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子大世界》王曼玲散文赏析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1浏览:3收藏

《小镇子大世界》王曼玲散文赏析,第1张

之前,我不知道荡口古镇。

在我的无知中,荡口古镇已经存在了六百多年。

第一次站在荡口古镇某一间老房子里的残砖上时,我忽然间有一种错乱的感觉,一时间分不清自己身在何处,时空错乱,思绪也在错乱。像是在经历一场穿越。

荡口依然是美丽的,像所有的江南古镇一样,灰瓦白墙的房子,一条小河挤在房子的中间,房子沿河岸排开,河有多长,房子就排多长。

河上有小桥拱起,画一个半圆,更像一张笑脸。

很多张笑脸。

水乡古镇,天生入画的风景。

在镇子上走一趟不过是一个多小时的时间,然而,一不留神进到镇子上的某一间房子里,可以说是一脚就踏进了历史那条深邃的沟壑里,结果是忘记了小小的自我、看见了大大的世界。

认识荡口的过程更像是看一部快节奏的大片,必将经历惊恐、不安、悬疑、解惑,走出影院方知刚才的经历其实是一次享受,陶醉其中。

荡口是一个充满了魅力的古镇。

在于他丰富的历史文化,在于他代代辈出的人才。

说到荡口的名人,个个都是重量级的,能把听话的人的耳膜震疼了。

荡口的大家族是华姓。华家的家谱追踪溯源的老祖宗为周武王的哥哥。够古远的。华贞固是到荡口的第一代华姓人。

华贞固的事迹就是一个农民的垦荒史,原本的荡口,就是鹅肫湖边上的一片湿地,人口稀少,没有土地。洪武三年,有勇有谋、更有几分无奈的的农民华贞固带着全家来到这里,搭起窝棚就干活。

华贞固用最古老的办法围湖造地,就仿佛用一双大手把浸满水的泥土给攥干了一样,难得很。华贞固带着他的儿子和一些雇农,一天天、一片片去改造土地,完全是愚公移山的精神。花了三年的时间,华贞固们造出了上千亩的良田。

荡口成镇。

华蘅芳生活的年代为清朝,在注重教育的华家,华蘅芳的父亲也是倾其全力来让孩子专心读书。不过,华蘅芳读书很笨,别的孩子花很少的时间背下来的书,华蘅芳花多于几倍的时间,仍然背得疙疙瘩瘩的,让先生摇头。华蘅芳有自己感兴趣的东西,那就是“数”。那时中国的教育里是没有数学这一科的。华蘅芳十五六岁的时候,在家里的旧书里发现了一本书,那就是程大位的《算法统宗》,华蘅芳如获至宝,白天看得忘了吃饭,晚上还挑灯夜读。华蘅芳的老爸看到了儿子的兴趣在算学方面,就给他买了《周髀算经》来看。这本书是公元前1世纪写成的。华蘅芳也能读进去,读懂,可见他极有天赋。

后来,华蘅芳就成了清代著名的数学家,他的成就很多,现在数学课本里的“抛物线”这个词汇就是华蘅芳定名的。华蘅芳(与徐寿)还造出了中国的第一台蒸汽机,并且在同治四年设计建造了中国第一艘木质明轮机动轮船。曾国藩的儿子曾纪泽把这艘船命名为“黄鹄”号。中国的第一艘(木质明轮蒸汽)军舰也是华蘅芳参与设计和建造的。这艘军舰的名字为“恬吉”号。

现在荡口古镇上还留有“华蘅芳故居”,华蘅芳在这里出生长大。26岁离开家乡,为朝廷做事,38年以后回到荡口,从一个四品官员变为一个教书先生,华蘅芳乐在其中,四年后,华蘅芳在故乡仙逝。华蘅芳故居保存完好,建筑为典型的江南风格,古朴大气,最令人惊讶的是,院子里的一口古井,现在依然清泉沽沽。

说到华蘅芳的故居,就必须说到华蘅芳的女儿华璂。华璂是华蘅芳唯一的女儿,她聪明伶俐,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她的爷爷是当地有名的画家,基因里就有画画的天赋。华璂小时候就跟在爷爷身边,耳濡目染,小小的,就写一手好字,画一手好画。江南盛产丝线,华璂特别喜欢锡绣,锡绣是当时流行在无锡一带的绣法。在各路高人的不断完善下,发展成为技艺完善的刺绣。华璂嫁的丈夫是一个金石家,两个人特别恩爱,志趣相同,华璂也从丈夫那里学到了很多东西。54岁的华璂的刺绣作品《卧在稻草上的雄鸡》获得了1915年“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金奖。原作现在不知道在何处,不过留有照片,一只白色的大公鸡像母鸡孵蛋一样蹲卧在一堆干草上,大公鸡黑灰色的尾巴高高扬起,熠熠生光,像是在显耀;大公鸡红色的鸡冠和腮冠成为最中心的一个视点,金**的稻草,在阳光的照射下,成为亮白色,一支粉红色的月季花调皮地窜到画面里来。构图绝妙,浓淡相宜,尤其是丝线特有的光泽生出的质感,幻化成难以言说的肌理,产生无与伦比的美感。现在看来这幅作品依然是完美之作。感叹此作必获奖,不奖不平啊。华璂留有著作《刺绣术》。华家这个聪慧的女人曾经离开过这个故居一段时间,她跟丈夫去了上海,“八·一三”以后,回到了荡口娘家躲避战乱,两年后去世。

荡口古镇,人气最旺的时候,有四千多户人居住。

古镇上有一个普普通通的建筑,平房,没有什么设计感,也少了华家大户人家的气势。不过,这也是一处名人名居。原来,国学大师钱穆曾经在这里居住过,这处房产是华家的,不是钱家的。华家的这处房子是另一个大名人华君武的伯父的。1904年,钱穆的父亲知道了荡口有一所学养深厚的新式小学,于是就带着钱穆和哥哥来到荡口求学。他们租下了这个房子。钱穆在荡口的果育鸿模小学上了三年的学,从荡口考入了常州的中学。钱穆因为父亲去世,家道中落,是果育鸿模小学的校长华鸿模自掏学费送他和其他同学去常州上学。钱穆后来成为了国学大师,史料里大多记载了他自学成才的经历,其实,荡口果育鸿模小学的经历为他今后的学术经历打下了非常扎实的基础。钱穆曾经在《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中写道:“唱歌先生华倩朔师,名振,初字树田,荡口镇人。尤为一校师生共仰之中心,其见重似尤过于伯圭师。

倩朔师曾游学于日本,美风姿,和易近人,喜诙谐,每以东方朔曼倩自拟,故改号倩朔。一日,召同班同学华端庆,告曰:汝每日写自己名字,不觉麻烦吗。今为汝减省笔划,易名立心,立心端始可得庆,汝当记取。一时群相传告。倩朔师好于诙谐中寓训诲,率类此。”

钱穆提到的华倩朔还是很多人的老师,钱伟长、华君武(出生在杭州,丧父后在上海生活,荡口是祖籍)也是他的学生。华倩朔曾经留学日本,他像一股清风一样吹遍校园,非常受学生的爱戴,学生可以和他一起打球、一起游戏,不分师生。

果育鸿模小学今天依然存在,已经由一家私办学校变为公立学校,校址有部分保存了过去的遗址,现代化的建筑和老建筑共处一院内,嬉戏的孩童在校园里奔跑,一不留神,自己的脚印就和大师的脚印重叠到了一起。

历史的进程必定是这样的,脚印上承载了太多的秘密。新人的脚印必定覆盖故人的脚印,于是,我们看见的不是真实的,所有的真实都存在于我们的想象之中。

《歌唱祖国》是一首新中国成立以后创作的经典之作,是最有人气、最有魅力、最多人传唱的一首老歌。这首歌的词、曲作者为一个人,叫王莘。2007年10月王莘在天津去世。王莘的故居就在荡口古镇上。

王莘家住的是一栋矮小的房子,是当时荡口贫民的住宅。1918年,王莘就在这个低矮的房子里出生。

《歌唱祖国》这首歌是1950年9月王莘在从北京到天津的火车上写的。那一天,王莘去了天安门广场,新生的国家正准备他的第二个生日,一切都那么新鲜和美好。王莘看到了广场上唱着《少年先锋队队歌》的孩子们,在蓝天白云之下,孩子们举着幸福的笑脸,欢乐着。王莘很受触动,在返回天津的火车上,王莘在一只香烟盒纸的背面空白处写下了这首歌。

伟大的作品诞生得都是这么随意,没有宫殿和仪式,连一张白色的A4纸都没有,烟盒还是王莘在地上捡到的。舒伯特也曾经在菜单上写过名曲《听,听,云雀》。

王莘14岁离开荡口,去上海做工,曾经被日本人毒打,因此,他对于国家的强大有着更迫切的愿望。后来他到了延安,在延安接受了音乐教育。他见证了新中国的诞生,他有更加饱满的感情来创作《歌唱祖国》这首歌。

64年过去了,《歌唱祖国》听起来还是那么让人振奋,唱起来还是那么热血沸腾。“这是我们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

荡口古镇在历史的潮流中起伏前行,风雨六百年,今天的荡口完成了他的华丽转身。夜幕下,河岸上红**的灯光照亮了河水,波光粼粼,一切都那么宁静和美好。明天会有新的阳光照耀,河面会成为金色一片。好美啊。

穿越是虚幻的,今天的荡口却是真实的。

走过荡口,深深地为他的丰富而折服。站在卖鸡桥上,往前看或是往后瞧,看到的是一个大世界,饱含着历史和文化、屈辱和辉煌的大世界。

毫无疑问,去一次荡口,是去享受一次人生的精神盛宴。特别值。

  走进古镇,追随着这条弯曲的老街仿佛回到了历史的画卷,顿然有进入另一个天地的感觉。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描写古镇的优美散文欣赏,欢迎大家参阅。

描写古镇的优美散文欣赏篇一:绽放魅力的古镇

 上里古镇算不上中国最完美的古镇,但她的魅力却总让人探究且陶醉。

 在没了解古镇之前,纯粹是冲着古镇原来是川藏茶马古道、南丝绸之路的驿站。无独与偶,在盛夏的一个晴日,我终于来到了这座千年古镇,展现在我眼前的是车水马龙、人头躜动,云商遍布的繁荣景象。古朴的建筑展现了古代人的智理和聪慧。

 在查阅有关上里古镇的资料后,更深刻的被她的文化内涵所感染。上里古镇位于四川雅安,东接名山、邛崃,西接芦山、雅安,是中国最古老的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上里居于两条小河相交的夹角内,民间为“财源”汇聚的宝地,古镇最初名曰“罗绳”,是取其昔日古道上的驿站关隘之意,是巴蜀平原通往外界的关卡之一。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商人们从四川雅安过上里,经云南的邵通、曲靖、大理、保山、腾冲,从德宏出境,进入缅甸、泰国,最后到达印度和中东,是先人们开辟的一条最早的国际通道。上里早期为民族聚集区,民族中主要以本地土着的巴蜀民族——青衣羌人为主。到了明末清初,古镇的人们安居在这里,人口不断增多,经济日益繁荣,便以居住在此的杨、韩、陈、许、张五大姓氏而更名为“五家口”。

 解放战争时期,1935年红四军长征途径上里,并在此驻扎了半年之久,与国民党反动派展开殊死搏斗。

 解放后,依据陇西河的流向,上游所在的乡镇划为上里。上里古镇从此定格。

 回望历史,上里留给人类许多浮想,让人感概世故,更多的是对我们祖先的胆略和智慧的折服。前有古人,后有来者,总会让人陷入史海沉钩之中。

 上里古镇更让人敬慕的是她的自然环境和建筑风格。古镇依山旁水,东、北、西三面为丘陵环抱,东、南、西三面分别由河流小溪围绕,最高山黑岩坪海拔1725米,最低处海拔905米,山上林木植被茂密。古有诗云“二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这是古人对上里古镇的总体描绘。

 古镇的建筑格局以明清时代的风格,体现以民居为主的空间特色。所有房屋为木质结构,建筑群体高低错落有致。街道为石板铺设,两边均为商铺,由此可以想像古镇当年的繁荣景象。居民的大院都是以“井”字形天井建筑,整个建筑雕梁画栋,飞阁流丹,镂空细刻,曲尽其妙。

 桥,永远是上里古镇的主旋律。古时的上里因为夹在两条河之间,因此桥是必不可少的“路”。古镇共有10多座石桥,一般以漫水桥为过河通道,可一旦涨大水,河水漫过桥面仍无法通行,于是就有了以“二仙桥”为代表的8座石拱桥,展示了祖先的伟大智慧。

 “二仙桥”位于古镇西约200米处的陇西河,单孔石拱桥,长15m,宽5m,高12m,跨度19m,桥面用石板铺成。史料记载:二仙桥最开始建于清乾隆初,前两次刚建起就被洪水冲毁,于是,在清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再次修建。传说这次修建的时候得到高人指点,说是河里居住的龙族肆意游走而造成洪灾,导致桥梁被冲毁,所以在这次修建的时候就在桥身两侧刻上龙头、龙尾,取“镇龙”之意,昭示将龙压于桥墩之下,避免洪水泛滥发生洪灾。相传在桥竣工之日,附近州县名仕前来祝贺,宴毕人们来到桥头准备踩桥定名之时,却有两个乞丐坐在桥头拦住了踩桥人,众人要求乞丐让开,可乞丐就是不让,在推拉中乞丐跌入水中,瞬间水里就显出两个大石包,众人大悟,认定此人并非乞丐,而是两位神仙,于是此桥定名为“二仙桥”。说来神奇,二仙桥第三次建起后历经一个半世纪,再也没有发生洪水毁桥的灾害。

 高桥建于清乾隆14年(公元1749年),桥两端为上里古镇当年的米市,系古镇陈家人为方便卖米而建。高桥为三卷石拱桥,桥下东、西两端各设有人行通道,桥上、桥下都可以通行,于是被称为清代的“立交桥”。

 无论是二仙桥,还是高桥,都是上里古镇先人们智慧的象征。历经千年的石拱桥见证着古镇的繁荣,致使我们闲散在桥面感受这遗留下来的奇观感概万千。凝望着桥与周边的山峦、田野、古建筑群遥相辉映,桥上物影倒影在水中,形成了一幅天然的图画,让你无端地站在无我的高度审视古镇的建筑文化。

 在上里古镇,最令人向往的怕要算是古镇的塔和牌坊了。文峰塔、舍利塔;双节孝牌坊,九世石牌坊;韩家大院和白马泉。让游人永远望物兴叹。这些保存完好的古迹彰显的不仅仅是古镇深厚的文化内涵,更是记载古镇上千年的人文和谐的佐证。

 舍利塔是相传隋文帝杨坚为感谢尼姑智仙对自己的养育之恩,诏令全国各座名山修建佛塔,以供奉恩人舍利子的宝塔。

 九世石牌坊记载清朝陈氏家庭九代周居,人口逾千,共聚一堂的历史。被誉为汉族第一大家庭,两次受到朝廷嘉立家谱石坊,以昭示社会和谐。

 建于清道光十九年的双节孝牌坊,记载了清朝上里古镇的韩代家族两位女性忠孝守节的故事:韩氏家族中姑、媳两人,在丈夫战死沙场后,家里的长辈们劝其改嫁,而这姑、媳两位女性始终从善封建社会女性“从一而终”示训,坚守在韩家孝敬长者,抚养后辈直到逝去,于是感动了朝廷,皇上下“圣旨”赐韩家修造“双节孝”石牌坊,牌坊选址于昔日的茶马古道旁,以告诫世人这才是人间楷模。

 双节孝牌坊现今已成了四川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该牌坊结构为四柱三间十二翼出檐多脊。石碑坊上图饰花纹、匾额对联,古朴自然,雕工精细,造型灵巧,栩栩如生。一只只飞禽走兽杨威于石坊之上,一幅幅戏剧场景展现在画壁之间,气势恢宏,堪称建筑精品。

 关于白马泉的传说,凡是到过上里镇观光过此景的人们不能不为此折服。白马泉始建于唐贞观元年,位于龙头山丽的南方丝绸之路的古道旁边,与天台山一脉相连。寺内现存的巨石雕刻的观音、唐代凿挖的古井保存完好,寺内还有明代的钟亭、照壁、雕刻兽。石刻香炉等。该泉是我国独具特色的十大恒温间隙泉之一。因起潮落潮都能听到马蹄的声音而得名,宋乾道元年诏封此泉为“渊泽候”。

 白马泉终年不枯不竭,泉池内随时都可见串串珍珠般的气泡从池底喷出。因此到了清朝又称“喷珠泉”,至今池边立有清代雅州太守黄云皓题写的“喷珠泉”石碑。

 传说白马泉原来只是一滩水,唐僧西天取经时路过白马泉,唐僧进庙膜拜,白龙马等候于寺外,因口渴饮此泉水,此泉与东海相连,白龙马见到龙王朝拜,于是此泉便朝涨夕落。唐僧一行离开后,当地僧人见状感到很神奇,于是建庙将此泉围住,并改名为“白马泉”,现白马寺的香炉上,以唐僧取经为内容的浮雕保存完好。

 宋乾道元年丁玄(公元1165年),川西南连续三年大旱,附近州县的官民到白马寺求雨,恰巧泉池涨潮,随之风云交加,天降甘露,拯救了一方百姓。于是州县官员上奏朝廷,遂封此泉为“渊泽候”。传说此次白马泉涨潮是观音菩萨正好路过此地,见百姓遭受大旱在此求雨,于是大发慈悲,倾倒净瓶之水降甘露三日,其中一滴水落到了白马泉,致使白马泉涨潮。后人得知是菩萨显圣,为感谢观音菩萨,上里人们集资于唐代永乐年间依托此泉靠山修造了观音殿,并在山岩上雕刻观音像供奉,将此泉更名为“观音泉”以示纪念。至今保存完好的白马寺,是中国佛教中大殿内有泉水的唯一建筑。

 上里古镇的繁荣,从屹立于古镇边缘的水磨昉足以佐证。这座建于明代的水磨昉至今保存完好,它是古镇人民丰衣足食的象征。水磨磨出的不单单是人们的吃食,更像是在打磨岁月,一段记载古镇历史的岁月!

 在上里古镇游玩,你会被当地的民风民俗感染。热情好客的上里人,总是希望为你提供最好的服务。上里的牛肉豆鼓、麻辣豆鼓、五香豆鼓、水晶鱼豆鼓、牛肉酱、野生菌、豆腐乳、上里柴火烤鸭等等本地土特产让你目不暇接,品尝这些吃食会让你感觉到生活的味道和甜蜜。

 各种佛珠,金丝楠木质雕刻的工艺品更是让游客倾情。古镇也是金丝楠木产区。在一份资料上我了解到:金丝楠即楠木中有金丝,其木千年不腐,光下金光灿灿。自秦朝开始为皇家御用木材,号称“国木”,金丝楠木质湿润,冬不凉、夏不热,有“软木之王”的称号。长期佩戴金丝楠饰物有舒筋活络、静心养神之功效,长居楠香之屋,可以延年益寿。

 无怪乎上里古镇几千年屹立于南丝绸之路的主要干道永不枯竭,上里古镇注定就是一个关隘,自古以来的兵家必争之地。特别是近代的解放战争时期红军长征,红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汇合在此驻扎屯军,从而壮大了红军的力量,赢得了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上里古镇功不可没。

 改革开放以后,上里古镇以崭新的姿态汲纳中外游客,古镇的旅游资源得以开发,但古镇的原迹原味依然保持良好,因为这是上里先人们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正是这份古朴才让上里古镇更具魅力,带给游客更多的思考和愉悦;正是这份古朴,才致使上里古镇犹如一朵奇葩,在世人的欣赏中绽放……

描写古镇的优美散文欣赏篇二:古镇情怀记多少

 自从十几年前去过了苏州,游过了园林,徜徉过山塘,集会于神仙街,就深深的迷恋了江南古镇,恋小桥流水,恋老树昏鸦,恋那种亦古亦今的迷失。

 于是,几乎走遍了江南的古镇街间。从招嫁楼,到七宝,到南翔,到泗泾,到枫泾,金泽、练塘,朱家角,到千灯,锦溪,同里,周庄,西塘,乌镇,惠山。穿行于这些大致相似又各有情致的古镇,常常忘记今夕何夕,久了,总觉得多了几分复杂的情绪。

 古镇,是可以让人忘记时间的。流走的是岁月,留下的是历史。岁月的脚步轻轻,历史的印迹重重。

 喜欢古镇,是为了体味那种不同时空的物貌人情,而每每看到古旧的房屋里陈列着冰箱,液晶电视,空调,桌上有电脑,电饭煲等电器设备,窗前摆放着舒蕾,飘柔,门外有电信的宽带箱,就倍感失落,情感上难以接受这种融合。仔细想想,我想体味古镇那种昔日的繁华,所以我喜欢热闹的古镇,人来人往,商业发达,而这些势必融合了现代人的理念,生活方式,繁华中迷失了什么;而那些安静的古镇,或依然有人生活着,或已经人去楼空,物是人非,却也让我于安静中有了丝丝的落寞。我不是文人或艺术家,安静给不了我灵感。于是,我觉得自己是在叶公好龙。

 记得在惠山古镇,深宅大院,岁月沧桑,唯有墙上的字牌注解,让游客了解,仅是如是说,独坐在静谧的大院中,倚栏,仰视高檐残塬,心静如水,倏忽间依稀看到有古时装扮的人从昏暗的深堂里踱出,近了、近了,仿佛要握手、却似灵魂被惊醒、似南柯一梦,后背有凉意,头顶却是暖暖的阳光,其实,谁都回不去谁的世界!现在,不敢独自走进旧时的院落,不敢触碰那墙,那门,不敢踏上咯吱咯吱的木梯,只为不想惊扰这些古老的岁月的魂。彼时的古镇彼时的情怀,已是流年似水,今时的古镇今时的人们,也只是活在自己的故事中,古,是一种美好的奢侈的愿望!

 国庆长假,女儿说,她想要去看看古镇,因为她也喜欢那种旧宅子的感觉。我挺感动,说明女儿长大了,可以看懂江南,或者想要看懂江南。于我而言,江南不是简单的一水一桥,一石一瓦,江南是一碗粥,融进了浓浓的千古文人情怀的粥,粥里有甜美,更多的是沉淀!带着女儿,走过布满青苔的石板桥,穿过幽深斑驳的长廊,走进旧宅深院,透过天井望向那片天,用心体味那种“旧时王谢堂前燕”的浮华,留在心底的,或许有很多细腻的,无以言表的情愫。

 不过,真的很美!

 于是,总是情难自禁,在阴雨霏霏时,在春暖花开时,一定要去古镇走一走,静静的,不需要更多的言语,只是要从青石板的路上踏过,从斑驳青苔的拱桥上走过,在扶风垂柳边驻足,在古稀老者的目光中微笑。

 情怀,就这样,一次次的,沉淀!长亭外,古道边!

描写古镇的优美散文欣赏篇三:古镇,故事,故乡

 随着闯门巷的硬化,小镇仅存的石板路也成为历史了。小镇其实也不小,当然是和同级别(乡镇)相比,它在全国还是排得上前三名的,说它大也不大,镇中心也只有五平方公里。但她有着两百多年的历史,成为建制镇今年刚好百年。

 镇政府驻地青树坪,自古为驿站要塞,距县城永丰镇19公里,早在清咸丰年间,这里已商贾云集、商业贸易十分活跃。1912年建镇,历史悠久,后虽几经行政区域和机构变更,但青树坪镇的名字一直沿用至今,故有“历史名镇”之称。

 天天相处在一起,很难发觉彼此的变化。就像别人家的小孩,几年不见就发现长高了许多,就惊叹岁月的神奇。故此,长年生活在小镇的人,总是说小镇没有什么变化。而对于一个过客来说,小镇的变化是翻天覆地的。我出生于小镇,成长于小镇,五十年的时光(除去69—75年下放农村),都是在小镇渡过的。所以说,小镇的变化到底怎样

 小镇最先是一条东西走向、铺满着青石板的街道,弯曲有度,全长约一公里,听老辈讲,青树坪确实是一个小小的坪,因为,是邵阳至湘乡通道,有头脑的商人率先建立驿站,慢慢的增加了各种生意人,尤其是锡福殿的修建,吸引了方圆几十里的香客,人气带来旺气,于是各地的生意人在此安营扎寨了。

 至于街中的石板铺于何时,以无据可查。反正我从小就是在石板中滚爬中长大的。对于幼年的记忆,已经格式化了。唯有“数石板”这点事情,俨然成为档案。“街道的石板到底有多少块”这是一个常议的话题,但到底也没有一个人能说出准确数字。为了探求一个正确的答案,有不少人(当然也包括我)从上街走到下街,一块—块的数,其实没有哪个能坚持数完。想想看,石板有大有小,有宽有窄,中间那些大的还好数,边上那些小的就伤脑筋的事情了。所以,得出结论又各有不同。所以大家只好认同大人们说了那个数字,“一万四千九百九十九块”。那时我们都认为是自己无能。稍大一点后得知,这是计算得来的,为了显现其真实性,故意不为整数。

 那个时候,城乡差别还很大,镇上的青年读完中学,在家等待招工。父母有工作单位的,待业的时间一般很短,而父母没有单位的,或单位差的,待业的时间就长了,甚至一直没进单位。大家管待业这段时间为“数石板”。“数石板”一度成为我们的口头禅。

 古镇的地形也很特殊。320国道和镇南路(原来的潭宝路)在街的两头交叉,成为两个人字口;人字口的中间道路纵横交错,东西走向的有老街和富厚商业步行街,而粮站路、车站路、工农坪(行政路)、牛娅力巷、南门巷、北门巷、闯门巷、甘(棠)花(门)公路贯彻南北。

 如果把320国道和镇南路比作船沿,古镇恰似一艘小船,而被道路分隔的建筑,就是那船上的货物。而那甘花公路就是古镇的翅膀。

 古镇的传说很多,人才也很多,特产也很多,而方言也更具风格。

 古镇的历史名人由他人讴歌。作为草根一族,本篇只讲讲几个小人物。说到小人物,不得不讲配锁大王——哑巴李立仁,剪纸大王——贤拐子金贤良,二胡大师——瞎子陈放生。

 哑巴李立仁,我的堂兄,长我十岁。先天性聋哑,长得五大三粗,读过一年聋哑学校,于是,会写很多字。虽然有些字缺臂短腿,但大家还是认得出来。从我记事始,他就在街上摆了一个配锁摊,兼修雨伞,缝补雨鞋。不靠政府不靠兄弟姐妹,自势其力。由于他技术好,待人好,方圆几十里,谁人不知哪个不晓可以肯定,全镇知名度非他莫属。还值得一提的是,下象棋也很有份量,他的摊子边的棋盘每天没有空闲,爱好象棋的老老少少都爱来斗几个回合。街坊四邻都说:“我还真的很佩服。聪明、自强自立、手艺精湛,亲情味挺浓。”

 剪纸大王金贤良呢是我的长辈份了,他的相貌和身材真的不好恭维。武大郎的个子,但还要精瘦,小而灰暗的眼睛,双腿一长一短,所以外号"贤趴子"。自然界必定有它的法则,他虽然其丑无比,偏偏他有一门绝技——剪纸。剪出来的鸡鸭牛羊马,惟妙惟肖。那时候人百年后,总要布置一下孝堂,摆上几个花圈。那个年代没有人做生意,所以,他的剪纸艺术大有用武之地。

 贤趴子读书多少我不得而知,但好像有点文化的样子,是我的图书馆里的常客,他经常给我们这些小孩子讲讲故事,编一些顺口溜。可惜的是他没有哑巴那么得人缘。原因是经常欺负人,尤其是小孩子。他喜欢放屁,常常在放屁前逗弄人,说他的屁股后面有些什么什么,引诱孩子们去看,结果他就放一个响屁。所以,人缘不怎么好。卒于九十年代末期。

 我为什么要说说二胡大师放瞎子呢源于他超人记忆力和精彩的琴技。一条公里长的老街,放瞎子从上街走到下街,从下街走到上街,他都能准确无误地找到他所熟悉的人家。

 他的二胡拉得极好,他会拉很多很多曲子,每天清早就在街头拉着二胡,什么《二泉映月》,《红湖水,浪打浪》,拉得更是行云流水,让我们百听不厌。大凡瞎子会算命,他也不例外,如果你多数几个钱,他就边拉边唱,让你在闲聊中得到享受。

 古镇的特产,有句歌谣这么说:“豆豉辣酱萝卜干,有滋有味又好看。”八十年代前,小镇的居民几乎家家都要晒辣酱煮豆子,一条石板街两旁摆放着各种各样的瓦罐,或罩蚊帐布,或罩塑料布,五颜六色,从南望到北,宛如一条开满鲜花的林荫道,更有情调的是,妇人们你尝尝我的,我尝尝你的,嘻嘻哈哈综合论坛,就像那蜜蜂围着花藤。可惜的是,随着经济发展的浪潮,有人偷懒了,有人更勤快了,偷懒的人花钱向勤快的人购买。闲情逸致的人少了,美丽的街景也被市场化了。

 再说说小镇的语言文字,小镇的口音一个字“土”,说话不带一丝儿鼻音,也没有一点卷舌音,全都是腔音。说的话除了本地人能听懂,外地人一听可是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了。比如:恩各—你的。帽治各—不是的。爬锅—菜锅。麻瓜子—青蛙。做马咯—做什么。花公子—虾。六十年代以前出生的人,如果想讲讲普通话,也是洋腔八调,有人说“哈哈,这是塑料普通话!”

 古镇百年,翻天覆地。由一条石板街变成三条大街。十来条小街小巷。拥有喜洋洋、福临门、步步高、新一家等十多家大型综合超市。亿客隆、一方、等数十家服装超市,青树五交化、新俊商场等电器商城。尤其是逢五逢十的墟场,吸引了数十公里外的人流,商业活跃,有诗为证:“广招东西南北客,日进上下左右财。”

 夜幕下,月光中,古镇像一艘载满货物的小船,在时代的浪潮中稳步而行。

看过“描写古镇的优美散文欣赏”的人还看了:

1 古镇精美散文欣赏

2 关于古镇的散文

3 关于古镇情怀散文

4 描写古城的优美散文佳作

5 关于描写古城的散文

概括的:一、欣赏散文,要真切地体会作者所创设的情景(感情气氛)。能体会作者所创设的情景,能领悟到作者所表达的主题和思想感情,进而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从而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

二、欣赏散文,要领会散文独特的构思和丰富的想象,进一步理解散文内在的韵味。

三、欣赏散文,还要抓住文中的重点词语深入地理解,反复地体会,才能对散文理解得更深刻,更透彻。 ---------------全面的:散文的『四步阅读欣赏法』

如果将诗歌比作“抒情女神”的话,那么散文便是“抒情王子”了。散文以其灵活的笔法,浓烈的情味和优美的语言征服了许多读者的心。我以为,散文是最大众化的抒情佳品,其中以写景散文为最。面对一篇情郁意远的散文该如何欣赏呢?通过教学实践,笔者总结出了写景散文的“四步阅读法”——

具体的范文模板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OSm6gaFCa-F0nFR1BSXBXw

pwd=is7f 提取码: is7f    

 人生的路上,也许我们不惧伤身,但我们害怕伤心,也许我们不怕问题,但我们害怕丧失信心。散文佳作,供大家欣赏。

品味人生的哲理散文佳作:人生当励志

 人生当立志。无志则人难做,事难成。

 人生中的大多数人,都被生活的重负压在身上,如同一块巨石压身,喘不过气来。的确,我们的生活太沉重了,身心常有疲惫之感。但是又不能不为自己的前途静下心来,去寻找出路。也许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唉,我的出路何在呀我都熬到这样的年龄了,怎么还是没有希望。”叹息是没有用的,惟有挺着腰杆寻找出路才可能有最大的希望,才是硬道理。

 不管你是谁,都免不了在探索自己的人生出路中寻找到准确的人生目标。这是对自己也是对的负责!

 人生之所以迷茫,归根结底主要是没有远大的志向和为之的明确目标。没有人生的目标,只会停留在原地。没有远大的志向,只会变得慵懒,只能听天由命,叹息茫然。想不让机会就这样溜走,不叫青春就这样逝去,只有靠志向和理想冲出迷茫的漩涡,崭新的人生之页将会为你从这里掀开。

 人生立志,先从“志”说起。古人对“志”的解释,是认为“心之所指曰志”,也就是指人的思想发展趋向。当代汉语对“志向”一词是这样解释的:“未来的理想以及实现这一理想的决心。”理解了“志”的含义后,我们对“立志”的含义就很好理解了。所谓立志,就是立下未来的人生理想。

 在人的一生中,除了年幼无知的童年时期外,其他每个不同的发展阶段都与立志有很大的关系。简而言之,青少年求学阶段,尤其是时期,是人生志向的确立时期;中年工作阶段,是人生志向的实现时期;老年休息阶段,是对人生志向的回顾与检查时期。由此看来,立志不是人生各个时期中不可或缺的事,这是值得青年们深思的。

 一个没有目标的人就像一艘没有舵的船,永远漂流不定,只会到达失望、和丧气的海滩。者总是那些有目标的人,鲜花和荣誉从来不会降临到那些无头苍蝇一样在人生之旅中四处碰壁的人头上。

品味人生的哲理散文佳作:人生滋味,用心品味

 在徐徐升起的阳光下行走,在渐渐夕落的暮色里休眠,没有能够挽留今天的理由。透过窗帘微微的光亮,希望在宁静的黎明向我们走来,也把美丽用心编织进酣甜的梦境……这一升一落轮回日子是自然慷慨给予的,已将我们赖以生存的条件和环境一一具备。

 为今天计划了许多事,可满脑子里都是昨天的影子,而我是一个喜欢怀旧的女子,喜爱温故旧梦的情结。

 掐指可数的日子,转眼落到年末,一岁又一岁,仿佛时间越跑越快。生命是一次长途跋涉的旅程,而每一个人只有一次亲历的机会,或长或短。

 把人生比作手中紧握的一张没有往返的车票,一直走下去,或清或浊,赶在下一个站台,来不及停歇。

 把生活比作一辆没有终点的独轮车,载着零七八碎的琐事,吱吱扭扭的拉着咸淡交融的小曲,风里雨里,或紧或慢。

 其实我们每天经历的都是在日子里蒸发出来的柴米油盐的味道,享受其中的美味还需亲手悉心地调配和烹饪,来弥补匆匆奔忙而早出晚归的心迹,安慰从悲与喜的情感中渐渐冷静下来心绪,劝慰由阴晴圆缺遗憾之中解脱出来的灵感。

 世界偌大,人生百态,人无完人,事无完美。我们以怎样的心态来对应百变的人生世事有些人有些事,永远都找不到最理想的答案,而我们只能在抉择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不经历一番彻骨寒,怎得梅花扑鼻香。有得必有失,在人生坚持的道路上,烟波红尘,尘世浮华,谁又能抵挡无孔不入的烦心事儿呢

 人生是在磕磕绊绊的追求中寻找精彩的过程,或许在旅途中刻骨铭心的美景只能遇见一次,一次的精彩会镶刻在心底,震撼生命将血液燃烧沸腾,无论经历的滋味如何,但只有一次就足够用一生去回味。

 陪伴人生的不仅仅是一个精彩无限的美景,精彩无限的美景背后,还会隐藏着拙劣甚至更为糟糕的险境,有谁没有品尝过泪水的侵扰或多或少的,或轻或重的感触里,除去喜悦的感动,苦涩便是感动的双胞胎。有句俗话:乐极生悲,这也是从老祖先的典故中总结出来的,兴奋至极点,人的情绪无法控制,忘乎所以,以致造成乐极则悲的结局。

 我们没有先知先觉的特异功能,极端地包揽任何事情,钻死胡同只能是捆住自己的手脚。

 社会是在矛盾中不断变化发展的,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坚持是一种决心和胆识,而有些事情不是以坚持就可以完善的,那些委屈的泪水,都会有一个理由在牵引着,感动着。茫然的取舍,或失败中的迷茫,从聚散中失落等等因素,都会在不同的时间段里不加商量地蹦出来。尽管是在痛楚或苦涩中煎熬,但在人生的经历当中都转化为一笔财富,能够为我们提供成长道路上丰厚滋润的沃土。

 人生如梦,短暂可数,亦真亦幻,在真假难辨的世事中,只有避讳以假为真、为名为利、贪无止境的狭窄扭曲的心计,直面光明磊落的思想境界,才能在许多东西如金钱、名利、美色面前,不被侵蚀意志而迷失了人之本性。抱着异想天开的梦想人生,实则活着,倒不如说是醉生梦死。

 而我们常说:做一个好梦,愿你美梦成真!我们赋予梦一个美好的希望,一个远大的理想,一个通过我们的智慧和双手去争取实现的梦。

 中国梦即是国家梦,民族梦,又是我们每个人的幸福梦;中国梦是我们每一个人的人生梦,家庭梦和事业梦,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就是我们中国梦的标准。

 而我们只有梦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我们用双手去创造更为美好的现实梦。人生意味着创造,在创造中体现人生价值,在创造价值中感受幸福,幸福就会在我们身边缠绵。

 人生如茶,是一种道家哲学境界。把人的一生浓缩为一杯茶水中,在动态中观察、分析、判定来比喻,达到细微传神的状态。

 茶不是单一的滋味,要用心品味其中的蕴含,在一首无从查阅的诗中,我深深地感触到茶如人生的韵味:雅阁闲来独爱清,林泉泡出几多情。人生恰似茶中味,苦涩香甘品自明!清澈的茶韵有如透明的人生,淡雅清透,那起起落落,漂浮不定的优美姿态,写意人生浪漫的情怀。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在情感中又是相互牵恋不甘寂寞的组合体。或许走到生命的终点,也很难看清人生完美的结局,只有后人来评判。

 人生一路奔波到底是为什么谁也说不清楚,人生只有一个解释,那就是,人生不是一盘棋,没有悔过的步骤。时间决定人生的长短和远近。而我们都在时间的隧道上拼命地奔跑。人生几十年,一瞬间的停留或许比喻的有些吝啬,但就在我们一举一动之时,时间即会悄然溜走。所以,用豁达和快乐的心态,去抵制计较和烦恼。

 人生最重要的是一生一世的情感,相依相伴的依恋,在四季风雨中相敬相随,春天风情万种,夏天明媚娇艳,秋天饱满丰盈,冬天素洁庄重。人生是丰富多彩的,每一个追求完美的勇者,各有各的兴趣,各有各的 ,万事自然,随心随意,自然流露,潇洒从容,淡定自若,方显清秀靓丽的一道风景。

品味人生的哲理散文佳作:人生

 人从呱呱坠地,便睁眼看见蜡黄一片,从此,你就挣扎在这个世上。

 首先,面临你的灾难是:上帝要考验你婴儿般脆弱的生命,如果你有顽石般的坚强,你将跨过淘汰人生的灾门你将像粒米发芽一样便扎根于土地之上了。

 接下来的人生十分漫长,是耕不完的地,是拉不完的磨,是转动的辘轳,是一阶阶的台阶。人生也很短暂,是烟是雾,是血是泪,是苦是甜……

 忙碌了一天的你,被太阳烤得焦头烂额、口干舌燥,全身疲软、四肢无力时,你便挣扎着倒在了自己的‘’窠‘’中,身体表现为艺术的‘’大‘’字,嘴中还念念有词:‘’人生漫长!‘’但你还是被嗷嗷待哺的‘’小鸟们‘’惊醒。这时,解救你的还是你善良贤惠忠实可靠的老‘’母鸟‘’。她便会给你水喝饭吃。然后你将会疲倦顿消,你便会感到人生的无限安慰:一口水咽下肚去立觉身爽心凉,一口饭疼下肚去顿然筋舒络活。你继续耕着地,你继续拉着磨……

 直到有一天,当你望着直长的孤烟时,当你望着飞逝的苍云时,当你望着干瘪的黄昏的太阳时,你将下巴托在锄把上,不像人,倒像挂在锄把的一张弓,你脸上的汗水落在锄把上,再顺着锄把流到稞苗上、土壤上。凭借那把永不疲惫的锄的力量,你伫立了许久。你在休息吗不,你在忆古思今:年轻时,感叹人生漫长,总会忽略那些风华雪月的日子;现在,你又感叹人生的短暂,总会忘不了那些飞逝的烟云。

 你知道自己是多么的前矛后盾吗哎!可怜的感叹的你。——其实,这并不矛盾,它恰巧体现了人生的多样性与统一性。

 最后,你像稞苗一样化为灰烬,被人遗忘;或许,你被列为子子孙孙的家谱的X辈,人死留名;若干年后,还残存着一段历史的印证。

※本文作者:※

1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西门豹治邺》课文知识总结

本文节选自《史记滑稽列传》的附录。

是西汉末年历史学家褚少孙写的。褚少孙,颖川(现在河南省禹县)人,汉元帝、成帝间为博士。

西门豹治邺的故事,发生在战国初期的魏国。邺县在魏国的北部,和赵国相邻,是魏国的重要边境县分。

从自然条件看,这里的“漳水悍怒,迁徙无常”,常常泛滥成灾。当地的反动势力利用自然灾害,大肆宣扬迷信,对人民群众进行敲诈盘剥,逼迫广大农民逃亡,严重损害农业生产的发展,从而也影响了封建制度的巩固。

为此,西门豹打击反动势力,禁绝为河伯娶妇的迷信活动,不仅使当地农民减轻了沉重的负担,也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发展。 本文在断句方面历来有很多问题,现在参照王凤阳同志《西门豹治邺标点小议》(载吉林师大《函授教学》语文版第二期)进行了整理,供参考。

魏文侯时①,西门豹②为邺令③。豹往。

到邺会长老④,问之民所疾苦⑤。长老曰:“苦为河伯娶妇⑥,以故贫。”

豹问其故,对曰:“邺三老⑦、廷掾⑧常岁赋敛百姓⑨,收取其钱得数百万,用其二三十万为河伯娶妇,与祝巫共分其余钱持归。当其时⑩,巫行视小家女好者⑾,云是当为河伯妇,即娉取⑿。

洗沐之⒀,为治新缯绮縠衣⒁;闲居斋戒⒂,为治斋官河上⒃,张缇绛帷⒄,女居其中;为具牛酒饭食⒅。行十余日⒆,共粉饰之如嫁女⒇。

床席令女居其上(21),浮之河中。始浮,行数十里乃没。

其人家有好女者,恐大巫祝为河伯取之(22),以故多持女远逃亡,以故城中益空无人,又困贫(23)。所从来久矣(24)。

民人俗语曰:“‘即不为河伯娶妇(25),水来漂没,溺其人民’云(26)”。西门豹曰:“至为河伯娶妇时,愿三老、巫祝、父老送女河上,幸来告语之(27),吾亦往送女。”

皆曰:“诺”(28)。 ①、魏文侯:魏斯,战国初期魏国的君主。

②、西门豹:人名,复姓西门,名豹。 ③、邺令:邺,地名,现在河北省临漳县。

令,古代官名,这里指县令。 ④、会长老:召集县内年高而有名望的人。

⑤、问之民所疾苦:问他们(指长老)老百姓感到痛苦的事情。所,特别的指示代词,这里表示“所……的事情”。

⑥、河伯:河神。 ⑦、三老:古时掌管教化的官。

有乡三老、郡三老等级别。 ⑧、廷掾:古代辅佐县令的官。

⑨、常岁赋敛百姓:常年向老百姓征收捐税。常,通常。

岁,年。赋敛,征收捐税。

⑩、祝巫:祝是替人告神求福的人,巫是舞蹈降神替人祈祷的人,所以祝巫并称。 ⑾、巫行视小家女好者:老巫到处走动,看到贫家女中面目姣好 的。

行视,巡视察看、访求。小家女,贫民小户人家的姑娘。

⑿、娉取:娉,同聘,下聘礼,定婚。取,同娶。

⒀、洗沐:洗澡,洗发。 ⒁、为治新缯绮縠衣:给她制做多种新的绸衣、纱衣。

缯,丝织品的总称。绮,有花纹的绸子。

縠,有绉纹的纱,现在简称绉纱。 ⒂、闲居斋戒:古时举行祭祀,先要斋戒(包括洗澡、洗发、穿干净衣服、吃没有 性的东西,住在清洁的房子里,保持身心清洁),表示对鬼神的虔诚。

闲居,独居,与别人隔离。 -⒃、斋宫:斋戒时住的房子。

⒄、张缇绛帷:挂起黄红色和深红色的绸账子。缇,黄红色的绸。

绛,深红色。帷,帷帐。

⒅、牛酒:牛肉和酒,泛指精美的食品。 ⒆、行十余日:过了十几天。

行,经过。 ⒇、共粉饰之如嫁女:女巫等一起给小家女梳洗打扮,象真要出嫁闺女一样。

粉饰,装饰、打扮。 (21)、席床令女居其上:准备好床席(这里指的是坐床和坐席不是供睡觉用的),让小家女坐在上边。

(22)、大巫祝:巫的头目,即下文的“老女子”。 (23)、困贫:被贫困逼得无路可走。

即“困(于)贫”的意思。 (24)、所从来久矣:这种情况由来已很久了。

所从来,指为河伯娶妇以及由此造成的人逃亡和贫困的情况。 (25)、即:假若,如果。

(26)、溺:淹死。云:用在引文后面的语气助词,有时作“云云”,表示“据说是如此”的语气。

(27)、幸:这里是表敬副词,含有希望,以此为荣的意思。 (28)、诺:答应的声音,表示同意。

至其时,西门豹往会之河上①,三老、官属、豪长者②、里父老皆会③,以人民往观之者三二千人④。其巫,老女子也,已年七十。

从弟子女十人所⑤,皆衣缯单衣⑥,立大巫后。西门豹曰:“呼河伯妇来,视其好丑。”

即将女出帷中⑦,来至前。豹视之,顾谓三老,巫祝、父老曰:“是女子不好,烦大巫妪为入报河伯⑧,得更求好女,后日送之。”

即使吏卒共抱大巫妪投之河中。有顷⑨,曰:“巫妪何久也?弟子趣之⑩!”复以弟子一人投河中。

有顷,曰:“弟子何久也?复使一人趣之!”复投一弟子河中。凡投三弟子。

西门豹曰:“巫妪、弟子,是女子也,不能白事⑾,烦三老为入白之。”复投三老河中。

西门豹簪笔磬折⑿,向河立待良久⒀。长老、吏、傍观者皆惊恐。

西门豹顾曰:“巫妪、三老不来还,奈之何⒁?”欲复使廷掾与豪长者一人入趣之。皆叩头,叩头且破,额血流地,色如死灰。

西门豹曰:“诺。且留待之须臾。”

须臾,豹曰:“廷掾起矣。状河伯留客之久⒂,若皆罢,去归矣⒃。”

邺吏民大惊恐,从是以后,不敢复言为河伯娶妇。 西门豹即发民凿十二渠⒄,引。

2 高中语文人教版诗词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全文背诵:

湘夫人/屈原

拟行路难(其四)/鲍照

蜀相/杜甫

课后的 武侯庙

书愤/陆游

课后的 临安春雨初霁

越中览古/李白

一剪梅/李清照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夜归鹿门歌/孟浩然

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登岳阳楼/杜甫

课后的

三首要求掌握

旅夜书怀/杜甫

扬州慢/姜夔

将进酒/李白

阁夜/杜甫

李凭箜篌引/李贺

虞美人/李煜

课后的 浪淘沙

苏幕遮/周邦彦

阿房宫赋/杜牧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李白

文中部分要求背诵的:

长恨歌/白居易

国殇/屈原

燕歌行/高适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柳宗元

菩萨蛮/温庭筠

庖丁解牛/《庄子》

项羽之死/司马迁

六国论/苏洵

伶官传序/欧阳修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苏轼

种树郭橐驼传/柳宗元

项脊轩志/归有光

其实这本书考点蛮多的

且基本都要求背送 但是我们今年的期末关于语文知识的重点却放在了 名著和语文常识上面(包括中国古典名及国外的经典散文名篇名人等)

所以 只背诵也不够了

加油吧!!!

3 请问高中语文选修课本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文言文部分哪几篇是重点呀

高中课本文言文部分谈不上哪些是重点,哪些不是重点,因为高考文言文从来不考课内的。

我们主zhidao要是要通过课本选取的文言文来学习文言文的一些基础知识。如,文言虚词的用法和作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偏义复词,同义复词,词类活用的条件,意动用内法、使动用法和为动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对应的句式,特殊句式的判断及翻译对策,固定短语与现代汉语相对应的词语及古代文化常识等。

同时还要通过课文练习文言容文翻译(一定要遵循"忠实与通顺″的原则)。学习文言文的终极目的是能理文章的内容,能把文言文正确地译成现代汉语。

4 高中语文人教版诗词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鉴赏

内容真的很多啊,我只能帮你节选一下,看看是不是你想要的,更多的详解你只能到中~xiao学~教~育w·ang~看一下,我也是在那里找到的。

一、《诗经》概述: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的诗歌305篇,分风、雅、颂三部分。“风”是民歌,包括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就是所谓“十五国风”。十五个地方是:周南、召南、邶、豳、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等,大都在黄河流域。“风”共160篇,大部分是人民抒发自己感情的作品。这些诗在《诗经》中占主要地位,比“雅”、“颂”更富于现实性。“雅”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雅”用于隆重盛大的宴会的典礼,“小雅”用于一般宴会的典礼,都是西周的乐歌。其中有叙事诗,有抒情诗,有对前代英雄人物的歌颂,有对当时政治的讽刺。共105篇,大部分是高度现实性的作品。“颂”是“以成功告于神明”的祭歌。现存的“颂”有“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计40篇。这些诗,有祭祖先的,有祭天地山川的,也有祭农神的。采用赋、比、兴的手法。风、雅、颂、赋、比、兴被称为“诗经六义”。郑樵《通志序》:“风土之音曰风、朝廷之音曰雅、宗庙之音曰颂”。

《诗经》注本:《毛诗郑笺》(汉·郑玄)、《毛诗正义》(唐·孔颖达)、《诗集传》(宋·朱熹)、近代有余冠英的《诗经选》、《诗经选译》。

我的小脚母亲

文/王景周

母亲出生于1917年,她人小、脚小,是村里有名的三寸金莲。尽管母亲身单力薄,还不识字,但她以非凡的毅力,硬是扛着一个家,走过战乱、走过灾难,走过无数道岁月的坎坷。给儿孙留下一串令人垂泪的故事。

1938年春天,18岁的父亲毅然奔赴延安去参加革命。家里撇下了大爷、大奶,爷爷和我母亲。父亲走后3个月,我才降生。这时,三位老人都已年迈不能干重活,母亲成了里外一把手,一家五口人的吃饭穿衣,田里十几亩的薄地全靠她一人迈着三寸小脚去操劳打理。

严冬将近,父亲寄回家书一封,说:“儿在山陕西延安府悦来饭馆,帮人做布匹生意,不能近前行孝,盼寄棉衣一套,以御严寒。”母亲赶紧寄去她早已备好的棉衣棉裤。不料,3个月后,包裹原封退回。对此,村里人议论纷纷,都说父亲已经“不在"人世了。要知道,大爷大奶膝下无子,父亲从小被他们视如己出,所以,听到乡邻们的闲言碎语,大爷简直火冒三丈。对我爷爷而言,自己十八亩地一棵独苗,生不见人,死不见鬼,距延安府千里之遥,其内心的煎熬更是无法想象。

21岁的母亲不忍心撇下三位老人不管,决心守寡不嫁,独自一人也要把这个家撑起来。次年春天,我大爷因为气急过度,痰厥而亡。临终时还拉着我的手说:“周妞,你可没福啦呀……"大爷去世不久,我爷爷因不堪煎熬随大爷而去。年轻的“寡母”再次迈着三寸金莲,一人为爷爷操办丧事。本家一个大爷拉着我的小手为爷爷摔了“老盆”,满大街的乡亲们都饱含眼泪叹息道:“这家人老的老,小的小,全靠这么一个小脚妇女,今后他们的日子可咋过呀!”

两个爷爷去世后,家里就剩大奶奶、母亲和我,无奈只好顾个帮工。母亲迈着小脚,到田地里干着和顾工一样的重活,她忙完地里忙家里,白天种田、做饭、喂猪、养鸡,晚上还要纺花织布直到深夜。

1942年,大旱和蝗灾接踵而至。母亲和大奶吃糠咽菜,将节省下的一点粮食供我吃。母亲还乐善好施,不管自已如何困难,一旦发现谁家有了过不去的坎,就赶紧迈着小脚给人家送去点吃的。借给邻居的粮食,人家即使还她也不要。

忽有一日,鸡呜犬吠,抢声不断,日本鬼子突然进村。大奶闻讯,赶紧让母亲和三姨乔装逃跑,她老人家誓死畄守。于是她们满脸抹上锅煤灰,母亲抱着我一气跑到后地林爷家里,藏到他家地窖里,总算躲过一劫。后来,我常想,当时我已经是六岁大的孩子了,差不多有30斤重,母亲脚那么小,力气也不大,可是她抱着我逃生时一点也不别人慢,这其中该包含着母亲对我多大的疼爱!

解放后,母亲成了"地主婆”。一些人强迫她迈着三寸小脚去给集体挑大粪,时不时还遭人推搡,因为推搡被摔倒的时候时有发生;有时那些人还强迫她给集体拉犁拉耙,母亲的脚那么小,走路都走不稳,怎么能像牲口一样去拉犁拉耙呢?尽管如此,母亲从未向命运屈服,天天用站立不稳的小脚硬是忍受着所有的冷眼和不公,好像她早已横下一条心:不管自己受多大的委屈,也要把这个家扛到底。

当然,此时的母亲也把全部的希望寄托在我身上了。农闲时,她为人家纺花织布,在家养猪、养鸡。一旦攒够十个个鸡蛋,就赶紧迈着小脚去赶集,用卖鸡蛋换来的几个钱来供我上学。我在20里外的庙东陈完小上学时,她总是迈着小脚送我。路上,因为脚小走路困难,走走歇歇,那时的土路坑坑洼洼,我的小脚母亲执意送我去上学,完全是望子成龙心切,完全是把我当成她生命的曙光。有一次,她到学校见别的孩子都穿着漂亮的制服大衣,就赶紧回家为我做了一件同样款式的粗布大衣。我知道,她是生怕自己儿子有自卑感。每念及此,我都感激不已,禁不住泪流满面。

1952年夏,时任西北军区和第一野战军司令部科长的父亲奉调南京军事学院任职。这一消息传到家乡时,大奶和母亲激动得热泪盈眶。随后,阔别家乡15年的父亲衣锦还乡,真是老天有眼,喜从天降!他们相拥良久,泣不成声。父亲没有忘本,当即决定让全家随他去南京一起生活。可是,"金家银家不如自己穷家”的观念牢牢束缚着70多岁的大奶,她不但自己死活不去,还坚持不让我去南京。从此父亲只好每月寄钱供我求学和贴补家用。为侍奉年迈的大奶,父母只好协议"离婚",母亲甘愿继续过当她的“活寡”,继续迈着站立不稳的小脚在乡下的老家天天种地、做饭、喂猪,喂鸡、操持家务,伺候大奶。

1960年2月,43岁的母亲迈着小脚独自为大奶送终。大奶念及母亲对家里的奉献,临终时含着眼泪对我说:“周妮,可别把你妈忘了。”母亲也常说:“养儿育女防备老。”可由于种种原因,我对母亲的孝敬不及母亲大恩大德的万一。待母亲去世后,这让我后悔莫及。

我于1959年考入河大数学系。“三年自然灾害”让母亲饿得皮包骨。为了度荒,她曾步履艰难地和姥爷去信阳讨买吃的。结果钱化光了,什么也没有买到,饿着而回。无耐之下,她只好迈着小脚和姥爷一起去大学找我。我也只能用节省的饭票给他们买几个黑窝头。母亲舍不得吃,将窝头全部送给姥爷,姥爷高兴得过年似的,一口气竟然吃了6个。事后,我常想,母亲在那种饥饿难耐的情况下,竟然舍不得吃一个窝头,她心里只有别人,总是没有自己。

我是高一时结的婚。婚后,因为媳妇患有偏执性精神分裂症(当时并不知道)她们婆媳不和,后来只好让她们分住分灶。我原以为这样就能相安无事,其实不然。有一天我在河大(大约是1962年)忽然收到母亲的急信,说有大事相商,要我速回。到家后,母亲悲切地说,她要随亲友去南乡逃生。我不明真相哭着挽留母亲,母亲说:“周妮!你要是不让我走,再回来你就见不到你妈了”。无奈,我只好违心遵命。接着,母亲把七岁的妹妹送到姥姥家,次日,母亲把自己仅有的锅碗瓢勺、破旧衣物放入两个篮子,我挑着担子送母亲到东地,再由本家叔送她到谷庄娘家。第三日,母亲就带着小妹妹,迈着一双小脚远走他乡去逃生了。我清楚地记得,母亲离开家时,还一步一回头,恋恋不舍地回望她熟悉的家园、那一刻,我百感交际,痛不欲生!

数年后,乡亲们才告诉我事情的真相:她们婆媳分锅分住时,媳妇让母亲和幼小的妹妹住在楼上(我爷爷留下的三间祖屋),她住楼下,就这样她们还是经常闹气。媳妇有粮也不让母亲吃。一次,媳妇说母亲偷了她的东西,她把母亲和妹妹锁楼上半天;还有一次媳妇用水把母亲的被子泼湿,当晚母女俩只好互相抱着坐了一夜;更有甚者,一天晚上母亲刚刚睡下,媳妇上楼卡住母亲的脖子,欲置她于死地,正因为如此,母亲才决定离家出走。但这些原委,母亲从未对我说过。她怕我们夫妻因此生气,所以,宁肯自己出去讨饭,也不想连累别人。

后来,父亲知情后,在信中严厉地批评我:那时你母亲出走,你妹才几岁?出去有法生活吗?这令我心如刀割,无地自容,一直深感罪孽沉重。即是如此,晚年的时候,母亲还心无芥蒂地帮我媳妇抚养三孩半年有余,并为三孩亲手缝制一身粗布棉衣。后来又帮我大孩抚育襁褓中的女婴数月之久,天天擦屎刮尿,从不吝惜力气。特别在我去新疆支教的十多年里,70多岁的母亲,还常常迈着小脚徒步二十多里回老家帮我大孩干农活,做饭扫地、缝补浆洗、拾枣择花生,无所不干。晚上和二妞住在野地窝棚里,看枣场、看庄家,不辞辛苦。

母亲对于有怨于她的人从不计较,对于有恩于她的人总是心怀感激。有时候,不定哪个乡邻会帮她一把,或者哪个街坊会给她一点恩惠,母亲总是念念不忘地说:"我遇到的都是好人,人家咋恁好哩!"

母亲一生勤俭,惜物如金。她从不让我和妹妹给她买衣服,常说:我的衣服还穿不完哩。平生吃喝穿戴,几乎全靠自已双手辛勤劳作。从头到脚都是自已亲手缝制。一件毛衣她能穿二十多年,一件皮背心穿了一辈子,一张狗皮褥子也是铺了一辈子。母亲向来都是粗茶淡饭,从不讲究且极度节省。碗里的饭吃完后总是掰一小块馍再把饭碗擦得一干二净吃了,吃瓜时把皮啃得露着天。有一次我去妹妹家侍奉母亲月余,我变着花样给她做些家常便饭,还买些寻常小吃,母亲居然高兴地说:“这辈子啥都吃过,也不亏了!”

母亲对自己很仔细,对别人却很大方。晚年,她把自己辛辛苦苦织的粗布单子送给我们还嫌不够,还非要再买一条新毛毯送给我们,说是我们结婚时她啥东西也没送我们一直亏欠着。事实上,57年家里穷得叮当响,哪有什么东西可送。后来,母亲还把她结婚时的金银手饰和祖传的银元都送给了儿媳,感动得我老伴直掉眼泪。

母亲一生没得过一次大病,没住过一次医院,这是她修来的福。母亲的 养生 妙诀是常吃黑白丑。她说:常吃黑白丑,啥病都没有。晚年的母亲还长出了一颗新牙。遗憾的是母亲暮年时患了白内障青光眼,最初没有在意,等到我们想给她治疗时为时晚矣,终至双目失明,后悔莫及。然而老母亲却十分乐观地说:某某人眼瞎几十年,还不是活得好好的。母亲这么乐观豁达,也许是想让我们惭愧的心情好受一些。

母亲临终的那天,早上喝了一碗汤,后来解了一次大便,尔后安详驾鹤西去,享年93岁。悲伤之余,我暗暗地想,驾鹤后的母亲也许再也不会忍受三寸小脚的束缚,再也不会饱受行路的艰辛,啊,母亲,衷心地祝福您的在天之灵是一个善良自在的神仙。

母亲离世后留给我亲情上的空白,常常让我静静地回忆起她无数个生活片段和情节,每一个片段和情节都像一棵蓬勃大树上纷披的枝条,上面既挂满了母爱的浆果,也缀满了她人格的坚果。每一粒浆果都是透明纯洁的,每一颗坚果上也都刻满了她三寸小脚留下

《小镇子大世界》王曼玲散文赏析

之前,我不知道荡口古镇。 在我的无知中,荡口古镇已经存在了六百多年。 第一次站在荡口古镇某一间老房子里的残砖上时,我忽然间有...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