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氏家谱是怎么排列的?
孔姓家谱辈分排列(孔氏行辈字);明洪武年间定十字(自五十六代至六十五代):
希(士)、言(伯)、公(文)、彦(朝)、 承(永)、
宏(以)、闻(质)、贞(用)、 尚(之)、衍(茂)。
清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二月十七日定十字(自六十六代至七十五代):
兴(起)、毓(钟)、传(振)、继(体)、 广(京)、
昭(显)、宪(法)、庆(泽)、 繁(羽)、祥(瑞)。
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定十字(自七十六代至八十五代):
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
后来,孔子七十六代孙、衍圣公孔令贻,报当时的北洋政府批准,又续了二十字:
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
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这二十个字,定下了孔子第八十六代孙至一百零五代孙的行辈。
孔姓,正式订出行辈是在明朝:明初朱元璋赐孔氏八个辈字:公、彦、承、弘、闻、贞、尚、胤,供起名用。
后因洪武元年五十六代孔希学及洪武十七年五十七代孔讷先后袭封衍圣公。
这样就把“希”和“言”旁加上去为十个字,即: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胤(后清代为避帝讳,将弘改为宏,胤改为衍)。
明天启年间,这十个字已不够用,由六十五代衍圣公孔胤植(孔荫植)奏准。后续二十个字即:“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民国八年由七十六代衍圣公孔令贻又立二十个字咨请当时的北洋政府核准公布。亦即第八十六代至一百零五代。
即“建道敦安定,懋修肈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到现在为止已知最小辈是“钦”字辈。因此,不少孔孟曾后人从名字上就能看出来辈分大小。
这并非是孔孟曾传人一直使用的,而是在清乾隆九年(1744年),由礼部调查整理,报皇帝钦定作为孔孟后裔行辈的顺序的。
在此之前,孔子家谱非常繁芜。这个取字方法比先前大大简化,又经皇帝提倡,使得中国其他大家族谱系的也开始效仿这种方法。
不是专家不敢妄下结论,但是可以听听写此书的作者是怎么说的: 1这是一部历史悬疑小说。是关于《论语》在西汉武帝时期历史命运转折的故事。本来要把它 写成一篇论文类的东西,但一直热爱悬疑故事,所以就写成了悬疑小说。 2小说中基本史实严格遵照史料和历史研究结果,但本人并非历史科班,文中肯定会有错误,还请行家高手指证,先谢谢了。 3对历史进行合理性质疑和推断。质疑的起点在于十几年前就生出的一个疑问:汉武帝独尊儒术,同时也是独阉儒学。 同时,《人皮论语》作者在天涯论坛上例举了西汉《论语》的八点疑点: 一、汉代儒学历史命运转变: 汉武帝独尊儒术,引入“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及君权神授思想,将先秦原始儒家民本仁爱思想转换为君本专制思想。政治强权对文化思想的这一改造是如何实现的? 二、《论语》地位的升降之谜: 博士是秦汉时期最重要的文化官制,除承担文化思想著述传承外,更参政议政。汉文帝时期,崇尚黄老无为而治,但曾立《论语》博士,汉武帝独尊儒术,却撤销《论语》博士,只立五经博士。《论语》为圣人之言、群经之首,为何在独尊儒术的武帝时期反倒被轻视? 三、汉代儒学今古文之争: 汉代儒学分为古文经(先秦六国文字)和今文经(汉代隶书),两派长期存在争执,甚至演化为权利斗争。汉武帝时期,今文经派占据主流。到东汉末年,古文经才渐渐复兴。汉代兴儒本是复古,古文经更可信,为何反倒处于劣势? 四、《论语》版本演变之谜: 武帝时期《论语》主要有三个版本——《古论语》、《齐论语》、《鲁论语》,后二者为今文经。到西汉末年,张禹为汉成帝老师,以《鲁论》为基础,参考《齐论》,合而为一,修订《论语》,称《张侯论》,为世所贵。今天通用的《论语》即以《张侯论》为祖本。古文《论语》为何被人漠视? 五、孔壁《论语》失传之谜: 景帝末年,孔子旧宅墙壁中发现一批古简,其中便有《论语》,其字为古文,故谓之《古论语》或《孔壁论语》,《论语集解 序》说:“《古论语》,唯博士孔安国为之训解,而世不传。”汉武帝独尊儒术,《古论语》无比重要,为何不传? 六、孔壁古经发现时间: 孔壁古文发现者为鲁恭王刘余,时间为景帝末年,但《汉书 艺文志》则记为“武帝末,鲁恭王坏孔子宅,欲以广其宫,而得古文《尚书》及《礼记》、《论语》、《孝经》凡数十篇,皆古字也。……孔安国者,孔子后也……安国献之。遭巫蛊事,未列于学官。” 苟悦《汉纪》认为“武帝时孔安国家献之”,清代汉学家阎若璩怀疑“天汉后安国死已久,或其家子孙献之”。 《汉书》时间错误难道仅仅因为笔误? 七、孔安国生卒年之谜: 孔安国是孔子第十一代孙,生于汉武帝执政时期。与孔壁古文,尤其是《孔壁论语》命运休戚相关。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孔安国“早卒”,然而《孔子家语后序》与《孔子世家谱》则称孔安国“年六十卒”。其生卒年为历史悬案,至今未解。 孔安国为孔子后裔,又是当世名士,生卒年为何会出现这种迷雾? 八、《史记》孔子后裔之谜 由于涉及到小说重要的悬念,作者没有透漏。
参考资料:
家谱一、孔子家谱孔孟后人现在取名,正式订出行辈是在明朝:明初朱元璋赐孔氏八个辈字:公、彦、承、弘、闻、贞、尚、胤,供起名用。后因洪武元年五十六代孔希学及洪武十七年五十七代孔讷先后袭封衍圣公。这样就把“希”和“言”旁加上去为十个字,即: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胤(后清代为避帝讳,将弘改为宏,胤改为衍)。明崇祯年间,这十个字已不够用,由六十五代衍圣公孔胤植(孔衍植)奏准。后续十字即:“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到清乾隆九年(1744年),由礼部调查整理,报皇帝钦定,再添十字:“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民国八年由七十六代衍圣公孔令贻又立二十个字咨请当时的北洋政府核准公布。亦即第八十六代至一百零五代。即“建道敦安定,懋修肈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到现在为止已知最小辈是“钦”字辈。因此,不少孔孟后人从名字上就能看出来辈分大小。在此之前,孔子家谱非常繁芜[3],这个取字方法比先前大大简化,又经皇帝提倡,使得中国其它大家族谱系的也开始效仿这种方法。由于孔氏谱系的完善,有时孔姓人也会遇到了一些小小的不便之处。如若按孔氏家规规定,同姓同宗晚辈见到长辈一定要按辈份称呼,往往出现年龄相仿者辈分相差数辈甚至十数辈的情形。另衍圣公府里面不用孔姓为佣人,主要原因就是衍圣公很可能比多数同宗人辈份要低,导致主仆关系和辈分关系发生尴尬。一些孔姓贫穷人家可能会先改名姓再进府为仆。孟、曾、颜三族亦用孔姓行辈排序,唯开始时期和严格程度各有差异。-第74代衍圣公孔繁嘉、孔繁豪(南宗) -第75代衍圣公孔祥壮、孔祥娜(南宗) -第76代衍圣公孔令贻(字谷孙),1877年(光绪三年)5岁时承袭衍圣公 -第77代衍圣公孔德成(1920年—2008年) -第78代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孔维益 -第79代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孔垂长 -第80代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孔佑仁 80代之后的辈分字:钦、绍、念、显、扬、建、道、敦、安、定、懋、修、肈、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孔氏家谱是怎么排列的?
本文2023-10-11 02:02:37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241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