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铜的布氏和洛氏硬度分别是多少?
5黄铜国家标准有5种硬度状态,分别如下:
软态、1/4硬、1/2硬、硬态和特硬
具体硬度标准如下:
H65M----硬度100HV以下(软态)----对应国际牌号C2680-O
H65-Y4-----硬度75-125HV----对应国际牌号C2680-1/4H
H65-Y2-----硬度85-145HV----对应国际牌号C2680-1/2H
H65-Y-----硬度105-175HV----对应国际牌号C2680-H
H65-T-----硬度≥145----对应国际牌号C2680-EH
布氏和洛氏硬度换算参照下表:
冷作模具钢,钢的淬透性、淬火回火的硬度、耐磨性、强度均比Cr12高。形状复杂、工作条件繁重下的各种冷冲模具和工具,如冲孔凹模、切边模、滚边模、钢板 深拉伸模、圆锯、标准工具和量规、螺纹滚模等
物理性能
Cr12MoV是国标的说法,德标叫做:X165CrMoV12
化学成份:
碳 C :145~170
硅 Si:≤040
锰 Mn:≤040
硫 S :≤0030
磷 P :≤0030
铬 Cr:1100~1250
镍 Ni:允许残余含量≤025
铜 Cu:允许残余含量≤030
钒 V :015~030
钼 Mo:040~060
力学性能:
硬度 :退火,255~207HB(14-25BRC),压痕直径38~42mm;淬火,≥60HRC
Cr12MoV用途
Cr12MoV模具钢淬透性、淬火回火后的硬度、强度、韧性比CR12高,直径为300~400mm以下的工件可完全淬透,淬火变形小,但高温塑性较差。Cr12MoV多用于制造截面较大、形状复杂、工作负荷较重的合种模具和工具。如冲孔凹模、切边模、滚边模、钢板等。
热处理规范
热处理规范:1淬火,950~1000℃油冷;2淬火1020℃,200℃回火2h。
金相组织:细粒状珠光体+碳化物。
交货状态:钢材以退火状态交货。
冷挤压摸成坯软化规范
使⽤⽣铁屑保护加热,温度760~780°C,时间10h,炉冷,硬度l96HBW,可顺利实现冷挤压成形
普通等温球化退火规范
850 ~870℃×3~4h,随炉冷却到740~760℃×4~5h等温,出炉空冷 硬度≤241HBW,共晶碳化物等级≤3级
最佳等温温度740~76o°C,时间≥4 ~5h
球化退火规范
(860±1ü)°C×2~4h,以30°C/h冷速炉冷,(740±10)°c x4-6h, 随炉缓慢冷却到500 ~600°C,出炉空冷硬度207 ~255HBW。
深冷处理
Crl2MoV钢经深冷处理, 深冷处理可使淬火马氏体析出高度弥散的超微细碳化物, 随后进行200℃低温回火后, 这些超微细碳化物可转变为 碳化物。未经深冷处理的马氏体, 在低温回火后, 仅在某些局部区域析出有少量的 碳化物。 Crl2MoV采用低温化学热处理方法, 在保持Crl2MoV钢高硬度和高耐磨性的基础上,离子渗氮、气体氮碳共渗、盐浴硫氰共渗种常用的低温化学热处理渗层的粘着抗力。3种低温化学热处理渗层均有显著的抗冲击粘着作用, 其中尤以盐浴硫氰共渗最佳。Crl2MoV钢制不锈钢器皿拉伸模经气体氮碳共渗处理后, 使用寿命达3万件以上, 较常规淬火、回火处理的同类模具寿命提高10倍以上。
加硬处理
为提高模具寿命达到80万模次以上,可对预硬钢实施淬火加低温回火的加硬方式来实现。淬火时先在500-600℃预热2-4小时,然后在850-880℃保温一定时间(至少2小时),放入油中冷却至50-100℃出油空冷,淬火后硬度可达50-52HRC,为防止开裂应立即进行200℃低温回火处理,回火后,硬度可保持48HRC以上
盐浴渗钒处理
Crl2MoV冷作模具钢的中性盐浴渗钒处理工艺,Crl2MoV钢经中性盐浴渗钒处理可获得碳化物渗层,一、碳钒化合物,该渗层组织均匀,具有良好的连续性和致密性,厚度均匀,结构致密,具有很高的显微硬度和较高的耐磨性,表面硬度、耐磨性及抗粘着性等性能大幅度提高。二、VC在奥氏体中的溶解度比它在铁素体中的溶解度高,随着温度的降低,VC从铁素体中析出,使合金强化及晶粒细化,化合物层表现出较高的硬度。 Cr12MoV 属于高碳高铬莱氏体钢, 碳化物含量高,约占20 % ,且常呈带状或网状不均匀分布,偏析严重, 而常规热处理又很难改变碳化物偏析的状况, 严重影响了钢的力学性能与模具的使用寿命。而碳化物的形状、大小对钢的性能也有很大的影响, 尤其大块状尖角碳化物对钢基体的割裂作用比较大,往往成为疲劳断裂的策源地,为此必须对原材料轧制钢材进行改锻,充分击碎共晶碳化物,使之呈细小、均匀分布, 纤维组织围绕型腔或无定向分布, 从而改善钢材的横向力学性能。
锻造时对钢坯从不同方向进行多次镦粗和拉拔,并采用"二轻一重"法锻造,即坯料始锻时要轻击,防止断裂,在980~1 020 ℃中间温度可重击, 以保证击碎碳化物,
Cr12MoV 钢未改锻,采用固溶双细化处理[5 ] ,即500 ℃及800 ℃左右二级预热,1 100~1 150 ℃固溶处理,淬入热油或等温淬火,750 ℃高温回火,机加工后960 ℃加热油冷后进行最终热处理, 也可使碳化物细化、棱角圆整化,晶粒细化。
布氏行军蚁是非常值得培养的特化蚁,以下是一些介绍:
布氏行军蚁是一种以连绵不绝的“行军”方式著称的特化蚁,它们具有优秀的进攻和防御能力,并且能够携带兵种进行移动。在《小小蚁国》游戏中,布氏行军蚁被称为“神级”特化蚁,其技能包括:
1 野外采集:在野外采集资源时,能够额外获得一定比例的资源。
2 行军速度:布氏行军蚁的行军速度极快,可以快速地在战场上移动。
3 攻防提升:布氏行军蚁的攻击和防御能力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使其成为非常强大的特化蚁。
4 士兵携带:布氏行军蚁可以携带一定数量的士兵进行移动,增加其战斗力。
总的来说,布氏行军蚁是一个非常有用的特化蚁,无论是进攻还是防御都非常出色,值得玩家们花费资源进行培养。
卜姓源起庞杂,历史悠久,时至今日,连卜姓也很难说出己出自何支。卜姓的名人各朝各代均有不少。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卜姓的起源与家谱,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卜氏
分布地区
山西省西河郡,湖南省溆浦县。
历史来源
卜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五十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七。
「卜」源出
1、出自姒姓。为上古夏禹的儿子夏启之后,以官名为氏。据《路史》载:“夏启有卜氏,又叔绣后有卜氏。”这是卜氏起源最早的一支。又据《风俗通》所载,夏时太康之弟封于莘(故城在今陕西省合阳东南),因其弟曾任占卜之官,其后以官名为姓,称为卜氏。
2、出自姬姓。为周文王的儿子叔绣(周武王之弟)之后,以官名为氏。据《路史》所载,周文王之子滕叔绣曾任占卜之官,其后代有卜姓。
3、出自商、周代卜人之后,以官名为氏据。《姓苑》所载,周礼卜人之后,以官为氏。又据《风俗通》载,“氏于事者,巫卜陶匠是也”。商、周朝廷中专管占卜的长官称太卜,其地位相当于大夫,其属从官员称为卜人。他们的后裔有的以卜为姓,称为卜氏。
4、出自春秋时卜筮官之后,以官名为氏。据《姓氏考略》、《通志·氏族略》等所载,春秋时晋国卜偃、秦国卜徒父、鲁国卜楚丘,皆为卜筮官,其后人以官名为姓,称为卜氏。
5、出自他族有卜姓或他族改姓卜氏。
6、出自职业。上古由巫师专管占卜,他们的后代就以职业为姓,世代姓卜。
卜姓源流
源流一
书籍源于姒姓,出自夏王朝夏启属下巫师,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巫师,在夏、商王朝时期掌管卜筮;周王朝时期,掌管卜筮的官员称卜正,其子孙便以职官为姓,世代称卜氏。据史籍《通志》记载:“卜氏,周礼卜人氏也。鲁有卜楚丘,晋有卜偃,楚有卜徒父,皆以卜命之,其后遂以为氏。如仲尼弟子卜高徒是也。”卜氏系以职官、职业为姓,属于以技为氏一类,皆出于古代从事占卜职业者。史籍《路史》也记载:“夏启有卜氏,又叔绣后有卜氏。”这是卜氏起源最早的一支。又据史籍《风俗通》记载,夏时太康之弟封于莘(故城在今陕西省合阳东南),因其弟曾任占卜之官,其后以官名为姓,称为卜氏。
对卜氏起源最早的记载是宋朝学者罗泌所撰著的《路史》。据《路史》记载:“夏启有卜氏,又叔绣后有卜氏。”这是卜氏起源最早的一支。
源流二
源于姬姓,出自周文王的儿子叔绣(周武王之弟)之后,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据史籍《路史》记载,周文王之子滕叔绣曾任占卜之官,其后代有卜氏。古代大凡出猎、征战、风雨、年成、祭祀、婚丧、疾灾待事,都想预知吉凶,便采用卜甲和卜骨的形式来进行占卜。卜甲多用龟的腹甲或背甲,卜骨多用牛、羊、猪的肩胛骨。先把甲或骨钻上眼,然后再用火烧,从甲或骨上裂开的纹路来看是吉或是凶。据史籍《姓苑》记载:“周礼卜人之后,以官为氏。”又据史籍《风俗通》记载,“氏于事者,巫卜陶匠是也”。
商、周朝廷中专管占卜的长官称太卜,其地位相当于大夫,其属从官员称为卜人。他们的后裔有的以卜为姓,称为卜氏。故谓“氏于事者”,就是以从事的职业为姓氏。
源流三
源于匈奴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须卜氏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须卜氏,原为汉朝时期匈奴民族的一支,属于南匈奴四大贵族姓氏之一,即须卜氏、呼延氏、贺兰氏、丘林氏。东汉初期,南匈奴大多归附汉王朝,逐渐汉化,形成汉姓(卜、呼延、兰、乔)。五胡十六国时期,匈奴须卜氏流居于代北地区,后为鲜卑拓拔部所吞并,因联姻关系,成为鲜卑贵族部落之一。
北魏王朝建立之后,在北魏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大力推行的汉化改革过程中,须卜氏再一次汉化为单姓卜氏,此后,该支卜氏世代相传。
源流四
源于春秋时期卜筮官之后,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据史籍《姓氏考略》、《通志·氏族略》等记载,春秋时期,晋国的卜偃、秦国的卜徒父、鲁国的卜楚丘等,皆为卜筮官,名称显赫一时。其后裔族人多以先祖官称为姓氏,皆称为卜氏。
源流五
源于布朗族,出自明朝时期云南缅中军民宣慰使,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明朝初期,王朝政府控制西南地区,在云南边地一带设有六个宣慰使司,即:
①孟养军民宣慰使司,其地在今缅甸八莫、开泰以北,伊洛瓦底江以西,那伽山脉以东地区,治所在今缅甸孟养;
②木邦军民宣慰使司,其地在今缅甸掸邦东北部地区,治所在今缅甸兴威;
③缅甸军民宣慰司,即阿瓦王朝(今布朗族),其地在木邦以西,孟养以南,今缅甸曼德勒为中心的伊洛瓦底江中游地区;
④八百大甸军民宣慰使司,其地在今缅甸掸邦东部和泰国清迈地区;
⑤车里军民宣慰使司,其地在今云南西双版纳;
⑥老挝军民宣慰使司,其地在今老挝境内。
当时,明政府授与当地上层分子以宣慰使的职衔,这些土司则接受明王朝的封号,服从云南三司即都挥司、布政使司和按察使司的统辖节制。在缅甸军民宣慰司中,宣慰使(大土司)即阿瓦王朝首领卜刺浪马哈省,在滇缅麓川战役中,于明英宗朱祁镇正统十年(公元1445年)农历12月,将在缅甸支持下反叛明朝的原麓川宣慰司(今云南瑞丽)宣慰使思任发捕获,交给中央王朝斩首。明英宗下旨嘉奖卜刺浪马哈省,并赐汉姓为卜氏。
此后,卜刺浪氏族皆改为汉姓卜氏,不论在今中国境内还是在缅甸境内,多称卜氏,世代相传。
源流六
出自职业,上古由巫师专管占卜,他们的后代就以职业为姓,世代姓卜。巫师在上古是非常重要的人物,一般由氏族部落首领,或者首领的'亲族,或者智者、长者担任。所有大事举行前,都要预卜是否吉利,如打猎、战争、婚丧等等,由巫师解释卜卦的含义,传达上天的意志。卜者也就是巫者,是人和神的中间人,叫神人。卜卦时往往举行歌舞仪式。卜姓起源最早记载是说,上古夏的开国君主“启”,手下有姓卜的巫师。启就是大禹的儿子。
源流七
源于蒙古族,源出清初期陈蒙古八旗博斯沁部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载蒙古八旗姓》记载:蒙古族巴逊氏,亦称把孙氏、博斯沁氏,世居克什克腾(今内蒙古克什克腾),在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该部奉命随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派驻辽宁丹东的凤凰城,屯垦于瑷河沿岸影壁山附近,今主要聚居于凤城大堡蒙古族镇。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Basun Hala。
清朝中叶以后,蒙古族、满族巴逊氏所冠汉姓多为卜氏、戴氏等。
源流八
源于回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回族卜氏,出自汉化为改姓。据文献《泉州涂关外法石沿海有关中外交通史迹的调查》记载,元末明初,明太祖为惩罚蒲寿庚“导元倾宋之罪”,对蒲氏家族进行了报复,“蒲姓恐被株连,故相率改为卜氏”。
另外,在文献《回回历史与伊斯兰文化》终记载,明洪武中期,“入附回回儿只,因出使倒刺沙、撒马儿罕(皆今乌兹别克斯坦),功官百户,后赐占籍于嘉定,改汉姓为卜氏。其曾孙为卜相,卜相之侄卜永正,卜永正之子卜升,世代袭职,为嘉定回回世族。”
源流九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 满族拜格氏,亦称伯特氏,源出金国时期奚族后裔伯德部,以部为氏,满语为Baige Hala,世居拜格山(今黑龙江呼玛盘古),所冠汉姓为卜氏。
⑵ 满族博都哩氏,亦称布利托天氏、布勒多索夫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孛木律氏族,金国时期女真“孛术鲁”,以姓为氏,满语为Boduri Hala。世居索伦(今黑龙江嫩江以西广大地区),后有鄂温克族引为姓氏。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卜氏、博氏、鲁氏、范氏、花氏、布氏等。
⑶ 满族布尼氏,满语为Buni Hala,世居佛讷赫村(今黑龙江宁安)、尼马察(今黑龙江穆棱兴凯湖彼岸,俄罗斯乌苏里斯克一带)等地。后多冠汉姓为卜氏、布氏、于氏等。
⑷ 满族布尔察氏,源出虎尔哈女真,以地为氏,满语为Bulca Hala,汉义“规避”,世居阿里库(今俄罗斯境内乌苏里江上游支流阿库里河流域)、虎尔哈(今黑龙江黑河对岸俄罗斯地区)等地,后多冠汉姓为卜氏、布氏等。
⑸ 满族布尔尼氏,满语为Bulni Hala,世居尼马察(今黑龙江穆棱兴凯湖彼岸,俄罗斯乌苏里斯克一带),后多冠汉姓为卜氏、布氏。
源流十
源于达斡尔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黑龙江志稿·氏族》记载:
⑴ 达斡尔族伯克图氏,亦称卜克图氏,世居黑龙江流域。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Bektu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卜氏。
⑵ 达斡尔族布库尔氏,汉义“帽沿”,世居黑龙江流域。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Bukur Hala。清朝中叶以后冠汉姓为卜氏。
源流十一
源于鄂温克族,出自鄂温克族布喇穆氏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黑龙江志稿·氏族》记载:鄂温克族布喇穆氏,亦称博拉木氏、比渣穆氏、卜拉木氏,世居黑龙江中下游汉古河、布特哈(今黑龙江讷河)、呼伦贝尔(今内蒙古海拉尔)等地。后有鄂伦春族、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Bulamu Hala。
清朝中叶以后,鄂温克族布、鄂伦春族、满族喇穆氏所冠汉姓多为卜氏、蔡氏等。
源流十二
源于锡伯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锡伯族卜占那氏、卜库库苏里氏、卜库索里氏等,皆源出古匈奴须卜氏部族后裔,主源一同上述“第四个渊源”,元朝以后世居沈阳地区,在清朝时期被编入索伦部,大部分经长途迁徙驻扎于新疆伊犁地区,少部分留居辽东半岛。
清朝中叶以后多改汉姓为卜氏。
得姓始祖:卜偃。
卜姓系以职官、职业为姓,属于以技为氏一类,皆出于古代从事占卜职业者。古代大凡出猎、征战、风雨、年成、祭祀、婚丧、疾灾等事,都想预知吉凶,占卜者遂应运而生,并产生专管此事的官职。卜巫是上古时代非常重要的人物,一般由氏族部落首领,或者首领的亲族,或者智者、长者担任。史称夏代开国君主夏启、夏王太康之弟曾任此职,又周文王之子滕叔绣亦任此职,春秋时晋有卜偃、鲁有卜楚丘、秦有卜徒父俱任此职,其后有以官职为氏者,遂产生卜姓。尤可一提的是晋掌卜大夫卜偃,其卜技高超,百不失一。史书中对其有较详尽的描绘,其除运用卜甲、卜骨占卜外,还可运用沙鹿崩、柩有声如牛等物事变异进行铁口直断,堪称妙绝。因晋地之西河卜姓尊其为卜姓始祖,而西河后昌盛为卜姓郡望,故史书有尊卜偃为卜姓得姓始祖的。
迁徙分布
卜姓源起繁杂,先秦时期,除前文已述的卜姓人外,尚有春秋时鲁国大夫卜齿奇,晚于卜偃,而同样身为晋国掌卜大夫的卜招父,战国时有纵横家卜皮。可见在先秦时,卜姓人已分布于鲁(今山东省西南)、秦(今陕西省)、晋(今山西省)、楚(今湖北省)地。西汉有今河南省洛阳人卜式,东汉有东郡(今河南省濮阳)人卜己,桂阳(今湖南省郴州)宿贼卜阳,表明今两湖之地已有卜姓人入迁。魏晋南北朝时期,卜姓在今山西离石、湖南溆浦、河南洛阳形成大的郡望,并且已有卜姓定居今江苏、浙江等江南之地。隋唐之际,卜姓除继续繁衍于上述之地望外,已有卜姓人定居于中国的大西北,如唐代学者卜天寿为西州高昌(今新疆区吐鲁番)人。两宋之际,今四川、江西、安徽等地均有卜姓人定居。宋末元初,有福建宁化石壁村之卜姓徙居广东。明初,山西卜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今陕西、河南、宁夏、北京、天津等地。清代以后,山西等地之卜姓因谋生之故,迁于蒙古,对于山西人来讲,称为走西口。此际,南方卜姓已经在今华南、西南等地散居开来。如今,卜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安徽、广西、广东、内蒙古多此姓,上述四省之卜姓约占全国汉族卜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七。卜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五十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七。
堂号
西河堂:闽粤始祖卜弼裔孙的堂号为“西河堂”望出西河,《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子夏居西河教授,为魏文侯师。”子夏就是卜商。卜商后代迁出山东的卜阡富,生八子,卜弼正是他的第八子。卜氏居闽,裔传粤,世系清晰。此外,卜姓的主要堂号还有:“忠烈堂”、“西河堂”、“中兴堂”等。
家族名人
卜商:春秋末温(今河南省温县)人,晋国学者。字子夏,孔子得意门人,为七十二著名弟子之一,以文学见称。著有《卜子书》、《子夏易传》、《圣门十六书》、《周易卜商传》,与子游等人合著《论语》。
卜世臣:字大荒,一作大臣,号蓝水、大荒逋客,浙江省秀水人,明代学者、传奇小说家。磊落不谐俗,日闭门著书。有《乐府指南》、《山水合谱》等。另有传奇《冬青记》、《乞麾记》、《双串记》、《四劫记》等。
可以。根据查询小荷医典官网显示,布氏杆菌凝集实验是一项用于诊断布氏杆菌病的检查,抽取被检查者的血液,感染布氏杆菌,患者血清中含有布氏杆菌抗体,血清与试剂相遇以后,会发生抗原抗体结合的凝集反应。
布氏硬度是表示材料硬度的一种标准。由布氏硬度计测定。由瑞典人布纳瑞(JABrinell)首先提出,故称布氏硬度 。
用一定大小的载荷P把直径为D的淬火钢球压入被测金属材料表面,保持一段时间后卸除载荷。载荷P与压痕表面积F的比值即为布氏硬度值,记作HB。
扩展资料:
布式硬度的三种形态 :
这三种形态在实际生产中都会遇到,第三种是标准形态,测试值最准确。
第一张是在冷作硬化材料时常会碰到的情况,压头时慢慢挤压试样表面,塑性变形对周围组织产生硬化现象,所以最后压痕的特征有明显的山脊装,硬度值偏小。
第二张是退火材料材料常会遇到的情况,退火材料硬度低抗变形能力差,所以压头在保压的过程中,压头周围的材料更加容易变形,产生下沉情况,硬度值偏大。
-布氏硬度
布氏征阳性是脑膜反应征的表现之一,脑膜反应征包括颈强直、布鲁金斯氏征、克尼格氏征。脑膜反应征阳性一般提示脑膜炎或蛛网膜下腔出血等神经系统疾病。克氏征阳性由腰骶节段脊神经后根因炎症波及或受压所导致,当屈髋伸膝试验时,坐骨神经受到牵拉而引起疼痛,和布鲁金斯氏征、颈强直统称脑膜征,克氏征阳性结果是各种脑膜炎症、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脊液压力增高的象征。两者分别是是神经科常用的一种检查方法,用来检测身体潜在的精神系统疾病。
黄铜的布氏和洛氏硬度分别是多少?
本文2023-09-22 03:31:20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24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