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堂吉诃德》与中世纪骑士文学的关系(2)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1浏览:2收藏

试论《堂吉诃德》与中世纪骑士文学的关系(2),第1张

试论《堂吉诃德》与中世纪骑士文学的关系

  (一)圣母崇拜的兴起

 对女性神的崇拜其实在古典时期的希腊和罗马就已存在,例如罗马神系中的胜利女神维多利亚、女灶神维斯塔、农业女神赛利斯、丰产女神得墨特尔、幸运女神富尔图娜等等。早期的基督教为了发展自己,维护本教教义的纯洁性,同时为了满足信徒信仰女性神的崇拜情愫,便创造了“上帝之母”。根据《圣经》记载,玛利亚是巴勒斯坦北部小城那撒勒的犹太人,与木匠约瑟订有婚约,没有出嫁便“圣灵受孕”,生下耶稣(《旧约·以赛亚节》第7章第14节、《新约·马太福音》第l章第20节、《新约·路加福音》2章34节到35节也有类似记载)。公元4世纪起,基督教中兴起圣物崇拜之风,信徒们相信已死的圣徒升天和上帝在一起,他们也逐渐成为人们的保护神,玛利亚由于是耶稣的母亲,其地位与“代祷”的作用必然高于其他圣徒,成为人们尊崇的对象。公元431年,以弗所大公会议隆重地宣布:

 “任何人假如不承认厄玛奴尔(耶酥)是真天主,因而也不承认圣母是天主的母亲,因为依照人性方面,是她生了降生为人的天主圣子,这人便是圣教会所弃绝的。”公元451年在查尔西登(Chalcedon)召开了一次全体会议(这次会议史称第四次普世会议)。这次会议中制定了查尔西登敕令,将马利亚称为 “上帝之母”。后来,教会制定专门的节13纪念玛利亚,星期六被规定为玛利亚的崇拜日。

 圣母玛利亚因“圣灵受孕”,成为没有“原罪”的第一位“受造物”,她完站到传统女性观的对面,她完全取代了造成人类堕落的夏娃,成为“第一女人”,她具有了夏娃所没有的品性:贞洁、谦卑、恭顺、忠诚、仁爱等等,圣母形象和地位一经教会的确认并使之合法化,信徒甚多,欧洲建立了许多以圣母的名义而修建的大教堂,如巴黎圣母院,以至于“对救世主母亲的迷信,提到了很高的程度,以至我们可以说上帝在13世纪变成了女人”。

 圣母崇拜是基督教信仰庞大体系中的一个支流而已,体现了基督教宣扬的修身禁欲的教义。圣母的纯洁引导教士和信徒心中的*欲得以升华和净化,另一方面,充满母爱与仁慈之心的玛利亚中和了上帝的威严肃穆,“她以善良慈爱的母亲形象给以上帝为代表的充满等级、压制、不平等和服从的父权文化带来家庭般温馨的气息,信徒们热衷于通过玛利亚接近高高在上的上帝”。

  (二)圣母崇拜与骑士精神的塑造

 中世纪早期的骑士崇尚武力、举止粗野、桀骜不驯、私斗成风、缺乏教养,对待妇女冷酷无情。“从反映骑士早期生活的史诗中可看到,他们不仅强暴领主的妻子,甚至还奸污和杀害修女,妇女在骑士的眼里无足轻重,他们更多关心的是战马、武器和猎狗。”中世纪骑士大多出身贵族,他们是军人,同时又是统治者。他们是中世纪欧洲封建主义的脊梁,是封建统治秩序重要的稳定因素。然而,早期的骑士没有得到教化,甚至连基督教会都不放在眼里,“每个武装齐全的骑士都可以成为独立的作战单位,都可对教会的利益和生命财产构成威胁。”当基督教会凭借上帝的权威,凌驾于各封建君主之上之时,便试图在其力量所能达到的区域建立某种统一的“基督教帝国”(Christian—dom)。教会对骑士的行为必须强有力加以约束和干预,“必须想尽办法对所有的骑士进行灵魂教化,从而保证自己的利益不受或少受侵害,甚至得到保护。”教会力图使骑士行为和精神烙下基督教特征。封建阶级和教会主要通过以下手段达到上述目的:第一,骑士比武大会。通过圆桌骑士比武取代群体混战,使用钝的武器代替过去锋利的武器,以典雅的比武代替粗野的武斗。第二,教会限制私战。罗马教廷先后颁布了!上帝的和平”(Peace of God)和“上帝的休战”(Truce of God),制止封建主之间的私战,禁止对教堂、神职人员、香客、商旅、妇女、农民、孩子、耕牛和农业设施使用暴力,禁止在所有的宗教节日和周末发动战争或打斗。第三,十字军东征。前后近200年共8次十字军东征,给世界文明带来深远影响,在东征中,“以条顿人的尚武传统、封建家臣制和基督教精神相结合而产生的骑士制和骑士文化以及理想中的骑士形象得以最终完成。”十字军东征的另一个结果是把拜占庭的对圣母玛利亚的崇拜带回欧洲,并使得对圣母玛利亚的崇拜在西欧各地迅速兴起。

 “十字军东征是骑士最大的冒险,既可以效忠服侍于上帝,又可以赚取世俗的奖励和名誉。”十字军东征强化了骑士的荣誉感。另一方面,十字军东征也使得妇女地位得到提高。当封建贵族在东方与异教徒作战的时候,后方他们夫人们的能力在经济、社会各个层面得到充分展现,她们获得了社会应有的尊重。“战争、宗教和十字军远征本身,在使粗野时代的妇女转变成骑士时代的女士这方面,起到了意想不到的积极作用”。随着欧洲社会的稳定,物质的繁荣,文化的兴起,礼仪的盛行,她们之中出现了不少气度不凡、雍容华贵、高雅尊贵的“贵夫人”。圣母的崇拜由此在世俗的生活中找到契合点,“社会对圣母的崇拜帮助骑士们把贵夫人推到崇高地位,贵夫人借圣母的形象变得更为高贵。”

 伴随着骑士阶层的诞生和成长,一种专属于骑士阶层的文化便迅速形成了,游吟诗人

 的抒情诗就是表达这种骑士文化的主要形式之一。当骑士告别战争回归和平环境之时,以追求荣誉为生命的骑士,需要另辟蹊径获取荣誉。这种荣誉给早期以追求忠诚、勇武、荣誉、保卫弱者和护卫基督教的骑士精神又增添了一种浪漫的、温文尔雅的、为了理想的爱而去牺牲的世俗精神。骑士把贵夫人的爱视为一个骑士所能取得的最大荣誉,‘为骑士提供了另外一个为其获取荣誉的天堂,典雅爱情由此成为宗教爱情与贵族世俗爱情的完美结合。“从本质上看,荣誉是社会群体的一种道德理想,爱情则是一种个体生命的感情追求。骑士与贵夫人的爱情不仅被视为道德行为,而且还是他们深以为荣的荣誉感的源泉”。

 以典雅爱情为内核的骑士文学对于塑造骑士的心灵和精神,培养骑士的思想和价值观发挥了重要作用,因而教会和封建贵族对骑士文学褒扬有加,用典雅爱情故事来指导和教化骑士的成长0“中世纪文学特殊重要性,就在于它比编年史更能够让人了解骑士的行为,而且给人以激励。从儿童时代就熟知骑士的浪漫,年轻时竭力效仿他们崇拜的英雄,期望有一天他的名字也能载入编年史册。”典雅爱情的故事比起枯燥深奥的教义更具有穿透力,更能打动人心:“充满幻想神话般的故事和宣传单一样具有煽动性,而且更具有效果和渗透性。文学比说教的东西对人的想象和创造力更具有影响。”

耶稣的父亲是《圣经》创世纪1章中的创造主上帝。_是宇宙中所有生命的源头。

_就是耶稣在十字架上喊:“父啊,赦免他们”中的那位“父”。耶稣”道成肉身”后,有一位养父,他就是约瑟,他是位木匠,他与耶稣没有丝毫的血缘和肉体上的关系。生耶稣的母亲玛利亚,是圣灵感孕怀的耶稣。见马太福音1章18—25节:太1:18耶稣基督降生的事记在下面:他母亲马利亚已经许配了约瑟,还没有迎娶,马利亚就从圣灵怀了孕。太1:19她丈夫约瑟是个义人,不愿意明明地羞辱她,想要暗暗地把她休了。太1:20正思念这事的时候,有主的使者向他梦中显现,说:“大卫的子孙约瑟,不要怕,只管娶过你的妻子马利亚来,因她所怀的孕是从圣灵来的。太1:21她将要生一个儿子,你要给他起名叫耶稣,因他要将自己的百姓从罪恶里救出来。”太1:22这一切的事成就,是要应验主藉先知所说的话,太1:23说:“必有童女怀孕生子,人要称他的名为以马内利。”(“以马内利”翻出来就是“神与我们同在”。)太1:24约瑟醒了,起来,就遵着主使者的吩咐,把妻子娶过来,太1:25只是没有和她同房,等她生了儿子(有古卷作“等她生了头胎的儿子”),就给他起名叫耶稣。

基督教是与佛教、伊斯兰教并称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公元1世纪到2世纪间形成于罗马帝国的东部地区。长期以来,教会宣称,基督教是由上帝耶和华的独生子、“救世主”耶稣在巴勒斯坦地区亲手创立的:耶稣的母亲是玛利亚,许配给了约瑟,但尚未成婚便圣灵感动而怀孕生下了耶稣。耶稣十三岁时开始传教,宣传天国的“福音”(好消息),因此被巴勒斯坦犹太教祭司和罗马总督判处死刑,钉死在耶路撒冷一座小山的十字架上;不久复活“升天”,他留下的教会便是基督教。基督教究竟是怎样产生的耶稣是否确有其人成为国内外基督教史专家探讨的历史悬案。

论点一:耶稣是凡人,基督教是从其信徒中发展起来的。

我国学者不承认耶稣具有神性。有的学者认为,耶稣其人在历史上是确实存在的,他是当年犹太社会的群众首领,基督教是在他的信徒中发展起来的。持此见解的学者说,凡人耶稣的家在巴勒斯坦北部加利利地区的一个市镇——拿撒勒。父亲是木匠约瑟,母亲是玛利亚。当时,巴勒斯坦是罗马奴隶制帝国的一个行省,犹太人在死亡线上挣扎,不少群众揭竿而起。耶稣因为憎恨罗马帝国的统治而开始传教,结果以“叛逆罪”被捕,并被处以“钉十字架”的极刑。耶稣在世时,很难说他和信徒已经形成了一个组织,其信徒人员不固定,神学理论亦欠明确具体,最多不过是犹太教的一个革新派别;确切地说,他们是一个以耶稣为核心的群众团体。基督教是在耶稣死后,犹太人民长期铭记着他,从而在耶稣的信徒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于是,耶稣被奉为“救世主”——基督,是上帝耶和华(犹太教信奉的上帝)的儿子。至于基督教是怎样从它的原始形式逐渐发展、壮大,这是一个很长、很复杂的历程。

论点二:耶稣并无其人,耶稣创立基督教说不能成立。

但我国不少学者包括有关论著,都认为耶稣是个子虚乌有的传说中人物,基督教则是罗马奴隶社会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的产物。有的著作认为,大约在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2世纪的三四百年间,犹太下层居民中间曾流行一种笃信“救世主”的秘密教派,同时在分布于小亚细亚各地的犹太人移民中,也出现许多宗教狂热的“先知”,宣扬关于“救世主”的信念,基督教大致就是直接或间接地从这些秘密教派中形成的。

有人还指出,多年来的科学研究成果证明,《圣经》中关于耶稣的传说纯属虚构。主要理由是:基督教产生时代的各种著作很少提到基督教,更没有明确记载耶稣本人的生平事迹,甚至连耶稣的名字都未提及;教会说耶稣是被罗马派驻的总督判处死刑的,但在1世纪罗马政府的档中世纪爱尔兰教堂描绘耶稣的壁画案中根本找不到关于耶稣的材料记载;《圣经》中说耶稣生长在犹太人的故乡巴勒斯坦,并在那里传教,但一世纪的犹太历史学家的著作中对耶稣却一无所知。其实,基督教是当时犹太民族争取独立解放高潮中派生出来的一个犹太教新宗派,犹太教的圣经被基督教承继下来而成为基督教圣经中的《旧约全书》,基督教的“救世主”观念也是以犹太教的“弥赛亚”观念发展而来的。公元前最后几个世纪,犹太民族处于危亡时期,犹太人中盛传:上帝将重新派遣一位“弥赛亚”到世上拯救犹太。罗马帝国时期,走投无路的群众便从犹太教思想中找到了他们的救星。“耶稣”,是犹太人中一个非常普通的名字,它是“纳书亚”一词的希腊文音译,希伯来文(即古犹太文)愿意为“雅赫维(耶和华)拯救”;“基督”,则是希伯来文中“弥赛亚”(救主)一词的希腊语音译。至于每年12月25日的“圣诞节”,更是基督教产生以后几个世纪才由教会逐步确立的,那是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后,教会才把罗马帝国原来信奉的太阳神(米特拉神)的生日移植到耶稣身上的。仅此一点,就可证明基督教是“人工造成的世界宗教”。

尼德兰没有意大利那样的古典遗产,也缺少意大利式的科学哲学运动,它的艺术主要受到哥特式和中世纪拜占庭细密画的影响,注重细节的描绘。这儿的宗教思想和旧习俗还相当浓厚,民间谚语和传说也同时影响着艺术。尼德兰的主要艺术成就是绘画,这种绘画细腻的作风同神秘的宗教情绪和地方色彩相融合,形成独特的风格。

当意大利文艺复兴展开之时,尼德兰人本着同样的人文主义思潮,直接关注世态人情,将日常生活融人绘画之中。他们同意大利人互相切磋,相得益彰。正是这时,尼德兰相继出现了一批名震遐尔的绘画大师,他们的绘画那细腻的手法、独特的透视、明快的色彩、丰富而神秘的寓意构成了尼德兰艺术的传统。

早在14世纪末至15世纪初,尼德兰就出现了几位忠于自然,致力于发展写实风格的艺术家。这些艺术家中首推雕刻家克劳斯·斯留特尔(C.Sluter),他大约活动于1380年至1400年之间。他的雕刻名作是一个十字架的基座,被称为“摩西井”。它上面刻有6个比真人还大的先知形象,它们具有不同于当时其他呆板风格的真实感。另外几位是画家林保尔(Limbourg三兄弟,他们为伯里公爵的祈祷书所绘制的“月历图”(约绘制于1409一1416年),是15世纪初尼德兰细密画的代表作。这12幅月历图描写了自然景色和当时的平凡生活,这些艺术家在作品中体现的新精神,预示着15世纪尼德兰文艺复兴运动的开始。

油画:《麦洛德祭坛画》    画家:罗伯特·康平

15世纪尼德兰文艺复兴时期的真正奠基者,是一位被称为佛莱蒙大师的人,据推断,他可能叫做罗伯特·康平(R.Campin约1378- 1444年)。我们无法确知他的真实姓名,也不了解他的生平事迹,但他的作品却流传下来。他的代表作是《麦洛德祭坛画》,这是一幅三叶祭坛画,大约作于1425年,在这幅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种穿透画面的空间感,一种现实世界的真实反映。这在尼德兰绘画中实属首创。画幅中间描绘的是受胎告知的内容,两旁左幅是捐助人的像,右幅是木匠约瑟在做鼠夹。由于画家还没有完全科学地掌握透视学,画中的透视显得有些夸张,似乎在向前倾斜,不太稳定。此外,我们还能看到画家的态度,他对每一个细节似乎都不放过,尽力把它们表现得结实清楚,人物带有一种雕刻感。中间那幅主画,作者把天使和圣母安放在一个普通市民式的家庭中,室内陈设画得非常精细,窗外街景也是当时城市风光的写照,将宗教题材大大世俗化了。罗伯特·康平这时已开始使用油彩作画。

15世纪尼德兰最具革新精神、能同意大利的马萨乔相提并论的大画家,要算扬·凡·艾克(Jan Van Eyck 1380/90~1441年)。他比罗伯特·康平更加有名,对油画技术的发展的贡献更大,被人们称为油画的发明者。他同他的兄长胡伯特·凡·艾克(H,VanEyck 1366—1426年)共同完成了许多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是为根特市教堂画的“根特祭坛画”。扬·凡·艾克结束了尼德兰艺术的那种平面、僵硬、缺少空间感和明暗的绘画风格,开始在明暗、透视和油画技巧上进行大胆探索改进,在自己的作品中表现出对现实生活的关注,他在肖像画、风俗画以及风景画方面都有较大的贡献,为尼德兰绘画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为了更精细和真实地描绘客观对象,凡·艾克不得不对绘画技术进行改进。在凡·艾克之前以及整个中世纪,人们都采用蛋黄调和颜料作画,这就是蛋彩画(Tempera)。蛋彩画不透明,也很难精确地画出过渡色彩。为此,凡·艾克大胆地改进了颜料的调和剂,用掺有稀释油的调料液(这种稀释油主要是亚麻油)来代替蛋黄调和颜色,使颜色易于调配,便于用笔画。这样,便可层层上色,更仔细、更准确地作画,画面也变得透明而富有光泽。当时这样的油画主要画在木板上,这种奇迹般精细透明的油画效果,震惊了凡·艾克同时代的人,难怪人们都称凡·艾克是油画的发明者。准确地说,他应当是油画技术的革新者,因为在他之前早有人使用过油作调和剂来绘画了。

凡·艾克除完成著名的《根特祭坛画》外,还作有《教堂中的圣母》、《凡·德尔·巴利的圣母子》、《玛格利特肖像》等画。他在艺术上最有成就的还要数他的肖像画,其中最著名的一幅是《乔瓦尼·阿诺菲尼与妻子》~

试论《堂吉诃德》与中世纪骑士文学的关系(2)

试论《堂吉诃德》与中世纪骑士文学的关系   (一)圣母崇拜的兴起  对女性神的崇拜其实在...
点击下载
上一篇:石氏辈字怎么排下一篇:怎样写家谱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