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有很多百年祠堂和族谱,为什么北方却几乎没有?
因为像徽派建筑、八闽建筑、岭南建筑等,多少都与祠堂有点类似,但其实祠堂建造并没有统一的规格,各地祠堂仅从外观上看,基本都融合了当地民居的特征,只不过因为南方祠堂数量较多,所以给人造成了祠堂起源于南方的假象。
实际上,不管是从祠堂祭祀文化,还是从祠堂的家族文化上来看,北方都是祠堂的发源地,且祠堂鼎盛时期,北方祠堂数量要多于南方。 首先说说祠堂的祭祀文化,印象中祠堂不但是家族议事的场所,像电视剧中所演的那样,祠堂正中摆放着大量牌位都是真实的,而祭祀文化起源于儒家中的孝道。
历史上儒家文化起源于鲁国,并逐步在中原地区发扬光大,而历史上的中原主要指今天的河南、山东、河北一带,故而完全有理由认为祠堂起源于北方。
再从家族文化上来看,祠堂最开始只有达官贵人才能建设,普通人根本没有实力,更没有权利去建设,后来随着逐渐解封,祠堂才在民间兴起,当时祠堂在不同地区,又可称之为家庙、宗祠、家祠等,从这几个称呼上就不难看出,祠堂不仅象征着一个家族的传承,更象征着家族荣誉、荣耀。
历史上,如果某个人因某件事触犯族规,被逐出宗族,那这个人在社会上很难立足,因为古代用人都讲究来源、出身,甚至一个人的出身都融合在姓氏中,比如公孙X、公子X、孟姜女等,所以古代家族出身往往能影响一生,而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里,大家族基本都集中在北方(中原),故而当时北方的祠堂数量也很多。
这种情况下大量汉人渡过长江(衣冠南渡),进入江浙、岭南一带,比如今天的客家人、广府人祖上基本都是中原汉人,而这些南下的汉人不仅带去了大量人口,也带去了祠堂文化,久而久之南方祠堂遍地生根,且为了不忘记中原祖先,南方祠堂也越来越多。更重要的是,到了近现代,北方祠堂、族谱还在“破四旧”运动中遭到了灭顶之遭,而南方祠堂则因为远离中心,得以大规模保留,这最终呈现的画面,南方祠堂规模、数量都高于北方。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家,它地大物博,山河辽阔。而很多中国人又习惯性将中国区域划分为南方与北方,自我介绍时,有时也会形象地说自己是南方人还是北方人。说到南北方,不知各位有没有注意一个问题,那便是宗祠了。宗祠在南方多,尤其在广东一带特别多,而宗祠祭祀更是宗祠文化的主要体现。
在江浙一带还不是那么明显,但重大节日摆香供祖是不可少的。而像台湾、福建、江西诸省,似乎每个村子都有宗祠。而且每个宗祠都有其主持大局的长辈,负责修缮宗祠、联系族内人,逢年过节还会在宗祠搞个大聚会,吃吃饭。为宗祠出钱出力,族内人就是再穷再弱也不会有半点怨言。而反观北方人,祭祖活动比南方人少,而且很多人心中都没有宗祠观念,也就没有宗祠了。这到底是为啥?其实在笔者看来,原因不外乎三个
1战争破坏;
与如今经济文化南移不同的是,在古代,北方作为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那时多战争,政权更迭也多。汉人与游牧民族的无数次交战,导致无数建筑夷为平地,这其中就存在有大量的宗祠建筑。反观南方,因有秦岭等山脉阻隔,战争少,就较大程度保护了宗祠也沿续了宗祠文化使其发展起来了。
2人口迁徙;
因为北方多战乱、多灾荒,北方的人大批次地向南方迁徙,很多人拖家带口迁徙就很不容易了,难不成还要把宗祠带上?看看历史上几次大迁徙,诸如永嘉之乱、靖康之乱等。这些向南迁徙的北方人为了家族为了激励后人,休养生息后大多也会重新修建宗祠,此消彼长,北方宗祠少了,南方却多了。
3贫富差距;
中国南方人比北方人更富是不争的事实,而在中国人的思想中,什么样的家族最在意宗祠观念,更注重光宗耀祖呢?其实就是现代人所说的有钱人。穷人穷的揭不开锅每天想的多半还是怎么吃饱饭,毕竟自身都难保了。战争、迁徙让北方经济有了落差,暴富与穷困潦倒可能会因为一场战争而形成,北方一些强大的家族为了自保大多也都迁到了南方。
我是云姑娘,喜欢我请关注我
电视剧经常出现认祖归宗,他到底有多重要呢?对于家谱你又有多少了解呢
家谱文化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炎黄同心,华夏一脉;血浓于水,叶落归根。中国家谱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夫家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清代著名史学家章学诚更是把家谱与国史、方志相提并论。
家谱文化的意义
中国的家谱一般都有家规族训,对于规范人生和教育子弟有着积极的意义。古代颜氏家训、柳氏家训、朱伯庐治家格言等都是德育很好的教材。司马迁、班固、陈寿等史学家在其史学著作《史记》、《汉书》、《三国志》中分别使用谱牒内容,使得史书更加准确与完备。
“家谱,亦称族谱、宗谱、家乘、通谱、统谱、世谱、支谱、房谱等等,名称各异,其内涵是同一的,只是外延有所区别而已,现在一般统称家谱或族谱。家谱是系统记述某一同宗共祖的血缘集团世系人物或兼及其他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而姓氏是“某一同宗共祖血缘集团”的标识符号,家谱、族谱就是记录某一姓氏家族成员间的血缘关系的图册。谱牒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明的特有现象。为了保护族谱文化承传,专家学者正在呼吁“中华家谱”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此,每个中华民族的子孙,了解一些家谱知识都是必要的。
家谱文化的源流
作为宗族的神圣符号,家谱一直深藏民间、秘不示人。中国姓氏文化研究委员会秘书长于丽黎介绍说:“家谱是中国5000年文明的见证。在过去它是一种家族制度规范,能够规范人伦,是对社会法律和制度的一种重要补充。对于当代来说,家谱可以作为传统文化展示,可以重温先祖的优秀文化。家谱还有一个意义就是具有文学、社会、史料价值。正史的记录毕竟是有限的,范围也太广,而家谱可以作为历史研究的有利补充,更加生动。如果我们现在珍视和珍藏好家谱,那么也是将来子孙了解我们的一个范本。”
关于中国家谱的起源问题,历来就有几种说法:一说起源于周代,一说起源于战国秦汉时期,一说起源于宋代,更有一说起源于周以前的甲骨文、金文家谱甚至更以前的口头家谱和结绳家谱。我们认为,根据历代文献记载和本世纪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字考证,中国家谱起源于商、周时期比较可信。尊重家谱是尊敬祖先的表现,中国人有很朴素的祖先信仰,不仅我国,而且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受我国传统文化影响比较大的国家,也都存在浓厚的祖先信仰。韩国保存了很多完好的家谱,他们的总统卢武铉、卢太愚都曾经到我国山东来认祖寻根。
中国一直都说认祖归宗,外国人都来认祖寻亲的,我们不该认祖寻亲吗?
南方有很多百年祠堂和族谱,为什么北方却几乎没有?
本文2023-10-11 03:17:57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246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