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抄本太极拳经》真伪?千载寺唐村《李氏家谱》经过文物部门考证了吗?王宗岳家族谱系真伪?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1浏览:3收藏

《乾隆抄本太极拳经》真伪?千载寺唐村《李氏家谱》经过文物部门考证了吗?王宗岳家族谱系真伪?,第1张

“拳经”可以是真的。那时没有作假的必要吧。

当时还没有关于创拳的争议。“陈王廷创拳说”出自唐豪1935年发表的《太极拳根源》一书。

唐豪根据陈沟陈氏家谱中,陈森批注的第九世陈王廷“陈氏拳刀枪创始之人也”,以及家谱中有个“闷来时造拳”之句,再根据陈长兴教出了杨露禅,认为三百年前的陈王廷创了太极拳。

而,《乾隆抄本太极拳经》,首见于姚馥春、姜容樵著《太极拳讲义》(1930年上海武学书局出版)。认为“清初太极专家王宗岳,发明太极长拳,并著拳论,始有长拳、十三式之别”。

在章名为《太极拳谱释义》中的小标题,依次为《歌诀一》、《歌诀二》、《歌诀三》、《歌诀四》、《歌诀五》、《十三势》、《十三势歌诀六》、《二十字诀》、《十三势行功心解》、《歌诀七》。

其中,《十三势歌诀六》即《十三势歌》,它和《十三势行功心解》、《二十字诀》,都在杨家有传,已如前述。唯有歌诀一、二、三、四、五和歌诀七,在杨氏无传。

但,乾隆抄本的六首歌诀,在河南赵堡镇有流传。

这六首歌诀,是一个整体,我们把它与《十三势歌》分开,合称为“乾隆抄本歌诀六首”。

乾隆抄本的六首歌诀,每首歌诀后面都有解释文字。《歌诀五》后面的《十三势》的内容,实际是对《歌诀五》的解释文字。

这六首歌诀的解释文字,完全包含了杨氏所传张三丰《太极拳经》和王宗岳《太极拳论》的内容。也就是说,杨氏所传张三丰《太极拳经》和王宗岳《太极拳论》的内容,是六首歌诀的解释文字的一部分。

在河南赵堡镇有流传“乾隆抄本六首歌诀”,特别是赵堡太极拳传人杜育万,将六首歌诀的《歌诀二》及其解释传给陈家沟,被陈家载入陈鑫所著《陈氏太极拳图说》(1933年)之附录中,标题为《杜育万述蒋发授山西师传歌诀》,其内容与乾隆抄本《歌诀二》相同,但版式排列不同,它不是把一首歌诀的全部解释放在歌诀之后,而是把解释内容分别放在每一句歌诀的下面,其对应关系十分清楚。显然,这正是太极拳经的原貌。

乾隆抄本拳经、赵堡镇所传的相互印证,可见,杨氏所传张三丰《太极拳经》和王宗岳《太极拳论》,并非单独的太极拳经论,而是六首歌诀的解释,由于长期流传,使歌诀的解释与歌诀分离。歌诀解释中的“此系武当山张三峰祖师遗论”,“此论句句切要”,“察四两拨千斤之句”,“凡此皆是意”等语,都是指歌诀内容而言,从而揭开了太极拳经论中的某些难解之谜。我们可以称六首歌诀为“经”,歌诀的解释为“论”,这和许多注解古代经书的方式是相同的。如此而解------六首歌诀的作者,是张三丰;歌诀的解释者,便是王宗岳。

将这六首歌诀及其解释,按照乾隆抄本的内容和杜育万所传的格式,进行整理,也就是将张三丰的歌诀与王宗岳的解释按句对应,即可恢复原貌:

----------《太极拳经》----------

武当张三丰 著      山右王宗岳 解

歌诀一

顺项贯顶两膀松   

虚灵顶劲,气沉丹田。两背松,然后窒。

束胁下气把裆撑   提顶吊裆,心中力量。胃因开劲两捶争,开合按势怀中抱,七星势视如车轮,柔而不刚。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而己意先动。

五趾抓地上弯弓   由脚而腿,由腿而身,练如一气。如转鹘之鸟,如猫擒鼠。发动如弓发矢,正其四体,步履要轻随,步步要滑齐。

歌诀二

举步轻灵神内敛  

 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气宜鼓荡,神宜内敛。

莫教断续一气研 勿使有凸凹处,勿使有断续处。其根在脚,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於腰腿求之。

左宜右有虚实处   虚实宜分清楚,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周身节节贯串,勿令丝毫间断耳。

意上寓下后天还   上下前后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譬之将植物掀起,而加以挫折之力,其根自断,损坏之速乃无疑。

歌诀三

拿住丹田练内功   

拿住丹田之气,练住元形,能打哼哈二气。

哼哈二气妙无穷   气贴背后,敛入脊骨。静动全身,意在蓄神,不在聚气,在气则滞。内三合,外三合。

动分静合屈伸就   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屈就伸。

缓应急随理贯通 人刚我柔为之走,人背我顺为之黏。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之一贯。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歌诀四

忽隐忽现进则长   

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一羽不加至道藏   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手慢手快皆非似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

四两拨千运化良   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枰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自为人所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黏即是走,走即是黏,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

此论句句切要,并无一字陪衬。非有夙慧之人,未能悟也。先师不肯妄传,非独择人,亦恐枉费工夫耳。

歌诀五

极柔即刚极虚灵 

极柔软,然后极坚刚。能呼吸,然后能灵活。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馀。

运若抽丝处处明   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气如车轮,腰似车轴。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劲断意不断,藕断丝亦连。

开展紧凑乃缜密   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先求开展,后求紧凑,乃可臻於缜密矣。

待机而动如猫行   牵动往来,气贴背,敛入脊骨。内固精神,外示安逸。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

歌诀六

掤捋挤按四方正   

长拳者,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也。十三势者,掤捋挤按采挒肘靠,此八卦也。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此五行也。合而言之,曰十三势。

乾坤震兑乃八卦进退顾盼定五行   掤捋挤按,即坎离震兑,四正方也;采挒肘靠,即乾坤艮异,四斜角也。进退顾盼定,即水火金木土也。

以上系三丰祖师所著,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也。

千载寺唐村《李氏家谱》、王宗岳家族谱这个难以查证吧。

即便是陈家沟的家谱和拳谱,据有关人士悉知,陈家沟人报到国家体育总局的资料,拿到荣宝斋鉴定,结果是;纸是民国的,墨是现代的,拳谱没有超过同治年间的。

陈王廷,之前说是明末战将,后来说是乡兵守备。有专家推论---陈王廷出生最早也应在1620年-1625年左右。这样才有可能是“明庠生,清入武庠”双庠身份。这样,在1641年当乡兵守备的时候是20岁约1636年(崇祯九年),陈王廷乡试落第,1639年在玉岱山认识李际遇、蒋发。1647年后,清朝文庠生,会写文章但没留下笔墨文字。

千载寺唐村《李氏家谱》当地可能传有十三势,但其中的“十三势拳谱”可能后来编入的吧。几乎与杨氏太极拳一样,其实早期的杨氏太极拳并不是这样吧。博爱义沟流传的十三势,更像赵堡太极拳。

唐村《李氏家谱》“十三势拳谱”:

  揽雀尾、单鞭、提手上势、白鹅亮翅、搂膝拗步、手挥琵琶、搬揽捶、如封似闭、抱虎归山、揽雀尾、肘底看捶、倒辇猴、斜飞势、提手上势、白鹅亮翅、搂膝拗步、海底针、扇通臂、撇身捶、卸步搬揽捶、上势揽雀尾、单鞭、云手、高探马、左右分脚、转身蹬脚、进步栽捶、翻身撇身捶、反身二起脚、双风贯耳、披身踢脚、转身蹬脚、斜单鞭、野马分鬃、玉女穿梭、单鞭、云手、下势、金鸡独立、倒辇猴、斜飞势、提手上势、白鹅亮翅、搂膝拗步、海底针、扇通臂、上势揽雀尾、单鞭、云手、高探马、十字摆莲、指裆捶、上势揽雀尾、单鞭、下势、上步七星、退步跨虎、转脚摆莲、弯弓射虎、上步揽雀尾,合太极。

   李氏先辈抄件《十三势拳》名目,与宋远桥绪记《宋氏家传太极功源流支派论》中许宣平卅七式太极功,张三丰传张松溪、张翠山十三势以及太一山人珍藏、文山遁叟萧天石编辑《张三丰太极炼丹秘诀》中太极拳拳路势名相同。

关于太极拳的创始之说

(1)太极拳始自宋张三丰。此说最早见于李亦畲清同治六年(1867)《太极拳小序》的初稿:“太极拳始自宋张三丰”。而在光绪七年(1881)的定稿中,则改为:“太极拳不知始自何人”。但“太极拳始自张三丰”这一对太极拳起源的最早说法,至今仍为大多数太极拳派传人所宗。

(2)太极拳出自王宗岳。《清史稿·卷五O五·列传二九二·艺术四》(1928年定稿):“清中叶,河北有太极拳,云其法出自山西王宗岳至清末,传习者颇众云”,这是太极拳见于正史的最早记载。另有王宗岳发明太极拳之说,见于1930年出版的姜容樵、姚馥春合编《太极拳讲义》:“清初太极专家王宗岳,发明太极长拳,并著拳论,始有长拳、十三式之别”。

(3)王宗岳传太极拳。此说即王宗岳传蒋发,蒋发传陈长兴,1943年夏《北平晨报》载《王矫宇访问记》,述王宗岳收蒋发为徒之事甚详,王矫宇为杨班侯的弟子,谓此事“闻之禄禅先生”。

(4)唐许宣平传太极拳,和南梁程灵洗创太极拳。民初宋书铭传出《宋氏家传太极功源流支派论》(其远祖宋远桥著),称其家传太极功“授自唐代于欢子许宣平”,“又名长拳者,所云滔滔无间也。总名太极拳三十七式”。又云“程氏太极拳术,始自程灵洗(梁元帝时人)”。

(5)明陈沟陈卜创太极拳。此说最早见于1933年开封开明印刷局出版的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说》:“明洪武七年,始祖讳卜耕读之馀,而以阴阳开合运转周身者,教子孙以消化饮食之法,理根太极,故名曰太极拳”。

(6)陈王廷创太极拳。此说出自唐豪1935年发表的《太极拳根源》等。唐豪根据陈沟陈氏家谱中,陈森批注的第九世陈王廷是“陈氏拳刀枪创始之人也”, 还有种种疑问的“闷来时造拳”之句,再根据陈长兴教出了杨露禅,得出个结论,就是三百年前的陈王廷创造了太极拳。

太极拳的最早起源,诸说为何如此之多?根本原因在于,太极拳作为一种拳法,决非一时一人之力所能的。

孟子

英文:Mencius; Mengzi

名:轲

字:子舆;子车;子居

籍贯:鲁国邹(今山东邹城)人

生卒:前385年?-前304年?

孟子概述

孟子,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师承子思(一说是师承自子思的学生),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孟子著有《孟子》一书。有《孟子》七篇传世,为儒家经典之一。性善论是孟子学说理论的出发点,其主要主张有“仁政”、“王道”理论。司马迁认为《孟子》为孟轲自撰,“孟轲所如不合,退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记·孟荀列传》但也有观点认为,从书中用语来看,其编定者极可能是孟子的弟子,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

《孟子》共七篇,篇目为:《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 (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来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到邹国。三岁丧父,孟母将其抚养成人,孟母教子甚严,其“迁地教子”、“三断机杼”等教子故事,成为千古美谈,《三字经》里有“昔孟母,择邻处”之说。

孟子师承子思,但推崇孔子,认为“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孟子周游齐、晋、宋、薛、鲁、滕、梁列国,游说他的“仁政”和“王道”思想。但由于当时诸侯各国忙于战争,几乎没有人采纳他的治国思想。孟子是中国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

但他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很高。自韩愈的《原道》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孟子的地位才逐渐提升。北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孟子》一书首次被列为科举考试科目之一,之后《孟子》一书升格为儒家经典。南宋朱熹将其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元朝至顺元年(1330年),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以后就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其思想与孔子思想合称为“孔孟之道”。

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最后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在孟子小的时候他的母亲为了给他一个好的学习环境给他找了3个地方。后人称之为孟母三迁。

在孟子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站在儒家立场加以激烈抨击。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后来《大学》提出的“修齐治平”就是根据孟子的这种思想发展而来的。

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孟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天。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残留的人格神的含义,把天想象成为具有道德属性的精神实体。他说:“诚者,天之道也。”孟子把诚这个道德概念规定为天的本质属性,认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观念的本原。

亚圣--孟轲

私淑于孔子

孟轲发展了孔子的“礼治”和“德政”思想,提倡“王道”,主张“仁政”,并以此到齐、梁、鲁、邹、宋、滕等国游说诸侯。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轲所说的“王道”,是“以德行仁”。孟轲认为:“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就是说,以“仁政”统一天下,是谁也阻止不了的。他认为实行“仁政”,首先要争取“民心”,统治者应以“仁爱之心”去对待民众。他还提出要重视民众,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但他同时却又十分强调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地位之不可改变,他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孟子对孔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孟子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从时代特征出发,为孔子思想作出新的诠释,在基本遵循孔子论述的前提下,努力提升儒家学说的精神品格,从而发展孔子所创立的学说,使儒家思想保持了自身的活力。他在孔子解诗实际的基础上,提出了“以意逆志”的理论,对孔子以“仁义”为标准的人格美和人格美的形成,都作出了合理的解释,从而发展并完善了孔子的思想。

他以“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孟子·尽心上》)自诩,从人作为生命的主体和人的生存的意义的角度,强化了孔子“仁”的理论的思想内涵,使之成为具有生存价值的一种理想与信念。因此,他的理论虽然在许多方面都与孔子的思想在表述上有一些差异,但却与之有着不可忽视的内在联系,在客观上起了丰富、开拓和深化儒家理论见解作用。

坚信人性本善

孟轲的性善论是他“仁政”学说的基础,也是他教育理论的根据。他认为人性是与生俱来的,人生来就具有“善端”,也就是有为善的倾向。这些“善端”是天赋的,为心中固有的。因此,又叫“良知”。

后天教育至关重要

孟轲认为人的本性虽然具有仁、义、礼、智的“善端”,但还必须通过教育,加强道德修养,尽量去扩充和发展这些“善端”。他主张只要人们不断地探索内心的“善端”,就会通过对人性的了解而达到对天命的认识。

孟轲最强调的是内心的道德修养;但他同时也不否认后天环境对人性的影响。他认为后天的环境可以改变先天的心性,后天的恶习,可以使人丧失善性。孟轲认为教育的作用比政治的作用更有效果。他说:“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为了争取民心,他提出要注意培养“明人伦”的君子或大丈夫。他说:“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滕文公上》)。

此为真正的大丈夫

孟轲提出的君子是指能够实行“仁政”和“王道”的人,是能够“居仁由义”的人,并能做到“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的学说要点

一、心性论

1性善与四端 —— 道德价值的根源

孟子的「性善说」, 主要发挥孔子「仁」的观念。孔子中的「仁」缺乏了理论基楚及尚未解释「道德价值根源」的问题。因此, 孔子要建立「道德价值根源之自觉心」, 认为善是人的基本自觉, 这种自觉是表现於恻隐、羞恶、辞让及是非四端。「四端」说明道德价值的自觉, 是与生俱来的。这便能补充孔子「仁」学理论的不足。

2义利之辨 —— 道德价值的论证

孟子认为「四端」是内在於自觉心的, 属於人的「本质」, 即所谓人的「性」。人之性, 必有异於禽兽之处, 这种「异於禽兽」的性, 便是「善端」。他指出, 人之所以不善, 是由於受私欲蒙蔽。因此, 人应放弃私利, 以达到社会的公义。目的是建立良好的个人道德观。

3养气与成德

孟子提出必须靠修养及发挥善性的功夫, 以全力扩充存於内心的「四端」, 孟子称之为「尽性」。「尽性」的修养, 培养出浩然之气, 使人成为「富贵不能*,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 再以「心志统气」, 控制自己的情感, 便能成德。

4道德天

孟子认为现实世界是道德的世界, 而道德根源背后的标准, 便是「天」, 「天」表现于人, 便是「性」。人苦能有足够修养, 便能知天, 达致「天人合一」。

二、政治论

1民本说

孟子指出「民为贵, 社稷次之, 君为轻」, 认为政府要保障人民的利益, 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决条件。因此, 天命在於民心而不在於君主, 苦君主无道, 人民便可推翻他; 但若君主有旨, 人民便应谨守岗位。

2法先王

孟子主张行仁政,必须效法先王(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的王道统治政治, 这样便能把仁政施行於天下。

3仁政与王道

孟子主张施行仁政,必须先有仁心, 然后方推行仁政。孟子认为“人有不忍之心”,乃有“不忍人之政”,仁政, 是统一天下者必具备的条件。而仁政的具体表现,就是使家给人民、百姓安乐的王道, 要实行王道,又要“尊贤使能”。

4德治观念

孔子论“仁”, 是自觉的道德;孟子的“仁”, 则兼具教化的功能。君主应培养出德性,这是施行仁政的条件, 故主张“有德者执政”。

5反对霸政

孟子提倡以德服人的仁政, 反对武力服人的霸政, 目的在减轻民生痛苦, 缓和社会矛盾, 故孟子主张「王道政治」, 反对霸力服人。

6恢复井田制度

孟子认为理想的经济制度是“井田制度”。“井田制度”即土地为国家公有,国家授田人民耕种, 但人民亦要助耕公田,当作纳税,因此,农民便有“恒产”(恒常固定的田产),国家自会安定。

三、教育主张 —— 贯彻始终

孟子认为要“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提倡人格和道德教育。他说:“谨庠序之教, 申之以孝悌之义”。而且, 孟子认为修养是求学的基点,但又认为人善性,是无法从外在培养(教育只可起感化作用),最终都要凭自己的思考来达致。修身方法上,主张自由发展,因势利导。

此外, 孟子也十分重视学习环境, 置学子於优良环境中,施以自发的教育,方能成功。

孟子学说对后世的影响

A、启发未明理学

孟子提出“内圣之学”指出人的天性是善良, 只要每人扩充善性, 压抑物欲之性, 自身反省。这种内省的修养方法, 成为后世儒家思想的主流。程颢、程颐、陆九渊、王阳明等宋明理学家, 都是继承孟子这方面的学说。

B、形成“道统”观念

孟子时, 更把尧、舜、禹、禺、文王、武王、周公、孔子等, 视为儒家的“道统”(一脉相承的知识系统)。从此, 儒家的道统观念与儒家思想之间, 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

C、民本思想的影响

孟子的民本思想, 行仁政的主张, 一切以民心向背为标准。这套革命理论, 成为中国传统政治理论的创见, 号然此说缺乏现代的民主精神, 却成为传统治制度中, 抑制君权的合理性渊源。

孟子“为民制产”的主张, 更成为历代经济制度的最高理想, 如隋唐的均田制。

孟子名言

(1)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译文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正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

(2)权,然后和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译文称一称,才晓得轻重;量一量,才晓得长短。

(3)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译文人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4)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译文即使有一种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冻它十天,没有能够再生长的。

(5)其进锐者,其退速。

译文前进太猛的人,后退也会快。

(6)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译文心这个器官职在思考,思考才能获得,不思考便不能获得。

(7)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快乐足以使人死亡。

(8)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译文只有道德高尚的仁人,才应该处于统治地位。如果道德低的不仁者处于统治地位,就会把他的罪恶传播给群众。

(9)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译文天子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天下;诸侯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国家;卿、大夫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宗庙;一般的老百姓不行仁,便保不住自己的身体。

(10)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

译文一国的君主如果喜爱仁德,整个天下便不会有敌手。

(11)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n^u)。

译文减免刑罚,减轻赋税,让百姓能深耕细作,早除秽草。

(12)仁者无敌。

译文仁德的人是无敌于天下的。

(13)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译文每家给他五亩土地的住宅,四围种植着桑树,那么,五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有丝棉袄穿了。鸡狗与猪这类家畜,都有力量去饲养繁殖,那么,七十岁以上的人就都有肉可吃了。一家给他一百亩土地,并且不去妨碍他的生产,八口人的家庭便都可以吃得饱饱的了。办好各级学校,反复地用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大道理来开导他们,那么,须发花白的老人便会有人代劳,不致头顶着、背负着东西在路上行走了。

(14)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

译文搞好耕种,减轻税收,可以使百姓富足。

(15)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译文君主仁,没有人不仁;君主义,没有人不义;君主正,没有人不正。

(16)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译文以百姓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者,百姓也会以国君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以百姓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者,百姓也会以国君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

(17)仁则荣,不仁则辱。

译文诸侯卿相如果实行仁政,就会有荣耀;如果行不仁之政,就会遭受屈辱。

(18)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译文有一定的产业收入的人才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没有一定的产业收入的人便不会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假若没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就会胡作非为,违法乱纪,什么事都干得出来。

(19)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

译文为争夺土地而战,杀死的人遍野;为争夺城池而战,杀死的人满城,这就是带领土地来吃人肉,死刑都不足以赎出他们的罪过。

(20)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译文君主把臣下看成自己的手足,臣下就会把君主当作腹心;君主把臣下看成牛马,臣下就会把君主当成路上遇见的一般人;君主把臣下看成泥土或野草,臣下就会把君主看作仇敌。

(2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译文鱼是我所喜欢吃的,熊掌也是我所喜欢吃的;如果两者不能都吃的话,我便丢掉鱼而吃熊掌。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两者不能并有,我便舍弃生命而取义。

(2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译文尊敬我的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的长辈;爱护自己的晚辈,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的晚辈。

(23)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译文行仁政的就有很多人帮助,不行仁政的就很少有人帮助。帮助他的人少到极点时,连亲戚都反对他;帮助他的人多到极点时,全天下都归顺他。

(2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译文天时不及地利,地利不及人和。

(25)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

译文杀一个无罪的人,是不仁;不是自己所有,却去取了过来,是不义。

(26)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未闻弑君也。

译文破坏仁爱的人叫做“贼”,破坏道义的人叫做“残”。这样的人,我们就叫作他“独夫”。我只听说周武王诛杀了独夫殷纣,没有听说过他是以臣弑君的。

(27)贤者在位,能者在职。

译文使有德行的人居于相当的官位,有才能的人担任一定职务。

(28)尊贤使能,俊杰在位。

译文尊重有道德的人,使用有能力的人,杰出的人物都有官位。

(29)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译文百姓最为重要,代表国家的土谷之神为次,君主为轻。

(30)民事不可缓也。

译文关心人民是最紧迫的任务。

(31)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shu^ gu)不入洿(wu)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

译文不要在农民耕种和收获的大忙季节征兵和征徭役,妨碍生产,那么生产的粮食便吃不尽了。不要用细密的鱼网到大池中捕鱼,那么鱼类便吃不完了。依照合适的时间到山林砍伐树木,木材也会用不尽。粮食和鱼类吃不完,木材用不尽,这样便会使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

(32)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此率兽而食人也。

译文现在你的厨房里有皮薄膘肥的肉,你的马栏里有健壮的骏马,可是老百姓面带饥色,野外躺着饿死的尸体,这等于是在上位的人率领着禽兽来吃人。

(33)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译文桀和纣的丧失天下,是由于失去了百姓的支持;他们的失去百姓的支持,是由于失去了民心。获得天下有方法:获得了百姓的支持,便获得天下了;获得百姓的支持有方法:获得了民心,便获得百姓的支持了;获得民心有方法:他们所希望的,替他们聚积起来;他们所厌恶的,不要加在他们头上,如此罢了。

(34)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译文贤明的君主在规定百姓的产业时,一定要使他们上可以养父母,下可以养妻子儿女,好年成能丰衣足食,遇上荒年也不致饿死。

(35)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译文一切为着使百姓的生活安定而努力,这样去统一天下,没有人能够阻挡。

(36)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宝珠玉者,殃必及身。

译文诸侯的宝贝有三样:土地、百姓和政治,那种以珍珠美玉为宝贝的人,祸害一定会到他身上来。

(37)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

译文天降生一般的人,也替他们降生了君主,也替他们降生了师傅,这些君主和师傅的惟一责任,是帮助上帝来爱护人民。

(38)人皆可以为尧舜。

译文人人都可以当尧舜这样的好人。

(39)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译文人必先有自取侮辱的行为,别人才侮辱他;家必先有自取毁坏的因素,别人才毁坏它,国必先有自取讨伐的原因,别人才讨伐它。

(40)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

译文祸害或者幸福没有不是自己找来的。

(41)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译文君子不抱怨天,不责怪人。

(42)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译文富贵不能乱了我的心,贫贱不能改变我的志向,威武不能屈我的节,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43)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译文自己损害自己的人,不能和他谈出有价值的言语;自己抛弃自己(对自己极不负责任)的人,不能和他做出有价值的事业。

(44)养心莫善于寡欲。

译文修养心性的办法最好是减少物质欲望。

(45)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

译文向诸侯进言,就得轻视他,不要把他高高在上的位置放在眼里。

(46)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心,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译文天将要把重要的任务加到某人的身上,一定要先苦恼他的心意,劳动他的筋骨,饥饿他的肠胃,穷困他的身子,他的每一行为总是不如意,这样便可以震动他的心意,坚韧他的性情,增加他的能力。

(47)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

译文对别人恭敬的人不会侮辱别人,自己节俭的人不会抢夺别人。

(48)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译文爱别人的人,会受到别人的爱;尊敬别人的人,会受到别人尊敬。

(49)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

译文交朋友时,不依仗自己年纪大,不仗恃自己地位高,不依仗自己兄弟们富贵。(50)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译文贤能的人,一定是自己先明白了再使人明白;今天的人自己还在糊涂却硬要叫人明白。

(51)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而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

译文丰收年成,年青人多表现懒惰;灾荒年成,年轻人多表现强暴,并不是天生的资质有所不同,是由于环境把他们的心变坏了的结果。

(52)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译文做一件事情好象挖井,如果挖井到六七丈深还不见泉水的话,仍然是一个废井。

(53)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译文君子有三种乐处,但是以德服天下并不在其中。父母都健康,兄弟没灾患,是第一种乐趣;抬头无愧于天,低头无愧于人,是第二种乐趣;得到天下优秀人才而对他们进行教育,是第三种乐趣。

(54)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

译文不以赶不上别人为羞耻,怎么能赶上别人呢?

(55)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译文穷困便独善其身,得志便兼善天下。

(56)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译文解说诗的人,不要拘于文字而误解词句,也不要拘于词句而误解原意。用自己切身的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这就对了。

(57)尽信《书》,不如无《书》。

译文完全相信《书》,那还不如没有《书》。

关于孟子的生卒年月有两种说法

一、认为孟子生于周安王十七年(公元前385年),卒于周赧王十一年(公元前304年);

二、认为孟子生于周烈王四年(公元前372年),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公元前289年)。

孟子年谱

一岁:公元前390年,周安王十二年,孟子生于邹马鞍山西麓之凫村。据赵歧《〈孟子〉题辞》所记,孟轲系“鲁公族孟孙之后”,盖破落后迁于邹。至公元前389年秋,孟子一周岁。 二岁:公元前388年,周安王十四年,孟子在邹。 三岁:公元前387年,周安王十五年,孟子在邹。

四岁:公元前386年,周安王十六年,孟子在邹。是年丧父,受母三迁、断机之教(据《烈女传》)。其实三迁与断机恐非发生于一年。 五岁:公元前385年,周安王十七年,孟子在邹。 六岁:公元前384年,周安王十八年。楚吴起为相。孟子在邹。 七岁:公元前383年,周安王十九年。鲁穆公卒,子奋立,是为共公。

孟子在邹。 八岁:公元前382年,周安王二十年,孟子在邹。 九岁:公元前381年,周安王二十一年。楚宗室杀吴起。孟子在邹。 十岁:公元前380年,周安王二十二年,孟子在邹。 十一岁:公元前379年,周安王二十三年,齐康公绝祀。赵王翳迁于吴。孟子在邹。 十二岁:公元前378年,周安王二十四年,孟子在邹。

十三岁:公元前377年,周安王二十五年,孟子在邹。 十四岁:公元前376年,周安王二十六年。韩灭郑。诸咎杀其君。孟子在邹。 十五岁:公元前375年,周烈王元年。韩山坚贼其君。齐田午杀其君,自立为桓公。越寺区定乱,立无余之。孟子在邹。 十六岁:公元前374年,周烈王二年,孟子在邹。

十七岁:公元前373年,周烈王三年,孟子在邹。 十八岁:公元前372年,周烈王四年,孟子在邹。 十九岁:公元前371年,周烈王五年,魏武侯卒。燕简公卒。韩严杀韩哀侯。魏伐楚,取鲁阳。孟子在邹。 二十岁:公元前370年,周烈王六年。晋桓公被韩、赵迁于屯留。赵、韩伐魏,魏伐赵,败之平阳。孟子在邹。

二十一岁:公元前369年,周烈王七年。齐伐魏,降观,王错奔韩。魏败韩于马陵。孟子在邹。 二十二岁:公元前368年,周显王元年。孟子赴鲁游学,受业于子思之门人。 二十三岁:公元前367年,周显王二年。韩赵分周为两。孟子在鲁。 二十四岁:公元前366年,周显王三年。魏伐韩败逋。孟子在鲁。 二十五岁:公元前365年,周显王四年。

四月甲寅,魏迁都大梁。田齐桓公杀其君母。孟子在鲁。 二十六岁:公元前364年,周显王五年。魏

天水郡:西汉朝元鼎三年(丁卯,公元前441年)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通渭),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通渭县、秦安县、定西县、清水县、庄浪县、甘谷县、张家川县及天水市西北部、陇西东部、榆中东北部地一带地区。东汉朝永平十七年(甲戌,公元74年)改为汉阳郡。三国时期曹魏仍改为天水郡。西晋时期移治到上邽(今甘肃天水),北魏时期仍改回为天水郡,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甘谷县等市县一带地区。

太原府:亦称太原郡。战国时期秦国庄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带、霍山北部一带地区。北魏时期辖地在今山西省阳曲县、交城市、平遥市、和顺县之间的晋中一带地区。隋朝时期改晋阳为太原,又另设晋阳,与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兴国(公元976~984年)中年,改并州为太原府,移治阳曲(今山西太原)。以后宋朝、金国的河东路、河东北路,明、清两朝以来皆为府。民国时期为市,山西省会所在。

齐郡:西汉时期先为临淄郡,后改齐郡,治所在临淄(今山东淄博),其时辖地在今山东淄博市和益都、广饶、临朐等县地。隋、唐两朝改为青州北海郡。

河内郡:古以黄河以北为河内,以南、以西为河外。春秋末期楚、汉之际,约在公元前三世纪末置郡,治所在怀县(今河南武涉),当时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黄河以北、京汉铁路以西一带地区,包括汲县。魏文帝黄初年中,河内郡析置朝歌郡(今河南淇县)改属冀州(今河北冀县),四县随之改属、后又回归河内郡。属司州河南尹的有卷(今河南原阳)、原武、阳武三县。属兖州(州治廪丘,今山东鄄县)陈留国的有封丘、酸枣、平丘、长垣四县,属兖州东郡的有燕。西晋时期移治野王(今河南沁阳)。隋朝时期于野王为河内县,隋、唐两朝的河内郡即怀州。元朝时期设为怀庆路。明、清两朝为怀庆府,河内县之名不变,常为治所。民国政府时,改河内县为沁阳县。 天水堂:以望立堂。

临淄堂:以望立堂。

河内堂:以望立堂。

太原堂:以望立堂。

三贤堂:因孔门七十二大贤中有秦祖,秦商,秦非,秦冉四位。这里的“三”是指多数的意思。

乐善堂:孔子因为看到七十二大贤中姓秦的竟占了四位,便夸奖秦氏好道乐善,所以又叫乐善堂。

养真堂:秦氏好道乐善,能注重养真(本性的善),所以又叫养真堂。

忠孝堂:秦琼的后人因为秦琼是唐朝开国元勋,既忠且孝,因名忠孝堂。

淮海堂:宋朝词人秦少游的后人因为秦少游著有《淮海集》传世,所以叫淮海堂。

五礼堂:清刑部尚书秦蕙田,立朝三十年,刚介自守,著有《五礼通考》,因名五礼堂。

宗族特征:

1.秦姓在中国历史上向外播迁较早,并且广布于多个省份。

2.秦姓在家族史上,出现大量名人,并分布于各个领域之中。

3.各支秦姓字行辈份排列有序。清光绪十四年秦振生修《秦氏家谱》,陕西省户县秦姓一支派语字行为:“德富乐顺,树圣祥荣,振春承宗”。1920年秦启泰等修《秦氏族谱》,湖北随州秦姓一支派语字行为“明信舒淳英,铭启胜干贵。” 全国各地的秦姓诸支多有家谱,但随着历史的变迁,尤其是遭受战争、灾害和人为的损坏,许多珍贵的家谱资料遭到破坏,难以为续。

湖南

湖南长沙印塘秦氏丙辰四修族谱八卷。现由秦心健先生收藏。

上海

上海陈行秦氏支谱初稿。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上海练川秦氏宗谱十二卷。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上海泗泾秦氏宗谱四卷。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江苏

江苏秦氏支谱六卷。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江苏锡山秦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江苏无锡陡门秦氏宗谱十卷。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江苏洞庭秦氏七修宗谱五卷,首一卷、末一卷。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浙江

浙江慈溪秦氏宗谱不分卷。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浙江慈水秦氏宗谱九卷。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浙江慈溪秦氏宗谱二十八卷。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浙江会稽秦氏宗谱不分卷。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浙江定阳秦氏宗谱三卷。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浙江临海后街秦氏宗谱。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湖北

湖北荆南秦氏族谱。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湖北秦氏族谱十卷。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湖北黄冈秦氏宗谱十八卷。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湖北曲江秦氏家谱二卷,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广西

广西秦氏宗谱十三卷,首二卷。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广西秦氏家谱十六卷。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四川

四川秦氏族谱不分卷。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四川秦氏族谱一卷。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四川忠州秦氏家乘十八卷。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山东

山东黄堆秦氏族谱六卷,民国二十四年修谱。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各地

益阳秦氏四修族谱十四卷,(民国)秦臻康主修,1949年木刻活字本。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湖南沅江秦氏四修族谱二十九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秦钟运等主修,1939年木刻活字本。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秦氏通谱二十四卷,首一卷,(民国)秦武燮主修,1921年木刻活字本。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合川市四川秦氏联宗大谱不分卷,(现代)秦定光等修,1998年木刻活字本。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江苏无锡锡山秦氏宗谱十二卷,著者待考。现收藏在南开大学图书馆。

江苏无锡锡山秦氏宗谱十二卷,首两卷,(清)秦瀛纂修,清嘉庆二十四年(公元1819年)木刻活字本十二册。现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江苏无锡锡山秦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清)秦兰枝、秦尧曦等重修,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活字本。现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历史博物馆、人民大学图书馆、辽宁省图书馆、苏州大学图书馆(残本)、日本、美国。

江苏无锡锡山秦氏宗谱十二卷,首三卷、末一卷,(民国)秦光磊、秦敦世纂修,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活字本十七册。现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河北大学图书馆。

江苏无锡锡山陡门秦氏宗谱十卷,(清)秦世镕、秦世铨编,清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跋)木刻活字本十六册。现收藏在日本、美国。

浙江慈溪慈水秦氏宗谱六卷,首一卷,(清)秦近水纂修,清嘉庆十九年(公元1814年)手抄本六册。现收藏在吉林大学图书馆。

浙江慈溪秦氏宗谱二十八卷,(民国)秦祖泽纂修,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活字本二十八册。现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美国。

浙江绍兴会稽秦氏族谱不分卷,(清)秦启烶修,清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秦氏石研斋手抄本。现收藏在北京大学图书馆、美国。

浙江绍兴会稽秦氏宗谱不分卷,(清)秦基续纂,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石印本二册。注:秦金鉴首辑于咸丰元年。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浙江常山定阳秦氏宗谱三卷,(民国)秦新喜、金淘等重修,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木刻活字本(序)。现收藏在浙江省常山县龙尧乡棋盘山村。

浙江临海后衔秦氏宗谱不详,著者待考,清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木刻活字本,今仅存卷首、第一卷。现收藏在浙江临海县博物馆。

安徽潜山秦氏族谱十四卷,(清)秦延奎等修,清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重木刻活字本十四册。现收藏在安徽省图书馆。

安徽舒城秦氏族谱二十一卷,(清)秦斗斋等重修,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义堂木刻活字本二十册。现收藏在吉林大学图书馆。

安徽霍山秦氏族谱二十五卷,末一卷,(民国)秦铮纂修,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敦伦堂木刻活字本二十六册。现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湖北黄冈秦氏宗谱十八卷,(民国)秦玉田等八修,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继述堂木刻活字本十八册。现收藏在美国。

湖北咸丰曲江秦氏家谱二卷,(民国)秦秀彰、秦秀选撰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木刻活字本。现收藏在湖北省咸丰县档案馆。

湖南宁乡秦氏三修支谱,著者待考,今仅存第二卷。现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宁乡秦氏四修支谱九卷,首一卷,著者待考,清光绪十八年(公元1929年)木刻活字本,今仅存卷首、第五卷。现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宁乡秦氏四修支谱,著者待考,清朝末年木刻活字本,今仅存第五卷。现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洞庭秦氏宗谱五卷,首一卷、末一卷,(清)秦承基纂修道光五年咏烈堂木刻活字本十六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锡山秦氏后双考征文汇录,(民国)黄龙骧撰,民国九年铅印本一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陡门秦氏辛西宗谱补遗五卷,(民国)佚名纂修,民国十五年铅印本一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锡山秦氏宗谱十二卷,首三卷、末一卷,(民国)秦光磊纂修,民国十五年活字本十七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兹溪秦氏宗谱二十八卷,(民国)秦祖泽纂修,民国十五年活字本二十八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秦氏族谱二十五卷,末一卷,(民国)秦峥纂修,民国十三年敦伦堂木刻活字本二十六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安徽歙县莘野秦氏宗谱,秦吉曜等修,清光绪三十年培德堂修木刻活字本六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湖南秦氏支谱,(民国)秦孟秋等修,民国十年天水堂梓木刻活字本六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泾川秦峰程氏宗谱十四卷,(清)程家恭修,清乾隆四十二年木刻活字本四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江阴水南秦氏宗谱,(清)秦万和等纂修,清光绪元年世德堂木刻活字本八册,今仅存第一卷、第五~十五卷。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吴县秦氏宗谱,(清)秦佩等纂,清嘉庆九年永德堂木刻活字本两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吴县洞庭秦氏宗谱五卷,首四卷、末一卷,(清)秦锦等纂修,清同治十二年永烈堂木刻活字本十六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华亭泗泾秦氏宗谱不分卷,(民国)秦钟骏纂修,民国六年铅印本四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剡县剡西秦氏宗谱三卷,(清)秦仁风主修,清光绪三十二年木刻活字本一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剡县剡西秦氏宗谱三卷,(清)秦世凰等主修,清咸丰五年木刻活字本一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崇明秦氏宗谱二十四卷,(清)秦士华等纂,清宣统元年崇德堂木刻活字本二十四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崇明秦氏宗谱不分卷,清光绪十九年怡怡堂木刻活字本十九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无锡秦氏宗谱八卷,(清)秦玉川等纂,清宣统二年世德堂木刻活字本八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无锡锡山秦氏宗谱不分卷,清朝年间木刻活字本一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无锡锡山秦氏宗谱十一卷,首一卷,(清)秦本始等纂,清乾隆十一年木刻活字本六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无锡锡山秦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清)秦瀛纂,清嘉庆二十四年木刻活字本十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无锡锡山秦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清)秦兰枝纂,清同治十二年木刻活字本十四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无锡锡山秦氏宗谱澹如公支家谱不分卷,手抄本一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无锡锡山陡门秦氏宗谱,(清)秦荣等纂修,清光绪二年归厚堂木刻活字本十册,今仅存第二~十卷。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无锡陡门秦氏辛酉宗谱补遗五卷,附一卷,(民国)秦士铨等纂修,民国十五年铅印本一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鄞县堇西秦氏宗谱四卷,首一卷,(清)秦嗣瀛等纂修,清道光七年六训堂木刻活字本两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鄞县秦氏宗谱稿不分卷,(现代)秦永聚修,1960年油印本一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会稽秦氏宗谱不分卷,(清)秦基纂修,清宣统三年石印本两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溧阳秦氏宗谱,(清)秦春茂等修,清光绪二十九年肃雍堂木刻活字本一册,今仅存第十三卷、第十六卷、卷首,卷末。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宁乡秦氏四修支谱,清朝年间天水堂木刻活字本两册,今仅存第一卷、第六~七卷。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潜山重修秦氏宗谱八卷,(清)秦继哲等修,清乾隆三年木刻活字本五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秦州西厢里张五甲张氏族谱不分卷,(清)张世英纂修,清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渭南县署木刻活字本两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湖南省 湖南长沙印塘秦氏字辈:启佑光前 策勋载铭 永保荣华 衔泽桂薰 基镇湘楚 显达钟淑 材杰握铨 清和鸣玉 锡汝摸烈 裁镕滋新 燮理钜治 权耀执钧 源本笃培 锦润采腾 垂鉴鸿业 照远镜澄。

湖南益阳、资阳秦氏字辈:“冥添受胜思兴伯邦朝自在大民国正先有均能致忠孝傅芳远诗书启隽英文章光世业准海振家声”。

湖南沅江秦氏字辈:“建映金文朝木光楚永辉秉玉以锡士钟和本世希孝友家声大明良国运长为人宜立志修道务成章”。

湖南慈利秦氏字辈:“如惠文志秀新祖宗家盛业永德福时红长发奇强”。 湖北省 湖北随州秦氏字辈:“明信舒淳英铭启胜乾贵”。

湖北咸丰秦氏字辈:“大士永代兴”。 山东省 山东日照秦氏字辈:“孟福红玉泗(嗣)绪培昌启茂秀卫一品”。

山东东营、菏泽秦氏字辈:“如宗传敬恩昌”。

山东济南秦氏字辈:“大玉清明时公”。

山东滕州,江苏沛县秦氏字辈:“养正景家存真延续”。  黑龙江省 黑龙江哈尔滨秦氏字辈:“一保清廷瑞宇占庆福承涵念光同聚历代贺昌荣英贤培栋良诗书圣恩长华堂仁礼存群星耀宗祥”。 辽宁省 辽宁大连秦氏字辈:“凤正昌家运”。 江苏省 江苏沭阳秦氏字辈:玉世永镇兴诗立礼守义官仁 陕西省 陕西户县秦氏字辈:“德富乐顺树圣祥荣振春承宗”。 山西省 山西汾阳秦氏字辈:“文光朝极贵世瑞锦天成”。 广西省 广西桂林秦氏字辈:“辅仕高立秀嘉万大珊春志文龙启习方永振久乾坤日月长富贵荣华远祖德积庆祥”。 河南省 河南焦作秦氏字辈:“天云玉树子容发洪振家生”。 天津 天津秦庄子秦氏字辈:越枝诵 应汝文之成 万育国廷克 永德(荫)凤嘉际 云景树明开 庆恩兆义大 辅少步学长 其它 秦氏一支字辈:“百福鸿裕嗣续丕昌其懋修为以本培元”。

秦氏一支字辈:“尚德光先成崇伦达后人传家大友道永远扬声名”。

秦氏一支字辈:“挺克永德凤佳吉”。 四言

三贤世胄;

万石家门。

--佚名撰秦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东汉骑都尉秦彭,字伯平,茂陵人。北征匈奴屡立战功。后为太守,有善政。本联系时人对他的称誉。

千门新日;

万石高风。

--佚名撰秦姓宗祠通用联

同上。

苏门学士;

蜀吏辩才。

--佚名撰秦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北宋词人秦观,字少游、太虚,号淮海居士,高邮人。曾任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院编修官等。因政治上倾向于旧党,被认为是元佑党人,绍圣后多次遭贬谪。文辞为苏轼所赏识,与黄庭坚、晁补之、张耒并称为“苏门四学士”。工诗词,词多写男女情爱,也有感伤身世之作,风格委婉含蓄,清丽谈雅;诗风与词相近。有《淮海集》、《淮海居士长短句》。下联典出三国时蜀汉绵竹人秦宓,字子敕,少年时就有才华。刘备入益州后,将东征吴国时,他上书说“天时”不利,因此入狱。建兴年间,诸葛亮领益州牧,选他为别驾中郎。吴国使者张温来蜀,听说他博学多才,要和他辩论,他对答如流,使张温大为敬服。后官至大司农。

系承顼颛;

望出太原。

--佚名撰秦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秦姓的源流和郡望。

凌烟列像;

穴石结庐。

--佚名撰秦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初将领秦琼,字叔宝,齐州历城人。隋末跟从张须陀镇压李密等起义军,后归附李密,任帐内骠骑,李密败后,曾跟从王世充,后投唐,随李世民击败宋金刚、王世充、窦建德等。官至左武卫大将军,图像画于凌烟阁。下联典指唐代诗人秦系,字公绪,号东海钓客,越州会稽人。天宝末年考进士不中,隐居在剡溪,后在泉州南安九日山结庐,号南安居士。贞元年间曾官校书郎。与刘长卿、韦应物、顾况等人有唱和,诗作多表现隐逸闲适之情,风格简谈,有《秦公绪诗集》。

少游文学;

叔宝武功。

--佚名撰秦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词人秦观,字少游。下联典指唐将秦琼,字叔宝。

圣徒乐善;

蜀史辩才。

--佚名撰秦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秦非,孔子弟子,乐善慕道。下联典指三国秦宓,善辞令,时号“辩才”。

六言

汉室将军甲第;

明朝都督人家。

--佚名撰秦姓宗祠通用联

秦良玉丈夫马千乘,石柱马氏宗祠联。上联指汉马援将军;下联指明代巾帼英雄、大都督秦良玉。

七言

巾帼一人骁将略;

锦袍帛带仰官仪。

--佚名撰秦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明末巾帼英雄秦良玉(1574或1584-1648),四川忠州人。通文词,善骑射。其夫马千乘死后,代统其众,所部号白杆兵。天启元年,率兵北一抗击后金,立下了功勋。

嫩寒锁梦因春冷;

芳气笼人是酒香。

--秦观撰秦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北宋太学博士、国史院编修官秦观(1049-1100)自题卧房联。

金印夙传三世将;

绣旗争认四川营。

--李西讴撰秦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代教育家李西讴《吊秦良玉四川营遗址》诗句联。四川营为秦良玉兵营驻地,在今北京市内。

意将画地成幽沼;

势拟驱山近小台。

--秦韬玉撰秦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出唐代工部侍郎秦韬玉《亭台》诗句联。秦韬玉,京兆人,有诗一卷。

女休行曾传乐府;

男子装屡立战功。

--佚名撰秦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秦氏女休,燕王的妻子,为宗族报仇,把仇人杀于市中,被捕入狱,后逢大赦得释还。三国时魏作家左延年据此写有乐府发曲歌辞《秦女休行》。下联说明代四川忠州人秦良玉,石砫宣抚使马千乘的妻子,善骑射,常穿男子装。马千乘死后,她代其职务,所领部队号称“白杆兵”,天启初年率兵北上抵御后金(清),崇祯年间又曾入援京城。

八言

祖位尚书,功高麟阁;

孙成进士,应衍龙舒。

--佚名撰秦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安徽省舒城五板桥秦氏宗祠联。上联典指该族秦凤,明代人,建文年间进士,官至兵部尚书。下联典指秦凤的孙子秦民悦,字宗化,明代人,天顺初进士,历官广平知府、南京吏部尚书。

十言

创立天元法;芳名长留世;

发明切脉术,妙手俱回春。

--佚名撰秦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宋数学家秦九韶,字古道,四川人。着有《数书九章》,创立天元法等。后以精于历学而被荐于朝廷。下联典指战国时名医秦越人,即扁鹊。渤海郡郑人,创造切脉医术,精通各科,遍游各地行医,医名甚着,后因秦太医妒忌而被害。

十一言

词章隽爽,多棣萼才名之美;

忠谠清贞,高后先直节之风。

--佚名撰秦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唐崇贤馆学士秦景通,晋陵人。与弟玮俱有文名,皆精汉书。号大秦君、小秦君。当时治汉书者,多出其门。下联典指明代进士秦纮、秦鳌的事典(正直敢言,不畏权贵)。

博学宏才,俊逸诗名传奕世;

老年豪气,清新雅韵破长城。

--佚名撰秦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汉代郡上计掾秦嘉,陇西人,字士会,博学宏才,善诗,为东汉名诗人之一。他曾以诗与妻徐淑相赠答。下联典出唐代居士秦系,字公绪,会稽人。天宝末,避乱剡溪,后结庐于泉州南安九日山。号南安居士,亦号东海钓客。注《老子》,与刘长卿友善,以诗赠答。后汉东渡秣陵,年八十余卒,见《唐书》。“长城”指刘长卿,号“五言长城”。

天水流长,好向上头寻出

《乾隆抄本太极拳经》真伪?千载寺唐村《李氏家谱》经过文物部门考证了吗?王宗岳家族谱系真伪?

“拳经”可以是真的。那时没有作假的必要吧。当时还没有关于创拳的争议。“陈王廷创拳说”出自唐豪1935年发表的《太极拳根源》一书。唐豪根...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