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山东曹县楼庄乡谢家历史,家谱,辈分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1浏览:1收藏

求山东曹县楼庄乡谢家历史,家谱,辈分,第1张

山东曹县“天价抚养费”背后的真相调查

--------------------------------------------------------------------------------

发布时间:2010-8-25 浏览量:141

80多万元“社会抚养费”,堪称史上最牛超生“罚单”

80765860元!2010年6月7日,山东省曹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局对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开出如此一张超计划生育的罚单!

由于生育了第三胎,这让家住山东曹县普连集镇张庄行政村的村民张少锋非常不安,他户籍所在地的县计生局按照《山东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的规定对他征收“社会抚养费”80765860元(其中包括妻子的50050元)。

“这个天价‘抚养费’的背后就是县政府去年因招商引资来的两家化工企业在没有得到我家的土地后采取的报复行动。”2010年8月15日,面对前来采访的记者,该事件的主人公张少锋说起了导致这起事件的前后经过。

因为征用自家的土地不成才导致“天价罚款”

“1996年,我父亲张进财在本村成立了一个养鸡、养猪的养殖场,去年,在镇政府还未征地之前的半年里,我父亲想将养殖场往北扩大2亩地,并且父亲还将地基都建好了,但还没有动工兴建。2009年,曹县普连集镇人民政府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凯雷圣奥和何源两家化工企业,这两家化工企业在本地以‘以租代征’的形式占用土地达600亩,其中,我家仅有的10亩土地也在要被征用的范围之内。本村的许多村民都跟镇政府达成了协议。而我家因为养殖场要扩建,所以在政府多次找上门要我们签协议时,我们都拒绝了。”张少锋说,“镇政府在多次上门找我们商谈无果后,就以我弟弟的孩子未办理计划生育指标来吓唬我父母。在这种情况下,我父母终于与镇政府达成协议,由镇政府给我家换2亩土地,我家的养殖场可以去另外的地方扩建。因为父亲与政府签协议时我不在家,要是我在的话我是不会同意的。”

据了解,张少锋的父亲张进财签了协议后多次去找镇政府要求安排土地,以便养殖场顺利扩建。但此时,镇政府分管张庄行政村的蔡书记没有直接回答张进财的“交换土地”一事。这一拖就是三个月。“如此一来,我们家的养殖场规模不能扩大,因为场地狭小,直接导致圈养的鸡、猪死亡很多,伤亡很重,损失很大。随后,在与镇政府协商交换土地无结果的情况下,我父亲将签署好的协议退还给镇政府。”张少锋对记者说。

张少锋还告诉记者,2010年4月21日,曹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局工作人员突然闯进我家翻看家里的抽屉,当时我不在家,是妻子后来打电话告诉我的。当时妻子还问闯进来的工作人员,有没有搜查证?工作人员说是政府特意安排来查我们的计划生育的。工作人员还说要看一下我和妻子的结婚证信息,妻子将其结婚证给工作人员看过,他们才走了。

“随后没有几天,也就是2010年4月23日,县计生局就给我下达了100500元的《社会抚养费征收决定书》。可能是县计生局还认为这个‘抚养费’收的太少了,他们还派出了公安、计生局的工作人员组成专班,专程赶到我在北京打工的单位找领导了解我的收入情况。我单位的领导配合工作人员说出了我在2009年全年的工资和业务费达到7576086元(他们只是算我的收入却不管我的开支)后,他们根据《山东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第45条第一款、第二款的规定决定对我征收75760860元(就是我收入的10倍),对妻子李敬玲征收5005060元,合计征收80765860元的‘社会抚养费’。”

前后不一致的超生育“天价抚养费”

在采访中,张少锋给记者看了一份2010年4月23日曹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局突然给他下达的第一份《社会抚养费征收决定书》,该决定书是这样写的:“普连集镇张庄村的张少锋、李敬玲(妻子),经调查核实,你们于2010年1月3日在县人民医院实施的生育行为属于违法行为。根据《山东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第45条第一款的规定,决定对张少锋(男)违法生育第三个子女的行为征收社会抚养费人民币50050元;对李敬玲(女)违法生育第三个子女的行为征收社会抚养费人民币50050元。合计应征收你们人民币100100元。请你们自接到本决定书之日起30日内将社会抚养费交至中国工商银行曹县支行。逾期不缴的,自欠缴之日起每月加收欠缴金额千分之2的滞纳金……”

2010年6月7日,张少锋又接到该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局给他下达的《社会抚养费征收决定书》。这次下达的决定书与第一次下达的决定书在内容上基本都一致,就是在“征收社会抚养费”数额上悬殊太大。这一次,县计生局给张少锋(包括妻子李敬玲在内)下达了共计80765860元的“社会抚养费”。在这次决定书中,县计生局要求张少锋将“社会抚养费”交至“曹县建设银行”。

“80多万元的所谓‘社会抚养费’,我就是辛辛苦苦干上十年也赚不到这么多钱!”张少锋面对这份由县计生局下达的“天价罚款”哭笑不得,“为了这个,我现在没有上班就回家专门处理此事,希望县计生局能给我一个合理的答复。”

据了解,2010年5月15日,张少锋在接到县计生局向他下发的“罚款”决定书后,他专程从北京回来找到镇长,问镇长为何派人到北京自己所在的单位调查他?镇长说他不知道此事,他的事是县政府处理的。镇长告诉张少锋,只要他劝其父亲张进财将养殖场拆掉,此事就很好解决。

“在第一份《社会抚养费决定书》下达后,县计生局找我谈话,意思是只要我能将父亲的工作做好,劝他让出土地,那么我超生育的第三胎就按照本镇一万多元的标准缴纳罚金……”张少锋遗憾地说,“我没有做通父亲的工作,后来,县计生局就接着给我下达了80多万元的所谓《社会抚养费决定书》。为此事,县计生局局长还说,只要我能将家里的土地让出来,这个80多万元的“罚单”就可以作废,否则,就这一个80多万元的罚单保证让我不好过日子!”

事件起因,两家化工企业侵占村民土地引发矛盾

在采访中,有村民告诉记者,2008年,普连集镇政府通过招商,分别引进山东凯雷圣奥化工有限公司和山东和源化工有限公司等两家具有严重污染的化工企业。这两家企业在张庄村以“以租代征”的方式租用该村土地达1000多亩。2008年12月16日,张庄行政村村委会在没有召开征地公告和听证会的情况下,拿着事先打印好的“租地协议”,以每年1000斤小麦为租地款,逐户到村民家中以租地的形式骗取村民签字,并当场将“租地款”交给签字的村民,还承诺给够条件的村民办理低保等好处。如不按要求签字,便遭到镇、村干部的训斥。

该协议书上写着用日期为2008年12月26日到2038年12月26日,但又于2009年3月20日又将该村的800亩土地以上述方式征用。有的村民不愿意在租地合同上签字,镇政府就带着派出所的民警不分昼夜到各家各户强行施加压力逼迫签字。

“2009年3月29日,镇政府将本村的党员着急在村委会院内要求带头签字,没有签字的不准回家。无奈之下,有些党员在被扣数小时后不得不签了字才回家。”又一名村民告诉记者,“2009年4月5日,普连集镇政府镇长带领100多人和两台拖拉机将没有签合同的本村村民和即将成熟的小麦全部铲成平地,并将前来阻挠的村民强行拖出现场。”

“在我父亲没有签字后于2010年8月1日凌晨,镇政府和派出所大约40多人强行将我家的50多棵杨树推倒,到现在也没有任何说法……”张少锋接着对记者说,“我们村的土地大部分是国家挂牌的基本农田保护区,旁边有多个石碑为证,当年黄淮海开发改造过,万亩中低产品改造项目保护区,旱能浇、涝能排的丰产田,他们却以多占少批来骗取村民的土地。山东凯雷圣奥化工有限公司占地618亩,是典型的少批多占(山东和源公司也是一样的性质)。为此事我们还到县国土资源局,要求查看两家公司征地的相关手续,但县里不支持我们。”

据了解,2010年6月27日,因为土地被占用一事,张庄村众多村民到山东凯雷圣奥化工公司讨要说法。该公司见村民封堵了大门,遂打电话通知县政府后,县政府动用大约300名警察,带着两辆救护车和警犬来到村里将村民围在一起,还带走了徐德香、李继会、李永生等三个村民,随后将他们治安拘留。

在采访时,已经被县公安局逮捕的刘继会的妻子李翠萍赶来向记者讲述了她丈夫的遭遇:2010年5月26日,由于两家化工企业在本地征用土地达618亩(实际上面批示的只有52362亩),而她当初就是听信了镇政府的话,只要她让出土地就给其全家办理低保等好处,但她家的土地在被压了后,镇政府却又没有兑现承诺。在此情况下,她丈夫刘继会才和众多被欺骗的村民一起跑到化工厂讨要说法,结果被县公安局刑事拘留,在关押了37天后,紧接着又被批捕了。

截至记者完稿时,李翠萍告诉记者,8月17日,曹县法院将对已经逮捕的刘继会、李永生、徐德香(刘继会的母亲,因为岁数大且身体有病,现在已经被取保候审)三人进行开庭审判。“我真的希望,这几位老实巴交的农民能够被法院无罪释放,只有这样,他们才能马上回家”李翠萍说,全体村民期待着这样一个“好结果”。

2010年8月17日上午九时,按原定的时间应该开庭审理刘继会、李永生、徐德香等三人的案子,但因已经被取保候审的62岁徐德香老人的身体不好,已经赶来准备参加旁听的张庄村村民又开车回村里将徐德香接到了县法院。

一直到上午十时半,县法院才正式开庭审理此案。经过一番程序后,县检察院工作人员宣读了对刘继会等三人所犯事实的指控,被告者刘继会、李永生的律师也分别作了辩护。紧接着控、辩双方就2010年4月17日张庄行政村的众多村民在找镇政府为自家的土地被凯雷圣奥化工厂扩建工程侵占了的土地讨要说法,加上此前在协调征用村民的土地时,镇政府的主要领导许诺给被征地的村民办理土地使用证和低保等,还说要将凯雷圣奥的下水道等工程给该村村民城建。在镇领导所说的话都没有结果后,4月18日,张庄行政村的刘继会、李永生等人才开车将凯雷圣奥的大门封堵了。

当日下午2点,在经过接近4个小时的审理后,县法院宣布休庭。再次开庭的时间,再另行通知。

针对此案的进程,记者将进一步予以关注。(雷雨)

你的家谱上有西河堂字样么 有的话 就跟毛泽东是有关系的了

具体请看

《百家姓》说:“毛氏的郡望即始居地在西河”。《毛泽东的家世渊源》说:“毛姓自己也确是以西河为始居地的”。等等。这说明由于世代的变迁西和的位置也在随之移动。仅以西和的位置而定望族区及毛氏之初封国,或以望族的居地来寻找西河的位置及毛氏之发源地,皆属片面。因它们不是一个统一体。也就是说:不管毛氏鼻祖叔郑的初封地在哪里,如果他又搬迁异地,其望族也有可能远远超过其发源地。只不过毛氏的望族段很可能是在当时的西河处,由此引发,毛氏后人也就以西河为自己的“堂号”

毛姓的发祥地,是周文王之子所得的毛国了。毛国所在地,根据人们的考证,就在今河南宜阳一带。毛姓以此为源地,一步一步地向外地播迁繁衍,很快就在山西的西河(今山西阳城一带)河南的荥阳两地发展起来。之后,又以此为中心,向全国播迁。

毛姓另一来源,是周武王封聃到毛邑,即现在河南宜阳灵宝一带。聃是周文王的一个儿子,是个伯爵,人称伯聃。其子孙亦以邑为姓。这两支毛姓其实同出一源,都是周文王一族后人。

周文王的这支后裔,在我国历史上出现过不少著名人物。较早的是周代的毛公亨,后来是战国时代的毛遂,以及传《诗经》的“大毛公”毛亨和“小毛公”毛苌等。

南北朝时期,毛姓也有少数民族的血统加入,这就是《姓氏·考略》所说的:“又氐酋有毛氏,苻键将有毛贵,见《后秦录》。” 世居北方的毛氏,南迁江南各地,据后来的学者考证,约在汉唐时期。一支毛姓人从中原迁居今江西吉州龙城(江西吉水),其后便在这里发展繁衍。其中的一些人在毛太华的率领下迁居云南澜沧卫(今澜沧县),明朝立国之后,毛太华又率长子毛清一、第四子毛清四北上做官,居住在湖南湘乡北门外绯子挢(今湘乡火车站附近)。十余年后,毛清一、毛清四又迁湘潭三十九都(今韶山),并最终在此定居下来。不久,又有一支毛姓人在毛命传的带领下迁到这里。从此,上述两支毛姓人便在今湖南韶山一带生息繁衍,辛勤劳作,默默耕耘,直到由毛太华下传20代,才出了一位改写中国历史的杰出人物毛泽东。

孔、孟、颜、曾、卜、闵、冉

7姓共用一个“通天家谱”。

封建时期,皇帝赐封字辈到山东曲阜孔府,然后,其他6个姓氏的族长就到曲阜领家谱,所以,7个姓全部是用一个家谱,同字辈分相同。

山口村隶属莱城区口镇,位于莱城西北20公里处,距镇政府6公里,村东为莱(芜)明(水)路,两傍汇河,北接江水村,南与古赢城遗址城子县村隔汇河相望。该村现由山口辛庄、山口永奉、山口常奉、山口三义和沙岭等5个自然村组成。地处丘陵,耕地4664亩,1179户,4100口人。

据《魏氏家谱》和《周氏家谱》记载:山口村,元朝魏姓、周姓迁此,王、胡二姓早居,山口村共有l6姓氏,其他12姓均在明朝间迁入,始建村无考,因址在文峰山、雀山之间,乃进山出山之隘口,故名山口村。魏姓为第一大族,周姓次之,此二姓人口近三千,其他姓氏占少数。其中,王、胡二姓人口较少,但迁居时间最长。

明《嘉靖莱芜县志》记载:“西乡•山口保。”据《莱芜市志》载,明初正德年间由里改保,全县设乡、保,山口村属山口保(驻地在山口),辖16个自然村。民国初年,取消乡、保建制,改为区,区辖乡,山口村属雪野区山口乡,辖三村。1941年,莱芜划为三县,莱芜县(亦称莱北县)分12区,山口村属山口区;1941年,山口区改称口镇区;1958年3月,口镇区改为口镇乡,10月为口镇人民公社,下设管理区,山口村属山口管区(驻地山口)、1984年3月,改人民公社为办事处,山口管理区改为青山乡;1985年10月,改办事处为镇,山口村属口镇青山管区。

山口立集较早,《莱芜县志》记载:“山口集,三八日;三大集(上游集、茶业集、山口集)之一”。此集号称出山集,西北山西峪、邢家峪、雪野;东北山茶业口、嵬石;汇河西山东、西土屋等,均出山来此赶集,还有来自章丘的骡马车也逢集必至。每逢大集,人流如潮,物流如鲫。立集之初,集市设在村西原南北大街,南到南郭子,北至北郭子。山口老集市搭有戏台,戏台位于南郭子,自从20世纪40年代就活跃着“山口村戏剧团”,一直持续到“文革”之前。

山口村人极富革命精神,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早在民国初年,莱芜发生的“草把子事件”就与山口村有关。

据《莱芜市志》记载:“1915年11月15日,为-当局以清理土地之名而横征暴敛,境中3万多农民在栾思信等人带领下,手持棍棒、草把,汇集于口镇,捣毁验契把持者,砸烂了劣绅刘运文(口镇人)、魏广海(山口人)的店铺及知县凌念京的官轿。”1941年,日军进犯山口村,大肆抢掠,随后抓走村民魏公传等5人,除1人被赎回外,其他4人均在博山一带遇害。1941年9月,山口村发生了一次歼匪战斗——山口玉皇庙据点攻坚战。1947年2月,莱芜战役时,“山口东岭阻击战”。就是此役中非常惨烈的一幕。此外,在几十年的革命斗争中山口村走出了一大批干部,为国捐躯者也有许多,据《莱芜市志》记载,山口村烈士共有30名,其中著名烈士两名。

山口村人聪明智慧,精明干练,“老字号”很多。清末疮医宋培厚,中药炮制的祖传膏药特效独特,他对关节疼、偏头疼、甚至偏瘫等也有特别的治疗方法。此人医术高明、医德高尚,闻名全县。次子宋传甲,子承父业,泽被乡邻,早年曾向国家捐献过银元,南方几省遭洪灾时,捐献人民币7000元。其孙辈有兄弟四人,皆从医,各有专长,长孙宋继修的门诊大楼就在山口集市中间黄金地段。二孙宋纪浩继承祖志随父在莱芜汶河桥东设门诊部,宋传甲病故后,宋继浩仍在原门诊部接诊。“万盛大行”魏家酒店,很有规模,清末时雇工若干人。周长勇是第5代传人,“三天然”(天然治曲、天然水、天然发酵)曾申请过省专利,被列为山东省及华东地区扶贫推广项目。其父周美街,当年曾率8个班子分别在章丘、东营及上游、大王庄、寨里、口镇被8家酒厂所聘,很有影响。周家、魏家油房也有300年历史,规模较小,骡马拉磨,为手工作坊,产品除供全村食用外,还销往章丘等地。

山口村重视发展农业。建国初期,山口村从互助组、初级社到高级社,工作开展顺利。20世纪70年代中期,山口村整修大寨田600余亩,退林造田500余亩。必修水利,发展基础设施。1974年,山口村东岭大型扬水站竣工。2001年山口村又打了180余米深的井两座,为村民种植提供了便利。封山育林,绿化面积达到600余亩。山口村积极推广机械化耕作,20世纪60年代,县里无偿赠送1部拖拉机(铁马六),这在全镇中为第1部。以后陆续添置拖拉机5部,脱粒机,播种机、铡麦机等陆续出现。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使用良种和化肥,粮食亩产猛增,山口村成为口镇第二缴粮大村。

富有历史文化积淀的山口村,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更是抓住了致富商机。1992年,耗资47万元人民币的村级公路竣工使用。1999年冬破土动工的东岭峰顶人造蓄水池“天池”工程,历时两载,蓄水9000立方米,其碑上石刻“天池”二字由莱芜市孟昭章副市长亲自题写,隽永道劲。富裕起来的山口村人不满足于现状,正由人口大村、土地大村、缴粮大村向经济强村跨越。桑园达到600余亩,养殖大户20余家。每年为莱城区种子站育种30余万公斤,种姜500亩,种蒜2300余亩。尤其是育种和姜蒜种植成了山口村的两大支柱产业,外商主动上门收购,产销红火。

山口村在改善自然面貌的同时,注意改善村民生活,村里架起电线,村民用上了电灯、电磨,山口村成为电话村,电话入户率达到60%,1996年安装了有线电视。20世纪70年代中期,山口村有了投影电视,80年代初期,山口村有了放影机,成了全镇最早拥有**机和放影队的村庄之一。近几年,山口村年年被评为莱城区和口镇“双文明村”。杨福德被评为市区两级优秀党支部书记,连年当选为市、区人大代表。

走进山口村,随处可见百年古屋和古迹,随处可闻美妙的传说和故事,更随处可赏林立的现代小楼这是一座古代文明和现代文明相结合的村庄。

山口村附近有山口东岭扬水站、房干生态旅游区、莱芜龙山、莱芜战役纪念馆、山东香山国际旅游度假区等旅游景点,有莱芜黑猪、莱芜猪、莱芜黑兔、莱芜吉山黑鸡、莱芜生姜等特产。

3月2日上门村之行,同《上门雷氏宗谱》的修编者三十四世嗣裔之外孙傅钦熊老师作了沟通,并在傅钦忠老师陪同下,拜访了上门雷邦俊老支书,也拜谒了清河郡傅氏十七世太公墓。

柯城区畲族3000多人,有航埠镇北一、北二、殿前、七里上门四个民族村。航埠镇北一、北二、殿前三个村的畲族以蓝姓为主,还保存着浙江省最为完整的畲族宗祠,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七里上门以雷姓为主,从上门到少岭坞少伸还分布着蓝家自然村。

航埠镇北一、北二村,1958年才始有其名,之前都称北淤村,始名于元朝仁宗年间(1285-1320),因村庄位于常山江古道水面北面溪滩上,故名。北淤的蓝氏,历史上称为“北川蓝氏”。 据《北川蓝氏宗谱》载:“元朝仁宗末年,元茂之子蓝敏受业于太学,授会稽尉。上任未久而疾作,即解印归……舟至信安北川,视此风景灵秀,而心旷神怡,留连数月而疾愈,从而留之。”也就是说,北淤村畲族蓝姓系元末明初名门望族由福建罗源地区迁入,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了。

畲族是我国南方的游耕民族,二千多年来,畲民不畏艰辛险阻,从北方及广东凤凰山四散迁徙到福建、浙江、江西、安徽、台湾等省份。历史上畲族人民辗转迁徙,其聚居村寨大多都坐落于离县城很远的大山深处。“结庐山谷,诛茅为瓦,编竹为篱,伐荻为户牖”,聚族而居。因此,航埠镇北一、北二、殿前民族村畲族在河谷平原区聚集与聚集规模有着在浙江省最高的特殊性。如,航埠镇北二村全村有1500余人,其中畲族人口占80%左右。

而七里山区从上门到少岭坞的雷氏与蓝氏为“三藩之乱”后先后从福建迁入。从时点上说,少岭坞的蓝氏先于上门的雷氏。同北淤的蓝氏河谷平原区聚集特殊性相比,七里山区从上门到少岭坞的雷氏与蓝氏的迁徙路径具有畲族往深山老林迁徙的普遍性。

据《上门雷氏宗谱》,上门雷氏源自陕西冯翊郡,其祖先为诸侯,方雷氏,是全国雷氏宗族中两大名望贵族之一,后移居闽鄞江、宁化(三明)。

鄞江,即汀江,在武夷山东侧、闽地西部,河从宁化木马山上发端,经长汀、上杭、武平、永定自北而南,蜿蜒285公里,流域面积9000多平方公里。在江西省、福建省之间横亘着一条长550千米、海拔1000米,自东北向西南,北接仙霞岭南接九连山的武夷山脉,福建省因而与周边浙江、江西、广东等省相对独立成“闽地”。从上门到少岭坞的雷氏与蓝氏的迁徙路径基本吻合当年黄巢起义军从石粱大岭背开赴江山,实现后来的开山劈路七百里直取福建的壮举的仙霞岭之路。

雷氏在福建祖地,一世存裔公,至梁时,富号十万,由宁化移清流(三明),清流为黄巢(唐末)所灰灭。九世从俭公为宋朝雅州知府。十四世续尽公为新罗(龙岩市)主薄,任终回清流(三明)至上杭(龙岩市)胜运里增坑20余年,15世在姻丈傅公引崇下落业。17世移居大洋坝,21世移居铭乡茶排村,28世于乾隆十四年1749年,生景公、主贵公、生林公、生彩公四兄弟,在妹夫博公的引导下迁入上门村。

在七里山区从上门到少岭坞的雷氏与蓝氏的迁徙路径具有畲族往深山老林迁徙普遍性中蕴涵着雷氏傅氏姻亲抱成一团迁入的特殊而又有深刻的畲汉大团结协作文化因素。今人若到从上门到少岭坞一带作客,你会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是:“半岭凹人上门人都是亲戚!”

徐映璞《浙江灵鹫山志》有云:“自太邱村(大头)东行,下半岭,出上门,过少伸蓝家二十里,西达岭根”。半岭凹以下上门、少伸蓝家、少岭坞以下坡路为主。从上门到少岭坞一带的村民旁山依水而居“坞”,地势都是周围高中间凹的地方。高度吻合着畲族游耕民族辗转迁徙“结庐山谷”的地理位置选择。从上门到少岭坞一带仍有鹫岭古道遗迹。

在灵鹫山西北山区,分布着明末清初由福建辗转迁徙过来的汉姓的人口。如灵鹫山大坑的孟高寮的“寮”字,是福建深山老林村寨的特有地名词,相当于村或村庄的意思。在灵鹫山的坞口,还有高寮、外寮口自然村。由于深居山区,交通不便,当地又没有可烧煅贝灰的原料,所以古时灵鹫山西北山区的畲民汉民们物质生活尤为简朴,一般住茅草房和木结构瓦房。

古时的畲族建筑材料只能就地取材,用黄土做砖砌墙,茅草为屋顶。因为这样的房子承受不了大风的压力,所以,除了房子盖得很低之外,还在村寨四周栽种松树,枫树等,房前屋后种毛竹果树,村口有树能挡风,屋后种树能蓄水,空气也格外的新鲜。因此便有了“造成风水画成龙”的畲族谚语。山区畲族同胞传统建筑是茅寮,也称为“畲寮”。茅寮分为山棚与泥间两种,山棚,顾名思义就是山上的篷棚。“土寮”,通常用小竹或芦苇杆编成篱笆状,拐角处用木头固定,然后涂上泥巴,做成“墙”。

在建筑艺术上,畲族建筑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从早先的茅草屋“畲寮”,到后来的土楼 “土墙厝”,到今天的砖瓦房 “瓦寮”。而今随着畲族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修小楼房的人越来越多。

七里山区真正大范围开发在元至治元年(1321),早田村与横山路村祖先由芙蓉乡章舍王迁入以后,并伴随着衢徽古道路的开通而走向历史上的繁荣。明清以后,桃源七里就成为衢州历史上比较发达的山区。

上门村雷氏傅氏姻亲抱成一团的畲汉大团结协作迁入,已有近300年的历史,生息繁衍至今,生产、岁时、信仰等风俗虽与汉族相近,但仍保持着自己独特的文化艺术和语言,保留着许多本民族独特的民风民俗。诚如《上门雷氏宗谱》所说,他们“在发展毛竹、造纸、种植药材、开山砌田诸方面,处处领先于乡邻”。特别是种竹技术同邱山王氏的毛竹造纸技术成为灵鹫山西北部七里山区开发史两大历史坐标点。七里山区适用于造纸的优良毛竹品种就是傅氏祖先从福建祖地带来的七根毛竹。从半岭凹上门到少岭坞少伸村的傅氏是同一宗亲。《傅氏家谱》记载:“及竹林盛,纸之原料仍大增,制纸之人工渐感不敷,于是赣之业制纸者先后来,余赣(今余干)籍人也。闽人来此用竹为制纸之原料获利倍多,于是各处相率仿效加以繁育,遂促进吾衢今日经济之繁荣,而使赣籍之人相继获利也。在明代衢州之业造纸者仅二户,迄于清末奚足千户。”

由于勤勤恳恳加上先进的种植技术,在历史上他们的生活水平并不落后于河谷平原区的汉族农民。因此,从上门到少岭坞一带已找不到早期的茅草屋“畲寮”,但仍有土楼“土墙厝”旧踪,比较普遍的是钢筋水泥结构的小楼房。他们住房质的跃迁也从心灵深处滋长出对党和政府的热血感情。

元至治元年(1321)以来,来自芙蓉乡章舍王、福建、江西、安徽以及本省的遂安(淳安)、建德等地的移民,汇聚到灵鹫山西北部七里太邱山下这片新垦地,相互间既有竞争,又有融合,逐渐形成一种新的文化发展模式,这种文化更有新的创造力、汇聚力、以及包容力,形成新兴的文化力量推动社会经济的进步。竹里畲村“世外桃源”的从上门到少岭坞的畲民,其眼界并不亚于衢州河谷平原地的纯粹的农民眼界,甚至于具有更为广阔的胸怀,在衢徽古道上与七里汉民一起谱写了历史上的衢州开拓进取的地域主导思想文化的篇章。

灵鹫山西北部七里山区最高等级的旅游资源有两项,即高山蔬菜基地与竹林竹海。从上门到少岭坞区域含治岭村的徐家、朱家、上金家坞、下金家坞4个自然村,既是灵鹫山西北部七里山区竹林竹海的主体区域,又是高山蔬菜的主要基地。流动山泉水养殖清水鱼也有资源潜力。竹林竹海配以治岭村6平方公里的山羊石林在江南也是少有的图景。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资源,这个地方是一片“净土”,是一个无工业化污染的环境,生产的是一流的入口产品。越往后,具有这种“净土”的环境要素会越重要。

在生产要素变迁,人口红利渐衰, 资源驱动型发展模式将逐渐让位于创新、技术、文化驱动的高质量发展,国家经济结构和文旅产业结构都将迎来巨变 ,疫情后城市目的地,短途、周边、自驾、微度假、轻休闲、跨界复合的产品将是未来的主流的今天,这个地方的一片“净土”应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财富,也是从上门到少岭坞区域民族村的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很重要的一个因素。

从上门到少岭坞,西连中国最美的杭新景高速公路柯城区七里进出口连接线,东连衢江区进出口。如果把大毛(大头村—毛坞村)连接线比作“天桥”,那么从上门到少岭坞的竹里畲村“世外桃源”就处在灵鹫山西北部七里山区云雾“天桥”之上。而处于自明清以后桃源七里成为衢州历史上比较发达的山区的新文化发展模式的竹里畲村“世外桃源”,就成为灵鹫山名山开发建设最为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

“盘蓝雷钟一路人,莫来相争欺祖亲;出朝祖歌唱过了,子孙万代记在心”。七里从上门到少岭坞一带深山老林有蕴涵着雷氏傅氏姻亲抱成一团的畲汉大团结协作迁入的特殊性,航埠北淤村一带的畲民具有在河谷平原区聚集与聚集规模有着在浙江省最高的特殊性。他们共同谱写了历史上的衢州开拓进取的地域主导思想文化的篇章。航埠北淤村一带在1990年代至2010年代,同姜家山的柴家一起,创下了全国最大的柑橘鲜果包装加工集散中心市场。柯城区畲族四个民族村

的乡村振兴战略,在衢州乃至浙江都有特殊的战略地位与战略意义。

“特殊”隐含着“人无我有”战略优势。实践证明,民族村的乡村振兴战略有无各级政府的支持,结果会大不相同。在民族乡村振兴这个“特殊”的战略时点上,柯城区四个民族村的乡村只要“山上”(灵鹫山西北部七里从上门到少岭坞)“山下”(河谷平原区的航埠镇北一、北二、殿前)联合互动互补发展,易于争取到省部级的战略支持。

具体到灵鹫山西北部七里从上门到少岭坞,可紧扣雷氏傅氏姻亲抱成一团的畲汉大团结协作开拓进取的地域主导思想文化,按朴素的生态观,顺应自然和以最简便的手法进行景区布局与打造,向人们展示我国南方畲族的游耕民族不停的迁徙变迁历史宏幅图景;在组织上可走围绕“ 景美 、 业兴 、 民富 、 村强 ” 八个字的 合作社模式(村民集体核心村民入股、政策支持、银行资本支持) 的组织与自组织的路子,并利用 创新、技术、文化驱动 三驾马达驱动整合沿大毛线(大头村—毛坞村)公路以上门为中心的七里乡中部及东北部10公里范围的资源——就是以村集体为核心实践三个依靠;依靠好的发展思路,依靠村两委和村合作社;依靠当地畲汉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相信,灵鹫山西北部七里从上门到少岭坞在市、区支持下,民族村的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子会越越宽阔。

这里用诗人林敏苏《畲族情缘》结束本文

奇丽的文化异族的风情一处山青水远原始部落一个凤凰图腾谟拜传承盘瓠与高辛公主的联姻也已是五千年前的故事却如畲族的青山绿水渊源流传绵延至今同一片皇天穹顶同一块闽越大地语言与服饰可以不同起居与饮食也有相异却是同属华夏一个渊源同流着炎黄一样的血脉帝喾韶乐凤凰来朝盘瓠英勇畲族绵延几千年的星月轮转不改畲族崇凤爱女的习俗千百年后的今天当我用脚步丈量畲族每寸土地瞭望苍茫远古历史的天空仿佛看见昔日的凤凰依旧翩翩起舞畲山青翠畲水流远凤凰于飞永志其祥!

(部分来自柯城发布及网络)

3月5日

族姓的家谱 附:林姓家谱早期世系表

这个思想,向大的方面演变,成为国际政治哲学。小则个人家族方面也有这种精神。我们中国人,每一姓氏在祠堂中都有一本家谱,又名家乘。现在的年轻人恐怕很少有看到过,但是我很幸运的看到两次。一次是小的时候,刚好宗族的会议,由族长——在辈份最高中年龄最长的人,开了祠堂修家谱。家其中记载着祖宗的来源,有许多追溯到周代,因为周代的子孙分封各国,以地方为姓;有的还远溯到轩辕,以证明自己的确是黄帝的子孙;就以台湾人数最多的林姓来说,他们的家其中就记载着林姓的始祖——第一个祖先为林坚,是比干的儿子,与纣王是叔伯兄弟,比干是纣王的伯父。现在录一段林姓家谱最前面的世系表(一至七如下图):

林姓家谱早期世系表

第一表

一世

二世

三世

四世

五世

六世

(唐)

(虞)

弃(又名后稷)

玄嚣——蟜极——帝喾——契——昭明

放勋(又名尧陶唐氏)

轩辕——

帝挚

舜之派

昌意——颛顼——穷极——敬康——禹之派

第二表

六世

七世

八世

九世

十世

十一世

(虞) (夏)

昭明——相土——昌若——曹圉——冥——振

第三表

十一世

十二世

十三世

十四世

十五世

十六世

振——微——报丁——报乙——报丙

——主壬

第四表

十六世

十七世

十八世

十九世

廿世

廿一世

(商)

外丙

(又名汤)

沃丁

主壬——主癸——天乙——天丁——太甲——

仲壬

太庚

第五表

廿一世

廿二世

廿三世

廿四世

廿五世

廿六世

小甲

仲丁

雍己

外壬

太康——太戊——河亶甲——祖乙——祖辛——祖丁

沃甲——南庚

第六表

廿六世

廿七世

廿八世

廿九世

卅世

卅一世

(殷朝)

阳甲

盘庚

小辛

祖庚——廪辛

祖丁——小乙——武丁——祖甲——庚丁——武乙

第七表

卅一世

卅二世

卅三世

卅四世

微子启

帝乙——仲衍

受辛(纣王

武乙——太丁——比干——林坚(林姓始祖)

(河南)

这七个表,都是林姓以前的族系表,一直到林姓的第一个祖先为止。以后以林坚为主,也是依照这个形式列表。我们现在叫这个形式的表为系统表,就是根据“族系”的名称而来。修家谱的旧例,是每五世列一个表。家族血统,就靠这样记载,就这样繁衍开来,因为繁衍得太多,支派太众了。于是后来同是姓林的,福建的林家和山东的林家,家谱会不相同,其情形就和上面的表一样。林家的家其中对受辛、仲衍、微子启的后代就不再记载了,而由受辛、仲衍、微子启的后代去记载。但一直追溯上去仍然会追溯到比干、帝乙而及于太丁的。

孔孟曾颜的通天谱

但是后世各宗族修家谱,有四姓是所谓“通天谱”的,意思是普天之下,全世界只有一种家谱的。这四姓就是孔、孟、曾、颜。这四姓的祖先都分别追溯到孔丘、孟轲、曾参、颜回四大圣贤,而这四家的家谱,所排的字辈——就是辈分命名所用的字——也完全是一样的。这件事看起来好像与国家民族无关,实际上充分表现了我们这个民族崇高文化,重视血统的精神。

说到字辈,是修家谱的重要工作之一。以前每三十年修一次家谱。即使衰落的家族,最多不能超过六十年,一定要修一次家谱。在修谱的时候,就要决定排出新的字辈。以蔡家的字辈为例是“世泰家声启,运隆教泽长”十个字。在1944年修谱的时候,就另外决定了新的十个字,作为后十代命名用的,假如本人名“世”信,儿子则名“泰”来,孙子名“家”珍,曾孙名“声”传,玄孙名“启”伟。由名字上一看,就辈分分明,尊卑有序。在同辈中,也有不同字用同一部首的。如启字辈的同胞兄弟姊妹,兄弟名启伟、启仕、启优、启侠、妹妹用启侬、启仪、启仙等等。这种表明血统的方式,后来更扩而充之,作为表明文化系统、社会关系的方式。如过去北平的科班、今日几所戏剧学校的学生所用的艺名,王复蓉、李复初,一看便知是复兴剧校复字辈的学生。刘陆和、赵陆锦,不外是陆光的陆字辈学生。又如近代特殊社会的所谓大字辈、通字辈,都是这个精神,其中有很多很多功用。

红蓝画线鬼哭神号

在家其中,如上表可以看到祖宗的来源,像比干的旁边注了河南两字。又如我是浙江人,我们南姓怎么由河南一带到浙江来的?是南宋的时候南渡到浙江来的,等于我们这次跟政府来台一样,当时随政府到浙江的,然后历代祖先,有谁到那里去了,都有记录。有一次我在某处看到一家叶姓人家修谱,发生的怪事真多,我们小孩子听了都害怕,夜里他们祠堂中会鬼哭神嚎。因为有的人传了几代以后,没有孩子了,在家谱上他的那条直线就要断了。照老规矩,出嫁,就注“适张”、“适李”,看得清清楚楚,这是几千年来宗法社会的成规。

宗法社会的组织,就有这样严密,对于个人的名、字、号、谥法、事业、行状,等于一篇小传,在家其中都记载得清清楚楚。在家谱族系表的线都是红的,如果中间看见一条蓝线,就是很严重的事情了。因为红线是代表血统;如果是蓝线,就是表示没有生孩子,而是由兄弟的孩子,即侄子过继来承宗祧的;如果没有兄弟侄子,由外甥(妹妹的孩子)过继来延接香烟的,则加双姓,一般是本姓血统最近的过继(也叫承祧)。其中也有一子双祧的,如兄弟两人,哥哥无子,弟弟也只有一个孩子,那么这个独子,就同时是伯父的孩子。而且除了生父给他娶一个太太外,伯父也给他娶一个太太,称为长房媳妇。(当然,弟兄排第几,就是几房)。那么长房媳妇生的孩子,就是伯父的孙子,本房媳妇生的孩子,为生父的孙子。如果没有叔伯兄弟,就从叔伯祖的后代同辈中承祧,一直追溯到五代上去。如果外甥过继承祧,要经过族长的同意才可以,而且过继来的第一代要加双姓。如张家由李家外甥过继而来,在家其中的蓝线下就写张李某某。所以有的人没有后代的,就叫这一家修平时修不下去了,晚上就听到鬼哭。负责修谱的人就要想办法,使他的宗祧延续下去。

后来,我从外面回到故乡,奉父亲的命令负责主持修家谱,不敢推辞。这件事是非常严重的,半点都马虎不得,稍有不清楚,稍有怀疑,参加修谱的人必定要亲自去这一家访问。假如有一家迁到江西去了,就要亲自去江西寻找,在江西好不容易找到了,可是这家子孙又到湖南了,又要追踪到湖南访问。我的经验,去访问时,有的人会讨厌你,但大多数人非常欢迎,非常礼遇,不但供给食宿川资,以贵宾长者相待,还有的送红包。可是送红包的当中也会有作用的,譬如他家的名字下,本来应该画蓝线的,送个大红包请求替他画一根红线。但这是宗族的大法,修谱的人不敢乱来,而且作了弊有鬼找上来惩罚,可吃不消。

在人类学的立场看起来,好像红线或蓝线没有多大关系,“民胞物与”的精神,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谁的儿子都是一样;可是站在宗族血统的立场,就绝不敢以开放的思想来做。还有的人声明不是外甥,是“路边妻”生的孩子。所谓“路边妻”是有的地方有租妻的风俗,租一个妇人来,生下孩子以后,将孩子交给男方,各走各的路,没有夫妻关系。可是怎样去证明呢?“路边妻”等于西藏的多夫制。在西藏有一夫一妻制,有一夫多妻制,也有一妻多夫制,一妻多夫有的是兄弟同妻,也有的是一个妇人同时是张、王、刘、李几家的太太,女权很高。所以“路边妻”的孩子,碰到几家修平时就发生问题了,因为无法证明这个孩子到底是哪一个丈夫的。但无论是红线或蓝线,有一个最主要的精神,就是“兴灭国,继绝世”的精神,对于没有后代的,一定想办法把他的宗祧继承下去,香烟延续起来,这是中国民族思想的精神,大家必须注意。

我曾和许多老朋友谈起,问他们有没有修家谱,看家谱的经验。他们有的七八十岁了,都说没有,而我很幸运,一生中有过两次。不过有一件很遗憾的事,每一宗族的家谱,依照老规矩,仅有两部。正本放在祠堂里,副本放在族长的家里。如果为了法律问题或者宗族上其它什么问题,要查家谱的时候可不容易,非要全祠堂的董事、负责人到齐了,才可以打开这个藏家谱的箱子。我当年在家里修家谱,一位朋亥告诉我,他当时回去修家谱,有所变革,不像以前那样有半张书桌宽大的正副两本,而变成了现在的二十四开本,同时印了一百多套,凡是出了钱的,或一家送一套,或三五家送一套,以资流传。他这个办法很新,可是我做不到,因为我们南家的老辈们非常保守,对于祖上留传下来的规矩,不敢改,没有办法开这个新风气,所以我非常佩服他这点,真高明。事后我真有点后悔,我当时如果也这样做了,老辈们顶多不高兴,也不会对我怎么样,不过说我思想变了,家谱和印书一样,印这许多给人家看。其实现在想起来,我这位朋友的做法是对的,恐怕现在有许多人的家谱已经没有了。

不过到台湾后,也曾听人说过,在抗战前后有些宗族修谱,都是和我那个朋友一样,除了祠堂的公款以外,办理预约,订出一个价格,凡是本宗族的家庭,愿意捐若干钱以上的,就领一部,谓之领家谱。有钱的人家领一部,也有几家合领一部的。所捐的钱,绝对超过预订的价格,甚至有的超过十倍以上,以表示对祖先的孝道,为宗族尽力。领家平时,非常隆重恭敬,视为一种光荣,除了用古典鼓乐,到祠堂中恭领,如迎神一样,而且当天还要设宴,邀请诸亲友,因为这也是一件喜事,宗族、亲戚、朋友、邻居都会来道贺。领回的家谱放在“谱箱”里面,供奉在祖先牌位的旁边,是不能轻易打开的。如果是几家合领的家谱,就由合领的几家轮流供奉保管,一家以一年为期,对这件事是非常严肃庄重的。

传统历史的资料

家谱不但是为个人,而是为一家一族的宗法社会观念而存在;它更高的价值,在于其中有很多宝贵的资料。尤其在历史这方面,寻查个人的史料,像岳飞、文天祥这些人的传记,就是从他家乡中的家谱里,找出很多真实的资料与记载,这些资料在历史上很重要。换言之,家谱家乘,就是它这个宗法社会的一个小的历史。我们常说,大家都是黄帝子孙,就是各家循家谱研究,追溯到最后,黄帝是每一家族的根源。发展下来,就表现了“兴灭国,继绝世”的民族观念。

另一点,“兴灭国,继绝世”的观念,也可以说是中国人文的侠义道精神。侠义的义,是义气的意思,也是从这个精神来的。我曾经提过,仁义的“仁”字,在世界各国的文字中,有同意义的“同义字”。但是侠义道的“义”字,在世界各国文字中,都没有同义的字,只有我们中国文化讲侠义、义气。这是对朋友的一种精神,为了朋友可以牺牲自己的生命。朋友死了,应该对他的孩子负责教养,培养教育到长大成人,成家立业。甚而有的公私机构,对于员工的遗孤,都还照顾培植。当然,现在社会这种情形比较少了。过去我就看到好几个朋友,这样照顾亡友的孤儿寡妇,一直到孩子长大成家为止。这种侠义的精神,路见不平的,帮助人的,看见孤苦给予援助,就是根据“兴灭国,继绝世”的精神发展出来的。

我们了解了这个道理以后,由“兴灭国,继绝世”的观念再发挥起来,就构成了我们这个国家民族文化许多与众不同的优点。尽管我们看见现在的这个社会,都感叹世风不古,好像特别势利、讲现实。但是据我所了解,凡是中国人,先天的在血统里面,下意识中,还是保存了这种“兴灭国,继绝世”的精神。只是因时代不同,教育方法不同,知识范围不同,而有衰微之征。一旦我们的国家民族,恢复到祥和安定,注意礼义教育的时候,我们的这种民族精神,是不会变的。常常我们在接触外国朋友时,就会反映出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比如有一次一位美国朋友,在我家过中国的新年。谈笑中他说,有人说美国人有优越感,其实很冤枉,他曾经到过世界各国,据他研究结果,优越感最强的是中国人。我说我承认,而且我说你也不必再说了,你认为我是中国人中民族优越感最强的一个。他听了哈哈大笑,他又说,万一有一天,我的国家和你的国家成了敌国,而我们两个在战场上相遇,你将怎么办?我说,我会开枪打你,万一你死了,我也会抱了你的尸首大哭一场。打死你是因为你是我国家的敌人,大哭一场因为你是我的朋友。这虽然是说笑话,但我们自己研究我们的民族特色,有许多与世界各国文化所不同的特点,这些都是要特别注意的。也是讲《季氏第十六》这篇书之前,要特别先提出来的。

还有很多,目录如下:

林则徐纪念馆

林语堂

林则徐

徽派园林的代表--唐模

陕西 榆林 《镇川刘氏族谱》

一代才女林徽因先生

文林郎李希颜

寻访海林宁古塔满族后裔

晚清名将僧格林沁

季羡林与前清状元王

季羡林其人其事

学术泰斗--季羡林

世界林氏宗亲总会

中华华林胡氏祖居地

漳州吴、何、陈、李、杨、余、张、邹、林、郑氏家谱

林姓来源

林姓家谱文献目录

九牧林氏渊源

西樵有条“翰林村”

桂林李宗仁官邸

谭震林

王子平--晚清江湖十大武林高手之一

林则徐(1785~1850)

浙江杭州金墩武林黄氏世谱(钞本分六卷共一册)

高颎 牛弘 李德林

林彪(1907~1971),军事家,共和国元帅

莆田金墩武林黄氏世谱莆田金墩武林黄氏世谱

国学大师季羡林

清代科举在吉林

桂林、全州《经氐家乘》十九本

凌翰采林氏家乘

海林镇永安村关志厚家的德合本

寻访海林宁古塔满族后裔

台湾云林县

林氏宗祠

台湾与莆田的"陈林半天下"

祖先曾任清代翰林 图书馆长展出道光表彰圣旨

《事林广记》

少林寺释氏源流--家谱

吉林地方志

吉林历史沿革

吉林市(吉林乌拉)历史沿革

瑞亭望族 名人辈出——宋代瑞亭林氏世家考略

在生姓陈 辞世姓林——秋江、楼下两村罕见习俗

北伐雄风在,红军情未了——巴马名人林越高传略

广西隆林韦氏族谱

惠安县南铺镇槐山林氏族谱----我的世系

闽林世系-----世界林氏统宗谱

三一教主林龙江世系

台湾淡水港竹堑金墩光绪进士翰林院编修黄彦鸿家谱

唐代“九牧林”揭秘

九牧林氏渊源简介

林姓历史有新说

林姓迁徙史-移居朝鲜半岛

林姓迁徙史-明清时期的迁徙

林姓迁徙史-宋元时期的迁徙

林姓迁徙史-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迁徙

林姓迁徙史-秦汉时期的迁徙

林姓迁徙史--周朝时期的迁徙

林姓迁徙史-隋唐五代时期的迁徙

林姓迁徙史-概述

林姓来源

柴氏改姓有卢,林,张,潘,崔,殷,邱7姓

广西桂林中庸乡泉水桥《李氏宗谱》

韩国林氏中央会二十一人组团寻根

郭靖--武林大侠

提供吉林籍河南巡抚于荫霖档案及家谱

武探花林宜春

台湾雾峰林家

族姓的家谱 附:林姓家谱早期世系表

晚清著名词人王鹏运后裔回故里广西桂林寻根

兴仁县布依族社会历史调查——王开级布依族很早以前,布依族本身是没有姓氏的。已婚成年:男性称“抱”,女性称“娅”;青年未婚的男性称“凡(vangz”,女性称“买”;未成年的儿童称“选(xuaix)”。姓氏的产生远远超于辈谱之前。从兴仁县布依族的姓氏中调查,分布在兴仁县境内的姓氏有:王、羊、杨、岑、罗、骆、陈、李、余、陆、韦、何、铁、梁、黄、贺、唐、潘、谢、周、艾、毛、蒙、伍等二十多种。根据各姓氏家谱记载、祖籍迁徙、典故传说诸方面情况归类,大致可分为三种:一、延用汉姓;二、以物为姓;三、仿效起姓。一、延用汉姓。延用汉姓,都有一个共同点之说,即:“汉父夷母”。“夷”——布依族都普遍认为是自己的民族,是土著人。“汉”,即指汉人(外来民族)。“汉父夷母”即祖先的祖父是外来的汉人,祖母是这里的土著人。如:鹧鸪园:《岑氏族谱》记述:“岑本姓姬,为周文王后裔,分封后,受赐岑姓”。汉光武时,岑彭为朝廷大将,曾带兵大战昆阳,立有战功。岑彭后入浙江,元末到贵州。到兴仁的始祖叫岑奇源。家谱叙:“奇源公至五旬,未有后裔,胞兄奇德公说:‘此地尽是夷人,难于娶妾,不如与夷为婚,承接香烟,可乎’?”奇源公笑而从之。即娶鲁氏为妾……。此姓是延用汉姓。东爪寨《王氏家谱》有记载。王本姬姓、官封王以王为姓,晋王溥仕后汉,后宗太子登极,加太子付,相四君,亲手植槐三株而后曰:“吾后世必有三公”:三槐王姓起太原。若干年后,此王姓领兵入江南,后进贵州与夷人结婚,延用汉姓。王姓入黔、桂甚多,成了大姓。贺氏:马路河,元、明两代均有人在朝廷做官。明初由江西入黔与夷人通婚,融合为布依人,纳勒、屯上、水河寨,梁、曹、陈等姓,并有以国为姓之传说,入贵州后与夷结婚,延用汉姓。上述诸姓,都认为自己的祖先是“汉父夷母”。二、以物之姓,王姓另有一种说法:此王与其他王姓不同,此王原本无姓,对男性中年以上者,均以“抱”称,呼谁均抱XX,王姓产生于古代的战乱年间。战争年代,敌军犯境,少数民族遭殃,为了生存,当时有十数人承船过河避难、船上人均无姓,无姓受汉人歧视,船上长者提议,我们皆无姓,应立姓以防不测。众人响应,当时船上带有羊。即以羊为姓,众人赞成,又有人建议:大家同一姓,不太恰当,有人要求将“羊”字切角弃尾,立王姓。因而产生了王、羊二姓。后来王姓可任其选择“羊、王”其中一字作姓,羊、王二姓可开亲,其根源于此。延用此二姓久远,即“羊”有改“杨”姓,杨姓也可与羊、王二姓开亲;余、陆、卢、韦、何姓均以物为姓。据《陆氏家谱》记载:余、陆、卢、韦、何乃铁木真(蒙古族)后裔,元末明初,元顺帝在位,听哈麻诽谤遭灾九族危急。被害铁木键有九男一女,十兄妹商议外逃避难。即启程离大都北京,行至谓河通州洛阳渡口虹桥上,后有追兵紧逼,转移至芦陵河岸凤绵桥边,在危急之时计议隐姓,兄妹插柳为记,并有诗句:“芦陵河上插柳桠”为依据。大哥改铁姓金(保铁特姓),又怕敌军猜疑,即弃“金”下一横立“余”姓,又当时因一条大鲤鱼现于水面(谓河渡口,岸边有芦苇丛生),为兄弟踏鱼身过河,即确立“鱼(余)”姓;二哥定“陆(芦)”为姓;三哥以“韦(苇)”作姓;四哥改“何(河)”姓,以河立姓;五哥以下兄弟妹六人隐姓埋名,在北方。余、陆、卢、韦、何的后代,部分进入南盘江与夷人结婚,延用男姓。“梁”以国为姓。也有部分以物立姓之说:即祖先本无姓,古代少数民族不服王化、遭汉朝廷举兵镇压,归顺朝廷者必须有姓。有一次,几人同行被敌军追赶,时值大雨,几个撑伞奔逃,敌人跃马赶上,问:你们何姓?其中一人急中生智,以伞(布依语伞称“梁”)为姓。追者听之有姓而舍之,所以后人以梁立姓。在调查中,艾姓、谢姓亦有以物立姓的典故,艾以蒿立姓,艾是布依语“蒿枝”(ngaaih)的同音,谢姓以布依语的“营盘”(xeeh)同音,以“谢”立姓。据传说,这个地方居住的几乎都是夷人。鹧鸪园鲁皂原有“鲁”和“浓”姓。即:以“森林”(ndongl)为姓、后逐步鲁和浓姓,演变为“补浓”,即为今天“补浓”、“补那”之分。“鲁”和“浓”姓已不存在了。都已融合为其他姓氏。但均以物立姓。三、仿效起姓。由于古代历史原因,存在着民族迁徙、民族歧视,外来民族与土著人的不断融合,出现了延用汉姓和以物立姓的布依姓氏的产生,尽管如此,有相当一部人仍然没有姓氏。但姓氏的产生大大促进了民族与民族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布依人受汉文化的影响越来越深。归顺朝廷已为大势所趋的一种政治形势,随之而来,布依人学汉人治理地方的局面已经基本形成了一种模式。所以没有姓氏的家族纷纷仿效立姓。兴仁境内以及周围的布依人姓氏不多,至今兴仁县境内的布依族只有二十多种姓氏。除了延用汉姓的姓氏含有汉字的历史意义外,其他一般都不含汉字的本意。如王、羊、余、芦、陆、苇、何、梁、艾、谢等,王含羊意、余含鱼意、陆、韦含芦苇意,何含河意,梁含伞意,艾含蒿枝意,谢含营盘意。布依族过去由于只有语言没有文字,在立姓和姓氏上不十分讲究字意,姓氏用字就以常用姓氏用字,多数只重音不重义。到了明代布依人已普遍有了姓,这就是布依族姓氏的产生。布依人产生了姓氏,但仍没有字辈。布依人有字辈,都出于清代乾隆年间。乾隆以前虽有姓,但无固定的字辈,都用“抱”称。布依人的“抱称”分不同时期含不同的意义。无姓氏前,它含姓与字辈之意;其实也无辈份之分。以迁徙和定居的第一个祖先为一世祖,家谱上记载按顺序世祖均称“抱”某。自清乾隆起,布依人都普遍编了辈谱。此后,“抱”的含意只局限于对中年男姓之尊称。至今,摩师在布依族举办丧事时,对亡者的中年以上男姓,在唤名时仍用“抱光XXX,不唤姓氏,对亡者的中年女姓,方唤姓氏,如:“娅囊X氏”均不唤名,即有名亦不唤。近年的家谱才开始上姓氏。所以,字辈在布依族女性中,并不占举足轻重的地位。甚至到了解放前夕,布依族几乎都还没有为女姓改“学名”。布依女姓的学名都是一九五零后才普遍出现的。这也是有了***的领导,推翻了千百年封建制度,中华民族实现了男女一律平等的结果。布依族人民的女姓同全国人民一样、享有同男姓的同等权利,进入了社会主义的文明时代。布依族有字辈才250年左右。布依族的字辈:一般以诗的形式编排、字数有十二字、十六字、二十字、二十四字、二十八字,三十字、四十字不等。内容上有忠于国家、归顺朝廷、建国安邦,安居乐业之意。也有继承祖先荣耀,求万代兴隆的追求。现将从调查中把部分姓氏的辈谱抄写如下:王姓:(1)东瓜:有启朝恒定,开国正家邦,文荣天光照,富贵永昌隆;(2)叫总:万政安元发,忠明永吉昌…;(3)沙锅寨:朝正汉仕永,万国天文定…;(4)丰都:金枝有福,毕昌延仕,治国守成,殿中作正,克选轩辕…;上述(1)(2)(3)(4)本是同姓同宗,后有迁徙别地,各编一套辈谱,造成后代子孙对辈份模糊不清,为了统一,按已出世的最小辈进行统编:祖荣辉焕灿,时庆华维隆,泽瑞齐洪盛,德章典太平,祥达凡声远,道义耀春秋。(5)、大山脚:启有林成福,朝廷登大德,四应光明选,永香造光泽。大新寨王姓:有国天洪应,文元兴志开,……………………………。岑姓:(1)喳啦,抱有绍光兴,正国守朝庭,万世永荣跃,文诗义登云。(2)、鹧鸪园:应登融兆维,发育万春枝,永世迎凤启,连元自汝锡,朝廷必有用,正大光明时。梁姓:(1)纳勒,登先国文崇,启厚永昌隆,正大光明显,天有在朝中。(2)屯上:抱贵天有明,定恩文学登,朝廷恒启秀,石志占洪成。(3)石板河:汉国元志绍,恩光启汝兴,天恒忠文士,万代坐朝廷(4)文天有忠春,去学定发思,朝廷恒启秀,石志占洪成。水河寨曹姓:抱文国士凤,民兴元洪恩,有德登仁寿,福福禄权坤,远吉连五言,永保万家清。联增罗姓:天正文启永,志明景应光,黉如京大选,安定朝庭帮。箄当杨姓:忠诚尚朝玉,应天兴顺,官清明自安,和平正光大,国际进化长,道德传家远,仁旭胜金刚。蒙姓:永昌显富贵,远祖仁义长,盛德再兴隆,万代美名扬,耀友国朝廷,大文世家生。余姓:(1)天抱朝正单,上庭有大邦,必定显国光,永志德和定,世代万兴昌。(2)栋青树:启学朝正德,开国发成江,顺直永长富,保佑定祯祥。陈姓:(1)文尚成蔓连,国荣治发先,明朝忠兴志,光华远祖天,(2)抱成尚显文,国正天兴顺,官清德志安,五行增福寿,子孝家禹宽屯脚韦姓:(1)、抱文汉朝云,万国洪应庭,有大登先海,真元四季高。(2)、水车:抱尚志成永,庭正德其昌,修业化彩凤,万世占国光。何姓:龙兴连般,永贤启延三,明文开国正,朝臣石…鸾。某姓:文元光兴世…,永传明达正先光,学中孔孟天兴顺,富贵荣华大国昌。某杨姓:永开定华荣,明泽富兴隆,开恩成福远,万代立本中。坡脚贺姓:臣光占登朝庭,发国永明克;毛姓:天成正国德,登永昌安朝潘姓:…黄姓:…李姓:…各姓氏中,字辈不尽统一,一般均有宗族之分,一个家族亦有几谱,但都各在一地产生。辈谱只作一般考证,主要依据,看其在死了人开路的几句话,开路词是否相同。从布依的辈谱中的用字来看,到目前为止,几乎都在十一定左右,从此推断,编辈谱在乾隆年间,是不可非议了。从兴仁县境内的布依族姓氏和辈谱中看出,布依人受汉文化影响比其他少数民族要早一些。早到什么朝代开始,因无过多的文字证实,难以断定。从姓氏看,至少是汉代就受汉文化影响,唐宋逐步深入,元明就有布依人开始学汉文化,受汉教育了。到了清代就有较多的人读汉书了。有的在科举考试中,还中了举。汉文化在布依族中,越来越发展。清以后,布依族地区的许多村寨办汉文学堂,村里有学堂后,学堂的老师多数是本族知识分子,少数是请来的汉族知识分子。民国时期有的大村寨还办起了小学。也有不少布依儿童进城读中小学。到了解放前夕,布依族中已经出现了中、小学毕业生,有钱人家的子弟还进入了省城大学。解放后,汉文化教育已渗透到了布依族的每一个家庭,布依族女性的老幼都有了自己的姓名,普遍启用了族宗的字辈。字辈体现了布依族的男女平等,姓氏和字辈也影响了所有的少数民族,它起到了增进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布依族的姓氏和字辈虽已在历史上固定下来,但也并非一成不变。有知识的人仿效作家,名家,用了化名,弃掉了自己的姓氏。有的不用字辈,起用单名或别名,但从整体来看,变者极为少数。而姓氏和字辈在布依族中是广泛应用的。综上所述,兴仁县布依族的姓氏与字辈是经过了无姓到有姓,又从无字辈到有字辈,从男性使用辈谱到男女平等使用姓氏与字辈的几步过程。

求山东曹县楼庄乡谢家历史,家谱,辈分

山东曹县“天价抚养费”背后的真相调查 --------------------------------------------------------------------------------发布时间:20...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