏母--刘姥姥)

(孙子--王板儿,孙女--王青儿)

长子(王公孙)

(王仁--子,王熙凤--女--贾链妻--王夫人的侄女、侄媳)

王子腾(王公孙,京营节度史,九省都检点)

(婿--保宁侯之子)

王夫人(王公孙女)--(贾政妻,王熙凤的姑妈)

薛姨妈(王公孙女)--(薛公孙妻,薛宝钗、薛蟠母,王夫人、王子腾妹)

薛家:

薛公(紫嶶舍人)

子--子(薛公孙一)

薛蝌(子)(妻--邢岫烟--邢夫人侄女,丫环--篆儿)

薛宝琴(女)(丈夫--梅翰林之子,丫环--小螺,豆官--优伶之一)

子(薛公孙二)--(妻--薛姨妈,当铺总管--张德辉)

薛宝钗(女,贾宝玉妻)

(丫环-莺儿-黄金莺,文杏,蕊管-优伶之一,莺儿母)

薛蟠(子)(妻--夏金桂,丫环--宝蟾,小舍儿)

(夏母--夏奶奶,乳父--老苍头)

(妾--香菱--甄英莲--秋菱,丫环--臻儿)

(香菱父--甄士隐)

(香菱母--封氏,封氏父--封肃--后接济贾雨村)

荣国府:

贾源(荣国公)--赖大的母亲--赖嬷嬷,荣府总管--赖大--赖大家的

(赖大子--赖尚荣--州县官)

(柳二媳妇的妹子,厨房中柳二媳妇,柳二女-五儿)

(荣国府其他仆役:来兴、单大良、单大良家的--单大娘)

(吴兴登、吴兴登媳妇,戴良、钱华、余信、余信家的)

(王荣、张若锦、赵亦华,钱启吴兴家的、郑华家的)

(来喜家的、王兴媳妇、郑好时媳妇、张材家的、老祝妈)

(老田妈,丫环--喜儿--非贾珍处小厮)

(丫环--可人、彩鸾、靛儿、良儿)

(宝官、玉官、药官--优伶之三)

拢翠庵妙玉

贾雨村(连宗宗侄)(怀疑有误--大司马,协理军机参赞朝政)

(原黛玉家师)(后续弦杏娇--封肃丫环)

贾代善(荣国公子)(妻--贾母)--(三子:贾赦,贾政,贾敏--女)

(丫环--鸳鸯,鸳鸯父--金彩,金彩子--金文翔及媳妇)

(丫环--鹦鹉、琥珀、翡翠、玻璃、珍珠--非袭人)

(丫环--文官--优伶之一,丫环--傻大姐--傻大姐的娘)

贾赦(贾代善长子,一等将军)(妻--邢夫人)--(邢夫人胞弟--邢德全)

(邢夫人兄嫂--邢忠夫妇,邢忠女儿--邢岫烟)

(妾--嫣红、翠云,丫环--娇红、秋桐)

(陪房--费婆子、王善保家的)

贾链(贾赦庶子、同知) (妻--王熙凤)(女儿--巧姐)

(仆--来旺儿及媳妇)

(来旺儿儿媳--彩霞--贾政妾周姨娘丫环)

(妾--秋桐--邢夫人丫环)(丫环--平儿、丰儿、小红-红儿-林红玉)

(林红玉父--林之孝--总管,林之孝家的)

(乳母--赵嬷嬷)

(赵嬷嬷子--赵天梁、赵天栋)

(小厮--兴儿、隆儿、庆儿、彩哥儿,仆人--昭儿,王信、王信媳妇)

贾琮(贾赦庶子)

贾迎春(贾赦庶出)(夫--孙绍祖--指挥)

(迎春乳母,乳母儿媳--王住儿媳妇)

(丫环--司棋--王善宝的外孙女儿,丫环--绣桔、莲花儿)

(司棋婶娘--秦显家的,司棋姑舅兄弟--潘又安)

贾政(贾代善次子,工部员外郎--怀疑有误)(妾--赵姨娘)--(兄弟--赵国基)

(丫环--小鹊、小吉祥)

(妻--王夫人、妾--周姨娘,陪嫁--周瑞家的,周瑞及婿冷子兴)

(丫环--金钏儿、玉钏儿)(金钏儿、玉钏儿母--白老媳妇)

(丫环--彩云、彩霞、绣鸾、绣凤)

贾珠(贾政长子,病死)--(妻--李纨,丫环--素云、碧月)

贾兰(贾珠遗腹子)

贾元春(贾政长女,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丫环--抱琴)

贾宝玉(贾政次子)(寄名的干娘--马道婆)

(丫环--花袭人--珍珠,媚人)(袭人母及子花自芳、袭人两妹子)

(丫环--晴雯、麝月、绮霰、秋纹、碧痕、檀云、紫绡、茜雪)

(晴雯姑舅哥哥--多浑虫,多浑虫妻--多姑娘儿--灯姑娘)

(丫环--芳官--优伶之一--又名耶律雄奴、温都里那、金星玻璃)

(芳官干娘--春燕姨妈,其女--小鸩儿)

(丫环--四儿--蕙香)(丫环--佳蕙、坠儿、篆儿、春燕)

(春燕母--何婆)

(小厮--茗烟--焙茗、小厮--锄药)

(茗烟娘--老叶妈)

(小厮--扫红、墨雨、引泉、扫花、挑云、伴鹤、双瑞、双寿)

(乳母--李嬷嬷、赵嬷嬷、张嬷嬷、王嬷嬷,仆--宋嬷嬷)

(李嬷嬷子--李贵)

贾探春(贾政次女,赵姨娘女)(丫环--侍书、翠墨、艾官--优伶之一、小蝉)

(小蝉外祖母--夏婆子--黛玉丫环藕官干娘)

贾环(贾政三子、赵姨娘子)(小厮--钱槐--赵姨娘内侄)

贾敏(贾代善女)(林如海--夫--巡盐御史)

林黛玉(丫环--紫鹃--鹦哥--贾母丫环--鹦鹉)(贾雨村曾为其师)

(雪雁、春纤、藕官--优伶之一)(奶娘--王嬷嬷)

(藕官干娘--夏婆子--探春丫环小蝉的外祖母)

姓氏: 秦 [ 分布地: 益阳 ] [ 本资料收藏于: 中国家谱网珍藏 ]

[ 族谱名 ] 益阳秦氏四修族谱 [ 堂号 ] 天水堂

[ 始祖 ] 始祖:秦商,字子丕,鲁人,世居曲阜县 东善慕道 从事孔子 贤列七十 唐封上洛伯 宋对鄄城侯 明嘉靖时对冯翊 于周敬王十四年冬十月十五子时生 于周考王十七年秋八月癸丑日卒 葬山东 州府曲阜县东岭山 配言氏,赠夫人,于周敬王十六年丁酉六月十七日子时生 于周定王九年辛巳十月十五卒 葬兴子丕公合墓 子二 耀 辉

[ 字辈 ] 一修派语 冥添受胜思 兴伯邦朝自 在大民国正 先有均能致 忠孝流芳远 诗书裕后昆 文章光世泽 淮海振

侯氏家谱

侯 氏 族 谱侯 姓5348天津侯氏族谱不分卷(清)侯洵等修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钞本 四册 美国;5349河北南皮侯氏族谱不分卷 侯光藜...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