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施在中国姓氏中排多少?
施姓
拼音:shī xìng
目录[ 隐藏 ]
1施姓起源
2得姓始祖
3施姓各支始祖
4施氏迁徙分布
5郡望堂号
51郡望
52堂号
6施姓家谱文献
7施姓字辈排行
8施姓楹联典故
81四言通用联
82五言通用联
83七言通用联
84八言以上通用联
9施姓名人
91施姓历史名人
92施姓近现代名人
姓氏溯源
吕姓←施姓→张姓
施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第23位,在2007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105位,在台湾姓氏中排在第27位。
编辑本段
施姓起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妫姓,出自夏王朝时期诸侯国施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据史籍《姓氏考略》记载,夏王朝时期诸侯中有施氏,建施氏国,其故址在今湖北省恩施一带。
商汤灭夏桀之后,施氏国亦随之灭亡,其后,施氏国的公族子孙就以故国名为姓氏,称施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第二个渊源:源于子姓,出自殷商时期七族之一的施氏,属于以氏族名称为氏。
据史籍《左传》记载,西周初期,周武王姬发之弟姬康叔受封为卫侯,分到了“殷民七族”即陶氏、施氏、繁氏(邽氏)、锜氏、饥氏、樊氏和终葵氏等。
殷商施氏,在商王朝时期为专职制旌旗的工匠,古称“旌、旗、帜”为“施”,其族人子弟后代即以职业为氏族称谓,世代称施氏至今。
第三个渊源:源于姬姓,为春秋时期鲁惠公之子姬尾生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等记载,春秋时期,鲁惠公姬弗涅之子中有个姬尾生,字施父,史称施父尾。
在鲁桓公姬轨(姬允)执政时期(公元前711~前694年),姬尾生成为鲁国的大夫。据说,姬尾生精通音律,曾视来访的曹国太子赏乐姿态之变化,断言其父曹伯将不久于人世,后来果然应验。
鲁桓公深敬姬尾生之才,委以重用,施父后成为春秋名臣。后传到其五世孙姬孝叔之时,干脆以先祖名字为姓氏,称少施氏、亦称施父氏,以示与别的家族不同,后省文简化为单姓施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施氏正宗。
施氏族人大多尊奉施父尾为得姓始祖。
第四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明朝初期大儒方孝孺同族,属于避难改姓为氏。
方孝孺:公元1357~1402年,字希直,一字希古,号逊志,世称正学先生、缑城先生;缑城人(今浙江宁海)。著名明朝大臣、著名学者、文学家、散文家、思想家。
方孝孺是朱元璋的皇长孙朱允炆的老师。因为太子朱标死得早,朱元璋就把皇位传给了朱允炆,这就是明建文帝。
施父、方孝孺。
编辑本段
施姓各支始祖
施 伯:鲁惠公之孙,施殳之子,荘公时为大夫尽忠亲谏名显于时。
施 宿:字武子,宋绍熙年进士,宁宗庆元间在余姚金华塘捍海三江定海止又烛溪湖塘建筑贤亭招宝坃于公署郡县父老载道恳留,因居姚赵氏封慕人葬游原山坞元时,敕封捍诲侯后改封郡王世食庙祀又祀名宦有傅子孙繁衍明及大清朝有科甲诚者以为积累功德之报云。
施 父:周公封鲁伯禽位傅十二世至惠公生三子,长隐公息姑次桓公轨少施父尾生事桓公为上大夫,食采于邑因施父之。
资料有待补充。
编辑本段
施氏迁徙分布
施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105位,属于大姓系列,人口约二百五十八万四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16%左右。
施氏族人发祥于周王朝时期的鲁国,即今山东西南部一带。
施氏族人源于北,而盛于南,如今是典型的南方姓氏。施氏族人虽然得姓不算很早,但其后世族人的南迁,特别是移入福建,却是较早的一支,这是施氏族人与其他诸姓的不同之处。
施氏族人在中国历史上的贡献,主要表现在文化方面,尤其是明清之际,江浙闽一带的施氏拥有画家、书法家、篆刻家,中举人、进士及第者不可胜数。
春秋时期,出现了施氏族人历史上最早的两位名人,即孔子的弟子施伯和施之常,均为鲁国人。春秋末期,鲁国被楚国所灭,施氏族人开始散居在山东大地繁衍。
秦、汉以前,施氏族人开始向邻近的河北、河南、安徽、江苏一带播衍。
汉时已有施氏入关中者,如著名学者施仇即由沛(今江苏沛县)入长安。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纷争,夷族入侵,社会激剧动荡,致使民不聊生,饿殍遍野,苦于生计,施氏族人开始大举南迁江南,并在今浙江湖州一带形成大的聚落。
施氏进入福建,大约是唐朝中期,即公元七世纪之时,有一位叫施典的施氏先祖,随其父辈先行到达河南光州,后又南移福建,定居在泉州钱江乡。唐、宋之际,居住在浙江湖州一带的施氏经长期繁衍,已经人丁兴旺,族大人众,并时有显贵者,从而形成了施氏历史上的一大郡望即吴兴郡。
传至宋时,一位叫施炳的官人,从福建移至泉州的浔江,经过数代的繁衍,此支施氏族人后裔几乎分布于福建和广东各地,并成为当地大族之一。
元朝时期蒙古骑兵南下,江浙闽一带百姓避乱四迁,施氏族人有入广东、云南、广西、湖南、湖北、江西、四川者。
明初洪武年间,施氏族人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山东、河北、天津、北京等地。
明、清之际,迁至浔江的施氏族人中后来一部分人迁居入台,一部分人飘洋过海到了南洋。应该说,现在南洋各地的施氏华侨,与台湾的施氏同胞当属一个先祖的同族人。而此期的施氏族人仍昌盛繁衍于江浙闽一带,且人才代出,成为此期施氏族人发展的主流,还有一支施氏由山东入迁辽宁。
如今,施氏族人在全国分布甚广,尤以江苏、浙江、福建等省为多,上述三省施氏约占全国汉族施氏人口的58%。
施姓家谱文献
全国施氏世谱,前编不分卷、正编,(清)施受赐纂补,清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江苏省苏州市图书馆。
浙江余姚大施巷施氏宗谱十二卷,(民国)施见久修,施久义编纂,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奉恩堂铅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河北大学图书馆图书馆、浙江省图书馆。
浙江鄞县黄古林施氏宗谱六卷,著者待考,残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鄞县古林乡文化站。
浙江鄞县鄞城施氏家乘十卷,首一卷,(民国)戴延祐纂,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培远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浙江省宁波市档案馆。
浙江湖洲施氏宗谱,(清)施南初纂修,清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馀庆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绍兴山阴江墅施氏族谱十卷,(清)施国骐纂修,清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吉林大学图书馆。
浙江绍兴山阴江墅施氏宗谱,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图书馆。
浙江绍兴会稽长乐施氏宗谱二卷,(民国)施聘三等重修,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新昌苏秦施氏宗谱三卷,首一卷,(民国)施礼俨施义大等修,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新昌县文物管理局。
浙江上虞施氏家谱三卷,(清)施炯修,清康熙五十八年(公元1719年)宣城学余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嵊县芝岩施氏宗谱四卷,(清)永宁堂修,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新昌县文物管理局。
浙江金华华峰施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嘉庆十年(公元1805年)重修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金华市文物管理局(仅存六册)。
浙江金华华峰施氏宗谱二十卷,(民国)施世涛纂修,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重修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金华市文物管理局(仅存九册)。
浙江兰溪施家施氏宗谱四卷,(清)王文藻修,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卷。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兰溪县圣山乡施汤水村。
浙江东阳吴宁草塔施氏宗谱六卷,(民国)吴秉煌纂,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东阳县古光乡枫树下(仅存四卷)。
福建晋江浔海施氏族谱七十九卷,附二卷,(清)施文起纂修,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木刻活字印本(影印)。现被收藏在福建省晋江市衙口村施琅纪念馆、台湾、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湖北施氏宗谱,(民国)施祚芬、施绪礼修,民国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宗伯堂合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五卷、第七卷、卷首。现被收藏在湖北省武汉市图书馆。
湖北新洲施氏宗谱七十卷,(民国)施万朗施意诚续修,民国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北省新洲县前进乡观塘村。
湖北新洲施氏宗谱七十卷,首五卷,(民国)施馥阶、施绪礼合修,民国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北省新洲县白洋乡洲上村。
湖北新洲施氏宗谱六十五卷,(民国)施长容续修,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北省新洲县施岗乡施岗村。
广东顺德施氏族谱,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市图书馆。
四川简阳施氏家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二卷。现被收藏在四川省图书馆。
四川简阳施氏族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石印本,今仅存第四卷。现被收藏在四川省图书馆。
施氏统宗正传家谱十卷,(明)施金钻、施永康纂修,明万历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施陈氏宗谱六卷,(清)施加全等续修,清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务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临湃堂施氏族谱修谱遭寇志,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厦门大学图书馆。
上海崇明施氏宗谱不详(民国)施念曾、施瑞卿等重修,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八册。现被收藏在河北大学图书馆图书馆。
上海奉贤施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重修本,今仅存四十三册。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奉贤县四团乡。
江苏泰县海陵施氏族谱四卷,著者待考,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江苏省太丰县档案馆。
江苏大丰施氏宗谱四卷,(民国)张春荣纂辑,施瑞芳主修,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思义堂重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江苏省太丰县文物管理局。
江苏大丰施氏家簿谱一卷,著者待考,清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纂,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施满家木刻活字印本(录自清乾隆四十二年)。现被收藏在江苏大丰县档案馆、江苏省太丰县文物管理局。
江苏常州施氏宗谱十六卷,(清)施汝镛等续修,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存仁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八册,今仅存第十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有两部)、江苏省南京市图书馆、江苏省常州市图书馆。
江苏常州施氏宗谱十六卷,(民国)施文和等续修,民国上十六年(公元1947年)存仁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江苏武进孟墅施氏宗谱八卷,(清)施雨亭等修,清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桓德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武进鹤溪施氏宗谱二十六卷,(民国)施泽久纂修,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永恩堂木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六册。现被收藏在河北大学图书馆图书馆。
浙江萧山萧邑航隖山北施氏宗谱十卷,(清)施保和等修,清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余庆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萧山萧邑航隖山北施氏宗谱十二卷,(清)施武德纂,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余庆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浙江萧山航隖施氏宗谱,(民国)施炳镕、施庆治等重修,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十册。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萧山施氏宗谱十卷,(民国)施宝莹等重修,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式古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吉林大学图书馆。
浙江萧山仁渍施氏家谱,(民国)施煃辑,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复写纸誊录一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图书馆。
浙江宁波邓东施氏宗谱八卷,(清)施朴菴等纂修,清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同宗坊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
浙江宁波邓东施氏宗谱十卷,(民国)袁乃彬、施友甫等纂修,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彰德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
浙江余姚施氏宗谱十五卷,首一卷,贻编二卷,(清)施学曾、施继常重修,清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南开大学图书馆、河北大学图书馆、浙江省余姚市文物管理局。
浙江余姚姚江施氏三修宗谱四卷,(清)施文杰纂修,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敦厚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浙江余姚大成施氏宗谱四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施久义修辑,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志远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图书馆。
浙江萧邑航阳山北施氏宗谱十二卷,(清)施武德纂修,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余庆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浙江余姚姚江施氏宗谱四卷,(清)施文杰纂修,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敦厚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浙江余姚大施巷施氏宗谱十二卷,(民国)施久义纂修,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奉思堂铅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烛溪施氏简谱两集,(民国)施礼法修,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烛溪施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民国)施礼法修,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施氏宗谱,(民国)施祚芬、施绪礼纂修,民国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宗伯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今仅存第卷首、第一~五卷、第七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浙江永康雅庄村志(李姓、另有汪,阮,施,陈,周,林,蔡等姓氏),(现代)李修龙等修,1996年排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浙江金华肇峰施氏宗谱,(民国)施春雨等修,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修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浙江永康唐先志(施氏)宗谱,《唐先志》编纂委员会编修,1997年计算机排版胶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浙江永康廖先施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年)木刻复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一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施徐氏宗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志读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三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施氏宗谱,(清)施镜清主修,清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浙江姚江施氏宗谱四卷,(清)施而和主修,清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浙江余姚大施巷施氏宗谱十二卷,著者待考,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唐先施氏宗谱四卷,著者待考,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施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浙江金华肇峰施氏家谱九卷,著者待考,民国甲子年(公元1924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浙江平阳鹤溪施氏宗谱二十六卷,著者待考,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施氏世谱,著者待考,清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浙江省绍兴市图书馆。
浙江萧邑航阳山北施氏宗谱十二卷,著者待考,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烛溪施氏简谱二集,著者待考,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浙江省余姚市图书馆。
烛溪施氏宗谱二十二卷,首一卷,(清)施孝克等纂修,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编辑本段
施姓字辈排行
清康熙大帝御赐(施琅)施氏百字派歌:“卿仕际应侯文章慧业修至性能纯养正心得自由恬澹明素志宁静似先猷高风宗古朴雅化尚温柔黄中元吉迪青简大名留克已存恭敬定交允嘉谋恩宽爱式广善足泽常流深藏抢伟器远识抒全筹河山铭竹帛冠冤绍箕裘传芳长衍庆锡祚历千秋”。
湖北天门施氏字辈:“正大光明万邦以珍”。
安徽铜陵施氏字辈:“正大光明文运鸿开克承兴业万代荣昌”。
浙江余姚施氏字辈:“肇氏推施父维周庆发祥迁姚始寿二祖德永流芳久长傅国业远大立家基”。
浙江瑞安施氏字辈:“来赓任云如常茂纯良见忠心孝悌夫尊敬礼义传子孙”。
广西灵山施氏字辈:“福以广朝世德喜盛蕴成善良有正在宗支永显扬国运初康泰家声再炽昌文明光后进兰桂益馨香”。
台湾台中、福建晋江施氏字辈:“衍渠阁家学教议并宣经述远承邹鲁洪德仕国文明光宗奕起振拨上衍元方”。
湖北枣阳施氏字辈:“逢朝廷恩洪克家有光”。
施氏一支字辈:“水初大永施贤以光孔启天运开文明兴承秉国祯克念道义正惟修德才备世代显英豪祖泽本芳清”。
施氏一支字辈:“正万克昌道学传家园”。
资料有待补充。
编辑本段
施姓楹联典故
四言通用联
学宗洙泗;经讲石渠:上联典指施之常,春秋时鲁国人,孔子弟子。下联典指西汉时期的施雠,甘露中参与石渠阁《五经》同异之议。
宠优文带;望重石渠:上联典出北宋武康人施钜,字大任,政和年间进士,官至参知政事,能清检自持,没有声、色之类爱好。联指他与宋璞同赐文带事,《宋史》中记载:“施钜与宋璞同赐文带”。下联典指西汉今文易学“施氏学”的开创者施雠,字长卿,沛人,与孟喜、梁丘贺一起跟从田王孙学《易》,宣帝时官博士。曾参与石渠阁议,讨论五经的同异。
表坊尊道;踵门执经: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施霆亨师赵章泉,以道学教乡人,表其坊曰:“尊道”。下联典指唐朝时期的施士匄(“丐”的异体字),以二经授徒,执经问难者踵于门。
隐成水浒;夙具仙风:上联典出元末明初小说家施耐庵,名子安,字耐庵,淮安人。元末以赐进士出身,曾在钱塘做官,因与当权者不合,弃官回乡,闭门著书,著《水浒传》等。下联典指唐朝道士施肩吾,字希圣,号东斋,睦州分水人,有诗名,元和年间进士,后隐居在洪州西山修道,世称“华阳真人”。著有《西山郡仙会真记》、《太白经》、《黄帝阴符经解》等,诗《西山集》十卷。
五言通用联
临江推望族;濮水重清门:此联采用台湾省台南市施氏大宗祠临濮堂联。联首嵌“临濮”。
效颦本为美;洗帛珠孕身:上联典指春秋时东施放颦。下联典指春秋时西施母浣帛于溪,有明珠射其体,遂感而孕西施。
诏拜仇博士;功封靖海侯:上联典指汉朝学者施仇,字长卿,沛人。博学。汉甘露年间中期与诸杂论五经同异于石渠阁,诏拜仇博士。下联典指清康熙水师提督施琅,字尊侯,晋江人。因功封靖海侯。
道高龙虎伏;德重鬼神钦:此联出自施耐庵《水浒传》中联语。
忠心扶社稷;义气助家邦:此联出自施耐庵《水浒传》中联语。
施姓名人
施姓历史名人
施父:春秋时鲁国君主惠公之子,名尾生,字施父,人称施父尾。其在鲁桓公时任大夫之职,据说他精通音律,曾视来访的曹国太子赏乐姿态之变化,断言曹伯(曹国国君)将不久于人世,果验。桓公深敬施公之才,委以重用,施父后成为春秋名臣。传到施公之重孙孝叔时,以祖名为姓,以示与别的家族不同,于是形成施父姓,后省去父字,遂为施姓。他们尊施父为施姓的得姓始祖。
施夷光:又称西子,西施也;古代四大美人之一。
施之常:(生卒年待考),字子恒,又称施子,《孔子家语》中称作子常;鲁国人。著名孔门七十二弟子之一。其父曰端,时人称施之常为“小施氏”。其子名叫示右,为春秋末期鲁国大夫。唐朝时期,唐玄宗赠其为“乘氏伯”,宋朝时期,宋神宗封其为“临濮侯”。
施雠:汉代著名经学家
施仇:(生卒年待考),沛人(今江苏沛县)。著名西汉时期经学家。西汉今文易学“施氏学”的开创者。他是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专治群经的学者,曾经与诸儒杂论五经的同异于石渠阁,雄辩滔滔,一时名声大噪,诏拜仇博士。
施璘:(生卒年待考),字仲宝;蓝田人(今陕西蓝田)。著名五代时期后周画家。善画生竹,为当时绝技。有十幅竹图传世,凡老根薄石,笋枝附箨,扶疎交映,青翠满庭,宛得三湘高秋之景色
施肩吾:(生卒年待考),睦州分水人(今浙江桐庐)。著名唐朝时期道士。唐元和十年进士,晚年隐于洪州西山(今江西建新)修道,是西山派道教的创始人,内丹术的倡导者。又是诗人,其诗奇丽。有《西山集》十卷、《西山群仙会真记》等。
施世瑛:(生卒年待考),字玉华;安吉人(今浙江安吉)。著名唐朝大臣。传说他勇断有才能。隋未天下动乱,施世瑛率宗族乡邻子弟,聚粮自守,保卫安宁。后闻唐高祖李渊起兵,施世瑛又率众归附唐高祖,拜洮州刺史。
施全:(公元?~1142年待考),钱塘人(今浙江杭州)。著名南宋将领、爱国义士。
施德操:(生卒年待考),人称持正先生;盐官人(今浙江海宁)。著名南宋学者。著有《北窗炙輠录》一卷,《四库总目》又有孟子发题,并传于世。
施宜生:(公元?~1160年待考),字明望,浦城人(今福建邵武)。著名元朝书法家施宜生工诗,自号三桂老人,有集传世。
施惠:(生卒年待考),字君美;浙江杭州人。著名元朝杂曲家。约元元贞初前后在世。南戏《拜月亭》作者。另曾与范冰壶等合作《鹔鹴裘》杂剧,亦已佚。散曲存有《一枝花·咏剑》套数。
施耐庵:(公元1296~1370年),原名施耳,又名施子安,钱塘人(一说姑苏),迁居兴化(一说淮安),元末明初小说家。有《水浒》、《隋唐志传》、《三遂平妖传》等传世。
施兆昂:(生卒年待考),福建福清人。著名明朝画家。明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进士,选翰林庶吉士。他学问淹博,工诗赋,精书画。
施闰章:(公元1618~1683年),字尚白,一字屺云,号愚山,又号蠖斋,晚号矩斋;安徽宣城人。著名清朝官吏、学者。著作有《学馀堂文集》二十八卷,《诗集》五十卷,《别集》四卷,《遗集》六卷。
施定庵:(生卒年待考),字襄夏,浙江海宁人,清朝著名棋手。著有《弈理指归续篇》、《二子谱》和《弈理指归》等。
施培应:(公元1729~?年待考),字启东,号芳谷;云南昆明人。著名清朝学者、书法家。
施清:(生卒年待考),钱塘人(今浙江杭州)。著名清朝文学家。康熙间召试鸿博。笃学嗜古,诗文朴厚,时称雄才,著有《揽云集》、《十三经同解》等。
施琅:(公元1621~1696年),字尊侯,号琢公;福建晋江衙口乡人。著名清朝将领,收复台湾保持祖国统一之人。
施世伦:(公元1658~1722年),字文贤,施琅之子;福建晋江衙口乡人。著名清朝大臣,康熙大帝赐其名为“施不全”。
施襄夏:清朝棋圣,与范西屏并成范施
施姓近现代名人
施复亮:(生卒年待考),原名施存统;浙江金华人。著名近现代劳工运动工作者、翻译家。
施今墨:(公元1881~1969年),原名毓黔,字奖生;浙江萧山人,生于贵州。著名近代中医临床家、教育家、改革家,北京四大名医之一。
施洋:(公元1889~1923年),原名吉超,号万里,字伯高;湖北竹山麻家渡镇双桂村人。著名无产阶级革命烈士。
施佐京: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台湾省总政治作战部副主任。
施青江: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台湾省“国防部”法制司司长。
施蛰存 - 现代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学者
施启扬 - 当代法学家,曾任台湾司法院长
施光南 - 现代作曲家
施明德 - 台湾民进党前主席,倒扁运动发起人
施永青 - 香港企业家
施正荣 - 企业家
施磊 - 经济学家
施能熊 - 东九龙区议员
施仁毅 - 香港企业家,智傲互动娱乐集团董事总经理
施振荣 - 台湾企业家,宏碁电脑创办人,宏碁集团前董事长
施崇棠 - 台湾企业家,华硕电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施文进 - 台湾企业家,宇峻奥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施南生:香港知名制片人、传媒界翘楚,香港寰亚影视责任有限公司副主席
施柳屹:中国大陆模特
施念慈:演员,毕业于港大中文系,曾当选过港大校花
唐末,尤氏始祖尤宗原姓沈居沈溪,后去泉州参加王审知部队,才华出众有幸婿于王。王审知封王后,他为驸马都尉避讳岳父闽王名字的“审”音改沈为尤始著尤氏,当时姓沈的只有他一人改姓尤。尤宗居于泉州,封域南安至今保留有和王郡主合葬的驸马墓,泉州是全国最大的尤姓聚居地,其三子后裔迁居江苏无锡繁衍成第二大尤姓聚居地。沈溪是驸马尤宗家乡,在闽王当政时候跟随尤宗而非常荣耀地改名尤溪。
姓氏词典说尤氏来自沈氏,依据的是宋朝李纲所著《梁溪漫录》。李纲祖籍福建邵武,其祖父开始迁居江苏无锡。李纲与居于福建南平的尤宗后裔尤深同榜进士(尤氏家谱和南平地方志有记载),与居于无锡的尤宗后裔兵部尚书尤辉同朝为官(尤氏家谱和无锡地方志有记载)。他在所著的《梁溪漫录》记下尤氏祖上系姓沈的避讳王审知的审音去水为尤的家史,离尤氏得姓才一百多年,是历史巧遇。
有的资料说少数民族有尤姓,实际系误传。尤姓是典型的汉民族单音字姓氏。少数民族的姓氏都是多音的,其中的“尤”音只是音节。史上有少数民族尤利多等,译名“尤利多”整个只是姓氏或名字,其后无从可考。
尤溪在闽王时候只有姓沈的没有姓尤的。多年以后,尤宗的后裔有一支随闽王儿子政权迁居南平,尤氏家谱记载“盛于剑浦”,在南平出现十几个尤氏村落,其中几户人迁到尤溪,尤溪才有姓尤的。
尤姓是南中国的姓氏,始自10世纪,在百家姓中排第19,在当代姓氏中排第124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多生活在南中国一带。尤[尤、尢、怣、邮,读音作yóu(ㄧㄡˊ),亦可读作qíu(ㄑㄧㄡˊ)]
尤姓氏始祖:
聃季。又称冉季载,姬姓,为黄帝后裔,周文王第十子。周初,武王驾崩后,年幼的成王即位,由周公旦摄政。当时的三监(即霍叔、管叔、蔡叔)很是不服,商纣王之子武庚于是乘机勾结三监,联合东方夷族进行反叛。在这次平叛斗争中,聃季立下大功。战后,周公旦将这位有才华的弟弟举为周天子的司空,成王后又将他封于沈,建立了沈国。后世子孙以国为氏,称沈姓。五代时,王潮、王审知入闽,后王审知建立闽国,称闽王。因沈与审同音,为避讳,沈姓去掉水旁,改称尤姓,但念念不忘尤为沈姓所改,故尊沈姓的得姓始祖聃季为尤姓的得姓始祖。
尤氏分布:
尤氏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群体,人口约九十八万四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61%左右。沈姓郡望有二:吴兴和汝南,而吴兴(今浙江省)地处闽地,沈改尤后,吴兴郡自此成为尤姓郡望,但在北宋时,尤姓族人并不多,直至宋真宗天禧年期(1017年—1022年),其后人才开始大举繁衍,《常州府志》记载,宋真宗时,泉州晋江人尤叔保举家迁往浙江常州府无锡,子大公,孙尤辉,曾孙尤著,玄孙尤袤、尤梁,尤袤子尤概,孙尤火育、尤耀,曾孙尤冰寮均名载史册。
尤氏世系:
思礼公(尤氏始祖、驸马公)——2世:志威公——3世:美公、构公(文简祖)——4世:宋公——5世:叔保公——6世:有终公——7世:阳秋公——8世:云耕公——9世:文简公(尤袤)——10世:鹏公(佳蕃一世祖)、异公(泉州市卿田派)、宜中公(福州市罗源鉴江)、贤公(长乐一世祖)、忠公——11世:思宗公——12世:宏公——13世:无咎公——14世:义公——15世:惠公——16世:君实公——17世:天保公——18世:信公——19世:义端公——20世:佛惠公(毅然公,南厅一世祖)
泉州卿田尤氏的字辈是(1-6无字辈),7世起为:公、侯、伯、子、开、基、茂、奕、世、传、芳、祖、泽、长、锡、畴、祉、大、吉、祥、孙、谋、贻、厥、克、寿(守)、永(道)、昌
另:泉州其他各地尤氏分支始祖如下:
晋江佳潘、庵前之祖为17世长孙
泉州安内之祖为18世佛佑
郡东之祖为17世仕铭
郡西之祖为18世庚生
御里之祖18世仕斌
笋江、郡南之祖为19世隗齐
永春之祖为18世公安
浙江省台州市之祖令闻公之子志学
尤氏家谱:
江苏苏州、常州、镇江尤氏宗谱二十八卷,(清)尤文浚总纂,清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木刻活字印本。始迁祖为[宋]尤叔保。现被收藏在江苏省图书馆。
福建罗源鉴江,遂初堂鉴江尤氏族谱2012年续
尤氏字辈:
福建罗源鉴江尤氏二十一世起泰字讳康字表:
讳:泰永庆昌荣望世裔兴隆广绍功修安善景,初学名讳照此;
字:康华昭益盛观宗支蔚起长传道学治平时,长大立字照此。
河南栾川尤氏字辈:“中文世榜三振步永长安”。
河南信阳尤氏字辈:“启乃学士光其宝鼎万事道明国朝之庆,尤姓历史不是很久远,距今约1000多年”
河南尤氏字辈:“大元金花凤,熙克守宗,永树其升。”
湖北荆州尤氏字辈:“光启大明国清开太运何顺永占祥忠德传家远纯绪世克昌”。
湖北松滋尤氏字辈:“昌光中兴国运万年兆祥”。
湖北襄樊尤氏字辈:“俊休士明德文光昌裔以学尚志立朝纲不偏常永远在宗祖紊自有平安乐家祥”。
湖北枣阳尤氏字辈:“心丹兆嗣”。
山东济南尤氏字辈:“文广书忠金”。
山东威海、荣成尤氏字辈:“培学全华宗”。
山东临沂尤氏字辈:“宗维从步文培元祥”。
山东潍坊高密尤氏字辈:“盛明世传久”。
内蒙古奈曼旗白音昌尤氏字辈:“建景庆姿乐,俊世凤泽增”。
江苏连云港尤氏字辈:“宗振帮传永康”。
江苏盐城东台尤氏字辈:“长昌维俊东”。
福建泉州卿田、洛江尤氏字辈:“公侯伯子开基茂奕世传芳祖泽长锡畴祉大吉祥孙谋贻厥克寿(守)永(道)昌”。
福建福州、长乐尤氏字辈:“兆振德光杰”。
安徽泾县、繁昌尤氏字辈:“仁德本良善”。
安徽五河、泗县尤氏字辈:“风胜登本茂修培基起良”。
博白尤姓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博白县。博白县地处广西中部,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县级行政区。尤姓在博白县的分布较为集中,主要聚居在博白县城区和周边的各个乡镇。博白县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和自然景观,如玉林海、万福山、龟峰等。同时,博白县也是广西的重要经济区之一,有着良好的交通网络和优越的地理位置,是广西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和物流中心。总体来说,博白尤姓居住在广西玉林市博白县,是一个既具有历史文化底蕴,又具有经济发展潜力的地方。
目前貌似没有
1、出自姬姓,以国为姓,是黄帝的后裔。沈本是上古国名,最早是夏禹子孙的封国。周初时,武王死后,由年幼的成王即位,周公旦(文王第4子)摄政。先守不服,与武庚(商纣王之子)勾结,联合东方夷族反叛,后被周公旦所灭。季载(文王第10子)读音相同。春秋时,沈国为蔡国所灭,季载之后逃奔楚国,其后子孙遂以原国名命姓,称沈氏。 2、出自芈姓,是颛顼帝的后裔。春秋时,楚庄王之子公子贞被封在沈邑,其后遂以封邑名命姓,称沈姓。 3、出自少昊金天氏,以国为氏。少昊金天氏裔孙台骀氏之后有人建立沈国,春秋时,为晋国所灭,子孙遂以沈为氏。二、迁徙分布沈姓起源于今河南、陕西安徽三省间地。季载生伯桓,伯桓生向,向生采,采生乙初,乙初生杼,杼生庚向,平王东迁时入周为卿;庚向生忽,以父勤王事,仍封汝南子爵;忽生不离,袭子爵,不离生幸袭子爵,幸生己济袭子爵,己济生迂,袭子爵,敬贤礼士数十年,国不被兵;迂生楫袭子爵,成公八年(前583),晋栾书来侵,获沈子楫从晋;楫生德胤,袭子爵,德胤生傅袭子爵,傅生逞;逞字循之,袭子爵,敬王元年(前519),吴伐州来,乃助楚及诸侯之师救之,吴攻之,溃而卒;逞生嘉,嘉字惟良,袭子爵,定公四年(前506),晋应蔡侯伐楚之请会诸侯于召陵,沈子嘉不会。沈国灭。夏,晋使蔡公孙姓灭之,秋,楚以沈故围蔡;嘉生二子尹丙尹戊,尹戊字仲逵,奔楚为左司马征吴,春秋传称其忠壮,封叶公,尹戊生诸梁;诸梁字子高,袭叶公,戍申城时,孔子游学至,拜晤叶公(前 489);诸梁平白公胜之乱,任左司马兼楚令尹,位兼将相,为楚之一人;功成身退,归叶,约前473年,老于叶。其裔有以叶为姓者,故云沈叶一家。
诸梁生尹射尹文等三子,文为楚令尹;文生随,为楚内史参军,平民乱封吴兴侯;随生永中,为左司马;永中生犹行,为齐卫大夫;犹行生安仁,为齐大夫;安仁生同,为齐大夫;同生郢,字文明,秦徵为丞相不就,避居江南;郢生平,字俊之,为汉司马,竹邑侯;平生祖,祖生保,汉文帝时征蛮功,封竹邑侯;保生遵,字伯吾为齐太傅,封敷德侯,徙居九江寿春,生二子盛达;达字伯弘,骠骑将军;达生乾,字仲元,为尚书令;乾生泓,字元良,南阳太守彭城侯;泓生昴,昴,为河南太守;昴生奋,字仲异御史中丞;奋生恪,字仲悌,将作大匠;恪生谦,字文恭,封尚书关内侯;谦生靖,字文光,济阴太守,避王莽之乱隐于桐柏山,三子勋戎台;戎,字威卿,以说降剧贼尹良封海内侯辞不就,避居会稽乌程,卒后追封述善侯,生四子丰懿齐恭;丰字圣通,零陵太守,在治有芝草黄就之瑞,生四子浒仲高景;浒为妄平王相;浒生鸾,字建元,卅举茂才,为别驾从事;鸾生直,字伯平,有清名;直生次子仪,字仲则,汉末徵辟不起;仪生显,字元礼,为左中郎新都都尉封定远侯,以才智显于吴;显生矫,字伯仲;矫生次子陵,字景高,官太傅,东海王越辟为从事,迁长沙太守镇东将军;陵生延,字思长,为桓德安西将军,颖川太守;延生贺,字子宁,中郎参军,圉表真于寿阳,勇冠一时;贺生警,字世明,为京口参军;警生穆夫,为会稽令。穆夫生四子,林,字敬士,东晋安皇帝义熙十二年秋随太尉列裕督军,发建康伐秦,裕谴公将水军出石门自汴入河后以攻,晋征虏将军封汉寿伯,武康县志有传详;林生四子,璞字道真,宋太祖时除南平王太常侍淮南太守,文帝元嘉廿七年,守时胎,以地当要卫,积财谷储石矢为守城之备,见武康县志;璞生约,字休文,左目生瞳腰有紫痣,宁始中才兴宗引为安西记室参军,入齐为太子家令,累迁吏部郎,隆昌元年出为东阳太守,明帝徵拜五兵尚书,高祖时任中书令,约历士三代博物多识,武兴府署属公旧宅,故称吴兴地,国史方志均有传记,今各支皆多分派于此,吾派其大宗也。约生旋,字士规,八岁能文,十五举茂才,擢为大学博士,迁南康内史;旋生次子字仲师,累迁尚书,史书陈书有传;众生纯,宝谟阁待制;纯生遽,遽生处俭,处俭生永光,永光生亮,唐中宗嗣圣初徵为相国,旋因谱武辞归;亮生长子伟,为涪川令,后追封太师;伟生恒,追封太傅;恒生介福,追封太傅;长子易直学士,女为唐睿宗皇后,德宗即位诏封三代,赠其家官爵赐之官诰凡一百二十轴皆饰以锦翠,时以为荣;介福生次子易良官司空;易良生晦,自成德号义伦;晦生彦金,知卒章事;彦金生清,大历中为婺州刺史,领兵逐逆党,力战而死赠卫尉卿立祠祀之;清生说,为副团练;说生芳,芳生续,字道坦,登进士,除临海令,因父殁于难以大理寺丞致政,赠赐光禄大夫,娶兵部侍郎史伯瑜女赠太宁郡太夫人,生景术,为尚书左仆射,景术生延年,登进士,为荆州刺史;延年生克,克生进,进生操;操字节夫,登宋太宗淳化壬辰年,贤良方正直言进谏,除监察御史,纠劾权贵,为时所重,卒赠荣禄大夫郇国公;操生长子绅,字子书号心齐,登宋仁宗宝元六年吕秦榜进士,知淳安,除监察御史,历官待读太常寺卿,敷文阁学士,赐金紫金鱼光禄大夫,晋爵开国男,食三百户,赐第凤仪桥,卒赠少师,原配杜平章女,生子二,讳未诨,续梅尚书女,生三子伶备仲;仲生道,道生儒,博学能文著述百部,隐居豫章天岳山,儒生崇仁等六子东汉时有沈戎举家徙居会稽乌程吴兴(今浙江吴兴县),此为沈姓南迁之始。魏晋南北朝是沈姓大举南迁之时。至唐代,沈姓已散居今江苏、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等地。唐初,中原有沈姓将佐随从陈政、陈元光父子领军入闽开辟漳州,在福建安家落户,其子孙散居龙溪、漳浦、南靖、长泰、诏安等地。唐末,王潮、王审知兄弟入闽,当地沈族人不屑与审同音,变沈字为尤字,即为尤姓,故沈尤一家。南宋初有吴兴人沈启承官至汀州府知府,其子沈廷辅,随父入闽,后迁居福建省建阳县。沈廷辅有8子,分居宁化、龙岩、长汀、清流、延平、连城、上杭等地,其后又有人徙居广东的大埔、梅州等地。明末,沈斯庵徙居今台南县善化镇,为沈姓移居台湾之始。清乾隆、嘉庆年间,福建漳州、泉州及广东沈氏,又有多支迁往台湾,进而又移居海外。沈姓历代也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南方姓氏。叶氏尤氏均为沈氏分支,沈叶尤三氏均为季载后裔。三、郡望堂号堂号"梦溪堂":宋朝时沈括博学能文,累官翰林学士三司使。他对天文、历算、方志、音乐、医药无所不通。他开始制造了浑天仪、景表、浮漏等天文仪器。开创了隙机、浑圆两术和弧矢、割圆术的先河。著有《梦溪笔谈》。沈氏因以"梦溪"为号。天聚堂:排行:荣,贵,如,金,正,立,忠,孝,德,实,行,仁,义,道郡望 吴兴郡:三国时置郡,治所在乌程(今浙江吴兴南、晋义熙初移今吴兴)。相当于现在浙江省临安、余杭、德清一线西北一带地区,兼有江苏宜兴县地。 汝南郡:汉高帝时置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省上蔡西南)。相当于现在河南省颖河、淮河之间,京广铁路西侧一线以东,安徽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地区。
1、源于赫哲族
出自黑龙江赫哲族尤可勒氏族,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旗分内尼堪姓》记载:赫哲族尤可勒氏,亦称尤克热氏,世居黑龙江流域。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Yokre Hala。赫哲族、满族尤可勒氏,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尤氏,读音作yóu(ㄧㄡˊ)。
2、自古即有
据《后汉书·卷七十七》和《傅山全书·六卷》等所载,东汉时有尤来,汉人外孙的鄯善王尤还,龟兹王尤利多,其中尤利多叛汉后被班超废黜并遣送洛阳。
《三国志》卷五八陆逊传:鄱阳贼帅尤突作乱,复往讨之,拜定威校尉,军屯利浦。上述这些尤氏均为五代前见诸史册之人物。
其中《三国志》记载的尤突最为重要,鄱阳秦时设县东汉置郡,开化较早久为汉人农桑之地,不似江南内陆山区尚有越人居住,所以陈寿书其为鄱阳民尤突,而未书为鄱阳越人尤突,但其后无世系可考。
3、源于其他少数民族
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高山族、佤族、苗族、羌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尤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尤氏,世代相传至今。
4、源于回族
出自伊斯兰教《古兰经》经名,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回族中的尤氏,大多出自伊斯兰教《古兰经》中经名的首音,元、明两朝时期多取其首音的谐音汉字为姓氏,称尤氏。如尤素夫、尤素甫、尤权思等。
回族尤氏,读音作yóu(ㄧㄡˊ)。
5、源于满族
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满族猷格理氏,满语为Yiogeri Hala,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叶赫乡南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尤氏、猷氏,尤氏读音作yóu(ㄧㄡˊ)。
满族佑祜鲁氏,满语为Iohulu Hala,世居英额(今辽宁清原)、嘉木湖(今辽宁新宾)、辉发(今吉林柳河、辉发河以及沙河下游,桦甸、辉南一带)、松花江流域等地,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后多冠汉姓为尤氏、佑氏,尤氏读音作yóu(ㄧㄡˊ)。
-尤姓
想必问的是如皋或者如东地区的,我来小答一把,正好有关注。按:要是有族谱追溯,其实是最好的办法。没有的情况下,只能做合理的猜测。猜测,只是尽可能接近事实情况。
答:源于何处,聚居何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你要看哪个时间点了。
如东地区:已经是江苏最东边的一支尤姓了。当地字辈里面暗示来源地为无锡;如东的地区的来源于如皋,如东地区大部分为外来人口迁入。尤姓从哪里迁入呢 如皋。依据: 在如东尤姓聚居地,有一个姓:冒。 这个姓来源于蒙古族,只有如皋地区有。猜测为一起从如皋迁到如东。且如皋如东地区本来就很近,迁20多公里为了更多的土地,是合理的。
如皋地区:来源于靠近江边的苏州地区。 依据如皋姓氏记载:如皋尤氏,于唐宋时居如皋古摩诃山竹排岭之沙洲,时尤氏以姑苏阊门宗派五宗世表,无锡县一宗、靖江县一宗、泰州鹅儿湾一宗,居皋邑竹排岭为一宗。后此沙坍入江中,尤氏后人就搬迁至今江安阚家河西北地,左有大港,右邻毛宅寺。尤氏移居此地后,将毛宅寺更名宝庆寺,寺内有古佛三尊,迦兰钟鼓石塔一座,大佛腹中藏有尤氏始迁如皋一世祖天主公谱,称东皋始祖谱。尤氏集中居住地后定名尤家行。其堂名为“馀庆堂”。大门楹联有三:“延之绝学,公辅奇才”、“力崇道学,矢与清贞”、“图经来鹤,梦应成龙”。(延之,名袤,南宋诗人,无锡人。楹联只会写本家族有名望的人的事迹)
苏州地区的尤姓:发源于无锡。两兄弟本来都在无锡,后来一人因出了一些小事情,往苏州方向搬了。另本来两地不远,合情合理,且记载很多。里面的风雨和故事,可以参考:万柳溪边旧话,值得每一个尤姓族人参阅。
无锡地区:始迁祖,尤公叔宝。来源地:福建。迁入时间:大约于1017年,落脚地:无锡许舍; 现无锡地区有历史痕迹:地名尤渡里 , 万卷楼/尤氏锡麓书堂 (天下第二泉旁,非常的近,建议尤姓族人去无锡时可以参观一下)
福建:从沈姓而来。原因为避闽王讳。
尤姓:公元874年左右,有尤姓大将军从山西入云贵作战;公元925年左右,福建沈姓改尤姓;公元1017年左右,尤公叔宝至无锡;公元1400年 明初山西大槐树移民包括尤姓;(时间空间上有出入。原本就一支?还是分属不同支?第一种可能性很大,因为尤不是大姓。历史上发生了什么,不得而知)
从资料记载情况看,大部分尤姓族人能够正直不屈,能够友善对待周围的人,多有善举。
愿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1、源于沈姓,出自五代十国时期闽国的沈氏族人,属于因谥改姓。按照目前大部分尤氏观点:五代之初,后梁皇帝朱温于公元909年册封武威军节度使、福建观察使王审知为闽王,因审、沈二字同音,闽国境内的沈姓族人为了避讳,将沈姓去掉三点水改为“尢”姓(即尤的繁写)。
2、源于蒙古族,出自明朝时期乌鲁特蒙古猷佳部落,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蒙古族猷佳氏,世居乌鲁特(今内蒙古东南部兴安盟地区)。后有满族、达斡尔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Iogiya Hala。
蒙古族、满族、达斡尔族猷佳氏,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尤氏、猷氏,尤氏读音作yóu(ㄧㄡˊ)。
二、家谱
江苏苏州、无锡、镇江尤氏宗谱二十八卷,(清)尤文浚总纂,清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木刻活字印本。始迁祖为[宋]尤叔保。现被收藏在江苏省图书馆。
福建罗源鉴江,遂初堂鉴江尤氏族谱2012年续。
扩展资料:
尤姓名人:
1、尤思礼:尤姓得姓始祖,闽王王审之的女婿,唐熹宗册封为驸马。今福建省南安市省新镇南厅有唐都尉驸马尤氏、郡主王氏墓(俗称驸马墓)。
2、尤叔保:江苏无锡人,宋代书画家、富翁。为人正直,以书画名世。晚年颇雄于财,其园亭池馆,为一时绝胜。
3、尤袤:字延之,号遂初居士,无锡人,南宋诗人、大臣。绍兴进士。任泰兴令时有政绩。累官至礼部尚书兼侍读。诗与杨万里、范成大、陆游并称“南宋四大家”。清尤侗辑有《梁溪遗稿》。
4、尤列:尢(wang)列是广东顺德人。1866年生。与孙中山,杨鹤龄,陈少白等畅谈革命,时人称之为“四大寇”。1936年病逝于南京,著有《四书章句易解》、《四书新案》等。
姓施在中国姓氏中排多少?
本文2023-10-11 01:47:53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241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