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姓的历史和现状的表格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4收藏

郑姓的历史和现状的表格,第1张

郑姓是当今中国第二十三大姓,在台湾是第十二大姓。

郑姓出自姬姓,发祥地为郑国,是黄帝的后裔。在中国的早期历史上,郑姓曾经创造过辉煌的业绩。五千多年前,轩辕皇帝以姬水为姓,建都有熊,后来春秋时期的郑武公、郑文公也在有熊建立国都。黄帝的第五世孙后稷是郑姓的血缘始祖。黄帝的第19代孙姬昌是商朝的西伯,姬昌的儿子姬发灭掉了商朝,建立了周朝,成为周武王。所以郑氏就是周朝王室的后裔。

公元前807年,周宣王姬静封他的异母兄弟姬友于郑(今陕西华县)为三等诸侯国的国君,国号"郑",郑国诞生。姬友因此被称为郑桓公。到周幽王的时候,郑桓公担任司徒的职务,掌管教化。因为见到周幽王昏庸无道,宠幸褒姒、重用奸臣、王室矛盾激化、内忧外患交织,预感将要发生变乱,郑桓公就向太史伯请教自保的办法,太史伯认为洛水以东,黄河以南的地方土地富饶,交通方便。桓公听了太史公的建议,把家属和重要财产安置在了那里。后来,郑桓公死于“犬戎之乱”,虢、郐之间一个叫"京"的地方,史称"虢郐寄孥"。次年,西周王室发生了"犬戎之乱",桓公为国捐躯,其子掘突袭位,是为郑武公。后来,郑武公乘护送周平王东迁之机,先后功灭虢、郐,建立新的郑国。郑国于公元前375年为韩国所灭,他的国人就用国名作为姓氏,子孙播于陈、宋间,以原国名为姓氏,就是郑氏。

  送郑十八虔贬台州司户

伤其临老陷贼之故阙为

面别情见于诗

杜甫

郑公樗散鬓成丝,

酒后常称老画师。

万里伤心严谴日,

百年垂死中兴时。

苍惶已就长途往,

邂逅无端出饯迟。

便与先生应永诀,

九重泉路尽交期。

杜甫诗鉴赏

郑虔以诗、书、画“三绝”着称,更精通天文、地理、军事、医药和音律。杜甫称赞他“才过屈宋”、“道出羲皇”、“德尊一代”。但他一生坎坷不幸。安史之乱前始终未被重用,食不裹腹。安史乱中,又和王维等一大批官员一起,被叛军劫到洛阳。安禄山任命他为“水部郎中”,他称病不肯就任,还暗中给唐 通消息。但当洛阳收复,却被定了罪”,贬为台州司户参军。杜甫为此,写下了这首“情见于诗”的七律。

“ 樗”和“散”,见于《庄子·消遥游》:“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臃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又《庄子·人间世》载:有一木匠往齐国去,路见一高大栎树,人甚奇之,木匠却说“‘散木’也,以为舟则沉,以为棺椁则速腐,以为器则速毁,以为门户则液樠,以为柱则蠹,是不材之木也。”说郑公“樗散”,意为郑虔不过是“樗栎”那样的“无用之材”罢了,既无非份之想,又无犯“罪”行为,不可能是什么危险人物。何况他已经“鬓成丝”,又能有何作为呢!第二句,即用郑虔自己的言谈作证。他不过以“老画师”自居而已,并没有什么政治野心。既然如此,就让这个“鬓成丝”的、“垂死”的老头子画他的画儿去,不就行了吗?可见一、二两句,并非单纯是刻划郑虔的声容笑貌;而是通过写郑虔的为人,为郑虔鸣冤。

次联紧承首联,层层深入,表达了对郑虔的同情,抒发了对“严谴”的愤慨,的确是一字一泪,一字一血。对于郑虔这样一个无罪、无害的人,本来就不该“谴”。如今却不但“谴”了,还“谴”得那样“严”,竟然将他贬到“万里”之外的台州去,真使人伤心啊!

这是第一层。郑虔如果还年轻力壮,或许能经受那样的“严谴”,但他已经“鬓成丝”了,眼看是个“垂死”的人了,却被贬到那么遥远、那么荒凉的地方去,岂不是要他早一点死吗?这是第二层。如果不明不白地死在乱世,那就没啥好说;但两京都已经收复了,大唐总算“中兴”了,该过太平日子了,而郑虔偏偏在这“中兴”之时受到了“严谴”,真是太不幸了!

这是第三层。由“严谴”和“垂死”激起的情感涛波奔腾前进,化成后四句。

“ 苍惶”一联,紧承“严谴”而来。正因为“谴”得那么“严”,作者没来得及送行,郑虔已经“ 苍惶”地踏上了漫长的道路。“永诀”一联,紧承“垂死”而来。郑虔已是“垂死”之年,而“严谴”又必然会加速他的死,不可能活着回来了;因此发出了“便与先生应永诀”的感叹。即使活着不能见面,仍然要“九重泉路尽交期”啊!情真意切,深痛不忍卒读。卢得水评这首诗说:“末竟作‘永诀’之词,诗到真处,不嫌其迫,不妨于尽也。”

前人评这首诗,有的说:“从肺腑流出,“万转千回,纯是泪点,都无墨痕”。有的说:“一片血泪,更不辨是诗是情。”这都可以说抓住了最本质的东西。

至于说它“屈曲赴题,清空一气,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同是一格”,则是就艺术特点而言的;说它“直可使署日霜飞,午时鬼泣”,则是就艺术感染力而言的。

整理:zhl201702

李嘉佑

李嘉佑,唐代诗人,字从一。赵州(今河北赵县)人。天宝七载(748)登进士第,授秘书省正字。李嘉_,字从一(《新唐书艺文志》注云:别名从一。此从《唐才子传》)赵州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唐肃宗至德中(公元757年)前后在世。工诗,婉丽有齐、梁风,人拟为吴均、何逊之敌。与严维、刘长卿、冷朝阳诸人友善。天宝七年(公元748年)擢进士第,授秘书正字。以罪谪南荒。未几,有诏量移为鄱阳宰,调江阴令。入为中台郎。上元中,出为台州刺史。大历中复为袁州刺史。嘉佑著有诗集一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

中文名:李嘉佑

别名:李从一

国籍:唐朝

民族:汉

出生地:河北赵县

出生日期:不详

逝世日期:不详

职业:诗人

代表作品:《新唐书艺文志》

书籍记载

今录民国《台州府志·名宦》卷九十六《李嘉_传》:

李嘉_,字从一,赵州人,天宝七年(公元748年)进士。上元二年(公元761年)为台州刺史,有诗名,有集一卷刊于《郡斋》(原注:录自《嘉定赤城志》)。又尝中台郎窦常赞之曰:“雅登郎位,静镇方州。”

李嘉佑任台州刺史时,李白在《送杨山人归天台》一诗中曾提到他,称“我家小阮贤”,又赞誉为“诗人多见重”。高仲武《中兴间气集》推许为“中兴高流”,并特别称赞其“野渡花争发,春塘水乱流”(《送王牧吉州谒使君叔》)等诗句,誉为“文章之冠冕”。其诗大多写自然景物,以绮靡婉丽著称,但也有一部分诗篇比较真切地反映了当时江南地区的社会动乱,如“千家闭户无砧杵,七夕无人望斗牛”(《早秋京口旅泊章侍御寄书相问因以赠之时七夕》),“江燕初归不见人”(《自苏台至望亭驿人家尽空》),以及“处处空篱落,江村不忍看;无人花色惨,多雨鸟声寒”(《自常州还江阴途中作》)等,写出战乱后郡邑残破景象,较有现实意义。

李嘉_是中唐肃、代宗两朝时期的才子,是继郑虔之后向台州传播盛唐文化的第二位著名文人,位居刺史。《台州府志·名宦》郑虔本传与李嘉_本传紧连,值得注意的是他们的间隔时间约有半个世纪,却未见第三个名宦立传,看来是历史选择了他们。郑、李二人命运多少也有些相似:同是才子;同处于肃宗即位,朝中排挤旧臣于至德二年(公元757年)以“罪”贬出长安(原因虽各不同:郑虔由著作郎严谴台州任司户,李嘉_由侍御史贬江西任鄱阳令);郑虔开创一代文风,终于台州不久,李嘉_来台州任刺史,未归朝而卒。

个人经历

李嘉_祖籍赵州,赵州今河北赵县,赵郡李氏始于秦,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赵郡李氏出自秦司徒昙三子云牧齐为赵相,始居赵郡。李嘉_有诗《送窦拾遗赴朝因寄中书十七弟》,据岑仲勉先生《唐人行第录》所考,这个“十七弟”即李纾,属赵郡李氏南祖房,唐代宗大历十年(公元775年)官中书舍人;纾兄纵,官员外郎、常州别驾。知三人为从兄弟关系。李嘉_还有送纾诗《送从弟归河朔》(《全唐诗》卷二O六),诗中说:“故乡那可到,令弟独能归”,称“河朔”为“归”,喻河朔是其故乡也。《新唐书·地理志》:赵郡属河北道,传统上属河朔地区,故李嘉_祖籍赵州无疑。原先有人说他是袁州人,是因其曾仕袁州刺史以官地而误。李嘉_又有《送族叔阳冰祗召赴都》诗,阳冰姓李,曾为宣州当涂令。詹_先生《李白诗文系年》指出:“按(李)白于阳冰亦称族从叔,应与嘉_同辈,自不当以嘉_为侄。”

李嘉_比郑虔少30余岁。其生卒年基本定为:约生于唐玄宗开元十六年(公元728年),约卒于唐德宗建中二年(公元781年)。史家对其生年认识略同,卒年则不一,今笔者据《全唐文》卷四九三的权德舆《送钮秀才谒信州陆员外(即陆长源)便赴举序》:“故临海守李君,予从父户部,皆以文艺风骚为师友。”按陆长源于唐德宗兴元元年(公元784年)秋为信州刺史;“从父户部”即权德舆之叔权器,卒于唐德宗建中四年(公元783年)(按德舆写有权器祭文,存《全唐文》卷五O八),“临海”即台州,“故临海守李君”即台州刺史李嘉_,推知李嘉_必卒于权器之前,台州为李嘉_终官。

李嘉_少年才华出众,中进士第较早,登天宝七年(公元748年)杨誉榜进士,年仅26岁。仕途得意,任秘书省正字,曾奉使去扬州、饶州搜集图书,继升补阙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等职。肃宗至德、乾元间以“罪”谪鄱阳令,原因史无载,唯刘长卿诗《初贬南巴至鄱阳题李嘉_江亭》中“稚子能吴语,新文怨楚辞。怜君不得意,川谷自逶迤。”推之,恐像屈原那样为“新文”招“怨”,实无辜。他放逐江西鄱阳令,前后四年,有诗“四年谪宦滞江城,未厌门前鄱水清。”唐肃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量移江阴令;唐代宗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回朝任拾遗、司勋员外郎。唐代宗大历六年(公元771年)出任袁州(今江西宜春)刺史,至大历九年冬(公元774年)卸任,回至吴兴、晋陵一带,后定居苏州。诗僧皎然上人有《七言奉酬李员外使君嘉_苏台屏营居春首有怀》:“移家水巷贫依静,种柳风窗欲占春。”又有一首五言,也题“苏台有呈袁州李使君,”推知嘉_在苏州闲居非短日,且生活并不富裕,故有“贫依”两字。李嘉_何时赴任台州刺史?原有二说:一说上元二年(公元761年),见《嘉定赤城志》。一说大历末、建中初(公元779—780年)。今采用后说,是据权德舆祭其叔权器一文(见上)。又考刘长卿大历末至建中二年(公元781年)尚在睦州司马任上,写有《送台州李使君兼题国清寺》诗(《刘随州诗集》卷九),其“露冕新承明主恩”句,指明李嘉_是由闲居苏州起用台州刺史的;而题目“国清寺”为天台山名寺,人人皆知,接着有“晴江洲渚带春草,古寺杉松深暮猿”句,说嘉_是春天时节,赴台州任的那时唐王朝正处代宗与德宗皇位交接之时((代宗卒于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五月)),德宗起用了代宗时一些被贬谪的官吏,因此不久刘长卿也由睦州司马升为随州刺史。

隋唐以后,人们称中央机构尚书省六部诸曹司郎中、员外郎为郎官。唐人颇重视郎官人选,认为郎官乃清要之职,与翰林一样,视为内相。据说那时员外郎比郎中更显得有声价,嘉_少年得志,在朝曾任御史,拾遗、司勋员外郎等清要之职,在外又历任袁州、台州刺史,故时人赞誉他“雅登郎位,静镇方州。”清劳格《唐郎官石柱题名考》录有其名。

安史之乱后的中唐,由于统治阶级的战乱和剥削掠夺,曾经繁华富裕的江南地区变成一片凄凉荒败的残破景象。在当时一些诗人中,如刘长卿、皇甫冉、严维等都可以找到某些诗句,但李嘉_在这数年中,则比其他人写得更多些、更真切些,这一点,是一向为治学者所忽略的。

嘉_晚年,仕途遭受挫折之后,好禅理喜结僧侣。如他写的《登郡北佛龛》五言诗,用词精炼,描写了登北固山顶,遥望巾山的情景:“石壁江城后,篮舆晚踅登。古龛千塔佛,秋树一山僧。清磬和虚籁,香泉吐暗藤。愿将身洒扫,求官复作能。”应该说,嘉_在台州刺史任上,对郡城的名胜风景是熟知和有感情的。中唐时江东诗僧有8大名僧,称为方外工文者,李嘉_等诗人与他们酬唱甚密,如灵一,灵澈,皎然等名诗僧。有兴趣读者可翻阅细读《唐才子传》。

据上述有两点需再一次明确:

一、李嘉_任台州刺史具体时段似可定在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至建中元年(公元780年),约卒于公元781年,比较符合史料记载。据《嘉定赤城志·职官表》载:大历十一、十二年有四个任职官名:韦伦、韦方宪、韦宥、郭庆;大历十三年有一人:刺史王光胄。大历十四年至建中一年,则未明。李嘉_似可补缺。

二、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前后,《嘉定赤城志中》台州刺史空白,仅记郑虔任司户参军,时李嘉_在江阴令任上!

李嘉_终官临海,与他交往密切的二个诗僧,灵澈和皎然均比他迟卒23年至34年左右。他们留世的《诗集》,可能为临海北宋时在北固山上建造“嘉_寺”带来某种因果影响?!这是笔者一点遐想。

个人作品

诗文诗风

李嘉_诗风,中年后从描写风景转向关注社会现实,特别是他描写江浙一带战事频繁(安禄山后,刘展、袁晁等相继为乱),造成平民流离失所之苦,比较真切,对后代有认识价值。如,宝应年间写有《和袁郎中破贼后经剡县山水上李太尉》(《全唐诗》卷二O七):“长驱下会稽”、“回军马自嘶”、“看花入剡溪”等,知是郎中袁_直接镇压袁晁于会稽剡溪一带的,李太尉(光弼)是唐军统帅,他们打败起义军后畅游剡溪山水而归。同卷《早秋京口旅泊,章侍御寄书相问,因以赠之,时七夕》:“移家避寇逐行舟,厌见南徐江水流。吴越征徭非日旧,秣陵凋弊不宜秋。千家闭户无砧杵,七夕何人望斗牛。”言官家横征暴敛,民不堪负重,同卷又有《自苏台至望亭驿,人家尽空,春物增思,怅然有作因寄从弟纾》:“野棠自发空临水,江燕初归不见人”、“那堪回首长洲苑,烽火年年报虏尘。”望亭驿在无锡,是说袁晁作乱时,他与同僚们狼狈逃奔他处,十室九空。又诗《自常州还江阴途中作》:“处处空篱落,江村不忍看。”“无人花色惨,多雨鸟声寒”显示富庶的江南地区遭到刘展之乱后,广大农村不见人迹,一片荒凉凄惨。《新唐书·艺文志》丁部集录别集类著录李嘉_诗一卷,北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著录为二卷(《台州府志》引录为一卷,乃刊误)《全唐诗》共存诗二卷134首并附有简传。

赠王八衢

丹地偏相逐,清江若有期。腰金才子贵,剖竹老人迟。

桂楫闲迎客,茶瓯对说诗。渚田分邑里,山桂树罘_。

心静无华发,人和似古时。别君远山去,幽独更应悲。

与郑锡游春

东门垂柳长,回首独心伤。日暖临芳草,天晴忆故乡。

映花莺上下,过水蝶悠_。借问同行客,今朝泪几行。

送客游荆州

草色随骢马,悠悠共出秦。水传云梦晓,山接洞庭春。

帆影连三峡,猿声在四邻。青门一分首,难见杜陵人。

登秦岭

南登秦岭头,回望始堪愁。汉阙青门远,高山蓝水流。

三湘行客去,九陌故人游。从此辞乡泪,双垂不复收。

江湖秋思

趋陪禁掖雁行随,迁向江潭鹤发垂。素浪遥疑八溪水,清枫忽似万年枝。

嵩南春遍伤魂梦,壶口云深隔路歧。共望汉朝多霈泽,苍蝇早晚得先知。

杜甫与郑虔的友谊表现得最为深沉感人的地方,乃是杜甫在郑虔遭到贬谪后所表现出的真切的关怀。郑虔到任后,大力提倡教育,启蒙教化,为台州人民所尊敬,被视为台州文化启蒙者、斯文之祖。郑虔在台州期间,杜甫有多首诗送他。除前面提到的《故著作郎贬台州司马户荥阳郑公虔》诗外,还有《所思》(原注:“得台州司户虔消息”)、《题郑十八著作丈》,诗中“台州地阔海冥冥,云水长和岛屿青。乱后故人双别泪,春深逐客一浮萍。酒酣懒舞谁相拽,诗罢能吟不复听。……郑公纵得归,老病不识路。……”相思相怜之情跃然纸上。广德二年(764)郑虔死于台州,杜甫乍获噩耗,作《哭台州郑司户苏少监(源明)》诗以吊之,诗云:“故旧谁怜我,平生郑与苏。存亡不重见,丧乱独前途。……”不久又作《存殁口号》二首以追念之。郑虔的人品,杜甫最了解;郑虔与杜甫,交情挚深,情真意切,才会有这从肺腑流出、真意弥满、情见于诗的挚谊。

杜甫和郑虔,一个巩县(今巩义)人,一个荥阳人,是近在咫尺的老乡。若按浙江三门郑虔后裔编写的《石马郑氏宗谱世祖本传》所载生于长寿元年(692),郑虔比杜甫年长20岁。杜甫在长安初遇郑虔时39岁,郑虔已经59岁,但郑虔抑郁寂寞,杜甫沉沦不遇,杜往郑来,推心置腹,共叙抱负,樽前放歌,聊解愤懑,二人交情遂达到“忘形到尔汝”的程度,杜甫客气地以师长尊称,称郑虔为“广文先生”、“郑老”,杜甫存诗1400多首,其中有20多首述及或者追忆郑虔的诗作。

中唐江南的水墨山水松石画派主要是由三吴与天台山地区的画家构成。三吴即吴兴(湖州)、吴郡(苏州)的环太湖一带及山阴(绍兴、会稽)地区,此间活跃着一大批水墨画家。如吴兴有朱审(一说为吴郡人),吴郡张璪、顾况(姑苏人,一说吴兴人)、释宗偃(吴兴人),

山阴一带有张志和(会稽人)、释道芬(会稽人)、孙位(东越人)以及方干所记录的活跃于浙江一带的陈式、卢卓山人等,天台一带的画家最重要者当属项氏一门,包括项容和他孙辈的项信、项洙等,以及项容的学生王墨。

张璪在南方亦有较大影响,吴郡、山阴一带的水墨画家颇受他的影响。刘商《酬道芬寄画松》:

闻道铅华学沈宁,寒枝淅沥叶青青……

沈宁是师事张璪的松石画家,道芬既师沈宁,其画自与张璪一脉相通。这位山阴名僧所画有“精致稠沓”之妙,亦从另一个角度反证张璪画亦得北方画坛形象整饬的特长。师法道芬而近继张璪衣钵的则有吴郡宗偃,《历代名画记》卷一记录了这位出入空门的画家:

吴兴郡南堂有两壁树石,余观之而叹曰:“此画位置若道芬,迹类宗偃,是何人哉?”吏对曰:“有徐表仁者,初为僧,号宗偃,师道芬则入室,今寓于郡侧,年未衰而笔力奋疾。”召而来,征他笔皆不类,遂指其单复曲折之势,耳剽心晤,成若宿构,……盖得意深奇之作……乃召于山中写明月峡,因叙其所见,庶为知言。

江南画派中最具特色的泼墨之法主要由活动于天台山一带的画家所擅。而三吴一带的不少画家,皆与天台山有某种微妙的联系。如窦庠《赠道芬上人》一诗的尾联便揭示出这位山阴水墨山水画名僧与天台山的某种瓜葛:

几回逢着天台客,认得岩西最老枝。

师事张璪的北方水墨名家刘商与天台山可能也具有一定联系,如上引他《与湛上人院画松》诗尾联云:

猷公曾住天台寺,阴雨猿声何处闻。

而吴郡水墨名家朱审亦曾专门画过《天台山图》,唐人许浑《丁卯诗集》载其《送郭秀才游天台》序云:

余尝与郭秀才同玩,朱审画《天台山图》,秀才因游是山。题诗赠别焉。

而苏州名家顾况又是天台画家王墨的学生……

天台山的水墨画派,项氏一门为最著名者。其祖项容在当地画坛是颇具权威性的人物,方干《水墨松石》中所说的“三世精能”指的便指项氏祖孙。项容的声名不小,这位处士非但为北方的张彦远、朱景玄、荆浩辈所知,而且其弟子王墨亦因泼墨法名动一时。而据方干诗可知,与方同时的项容的孙辈项信、项洙,依旧继承并发展着其祖的泼墨传统。上述荆浩对项容“树石顽涩,棱角无磓,用墨独得玄门,用笔全无其骨”的评价,也可能是从其与北方山水的差异着眼,即相对于北方山水的“骨胜于象”而言,项画可谓“全无其骨”。而从皎然、方干等人的诗中可以推想,项容之画并非真正的“用笔全无其骨”,至少是在局部中是有“骨”,即“用笔”的存在的。元人夏文彦曾说项容“作《松风泉石图》,笔法枯硬而少温润,然挺特巉绝,自是一家”,11至少说明项容画有重“骨”的一路。即以纯以表演性的泼墨法闻名的项氏弟子王默而言,他早年亦曾受笔法于被贬台州的郑虔,研习过北方重骨轻质的用笔传统。因而,项容多数的作品,很可能体现了其“用墨独得玄门”的特长,而其“笔法枯硬”的这类风格同时又为他的这一特长所掩。

王墨为项容的学生,又为水墨名家顾况的老师。郑虔安史之乱后贬台州,王墨应在此后从其学,按项容亦为王墨之师,则年龄应与王维、郑虔以及张志和等相差不大,但要略大于张璪、朱审、顾况,属江南画派的前辈。而沈宁、道芬则稍晚于张璪,至于宗偃、陈式、孙位、卢卓山人、项信、项洙等,则属再晚一辈的晚唐画家。张璪既略晚于项容、张志和,故他的画法,只能是从他的这两位前辈所依附的传统中来,而张志和的画风则可能介于张璪与王墨之间。

  《有怀台州郑十八司户》作者为唐朝诗人杜甫。其古诗全文如下:

 天台隔三江,风浪无晨暮。

 郑公纵得归,老病不识路。

 昔如水上鸥,今如罝中兔。

 性命由他人,悲辛但狂顾。

 山鬼独一脚,蝮蛇长如树。

 呼号傍孤城,岁月谁与度。

 从来御魑魅,多为才名误。

 夫子嵇阮流,更被时俗恶。

 海隅微小吏,眼暗发垂素。

 黄帽映青袍,非供折腰具。

 平生一杯酒,见我故人遇。

 相望无所成,乾坤莽回互。

  前言

 《有怀台州郑十八司户》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作品。此诗表达了作者对郑虔的深切思念之情。在此诗中,诗人几乎一字一泪,从肺腑中流露出情真意切的情感。

  注释

 台州:治所在今浙江临海县。郑十八司户:郑虔(691—759),字趋庭,又字若齐(一字弱齐、若斋),河南荥阳荥泽人,《新唐书》卷二〇二有传。盛唐著名文学家、诗人、书画家,又是一位精通天文、地理、博物、兵法、医药近乎百科全书式的一代通儒,诗圣杜甫称赞他“荥阳冠众儒”、“文传天下口”。郑虔学富五车,精通经史,书画成就卓然一家,传略广泛见诸于《辞海》、《辞源》等辞书,以及历代文学家、诗人、书画家、书法家等专业性辞典之中,是中国历史文化名人。司户:官名,即司户参军,掌管一州的民户。参见《通典》卷三三《职官》。

 天台:山名,在今浙江天台县北。三江:长江、浙江、曹娥江。《水经注·沔水》引郭璞说以岷江、松江、浙江为三江。《全唐诗》校:“一作江海。”

 无晨暮:从早到晚,无休无止。晨暮:早晨和傍晚。《墨子·备城门》:“晨暮卒歌以为度。”

 水:《全唐诗》校:“一作江,一作天。”

 如:《全唐诗》校:“一作为。”罝:捕兔子的'网。

 狂顾:遑急顾盼,惊慌失措。《楚辞·九章·抽思》:“狂顾南行,聊以娱心兮。”

 “山鬼”句:《本草纲目·兽部·狒狒》引《永嘉记》:“安国县有山鬼,形如人而一脚,仅长一尺许,能令人病及焚居也。”

 蝮蛇:毒蛇,多居湿地。头呈三角形,体色灰褐而有斑纹,口有毒牙。生活在平原及山野,以鼠、鸟、蛙等为食,也能伤人畜。毒腺的毒液可治麻X病。《楚辞·招魂》:“蝮蛇蓁蓁,封狐千里些。”

 谁与度:言独居无伴。

 御魑魅:指贬谪。《左传·文公十八年》:“投诸四裔,以御魑魅。”

 为:《全唐诗》校:“一作被。”才名:才华声名。

 夫子:对郑虔的尊称。嵇阮:嵇康和阮籍,皆魏晋名士,“竹林七贤”的代表人物。两人诗文齐名,皆以嗜酒、孤高不阿著称。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时序》:“于时正始余风,篇体清澹,而嵇、阮、应、缪,并驰文路矣。”

 被:《全唐诗》校:“一作遭。”

 海隅:犹海角,常指僻远的地方。此处指台州。

 垂素:白发散乱。

 黄帽:老者冠。《隋书·礼仪志》:都下及外州人,年七十以上,赐鸿杖黄帽。今案:唐沿隋俗,亦有赐黄帽之制。黄帽映:《全唐诗》校:“一作鸠杖近。”青袍:青色官服。唐制,八九品服青。

 折腰:陶渊明为彭泽县令,郡遣督邮至,县吏享报应束带见之,渊明叹道:“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弃官归隐。事见《宋书·陶潜传》。

 回互:回环交错。唐柳宗元《梦归赋》:“纷若喜而佁儗兮,心回互以壅塞。”

  赏析

 这首诗内容可分四段,前段后段各四句,中二段各八句。前四句写郑虔贬台州,痛其归期无日。接着“昔如水上鸥”八句写遥忆天台景事。前四句写恐为人所嫉,后四句写恐为物所伤。“从来御魑魅”八句,又叙郑虔贬谪台州始末。上四句叹其负才招忌,下四句怜其屈身一官。最后四句结怀想之情。故人杯酒,前事难寻,相望无成,今皆寥落,乾坤莽莽中,何时得重聚首耶。仍应老病难归意。

郑姓的历史和现状的表格

郑姓是当今中国第二十三大姓,在台湾是第十二大姓。 郑姓出自姬姓,发祥地为郑国,是黄帝的后裔。在中国的早期历史上,郑姓曾经创造过辉煌...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