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氏家谱
何姓在全国各地都有分布。分布地区不同字辈也不同。同一省的也不尽相同。按你说的老家是山东。但是山东的何姓字辈没有符合你说的你爷爷和太爷这样的承接顺序。
山 东
山 东:何其。何忠。何常 何宝
山东临沂:守登昌
山东临沂册山:(元)太,凤,秀,新(感谢 何新国 提供)(源于山西洪桐喜鹊窝)
山东莒县:传家延庆长
山东日照莒县:燕、发、敬、茂/振、兆/召\正、乃
山 东:寿世德
山东莒州:光、成、公
山东东平:维庆树敬
山东:承、、、、、、思、锡、洪(正)、恩(丘/秋)、世
山东滕州:岱,永,克,志
山东济南历城:大、有、振、凤、光、明、贞、青、元、 连盛、英、殿、永、洪、福、继、世、兴、文、宪、培、嘉、玉、寿、延长、春、登
山东青岛:井 秀
山东汶上县石楼村: 维庆树敬西,源于山西洪桐喜鹊窝 。
反倒辽宁地区的何姓字辈与你说的有点相符
辽 宁
辽宁葫芦岛:万凤守玉树,清泉瑞久长
辽宁海城:慧经武伟(源于广西林海)
希望能对你有帮助
查询家谱字辈,寻根类似这些百姓通谱网是比较好的一个选择。独有的同心圆家谱。
参考资料:
何氏先祖——何瑊公 据《浈阳水木记》载,何瑊,原名韩瑊,韩国后期韩王安时贵族,被任命为公族大夫,曾与韩非一起同掌国政。因在对待秦国的态度上与安不一致而退隐韩原。秦灭韩国,韩王安被劫掳,国破家亡,瑊与其妻流寓庐江,操舟为业。其后,秦始皇出游博浪沙被人袭击,疑是六国公子所为,而通令全国暗访六国之后,欲斩草除根杜绝后患。秦吏密察居民姓氏。一日,一吏登上韩瑊之船询问其姓氏,适天气寒冷,韩瑊指水戏称“此为吾姓”。意以水寒喻韩。吏不悟,以为是指“河”为姓,瑊说姓氏当从人。吏离开,瑊安然无事。后得知为秦令查询,惊骇不已,喟然长叹:幸有上天保佑,吾家才幸免刀锯之难,“乃拜何字之赐,遂以何 姓”。韩瑊遂定居庐江,勤耕苦读为业,家道日隆,形成了一支何氏。
据《浈阳水木记》载:“初祖瑊公与妣姜夫人卒葬于庐江东乡望淮岗之原,后代培附冢埠垒,后世因名何坟岗墓。此墓宋时犹存,庄间李公光过览诗曰:何坟岗上草幽青,七国边尘尚可惊。姬裔未应灰火灼,吕螟那得误凝冰。川舟百代行人济,华表千里归鹤鸣。淮土不随涵谷变,骊山徒自发崇陵。”
何氏庐江郡字辈排列顺序:永铭汉孔仲,世传显祖宗,安邦定太平,万代朝廷相,贤良庆泽荣,本源从盛发,绪业自长新,礼仪家修樊,诗书士德纯。丰谟延伟列,光裕继祥昆,广博知敏慧,玉宇共美辰,佑启康乐道,豪华富贵春,文武科鹏辉,昌福昊耀孙。
扩展资料:
出自黄帝之后挥。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黄帝少昊青阳氏弟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氏。"由此可知,曾经是重要武器弓的发明者挥,其后有以张为姓氏的。是为河北张氏。
出自黄帝姬姓的后代,据所载,春秋时,晋国有大夫解张,字张侯,其子孙以字命氏,也称张氏。又载,张氏世仕晋,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后,除部分留在原地外,大部分随着三国迁都而迁移。
出自赐姓或他姓、他族改姓。世居云南的南蛮酋长龙佑那,于三国时被蜀相诸葛亮赐姓张,以后其子孙便以张为氏。魏国大将张辽本姓聂,后改为张氏。还有一些少数民族改姓张氏的。
在当今,何姓在南方各省区中,一般均占各省人口的百分之一以上,而在北方省区中仅占百分之零点五左右,人口最集中的当属四川、广东、湖南三省,约占全国汉族何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四。何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十七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一点二。
何姓来源 ⒈源出于音讹,是“韩”的误读
何,作为姓,源出于音讹,是“韩”的误读,因此,韩厥既
是韩姓始祖,也是何姓的第一始祖。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 何、韩原本是同姓,是唐以后的有姓氏书及姓氏学者的共识。唐朝林宝的《元和姓纂》、宋代郑焦的《通志·氏族略》以及《广韵》、《氏族大全》、《古今姓氏书辩证》、明代的《万姓通谙》、《氏族博考》、《姓(角崔凹)》,直至近人岑仲勉、孙望的《元和姓纂》四校记,无不记载“何氏为韩氏”,何韩为一家。
司马迁在《史记·韩世家》里记载,韩姓的先祖,出自西周王族、姬姓,如果我们继续刨根究底,追本溯源,可知周王室属于黄帝的后代,何氏家族的许多谱系也都是把他们的祖先追寻到黄帝的,这是我们中华民族、华夏子孙的传统美德,是我们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根源所在。具体说来,西周成王的一位弟弟叫唐叔虞,他的一位后人被分封于韩原(现在山西省汾水以北,河津与稷山一带)这个地方,说是让他侍奉晋国。此人世称“韩武子”,名韩万,其实,他并不姓韩,之所以称之为韩是因其封地而得名。韩姓的得来,是在韩武子后代三世的时候,韩武子的三世孙名韩厥。按照周王朝的册封,自厥起,他和他的后代才是真正的韩姓了。因此,韩厥该是韩姓始祖,该是天下何氏第一人。
韩厥之后,势力日渐壮大起来。晋景公十一年 (前589年),韩厥与另一位晋臣邵克帅军大败齐国,奠定了韩的政治地位。晋出公十七年(前458年),韩与赵、魏、知氏灭了范氏、中行氏。晋出公二十二年 (前453年)韩又与魏、赵联合,打败了知氏,并三分其地,而此时,韩的力量已达到一个鼎盛时期,与赵、魏一起形成了“三家分晋”的局面。到了晋烈公十三年,也即韩景侯六年(前403年),韩国历史发生了一次划时代的巨变。这一年韩与赵、魏共同瓜分了晋国,晋幽侯时,晋侯反朝于三家之君。公元前375年,已是韩厥的第十代后人哀侯执政时期。哀侯二年,因郑恃魏而轻韩,韩国一举灭掉了郑国,郑自公元前806年封国,至此,结束了430余年的历史。
公元前230年,也就是韩王安在位的第九个年头。这时韩国的内外部环境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内有严仲子与相国侠累的争权结冤,导致了聂政刺侠累的内讧动荡。外有秦国经过变法改革,势力日益强大起来,不断地攻城略地,进攻周边国家,韩国的境况也越来越不好。也就在这一年,秦派内史滕大举攻韩,韩王安被俘,韩国灭亡。
韩国灭亡后,公子王孙们或为躲避仇杀战乱,或耻于亡国之辱,或发愤于重整旗鼓、重振山河、再创基业,就四处飘泊,散居于四面八方。而由于地理、交通条件的限制,生产、生活水平的制约,韩氏后人分散于江淮各地者居多。因为“韩”、“何”谐音,加之古代地方的音变,随着历 史的变迁,社会的发展,久而久之,岁月流逝,人们就逐渐地把“韩”读 成了“何”。
历代姓氏书,都把“何”姓来源归为“音讹”一类,而称“韩氏为何氏”。直至今天的《辞源》及《姓氏辞典》、《百家姓新编》、《中国姓氏起源》、《贵姓何来》等书籍也都采此说,直录无异。
晋景公三年(公元前597年),晋国司寇屠岸贾预谋变乱夺权,他假借名义,说要诛杀晋灵公的贼臣赵盾,因为赵盾是杀死晋灵公一案的主谋。晋灵公被杀是灵公十四年(前607年)距此10年前的事情。晋灵公是奢侈无度又滥杀无辜的暴厉之人,晋卿赵盾屡屡进谏阻止,反遭晋灵公的反感痛恨,多次想方设法要杀死他。赵盾不得已逃往外地,但他考虑自己的职守,并没有离开晋国。这年九月,赵盾的同族兄弟身为将军的赵穿,一怒之下,在桃园杀死了晋灵公,并迎回了赵盾。赵盾人品高尚,一向为人敬重,深得百姓拥戴,很快就恢复了他的正卿地位。而当时晋国的太史董狐在史书上写下了 “赵盾弑其国君”,赵盾分辩说:“杀国君的是赵穿,怎能是我的罪”董狐反驳道:“你是国家正卿,出奔时没有离开国境,回到朝中又不为国除乱,杀国君的不是你还能是谁”屠岸贾以此为借口,翻陈年老账,目的是为他夺权扫除障碍,此时赵盾已死,他的儿子赵朔是晋国将军,屠岸贾又以弑君首犯的子孙当朝执政有碍惩治其他罪人为由杀了赵朔。
韩厥为正义所使,仗义执言,竭力阻止屠岸贾阴谋的得逞,但屠岸贾刚愎自用,一意孤行,韩厥就冒着生命危险把消息透给了赵朔,并劝他立即出逃,免遭死难。谁知赵朔颇有乃父遗风,执意不肯逃跑,发誓要以身殉国平息国难。韩厥没有辜负赵朔的托孤之愿,与程婴、公孙杵臼一起,冒着杀身灭族之祸,将赵氏孤儿藏匿起来,使赵氏在遭罹灭族之难以后竟保全了后嗣。
14年后,也就是公元前583年,晋景公重病不起,请巫祝公卜吉凶,说成就大事业的人,是不能有冤魂跟他作对的。韩厥乘机讲了赵盾赵朔父子对晋国的贡献,感慨赵氏后人不能延续自己家世的遗憾,想以此来感化晋景公为赵氏家族昭雪冤案,事情已经成为历史的陈迹,随着时间的推移,晋景公也就逐渐地淡漠了对赵盾的弑君之仇。当韩厥向他透露赵盾的孙子,赵朔的孤儿赵武尚在人间时,晋景公大发慈悲之心,将赵家原有的田邑房产归还了赵武,让他续了赵家的香火。
韩厥作为韩、何姓的始祖,是一位很有政治、军事才干的人。晋景公寸一年(公元前589年),齐国军队进攻鲁国的北部边境,夺取了隆这个地方(或作龙,今山东泰安东南),并且继续南下,打到了巢丘。出于共同的利益考虑,卫国不愿看到自己的邻国成为齐国案板上的鱼肉,就派遣孙良夫、石稷、宁向、向禽帅兵伐齐,以为齐国后院失火,必将回师自救,这样就可以达到援助鲁国的目的。谁知出师不利,还没走出国门,就败在了新筑(今河北省魏县南)。
鲁、卫陷于困境,危难之际向晋国求助。晋景公派韩厥与另一晋臣郤克率兵车800乘,会鲁、卫之师,与齐军战于鞍(今山东济南市西北)。战事异常残酷,齐军将士直奔晋军阵地,郤克被箭射伤,血流如注,一直流到脚上,由于韩厥与郤克指挥得当,将士奋勇,齐军被打得落花流水,晋军乘胜追击,一直打到齐国的丘舆、马陉(今山东省淄博南)一带。齐国请求讲和,并答应退还被他们夺去但经此次战役的胜利,韩厥威振朝野,名扬四方,连晋国国君也不敢小视他了。自此,韩厥与知氏、赵氏、魏氏、范氏、中行氏一起成为晋国的六卿之一,号称“韩献子”。此后,韩国的势力也就日益强大起来,与赵魏一起相继瓜分了羊舌氏、祁盈氏、范氏、中行氏以及知伯的封地。到了韩厥七世孙韩景侯的时候,周天子终于承认了韩、赵、魏三个诸侯国的名份和地位。
公元前377年,韩国与赵、魏两国一起瓜分了晋国,第二年(公元前376年),韩又灭了郑国,并将国都迁到了郑的都城,其地盘横跨了今天山西、河南的广大地区,逐渐地跻身于战国七雄的行列。
我们之所以认为韩厥是何姓始祖,一是因为司马迁开宗明义,在《史记·韩世家》中一开始就明确记述:自韩厥起,封姓为韩氏。二是因为何姓是在韩国灭亡之后逐渐得姓的,而韩国的振兴与发达,韩厥作为奠基者的功勋是不可磨灭的。
①帝尧时代的何侯
相传何侯是五帝之一帝尧时代的人,隐居在苍梧山中,因他向往长生不老,帝尧赐他仙药一剂,让其投置酒中,全家族 300余人饮之不尽,把剩余的药酒洒在庭院房屋上,忽见整个宅第拔地而起,徐徐升人云端,何氏一门无论男女少长俱人仙境。何侯成了太极仙侯。应该说,这是最早的何氏先人的记载。出自宋代姓氏书。
②周武王之子韩侯
《左传》有言“邗、晋、应、韩、武之穆”,其中的“韩”,也是周武王子之一。所以《诗经》中又有“韩侯出祖”。所以唐代为《史记》作索引的司马贞认为是“有韩而先灭”。
③韩武子韩万
司马迁在《韩世家》中明确记载,韩之先人与周王同姓,姓姬,其后人事奉晋国,“得封于韩原(今陕西省韩城县西南),曰韩武子”。韩武子名韩万,由此,韩万应是何姓始祖。
④韩国后期的韩碱
韩瑊(Jiǎn 音碱),像玉一样的美石,或就是玉的一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尚玉、佩玉的习俗,玉有温文尔雅的品性,是古代士大夫的象征。因而,古代人取名很多人都用与玉有关的字。韩瑊也不例外。
《浈阳水木记》有如下的内容:“何始初祖名碱,为韩国后期韩王安时代,碱以其高尚的品德和才能,被命为公族大夫,曾与韩非一起同掌国政。因在对待秦国的态度问题上与安不一致,只得退隐韩原。韩王安为秦劫掳,国破家亡,碱与其妻流寓庐江,操舟为业。其后,秦始皇出游博浪沙,被人袭击,搜捕未果,疑是六国公子所为,就通令全国,暗访六国之后,欲斩草除根杜绝后患。秦吏遍布天下,密察居民姓氏。一日,一吏登上韩瑊之船,询问姓氏,适值天气寒冷,韩瑊指水戏称“此为吾姓”。意以水寒喻韩。韩、寒同音,并无隐匿之意,察访者不悟,以为是指“河”为姓,韩瑊漫不经心地应答,查访者信以为真。韩瑊安然无事,后得知为秦令查询,惊骇不已,喟然长叹:幸有上天保佑,吾家才幸免刀斧之难,“乃拜何字之赐,遂以何姓”。韩瑊遂定居庐江,勤耕苦读为业,家道日隆。
⒉少数民族中的何姓
在我国汉唐时期的西域地区,有月氏人建立的康居政权,原居祁连山北的昭武城,后被匈奴人打败,西越葱岭,建立了康国,并日益强大起来,西域的米、史、曹、何、安、小安、那色波、乌那昌、穆等政权先后归附了康国,均以昭武为姓,以示不忘其本。史称“昭武九姓”,而“何”则是其中之一。
南朝梁代和后来的隋朝就有几位来自西域的三位何姓先人:一是何细胡,梁代西域人,通商人蜀,定居郫县(今四川郫县),事武陵王纪,主知金帛,因致巨富,号为“四川大贾”。二是何妥,隋朝人,说是何细胡之子,字栖风,少机警,有才名,隋初累官国子祭酒,著有《周易讲疏》、《孝经义疏》等文集。三是何稠,隋人,何妥的侄儿,字桂林,少有才思,隋开皇年间官至太府丞。他博览典籍,多识旧物,制作绝巧。隋辽东之役,宇文恺渡辽水造桥不成,何稠造桥两日而就,又筑行殿,令高丽人惊为神功。
北朝时,有少数民族人叫何猥萨的,事迹不详,但其姓名北史有载。
唐代北部少数民族中有吐谷浑,其中就有何姓人。五代时期的后汉乾(448)吐谷浑国就有特使何戛刺来中原朝贡。吐浴浑是我国古代鲜卑族建立的王朝。鲜卑族原在辽东,魏晋时西迁至阴山而居,晋未又西度陇,在今青海省北部和新疆东南部定居,叶延时代,始称吐浴浑,这在《北史》、《通典》及《及平寰宇记》中均有记载。
1994年出版的《菲律滨庐江何氏宗亲会会刊》中有这样的记述魏晋时有一鲜卑族酋长,名叫徒何涉归,他有二子,长子“吐浴魂”,少子“若浴魔”,两人各统有部落。后来兄弟不和,吐浴魂率部西迁,到其后代叶延时,以“吐浴魂”为国名,自立政权,即吐浴浑国。
《何氏家谱》,称该谱所记系祖居朝鲜庆南道密阳郡何姓的分支,其亲友分布在中国辽东及朝鲜一带。这或许为考证“吐浴浑”何氏家族的源流与分布提供了主要的线索和途径。
元代河南汝州陕县有“何抄尔赤”氏,很可能是蒙古人。《兰州府志》载:元代吐蕃宣慰使锁南,其子锁铭,明朝时官拜河州卫指挥同知,明太祖赐姓何。何铭在与凉州羌人的战事中,不幸阵亡,他有无后人,亦待后来查证。
后金大将何和礼,原属后金栋鄂氏,其父,祖都是栋鄂部落的首领。
⒊他姓改姓
《汉书·五行志》中说:西汉时有叫何苗的人,其本姓朱,后来自称何姓,子孙繁衍,遂成何姓一支。
安徽省庐江黄屯何姓是明代方孝孺的后代,因避家难,从江西迁到安徽,改方姓为何姓。但该支何姓在族谱里规定,他们生姓何,死后复姓方。这在何姓族源里是极为特殊的一种情况。
清代何可昆纂修的浦阳《球山义门何氏宗谱》称该支何氏一世祖何延寿,于唐大中八年自太末迁浦阳,至元末第20代怀恩,无子嗣,遂以外甥徐宗富为继。前此之谱,宗富之前冠以徐氏世系,另两部《浦阳球山何氏宗谱》分别尊南宋徐谊或徐宗福为一世祖。康熙四十八年进士,山东新城人何世璂,官至侍郎巡抚,他本姓陈,七世祖随舅氏姓何,延续下来。这种姓源又是不多见的现象。
《姓谱》载:汉代凶奴单于的后裔,归汉后有“何奈”氏,又写作“何柰”氏,晋代幽州牧王浚手下有位将军就姓“何奈”名“虎”。还有“何拔”、“何居”、“何郎”、“何鲁”、“何丘”等复姓。
另外,何繜中记述的小子何当为姬姓何氏。另外,商的子姓分支中也有何氏。
郡望堂号
郡望
何姓在漫长的繁衍过程中,形成了许多的郡望,据有关史料所载,主要有七个:
庐江郡:西晋时期的庐江郡,辖今东起安徽芜湖、北至寿县、南至江西九江的广大地区,郡治舒县(今安徽省庐江县)。在当时全国范围内也是一个大郡。庐江何氏具体在今安徽省霍山县东北境内。魏晋南朝时期的庐江何氏,人丁兴旺,政治显赫,文事繁荣,经济十分发达。幽州刺史、廷尉何桢是史籍中出现的庐江何氏最早的祖先。而自何桢以下至南朝宋齐梁朝的300年间,庐江何氏一门见于文献记载者有整整10代52人之多,他们或是朝中高官,把持机要,手握权柄。
陈 郡:辖今豫东、豫南及安徽近30个县市的广大地区。历经两汉,屡有变更。曹魏时期,其管辖区域已限制在今河南的太康、西华、商水、淮阳、郸城、柘城等五六个县的范围之内,其中太康,魏晋时期称阳夏,是陈郡何氏的发祥地。自汉代至魏晋时期,陈郡何氏家族见于文献记载者仅有4代11人。该家族的奠基者是东汉末年的何夔。
东海郡:东海何氏家族具体在东海郯县(今山东省郯城市)。何氏该郡望的形成大致在南朝刘宋时代,较庐江何氏要晚二百多年,而且历史短暂,家庭分支较多。影响大者有三,何承天一门最负盛名,另外两支为何思澄家族、何慧炬家族。
郫 县:秦始置县,为今四川省成都西北的郫县。此支何姓其开基始祖为西汉大臣何武。
扶风郡:汉武帝置右扶风,为三辅之一。三国魏时改为扶风郡。治所在槐里(今陕西省兴平东南),西晋移治池阳(今陕西省泾阳西北),唐时又曾改岐州为扶风郡。此支何氏,其开基始祖为汝阴(今安徽省阜阳)何氏6世孙何比干及平舆(今属河南省)汉吏何并。
丹阳郡:又称润州,治所在今江苏省丹阳。治今镇江、丹阳一带。隋置润州,治延陵(今江苏省常州),唐移丹徒(今镇江)。北宋政和间升镇江府。
齐 郡:西汉先为临淄郡,后改齐郡,治临淄(在今山东省临淄一带)。隋唐为青州北海郡。
堂号
水部堂:南朝梁代何逊,官至尚书水部郎,长于诗文写作,著有《何水部集》,其后世子孙为纪念这位先贤,就以“水部”为堂号。
四友堂:明朝大学问家何良俊不仅学问做得好,而且处世态度也极豁达,自称与庄子、维摩诘、白太傅三人为友,加上自己合为四友,并把书房称作“四友斋”,他的后人也就很自豪地称自己的家族为“四友堂”。
忠孝堂:明代许州人何清在宁夏环县做官,得知母亲去世的噩耗,徒步千里回乡奔丧,在母亲墓前结庐守孝三年,其后世族人自称“忠孝堂”。
庐江堂:韩瑊为何姓始祖,其说言之凿凿,据《浈阳水木记》:“瑊公姜妣皆寿百龄,卒后葬于庐江东乡望淮岗,也称何坟冈,至宋犹存。”宋代崇宁年间一代鸿儒太常博士李光途经何坟冈,曾题诗纪念:“何坟冈上草幽青,七国边尘尚可惊;姬裔未应灰灼火,吕蛆那怪误疑冰。川舟百代行人济,华表千年归鹤鸣。壤土不随函谷变,骊山徒自发崇陵。”后来韩(何)瑊子孙就在庐江一带繁衍,发展成为望族,后代人就以“庐江”作为何氏的堂号,称为“庐江堂”。
此外,何姓的主要堂号还有:“学海堂”、“敬享堂”、“忠义堂”、“仁义堂”、“务本堂”、“庐江堂”、“广右堂”、“缵续堂”、“赐策堂”、“义门堂”、“慈荫堂”、“世德堂”、“三桂堂”、“咏梅堂”、“抚逸堂”等。
迁徙分布 何姓发源应当在江淮流域的江苏、安徽两地,而这两个地方及及邻省山东
何姓宗祠
、河南境内何姓人家也很多。其后,在山东的东海,安徽的庐江、合肥,河南的淮阳及四川的郫县,何姓均为当地望族。何姓在早期主要分布于江淮流域及江淮流域以北地区。在两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何姓由江淮迁入山东、河南、山西、陕西、四川等地,从而形成以我国北方为主要繁衍地带的局面。在这一时期,何姓逐渐繁衍壮大,且形成了庐江、陈郡、东海三大郡望,在政治上与文化上出现大量高官与名人,终使何姓成为名门望族,从而为他们以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后由于“永嘉之乱”,何姓在晋代开始南迁,成为“入闽八姓”之一。在隋唐时期,何姓在我国南北地区均得以巨大发展。尤其以南方各地繁衍为盛。在此时期,何姓族人在各个领域均出现了十分突出的人物,同时也显示出其聪明才智。同时,何姓在唐朝中期再次大举入迁福建,使何姓得以继续发展。宋元时期,何姓由于身处南方且南方经济持续发展,从而也使其成为当时更大的望族,此间人才辈出,进士及第者不可胜数,忠义之士也屡屡出现,忠义爱国成为何姓当时的历史特色。但到了元朝,何姓有成就的文人逐渐增多,从而文名掩蔽了政声,出现了何姓人一辈子不求闻达显要的现象。明清时代,何姓的发展自北向南大规模快速推进,且出现了不少钟鸣鼎食之家和世代簪缨之族,出现了何姓文化兴盛,专门人才众多,涉及领域广泛之现象,家族逐渐壮大,从而遍布于全国各地。在当今,何姓在南方各省区中,一般均占各省人口的百分之一以上,而在北方省区中仅占百分之零点五左右,人口最集中的当属四川、广东、湖南三省,约占全国汉族何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四。何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十七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一点二。
家谱是我国宝贵文化遗产中亟待发掘的一部分,蕴藏着大量有关人口学、社会学、民族学、经济史、人物传记、宗族制度以及地方史料。它不仅对开展学术研究有重要价值,而且对当前某些工作也起着重大作用。”
《清源何氏宗谱》是龙泉的一方名家宗谱。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龙泉的何氏家族,曾涌现出北宋著名政治家、官至宰相的何执中、后追封为清源郡王。在龙泉,乃至处州,自古以来,封王者仅此一人。有官至同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称为副相的何澹。何氏一家历史上涌现两位宰相,实不多见,不愧为一方名家。
《清源何氏宗谱》编修于元朝至治二年(1322)。宗谱开卷有中书舍人永嘉胡宗缊题写的篆体“清源何氏宗谱”;有监察御史湘江张纯书写的篆体“玉雪传芳”。还有元至治二年壬戌闰五月由奉训大夫兴化府判官林定老君则书的“清源玉雪堂谱序”:有龙凤年岁在癸卯五月朔日由明朝开国名将、王府参军处州等翼总制缙云郡伯胡深顿首拜书的“赠清源太宰序”;有明正统十三年(1448)龙集戊辰六月初吉顺天府通判漷县主簿吴允传书的“清源何氏族谱序。”3篇序言对何氏历代祖宗给予详尽地记述,为我们了解和研究何氏宗谱提供了原始的宝贵资料。
明英宗天顺元年(1457)丁丑春正月,由何氏十七世孙何汪宗兄和十七世孙将仕郎何湛族弟重修族谱,并著有“重修族谱引”和“清源何氏重修族谱允例引”为证。据测算,此《宗谱》编修至今已有六百八十多年,重修本至今也有五百四十六年了。在世族子孙中流传保存,历尽几百年的历史沧桑,躲过多少战争和灾难的洗劫,在民间得以完整的保存,实为不可多得的档案文献史料。
《清源何氏宗谱》全书共有十九卷,并有序言、凡例、图像,排列记述了从一世始祖何谨公至二十五世的宗支脉络全过程。据“清源何氏修谱允例”记载:“自始迁居龙泉祖谨公以下凡十三世共三图为一卷,名之曰宗谱。因其子孙散居之繁故,分为各卷,名之曰族谱。
《清源何氏宗谱》记载了何氏始祖,吏部尚书何敬容生有七子,其四子何谨,爱括苍龙泉山水之胜,于五季时(经考查即五代时期,公元907~960年间)从建州浦城毕岭中村迁居括苍之龙泉豫章之地,为龙泉一世之始祖也。至今何氏子孙已经在龙泉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了一千一百多年了。
《清源何氏宗谱》不仅是一部一方名家宗谱,而且是宋、元、明朝历史研究的重要史料,具有十分重要的史料价值。据宋史《本传》、清华源《续资治通鉴》等史书记载,崇宁四年(1105),何执中创建了“架阁库”(今档案馆),设专门官管理,开档案管理之先河,既扩大了档案的存放量,又便于查阅,杜绝了利用档案“舞文取贿”的贪赃枉法现象,他是我国档案管理的创始人,对档案管理作出了划时代的历史贡献。
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何姓族谱规模最大,体例相对完备的要数20世纪20年代修撰的《庐江郡何氏大同宗谱》了。其中记载了全国11个省市,152支何氏宗何姓家谱图册系的谱牒世系及相关内容。上海图书馆藏有135种何氏族谱。国家图书馆以及四川、河南、陕西的有关部门及个人也都收藏了不少何姓的谱牒文献。
家谱文献:
1、全国何氏统宗谱:清康熙年间木刻活字印本,存放于安徽省徽州市博物馆。
2、全国卢江何氏家乘:何彤翰等修于清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卢江堂木刻活字印本收藏于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该族散居湖北通城、浙江平湖等地。
3、全国何氏家乘十二卷:何易学等纂修于清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三高堂木刻活字印本 ,收藏于中国图家图书馆,该族散居安徽、江苏、湖南等地。
4、安徽桐城何氏家谱十六卷:末一卷,何玉堂续修于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余庆堂木刻活字印本,收藏于安徽省图书馆。
5、安徽桐城何氏族谱四十九卷:何荫松修于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木刻活字印本,收藏于河北大学图书馆,版心作《青山何氏宗谱》。
6、湖南零陵何氏宗谱七卷:何国相,何国增纂修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敦睦堂木刻本 ,收藏于河北大学图书馆,属《青山何氏宗谱》。
建议参考“中华何氏网”
http://www10000xingcn/x021/wjxhtml
各地的族谱辈份排序不同,如下,供参考
1、垫江界枫石堰口支系
本支系为黄帝一百三十一代入川始祖德明公第十代即黄帝一百四十代绍虞、振虞、揖虞之后。
现行字派:如守家训,忠孝为本,仁义纲常,奉道尊经。
2、垫江汪家乡水口村仙宝寨支系
本支系为黄帝一百三十一代入川始祖德明公第五代即黄帝一百三十五代仲山之后,开业始祖成福为黄帝一百四十二代,落业垫江县汪家乡仙宝寨何家湾。
现行字派:正成旭其道,国应兴家光,大中立志向,太平永吉昌。
3、垫江永平乡双堡村许家湾支系
本支系为黄帝一百三十一代入川始祖德明公第八代即黄帝一百三十八代以义之后,以义生宗谏,宗谏生启禄,启禄生可斯,可斯生文亮、文彩。
现行字派:宗启可文万,大兴其宗元,孝友家声振,文章报国恩,诗书世泽长,永为克昌明。
4、垫江箐口乡龙洞坝支系
本支系为黄帝一百三十一代入川始祖德明公第九代即黄帝一百三十九代仕珍之后。
现行字派:义文俸安,正其一玉,世德崇隆,家国荣继。
5、垫江三溪青龙村门口坝支系
本支系为黄帝一百三十一代入川始祖德明公第十代即黄帝一百四十代诜虞之后,为石堰口祠堂分支。
现行字派:基启单文,士国丹金,成显朝庭,友睦笃敦。
6、垫江三溪乡何家沟支系
本支系为黄帝一百三十一代入川始祖德明公第十代即黄帝一百四十代绍虞之后,开业始祖为黄帝一百四十二代举公昆弟四人。
现行字派:举文大正宗,国永天星顺,世继万代福,金玉满堂红。
→(编者提示:你现在阅读的是《中华何氏网》何氏家谱文章系列)
7、垫江绿柏乡永平寨桂香阁支系
本支系为黄帝一百三十一代入川始祖德明公第十代即黄帝一百四十代凤虞之后,凤虞生福元、坤元、佑元。
现行字派:忠孝传家,光照世泽,于以永继,克广先业。
佑元之后居玉河沟,
字派为:大有永世正,登应仕朝庭,国治文兴顺,清海燕成群。
8、垫江跳石乡农和村支系
本支系入川始祖大富公为黄帝一百四十代,先世庐江,后迁湖北麻城孝感乡高干堰。清代初年,大富公携弟大贵一同入川落业垫江跳石乡农和村,子孙分布永安、武安等地。大贵后裔无考。
现行字派:朝其文若和,志绍仕廷中,国以民为本,人书邦乃丰,居人家富贵,守正福长洪,世代敦伦纪,永远庆隆兴。
9、垫江高峰乡海星滩支系本支系
入川始祖为启贤(黄帝一百四十一代),启贤生忠诚,子孙除世居本地外,尚散居界尺、福安、董家、五洞、黄沙乡、巴县土竹乡、攀枝花盐边县惠明乡三元村。
现行字派:启忠应柱纬,维政天心顺,文光国世清,尚志中朝大,永开万家兴。
10、垫江沙坪乡双牌坊支系
考核本支系源于轩黄,始姓姬,帝造之后肇姓毕。入川始祖毕天爵于明洪武二年自湖北绥阳迁蜀,历数十传。祖居沙坪乡祖屋坝石滚滩。天爵公第八代孙毕孟英于明崇祯年间适何丹凤之胞妹为室,丹凤无子,遂抱外侄毕清为后,并更名何清(黄帝一百四十一代),清公生其仁、其义、其礼。
现行字派:启发永良德,诗书奂祖宗,传家能正大,万代子昌隆。
11、垫江沙坪乡何家老湾支系
查该支系先祖何开基原籍庐江世系。生继宗、继祖。继宗生元岂、元真。继祖生廷瓒、廷选。一为刑部总宰,一为礼部侍郎。廷瓒生人龙,擢解无后,司马及第。何害之、何亲之为武备大将军。遗留经、纶。经公来四川,纶公居湖广。经公之子承祥公因王莽返后经江西迁湖广永州府祁阳县山塘脚居住。
现行字派:天星一廷显,维高思成良,继开腾万福,时正太平章。
→(编者提示:你现在阅读的是《中华何氏网》何氏家谱文章系列)
12、垫江沙坪乡火烧屋基支系
经考该支系始祖国定公先世庐江籍,后迁广东韶州府汝阳县臣忠乡龙浦者市坑村。相传第十代世亨公于大清顺治初年入川落业于此。
现行字派:国景紫金友,家铭希孔仲,世传显祖宗,安邦定太平,万代朝廷相,忠良本孝承,文武昌发远,德积福自深。
13、垫江城西乡猫鼻梁支系
该支系始祖应龙公为黄帝一百四十三代。先世自庐山迁湖北麻城孝感乡,后于清代康熙末年壬寅岁即公元一七二二年由湖北黄州府移籍四川垫江猫鼻梁落业。生子其星,现有族人代表正清为黄帝一百五十代。
现行字派:应其可中大,有朝正家邦,本源于与立,荣华亿万年。
14、垫江界尺乡蛇皮街支系
本支系为黄帝一百三十一代入川始祖德明公第十代孙榕中之后,榕中生甲林为黄帝一百四十一代。
现行字派:仕大政自世,文玉光承显,星明原本业,立代昌永远。
15、垫江高峰乡木头滩支系
本支系为黄帝一百三十一代入川始祖德明公第七代即黄帝一百三十七代燕之后,开业始祖以唯,由涪陵沙溪迁垫江高峰木头滩世居。
现行字派:信义和平,志远其维,广文国儒,洪位元登,仁伦大治,世海长存,富贵一春。
16、垫江新民乡曹家支系
本支系入川始祖号良臣,为黄帝一百四十一代。于清雍正元年癸卯即公元一七二三年由湖南永州府宁里县矮子渡何家村,迁四川垫江北三甲闵家山,即今杨河树何家坪。良臣次子子美于清乾隆年间迁渠县静边寺。子美第五子一先,于清乾隆年间迁万县汤家大湾,界忠县石宝寨。子美第八子一林之子朝相、朝举、朝先。朝相之子廷魁、廷才、廷玉迁万县。朝举之子廷龙、廷贵二人贸易建南。朝先公之子廷芳、廷万、廷顺、廷富。
现行字派:天子一朝廷,光裕显文章,孝友传家永,忠良继世长,延年龙德泽,万代享荣昌,富贵皆由命,科名必志扬。
17、垫江武安乡支系
本支系先世庐江分系迁至福建、江西。天公生念字,共九郎。念九郎裔孙落业湖广楚南长沙府郴州桂阳县归善乡三都永丰堡下车坳凹头新村。入川始祖于大清雍正元年癸卯岁即公元1723年由维宝(黄帝140代)妻李氏婆携次子德义、四子德智徙至四川绥定府大竹县仙门乡昭明里芭蕉滩团堡湾落业。维宝与长子德仁、三字德礼仍留居原籍。
现行字派:文正季从玉,大宪维德胜,世代必荣昌,万邦永宗意,嗣孙茂任康。
18、垫江龙凤乡团岭堡支系
本支系为黄帝一百三十一代入川始祖德明公第七代即黄帝一百三十七代穆之后,开业始祖孟国为黄帝一百四十一代,由界枫石堰口迁老鹰岩再迁龙凤团岭堡,生义南。
现行字派:孟义仕国河,学文成广忠,传家多盛德,继载永兴隆。
19、涪陵中峰乡滴水村石堰场支系
本支系为黄帝一百三十一代入川始祖德明公第八代即黄帝一百三十八代以义之后,以义生万明,万明生正宗、正荣、正华、正表,正宗生膺通、膺连、膺选,正华生膺达。
现行字派:凤水中真正文德,永安明世光家园,守成之子长兴隆,志强克金大发达。
20、涪陵中峰乡滴水村何家嘴支系
本支系为黄帝一百三十一代入川始祖德明公第七代即黄帝一百三十七代桓之后,后人还分布在大胜、土地坡等地。
现行字派:凤惠其正朝,廷乾源本厚,济世智光先,品立名垂政,重儒学少贤。
21、涪陵中峰乡河口村何家岩支系
本支系始祖良高为黄帝一百四十一代。下传四代孙其模、其怀、其行,为黄帝一百四十四代。
现行字派:应凤在其正,国文德盛仕,廷相金玉秀,永曾方作治。
22、涪陵中峰乡河口村何家嘴支系
本支系始祖应通下传先圣,荣秀,其才、其惠、其敏、其让三代。其才为本支系房份祖,为黄帝一百四十五代。
现行字派:其仕文永兴,国正德家强,忠泽光明远,郭民四季昌,贤才华贵燕,福寿庆春长。
23、涪陵中峰乡河口村蒋家湾支系
本支系尊祀己始祖德明公。血统始祖良万为黄帝一百三十一代。房份祖尚贵为黄帝一百四十一代。
现行字派:良图忠其正,文德永长春,朝廷兴隆在,世泽万邦清。
→(编者提示:你现在阅读的是《中华何氏网》何氏家谱文章系列)
24、涪陵中峰乡莲花村萘叶湾支系
本支系始祖仕富、仕贵为黄帝一百四十一代。仕富生芳流,芳流生流柱、国祥、舜。后人多分布仁义乡、立石镇等地。
现行字派:贵朝子学正,瑶启德光同,本国文武兴,永世安太平。
25、涪陵杉树湾乡百兴村芹菜田支系
本支系为黄帝一百三十一代入川始祖德明公第十一代即黄帝一百四十一代凤荣之后,凤荣生沛,沛生文礼、文光等兄弟八人,文礼生其义,其义生正容、正洪、正远、正学,后人还主要分布在彭水、武隆麻溪等地。
现行字派:凤单文其正,朝廷德治光,忠孝传家国,诗书欲后昆。
26、涪陵仁义乡(义和场)支系
本支系为黄帝一百三十一代入川始祖德明公第十一代即黄帝一百四十一代成裔之后,成裔生铨、铭、镇、珍、铉、鉴、谦、昴,其中一子名子南,子南生文彬、文彩,文彬生其道、其德、其建,文彩生其宣。
现行字派:天子文其可,忠孝传家永,光明前在先,诗书济世长。
27、涪陵大胜乡新湾村何家沟支系
本支系为黄帝一百三十一代入川始祖德明公第九代即黄帝一百三十九代仕珍之后。
现行字派:其世文永学,国正天下平。
28、涪陵永义乡万安寨支系
本支系为黄帝一百三十一代入川始祖德明公第十代即黄帝一百四十代仕义之后,仕义生文惠、文早、文燧,文早生俸圆,俸圆生正山、正海,后人散居在涪陵大胜、中峰、南坨及垫江三溪、界枫等地。
现行字派:义文俸安,正其应玉,世德崇隆,家国元继,忠孝成立,久定纲纪,共同根本,永守方彰。
29、涪陵百汇乡莲花村滥田坝支系
本支系始祖万禾公为黄帝一百四十一代。下传寅芳、登辉、召、世明、正宗、明亮、心喜七代后孙,递传至今已十三代人。散居丰都永兴乡龙门村、百汇乡大林村、中峰乡桂花村及珍溪等地。
现行字派:寅登景世正,乾心桂炳芳,中永玉光在,锡汝相均堂。
30、涪陵致韩乡石庙场支系
本支系为黄帝一百三十一代入川始祖德明公第十代孙即黄帝一百四十代有虞、显虞、承虞、继虞、耀虞之后。现行字派:德舜清友仲,山襄以仕虞,先金一木克,王然汝培孝,成畴国正昌,显模宗锡庆,先明炳祖烈,继绍恒丰盛。
31、涪陵南坨乡马家庙支系
本支系为黄帝一百三十一代入川始祖德明公第十代孙即黄帝一百四十代之善公之后,后人多分布在清溪、南坨、焦石、土地坡等地。
现行字派:培镇源本,光远鉴清,休辉增锡,永乐熙尧。
32、涪陵仁义乡刘家村何家嘴支系
本支系为黄帝一百三十一代入川始祖德明公第十代孙即黄帝一百四十代之善公之后,后人多分布在焦石、南坨等地。
现行字派:汉文德正仕,国金荣昌宗,福禄兴隆永,光明再长春。
33、涪陵永义乡中乐村何家场支系
本支系为黄帝一百三十一代入川始祖德明公第十代孙即黄帝一百四十代瑞所之后。
现行字派:寅登景世正,乾心桂炳芳,中永玉光在,锡汝相均堂。
34、涪陵丛林乡何家湾支系
本支系为黄帝一百三十一代入川始祖德明公第十代孙即黄帝一百四十代元爵之后,元爵于大清甲申年携子应乾、应坤、应芳(字彩兰)落业中兴场新楼门,后人主要分布在小河老敞坪,涪陵丛林,长寿云集及垫江等地。
现行字派:元应瑞守朝,文武开政治,大启永明宗,继承先代泽,百事必兴荣,家发克昌久,长体祖德恩。
35、涪陵蔺市镇五马石支系
本支系为黄帝一百三十一代入川始祖德明公第九代孙即黄帝一百三十九代仕美公(字凤轩)之后,仕美生雨龙(字应奉)、之龙(字天长),雨龙生长春、长渊、长熙,长春生琇(字美捷)、(字美现)、琏(字美亮),琇生占元(字文榜)、荫国(字文达),之龙生奇德,奇德生旬,后人多分布在涪陵五马、惠明、兴隆、酒店、北拱、蔺市等地。德明字派:德舜兴友仲,山文以仕龙,……。
曾用字派:毓元承宗泰,世守积善云;体心宜正大,志学务精勤;习尊师重道,怀佐国敬君;传家敦孝友,继述启人文。
现行字派:立品效贤圣,敦本重纪伦,积善有余庆,造福永康宁,体心贵廉正,勤学宜精诚,济世应文武,佐治颂升平,九州光禹绩,承先启后人。(“立”为黄帝151代)
36、涪陵大胜乡平水村水漫滩支系
本支系为黄帝一百三十一代入川始祖德明公兴公房之后,分支始祖九泰公为德明公第十一代孙即黄帝一百四十一代,后人多居永义大星村、珍溪乡景家村及峨嵋县等地。
现行字派:九清可奉志,今朝文启德,永登大学士,家庭国洪恩。
37、涪陵金银乡灵宝村黄草山何家老湾支系
本支系为黄帝一百三十一代入川始祖德明公第十代孙即黄帝一百四十代佑虞、驺虞之后。
曾用字派:德舜清友仲,山襄以仕虞,先应于联登,金有大荣庆。
38、涪陵新村乡涪南村大竹林支系
本支系为黄帝一百三十一代入川始祖德明公之后,一百三十六代岱公由蔺市迁往江西临江府新喻县,一百三十七代文志公于眀万历年间由新喻县十字街迁居贵州正安三江里四甲黄桑村大岩头茶芎窝生启富、启贵、启荣、启华,启华生应友、应学,应友生思文,思文迁四川南川石溪乡盐井沟生国英,国英于康熙年间落业涪州长里上二甲地名大竹林。
现行字派:启应思国一,登贵世荣华,朝廷多学士,福寿永天长。俊杰佐明主,仁政民安祥,道德齐修进,隆志显家邦。(“启”为黄帝138代)
39、涪陵新村崇兴场中嘴支系
本支系分支始祖为黄帝一百三十七代。龙携室自江西临江府新喻县迁黔之遵义府正安州小溪里一甲地名滴水壁,生朝文、朝武、朝禄、朝德、朝亮,朝文生天恩、天泰,天恩生永盛,永盛生应龙、应凤,应龙插照南川县何家山石坝屋基,后置业涪陵崇兴场中嘴屋基。
现行字派:朝天永应,其多光德,正现先廷,克昌世泽,锡汝厚福,代钟明哲。(“朝”为黄帝138代)
→(编者提示:你现在阅读的是《中华何氏网》何氏家谱文章系列)
40、南川石溪何家山支系
本支系为黄帝一百三十一代入川始祖德明公第六代孙即黄帝一百三十六代岱公之后,岱生文志、文璧,文志生启富、启贵、启荣、启华。启富为明万历时贡生,任贵州黄平州教谕,生在孝、在学、在礼。在学于清初由贵州遵义军民府正安州移归于四川东道重庆府南川县福禄里四甲地名小躏溪蔡家坡落业,生应奇、应明、应祥、应祯。清康熙间弟兄四人微嫌蔡家坡山凶水恶,厌闻八仙桥一带河水之声,遂复迁丰里下六甲地名谢家岩、杜家沟、曾家坝、石坝、吴家沟、石岗屋基、麻纱磏、核桃树屋基、画眉园、竹林坝等处,讨照落业九台单何家山,即今南川区石溪乡南涪村何家山。
现行字派:启在应龙,其如德行,朝清邦固,国正天顺,富贵荣华,福禄永升,光宗显祖,世裔鸿兴。(“启”为黄帝138代)
41、长寿海棠乡土桥支系
本支系始祖何念四郎,名全,字罕明,号元美,为黄帝一百二十九代孙,后人多分布在垫江澄溪,长寿海棠等地。
现行字派:连国南其兴,家园万代春,诗书承先德,四化永崇升。
42、长寿飞龙乡五里箐玉趾溪支系
本支系为黄帝一百三十一代德明公第九代孙即黄帝一百三十九代仕桂公之后,仕桂生让能、多能、美能。
现行字派:文凤能昭,鸿国扬世,永昌绍元,明正光忠。
43、丰都社坛保和乡何家场支系
本支系始祖琬一公为黄帝一百三十一代。先世庐江籍湖北麻城孝感乡。于明洪武二年入蜀权篆忠州花木驿致仕,后世卜居虎须滩。琬一生楚荣,楚荣生仕通,仕通生原富、原贵、原聪、原纪、原儒、原庆。原贵生斌字流芳,流芳生彦淮、彦汇、彦清、彦济,彦清字胜海生志联,志联生经才、念初等五子,经才生唐政、唐虞,唐虞生其元,其元生长缙、长绪,长缙生璋、理、瑜、琼,长绪生琇、瓒、瑰。
现行字派:德长裕正文,永思其光宗,朝廷际明盛,学道守大中,家修先立本,仕国建鸿功,克培万世泽,福寿尔昌隆。
44、角邦寨、风背岩、大河嘴、李家山支系
本支系始祖有亮、有庆兄弟俩,为黄帝一百三十七代。自江西临江府新淦县入川,落业富顺县自流井红河乡,辗转黔江县正帮岩、酉阳州容坪里等地。后人主要分布在涪陵白涛角邦寨、风背岩,武隆兴顺大河嘴、李家山等地。
现行字派:天子朝大顺,有士显龙廷,先贤明德远,荣华万代兴,富贵正永久,光耀发洪文,承启本源志,乾坤镇安宁。
45、角邦寨、石夹沟、老山崖、双河乡、周家山支系
本支系入川的时候老祖何登衢已经去世,是吴氏老祖带着承道、承阳、承先老祖从贵州的思南县入川的。后人主要分布在涪陵白涛角邦寨、石夹沟,武隆羊角老山崖,武隆双河乡,武隆兴顺周家山、双坟等地。
现行字派:天开立定胜,眀伯应绍帮,世守承大裔,永凤在朝廷;洪胡宝贵重,元亨利贞宋,兴旺正国顺,世代享荣华。
46、武隆江口、文复、浩口支系
本支系为贵州八大房分支,后人主要分布在武隆江口、文复、浩口等地。
现行字派:开天立地正,明白应帮肇,文瑞腾萧碧,世守伴君王;文明汝臣应,守大瑞万德,永世开国正,芝兰桂腾芳。
→(编者提示:你现在阅读的是《中华何氏网》何氏家谱文章系列)
47、武隆火炉、桐梓支系
本支系为黄帝一百三十一代德明公第十一代孙即黄帝一百四十一代钶公之后。钶字登贵迁武隆火炉铺,钶为黄帝一百四十一代,子孙多居武隆火炉、桐梓。
现行字派:德舜清友仲,山襄以仕虞,先金一木克,王然汝培孝,成畴国正昌,显模宗锡庆,先明炳祖烈,继绍恒丰盛。
何姓的一支
黄帝为一世(最前面的数是代数,"-"后的数是兄弟的次序)
62韩厘王咎,23年卒,B295-273
63-1韩桓惠王,34年卒,B272-239
64韩王安,9年秦虏王安,韩亡,B238-231,子孙居江淮间读韩为”HE”
63-2韩瑊祖,秦灭韩,携妣姜氏隐居庐江府,葬东乡
何姓始→
64-2何适
64-3何过
64-1何通,兄弟合垦千亩
65-3何齐
65-1何采
65-2何亮
66-2何叔森
66-3何叔尧
66-1何叔玉,汉吴刘濞时,迁居湖南 徙桂汉郡(桂阳)
67-1何惧
67-2何怀
68-2何绍韩
68-3何绍献
68-1何绍姬,妻芊氏,迁祯阳(英德)大庆坊
69-2何筹锡字禹祥
69-3何筹鉴字禹
69-1何筹钟字禹祯
70何丹字伯张,汉成帝鸿嘉(B20)举茂才政政官,中散大夫
71-2何统71-3何结71-4何弦
71-1何犹
72-2何云
72-1何岳
73-2何显
73-1何禺字维为,妻邓氏,东汉荆州主部,徙阳山
74-2何勖
74-1何旦
75-2何准
75-1何睢
76-2何珙
76-3何珰
76-1何瑷
77-1何观
77-2何靓
78何苗
79何载
80-2何鲟
80-3何鳟
80-4何鲸
80-1何鲂字时美,南雄法曹
81何天民
82-2何景嘉
82-3何景哲
82-1何景道
83何原忠,妻刘氏
84-2何长锁
84-3何长琦
84-4何长瑞
84-1何长瑜字伯润,南朝宋增城县令
85何三就
86-2何邮
86-1何郭
87何朝臣
88-2何承先
88-1何承本
89何牧字养民,妻吴氏
90-2何信
90-3何偕
90-4何修
90-1何亨
91-2何光昭
91-3何光颜
91-1何光述字传甫
92何梦寿
93-2何何谋
93-1何言字子宣,650唐高宗云浮镇将
94-2何攸,守云浮
94-1何徽(661-)字子宏,又名泰一郎,妻杨\黄\姚氏,镇守云浮,迁宁化(福建武平)\梅州\徙增城旧居
95-1何昌期
95-2何昌佑字伯吉,妻容氏
96-1何鸣瑁,妻李氏
97何如兰
96-2何鸣环,妻莫氏
97何如惠
96-3何鸣晋,妻聂氏
97何如瑞
96-4何鸣玑,妻王氏
97何如珠
96-5何鸣璇妻张氏
97何如清
95-3何昌熙字伯治,妻李氏
96何鸣臻,妻黄氏
97-1何二郎
97-2何四郎
97-3何五郎
97-4何六郎
97-5何八郎
97何仙姑
95-1昌期字伯泰,号朝阳,妻侯氏(英州人),755安禄山之乱,卫尉将军\上将军\宁国伯\建阳山大宗祠
96-2鸣瑀字子栗,妻张氏
97何庭办
96-3何鸣(),妻刘氏
97何庭捍
96-4何鸣珪字子衡,妻冯氏
97何庭选
96-5何鸣瑾字子信,妻冯氏
97何庭操
96-6何鸣璋字子玉,妻岑氏
97何庭候
96-1何鸣珦字子和,妻张氏,曲江人,坟在凤径山(连山县)
97何庭扬字朝显
98-2何旬
98-1何甸字邦辅,妻唐氏,曲江人
99-2何国礼
99-3何国祯
99-4何国祥
99-1何国祚字懋廷,妻侯氏,迁徙曲江定居
100何楷字仲端,迁番禺,太和初应进士
101何鼎字邦器,妻唐\刘氏,847进士\营管经略使,重修宗牒,坟抱旗龙州(沙湾)
102-2何溉
102-3何灌
102-4何渍
102-1何泽字君泽妻妣容氏,番禺人,923后唐同光元年登进士
103-2何旭
103-1何昶字名楚,妻载氏
104-2何迈字超,,妻游氏
104-1何迥字子逸妻谭氏葬于嵩秀山
105-1何著
105-2何存
105-3何模
105-4何范
106何弼字时佐妻苏氏,葬于小瘦岭
107何任重,妻赵\张氏
108-1何伯逢
108-2何伯达字道行,妻毕氏,葬何村水口山遂溪(德庆)
109-1何勋
109-2何煦
109-4何然
109-3何照
110何西杰字周英,妻区氏
111何明允,妻杨氏棠(又名曰集)
112-1何棠,宋政和七年(乙末)进士,妻杨氏
113-1何德临
113-2何德栽
113-3何德延
113-4何德全
113-5何德高
113-6何德御
113-7何德容
113-8何德方
113-9何德洪
112-2何栗(1089-)字文缜,号北齐,宋政和乙末年中状元\尚书令\右丞相\中侍郎,妻赵氏
113-1何雍
113-2何熙
112-3何榘,宋政和乙末年进士,后裔分居黄连\马宁\梅乡诸地者多
113何禹
何氏家谱
本文2023-10-11 04:17:01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249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