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跟姜姓和郝姓有关的演变的资料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1浏览:3收藏

找跟姜姓和郝姓有关的演变的资料,第1张

  姜姓

  一、姓氏源流

  姜(Jiāng 姜)姓源出有三:

  1、出自神农氏,为炎帝之后,以居地姜为姓。据《姓纂》上面记载说:“炎帝生于姜水,因氏焉,生太公,封齐,为田和所灭,子孙分散,后为姜氏,因天水上廛县,汉初以豪族徙关中,遂居天水。”根据《水经渭水注》的解释,是“岐水东迳姜氏城,南为姜水”,也就是岐水的一部分称为姜水。至于岐水,则在今陕西省的岐山县西面。换句话说,几千年前炎帝是出生在这里,以后姓姜的人也发源在这里。又据《元和姓纂》中记载,炎帝神农氏,因生于姜水(今陕西省岐山县西),而以姜为姓。神农氏的后裔姜太公,即吕尚,齐国的创建者,因辅佐周王朝得天下而被封于吕,所以才从封地为姓。战国时,齐国被田和所灭,吕尚的后代分散各地,有姓吕的,也有姓姜的。

  2、出自桓氏改姓。据《通志·氏族略》所载,唐代上元时有桓姓者改为姜姓。

  3、出自其他民族改姓。据《宋书·吐谷浑传》所载,宋时有羌人改姜姓;另有清满八旗姜佳氏改为姜姓;除此以外,今满、侗、瑶、彝、蒙古、土家、保安、白、俄罗斯、朝鲜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炎帝。姜姓出自我国历史上最古老的“三皇”之一的炎帝神农氏的后裔,炎帝神农氏生于姜水(今陕西省渭河支流的岐水,在今陕西岐山之东,源出岐山),以居地命姓为姜。炎帝是姜姓的受姓始祖。虞、夏之际,炎帝裔孙、四岳始祖伯夷,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吕(今河南省南阳县西),建立吕国,再次被赐以祖姓,以续炎帝的香火。春秋时的齐国,其创立者是神农氏的后裔姜太公。由伯夷建立的吕国,在公元前六七八年被楚国所灭,由姜尚建立的齐国,在公元前二二一年被秦国所灭,在吕齐两国被灭亡后,其子孙都有以姜为姓的,他们尊炎帝为姜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姜姓,自夏商以来,分为齐、许、申、甫四国,世有显诸侯,其居戎狄者为姜戎氏,系古戎人一支,为姜姓,原在瓜州(今甘肃敦煌西),逐渐东移入陕,公元前六三八年,为秦所迫,迁至晋南。几千年前炎帝出生的姜水,为中国众多姓氏的发源地,而姜姓得姓则是在今河南南阳一带。姜尚建立的齐国,表明姜姓又发源于山东淄博一带,田和灭齐后,姜子牙的后代子孙散居各地。汉初,居住在河南、山东的姜姓发展为关东大族,时刘邦采纳娄敬建议,迁六国贵族后裔的关东豪族于关中,姜姓被迫徙关中,遂居天水,此际,姜姓还有播迁于江苏、四川等地者。东汉末及三国,有姜维盛于甘肃天水,姜肱盛于江苏沛县,天水一支的姜诗盛于广汉(今四川谢洪南),姜维降蜀后,其后裔居川。两晋南北朝时期,有姜姓为避战乱而从中原徙居江南各地。但由于天水远隔中原,故历千余年长盛不衰,代有显官,直至唐代,天水仍是姜姓的发展繁衍中心,并从中派生出九真(今广西、越南清化省清化一带)姜姓,此支姜姓系天水分支,出自唐舒州刺史姜神翊。姜神翊嫡孙姜公辅在唐德宗时任宰相,后贬为泉州刺史,当是姜姓最早入闽者。有资料表明,唐宋时期姜姓还分布于今河北、河南、浙江、江西、安徽、山东及广东琼山。明朝洪武年间,姜世良先迁至福建泉州龙溪县红豆乡,并于此发迹,其后世子孙又有由此移居于广东陆丰盐墩乡,在广东继续繁荣滋长,其十一世孙姜朝凤于清乾隆二年(一七三七)移居台湾,此期姜姓纷纷向中国南部闽、粤迁徙,而渡海到台湾者,又以来自粤籍居多。当然不乏移居海外者。如今,姜姓在全国分布广泛,北方为其主要分布地,尤以山东省为多,约占全国汉族姜姓人口的百分之十三。姜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六十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三四。

  三、历史名人

  姜 尚:即姜子牙,俗称“姜太公”,吕国(今河南省南阳)人,一说汲县(亦属河南)人,属东夷族,一说属羌族,西周初年的军事家、政治家,周文王、周武王的得力谋臣,他足智多谋,灭商居功至伟,以功封于齐国,成为齐国的开国国君,相传曾作兵书《六韬》。提到姜太公,固然大家耳熟能详,但是,关于他究竟是姓姜还是姓吕,却常常叫人搞不清楚。其实这位辅佐周室得天下有大功的姜太公,由于从先人吕侯治四岳有功,被封于吕,所以他也从封姓,叫做吕尚,子牙则是他的字。《古史考》的说法是这样的:“吕尚,姓姜名牙,掌四岳有功,封之于吕,子孙从封姓。”

  姜 肱:东汉高士,因与弟仲海、季江,俱以孝闻,友爱天至。年七十余终于家。据《后汉书·姜肱传》:“肱 与二弟 仲海 、 季江 ,俱以孝行著闻。其友爱天至,常共卧起。及各娶妻,兄弟相恋,不能别寑,以系嗣当立,乃递往就室。”后以“情重姜肱”喻兄弟友爱。

  姜 维:天水冀县(今甘肃省甘谷)人,三国时蜀汉名将。本为魏将,后归蜀,深得诸葛亮信任,任征西将军,诸葛亮死后,魏军攻蜀,他死守剑阁,蜀主刘禅降魏,他诈降,企图反魏复蜀,事败被杀。

  姜 夔:南宋词人、诗人。字尧章。人称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属江西省)人。自幼随父宦居汉阳,成年后曾出游扬州,旅食江淮,来往湘、鄂等地。30多岁时,在长沙结识诗人萧德藻,萧氏很赏识姜夔的文才,便把侄女嫁给了他。当时正是秦桧当权,姜夔唾弃秦桧的为人,干脆隐居不仕。随后姜夔依萧德藻寓居湖州(今属浙江省),卜居弁山白石洞下。一生未仕,朝夕与白石洞天为邻,结果著作等身。其诗初学黄庭坚,后深造自得,为杨万里所称,词尤有名,精音律能自度曲,又擅书法,有《白石道人歌曲》、《琴瑟考古图》、《白石道人诗集》、《诗说》、《续书谱》等。

  姜 才:濠州(今安徽省凤阳)人,南宋著名将领,以善战有名,后据扬州抵抗元兵,兵败被俘而壮烈牺牲。

  姜 彭:江苏省扬州人,清初著名书画家,画翎毛当时盛称第一,于山水则法明代唐寅,花卉宗元人,老而益精。

  姜 宜:字五峰,如皋(今属江苏省)人,清代女书画家,乾隆时画家姜恭寿之姊。从学于汤密,善墨兰及竹石,笔致颇佳,有管道升之遗法,工诗。

  姜小白:即齐桓公,姜子牙的后裔,春秋五霸之首,他任命管仲为相,在“尊王攘夷”的旗帜下,南征北战,树立霸主威望。

  姜立纲:字廷宪,号东溪,永嘉(今属浙江省)瑞安梅头东溪村人,明代书画家,曾写匾于日使,日使曰:“此中国惠我至宝也”。曾以“善书”闻名海内,并远播日本,被誉为“一代书宗”。卒后,明孝宗皇帝曾遣使谕祭。一生经历景泰、天顺、成化、弘治四朝,从英宗天顺七年授中书舍人,累官至太仆寺少卿。遗著有《东溪书法》一卷,论八法八病。墨迹被收入清《三希堂法帖》,传世作品有瑞安文物馆藏中堂草书《李太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南京博物院藏行书《咏易诗》,故宫博物藏楷书《七言律诗》,以及楷书碑刻多方。

  姜宸英:浙江慈溪人,清初书画家、文学家,为江南三布衣之一。工诗古文,精书法,行草尤入妙,年七十始中进士,曾参予纂修《明史》,有《湛园文稿》、《苇间诗集》等,后人辑有《姜先生全集》。

  姜思周:字周臣,钱塘(今浙江省杭州)人,清代画家,擅长牡丹,钩勒、设色俱绝。嗜酒,醉后逞笔。所作不轻易与人。曾急作一、二幅,付装潢人郭华阳而索其酒资。

  姜炳璋:象山(今属浙江)人,乾隆进士,石泉县知县,多善政,民有“慈父母”之称,又署江浦、重视农田水利建设,修建“姜公堰”。

  姜桂题:安徽亳县人,清军将领,早年效力僧格林沁麾下,后投左宗棠,历任直隶提督、热河都统、兼毅军军统,袁世凯称帝后,封一等爵,袁死后,归附皖系。

  姜镜堂:别名张经圣,又名诚,号稚丹,化名张明、兰芳。湖北省英山杨家坊人,1924年12月考入黄埔军校第三期。1925年加入中国***,黄埔军校毕业后参加北伐。1930年被选为鄂豫皖边区特委委员。次年任中共皖西分区特别临时委员会书记、军事委员会主席。后任工农红军第一军第三师政委、红四军第十二师政委、皖西北特区军委分会主席。1931年10月在肃反中被害。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姜姓在长期的发展繁衍过程中,形成的郡望有:

  天水郡:西汉置天水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省通渭西北)。东汉一度改为汉阳郡,移治冀县(今甘谷东南)。魏恢复天水原名。西晋移治上邽(今天甘肃省天水市)。隋唐天水郡即秦州。

  广汉郡:今广汉市古为雒县。西汉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置广汉郡,辖13县,治所在乘乡(今四川省金堂东),西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置十三州刺史,此为益州,刺史治雒。东汉移治雒县(今四川省广汉北,雒县因雒水流经县境而得名,故城在今北外乡境五里巷。至隋代,雒县县城始徒今雒城镇)。

  2、堂号

  姜姓的主要堂号有以:“天水堂”、“龙泰堂”、“稼穑堂”、“渭滨堂”、“敬睦堂”、“云磬堂”、“森阳堂”等为其堂号。

  五、宗族特征

  1、姜姓自炎帝神农氏以降,后裔分支命氏,共计为二百四十七个姓氏,可知姜姓起源之早。

  2、姜姓是典型的北方姓氏。其源于北方,又盛于北方。

  3、姜姓以孝行著闻。如东汉隐士姜肱,兄弟友善,常同被而眠,故有“姜被”之典故,又东汉广汉人姜诗与其妻以事母至孝闻名。

  4、姜姓字行辈份严谨有序。据一九一七年姜正芳所修《姜氏家谱》所载,江苏常州姜姓一支字行为:“中俊法仁,炳习志士,国良翰广,思茂。”

  ============================================================

  姜姓宗祠通用对联

  〖姜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望出广汉;

  源自姜滨。

  ——佚名撰姜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姜姓的源流和郡望。

  岐水世泽;

  四岳家声。

  ——佚名撰姜姓宗祠通用联

  同上。

  炎农世泽;

  渭水家声。

  ——佚名撰姜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姜太公尝垂钓于渭水之滨。

  天水世泽;

  尚父家声。

  ——佚名撰姜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吕尚,周武王尊为“师尚父”。姜姓,俗称“姜太公”。

  平江保障;

  白石清歌。

  ——佚名撰姜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宋明州人姜浩,字浩然,有节操,以承信郎临平江税务。建炎年间,金兵攻平江,他率军民极力抵御。下联典指南宋祠人、音乐家姜夔,字尧章,因与白石洞天为邻,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人,寓居武康。一生未做官,往来于鄂、赣、皖、苏、浙间,与诗人词客交游。工诗,词尤其出名,又精通音乐。词重格律,音节优美,多为写景咏物及记述客游之作,词集《白石道人歌曲》中,自度曲注有旁谱,琴曲《古怨》中并注明指法,为词与乐谱的合集,又著有《白石道人诗集》、《诗说》、《续书谱》等。

  孝征跃鲤;

  迹溷牧羊。

  ——佚名撰姜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广汉人姜诗,侍奉母亲极孝,其母爱吃鱼,据说有一天,房前忽然涌出泉水,每日清晨从中跃出一对鲤鱼。后官江阳县令。下联典指十六国时前秦冀北人姜宇,字子居,少年时为孤儿,家庭贫苦,为人牧羊,晚上则整夜读书。苻坚为帝时,他官至京兆尹、御史中丞。

  -----------------------------------------------------------------

  〖姜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楚佩分嬃女;

  班捍续大家。

  ——佚名撰姜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清代女书画家姜宜,字五峰,如皋人。善墨兰及竹石,工诗。尝题其弟恭寿画兰云:“楚佩分嬃女,班香续大家”。

  六韬能破敌;

  一榜可封神。

  ——佚名撰姜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姜子牙。又称姜(吕)望、姜(吕)尚,字子牙,原姓姜,周人称之为师尚父或太公望,为周初军事家、谋略家。青年时曾在商都朝歌为吏,后投奔西周,得文王姬昌的赏识。他根据当时敌我双方的具体情况,为姬昌提出了逐步翦商增强自己实力,先求改变力量对比、然后伺机进行决战的谋略方案。经过姬昌施行,终于形成了“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局面,为灭商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牢固的基础。文王死后,他继续辅佐其子武王姬发,进一步削弱商的实力,并最终指挥周军在牧野之战中一举灭商。西周建立后,因功受封于齐。他举贤尚功,因俗而治;重视工商和军队建设,使齐国很快强盛起来,奠定了齐数百年的大国地位。《六韬》虽题为吕望所作,实际上当成书于战国中后期,但不排除其中反映了吕尚的某些军事思想。其真实作者已不可考。下联典指民间传说“姜太公封神”,封来封去,到最后却忘记了自己的名姓,便自封为泰山石敢当。姜太公在唐宋时期曾被奉为武成王,与文宣王孔圣,一武一文;明代以后,虽然关羽成为武圣,姜太公在民间仍很有影响,传说故事很多,巳有“姜太公在此,诸神退位”之说。把石敢当说成是姜太公的化身,正在于渲染石敢当辟邪的民俗信仰。

  -----------------------------------------------------------------

  〖姜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八旬丞相兴大业;

  七岁翰林显奇才。

  ——佚名撰姜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周代姜姓部族首领姜尚,字子牙。曾在昆仑学道,后奉师命辅佐周室。年八旬余,钓渭水边为周文王访得,拜为丞相。后又助武王完成兴周大业。下联典指明代书画家姜立纲,字廷宪,永嘉人。七岁能书,命为翰林秀才。天顺中以法书行于天下,称姜字。日本国门高十三丈遣使求匾,立纲书之。日本使者曰:“此中国惠我至宝也。”

  匾赠东瀛称国宝;

  画成牡丹索酒资。

  ——佚名撰姜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书画家姜立纲,字廷宪,永嘉人。曾书匾赠日使者,使者曰:“此中国惠我至宝也。”下联典指清代画家姜思周,字周臣,钱塘人。擅画牡丹,钩勒、设色俱佳。嗜酒,醉后逞笔,所作不轻易与人。曾急作一、二幅,付装潢人郭华阳而索其酒资。

  壮志未能吞司马;

  大业无惭继卧龙。

  ——佚名撰姜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四川省剑阁县姜维墓联。墓原在剑门关口。后因修川陕公路迁于钵孟寺路湾。

  -----------------------------------------------------------------

  〖姜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出郊祀禖,帝妃履武;

  永巷待罪,周后称贤。

  ——佚名撰姜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姜嫄于郊外踏着巨人的足迹有娠而生后稷。下联典指周宣王姜氏脱簪珥待罪于永港,感宣勤理朝政。

  大孝神侔,幻奇灵于跃鲤;

  孤忠天植,缵茂绩于伏龙。

  ——佚名撰姜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孝子姜诗(广汉人)的典故。下联典指三国时蜀将姜维,字伯约,天水(属甘肃)人,本是魏将,后投奔诸葛亮,受到重用,任征西将军。诸葛亮死后,魏军攻蜀,他死守剑阁,蜀主刘禅降魏,他被迫假降,卧薪尝胆,一直准备反魏复蜀,因事败被杀,功败垂成。“缵”,谓继承。“伏龙”,即卧龙,指诸葛亮。

  雁序情孚,表敦伦于同被;

  鹰扬望重,兆匡世于钓璜。

  ——佚名撰姜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代名人姜伯淮的事典。下联典指2周代姜姓部族首领姜尚,字子牙。

  冠世文章,健羡登瀛学士;

  超群智勇,荣拜征西将军。

  ——佚名撰姜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姜姓宗祠联。上联典指宋文学家姜文达,为“十八学士”之一。下联典指三国蜀将姜维有智有勇事典。

  天序有伦,自昔一衾常棣乐;

  水源在渭,于今远派竹林春。

  ——佚名撰姜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台湾省新竹县北埔乡姜氏家庙联。上联说东汉广戚人姜肱,字伯淮,与两个弟弟仲海、季江相友爱,常常同盖一床被子而眠。姜肱通五经,又懂星纬之学,朝中征召,他不去。桓帝曾派画工绘他的图像,他用被子蒙着头,说有病怕见风。中常侍曹节要征他任太守,他竟遁逃至海边,多年才回家。常棣,《诗经·小雅》篇名,是宴请兄弟的诗,后用来比喻兄弟。下联说姜氏起源于渭水的支流姜水,而本支姜氏则迁到了台湾省新竹县。

  ============================================================

  附录:姜姓典故、趣事

  〖姜姓图腾〗

  姜姓是炎帝族以羊图腾得姓。凡从女的姓都是母系社会确定的姓,是最古老的姓。燧人氏、伏羲氏开始“名物虫鸟兽”、“别姓氏”、“立婚姻”,图腾姓氏之始已有15万年的历史。姜姓始自伏羲,羲从羲,羲从羊,是驯化羊而得姓。姜上羊下母,合为姜姓图腾。羌为姜姓人图腾像。姜子牙是姜姓祖先之一。

  -----------------------------------------------------------------

  〖言归于好〗

  “言归于好”源于《左传·僖公九年》。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连年不断。齐桓公建立霸业后,为了重修诸侯之好,于公元前615年在葵丘召开结盟会议,史称“葵丘会盟”。

  齐桓公是春秋时期齐国的第十五位君主,姓姜,名小白,齐厘公子,齐襄公弟,公元前685年-公元前643年在位,是首先称霸中原的国君。齐桓公在位期间重用鲍叔牙,不计前嫌任命曾辅佐公子纠的管仲为相国。在管仲的主持下,齐桓公在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特别是因地制宜,发展渔业,使齐国富强起来,为称霸奠定了基础。齐桓公曾派遣使臣朝拜刚继位的周僖王,赢得周天子欢心。另外,他召集各国诸侯到北杏开会,被推举为盟主,后又在幽地与宋、鱼、卫曹等八国歃血为盟。参与会议的诸侯国有鲁、亲、卫、郑、许、曹等。在结盟大会上,诸侯国各抒已见,经过激烈的争论,最终达成了一决议:

  第一,不得阻塞水源;

  第二,不得阻挠粮食的流通;

  第三,要尊贤育才,选拔贤士,不得世袭官职。

  盟会结束时,齐桓公最后要求:“凡是参加同盟的各国,大家订立了盟约之后,一定要遵照执行,消除过去的隔阂,重新友好相处。”齐国称霸的局面终于确立,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后来,人们用“言归于好”来表示重新和好。

  -----------------------------------------------------------------

  〖姜肱大被〗

  汉朝的时候,有个人姓姜名肱。他有两个弟弟,一个叫姜仲海,另一个叫姜季江。他们兄弟三人非常的友爱,情同手足。

  兄弟三人形影不离。天天在一起读书、下课又一起温习功课、玩耍、还一起帮家里做家务事。而且三个兄弟缝了一床大棉被每天都睡在一起。

  或许我们会觉得,这种情形在幼年的时候才有可能发生,长大之后不可能,因为已经成家立业了。可是姜肱三兄弟长大之后感情依旧非常的好,好到有时还三个人睡一块,这就真的非常难得。他们三兄弟能同一条棉被,这样到成家之后,感情还这么好,就突显他们三兄弟的确是一条心。

  有一次姜肱跟他的弟弟一同去京城,结果半夜路遇强盗。月光下,强盗面目狰狞,手里的匕首泛出幽幽寒光,看了直叫人打颤。强盗嚣张的晃着明晃晃的匕首一步步逼进抱在一起的两兄弟。突然,哥哥推后弟弟,走上前一步说:“我弟弟还小,我是做哥哥的,我可以牺牲,我要挽救我的弟弟,希望你们放他一条生路。”这时,后面的弟弟也走上前来说道:“不!你不可以伤害我哥哥,还是杀我把!”兄弟俩都争着让对方活着,想到兄弟就要生离死别,俩人不禁抱在一起,痛哭流涕。

  盗贼也不是铁石心肠,也是因饥寒才起盗心。他深深地被兄弟俩的手足情感动了,讲到:我今天终于见到什么叫亲情了。于是抢了一些财物便匆匆离开。

  到了京城里头去办事,有人见到姜肱衣冠不整,穿得很破烂,就问他:出了什么事,你会如此的落魄?但是姜肱用其它种种的言语,来掩饰他被抢的这一段经历,绝口不提被抢的这一段事。因为他深盼盗贼能悔改。

  后来事情辗转传到盗贼那里,他听到姜肱被抢而不说,非常感激,悔恨交加。于是隔天就跑去请求拜见姜肱,亲自把所有抢来的衣物还给了姜肱。并表明痛改之意。姜肱可以说仁慈到极点,怎会不感化人?何况盗贼也是人啊。姜肱他这样的仁慈,这样爱人之心,实在是难能可贵。

  兄弟能和睦相处,父母会感到高兴,而兄弟姐妹就好比是手足四肢一样,父母如同身躯,身躯与四肢能互相搭配,这样才是健全。这也就是常形容的骨肉是一体,手足是一体。所以自古以来,兄弟就要彼此相互友爱、相互提携,长大成人之后,更要相互的帮助。

  现今我们不用像他们三兄弟睡在一起,可是我们兄弟姐妹间也要相亲相爱,互相帮助。我们的一生中和兄弟姐妹相处的时间是最长的,如果一直有个亲人在身边,当遇到困难时,可以帮助你;当不开心时,可以安慰你;当你拥有喜悦时,可以和你共同分享,那是多么快乐的事!现在社会上有些兄弟姐妹互相猜疑,争夺家产,斗的鱼死网破。又为何呢!

  同样,我们人与人之间也要像姜肱兄弟一样,相亲相爱,互相帮助。让世界成为一个和睦、友善、美好的大家庭。

  姜肱因与弟弟们相亲相爱,常同被而眠,故后世人用“姜被”来表示兄弟友爱之情。

  郝姓

  一、姓氏源流

  郝(Hǎo)姓源出有三:

  1、出自子姓,为其始祖为帝乙之子子期之后,以封地名为氏。相传契为商的始祖,他曾助禹治水有功,被舜任为司徒,掌管教化,居于商(今河南省商丘南)。相传其母因吞玄鸟(燕)卵而生下他,故被赐姓子。商族后来不断的壮大,终于在契的14代孙汤的领导下,推翻了夏桀的统治,建立商朝。据《通志·氏族略》及《名贤氏族言行类稿》所载,殷商在第27代天子帝乙即位时,将他的儿子子期封于太原郝乡(今山西省太原),其后子孙也以地为氏,称郝氏。一说郝乡在今陕西省西矮附近,史称郝氏正宗。至于郝氏何时得姓,据有关史料所载,大致是在商朝被周朝灭亡(公元前11世纪)之后。按当时的习惯,子期的后裔便有的以地为氏称郝氏,有的以国为史称商氏,是为山西郝氏或陕西郝氏。

  2、出自复姓郝骨氏所简改。据《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相传炎帝神农氏有称郝骨氏者,为太昊(伏羲氏)的辅佐,其后郝氏中可能就有源自郝骨氏这一支的。

  3、出自他族改姓和小数民族中有郝姓:

  ① 如上党、卢水、汾州郝姓出自匈奴。

  ② 辽西郝姓出自东汉时乌恒人。

  ③ 唐时南蛮有郝姓。

  ④ 西夏人中有郝姓。

  ⑤ 元时都噜别族汉姓为郝姓。

  ⑥ 今土家、满、蒙、回、锡伯等民族均有郝姓。

  得姓始祖:帝乙。相传契为商的始祖,帝喾(高辛氏)之子。契曾助禹治水有功,被舜任为司徒,掌管教化。商族后来不断壮大,至契的十四世孙汤时,推翻了夏桀的统治,建立商朝。殷商的第二十七代君王为帝乙,他将儿子子期封于太原郝乡。公元前十一世纪,商朝被周所灭,按当时的固有习惯,子期的后裔便以居地为氏,称郝姓。他们尊帝乙为郝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始于商末太原郝乡的郝姓,传了一千多年,仍是以今山西太原一带为其繁衍中心。秦汉之际,郝姓人已逐渐向山西其他地方以及陕西、河南、河北等附近境内繁衍播迁。晋末,由于官职调迁,郝姓有一支自太原徙居润州丹扬(今安徽省当涂县东北小丹阳),传七世有郝回,在南朝梁任江夏太守,又自丹阳徙至安陆(今属湖北省)。两晋南北朝时,虽社会动荡,但居山西之郝姓由于山西特殊的地理位置,所受波及不大,但河北之郝姓有避战乱而迁山东者,河南之郝姓有迁安徽者。隋唐之际,社会安定,郝姓在陕西京兆一带繁衍壮大,并形成郝姓历史上的第二大郡望——京兆郡。并有郝姓徙湖北、四川者。北宋灭亡后,郝姓有南迁江南者,而世居汾州(今山西省汾阳)的著名画家郝章为避战乱,兵火后迁居阆州(今四川省阆中)并落籍当地。唐宋以前,郝姓主要还是以中原地区为其繁衍的中心地带,至于郝姓南迁,较他姓要晚,规模也要小的多。唐宋之际,南方的一些地方才出现了较多的郝姓人家。元末时,灾疫不断,农民起义军四起,后互相攻伐,导致中原、华东、华中人口锐减,明初洪武年间,郝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今河北、北京、山东、天津等地。明清之际,郝姓在南方各地的分布渐广,湖南、福建等省都有载入史册的郝姓人物;同时在东北的辽宁等省也有了郝姓的聚居点。清代时,世居山西北部的郝姓跟随走西口的风潮,有迁内蒙、甘肃者;而居于福建的郝姓则有渡海赴台,进而入南洋新加坡等地者。但是,此期郝姓仍是以北方为其分布繁衍的中心。如今,郝姓在全国分布甚广,尤以河南、山西、河北三省为多,这三省的郝姓约占全国汉族郝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九。郝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七十一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三。

  三、历史名人

  郝 隆:字仕治,晋代人,官荆州刺史桓温的南蛮参军。农历七月七日,人们都在晒衣服,唯有郝隆睡在院中,有人问他为甚麽,他答道:“晒我腹中的书罢了。”

  郝 昭:字伯道,三国时魏国太原人,为杂号将军。镇守河西四十余年,军民畏服。诸葛亮围困陈仓,昭与之对峙二十余日,亮不克而退,昭因此被赐为爵列侯。他反对厚葬,提倡薄葬,并身体力行。

  郝 澄:句容(今属江苏省)人,宋代画家,他所作道释、人马,笔墨清劲而善于设色。

  郝 质:介休(今属山西)人,北宋将领。少年从军,挽强第一。以防御西夏、平贝州贼乱有功,累迁六宅使。其治军严谨,犯者不贷,而犒赏优厚,平时自奉俭约,尤笃于信义。

  郝 章:汾州(今山西省汾阳)人,宋代画家,长于画人马,与路皋橐驼、张远山水并称“河东三绝”。

  郝 惠:河东(今山西省永济)人,宋代画家,善山水人物,为燕文费之师。

  郝 经:字伯常,顺天(今北京市)人,先世泽州陵川(今属山西省)人,元代名臣、学者、书画家,也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外交家、史学家、哲学家。累赠昭文馆大学士、司徒、冀国公。其字画天资高古,取众人之长为己有,故其笔画俊逸,遒劲,无倾侧妖媚之态,为当世

山东阳信西郝村字辈:“正大光明殿玉思书龙凤呈祥”

山东鲁西南郝氏字辈:“广红为敬良,以青照来现,福立庆安祥”。(巨野郝氏家族理事会郝兆顺提供)

山东泗水县郝氏字辈:“宝善昭余庆钦正齐荣广”

山西盂县郝氏字辈:“德培清长世恩荣国泰安”。

山东莘县王庄集乡后侯庄铺村字辈“东方朝丙瑞,庆广福记德”。

山西新绛郝氏字辈:“纲墨吉绣仁升玉长成洪”。

河北藁城郝氏字辈:“从文鸣连正玉思清”。

河北尚义县郝氏字辈:“天子万年春常在,熙朝千载庆丰麟。”

河北阳原县要家庄乡大盐厂村郝氏字辈:“有进学义功,凯科取世文,吉善天恩报,志愿炳生荣。”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由山西洪洞县迁来)。

江苏沛县郝氏字辈:“常海慎重时维宏隆金玉人才木火水土中心允敬大本克吨世承先训记作思存昭良其续传后延恒”。

河南唐河郝氏字辈:“本立而道生修身以齐家有容德乃大”。

山东烟台郝氏字辈:“国久承光万代永兴允希广士坯庭言忠允笃有维元丕廷宝嘉绪立昌”。

重庆南彭郝氏字辈:“邦启登风世大文联如怀祖德永远光先”。

辽宁辽阳郝氏字辈:“文万庭玉广春景庆西成殿云富久贵忠永谱占魁”。

四川夔州郝氏字辈:“光耀祖先德文章继世昌传家维孝友富贵永连芳”。

郝氏晒书堂一支字辈:“忠心允敬大本克”。

郝氏一支字辈:“时保大选应明起玉永全连富耀(曜)林勇江宏晋庆高浩安团吉旺润国志春晓泽家兴百利培槐文有守壮坤洪广依瑜卫康登相”。

郝氏一支字辈:“本清继源诗书洪祥仁义发家安邦兴国”。

河南商丘郝氏字辈:镕芳万德天佩永明廷克宁伯汝月来尚齐(分支第九世开始,≈1631)

河北河间沙河桥镇东苑各庄村郝氏字辈:“国继广大宪 寿运奉廷彦”

河南濮阳郝道期郝氏字辈:“新景怀洪兆 继世振宇文”

陕西府谷郝家角村郝氏字辈:金正玉万文 治仲明秉增

郝氏一支字辈:“文运洪开钟毓贤才荣家光国万世永怀”。

安徽六安市寿县炎刘镇磨湾郝氏一支字辈:“廷恩广佩世泽绵祥安登善庆远道昭光”。

安徽安庆市地区郝氏一支字辈:成受荣道、思文鼎广、万良孟仲、继正朝邦、本同启秀、忠敬嘉祥、希先一志、善应名彰、仁昭义立、裕世之纲、开宗永发、衍庆咸昌。

皖北萧县郝氏字辈汇总 :

凡例  旧谱修于兵火之后,其中缺略者甚多,今一仍之;以族姓繁衍命名,不无淆乱今自十四代以后变成十六字定位宗派:

达 仁 继 启 振 鸣 盛 朝 景 行 唯 念 立 德 孔 昭

又八六年七修家谱,增编字辈20字定位辈分:

先 祖 炳 忠 义 后 昆 宜 敬 承 兴 华 书 益 世 鸿 志 青 云 峰 二十字诗句定位辈绪  八六年七修家谱 考证人员:萧县 西郝楼:20代 郝盛权 郝新庄:19代 郝鸣华 刘阁村:21代 郝朝栋 郝新庄村:20代 郝盛泉 东郝楼 20代 郝盛五 郝盛祥

山东省巨野县柳林镇亦有很多姓郝的人。

山东省莱芜市莱城区羊里镇有郝中荣村,姓郝,族谱遗失。

河南省安阳县(彰德府)吕村乡朱村郝氏字辈:平生永思春,和顺布宗亲,大孝常光祖,纯忠自显君。(明朝初期自山西洪洞县迁来,十代后续20字辈。)

郝的拼音是hǎo。

1、郝是中国传统姓氏之一,在2014年《百家姓》排行第88位,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三,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

2、最早源于姜姓,出自炎帝神农氏的别称郝骨氏,属于复姓省文简改为氏;一支源自子姓,奉商朝天子帝乙为始祖。

3、帝乙即位时,将他的儿子子期封于太原郝乡(今山西太原),其后世子孙以地为氏,称郝氏;另一部分源于其他少数民族,皆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4、郝,读音作(hǎo)或(he)。《广韵》呵各切,《集韵》《韵会》《正韵》黑各切,从音壑(he)。

郝姓起源:

1、源于姜姓,出自炎帝神农氏又称郝骨氏(又称郝省氏或赫胥氏),属于复姓省文简改为氏。《新唐书·宰相世系》所记载:“郝氏出自郝省(骨)氏,太昊之佐也。

2、商帝乙之世,裔孙期封于太原之郝乡,因以为氏。”据史籍《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相传,在炎帝神农氏又叫郝骨氏,为太昊的辅佐大臣,曾帮助太昊治理部落。

3、郝氏家谱关于郝乡的记载,在南朝梁武帝时任江夏郡太守的郝廻写的“丹阳郝氏源流总序”一文中称:“郝氏出于赫胥,为太昊佐臣,曰郝省。”

4、本风姓,商帝乙之世,裔孙期初封大原于郝,为邦国,后因以为氏,凡郝皆其后也。至春秋时郝为小国,迨隶盩厔之终南,徙并州之太原,周末自终南徙巴蜀汉中。

河南南阳唐河郝氏家谱:宛东郝氏字辈:本立而道生,修身以齐家,惟善国之宝,有容德乃大(待续)最早居住地:在唐河县东王集乡王庄村的小郝岗(俗称“小岗”),河南南阳东部这一支郝氏家族,据祖上讲,是明初时从山西洪洞迁过来的。还有一说,是从周口扶沟迁来的。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续过一次家谱,但续的比较简单。以后有机会有条件,应当好好地考证,认真地办好这件大事。说起“小岗”,南阳东姓郝的人都知道,这是姓郝的老庄。郝氏最早居住在这里,后来逐渐分居到周围的地方。现在小岗保存完好的一块最早的墓碑,1807年(清朝嘉庆十二年)立的“从”字辈祖“郝从甸”的墓碑,上刻“皇清待赠显郝公从甸邢氏之墓”,距今已经200年多了在碑上还刻有:“男缨、纟委、旺南、纟寻;孙:本端、本嵩、元秦、本琳、清泰、本道、本淳、本瑚、本祥、本一、本淑、本理;曾孙:立相、仕、爱、岱、贞、杰、人、坤、森、常、果、教、伦奉祀”从上可以看出,1807年立碑时,“郝从甸”有四子、十二个孙子、十三个曾孙。这是一份极其珍贵的文字记载。八十年代初整理的小岗东楼院、西楼院的家谱是:一、东楼院支脉“显”字辈世祖郝显龙“宏”字辈世祖郝宏德“从”字辈世祖郝从甸(四子)“丝”字辈世祖长门郝缨(小岗,少白寺刘清,老岗,杨岗,吉庄,魏庄,郝大营西头,下李庄西头)二门郝委(王庄,郝小庄西头,魏庄,下李庄西头,郝大营)三门郝旺南(南安庄)四门郝寻(翟庙,郝楼西头,郝大营)二、西楼院支脉“显”字辈世祖郝显凤、显政、显章、显清“宏”字辈世祖郝宏学、宏智、宏涛、宏臣“从”字辈世祖郝从方、从贤、从安“丝”字辈世祖长门郝猛(小郝岗西头,大、小桃园)二门郝杰(下李庄东头,郝马庄,大郝庄,小郝庄)小岗东楼院“丝”字辈世祖的名字说明长门:郝缨。“缨”是指古代帽子上系在颔下的带子。二门:郝緌。“緌”指帽带打结后下垂的部分。“緌”字,左右结构,左边是“纟”旁,右边是“委”。现代汉语词典可以查到这个字,读音念“rui”,三声。三门:郝旺南。按碑刻,旺南公曾为清朝监生(太子监的学生)。四门:郝纟寻。按碑刻,并不是“纟寻”字,实际是一左右结构字,左边为“纟”旁,右边的上面是“彐”,中间是“巛”,下面是“寸”。此字目前在汉语词典中查不到,也不清楚读音。只能推测,此字与“缨”、“緌”的意义相近。据传,在“本立而道生”之前的七个字辈是:“希梦光显宏从丝”。“宏从丝”的意思是:宏大的事业从一丝一毫做起。“希梦光显”的含义,尚不明白。“本立而道生,修身以齐家”,出自孟子的《大学》;“为善国之宝,有容德乃大”,来自儒家思想。“为善国之宝,有容德乃大”这十个字辈中的“为”字,有用“惟”字的,有用“唯”字的,还有用“维”字的。“为”、“惟”、“唯”、“维”这几个字,哪个字更准确些呢?仔细比较,“为”字更准确些。因为,在“本立而道生,修身以齐家,为善国之宝,有容德乃大”这二十个字辈中,每五个字辈中都有一个虚词,分别为“而”、“以”、“之”、“乃”。如果是“惟善国之宝”或“唯善国之宝”,句中就有两个虚词了。所以,不会是“惟”或“唯”。如果是“维善国之宝”,从意思上说,“维”与“善”也不好搭配在一起。所以,也不会是“维”字。只有“为善”,与后面一句中的“有容”正好对称

个人搜集的有关太原历史地理文化的地方志和地情资料

山西历史地名词典

山西历史政区地理

山西社会大观

山西东西论

山西省地理

山西历史

山西新华书店志

山大往事

三晋风云

上社郝氏家族史(家谱)

太原府志集全

太原风景名胜志

太原图志

太原方志30年

太原概览

阳曲县志(康熙年版复制本,一套4册)

阳曲县志(道光年版复制本,一套4册)

太原县志(嘉靖年版,电子扫描版)

太原县志(道光年版,电子扫描版)

太原市南城区志

太原市南郊区志

太原市小店区志(样本,上下两册)

古交志(电子扫描版)

向阳镇志

太原市北城区地名志

太原市北城区地名志(增补本)

太原市南城区地名志

太原市河西区地名志

太原市北郊区地名志

太原市清徐县地名志

太原市阳曲县地名志

太原市城市街名和农村村名汇册(1964年版)

太原市城区街巷名称汇集(1982年版)

太原市城区街巷标准地名录(1987年版)

太原市城区街巷标准地名录(1999年版)

太原市街巷标准地名录(2008年版)

太原市门牌新旧号码对照簿(2006年版)

太原行政区划沿革简史

太原行政区划沿革资料

太原市行政区划资料(1982年版)

太原市行政区划简册(1985年版)

太原市行政区划简册(1987年版)

太原市行政区划简册(1989年版)

太原市行政区划简册(1999年版)

太原市行政区划简册(2004年版)

太原市行政区划简册(2005年版)

太原市行政区划简册(2009年版)

太原市行政区划简册(2010年版)

太原市行政区划简册(2011年版)

今日太原

当代中国城市——太原

民国太原

太原回眸

太原解放(2007年版)

太原解放(2009年版)

太原解放档案文献图集(老照片集)

太原——纪念太原解放四十周年(老照片集)

老太原(老照片集)

太原老城(老照片集)

晋阳文化研究丛书(一套13册)

晋阳文化研究(第四辑)

晋阳文化研究(第五辑上、下两册)

龙城太原(1991年版,仅有其中1册)

龙城太原(1998年版,一套12册)

龙城太原(2009年版,一套12册)

太原指南(1935年版复制本)

太原指南(2003年版)

太原历史故事(一套3册)

太原园林史话

太原史话(1956年版)

太原史话(1959年版)

太原史话(1961年版)

太原史话(1979年版)

太原史话(1984年日文版)

太原史话(1992年版)

太原史话(2000年版)

晋源史话

太原市晋源区旅游漫谈

古太原县城

晋祠故事(一套10册)

晋祠风光(1961年版)

晋祠揽胜

晋祠

太原文物名胜录

遗失的历史——太原市老城区濒危文物古建调查

中国文化奇人——傅山

傅山诗苑

太原地理

太原工业百年回眸(中编上、下两册)

话说太原

名都自古并州

太原抗日风云录

太原解放接管纪实

新太原50年纪事(一套3册)

华北最后一战

太原老区

血证

太原赋

太原史稿

太原经济百年史

太原古代经济研究

巨变中的太原(一套5册,1960年版)

沧桑阅尽话太原(稿本)

另有清末至1999年太原老地图原版及复制版20余张

问题一:郝这个字念什么 望采纳,O(∩_∩)O谢谢

拼 音

hǎo

部 首 阝

笔 画 9

五 行 金

五 笔 FOBH

生词本

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1古地名,在今中国陕西省户县和周至县。

2姓。

相关组词

娄郝 郝郝 郝钟 郝蝉 更多

相关谜语

“郝”为谜底的谜语

1残阳如血(打一字)

百科释义

出自子姓,其始祖为帝乙。相传契为商的始祖,他曾助禹治水有功,被舜任为司徒,掌管教化,居于商(今河南商丘南)。相传其母因吞玄鸟(燕)卵而生下他,故被赐姓子,相传为火正,又称阏伯,所以子姓也叫赤姓,又叫郝姓。商族后来不断的壮大,终于在契的14代孙汤的领导下,推翻了夏桀的统治,建立商朝。据《通志・氏族略》及《名贤氏族言行类稿》所载,殷商在第 27代天子帝乙即位时,将他的儿子子期封于太原郝乡(今山西太原),其后子孙也以地为氏,称郝氏。郝姓,在2014年《百家姓》排行第77位,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三。 查看百科

英文翻译

Hao

问题二:郝字在性中念什么? 答--郝[hao读第三声]。

问题三:郝姓这个字三才五行中属于什么 五行属金,14划

问题四:郝姓的名人 郝隆:字佐治,山西省原平市东社镇上社村人。为东晋名士,生性诙谐。年轻时无书不读,有博学之名。后投奔桓温,官至南蛮府参军。七月七日见富裕人家暴晒绫罗绸缎,就仰卧太阳下,露出腹部。有人问,你这是干什么呢?郝隆答,我晒我腹中书。这就是典故“郝隆坦腹晒书”的由来。在上社村,有一块清代同治年间所立的石碑,石碑上记述有郝隆“坦腹晒书”的故事。郝昭:字伯道,太原人,为人雄壮,身长九尺,猿臂善射,深有谋略。为杂号将军,镇守河西。曹真举荐郝昭守陈仓,迁镇西将军。诸葛亮大军逼近陈仓,先使魏延攻打,但连日无功致魏延说此城难打,诸葛亮大怒欲斩。郝昭的同乡靳详请缨游说郝昭投降,但为郝昭厉绝归降。诸葛亮强攻,激烈的攻城器械城后,郝昭以三千拒守诸葛亮三十万,相持二十余日,诸葛亮无计可破。当诸葛亮斩魏的援军王双后,因粮尽而乘机退兵。曹睿下诏嘉许郝昭的善守,赐爵关内侯。后再引见慰劳,正想重用时郝昭病亡。郝懿行:今山东栖霞人,清代著名的经学家、训诂学家、嘉庆年间进士。他曾官至户部主事,长于名物训诂考据之学,于《尔雅》用力最久,撰《尔雅义疏》、《山海经义疏》,援引各书,考释名物,订正讹谬。另有《易说》、《书说》、《郑氏礼记笺》、《春秋说略》、《竹书纪年校正》等书。郝摇旗:明清之际李自成农民起义军的一员猛将,初在军中当旗手,故而得名。闯王牺牲后,与李锦等联合抗清,在湖南、广西大败清军。后因在军中受歧视,退回湖北,在攻打四川巫山时被俘牺牲。郝经:泽川陵川(今属山西省)人,集学者、谋士于一身。他曾在金亡后迁于河北,住在元将张柔家,得以阅读张的藏书。宪宗时入忽必烈(即元世祖)王府,甚受 信任。中统元年(1260年),以翰林侍读学士的身份使宋,被贾似道扣留于真州(今江苏仪征)。郝经一生著作较多,主要有《续后汉书》、《陵川集》等。郝澄:句容(今属江苏)人,宋代画家,他所作的道释、人马,笔墨清劲,善于设色,一生努力进取,其愈后,名气也愈大。郝定:兖州泗水(今属山东)人,金末山东红袄军首领。他曾率军攻克滕、兖、单诸州,莱芜、新泰等10十多个县,设立政权,国号汉,年号顺天。郝孝德:平原(今山东平原西南)人,隋末农民起义领袖。他曾聚数万人起义,转战于黄河下游以北地区,加速了隋王朝的灭亡。秦有上卿郝晏,相传是期的后裔,其孙郝援,任太原守。西汉有以廉洁闻名的郝子廉;郝贤,以上谷(今河北怀来县)太守从大将军击匈奴,封众利侯;郝党,封亭乡侯。东汉有郝孟真,善方术,曹操使其领诸方士。西晋有匈奴人民起义领袖郝散,曾进攻上党(今山西襄垣东),诛杀官吏。唐代有高宗朝宰相郝处俊。宋代有画家郝士安、郝锐。金国有郝守宁。明末有学者郝锦。郝洪昌:1910年8月16日生于河北沧州县。沧州是我国著名的武术之乡,当地人习武成风,拳脚功夫都得自家传。郝师之父郝继春是当地清朝武举人高经奎的高足,能将一把一百二十斤重的青龙大力舞得如扯旗一般随心所欲。郝鸿昌武师从小随其父亲习武,得八极拳、劈挂拳、二郎拳、查拳和器械等之精髓。1928年,曾追随孙中山先生参加辛亥革命的原 爱国人士张之江先生倡导中华武术,在南京成立了中央国术馆。1929年,年仅19岁的郝鸿昌即考进中央国术馆就读,在国术馆副馆长、神枪李书文的第一代高足张宪(字骧伍)将军指导下,进一步深造八极拳,并在国术馆其他名家张树声、李景林、高振东、王子平、马英图、朱国福等的指导下,学得形意、八卦、太极、拳击、摔跤等,是当时馆中踢打摔拿的全能高材生,并与马英图、朱国福结为“金兰之交”。1932年毕业时以优异成绩留馆任教。1933年全国武术国考,郝师以八极拳之技法,获无级>>

问题五:郝姓的字辈 山东阳信西郝村字辈:“正大光明殿玉思书龙凤呈祥”山东鲁西南郝氏字辈:“广红为敬良,以青照来现,福立庆安祥”。(巨野郝氏家族理事会郝兆顺提供)山东泗水县郝氏字辈:“宝善昭余庆钦正齐荣广”山西盂县郝氏字辈:“德培清长世恩荣国泰安”。山东莘县王庄集乡后侯庄铺村字辈“东方朝丙瑞,庆广福记德”。山西新绛郝氏字辈:“纲墨吉绣仁升玉长成洪”。河北藁城郝氏字辈:“从文鸣连正玉思清”。河北尚义县郝氏字辈:“天子万年春常在,熙朝千载庆丰麟。”河北阳原县要家庄乡大盐厂村郝氏字辈:“有进学义功,凯科取世文,吉善天恩报,志愿炳生荣。”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由山西洪洞县迁来)。江苏沛县郝氏字辈:“常海慎重时维宏隆金玉人才木火水土中心允敬大本克吨世承先训记作思存昭良其续传后延恒”。河南唐河郝氏字辈:“本立而道生修身以齐家有容德乃大”。山东烟台郝氏字辈:“国久承光万代永兴允希广士坯庭言忠允笃有维元丕廷宝嘉绪立昌”。重庆南彭郝氏字辈:“邦启登风世大文联如怀祖德永远光先”。辽宁辽阳郝氏字辈:“文万庭玉广春景庆西成殿云富久贵忠永谱占魁”。四川夔州郝氏字辈:“光耀祖先德文章继世昌传家维孝友富贵永连芳”。郝氏晒书堂一支字辈:“忠心允敬大本克”。郝氏一支字辈:“时保大选应明起玉永全连富耀(曜)林勇江宏晋庆高浩安团吉旺润国志春晓泽家兴百利培槐文有守壮坤洪广依瑜卫康登相”。郝氏一支字辈:“本清继源诗书洪祥仁义发家安邦兴国”。河南商丘郝氏字辈:芳万德天佩永明廷克宁伯汝月来尚齐(分支第九世开始,≈1631)河北河间沙河桥镇东苑各庄村郝氏字辈:“国继广大宪 寿运奉廷彦”河南濮阳郝道期郝氏字辈:“新景怀洪兆 继世振宇文”陕西府谷郝家角村郝氏字辈:金正玉万文 治仲明秉增郝氏一支字辈:“文运洪开钟毓贤才荣家光国万世永怀”。安徽六安市寿县炎刘镇磨湾郝氏一支字辈:“廷恩广佩世泽绵祥安登善庆远道昭光”。安徽安庆市地区郝氏一支字辈:成受荣道、思文鼎广、万良孟仲、继正朝邦、本同启秀、忠敬嘉祥、希先一志、善应名彰、仁昭义立、裕世之纲、开宗永发、衍庆咸昌。皖北萧县郝氏字辈汇总 :凡例  旧谱修于兵火之后,其中缺略者甚多,今一仍之;以族姓繁衍命名,不无淆乱今自十四代以后变成十六字定位宗派:达 仁 继 启 振 鸣 盛 朝 景 行 唯 念 立 德 孔 昭又八六年七修家谱,增编字辈20字定位辈分:先 祖 炳 忠 义 后 昆 宜 敬 承 兴 华 书 益 世 鸿 志 青 云 峰 二十字诗句定位辈绪  八六年七修家谱 考证人员:萧县 西郝楼:20代 郝盛权 郝新庄:19代 郝鸣华 刘阁村:21代 郝朝栋 郝新庄村:20代 郝盛泉 东郝楼 20代 郝盛五 郝盛祥山东省巨野县柳林镇亦有很多姓郝的人。山东省莱芜市莱城区羊里镇有郝中荣村,姓郝,族谱遗失。河南省安阳县(彰德府)吕村乡朱村郝氏字辈:平生永思春,和顺布宗亲,大孝常光祖,纯忠自显君。(明朝初期自山西洪洞县迁来,十代后续20字辈。)

问题六:郝字做姓时有什么寓意 郝姓的起源是出自商末的地名。

传说远古时代的太昊,相传即伏羲氏(又传说他是古代东夷族的首领)。太昊的佐臣郝骨氏,辅助太昊治理部落。到了商朝末期,郝骨氏的裔孙期,被商帝乙封在太原郝乡。于是期的后代就以封地名为氏,就是郝氏。

此即《新唐书・宰相世系》所记载:“郝氏出自郝省(骨)氏,太昊之佐也。商帝乙之世,裔孙期封于太原之郝乡,因以为氏。”

除此之外,郝姓中还有一些少数民族血统。据《姓氏考略》记载“乌桓有郝氏,又唐时土蛮有郝、杨、刘三姓。望出太原、京兆”。乌桓也作乌丸,古族名,东胡族的一支,秦末东胡遭匈奴击破后,部分迁乌桓山,因以为名。乌桓族以游牧射猎为生,汉武帝以后归附汉,活动在我国北方。乌桓族中就有一些以郝为姓的人。唐代南方蛮族中也有以郝、刘、杨为姓氏的。可见,除了商朝末期以地名为姓氏的郝氏外,古代北方及西南的少数民族中也有郝姓。

历史上郝姓的著名人物有不少,秦有上卿郝晏,相传是期的后裔,其孙郝援,任太原守。西汉有以廉洁闻名的郝子廉;郝贤,以上谷(今河北怀来县)太守从大将军击匈奴,封众利侯;郝党,封亭乡侯。东汉有郝孟真,善方术,曹操使其领诸方士。三国魏有杂号将军郝昭。西晋有匈奴人民起义领袖郝散,曾进攻上党(今山西襄垣东),诛杀官吏。隋末有农民起义首领郝孝德,于大业九年(613年)聚众数万人起义,曾攻打章丘,又活动于黄河以北,后归瓦岗军,封平原公。唐代有高宗朝宰相郝处俊。宋代有画家郝澄,还有画家郝士安、郝锐。金国有郝守宁;金末有山东红袄军首领郝定。元代有泽州、陵川(今属山西)人郝经,他家贫好学,甚受元世祖忽必烈信任,任名臣,中统元年(126o年)曾以翰林诗读学士使宋。他的文采不俗,治学务求实用,著作有《续后汉书》、《太极演》、《通鉴书法》等。明末有学者郝锦、农民起义军将领郝摇旗。清代有著名经学家、训诂学家郝懿行,他长于名物训诂考据学,撰有《尔雅义流》、《竹书纪年校正》等书。

现在, 郝姓在以人口数量多少为序的中国百家姓氏中排名第71位。郝(Hǎo)姓源出有三:

1、出自子姓,为其始祖为帝乙之子子期之后,以封地名为氏。相传契为商的始祖,他曾助禹治水有功,被舜任为司徒,掌管教化,居于商(今河南省商丘南)。相传其母因吞玄鸟(燕)卵而生下他,故被赐姓子。商族后来不断的壮大,终于在契的14代孙汤的领导下,推翻了夏桀的统治,建立商朝。据《通志・氏族略》及《名贤氏族言行类稿》所载,殷商在第27代天子帝乙即位时,将他的儿子子期封于太原郝乡(今山西省太原),其后子孙也以地为氏,称郝氏。一说郝乡在今陕西省西矮附近,史称郝氏正宗。至于郝氏何时得姓,据有关史料所载,大致是在商朝被周朝灭亡(公元前11世纪)之后。按当时的习惯,子期的后裔便有的以地为氏称郝氏,有的以国为史称商氏,是为山西郝氏或陕西郝氏。

2、出自复姓郝骨氏所简改。据《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相传炎帝神农氏有称郝骨氏者,为太昊(伏羲氏)的辅佐,其后郝氏中可能就有源自郝骨氏这一支的。

3、出自他族改姓和小数民族中有郝姓:

① 如上党、卢水、汾州郝姓出自匈奴。

② 辽西郝姓出自东汉时乌恒人。

③ 唐时南蛮有郝姓。

④ 西夏人中有郝姓。

⑤ 元时都噜别族汉姓为郝姓。

⑥ 今土家、满、蒙、回、锡伯等民族均有郝姓。

得姓始祖:帝乙。相传契为商的始祖,帝喾(高辛氏)之子。契曾助禹治水有功,被舜任为司徒,掌管教化。商族后来不断壮大,至契的十四世孙汤时,推翻了夏桀的统治,建立商朝。殷商的第二十七代君王为帝乙,他将儿子子期封于太原郝乡。公元前十一世纪,商朝被周所灭,按当时的固有习惯>>

问题七:郝姓起名,想有个俞字,想知道姓名学俞怎么读!? 俞 [yú]

文言叹词,表示允许:~允(原指帝王允许臣下的请求,后在一般书信中用作请对方允许的敬辞)。

安:“古圣人不以感私伤神,~然而以待耳”。

姓。

俞 [yù]

古同“愈”,更加。

病愈。

俞 [shù]

同“腧”。

至于说名字中怎么读,主要看这个字的意思。

如果是父母双方姓氏,读[yú]

如果是增益的意思,读 [yù]

腧是穴道的意思,一般不作为名字读音。

问题八:郝姓起名,名字中带有《一》字的,请有学识的帮忙, 60分 郝静一。谐音:静依,温柔娴静且小鸟依人,最好是女孩

郝坚一。谐音:坚依,依人但又坚强而独立,最好是男孩

郝一佳。谐音:一家,一辈子一家都和睦和乐,男女都行

郝一啸。象征:虎啸山林,建业有才,最好是男孩

郝一笑。象征:古灵精怪,欢脱可爱,男女都行

郝一铭。谐音:一鸣惊人,创业有成,男女都行

(实在想不出了,请见谅,还有,最好不要起名 郝建 )

问题九:想找一个郝氏的文字解释 和我姓王我心亡。。。。这样的 有嘛? 我姓郝我心好。

赫[赫,读音作hè(ㄏㄜˋ)]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赫胥氏,出自远古时代赫胥氏部落,属于以部落名称为氏。

著名东汉史学家应劭(公元153~196年)所著的《风俗通义》中记载:“赫胥氏之后有赫氏、赫胥氏。”这在明朝史学家王圻(公元1530~1615年)所著的《续文献通考·氏族典》中第十一卷盘古氏至三皇一燧人氏之间衍生姓氏的记载中也有说明:“自大騩氏至无怀氏等十九氏衍生姓氏有赫氏、赫胥氏、赫苏氏。”

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史学家何拔儒在整理四川省盐亭县的天垣场盘垭村所发现的盘古王表时发现:赫胥氏,就是约在公元前5071~前4170年间的帝王,其世系承传为:浑沌氏(共七代)→葛天氏(共四代)→女娲氏→伏羲氏→赫胥氏→东户氏(共十七代)→皇覃氏(共七代)→启统氏(共三代)→吉夷氏(共四代)。

到公元前4171~前3150年的帝王世系承传为:仓帝史皇氏→柏皇氏(共二十代)→中皇氏(共四代)→大庭炎帝氏(共五代)→粟陆氏(共五代)→昆仑氏(共十一代)→西陵氏→文昌、夸父、歧伯、金二伯、嫘祖。

到约公元前3151~前2230年的帝王世系承传为:轩辕氏(共三代)→祝融氏(共二代)→昊英氏(共九代)→古皇有巢氏(共七代)→朱襄氏(共三代)→阴康氏(共三代)→无怀氏(共六代)→神农氏(共八代)。

到约公元前2231~2045年的帝王世系承传为:黄帝有熊氏(共三代)→颛顼→帝喾→尧→舜→禹。

赫胥氏,为母系氏族社会的群落称谓,是传说历史,严格地讲,还不是真正姓氏学意义上的姓氏概念;但其后裔分衍有赫氏、赫胥氏、赫苏氏,则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第二个渊源:源于子姓,出自商朝末年王公贵族囚禁之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据典籍《荀子·议兵》记载:“纣刳比干,囚箕子,为炮烙刑。”商朝末年纣王因群臣力谏其政,怒而剖杀了王叔比干,还将另一王叔箕子囚禁起来,准备用炮烙酷刑之,以镇群臣之口。后因诸多大臣的劝谏,加之暗悔比干之死,遂流徙箕子一族至赫邑(古邑赫章,今贵州赫章)。

公元前1068年,周武王姬发挥军灭商后,派人将箕子找回。但箕子不愿意臣服于西周王朝,遂挟四千族众向北,建立了朝鲜国。未与箕子同行之后裔中,有以赫邑为姓氏者,称赫章氏,辗转迁徙于陈邑,融合于战国时期的楚文化中,省文简化为赫氏。后陈氏一族的先祖陈叔明之孙、陈志高之子陈才的妻子赫氏,就是此族中人。

第三个渊源:源于匈奴族,出自南匈奴铁弗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十六国时期,南匈奴铁弗部勃勃称大夏天王,自称云赫连天,他建立了夏国,王族以赫连为氏,史称胡夏。

赫连氏一族后为北匈奴吐谷浑部所破,其族人四散,有取其赫连氏的省文单字为汉姓赫氏者。

第四个渊源:源于匈奴族,出自古代北匈奴吐谷浑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西晋至东晋时期,吐谷浑部族攻破了胡夏国,俘虏了赫连氏王族。后来吐谷浑部自己的族人中有人敬佩赫连世家的骁勇,遂也以“赫连”为姓氏。

后吐谷浑部为鲜卑族拓拔部所破,赫连氏在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政策实施过程中,有省文简化改单字汉姓赫氏者。

第五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1据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赫舍里氏:

满族赫舍里氏,又作何舍里氏,满语为Heseri Hala,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

赫舍哩的后裔在清末光绪初年,分改为汉字单姓何氏、赫氏、高氏、康氏、张氏、芦氏、贺氏、索氏、英氏、郝氏、黑氏等。

⑵赫书氏:

满族赫书氏,满语为Hesu Hala,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乃金国女真族和速嘉氏,以姓为氏。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乌拉(今黑龙江牡丹江流域)。

赫书氏的后裔在清末民初时期,改为汉字单姓赫氏、书氏等。

⑶赫宜氏“

满族赫宜氏,又作何叶、和衣、赫叶,满语为Heye Hala,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金国时期称霍域氏,世居舒勒赫(今吉林西团山)、屯昂阿(今黑龙江玛延河黑河口)、锦州等地。

赫宜氏的后裔在清末民初时期,分改为汉字单姓何氏、赫氏。

⑷赫舒哩氏:

满族赫舒哩氏,满语为Hesuri Hala,世居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松花江地区。

赫舒哩氏的后裔在清末民初时期,分改为汉字单姓何氏、赫氏。

⑸赫尔济氏:

满族赫尔济氏,又作和和济氏,满语为Hergin Hala,汉义为“纲纪”,世居长白山。

赫尔济氏的后裔在清末民初时期,改为汉字单姓赫氏。

⑹赫尔苏氏:

满族赫尔苏氏,满语为Hersu Hala,世居乌拉地区(今黑龙江牡丹江)。

赫尔苏氏的后裔在清末民初时期,改为汉字单姓赫氏。

⑺赫济哩氏:

满族赫济哩氏,满语为Hegiri Hala,世居辉发地区(今吉林辉发河上游)。

赫济哩氏的后裔在清末民初时期,改为汉

找跟姜姓和郝姓有关的演变的资料

  姜姓  一、姓氏源流  姜(Jiāng 姜)姓源出有三:  1、出自神农氏,为炎帝之后,以居地姜为姓。据《姓纂》上面记载说:“炎帝...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