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福建何氏族谱
福建省
福建福清·龙田何氏台石派五房家谱不分卷(民国)何咸德修 民国六年(1917年)何氏铅印本 一册 福建图(三部)
福建福清·龙田何氏台石派六房家谱不分卷(民国)何心埙修 民国八年(1919年)何氏铅印本 一册 福建图(三部)福建师大
福建福清·龙田何氏支谱不分卷(民国)何氏台石派各房重修 何刚德编辑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铅印本 南京博 福建图(一部四册 另一部存三册)福建师大
福建云霄·和地何氏族谱十七卷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刊本 十二册 美国 注:一名(闽南何氏家谱)
福建平和·何氏手抄族谱不分卷(清)何子祥纂修 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钞本 一册 台湾
福建平和·何氏家谱不分卷(清)何子祥纂修 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序民国十七年(1928年)翻印本 十册 台湾
林姓家谱之全国家谱
全国锦江林氏家谱不分卷
清光绪十四年(1888)刊本
台湾 美国
注:该族散居福建晋江及台湾等地。
全国林氏宗谱二十一卷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九牧堂刊本 二十册
日本 美国
注:封面作《林氏宗图》。该族散居江西、山东等地。
全国西河郡林氏谱系不分卷
民国七年(1918)写本 一册
美国
注:散居福建莆田、广东新会等地。
全国林氏开族统 图谱一卷
(民国)林光远堂裔孙修
民国十三年(1924)刊本 一册
日本 美国
全国林光远堂族谱不分卷
(民国)林氏光远堂众孙修
民国九年(1920)修民国十九年(1930)贵县
维新印务局铅印本 一册
广东中山图(二部) 广西博 日本 美国
注:散居广东番禺、广西贵县等地。
全国林姓宗亲录不分卷
(民国)林清墩编
民国二十六年(1937)铅印本 一册
美国
注:散居福建惠安及台湾等地,本书又名《西河
九龙族谱》。
河北青县林氏族谱四册
(清)林树桐纂
清同治十二年(1873)石印本
河北青县陈嘴乡大院村
辽宁旅顺林氏谱书不分卷
(民国)林尚贤修订
民国十四年(1925)铅印本
辽宁大连市图
江苏常州迁常林氏家谱二卷
(民国)林文涛主修
民国二十年(1931)木活字本
江苏常州市图
江苏无锡锡山林氏宗谱二十四卷
(民国)林宗儒修 钱钧等编辑
民国十五年(1926)敦叙堂铅印本 十二册
北图
林姓家谱之浙江家谱
浙江萧山东门林氏宗谱四卷
(清)林荫深 林卓生等修
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友庆堂木活字本
历博 日本 美国
浙江萧山东门林氏宗谱六卷
(清)林凤歧重修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友庆堂活字本
北图 人民大学 辽宁图 日本 美国
浙江宁波北郭林氏宗谱十四卷首一卷
(清)林维柽 林克瀚纂修
清宣统元年(1909)崇礼堂木活字本
天一阁(存卷首-9)
浙江宁波镇海青墅林氏宗谱二卷首一卷
(民国)林授经等辑
民国二十三年(1934)活字本 二册
北图
浙江鄞县桃源林氏家乘十一卷
(清)林汝彰 林生春等续录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录钞本 四册,
河北大学(二部)
浙江鄞县新江林氏宗谱十卷首一卷
(民国)林庆芳 林纯 等纂修
民国十三年(1924)思敬堂木活字本 四册
天一阁
浙江鄞西林家卤林氏宗谱四卷首一卷
(民国)项世淮纂修
民国十八年(1929)木活字本 一册
天一阁
浙江慈溪林氏宗谱四卷
(民国)林耘堂等修 沈樾等纂
民国十三年(1924)铅印本
科图 历史所 人民大学 吉林大学
哈尔滨师大 上海图 天一阁 日本
美国
浙江象山林氏宗谱不分卷
(清)林竹汀修 萧善鸣纂辑
清咸丰三年(1853)钞本 一册
浙江图
浙江象山林氏象派宗谱稿不分卷
(民国)林永怀辑 林曾安校订
民国十八年(1929)稿本 二册
浙江图
浙江象山岙底林氏宗谱一卷
(民国)吴显龢修
民国二十六年(1937)钞本
浙江象山县文管
浙江上虞古虞林氏宗谱五卷
(清)林凤瑞纂修
清光绪十二年(1886)遗德堂活字本 三册
北图
浙江兰溪西河林氏宗谱二十卷
(民国)范兴宾重纂
民国十三年(1924)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水亭乡下蒋
浙江兰溪吉祥林氏宗谱一卷
民国三十七年(1948)钞本
浙江兰溪县高潮乡
浙江永康古丽坊林氏宗谱□□卷
民国二十一年(1932)木活字本
浙江衢州市文管(存卷6、7)
浙江衢县东坑仓林氏宗谱三卷
(民国)林珍器 休昌茂等修
民国三十二年(1943)木活字本 一册
浙江衢州市文管(二部)
浙江常山材氏宗谱不分卷
(民国)林维枢续修
民国十三年(1924)木刻本
浙江常山县青石乡高铺村
注:谱初修於清道光间。
浙江临海台临林氏宗谱□□卷
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写本
浙江临海县博(存卷1)
浙江临海郡城林氏宗谱四卷
(清)林翰等纂
清光绪九年(1883)木活了本
浙江临海县博
浙江仙居断桥林氏宗谱一卷
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刊本
浙江临海县博
浙江仙居断桥林氏宗谱十卷
清嘉庆十八年(1813)木活字本
浙江临海县博(存卷1)
浙江仙居断桥林氏宗谱□□卷
清光绪二十二年(1906)刊本
浙江临海县博(存卷1下)
浙江黄岩沈村林氏宗谱□□卷
(清)林霨生纂
清光绪八年(1882)木活字本
浙江临海县博(存卷1)
浙江黄岩南安林氏支谱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林丙修纂
民国四年(1915)稿本
浙江临海县博(存卷下、卷末)
民国六年(1917)一志书局石印本
人民大学 浙江图(存卷首、卷上) 美国
浙江青田石钟济南郡林氏宗谱三卷首一卷
(民国)林杰 周炳烈等续修
民国十二年(1923)铅印本 一册
日本 美国
林姓家谱之安徽家谱
安徽怀远林氏宗谱一卷
(清)林士琦等修
清同治九年(1870)刊本 一册
美国
安徽宿松林氏谱牒
(清)林常植等增修
清光绪十七年(1891)刻本 一册
福建图
安徽祁门京兆金氏宗谱六卷
(清)金可斤修
清光绪三年(1877)刊本 七册
安徽图
安徽潜山潜阳林氏族谱三十八卷
(清)林氏三系合修
清同治十二年(1873)刻本 十六册
安徽图
林姓家谱之福建家谱
福建林氏开闽分支总谱不分卷
(明)林鸣盛序
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刊本 一册
台湾
福建闽林大宗世谱六卷附材氏入闽世系总图
(明)林炳麟等修
清嘉庆间刻本 一册
福建图
福建闽林宗谱八卷
(清)林光裕 林邦彦等纂修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林氏九牧堂刊本
福建师大(缺卷5、7、8)
福建闽林宗谱十六卷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木刻本
浙江常山县钳口乡五联村
注:首修於清乾隆四十六年。
福建林氏开族统汇图谱不分卷
(民国)林国鸿 林鹏羽编
民国十三年(1924)刻本
广东中山图
福建林氏世系表不分卷
林心特辑
刊本 一册
美国
福建林氏家谱览料不分卷
刊本 一册
美国
福建福州凤池林氏族谱稿四卷
(民国)林欣荣修
民国十八年(1929)福州林氏稿本 四册
福建图
民国十九年(1930)铅印本 四册
福建图
福建福州凤池林氏族谱
(民国)林葆恒修
民国三十六年(1947)铅印本 六册
福建图(二部) 福建师大
福建福州陶江林氏宗谱
民国十八年(1929)铅印本 二十二册
北图 北京大学
注:书口题《尚干林氏族谱》。
福建福州陶江林氏族谱
(民国)林森等修
民国二十年(1931)铅印本 二十三册
福建图福建师大(存册3、7、8、12)
福建闽侯濂江林氏家谱五卷
(清)林枝春纂修
清乾隆十一年(1746)清白堂刻本
福建师大(缺卷3)
注:始修於明永乐十三年。
福建闽候侯官云程林氏家乘十二卷
(民国)林懋责总纂
民国二十七年(1938)铅印本
福建师大
注:始修於明成化间。
福建连江拱头对门林氏族谱一卷
(清)林增基纂
清乾隆十五年(1750)稿本
福建连江县档
福建边江拱头对门林氏族谱一卷
(清)林绎重修
清嘉庆十六年(1811)稿本
福建连江县档
福建连江拱头对门林氏族谱一卷
(清)林光雅 林进光等续修
清咸丰四年(1854)稿本
福建连江县档
福建连江拱头对门林氏族谱一卷
(清)王朝仪 林光钦等续修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稿本
福建连江县档
福建连江道沃林氏家乘一卷
(清)郭鉴泉重修
清同治十三年(1874)稿本
福建连江县档
福建连江道沃林氏家乘一卷
(民国)林敏蕃续修
民国元年(1912)稿本
福建连江县档
福建连江琯江林氏族谱五卷
民国九年(1920)稿本
福建连江县档
注:後人增纂至民国十六年。
福建连江拱川西河林氏族谱一卷
(民国)陈善忍修
民国十四年(1925)稿本
福建连江县档
福建厦门西河林氏宗谱不分卷
(清)林捷云修
清光绪九年(1883)刻本
福建图
民国二十二年(1933)厦门林氏大宗祠刊本
福建师大 台湾
台湾坤纪印刷有限公司重刊本
美国
福建同安林希元家谱不分卷
(清)林道坦续修
清嘉庆间续修本
福建师大
注:林希元始修於明嘉靖二十二年。
福建建宁漳溪林氏族谱□□卷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重修活字本
江西档(存卷1-4、7、9、10)
福建莆田林氏族谱不分卷
(明)林齐圣撰
明天启七年(1627)重钞本 一册
台湾
福建莆田林氏族谱不分卷
(清)林尧佐纂修
清初秘阁手钞本 三十册
历史所
福建莆田林氏西山本支宗谱四卷首一卷
(清)林溥等修
清同治十一年(1872)木活字本 一册
美国
福建莆田前埭林氏九牧大宗族谱二十四卷
首二卷
(清)林钟铸著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刻本 二十四册
历史所 北京密云县档(林东明增纂至民
国间)
注:林尧光始修於清康熙二十八年。
福建莆田前埭林氏族谱十六卷首一卷
(清)林钟铸著 (民国)林伯棠等补编
民国二十六年(1937)石印补刊清光绪刻本
北京大学 吉林大学 福建师大
福建莆田林氏九牧大宗族谱不分卷
(清)莆田林氏重修
清钞本 二册
中山大学
福建仙游仙溪林大宗祠族谱不分卷
(民国)林弁修
民国二十三年(1934)仙游印书局铅印本一册
福建图 福建师大 福建 游县档
注:版心作《仙溪林大宗祠公簿》。
福建泉州清 源林氏李宗谱草创卷之三
传钞泉州林李氏藏本
福建师大
注:版心作《林李年表》。
福建晋江万华林氏族谱
(清)林志坚撰
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写本 一册
台湾
福建南安林氏族谱
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钞本 一册
台湾
团震妥滇丁财两旺舔进人丁永世子孙长流
目历
(清)林皇清撰
清光绪二年(1876)钞本 一册
台湾
福建安溪福清分派横溪林氏族谱不分卷
(清)林文篆再录
清光绪十五年(1889)钞本 一册
台湾
福建永舂林氏族谱
(清)林教撰
清咸丰二年(1853)钞本 一册
台湾
福建韶安林氏族谱不分卷
(清)林云腾修 林望贤再修
清道光十八年(1838)修 光绪二十六年(1900)
再修 钞本 一册
台湾
福建诏安林硕抱家谱不分卷
(清)林子枝撰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钞本 一册
台湾
福建东山西河(林氏〕族谱
(民国)林中乔纂
民国二十年(1930)石印本
福建东山县志办
林姓家谱之江西家谱
江西宜春袁郡学前林氏族谱十六卷首二卷
(清)林杏宴等纂修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忠孝堂刊本
江西图(存十二册)
江西万载兴仁林氏支谱□□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林道衍等纂修
清光绪八年(1882)西河堂木活字本
江西图(存卷首、卷末)
不知道你是什么地方的,现在又安徽萧县的:
仅供参考:
萧县陈八集陈氏
十八世起字辈: 秉 怀 从 高 尚 力 为 思 念 功[现已到26世]
各分支现用辈字繁多,大致有:
十七世: 广 大 朝 钟 志 兆
十八世: 秉 兴 献 建 照 凤 开 玉
十九世: 怀 昭 名 鸿 万 玉
二十世: 从 淮 忠 景 福 广 乐
二十一世: 高 宗 升
萧县甚少沟陈氏
十八世起字辈: 履 文 明 世 修 善 恒 昌 尊 经 崇 儒
萧县陈沟陈氏
十四世起字辈: 仲 昌 益 尚 有 玉 胜 洪 广 升
萧县演武陈氏
十五世起字辈: 大 怀 素 有 凌 云 志 圣 德 绵 延 百 世 同
难找出这三个字在一起的,自己看看是哪一支吧。
--------------------------------------------------------------------
福建陶江林氏(由十二世始) 君若维能,天必昌汝(天降楷书)。 世克允德,宗永以兴(传梅续撰)。 用守是道,长发其祥(豫斋续撰)。 善继人志,绍衣闻言(支山续撰)。 孝友为本,弈叶攸敦(泽夫续撰)。 明哲作范,垂裕后昆(椒辰续撰)。 增进民权,致治大同(林森续撰)。 仁义礼智,合信则常(翰西续撰)。 修文振武,邦家之光(志棠续撰)。 福建濂江林氏 始祖唐末自河南固始来闽肇基闽县林浦,前十世名讳毁于灾火。辈字由二十世始用下: 元亨利贞,天道之祥。 仁义礼智,恒秉斯章。 立修齐志,为邦家光。 公元1999年旅居台中族贤林瑞芳返乡主持续撰于下: 展治平学,启大同端。 传经衍庆,积德流芳。 福建控鹤林氏(由十四世始) 汝以文彦孔,继世德惟男; 永思宗有本,廷仕达邦光。 从信熙朝宪,敦崇秉懋良; 志而承佑启,允克祈恒长。 东瀚云庄命字歌: 聿迪人伦懋修孝友,期同伯叔大展天常,克师有道上达圣贤,则为公卿宏昭常来。 福建长乐沙堤林氏 系出长乐忠义林家伸蒙公(林慎思)之长房徽公派,作为沙堤北林通谱行第(由第九世始): 养卿良思,志友汝仁。维公懋德,允兹克明。 宗文守道,宣尔世承。朝庭永用,仕则必英。 经纶济美,陆宇安平。广育亿兆,所在乐生。 福建石狮东园林氏 尊明代林道惠为一世,从十三世起,字辈为: ……朝经,贤克日安邦,载佑和亨贞。 乔木蟠根大,深谷奇兰鲜。 忠孝家声远,奕世子刊、贤。 福建平和崎岭林氏 林文莆由南靖迁居平和,定居崎岭,其长子宗兴迁居长乐,宗兴长子丕盛迁居广东,丕盛长孙真,三孙蕉由惠来迂回。从八世起,宗兴后裔字辈为: 尔子克硕,郁懋名章。奕振滋光,丕赞乃宏。 贻谋孔长,蕃衍炽昌。式昭猷训,德绍芳阳。 福建长乐四林(林君锡世系) 君远思守,尚本孔仕。 廷兴敬则,维宗用良。 仁昭继述,道立丕常。 允成顺孝,景循宪章。 俊德聿懋,传世永芳。 谦和礼让,友好增强。 清勤廉正,祖训弘扬。 品高业建,家国辉煌。 福建泉州石狮玉山林氏 从十二世起,字辈为: 基,宏际式正士,文章华国器,树德为根本。(讳行) 贻,孙谋燕翼子,诗礼传家声,簪缨以显宗。(字行) 福建莲江东间林氏 林仲弦 (公元1346—1435年) 莲江东间开基祖。从十一世起,字辈为: 云士文华荣,肃艾哲谋圣。 积善有余庆,材为邦国宝。 滨海川山秀,含生钟毓灵。(讳行) 善言君子德,恭宽信敏惠。 存心本以仁,学乃子孙珍。 礼义传家法,明德在新民。(字行) 福建岐岭林氏 (大荣分支)崎岭林氏宗茂后裔,字辈自八世起为: 尔子克硕,郁懋名章。奕振滋光,丕赞乃宏。 贻谋孔长,蕃衍炽昌。式昭猷训,德绍芳阳。 志聪分支林文-甫三子宗茂为崎岭林氏一世祖,其子志聪分支的字辈为: 志怀钦天际,君真和藏介。 继世增佳景,芳名永长春。 宗昌分支林文甫四子宗昌,生六子,其中长子、次子迁居广东省惠来县,失名。五子文,生四子,其中次子随,三子承,四子汀,也迁居广东省惠来县。 宗昌三子隆和五子文,其后裔排辈字序相同,自十一世起为: 孝友成家本,忠贞报国恩。 文章传继世,万代衍昌新。 宗昌四子明,生子育,育生四子:胜邻、胜佐、胜俊、胜杰。其中次子胜佐迁居广东潮州。宗昌四子明公后裔排辈字序自十二世起为: 国家时朝会,文士日隆崇。 俎社春秋重,衣冠世代弘。 本原垂奕祀,支派衍庭堂。 千载礼乐振,万代经书(禺页) 福建莆田阙下林氏 莲峰祖系字辈: 乔木以若,其予尔毓。世序侯伯,邦国永长。 贤良登进,鸿猷允升。天朝旌表,百代和平。 按林察祖系字辈: 圣朝隆佥宪特恩,执法宽平传太史。 祖德溥臬司遗爱,追思骏惠盛文孙。 福建金紫忠孝林氏 梨岭世系从二十世起,字辈为: 思永居继先,伯道日绍节, 太原若亿万,德良克…… (从三十八世起各分支另立) 福建英田林氏 从晋安林氏三十八世起,字辈为: 邦世希士,君廷元伯,建初公太,仁孟仲季, 万宝朝宗,奕世银青,耀祖金紫名家声。 另支由晋安林氏二十世起,字辈为: 思永居继,先伯叔孟,仲季木百,巽念位文。 原明朝邦,希士君志,元伯建初,宇斯起进。 仁义礼智,忠孝传芳,银青耀祖,金紫名家声。 福建厚泽林氏 肇基祖林原奄,南宋绍定三年(公元1230年)始居后宅,从十七世起,字辈为: 式秉邦逊,克承大勋。 敬章君德,统绪为昭。 子孙千亿,诗礼传家。 福建石狮塘边林氏 肇基祖林西庵,元末始居石狮塘边,从六世起字辈为: ……信恒有,树启鼎登先。 士志维经世,孙谋在振宗。 忠孝承光德,英伟裕后徽。 福建钞坑林氏 钞坑开基祖林公为从十世起,字辈为: 孟元高振起,辉光玉树荣。 时承雨露润,日映枝叶新。 福建永春枣岭林氏 林陈保为枣岭林氏肇基祖。其后裔昭穆为: 联芳超祖德,统绪尚仁慈。 才美启宗徽,传心通孝友。 福建锦江林氏 开基祖林紫源(公元1308—1397年),世居晋江(今石狮 市),为锦江林始祖,从十三世起,字辈为: 维道世士秩,迪德为敦本。 登科以显宗,忠孝传家永。(讳行) 子孙良有智,邦国振家声。 存心宜守志,学古重勤修。(字行) 福建泉州石狮永宁林氏 创建于元代,开基祖林赐高,与妈祖同族,从 十四世起,字辈为: 逊君登朝贵,英才入学堂; 显荣光祖德,全赖尔孙曹。 福建湖厝林氏 肇基祖林存正,明洪熙元年始居湖厝。从三世起,字辈为: 永邦思守君起光,德建学纯明标良。 文载佑时兴敬敏,万代仰视世滋昌。 福建同安琼头林氏 君宗景庭,弘子良仕,朝文武乐,忠孝贻谋, 仁义垂统,昭兹来喜,奕世其昌。 福建厦门同安龙田林氏 同安龙田林氏从锦马二十五世起,字辈为: 孟元高振起,辉光玉树荣, 时承雨露润,日映枝叶新。 福建柏叶溪边林氏 汝有子希盂,孚伯廷德瞻。 允吾知鼎侯,孙君臣嘉会。 淑彦敬时修,华犹晋上宾。 文章钦尔材,亮采赓世昌。 福建同安六林林氏 同安六林明初开基,字辈为: 大容渊程,孔子伯仲,良仕文元。 盛世昌名扬祖德,华堂昭穆振佳声。 宗传信义宏图远,族衍龙麟海日腾。 福建井头林氏 肇基祖林裕远,在外地经商,病死安溪,传下五子,长子朝仁,渡台湾谋生,四子朝智无嗣,二子朝义,三子朝礼,五子朝信,迁同安,开发井头。到十世林君升任江南提督,字辈为: 世圣以佐德,廷彦显忠良。 殿元学业懋,硕士名节光。 大钟英俊志,肇启文谟芳。 道基源克邃,绪厚泽斯昌。 善升昭玉应,庆永卜家祥。 一经贤哲正,万传勋烈长。锡汝期延祚,秉益咸备常。 成性载嘉行,兴运尚式章。 萃履逢康泰,云端贵超翔。 方弘国屏翰,昭承盛圭璋。 福建漳浦乌石林氏 从第四世开始字辈为: 汝允仕敬,敦廷夫德; 君尹思日螽恒,万寿松柏茂辰; 维皇降福山阜,冈陵保定尔禄。 福建漳浦港头林氏 自第六世用硕起,字辈为: 用邦匡确文,汝甫仲吉升。 贻燕垂卿伯,世德永尔昌。 展成振家远,同会衍庆长。 择数系昭穆列下: 凤镇光远世系: 开邦伯孟仲,曰振仕名与。 奕世永昌弘,登崇彝胤嗣。 承志报家国,贤能福泽生。 英才恒有道,德望自升腾。 仁义有兰桂,长传绵畅馨。 四乡通玄世系: 国熙启彦士,荣达正纲常。 寅亮崇经济,恢宏赖耿观。 勋名绵鼎盛,兰桂永腾芳。 德懋贻谋远,雍和庆泽长。 河田世系(崎岭林氏)(钩石系同此): 尔子克硕,郁起名宗, 奕世兹先,丕赞乃弘。 贻谋孔长,蕃衍炽昌。 式昭猷训,德绍芳扬。 长青、崎吩世系: 应凤可懋斯,伟从开启式。 钦朝世宗,克邦友恭。 永赞祖泽,际时昌雍。 培英育俊,展骥绍鸿。 修齐明礼,嘉绪绵隆。 仙庵世系: 振宗崇俊能,彩经维汝庭。 绳武延诗礼,贻谋焕日新。 业勤诚美绩,谊笃迪常兴。 绍启传芳德,式昭奕世馨。 新岱林氏世系:伯孔名秩,日就月将。 昭兹来府,德广福森。 福建厦门锦园林氏 锦园林氏共约万余人。自林振始,字辈为: 振佛添敏华,乾恒岱仕启; 尔世景君升,友笃衍荣宗。 延庆扬祖德,祥徵寿福长; 方显天培厚,锦褒弈祺昌。 福建南安梅桥李(林)氏李贽家族昭穆字序: 君景广重溥,唯夫道克士可; 子孙公卿侯,世德丕承远垂芳。 福清牛宅林氏 朝有(世一)大开,瑞日庆云光万载; 绍圣希贤,迪知敏行端可致; 继武朝班,崇文尚武家永发。(讳行) 思明志广,腾龙起凤焕千群; 显忠作孝,正修笃学信能成; 尊祖睦族,培才育秀业长兴。(字行)
台湾淡水林氏: 厚近仰玉万,仁志文朝克。 为维元丕振,奕世绍公侯。诗书裕后仲,定立栋梁才。天恩高,祖功长,宗勋隆。国兴仁,廷法正,殿礼盛。家传训,子贤孝,永富贵。东光景象安,金宝满堂春。京邦瑞兆显,广大必登俊。禄星百龙昌,伟云辉德门。
台湾雾峰林氏:文朝资正义,武德在其功。大鼎铭昭著,元常纪伟庸。 广东潮阳仙阳林氏:钦治懋燠培,锡汝桓熏圭。铭淑相炜腆,锐浩桢熹基。钿淳材妮至,钟汉标炳逵。镇潮植辉垠,铨清树耀奎。西河肇宏业,忠烈德范扬。乔木绵洲海,奕叶荣乡邦。
广东惠来林氏: 武烈存仁,克光加政,文章华国,永继昌盛。 梅陇归丰世系:始祖林省谦,明末游学海丰,遂由澄海县迁居海丰梅陇墟,后代繁衍从七世起字辈为: 念聚贵绍,世迁宗承。 继起克家,传经守礼。 科甲连登,忠孝永誉。
海陆丰林氏世系:南宋时期林直可始居海陆丰,其子林严后裔从二十一世起,字辈为: 广承昭世守,奕载会天伦。 硕裔怀明德,宗和庆万春。 绍业崇仁义,恒兴裕国琛。
广东汕头林氏 硕世元良,宏开人文。 家修庭献,辅助圣君。 元良宏烈,绍美蔚煌。 英杰联标,笃庆绵延。 朝廷士子,恪守其忠。 芳声永盛,道德为宗。 孝友崇基本,雍和焕泰祥。 德仁昭统绪,笃庆衍辉光。 道义尊先哲,声闻益显扬。 诗书绵厚泽,继述有芬芳。
广东揭西南山林氏 林南山自元末从福建上杭迁居广东揭西钱坑,其后裔成为潮汕巨族,分布在海内外约有10万余人,其中钱坑镇4万余人,阳夏3万余人。昭穆如下(一世起): 渭甫永。 惟崇伯宗尚,子叔乔世登。 兰玉盈阶秀,贤良应运生。 养恬安迁素,忠孝衍先声。 端穆贻芳远,义扬肇业宏。 奋庸昭伟烈,继武振鸿鸣。 松茂千秋盖,鹏飞万里程。
广东惠来崎岭林氏 尊林文甫为一世祖,从七世起辈序: 吾苍歧硕,自启名燕。 奕世兹成,大缵乃弘。
广东揭东锡场林氏 尊梅轩(字潜夫)为太始祖,始祖南陇字焯以,从潜夫始,字辈为: 潜焯功孟时景邦,世胤元国兴文章。 修齐伦美先以正,德盛道隆士乃贤。 声应凤歧锡开泰,名实光辉裕必昌。 纯举朝端永雄振,芳奕海宇耀茂长。 (光绪元年,揭阳林氏合建八房祠之后,辈序从德盛二字起统一调整为: 德盛昭宇宙,西河垂典型。 永远绳祖武,光宗显朝廷。)
广东揭西翰学林氏 乔木盘根大,瑞日应茂时。 绍有开元俊,振拔兴世基。 乞旺春常在,群英乐载熙。 忠国之精干,修身学礼诗。 双桂流芳远,九龙毓秀奇。 祖德宗功盛,人文蔚启宜。
广东潮安(氵意)溪林氏 叶道资宏毅,安邦本孝忠。 一经贻典则,万载畅宗风。 绎理期居敬,临民雅所先。 昭兹绳祖武,念在即薪传。
广东揭阳棉树林氏 南宋末年,林玉溪由莆田上林村迁至揭阳棉树村,上祖昭穆失序。棉树林尊玉溪公为一世祖,从十四世起,字辈为: 钟应允熙廷,英昌光裕仁。 毓发春天茂,秀华万耿成。 至铮汉标炳逵。 镇潮植(火军)圻,铨清树耀奎 (为统一字辈,各支系用至此止)。 西河肇宏业,忠烈德范扬。 乔木绵洲海,奕叶荣乡邦。
广东惠来林氏 南宋嘉熙年间,林盛任潮阳县尉主簿,迁居潮阳。明嘉靖三年,从潮阳县域部分地区划分出惠来县,盛后裔遂为惠来人。嘉靖七年修建了惠来林氏祠堂,编修了林氏族谱,列辈序如下: 崇政明衍,文敬廷宗。 仲永孔伯,朝邦国家。 嘉熙登荐,官上左丞。 绵延佑启,福寿康宁。 仁才秉尉,科甲发祥。 忠贞垂裕,曾献传芳。 诗书则远,来潮源长。 孝德有庆,统绪克昌。
广东海陆丰林氏 海丰、陆丰、陆河县,隶属汕尾市,现有林姓总人口约30余万,共有40多个分支,近70种辈序。择数系列下: 港阳世系。明太祖洪武年莆田林昆华,移居海陆丰。从十八世起辈序为: 世念尔祖耀家荣,纲常克守一本生。笃庆敦伦循礼让,开科发甲千古宏。 潭涌世系:明代林清隐,迁居海陆丰潭涌,其后裔尊清隐为一世祖。自清隐起,字辈序为: 清处孔思,启世可绍。宏元德大,成猷永肇。 开裕鸿业,笃佑增江。昭穆玉振,禅炽而昌。 淑隐世系:始祖林淑隐,明成祖永乐十八年,由潮阳迁居海丰县,子孙蕃衍八世起,字辈为: 位生伯仕,瑞本后先。能承继述,奕载寿绵。 兰芳毓秀,锡麒文章。友爱惟德,赞绍象贤。
河南睢阳林氏 明太祖洪武年间,福建林氏迁睢始祖带“原谱一部,遗像数幅,锦囊世系一轴(经核对均为“陶江林氏”世系)”任御前冠带总旗校尉,后调屯睢阳卫,居睢州,成为林氏人睢阳之始祖。其昭穆辈份如下:守一邦国嘉,中春维玉思,立家传孝友,德泽亿兆兹。太和自致福,广厚克培基,奕世循斯道,昌明光裕时。
河南洛阳林氏 明朝嘉靖年间,由福建经山西洪洞县迁至洛阳西郊定居,传至十世林殿魁创修族谱。其昭穆辈份如下: 殿树玉枝茂,芳春荣家生。 华贵世界秀,光耀庆永成。 春辉兆东亚,福建本宗家。
辽宁庄河林氏 始祖林延公、林延行兄弟随母于清乾隆年间由山东迁来发族,字辈如下: 文鸿辉成德,义普克绍先,世家永庆吉,福泽同海天。
湖北沔阳林氏 福建莆田林茂于明洪武初迁居沔阳(今仙桃市)杨庄院林家脑。后代繁衍。字辈如下: 维德忠以卜,其芳敏承先。 训学行显章,儒家传贞祥。 声显诗书泽,堂高日月光。 敦伦先序守,源远定流长。
福清
是隶属中华人民共和国福建省福州市的县级市。位于福建东部,邻近城市有福州、莆田、长乐、闽侯、永泰,隔海与平潭相望。是全国首批综合改革试点县市、全国村镇建设试点县市。福清别称玉融,简称融,因县城正南有座玉融山而得名。
地理
全境分大陆、半岛和岛屿三个部分。面积242976平方千米,其中陆地151824平方千米,海域91152平方千米。市中心 纬度: 25°43'2185"N 经度:119°22'3829"E
在古地质时代,福建与台湾之间的海峡曾经是隆起并相连的陆桥,而福清半岛亦为此陆桥的一部分。上古时代的生物包括古人类通过此陆桥进入台湾,当陆桥沉没成为海峡时,台湾成为一个岛。福清半岛岩层里的珊瑚等古生物痕迹见证着沧海桑田的变迁。
现在大陆学者论证中的连接福建和台湾的海底隧道的三个方案之中,北线方案通过福清的龙高半岛,以海底隧道或架桥方式先连接福清半岛和海坛岛(平潭县所在地,为中国第五大岛),再由海坛岛建设海底隧道通到68海里之外的台湾新竹。
气候
福清地处亚热带,受海洋影响很大,属海洋性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88摄氏度,年均无霜期365天,年均降雨量1525毫米。夏季风和台风是主要的降水来源,雨量大但集中在夏季,素有十年九旱之称。解放后建成的东张水库对缓解旱情有积极意义。
人口
人口110万,汉族为主,有畲、京、瑶、壮、藏等14个少数民族。
因福清向海外移民历史较长,散居海外人口众多,遍布世界各地。据估计,海外福清籍人口几乎相当于现在的本地人口。[来源请求]
行政区划
下辖7个街道办事处,17个镇:
街道办事处:玉屏街道、龙山街道、龙江街道、音西街道、宏路街道、石竹街道、阳下街道。
镇:海口镇、城头镇、南岭镇、龙田镇、江镜镇、港头镇、高山镇、沙埔镇、三山镇、东瀚镇、渔溪镇、上迳镇、新厝镇、江阴镇、东张镇、镜洋镇、一都镇。
2005年12月24日,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同意福清市中心城区行政区划调整的批复》(闽政文[2005]586号):同意撤销音西、阳下、宏路、融城等3个镇、1个街道,析出海口镇的祥丰、塘头、北店、柏渡、隆中、坊里、南宅、先强等8个村委会,整合设立玉屏、龙山、龙江、音西、宏路、石竹、阳下7个街道办事处。这是福清市中心城区行政区划作出的一次重大调整,涉及5个镇街100个村(社区),调整后的市区总面积将扩大10倍,达2445平方千米,总人口458万人。
能源
福建福清核电有限公司 -- 2006年5月16日成立,由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和中国华电集团公司福建发电有限公司共同出资组建。
福清核电厂位于福清市三山镇前薛村岐尾山前沿,为装机容量为6台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机组。一期工程建设2台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机组,总投资约2677亿元。第一台机组计划于2008年11月18日浇筑第一罐砼(正式开工),2013年5月投入商业运行,第二台机组计划于2014年5月投入商业运行[4]。
国电福州江阴电厂 -- 成立于2004年4月8日,由中国国电集团公司、福建和盛集团有限公司、福建省煤炭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共同出资成立,是中国国电集团控股的大型火力发电企业。
一期工程2007年10月14日已经完工并投产,二期工程正在规划中[5]。
历史
福清原属长乐县的一部份。唐圣历二年,由长乐县析置万安县。742年,改名为福唐县。五代梁开平二年,王氏改为永昌县。唐同光初,恢复福唐县名。长兴四年,王氏改称福清县。宋仍为福清县,属福州。元曰福清州。明洪武四年,复为县。清朝时福清县城周长六里多,编户有一百二十三里。[6]。1912年(民国元年),从福清析出海坛岛等地置平潭县。
1990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福清市是著名侨乡,华侨旅外历史有500多年。
移民潮
福建地处东南沿海,三面环山,受武夷山脉险峰峻岭阻挡,长期以来与全国有某种“隔离”状态;而东临大海,与台湾隔海相望,网开一面,则通向世界各地。
历史上的福建人除了原住民的闽越人之外,主要是以八姓入闽衣冠南渡为代表的各朝代中原各省逃避兵灾人祸的难民,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生存环境造成早在明清时代就有大量福清人或随郑和下西洋,或随国姓爷开拓台湾,或下南洋。1949年以前的老一代福清移民主要分布在印度尼西亚、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日本。
出国潮
现代福清以大量的偷渡者而闻名。参见非法移民卖猪仔。在老一辈移民中的成功者纷纷以华侨身份返乡,成为亲友的资助者及修路办学的捐献者时,年轻的一辈的福清人从各种合法不合法的途径成为新一辈移民,大部分并因为无视护照及法律而被冠以偷渡者之名。
出国潮的成因见仁见智。不同情者归因于福清民众法律意识淡漠,为了金钱目的而不择手段,强调其行为非法的一面。同情者则认为事出有因。 自然条件方面福清两极分化。一极是八山一水一分田的靠天吃饭的恶劣农业条件,一极是滨海近洋的走得出去的开放环境。从明王朝闭关自守不许片板下海的海禁,(详见迁界令),再到国共内战狼烟四起的最前线。古代的禁海令和现代的护照从限制人民自由流动的功能上来说完全相同。
由于其他地方人的普遍不知情,对福清人的误解很深,现今的福清人仍有出国开拓的传统,但都是通过正常的合法途径,而不是传统的自然方式 但与其他城市不同,不是以学习知识提高自身素质为初衷,而是一味拿取身份,甚至卖劳动力出国开拓
90年代初集中于日本,2000年后是欧洲国家,尤其是英国,还有其他一些偏远国家和地区的人数也在增加中。 这其中包括在南美阿根廷等国家经营超市,餐馆的,在厄瓜多尔等偏远国家经营服装的,在俄罗斯经营贸易的,更偏远的已经将足迹踏到非洲一些落后国家,比如喀麦隆,阿尔及利亚等。 无论早期的,还是近期的,福清人都以特殊的方式"勤劳奋斗",希望用那种方式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也为当地经济做出"贡献"。
福清人物
古代
叶向高
隐元隆琦
郑侠
林鸿
现代
陈章良
林绍良
林文镜
曹德旺
魏可镁
相关历史人物
林则徐
戚继光
云龙和尚
抗倭
明朝实行海禁(详见迁界令),正常的海上贸易无法继续。通则为商,禁则为寇的情况下一些海商到了日本。而当时日本室町幕府已名存实亡,无力控制全国政局,大小诸候国战争造成日本各阶层人士的大量破产和失业,遂多流为寇盗。两股势力合在一起,使初期的以日本下层武士为主的真倭发展为华人海贼假倭和真倭混杂的情况。这些人流窜东南沿海,史称倭寇。而真倭的大多数是王直集团雇佣的日本人,处于从属、辅助的地位。
嘉靖年间倭寇活动日益频繁,福清倭患严重沦为倭寇的在福建的两个老巢之一。公元1562年浙江 戚继光率戚家军入闽协助剿灭。历经横屿之战、牛田大捷、林墩战斗、福清之战,将盘据于福清境内的倭寇扫清。以至于倭寇闻戚色变:“戚虎兵亦至此耶!”“我等不敢犯浙矣,何又来万里外杀我也!”
福清民众多年苦于倭患,积极支援戚家军剿倭军事行动,制作芝麻烧饼,送给戚家军作军粮。倭患平息之后,为纪念 戚继光率戚家军平倭功绩,后人将之称为光饼,至今仍是福清特产之一。
语言
本地母语为闽东语福州话的福清方言,通行于福清市大部和平潭县。同时福清南部居民主要使用莆仙话。两者均属于汉藏语系汉语闽语。
福清话与福州市区口音有若干语音上的差别,同属于闽东语。至今仍保留了许多古代汉语的词汇。如: 厝(家), 鼎(锅),汝(你),厝里(妻子),鸡母(母鸡)。语音部分比之现代汉语的四声要复杂,早期有八声,称为八音,如今保留七声。
福清话发音部分甚至与宋代经台湾琉球传到日本的日语宋音相同。如: 县字的发音与日语県的发音完全相同。反而跟现代汉语的发音相差比较大。
福清话保留了较多古汉语的特征,可以说是古汉语的活化石。在海外唐人街或称中华街等福清移民较多的地方仍是同乡之间沟通的重要语言。但近年在政府的严禁方言的政策下有走进历史之虞,年轻一代说福清话的人日渐减少,年长者大部分只会说而不会写或者用近音字来代替。
福清话的影响已不止仅限于福清,在海外如英国,日本,南非,阿根廷,美国,基本上只要有唐人街的地方就能听到福清话。
习俗
福清有每个岁序之首甲子的中秋节点塔灯的独特的习俗,在瑞云塔上结彩点灯,成为地方一大盛事。相传始于明天启四年(1624年),1984年的塔灯观者如潮,散落于海外的游子亦纷纷回国参与。
教育
[编辑]公立学校
教师进修学校
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
侨兴轻工业学校
福清卫校
龙华职业中专
职业技术学校
福清一中
福清二中
福清华侨中学
福清三中
特殊教育学校
融城中学
元洪高级学校
宏路中学
康辉中学
虞阳中学
港头中学
高山中学
海口中学
东张中学
元载中学
实验小学
城关小学
元洪附小
私立高中
福建西山文武学校
龙翔中英文学校
福建石竹山美佛儿学校
三华私立中学
东南学校
另外,福清华侨林文镜曾计划斥资3亿元人民币,建立福清大学[7]。
经济
福清市经济大部分依赖于在外的华侨。这里有中国第一个侨资经济开发区:融桥经济开发区,也有中国第一个侨资工业区:元洪投资区,还有中国第一个侨资中小企业集中区——洪宽工业小区。 福清还有一个极具潜力的世界级良港:江阴港。江阴港三面环海,终年不冻,避风条件极好,自然条件优越。未来将建设成国际性的营运中心、洲际贸易中心和临海重工业基地。 福清的知名企业中, 最为著名的是近年冒起的福耀玻璃; 另外,已经晋身全球最大显示器厂的冠捷电子(AOC),其生产工厂设立在福清,是福清产值最大的企业。
交通
截至2004年,福清市拥有88条公路,总长为82369公里,拥有各种机动车69000多辆。324线国道4579公里路段和福厦高速公路429公里路段以及51公里的真大线省道贯穿于该市,成为该市的主要交通要道,福厦铁路也正在建设中。境内有军用机场。市区距福州长乐国际机场约45公里,直线距离约34公里。距台湾基隆港125海里。
福清环龙高半岛的江阴、牛头尾、万安、海亮、可门、南青屿、大扁岛,拥有连片可建10~30万吨级全天候的200多座深水港群和6万平方公里工业用地,仅距国际集装箱环球主航线 13~24海里,是福建省乃至全国的“稀缺”港口资源。
物产
古代
福清窑 -- 历史上曾有中国古代瓷窑之福清窑
现代
矿藏主要有叶蜡石、高岭土、花岗岩、石英砂等。
野生动物有猴、貉、麂、山猪、山兔、马鲛鱼、真鲷、鳗鱼、缢蛏、花蛤、文蛤等。
药用植物有益母草、艾、川芎、贝母、生地、车前草、射干、天门冬、桔梗、白花蛇舌草等30多种。
土特产主要有软木画。
特产美食有光饼、鱼丸、发粉肉、太四枇杷、高山番薯丸、新厝米粉仔、蜜饯。
生态
国家重要湿地名录之华中地区湿地收录了福清湾湿地。参见中国湿地
福清湾湿地是水禽重要的越冬地和迁徙歇地,对研究掌握有关湿地与各种鸟禽的关系起着重要的作用。范围包括三山镇的鸬鹚屿、海口农场、龙江出海口、东阁华侨农场、东壁岛、八尺岛等滩涂湿地。
目前已观测到国际濒危物种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秋沙鸭,世界濒危鸟类、国家二级保护鸟类黑脸琵鹭,濒危物种黑嘴鸥以及斑嘴鸭、绿头鸭、针尾鸭、红嘴鸥、黑瀑冰鹭等其他大量珍稀鸟类,是候鸟的越冬天堂。据统计,鸟群最多时达两万多只。
2004年冬季,在福建福清海湾湿地,观鸟爱好者发现有60只左右全球濒危物种的黑脸琵鹭停留越冬,长达5个月。黑脸琵鹭生性好静,惊怕外界骚扰。这种鸟类能选择福清湾湿地越冬,表明该湿地生态系统仍保护得很好,环境调节功能较强,具有巨大的资源潜力。
环境
近年福清市片面讲求经济发展速度,加上监管的缺失,已对环境已造成相当的压力。一个最明显的例证是境内主要河流的龙江被污染。龙江上游还算得上是山明水秀,但经过洪宽工业区之后便变黑变臭。工业区内造纸厂染织厂等等或明或暗在龙江排放,致龙江下游穿过市区直到入海口之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并对福清湾内海产养殖构成重大威胁。改善环境安全,改变环保思想已到迫在眉睫的程度。
目前,由于在市区的龙江底埋了一条单独用于排污的管道,所以市区内的龙江水质已得到一定改善,但治标不治本,排污管道之后的区域与入海口的污染依然存在。
军用机场
1955年3月,中央军委曾在龙田修建军用机场,称5795工程,当年6月竣工[8]。后此机场因军事对抗价值的降低而荒废。1996年台海危机,大批军人及装备重新进驻此机场[来源请求]。
旅游
石竹山
瑞云塔
黄檗山风景区
瑞岩山风景区
灵石山国家森林公园
龙江桥
黄阁重纶坊
弥勒造像
黄檗宗
南少林
洪门
中华街
唐人街
福州地情网.福清市志.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於2008年1月1日查阅.
福清湾湿地:见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
发挥最大优势 建设枢纽大港 。
探访福清偷渡现象 。
福建福清的偷渡 。
倭寇
横屿之战、牛田大捷、林墩战斗、福清之战
问题一:族谱是怎样写的 家谱的七大主要内容。
一 姓氏源流
姓氏源流就是同一族得姓的来源与变迁,中国人的姓氏渊源大多很为古老,假若没有古书或旧谱 的记载,后人就很难考究得清楚。从一姓到一国一家,不能不知晓自己根源来自何处,认清自己 的姓氏来源,每套《家谱》都详细介绍了自己姓氏源流,这样才能世世代代承继,也能将族系根缘流传千百年。
中国姓氏在经过历史不断演变,如:战乱,迁移,改朝换代,以及避讳改姓、避难改姓、复姓改为单姓等,姓氏变得更为复杂,其真正的出处、源头就更需要详细考证了,《家谱》中有详细记载。
封建时代,许多姓氏为了抬高自己的门第和郡望,习惯于与名人扯上关系,或硬追溯到某皇帝作自己的祖先。却不知道,这影响了血缘的纯正和确实性,后人不可不慎。
《家谱》中有“叙本系、述始封”的传统,它的目的也在于“明世次、别亲疏”以及考订姓氏源流。 《家谱》均有记载姓氏的一章,以叙述家族得姓的来源,或是家族因某种原因改姓的历史。所以《家谱》中的姓氏源流就变得很重要,它是明辨您家族血统的证明文献。
二 堂号
堂号是一个姓氏的特殊标识,它能显示姓氏发源的地缘关系。在家谱中,堂号具有联系姓氏与宗族关系 的意义,也是后代寻根问祖的重要线索之一。
堂号名称一般取自于郡号名或为纪念家族史祖或名人而自创。
一般来说,堂号多取自于郡号名,郡是秦、汉时期对行政区域的建置, 郡号名又取自于郡名,或诸侯国名, 地方府、州、县名。随着姓氏家族的发展壮大,就出现了以各姓氏名门望族发祥地的郡名作为郡号的由来。
大家族日久人众,或是遇至天灾连年之时,族人就会因迁徙流离,而散布各地。于是就有了在“总堂号”之下, 再加入“分堂号”名称的方法。 “总堂号”代表家族(姓氏)的发祥地,寓后人以不忘本源,“分堂号”则是族人迁徙至新地,成为当地有名望家族后,以该地的郡号作为堂号,“总堂号”和“分堂号”统称为“郡望”。
因为各族姓基本上都是以郡名作为自己家族的郡号,所以就有了若干姓氏同为一个堂号的现象。例如:王,胡 这两个姓的郡望都是“清河堂”。
堂号名称的另一出处:自创堂号,乃家族中人自立的堂号,该堂号名称一为有别于各姓氏的分支别派,二为铭记祖先或名人的公德事迹或教诲。例如:杨氏的“四知堂”寓意“天知、地知、我知、子知”的为人风范。
三 世系表
如果发现一本关于您身世的家谱,您最想看的是什么哪?是不是想知道自家的祖先是谁?家族中曾有过哪 些名人、功绩?家族中人现在哪里?等等,所有的答案就在家谱的世系表中。
作为家谱中最重要的内容,“世系表”,简而言之,就是说明一个家族成员, 如:父子、兄弟间的相互关 系,写清楚祖先后代每一个家族成员名字的图表。它有四种基本的记述格式:欧式、苏式、宝塔式和牒记式。
欧式:又称横行体,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立的。欧式的特点是:世代分格,由右向左横行,五世一表, 用起来很方便。欧式中,每个世代人名左侧都有一段生平记述,介绍该人的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 配偶、藏地、功绩等。
苏式:又称垂珠体,是北宋文学家苏洵创立的。苏式世系表的特点是:世代直行下垂,世代间无横线连接,全 部用竖线串连,图表格式也是由右向左排列的,主要是强调宗法关系。
宝塔式:顾名思义,就是将世代人名象宝塔一样,由上向下排列。宝塔式采用横竖线连接法,竖线永远处在横线 的中间,这对人多的大家族来说,因人名不可能排在同一页纸上,兄弟之间长幼关系不清,会为写谱、看谱带来 很多不便。
牒记式:不用横竖线连接世代人名间的关系,而是纯用文字来表述这>>
问题二:如何编写族谱? 没必要一定用纸质的家谱慢慢修,尝试下电子家谱哦。可以边修家谱边寻根,实用,我们村都是用个这个同心圆家谱,百姓通谱网的、
问题三:家谱怎样填写 大体上家谱中简历填写如下:世次(如坤十三)-名-排行(某公第几子)-字号别名-履历(职务)――生卒(时辰年岁)-婚配(川明家世、生卒时辰年岁)
问题四:家谱的格式怎样写啊,需要些什么内容。说简单一点 古代的家谱在选官、袭爵、婚姻、社交、财产继承、睦族等方面都有着重要
的作用。因而,在编修家谱时,都应把这些方面的内容收录进去,以传示时人和
后人。从家谱产生之时起,三千多年来,由于时代的不同,家谱内容的侧重也有
所不同。上古时期的家谱,仅为君王诸侯和贵族所独有,家谱的作用仅为证明血
统,是为袭爵和财产继承服务的,关于这点,可从甲骨实物和《史记》中的有关
部分得到证实。先秦时期的家谱特别重世系,家谱的内容也比较单一,仅为世
系。魏晋以后,选官、婚姻以至社会交往均看门第,这样一来,家谱在政治生
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就大大增强,家谱的内容也相应比以往有所增
加。魏晋以至唐代的家谱现在已基本无存,从现存的其他一些著作所引的零星文
字和后人再整理的资料来看,仍可了解到一些基本情况。魏晋至唐代家谱的内容
大致包括:郡望、源流、家族世系。当然,首先书写的还是姓名,姓名包括字、
号,还包括小名、异名、别名,然后记载生平,官爵(即使没有做过官,是处士
也记录上谱),生卒年及特殊死亡原因(如何时、何故遇害等等),婚姻状况
(妻妾姓名、排行,岳家门第,离、退婚等等),兄弟姐妹及子女的做官、婚配
情况,以及著述、居住、迁徙、家族支系、坟墓等等,其中尤以地望,家世,官
爵,自己及兄弟姐妹、子女的婚配等情况,记录得比较详细。
宋代以后,家谱在政治生活中不再发挥作用,家谱的作用转移到尊祖、敬
宗、睦族上,因而,家谱的内容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宋元时代的家谱流传极少,
明代的家谱现在保存较多,分析一下,宋代以后家谱基本上去掉了关于岳家的内
容,而把记录的重点移到有关祖先、世系、恩荣、祠堂、居住、田产、坟墓等方
面,尤以子嗣和与血统有关的内容记载特详,但如岳家家世显赫,也可写上。宋
代以后家谱的内容通常包括:1、族姓源流,一般总要上溯到家族的始祖,大多
上托帝王、名人,以表谱形式,列出家族流传世系。2、恩荣,记录本家族列祖
列宗的诸如科举、仕宦以及受到 褒奖等情况,即使没有做过官,也要写上处
士,实在没有可写的,年纪活得大,则写上耆寿、寿妇等字样,努力使自己的家
族门楣生光。3、对每一个入谱之人,尤其是家族的重要人物,一般都写有传
记,详细记录他的名字、号谥、婚姻、生死经历、登谱之年、妻妾、节孝,其中
对子嗣记录得特别认真,严格掌握入谱标准,对诸如养子、私生子、女儿、11岁
以下死亡的幼殇以及人赘等情况,特别慎重,以防出现“冒宗”、“乱宗”之
事,保证血统的纯净。4、祖宅是先人们居住、生活过的地方,祠堂是祭祀祖先
的场所,祖茔是列祖列宗长眠之地,尊崇祖先对于团结族人有着极大的意义,故
对祠规、祠记、祠产、义庄、义田、家礼、家训及祖茔、祖屋的地形图等也记载
较详。5、最后是家传,一般收录有声望的先人的墓志铭、行状、寿序、年谱、
像赞等传记资料。有些家谱后面还专列著述或艺文一节,收载家族先人的著述、
诗文等。
中国古代的家谱,因为时代不同,作用不同,因而,记录的内容也不完全相
同,大致看来,越到后期内容越多,越到后来记录越详,与之相适应的是,家谱
的格式在不同时代也不尽相同。
商周甲骨、青铜家谱仅录世系,格式上是每人一行,说明关系,较为简单。
汉代的家谱格式大致有三种:一为横格表制,分代分格,按时代顺序排列,《史
记》中有关各表是其代表;二是以姓名为单位,先叙得姓起源,再述世系和官
位;三是一贯连写,汉代流传至今的两块碑文《孙叔敖碑》和《三老赵宽碑》是
其代表。魏晋南北朝是分行写,或连行写,每代与前代空一格,这从现存北魏薛
孝通贻后券>>
问题五:如何撰写家谱 家谱,又称族谱、家乘、宗谱、公谱、祖谱、谱书、家牒、族牒。它是记录家族组织活动的档案材料。福建的族谱兴于宋代,盛于明清之后。修谱的动机是“溯渊源,分疏戚,序尊卑。”(安溪《谢氏总谱》卷首《联谱序》)族谱的形式有装订成册的(古为线装,今与一般印刷物相同),也有图表式的。许多家族把编纂族谱作为后代子孙的一项义务写进族规,重修族谱年限不等。闽北浦城的季氏和李氏家族,均规定族谱30年一修。房氏则规定“宗谱有贤子孙或十年、三十年一修,则存没葬地,时日不爽。先儒云,一世不修谱为不孝,宜知之。”(清・光绪《闽浦房氏族谱》)类似的族规,使修谱用家族法的形式永久化了。
族谱所载内容详略不一,通常除记载全族的户口、婚配和血缘关系外,还有全族的坟墓、族田族产、祠庙等的方位、数量及管理使用办法、家族的规约训诫、修谱凡例义则、各类合同契约文书等。一些较详的族谱,还记载有家族历代的重大事件、与外界的纠纷、可嘉奖的人物传记、科举出仕、名人传记以及义行节烈等。
族谱的核心内容是记载家族的世系源流、血缘系统。以防血缘关系紊乱而导致家族瓦解。连城《新泉张氏族谱》卷首说得明白:“亲疏派别得谱则溯其源,上下分支得谱则穷其本,即荡析代变,而皆有所考焉。”为达到显示血统的目的,各地族谱均有认中国先朝名人为远祖的习俗,这种附会的谱风,虽能使其家系倍增光彩,但往往导致家史失真和对后代误导。安溪湖头的李氏宗谱,认先祖为道教创始人李耳,直系则“出陇西,为唐高祖李渊公之苗裔。”南靖庙兜郭姓,认始祖为周文王之弟“虢叔”(“虢”与“郭”音近),并由虢叔是黄帝的二十七世裔孙,郭子仪是虢叔的第六十世孙、黄帝的八十七世裔孙,而推论自己的宗族嫡出于中唐名将郭子仪。(《南靖文史资料》第二期89页《庙兜郭姓的历史渊源》何柳枝)这些记载,易使族人深信不疑。其他的如刘姓必溯祖为刘邦,肖姓多探源为萧何,都是这种攀强名流、附会望族的修谱心态之反映。
族谱中,家族迁居(开基)始祖之下的代系排列严格分明,不容混淆。这往往是族谱中最具史实价值的部分。福建的许多家族,都实行名字排行制(古称“昭穆”),俗称“排辈份”。即在同一辈份的族人中名或字须用某个统一规定的单字起头,再与其他单字结合成名或字,以示区别。如某一父辈生三子,儿辈名按“永”字排列,分别称“永志”、“永仁”、“永贵”。如此,在族谱中一看“永”字排行便可知其为兄弟或堂兄弟辈份。已去世者,则在其名上写上谥称并加上“公”字,以示区别,沙县一带习俗,收养子若无族长和六亲认可,不可上谱排字辈,否则会被骂为“出透的人”而遭岐视。排辈份除少数由祖、父辈临时决定外,大多是按先祖早已选定的排行用字。南靖县双峰村《丘氏族谱》载:从其二十一世始,标定的昭穆用字是:“文章 ,诗礼传家。创垂显奕,继述藏嘉。光前荣耀,世德作裘。仁亲义祖,燕翼贻谋。桂芳兰茂,日新月盛。思皇多佑,福禄来成。庆余善积,谱泽绵延。宗风丕振,亿万斯年。”(《南靖文史资料》第二期86页《双峰丘氏的历史渊源》林明波)目前已传至“垂”、“显”字辈,即第三十至三十一世。这种按族谱排辈份的方法,使农村常可见到这样的俗象,由于世系分支发展速度不一,一些年届七旬的老翁,要向三岁稚童称“叔”或“伯”。永定俗谓:“白头哥,坐地叔”(即对平辈的白头老翁仅呼“哥”,而尚在襁褓中的叔辈,即使上年纪老者也要唤其为叔)。为了区别同辈中的年龄次序,“排辈份”之外还要“排号”。永泰县同安乡张氏族谱规定,族人添丁按先后次序排号,日常称呼常舍其名而直呼其号,如同辈中是第20个出生的,就直呼“二十”以代名字。这一习俗在当地一>>
问题六:我想写家谱,怎样写 嗯嗯, 这位仁兄,你说的自己想编撰自己姓氏的家谱吗?
jiaz 这网站有各个姓氏家谱,供你参考
问题七:如何编写家谱世系图 世系图是家谱中的主体部分,又称为世系考、世系记等。这部分内
容为所有中国家谱共有,因而成为家谱区别于正史、地方志的最明显的
标志。世系表有两种格式比较常见:(1)宝塔式图谱:这一图谱形式何
人所创、创于何时目前尚无定论,不过最迟已在南宋时出现了,因此很
可能也是北宋人的产品。
现在在宝塔式图谱的基础上发展了很多种类如
1、树系图谱:(典型的宝塔式)
2、线形图谱(平行谱)
一世 二世 三世 四世 五世
(2)牒记式图谱:这一图谱的特点是分别按世代以文字叙述先人的事迹,
既不用线条,也不用图表。
当然还有很多谱系图如龙凤家谱(其结构是中间是世代,左右两侧
分别是祖妣、祖考,也就是父母亲。因此,称此种家谱为龙凤家谱)、
欧阳修、苏洵所发明的欧式图谱和苏式图谱等等,但基本上都是在以上
两种谱系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区别不是很大。常用的谱系图以树系
图谱和线索图谱最为常见。
摘录:曹德旺先生的发家史
1从福清到福州,从福州到福建,从福建到北京,再从北京到福建到福州到福清。这个状越告越大,大有不把我告倒誓不罢休的架势。如果他们把这种精神用到正道上,没准还真能干出些什么成就出来。但显然,方向错了。付出的努力越多,也只能往错的道上,走得越远。
联合调查。
结论依然。
2思前想后,最后决定: 往前走,但永不改变行走的策略一听党的话,严格按政府政策规定办事;按章纳税;尊重所有官员,但保持等距离;一起吃饭可以,但仅限于吃饭,绝不涉及财物往来;如有盈利分红,除用于家庭和自身生活费用之外,皆用于社会捐赠。 因为有这最后一条戒律,所以我的捐赠项目与资助人数,与我的企业发展、财富的增加成正比。这些与日俱增的社会公益数额,皆出自我个人的分红所得,而非企业的行为。
3整党风波后,经过整理,自己的思路清晰了,我更加坚定自己的信念一
努力地做一个国家、人民、社会需要的人才。
坚定相信,***里有大批好人。只要自己能坚持操守,偶有他人兴风,也起不了什么大浪。
多为国家,为人民,为社会做力所能及的事,国家,人民和社会定会以他们自己的方式,加倍地回馈给你。
要做事一定会得罪人,因此做人必须行得正坐得端,做事必须非常认真非常清楚。用我们家乡的话说,就是睡觉的时候都得穿好裤子,连马甲都不能脱。 (别耍小聪明,做正道的事情才长久)
4“这个产业刚刚开始,如果说县里能够支持,让把工厂搬到宏路去,这个工厂能做得很大。”我诚恳地请求。
哦。为什么?说来听听。”
玻璃在我国尚未普及,拥有很大的市场。现在农村,很多农民的窗户用的不是玻璃,而是塑料薄膜。我现在做的汽车玻璃,效益不错、正是因为市场短缺,而我还只不过做了一点皮毛。这是一。高山这个地方,属龙高半岛的东南终端,缺水不说,更缺电。从县里送来的电到这里,经过多少个乡镇,遇上早季限电季节,我们一周
谁知道福建何氏族谱
本文2023-10-11 05:08:51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253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