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的年味
古诗《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生动形象的描绘了过年热闹的景象。
中国最隆重的节日一是过年,二是中秋节。这都是团圆的的节日,阖家幸福的节日。也反应出我们中华民族崇尚的是家庭和睦,团团圆圆,幸福安康。
记得童年的冬天特别的冷,那时候喜欢过年的理由,主要有三个。一是可以放鞭炮,这是我们男孩子最开心的事情。二是可以吃饺子,吃好饭。三是可以穿新衣服。相比于前两个理由,穿新衣服的诱惑要小的多。
年对孩子来说,充满着神秘和诱惑。年味是从腊八开始。这一天家家要熬粥,讲究的人家食材要好几样,大米,小米,黑豆,红豆,大枣等,精心熬出的粥,稠稠的,甜甜的 ,飘出了年味。据说腊八这天,以前的大财主大善人,还有寺庙都要熬粥施舍,在缺衣少食的艰苦年代,在寒冷的冬天如果能喝上甜甜的免费的八宝粥,也是一件很幸福的事了!
过了腊八,年味越来越浓。爹娘就会嘱咐我哥俩说话不要大声大气,不能说不好的话,嘴要甜,要说吉利话。可能也就是我所理解的过年话吧!
到了腊月二十三,也就是小年了!正式拉开了过年的序幕。小年是辞灶日。据说这一天灶王爷要去上天汇报 。中午记得老爹在锅头的壁子上贴上灶马头,恭恭敬敬上三路香。中午要放上三小碗面条,三双筷子。然后把灶马头的上部分,烧掉。灶王爷就知道了。香气缭绕,看着老爹恭敬的磕头。心里充满了敬畏和神秘,心里懵懵懂懂,可也不敢多问一句。
过了小年,年的脚步越来越近。第一件事要大扫除。俗话说的扫灰。记得娘说,要家人齐全最好,否则别扫灰把亲人扫在外头。全家动手,里里外外,角角落落,都清理一遍。很重要的一项就是把屋里的灰扫干净。找一根长木杆,头上绑上抹布,沾去屋巴上烧火产生的长长的灰,还有墙壁上的黑灰。扫灰也包括把全家人的衣服洗干净。扫灰,全家干干净净。人也马上感觉神清气爽,精神愉悦。也有一种寓意,把旧年的晦气和不开心,都清除掉。清清爽爽喜迎大年。
过年的标志:春联,鞭炮,灯笼,饺子。
过了小年要开始置办年货。年关的大集,熙熙攘攘,拥挤不堪。年画,海鲜,猪肉 ,点心,鞭炮都是大受欢迎的商品。集市上的人,说着笑着,讨价还价,小贩的叫卖声兴奋高亢。鞭炮摊一家连一家,鞭炮事此起彼伏。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人们仿佛忘记了平日的节俭和抠搜,手脚大方起来。买好过年需要的猪肉,海货,日用品。左手一大包,右手一小包。集市一片祥和热闹的景象
记得开始每家买几斤豆腐。后来日子渐渐好起来!开始每家自己作一包豆腐。在当时也是了不起的改善了!我村有一位叔叔名言某某吃鸡蛋咸diai,今日不同过去了。(不提叔叔的名讳了,以示尊重)也就是吃虾酱可以加俩鸡蛋炒一炒了。幸福自豪溢于言表。做豆腐,其实是委托别人加工。自己提供上好的豆子,提供柴火,还要自己去烧火。再给人家多少加工费。做豆腐的人家会帮着你作一包豆腐。大约需要整整一天的时间。豆腐炖大白菜,百吃不厌。记得傍晚刚做出来的豆腐,热乎乎的白嫩嫩的散发着豆香,煞是稀罕人!全家趁着热,沾着酱油调的蒜泥,简直是最好的美味佳肴。
鞭炮是男孩子的最爱。条件好的人家爸爸可以给孩子买上一挂三百响的电光鞭。那可是令全村男娃羡慕的宝贝。听我夫人说,二舅哥小时候也特别嗜好放鞭。岳父问他要穿新衣服还是放鞭。二舅哥毫不犹豫说放鞭,不要新衣服。这件事成为每年过年的笑谈。二舅哥现在每年过年也放价值不菲的鞭炮,不知是否还有儿时的童趣。
年前要去买布料,让做衣服的裁缝师傅给做一套新衣服。过年好穿,出门访亲好穿,有重大的事好穿。记得小时候,我们的衣服大部分都是二姨家大表姐给做的。
如果欠别人钱物,年前一定要去还上的!拖过了年,说明借了两年,人情就更大了!即使真的有困难还不上,也要带上礼品登门拜访说明理由。农村的民风还是很淳朴的。如果欠别人人情,也要年前带着礼品去拜谢。年前还要去至亲的长辈家走一走,拜一拜。算是旧年的拜访。
年三十终于到了,这就是大年了!早饭后首先贴春联。大门屋门,房间的门都要贴。然后爹要把家谱挂上去,这可是一件大事的大事。爹表情虔诚严肃 ,中间是家谱,两边是挂轴。一边是牡丹一边是荷花。挂正之后,爹娘开始做贡品,鸡,鱼,肉,豆腐。记得爹娘要忙活大半个上午才能做好。中午吃大米饭,我们说的干饭。要先烧纸敬香,才能吃饭。
下午开始包饺子,那是爹娘的事。我们只管疯玩。傍晚要去上莹,据说是请自己的长辈们回家过年。血缘比较近的一家族人,互相招呼着,集中在一起。浩浩荡荡。坟地里,到处是烧纸敬香,鞭炮声。不去说有没有科学依据,去祖辈的坟前磕头,让后辈怀念他们,记住祖辈的辛劳和家训,激励后辈奋发图强,为家族争光,也是一件好事。
黑夜漫漫,午夜那么难熬。开始放鞭过年差不多在十二点左右,慢慢过年越来越早。爹把准备好了的鞭挂在竹竿上。我们哥俩小心捡起掉在地上的鞭,偷偷从这一大串子鞭中挣几个。有电视看春晚,那是以后的事了。
半夜,娘把水烧开了,要煮饺子了!我们出去放鞭。锅头里,火光旺旺,屋里全是蒸汽,饺子像一个个元宝欢快的在锅里游着!爹点着了鞭,噼噼啪啪,震耳欲聋。鞭放完了!饺子也好了。给正北摆上饺子,灶王爷位置,院子天老爷爷神位位置都要摆上饺子。烧纸敬香磕头。这才能吃饭。
因为火旺,饺子煮的一个也没破,像一个个元宝。(破了也只能说中了)白菜炖豆腐,还有一个白菜猪肉粉条。热气腾腾,香味扑鼻,爹笑眯眯的喝着小酒,娘笑着给我们捞饺子。酒香,菜香!豆腐香,诱人的猪肉,更有诱人的饺子香,更是沁人心脾。一家子虽然饭菜简单,可是团团圆圆,其也其乐融融!过年就是饺子的味道,娘的味道,家的味道!这种味道深深浸在我的骨子里,我的血液里 终生难忘!(可是我的爹已经故去多年了,写到这里不禁泪流满面,心痛如绞)
吃完饺子就算过完年了,马上要给爹娘磕头问好。过年这天,一直到初二灶间晚上要亮灯。可能是祖辈们能看到享受贡品吧。
饭后,我们哥俩拿着灯笼(以后是手电),出去找没有点燃的鞭炮。大部分没有引信,找到一个有音信的如获至宝,深夜我们哥俩才回家,布兜鼓鼓的,手全是火药,脏脏的,满载而归。
正月初一,拜年的时间。见了谁都要问过年好!要去给自己爹们长辈们磕头问安!记得姑娘媳妇们都穿上了新衣服,格外的漂亮。有的长辈还会给两角的磕头钱,也叫年份子,那可是我们的巨款了!家家备好了瓜子花生,香烟,糖果。有时嘴里满满的都是糖
初一以前也是拜师的日子。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带上礼品,要去给师傅磕头问安。
初一还有上香敬神的习俗。我们这有个很出名的山丈二山,有庙有神,周围的人初一都要去山上上香祈福。
初二开始出门了。初二一定要去看舅。舅在亲戚的位置中首屈一指,娘舅很大的。娘舅在姊们的盖房盖墙等重大事上都会出大力,尽心尽责。初二家谱还挂着,外甥应该去给姥爷姥姥,故去的老姥爷们磕头。俗话说外甥半个儿,也有一定的道理吧!这一天外甥可以入席的,外甥亲舅!舅亲外甥!血脉相连!
初二傍晚回家送年。也要吃饺子放鞭炮。年就算过完了!
初三看姑姨都可以了!初四出丈人门。即墨西边一般都是初三回娘家出丈人门!
十五是过年最后一个节日。也称元宵节。踩高跷,做灯笼,放烟花。也要拜家谱,烧纸敬香。夜晚鞭炮阵阵,礼花绚烂多彩。鞭炮在我们国家有悠久的历史,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有心里慰籍功能,是我们祈福仪式的一部分。虽然从环保角度要求减少鞭炮,但鞭炮还是过年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至少我这样想。
儿时年的味道,浓郁香甜,开心幸福
过去我对家谱一点都不了解,就连家谱这个词也没听过。据家谱网上说:“家谱,称族谱、家乘、祖谱、宗谱等。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家谱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是以记载古代帝王诸侯世系、事迹而逐渐演变来的……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平民特色的文献,记载的是同宗共祖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
我第一次见到真正的家谱是在上一次回老家的时候,记得是今年的端午节吧。当时我们的家谱是在隔壁的爷爷家,爸爸带着我到了他们家,先是三叩九拜,并且申明为了让后世子孙了解家族的发展史和更好地传承家谱……如有不敬和不周之处请老祖宗担待和原谅之类的话之后,我们小心翼翼地打开了家谱……
我们的家谱是由三块四十厘米左右宽,一百六十多厘米长的布料缝制成的长方形表格状的,由于年代很久,上面的图案、表格和字迹都很模糊,边缘甚至还有两处破碎的地方。我和爸爸、爷爷,特别是还有一个年纪较大、辈份很高的老爷爷的帮助下,费了不少的工夫才把上面记录的内容摘录下来:最上一排共一列,在家谱的最中间,写的是“三代宗祖大人……”;第二排:从右到左第一列是“高祖父讳敏……”,从右到左第二列是“高祖母讳王氏……”;第三排:从右到左第一列是“曾祖父讳志发……”和“曾祖母讳赵氏……”;从右到左第二列是“曾祖父讳志左行一……”;从右到左第三列是“曾祖父讳志有……”和“曾祖母讳潘氏……”;从右到左第四列是“曾祖父讳志修……”。第四排:从右到左第一列是“祖父讳会……”从右到左第二列是“祖母讳马氏……”;第五排:从右到左第一列是“故父讳遇文……”和“故母讳王氏……”;从右到左第二列是“故父讳遇成……”和“故母讳李氏……”;第六排:从右到左第一列是“故父讳润行一……”和“故母讳王氏行一……”;从右到左第二列是“皇清显考讳(某)行一……”和皇清显妣讳(某)氏……”;第三列是“皇清显考讳含行三……”和皇清显妣讳黄氏行一……”;第七排:从右到左第一列是“故父生员讳来周行一……”和“故母讳黄氏行三……”;从右到左第二列是“故父讳荣周行二……”和“故母讳王氏行三……”;从右到左第三列是“故父讳用周……”和“祖母讳杨氏行三……”;从右到左第四列是“故父讳平周行四……”从右到左第五列是“故父讳相周行三……”和“故母讳邱氏行三……”;从右到左第六列是“故父讳兴周行一……”;从右到左第七列是“故母讳邱氏……”和“故母讳尹氏……”;从右到左第八列是“故祖母讳郭氏行一……”;从右到左第九列是“故祖母讳李氏行一……”。第八排:从右到左第一列是“故父讳定忠行一……”和“故母讳冯氏行四……”;从右到左第二列是“故父讳定一行一……”和“故母讳石氏行一……”。
我们的家谱有几个特点:一、它是用了三块宽四十厘米左右的布料才缝合成现在的宽度的,不象现在的布料,要多宽有多宽,可见当时的条件特别差,老祖宗们也太不容易了;二是根据家谱中的纪录看,凡是家族中的男子,不论辈份高低,去世后他的名字都有纪录,而女性成员却只纪录了姓氏;三是在每个名字的后面都有“之神位”三个字,在名子和姓氏前面都有一个“讳”字,也许是用这种方式表示对他们的尊敬吧。
我们的家谱还有一幅精美的对联,它很特别,它表述的是“二十四孝”,说它是对联,它却没有一个字,完全是由精美图画组成。这可能是祖宗们留给后人的家训。用大人门的话说,就是老祖宗对我们的不言之教吧!如果老祖宗能把他们的事迹(简历)用文字、图像传下来,或者把他们的照片也留给我们,让我们后世子孙了解他们走过的生活道路的同时还能目睹他们的尊容哪该有多好啊!
甘肃陇南康县城关一小三年级:姜致远
如今家谱应放在家的书房和客房,有阁楼和祠堂更好;古代一般放在房梁上。
古代普通家庭能拥有一套族谱,应该是家中最值钱的书籍,也是最神圣的。因为没有书房存放,但又怕老鼠咬以及防潮。一般家庭都会把族谱吊在家中的房梁上。
一是显示神圣,二是老鼠以及水火不易接触,而导致族谱损坏。所以以前绝大多数家庭都是把族谱用油纸包好,悬吊在家里的房梁上。平时也是不会轻易打开。
族谱的地位:
在以前,族谱是一件非常神圣的物品,一般不会与若伊书籍一同摆放。这是因为族谱在很多人眼里,平时一般是不拿出来示人的,古代,女人平时是不能触碰族谱的。
如果有家庭里的女人包括媳妇想看族谱,是绝对不能自己触碰到族谱的,一般会让家庭里的男人净手焚香之后才能打开族谱,女人只能在旁边观看,不能用手接触。所以有钱家庭即使有书房,也会特别把族谱疏勒好,一般人不能随便拿到。
过年的时候,有族谱的家庭,会在大年三十把族谱拿下来,净手后把族谱放在神龛上面,进行供拜。顺便检查族谱的状态。正月初十五过后,再次次族谱悬吊在房梁上。
修家谱建祠堂的意义
修家谱建祠堂的意义,很多人的老家都有祠堂,祠堂”这个名称最早出现于汉代,当时祠堂均建于墓所,曰墓祠;南宋朱熹《家礼》立祠堂之制,从此称家庙为祠堂,以下分享修家谱建祠堂的意义。
修家谱建祠堂的意义1修建祠堂的主要目的是供奉和祭祀祖先,但除了祭祀意外,祠堂也是各房子孙办理婚、丧、寿、喜等的场所。
祠堂是一个宗族的中心,是宗族议事、聚会、执法的场所,修建祠堂对内可增强族众的荣誉感、宗族观念及凝聚力,对外可显示族威,抬高其宗族的地位。
在中国古代儒家伦理里中,家族观念相当深刻,往往一个村落就生活着一个姓地一个家族或者几个家族,多建立自己的家庙祭祀祖先。
在日本祠堂也经常出现,这种家庙一般称作“祠堂”,其中有宗祠、支祠和家祠之分。“祠堂”这个名称最早出现于汉代,当时祠堂均建于墓所,曰墓祠;南宋朱熹《家礼》立祠堂之制,从此称家庙为祠堂。
当时修建祠堂有等级之限,民间不得立祠。到明代嘉靖“许民间皆联宗立庙”,后来倒是做过皇帝或封侯过的姓氏才可称“家庙”,其余称宗祠。
祠堂多数都有堂号,堂号由族人或外姓书法高手所书,制成金字匾高挂于正厅,旁边另挂有姓氏渊源、族人荣耀、妇女贞洁等匾额,讲究的还配有联对。
如果是皇帝御封,可制“直笃牌匾”。祠堂内的匾额之规格和数量都是族人显耀的资本。有的祠堂前置有旗杆石,表明族人得过功名。
一般来说,祠堂一姓一祠,旧时族规甚严,别说是外姓,就是族内妇女或未成年儿童,平时也不许擅自入内,否则要受重罚。
修家谱建祠堂的意义2农村大肆兴建祠堂,修族谱,这是一件好事情, 中国人的根在哪里,就在族谱中,中国人的寄托在哪里,就在那祠堂里。
我们应该鼓励修建祠堂。修建族谱,举办族人大会。但是我们也反对那一种浮夸的,超级浪费的奢侈型的族人聚会。
一个中国人,可以是无神论者,有神论者,但是必须敬养祖先,这种思维是在中国人的血液里。我们是在祖先的庇护下成长,祖先就是我们的根。
兴建祠堂也是更好的供奉我们的祖先,让我们心里更加的踏实, 神佛面前,祖先似乎离我们更近。
重新修祠堂,修族谱,就是让我们进一步认识祖先曾经的辉煌,也激励了这些后世子孙们,必须要努力,否则对不起祖先,成不肖子孙,所以这绝对是好事。
盛世修典,修祠堂。本质上是一样的。 修祠堂、拜家谱,荣耀祖先,流转传承,就是精神价值感的时空满足;
修家谱、建祠堂是民间对官方信仰的模仿; 精神有所依托,行为有敬畏,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民间精神需求,宜疏不宜堵,需要引导这种现象。
一、价值宣言,形式上的光宗耀祖
改革开放40年后,解决了温饱,小康问题之后。农村人也有了更多精力、金钱来考虑精神世界的满足,人是价值的存在。
修祠堂、拜家谱,就是精神世界价值感的时空满足:修祠堂,空间上展现了这种生命存在价值感;拜家谱,时间上展现了家族不断代,流转接续,兴旺发达。
无论是修祠堂好,拜家谱也好,本质上是情感上链接与祖先的通道,展现成功的精神价值。
二、祖先崇拜,民间信仰空间寄托
学术上称呼民间信仰为中国第六种宗教。民间信仰包含了祖先崇拜、地方神灵信仰(如妈祖、临水夫人、将军庙、天后宫)等。
所谓的宗教信仰必然是有程序化的仪式、宗教活动场所、成文经典教义书籍等内容。 民间信仰中家谱就是文本,祠堂就是空间场所,逢年过节的祭祀拜谱就是仪式。
而修建祠堂、族谱,精神有所依托,行为有敬畏,是有利于社会稳定的。而为了荣耀祖宗,必然在实际上发奋图强,这也是有一定现世价值的。
三、文化传承,社区公共生活再造
迈向现代化,一个显而易见的现象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弱化,情感链断裂,一切向钱看,由此而来的“文化震惊”,让我们内心总是怀念过去。
现代化不是对传统文化的否定,传统文化的式微但不否认它的当代价值。
那人们怀念的过去,到底是什么呢?是文化。修祠堂,家谱作为一种传统文化,有一定值得肯定价值。
四、家族情怀,凝聚力展演
戈夫曼认为,人生是个大舞台,我们只是按照剧本在表演。而剧本就是生活场景,而台词就是规则。
在人生的大舞台上,我们努力工作认真生活,终究不过让自己内心认可自己,让别人承认自己。
祠堂、家谱作为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传承,有很强的范围界定。修祠堂、家谱等于是树立了大家族的形象与荣耀。
这在农村意义很明显,告诉其他家族我们是个大家族、有历史的大家族。这也是一种安全感的需要。
五、家风延续,美德的传承
一座祠堂,就像一位母亲,虽历尽沧桑,却总是天下儿女向往的地方。
在那里,有先前的风气,有我们的老规矩;在那里,供奉着祖先牌位,供奉着天地人的大道理;在那里,血脉绵延,传承赓续,生生不息。
太平时期,建祠修谱,供人景仰,当然是很隆重的事情。 清白传家,自是历代族人的愿景。
祖宗都想让后人学好、过好,和睦兴旺,一门清正。一直以来,犯事违法的人,是不准进入祠堂的,也是上不了族谱的。当然,这是天大的事,一个人入了“谱”,心里才会踏实。
祠堂祭祖,已然成为血脉汇聚、增进感情、精神认同的家族功课和不忘根系、感恩思孝、端行修德的人生功课。
修家谱建祠堂的意义3祠堂,在古代又称“家庙”是我国农村普遍存在的一种古老建筑。在历史上它是家族议事、供奉祖先、继承传统、团结家族的一个重要的聚集场所。
在现代,祠堂文化作为一个地方的文化基因是获得文化归属感与共享感的直接媒介,对于大众的文化认同和归属及农村基层的文化建设,具有现实意义与历史意义,也是很重要的一笔传统文化遗产。
祠堂文化作为民族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远在几千年前的夏商周时期便开始萌芽,到宋代形成了较完备的体系,明清时发展到高峰。
祠堂是中国古代农耕社会人们敬畏自然,尊崇祖先的反映,也是服从服务于多数历史朝代“孝道治国”的大政方略。盛世修志,盛世建祠。宗祠文化的繁荣也是侧面反映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的现实。
祠堂文化的三大意义
教化意义:祠堂,以宗族血缘为基础,建构的目的是通过对先祖的祭祀供奉收宗睦族,增强本宗族的向心力、凝聚力,以求宗族的兴旺发达,通过祠堂之筑、堂号堂联、仪式活动、配以宗谱家谱的修订和族规民约的制定严格地梳理了本宗族的血脉源流关系,达到明彝伦、序昭穆、正名份、辩尊卑的目的,向后人宣传了以孝悌忠信为核心的伦理道德,提倡了子女对父母、子孙对祖先的孝道。
规范意义:指祠堂文化对族众中每个成员的行为方式所起的约束作用。
维系亲情意义:指祠堂文化起着统一族众的行为与思想的作用,使社会生活保持稳定,使族众群体内所有成员保持向心力与凝聚力。
拜年磕头的正确姿势
拜年磕头的正确姿势,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不少人都是通过打电话、发微信拜年,但在有些地区,拜年还是要跪拜的,这也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一个表现,拜年磕头的正确姿势。
拜年磕头的正确姿势1旧时礼节,跪在地上两手扶地,头挨地。
一般从家里开始。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自己的父母跪下磕头两个,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父母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我们晚辈。然后我们再去自己的爷爷奶奶家磕头拜年,同样的祝福,同样会得到“压岁钱”。
然后我们还会走向自己的邻居,只要是经常见面的大叔大婶们我们都要走向他们的堂屋,背对着正门跪下叩头。路上一些不是很熟悉但是认识的,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娱乐。
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之间,青年及成年人要几人一组去邻居和亲戚家中磕头。这段时间,家中正屋挂着家谱牌位的画卷,门前摆放供人磕头的席子。客人来时,首先站在祖谱前,拱手祭拜三次,再跪下磕头三次。然后给年长并且辈分大的人磕头三次。
如果有儿童参与,并且与被磕头的人有非常亲密的亲戚关系的话,就要给儿童压岁钱。磕头大体分两波,第一波在初一起早的时候,主要去邻居家。第二波在初一以后的几天,拜访其他亲戚时进行。
拜年磕头的正确姿势2一般是给自家人磕三个头给别人家拜年的时候就磕一个。
拜年磕头的正确步骤
单纯磕头(单叩首)
儿童对长辈的常礼。一般情况是儿童随家长见到长辈,家长说:“过来见过XX(长辈),给XX磕头。”孩子要先说句:“给XX磕头啦。”而后双膝先后弯曲跪下、手扶地、头触地,完成磕头的动作,然后起立侧身站着。长辈在接受孩子磕头后,必须做两件事,一是应当及时说:“好,起来吧。”一是要给孩子来点“赏赐”,例如小玩意儿,糖果等,或给个零钱,“头”是不能白受的!旧时代许多人在孩子说磕头还没跪下时,及时说:“不用啦。”而阻止孩子磕头,以免拿不出礼物的尴尬。
一拜一叩
成年人拜见长辈的常礼。一般是拜访、或长辈来访时,应当主动向前说:“我(自己名字或辈分、身份)给XX磕头了。”并可以说句祝福的话,而后,正面对长辈拱手长揖,再屈膝下跪磕头。长辈若接受了这一“头”,也必须有所表示,大多要给钱的,并说句“给你喝壶茶(或喝壶酒)吧”,或者“买双鞋穿吧”之类的话。否则(如表示谦虚或不想破费),就要在晚辈作揖后,及时说“不必磕啦”、“免磕了吧”等话语,最好同时伸手扶住对方身体以阻止继续磕头,因为只要“头”磕下去就要掏钱的。
一拜三叩
这是隆重的礼节,大多是以下场合,初次见面的长辈,见祖宗级的长辈,拜见德望高或身份地位高者,拜师,拜年,拜寿,拜谢等场合。其仪式是先做拱手长揖,再屈膝下跪,磕完第一个头后,保持跪姿、直起上身,而后磕下第二个头,同样再磕下第三个头,最后起立。
拜年磕头的正确姿势3老话说十里不同俗,但春节拜年这个习俗却是不分东西南北都普遍存在的。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不少人都是通过打电话、发微信拜年,但在有些地区,拜年还是要跪拜的,这也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一个表现,比如现在的“孔孟之乡”山东,给长辈拜年还延续着磕头这一传统礼仪。
对于春节跪拜礼来说,最近几天网上争论很多,有人认为是封建糟粕,不应该磕头;有人认为是传统良俗,应该予以继承,大家相互争论,互不相让。我整理了一下,反对跪拜礼的理由有:一、封建陋习,奴性十足;二、侮辱人格,不平等;三、“男儿膝下有黄金”,如今男女平等,男女都不应该跪拜等等。
跪拜礼起源于原始社会,通过对甲骨文、金文的研究来看,“拜”字就是人们拿着谷物祈祷,祈求神灵保佑。而“跪拜”是因为古人最早都是双膝触地,屁股搁在脚后跟上“坐”在席子上,跪就是坐,长跪就是直起腰,跪拜就是向前叩首。跪拜礼从最初的祈求神灵,祭祀祖先,跪拜父母,发展到对封建帝王以及贵族都要行礼。
跪拜礼一直流行到上世纪辛亥革命,中华民国于1912年元旦发布文告,改革旧俗、保障民权,其中十分重要的一条就是“废止跪拜”。当时在废除跪拜制度的细节操作上是非常有技巧的,只规定官员之间、官员和民众之间不得跪拜,对民众在私人场合则不加干涉,这主要是因为跪拜礼除了有“封建等级制度”的表征外,还有表示礼仪的含义。
作为礼仪之邦,讲究礼仪和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对官员和权贵行跪拜礼,既侮辱人格尊严,蔑视人权,也掺杂着统治阶级对老百姓的奴化,自然,这种部分封建糟粕绝对应该废除!而孝道里面,最重要的是要求人们慎终追远,祭祀祖先,孝敬父母,尊重长辈。中华文化能够绵延不绝,与中国人的祖先崇拜不无关系,当外国人信主信上帝的时候,中国信仰的是自己几千年来的文化。而孝顺,就要有一定的礼仪,其中,跪拜就是最重的礼节。
在1966年后的十年,许多传统文化被不分青红皂白的小将们一股脑当成了封建糟粕,文化传承出现了断层,再加上改革开放后,西方文化的侵入,让不少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后出生的孩子,对一些礼节感到陌生。然而,在大多数农村以及文化气息较浓的家庭,跪拜礼依然存在。
所以上面说到的三条理由,前两条其实早就废除了,而第三条,则有些似是而非了。男儿膝下有黄金本意是说男儿当自强,不能轻易的屈服,不能丧失独立自主的人格。按照当代的礼仪和道德标准,男女都应该如此,而非按照字面意思狭隘的理解。况且从我们呱呱坠地到长大成人,父母的付出并不是有价的黄金能衡量的。
可能有的人说了,孝顺不一定要磕头,这种想法也对。因此,跪拜礼究竟是社会良俗还是封建糟粕,我觉得大家要自己揣摩,毕竟当代社会,跪拜礼只是在至亲之间才会出现,父母养育之恩,不求子女能回报什么,只要子女能生活幸福,他们一辈子也就知足了。作为子女逢年过节给父母磕头,也是一种礼仪和情感的表达,没必要就扣上封建糟粕的大帽子。
农村大肆兴建祠堂,修族谱,这是一件好事情,中国人的根在哪里,就在族谱,中国人的寄托在哪里,就在祠堂。我们应该鼓励修建祠堂。修建族谱,举办族人大会。但是我们也反对那一种浮夸的,超级浪费的奢侈型的族人聚会。我们经常说没有家教,一个家族的家族文化传承对后代是有很大的教育意义的。一个中国人,你可以是无神论者,有神论者,但是你必须敬养祖先,这种思维是在中国人的血液里。因为那是你的祖先,你的来源,人不可忘本。常怀祖先创下基业之艰辛,常勉后代子孙砥砺前行。
家家户户准备年货,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物品,年货包括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都要采买充足,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备过年时穿。
在节前要在住宅的大门上粘贴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也就是用红纸写成的春联。屋里张贴色彩鲜艳寓意吉祥的年画,心灵手巧的姑娘们剪出美丽的窗花贴在窗户上,门前挂大红灯笼或贴福字及财神、门神像等,福字还可以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气到了,所有这些活动都是要为节日增添足够的喜庆气氛。
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在过去的传说中,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 ,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这其实也是烘托热闹场面的又一种方式。
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过年的前一夜,就是旧年的腊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团圆夜,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候,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除夕砩希依闲《家黄鸢灸晔厮辏毒酆ㄒ蚕硖炻字郑狈降厍诔τ谐越茸拥南八祝茸拥淖鞣ㄊ窍群兔妫妥志褪呛希唤茸拥慕群徒恍骋簦虾徒挥邢嗑壑猓秩「杲蛔又狻T谀戏接泄瓿阅旮獾南肮撸鹛鸬恼痴车哪旮猓笳餍乱荒晟钐鹈勖郏讲礁摺
待第一声鸡啼响起,或是新年的钟声敲过,街上鞭炮齐鸣,响声此起彼伏,家家喜气洋洋,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盛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节中还有给儿童压岁钱,吃团年饭,初二、三就开始走亲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贺祝福,说些恭贺新喜、恭喜发财、恭喜、过年好等话,祭祖等活动。
节日的热烈气氛不仅洋溢在各家各户,也充满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还有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游花市,逛庙会等习俗。这期间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热闹非凡,盛况空前,直要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真正结束了。
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但是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只是过节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蕴味无穷。
家谱
又称族谱、家乘、祖谱、宗谱等。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家谱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是由记载古代帝王诸侯世系、事迹而逐渐演变来的。家谱是一种特殊的文献,就其内容而言,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具有平民特色的文献,记载的是同宗共祖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家谱属珍贵的人文资料,对于历史学、民俗学、人口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深入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
儿时的年味
本文2023-09-22 03:33:03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25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