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的历史和文化???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1浏览:1收藏

莆田的历史和文化???,第1张

  宋代莆田(时称兴化军)虽偏居东南沿海一隅,但科甲鼎盛,俊秀如林,名扬天下,有“文献之邦”的美誉,成为无可争议的科举文化发达地区。

  进士及第人数众多。据统计,两宋319年间共举行118次进士考试,录取进士约39000余人,其中福建籍进士7000多人,名列全国第一。而区区只有三个县的兴化军却“举进士者970余人,预诸科、特奏名者640余人”。为福建进士总数的1/7强,同时占整个莆田进士总数(自唐至清约2300余人)的70%左右。这就是说,宋代所取进士中,每39人中就有一个是莆田人。难怪一代名相王安石会发出赞叹:“兴化多进士。”

  另据《宋史·地理志》和明弘治《兴化府志》的统计,当时兴化军的人口数只占全国总人口的05%,但考取的进士数却占全国进士总数的25%。正如邑人蔡襄在《兴化军仙游县登第记序》中所言:“每朝廷取士,率登第言之,举天下郡县,无有绝过吾郡县者。甚乎,其盛也哉!”所以,无论从考取进士的绝对数来看,还是按照人口比例考取进士数而言,宋代莆田科举都居于福建乃至全国前列,莆田科甲鼎盛由此窥见一斑。

  考取进士者等级较高。在莆田考取的近1000余名进士中,获等级较高者众多。据《宋历科状元录》载,宋代共有118名文状元,福建籍状元有19名,其中莆田人就占5名(徐铎、黄公度、郑侨、吴叔告、陈文龙)占福建状元的1/4多。这些状元及第入仕后,在文学、政事等方面作出相当的成就,并担任了重要职务。如郑侨、陈文龙官至副宰相,参与执掌朝政;徐铎则任至尚书,著述甚丰;黄公度更是诗文词赋兼备。此外,在众多进士中,获榜眼的有6名:陈睦、方天若、蔡佃、李宗师、陈俊卿、黄艾;“以赋魁天下者”6名:郑厚、刘夙、林旗、吴锡畴、叶大有、郑泾甫;“为别试所第一”3名:宋椿、林虑、林益严。

  进士及第者官居高位多。宋代是莆田政治精英辈出的时代,而入仕者官居高位更是莆田科举文化的一大特色。终宋之世,莆田人在《宋史》中立传的有34名,其中进士出身的就占26名;出仕官员中位居宰相者3人:蔡京、叶颙、陈俊卿,执政者7人:蔡卞、蔡攸、龚茂良、郑侨、陈卓、陈文龙、黄庸。还有官至六部尚书者12人:林英、徐铎、蔡修、林大鼐、陈居仁、薛元鼎、刘榘、方大琮、卓得庆、叶大有、刘克庄、方应发;侍郎者14人:蔡襄、方会、许敦仁、苏桦、傅义夫、宋棐、林光朝、陈谠、黄黼、黄艾、余崇龟、刘弥正、赵时愿、林彬之。

  登进士第者“文赋名里”多。为文,是莆田进士入仕后追求的另一个目标。他们从政之余,不忘诗文,继续勤奋励学。许多人不仅以诗赋扬名科场,更多的则是著书立说,留传后世,为华夏文化宝库增砖添瓦。可以说,宋代也是莆田人文荟萃的时代,笔耕高手层出不穷。据不完全统计,宋时文采焕发、见重名家的莆田进士作家就有二、三十人,其中有以文名当世、为欧阳修深爱的陈动之;有朱熹称其“文章见重外夷”的蔡襄;有著书百卷、刘敞以为“似两汉儒者”的黄君俞;有宋徽宗和曾巩、曾布推重的傅楫;有孙觌称其文赋“魁琦玮丽”的傅谅友;有徽宗朝四大名儒的徐师仁;有绍兴间奏赋第一、号称莆阳文字“开山祖”的郑厚;有下笔数千言、王十朋叹为“传世之文”的蒋邕等。而成就最大、影响最深的当属被誉为南宋三大词人之一的刘克庄了。

  宋代莆田科举的兴盛还体现了考取者具有集中性的特点。有的县,甚至一些村庄涌现出一批科甲世家,产生父子进士、兄弟进士、叔侄进士以及“三世登云、四代攀桂”等连续几代登进士的奇特现象。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仙游县枫亭蔡氏,从北宋天圣五年(1027)蔡滚考中进士开始,一直到南宋淳七年(1247)蔡仪国被录取为进士为止。蔡氏一共为宋朝廷提供了23名进士,其中1名榜眼即蔡佃;2名宰执即蔡京、蔡卞兄弟。此外,还有一村一姓数十名进士,如莆田县的方氏、陈氏、林氏,仙游县的许氏、叶氏等。甚至有19对兄弟双双同科及第,168对兄弟先后考中进士,不一而足。

  总之,兴化军莘莘学子不仅创造了科学史上的罕见奇观,而且留下了许多至今仍广为流传的科甲风流,诸如“龙虎榜头孙嗣祖,凤凰池上弟联兄”、“一科两状元”、“枌榆未三里,魁亚占双标”、“四异同科”、“兄弟共相”、“相枢同朝”等等。这些活生生的事实为确立莆田“文献名邦”、“海滨邹鲁”的历史地位奠定了坚实的人文基础。

位处木兰溪上游的仙游县度尾镇,自古地灵人杰,名臣英才辈出。例如宋代兵部侍郎陈谠、工部侍郎余崇龟,明代户部尚书郑纪,现代国画大师李耕等;而南宋名臣姚宗之,则被誉为“莅官之范”。 姚宗之,字元仲,南宋仙游文贤里洋坂(今度尾镇洋坂村)人,少时进家乡东山书院就读,即以文学闻名。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荣登进士第,官授吉州(今江西吉安市)司户参军。

乾道五年(1169年),姚宗之应诏回京,擢升国子监学录。时值宋孝宗锐意北伐,驱除金兵,收复中原失地,便召臣下议政。姚宗之直言:“大将而下有偏裨,岂无人才可膺主帅之任?宜遴选超擢,如古人拔卒为将。”大胆提出不拘一格选拔抗金将帅主张。孝宗大悦:“苟得人才,不拘等级,卿言是也。”遂提拔他为太常博士兼吏部郎官。姚宗之又上奏朝廷:“禁授例陈乞之弊,一遵祖宗旧法。”

不久,姚宗之升为将作少监。孝宗召见,咨询朝政革新大事。他不避讳忌,抨击时弊,从施政到用人,从内政到外交,逐一阐述除弊革新政见:“一论今日法令贵严而不贵宽,制度贵质而不贵变,任相贵远而不贵其细谨,用将贵成功而不贵其无过,试人贵职事而不贵其空言,谋事贵十全而不贵速达。二论节度之官何尝轻授,今之将帅爵极欲 满,难于行阵驱驰,愿陛下以奔走豪杰为用。三论国家方经略中原,泛使必时遣焉,乞特置奉使一司,选择堪任者储之。”真知灼见,令孝宗“称善再三”,同僚则赞其“议论剀切,有古争臣之风。”

当时,跑官之风盛行,官员结党营私,以求高升牟利。适逢一同乡亲友进枢密院任要职,登门巴结逢迎者络绎不绝,唯独姚宗之不为所动。他认为:“事唯公,故明;唯勤;故敏”,始终不愿趋炎附势。

姚宗之为官忠直刚正,为人尽孝事亲。久在京城,却一直牵挂家乡老母,便请调回乡,出任提举福建路常平茶事。他奉诏核实国库储粮,发现有些仓库封存多年,粮食变质尽毁,即上书奏请:“平籴广储,所以赈贫之,救水旱,以新易陈,实数常存,为荒政之备。”孝宗采纳其言,既保证国库储粮,又施利泽于民生。

俟后,朝廷又调他到浙江,任江南西路提点刑狱。姚宗之挂念家乡老母,再度奏请回乡侍母。老母离逝后不久,姚宗之亦随之辞世,终年56岁。 陈谠[宋]字正仲,兴化度尾(今福建莆田)人。官至尚书。与张即之同时,并以书名。丰碑巨刻,散流江左。《衍极》、《书史会要》

一、由余之后,别姓余氏。� 关于余字,我国殷商时期的甲骨文、金文就有余字的记录。东汉末应劭撰著的《风俗通义》云:余氏,由余之后。唐张九龄著的《韵谱》云。余氏,下邳商音,秦由余后以王父字为氏。《元和姓纂》载:由余之后,以祖字为姓,代居歙州。宋郑樵《通志·氏族略》称:余氏秦由余之后,世居歙州,为新安大族,望出下邳、吴兴。又汉聊氏《姓谱》、刘宋何承天《姓苑》及元胡三省《通鉴注》皆称余氏为由余之后。清雍正时新建人熊峻运著的《新纂氏族笺释》:余氏下邳郡。系出由余氏。秦穆公伐西戎获其臣由余,以为上卿。其后别姓余氏。诸说说明秦由余乃余氏之先祖也。由余何许人也据《史记·秦本纪第五》载,戎王使由余于秦。由余其先晋人也,亡入戎,能晋言。闻缪公(即穆公)贤,故使由余观秦。秦缪公示以宫室、积聚。由余曰:使鬼为之,则劳神矣;使人为之,亦苦民矣。缪公怪之,问曰:中国以诗书礼乐法度为政,然尚时乱,今戎夷无此,何以为治,不亦难乎由余笑曰:此乃中国所以乱也。夫自上圣黄帝作为礼乐法度,身以先之,仅以小治。及其后世,日益骄*,阻法度之威,以责督于下,下罢极则以仁义怨望于上,上下交争怨而相篡弑,至于灭宗,皆以此类也,夫夷戎不然,上含淳德以遇其下,下怀忠信以事其上,一国之政,犹一身之治,不知所以治,此真圣人之治也。于是缪公退而问内史廖曰:孤闻邻国有圣人,敌国之忧也。今由余贤,寡人之害,将奈之何内史廖曰:戎王处辟匿,未闻中国之声,君试遗其女乐,以夺其志;为由余请,以疏其间;留而莫遣,以失其期。戎王怪之,必疑由余。君臣有间,乃可虏也。且戎王好乐,必怠于政。缪公曰:“善”。因与由余曲席而坐,传器而食。问其地形与其兵势尽察。而后令内史廖以女乐二人遗戎王,戎王受而说之,终年不还。于是秦乃归由余,由余数谏不听,缪公又数使人间要由余,由余遂去降秦,缪公以客礼礼之,问伐戎之形。缪公三十七年,秦用由余谋伐戎王,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天子使召公过贺缪公以金鼓。 由余后裔,以先人由余之名讳命氏,故姓由或姓余,而余姓原为由姓。由氏亦做繇,由、余两个姓氏,同出一祖。古往今来,诸多学者及余氏族人多从此说。 由余之根何也据安徽潜山笃亲堂光绪三十年纂修的《余氏宗谱》引唐天复二年(902)仲春柳峰书院柳浑真撰写的《余氏源流序》云:余祖萃黄帝子也。青阳王玄嚣派封宪官,受姓作氏。四川省綦江县干坝子《余氏族谱》(1992年版)收录了綦邑庠生廖曰溥馆舍题的谱序称:“……而稽其余姓之本源,乃黄帝第五子次嗣也。述其余姓之宗派曰,乃此宋文襄公之苗裔也”。周初,传至叔虞。叔虞,周武王次子成王弟。其母邑姜,姜太公子牙之女。初,武王与叔虞母会时,梦天谓武王曰:余命女生子,名虞,余与之唐。及生子,文在其手曰“虞”,故遂因命之虞。成王年幼时,与弟叔虞戏,游戏中将桐叶剪成玉圭,送给叔虞。笑曰:“以此若封为唐国诸侯”。武王崩,成王立,唐有乱,周公诛灭唐。唐本祁姓,尧的后裔。史佚因请择日立叔虞。成王曰:“吾与之戏耳!”史佚曰:“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礼成之,乐歌之。”于是遂封叔虞于唐。唐在河、汾之东,(今山西翼城西)方百里,故曰唐叔虞,姓姬氏,字子干。叔虞子燮见国境内晋水水色清沏晶莹,遂改国号为晋,燮是为晋侯,传武侯,成侯,厉侯,靖侯,第侯,献侯,穆侯。穆侯卒,弟殇叔自立,太子仇出奔。殇叔四年,穆侯太子仇率其徒袭殇叔而立,是为文侯。周平王二十一年(公元前750),文侯杀王子余臣,余臣孙由余遂出奔亡于西戎。公元前六世纪,晋景公兼并赤狄等族,疆域大为扩展,为纪念晋国开国君主唐叔虞,北魏以前就在今山西省太原市25公里悬瓮山下,建立晋祠一座以祀。又云,周初,太忠字叔虞,由徽州婺源,徙居休宁安乐乡四图子,到了唐贞观元年十二月十五日,承议郎、国子司业余泳于顺天门献状:“臣祖萃,黄帝子也,封宪官,受姓作氏,以由余之字为姓。臣今奏改由姓余,使臣同宗免堕祭祀。贞观二年二月十一日奉敕改由姓余”。从此,一千多年来从未更变。余姓者,在中国当今百家大姓中,名列第五十位,可谓人众之大家望族也。 以上诸史料记载,互有异同,其共同之处,均言叔虞,周初人,姬姓,封于唐,为由余之嫡祖。不同者叔虞字子干,谱牒称其号泰忠。叔虞之子燮父,谱牒言其子号世福或世禄、世爵。世福等可能是叔虞的支子或庶子。晋的疆域在今山西,而不在安徽徽州,徽州在春秋时期为吴越之地,非晋域。《余氏宗谱》所言,可能指世福、世禄、世爵或其裔孙,徙居于徽州,后尊由余之字为姓。� 二、出自赤狄族,为隗姓之后。� 此说见《中华百家姓秘典·姓氏解密寻踪》一书中余姓起源一文。该书云转引《国语》之文:“潞、洛、泉、余、蒲五姓,皆赤狄隗姓”。今查现代版《国语》卷16《郑语·史伯论兴衰》一文,其记载为:“北有卫、燕、狄、鲜虞、洛、潞、泉、徐、蒲;西有虞、虢、晋、隗、霍、杨、魏、芮。”无直接余姓之记载。隗,古代为狄族的姓。公元前七世纪,分为赤狄、白狄、长狄三部,各有支系。《中华百家姓秘典·姓氏解密寻踪》一书,关于赤狄之解释,其意与今《辞海》(上海辞书出版1979年版)的注释相同,而《辞海》的注解条文中未见有余姓来源之说。《辞典》一书曰:赤狄族,一作赤翟,古族名,春秋时狄人的一部分,大体分布于今山西长冶县北,与晋人杂居。据说因常着赤色衣服而得名。包括山东皋落氏,墙咎如,潞氏,甲氏、留吁,铎辰等部。公元前6世纪末,其中一部份并于晋国。也许,因赤狄族人曾分布于今山西长冶县北,与晋人杂居来推断:余姓为赤狄族隗姓后。� 三、传说到了元代,余姓又增加了新的成员。� 说是元太祖成吉思汗(即奇渥温·铁木真)皇族的后代一支,易铁木真之铁改为余。之后,其后裔遂姓余。相传:元太祖成吉思汗第五世孙铁木键,任元朝宰相,忠心为国,为同朝一奸臣所嫉妒。一夜里惠宗梦见有五只铁箭插在金銮殿的大柱子上。次日临朝,惠宗要群臣解梦。奸臣即趁机诡称:五只箭,乃隐喻铁木键的五个儿子将谋反篡位,惠宗信以为真,立即下诏捕诛。铁木键以死挡诏,阻止捕诛。有人念其忠心,为其家通风报信。其五个儿子闻讯乘马外逃。出京城便向西南方逃去,日伏夜行。惠宗亲率洪兵(大军)追杀。追至贵州、四川交界处,铁木五子认为骑马逃亡,招人注目,便弃马步行。方到泸陵河畔,眼看追兵赶来,五人便各折一把柳枝顶在头上,跳入水中,藏在凤锦桥下。追兵前锋把一切都看在眼里,深知五人乃忠良之后,逃命潜藏桥下,佯装不知,依然前进。惠宗驾临追问,从人皆称不知去向。可桥下五人听见惠宗马啼声和惠宗问话声,一个个吓得发抖。人一抖,桥下河水随之水波动荡。惠宗发现了即立马询问,众人跪奏曰:水中鱼也,惠宗不加细察,言道:“朕今过此,也不打扰汝等,何必大惊小怪”。语毕,命追兵快马加鞭,继续追赶。追兵走后,铁木五兄弟方才脱险。为避免朝廷再度追捕,五兄弟商定改名换姓,折铁字一半以金为姓。后来,他们又觉得“金”多为兵器,有凶杀之嫌,不吉利。是水中之鱼,救了他们的性命,不如将金字下边的一横除掉,改姓余吧,鱼余同音,既不忘铁木之金,又可怀念水中之鱼。于是铁木兄弟遂改姓余,他们各自亡命天涯。这样,他们就是这里的余姓始祖。这个传说在我国西南部广为流传。� 四川省等西南地区《余氏总谱》关于余氏来源的记载和《姓氏解密寻踪》中的记载,则是大同小异。如四川省《余氏族谱》说:余氏下邳,望出西安。昔颛顼高阳氏,系轩辕黄帝之孙,姓姬,建都帝丘,在位七十八年。其后十馀代玄孙,名曰姬星,善用铁制兵器,铁矛刀戟枪。手执千斤之铁枪,平服外国之雄兵,封为铁枪大将军,因此姓铁……。到了刘宋时期,铁南中会试两榜进士,官升户部尚书;铁铉为兵部尚书;铁铭为礼部尚书;铁龙、铁虎为九门提督将军。满朝文武,有铁家相府之称。后遭谗竟罢官、辞官,各归梓里,惟铁铉归家好闲,云游于下邳常居。铁铉十三代裔孙弟兄两房:长子铁林,妣舒氏。次铁彦字高,妣潘氏,生三子:长铁木耳,妣黄氏,次铁木乾,妣杨氏,季铁木键,原系大元朝武国城第十七度生长人氏,与其姓渥温氏。铁木键号登阁,字辅圣。元朝宰相,封两平王、东路元帅,出镇江南,妣二,周氏、张氏。� 到了元惠宗至正十年(1350)庚寅岁,春月一天,惠宗在宫闺中沉睡,偶作一梦,梦见九根银枪锭于金銮殿上。次日早朝,惠宗命大臣圆梦,是时奸相庞悲奏曰:枪乃铁制,臣以为铁氏兄弟九人有谋反之意。惠宗听信庞悲之谗言,密诏诛戮。有良臣通风,铁氏兄弟星夜潜逃外乡,渡长江而至湘西吉首府泸溪栖居,并改姓埋名,改铁为金,再改金为余,余字之姓,万代不改。有光绪九年余全享撰西江月词三首:� 其 一� 因名赐姓古礼� 郡是采邑云云� 余因由余之洪勋� 下邳秦穆封郡� 子孙遂以为氏� 古今莫不知闻� 我姓更姓有悠分� 木本水源宜问�� 其 二� 祖籍大元姓铁� 四太五尚宗卿� 被谗退伍遇洪军� 凤锦桥头更姓� 昆弟九人失散� 曾作诗句共盟� 能记诗句共祖身� 贫贱焉可不认�� 其 三� 余氏铁氏两姓� 俱是轩辕子孙� 赐姓更姓各有根� 前后姓余不等� 我郡虽非下邳� 其礼亦可不婚� 欲与由余辩家门� 当以大元为郡�� 四、湖北省黄梅县《余氏族谱》记载,余氏之祖居涂山,为夏禹之后,拆涂字,除土为余,故姓余氏。此说不知资料出自何处,难於考证。综合上述,余氏得姓,非一元形成,而是多元之族,故而各说有据,各有始祖。� 现在佘姓,也是由余姓衍变的,古有余字而无佘字,据明代文学家杨慎考证:“今人姓有此而妄写作佘,此不通晓说文而自作聪明者。余字从舍省,舍与蛇近,则神遮切,为正音矣。五代宋初自称沙家即余家之近声可证。而赊从佘亦可知也”。清代学者张澍在《姓氏五书中》写道:“古有余,写作佘,余之转音为禅遮切。音蛇,今人妄作佘,非也”。由此可知,余字可读做“蛇”音,而佘姓则是余姓之分系,两字本为一字,当然两姓是同源一字了。

  宋代莆田(时称兴化军)虽偏居东南沿海一隅,但科甲鼎盛,俊秀如林,名扬天下,有“文献之邦”的美誉,成为无可争议的科举文化发达地区。

  进士及第人数众多。据统计,两宋319年间共举行118次进士考试,录取进士约39000余人,其中福建籍进士7000多人,名列全国第一。而区区只有三个县的兴化军却“举进士者970余人,预诸科、特奏名者640余人”。为福建进士总数的1/7强,同时占整个莆田进士总数(自唐至清约2300余人)的70%左右。这就是说,宋代所取进士中,每39人中就有一个是莆田人。难怪一代名相王安石会发出赞叹:“兴化多进士。”

  另据《宋史·地理志》和明弘治《兴化府志》的统计,当时兴化军的人口数只占全国总人口的05%,但考取的进士数却占全国进士总数的25%。正如邑人蔡襄在《兴化军仙游县登第记序》中所言:“每朝廷取士,率登第言之,举天下郡县,无有绝过吾郡县者。甚乎,其盛也哉!”所以,无论从考取进士的绝对数来看,还是按照人口比例考取进士数而言,宋代莆田科举都居于福建乃至全国前列,莆田科甲鼎盛由此窥见一斑。

  考取进士者等级较高。在莆田考取的近1000余名进士中,获等级较高者众多。据《宋历科状元录》载,宋代共有118名文状元,福建籍状元有19名,其中莆田人就占5名(徐铎、黄公度、郑侨、吴叔告、陈文龙)占福建状元的1/4多。这些状元及第入仕后,在文学、政事等方面作出相当的成就,并担任了重要职务。如郑侨、陈文龙官至副宰相,参与执掌朝政;徐铎则任至尚书,著述甚丰;黄公度更是诗文词赋兼备。此外,在众多进士中,获榜眼的有6名:陈睦、方天若、蔡佃、李宗师、陈俊卿、黄艾;“以赋魁天下者”6名:郑厚、刘夙、林旗、吴锡畴、叶大有、郑泾甫;“为别试所第一”3名:宋椿、林虑、林益严。

  进士及第者官居高位多。宋代是莆田政治精英辈出的时代,而入仕者官居高位更是莆田科举文化的一大特色。终宋之世,莆田人在《宋史》中立传的有34名,其中进士出身的就占26名;出仕官员中位居宰相者3人:蔡京、叶颙、陈俊卿,执政者7人:蔡卞、蔡攸、龚茂良、郑侨、陈卓、陈文龙、黄庸。还有官至六部尚书者12人:林英、徐铎、蔡修、林大鼐、陈居仁、薛元鼎、刘榘、方大琮、卓得庆、叶大有、刘克庄、方应发;侍郎者14人:蔡襄、方会、许敦仁、苏桦、傅义夫、宋棐、林光朝、陈谠、黄黼、黄艾、余崇龟、刘弥正、赵时愿、林彬之。

  登进士第者“文赋名里”多。为文,是莆田进士入仕后追求的另一个目标。他们从政之余,不忘诗文,继续勤奋励学。许多人不仅以诗赋扬名科场,更多的则是著书立说,留传后世,为华夏文化宝库增砖添瓦。可以说,宋代也是莆田人文荟萃的时代,笔耕高手层出不穷。据不完全统计,宋时文采焕发、见重名家的莆田进士作家就有二、三十人,其中有以文名当世、为欧阳修深爱的陈动之;有朱熹称其“文章见重外夷”的蔡襄;有著书百卷、刘敞以为“似两汉儒者”的黄君俞;有宋徽宗和曾巩、曾布推重的傅楫;有孙觌称其文赋“魁琦玮丽”的傅谅友;有徽宗朝四大名儒的徐师仁;有绍兴间奏赋第一、号称莆阳文字“开山祖”的郑厚;有下笔数千言、王十朋叹为“传世之文”的蒋邕等。而成就最大、影响最深的当属被誉为南宋三大词人之一的刘克庄了。

  宋代莆田科举的兴盛还体现了考取者具有集中性的特点。有的县,甚至一些村庄涌现出一批科甲世家,产生父子进士、兄弟进士、叔侄进士以及“三世登云、四代攀桂”等连续几代登进士的奇特现象。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仙游县枫亭蔡氏,从北宋天圣五年(1027)蔡滚考中进士开始,一直到南宋淳�七年(1247)蔡仪国被录取为进士为止。蔡氏一共为宋朝廷提供了23名进士,其中1名榜眼即蔡佃;2名宰执即蔡京、蔡卞兄弟。此外,还有一村一姓数十名进士,如莆田县的方氏、陈氏、林氏,仙游县的许氏、叶氏等。甚至有19对兄弟双双同科及第,168对兄弟先后考中进士,不一而足。

  总之,兴化军莘莘学子不仅创造了科学史上的罕见奇观,而且留下了许多至今仍广为流传的科甲风流,诸如“龙虎榜头孙嗣祖,凤凰池上弟联兄”、“一科两状元”、“枌榆未三里,魁亚占双标”、“四异同科”、“兄弟共相”、“相枢同朝”等等。这些活生生的事实为确立莆田“文献名邦”、“海滨邹鲁”的历史地位奠定了坚实的人文基础。

1、花洞晚阴阴,仙坛隔杏林。漱泉春谷冷,捣药夜窗深。 石上开仙酌,松间对玉琴。戴家溪北住,雪后去相寻。——《云阳观寄袁稠》唐代:李端

2、杏林微雨霁,灼灼满瑶华。左掖期先至,中园景未斜。 含毫歌白雪,藉草醉流霞。独限金闺籍,支颐啜茗花。——《奉和许阁老霁后慈恩寺杏园看花同用花字口号》唐代:权德舆

3、胧月上山馆,紫桐垂好阴。可惜暗澹色,无人知此心。 舜没苍梧野,凤归丹穴岑。遗落在人世,光华那复深。 年年怨春意,不竞桃杏林。唯占清明后,牡丹还复侵。 况此空馆闭,云谁恣幽寻。徒烦鸟噪集,不语山嶔岑。 ——《桐花》唐代:元稹

4、朝来佳气,郁葱葱,报道悬弧良节。绿水朱华秋色嫩,景比蓬莱更别。万缕银须,一枝铁杖,信是人中杰。此翁八十,怪来精彩殊绝。 闻道久种阴功,杏林橘井,此辈都休说。一点心通南极老,锡与长生仙牒。乱舞斑衣,齐倾寿酒,满座笙歌咽。年年今日,华堂醉倒明月。——《念奴娇》宋代:秦观

5、光风转蕙春生户,幽草生香月到除,不离蒲团三二步。休道星蹿月窟,遮莫天关地轴,垂拱之间在环堵。赠儒医任先生归隐先生善写竹江湖老姓名,风月闲人物。文章新制作,礼乐旧规模。暮景桑榆,杏林好春无数,橘泉甘乐有余。一丝风曾钓鲸鳌,九转丹恰成龙虎。——《南吕一枝花 春思》元代:汤舜民

莆田(兴化)为“文献名邦”,绍兴八年、1138年,黄公度中状元、林邓中探花、陈俊卿中榜眼、龚茂良中传胪、前四甲都为莆田人,故有魁亚同榜”(莆田人黄公度、陈俊卿同时中状元和榜眼),“析榆未三里,魁亚占双标(黄公度、陈俊卿)古今往来、绝无仅有!还出现“一家九刺史”(唐代林披的后裔,有九个官至刺史)、“一门五学士(唐黄璞进士,其四子也都同列馆职)、”一科两状元“(1076年文武状元分别为莆田人徐铎和仙游人薛奕所得)、和“龙虎榜头孙嗣祖”(指宋徐铎与其祖唐徐寅均为状元)、凤凰池上北联兄”之类美谈。另外“六桂翁”:指的是北宋初莆田人翁乾度的六个儿子分别双双蟾宫折桂的佳话。(按:莆田翁姓,自唐至宋,原居莆田北高竹啸(今竹庄),后迁莆属的蒜岭漆林乡。其族内仕履略。更奇的是:北宋建隆元年(960)录取的莆田进士仅二人,这二人恰好是翁处厚和翁处易。开宝六年(973)录取的莆田进士只二人,这二人恰好是翁处朴、翁处廉。雍熙二年(985)录取的莆田进士只二人,这二人又恰是翁处恭、翁处休。同胞兄弟六人,三榜双折桂,成为科甲佳话。正由于莆田有如此壮观的科举成就,加上学术昌明,著作如林,所以早在宋朝,莆田就以“文献名邦”(宋度宋赞语)、“闽越之地,邹鲁之邦”(宋真字皇帝敕字)、“兴化多进士”(宋王安石赞语)、“莆田人物之盛”(宋朱熹赞语)、“比屋业儒,号衣冠盛处”(宋游酢赞语)、“家习诗书,多出魁人韵士,为中州冠”(宋张友赞语),“莆田,文物之邦”(宋黄公度赞语)、“莆邦文学号邹鲁”(宋黄灏赞语)等美誉著称于世了。重教兴学不仅是莆仙文化名垂天下的根源所在,而且是莆田“文献名邦”最具特色的传家宝。有了这个传家宝,莆田的“文献名邦”,必将迎来更加光辉灿烂的明天。

二、进士人数情况

莆田(兴化)历代共有2308名进士(另一说约2400名),其中宋代1666人(含特奏名进士),明代兴化533名(以县而论全国第一,兴化(闽)533,宁波509,泉州452,余姚376,福州391,苏州386,南昌326,绍兴325,杭州321,吉安304,松江273,广州243,安福232,常州229,徽州226,无锡212,丰城211,抚州211,昆山199,秦和186,常熟186,嘉兴182,台州174,湖州172),清代只有50多名(退步较大)。

三、文武状元情况

自隋朝开创科举制度,到清末科举的废止(1905年),兴化共出了二十三位状元。加上具争议的五代状元徐寅(在历代状元中、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因为诗赋被罢免的状元)。福建莆田历代文状元为十一人、武状元为十二人:

五代(大梁)徐寅 梁开平元年(公元907年)

  北宋 徐铎 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 

  南宋 黄公度 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 

  南宋 郑侨 宋孝宗乾道五年(1169年) 

  南宋 吴叔告 宋理宗端平二年(1235年)

  南宋 陈文龙 宋度宗咸淳四年(1268年)

  元朝 林济孙 元惠宗至元六年(1340年)

  元朝 林亨 元惠宗至正三年(1343年)

  明朝 林环 明成祖永乐四年(1406年) 

  明朝 柯潜 明代宗景泰二年(1451年)

  蔡必胜 南宋乾道二年(1166年)丙戌科武举第一名

  薛 奕 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武举第一名

  陈从龙 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年 武举第一名

  叶岂页 宋宣和六年(1124)年殿试第一名

  林定元 明世宗嘉靖元年(1522)年武举第一名

  廖 标 明世宗嘉靖4年 公元1525年

  陈安定 明世宗嘉靖十六年(1537)年武举第一名

  吴泰来 清世宗雍正二年 公元(1724)年武举第一名

  林 洪 清高宗乾隆18年 公元(1753)年武举第一名

  黄振邦 清高宗乾隆59年 公元(1794)年武举第一名

  康荔芳 清仁宗嘉庆21年 公元(1816)年武举第一名

  周玉辉 清德宗光绪15年公元1889年武举第一名

四、宰相情况

  莆阳历史上出过14位宰相,兹将诏命出任宰执及追赠官位者,列名于后:

  翁承赞,字文尧,莆田县北高人,乾宁三年(896)进士,后梁贞明二年(915)授闽国(今属福建省)门下侍郎同平章事,辅佐闽王王审知,时年56岁。

  陈洪进,字济川、致先,仙游县枫亭人,军旅出身,宋太平兴国二年(977)七月,于平海军节度使兼泉(州)漳(州)观察使任上,献所掌泉、漳两郡及所辖十四县,纳入宋朝版图。宋太宗赐诏嘉纳,以陈洪进为武宁军节度使、同平章事,留京师奉朝请。时年63岁。

  陈靖,字道卿,莆田县荔城人,由德化县(今属福建泉州)尉官至谏议大夫,天圣四年(1026)卒,熙宁元年(1086)宋神宗诏赠尚书左仆射。

  蔡京,字元长,仙游县枫亭人,熙宁三年(1070)进士,崇宁元年(1102)五月,宋徽宗诏以翰林学士丞旨蔡京为尚书左丞。七月,诏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时年55岁。明年正月为尚书左仆射,继加太尉(最高军事长官),进太师。后屡罢屡起,自号“公相”,通治三省(中书、门下、尚书),居相位达九年之久。

  蔡卞(王安石女婿),字元度,仙游县枫亭人,熙宁三年(1070)进士,绍圣二年(1095)十月,宋哲宗诏为尚书右丞,时年46岁。四年,为尚书左丞。

  叶顒,字子昂,仙游县大济人,绍兴二年(1132)进士,乾道元年(1165),宋孝宗诏除端明殿学士,拜参知政事兼同知枢密院事,时年65岁。明年,进尚书左仆射兼枢密使,继诏宰相兼国用使,参政同知国用事。

  陈俊卿,字应求,莆田县城南阔口人。绍兴八年(1138)年进士。乾道三年(1167)十二月,宋孝宗诏拜同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时年54岁。明年十月,授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龚茂良,字实之,莆田县荔城人,绍兴八年(1138)进士。淳熙元年(1174)十一月,宋孝宗诏茂良以礼部侍郎升参知政事,时年53岁。继以首参行相事。五年,受诬卒于贬所。

  郑侨,字惠叔,兴化县(今属仙游)象溪人。乾道五年(1169)年进士。庆元二年(1196),宋宁宗诏为参知政事,明年,进知枢密院事。

  黄镛,字器立,莆田县涵江黄巷人。景定三年(1262)进士。德佑元年(1275)十二月,宋恭帝诏以吴镛兼权参知政事,明年二月升右丞相,参知政事、平章军国兼知枢密院事,景炎元年(1276),宋端宗再授右丞相,与陈文龙共主国事,未赴任。

  陈文龙,字君贲,莆田县城南阔口人,咸淳四年(1268)进士。德佑元年(1275)冬,宋恭帝诏为参知政事,时年43岁。明年五月,宋端宗于福州称制,复以文龙参知政事,坚持抗元斗争,后被俘尽节。

  周如盘,字圣倍,莆田县黄石人,万历二十六年(1598)进士。天启六年(1625)明熹宗诏为东阁大学士,参与机务,继入阁为首辅,阅三月即罢归。

  黄鸣俊,字启甸,莆田县荔城人,万历四十七年(1619)进士。历明神宗、熹宗、思宗三朝,官至右佥都副御史浙江巡抚。隆武元年(1645)唐王朱聿键在福州称制,起用鸣俊为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时年55岁。

朱继祚,字立望,莆田县黄石人。万历四十七年(1619)进士。唐王,隆武元年(1645)诏为东阁大学士,桂王永历元年(1647),诏任东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

  上列十四名莆藉能臣,均以宰相的相关正式名号位居揆席。其所处王朝政治社会背景虽大相径庭,居官风绩及其结局亦不尽相同,然均有朝廷诏命的正式宰相官名,则是不争的史实,亦是判定其宰相身份的基本依据。

五、祖籍福建莆田的部分外地状元(11人)

  潮州籍状元林大钦、吴川状元林召棠。以及莆田黄岸派文武状元九人:

  1、黄仁颖字福佑号潘湖翁 福建晋江潘湖人唐天成丁亥科状元莆阳东里黄滔庶孙欧阳氏出,莆阳黄仁愿之弟(系福建黄姓第一状元)

  2、黄仁泽 福州候官人黄璞五子唐乾宁乙卯科武状元官节度巡官(系中华黄姓第一武状元)

  3、黄定 福建永福龙屿人福建莆田唐大司徒黄碣嗣孙宋乾道壬辰科状元官广东提举

  4、黄由 福建长洲人福建莆田黄岸十八世孙宋淳熙辛丑科状元官刑部尚书

  5、黄朴 福建闽侯人唐大司徒黄碣嗣孙宋绍定乙丑科状元官广东提举

  6、黄观安徽池州贵池清江金墩人。祖籍福建莆田清江境(今黄石清前清后金墩黄远公曾孙黄璋孙黄古子)贡元会元洪武二十四年状元“三元及第”,礼部侍郎。

  7、黄钺字长白又字赓材号钟山 南京下关金墩人明万历辛丑科武状元官南京兵部尚书

  8、黄士俊广东顺德人福建莆田黄岸裔孙万历丁未科武状元武英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

  9、黄仁勇 广东人(1762~1817)清代武状元。字智斋。海阳(今潮州市潮安县)古巷孚中乡人。福建莆田唐桂州刺史开国公黄岸三十世孙。嘉庆元年(1796),嘉庆皇帝丙辰恩科武状元。

六、莆田部分古代名人录汇总表(按姓氏笔画排列)及简介莆仙古代名人录

陈昂[明]

蔡卞[宋]

蔡传[宋]

陈次升[宋]

陈池养[清]

陈谠[宋]

陈道潜[明]

陈德薰[清]

陈洪进[唐]

陈均[宋]

蔡京[宋]

陈吉老[宋]

陈居仁[宋]

蔡戡[宋]

陈可大[宋]

陈旅[元]

陈宓[宋]

陈迁[明]

蔡伸[宋]

陈文龙[宋]

蔡襄[宋]

蔡攸[宋]

陈音[明]

方大琮[宋]

傅楫[宋]

方良永[明]

方崧卿[宋]

傅伫[宋]

郭篯龄[清]

郭良翰[明]

郭尚先[清]

黄彻[宋]

黄公度[宋]

黄璞[唐]

黄寿生[明]

黄滔[唐]

黄廷用[明]

洪希文[元]

黄仲元[宋]

黄仲昭[明]

江春霖[清]

江采苹[唐]

康大和[明]

柯潜[明]

柯维骐[明]

廖必琦[清]

林富[明]

林光朝[宋]

林光世[宋]

林环[明]

林俊[明]

李俊甫[宋]

林麟焻[清]

林嵋[明]林默(妈祖)

林披[唐]

林人中[清]

林宋卿[宋]

林师益[宋]

林文[明]

林文俊[明]

李文利[明]

林豫[宋]

林蕴[唐]

林尧俞[明]

林扬祖[清]

林桢[清]林藻[唐]

林兆恩[明]

彭鹏[清]

彭韶[明]

钱四娘[宋]

宋珏[明]

宋际春[清]

宋廷尊[清]

佘翔[明]

翁承赞[唐]

王凤九[清]

王回[宋]

王迈[宋]

徐寅[唐]

薛元鼎[宋]

余崇龟[宋]

俞良甫[唐]

叶颙[宋]

姚宗之[宋]

朱绂[宋]

郑凤超[明]

郑纪[明]

郑露[唐]

郑良士[唐]

郑樵[宋]

郑侨[宋]张琴(进士)

周瑛[明] 李耕(画家)

吴彬(明宫廷画家)

莆田的历史和文化???

  宋代莆田(时称兴化军)虽偏居东南沿海一隅,但科甲鼎盛,俊秀如林,名扬天下,有“文献之邦”的美誉,成为无可争议的科举文化发达地区。  ...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