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几副经典的对联,谢谢各位了!
难联:
游西湖 提锡壶 锡壶掉西湖 惜乎锡湖
过南平 卖蓝瓶 蓝瓶得南平 难得蓝瓶
南通州 北通州 南北通州通南北
春读书 秋读书 春秋读书读春秋
东当铺 西当铺 东西当铺当东西
望江楼,望江流,望江楼下望江流,江楼千古,江流千古
印月井,印月影,印月井中印月影,月井万年,月影万年
赛诗台,赛诗才,赛诗台上赛诗才,诗台绝世,诗才绝世
白塔街,黄铁匠,生红炉,烧黑炭,冒青烟,闪蓝光,淬紫铁,坐北朝南打东西
淡水湾,苦农民,戴凉笠,弯酸腰,顶辣日,流咸汗,砍甜蔗,养妻教子育儿孙
望天空,空望天,天天有空望空天
求人难,难求人,人人逢难求人难
过年苦,苦过年,年年苦过年年过
一杯清茶,解解解元之渴
二曲天音,乐乐乐师之心
七弦妙曲,乐乐乐府之音
炭去盐归,黑白分明山水货
竹横麻竖,青黄不接短长帘
竹横麻竖,青黄交错软硬帘
月照纱窗,个个孔明诸葛亮
风送花圃,阵阵畹华梅兰芳
烟沿艳檐烟燕眼
雾捂鸟屋雾物无
寂寞寒窗空守寡
俊俏佳人伴伶仃
铁瓮城西 金玉银山三宝地
华夏国中 孔孟墨子一圣人
上钩为老,下钩为考,老考童生,童生考到老
一人是大,二人是天,天大人情,人情大过天
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
山西悬空寺空悬西山
移椅倚桐同赏月
等灯登阁各攻书
拆字:
水有虫则浊,水有鱼则渔,水水水,江河湖淼淼。
木之下为本,木之上为末,木木木,松柏樟森森。
闲看门中木
思间心上田
少水沙即现
是土堤方成
蚕为天下虫
鸿是江边鸟
踏破磊桥三块石
分开出路两重山
冻雨洒人东两点西三点
切瓜分客横七刀竖八刀
天下口 天上口 志在吞吾
人中王 人边王 意图全任
一目不明 开口便成两片
廿头割断 此身应受八刀
冯二马驯三马冯驯五马诸侯
伊有人尹无人伊尹一人元宰
古木枯 此木成柴
女子好 少女更妙
人曾是僧人弗能成佛
女卑为婢女又可称奴
三女为奸 二女皆从一女起
五人共伞 小人全靠大人遮
十口心思 思国思家思社稷
八目尚赏 赏风赏月赏秋香
日在东 月在西 天上生成明字
子居右 女居左 世间配定好人
乔女自然娇 深恶胭脂胶肖脸
止戈才是武 何劳铜铁铸镖锋
竹寺等僧归 双手拜四维罗汉
木门闲可至 两山出大小尖峰
四维罗 马各骆 罗上骆下罗骑骆
言者诸 豕者猪 诸前猪后诸牵猪
寸土为寺,寺旁言诗, 诗曰:明月送僧归古寺。
双木为林,林下示禁, 禁云:斧斤以时入山林。
晶字三个日,时将有日思无日,日日日,百年三万六千日。
品字三个口,宜当张口且张口,口口口,劝君更尽一杯酒。
日月明朝昏,山风岚自起,石皮破仍坚,古木枯不死。
可人何当来,千里重意若,永言咏黄鹤,士心志未已。
妙人儿倪家少女
大言者诸葛一人
山石岩前古木枯, 此木为柴
长巾帐内女子好, 少女更妙!
张长弓,骑奇马,单戈作战
嫁家女,孕乃子,生男曰甥
——————————
静扫尘埃,惜耳苍苔 任门前红叶铺阶 也堪画图 莫也奇哉 有数株松 数杆竹 数枝梅 花木栽培 取次教开 明朝事天自安排 知他富贵几时来 且优游 且随份 且开怀
船载石头石重船轻轻载重
尺量地面地长尺短短量长
身轻担重轻挑重
脚短路长短走长
船漏漏满锅漏干
灯吹吹灭火吹燃
酒客酒楼同醉酒
讨人讨画好吟诗
鸡蛋无盐真淡蛋
猪肠未切好长肠
屋北鹿独宿
溪西鸡齐啼
玉头起芋头芋头枯 玉头哭
和尚游河上河上幽 和尚忧
独立小桥人影不流河水去
孤眠旅馆梦魂曾逐故乡来
谁曾将此楼一拳打破
我也在上头大胆题诗
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
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
幽柏玲珑浓荫送秋残
柔柳轻盈香茗贺春临
明日逢春好不晦气
终年例运少有余财
公一豌婆一豌 姑姑嫂嫂合一豌
新三年旧三年 补补衲衲又三年
书生书生问先生 先生先生
步快步快追马快 马快马快
蚕作茧茧抽丝 织就绫罗绸缎暖人间
狼生毫毫扎笔 写出锦绣文章传天下
红面关 黑面张 白面子龙 面面护着刘先生
奸心曹 雄心瑜 阴心董卓 心心夺取汉江山
高矮子肩长 短棍赶黑黄牯至小田犁大丘
细大嫂寻新 破布做乾湿鞋去下屋赔上亲
东庙阚西厢房 东西两厢 门户相对 方敢并坐
南京河北京城 南北双京 水土并分 可成霸业
同字异音
调琴调新调调调调来调调妙
种花种好种种种种成种种香
上联:一、三、八字读音 (条),调整的 (调),其余读音(掉),音调的(调)。
下联:一、三、八字读去音,种植的 (种),其余读上音,品种,种类的(种)。
朝朝朝朝朝朝汐
长长长长长长消
上联读音:朝朝潮,朝潮朝汐。
下联读音:长长涨,长涨长消。
行行行行行行行
长长长长长长长
上联读音:杭行杭行杭杭行。
下联读音:长涨长涨长长涨。
乐乐乐乐乐乐乐
朝朝朝朝朝朝朝
故宫太和殿
上联读音:骆曰,骆曰,骆骆曰。
下联读音:招潮,招潮,招招潮。
朝云朝朝朝朝朝朝朝退
长水长长长长长长长流
四川朝云庙
上联读音:朝云潮,朝朝潮,朝朝朝退。
下联读音:长水涨,长长涨,长涨长流。
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
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山海关孟姜女庙
上联读音:海水潮,朝朝潮,朝潮朝落。
下联读音:浮云涨,长长涨,长涨长消。
酒热不须汤盏汤
厅凉无用扇车扇
无山得似巫山好
何水能如河水清
饥鸡盗稻童筒打
暑鼠凉梁客咳惊
移椅倚桐同观月
等灯登阁各攻书
嫂扫乱柴呼叔束
姨移破桶令姑箍
画上荷花和尚画
书临汉帖瀚林书
观音堂寺唐寅观 (传闻是唐伯虎对)
焦山洞里住椒山
扬子江头渡杨子
盗者莫来 道者来
闲人免进 贤人进
刘伶饮尽不留零
贾岛醉来非假倒
风吹蜂 蜂扑地 风息蜂飞
李打鲤 鲤沉底 李沉鲤浮
立树梢月照斜影鹰不斜
猫伏墙角风吹毛动猫未动
水陆洲 洲停舟 舟行洲不行
天心阁 阁落鸽 鸽飞阁未飞
侍郎游市 眼前柿树是谁栽
和尚过河 手扯荷花何处插
密云不雨 通州无水不通舟
钜野皆田 即墨有秋皆即麦
麻姑吃蘑菇 蘑菇藓 麻姑仙
童子打桐子 桐子落 童子乐
童子打桐子,桐子落,童子乐
和尚立河上,河上崩,和尚奔
注解:此为古对,在有些方言中“落”、“乐”同音,“崩”、“奔”同 音。若干年前,某报纸编辑不知道古已有对,又在报上征求下联, 遂有读者对了下面这副:
童子打桐子,桐子落,童子乐
丫头啃鸭头,鸭头咸,丫头嫌
姑娘栽谷 谷秧掉姑娘脚前
指挥烧纸 纸灰飞指挥头上
鸡站箕沿上 鸡压箕 翻箕扑鸡
驴系梨树下 驴挨梨 落梨打驴
鹦鹉洲 洲上舟 水推舟流洲不流
洛阳桥 桥下荞 风吹荞动桥不动
尼姑沽酒 酒美价廉 尼姑宜沽
和尚上楼 楼高梯短 和尚何上
蒲叶桃叶葡萄叶,草本木本
梅花桂花玫瑰花,春香秋香
回文倒顺
人 过 大 佛 寺
寺 佛 大 过 人
郎 中 王 若 俪
俪 若 王 中 郎
客 上 天 然 居
居 然 天 上 客
贤 出 多 福 地
地 福 多 出 贤
僧 游 云 隐 寺
寺 隐 云 游 僧
人 中 柳 如 是
是 如 柳 中 人
雨 滋 春 树 碧 连 天
天 连 碧 树 春 滋 雨
风 送 花 香 红 满 地
地 满 红 香 花 送 风
艳 艳 红 花 随 落 雨
雨 落 随 花 红 艳 艳
水 水 山 山 处 处 明 明 秀 秀
晴 晴 雨 雨 时 时 好 好 奇 奇
春 回 先 富 村
村 富 先 回 春
处 处 飞 花 飞 处 处
潺 潺 碧 水 碧 潺 潺
重 重 绿 树 绿 重 重
声 声 笑 语 笑 声 声
雾 锁 山 头 山 锁 雾
天 连 水 尾 水 连 天
雪 岭 吹 风 吹 岭 雪
龙 潭 活 水 活 潭 龙
凤 落 梧 桐 梧 落 凤
珠 联 璧 合 璧 联 珠
油 灯 少 灯 油
火 柴 当 柴 火
静 泉 山 上 山 泉 静
清 水 塘 里 塘 水 清
香 山 碧 云 寺 云 碧 山 香
黄 山 落 叶 松 叶 落 山 黄
秀 山 轻 雨 青 山 秀
香 柏 鼓 风 鼓 柏 香
风送花香红满地
雨滋春树碧连天
倒读又成一联:天连碧树春滋雨,地满红香花送风。
暮天遥对寒窗雾
雾窗寒对遥天暮
天近山头行到山腰天更远
月浮水面捞到水底月还沉
高高下下树叮叮咚咚泉
重重叠叠山曲曲环环路
绿绿红红处处莺莺燕燕
花花草草年年暮暮朝朝
水水山山 处处明明秀秀
晴晴雨雨 时时好好奇奇
重重迭迭山 曲曲环环路
丁丁冬冬泉 高高下下树
看山 山已峻
望水 水乃清
风竹绿竹,风翻绿竹竹翻风。
雪里白梅,雪映白梅梅映雪。
风扇扇风,风出扇,扇动风生。
水车车水,水随车,车停水止。
重重喜事,重重喜,喜年年获风收。
盈盈笑语,盈盈笑,笑频频传报捷。
佛脚清泉飘,飘飘飘,飘下两条玉带。
源头活水冒,冒冒冒,冒出一串珍珠。
风风雨雨,暖暖寒寒,处处寻寻觅觅。
莺莺燕燕,花花叶叶,卿卿暮暮朝朝。
扒扒扒,扒扒扒,扒扒扒,扒到龙门叁级浪。
唱唱唱,唱唱唱,唱唱唱,唱出仙姬七姐歌。
读书好 耕田好 学好便好
创业难 守业难 知难不难
分水桥边分水吃 分分分开
看花亭下看花回 看看看到
蒲叶 桃叶 葡萄叶 草本木本
梅花 桂花 玫瑰花 春香秋香
烟水亭 吸水烟 烟从水起
风浪井 搏浪风 风自浪兴
山美水美春光美宏图更美
人新事新时代新传业愈新
不生事不怕事自然无事
能爱人能恶人方是正人
月圆月缺,月缺月圆,年年岁岁,暮暮朝朝,黑夜尽头方见日。
花开花落,花落花开,夏夏秋秋,暑暑凉凉,严冬过后始逢春。
一盏清茶 解解解解元之渴
五言绝诗 施施施施主之才
进进出出 笑颜开 人人满意
挑挑拣拣 花色美 件件称心
月月月明 八月月明明分外
山山山秀 巫山山秀秀非常
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
今年年底,明年年初,年年年底,接年初
松叶竹叶叶叶翠
秋声雁声声声寒
龙怒卷风风卷浪
月光射水水射天
千里为重 重山重水重庆府
一人成大 大邦大国大明君
无锡锡山山无锡
平湖湖水水平湖
开口便笑 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
大肚能容 容天容地与己何所不容
金水河边金线柳 金线柳穿金鱼口
玉栏杆外玉簪花 玉簪花插玉人头
保俶塔,塔顶尖,尖如笔,笔写五湖四海。
锦带桥,桥洞圆,圆似镜,镜照万国九州。
弓长张张弓,张弓手张弓射箭,箭箭皆中。
木子李李木,李木匠李木雕弓,弓弓难开。
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虾吃水,水落石出。
溪水归河水,河水归江,江归海,海阔天空。
黄花岗,岗花黄,黄照碧血,血染黄花留芳阁。
绿水河,河水绿,绿映白塔,塔印绿水存真容。
听雨,雨住,住听雨楼也住听雨声,声滴滴,听,听,听。
观潮,潮来,来观潮阁上来观潮浪,浪滔滔,观,观,观
数字联
水冷金寒 火神庙 大兴土木
南腔北调 中军官 什么东西
万瓦千砖 百日造成十字庙
一舟二橹 三人遥过四通桥
花甲重开 外加三七岁月
古稀双庆 内多一个春秋
一掌擎天 五指三长两短
六合插地 七层四面八方
冰冷酒 一点两点三点
丁香花 百头千头万头
童子看橡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先生讲命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课演六爻 内卦三爻 外卦三爻
棒长八尺 随身四尺 离身四尺
尺蛇人谷 量量九寸零十分
七鸭浮江 数数三双多一只
有三分水 二分竹 添一分明月
从五步楼 十步阁 望百步大江
五百罗汉渡江 岸边波心千佛子
一个美女对月 人间天上两婵娟
取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明灯四十九盏,一心只为酬三愿。
平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变卦土木金爻,水面偏能用火攻。
一大乔,二小乔,三寸金莲四寸腰,五匣六盒七彩纷,八分九分十信娇。
十九月,八分圆,七个进士六个还,五更四鼓三声向,二乔大乔一人占。
清风满地难容我
明月何时再照人
檐下蜘蛛一腔丝意
庭前蚯蚓满腹泥心
因荷而得藕
有杏不须梅
昨夜敲棋寻子路
今朝对镜见颜回
未出土时便有节
及凌云处尚虚心
粟绽缝黄见
藕断露丝飞
上联谐凤凰。
下联谐鹭鸶。
孔子生於舟末
光舞起自汉中
虚心竹有低头叶
傲骨梅无仰面花
雨洒灰堆成麻子
风吹荷叶像乌龟
眼前一簇园林谁家庄子
壁上几行文字哪个汉书
月朗晴空今夜断言无雨
风寒露冷来晚必定成霜
下联:「成霜」谐「成双」。
独览梅花扫腊雪
细睨山势舞流溪
上联:Do, Re, Me, Fa, So, La, Ti。
下联:一至七数字方言读音。
和尚挑水两膀尽是汗淋
尼姑栽秧双手按插布阵
「按插」谐「按察」,
「布阵」谐「布政」。
「尽是」谐「进士」,
「汗淋」谐「翰林」。
两船并行橹速不如帆快
八音齐奏笛清难比箫和
「橹速」谐「鲁肃」,
「帆快」谐「樊哙」。
「笛清」谐「狄青」,
「箫和」谐「萧何」。
塔内点灯 层层孔明诸角(葛)亮
池中栽藕 节节太白理长根(庚)
上联:诸葛亮字孔明。
下联:李太白字长庚。
细羽家禽砖下死
粗毛野兽石先生
山童采栗用箱承,劈栗扑簏
野老卖菱将担倒,倾菱空笼
此联之妙,在于末四字既关含义,又是象声。
泥肥禾尚瘦
晷短夜差长
「晷」音鬼。上联的意思是:泥土肥沃,但禾苗仍然瘦弱。下联的意思 是:太阳在天上的时间越来越短(所谓晷短,此乃夏至后发生的自然现 象),日夜的时差越来越长。若以谐音读此联,则变成:尼肥和尚瘦 鬼短夜叉长
师姑田里挑禾上
美女堂前抱绣裁
上联为祝枝山所出,下联为沈石田所对。
「禾上」谐音「和尚」, 「绣裁」谐音「秀才」。
贾岛醉来非假倒
刘伶饮尽不留零
戏答联
上黄昏下黄昏黄昏时候渡黄昏
东文章西文章文章桥上晒文章
五人共伞小人全仗大人遮
四口同图内口皆从外口管
天当棋盘星作子谁人敢下
地作琵琶路当丝哪人能弹
千年老树为衣架
万里长江作浴盆
松下围棋松子每随棋子落
柳边垂钓柳丝常伴钓丝悬
水底月如天上月
眼中人是面前人
母鸭无鞋空洗脚
公鸡有髻不疏头
椒实既热夹壳长老黑心
梅蕊未开光棍先生白嘴
鲈鱼四鳃独占松江一府
螃蟹八足横行天下九州
鞭打黄牛背
棍戳黑狗牙
一群鸿雁天边过
半只烧鹅地上爬
竹本无心遇节岂能空过
雪非有意他年又是自来
晚浴池塘涌动一天星斗
早登台阁挽回三代乾坤
水中冻冰冰种雪雪上加霜
空中腾雾雾成云云开见日
前思后想看左传书往右返
坐北朝南吃西瓜皮向东抛
读红楼看宝黛钗调情大观园
看西厢有张孙杜斗法普济寺
碧野田间牛得草
白杨林里马识途
绿水本无忧, 因风皱面
青山原不老, 为雪白头
四面灯,单层纸,辉辉煌煌,照遍东南西北。
一年学,八吊钱,辛辛苦苦,历尽春夏秋冬。
洞庭湖,八百里,波滚滚浪海涛,大宗师从何而来。
巫山峡,十二峰,云霭霭雾腾腾,本主考从天而降。
四水江第一,四时夏第二,老夫居江夏,谁是第一,谁是第二。
三教儒在前,三才人在后,小子本儒人,岂敢在前,岂敢在后。
谜语联
你共人女边着子
怎知我门里添心
上联谜底:好。
下联谜底:闷。
新月一钩云脚下
残花两瓣马蹄前
谜底:「熊」。
鲁肃遣子问路
阳明笑启东窗
上联谜底:敬请指导
下联谜底:欢迎光临
口中含玉确如玉
台下有心实无心
上联谜底:国
下联谜底:怠
日落香残 免去凡心一点
炉熄火尽 务把意马牢栓
上联谜底:秃。
下联谜底:驴。
吴下门风户户尽吹单孔箫
云间胜景家家皆鼓独弦琴
上联谜底:吹火筒。
下联谜底:弹棉花。
白蛇过江头顶一轮红日
青龙挂壁身披万点金星
上联谜底:油灯。
下联谜底:秤。
黑不是 白不是 红黄更不是 和狐狸猫狗彷佛 既非家畜 又非野兽
诗也有 词也有 论语上也有 对东西南北模糊 虽是短品 却是妙文
上联谜底:猜。
下联谜底:谜。
隐字联
字写三秋离北塞
路通一线到鹏图
上联隐「雁」。
下联隐「指南针」
数声吹起湘江月
一枕招来巫峡云
上联隐「笛」。
下联隐「梦」。
一二三四五六七
孝悌忠信礼义廉
上联隐「八」,意王八。
下联隐「耻」,意无耻。
南北
二三四五
六七八九
横批: 没东西。
上联:缺一(衣)。
下联:少十(食)。
若受暮夜钱财 天诛地灭
如听衙役说话 男盗女
一肩风雪三千里
两眼乾坤十二时
上联隐「轿夫」。下联隐「猫」。
兵书三卷桥边授
忍字百篇家内藏
隐「张」。
歇后联
和尚撑船--篙打江心罗汉
佳人汲水--绳牵井底观音
醉汉骑驴--颠头簸脑算酒账
艄公捋橹--打拱作揖讨船钱
稻草扎秧--父抱子
竹篮提笋--母怀儿
马过木桥--蹄打鼓
鸡啄铜盆--嘴敲锣
开花芝麻--步步高
出土甘蔗--节节甜
碧纱帐内坐佳人--烟笼芍药
清水池中洗和尚--水浸葫芦
君子之交淡如--水
醉翁之意不在--酒
未必逢凶化--吉
何曾起死回--生
廪生抹围裙--斯文扫地
屠户戴顶子--杀气冲天
强盗画喜容--贼形难看
阎王出告示--鬼话连篇
鸡犬过霜桥--一路竹叶梅花
牛马行雪地--两行蚌壳团鱼
难联绝对
(古)铁瓮城西 金玉银山三宝地
(今)华夏国中 孔孟墨子一圣人
(古)烟沿艳檐烟燕眼
(今)雾捂鸟屋雾物无
(古)寂寞寒窗空守寡
(今)俊俏佳人伴伶仃
(古)游西湖 提锡壶 锡壶掉西湖 惜乎锡湖
(今)过南平 卖蓝瓶 蓝瓶得南平 难得蓝瓶
(古)南通前 北通前 南北通前通南北
(今)春读书 秋读书 春秋读书读春秋
(古)望江楼,望江流,望江楼下望江流,江楼千古,江流千古
(今)印月井,印月影,印月井中印月影,月井万年,月影万年
(今)赛诗台,赛诗才,赛诗台上赛诗才,诗台绝世,诗才绝世
白塔街,黄铁匠,生红炉,烧黑炭,冒青烟,闪蓝光,淬紫铁,坐北朝南打东西
淡水湾, 苦农民, 戴凉笠, 弯酸腰, 顶辣日, 流咸汗, 砍甜蔗, 养妻教子育儿孙
望天空,空望天,天天有空望空天
求人难, 难求人, 人人逢难求人难
以下是绝对
钟鼓楼中,终夜钟声撞不断。
由;;;而城,由城而陂,由陂而河,由河而海,每况愈下。
岑溪山水今奚在
好女子己酉生,问门口何人可配
霜降降霜,儿女无双双足冷
说明:清除某落魄文人,于霜落之日以“谐音”撰一上联
夏大禹,孔仲尼,旦姬,杜甫,刘禹锡
说明:明代江南着名才子吴梅村,在秦淮名卞玉京宅中宴请诸名士。
席间有人以「谐音」出一上联,举座无人能对
今夕何夕,两夕已多
说明:民国初年,有人作一“拆字”对的上联,令人百思不得其对
江氏在江亭追悼江西江县令
清末光绪年间,江西南昌知县江某主持正义,被洋教士所杀,全国为之愤然。北京名流江亢虎在陶然亭( 亦名“江亭”)为江知县举行追悼会。当时曾有人作一上联求对,可惜无人能续联:
大凉山山山小,小凉山山山大,不论大山小山,都是锦绣河山
四川彝族居住地在大凉山,小凉山,大凉山占地面积远不如小凉山,当地人为此作一上联
嗟叹嚎啕哽咽喉
泪滴湘江流满海
宠宰宿寒家穷窗寂寞
客官寓宫宦富室宽容
驱骚驶驽骜马骤
植檀栽桂森木荣
荷花茎藕蓬莲苔
芙蓉芍药蕊芬芳
湛江港清波滚滚
渤海湾浊浪滔滔
烟锁池塘柳
炮镇海城楼
寄寓客家 牢守寒窗空寂寞
迷途逝远 返回达道游逍遥
逢迎远近逍遥过
进退连还运道通
迎送远近通达道
进退迅速游逍遥
大木森森,松柏梧桐杨柳
细水淼淼,江河溪流湖海
元中叶隐居不仕的南宋文人黄 潜身浙东山中,日日与郁郁葱葱的参天古木相对, 某日,以「木」为偏旁作了上联,下联为后人所对。
冻雨洒窗、东二点(冻)西三点(洒)
分片切瓜、坚八刀(分)横七刀(切)
琵琶琴瑟八大王,王王在上
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
闲看门中月 思耕心上田
一明分日月 五岳各丘山
踏破磊桥三块石
分开出路两重山
骑奇马,张长弓,
单戈成战 伪为人,
张长弓,骑奇马,单戈作战
嫁家女,孕乃子,生男曰甥
束棘为薪,截竖开横成四束(李调元)
阊门启户,移多补少作双间(管家)
鸿是江边鸟
蚕为天下虫
少水沙即现
是土堤方成
镶字联
塔楼亮灯,层层孔明
荷塘抠藕,节节太白
韬略终须绘新图 奋起还得读良书--郭沫若题上海韬奋图书馆
参出民间疾苦 议定治国方针--参议院门口
悲哉秋之为气 惨矣瑾其可怀--题秋瑾
土豪劣绅土崩瓦解 地痞流氓地磨草光--土地庙
民犹是也,国犹是也,何分南北 总而言之,统而言之,不是东西(民国、总统)
缺字联
一、二、三、四、五、六、七(忘八)
孝、弟、忠、信、礼、义、廉(无耻)
二、三、四、五(缺一)--谐音(缺衣)
六、七、八、九(少十)--谐音(少食)
横批:南北意指(无东西)
费国民血汗已口亿
集天下混蛋于一堂
拟伪国大(其中“口”字处实为一空框)
改联
君恩深似海(矣) 臣节重如山(乎)
爱民如子(金子银子皆吾子也)
执法如山(钱山靠山其为山乎)
明日逢春好不晦气(明日逢春,好不晦气)
终年倒运少有余财(终年倒运,少有余财)
(祝枝山)
便宜不便宜便宜(便宜不,便宜,便宜)
实惠不实惠实惠(实惠不,实惠,实惠)
横批:价廉物美
此地安能常住(此地安,能常住)
其人好不伤悲(其人好,不伤悲)
门对千根竹(门对千根竹短)(门对千根竹短无)
家藏万卷书(家藏万卷书长)(家藏万卷书长有)
行节俭画(早行节俭事) 过淡泊年(不过淡泊年)
父进士,子进士,父子同进士(父进土,子进土,父子同进土)
妻夫人,媳夫人,妻媳皆夫人(妻失夫,媳失夫,妻媳皆失夫)
组合联
十口心思,思国思家思社稷
八目共赏,赏风赏月赏秋香
口十心思思乡思友思父母-0--乾隆
言身寸谢谢天谢地,谢君王--纪晓岚
四口同固,内口皆归外口管
五人共伞,小人全仗大人遮
人曾是僧人弗能成佛--苏小妹
女卑为婢女又可称奴--佛印
日在东,月在西,天上生成“明”字
子居右,女居左,世间配定“好”人
天下口,天上口,志在吞吴--朱元璋
人中王,人边王,意图全任--刘基
三个土头考老者
五家王子弄琵琶
四维罗夕夕多,罗汉请观音,客少主人多
弓长张又又双,张生求红娘,男单女成双--李学政
八刀分米粉
千里重金锺
此木为柴山山出
因火成烟夕夕多
山石岩前古木枯,此木为柴
长巾帐内女子好,少女更妙
妙人儿倪家少女
武士心志在止戈
冻雨洒窗、东二点(冻)西三点(洒)
分片切瓜、坚八刀(分)横七刀(切)
鸟入风中,衔去虫而作凤
马来芦畔,吃尽草以为驴
屑小欺大乃谓尖
愚犬称王便是狂——————————
静扫尘埃,惜耳苍苔 任门前红叶铺阶 也堪画图 莫也奇哉 有数株松 数杆竹 数枝梅 花木栽培 取次教开 明朝事天自安排 知他富贵几时来 且优游 且随份 且开怀
药 联
冬虫夏草九重皮
玉叶金花一条根
烦暑最宜淡竹叶,
伤寒锋妙小柴胡。
金银花小,香飘七八九里;
梧桐子大,日服五六十丸
使君子花,朝白、午红、暮紫
虞美人草,春青、夏绿、秋黄
水莲花,半枝莲,金花照水莲;
珍珠母,一粒珠,玉碗捧珍珠。
红娘子身披石榴裙,头戴银花,
比牡丹芍药胜五倍,从容贯众,
到天竺寺降香,跪伏神前,
求云天仙早遇宾郎(槟榔)。 (含十二味药)
上金銮殿伏令,拜常山侯,
封四前将军立赐合欢。
--------------------------------------------------------------------------------
白头翁手持大戟子,脚跨海马,
与草寇甘遂战百合,旋覆回乡
好女子己酉生,问门口何人可配
倪人儿亥子年,嫁家女孕子乃孩(以下为可鉴提供)
僖喜人日月伴,简竹间孺子需明(wangshiyunmm 提供)
(“简”在此读去声“谏”~即规劝的意思,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中有注)(摘自中华文化精华)
[其实此联是地方土对,原联应该是: 好女子己酉生问门口何人可配]
[另外还很多对, 此只补上对仗最工整者]
以下是为命请命提供:
鸟在笼中望孔明思张飞无奈关羽
人游园内观石秀赏花荣有感乐和
人闲窗下赏花容戏飞燕不觉时迁
国学大师王国维
王国维是我国著名的国学大师,关于他的生平事迹,你知道多少呢小面跟我一起来看看吧!
一、家世渊源
王氏家族的先世祖籍开封。《宋史》有王氏先世王圭、王光祖传,远祖王圭、王光祖、王禀、王荀四世,均以战功显赫,其中王圭、王禀及王荀死于国难,尤以王禀于靖康元年,在太原抵抗金兵,守城御敌而殉国,是一位勋绩卓著的抗金民族英雄。王禀之孙王沆随宋高宗南渡,袭安化王爵,赐第盐官,遂定居于此,已有八百余年的历史。到王国维的父亲王乃誉,已是宋安化郡王三十二世裔孙。海宁旧有安化王祠,始于明弘治年间,嘉靖壬子年毁于火,后又重建,移之邑治之东,今旧祠已不存。王氏家族因抗金名将王禀及袭封前爵、赐第盐官的王沆,在海宁受到当地人民的长期敬仰。王国维对此也深感自豪,撰有《补家谱忠壮公传》。
二、生平经历
王国维于1877年12月3日(清光绪三年旧历丁丑十月二十九日)生于浙江海宁市盐官镇双仁巷,自1877年出生到1899年赴上海就读农学社及东文学社以前,他的童年、青少年时期主要是在海宁故乡度过的。四岁时,母亲凌夫人去世,他和姐姐蕴玉的生活主要由叔祖母照顾,而他的读书生活,则主要受到其父王乃誉的影响。王乃誉,字与言,号莼斋,早年读书并习贾于茶漆肆,贸易之暇,攻书画、篆刻、诗古文辞,博涉多才,治学精进不穷,尤于书法、画理用力最勤,著有游目录八卷,古钱考一卷及其它文稿,题画诗、画粕等数卷。王国维生活在一个富有文化修养的家庭里,从小聪颖好学。1883年,他七岁起,先后入邻塾从师潘紫贵(绶昌)及陈寿田先生就读,接受过塾师的启蒙教育,并在父亲王乃誉的指导下博览群书,涉猎了传统文化的许多领域,并初步接触到近代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维新思想,逐步形成了读书的志向和兴趣。
1892年,王国维入州学,名在第六十余名,同年赴杭应府试未取。1893年,又赴杭应科试不第,1894年赴杭州考人崇文书院。他自从考入州学后,并未用主要精力准备应试,而是从博览群书中产生了对史学、校勘、考据之学及新学的兴趣。1894年甲午战争以后,大量的西方文化科学向中国输入,王国维接触到新的文化和思想,产生了追求新学的强烈愿望。虽然因为家贫而不能以资供其外出游学,他仍关心时事,研读外洋政书和《盛世危言》、《时务报》、《格致汇编》等等,至1897年,他在同邑陈枚肃家任塾师时,很不安心在家乡为人作家庭教师,由其父为之请人推荐留洋学堂,向往出国留学。
1898年正月,王国维由父亲王乃誉亲自陪送,踏上了赴上海求学的航程,由水路抵沪,入《时务报》馆。二月,入罗振玉所办东文学社。其时在《时务报》社师事维新派人士欧榘甲,在东文学社从师日本教师藤田八丰、四岗佐代治,学习日文之余,兼学英文及数理等。是年戊戍变法,六君子遇害,王国维深感不平,“颇有扼腕槌胸、搔首问天之慨”(据王乃誉《日记》)。1900年春,王国维为参加出洋考试及安排赴日留学事奔波,在罗振玉的资助及藤田、田岗两位日本教师的帮助下,于1900年12月赴日本东京物理学校学习。因病于次年农历四月二十六日由东京返国抵沪,五月返家养病。八月后,赴武昌农学校任译授。王国维的编译工作,始自王氏在东文学社时期,日本留学后,他又在罗振玉办的《教育世界》发表了大量译作,继而成为该刊的主笔和代主编,通过编译,并加以自己的论述,介绍了大量近代西方学人及国外科学、哲学、教育学、美学、文学等领域的先进思想。他从1898年到上海(时年二十二岁),至1906年三十岁其间,除在东文学社、东渡日本留学,还曾任教于南通师范学校、江苏师范学堂等。此时他以攻哲学为主,研究了康德、叔本华、尼采哲学,兼英法诸家,结合先秦诸子及宋代理学,又攻西方伦理学、心理学、美学、逻辑学、教育学,所译心理学、逻辑学名著有开拓之功。他自称这一时期为,“兼通世界之学术”之“独学”时期。代表作有《红楼梦评论》及《静庵诗稿》、《人间词》。此外王国维曾担任学部总务司行走、学部图书编译局编译。三十岁以后,转治文学。他第一次全面地向国人介绍了俄罗斯文学家托尔斯泰,并对莎士比亚、但丁、歌德等进行介绍和比较,介绍了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名著及英国十九世纪浪漫主义诗人拜伦等人。同时,王国维还对美学、词学进行研究,写出了著名的《人间词话》,对中国戏曲史进行研究,撰有《曲录》等多部著作,为《宋元戏曲考》的完成奠定了基础。
1911年辛亥革命后,清政府解体,王国维携全家随罗振玉东渡日本,侨居四年余。在罗振玉的帮助下,有机会静下心来做学问,研究方向转向经史、小学。他与罗振玉一家相邻居,平时互相切磋,往返论学,协助罗氏整理大云书库藏书,得以尽窥其所藏彝器及其他石器物拓本,并与日本学者广泛交流,学力乃骎骎日进。他在《国朝金文著录表序》中说:“东渡后,时从参事(指罗氏)问古文字之学,因得尽阅所藏拓本”。他治甲骨文字,始于此时。由于专力于研究新发现的史料,并能以古文字学为基础,研究古史,从古器物到古代书册、服装、建筑,所涉甚广,著述甚丰。此外,在戏曲研究方面亦有重大的突破,所著《宋元戏曲考》,被誉之为“戏曲史研究上一部带有总结性的巨著”。在日本期间,王国维有感于时局动荡和清王朝灭亡,结合人生体验,有诗作问世,编定诗集《壬癸集》。这一时期,他的生活颇安定,学术上也更有成就,他自述此间“生活最为简单,而学问则变化滋甚。成书之多,为一生冠。”只因生计问题,有同乡邹安邀其返沪,为英国人哈同编《学术丛编》杂志,他不愿再以全家生活有累罗振玉,遂于1916年回国。在哈同“广仓学窘”《学术丛编》任编辑主任,兼仓圣明智大学教授。主要从事申骨文字及商周历史研究,作出了超越前人的成就,曾参与编摹《浙江通志》,为江南著名藏书家蒋汝藻编《乌程蒋氏密韵楼藏书志》等。并将辛亥以来重要的研究成果,编成《观堂集林》,其中《艺林)八卷、《史林》十卷、《杂林》二卷,对后世具有很大的影响。
文/丹思心舞
李明老师对叙事疗法的历史渊源、核心概念、在心理咨询体系中的位置以及与其他流派的比较、与中国文化和哲学思想的结合有详尽的讲解,同时也结合很多应用领域和实例展示了叙事疗法渗透其中的魅力。
一、对叙事疗法的基本理解
在对心理咨询主要流派有了基本概览和对部分流派的倾向和关注上,再比较叙事疗法,我对叙事疗法的基本理解是:
广泛的应用场景: 通俗意义上的对话、叙事是一种常见的场景,也是心理咨询的主流形式,“叙事疗法”就着“叙事”的一般意义,应用面可以很广。
后现代哲学基础: “叙事疗法”不同于通常意义上的对话、叙事,不同于其他以对话、叙事为主要形式的咨询方法,首先在于它的存在主义和后现代哲学基础——强调后天教养、强调个体差异、强调复杂性和整体论,去中心、扬边缘,把被边缘化的不被尊重的那些心理现象放在中间来。
“ 太极无形 ” 的技术: 叙事疗法独特性的另一方面是技术上的无为而治——在叙事疗法当中,心理咨询师会尽最大可能去放空自己,不是去控制来访者,而是用来访者本身有的力量去做改变。 外化、解构和改写等基本技术都是通过来访者自己改变叙事结构来实现的。
二、叙事疗法与其他流派的比较
叙事疗法与传统三大流派以及后现代(表中后四种)的一些流派比较如下:
三、 核心技术与个人体会
外化、解构和改写等是叙事疗法的核心概念和技术 ,延伸到创伤治疗、家庭治疗领域,还有具体的家谱图、生命树、叙事地图、安全岛等等方式将解构等理念和方法更具体操作化。这些技术需要更多在个案实践中掌握、熟练化。这里我仅仅结合我近期接触咨询者时练习用到的例子来谈些体会。
比如,我在壹心理人生答疑馆上回答了一位27岁抑郁症患者的两次问题,这位姑娘又与我聊了近50分钟,相当于一个session的咨询。我两次用到外化的技术帮助她调整对抑郁症本身的态度:
在答疑馆,她描述了她跟男朋友相处了10年,一直比较迁就男朋友,在她患抑郁症三度犯病,男朋友都没有对她有足够的关心,而只顾跟朋友玩乐,还犯事入监。在她受病患之苦辞职回到家里,男朋友也从监狱出来,依然招朋唤友,还让辞职没有收入的女友埋单请客。在这种情况下,她提出了跟男友分手,但又因抑郁缺乏陪伴,很想再去找男友。并且对现在的抑郁状态感到很绝望,感到整个人生无望。
我首先在回答中将糟糕的抑郁比作了糟糕的男朋友,是看透了就可以甩掉的,而不是一辈子该她背下去的,这其实就是将这些糟糕的人和事做了外化,让她看到分离的可能性。同时将她提及的条件不错的家庭、考上大学、考过公务员的经历等等提取出来,也让她看到自己还拥有这么多的资源和优势,埋下改写的伏笔。正是这些回应让她感觉好了一些。
当然抑郁症没有那么容易就消除,后来她在难受的时候,跟我聊了一次,她提及了对于抑郁症的一个很有意思的认知,她在医院诊治过,服药是有效果的,她现在又想去医院缓解现在痛苦的状况,但是又担心这个不是病,是她本来就是这个样子,她这个人就是这样的,是“没治”的。
这里她是有两个选择,一个是有个可以“外化”的病(她也认为是可以通过服药缓解但又害怕不是“病”,治疗是没有用的),一个是无法“外化”的绑定了抑郁气质等等什么东西的一体化自我。我再次让她回顾这个叙述,去看清楚病不是她与生俱来的,也提醒她即使是其他一些气质人格上的东西,也同样是可以通过这个病发现出来并改变的。应该正视这个病、处理这个病。当我这么去做外化的时候,这个姑娘是理解的,认知上有了改变,承认自己还有这么多的美好没有好好享受,想好好面对和治疗这个病。
当然,对于较严重的抑郁,这样将病症和其他负面东西内化的意念还会萌生,需要不断地强化这个外化,这个过程可以配合药物、一些康复行动,借由这样一位有自省力的来访者逐步获得体验和改变。
没有。
在《杭州府志》中有记载武松的事迹。原来,武松为了生计,凭借自己一身武力游走在江湖卖艺。因为武艺高强而被杭州知府高权所重视,随后,武松到了知府做了一名县衙捕快。
高权认为武松是位有志之士,便决定栽培武松。不久之后,武松就成为知府高权的心腹。当时,高权因为得罪了达官显贵而被遭到诬陷,随后,朝廷罢免了高权的职位。
武松因此也受到了牵连,被衙门解雇,再次成为了无业游民。不久之后,新知府上任,这位新知府有一个无恶不作的儿子,名叫“蔡虎”。蔡虎仪仗父亲的势力,处处欺压百姓。
当地百姓们担心受到蔡虎报复,只能处处忍气吞声。武松得知蔡虎的行径后,对他百般厌恶。一天,武松决定要为民除害,只要能杀掉蔡虎,自己愿意牺牲性命。
不久之后,武松借机铲除了蔡虎这个恶霸,但是武松也遭到官府通缉入狱。随后,武松被判了很重的刑罚,最终在狱中去世。当时杭州白百姓,感念武松的勇气与恩德。
便将武松葬在了西冷桥畔,并立有“义士武松之墓”的碑。因此,历史上真实的武松打虎,打的是一名叫“蔡虎”的恶霸。
扩展资料:
关于武松的原形:
明初洪武年间,梧塍徐氏九世徐麒(徐霞客高祖)以布衣承诏出使四川,功成辞官回到故里,名扬一时。徐麒请苏州(一说为钱塘即杭州)隐士施耐庵到家里当私塾先生。
施耐庵就住在祝塘镇环境幽美的大宅里,边教书边写作《水浒传》,当地人都尊称他为“耐庵公"。武松景阳岗打虎,写得栩栩如生。据说当时施耐庵不过是到大宅里村后的后阳岗散步。
见有条黄狗睡在松树下,一名庄丁武阿二把黄狗打跑了。施耐庵回家便以此为原型进行创作,把后阳岗改作景阳岗,黄狗变成吊睛白额虎,武阿二成了武松。
武松打虎故事:
武松走了一程,酒力发作,热起来了,一只手提着哨棒,一只手把胸膛敞开,踉踉跄跄,奔过乱树林来。见一块光华的大青石,武松把哨棒靠在一边,躺下来想睡一觉。
忽然起了一阵狂风。那一阵风过了,只听见乱树背后扑地一声响,跳出一只吊睛白额大虫来。武松见了,叫声“啊呀!”从青石上翻身下来,把哨棒拿在手里,闪在青石旁边。
那只大虫又饥又渴,把两只前爪在地下按了一按,望上一扑,从半空里蹿下来。武松吃那一惊,酒都变做冷汗出了。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一闪,闪在大虫背后。
大虫背后看人最难,就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掀。武松一闪,又闪在一边。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就像半天起了个霹雳,震得那山冈也动了。
接着把铁棒似的虎尾倒竖起来一剪。武松一闪,又闪在一边。原来大虫抓人,只是一扑,一掀,一剪,三般都抓不着,劲儿先就泄了一半。那只大虫剪不着,再吼了一声,一兜兜回来。
武松见大虫翻身回来,就双手抡起哨棒,使尽平生气力,从半空劈下来。只听见一声响,簌地把那树连枝带叶打下来。定睛一看,一棒劈不着大虫,原来打急了,却打在树上。
把那条哨棒折做两截,只拿着一半在手里。那只大虫咆哮着,发起性来,翻身又扑过来。武松又一跳,退了十步远。那只大虫恰好把两只前爪搭在武松面前。
武松把半截哨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揪住,往下按去。那只大虫想要挣扎,武松使尽气力按定,哪里肯放半点儿松!武松把脚往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
那只大虫咆哮起来,不住地扒身底下的泥,扒起了两堆黄泥,成了一个土坑。武松把那只大虫一直按下黄泥坑里去。那只大虫叫武松弄得没有一些气力了。
武松用左手紧紧地揪住大虫的顶花皮,空出右手来,提起铁锤般大小的拳头,使尽平生气力只顾打。打了五六十拳,那只大虫眼里,口里,鼻子里,耳朵里,都迸出鲜血来。
一点儿也不能动弹了,只剩下口里喘气。武松放了手,去树边找那条打折的哨棒,只怕大虫不死,用棒子又打了一回,眼看大虫那气儿都没了,才丢开哨棒。
武松心里想道∶“我就把这只死大虫拖下冈去。”就血泊里用双手来提,哪里提得动!原来武松使尽了气力,手脚都酥软了。
武松回到青石上坐了半歇,想道∶“天色看看黑了,如果再跳出一只大虫来,却怎么斗得过?还是先下冈去,明早再来理会。”武松在石头边找到了毡笠儿,转过乱树林边,一步步挨下冈来。
-武松
唐朝中叶以来的社会经济关系变迁,使世家大族受到的最大冲击,就是经济地位的不稳固。宋代官僚阶层要想长保富贵,就不能不适应社会形势的变化,采取诸多新手段、新举措,以稳定经济地位,收合族属。范仲淹创建的义庄,作为一种前无古人的新举措,在家族发展史上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向为研究者们所重视,论述已多。已有的研究成果,诸如陈荣照《范仲淹的义庄》[ ](pp186-212)、邢铁《宋代的义庄》[2]以及廖志豪、李茂高《略论范仲淹与范氏义庄》[3]等等,多是就义庄本身立论,对范氏家族进行个案剖析则很不够。作为具有典型意义的家族建设新举措,如果能将义庄与范氏家族的发展结合起来进行考察,对说明宋代社会条件下的经济手段与世家大族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无意是很有帮助的。笔者不惴谫陋,拟从这一角度加以探讨,以补前贤研究之缺。不妥之处,肯望教正。
一、义庄之创立与发展
皇佑元年(1049年),范仲淹知杭州。由于杭州与其家乡苏州相去不远,因而得以与族人有较多的接触。据范仲淹于皇佑三年正月八日所撰的《续家谱序》记载:“皇佑中(应为‘初’),来守钱塘,遂过姑苏,与亲族会。追思祖宗既失前谱未获,复惧后来昭穆不明,乃于族中索所藏诰书、家集考之,自丽水府君而下四代祖考及今子孙,支派尽在。乃创义田,计族人口数而月给之;又理祖第,使复其居,以永依庇。故作《续家谱》而次序之。”[4](pp731-732)
在《太子中舍致仕范府君墓志铭》一文中,范仲淹又说:“皇佑初,某来守钱塘,与府君(范仲温)议,置上田十顷于里中,以岁给宗族,虽至贫者,不复有寒馁之忧。”[5](P370)购买义田在是年十月,可知一年之内范仲淹在苏州为宗族做了两件事:一是续修家谱,一是创置义庄。 这一年,范仲淹61岁。
关于范仲淹创置义庄的动机,以往学者多认为出于范仲淹的公心和慈爱之心,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的具体体现,同时又是宋代“收族”观念的实践手段。这种看法固然不错,但更为重要的因素则没有被揭示出来。我们不妨先看看范仲淹曾对子弟说过的这样一段话:
吾吴中宗族甚众,于吾固有亲疏。然以吾祖宗视之,则均是子孙,固无亲疏也。吾安得不恤其饥寒哉?且自祖宗来,积德百余年而始发于吾,得至大官,若独享富贵而不恤宗族,异日何以见祖宗于地下,亦何以入家庙乎?[6](P863)、[7](P1174)
对于一个60余岁、为官数十年的老年高级官僚来说,与祖宗子孙同享富贵自然是一种颇令时人敬仰的思想境界。但不宜言表却更有吸引力的理想,则是如何使子孙后代长保富贵。在为乃兄范仲温所撰写的墓志铭中,范仲淹以“积善不诬,厥后其昌”[5](371) 作尾语,即已透露出了这样的信息。而其贤子贤孙们,也是完全能够领会得出其良苦用心的。范纯仁曾说:“先文正公置义田,非谓以斗米疋缣使能饱暖族人,盖有深意存焉。”[8](1170) 范仲淹五世孙范之柔亦曾明确提出,创置义庄是乃祖“欲为传远之计”[9](P1164) 的结果。南宋刘宰在为希墟张氏义庄作记时,曾引用了范仲淹的上述一段话,并分析义庄创建的动机说:“夫乐富贵而羞贫贱,我与祖宗同是心也;爱其子孙而不欲其贫且贱,我与祖宗同是心也。”[10](P579) 可见,无论是范仲淹自己的言论,还是其后裔或其他士大夫的理解,都是将创办义庄与子孙长保富贵绾连在一起的。
由于一些研究者只注意了义庄对贫乏族人的赡助,所以很容易将其视作慈善机构。但从范仲淹初定的十三条规矩中,我们即可以发现以下这样几条内容:
女使有儿女在家及十五年,年五十岁以上听给米。
每房许给奴婢米一口,即不支衣。
子弟出官人,每还家待阙守选丁忧或任川广福建官,留家乡里者,并依诸房例,给米绢并吉凶钱数。虽近官,实有故留家者,亦依此例支给。
对于家中使唤着女使、奴婢的族人来说,显然原本就是没有“寒馁之忧”的。至于“出官人”,即使不在官任或暂不领取俸禄,也不应有太大的生活问题。范仲淹对他们的支助,自然已超出慈善的范围。何况对其他族众的支助力度,也基本上达到了衣食无忧的程度。明显具有慈善性质的条款,仅见一条:
乡里外姻亲戚,如贫窘中非次急难,或遇年饥不能度日,诸房同共相度诒实,即于义田米内,量行济助。
可以看出,义庄的慈善性质并非主流。范仲淹的主要动机是为家族长保富贵提供稳固的物质基础。这一点,从范仲淹后人的行为中还可以得到明显的印证。在陆续形成的续定规矩中,增加了对应举士人的资助及义学方面的内容,以便“使诸房子弟知读书之美,有以激劝”。[9](P1168) 牟巘在《义学记》一文中说:“范文正公尝建义宅,置义田、义庄,以收其宗族,又设义学以教,教养咸备,意最近古。”[11](P1188) 为了长保富贵,收合族众,加强宗族势力,范仲淹可谓殚精竭虑。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范仲淹为宗族建设不吝钱财,但他本人生活却十分俭朴。据说在他创置义庄的前夕,子弟曾劝他“治第洛阳,树园圃以为逸老之地”[12] ,被他断然拒绝。《宋史》说他“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13](10276) ,想必不误。
义庄创建之初,范仲淹就已十分注重它对维持提高宗族势力的长久作用。建义宅,设义学,续修家谱,制订义庄规矩,草创之初便注意各种配套措施,考虑可谓较为周全。但范仲淹在义庄建成后的两三年内,便去世了。义庄的巩固和初期发展,主要是在范仲淹儿辈们手中完成的。以下几个方面,可以清楚地反映这一点。
首先,义田规模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义庄的主体经济势力是义田,初创规模为1000亩,范纯仁将其增加为3000亩。纯仁“自为布衣至宰相,廉俭如一,所得奉赐,皆以广义庄”[14](10293) 。其做法颇似乃父,但官位却过之,因而能够获得更多的俸赐,从而也就更有条件为范氏义庄多做贡献。
其次,义庄规矩在实践中得到不断完善,日趋严密。范纯仁兄弟先后十次续订规矩,分别为熙宁六年(1073年)、元丰六年(1083年)、绍圣二年(1095年)二月、绍圣二年四月、元符元年(1098年)、元符二年(1099年)、崇宁五年(1106年)、大观元年(1107年)、政和三年(1113年)、政和五年(1115年),平均4年左右续订一次。由于是“随事立规”,所以续订的内容,多是根据实际需要而产生的,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如果说范仲淹的初定十三条“止具给予之目,仅设预先支请之禁”,基本上是赋予族人获得资助权力的内容;那么范纯仁兄弟续订的二十八条,则“关防益密”[15](P1172) ,主要是对族人相关责任的规定。权力和义务的相互结合,必然使得义庄在管理上日趋严密。
再次,义庄规矩得到了宋朝官府的支持,从而具有了政治上的保障。治平元年(1064年),范纯仁上书朝廷,述说在义庄的管理中,“今诸房子弟有不尊规矩之人,州县既无敕条,本家难为伸理,五七年间渐至废坏,遂使子孙饥寒无依”,并因此而要求“朝廷特降指挥下苏州,应系诸房子弟,有违犯规矩之人,许令官司受理”。这一要求得到了朝廷的批准。从此,义庄规矩以朝廷指挥作尚方宝剑,获得了政治上的保障。范氏子孙将其刻石于天平山白云寺范仲淹祠堂之侧,“子子孙孙遵承勿替”[16](P1160) 。
在两宋之际的宋金战争中,范氏义庄受到了战乱的冲击。政局稳定以后,义庄已经是“虽田亩仅存,而庄宅焚毁,寄廪坟寺,迁寓民舍,蠹弊百出,尽失初意”[17](P1165) 。战乱不仅破坏了义庄的一些基础设施,而且也使义庄规矩受到了冲击,制度不能得到较好地执行,从而使义庄日益向着崩溃的方向发展。楼钥《范氏复义宅记》对这一情况做了如下叙述:
中更兵毁,族党星散。故基榛芜,编民豪据为居宇,为场圃。僦直无几,甚失遗意。粟无所储,寓于天平山坟寺,倍有往来给散之劳。寻复圮废,改置城中,反寄他舍,病此久矣。[15](P1171)
看来范氏义庄的庄宅不仅受到破坏,而且为他人所占,仅能收取微乎其微的一点租金。尽管田亩尚存,但已失去了各种配套设施,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针对这种情况,范氏子孙尤其是文正位有官职的子孙,力图加以重建。官至奉议郎的范公武,“念此有年,赍志而殁”。其子范良器、范之柔兄弟“慨然自任,思图其新”。庆元二年(1196年),他们正式开始了义庄的恢复重建工作。他们所做的第一步,首先是“历告居民,尽除僦直,约期而遣之”。但这一步并不容易,因为有许多“不服者”不愿迁出,范氏兄弟不得不“诉于郡、于监司,以至上达台省”。由于提刑何异、太守郑若容“咸义此举,力为主张”,才使得范氏能够悉得故地。范良器兄弟所做的第二步,就是“首捐私帑,缭以垣墙;创建一堂,仍扁‘岁寒’,以祠文正;结屋十楹,以处贫族;就立新仓,寖复旧观”[15](P1171) 。这样一来,义庄的硬件建设便得以重新恢复。接下来便是制度建设问题,所以范良器兄弟所做的第三步,便是“参定约束,加备于前”[17](1165) ,范良器还“亲掌出纳一年,以为后式”[15](1171) 。他们还“经本州镂给板牍,揭示义宅”。尽管如此,时任左司谏的范之柔还不放心,又学范纯仁的做法,上奏朝廷,要求“特颂睿旨札下平江府”,保证新规旧约的执行。这一要求也得到了朝廷的批准。
庆元二年(1196年)以来范良器、范之柔兄弟对义庄的重建,在范氏义庄发展史上意义重大。它表明义庄经受住了社会动荡的考验,也表明范氏家族的核心势力仍出自范仲淹一系(即文正位,范良器兄弟为范纯佑后代)。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南宋时期范氏义庄政治地位和社会声望的不断提高。除了范之柔上奏获准,义庄规矩的执行重新获得政治保障以外,南宋朝野人士还对范氏义庄给予了各种各样的特殊关照。其中最主要的表现,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官府对义庄赋役的与免。在嘉定三年(1210年)范之柔主持的《续定规矩》中,曾提到“义庄及白云功德寺差役并应干非泛科敷并蒙官司蠲免”问题。嘉熙四年(1240年),提领浙西和籴所认为“范文正公义庄乃风化之所关”,理应“与免科籴”,因此免除吴县、长洲县范氏义庄劝米共计九百七十三石六斗二升。[18](PP1086-1087) 可见,义庄在经济上享有赋役与免的特权,逐渐成为宋朝政府统治下的经济特区。
二是地方官对范氏的优崇。南宋时期,范仲淹作为家乡的先贤,成为地方官员进行社会教化的楷模。因此,历任地方官无不对范氏家族和范氏义庄另眼相觑,多加优崇。咸淳十年(1274年),平江府知府潜说友有感于本府未有范文正公专祠,乃“事关风化”的要事,因此不顾财力“窘乏”,于范氏义庄之东建筑范仲淹祠堂。在建成了“为屋六十楹”的大祠堂之后,又“拨没官田土,拘收租米,充春秋二祀之费”。在范氏义庄附近建立的官方范仲淹祠堂,对提高范氏家族和范氏义庄的政治地位,无疑是有极大帮助的。祠堂“春秋二祀,太守率其属亲莅”[19](pp1087-1088) ,可见,祠堂祭祀的仪式、规格,是很不一般的。
三是名人的宣传。由于范氏义庄的收族作用明显,逐渐受到了理学家们重视。许多知名人士纷纷撰文,对义庄加以宣传和褒奖。如刘清之“尝序范仲淹《义庄规矩》,劝大家族众者随力行之”[20](p12957) 。流传至今的此类文章,北宋时仅有钱公辅《义田记》一文,南宋时则有楼钥《范氏复义宅记》、孙应时《范氏义庄题名》、刘榘《范氏义庄申严规式记》等文。此类文章的逐渐增多,无疑促进了范氏义庄知名度的不断扩大,许多宗族纷纷效法范仲淹的做法,创建义庄,并借鉴范氏义庄的管理经验。范氏义庄逐渐成为宗族义庄建设的楷模。
通过南宋朝野人士对义庄的各种特殊关照,范氏义庄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声望得以不断提高。这既是义庄发展的表现,又反过来对义庄的稳定发展具有明显的积极意义。
范氏义庄在两宋200余年的发展,尽管曲曲折折,并非一帆风顺,但毕竟逐渐稳定下来,在宋代的社会土壤中扎住了根。就这一点而言,已可说是社会奇观。要知道,宋代普遍的社会现象已是“田宅无定主”[21](P162) ,其土地所有权转移之频繁,时人甚至用“古田千年八百主,如今一年一换家”[ ](P494)之类的语言来加以形容。范氏义庄的发展,不但表现在制度的完善、地位的提高、声望的扩大等方面,而且其田产的规模,也在不断增加。初创时为1000亩左右,至嘉熙四年(1240年)提领浙西和籴所与免科籴时,其规模为吴县897亩、长洲县2271亩3角,合计3168亩3角。
二、义庄对范氏家族的作用
义庄的创立作为范氏家族发展史上划时代的一座里程碑,对宋代范氏家族的发展无疑起过多方面的重要的作用。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义庄赡养、团聚了大批家族成员。苏州的范氏族人,均为范隋后裔,至北宋中期已经过四五代人的繁衍。人口已具有一定数量规模,贫富分化也已非常严重。范仲淹虽出身于仕宦支系,但由于家世衰替,甚至“欲还范姓,而族人有难之者”,而不得不声称“止欲归本姓,他无所觊”[6](863) 。义庄初建时登记在册的族人数量为90口。当时的千亩义田“岁入粳稻八百斛。以其所入,给其所聚,霈然有余而无穷”[23](P1169) 。此后,范氏家族人口不断增多,义田虽经过一些波折,但规模也在扩大,且逐渐稳定下来。至南宋时期,3000余亩的义田已赡养了数百口范氏族人。在范良器兄弟使义庄“岿然复兴”之时,养活族人约四百五十口,与初创时相比,已是“五倍之矣”[24](P1173) 。
在义庄的庇护下,的确有大批贫穷的范氏族人避免了流离失所、迁徙他乡的命运,因为有着稳定的生活来源,自然就可以安土而居。同时,由于义田对“仕而家居”者同样予以支助,所以又对许多仕宦者回归故乡产生了吸引力,从而团聚了更多的家族中的精英成员。而两宋时期仕宦不归故乡是较为普遍的情况。就范仲淹一系来说,出于仕宦的需要,子孙曾落户于京师附近的许昌,尽管仍与苏州的范氏族人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受到两宋之际的战乱冲击之后,不得不南迁。但与其他世家大族南迁后星散各地有所不同,南迁的范氏族人受义庄团聚力的吸引,基本上均落籍于苏州地区。南宋家铉翁以十分羡慕的口气说:“(范仲淹)立义庄,聚族而居之,至今二百余年,范氏裔孙列居文正坊中。”[25](P293) 可见,义庄对范氏家族成员具有稳定而长久的团聚作用。
其次,义庄为族人的教育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范仲淹是以科举起家的士大夫,他在为政过程中十分注重教育,所至各地,兴学倡教,不遗余力。义庄创置的动机,就包含有他教育族人的思想在内。虽然在其初创时手定的规矩中尚无有关教育的条目,但在范纯仁首次续定的三条规矩中,便已有了详细的有关义学教师选拔和待遇的规定:
诸位子弟内选曾得解或预贡有士行者二人充诸位教授,月给糙米五石(若遇米价每石及一贯以上即每石即支钱一贯文),虽不曾得解预贡,而文行为众所知者,亦听选,仍诸位共议(本位无子弟入学者不得与议)。若生徒不及六人,止给三石,及八人给四石,及十人全给(诸房量助出钱以助束修者听)。
牟巘在《义学记》一文中说:“范文正公尝
求几副经典的对联,谢谢各位了!
本文2023-10-11 02:16:04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242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