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东的福建鲁东
古称卢塘又名鲁滨,位于福建省晋江市龙湖镇东部3公里,人口1067人。因明末清初,陈先生其门人同窗同师同朝出仕十八名,为海滨邹鲁之东,故名“鲁东”。陈鹄本名文晖(1570-1653),字浩文号耆斋。南明大学士陈洪谧亲父,福建晋江人,理学鸿儒。明神宗万历庚子年领府学乡荐,后隐居卢塘社学(即鲁东文晖书堂学馆)执教不仕。明穆宗隆庆庚午年二月十二日辰时生,清太祖顺治癸巳年八月二十日午时卒于杭州客栈,寿八十有四,钦赐祭葬于鲁东。其远祖五代状元陈逖,传十五世至先祖宋度宗咸淳庚午科解元陈与桂由晋江卅二都渎头移居五店市陈厝;由青阳陈厝开族祖解元陈与桂,复传十五世至陈鹄乃寓居鲁东。又《闽中理学渊源佚事》载,明末清初时有位名陈鹄的私垫先生在鲁东执教,收了18个学生,均考取功名,同窗同师同朝为官。后被皇帝知道了,赞叹道:“孔子在鲁西,陈先生堪称在鲁东啊!”因而村名为“鲁东”。元、明属晋江县十七、八都。旧有卢、尤、陈、萧、黄、施诸姓,后以施姓为最。其裔分衍香港、澳门、台湾、菲律宾等。 其鲁东“十八士”即陈鹄子进士礼部侍郎陈洪谧(洪谟兄)、进士兵部郎中蔡肱明、进士户部主事卢若腾、进士太仆寺丞张朝綖、进士户部主事吴韩起、进士佥都御史黄炳朱、进士兵部郎中辜孕奇、进士户部主事丁孕甲、进士吏部主事梁玉蕤、进士礼部给事中郭符甲、进士翰林检讨杨明琅、进士吏部郎中沈佺期、进士刑部主事许吉璟、进士太仆寺丞何运亮、赐特用进士史赞圣(社学炊事)、进士翰林检讨苏国瓓、举人兵部给事中王命岳、行伍兵部郎中施安候。 据青阳陈厝里人称,菲华侨领陈永栽系五代状元陈逖之裔。
附珍贵历史文献《泉州府学耆士鲁东陈鹄先生门生十八士碑记实录》
吾郡卢塘为钦赐之裏文风丕盛明末清初科甲蝉联簪缨鹊起盖敕封鲁东矣地处晋江衙口西北侧四裏许此裏文晖书堂学馆门迳通邃馆舍俨然明末清初科第入仕者为世人所慕自此平凡无奇之卢塘因科第入仕甚多而闻名於世郡南鲁东诸家谱世恩俱载兴于明末而盛于清初文晖书堂之学馆有一老学究姓陈名鹄虽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然时运不济此府学耆士本名文晖字光夏一字浩文明万历庚子领乡荐会魁第二魁星爷与之相邂逅初授县令有治绩民立生祠祀之旋擢户部主事呜呼明熹宗天启初因忤阉党济私乱政陷害忠良耆士遂弃官归隐鲁东设馆授徒以此为生泉州府学耆士本名文晖隐曰陈鹄潜心精选拔优秀才嗜学而智者收为门人十有七也教授诸生另一门生家境清寒无力攻书为书堂学馆炊事为府学耆士陈先生煎茶煮饭亦工亦学明崇祯十七年江南闯王李自成起兵北上长城之北女真族皇太极虎视眈眈明思宗朝廷内忧外患处多事之秋矣吾郡耆士陈先生适逢七十五寿辰诸门生请奏陛下让廷臣诸生为之祝寿以报一日为师终为师之恩皇上一闻深为诧异谘其诸臣师从谓何方人士何故如此奏巧盖同日之为师祝寿也感恩其在朝门生异口同曰吾师为陈鹄耆士先生本名文晖上闻啧啧称奇啻其陈耆士先生其门生有几呼诸生曰十有七也皇上欣闻其事何为师祝寿微臣仅十七而门生为十八何如点数呼门生曰在下微臣此乃鲁东文晖书堂耆士陈鹄先生弟子其同朝十八士为陈鹄先生子陈洪谧 蔡肱明 卢若腾 张朝綖 吴韩起 黄炳朱 辜胤奇 丁胤甲 梁玉蕤 郭符甲 杨明琅 沈佺期 许吉璟 何运亮 史赞圣 苏国瓓 王命岳 施安候诸生廷奏于上疏曰陈鹄耆士之门生十七所以多出一名为十八士其为陈老先生煎茶煮饭之门生陈老先生教授之余生即崇祯十六年特用进士史赞圣上略闻片刻慨言当年孔子有弟子三千七十二贤天下称奇而陈鹄耆士门生十七位却有十八名人士在朝为杜稷诸府学耆士无愧圣贤之师诸生曰是吾师教之有方承万岁爷提携之恩重如山矣自古严师出高徒此泉州府学耆士陈先生教授有方诸臣在朝登进士中举人入行伍为仕今杜稷之材真令朕深表欣慰遥想当年孔夫子生於鲁西而文晖陈鹄先生堪与相彰可谓有异曲同工之妙也又渎头青阳鲁东陈氏家传载陈鹄本名文晖字光夏又字浩文号耆斋南明大学士陈洪谧亲父福建晋江人理学鸿儒明神宗万历庚子年领府学乡荐初授青田令入仕爱民如子擢户部主事青田人塑像生祀之阉党乱政归隐居卢塘馆学即鲁东文晖书堂设馆授徙教授乡里执教不仕明穆宗隆庆庚午年二月十二日辰时生清太祖顺治癸巳年八月二十日午时卒於杭州客栈驾鹤西去寿八十有四钦赐祭葬於鲁东岩山之东南祀名宦其远祖五代状元陈逖传十五世至先祖宋度宗咸淳庚午科解元陈与桂由晋江卅二都渎头移居五店市陈厝由青阳陈厝开族祖解元陈与桂复传十五世至陈鹄乃寓居鲁东又闽中理学渊源佚事载明末清初时有位名文晖隐名陈鹄之私垫在鲁东执教收个门生十八皆入仕且同窗同师同朝後皇帝惊悉赞叹道孔子在鲁西陈先生堪称在鲁东啊因而封之为鲁东元明属晋江县十七八都有施尤萧黄陈诸姓而後以施姓为最又万姓统谱载曰鲁东位於龙湖东部鲁东村人口千馀古称卢塘鲁东又名鲁滨为海滨邹鲁之东故名鲁东明末清初时有位名陈鹄之私垫先生在鲁东文晖书堂执教收门生十八皆考取功名在朝廷为官後被皇帝知之赞叹道孔子在鲁西陈先生堪称在鲁东矣因而为鲁东元明属害江县十七八都于是下旨将陈鹄老先生居住之裏封为鲁东镌碑勒石竖於鲁东埔头乡路间皇上之旨为天下行人及文武之臣下马之礼仪若过孔庙供人凭吊或朝拜焉清顺治皇帝闻泉州府学耆士陈鹄之门生皆为国梁邦柱路人一过此碑无不肃然起敬又曰大清定鼎天下稍安皇清太祖特旨敕封陈鹄为昭代圣贤之耆士且下旨特诏陈鹄赴京受封要职用心良苦道陈鹊乃白衣秀民之耆士遂特旨赐陈鹄进士出身入朝侍君备顾问也或酌荐封禄赐爵陈鹄接旨却年已逾古稀皇恩浩荡赐进士出身陈耆士先生奉旨赴京呜呼杜稷耆士功名待授岂料寿命不齐年事已高车舟劳顿风雨兼程水土不服竟染一病不治而逝於途中杭州客栈其灵柩为门生运归鲁东西北岩山之东南御葬噩耗传遍京城顺治帝惜失至极帝命殿阁下旨诏天下之贤士暨文晖陈鹄先生诸门生回京入仕者皆号淘痛哭遥设祭奠鸠资为师祭奠造坟安葬痛哉天下儒士皆惜别陈鹄耆士鸿福未享与诸生同享皇恩厚禄遂以歌谣唁其盛以碑志其事曰陈鹄陈鹄才识学博皇帝诏尔做官尔却有缘无福鲁东文晖书堂有一方由中宪大夫泉州知府黄逊诚当年所立之墓碑其碑文曰泉州府学耆士鲁东陈先生坟鲁东文晖书堂泉州府学耆士鲁东陈鹄故宅及岩山上陈先生门生十八士名录崖刻此为鲁东文士所志据深沪茂山卢塘陈氏家谱载旧有陈氏住民于此为龙湖所属一为卢塘陈店龙湖陈茂山陈氏原住民一为晋邑鲁东晋江卅二都渎头陈洋五代状元陈逖传十五世至宋咸淳解元陈与桂迁五店市陈厝陈解元处士公又传十五世至泉州府学耆士鲁东陈鹄先生为其裔有晋江炉灶卢塘陈氏者分一支迁居金门陈厝另一支则迁檀林又曰檀林同陈林若干住民世肇于此矣明末清文事未考纪籍未志谘访耆旧故不揣之固陋盖爰笔志其概矣
中宪大夫泉州知府陈秉直谨识
皇清顺治十年隆冬望月之吉
人物经历 隐逸励学
南宋末年,社会动荡,丘葵隐逸于家,间当步履于温陵(同安县),人品学问为世人所敬重。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同安县·儒林·宋·丘葵》:“丘葵,字吉甫,号钓矶,厦门同安人。风度修然,如振鹭立鹤。初从辛介叔学,后从信州吴平甫授《春秋》,亲炙吕大圭、洪大锡之门最久。时宋末科举废,杜门刻志,学不求知于人。”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3·征士丘钓矶先生葵》:
“丘葵,字吉甫,厦门同安人;家海屿中,因自号钓矶。
蚤有志考亭(朱熹)之学,初从辛介甫,继从信州吴平甫授《春秋》,亲炙吕大圭、洪天锡之门最久。风度端凝,如鹤立振鹭。宋末科举废,杜门励学,不求人知。”
“门人吕椿。”
宋·抗金名将刘W裔孙文聚卜居晋江芝山时,曾礼聘丘葵到芝山执教,并于水泥宫、芝山留有题刻。
丘钓矶与蒲寿晟友情深厚。蒲寿晟(心泉)《心泉学诗稿·卷1·寄丘钓矶》有句云:“画图障我目,隔此天一涯;欲携我蓑笠,风雨熟所之。”表达了对隐居海岛的友人的深切怀念。而丘葵在其诗集中有《和心泉问柳》、《题心泉所赠李白画像》、《挽心泉 蒲处士》等诗篇。
坚不仕元德v元年(1275年),同安蒲寿庚降元,胁迫丘葵的老师吕大奎署降表,吕大奎激于民族义愤拒绝,逃亡后被追杀。丘葵闻讯痛不欲生,为表明爱国忠心,特地叫他的长子随宋·丞相张世杰入粤勤王。
入元,元世祖遣使奉币征聘丘葵入朝为官,丘葵坚不仕元。受丘葵影响,有元一代金门士子从没一人应科考,也没一人为官。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3·征士丘钓矶先生葵》:“元世祖闻其名,遣御史马伯庸与达噜噶齐(即达鲁花赤,府、县掌印官)奉币征聘,不出,赋诗见志。”
丘葵所赋诗曰:“天子来征老秀才,秀才懒下读书台。商山肯为秦婴出,黄石终从孺子来。太守免劳堂下拜,使臣且向日边回。袖中一卷春秋笔,不为傍人取次裁。”
著述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矶·卷33·征士丘钓先生葵》:
“所著有《易解》、《义书解》、《诗□义》、《春秋通义》、《四书日讲》、《经世书》、《声音既济图》、《周礼补亡》等书。”
“元时,倭寇至其宅,他无所犯,惟取遗书以去,故其著述多无传,仅存《周礼补亡》及《诗集》四卷行世。《周礼补亡》今存,论者谓其参订详确云。”
清·金门举人林豪修撰《金门志》,收录丘葵有关材料,称丘葵的诗文稿集为“善本”。
卒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儒林·宋·丘葵》:“卒,祀邑之先贤祠。”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矶·卷33·征士丘钓先生葵》:“年八十余卒。”
关于丘葵的享年,不是很明确,但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矶·卷33·征士丘钓先生葵》有简单考证:
“其诗尚有《八十四岁吟》,阮氏F锡曰:‘先生八十四岁犹在。’卒之年月不载,其子孙岁时祭祀必知之,当候考。
《周礼序》作于泰定甲子岁(泰定元年,1324年),时年八十一。泰定于元世祖历五朝矣,则却聘时当七十余岁也。”
或说,丘葵卒于至顺三年(1332年),享年九十岁。
丘葵既痛宋室之亡,又不求身后名,遗嘱不治坟茔,直至明·神宗·万历(1573—1620年)年间,小嶝屿村民掘地发现刻有丘葵自书的石碑,他的陵墓才被发现。
元·顺帝·至正元年(1341年),同安县令孔俊建大同书院祀朱熹,以吕大奎、丘葵配祀。
明·洪武元年(1368年),丘葵又与吕大奎一同入祀同安朱子祠。
社会关系《赠熊勿轩》诗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矶·卷33·征士丘钓先生葵》:
“再考:征士与熊勿轩先生禾交善,其《赠熊勿轩》诗曰:
‘穆穆朱夫子,于道集大成。嗟予亦私淑,奥义终难明。
退翁独何幸,而乃同乡生。虽后百余载,元机若亲承。
斯文幸未坠,载道来桐城。平生疑惑处,喜得相考订。
秋风吹庭树,忽作离别声。吾侪各衰老,何时重合并。
愿言且少住,勿弃斯文盟。圣贤千万语,只在知与行。
前修何可企,哉共修程。’”
清·康熙林霍删定明·万历张日益《访丘钓矶先生故址记》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3·征士丘钓矶先生葵·备考》收录“林氏霍访丘钓矶先生故址记”,曰:
“同邑遵海而南,巨岛错列,小登于诸岛,若沤浮海上,最渺也;而五百钟灵,宋·丘钓矶先生独产其上。先生后朱考亭(朱熹)百余年,而道学独祖考亭,运当阳九,敛德自全,盖自读书论世,知有先生久矣。
蔡虚台(蔡献臣)公重修邑乘(指《同安县志》),独高先生之风,而予居去先生一水,不能详言其遗宅故墟,予病焉。乃于季夏之八日,戒小舟,约王茂才诸君指小登访焉。
舟行而东,过石虎寨之前,旋及悬崖;崖下白沙数武,有泉出沙之三石间,滢彻而甘,即泉《郡志》所载仙人井者。
于是缘崖西南行,多石,或峭,或圆;有方石周几尺许,镌为象马嬉局,而于中分一道,则镌‘万机分子路,一着笑颜回’十字,已遭琢没,‘万机分子’四字完明可摹,草甚工,盖先生手笔云。
输局i渐西,则先生钓石在焉。
从此东行半里许为钟山,之南有寺曰‘章法’,肇于宋。而北,则先生之所宅,址不半亩,黍秀离离,盖自明高帝以倭故徙登民,一屿皆虚,成化(1465—1487年)初乃复旧籍。丘氏俱望钟山之麓列屋,而先生之旧址竟废。
予与诸君抚景低徊,就先生之裔朝准君别业休焉。君因出所藏先生诗一编读之,先生之洞天人、彻性命,触发皆真,而为生人明大义,为天地辨大分,考亭统绪存以不坠,则先生之功诚大矣!然先生之高踪逸韵,亦今而后知其详,则岂非有数也哉。
既归释楫,遂记之。
万历四十年壬子(1612年)季夏望后三日,后学张日益书于云海馆。
后六十一年壬子(康熙十一年,1672年),后学林霍再删订。时仲夏廿日,书于榄园。”
清·顺治卢若腾序丘葵《诗集》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3·征士丘钓矶先生葵·备考》收录“沧浯卢氏若腾序《诗集》”曰:
“吾邑丘钓矶先生,品著于宋末元初,论定于昭代,既列祀乡先贤,且配享朱文公(朱熹)祠矣。《八闽通志》列之儒林传中,以其曾著《四书日讲》、《易解疑》、《书直讲》、《诗□义》、《春秋通义》、《礼记解》、《经世书》、《声音既济图》、《周礼补亡》等书,为大有功于经传。然其书今已无传,仅存者惟《周礼补亡》及其《诗集》耳,学士家每用惋惜而要之。
先生所以取重后世者,不专在是。夫为学,莫急于明理;明理,莫大于维伦。先生伦完理惬,行谊堪为后学楷恚即不著书立言,固足以当学宫之俎豆而无愧,矧其穷究天人、洞彻性命,晚年吟咏篇什,足以见其大概,又何必以诸书亡失为先生致惜也!
先生一g土,不立碑碣。万历(1573—1620年)年间,或利其地形之胜,遂指其祖兆而争之;官为勘验,钡氐弥久,乃加封而表识焉。马Q渔矶,俱岿然后天地老矣。先生不求身后名,而名卒不可掩;无意于天之报,而天卒昌厥后士。生乱世,其可不择所以自处也哉!
《周礼补亡》余曾见梓本,《诗集》则惟其家有写本,林子C钞得之,喜而示予。读之,苦多‘亥豕’,稍为订正,拟俟时平梓行,非徒表彰吾邑人物,亦欲使后学知所兴起也。
夫庚子(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春正月下弦日,同邑后学沧浯卢若腾手题于与耕堂。”
清·康熙施世Q序丘葵《诗集》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3·征士丘钓矶先生葵·备考》收录“晋江施氏世Q序《诗集》”,曰:
“余论经轩中藏有《周礼补亡》梓本,读其序,即知吾乡有丘钓矶先生,而海滨耆老及童孺往往诵先生《却聘诗》,所谓‘皇帝书征老秀才,秀才懒下读书台’者,即知先生工于诗,必有集而无从搜访也。
阮轮山(阮F锡)为予言:‘先生家小登,其子孙藏有先生诗集,不借人;欲钞者,具纸笔就其家钞之。’意同邑学士大夫家必传有钞本。岁乙酉(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林君子C馆于予,携有手订删本。予与轮山略一借阅,适岁暮,子C即取回。子C复来泉,未几物故,其残书多散矣。予亟属吴君石门驰札就其令嗣借取,久之绝无回信。倏经三载,而竟茫然。
今春子C令嗣以事至泉,石门面征之,云钞本为人所借,今捡得所存旧本,随即致上。余按其本,乃卢牧洲(卢若腾)先生及子C所手较者,本极丑恶,诗多失次,字复差讹,兼以败楮坏烂,更苦虫蛀,瞪目视之,莫可辨识。然的系全集,如玉在璞,未经剖破,殊可喜也。
予即付轮山从新订定,白峰细阅重钞,余再加较正,而授之梓。
噫!以五百年沉埋之诗,一旦遂传于世,丰城宝剑跃出龙津,岂不称快。然非其家子孙之谨于藏l,诸公前后之勤于搜索,殆不及此。
因思古来志士仁人,遭时否塞,其胸中郁勃不平之气,发而为诗,必有一段光芒不可磨灭之处,经千百年后有人焉,旷世相感,为之表彰而不至湮没,如鲋于盖,不期合而自合,其所遇亦云奇矣。
然此非志士仁人所遇之奇,而表彰者之人所遇之奇也。何也?独行则不离跬步,附骥则一日千里,附前贤以不朽,岂易遘哉!
余因叹斯人所遇之奇,心窃向往而深愧,予固非其人也。
康熙癸巳岁(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二月朔日,后学晋江施世Q谨序。”
清·康熙阮F锡辨正丘葵《却聘诗》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3·征士丘钓矶先生葵·备考》收录“轮山 阮氏F锡书先生《却聘诗》辨正”,曰:
“考《尧山堂外纪》载:杨铁崖(杨维桢)不赴召,有述诗,中有‘商山肯为秦婴出’之句,明太祖曰:‘老蛮子欲吾杀之以成名耳。’遂放回。此乃世俗流传之误也。
诗系吾乡丘钓矶作,见本集题云:‘御史马伯庸、达噜噶齐征币不出,有述,至今海边童叟咸知诵之,其相传久矣。’
按:
宋潜溪撰《杨铁崖墓志》云:‘洪武二年(1369年),召诸儒纂修礼乐,书上,以前朝老文学思一遣翰林,詹同文奉币诣门,谢不至。又遣松江别驾追趣,赋《老客妇词》进御,上赐安车,。诣阙,留百有十日,礼文毕,史统定,即以白衣乞骸骨。上成其志,仍给安车还山。’
盖丘钓矶为宋秀才,不赴元世祖之征;杨铁崖为元进士,不受明太祖之职。其志节大抵相类,故遂以《却聘诗》冒入铁崖集中。铁崖诗名满东南,而钓矶僻居孤屿,诗集不传,人多口诵,遂致字句略有不同耳。今悉注之,以备览。
尧山堂本云:
‘天子来征老秀才,秀才懒下读书台。
(《铁崖集》作‘皇帝书征老秀才’。‘懒下’一作‘不下’)。
商山肯为秦婴出,黄石终从孺子来。
(《铁崖集》作‘子房本为韩仇出,诸葛应知汉祚开’;一本作‘商山本为储君出,黄石终期孺子来’;又一作‘诸葛应从汉祚来’。)
太守免劳堂下拜,使臣且向日边回。
(《铁崖集》‘免劳’作‘枉于’;一作‘殷勤承上命’。‘且向’《铁崖集》作‘空向’;一作‘缱绻日边回’。)
袖中一管春秋笔,不为傍人取次裁。
(《铁崖集》作‘老夫一管春秋笔,留向胸中取次裁’;‘袖中一作‘袖藏’。)。’
其大略如此。夫一首之诗甚微,而所关人品则甚重,余故不可以不辨。此诗为铁崖所久假,已经五百年,今钓矶之集出,而赵璧复完,则诗之随时为显晦,其亦有数哉!予固不禁为之欢颜而破涕也。
癸巳(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仲春上弦,后学八十七叟轮山 阮F锡书于类村之回清亭。”
在我国古代的封建迷信中,兔子被视为不祥之物,因此不被用来祭祀。这种观念可能源于兔子在古代中国被认为是阴性动物,与一些冥界的东西有所关联。因此,尽管兔子在其他方面并没有特别的禁忌或限制,但在祭祀活动中,人们更倾向于使用其他动物,如鸡、鸭、猪等。
需要注意的是,这并不意味着兔子在古代中国完全被禁止或被视为不吉利的。兔子的形象在古代艺术和文学作品中也有出现,例如在一些神话传说和诗歌中。此外,兔子也是一种被视为美丽和优雅的动物,因此在某些场合下,兔子的形象也可能被用于装饰或艺术表现。
总之,兔子在古代中国的祭祀活动中不被使用,是受到封建迷信观念的影响。在其他场合,兔子的形象并没有被完全禁止或视为不吉利。
1、范仲淹
范仲淹“文武兼备”、“智谋过人” ,无沦在朝主政、出帅戍边,均系国之安危、时之重望于一身。
他对某些军事制度和战略措施的改善,使西线边防稳固了相当长时期;他领导的庆历革新运动,虽只推行一年,却开北宋改革风气之先,成为王安石“熙宁变法”的前奏;即使在担任地方官时,他也殚精竭虑,鞠躬尽瘁。
他倡导的“先忧后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为儒家思想中的进取精神树立了一个新的标杆,是中华文明史上闪灼异彩的精神财富。千载迄今,各地有关范仲淹的遗迹始终受到人们的保护和纪念。
2、岳飞
岳飞,南宋抗金名将,民族英雄。少时其母与其背刺“精忠报国”,成为其毕生的座佑铭。一生率领岳家军同金军进行了大小数百次战斗,所向披靡,金人流传有“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哀叹。他忧国爱民,其军队纪律严明,饿时不扰民,冻死不进屋,受到人民的爱戴。
3、文天祥
文天祥召集残兵奔赴循州,驻扎于南岭。黎贵达暗中阴谋投降,被抓住杀了。景炎三年(1278年)三月,文天祥进驻丽江浦。六月,入船澳。益王死了,卫王继承王位。
文天祥上表自责,请求入朝,没有获准。八月,加封文天祥少保、信国公。军中瘟疫又流行,士兵死了几百人。文天祥唯一的一个儿子和他的母亲都死了。
十一月,进驻潮阳县。潮州盗贼陈懿、刘兴多次叛附无常,为潮阳人一大祸害。文天祥赶走了陈懿,抓住刘兴,杀了他。十二月,赶赴南岭,邹洬、刘子俊又从江西起兵而来,再次攻伐陈懿的党羽,陈懿于是暗中勾结张弘范,帮助、引导元军逼攻潮阳。
文天祥正在五坡岭吃饭,张弘范的军队突然出现,众士兵随从措手不及,都埋头躲在荒草中。文天祥匆忙逃走,被元军千户王惟义抓住。文天祥吞食脑子(即龙脑),没有死。邹洬自刎颈项,众士兵扶着他至南岭才死。
僚属士卒得以从空坑逃脱的人,至此时刘子俊、陈龙复、萧明哲、萧资都死了,杜浒被抓住,忧愤而死。仅有赵孟溁逃脱,张唐、熊桂、吴希奭、陈子全兵败被活捉,都被处死。
文天祥被押至潮阳,见张弘范时,左右官员都命他行跪拜之礼,没有拜,张弘范于是以宾客的礼节接见他,同他一起入厓山,要他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说:“我不能保卫父母,还教别人叛离父母,可以吗?”
因多次强迫索要书信,于是,写了《过零丁洋》诗给他们。这首诗的尾句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张弘范笑着收藏它。厓山战败后,元军中置酒宴犒军,张弘范说:“丞相的忠心孝义都尽到了,若能改变态度像侍奉宋朝那样侍奉大元皇上,将不会失去宰相的位置。”
文天祥眼泪扑簌簌地说:“国亡不能救,作为臣子,死有余罪,怎敢怀有二心苟且偷生呢?”张弘范感其仁义,派人护送文天祥到京师。
4、郑成功
隆武政权灭亡后,郑成功避走金门,然后开始于沿海各地招兵买马、收编郑芝龙旧部,更在南澳募集了数千兵力。1647年(清顺治四年,永历元年)一月,郑成功在小金门(今日金门县烈屿乡),以“忠孝伯招讨大将军罪臣国姓”之名誓师反清。
1647年(清顺治四年,永历元年)七月,郑成功会同郑彩部队攻打海澄,失败;八月,郑成功又与郑鸿逵部合围泉州府城,清漳州副将王进率援军至,郑军不敌败退。
1648年(清顺治五年,永历二年),南明浙江巡抚卢若腾等人来归,郑成功蓄积实力后再次出击,攻克同安县。五月,郑军围攻泉州;七月,清朝靖南将军陈泰、浙闽总督陈锦、福建提督赵国祚等转而攻击同安,郑军不敌,守将、军民死伤无数。
不久,清朝援军抵达泉州,郑成功乃解泉州之围,怆然退回海上。同年,清朝江西总兵金声桓、王得仁于江西起兵反清,清朝广东提督李成栋亦投向永历政权,使反清复明的声势一时大涨;只可惜各方反清势力在彼此没有默契、各自为政的情况下,大多沦为地方性的抗争。
不久后,清廷压制了江西的金声桓、王得仁势力;广东李成栋军亦于次年(1649年)灭亡。
1649年(清顺治六年,永历三年),郑成功改奉永历年号为正朔;永历帝即册封其为“延平王”(郡王),从此亦有人称成功为“郑延平”。
5、屈原
周赧王十九年(前296年),楚怀王死于秦国,秦国将他的尸体送回楚国安葬。诸侯由此认为秦国不义。秦、楚绝交。屈原被免去三闾大夫之职,放逐江南。他从郢都出发,先到鄂渚,然后入洞庭。
周赧王二十年(前295年),屈原到达长沙,在这楚先王始封之地遍览山川形势,甚起宗国之情。
周赧王二十二年(前293年),楚顷襄王六年,秦国派白起前往伊阙攻打韩国,取得重大胜利,斩首二十四万。秦国于是送给楚王书信说:“楚国背叛秦国,秦国准备率领诸侯讨伐楚国,决一胜负。希望您整顿士卒,得以痛快地一战。”
楚顷襄王不忘欲反”的感情,又指出,怀王最后落到客死他国的下场,就是因为“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
周赧王二十一年(前294年)到周赧王三十六年(前279年),屈原第二次被流放到南方的荒僻地区。
这次流放的路线,按《九章·哀郢》分析,是从郢都(湖北江陵县)出发,先往东南顺江而下经过夏首(湖北沙市东南)、遥望龙门(郢都的东门)经由洞庭湖进入长江,然后又离开了夏浦(湖北汉口),最后到了陵阳(据说是今安徽青阳县南)。
时间长达十六年,在这之间并写下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如《九章·悲回风》等。
屈原为实现振兴楚国的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国富兵强的局面。他虽被流放,仍心系国家。
-范仲淹
-郑成功
-岳飞
-屈原
-文天祥
1、1646年(清顺治三年,隆武二年)起,郑成功即开始领军,多次奉命进出闽、赣与清军作战,颇受隆武帝器重。然而真正握有军政大权的郑芝龙,却无意全力抗清,甚至在清军南下福建的时候,命令仙霞关守将施福(又名施天福,施琅族叔)将军队撤回福州(隆武政权所在地)。此举导致清军攻入闽北时几乎没有遭受抵抗。
2、1661年4月率领两万余名将士跨过海峡,经过数月英勇战斗,打败侵占台湾达38年之久的荷兰殖民者,还给了台湾人民自由,开启郑氏在台湾的统治,战后他鼓励垦荒种田,大力发展生产,兴办学校,促进了台湾的发展。
3、1648年(清顺治五年,永历二年),南明浙江巡抚卢若腾等人来归,郑成功蓄积实力后再次出击,攻克同安县。五月,郑军围攻泉州;七月,清朝靖南将军陈泰、浙闽总督陈锦、福建提督赵国祚等转而攻击同安,郑军不敌,守将、军民死伤无数。不久,清朝援军抵达泉州,郑成功乃解泉州之围,怆然退回海上。同年,清朝江西总兵金声桓、王得仁于江西起兵反清,清朝广东提督李成栋亦投向永历政权,使反清复明的声势一时大涨;只可惜各方反清势力在彼此没有默契、各自为政的情况下,大多沦为地方性的抗争。不久后,清廷压制了江西的金声桓、王得仁势力;广东李成栋军亦于次年(1649年)灭亡。
4、1649年(清顺治六年,永历三年)十月,郑成功决定挥兵南下,除打击闽南清军外,也打算沿路收服各地的城寨以为粮源。一个多月下来,从清军手上攻取漳浦、云霄等地,亦平定了达濠、霞美等寨;十一月,郑军攻诏安不克,乃决定转入粤东,经分水关至潮州一带征讨不合作的零星势力;至隔年五月之间,又第次收服了潮阳以及周边许多山寨。潮州守将郝尚久虽已于1648年(清顺治五年,永历二年)随李成栋反清,但曾袭击施琅、郑鸿逵等部,也曾拒绝郑成功“联军”的要求,并在郑军攻打新墟寨时派兵与之为难,与郑成功素有嫌隙。
5、1653年(清顺治十年,永历七年)农历五月,清军两度大败后,顺治帝敕封郑成功为“海澄公”,郑成功不接受。八月,双方与泉州府安平报恩寺内议和,郑军得以休兵筹措粮饷,稍事整顿。十一月,顺治帝再度敕封,并承诺给予一府(泉州府)之地安置兵将,郑成功仍不接受。
按照当时人的记载“勒期仅三日,远者未及知,近者知而未信。逾二日,逐骑即至,一时跄踉,富人尽弃其赀,贫人夫荷釜,妻襁儿,携斗米,挟束稿,望门依栖。起江浙,抵闽粤,数千里沃壤捐作蓬蒿,土著尽流移。”
翻成白话,就是限期三天迁移,距离远的人根本来不及知道消息,距离近的人就算知道了消息,也不相信。过了两天,军队骑兵就到,于是富人全部抛弃自己财富,贫穷的人拿着锅子带着妻子儿女,全部流离失所,从江浙到广东福建,沿海数千里肥沃的土壤全部变成了荒野蓬蒿。
可以想象,就算现代的人从筹划搬家到实施,具体运作准备,也绝对不是三天里就能完成。然而当时中国的沿海居民,就是在这样没有任何预兆准备的情况下,在清廷统治者的*威逼迫下,迁离故土,凄惨悲苦的情状不问可知。
当时人的描述是“令下即日,挈妻负子载道路,处其居室,放火焚烧,片石不留。民死过半,枕藉道涂。即一二能至内地者,俱无儋石之粮,饿殍已在目前。……”
也就是迁的时候,沿海居民就死了超过一半,剩下百分之二十不到的人,就算能够到内地,离饿死也不远了。
迁的同时,就是烧。“稍后,军骑驰射,火箭焚其庐室,民皇皇鸟兽散,火累月不熄。而水军之战舰数千艘亦同时焚,曰:‘无资寇用。’”
烧房子,烧战舰,也确实是做的彻底。
对于不肯迁移的居民,就是一个字“杀”。清廷统治者,和它的爪牙走狗,在这方面从来就是不手软的
“初,(广东香山县)黄梁都民奉迁时,民多恋土。都地山深谷邃,藏匿者众。”“……计诱之曰点阅,报大府即许复业。愚民信其然。际盛乃勒兵长连埔,按名令民自前营入,后营出。入即杀,无一人幸脱者。复界后,枯骨遍地,土民丛葬一阜,树碣曰木龙岁冢。木龙者,甲辰隐语也。”
“(康熙七年)正月奉文,着南北洋百姓砌筑界墙,从江口至枫亭。墙阔四尺,高六尺,每户计筑二丈一尺。界口起了望楼一座,遇海另筑界堤。”
“关于沿边设兵戍守的堡塞,福建称之为寨、墩,广东称之为台、墩。大致情况是:‘界畛既截,虑出入者之无禁也,于是就沿边扼塞建寨四,墩十数,置兵守之。城外乡民按户征银,照丁往役。……一寨之成,费至三四千金,一墩半之。拷掠鞭捶,死于奔命者不知凡几矣。’‘寨周阔百六十丈,墩周阔十丈不等’。‘五里一墩,十里一台,墩置五兵,台置六兵,禁民外出’。”
当时的人卢若腾在诗中说:
“天寒日又西,男妇相扶携。
去去将安适?掩面道旁啼。
胡骑严驱遣,克日不容稽。
务使濒海土,鞠为茂草萋。
富者忽焉贫,贫者谁提撕?
欲渔无深渊,欲畊无广畦。
内地忧人满,妇姑应勃溪。
聚众易生乱,矧为饥所挤。
闻将凿长堑,置戍列鼓鼙。
防海如防边,劳苦及旄倪。
既丧乐生心,溃决谁能堤。”
其中这两句尤其精彩“闻将凿长堑,置戍列鼓鼙。防海如防边,劳苦及旄倪。”一个“防海如防边”,真是把清廷凶虐离奇的程度,刻画的淋漓尽致。用“防海如防边”对照一下康熙冠冕堂皇的伪善言辞“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岂不是有一种格外荒诞滑稽离奇的感觉么?岂不是应该让那些热烈颂圣,对满清皇帝功德眷眷无穷的无耻文人活活羞愧死么?
沿海迁界牵连的范围究竟有多广呢,顾诚摘引阮旻锡《海上见闻录》中说“上自辽东,下至广东,皆迁徙,筑短墙,立界碑,拨兵戍守,出界者死,百姓失业流离死亡者以亿万计”。
“福建总督姚启圣在一份奏疏中说:‘在当日原因福建海贼猖獗而议迁界,又因贼势蔓延止迁福建一省之界不足困贼,故并迁及广东、浙江、江南、山东、北直五省之界,是迁五省之界者其祸实始于福建之郑贼也。’按照这个记载,当时奉诏迁海的共有直隶、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六省(按现在的分省还包括了广西、海南二省沿海地区)。”
在严格的沿海迁界下,沿海人民离开了海,而台湾在缺乏物资的时候,也无法获得沿海地区的补给。大陆沿海经济受到严重影响的同时,也使得台湾方面受到了巨大的经济打击,客观上为后来的施琅收复台湾起到一定的作用。
向台湾传播
明末清初,是福建向台湾大量移民的时期。渡台的百姓把闽地的风俗习惯带往台岛,田都元帅信仰向台湾传播成为必然。
对台移民高潮有三次,一次是明崇祯年间,闽南灾荒,郑芝龙招集沿海百姓数万人入台开垦;一次是明末郑成功抗清,收复台湾队之後,大批漳泉沿海百姓随他东渡;第三次是康熙二十三年施琅收台湾统一之後,闽地特别人闽南百姓成千上万东渡往台开拓垦殖。田都元帅信仰就随著移民潮传往台地。开传播途径又有二种:一是经戏神身份由戏班带去,一是以当境保护神身份由渡过台垦殖者带去。
随郑成功举义的金门人卢若腾著《岛噫集》,有观剧诗:“老人年来爱看戏,看到三更不渴睡……只应饱看梨园剧,潦倒数杯陶然醉。”郑氏渡台,大批漳、泉百姓随迁台湾,梨园戏便传播到台地去了,所以康熙间修的《台湾府志》汉人风俗就记载台地有:“信鬼神,惑浮屠,好戏剧,竞赌博”之风--“元旦起至元宵止,好事少年装束仙鹤狮马之类,踵门呼舞”。“立春前一日薄西山有司迎春,东郊备仪仗踩棚,优伶前导,看春士女蜂出云集。”“元夕初十放灯……别有闲身行乐善歌曲者数辈为伍,制灯如飞盖状,一人持之前李遨游,丝竹肉经次杂奏,谓之闹伞,更有装束昭君、婆姐、龙马之属,向人家有吉祥事作歌庆之。”“二月二日,各街社里,逐户敛钱宰牲演戏,赛当境内外土神”“中秋……山桥野店,歌吹相闻,谓之社戏。”…… 篇末还指出:“凡此岁时所载,多漳泉之人流寓於台者,故所尚亦大概相似。”
清代,台湾流行的有歌舞小戏“车鼓弄”、梨园戏(有大小梨园之分,大梨园又分上路、下南两种)、乱弹(闽西汉剧所传)、四平戏、高甲戏(由“宋江阵”发展而成,流行闽南一带)、歌仔戏、提线傀儡和布袋戏(掌中木偶)等。清乾隆间,海防同知朱景英《海东日札》记台湾:“里巷靡日不演戏,鼓乐喧阗,相续於道,演唱多土班小戏,发声洁屈不可解,谱以丝竹,别有宫商。”写出台湾戏剧盛况。这些传入台湾的戏班都祀田都元帅为戏神,田都元帅信仰自是遍及台岛。台湾艺人旧时每年农历八月二十三日要往田公元帅庙举行祭祀典礼,祭祀三天,歌舞器乐助兴,是台湾汉族民间艺人的一大盛会。
统计资料表明,台湾汉族居民中,祖籍福建的占83%,其中泉属各县的占448%,漳州各县的占3501%。早期渡台的漳、泉百姓,大多是赤贫的农民,前往台湾所带的一般只有两种东西,一是父母神主,二是乡村当境神香火(携带的形式是缝一小红布包,内中装一撮神庙香炉里的香灰)以作为他们披荆斩棘、开拓蛮荒的精神支柱。在能源工业地安居後,他们又为带去的保护神立庙塑像。这就是台湾宫庙所祀神灵大多与内地相同,而且要到内地谒祖的原因。闽地田都元帅信仰既盛,台地供奉相公宫庙相应也多。台湾最早供奉田都元帅的庙为台南县西势村蕃厝37号的元帅庙,建於雍正十三年(1735)。其次为鹿港大有里车围攻巷玉渠宫,建於清乾隆三十年(1765),由祖籍晋江的人士分香到台,来鹿港演出的戏班都要往该庙拜祀,宫庙规模宏伟,流传雷海青成神故事与泉地一般,庙中还写著唐诗:“万户伤心发野烟,百官何晶更朝天,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 相传这是唐诗人王维悼念雷海青的诗句。再来为台北万华紫耒宫,建於嘉庆四年(1799)。此外,艺人将田都元帅神像供在其他神庙侧殿或住家厅堂的亦多。至今全台有200多座庙宇奉祀田都元帅。
福建汉族民间信仰
在福建,除了南安戏神祖庙而外,各地区还分布著许多古老的田都元帅庙,其宫庙历史、建筑艺术、宗教仪式都富有特色。相传他是唐朝乐工雷海青,其奉祀源流可考者,是“三教搜神大全”一书:“田元帅唐时人,母苏氏某次偶至野外,感天上“翼宿”投内怀中,未嫁有孕。元帅生后,外苏老以无父之子,有辱门楣,遂弃诸田间,为雷姓农民拾得,收养为子,名雷海青。越二岁,苏老至乡收租,抵佃户雷家,见一孩裸戏于庭,视其所著红肚兜绣有莲花,认系己家物,始忆此童为己外孙。乃与雷翁商之,携归抚养。因当初曾弃之田间,寄养佃户,遂以田为姓。稍长,天赋异禀,聪颖绝伦,甫弱冠,擅长音乐,各类乐器无不精通,且善谱曲。唐玄宗天宝年间,为玄宗召为内廷乐工,曾谱霓裳羽衣一曲,有名于时。封为御前都尉,领梨园子弟事。”又据传说:“其在梨园饰演元帅一剧时,突暴毙,故身着戎装,头戴雉尾。”元帅死后,后人尊为音乐之神。
早先,福建省兴化县便有祭祀“田都元帅”的庙,庙碑叙述他曾荣获唐朝肃宗皇帝追封为太常寺卿,宋朝高宗皇帝加封为大元帅;据说,当玄宗皇帝蒙难长安,元帅曾三次显灵救驾,见空中浮现“田都”二字的旗旗,所以后人又冠以“田都”于其上,尊之为“三田都元帅”,奉为音乐界的祖师,福州一带亦有称之为“探花爷”的。
鲁东的福建鲁东
本文2023-10-11 04:00:48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248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